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9: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艺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从六十年代初日本开始工业化生产冷冻鱼糜以来,冷冻鱼糜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开发研究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三十多年来,虽然其生产工艺未发生重大的变化,然而在生产方法和使用的设备上还是有了不少的改进和完善,具体表现为对采肉方法、漂洗形式和脱水设备等进行了开发研究。根据漂洗和脱水这两个工艺过程中所使用设备的工作原理改用由一次管道式槽和许多U型管道组成的漂洗装置,再用倾析式离心机使鱼肉和水初步分离,达到预脱水的目的。采用这一工艺后,漂洗水中固形物的损失就比较少,从而提高了鱼糜的产量,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使用马鲛鱼为原料,采用去头去内脏后部分,清水洗净,再按下面两种不同的工艺进行处理。
传统工艺:采肉一次漂洗回旋筛脱水二次漂洗回旋筛脱水三次漂洗回旋筛脱水精滤螺旋压榨机压榨脱水。
新工艺:采肉线型混合器漂洗管道式滞留室漂洗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精滤螺旋压榨机压榨脱水。
1.2测定方法
1.2.1固形物含量的测定称取一定量的鱼糜,采用直接干燥法进行测定。
1.2.2凝胶强度的测定将各种鱼糜解冻,加入3.0%食盐,擂溃30min,灌肠后于90℃加热40min使之凝胶化,将样品切成直径2.6cm、高度1.3cm的圆柱体,于NRM-1002A食品流变仪上测定。
1.2.3白度的测定用ZBD型白度仪测定,将工作白度标准板放在试样座上进行白度校正,然后将样品放在试样室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1漂洗工艺的特点将马鲛鱼用二种不同的工艺处理,比较在不同工艺阶段对漂洗液中固形物回收率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见,在传统工艺中,鱼糜经三次漂洗后固形物损失了29.29%,而经精滤和压榨后,又有16.14%的固形物损失掉,也就是说,总共有45.43%的固形物将在加工中流失掉。其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固形物是在漂洗中流失掉的,而漂洗中固形物的流失又集中在回旋筛的预脱水过程中。为进行预脱水以便于下一次漂洗的有效进行,在回旋筛的圆筒中分布大量直径为0.4mm的小孔,这是造成固形物流失的
表1不同工艺对漂洗液中固形物回收率的影响
工艺标准鱼糜重量(kg)固形物重量(kg)固形物含量(%)固形物回收率(%)
传统工艺鱼糜
第一次漂洗
第二次漂洗
第三次漂洗
精滤后
脱水后
鱼糜
50
72.39
72.45
72.02
72.0
33.74
50
8.49
7.65
7.10
6.00
5.33
4.63
8.46
16.97
10.60
9.75
8.33
7.39
13.72
16.92
—
90.12
83.68
70.71
62.78
54.57
—
新工艺一次漂洗
精滤后
脱水后
86.52
81.26
36.14
8.04
7.25
6.06
9.30
8.92
16.77
95.09
85.70
71.63
主要原因。而改用新的漂洗和预脱水设备后就能有效地降低固形物的流失,由于这类漂洗设备的内部是一个线型混合器,鱼肉和水可在混合器内得到充分的搅拌混合,然后直接输入由许多弯管所组成的滞留室,在滞留室内,随着水流的快速运动,鱼肉颗粒周围产生了小的湍流,从而使鱼肉与水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换,可有效地使鱼肉中不需要的水溶性蛋白质和色素等成分溶出。由于这一新工艺中不使用回旋筛预脱水的方法,因而固形物的流失就很少,只有4.91%,比相应的三次漂洗中固形物的损失下降了24.38%。此外,在这一新工艺中,用水量上只比传统的漂洗工艺中一次漂洗用水量稍多一些即可,即鱼肉对水的比例根据不同鱼种控制在1∶6~8范围内,基本上能起到传统工艺中三次漂洗的效果,因而大大减少了用水量,节约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滞留室的管道还可根据鱼种和漂洗要求的不同而在长度上予以调整,即漂洗白色鱼肉或新鲜鱼可缩短管道,而漂洗血红肉或鲜度稍差的鱼可加长管道,所以这套设备使用方便,尤其适合新鲜原料鱼的加工,因为原料鱼越新鲜,漂洗因素对凝胶强度影响就越小。
2.2倾析式离心机的作用
倾析式离心机的结构如图2所示,用于对漂洗鱼糜进行预脱水,使鱼糜中的固形物与水能有效地分离。
从倾析式离心机的结构来看,它能起到使鱼糜预脱水的作用。固形物在螺杆的转动下被送入狭窄的一端出来,而漂洗水部分则流向相反的一端出来,比较二种不同工艺在精滤后固形物的损失,新工艺中固形物的损失比传统工艺要低22.98%,说明经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比传统工艺中三次回旋得预脱水对固形物的回收率要高。这主要是因为这类离心机使鱼糜中的固液两相分别从二端出来,其液相中虽能带走一部分固形物,但流失量还是较少,而在回旋筛中,则一部分固形物转出水一起从网孔中流失,所以传统工艺中三次漂洗后的预脱水将使固形物的流失大为增加。从数据结果分析看,用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其固形物的损失率仅相当于第一次回旋筛预脱水的结果。所以,倾析式离心机在鱼糜生产工艺中的最大作用就是大大降低了固形物的损失,值得推广应用。
2.3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
将传统的经一、三、五次漂洗和新工艺漂洗后的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列于表2。
表2凝胶强度的比较
样品漂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三次新工艺漂洗
凝胶强度(g.cm)195115230217
由表2可知,采用新工艺漂洗后鱼糜制品凝胶强度与二次漂洗的效果相同,仅比三次漂洗的结果下降5.6%。因此,新工艺对凝胶强度稍有影响。
2.4鱼糜制品的白度传统漂洗和新工艺制备的鱼糜制品的白度如表3。
表3白度的比较
样品漂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三次新工艺漂洗
白度50.253.355.252.6
由表3可知,新工艺漂洗样品在白度上仅比三次漂洗低4.7%。因此,对白色肉鱼类更合适些。
1.2零件的工艺分析
推动架共有二组加工表面,其相互有一定关联要求。分析如下:
1.2.1以φ32为中心的一组加工表面
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45、60、φ16孔
1.2.2是φ16孔为中心的一组加工表面
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40、25、6x1槽、6x9槽孔、M8孔
经过分析,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和降低加工成本,将φ32孔和φ16作为定位基准,以他为工艺基准能很好保证其他各个尺寸要求,完全可以达到图纸要求。
由上面分析可知,加工时应先加工第一组表面,再以第一组加工后表面为精基准加工另外一组加工面。
第二章工艺规程设计
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零件材料为HT200,考虑零件受冲击不大,零件结构又比较简单,故选择铸件毛坯。
2.2基面的选择
基面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基面选择得正确与合理可以使加工质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否则,加工工艺过程中回问题百出,更有甚者,还会造成零件的大批报废,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2.2.1粗基准的选择。对于零件而言,尽可能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而对有若干个不加工表面的工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
2.2.2精基准的选择。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为了使基准统一,先选择φ32孔和φ16孔作为基准.
2.3制定工艺路线
制定工艺路线得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在生产纲领已确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通用机床配以专用工卡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
2.3.1工艺路线方案一
工序一备毛坯
工序二热处理
工序三铣面A、B、C(见工艺卡片)
工序四铣面E、F(见工艺卡片)
工序五扩孔φ32,孔口倒角
工序六车端面,钻孔φ10,车孔φ16,孔口倒角
工序七钻扩铰φ16孔
工序八钻孔φ6,锪孔
工序九钻M8底孔φ6.6,攻M8孔
工序十铣槽6x1、6x9
工序十一检查
工序十二入库
2.3.2工艺路线方案二
工序一备毛坯
工序二热处理
工序三铣面A、B、C(见工艺卡片)
工序四铣面E、F(见工艺卡片)
工序五扩孔φ32,孔口倒角
工序六车端面,钻孔φ10,车孔φ16,孔口倒角
工序七铣槽6x1、6x9
工序八钻扩铰φ16孔
工序九钻孔φ6,锪孔
工序十钻M8底孔φ6.6,攻M8孔
工序十一检查
工序十二入库
2.3.3工艺路线分析比较
工艺路线一与工艺路线二的差别在于对φ16销孔和铣槽6x1、6x9的加工安排的不同,工艺路线一将φ16销孔基准,加工槽6x1、6x9,准统一,能很好的保证槽6x1、6x9的精度要求,所以此次设计依据工艺路线一来开展设计。
2.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皮尺寸的确定
推动架,零件材料为HT200,生产类型大批量,铸造毛坯。
据以上原始资料及加工路线,分别确定各家工表面的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如下:
2.4.1内孔和外圆的加工余量及公差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以下称《工艺手册》)表2.2~2.5,取φ32内孔单边加工余量为2.
2.4.2铣削加工余量为:
粗铣1.5mm
精铣0.5mm
2.4.3其他尺寸直接铸造得到
由于本设计规定的零件为大批量生产,应该采用调整加工。因此在计算最大、最小加工余量时应按调整法加工方式予以确认。
2.5确立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2.5.1工序三铣面A、B、C(见工艺卡片)
2.5.1.1.加工条件
工件材料:HT200,铸造。
机床:XA6132卧式铣床
刀具:高速钢圆柱铣刀,深度ap<=3,,故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后简称《切削手册》)取刀具直径do=60mm。
2.5.1.2.切削用量
铣削深度因为切削量不大,故可以选择ap1=1.8mm,ap2=0.2mm,二次走刀即可完成所需尺寸。
每齿进给量机床功率为7.5kw。查《切削手册》f=0.14~0.24mm/z。由于是对称铣,选较小量f=0.14mm/z。
查后刀面最大磨损及寿命
查《切削手册》表3.7,后刀面最大磨损为1.0~1.5mm。
查《切削手册》表3.8,寿命T=180min
计算切削速度按《切削手册》,查得Vc=98mm/s,n=439r/min,Vf=490mm/s
据XA62铣床参数,选择nc=475r/min,Vfc=475mm/s,则实际切削Vc=3.14*60*475/1000=119.3m/min,
实际进给量为fzc=Vfc/ncz=475/(300*10)=0.16mm/z。
校验机床功率查《切削手册》Pcc=2.3kw,而机床所能提供功率为Pcm>Pcc。故校验合格。
最终确定ap1=1.8mm,ap2=0.2mmnc=475r/min,Vfc=475mm/s,
Vc=119.3m/min,fz=0.16mm/z。
计算基本工时
tm=2xL/n*fz=2x(100+60)/475x0.16=4.2min。
2.5.2工序四铣面E、F(见工艺卡片)
2.5.2.1.加工条件
工件材料:HT200,铸造。
一、花工艺
花丝工艺是将黄金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黄金首饰的细金工艺。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制成不同纹样的花丝、拱丝、竹节丝、麦穗丝等,制作方法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
1、掐丝就是将用花丝制成的刻槽,掐制成梅花、牡丹花、飞鸟、龙凤、亭台楼阁等各种纹样。
2、填丝是将撮好扎扁的花丝填在设计轮廓内。常用的种类有填拱丝、填花瓣等
3、攒焊是将制成的纹样拼在一起,通过焊接组成完整首饰的工艺过程。
4、堆垒是用堆炭灰的方法将码丝在炭灰形上绕匀,垒出各种形状,并用小筛将药粉筛匀、焊好的过程。
5、织编是将金丝编织边缘纹样和不同形体的底纹,在底纹上再粘以用各种工艺方法制成的不同花形纹样,通过焊接完成。
二、錾花工艺
錾花工艺通常使用钢制的各种形状的錾子,用小锤将钢錾花纹锤在过火后的条块状黄金的表面。錾花工艺用錾、抢等方法雕刻图案花纹,这此致图案花纹有深有浅,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烧蓝工艺
烧蓝工艺又称点蓝工艺,与点翠工艺相似,都是景泰蓝工艺。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首饰的辅助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的。
四、镶嵌工艺
镶嵌工艺又称实镶工艺,以锤锯、钳、锉、削为主,是将一块金经过锤打锻制,锯制成部分纹样,锉光焊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加工程序如下:
1、制作零部件:通过锯割方法、插花方法、翻卷方法、锉削方法等将经过多次过火的黄金原料制成具有一定图案的零部件。
2、焊接:将制作好的各种零部件按照图纸的设计要求严丝合缝地拼攒在一起,用焊药焊接起来制成首饰的主形体。
3、鉴定质量:制作好的首饰主形体由检验人员进行质量检查,分析成色后打上印签,并附上质量鉴定标签。
4、抛光;制作好的首饰主形体通过用玛瑙刀、酸洗、抛光机等进行抛光。
5、镶嵌宝石:将宝石固定在首饰主形体上,常见的镶嵌方法有爪镶、槽镶、包镶等。
6、再抛光:将镶嵌好的首饰再一次进行抛光。
7、镀金:为了使首饰更显辉煌灿烂和色彩迷人,在首饰上镀上一层纯金或K金。
五、浇铸工艺
浇铸工艺是用铸造机进行首饰的成批生产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的优点。加工程序如下:
根据首饰设计样本制成橡胶模具;用橡胶模具通过注蜡制成蜡模具;将蜡模具种成蜡树;将放有蜡树的筒注入石膏,制成石膏模具;将石膏模具放入烘炉内烘干,并加热至石膏模具脱蜡;将呈熔融状态的金注入石膏模具中;清洗去石膏,再进行抛光、镶嵌等程序即可。
六、冲压工艺
冲压工艺是指完全用机器完成金属的切割、饰主形体的锉磨和抛光等过程。
七、电铸工艺
电铸工艺属现代技术,其原理与电镀相同。在铸液中,阴模为铸件,表面活化处理后有导电层,接通电流,在电场中电泳使金逐渐沉积在阴模的铸件上,达到一定厚度即可取出。然后打磨焊接,进行表面处理,即成为一件漂亮的电铸首饰。
(一)工艺技术信息的传递相对滞后
目前很多烟草企业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就对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工艺技术信息的传递对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信息没有及时的传达,生产效率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无法对在线生产的产品进行实时的控制。因而需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式,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采用合理化的管理方式,还能对生产成本进行监控,更有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二)没有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检验
近些年来烟草企业不断的引进新的工艺技术,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人工质量检测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生产的过程中,人工的方式无法有效的采集工艺质量数据,同时缺乏科学的方式对这些质量数据进行分析。要想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面控制,不仅要注重生产质量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手工管理的方式导致数据过于分散
手工管理费方式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不同的车间和部门所分配的管理人员不同,因而就出现了数据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分而无法实现统一的情况。而不同车间和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数据的及时传递,数据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严重加减的企业内部的联系,对工作的整体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无法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作出发展决策的时候没有可靠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烟草企业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烟草工艺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主要目的是提高烟草工艺控制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因而需要将网络和网站应用到系统设计中。在信息化的设计中,通过网络运用人工进行远程控制来对数据进行处理,赋予管理人员相应的权限,完成各项工艺控制工作。此外,网络在工艺控制中的应用可以让管理者及时的了解生产工作的进展。工艺技术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审核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对工艺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对工艺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评价,对其中存在的异常现象进行审核和分析,保证烟草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是对生产设备工艺控制数据的自动采集,通过联网的方式来了解在线生产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对参数进行实时的控制。并根据系统自身的功能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和传递。其次是对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的采集和控制系统进行研究,根据烟草企业实际需要来选择联网的范围,实现范围内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同时该系统还能够自动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生成报表。最后则是对物流数据和工艺技术标准的自动化进行研究,物流数据的采集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来自动生成报表。同时提高工艺技术标准的控制水平。加强区域网的建设,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
(三)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其一是要建设符合工艺控制与标砖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的数据接口,以此作为实现联网控制和数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区域网的建设,提高内部信息收传递的效率,开发和完善企业的远程监控功能,对烟草企业的加工厂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二是采用相应的技术来完善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建立企业数据库,完善系统的数据管理功能,使得企业的数据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三是将信息接口设计技术应用到该系统中,对系统的信息流进行全面的控制,提高该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四,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而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而在系统应用的时候,烟草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实现改革和创新。此外,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要明确系统在系统在工艺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中的作用,并对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以此来逐渐完善系统的设计。
三、烟草工艺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为解决隔离体与防渗墙填充材料的良好结合及结合处的防渗性能,满足地下防渗墙的连续施工,1998年7、8月份在河海大学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土工布袋渗透进行模拟试验,结果是混凝土中夹一层土工布渗透系数为1.66×10-7,混凝土中夹2层土工布时的渗透系数为5.35×10-6,根据试验结果采用一层土工布时的施工方法,相当于黏土的透渗性能,并且时间越久,渗透系数越小,越能够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一、施工准备工作
隔离体在下设前,首先要做全面的检查,观察接缝是否良好,布面是否有损坏现象(若出现残次,极易形成漏浆,造成浇筑失败),并在袋外每2m作一标记。其次是隔离体内沉块的尺寸及重量,一般为直径20~24cm,长度以1~1.2m预制块重约95kg,这种沉块适用于塑性墙;而在黄河上施工一般用2块50cm×50cm厚度为10cm的两个混凝土预制块,重约110kg。其三是将沉块用塑料薄膜包严,装入隔离体底部。其四是用表面光滑的钢管制作一个固定架,长约3m宽约0.5m,用于固定隔离体。
二、隔离体下设
隔离体沿固定架要缓慢、垂直、平衡入槽,对照刻度,检测下放是否到底,然后固定。待浇筑时看隔离体的松紧度,边浇筑边下放,始终保持一定的张紧度。为了增加隔离体的稳定性,外边可加装一钢隔离体,以防倾斜。
三、充水
下设完毕即可充水,所充泥浆水的浓度要大于或等于槽内泥浆比重,一般泥浆泵充水不小于2分钟。待袋内水位高于槽内水位0.3~0.5m,且水位快速上涨,立即停泵抽管,避免倒吸,确保袋内充盈。若袋内充水不足,导致下放导管困难。
四、导管安装
袋体中心下设特制导管(外壁光滑),导节外用薄膜围缠20cm并缓慢下放,防止底部与管壁擦伤隔离体。若出现导管下设困难,须顺管充水,直至下放到设计高程,然后依次下设其他导管。
五、混凝土浇筑
艺术染衣就是用特定的工艺技术,在服装随意哪个部位染上任意的颜色、花型、图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任意设计你喜欢的颜色、图案,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一件可以是旧的、普通的、甚至不能再穿的衣服立刻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成为彰显你个性的代言人。
二、个性时代呼唤艺术染衣的到来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正经受着强大的生存竞争力带来的精神压抑和人性异化。他们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籍和人文关怀,人们不仅要穿暖、穿好,还要穿出个性、穿出品位,要张扬个性,这时,艺术染衣应运而生,它已远远超出传统的“省钱”的古老内涵,而成为人们追赶时尚,超越时尚,彰显品位的有力手段。
三、民间工艺在艺术染衣中的应用
民间工艺中的印染工艺主要有蜡染、扎染、模版印和糊印等几种,本文所讲的艺术染衣中的民间工艺,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尚气息而创新的技法和图案,使古老的工艺焕发清新的气息,而又使现代时尚的衣饰艺术染衣总体有两大类:一类是染单色,根据个人爱好或时尚潮流配制色彩;另一类是染花,就是在衣物整体或局部染上之间自己喜欢的图案花样。前者根据三原色配色道理,运用红、黄、绿三原色配制出不同色彩,依据浅色染深色的总原则下,配以相应的工艺条件,从而达到艺术染衣的目的;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难度加大,这就涉及到相关工艺,下面就一一介绍:
3.1蜡染
蜡染即是在需要保留底色的部位上涂蜡,没上蜡的地方染色,涂蜡的部位在染色的过程中出现独特的冰纹,冰纹和上色的图案构成总体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以涤荡心灵的感受和亲切温情的抚慰。
蜡染效果可以是单色图案,也可以是彩色图案,只是后者工序较为复杂而已。染物可以是面料,也可以是成衣;既可以是新的,又可以是旧的。质地以浅色面麻为佳。
制作实例:染一件单色图案的针织汗衫,染料显用深蓝直接染料。
制作方法:
1)将汗衫固定在木板上(木板穿在汗衫中),用铅笔起稿;
2)用毛笔蘸取蜡液,勾勒出图案的造型;
3)染色,将直接染料充分化开后,加温至开锅后,冷却至30℃-40℃之间,投入织物,若要少裂纹,轻轻翻动;多裂纹,则在染衣过程中随意翻动,染色时间约半小时;
4)拿出洗去浮色,包扎报纸或旧棉布,用蒸锅猛火固色约40分钟;
5)脱蜡,开水加洗衣粉;
6)整平,熨干。
一件几元钱,随处可见的汗衫,立刻成了一件独特珍奇的艺术品,何乐而不为?
3.2扎染
扎染,顾名思义,扎结而染,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染色,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染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景,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彩鲜艳明快,只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扎染技法有自由扎染法、针缝扎法、折叠扎法,可单独运用,可互相结合,可即兴发挥。染色可单色,可多色(点染),艺术发挥空间很大。
制作实例:选用一件漂白棉裙,选用直接染料。
制作方法:
1)将裙子前后中央抓起来进行自由扎染;
2)再将整个裙子从群边进行手风琴式折叠式,折叠好后,每间隔三厘米进行自由扎捆;
3)用清水浸泡十分钟后,投入染液染色;
4)冲洗去除浮色,蒸锅固色;
5)拆除扎线,再固色;
7)洗净、熨烫、整平。
3.3糊印(即传统蓝印花)
糊染即浆糊防染,原理与蜡染相同,所不同的是防染材料是浆糊,图案不是绘制而是镂印。在面料上铺好镂好的花版,刮置浆糊,晾干、染色、固色,洗去浆糊,图案就出来了,与蜡染相比,图案简洁、明快,最重要的制作过程清新简便得多,而且能反复使用和适合大批量制作。
制作实例:白棉长裤、直接染料
制作方法:
1)卡纸上刷好桐油,晾干待用。设计好图案,描在卡纸上,进行镂空刻版(应考虑到镂空刻版的特点,有些地方需进行联线处理,使各部分都能很好地连接在一个整体,不能有局部脱落);
2)配制浆糊
糯米粉:细糠按4:6的比例调合,充分搅拌均匀,用热水捏成小球状,在蒸锅蒸大约一小时,再加入适量的石灰水和食盐拌匀,浓度大约等于白胶,待用;
3)刮置浆糊
把镂光花版放在衣物所需图案位置,用刮刀45℃角平行刮浆,要求用力均匀,厚薄适中;
4)上色,待浆糊全部干透可上色,可浸染,可刷染,刷染更富于表现力,可刷单色,可刷多色,还可作过渡色、叠色、肌理等手法的加工处理;
5)固色,待颜色干后,固色处理;
6)去除浆糊,熨干。
3.4戳印
戳印,类似于盖章,相比以上几种,它更简便易行。
材料可用金属、木头、瓜果,前两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后者则容易得多。
制作实例:
1)找来面料、直接染料、较大的萝卜,横切开,在截面上雕刻凸版图案(分阳刻、阴刻两种)。因易碎,图案不能过于精细。可运用几个不同图案,不同颜色,风格相近的印戳相组合;
2)(在需要图案的位置)将适量的染料刷在海绵上,把雕刻好图案的印戳在蘸有染料的海绵上轻轻反复拍打,然后在一小块相同的面料上试印,直到满意为止;
3)用直尺、铅笔在面料上按印戳大小画出收线,再将蘸有染料的印戳准确地盖在所需位置,用力往下压,注意用力要均匀,力求图案完整;
4)用电吹风吹干、熨烫固色、烫干。
索风营水电站位于贵州省修文与黔西县交界的乌江六广河段,电站装机容量60MW,大坝的坝型为RCC重力坝,最大坝高115.8m。
本工程主体及临建工程的混凝土总量约116万m3,其中碾压混凝土(RCC)为65.85万m3,常态混凝土50.15万m3。混凝土的综合配比为大石16.32%﹑中石29.19%﹑小石22.4%﹑砂32.08%。根据施工总进度安排,砂石系统建成后共需加工砂石成品料约254.1万t,其中大石41.48万t﹑中石74.18万t﹑小石56.92万t﹑砂81.52万t。加工砂石骨料的料源,有26万m3可利用工程开挖的渣料,尚有98万m3需用石灰岩进行人工机械破碎,石灰岩取自距砂石系统附近的对穿岩料场。
据施工进度、混凝土浇筑强度曲线,本工程最大月混凝土浇筑强度为11.24万m3,故索风营水电站人工砂石骨料系统的生产能力按11.24万m3设计,能同时或独立生产常态砂、碾压砂及喷锚混凝土所需的各级配骨料,但考虑到各施工期对骨料的不同需求,设有6.4万m3的成品储存量来调节骨料的生产与耗用的平衡。系统采用先进的中央控制和电视监控系统,主要加工设备采用了(法国产)国际最先进的石灰岩破碎设备及国内一流的筛分、脱水及分级设备,共安装有设备69台套,装机容量2800kW该系统于2001年9月26日开工,2002年4月12日联动试机投产成功,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6d。
1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及布置1.1系统生产工艺流程
系统工艺流程见图1,经平衡计算各车间的处理量见表1。
表1索风营水电站人工砂石骨料系统各车间的处理量
项目或车间
骨料直径/mm
合计
>80
80~40
40~20
20~5
2.5~5
<5
骨料配比/%
—
16.32
29.19
22.40
32.09
100
成品料/t
—
123
220
170
242
755
粗碎车间处理量/t
267
257.4
168.5
125.5
13.3
18.3
850
中碎车间处理量/t
—
94
138
186
46
91
555
筛分(一)车间处理量/t
—
94
307
312
59
108
880
细碎车间处理量/t
—
—
—
233
56
201
490
筛分(二)车间处理量/t
—
—
—
545
142
283
970
1.2破碎工艺及设备选型
破碎采用粗、中、细3段破碎,其中:粗碎采用开路;中、细碎采用与相应的筛分车间形成闭路循环生产工艺。
(1)粗碎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850t/h。车间内设置2台Nordberg公司生产的NP1313反击式破碎机,
作者简介:王忠录(1964-),男,贵州省贵阳市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建设施工管理工作。(该文已发表于《贵州水力发电》2004年第3期)。
并列运行,处理最大进料粒径为750mm,单机破碎能力可达470t/h。
(2)中碎车间:主要处理预筛分后的粒径大于80mm和部分40~80mm的石料,设计生产能力为700t/h。车间内设置2台Nordberg公司生产的NP1213反击式破碎机,并列运行,其单机破碎能力可达350~400t/h。
图1索风营水电站人工砂石骨料系统工艺流程
(3)细碎车间:主要处理筛分(二)车间后的粒径大于5mm和筛分(一)经脱水后的2.5~5mm的石料,设计生产能力为500t/h,车间内设置2台Nordberg公司生产的VI400制砂机,并列运行,其单机破碎能力可达250~300t/h,产砂率为30~35%。由于该机的产砂率偏低,砂的细度模数偏大(M=3.3~3.8),为满足设计对砂的细度模数(M=2.2~2.9)的要求,又增设了2台PL-8500立式破碎机来处理VI400制砂机经筛分处理后的回头料,其单机破碎能力可达80~160t/h,产砂率为50%~65%。1.3筛分工艺
筛分车间主要起筛洗及分级作用,分预筛分、筛分(一)、筛分(二)等车间。
(1)预筛分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850t/h,车间内设2台2YRK1845重型振动筛。振动筛采用双层筛网,上层筛网孔为75mm×75mm,下层筛网孔为37.5mm×37.5mm。对大于80mm的石料经梭槽进入中碎NP1213破碎;40~80mm的石料由胶带输送机送入成品仓,小于40mm的全部石料进入圆筒洗石机(圆筒洗石机单机生产能力230t/h,2台并列运行),洗去泥土及小于2mm的石粉后,由胶带输送机送入筛分(一)车间;小于2mm的石粉经排水沟排入砂水回收系统,进行处理后再回收利用。
(2)筛分(一)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560t/h,车间内设1台2YRK2460圆振筛。圆振筛采用双层筛网,上层筛网孔为37.5mm×37.5mm,下层筛网孔为19mm×19mm。其中20~40mm和20~5mm的石料分别经胶带输送机送入成品仓;2.5~5mm的全部石料经ZKR1230脱水筛处理后,由胶带输送机送入制砂转料仓;小于2.5的粉砂流入1号回收池处理后再利用。
(3)筛分(二)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700t/h,车间内设1台3YRK2460圆振筛。圆振筛采用3层筛网,上层筛网孔为37.5mm×37.5mm,中层筛网孔为19mm×19mm,下层筛网孔为5mm×5mm。筛分(二)主要承担中碎以后骨料的筛分。其中大于40mm的骨料返回预筛分车间;40~20mm及20~5mm的石料可经胶带输送机送入筛分(一)或转料仓;小于5mm的石料直接由胶带机送入砂筛分车间。
(4)砂筛分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500t/h,车间内设4台2YRK2460圆振筛(主要处理2台VI400制砂机生产的砂料)和2台YRK2056圆振筛(主要处理两台PL-8500生产的砂料)。PL-8500生产的砂料含粉率可达20%以上,从而改善了RCC用砂的石粉含量。
1.4设备配置
根据砂石料的特性和系统工艺流程计算后,系统主要设备的配置见表2。
1.5系统布置
索风营水电站砂石骨料生产系统由储料场、粗碎车间、中碎车间、细碎车间、筛分车间、半成品料仓、转料仓、成品料仓及砂、水处理系统等组成。
粗碎车间设在左岸进场公路旁的山坡上,2台破碎机对称布置;半成品仓,上部设定点Y型架皮带机堆料,堆料高度为27m,料仓长75m,宽65m,容量为3.5万m3;成品仓由大石仓、中石仓、小石仓、2个砂仓组成,宽50m,长265m,总容量6.81万m3。
生产中经圆筒洗石机及脱水筛排放的小于2mm的砂、泥污水,经四级砂、水回收处理系统后,粉砂经2台4PS砂泵回收至螺旋分级机脱水后直接掺入成品砂中,主要用于调整砂的细度模数;废水经三级处理后回收利用(设计回收60%,实际回收达90%);污泥排放到污泥回收池,用挖掘机挖装运至弃渣场。
2系统设计的优点与存在问题
系统建成投产后,首先配合索风营电站“建设绿色环保水电站,开发清洁能源”的目标,在污水排放及治理大气污染上做了很多工作,在石粉回收及废水处理的回收利用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效果。
表2系统主要设备选型与配置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铭牌产量/(t·h-1)
设计产量/(t·h-1)
数量/台
进料粒径/mm
功率/kW
反击式破碎机
NP1313
470
850
2
<750
200
给料筛
B13-56-2V
500
850
2
0~750
11
槽式给料机
900×2100
70~270
180
6
0~300
7.5
电子吸铁器
PCDC-10
—
—
1
—
2.2
圆振筛
2YKR1845
500
850
2
<300
30
圆筒洗石机
TX1836
230
330
2
<40
75
反击式破碎机
NP1213
400
700
2
80~300
200
脱水筛
ZKR1230
70
50
<2.5
4*2
圆振筛
3YRK2460
280~880
700
1
0~80
45
立式破碎机
VI400
300
500
2
2.5~60
400
圆振筛
2YRK2460
280~500
130
4
2~40
37
立式破碎机
PL-8500
90~160
100
2
2.5~40
200
圆振筛
YRK2052
150~350
130
2
0~40
18
刮泥机
SFJ-16/2
80
60
2
0~2.5
11
砂泵
4PS
250
250
2
0~2.5
45
螺旋分级机
FG-15
100
75
2
0~2.5
15
脱水筛
ZKR1445
150
100
0~2.5
7.5*2
电磁振动给料机
ZG8
—
—
20
0~80
2
自动识别电子皮带称
—
1000
850
1
0~80
2
2003年7月至12月主体工程需用骨料7.7万m3,为了满足RCC对用砂的要求而进行了工艺改进和调整,解决了砂的细度模数及石粉含量问题。
2004年1月至4月主体工程需用骨料21.6万m3,工艺改进主要解决了细度模数的稳定性及提高石粉含量问题。
2.1关于粗碎、中碎、预筛分设备选型及工艺改进
(1)在粗碎、中碎设备的选型上,根据石灰岩强度不高、易碎的特性,所选用的NP1313、NP1213反击式破碎机具有破碎比大,产品粒形好,能耗低等特点。粗碎设计单机生产能力为470t/h,但在破碎机开口为18cm时的实际生产能力可达760t/h,达到了设计总产量的89%;中碎设计单机生产能力为350t/h,但在破碎机开口为6cm时的实际生产能力可达480t/h,达到了设计总生产能力的73%,说明本系统中粗碎、中碎在设备配置上富裕过大。因此,只要粗碎、中碎处理的设计生产能力不超过1500t/h,仍以采用2台设备较为合理。
(2)原设计中在棒条给料机下设有YKR1022圆振筛,将小20mm的骨料送入TX1530圆筒洗石机处理后再经1号皮带进入半成品料仓。但在毛料含泥量较高时,受圆筒洗石机处理能力的限制,使处理后的污水排放造成了污染,环保费用较高,故应该用皮带机输送出去作弃料处理,可大大降低下一工序的处理难度,这既能满足环保要求,同时也可降低运行成本。
(3)本系统的中碎设备配置虽有富裕,但经预筛分进入的梭槽坡度(35º)偏小,影响堆料而造成中碎产量偏低,为此增设了附着式振捣器。对大于80mm骨料的梭槽坡度应改为38º~42º。
(4)预筛分中小于40mm骨料直接进TX1836圆筒洗石机,冲洗后大于2mm的骨料进入筛(一)再次冲洗。虽然该设备洗石效果较好,但重点应解决好骨料的脱水问题,若配合FX型螺旋分级机使用,则效果会更佳。
2.2关于制砂工艺及设备配套的探讨
目前,大多数投入运行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水电站人工砂石生产系统的制砂工艺,均沿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棒磨机制砂工艺,仅在部分大型水电工程中采用国外先进的制砂设备。国外先进的制砂设备虽然生产强度高,但生产出来的砂的细度模数偏大(较粗),仍需采用棒磨机或其他办法进行补充,且有生产成本增加、细砂流失量大、耗钢量大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RCC对骨料要求较高的问题是砂的细度模数、石粉含量及相对稳定的含水量,故人工砂石生产系统研究的重点是:一方面是如何使人工砂达到高含粉量(17%~22%)、稳定的低含水率(6%以下)和波动小于0.2的细度模数(2.2~2.9)指标(高RCC坝中应用高石粉掺量,可降低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改善RCC的泛浆弹塑性和可碾压性等综合性能);另一方面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将生产中95%的石粉回收利用和70%的废水回收再利用,以减少毛料的开采量,并使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环保规定的一次性排放标准,节约工程成本。
根据高RCC坝对砂细度模数、含水率等指标的特殊要求,针对石灰岩的特性,索风营人工砂石生产系统采用立轴式制砂机半干式制砂工艺,以消除粉尘对空气的污染,提高制砂产量及粉砂、废水的回收利用率;另外,要人为控制好砂的细度模数及颗粒级配,以改善碾压混凝土的性能,加快施工进度,降低运行成本。但在系统布置和工艺流程上存在如下问题:
(1)若中碎、制砂相关联的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检修,成品料便不能生产,说明布置不够合理。解决的方法应将中碎与制砂系统完全脱离开,并增大转料仓容量(由650m3增大到3500m3),使2个系统能单独运行,有6~8h的修理时间,高峰期便有提高产量的空间。
(2)经转料仓进入制砂机的2条皮带,可改为1条皮带供给制砂机上部的受料仓后再分别以自落式供给制砂机。这既可减少皮带机数量及运行成本,又可降低物料直接冲击破碎腔上口,避免抛料头分料不均匀而损坏抛料头和衬板等问题。
(3)VI400制砂机对含水率过于敏感,当含水率为5%~10%时(大于10%时可进行湿法生产),受线速度和含水率的限制,经筛分后的回头料中的2.5~5mm的骨料不容易再次破碎,并且容易造成堵塞抛料头和破碎腔护板,使产砂率和石粉含量降低;当含水率小于2%时,扬尘污染严重。因此,进行半干法生产时,含水率应控制在2%~5%为宜。
(4)原设计砂的筛分是使用2层不同孔径的筛网来解决砂的细度模数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调整砂的细度模数,筛网更换的难度也较大,运行成本较高。试运行后改为单层筛网在同一层面分上下部设不同孔径筛网调整,6座圆振筛分别使用2.5mm×10mm、3mm×10mm、4mm×10mm的筛网,用给料量的大小来调整细度模数,从而实现了细度模数的调整。
(5)VI400制砂机生产砂的细度模数偏大(实测M=3.3~3.8),用筛网调节细度模数又造成产量下降(设计产量260t/h;当M=2.7~2.9时实测产量仅为110~160t/h),石粉含量也偏低(实测为11.5%~14.3%)。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利用泥沙在一定水压力作用下自然沉淀分离的原理,设计了一套砂、水回收系统。其工序为:刮砂机将砂刮入集砂坑后用砂泵抽砂,被搅拌后的浊水经回收槽流入下一级再回收;砂泵在一级沉淀池中回收0.63~2.5mm的粉砂,送入1号FC-15螺旋分级机,经ZKR1445脱水后的筛脱水与干砂混合后进入成品砂仓,一级回收18t/h,脱水后砂的含水率为4.5%~5.6%,半干式制砂筛分后砂的含水率为1%~2%,两种混合后的含水率为2.5~3.5%,控制了砂含水率的波动<0.5%。二级沉淀池主要回收经1号螺旋分级机处理后所溢流出的小于0.63mm的粉砂;大于0.08mm的粉砂和石粉,再用2PS砂泵抽到浓缩箱,经浓缩后进入2号螺旋分级机送至脱水筛;二级所回收的0.08~0.63mm的砂为5~7t/h,经回收的砂在25号、26号皮带上与筛分楼的砂混合后送入成品仓,经检测掺入回收砂混合后砂的细度模数降低了0.15,石粉含量提高了2%左右,实测为13.6%~17.1%。回收后掺入浓缩箱和2号螺旋分级机的溢流水流入3号水回收池,3号池将排除的泥进入干化池处理,而清水溢流入4号清水池回收利用。本系统的土建及设备的投资不大(总投资36万元),但解决了人工砂石生产系统的环保难题,且经济效益明显,其中节约用水费用(0.75元/m3)可达125万元,粉砂0.08~2.5mm回收利用可节约费用(砂25元/t)180万元左右。
(6)按DL/T5112-2000《水工RCC施工规范》要求,人工砂的石粉(d≤0.16mm的颗粒)含量宜控制在10%~22%,最佳石粉含量应经过试验确定。索风营大坝原设计的人工砂石粉含量为10%~17%,经专家组论证后对0.08mm以下的石粉含量作了调整,由于系统设备资源及工艺上已无潜力可挖,只有考虑增加设备投入,经综合比较后增加了2台PL-8500立轴式破碎机,并要求生产厂商将线速度由60m/s提高到70m/s,以增大破碎比和获取高石粉量。增加的制砂设备于2004年3月15日投入运行,在2004年4月20日检测得M值为2.7,误差为0.15;石粉含量为17%~21.8%、平均18.3%,于0.08mm的石粉含量为11.6%~14.4%、平均12.8%。
3结束语
索风营人工砂石生产系统,采用半干式制砂工艺,结合砂、水的充分回收利用,又对系统内场地进行了绿化,皮带及砂仓也增设了防雨、防尘棚,基本实现了工厂化管理;经过这2年多运行和改进,现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因砂的细度模数稳定、石粉含量提高,使得2004年3月以后大坝RCC配合比中降低了6%的粉煤灰掺量,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并较好地解决了人工砂石生产的环保问题,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为高碾压混凝土坝人工砂石骨料生产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也为索风营水电站工程争创鲁班奖奠定了基础。
仪器编号线膨胀系数(10-6/℃)复相关系数标准差时效类型
NX15.9720.9962.071微膨胀
NX28.6170.9852.419微膨胀
NX36.2710.9902.065微膨胀
ND13.5150.9763.301先膨胀后微收缩
N15.1040.6996.862微膨胀
N22.3150.9003.501先膨胀后微收缩
N36.0850.7843.221微膨胀
N47.7940.9822.056微膨胀
(1)大坝布置了比较完整的安全监测系统,并随着坝体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进度,高程1022.0m以下的坝体内部监测仪器已按设计要求全部安装埋设完毕,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质量及观测质量良好,观测值符合碾压混凝土坝的一般规律;
(2)施工期温度监测成果及时为坝体混凝土的浇筑碾压计划提供依据,指导了施工,达到了监测设计目的。
TheSafetyMontorsOfDamOfYujianheReserviorInXifengLUOHen,PANGXian-ming,CHENHao,YANGHan-hai
(GuizhouDamSafety’sObservationCentre,Guiyang,Guizhou,550002,Chin
在模具制造企业中,很多老员工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出去,而且员工在模具制造上的交流较少,这种情况不利于模具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在开发模具制造工艺相关的知识管理系统中,不仅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去鼓励员工将自己的经验技能分享出来,并且要鼓励在这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平台进行模具制造知识工艺的探讨交流,从而在这种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提高模具制造工艺水平,并进一步创新模具制造工艺。
2及时淘汰落后的模具制造工艺
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促进模具制造工艺知识的动态更新,及时淘汰落后的知识。落后陈旧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很可能已经阻碍模具制造工艺的创新发展,影响新技术的实践和应用。因此及时对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进行更新,有利于模具制造员工及时了解模具制造工艺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及时改进自身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3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
3.1获取模具制造工艺知识部分
模具制造工艺相关的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获取到充足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才能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这个基础部分主要是从以下途径获取模具制造工艺知识:首先是对模具工艺专家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有些陈旧落后的经验要予以剔除,对于积极有效的经验进行保留;第二是收集相关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比如国内外的先进模具制造工艺,一些还未开始应用的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当然也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模具制造工艺标准和模具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第三是企业内模具设计部门制定的模具制造方案、图纸、规格等相关的模具制造工艺文件;第四是模具产品的使用情况,尤其是保养、维修、回收等方面反馈的知识,以及模具产品在当前市场上的生命周期。
3.2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转化与加工部分
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转化与加工是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转化与加工部分首先要对收集到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进行筛选和分类整理。合理完善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可以直接纳入计算机数据库中,供员工检索使用。但是一些不完善的模具制造知识必须要适当转化与加工,比如改变其中的数据误差、规格不符等情况,使该模具制造工艺知识具有实用性。对于一些国外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要进行必要的翻译处理,并且在进行试验后才能放入到知识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在日常维护中,要经常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更新,确保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的全面性和先进性。
4结束语
物流管理论文2400字(一):精益物流管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在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精益物流的管理工作支持。对精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此种全新物流管理模式,主要为降低资源损耗,缩短不必要环节带来的消耗。而农产品作为现代精益物流重要环节,不仅是探索农产品供应链主要环节,更能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逐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农产品与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益化与个性化农产品服务。
关键词精益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策略
农产品为大众生活必需品,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销售量,推动国内农业发展。在农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变革中,全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出现。此种全新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能降低农产品生产盲目性,更能最大限度减低生产所带来的风险,不断提升农户效益空间。国内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这也意味着,农产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行业发展能力,应从农产品供应着手,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带来的损耗,实现精益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价值,获得更多利润。
1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不足
1.1供应链流程相对复杂
对当前农业供应链结构加以分析,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来说,在供应链系统中包含生产、供货、物流与客户等不同环节[1],这些环节之间联系极为紧密,任何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正是这些不同环节要求,导致国内农产品供应相对复杂。再加上,在农产品实际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时间、存储以及保鲜技术要求较高。这些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体农产品运输质量,最终在运输途中增大农产品损失,难以达到农产品客户需求。
1.2以往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较为传统
在以往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多采用传统农产品供应模式,此种模式相对落后、单一,不仅难以满足迅速发展农产品行业,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2]。对当前农产品供应进行分析,依旧采用分散供应与经营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农产品供应商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传统农产品供应商,整体水准并不高,难以推动农产品供应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单一、落后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大众对农产品需求,更会由于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方式不当,导致供应链不同环节出现利益冲突,最终降低农产品质量。
1.3农产品供应链先进技术难以得到应用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由于农产品供应环节相对复杂,供应过程涉及诸多环节,都会增加农产品供应系统复杂程度。其中,在部分农产品供应过程中,需要应用技术方式之处农产品供应,确保农产品供应各大环节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加以分析,这一环节体系并不完善、成熟,很多客户并不了解农产品运输关键信息,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极易影响农产品整体销售。这些关键信息不畅通,势必会影响农产品整体供应环节稳定性,导致农产品供应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2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精益物流管理有效策略
2.1应用标准化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工作
对于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整体供应能力,降低供应过程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农产品供应精益物流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构建标准化、精益化物流管理方式,并以标准化精益物流应用管理为基础,做好精益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精益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在物流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标准化物流管理意识。其次,应做好农产品人员培训工作,以精益化、标准化供应链为基础[3],及时检查农产品供应各个环节工作,并考察供应落实程度。最后,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应培养工作人员标准化管理意识,并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进而以更为严格、标准管理方式,最终实现精益化物流管理工作。
2.2应用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物流管理
在当前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应当以物流管理方式与供应为基础,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方式,并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平台,借助平台实时更新农产品最新供应效益。作为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环节,应结合信息化工作,不断调节农产品生产情况。借助信息化平台,农产品运输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物流信息,并在平台上,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不仅能维护农产品稳定运输,更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2.3不断简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流程
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越烦琐,所带来的农产品损耗越大。因此,为解决农产品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传统农产品供应流程,做好农产品供应流程删减工作。首先,在供应流程删减过程中,应结合先进技术,构建农产品专业平台,并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以此删减农产品不必要环节[4],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其次,应结合不同城市农产品供应环境,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不同农产品供应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农产品浪费问题出现。而对于农产品供应商来说,为避免供应环节农产品浪费问题,应结合农产品运输要求,做好农产品供应简化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供应效率,使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得到充分落实,并为供应企业设置良好形象。
3结束语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进行不断研究,要想进一步简化供应环节,降低农户与运输企业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并做好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对传统物流供应方式加以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打造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使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掌握更为精准、时效性信息。只有这样,不断简化供应链流程,以标准化流程体系,开展农产品供应工作,才能实现农产品资源整合与实践,做好农产品物流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为农产品行业发展带下坚实基础。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索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是提升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具体的管理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旨在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绿色物流管理先进技术
前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较为突出,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其中,使之适应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对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掌握不透彻,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只做表面工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物品的运输以及包装上,而忽视质量问题。责任意识不强,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积极性较低。第二,技术水平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此保证绿色物流链的完善性,针对在物流数据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操作,忽视对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将会降低绿色物流管理质量,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物流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涉及方面较多,包括运输、加工以及包装等环节,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有限,经常出现岗位职责不明晰的现象,各部门参与工作积极性较低,不利于保证物流供应链的平稳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一,定期开展绿色物流相关主题培训大会,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针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流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升绿色物流管理质量。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招聘的环节中要对应聘者的绿色物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岗操作,在此之前提供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并由专业人员带领操作,定期对人才的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态度以及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为依据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原则,物流企业要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人员到优秀的企业开展实践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并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应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人才竞争机制,针对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
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是保证低碳环境下绿色物理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环节中要发挥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力度研发先进的技术,以此为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积极与先进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完善自身的物流配送技术以及运输技术,尤其是在物流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其中,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从整体上提升绿色物流管理效率。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实现绿色物流自动化、绿色物流网络化以及绿色物流信息化,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借助绿色物理信息技术结合物流企业的经营以及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集中优化与升级,在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优化物流企业工艺流程,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此环节中可以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其中,实时对绿色物流的运行流程进行监测,并及时收取运行数据信息,针对在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及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实施一体化物流管理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要逐步实现一体化绿色物流管理,在此环节中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包装、运输以及装卸上,注重完善绿色物流运行链,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第一,从包装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安排工作人员对包装的质量进行检查,质量合格之后方可进入运输环节,保证包装的严密性,以此符合运输的实际需要。第二,从运输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运输环节中,可以将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应用其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优化配送机制,由物流企业统一调度,以此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第三,从装卸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將机械设备装卸方式应用其中,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坏,也有助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集中实现绿色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将装卸、集装箱装卸和公路汽运等核心业务进行协同规划,实现了商品从高能耗高成本公路运输到低能耗低成本铁路运输的转变,在此环节中加强与生产、物流、贸易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提高物流绿色发展水平,为物流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运输选择。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