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毕网站设计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8: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毕网站设计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毕网站设计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设计) 网络平台 不同流向人才 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中明确要求,必须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和大学生就业的严重局势,许多高等学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使得大学生择业观念现实化,人才流向多样化。例如一些高师院校的毕业生择业思路初步形成了四个流向:考研深造型、应用技术型、中学任教型和改行跳槽型。不同的趋向和追求,使得毕业生对自己的素质、功底和广泛的适应性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与感悟,进而渴望在校期间能够通过某一特定方式例如撰写毕业论文来凝练竞争优势,提升创业才干,把自己打造得更为“牛气”一些,业已成为众多毕业生的共鸣心声。这意味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面临着挑战与压力,既被寄予了厚望又被赋予了重任,所以毕业论文(设计)必须彰显鲜明特色和蕴蓄深厚内涵。显而易见,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过程和论文质量,对他们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将会产生非常深远(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如何才能把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过程变成培养学生成熟与成才的过程呢?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以现代化网络为载体的毕业论文(设计)平台,用以培养不同流向人才的自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课题,并就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探索。

一、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不当。选题不当甚至是不会选题。相当一部分毕业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价值性和可行性。有些论文的选题过大,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有些论文选题过窄,没有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2)内容平淡。论文内容平淡一般,多是罗列别家之说,缺乏自己的创新点。

(3)论证不严密。有些毕业论文观点模糊,而且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过程中没有逻辑分析、归纳与综合,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4)不会使用参考文献。有的学生热衷于写综述,但却不会使用参考文献,即使引用也多是较为陈旧的专著和材料,未能反映出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趋势。

(5)格式不规范。许多学生不遵守论文用纸格式、字体、摘要、关键词、各级标题编号等要求,不重视前言、附录及结尾部分等整体结构,严重影响论文质量。

2.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目的不明确。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与学业水平和学位证书之间有何关系,毕业论文与自己的未来发展之间有何联系,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并不清楚,因而重视程度不够。

(2)论文选题较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部署较晚,很多部门都是在第8学期开学才进行安排,频繁的任务加上沉重的就业压力与考研复试,使学生没有良好的心态、充分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撰写毕业论文。

(3)导师指导不力。导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难得与学生见几次面,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无论是对学生论文选题方向的把握、选题价值的审查,还是科学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导师只能疲于应付。

(4)图书馆、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文献检索与应用能力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一些学生信息素质不高,没有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有些学生的网络检索方法比较单一、低级,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无从下手,浏览时间不少但获取的信息有限。

二、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平台的模块化构成及其功能

1.网络平台的概念

网络平台,又称网络支持平台,既包括承载网络的硬件设施、设备,又包括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运行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高校中的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图书馆、教职工住宅、学生宿舍等场合,网络平台非常普及。

2.网络平台的模块化构成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全面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必须把质量意识体现到具体工作中。为了有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我们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为主线,以培养不同流向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现有的实验室网络为基础,构建了由学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型、中学执教型、其他择业型等四大模块组成的网络平台。

(1)学术研究型。为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的一种环境,或者说是几个网络数据库。其中包含一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资料,与考研方向密切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资料,以及一些课题资料和与此相关的使用方法和要求。

(2)应用技术型。为毕业后准备到厂矿、企事业单位,公司、研究所等上岗就业的学生准备的数据资料库。理工科类侧重于实验技能、技术设计、工艺流程等实用技术资料,文史科类则侧重于计算机使用、管理科学及与其专业相关的文档资料。

(3)中学执教型。为准备到中学任教的学生提供的网络资源。其中有教育理念、新课改标准、教学技能、中学教师素质、教育科学研究等相关资料。

(4)其他择业型。为毕业后打算从事其他工作(例如有的想参军,有的想支边,有的想当村官,有的想考公务员)的学生提供的一些参考资源。

3.网络平台的功能

(1)信息提供功能。根据模块的不同特点,提供有关信息,学生可以在此领域内比较方便地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既避免盲目性,又节省时间。

(2)师生互动功能。在毕业论文整个撰写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平台相互协商、相互讨论、相互沟通。甚至学生可以在宿舍,教师在实验室、办公室或者在家里,都可以相互交换信息。

(3)论文评阅功能。在论文上交之后,导师和评阅小组可以对论文进行评审。

(4)管理功能。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电子文档进行科学管理,方便论文的借阅、抽查和验收等工作。

(5)远程服务功能。为毕业离校的学生保留的一片网络空间。毕业生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仍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母校永远是他们的大本营。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分段实施与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初选阶段

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学生除了公共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已经呈现出分流趋势。从这学期开始,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动员大会,部署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并安排网络平台知识讲座,同时在网络上公示导师的基本情况及研究方向,让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初选阶段。此举旨在唤醒学生的自适应意识,当学生的流向确定后,初步培养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和在“海选”中择定课题类型与范围的能力。

2.题目正选阶段

经过一个学期的酝酿、调研,到大三第二学期开始,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进入正选阶段。此时学生、导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双向选择予以确定并适时举行开题报告。若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师生感到彼此不适,还可妥善予以调整。此举旨在实现个性发展、优生优培,培养学生清醒认识自己进而优选课题的能力。此后学生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分别进入到实验室、研究所或相关单位获取信息,锻炼实战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撰写阶段

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撰写阶段。在这一学期开初,要求学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由导师签字认可。任务书的基本内容为:论文题目;论文(设计)的主要任务及目标;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论文将要使用的主要参考文献;撰写论文的进度安排等项要求。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写作。此举意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4.毕业论文(设计)评审阶段

学生的毕业论文(电子稿)上交后,由导师组成的评审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评阅,以确定论文能否进行答辩。若未达到要求,将及时反馈给学生进行修改并限时返回修改稿,这又为学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空条件。

5.答辩阶段

对合格的毕业论文(设计)(纸质文本)组织答辩,进而评定论文成绩。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答辩能力、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6.后期督查与评优阶段

利用网络平台,学院组织督查组对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按比例随机抽查、验收,并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盲审盲评(隐去导师姓名和学生姓名进行审阅和评选)。这样既可以发现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体现评优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犹如电脑系统中的“防火墙”,牢牢地把住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关口。

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后续化――延伸、拓展、再发展阶段

许多毕业生在到达新的工作单位后,由于环境、条件、任务和工作性质的改变,进行科研倍感困难。有的迫于无奈只好放弃,也有的跑回母校进行求助。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网络平台继续为毕业生保留了绿色通道,特别是他们的课题(自然科学研究或者教育科学研究)若与毕业论文相近或相关,那他们的科研工作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这实质上就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后续化――延伸、拓展、再发展阶段。由此可见,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五、总结与展望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由于充分发挥了高校得天独厚的网络平台优势,使得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论文水平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了锻炼,夯实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一是学生掌握了撰写毕业论文基本功。无论是从定题、立意到论文的整体结构,还是参考文献的引用乃至文本格式,都体现了规范化、程序化和创新化,为他们以后进行文字写作工作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二是学生增强了特色创新意识。他们清醒地知道,唯有注重特色,加大就业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既是跟着导师做学问搞研究的过程,更是砺炼自己成长成才的过程。所以他们非常注重学科前沿动态,敢于向高峰冲刺。如有些学生论文选题是导师的子课题,他们发挥自己的理论特长,敢于创新思维,05级就有4名学生在SCI二区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再如有些学生论文选题是教育科学方面的内容,他们利用到中学支教的机会,一边教学一边进行调研。利用网络资源信息,结合中学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已有数篇在《物理教学》等杂志上。所有这些支撑材料,既是能力的表征,又意味着绿灯亮光,发展道路与就业渠道畅通。

三是学生强化了信息资源意识,他们主动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开发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持续发展进行了铺垫。

但在此项工作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主要是论文的重复率问题。由于引用资源相对集中,从论文题目到章节段落,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重复率不能超过一定比例。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必须给导师与学生讲清楚,并且通过文献检测系统软件给予警示,以杜绝抄袭、剽窃和假冒等不良行为,确保论文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诚信度。

总而言之,积极加大网络平台的利用和开发力度,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对于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乃至教学和科研等项工作,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白薇,常晓明,杨胜强等.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2]陈友华,丁远坤,高华等.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3]李俊龙,胡锋,吉东风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医学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程,在经历多年计算机普及教育后存在一的些问题亟待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

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化

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展,计算机教育从小学开始,在中学大规模普及。现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许多知识往往是先前在大学课程讲授的内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总体上说,来自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差距较大。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早已是单独用机,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应用任务驱动,熟悉网页制作、FLASH制作、一般的图片处理、DV短片制作等。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仅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2.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陈旧

先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对所有学生定位都是一致的,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包括基本硬件和软件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网络通讯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的基础内容论文格式模板。教学内容的更新未能及时跟上社会单位、企业对员工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需求,部分内容的陈旧容易导致已有一定计算机使用技能的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感觉在课堂上学不到新知识,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容易实施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心理相对简单,如果开始的内容他懂了,往往自我认为后面的内容他也懂了,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听不进去,使用电脑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部分仅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会造成极大伤害,令这些学生一方面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另一方面是事实上只懂得课程知识的少部分,重点内容没有掌握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

1.采用分级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参照许多高校英语课程的分级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开设前进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测试,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为测试依据,根据测试的成绩进行分级任务驱动,一般可分为两个级别三个方向较好。对于基础好学生可讲授较深层次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以及信息导论,涵括数理逻辑、数据结构与算法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或者讲授多媒体设计知识,涵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和网站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于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涵括Windows 操作系统、网络通讯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通过分级教学,可以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分级教学法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数量庞大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实施起来较困难。当中要充分应用和借助自动改卷考试软件以及实验室机房、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源,可以减轻部分工作量和压力。

2.改革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调查毕业生卷”调查和“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调查,相当部分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并不足以应付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技能日益依赖所带来的需要,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与他们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日常工作中善于了解计算机最新信息和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通用性,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公务以及信息搜索处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条件的话可有针对性地开设2~4学时医院信息系统的体验课程,如临床等相关专业学生了解医生工作站、护理专业学生了解护士工作站、影像专业学生了解影像管理系统等。这样,学生可以较深刻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的相关性以及在现代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3.建设优质的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现阶段有条件也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我校多年前已投入使用毕博教学平台,目前容量可达到每个学生一个账号,许多课程都已建立在线网络课程,教师可方便地在线管理所有教学摘要得到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机房管理部门的支持任务驱动,给学生提供方便良好的用机环境论文格式模板。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更能适应日后工作中计算机应用的快速变化[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成功的关键点。任务设计的要点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真实、可行,贴近学生的能力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的设计可分为简单任务和综合任务两类。简单任务难度较小,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综合任务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用于开拓学生思维。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特质、规律以及该内容与其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理解。

(2)分析任务

任务提出后,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任务以及知晓完成任务的困难所在,然后教师要把握好任务的切分,提示当中涉及到的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引导学生层次分类推进问题。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角色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新知识点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任务驱动,从而获得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摸索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使学生在任务引导下独立探索、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3)任务完成

学生作为完成任务的主体,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对于简单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教师在必要时可给予指导。对于综合任务,学生可通过小组协作形式完成,在此过程中,每个组员的思考心得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学生指导多些,对较好的学生给予更高层次的引导。

(4)总结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中肯确切的评价,并对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论文格式模板。任务评价应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对学生多些肯定和包容。

(5)注意问题

由于学生在素质教育、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个环节要充分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做到基础差的学生得到提高,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应是靠教师灌输被动接受任务驱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因为教师不但要讲授新知识点,更要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以自有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基础,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推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积极意义。

以上通过分析计课程的现状,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四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探讨。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潮流中,如何使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跟上时展,探索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隆娟,吴泽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探析[J]. 福建电脑,2007,(2):183-184

[2]杨晓辉.任务驱动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7-838

第3篇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从业人员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绩效评价

分类号 G251.6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library personnel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public library personnel performance. Using cluster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to establish the public library personn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and combined with the survey data to carry th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The study found that job performance, ability index,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working attitude of the four common factors are all key indicators which affec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library personnel, and can be use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building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public library professional.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Personnel.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1研究背景

21世纪人类已经完全进入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富和资源,正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运作,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的保存场所,当然也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向数字图书馆迈进。而建立信息化公共图书馆,涉及到许多相关因素,如资金、技术、设备、体制、管理、人力资源等,而在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构成要素中人是最基本、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在公共图书馆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未来的公共图书馆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不断更新的环境下,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他们将作为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领航员。

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所有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都需要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依靠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博而不精,另一方面又严重缺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据2014版有关年鉴统计,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人数约为54997,但正高级职称还不到一千人[2],且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不是图书馆专业出身,也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因此,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高学历人才偏少、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的现象,导致公共图书馆难以成为文献信息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难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2],且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能力也难以与企业相比。从而公共图书馆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人才绩效评价同一般人才评价时一样的,都是对他们工作中产生的业绩进行评价,从而推动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3]。近年来,人才绩效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与重视,多种多样的评价理论、内容、方法被相继提出,图书馆界也不例外,我国在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研究方面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采用ANP和AHP以及其他一些定性的方法来研究评价体系,也有的仅仅是从理论方面分析研究[4]。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的主体。如果在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中出现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则可能会给管理者和服务者带来焦虑以及挫折感,因此,在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评价过程中要避免主观臆断、怀疑与测量的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采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首先,回顾文献发现聚类因子分析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企业和机构的绩效评价,而图书馆人才绩效评价方面研究甚少。因此,笔者根据我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特点,结合前人的经验来选取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再利用SPSS19.0软件中聚类分析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以及因子分析法来选取绩效评价指标中的关键指标,并且确定其权重性,最终得到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模型,为以后确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初步确定

2.1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特点

公共图书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公共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且公共图书馆未来将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随着公共图书馆发展方向的变化,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变的更高[5]。为了更好促进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从业人员应当转变思维方式,更好的服务用户,最终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综合相关文献,笔者认为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专业技术强。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业人员掌握各种专业技能,除了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科技查新等技术外,编写程序、网站设计维护、信息编目、数据库技术等现代图书馆的核心技术也需要灵活掌握运用。

(2)服务意识强。公共图书馆是属于公共服务部门,主要是为用户或者读者服务(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等),因此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必需具备良好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6]。

(3)综合能力强。公共图书馆服务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工作,沟通能力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同时,随着公共图书馆不断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自身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先从工作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快速适应环境和知识更新,成为适应型人才。

(4)职业道德高。以前,由于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待遇差、晋升等因素,导致公共图书馆人才流失严重,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忠诚度较差、责任感较低、进取心缺乏等。因此,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图书馆事业,且具有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职业素养。

2.2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发展目的,如公共图书馆如何激励员工、培训员工、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目标;二是评价和决策目的,如图书馆员工的晋升、薪酬等级设定等等。

根据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特点,并结合绩效评价的目的,再结合前人的研究,本研究选取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3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评价数据,根据表1中指标的内容设计问卷,问卷包括13个命题与表1中的评价指标相对应,调查对象主要是我国市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其中包括郑州市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广州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贵阳市图书馆、深圳福田图书馆、深圳南山图书馆等等,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层次、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调查对象的选取采取随机选择的方法。本次调查总共发放400份问卷,采用邮件、邮寄、实地走访的方式发放问卷。在调查方法上,采用电话访谈调查、网络问卷与邮寄纸质问卷发放三种方式,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在网络调查中,共通过邮件方式发放在线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0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在电话访谈中已经拨打共70多人次。通过邮寄和上门拜访发放纸质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55份,有效问卷50份。两种形式问卷累计收回问卷260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有效问卷的样本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2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思想是根据指标(样品)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把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样品)聚为一类,另外一些彼此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样品)聚为另一类,直到把所有的指标(样品)聚合完毕[8]。一般根据对象的不同分为Q型聚类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本研究的分类对象是指标,采用R型聚类更为合适。

采用SPSS19.0软件对标准化的样本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得到最优聚类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可知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被分为四类,以及每一类包含的具体指标个数。其中“诚实正直”“忠诚度”“服务用户”“团队精神”归为一类,“敬业精神”和“勤奋积极”聚为一类,“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归为一类,“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归为一类。

3.3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3.3.1 KMO检验

因子分析是从所有的原始变量中重构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因子变量的过程,因此要求原始变量间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在对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前,首先要对其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中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方法,该检验的统计量适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的相关和偏相关系数。采用SPSS19.0对标准化的样本数据进行KMO检验,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可知,KMO值为0.779,介于0.7和0.8之间,且Bartlett's 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831.174较大,对应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

3.3.2 关键指标的确定

运用SPSS19.0软件对表1中13个指标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表5是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

根据表5可知,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13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按照一定标准提取4个公共因子,其中第一列和第二列描述因子分析初始解对原有变量总体描述情况,第二列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指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特征值),第三列是各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表示该因子描述的方差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比值;第四列是表示前n个因子描述的总方差占原有变量的总方差比例;第五列至第七列是从初始解中按照一定标准(固定提取公共因子数为4)提取4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第八列至第十列是旋转以后得到的因子对原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可见对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提取的4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原13个评价指标大部分信息[9]。

由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看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体系中的13个评价指标应分为四类,即这13个变量共有4个公因子。根据4个公因子包含的指标变量的归类情况,恰好与人才绩效评价中应用较多的“德、能、勤、绩”四个维度相对应,因此,笔者参照“德、能、勤、绩”四个方向对这4个公因子进行命名,这4个公因子的命名及其包含变量如表6所示。

根据表6可知,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第一个公因子命名为“工作业绩”,工作业绩主要是表现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工作业绩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显著效益,如科研成果、项目实施等等,一个人的思想和能力表现最终的结果就是工作实绩;第二个公因子命名为“思想品质”,它主要是指评价对象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公共图书馆热爱程度;第三个公因子命名为“能力指标”,它主要考核从业人员在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第四个公因子命名为“工作态度”,该公因子主要考核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敬业情况,它要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具备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服务群众的服务意识、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中是否积极主动为用户着想;且工作业绩是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在思想品德、能力水平、工作态度等因素实践层面上的反映。

3.3.3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模型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到最终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7、表8所示,且得到不同公因子变量的协方差系数为0,即证实这四个公因子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7反映13个变量的变异可以主要由4个公因子来解释,及即这4个公因子提取各变量的信息的多少。根据表7可得到因子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4 结果讨论与分析

(1)聚类分析主要是将相似程度较高的指标聚为一类,客观反映不同指标的在评价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从以上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的分类结果中,能够更容易地发现从业人员缺乏哪方面的素质,为公共图书馆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2)根据表5可知,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四个公因子,即四个关键指标。结合表5、表6、表7和表8可知,第一个因子命名为“工作业绩”,它包含的指标有“工作质量”(X1)、“工作数量”(X2)、“工作效率”(X3),其中三个指标中“工作效率”的重要性要高于另外两个指标,它是影响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最重要的指标,说明高效率的工作是公共图书馆要求从业人员达到的目标;第二个因子命名为“能力指标”,它包含的指标有“沟通能力”(X7)、“创新能力”(X8)、“学习能力”(X9)、“专业技术能力”(X10),其中“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两个指标因子载荷比相对较高,这表明在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时必须考虑从业人员的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此外,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公共图书馆也不能忽视,这表明公共图书馆在不断鼓励从业人员提高工作业绩时,也需要关注从业人员的发展潜力,通过规范继续教育来提高从业人员各方面的能力;第三个因子命名为“思想品质”,它包含的指标有“诚实正直”(X4)、“忠诚度”(X5)、“团队精神”(X6)、“服务用户”(X7),其中影响该因子最大的指标是“忠诚度”,其次是“服务用户”指标,这表明目前公共图书馆需开始重视从业人员思想品质,特别是从业人员的忠诚度和服务用户的态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忠诚度能够避免人才的大量流失,而加强从业人员的服务用户意识能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同时,其他两个指标也应该引起公共图书馆的重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工作态度”,它包括的指标有“勤奋积极”(X12)、“敬业精神”(X13),而从业人员“敬业精神”的重要性相对大于“勤奋积极”,结果表明,笔者初步选取的13个指标都是影响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根据研究表5和表6以及最后得到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函数,笔者发现四个公因子中,“工作业绩”因子的贡献率最大为35.8%,“能力指标”因子的贡献率第二为25.2%,“思想品质”因子的贡献率为14.3%,排名第三,“工作态度”因子的贡献率最小为9.98%,通过计算发现贡献率越大,权重也越大,因此,就证明公共图书馆在评价从业人员绩效时,“工作业绩”指标是最主要的;同时也确定“思想品质”和“能力指标”也是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必要的因素,公共图书馆通过了解从业人员思想品质和能力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优秀的人才,从而发挥馆员的潜力,加强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工作态度指标影响因素最小,但是在评价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时候,公共图书馆不能忽视[10]。

(3)公共图书馆的目标是把从业人员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笔者通过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的目的以及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因子分析模型和评价函数,来评价一个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是否优秀,除了工作业绩突出外,还应当考虑其他指标,同时,培养一个优秀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除了培养他们工作能力外,还需要关注的有:一是提高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忠诚度,防止人才的流失[11];二是加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服务用户的意识,提高用户信息需求的满意度;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思想品质教育,营造文明和谐的图书馆环境;四是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五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2]。

5 结语

本文以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特点为基础,选取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运用SPSS19.0软件对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从中提取出工作业绩、能力指标、思想品质、工作态度四个关键指标,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给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函数,利用该评价函数得到任意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绩效得分,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对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党芬,王敏芳.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5(11):30-34.

[2] 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02-161.

[3] 杨杰,方俐洛,凌文铨.关于绩效评价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40-51.

[4] 刘曰波,魏津瑜,毕强.基于ANP的信息化人才绩效评价研究[J],情报学报,2007(12):1892-1896.

[5] 李群.探究转型期公共图书馆人才培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8):292.

[6]陈有志,余俊丽.图书馆从业人员素质模型研究[J].图书馆,2007(2):62-65.

[7]张军涛,陈蕾.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创新系统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1(4):36-43.

[8] 张文彤.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8.

[9] 张素梅,罗卫民.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8(1):47-49.

[10] 燕鳎刘堰兵.理性思考企业信息化人才的供需关系[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1):186-18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