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9: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商大学毕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
北工商教字[2006]30号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特制定本工作规定。
第一章 教学基本要求
一、时间及学分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安排时间为9~13周,学分为9~13,正常情况下应在第四学年第八学期结束之前完成。
二、主要任务
1.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给定的设计任务,编写符合要求的设计说明书;或独立撰写一份毕业论文,并绘制有关图表。
2.经济、管理、文、法类各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并绘制有关图表。
三、知识要求
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能力要求
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资料查阅、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理论计算、数据处理、经济分析、外文资料的阅读和翻译、计算机应用、文字表达和论文(设计)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
五、综合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和研究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章 选题原则
选好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原则是:
一、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二、应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允许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专题作为学生的选题;
三、选题应符合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可增加与实际相结合、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题目的比例;
四、选题的份量和难度要适当,在保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既能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题目内容,又能使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五、选题应尽量做到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开拓性。
六、非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完成计算机软件题型设计题目时,其设计内容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七、要注意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八、学校鼓励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以获得科研经费、企事业单位经费的支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成果促进科研项目的完成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以实现双赢。
第三章 成果形式
一、理工类各专业
成果形式主要为工程设计型和工程技术研究型的毕业论文(设计),应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设计、绘图、计算、测试、实验、软件开发和技术经济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基本训练。
(一)毕业设计
1.设计说明书的字数不少于20000字。如为软件设计,则软件工程文档应包括:有效程序软盘和源程序清单;软件分析与设计说明书;软件分析与测试分析报告;项目开发总结。在学生毕业答辩前,该专业教研室应组织软件验收。
2.绘制设计图纸。使用最新国际标准,有条件的院(系)可用CAD绘图。
3.文献阅读。要求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3~4篇,写出3000汉字左右的调研阅读报告或者翻译1~2篇外文原文(不少于20000印刷符)的书面材料。
4.设计摘要200~300字。
5.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等。
(二)毕业论文
1.实验、测试报告及论文正文的撰写字数一般为8000字以上,但不超过12000字。
2.绘制有关图表。
3.文献阅读。要求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3~4篇,写出3000汉字左右的调研阅读报告或者翻译1~2篇外文原文(不少于20000印刷符)的书面材料。
4.论文摘要200~300字。
5.应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实验结果的分析。
二、经济、文、法类各专业
成果形式主要为科研论文,应侧重于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1.毕业论文正文一般为8000字以上,但不超过12000字。
2.论文摘要200~300字。
3.文献阅读。要求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3~4篇,写出3000汉字左右的调研报告或者翻译1~2篇外文原文(不少于20000印刷符)的书面材料。
4.应用计算机进行建模、数据分析及绘制图表。
三、管理类专业
(一)科学研究论文
侧重于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训练和对本专业中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
1.毕业论文正文一般为8000字以上,但不超过12000字。
2.论文摘要200~300字。
3.文献阅读。要求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3~4篇,写出3000汉字左右的调研阅读报告或者翻译1~2篇外文原文(不少于20000印刷符)的书面材料。
4.应用计算机进行建模、数据计算与分析及绘制图表。
(二)软件分析与设计
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的培养。
1.分析与设计说明书的字数为10000字以上,但不超过15000字。软件工程文档应包括:有效程序软盘和源程序清单、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测试验收记录单、项目开发总结。在学生毕业答辩前,该专业教研室应组织设计验收。
2.文献阅读。要求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3~4篇,写出3000汉字左右的调研阅读报告或者翻译1~2篇外文原文(不少于20000印刷符)的书面材料。
3.论文摘要200~300字。
日前,浙江工商大学出台了一份《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7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大学毕业论文饱受诟病,并始终成为社会的一个热议话题。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质量的严重注水,还在于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改变本科生论文单一考核方法,实现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展示专长,也可以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更能引导学校教学改革实现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对接,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新技术革命和创新浪潮的时代要求,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需要。
虽说毕业论文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不在乎论文水平的高低优劣,因为毕业论文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实际研究水平,不少毕业生为了应付过关,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东抄西拼,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科研作品则不同,既需要学生选准课题和研究方向,又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精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制;其中,由于研制作品必须与实用性相对接,可以使高校学术考核由务虚向务实转变,这将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与考核开辟新的思路,也会为高校教学和创新注入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社会需求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现状分析
1.1 外贸增长导致的外贸人才需求量增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11年,在这11年间,随着我国贸易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额快速上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88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2%。随着中国制造产品的大量出口,很多中国企业也走出国门进行对外投资,这也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从我国的外贸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按照每增加 100 万美元进出口额要增加一位外贸人才计算,那么从 2012 年起每年需要增加外贸从业人员10万以上,而每年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也不过十几万人,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的缺口巨大。如果真正从对相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来界定,能符合外贸岗位需要的外贸人才更为稀少。
1.2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入世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计算机IT行业、信息服务行业、交通物流以及金融保险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使得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摩擦增加。随之而来的,社会对外贸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将发生很多的变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又能熟练应用相关知识独立进行业务操作,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尽管现在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适应社会需要,服务于社会,但是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培养的问题。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各种等级考试上,大三刚学了一些粗浅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未能进行很好的消化吸收就要忙于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联系就业单位,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不可能将系统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2 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2.1 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专业技术与能力,如寻找相关客户、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进行国际商务活动谈判的能力、包括业务谈判的外语能力,填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报关、清关的基本技能,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基本技能,国际结算的技能以及外贸函电撰写与修改的能力。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时看重的专业技能排前三的依次是市场调研与商务谈判的能力、商务函电撰写与处理的能力以及单据制作与结算能力。所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能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从事外贸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2.2 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只占整个人生所需知识的10%,而剩余90%的知识都要在实践工作中获得。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国际贸易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新规则不断涌现,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要在在校期间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要在工作后仍然保持较强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贸易和商业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国际市场充满商机,外贸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不断创新。因此,外贸企业和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国际贸易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上,明显存在着死记硬背能力强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如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具备创新型思维和探索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业务途径来实现工作目标的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2.4 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从事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进出口结算等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实际问题。在现实工作中,大学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高校教育应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3 基于社会需求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设定明确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实现转型,从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转向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上,构建以应用与就业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要坚持应用与就业为导向,尊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规律与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基本条件与特点,确定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将目标具体与细化为各项指标,逐项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予以落实。
3.2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为实现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保证学生修读的学分数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必须尽可能地优化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总体上来说,第一要稳定公共基础课,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部分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借助公共基础课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道德素质;第二要优化专业基础课,这部分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是与经济管理有关的基础理论与原理。因此,应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以及与国际贸易有关课程的教学时间,减少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学时;第三要整合专业核心课,应当对专业核心课当中重复率较高的课程进行调整,如国际经济学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等,并增加一些专业核心课的课时,如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等;第四要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同时应将专业选修课与考证培训联合到一起,这样能够使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五应压缩传统学科的教学内容,开辟新型的以学科前沿知识为内容的综合性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之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要重视校内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可以通过搭建校内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意识的培养。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基本的硬件设施建设外,还需配套建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单证和报关等模拟操作软件系统,让学生在仿真的贸易环境中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掌握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询盘、发盘、还盘、填制单证、国际结算、报关等各项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软件,对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评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业务操作能力,还可以进一步配套国际金融模拟操作系统、国际物流模拟操作系统以及ERP企业管理模拟操作系统,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同时再掌握一至两项辅助操作技能,从而更加适应社会与职场的需要。其次,除了注重校内实践环节,学校院系还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外资源,积极与大中型外贸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广开渠道为学生建立稳定的,规模化的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化实习提供一个高水平、多样化的实习平台,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逐步地通过依托这些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来完成学生的实习。
3.4 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
解决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尤其是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聘请企业中具备精湛外贸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到高校担任兼职导师、开展专题讲座、开研讨会等形式,使高校师生更多地了解和熟悉相关领域的最新市场动向、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沿。另一方面,学校应当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通过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挂职、进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立项、攻关科研项目,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1016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蜜.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2(8).
[2] 刘喆,刘雪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层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10).
[3] 基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