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科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9: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科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科学论文

第1篇

学生都喜欢养蚕,其主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同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布置作业,如统计蚕宝宝的孵化率、成活率、蜕变周期以及整理实验材料等。对于这些作业,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合作顺利完成。回头再看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学会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他们还亲身体验到合作的意义。在整个过程中,我也参与到其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的合伙人,给学生提供各种帮助。整个过程中我这个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合作伙伴,作为其中一组的成员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探究,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气氛就会十分融洽,大大增多了师生间交流的机会。这种开放性的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在活动中,学生觉得教师和自己是平等的,大家一起观察一起发现,学生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具体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愉悦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活动。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要远远强于他们的理性思维。因此,使他们在感官上获得愉悦,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直观的照片,把这些照片进行整理和加工后做成幻灯片,然后将其展示给学生。另外,我还在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找到花、果实和种子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观察,对花、果实和种子进行解剖。在这样的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会很快记住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2篇

1.设计具有驱动力的问题

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如果直接提出“铁为什么生锈了”或“铁生锈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觉得问题枯燥无味,并不能让学生有强烈兴趣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如果让学生直接观察生锈的铁,并拿一块未生锈的铁与之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块铁怎么会生锈的吗?学生会把问题聚焦于“铁生锈的因素是什么”。于是学生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会迷失方向,探究就能有效进行。

2.预设问题关注学生前概念

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在备课时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基础是什么,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情况,在学生前概念干扰下怎么去引导。听过一节实验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上课教师拿出一杯装有水的烧杯,问学生:“一会儿老师往这杯水中加一勺食盐,食盐溶解了,老师继续多加一些食盐,还能溶解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教师再问:“我不断往里面加食盐,它能不断溶解吗?”学生还是回答可以。教师没办法了,只好说:“不断地加,食盐不可能无限溶解,下面我们来研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位教师其实就是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四年级学生刚接触溶解,之前已经知道食盐可以溶解,但不知道食盐的溶解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饱和的状态。那么学生的前概念就是“食盐可以溶解,跟多少无关”。听课过程中多少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的老师措手不及,搪塞过去后按自己的计划往下讲,但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解读出了学生的前概念,及时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有效探究的前提——材料

对于一堂科学探究课,材料是顺利进行的前提。材料使用合理让课充满生机,材料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1.用材料提升探究的效度

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究的程度,是否能够成就高效探究。材料不宜求多求全,否则学生盲目动手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听《我们周围的磁铁》一课时,磁铁性质材料盒里面材料很全,各种不同形状磁铁和材料,教师将实验盒直接发给每一组。学生对五花八门材料兴趣很浓厚,有的同学整节课都在玩材料。教师没有在材料的选择上认真考虑,探究活动低效。

2.用材料推进探究的深度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最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们思考:我可以怎么用这些材料?为什么要这么做?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易拉罐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推进探究深度的材料。易拉罐本身是金属做成的,可以导电,但由于外面喷上了一层涂料,导电性能大大降低,用学生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根本测不出来。学生就会在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金属材料不能导电呢?学生会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和讨论,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里,教师提供的材料直接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深度。

三、有效探究的保证——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要由“扶”到“放”

有“扶”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有“放”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扶要扶的恰到好处,放要放的张弛有度。让学生自主探究,一直是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的干预、指导往往过多,教师“扶”的痕迹很明显,教师放不开,使得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很多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就算实验探究失败了也没关系,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过程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

2.有效指导,激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兴趣了,就会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研究。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谁可以把书分开”。我课前就把两本书一页一页的纸张交叉重叠。我故意挑选了班上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生让他们去拉书,将书分开。两个男生很不屑去做这个游戏,认为自己力气大,区区两本书,很容易分开。结果他们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能将书分开。这是什么道理呢?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四、有效探究的支柱——体验

“体验”不能仅仅是个标签,教师应该努力放大其功能,让它成为学生生命感受的一部分,让“体验”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支柱。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学习科学的好课堂。在公园里,可以观察各种小动物、植物;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如何运作;在马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原理的应用随处可见……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1.开展“信息大观园”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的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各种科学资料、收看最新的科学新闻、捕捉最新的科学信息,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搜集学生中比较好的信息材料张贴在教室的一角。每周更新一次,让学生时刻可以接受最新、最好的科学知识的熏陶,为今后学生创新探究精神的形成打好基础。

2.开展“小小发明家”活动

第3篇

新课标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目标。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巧设实验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并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只有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有效地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且巧设疑问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见解有异议,教师也应不轻易给予否定。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实验课时,当教师准备好水槽、音叉、水等实验器材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待每组学生完成实验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通过实验,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比较强,有的学生可能会提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音叉敲击的声音?”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知识的含义。除此之外,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善于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及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影响。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为了顺利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在实验分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合理进行分组,不能将成绩优异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安排及学习指导,同时选择的小组长要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小组分组要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保证科学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演示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内容不便于直观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做好实验的演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一边演讲一边讲解,采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将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示给学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教学《光和影》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演示各种各样的手影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了解影子的三个特点(包括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在演示过程中,应放慢演示的速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时间,使学生深刻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外活动延伸拓展

第4篇

新的小学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形象、有趣、新颖等,通过多媒体、动画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设计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学习,让小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科学现象,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也培养小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一门必修学科。对于小学科学课而言,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适合设立虚拟的学习情境,而应该根据实际科学知识的项目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来作出适合的选择。

(一)设立虚拟学习情境的优点

1.教学更加形象通过对小学生科学课设立适合的虚拟学习情境,能够将科学课所涉及的抽象的文字说明等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像和声音等,能够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感,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变成了更为形象具体的“实际”模型和情境,也能大大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的效果。2.教学更加方便由于小学科学课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网络科学技术,这样在教学时间上就比较自由,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相关的虚拟情境的教学,另外学生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也变得比较方便和自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自由和方便,从而大大提升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效果。3.教学更加经济安全采用虚拟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降低教学的成本。由于以往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学资源不够充分,季节性变化等等,常常会影响教学的进行,而采用虚拟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打破了这些不利条件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工作,还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重复操作等,使得教学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另外,采用虚拟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也更有利于安全教学,不会产生传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的情况。

(二)基本原则

设立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虚拟情境。设计虚拟学习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设计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整个虚拟情境应该是贯通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独立。虚拟学习情境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性,这也是虚拟教学情境能够取得良好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另外,虚拟教学情境的设计还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能力等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有依照以上基本原则设计虚拟学习情境,才能真正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三)方法步骤

第5篇

在新课标重点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为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出一些问题情境,辅助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努力去探索班级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所在,借用学生们的兴趣来吸引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将科学知识隐藏于其中,娓娓向学生们道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借助影响为学会们提供直观的学习环境,适当地可以设置一些悬念,激励同学们进行主动的探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到合作学习的环境当中,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模式

1.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我们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前提,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合理的分组模式:一种是常规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情况就是,教师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将各类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保证组内异质,但是组间同质,这种分配模式比较有利于良性的竞争,能够激发各个小组的合作动力。第二种是学习任务型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要组织班级内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对相同的内容进行科学化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特质,让学生们自主尝试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第三种就是按学习方式划分的组合模式,这种组合里,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可以自主选择想要探究主题,学生们会形成一种主动意识。

2.完善分工。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求知性,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全面的发展,对于每一名学生的任务安排,教师可以采取轮换制,使学生们体会到每一个环节的乐趣与艰辛,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还能够使同学们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3.教师指导。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中,要充分扮演好导师的角色,不仅要明确指导好小组学习的任务和操作的程序,还应该具体地安排小组合作的时间和形式,将小组学习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个体上面,保证小组学习的正常进行,以及学习的正确方向。三、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意义1.激发学生兴趣。在科学课上实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及信息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们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全面应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促进目标完成。小学科学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合作学习实现了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进步,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3.增强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需要培养的,从小学科学课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好处和乐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也会将这种团队意识继续发扬,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4.营造良好氛围。

第6篇

1.用生动的小故事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如:讲回声时,也可以介绍科学在线中“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回声设下伏笔。

2.用精彩的插图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小学科学书中有很多插图,如:六年级科学中讲人体时,插图介绍人体的器官,及形象又有吸引力,五年级科学种,斜坡的道理,插图介绍的是几种上山的S形图,表述了科学的研究现象,包含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同时,把学生的思维从狭小的课堂引向广阔的光泽陆离的科学世界,学生由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踏上学习探索的科学道路。

3.通过实验或问题创设科学情景。作为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抑或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许多人至今并没有认识清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科学是从记住书本上的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的,然后,模仿、演练各种类型的练习题,直至把这些陌生的公式、定律、灵活运用到能正确解答各种习题为止。在整个学习科学中,实验等其他一些科学活动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固然是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的反映但从本质上看,是与对科学及其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的。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为自己的实验服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材料时既要考虑到实验的易操作性,又要突显实验的现象。如: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时,是基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用手摸、用眼看、用耳听,综合运用各种感官,使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振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讨论振动与产生声音的必然性,既有振动就会发出声音,没有声音就没有振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4.通过组织参观讲座制作、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例如:在讲《观察植物的向光性》这节内容时,对于植物具有向光性的这一特征,学生或许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路边石块下的小草弯曲着钻出石缝,阳台上花草倾斜着的生长状态等。

二、发展学生学习科学的情感

要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心里特征采用不同的对策,就能取得情感教学的主动权。

1.抓住小学生心里特点组织教学。小学生对科学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一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

第7篇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第8篇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配备了三个占地为90平方米的科学实验教室,及两个占地30平方米的准备室,并购置了较为完善的实验仪器及装备。那么,有了完善标准的实验器材配备,作为科学教师应如何合理运用和管理呢?仪器室和实验室做到整洁卫生,并制定一系列的安全制度和规章制度,做到管理、使用安全。实验仪器设备按标准全部入橱,分类存放,做到科学合理、取用方便。并设有专门存放化学物品和危险品的橱柜,在加锁的同时,贴上警示,确保在没有管理员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安全的使用实验室。作为实验室管理员,要定期检查仪器情况,及时清点实验器材数量,并记录使用情况,如有损坏现象,应及时处理,以保证下次实验的顺利进行。危险品专柜要做到勤检查,及时将存在隐患的物品清理,以确保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在多余的橱柜中,可存放教师在教学中的自制教具和学生在课上课下及科技活动中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技作品,充分展现教师及学生的个性,让实验室成为充满创造氛围的“科学主题乐园”,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现代化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思想、努力学习先进的实验室管理、实施符合学生的创新型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提高业务能力,真正地推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教学仪器按及各类装备,不仅要管理得有条有理,而且使用率要高,科学课上所涉及到的实验,尽可能的确保学生能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全程参与指导,在确保学生安全顺利的进行实验的同时,尽量避免损坏现象出现。作为科学教师除了学会教材要求的各种操作方法以及简单的保养维护工作外,还要积极学习更多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实验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热情。也只有搞好了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科学实验室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场所,其学科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般的实验室只是在学生上科学课时利用一下,导致实验室大量的学习资源使用效率极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科学课堂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教师,除了要做好教材中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及探究欲望。观察和实验则是学生检验真理的途径,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并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此时我们应进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发展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注重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到猜想,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实验,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沉与浮》一课时,给每个小组准备好工具箱,先让学生从工具箱中自由选择各种材料,然后及时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材料在水中会下沉?哪些会浮在水面上?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探究的创造性发展。可见,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总之,我们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科技小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阵地,成为展示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和发明创造的乐园。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创新教学----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环境。实验室是为观察实验活动而设置的特定场所,因此,实验室的环境设置应当具有科学的氛围,使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如同来到发明创造的圣地。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学会观察,感受到科学创造就在身边。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倾向十分强烈,并善于乐于模仿,课本中的一些实验,在实验室中无法取得符合的器材,那么不妨发挥一下教师的想象力,就地取材,设计教具。如:教师事先做好有科学依据的教具,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模仿学做,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探究,并得出科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变掌握了概念,且不易忘记。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具以它的直观性在小学的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教具的演示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其它教学方法所难以达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科学实验教具的配备还存在不足之处,还有就是配备的教具不理想,实验效果不明显。基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经济、实用、直观的教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又对教材进行了补充,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通过师生共同动手制作教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优秀品质,在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发散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对推进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广大师生大力开展。

第9篇

1.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由于教材编写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将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性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例如,《火山和地震》、《能量的转化》、《水的变化和热的传递》,因其教学内容宏观而抽象,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采用视频展示、模拟演示等多媒体技术来加以形象化、具体化,也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亲自去搜寻问题的答案以及合作交流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了探索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

2.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整合信息化整合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Google、百度等查找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同时还可以制作主题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阅读学习、交流、讨论。这样不仅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该利用做实验、闯关、做游戏、猜谜语、看图片、看视频、小制作等教学情境,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从而强化感知、丰富想象,使科学课变得精彩纷呈。例如,在《电流》单元的学习中,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如果利用计算机绘制生动、形象的电路图,学生就能够直观而透彻地观察,理解电路、电流等抽象的概念,并掌握电流及电路图的知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又如讲授《蚕》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录像等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学生还可以用数码相机记录蚕一生各阶段的生长情况,然后制成PPT或电子相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4.将信息技术与探究性课题整合在时间跨度大的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探究兴趣十分重要。例如,在《天气》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天气变化进行一个月的持续观察,并记录有关风、云、雨、气温等要素的变化。这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信息技术,将天气变化过程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利用计算机处理成图表、电子相册或图文并茂的网页,在个人网页、班级网页、学校网站等。这样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探究发现,又让学生走进了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5.将信息技术与探究性活动作业整合依托网络环境,科学课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在作业上也具有了开放性。教师布置了探究实践活动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设计、制作等。有了网络,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课内外探索成果的展示也就从单纯的教师点评,转向全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点评。这样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享他人取得的成功经验,激励自己的探索欲望。

二、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