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法案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9: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法案例论文

第1篇

经济法教学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即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其自觉地强化自己的法律职业者角色,调动其思维,使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法律,去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够强化记忆。在教学中,通过模拟法庭、模拟合同谈判、模拟教学和小组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实践技巧。模拟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必要。下面具体论述一下模拟法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看重人的实践能力,而在当今许多课程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经济法课堂上试着进行模拟法庭的课堂教学,正是拉近与现实的距离。任课教师提前公布有关案例,让学生自愿参加,让学生自己组建模拟法庭,设立由3人组成合议庭(其中一人是审判长),其余学生为法庭成员;要有双方当事人及人、观众等。学生们积极准备与案情有关的材料,做好开庭的准备。学生们准备好收集的证据、诉状、答辩状和词。教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只有准备得非常充分,开庭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教师不担任法庭的任何角色,仅仅是指导。一切准备好以后,模拟开庭。请法院的有实际经验的法官或律师进行场外指导。从实践来看,学生们模拟这些角色非常有积极性,事先做了许多准备,尽管刚开始有些紧张,但很快就进入角色,从法庭调查到最终的当庭审判每一个环节,学生们都兴趣盎然,都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有的学生以此为契机,开始专研经济法,探讨深一层次的问题。当然,进行模拟法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走向社会。如学习完《合同法》,学生们就应该试着拟一份用工合同、房屋租赁合同。学习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应该让学生讲一下自己或家人消费过程中遇到的权益受损害情况,思考应当如何解决。

二、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各种法规、条例学起来空洞、乏味,但其内容如果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贯穿于经济法教学的始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经济法教授的过程中,发现各种条例有许多,学生根本记不住,也没法记。如何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经济方面的法律条例,那就是通过案例。通过身边的例子,学生非常有兴趣,而且他们觉得自己也许也会碰着类似的事情,所以用心听,努力理解、分析、记忆。有许多案例,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互相争论、比较。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专业有关的实际问题,促使其理论向实践的转换。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二)应注意的事项

1.对教学案例的选用要具有代表性、时效性

同时还应当注意所选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只有具有代表性,运用恰到好处,才能很好地说明经济法规,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月新日异,经济法规不断变化发展,案例的选取也必须具有时效性。最后,案例应难易适中,毕竟大学生尚未涉世,有一些东西似懂非懂,因而以他们能理解、接收为度。

2.案例应紧紧围绕理论知识

第2篇

1.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需采用符合理论内容且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因此,我们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经过精挑细选再来给学生讲述。这些案例要与经济管理理论有所关联,在具有知识性和典型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实时性,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以经济管理学中的培养基层领导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能力为例。在这节的管理教学中,有些教师就选取了恰当的例子,比如某大学的李老师就选择了这样一个例子—《主管是个多面手》。这个案例中,作为主管的李东是某个项目的基层主管,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员工,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责任很多,按照主次排列如下:(1)每天工作结束,和老板讨论一天的业务。(2)负责基层员工的调配任务。(3)协调同事之间的关系。(4)像普通员工一样,有些事情亲力亲为。这个例子就很好的从多个方面列出了基层管理者在工作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很恰当的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事实证明这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明确学员的学习目标

在案例教学法中,有些教师在解析理论时使用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虽然是与管理经济教学相关而且有一定的实时性,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很容易被案例中的其他非关键词吸引,从而使他们忘记了案例的真正的目的。所以,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不断的强调列举这些案例的目的,以纠正学生错误的关注点。还是《主管是个多面手》为例,在这个案例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了“作为李东应不应该事事亲力亲为”的问题上,而忘记了老师举例子的真正目的是讨论基层主管应该做什么。

3.自主思考辩证,增进互动

案例教学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并发表个人看法,让他们在头脑风暴中明确学习内容,并在激烈的辩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全心的投入学习认真思考,还能调动思维懒惰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以经济管理学中的培养基层领导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能力为例,李老师选择案例之前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一个基层领导担负着怎样的责任,应该怎样做到等等。这种方法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精神,然后李老师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4.总结教训

案例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并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当完成一个案例问题的剖析后,就要对案例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程序等进行归纳总结,以从中得到启发。李老师在解析完这个案例后得出结论:基层管理者在工作时既要做好对下属的管理,又要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一定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二、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专业课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案例教学给每个人提供了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滋着民主的气息,宽松和谐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典型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让他们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帮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的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人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但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的。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所以案例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性。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第二、生动典型性。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人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人的讨论。

第三、综合时效性。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也不应是陈年旧事。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紧跟形势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可激发学生进行深人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如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的义务时,举了网吧非法通宵营业致学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实质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和实验法。我认为讨论法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阶段。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下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或创设案例情境,同时。下发一些思考题,供学生分析、阅读。

有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可以提前发动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整理。案例应贴近现实生活,可读性、趣味性较强,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能很快进人了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形成初步的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生学习的方法。第二步是分组讨论、形成共识阶段。合作小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讨论的效益,根据我校实际,把每4位同学划为一个合作小组,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要地谈出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思考,允许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记录员应认真把意见记录在《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上,讨论一致的形成本组意见,有疑同的带人全班讨论。通过分组讨论,使大家对于复杂的安全的观点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分工协作,鼓励支持,便可以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学员自主完成的,教师只需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讨论节奏即可。第三步是正式发言、全班交流阶段。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同时将本组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讨论,全班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使不同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接纳,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继续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集全体同学的智慧,共同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分析,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第四步是总结归纳、消化提升阶段。在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只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人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既要充分肯定学员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中注意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学科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数学。其二,在一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案例注意科学设计并不断更新。现实中的生活实例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不能照抄照搬,要经过教员的提炼和加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实例应注意其典型性和普遍性,对其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语言简练、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隐含性,留给学员一定的思维和分析空间,易于被学员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生活实例才会升华为教学案例,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形势在发展,理论也不断地创新。所以,案例教学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更新。对案例运用后的教学效果,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加强信息反馈,以便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第4篇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22-01

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高职在管理学教学中引入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情景模拟等等,这其中,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学案例教学能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帮助学生丰富关于各行业的背景知识,对于提高管理学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管理类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并在各高校管理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但这种教学方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想要解决案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管理学教师不断积极地研究新对策,总结教学经验,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用。

1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作用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案例教学法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通过解决实际案件的实践来学习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大大培养了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与求解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协作精神。案例教学可使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更准确地发现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收集到大量感性材料,使教师勤于思考并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创新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案例资源缺乏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资源供应量不足,质量不高,尤其是用于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案例较少,案例陈旧,缺乏一定代表性、典型性,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管理水平实际情况,起不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其次,多数采用的案例是由国外的管理学教材中摘取,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与法律环境与国外不同,因此,采用的案例缺乏反映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

2.2 学生学习基础较弱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应届高中或职专,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消极,对理论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不强。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无法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面对问题时更缺少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参与课堂谈论,即便讨论也不是全面的,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均会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2.3 案例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在课上唱主角,不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机会,学生变成听众,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表现出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课堂气氛不活跃。然而有的教师让学生全程分析和讨论,却不给予任何提示,也不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虽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却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另外,有的教师使用的案例是从国外的管理学教材中摘取的,与国内文化、制度、理念的差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对相关原理的理解较为片面,主动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就不高。若案例过于简单,学生一看便知,降低了教学要求,这些无疑与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3 完善管理学案例教学体系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3.1 完善管理学案例库建设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教学案例的编写与收集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应加强对案例的研究与编选,在选择案例时,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特点来选择具备普遍意义或能反映事物共性的事例作为案例,更有利于学生们归纳和推理,能使学生从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教师课堂教学上应不断更换、补充新鲜的案例,才能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利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为提高案例教学水平,管理学教育工作者可编写适合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高质量案例库,案例内容与素材要与时俱进,能够反映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3.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讨论参与度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到案例的内容是否能充分体现管理学的复杂性与变动性,能够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在案例讨论与辩论过程中,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沟通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营造轻松的课堂讨论环境和氛围,使案例教学更具趣味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乐于探索研究、勤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态度。

3.3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高职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与学生、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课堂讨论中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挥潜能,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另外,案例教学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视听来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增强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增加案例教学的乐趣。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案例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免降低教学要求和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通过总结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调整思路,理解理论知识,能举一反三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入企业实际管理活动中进行顶岗锻炼,找寻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管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升教学水平。

4 结语

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研究新对策、挖掘新方法。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精选案例、控制课堂讨论气氛、认真归纳总结、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努力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我们希望,管理学案例教学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而不断改革与创新,促进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丽,贾敬全.完善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5-117.

第5篇

关键词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问题 原因 途径与方法

一、干部人事档案的概述

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选拔、任用干部所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思想、品德作风、专业能力、工作表现及业绩等内容的文字材料。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是组织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组织的日常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干部人事档案存在的实际问题

(1)归档内容不全面,不完整,不规范。具体表现在:一是各种案卷材料填充不完整,出现前后脱节现象,该填写的重要内容出现空缺,给档案的实际利用增加了难度,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二是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大小不够规范,大小长短不一,现行的公文材料主要用纸为标准的A4纸,纸张的不统一,直接给装订带来了麻烦,而且使案卷整体上影响美观,最终造成了客观上的不规范。三是有些需要用章的材料没有盖组织人事部门或单位的公章,形成的材料不够严谨,还有需要必须说明的事项没有给予不要的解释说明,这些都构成了案卷资料的不完整不规范。四是该归档的诸多重要的人事材料没有归入人事档案,而不该归入人事档案的属于文书档案归档范畴的材料却归入了人事档案中。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遇到了很多诸如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派遣证和干部介绍信(工作分配)就归入文书档案中的现象,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给实际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此外档案资料短缺的现象也十分突出,有的已经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有及时归档,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说不清道不明。以上这些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干部人事档案的质量、准确性与完整性,给组织的人事档案管理利用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待加强与完善。

(2)归档内容前后不一致,突出地表现在“三龄一历”问题上在单位,经常听到有人问到退休的问题,有的说某某人明年就退休了,本人说还有三年才能退休;还有的说某人还有两年退休,而本人说明年就退休了,从这街谈巷议的谈论中,我们不难想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的退休问题有这么多的不一致呢?还有的设计到参加工作时间的问题,也就是工龄问题,国家人事政策明文规定,35年以上工龄的工作人员退休时退休工资比例为90%,而30年以上35年以下退休工资比例为85%,就此围绕工龄问题产生了许多不合理,不明确,等违规问题,这也暴露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造成了干部人事档案资料的失真,从而影响到干部人事档案的“生命”与质量。

三、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1)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管理松懈,工作力度不够。

(2)广大干部职工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漠视,在填写各类表格、材料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大。在实际到个人事项的各类表格、材料中,常常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注重对错,想怎么填就怎么填,不闻不问,甚至某些人处于某种目的或利害有意而为之。

(3)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不高,工作意识不强,主观意志淡漠,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不是档案专职工作者。

(4)弄虚作假,现象频出。年龄造假、工龄造假、学历造假现象的泛滥,甚至“人质档案”的出现,给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伤害,对干部人事档案制度的严肃性、准确性与唯一性收到了严重地冲击,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严重地阻碍与干扰,有待解决。

四、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1)领导,组织予以重视,并建立有效地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强化组织纪律,明确职责,安排聘任有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档案专职工作者来本岗位工作。

(2)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与建立专业化的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其的培训,注重对其专业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并落实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待遇,促使其以高度的责任心、过强的专业工作能力和良好的思想行为方式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

(3)档案专职工作者要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严格履行保密工作制度,并采取有效地奖惩约束机制,做到奖优罚劣,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档案专职工作者要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应对每个年度的归档材料进行认真的检查、核对,通过甄别,发现不合理之处,要及时通知当事人加以改正,是档案资料保持前后一致性,真实性与唯一性;档案工作是一项保密性工作,该说的地方要明确说明,不该说之处坚决予以保密;针对“三龄一历”问题,要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者与当事人之间弄虚作假,的行为,强化责任与纪律,采取奖惩机制,查出问题,绝不姑息,要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从根本上遏制和消除此类现象与行为的发生与蔓延,还原档案管理工作严谨,准确,公平,公正的工作实质。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针对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要求,需要结合实际,去不断地学习、摸索与改进,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有条不紊地开展。

第6篇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 经济法 教学改革

一、经济法学的特点

1、前沿性

经济法学是一门崭新的,有别于传统法律观念和制度,甚至具有某种颠覆性元素,适用现代社会而产生的新兴学科。经济法最能反映现代信息时代的经济生活,具有尖端性。

2、经济性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强调社会整体的意志和利益即社会本位。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目的性很强,其内容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强的经济性或专业性,从而使经济法具有较强实用性。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与其他法有普遍的联系,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是边缘性学科。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行政法和以当事人利益为指向的民法二元法律体系在现代社会出现了不足和偏差,产生了校正这种偏差的以调整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同时,经济法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社会学交叉融合,如经济学中的竞争、外部性、垄断、成本和效益等概念渗透于经济法学中。

3、政策性强,变化快

经济法根源于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和参与,强调政府主导性特点,从而使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法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处于改革向纵深发展时期,且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家调控的经济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从而经济法具有变化快的特点。

4、结构松散,体系庞杂

经济法知识的跨度非常大,而且内容庞杂,涵盖了与社会经济生活相关的诸多法律知识,章节繁多。如企业法与公司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证券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和对外贸易法等等。同时,法学专业的经济法体系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体系有很大差异。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

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经济法属于专业基础课,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把法律作为主课或者重要课程看待,传统的授课方式下,学生学习法律基本上都是从法规到法规,从法律条文到法律条文,既单调又乏味,因而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应付式的,影响了授课效果。

2、课时少、内容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

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课时一般不多,因专业而异。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目前经管学院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电子商务、信管、行政管理六个专业的经济法课都是48学时。在此之前,学生一般只是在大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学习过少量法律知识,这样有限的课时,需要学习的经济法律、法规数十个,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要了解的法律理论、法律原则和规则很多,很繁杂。

3、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由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都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经济法课程大多数并不重视,认为与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太大的关系,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课下大多不会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甚至有时候对老师明确要求需要上网查找的补充性资料,能完成的学生比例也不是很高。

4、经济法教学体系杂乱,难以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

经济法是法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法,各高校开展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时间较晚,大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才开设的,体系不成熟,现有大学教材的编排与设计一般参考法学专业教材,现存版本教材很多理论性较强,而有的经济法教材则财会金融类内容较多,还有一些经济法教材则把与经济有关的法律都涵盖其中,即“大经济法”。教学中,我们用过多种版本的教材,用过法学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法教材,也用过通识性较强的经济法概论教材。但是这些教材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学生要么反映学理性的东西太多,看不懂,要么反映教材过于简略,不能支持他们分析实际案例。因此,选择一本适合不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并不是件易事。

5、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缺失,使获得的法律知识难以巩固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这就要求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经济法律的实务能力,因此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法律实务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教师一般是通过案例教学以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涉及到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三鹿的破产,让同学们重新审视企业破产法的立法缺陷和什么是依法办事。但总体来讲还是教师发挥主导性,与实际情况还有一段距离。

6、考核方式单一,不能有效考察学生能力

囿于缺少科学的考核体系,目前大多数学校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多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虽然加入了平时成绩的考核,但所占比例很小。这样容易给学生带来只要期末之前背一背,就能过关甚至得高分的印象,忽略平时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累积,无法有效考核到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

三、经济管理专业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1、立足素质教育,融入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作为未来的国家一线建设者,本科生们必须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开设的除法律基础以外的又一门法律课程,经济法教学责无旁贷地负有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使命。经济法教学应当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蕴涵在法律条文深层中的公平、正义、秩序、效率等基本价值理念,通过课堂、实训、考试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诚信观念。经济法教学通过这种融入,让学生不仅成才,更要成“人”。

2、根据科学的培养目标确定授课内容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选择一本通用性的适合经济管理学生的经济法教材,适当进行取舍,制定授课计划。在内容上,在用4—6课时普及民商法基本理论的前提之下,针对不同专业,重点选取几个相关部门法讲授。比如会计专业,侧重合同法、公司法、物权法、票据法等;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则侧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市场规制法等;电子商务专业侧重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公司法、工业产权法等。其中,合同法、公司法对于所有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在学时分配上要有所侧重。在深度上,做到学一个部门法,懂一个,精一个,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渠道和方法。

3、多种教学手段配合增强教学效果

(1)授课前提示与学生预习相结合。在授课前提示学生注意本课的知识点和重要内容、难点内容,使学生在听课前就对本课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课和记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2)多媒体与板书相互补充。为方便教师的讲解,多媒体投影屏应当放置在黑板的一边,教师可以按照授课进程的需要自由地在两种教学方式中转换,更好地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将短线鼠标改长线鼠标或者无线鼠标,这样教师可以不必来回奔走,可以面对学生讲解,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

(3)选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课形式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式教学要选取有代表性同时又能涵盖一个阶段性知识点的案例,使学生能在一个案例中对所学知识有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同时,案例的选择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最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讨论课的形式就更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完成给学生分组、布置讨论任务的工作即可,在学生积极展开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控制全场,及时给各组以必要的指导,控制分组讨论的时间。分组讨论结束时,教师要鼓励各个分组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并及时总结和点评学生观点,给予肯定和评价。

(4)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尝试开展模拟法庭教学,让学生体验去探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使他们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作为“专业法律工作者”融入到实践中。如笔者所在院校,在2011年、2012年、2013年的第三学期尝试让经济学专业的同学走出去到基层人民法院旁听法庭庭审,回校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尝试过两种做法,一种是从材料的准备到角色的扮演到“法庭”庭审全由学生自己作主,各组组长作为评委打分,教师进行评价;另一种则是由教师选择适当的案例分给各小组,由各组学生对素材进行研究,准备司法文书进行庭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改革考核方式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经济法考试应该以能力考核为主,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改变现在的平时成绩多以出勤、作业为主的考核方式。可以增加平时考试的次数,并以一定比例计入到最终的成绩之中,具体可以结合每个专业的课时,平时安排1到2次的中期考试,每次覆盖的内容大多为1—3章不等,占到20%的比例,平时表现占10%,案例讨论和论文等大作业的形式占到10%,最后期末考试占60%。在考核内容上也可以多样化,将讨论课上的表现计入平时表现考核中,适当增加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小论文等阶段性成果的考核。

(6)完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经济法》教材应采用21世纪课程教材或优秀教材,并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内容或同一内容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大纲。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与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密不可分。多方面收集最新的教学内容和经济法案例,对现有的《经济法案例集》的内容要经常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力图克服同类教材、资料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遵循“体系健全、结构完整、反映新成果、勇于创新”的原则,以案例为素材,以法条为基础,着力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经济法知识分析处理经济纠纷案件的能力。

实践证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把教学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总结出来,不断改进教学的各个层面,才能有效地保证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程德:经济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经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曲振涛:经济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范少虹:刍议经济法教学改革[J].法制与经济,2011(2).

[5] 白云伟: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5).

[6] 许明华、魏骅、周亚东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闻世界,2011(6).

第7篇

关键词 国际经济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ase Teaching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ZENG Wei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Abstract In the case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select typical cases and the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actual cases, case teaching method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legal theory, spirit and principles of the law, enrich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f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thod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讨论案例的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出结论,进而学习和掌握案例中的法律精神和法律规范,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法学教育具有浓厚的“实践性”,没有实践的教学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究其原因,首先,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学生学习法律是为了实践;其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各种形形的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法律的生命就在于实践。总之,案例教学是法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跨国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由此而发生的争议不仅数量上非常庞大,而且种类也各异,这一切无疑增加了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其实,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源远流长,众所周知,案例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具有优先适用的地位,自然,案例法的学习与研究是这些国家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德尔早在1870年就已经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并大力推广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教师讲授与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是苏格拉底式讨论问题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去阐述概念或定义的含义,教学的重点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案例,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熟悉和掌握法律的理论与精神,达到提高学生法律理论水平,解决实际法律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预先根据教学计划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案件资料,学生在熟悉案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法律理论知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出结论。在课堂上,授课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针对案件的基本事实,通过变换假设条件,提出一系列与案件有关的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和理解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理念和法律规范,并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案例教学法成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尽管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为主,但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多变,以致有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现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也日益重视案例的编纂与研究。

案例教学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学教育中也必不可少,因为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面临了全所未有的新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唯有通过改革法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作用,才可能真正提高我国法学教育质量,培养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

2 国际经济法教学案例甄选的标准

案例是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可以说案例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甄选是否恰当。②在挑选国际经济法案例时,一般必须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2.1 结论的不确定性

挑选的案例的结论应具有不确定性,换言之,在案例教学中,如果案例的结论显而易见,那么这样的哪里对于教学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这样的案例无法达到启发学生的教学目的。作为教学的案例,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当然一些经典案例,总会隐含着业界所共同认可的一些行动或对策,但这些行动或对策只对学生起某种提示或引导作用。总之,教师在甄选和制作教学案例时,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识地修改案件的案情,使得该案例具有可讨论性,避免限制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案情。案例结论的多元化可以让学生根据条件变化的不同情况,探寻解决案件的不同方法,并在比较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寻找更佳和更有效的解决手段。③

2.2 案例的典型性

案例的典型性是指在案例教学中的案件事实与拟讨论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较强的对应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能够较清楚的诠释某个或某些法律规则的意涵。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不同,案例教学不仅要达到传授理论知识的目的,还要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目的,在选择案例教学素材的时候,教师必须保证所挑选的案例既具有国际经济法理论价值,同时兼具国际经济法实践意义。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案例,才能够达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法律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才可能会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并举一反三,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论,并能够熟练的使用该理论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3 案例的针对性

所谓案例的针对性,是指不能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来挑选案例,案例的选择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并为教学的需要服务。因此,针对性要求教师在挑选案例时,必须考虑案例在内容上是否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契合。这样,通过讨论这些案例,学生对于某些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就可能更为深入和透彻,也使得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和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众所周知,国际经济法既包含国际法也包含国内法,其庞杂的体系与繁多的内容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让学生真正掌握国际经济法知识,这要求教师所挑选的案例必须紧密结合拟讲授的理论知识,换言之,教师应该对原始的案件资料进行加工,剔除案情中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信息,不必面面俱到,尽量使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就能掌握案例的基本情况,当然,对于与理论教学紧密相关的信息必须要充分交代清楚。

3 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3.1 充分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案例的整个背景及发展情况,这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并进行适当加工后,应该把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以便学生预习和准备。与此同时,根据案例资料的具体情况,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国际经济法条约、国际惯例、国内法规定以及其他的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案例。学生一方面要认真预习课本,另一方面要仔细研读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案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提炼案例涉及问题的主要观点与依据,为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或阐述自己的观点、立场作积极准备。这样,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就可以了解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目的和步骤,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手段,亦即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偏重其中某一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首先是采用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案例的教学与讲解。在现代化教学中,多媒体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形式活泼等优点。④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会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而且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也会更具可操作性,互动的形式和内容也会更加丰富立体。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在学生已经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适当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做最后的陈述。总之,应该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⑤

3.3 案例实践理论化

案例实践理论化是案例教学法中的最后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经过前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关案例资料的准备与消化,以及充分的课堂讨论之后,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论,对其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不仅要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而且要分析其发生错误的原因,还要将课堂教学中所讨论的案例内容加以理论化,尤其要注意告知学生通过怎样的理论分析过程得到最终的案件结果,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或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升反思能力,而且也是对案例所涉及的国际经济法知识进行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对于重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国际经济法教学案例,教师可提供相应格式规范,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或小论文,以书面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能更好地了解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案例教学。⑥

注释

① 祁建平.论法学创新素质教育中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60.

② 肖天乐.《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探析.河南教育,2011(12):24.

③ 党伟.国际贸易法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用.航海教育研究,2008(2):67.

④ 伍艳.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初探.甘肃农业,2011(12):47.

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案例教学法 优化 经济法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96-02

近年来,笔者在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不断探索案例教学法,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抽象法律条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技能水平等教学环境因素的制约,案例教学法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尽管我国法学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已趋于成熟,但对中职学校案例教学进行系统的探索仍十分必要。因此,我们应坚持并优化案例教学法,使其适应中职学生特点,使教学效果的改进落到实处。

一、针对中职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精选和巧编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当前获取经济法案例的途径较多,如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或教材;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但真正适合中职教学的案例却不多,且功能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复杂、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许多案例汇编的教学对象是法学专业学生,对于生活阅历简单、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有的教学案例专业性太强,距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太远,涉及的人和事过于复杂,使学生无从下手,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没有一定数量的符合中职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就无法在中职校中得到普遍运用,因此,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巧编案例。中职《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所选案例除了必须符合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等法学案例基本特点外,针对中职生的认知特点,案例还应有其特殊性。

1.案例应难易适当

教师应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难,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而无从下手,会丧失参与的兴趣;案例过易,一望而知,又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所以,案例难易要做到适度,即“跳起来摘桃子”。经济法案例大多较复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忌讳背景模糊、情节冗长、脉络不清、枯燥乏味的案例,因此教师对现成案例应进行适当编辑,去除其中繁杂、与案例无太多关联的人和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图表等描述案例,使案例具有可读性。

2.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

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或当前热点案例。如在市场管理法律制度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这些案例:考虑到手机是学生接触较多的产品,选择了《消费主张:打电话不要钱的手机,你相信吗?》的视频案例,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还会联想到自己在手机消费时遇到的问题;授课班级如果女生多的情况下,笔者还曾播放《今日说法:小丽减肥记》的视频案例;选择了瘦肉精等社会热点案例。这样的案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使他们有一种现实感、求知感,从而使其自觉地想了解案例的具体情况。

3.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中职生大多年龄在16~19岁之间,他们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在选择案例时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正确运用幽默案例故事、卡通动画乃至相声小品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学习法律知识,融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炉,使人感受深刻,极大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快乐驿站”中的动漫小品《套餐》,小品讽刺了电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笑声中引发他们思考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4.案例的呈现方式应使学生能尽快融入案例情境之中

如果教师仅用口头方式呈现复杂的案例,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中职生来说,恍如听天书。可采用以下几种案例呈现方式:①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②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③播放案例录音;④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⑤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⑥将案例化为剧本,让学生表演出来。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都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讨论做好准备。

二、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学习环境,巧设问题,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课前分析案例。

当前,教师往往忽视教学对象的真实水平,在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案例方面不够深入。非法学类中职学校的法学图书资料相对较少,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查阅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特别是中职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因此,让中职学生课前独立分析案例是不现实的。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适当为学生的准备工作创造条件,可针对案例先发放文字材料(如案例描述、教材中没有的相关法律条文等),设计并细化问题(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自己设问),引导学生课前分析和研究案例。如笔者在《劳动法》一章的教学中,提前一周播放视频(今日说法:唐氏兄弟的故事),下发该案例的文字资料,以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条文(因条文内容较多,只标明了与本案相关的具体条目),同时,提出几个问题。这样,学生不会无从下手,可根据问题和资料进行思考与分析,撰写课堂发言提纲,降低了难度,增强了自信心,使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了良好的开端。

三、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有效组织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

由于受学生素质、教师自身水平、班级人数及课堂秩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案例课堂讨论的效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学生对课堂讨论参与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踊跃型:对某些较浅显容易的案例分析,大多数学生踊跃参加,师生互动效果良好。二是少数人参与型:少数学生学习较扎实,能够参与讨论和分析,但整体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三是沉默型:对于案例的解决和处理方法,学生大都难以作答,不参与讨论,经常会出现冷场或案例讨论的偏题等问题。

因此,掌握组织课堂讨论的技巧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尤为重要。在课堂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学会感觉、观察学生的情绪、兴趣,在学生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下灵活协调、随机应变,做一个完全可调动学生情绪的组织指挥者。如发现学生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点名提问是一个好方法,对程度差的学生的提问应尽量简单。及时赞扬和肯定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增强学生讨论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做到褒贬得当,引导有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讨论场面热烈而不混乱,百花齐放。

四、建立课后成绩测评机制,重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评价。

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与传统的以知识积累的考查为主的成绩测评机制不同,案例教学法应建立以思维状况和参与程度的考查为主体的成绩测评机制。在案例教学法中,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主要以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或小论文为主,这显然超出许多中职学生的能力范围。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的成绩测评应有其特殊性,可适当降低评价标准,对程度好的学生可要求其撰写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或小论文,对其他学生,可要求其将教师提出的案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应特别重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评价,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成绩挂钩,并在成绩中占较大的比重,在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状态下,这是一种有力的途径。对踊跃发言,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记、加分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应有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对既有模式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相关问题还留待专家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 蔚、祖 晶.课堂教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

2 朱启莉.论民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 罗春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 李 瑾.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环节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09(6)

5 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6 周 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 经济法 教学 创新 实践

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设置是为了使同学们掌握在经济管理领域基本的法律知识,为以后在工作中能预防相应的法律风险及处理相应的的法律纠纷,并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普法宣传和教育。

但传统的来源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方法重视经济法律知识的传授,课堂结构主要是法律概念、法律特征、法律规定、理论的解释、偶尔有简单的抽象的案例介绍。这样的上课方式对进行经济法律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其太理论化致使学生丧失上课的兴趣,既没有学到知识,也没有提高能力。已经不适应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的要求。

一、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层面。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拔尖的研究型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一线应用型创新人才,所以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和对科学家的培养同样重要。根据社会需求及实际情况,独立学院大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基本都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开展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所以在独立学院中开展经济法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真正能培养学生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较强的实用性需求和法律基础缺乏

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往往比一般的普通高校要强,他们学习经济法的目的很少想进行法学研究,而是希望能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经济法律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纠纷。非法学专业学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只学习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该课程在结构安排上内容侧重于思想道德修养。所以非法学类专业学生法律基础非常薄弱。缺乏法律基础理论及民事相关制度等基本知识,就很难展开经济法学理论深入的学习。所以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已不能满足客观的需求,要研究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有兴趣、且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且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三)较短的课时安排与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的冲突

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课时安排有64、54、48、45等学时安排;但学习的内容有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三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票据法、证券法、外汇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内容。所要学习的法律知识太多,而给予的课时安排又太短,客观上根本不可能讲完这么多内容。而老师的选择要么是每章都讲,但每章都浅尝辄止,学生最终也是什么都学不到;或者是老师抽出他认为重要的章节来讲,这些章节学生可能掌握,但不讲的,学生又什么都不知道了。这种客观的现实,需要教学创新来突破,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目前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不统一

造成教学内容不统一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一是很多经济法教材体系庞大,内容广泛,按学校规定的课时教师无法完成任务,于是老师们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挑选一些章节讲授。二是我国法律教材撰写、出版、更新的周期较长,而且相对于法律的修改滞后,如果老师不及时进行法律知识的更新,不及时选用最新的教材,就无法跟上法律的修改及法学理论的发展。

(二)忽视及缺乏对学生有关经济法应用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非法学类专业的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经济法在很多非法学类专业中并非核心课程,所以很多专业队经济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许多非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提及经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法律实践活动,经济法律应用能力就很难提高。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由于教授经济法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法律专业,所以大部分独立学院非法学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虽然有一些变革和创新,但主要还是沿袭了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系统讲授为主,稍加些案例进行教学。

目前的经济法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二是根据教师和学生喜好跳跃式教学;三是对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多讲,内容多,案例也多;与学生联系不密切的少讲甚至不讲。这几种方式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没学到经济法知识,也没培养经济法律应用能力,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四)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不足

大部分学生学习经济法都是被动地来课堂听课,即使有学生发问,也是针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某一个知识点问的相关问题,不会主动地思考老师即将要讲的内容跟生活或未来工作的相关度;或者不会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用经济法怎么去解释去思考。

三、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的对策

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的关键是树立重兴趣、重创新、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一)经济法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

对于非法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法律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重兴趣就是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加强师生的互动性和交流。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法律看做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努力使经济法还原到社会现实之中。使法律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

要使经济法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需要创建并实时更新庞大的经济法案例库。对入选案例库的案例有一些要求:一是客观发生的案例,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实、矛盾和利益冲突、争议的解决程度及结果、社会评价等要素;二是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要在全国知名的媒体上进行过追踪报道;三是要在经济法发展历程中有转折性或决定性的影响;四是最好是最近三年发生的案例,除非是一些经典的案例不受三年的限制。有了这样的案例库,才有条件说能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

(二)运用范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学生对经济法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运用范例教学法,经常性的对学生布置一些跟课程有关的案例及案例分析或理论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演示。使学生能由点到面,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且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经济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实现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实践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