时间:2023-03-17 18:08: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检索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作者:李爱军 孙智英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 潍坊科技学院
在查找英文文献时更是如此,如要查找与土壤铜形态转化有关的文献时,可以直接查“copperspeciation”也可以查“cop-perfractionation”还可以将前面的“copper”换成“heavymetal”,这样就可以保证对所有相关的资料都检出。当然在检出条目过多时也可缩小检索的范围,或者在检出的文献中再选择关键词进行检索,以保证检出那些与目标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运用检索的规则,调整检索范围对于文献较多的检索,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看,需要从中筛选出密切相关的进行阅读,因此需要调整策略进一步缩小检索的范围,减少文献检出的数量。而对于文献较少的内容则希望扩大检索的范围,这就需要熟悉检索规则,合理界定检索的范围。常用的方法有:(1)逻辑与(逻辑乘)的运用。用“and”或“*”连接几个检索词,可以缩小检索范围,减少检出文献的数量。例如,AandB(A*B)表示检出记录中必须同时含有检索项A和B,两个概念的交叉,即用逻辑与连接的检索词越多,检索范围越小[2-3]。(2)逻辑或(逻辑和)的运用。用“or”或“+”连接检索词,如检索AorB(A+B)可以检出单独含有检索项A或检索项B以及同时含有A、B两者的文献,可大大扩大信息检索范围,提高查全率,避免都信息查找的遗漏。(3)逻辑非(逻辑差)的运用。用“not”或“-”连接检索词,如AnotB(A–B)表示检索内容中有A但没有B,即凡含有检索项A而不含检索项B的记录为命中记录。逻辑非检索可以有效排除不相关的文献,提高了检索内容的准确度。运用通配符进行模糊搜索一般用“?”和“*”等通配符可以代替检索词中的一个或多个字母,这样仅利用检索词的部分不完整词形即可进行检索。通配符可以放在词根的前面、后面、中间,也可以放在两端。例如,检索“?Comput-er”则凡是后方为computer的词均可被检出,如可检出Microcomputer、Minicomputer等。检索“Comput-er?”时,前方为computer的词均可被检出,检出词可为Computers、Computerization等。检索“?Com-puter?”,检出词可为:Microcomputer、Minicomputer、Computers、Computerization等,凡是中间部分包含Computer的词均可被检出。对于意思相同但写法不同的的词,为了将所以包含这些词的文献检出,可将通配符置于检索词的中间,而词的前后方一致进行检索。通常用于英、美拼写不同的词的检索。如,检索“Colo?r”,检出词可包括为Colour和Color。限定检索词的出现位置有时为了提高查准率,需要固定检索词出现的位置关系,那么就需要用到一些限制位置的特殊用法。
位置限定运算符号一般有以下四种:①使用N(near的缩写)表示检索词的距离远近,如A(N)B表示两词相邻且词序可变,A(nN)B表示两词间可插入n个词(n为0,1,2…整数)[3,4]。②使用S(sentence的缩写)表示两次在句子中的关系,如A(S)B表示两词必须同时出现在同一句短语中,两词的前后顺序不限,中间插入词数量不限。③使用F(是field的缩写)表示两词在字段中的位置关系,如A(F)B表示A、B两检索词必须同时出现在同一文献记录的同一字段中,词序、中间插入词的数量不限,但必须指定所要找的字段。④用C(是citation的缩写)表示两检索词在文献纪录中的位置关系,如A(C)B表示两词必须同时在同一个文献记录中,两词的词序、出现的字段不限。限定检索的范围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内部还包含许多个信息资源数据库,为了提高检索的速度和提高查准率,可以对要检索的数据库进行选定。如目前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可分为:理工A、理工B、理工C、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等10大专业数据库。如果要查找与农业相关的专题(如作物栽培)可以只选农业专业数据库即可。
而对有些检索主题可能会涉及多个专业数据库,那么就可以多选几个。在具体检索时还可对检索范围进行限定,如可选择检索词出现的位置,如主题、篇名、刊名、关键词、摘要、作者、单位及参考文献等,还可限定刊物出版的时间段等。利用二级检索功能或高级检索功能二级检索是指利用前一次检索的结果作为后一次检索的数据库,逐步缩小检索范围,即在上一次的检索查询结果中,再输入另外的检索词进行查询,这样检索的结果相当于用“and”或“*”连接几个检索词,或者直接输入几个关键词的检索效果,可以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查准率。几乎所有的数据库都提供高级搜索服务,使用这一功能就可方便地对自己要检索的内容进行限定,在这里可以增加附加的检索条件,以缩小查询的范围,不同的搜索引擎提供不同的选项,常规的选项一般包括日期、作者、关键词、文献类型、范围、网域、语言等。
当代大学生是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的,但他们对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判断力以及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分析鉴别能力、处理加工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还远远不够。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信息处理常用软件的应用能力,对信息检索技能以及对信息道德等方面还需要学习和提高。
2文献检索课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增强信息意识、提高检索与利用信息技能的方法课。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应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的文献信息意识;二是使学生具有检索文献的技能;三是使学生具有分析、加工、评述、利用文献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4]。我国的信息素养概念是从文献检索开始的,文献检索课是我国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文献检索课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1通过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目前情况下,文献检索课通常是以“问题”“事件”等作为课堂的切入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解决某个问题或了解某个事件的思路来学习如何分析自身的信息需求,如何对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搜集,如何对所获得信息进行分析甄别。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只是站在讲台上传授信息检索技能,还在引导和协助学生对其所学专业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
2.2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文献检索课不仅仅是对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的介绍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信息意识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文献检索课的上机实习通常要求学生就某种选题进行信息的查找和搜寻。从分析选题的信息需求,到确定检索策略,到资料的收集、阅读、分析判断,到最后完成一个选题报告,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及自学能力。通过对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自己在自学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学习不再只是抱着书本看,遇到问题也不再只会问百度了。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网络搜索引擎、各种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从而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学术水平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取得迅速的提升,这也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之一。
2.3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在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中可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讲授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做到不轻信流言、不传播谣言,做个有道德的信息民众。在论文写作的讲解中重点讲授在撰写论文时,如果引用他人观点等该如何添加注释、如何标注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并向学生介绍如何界定引用和剽窃行为等。通过这些学术规范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并且文献检索课还可以通过专利知识教学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通过具体案例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
3结语
关键词 大文献信息检索课;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22-02
Comment on Concept of Extensive Docum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in Information Age//Han Jianqi
Abstract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21 century, how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information talents and how to enhance people’s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serious challenge to high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xtensive docum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and use various ways to improv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Extensive Docum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and pointed out the specific teaching measures.
Key words extensive docum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high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1 信息背景下文献检索课的主要任务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信息化日益加快,知识、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这对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1]。笔者认为,在信息社会,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应当像外语和计算机一样是人人必备的一项生存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文献检索课只是偏重于各种手工检索工具和数据库、搜索引擎的检索技术介绍,仅仅是教授学生如何查找文献,而对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提炼和综合利用等方面涉及不多。这不仅与文献检索课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也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形势下,文献检索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文献检索课教育,使这种意识和能力渗透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成为伴随学生终生的一种理念。
2 树立大文献检索课理念
在信息时代,为了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和信息战略的需求,应当树立大文献检索课的理念。大文献检索课的理念是指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明确将信息素养当作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提上日程,通过多渠道加强信息检索教育,将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技能的教育渗透到社会的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中去,而不应将文献检索课当作一门孤立的课程来看待,也不应将文献检索课当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唯一方式。
3 大文献检索课理论指导下高校的教学措施
3.1 教学内容应有所扩展,从文献检索课引申为信息开发课
大文献检索课理念指导下,文检课应突破从文献中获取知识和情报的局限,应拓展其内容范围,将文献课引申为信息开发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现有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一般包括文献与检索的基础知识、国内外文献的查找、特种文献检索、参考工具书、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整理与论文撰写几个部分。但是在现实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多数需求的信息却不是从工具书、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库等文献资源中检索出来的,也可能很少会涉及专利文献和标准文献等特种文献的检索。除文献资源外,存在于网络的各类实用型资源也是人们在科研和工作中寻觅的无价之宝,而对这方面的内容,文检课却较少涉及。
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增加非文献型信息的获取,如市场信息、企业信息调研、经济信息、管理信息、法规信息等方面的内容。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还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增加图书馆学概论、现代情报技术、情报分析与研究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
当然,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并非上述诸多知识的简单拼凑,而应根据各校具体情况,从中精选,最终形成一门有广义信息开发特色的新课程。
3.2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阶段性教学,形成信息教育的系统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文献检索课设为全校选修课。不论学生的专业和年级,采用的都是同一套授课内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文献检索课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专业采用阶段性教学。
1)对刚入校的新生,要围绕如何利用图书馆这一主体进行文献检索课的基础性教育,由浅入深、贴近实际,使学生对文检课有一个适应、认识的过程,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检课的兴趣。该课程可以命名为文献信息利用基础课。
2)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应该开设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课,介绍常用的信息工具及信息资源;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开设专题文献检索课,结合课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尝试使用双语教学,并根据学生需求介绍一些考研和就业信息的查询利用。
3)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应深化教育,开展信息用户教育专题讲座,提高研究生整体信息素质水平,可侧重讲授一些外文大型专业检索工具的使用。另外,可增加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知识产权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
4)在各院系结合专业开设文献检索课。可以尝试在专业基础课中安排文献检索课的内容[2],由图书馆员讲解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的方法技巧,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检索某一专题文献,或就某一专题撰写学科动态等,由图书馆员作出相应评价并计入专业课成绩。
3.3 通过多种辅助手段完善充实文献信息检索教育
在信息时代大文献检索课理念的指导下,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应是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学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
1)讲座培训,激发兴趣。图书馆利用新生入馆教育、实地参观图书馆、图书馆知识讲座、读书俱乐部等方式,吸引学生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产生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到图书馆寻找感兴趣的资料,逐步培养检索能力。
2)应在图书馆网站增设相关的栏目,补充有关信息素质培养的课件、习题和多媒体短片,以便于学生在课外自学。
3)引入Web2.0技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文献检索课课时少、信息量大,需要学生在课下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操作和理解,因此,引入Web2.0技术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比如Blog、QQ等,都可以成为虚拟互动的教学平台。文献检索课的教师可以开办用于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博客,成立文献检索课的QQ交流群,或者专门开设一个文献检索网络社区,把课件放到网上,并和学生在网上互动,进行探讨或答疑。
4)图书馆或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信息检索技能大赛等形式宣传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知识的积极性。
3.4 引入科研环节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文献检索课偏重于教育学生查找信息的技能和方法,但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以及利用所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教育比较薄弱,形成文献检索课重视信息的检索而轻视信息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教学现状。在文献检索教育中引入科研环节,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查询信息、不断地分析利用信息的过程。从通过检索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到检索分析信息弄清问题,再到选择、吸收、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每一个步骤都与信息的检索利用息息相关。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深入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引入科研环节,就是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环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反复深入地检索利用信息。
4 结语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课程。21世纪信息科技迅猛发展,高校应当与时俱进,树立大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理念,对信息素质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各方协调合作,多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完善信息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献检索课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信息时代的战略需求,提高全民的信息素质,并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Caughie B. Transformational 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J].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2012(1): 66-72.
药学信息学计算机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1)重视实用性课程实验的开设是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的重要特点。药学信息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达到在药学研究领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专业背景知识及能力。药学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的实验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以及高级课程“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实施项目。(2)根据药学专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及应用,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多年的教学实践,将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试验设计分为三组典型实验:①计算机基础操作典型实验;②计算机程序设计典型实验;③计算机综合应用典型实验。三组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层次鲜明、条理清晰、结构完善、循序渐进等特点。
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1)建立了以多元化、交互式学习环境为主要特色的多功能网站,建立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该教学资源库是面向全校学生,集学生自学、师生交流、网络答疑等多功能于一体综合网络教学平台。(2)该教学资源库中包括教师课件、课外阅读资料、相关资料图片,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软件、教学录像等,并且通过网站平台免费提供药学信息学体系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实验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素材,全面公开并共享教学资源,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教学方式由目前的多媒体教学逐步转变为网络化教学。(3)在“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制作了系列课程相应的PowerPoint演示文档,并建立的多个相应的实例数据及应用软件用法介绍视频,并提供大量相关多媒体参考、学习资料,方便药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快速查找和深入学习各章节的内容,同时也提供了部分可执行的药学信息学应用程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为药学信息学实验数据处理及模拟提供了有利帮助。(4)建立并丰富了药学信息学系列课程的测试大型试题库,并开发设计了联网在线机考测评软件,面向全校学生,实现了无纸化考试。通过以下综合实验操作技能的综合测评,如药学常用软件工具练习及开发环境构建、基于Excel和VisualBasic的药学试验设计、基于Matlab和VisualBasic的LD50计算、基于Excel和Matlab的药学实验数据分析等实验检测项目,健全了以检验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评机制、以考促学的积极作用,丰富完善了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1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3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3.2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及组织结构创新。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促进了组织成员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3.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通过企业资源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信息及时传递及商务智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3.4电子商务的基础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所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产品发送、运输,建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建虚拟企业等。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4.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怎样做
4.1企业信患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2)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盲从,也不保守
(3)信息化战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4)总体规划与分期实施做到“顾前瞻后
(5)选用合适的软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
(6)组织结构重组
(7)业务流程创新
(8)注意lT人才培养
(9)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在进行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从思想观念上转化提升员工的管理思想,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和管理体系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由信息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成的项目队伍,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在不断的思想冲突和交锋中,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才能真正成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在上述应对策略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多等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特点、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下面谈一谈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施。
4.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使很多中间管理层次失去存在必要;同时,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所有的部门及人员应充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信息,更直接地面对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突出特点是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
(2)组织管理集中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都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解决了分权式管理所造成的事业部之间职能重复、资源浪费、规模效益降低、无法面向顾客实施统一服务等弊端。组织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是组织同时具有分权组织的灵活性及相应能力和集权组织的基层控制能力。
(3)组织单元问的协调市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将那些为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需要而进行的彼此衔接的活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运作更直接、更快;同时,为保证各环节的活动在组织单元中顺畅流动,通常运用内部价格、市场及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协调组织单元问的活动。
(4)职能部门任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使得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管理的基本职能、任务与责任并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职能部门作为企业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心,要根据企业目标,组织跨职能的任务团队,并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去,使任务队透明度增加并为各任务团队提供支持与协调。
4.3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追求顾客最大满足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订单为凭据,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2)按价值流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按价值流重新安排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建。
“价值流是指企业内相互衔接的、一组能为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提供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一连串工作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为此创造一定价值。这一连串活动经常分散在企业的众多部门和职能领域,在传统模式下,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合理设计,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寻找或重新设计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对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的要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企业依据“价值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企业所有价值流,明确每一价值流的顾客,分清每一价值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一个价值流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应该以顾客为核心,以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为直接目的。
第二步,每一个价值流活动由一个授权小组承担。由于小组的工作重点完全集中在价值流顾客的需要上,因此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地完成工作。每一个价值流都有一个“所有者和一个“支持者。“所有者的工作重点是价值流的日常运行;“支持者则保证价值流与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相互联系、协调。“支持者往往由职能部门的最高管理者担当。
第三步,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市场链主要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行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这样,价值流是以价值流的运行(即上下工序服务咬合)为基础而非职能和部门为基础进行预算,并以顾客对价值流工作的评价为标准进行奖励,即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
一、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决策,必须依赖对市场信息精确、规范地了解和掌握,才能科学地制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的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地应承担收集整理市场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一神圣职责。基层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市场监管执法第一线,是整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从信息渠道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处在“源头”的位置。由此可见,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
2、科学的决策,则要从上到下的贯彻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主要任务,基层工商所此时则是“总装车间”的角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这里才能得到体现。经济学有一所谓的“木桶理论”,木桶盛水容量的多少并不取决构造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恰恰相反。
二、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在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素质这一方面,还远远跟不上信息化时展要求。
2、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必将是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将牵动利益格局的改变。传统的监管模式、思维的历史惯性以及利益关系的牵制,其反作用力仍十分巨大。
3、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造成的经济落后、偏远地区,严重的缺乏人才、缺乏经费、缺乏“优惠政策”。
4、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文环境。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有人误认为购买计算机、研制或推广软件和建数据库是信息化的全部内容。确实,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但是这些仅仅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更重要地是深刻理解信息化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用方法、长远目标及规章制度。
三、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模式的改革
监管模式的改革,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反过来说,计算机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必须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传统的监管模式甚至不能适应这种技术要求。因此,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监管模式改革的进程。在这里,我想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监管模式改革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城区工商所,今年一月使用计算机管理,(仅仅是一个单机版的收费监控软件)结合监管模式的改革,收到了如下的效果:(注①)
1、适应了转变监管模式、实行市场巡查制的要求,解决了“轻管理、重收费”的矛盾;老实讲,收费问题一直是压在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心头的大石头,收费工作占据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的大量时间和工作人员的大量精力。使用监管应用软件,结合实行监管模式的改革,就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可以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一是工商人员“上门收费”和经营户“上门交费”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营户到大厅交费,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法规政策所规定的交费义务,交费交的心服口服;二是力求做到定费的公平和准确,尤其着力于公平。“民不患寡,患之不匀”,避免定、收费的随意性。采取外勤巡查核定,所长把关,集体决定,然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库的制度,杜绝了收人情费,尤其是用收费权与经营户做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堵塞人为造成规费流失的漏洞。“公生明,廉生威”,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群众中的威望,树立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市场巡查制的有效实施,全面了解掌握所辖范围的动态,及时合理制订对策,下大力气扫除死角。四是加强监管力度,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保护合法经营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水养鱼”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则招来了更多的经营户,增加了费源。如此下来,仅统计这个所在今年一至四月份的规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收了二十万元,增长了四十八个百分点…尤其有意义的是,对外勤巡查人员不下任何收费任务指标,而是强调在监督、管理、服务上多下功夫,收到了“重管理”,管理上层次;“轻收费”,规费收入大幅增长的良好效果。
2、解决了内部分工不匀,所谓的“工种”好坏的问题。传统的监管模式一般是根据“六管一打”的业务区分来安排设置人员分工,上级机关有多少科、股、室,工商所就设置对应的组、室和“专管员”,且不说因用工不合理造成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问题,单就谈完成上级下达的收费任务,工商所一般都要分解到各组,个别的甚至分解到个人所产生的弊端。如市管、个体有收费"阵地"的就可以轻松完成,为什么?有收费任务只要简单地往经营户头上加上去就行,甚至还会滋生腐败;而注册登记、商标、广告、合同有收费也是有硬性规定定死了的;而经济检查、消费者权益保护只出不进,只有打“游击”;还有些“工种”比较辛苦,有些比较轻松,大家谁都愿意分到好“工种”;还有业务交叉部分,有利大家抢,无利互相推,由此引发的矛盾牵制了所长相当大的精力,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市场巡查监管模式实行区域巡查、路段管理,同人同岗同责,责、权、利高度透明,不给“黑箱操作”留有余地。每一个同志因为要接触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业务,需要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同时又深感功力不足,自觉地充电加油,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对提高自身执法水平,提高自身素质有深切的紧迫感。
3、效率的提高增强了监管力度,加强对违法现象的查处(尤其对公用事业的部门垄断、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和环境保护等密切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切身利益的违法现象的查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得到占大多数合法经营户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优良执法环境。尤其是在目前企业改制、下岗工人较多,国家需要安定团结的局面情况下,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来说,有着重要政治意义.
4、监管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工商所前沿指挥所的作用。市场巡查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使指挥员(所长)能全面掌握和及时处理市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动态的对市场进行监管。保证执法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尤其对处理紧急突发事件,贯彻落实上级重要指令有快速反应能力。对消除“中梗阻”,保证政令畅通有重大的意义。
5、以上各方面的变化,计算机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工商所电子经济户口管理薄建立,使我们能快捷、方便、准确地分析、处理监管对象的信息,使我们的监管和服务更加科学、合理、合法、规范,并消除了管理的“交叉盲区”;二是应用软件的运用,有效地遏制了办证、收费的说情风,制止了办人情照、收人情费的现象,加强了廉政建设。这里举一个办公电话费控制的例子加以说明,曾几何时,为了控制办公电话费过高的现象,把办公电话拆下,锁在抽屉里;也有用铁匣子锁起来,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用有微电脑程序的话机,每人发一电话卡,原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三是办公效率的提高,例如欠费统计,由于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尤其是电脑非常轻松就能解决的分区、分段、分行业等排序功能,手工操作出来后,因变更或歇业等原因,已是时过境迁,造成规费流失。使用计算机监控后己基本解决;四是对提高人员素质有极大的促动作用,尤其对基层工商所所长会有更高的要求;五是上级领导可随时调阅数据库中的数据,便于对工商所工作的准确指导和及时纠偏。加强了对基层工商所的领导。
分析这个个案的目的在于想说明,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对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模式的改革事关重大!这个个案虽然只是大海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从一滴海水可以看到大海,可以想象,按照省局的规划,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到位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效能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办事效率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小政府、大市场”趋势的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人员精简和任务加重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仅仅依靠热情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从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入手;二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计算机是不讲人情世故的,它总是严格按照规定好的程序运行,这就给我们利用计算机程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队伍素质。计算机、网络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科技精华所在,经常和这些先进的技术工具进行交流,学会利用它们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是提高我们干部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捷径。工作职能是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如果完成得好,甚至能够超额完成,那么就会赢得政府和群众的信任,就会把更多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就会增加。要想不断地超额完成政府交托的任务,仅凭干劲、觉悟是不够的,还要努力掌握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有了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个人就可以干以往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更好,这样我们才有精力去拓展职能。
特别要提到的是,计算机有这样的特性,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合理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写进程序,固定成一种模板,(编制成应用软件)极易推广运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推广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把满足监管模式改革需求,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及时推广运用。换句话说,把监管模式改革的成功典型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推广运用,将对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基层工商所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运用
1、在工商行政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用方面,我们认为,在设计编制软件前,要充分考虑具体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软件要在规范和合理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贴近现实,即为,软件跟着现实走;软件编制后,具体工作则要根据软件来规范安排,则为,现实跟着软件走。在具体运用方面,-、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比如系统的维护、操作人员的培训、管理权限的分配等);二、要有一套与软件设计的管理流程相适应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法;三、新的监管模式的实行,必将与旧有的管理模式及一部分人的惯性思维和观念相冲突。所以,应用软件投入运用本身就是一项改革,是一个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逐步转变观念。更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的运用要比软件的编制艰巨的多。好的应用软件只有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2、基层工商所软件开发人员,对工商所的工商行政管理日常业务自有切身体验,这对开发应用软件所必须做的前期工作(沟通客户需求的环节)是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正因为身在基层,对上级关于开发应用软件有关精神和具体规定不能及时了解与掌握,对软件开发的终极目标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免是“游击队”的风格。软件的开发只能是“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应开拓思路,如采取课题研究之类的多种方法,会有更好的效果。
3、优化软件开发的外部环境,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要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方面的人才,还要有一套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网络版的软件和单机版的软件的关系。毫无疑问,网络化是趋势,单机版是补充。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软件的研制亦是如此。网络化是目标和方向无需多说,只谈单机版的问题,因为各地还有这样那样的个案需求以及基层工商所需求变动较大等因素,单机版软件较容易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考虑开发成本和运行成本。所以,要采取实事求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做好网络系统开发的同时,做好单机版软件的开发。
5、充分考虑以先进的监管模式为“模板”,开发工商行政管理应用软件。
五、结束语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长远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握机遇、齐心协力,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建设努力奋斗。
注①详细情况见宜春市袁州区工商局城北工商所长张炜在江西省工商局第二期全省工商所长培训班上发言稿《转变观念,勇于实践监管模式改革创我所工作新特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 文献信息检
索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31-02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课程,从最初的手工检索到现在的数据库检索,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是其存在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改革投入了很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论文成果颇丰,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改革案例。目前学界从微观层面对校内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目前已有很多,信息检索的分阶段教学已成为趋势,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普遍缺乏宏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在文献信息检索课普遍采用阶段式教学模式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将文献信息检索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推进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课程设计基本属于全校必修,大多由图书馆负责其教学,使用自编教材授课,大班教学。部分高校配有专门的文献检索教研室负责教学实践工作,实行分阶段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授不同深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前期文献研究阶段收集到的关于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高校之间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课程设计与安排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发展程度不同,重视程度各异。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大班教学。目前高校对于全校必修课一般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一个老师教授在同一大班上往往几百个学生,但文献信息检索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是通过教授信息检索知识与介绍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来提升学生的检索技巧,从而辅助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引导学生提升信息意识的同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基于该教学目的,尽管课上配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提供网络现场实践操作,但要同时保证几百个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吸收还是具有很大的难度。课后信息反馈,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生觉得文献信息检索课难度很大,老师的操作太快,对课上介绍的数据库无法形成直观的理解,对课程丧失兴趣,等等。由此可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班制的教学模式已经限制了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实践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课时偏少。教育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有条件的学校要将文献信息检索课列为必修课,总的课时为30-50个学时”。根据笔者前期的文献研究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高校虽然普遍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但课程设计基本集中于一个学期内,总课时同国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相关文件是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那时候计算机技术还没有普及,30~50个课时的要求是针对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而言的,面对目前浩如烟海的信息与网络资源,仅仅依靠30~50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就要达到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不太现实。即使是使用了分阶段式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拓展性的知识点老师还是无法深入展开。过少的课时已经开始限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三)偏重检索技能的教授。作为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根本,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检索知识、介绍常用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是有必要的,但目前文献信息检索课面对的一大现实就是课时偏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仅靠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诸多数据库的使用是不现实的,而大量传授机械性的数据库操作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信息素质与学习能力、终身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仅仅依靠掌握几个数据库的使用就可以达到的。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来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信息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进而辅助完善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才能为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迎来更多的支持与重视。
二、元认知理论下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课程,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是其存在的应有之义,而宏观性的理论指导是文献信息检索课继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1976年提出的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的内容,实质上描述的是自我意识在认知和调节上的一种功能。可以说,元认知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知者对自身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一种监控与管理,是一种反省性认识的过程。
用元认知理论指导目前的文献信息检索分阶段式教学,能在课堂教学与教师传授之外,更好地将工作重心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更多地关注会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关注伴随课程学习这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习活动的控制和管理。注重反思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反思性锻炼,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终生学习的前提,这与我们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是相一致的。
元认知对学习活动的控制与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认知活动的调控,从而间接地使学习活动有所进展,因此不能过分偏重。在现有的课堂教学程序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锻炼,培养反思能力,提高元认知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教师交流,关注学生体验。文献信息检索课应该是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的有效工具,但由于专业的限制,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往往无法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专业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乃至一些老师都不重视文献信息检索课,学生兴趣不高,期终考核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现阶段,应寻求与校内其他的专业教研室展开合作,将教研活动扩大化,紧密联系各年级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安排联合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文献信息检索课辅助专业学习的作用,在克服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自身的专业局限性的同时,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检索实践,及时了解自身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也可增强学生在检索过程中的愉悦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对检索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小班教学,综合考核模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文献信息检索课势在必行,进行分阶段教学的同时,在课堂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身专业选题,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与分析,如何制定信息检索策略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完成检索,比单纯地教授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更有意义。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教学的成功经验,同为全校必修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大”改“小”也是有理可循的,将学生按照专业划分为不同的小班,相似或相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实行小班教学有利于“以学生为主导的自我学习模式”的形成,能够有效消除拘束感,打破思维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文献信息检索课应用实践时,教师也能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时调整教学方式。
此外,目前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考核主要有开卷、闭卷、撰写综述、课堂提问、上机实验、期末考试等方式,多元化考核已成为主流。但一般情况下,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考核方式一般只采用上述的一种或几种,并不能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以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根据元认知理论,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提高学习的效率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重视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及时调整学习状态,鼓励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对于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考核,可借鉴“多站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方式,将课题分析,数据库使用与基本检索知识结合起来,采取笔试、上机操作、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质以及运用检索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图书馆服务,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很多高校会在大一开展新生入馆教育,通过参观、开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图书馆有个初步的认识,但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将图书馆视为上自习的专用“教室”,用图书馆的地而不用图书馆的服务、占座现象此起彼伏。文献信息检索课作为图书馆与新生建立“联系”的桥梁,应该更多地向新生推荐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知识服务等图书馆的新型服务,加大对专业数据库的推介力度,特别是免费期间的试用数据库,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定期开设讲座、组织学生进馆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其中,使学生对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改变学生对图书馆的浅层次的认识。
此外,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也可以担任学校专业社团(如生物社、未来化学人等)的指导教师,指导查新与信息检索,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找资料,从而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是与元认知理论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与此同时,教师在指导社团活动的检索案例也可以拿到具体教学中作为例子来使用,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更有兴趣听教师讲解与分析实例,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弗拉维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林丹红,苏晓宇,林晓华.中医高等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历程与未来发展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4)
[3]乔颖.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在PBL教学模式中的实现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孟桂荣.文献信息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途径探究[J].现代情报,
2009(5)
[5]刘海霞,罗爱静,胡德华.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药信息系为例[J].情报探索,2011(6)
[6]王玉香.文献信息检索课多元化考核方案的制订与实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6)
[7]王玉香,宫庆艳.文献信息检索课程题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6)
[8]杨杞.加强读者信息素质培养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利用[J].当代图书馆, 2009(12)
[9]田芳.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5)
[10]肖亚明.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12)
[11]缑广则.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与专业课合作的模式[J].图书馆学刊,2011(4)
[12]王小惠.对改革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现有教学模式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1(7)
关键词:信息检索 信息分析 信息提炼 立体印刷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00-02
在新的生活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中收集、提炼有用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方便、自由、快捷的、查询信息;但另一个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信息资源出现分散、异构、无序的特性,极不利于人们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面对信息急剧增长、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局面,需要我们对信息检索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增强获取、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信息检索概述
信息检索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提交的查询条件检索出相关文档的过程和技术。信息检索涉及数据库技术、图书和情罂蒲А⑷斯ぶ悄堋⒆匀挥镅源理、机器学习等众多知识和学科领域[1]。信息检索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组织和访问。
1.1 信息检索的意义
信息检索是对信息进行集中表示、存储、组织加工、统一管理,使用户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加工,根据分析得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信息激活和增值。有效的信息检索可以节省科技人员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人们进行知识更新;继承和借鉴前人劳动成果,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1.2 信息检索的四要素
信息检索包含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源、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2]。信息意识是信息检索的前提,指人们借助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所做出的能动反映,使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选择和运用信息能力;信息源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如专著、期刊、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专利、标准、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文献信息等;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检索的核心,是指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查找、整理加工;信息利用是信息检索的关键,即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1.3 检索语言及方法
检索语言是为沟通文献标引与文献检索而编制的人工语言,是连接信息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中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双方思路的渠道。检索语言主要包含分类、主题、代码和自然四类语言[3]。分类语言是指用各种分类号来进行检索的标识,按学科性质进行系统排列,包括主题、科学、图书和专利分类语言;主题语言是直接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词语作为检索标识,包括关键词、标题词、单元次和叙词语言等;代码语言是指将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用代码系统来标引和排列的检索语言,例如,分子式索引系统;自然语言是指未经规范化处理的检索语言。
信息检索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检索,常用的检索方法有拉网法、引文法、顺查、逆差和抽查法、排除、限定和合取法。检索途径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信息的外部特征,如责任者、题名、某种序号、机构名等作为检索标识;另一类是用描述信息内容的分类号、关键词、主题词等作为检索标识。通常直接输入检索字段直接点击搜索,但需要精确查找目标文献时,要利用高级检索方式设置一些查询条件,如查询范围、时间、方式(模糊和精确)、字段逻辑关系的编辑等。
2 信息检索流程
信息检索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课题的确定――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初步拟定检索式检索――调整检索策略(考虑准确性)――命中结果分析――批量下载――信息分析。下面以立体印刷技术的相关资料的搜集为例介绍信息检索过程。
2.1 检索工具选择
对于日常信息的搜索,通常采用百度、谷歌等网站,但对于专业文献的检索则需要专门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有自己的特点。
(1)馆藏书目查询:书目是将图书、期刊按一定规则收录,并有序编排的检索工具。通常包含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索取号、ISBN/ISSN号、出版社等字段,输入检索词即可检索,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检索、下载。
(2)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世界上最大且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内容覆盖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农业、哲在新的生活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中收集、提炼有用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方便、自由、快捷的、查询信息;但另一个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信息资源出现分散、异构、无序的特性,极不利于人们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面对信息急剧增长、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局面,需要我们对信息检索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增强获取、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信息检索概述
信息检索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提交的查询条件检索出相关文档的过程和技术。信息检索涉及数据库技术、图书和情报科学、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众多知识和学科领域[1]。信息检索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组织和访问。
1.1 信息检索的意义
信息检索是对信息进行集中表示、存储、组织加工、统一管理,使用户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加工,根据分析得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信息激活和增值。有效的信息检索可以节省科技人员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人们进行知识更新;继承和借鉴前人劳动成果,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1.2 信息检索的四要素
信息检索包含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源、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2]。信息意识是信息检索的前提,指人们借助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所做出的能动反映,使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选择和运用信息能力;信息源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如专著、期刊、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专利、标准、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文献信息等;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检索的核心,是指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查找、整理加工;信息利用是信息检索的关键,即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1.3 检索语言及方法
检索语言是为沟通文献标引与文献检索而编制的人工语言,是连接信息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中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双方思路的渠道。检索语言主要包含分类、主题、代码和自然四类语言[3]。分类语言是指用各种分类号来进行检索的标识,按学科性质进行系统排列,包括主题、科学、图书和专利分类语言;主题语言是直接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词语作为检索标识,包括关键词、标题词、单元次和叙词语言等;代码语言是指将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用代码系统来标引和排列的检索语言,例如,分子式索引系统;自然语言是指未经规范化处理的检索语言。
信息检索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检索,常用的检索方法有拉网法、引文法、顺查、逆差和抽查法、排除、限定和合取法。检索途径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信息的外部特征,如责任者、题名、某种序号、机构名等作为检索标识;另一类是用描述信息内容的分类号、关键词、主题词等作为检索标识。通常直接输入检索字段直接点击搜索,但需要精确查找目标文献时,要利用高级检索方式设置一些查询条件,如查询范围、时间、方式(模糊和精确)、字段逻辑关系的编辑等。
2 信息检索流程
信息检索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课题的确定――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初步拟定检索式检索――调整检索策略(考虑准确性)――命中结果分析――批量下载――信息分析。下面以立体印刷技术的相关资料的搜集为例介绍信息检索过程。
2.1 检索工具选择
对于日常信息的搜索,通常采用百度、谷歌等网站,但对于专业文献的检索则需要专门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有自己的特点。
(1)馆藏书目查询:书目是将图书、期刊按一定规则收录,并有序编排的检索工具。通常包含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索取号、ISBN/ISSN号、出版社等字段,输入检索词即可检索,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检索、下载。
(2)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世界上最大且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内容覆盖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可进行高级、专业、跨库检索以及期刊Ш健
(3)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连续动态更新的高质量学位论文数据库,包含理工、农业、医药、文史哲、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电子与信息科学、经济以及专题文献等。
(4)外文文摘数据库:既包含单学科数据库,如CA(化学)、PA(石油)、Georef、Medline等,又包含多学科综合数据库,如Dialog、EI、CSA、SCI、IEEE/IET、Spinger等。对于国际化的今天,外文检索已成为每个考研人员必备的技能。
(5)其他数据库:Google学术中文和外文搜索、万方、维普、知网、专利检索系统以及标准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数据库文件普遍采用CAJ和PDF格式,须下载专门的浏览器来阅读。
2.2 检索词确定
确定中文检索词:设置与论文名字相关的检索词进行检索,如,立体印刷、3D印刷、立体图像、立体印刷品;确定英文检索词:stereoscopic printing、3D printing、stereoscopic image printing、auto-stereoscopic image
2.3 检索过程及结果分析
利用以上介绍的检索方式以及各个数据库的特点,选用中国知网、Google学术、硕博士论文数据库、EI和专利网,结合设定的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该文例子主要围绕图书、期刊、硕博士论文和专利来搜索。为了便于对文献的管理、引文编排,论文写作采用EndNote插件建立分类文献库。在搜索文献时注意尽可能将时间设定在近5年内,学位论文搜索优先,这样对研究对象的背景、现状首先有大概的了解;其次进行大量其它文献的检索,可以参考论文后的参考文献、某个领域的专家或数据库连接到的相似文献等来扩展检索。无论对于中文还是外文的搜索,不能盲目下载,必须注意文章摘要与目标对象是否有关,否则会加大有用文章筛选的工作量。
检索到的文章由于存在相似性,一定要做好分类,方便快速查找。总的来看立体印刷技术相关文献主要涉及人眼视觉理论、光栅成像、立体图像制作、光栅材料及使用、立体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市场分析、立体印刷工艺研究以及相关设备制造等。通过以上文章的搜索我们可以对立体印刷有大致的了解,对于写综述性的论文可以按照以上点来设置章节标题,如果要进行某一点的深入研究,需要认真研读,将文章的各个点吃透,或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总之,文献检索不能盲目,初步检索分析后,再次具有针对性性的进行检索。
3 结语
该文围绕信息检索技术展开讨论,首先,简单的介绍了信息检索的含义、目的、意义、检索要素和方法等,让大家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其次,结合立体印刷技术综述报告的例子,详细的阐述了文献的查找渠道、提炼、分析和总结过程,对以后工作和学习中有效的进行信息检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双魁.信息检索与利用[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8.
[关键词]教学研究;信息检索课程;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95-02
一、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现状
信息检索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并最终有效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将其作为一门通识课程,面向所有专业或层次的学生共同开设,内容的重点在于介绍各种文献数据库的操作和使用。此种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不同,例如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接受能力和培养要求迥异;即使对同一层次的本科或者研究生,在不同年级也有区别。例如低年级本科生主要学习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馆藏文献,而高年级本科生可能就有了科研立项的需求,要进行更多针对项目的文献检索。因此不区分学习层次和学习阶段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很难为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帮助。
其次,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内容存在巨大差别,特别是近年来各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结构越来越细化,遑论文理学科的本质区别,即使在同一个二级学科门类的各专业之间的跨度也比较大。例如在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下,“计算机辅助设计一制造”专业和“数据库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就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介绍通用数据库的检索知识和方法显然不能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鉴于现有的信息检索课程设置大多存在与专业领域脱节的现象,有学者提出基于项目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方法与专业领域结合相对紧密。然而,由于上述方法面向的对象群体是大学本科学生,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要求其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保证其在充分了解学科现状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研究。因此仍然有必要针对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设计新的教学方法。
二、面向专业领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
为了适应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信息检索的需求,本文将其专业学习分为入门、研究、论文撰写三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针对性地设计信息检索课程的相应教学方案。
(一)入门阶段的信息检索
在入门阶段,学生开始接触专业知识,需要形成本领域概括性的认识,因此本阶段信息检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找本领域方向的综述性文献。
该阶段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综合性数据库进行检索。对于文科学生,大多使用中文数据库,例如维普、万方、知网、CNKI等期刊网。对于理工科学生,则更应强调跟踪国际研究。一种途径是使用美国的Web of Science、EBSCOhost、PQDD,荷兰的Elsevier Science Direct、德国的Springer等数据库,以及各专业学科的数据库,例如计算机专业的ACM Digital Library和IEEEXplore等数据库作为检索入口,再从中查找本领域的相关期刊。另外一种途径是直接访问专业期刊的所在网站,例如计算机专业的TKDE,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网站,物理专业的Science,Nature,Physics Review Letters等网站,这就要求教师熟知并为学生事先推荐本专业的知名期刊。
在进入相应的期刊人口后,建议学生通过本领域的专业词汇结合综述类词汇进行检索。综合类词汇包括综述、概述、研究进展、前沿等等,英文的review,survey,comparative study等等。下图1列举了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学报中的部分综述论文。
在获取综述论文后,一方面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研读,另外一方面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文献的扩展检索,即从综述的正文介绍及参考文献中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部分进行扩展阅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研究阶段的信息检索
在研究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为后续的研究实践和论文撰写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本阶段信息检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找本领域方向的最新文献。
尽管常用的中外文数据库和联机检索平台可以提供针对某个学科的论文集或者期刊的检索,但通过这种方式检索得到的结果往往过于宽泛,很难定位到具体的研究方向,学生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分类筛选。本文提出根据会议分组讨论进行检索的方法,该方法对计算机类学科尤其适用。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科发展迅猛,最新的研究成果往往在会议上进行报告,因此跟踪进展的最好方法就是查看本领域的最新会议。
首先为学生制定其所在专业的权威会议列表,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其下属的各学科门类都有公认的顶级会议列表(可参见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推荐会议列表)。例如数据库领域有SIG.MOD,VLDB,ICDE,数据挖掘领域有KDD,ICDM,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有ACL,EMNLP等会议。得到会议列表后,通过百度或Google输入会议名称和年份,能够找到该会议当年的主页,包括征文信息、会议组织、注册信息等等。由于一个会议里面仍然包含众多子领域,例如自然语言处理就包括机器翻译、解析、问答系统等方向,仍然不太适合作为文献研读的具体对象,需要进一步的筛选。
通常,会议主页的程序(Program)选项中包含该会议的大会和分组报告详细信息。下图2列举了2015年度KDD会议的程序及分组报告信息。
从图2可知,分组报告的信息比较适合作为具体研究方向论文的选择对象。例如图中包含主题模型、交互学习、社会化和图数据等子方向。这些信息与具体的研究领域紧密相关,学生只需要点开相应的链接,就可以看到具体的文献列表,从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论文进行研读。
(三)论文撰写阶段的信息检索
在论文撰写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对领域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认识,为开题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相应地,本阶段信息检索工作需要查找本领域方向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料。
本文建议该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开设研讨课。要求研究方向相同或者接近的学生查阅本领域内经典的以及最新的中英文文献,并将其概要形成总结PPT文件,在组内进行讲解和探讨。一方面遴选出最相关的核心文献,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组员之间互为补充,避免重要文献有所遗漏。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同学不仅要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如文章的背景、创新性、技术路线,以及实验结果等,更重要的是讨论该文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或局限,以便找到改进或者突破的思路。
上述教学方式,跟学生的专业研究任务关联较为紧密,避免了因为泛化教育而导致的学习兴趣不高。通过设立讨论环节,有助于形成启发式的氛围,从而促进新设想或者idea的形成。在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同时,为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该种教学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将信息检索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由公共或者基础课部的教师任教,相对缺乏本领域的专门知识,在教学时容易停留在浅层和宽泛的知识传授上,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因此建议由本专业的教师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