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9: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组织能力;竞争优势;国际化进程;阶段理论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之下,国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进行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竞争将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化进程阶段论
阶段理论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批北欧学者在对瑞典4家制造企业进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他们将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分成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不规则的出动、通过商进行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进行生产制造。这种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涉足国际市场。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的学习道路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式阶段发展。市场知识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的一般性知识和具体市场运作知识,后者只能通过实际经营活动获得和积累,是决定企业在本国之外经营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正是这种市场知识的积累导致了企业国际化阶段发展的渐进性。同时,这些北欧学者用“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道路,他们认为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次序是依据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远近进行选择的。选择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业的市场知识更易获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更易获得成功。
笔者认为,将阶段理论作为对现今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性解释是缺乏完整性和客观性的。这种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部分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规律,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第一,这种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当时的世界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相对落后的信息环境使企业获取和积累海外运作的知识有很大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渐进的阶段形式可以回避的;第二,国际化进程的阶段理论是基于对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调查和研究,以中小企业相对有限的市场知识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为前提,它在解释其他类型企业的国际化活动时,其适用性会明显下降;第三,这种理论的解释能力和解释范围有限,虽然能够很好地分析制造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但对于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类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无法用出口和生产活动的逐步演替进行解释。因此,需要有一种理论对于企业的国际化过程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解释。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层次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依旧用传统的阶段理论指导国际化运作已难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企业能力的竞争正成为国际企业间竞争的下一个主要战场,这种竞争不再是运用何种战略来提高国际竞争力,而是如何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来达成这一目标的竞争,也正是企业的组织能力决定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状态和道路。
国际企业是通过向国外转移竞争优势来产生新的价值的,根据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国际化程度不一,其向国外转移的竞争优势的数量和难度也各不相同,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区别。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越高,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第一层次:出口。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简单层次,企业直接向国外转移包含了本企业竞争优势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实物产品,也可以是咨询、广告、金融等小规模服务产品。大部分企业还需要对其产品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地区市场的要求。因此,处在这一层次的企业需要具有国际化产品开发和品牌维护的能力。
第二层次:合资子公司。由于企业对某地区市场或国际市场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不足,而需要通过与当地公司合作的方式来进入该地区市场,学习市场知识。在这一层次发展模式中,企业的资源优势只有部分能够有效转移利用,因而合作者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对于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与当地公司的合作中学习到哪些基础优势是可以直接转移,哪些优势可以通过向合作者学习获得,哪些优势则必须调整甚至寻求其他优势取代。在这一层次的发展模式中,企业除了需要第一层次中的国际产品开发和品牌维护能力之外,更需要有建立、发展与当地合作者关系的能力。
第三层次:全资子公司。在此层次中,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国外子公司的功能逐步完善。制造企业建立自己销售队伍、产品仓库和销售渠道,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供应链。服务业公司则在提供简单的本国延伸服务之外,在当地建立自己的服务渠道,乃至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创造出新的服务品种。在这一层次上,总公司需要对公司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进行识别,对无法直接转移的竞争优势进行修改与调整,以适应国外子公司发展的需要,甚至寻找和创造全新的资源优势来保证子公司的发展。因此,在这一发展层次中,以公司本部为基地的资源优势的转移和调整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组织能力。
第四层次:跨国公司。随着公司在全球建立了多个子公司,并分别获取了资源优势,总公司的经营复杂程度大大增加,跨国界的管理活动越来越多,这就进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四个层次,即跨国公司层次。在这一层次,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寻找和形成某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根据全球发展的要求进行适当修改,继续向新的地区扩展,在全球市场中发展壮大自己。在此发展层次中,子公司、总公司间关系协调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这一层次的公司所需要的关键组织能力也正是组织协调能力,即如何发展与保持跨边界、跨职能的管理手段的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该跨国公司的跨边界协调行动的多少、子公司间的联系牢固程度、国外经营单位的权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处于这一层次的跨国公司也因而具有高度多样化的发展形式。第五层次:全球公司。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高层次,国外子公司在整个公司的战略制定和优势形成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开始向公司本部及全公司内转移资源优势。这种子公司一般位于某些具有独特地方资源优势的地区,并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整个公司逐渐演变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按产品、职能分工,甚至是地区总部形式的全球公司。这种全球公司的发展形式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分散在全球各地区的多重战略中心间的协调活动和多重资源中心间的优势转移活动对于公司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全球公司的运作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协调能力,需要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高效的人力资源体系,对公司进行比跨国公司层次更大规模的整合,在全球公司内部运用统一的标准和价值观消除这种大规模交流和协调过程中产生的障碍。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是其国际化水平依据上述发展层次提高的过程。下表显示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层次和其相应组织能力。
三、组织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一般情况下,初步涉足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都需要经历一个从对外出口、成立合资公司开始逐步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渐进式的发展,不断学习海外经营知识,使组织能力逐步提升,从而保证该企业沿着这一国际化进程的方向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这一点上,组织能力观点与阶段论是一致的。但是,现代国际企业发展的现实表明,各国企业由于发展历史、人力资源状况、信息技术水平、行业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国际化进程的途径已日趋多样化,而不再按照同一种模式发展。事实上,一家公司可以从任何一个层次开始其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这种国际化发展可以是向高层次(或低层次)运动,也可以跳过某些层次直接进入较高的水平层次运作。一些国际化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的公司甚至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获得高层次运作所需的组织能力而直接进行发展。在如今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国际环境中,这种组织能力获得途径的多样性,使企业国际化进程也更趋多样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 ;运输管理 ;交通道路
道路运输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掌握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正常的运转命脉,它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紧密的关联。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特点与需求状况,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的大前提下,建设符合企业实际的文化,从而最终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对于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的构建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运输行业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体制和经营方式,在企业文化的正确指导下,发挥自身最大的功能。
一、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
企业文化组织在其长期的实践运营发展过程中形成,为企业全体员工认可,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价值观,是行为方式以及道德准则的总和,也是这些理念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形象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价值观、行为规范、经营流程等的总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依据,更是企业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二、企业文化在运输行业管理中的职能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由若干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目前运输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具备了传统管理的功能,更具有传统文化所不能替代的新型功能。
(一)导向职能
导向职能是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的的领导者和员工起引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经营哲学与价值观念的指导
经营哲学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以及方法处理法则的决定性因素,引导经营者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引导员工在实践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并对事物的判断达成一定的共识,从而形成共同的目标,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去共同努力奋斗。
2、企业目标的指引
企业目标象征着企业的发展规划方向,员工在目标的引导下进行实践生产活动,因而这种目标是科学可行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
企业运用企业文化实现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完善运输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修正等途径,具体表现为规范的规章制度约束。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的工作形成了有效的约束力。同时也体现在道德规范的约束方面。而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认知交流中对员工起到约束功能。从这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软性约束机制,对运输企业的员工们的职业行为规范有着显著的效果。
(三)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运输企业管理中,应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从而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员工感觉到企业荣誉感时,就会加深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用心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当这种凝聚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转变成企业发展强有力的动力。
(四)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当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作出一定成绩时,每个员工都会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能存在于这个集体中而感到自豪。人的最高需求无非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员工在价值实现的同时,自然会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在实践中维护企业的形象和荣誉。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和睦相处尤为重要。当领导对员工关心,职工就会感觉到被尊重,从而更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使职工从内心深处产生为运输企业奋力拼搏的不竭动力。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以人为本作为运输企业的重要价值观,特别重视激励个人转变为重视激励集体的过程,为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新型的手段和方法, 为企业激励职工开辟了新的途径。
(五)调适功能
调试一般指调整或适应,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种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企业成员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需要员工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节,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由此类推,在运输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与顾客、社会、环境、竞争对手之间都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些矛盾与不协调,因此就需要运用企业文化对此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持续发展。通过调整,运输企业在道路交通等的建设中,将不断地完善,进而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企业管理系统。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运输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在企业繁荣的背后,新的环境以及形势需要我们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规范,起到了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赋予员工荣誉感,实现员工责任心等重要作用,推动运输行业的更紧一步发展,需要我们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吴瑞娜,袁阿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J].科学之友(B版).2007(09).
(一)战略规划与企业文化传播职能
企业集团总部人力资源要基于集团的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制定核心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通过打造核心人才队伍,培育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通过制定战略绩效目标,并将绩效目标层层分解,向下推行实施,通过绩效目标的实现来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同时要设计具有指导性的人才引进、培育、开发、激励策略,指导各下属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集团总部要制定统一、鲜明和符合集团实际的人力资源理念、政策和战略,并通过它来培养和塑造和谐、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凝聚集团的人力资源。
基于企业集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总结和提炼企业文化并将之贯彻和落实到成员企业中。以鲜明、具有人文关怀和感召力的人力资源理念和企业文化来凝聚集团各成员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统一各级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使成员企业形成凝聚力,统一目标和行动提高集团整体的运营能力。
(二)资源整合职能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要对集团的各种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和与匹配,通过人力资源的调配与共享,使下属企业的人力资源匹配达到最佳。同时要对各种培训资源、外部智力资源、咨询公司、人才中介机构等进行整合,使其成为成员企业的共享资源。还要想办法主动获取各种资源,把公司高层的资源和各个业务经理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服务。
(三)监督协同职能
集团总部要制定人力资源各职能模块的政策和规范,包括薪酬政策,绩效考核政策等。各成员企业根据本产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执行和落实总部人力资源制定的各项政策。总部通过检查监督来发现总部的政策在各级单位是否执行到位;通过各成员企业间的人力资源协同以及跨职能、跨团队的合作,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的效率。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总部机构,可直接对成员企业的日常人力资源活动起到参与、指导和监督的操作功能。这些功能是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日常活动的重点,主要包括:
1.对集团各成员企业高管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的管理
高管人员主要是通过集团董事会来统一进行任命、考核和付薪,从根本上加大对成员企业的控制力度,保证整个集团按照统一的目标发展。
全面负责公司核心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选任育留,以及核心人才梯队的建设。随着集团的不断发展,集团的员工也会越来越多,对于员工的管理和梯队的建设必须分级管理,掌控好核心管理和专业人员是总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战略职能。
2.对成员企业人工成本总额的总量调控管理
通过预算管理,劳动生产率考核,人员总量控制,合理控制成员企业的人工成本支出,通过提高人均产出来调高企业效益。
3.对成员企业薪酬考核执行的管理。指导和审批各成员企业的薪酬考核制度;指导和监督考核过程的合理性;对考核结果备案,并及时给予指导。
4.对成员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管理。指导成员企业定岗定编,跟踪、监督中层和关键岗位人事任免和岗位变动,对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档案管理,富裕人员的安置、分流等工作。
(四)专业服务职能
集团总部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平易近人的行为风格,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为下属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要加强对业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对成员企业的业务活动提供支持与服务,做到人力资源角色与企业整体业务角色的相互融合,通过服务来创造价值。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总部建立人事行政共享中心,为成员企业集中提供薪资核算与发放,社会保险统一管理与缴纳,人事档案集中管理等。
(五)知识与信息共享职能
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要搭建一个共享知识、经验和交流信息的平台。通过汇总各成员企业的成功经验,提炼形成管理标准。在各成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起到沟通、交流、学习的桥梁作用。包括统一理念,引导和支持各成员单位设计和完善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集团人才库,有计划、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经营人才;培养集团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有效传递和复制各成员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企业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资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果进行评价,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以及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等。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成本与费用的计算、预算的制定与执行、部门业绩的考核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提供服务,与财务会计侧重对外部相关单位、人员提供财务信息不同,属“对内报告会计”。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记录价值”的职能定位上有所不同,重在“创造价值”,主要是对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情况、现状发展以及未来的规划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3.管理会计采用的方法、程序等,有较大的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与财务会计固定的程序、方法有所不同。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管理会计职能定位,主要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利用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有效数据,进行相关的决策、控制、评价。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经营提供参考,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战略指导,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评价等方面。
(一)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指导
管理会计通过分析企业的销售情况、成本及利润情况、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变动等情况,提供相关的经营管理决策及实现决策的方案等。管理会计也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及规划,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与决策指导,推动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展开,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由能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
(二)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战略指导
管理会计工作可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一定的战略指导,并提高企业战略规划的合理性、有效性,帮助企业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是利各种管理手段,来对企业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一定的规划,并对实施的过程施加影响,使之朝着预定的管理目标发展的过程。管理会计的规划以及控制职能,都可以通过企业预算系统的设置来实现。
(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考核评价
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的具体责任进行落实与验证等,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的过程。管理会计能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有效评价,使企业的經营管理能够在整体水平上有更高的实效性。如企业常使用责任会计制度、平衡计分卡等方式,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与评价。
三、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强化管理会计职能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企业也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经营模式。在此形势下,企业要不断采取新的管理方法与技术,转变传统管理会计的职能,开拓会计创新职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如何强化管理会计的职能,为企业规划、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具体来说,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一)创新管理会计方法与技术
企业要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与发展目标,利用管理会计丰富的方法与技术,为企业的发展经营做好预测分析,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尤其在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要想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就需要全面分析各部门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使用较为先进的方法,如企业变动成本分析、业务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等,保证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预测依据。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等有所了解,将财务知识与管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成为现代化企业急需的综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助力。
(二)加强预算管理
无论哪个行业的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要理清企业内部决策者与管理经营活动执行者之间的职能定位、权责划分,该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了使管理会计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企业管理者可以从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分析核算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切实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
(三)完善企业评价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要向切实的发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分析、评价职能,需要需要企业转变以往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创新对财务业绩的评价方式,可以尝试采取财务与非财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经营活动中的业绩评价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分析与评价职能,保障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企业的短期经营与长期发展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业绩评价理念,真正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指导性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对资产的管理就是对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的管理。在企业财务活动中,投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与资产的形成和使用紧密相关;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和收入也与资产的消耗和增值相关。因此,资产经营管理对有效组织财务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搞好企业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另外,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采购管理关系紧密,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与企业的营销管理直接相关,无形资产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关联,因此,搞好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价值。
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几乎涉及企业所有的成员和活动,但是不同成员在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责却是不同的,作为CEO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伙伴、独立和客观的战略与策略分析家、提供决策支持信息的革新者,CFO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责是什么呢?
一、CFO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能
(一)立足企业整体经营进行资产经营管理
1.基于企业目标的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但不同行业的企业、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其具体目标可能有所不同,有时以“做大”为目标,有时以“做强”为目标,有时以“做富”为目标,相应地这些不同目标下的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思路是不同的。
在“做大”目标下,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实现此目标的途径很多,但从资产经营管理的角度来增加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资产投入规模,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收入;二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快资产周转速度,通过内含扩大再生产提高效率、增加企业收入。
在“做强”目标下,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从资产经营管理角度追求利润最大化,除了可通过资产经营管理增加收入外,可从以下角度增加利润:一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二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
在“做富”目标下,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是资本增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从资产经营管理角度追求资本增值,除可通过上述“做大”、“做强”的途径外,主要还应结合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一是优化资本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用尽可能少的股东投入资本,支配与控制尽可能多的资产,提高资本增值效率;二是优化资产结构,搞好企业资产重组,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基于企业战略的资产经营管理。企业战略通常包括整体战略和组织内部单位战略两个层次。整体战略关注企业是否处于合适的行业组合,什么样的行业是企业正确的选择;组织内部单位战略关注企业应扩张还是收缩,是采取低成本竞争策略还是产品差异化策略。企业资产管理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与策略选择为前提,并据此进行资产管理。
首先,应进行企业战略分析,通常包括行业分析和企业竞争策略分析。行业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行业的盈利水平与盈利潜力,因为不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市场谈判或议价能力不同,其盈利能力和潜力大小可能不同。企业竞争策略分析的目的在于根据行业分析的结果,正确选择竞争策略,使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高盈利能力,其中最重要的竞争策略有两种,即低成本竞争策略和产品差异化策略。
其次,企业资产管理要依据企业整体战略,决定企业在各行业的资产投向、资产规模、资产结构;依据企业内部战略,决定企业资产是保持规模、扩张规模,还是缩减规模;依据企业的竞争策略选择,决定企业资产的具体投向和资产使用情况。
(二)通过资产经营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
1.基于现金流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不应只将现金看成是普通资产,而应将其与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一是将现金流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结合起来,通过增加经营现金净流量,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二是将现金流管理与企业资金管理结合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将现金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和支付能力管理相结合,保证企业经营持续、健康发展。2.基于资产规模扩张的企业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通常决定着企业规模,在当今大部分企业追求规模扩张的时代,如何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CFO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管理,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技术进步对企业产出的贡献;二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管理,优化企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三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管理,搞好资本经营,用较少的资本控制较多的资产,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3.基于资产配置优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资产配置状况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如企业自营资产与对外投资的结构状况、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结构状况、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结构状况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CFO应通过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正确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4.基于资产使用效率提升的企业经营管理。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是资产经营管理的核心与关键。CFO要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一是要提高资产使用率,避免资产的闲置与浪费;二是要提高资产利用率,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产。由于企业资产使用与利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如存货管理水平及效率与企业销管理水平紧密相关,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及效率与企业投资管理、技术管理和资金管理水平紧密相关,速动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率都可反映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通过对企业资产使用效率的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CFO的重要职责。
二、CFO如何搞好企业资产经营管理
(一)提升资产经营管理理念
1.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理念。企业资本增值的核心是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的基础和直接体现都与资产相关。因此,CFO在资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树立价值创造理念,以是否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作为资产经营管理的标准。但由于企业创造的价值与实现的价值并不总是一致,因此CFO不仅要重视资产的价值创造,还要通过正确处理企业与投资者、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企业价值或使企业价值在市场上得到更大幅度的实现。
2.资产经营理念。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理念的指引下,CFO在资产管理中一定要突出经营资产的理念,在资产存量经营中,要树立充分有效利用资产,避免资产闲置、浪费的理念;在资产增量经营中,要树立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理念;在资产配置经营中,要树立资产结构优化及风险与收益均衡理念。
3.管理控制理念。要实现上述资产经营目标与理念,CFO必须加强对资产经营的管理控制。具体体现在:各个层次上的管理控制,如从战略层面、经营层面到作业层面的控制;各个环节或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利用各种职能进行的控制,如制度控制、预算控制、报告控制、评价控制等。
(二)掌握资产经营管理技术
1.资产经营技术。凡是进行资产经营决策的方法都可划归到资产经营技术范畴。从整体看,资产经营技术可分为资产扩张和资产收缩经营技术;从经营内容看,可分为资产存量、资产增量和资产配置经营技术;从具体资产看,可分为现金、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技术等。
2.管理控制技术。从程序上说,管理控制技术包括战略目标分解、控制标准制定、控制报告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控制者激励等环节;从具体方法上说,包括预算控制、反馈控制、适时控制、评价控制和报告控制技术等。
作为人力资源经理或总监,工作要求我们去发展、并最大程度地发掘企业内部的人才,而技术恰好可以更有效地助我们一臂之力。在技术的快速进步之前,流动性低于残疾的员工能胜任的工作十分有限。但有了技术的辅助,便能创造一个允许员工充分发挥潜力的工作环境。通过使用网络及时沟通、视频会议进行全球头脑风暴等技术革新后的工作方式,即使优秀的人才远在千里之外,技术也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经理,进行远程联系、面试,无需他们亲自来到办公室,即可吸引顶尖人才,完成自身使命。技术使我们能与全球的职场人士,同时、同步、同心工作。
2.利用技术使培训更行之有效
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某一个遥远偏僻的会议室进行的培训,早已过时了,技术的进步也使培训变得更吸引人、更有趣、更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电脑,通过员工工作站的在线项目来展开培训。技术的进步还使我们以创新的手段——如游戏和商业模拟——创造出不同学习风格的培训模式,更加适合伴随着电脑、科技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一代人。比如中国首个3D虚拟培训游戏《安利人生90天》,它集合了百位优秀营销人员工作时经历的种种境况,将困难、挫折、收获、成长等,转变为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关卡。玩家在游戏世界中,会遇到各种典型顾客,与这些顾客交往、相处,提供个性化服务,过渡到销售流程,便可以迅速积累从业经验,还可以与同时在线的游戏伙伴们沟通交流,这样就能以高速而低成本的方式掌握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确立从业信心,并有助提升现实世界中的销售业绩。这种企业游戏化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中国,也被罗氏制药、默沙东等走在人才管理前端的企业重点关注并尝试实践。而对受训者来说,这种模式既灵活又节约时间,又能让他们觉得与自己日常工作更为息息相关,因为他们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工作环境,这就使培训信息更有可能得到共鸣和运用。
3.利用技术对员工采取“一对一”培训方式
技术的关键优势之一就是,它可以被个人化——例如,技术可以创建一个在线培训项目的列表,员工可以从中选择最贴近自己工作的;技术还可以创建个性化的应用,来监控员工的进步和发展。当员工自身得到了发展,他们通常能实现更好的效果。在惠普这一领先企业的项目实践中,已经采用了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管理:一方面,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业务相关性较高的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习管理者根据学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及组织学习活动,随时了解员工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跟踪调整。
4.充分利用具体技术优化生产力
4.1视讯会议随着虚拟员工的数量稳步增长,企业利用视讯会议的优势来培训它们的员工,并保证员工的参与。员工也会相应更为满意,更有效率,企业也节省了差旅费用和办公场地的租赁费用。
4.2移动的个人平台和应用个人移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更容易获取潜在人才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技术,作为招聘和吸引人才、促进协作、提高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
4.2.1对于课堂培训,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学员可以方便的实现二维码签到、查阅电子版教材及辅助资料、查看培训项目安排及教师介绍、完成课前作业和课后调查,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互动、问答、投票、选举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4.2.2移动学习与网络学习系统进行集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自主学习、信息推送、绩效支持、知识问答、调研测试、全文搜索等众多功能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员工手边最为便捷有效的工具。
4.3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可以加强对市场的理解,帮助企业发展更好的管理战略,大数据产品和服务还能帮助人资专员了解成功地选择、提拔和奖励人才的主要驱动力。通过有效地利用大数据,能帮助企业发现技术短板,迅速了解人才缺口,并准确挑选出能够胜任相应工作的人才。亦可通过略微的业务调整,或发现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留住员工。
4.4社交网络LinkedIn、大街网等社交网络渠道,对企业来说,也是极大的便利:通过这些渠道,企业能在决定招聘之前就与潜在的职位候选人保持联系,加强对他们职业生涯、个人特征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公司职员的人脉发动企业内外的人员来解决具体的问题。技术在进步,人资专员同样需要认识新方法的发展脚步,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与潜在员工保持联系。
4.4.1使用技术促进弹性工作制,留住员工。皆因有了技术的有力支持,今天人们的工作有很多都是在办公室、家里或者街边的咖啡馆里完成的,半自由职业者正成为一种高效而高自由度的工作趋势。这样的弹性工作制,也被许多企业和HR专员作为一个吸引和留住员工的有力工具,但是这种急切的留人措施恰恰证明了人才的短缺。而这又使得企业急需的员工在争取自己理想的工作模式时更有话语权。因此,人力资源经理或总监应该在造福企业的前提下,采取灵活而公平的工作制度,为员工提供他们理想的,又与自己工作能力相平衡的工作选择,以完成一场完美的博弈。
4.4.2利用便捷渠道获取信息,但要权衡好如何使用信息。过去无法获得的信息,现在掏出手机,轻松搜索,即刻获得。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关于企业和它们现有以及潜在的员工是如何运作管理的信息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这淡化了个人和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我们需要仔细权衡如何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个人数据来鉴别和发掘人才,而且需要了解员工、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是如何描绘企业形象的。
5.结论
现今的企业登记制度,是指登记机关对申请设立的企业主要审查申请人是否已按法律规定提交各项必要的文件、证件和材料,文件材料是否规范、所载事项是否齐全。只要符合上述程序要求,登记机关即可核准,准予设立。设置企业登记审查制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查和确认,维护交易的安全和秩序。安全是企业登记审查制度的一项价值目标。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不长,公民对市场经济的观念、意识还较淡薄,同时新开企业大部分是资金实力单薄的个私企业,他们缺乏开业前进行较全面咨询分析的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给新开企业带来一些不利后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新开企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市场调查受多方面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对于中小投资者或对一般的公民大多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创办企业。这样就使新开企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第二,新开企业很难了解市场行情。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很大。因此,新开的个私企业不仅难以了解国内市场的行情,比如同业者有多少,他们大致分布在何处,资本实力情况,有多大的生产能力等等,更难了解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有多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新开企业的压力和盲目性。
第三,盲目创办企业,使投资者产生恐惧心理。目前有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凭胆量、凭苦干而不是凭知识发财的投资者,面对我国加入WTO,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很想投资,又不知把资本投在何处,而一般的公民更缺乏市场经济的经验和知识,资本实力又小,更不敢轻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工商部门在几天时间内办完企业登记手续,有利也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工商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能较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为投资者的利益着想,使投资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办企业,带来利润。从不利的方面看,短时间内办完登记手续,只能进行企业登记的一般形式的审查,只能看看登记的手续是否完备,登记需要的材料是否齐全,不可能对开办这种企业是否合适等进行分析,这就对投资者的利益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第五,它会使社会资源造成浪费。由于有些企业事先没有得到很好的咨询分析,盲目上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业即停业的现象,或者开业后企业很难生存,或者被迫转产,从而使人力、物力和财力遭受巨大的破坏。
二、工商部门提供开业咨询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内在的缺陷和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市场在很多领域都会出现失灵。因为市场有两大缺陷,一是信息不完全,二是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完全,大家跟着感觉走,难免会有失足。市场不完善,垄断者操纵市场,“看不见的手”就无法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根源,说到底,在于没有人对市场负责,要纠正市场失灵,就得有人出面干预。从理论上讲,新的经济体制的提出和推进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改革措施来配套。美国有专门鼓励小企业的机构,专门有鼓励个人和以家庭为基础办公司的政策。因此,如果工商部门能够在企业登记前为新开企业提供开业前的咨询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高新开企业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
第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周边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了开放市场的义务,“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将难以像过去那样继续实施。必须接受世贸组织的规则,这是中国入世的一个重要的义务。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时效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等等在我国公民中还不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国际市场上的一些游戏规则更不了解。所以政府应该在企业登记前给公民或社会组织对要求登记的企业,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形式、企业发展的定位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三,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商部门通过对现有企业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创汇作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安排好产业发展顺序,为企业提业发展的方向。有哪些产业需要优先发展,哪些产业需要支持发展,哪些产业需要限制发展,哪些产业需要禁止发展,政府可以按照市场原则和市场信号提供以上经济信息服务,由此来引导、劝告投资者的行为,使之符合产业政策的要求。
第四,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避免或减少波动,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和平衡,客观上要求社会进行组织和协调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如果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单凭经济主体的自发行为,就难以达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在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方面虽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市场机制有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以及市场失灵,比如价格信号虽然能充分反映产品和资源的稀缺程度,但价格信号也有被扭曲的情况,如果任凭公民或现有社会组织盲目根据市场情况来注册登记企业,政府不给予参谋和帮助,那就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五,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加入WTO后,将使中国企业更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其主要表现在产品生产周期缩短、用户需求多样化、大市场和大竞争、低成本等诸多方面,而企业信息化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对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行业管理的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保障。因此,我认为工商部门如果只负责企业的登记,对前来要求登记的企业来者不拒,也不给公民的投资提出任何意见和建议,不提供要求登记的企业事前的咨询分析,认为公民创办企业是公民自己的事情,不关国家和社会的事,这种观点是应该改变的。政府既然承诺保护公民的利益和权利,就应该为公民做一些实事,对于新开企业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开业前的咨询分析。
三、工商部门提供开业咨询的可能性
第一,政府部门本身要建立和健全信息、告示制度。我们知道,日本比较系统的国家信息政策是从60年代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才形成的。日本政府重视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依据是:(1)信息是一种国家资源,它的公共性特别强。信息的积累、处理和开发利用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不可能完全依靠民间企业,必须依赖国家的投资。(2)民间企业在研究开发活动中不可能全部依赖内部的信息资源,强有力的外部的信息资源的保障是维持企业信息活力的重要保证。(3)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社会资本的准备,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建设,提供市场,促进民间信息产业的生产和发展。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和提高信息活动的经济效果,政府建立和扶植了行业性的专门信息机构。对公共性很强或者说牵涉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及那些民间企业难于承担的领域,比如农业、医药、宇宙开发、海洋等方面的信息中心的建设主要由政府来担任。对企业信息能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日本通产省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信息服务中心进行扶植。一些主要的信息政策,都是通过设在日本的总理府及有关省厅的信息政策咨询机构来组织研究的。这些机构由政府机关、企业、学术界的人士所组成,它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另外,定期地对信息政策进行探讨和修改,这就保证了信息政策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日本政府也是把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产”或“社会资本”来看待,强调政府作用,强调了宏观信息控制的必要性。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的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对一个公民或社会组织至关重要,而政府机关因其职能、地位、工作性质、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在信息收集、整理和运用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工商部门本身就对已有企业的投资状况及分布情况有充分的信息资源。所以,尽快建立起行业、地方和全国的各种行政信息、告示制度,为公民或社会组织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对于正确引导公民或社会组织在开业前的投资选择,保障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健康运行,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工商部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法规等,因此,它能够建议、劝告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投资方向。这样能更好地规范公民或社会组织的行为,使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投资更合理,更符合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法规。
第三,工商部门拥有一批经济管理干部,如果再充实一些经济专家和经济学家,就能够较好地为公民或社会组织在投资方面提供帮助,解决投资者的一些疑难问题。从实际经验观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无所不在。例如,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到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政府的科技政策影响到技术投入与创造能力,政府的贸易与投资政策直接决定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等等。因此,工商部门如果能够为企业提供开业咨询服务,解决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工商部门为新开企业提供咨询分析的对策
第一种方法,由于工厂和商店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郊地区,工商部门可以现有的城市地图为基础,以行业或产业经济地图方式,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用不同符号来表示不同的行业或产业的分布情况。比如用“G”表示工厂,用“F”表示商店。那么,生产服装的就可用“Gf”表示,生产玩具的公司就用“Gw”表示,销售服装的商店用“Ff”表示,销售玩具的商店用“Fw”表示,以此类推。乡镇个私企业发达的地方,在地图上标明该乡镇支柱产业的分布情况。最后把这些资料输入电脑,以供人们分析和查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直观性,让人一看就清楚在本地哪些行业已饱和,不能再投资,哪些行业还可以发展,可以投资,让投资者在分析投资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采用这种方法尽管比较复杂,绘制地图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经营者来说,能够通过对周围企业布局的分析,决定投资是否有利,比如能否在这个地方形成某一方面产品的市场或某一方面产品的生产基地。
第二种方法,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业来绘制地图,每一种行业或产业就绘制一张或数张行业或产业地图,同样以不同的符号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明。比如,电子类企业分布图、机电类企业分布图、服装类企业分布图、食品类企业分布图等等。行业或产业地图的绘制,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更有利于分析和比较。
第三种方法,可采用图表分类。图表也同样根据行业或产业的不同来制定,具体分类方法可同第二种方法(如可用下面图表)。在图表中可注明企业名称、地址、注册资本额、备注等要素,这样对新投资者来说分析就方便。方法,要注意:第一,工商部门要对已有企业进行统计和归类。比如生产性企业中,电子类企业有多少家,其中投资50万以下的、51万~100万的、101万~300万的、301万~500万的企业有多少家等等,以此类推,然后再由上级工商部门加以汇总,建立地方性或全国性行业或产业分布的信息网络。第二,把以上材料输入电脑,为投资者提供有偿或免费查询,为保密这些信息,也可以到工商部门的专用电脑中查询。第三,工商部门配备一些经济专家或学者,对要求提供开业咨询的投资提供有偿或免费咨询,解答投资者的疑难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薛荣久.WTO规则与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人民网.2001-05-09.
[2]曾峻,试论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质量的关系.社会科学2000.(3)
论文关键词:经济体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力有了显著的增长,近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目前经济运行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还不健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尚欠合理,这都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使地方政府成为各种利益关系冲突和矛盾的焦点。这就迫切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实现职能的转变。
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政府越位严重
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部门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往往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毕业论文题目,超越自身权限,涉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力范围,管了许多不该管,而且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比如,在渐进的机构改革中,地方政府重点进行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了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途径,撤销了一些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尚未完善,政府仍然承担着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重要角色,这就决定了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控制,地方政府经济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取得一定效果以后,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至今仍然伸得过长。表现在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如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争上市,争竞争性投资项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与人事管理。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业管理,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资格要求相违背,直接损害了企业利益。
(二)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合理
地方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从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分析,一些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还很弱。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对本地区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对垄断行业如何限制,对市场环境如何构建,对产权如何界定和保护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十分的明晰,因而常常造成地方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当。具体表现有:地方保护、政策歧视、监管不力、权力滥用等。这些都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社会管理职能定位模糊
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来分析,由于人们是在政治统治职能的层面上来展开对社会管理职能的认识的,因此常常将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混同起来毕业论文题目,忽略了社会管理中的公事事业管理这一重要内容论文范文。一些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还处于短期性、被动性的“拾遗补漏”阶段。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中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许多地方政府还未建立起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危机的控制能力还较低.例如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定位不准、社会管理组织不发达,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畅,手段落后等。另外,生产、交通、卫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四)服务职能不强
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分析,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远远不能满足公共需求。这一点在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层级较低的地方政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基层社会基础薄弱,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的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对策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首先转变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的转变,能够增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内在动力。在中国这样有着集权政治、计划经济、一元文化等传统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的国度,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传统管制型政府执政理念根深蒂固,而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执政理念刚刚形成,明显处于弱势。所以转变执政理念,成为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首要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树立起以下五种执政理念:一是“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地方政府是为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必须树立“以民为本,顾客至上”的执政理念。二是有限行政理念。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的能力、权力都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必须转变政府神圣化、万能化的观念,改变事无巨细、政府统揽的局面,不做越位、越权的事情,政府不应管的事情要还权于民、还政于民。三是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是政府执政理念的核心毕业论文题目,是政府行政运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四是责任政府理念。要构造和完善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公仆责任在内的行政责任制度,以确保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百姓负责、对社会负责。五是诚信行政理念。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是老百姓满意的政府,是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极佳的政府。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强化行政道德以提升其公信力。
(二)重新构建政府与企业、市场及社会公众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是地方政府职能中的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所以必须重新确立好政府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顺利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起为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新体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所在。地方政府必须实现由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克服越位、纠正错位、弥补缺位,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来,突出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必须妥善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把自主经营权利真正交给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地方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新体制;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一个完备的市场机制和一个有效的政府都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二者缺一不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注重社会潜能,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把不该管、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转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地方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三)加快政治体制变革和创新
首先,要加快地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科学界定行政审批范围,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方式和程序,取消不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事项毕业论文题目,取消可由市场自行调节、社会自我管理的审批事项,取消部门自设的审批事项。着力在推进依法行政、清廉为政、民主施政、科学理政四个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各级政府在继续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加强和改革政府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次,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与比例。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财政支出要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要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论文范文。同时,要通过体制创新,提高政府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对地方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救助、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等的体制进行创新,逐步从由政府提供向鼓励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民间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发展;再次,要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必须尽快废止以GDP 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O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地方政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此同时,要完善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
(四)加快行政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力手段。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措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保障;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毕业论文题目,则需要上升为法律才能得以确认和巩固。因此,只有加强行政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才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切实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应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牢固树立行政法治意识。意识指导行动,行动受制于意识。没有行政法治意识,就不可能依法行政;二是完善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要对那些过时的、相互间存在相冲突、相抵触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清理;三是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原则,走综合执法之路;四是完善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常新的研究课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模式将更加明确和具体,那就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由失信政府向信用政府转变、由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实现以上这些转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于鑫,张子礼.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07.
[2]陶学荣,陶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3]谢宝富.当代中国政府体制论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人民出版社,2007.
[5]王阳.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定位[M].人民出版社,2005.
[6]何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与路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01.
[7]刘飞,王彦东.浅析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区域协调发展[J].青年科学,2009,09.
[8]白鸽.关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关键词】行政管理;问题;改革;发展
一、企业行政管理作用
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我国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促进企业员工的学习与发展,建立学习型的先进企业;也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并且将其转化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去。这样,就能够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被忽视,照搬党政机关的模式过多。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于一种比较新兴的发展阶段,过多地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把生产和销售发展主要的地位,其他部门几乎可有可无。尤其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当中,在管理方式上非常教条。有些企业甚至不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没有系统的管理体系。(2)一些企业管理缺乏现代化模式,无法做到真正的现代化管理。这些企业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只是粗犷地进行一些日常事务的登记。这样不仅缺乏现代管理的手段,更是没有现代管理的意识,而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企业事务部透明,间接地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损。(3)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关注点仍然较为集中在企业行政活动中的具体事务上,例如办公室的管理、后勤提供管理、档案摆设管理等等,这样的一种管理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匹配,从而也忽视了行政管理本身所能发挥的重大的作用。
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措施
(1)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为了解决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在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这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甘当幕后英雄,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还必须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社会上许多企业都设有企业管理部,但由于很大一部分企业管理职能往往还保留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管口”和“行政口”二者的职能往往发生重叠和冲突。为了避免这种互相重叠和冲突造成的互相削弱,“行政口”与“企管口”必须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2)选择规范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的“游击作风”、“打乱仗”的现象是我们应当大力反对的。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企业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执行,经营者也不可能及时的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败局。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应该在于设置合理有效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和结构体制,使各部门各岗位在行政管理工作的协调下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3)联系实际开展工作。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反对“为管理而管理”;必须坚决摈弃形式主义,切实讲究实效;必须大力讲究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必须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方法,一切以企业利益为最高原则,反对泥古不化、因循守旧。(4)构建企业行政管理新体系。首先要构建企业行政管理的权力体系。构建企业行政管理的权力体系就是设计企业行政架构,企业行政架构的设计与应时而变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一问题主要涉及企业组织的概念、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设计的原理和内容、企业组织力量的整合、行政流程的结构设计、职能分解、岗位设置、人事相合等。其次要构建企业行政管理的技术体系。企业行政管理需要技术支撑,企业行政管理的技术体系包括: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领导与管理,这部分是关于在组织中行政管理人员如何进行有效领导与管理的内容;企业行政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企业行政控制与监督。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当前国内的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管理模式单一、流于形式缺乏现代化管理模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企业文化积极构建合适的、规范化的企业行政管理,为保证企业的长足竞争力,维持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