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9: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艺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茶艺文化论文

第1篇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儒家思想长期熏陶下,使中国人养成了谦逊、仁爱、忠义、孝顺的优秀传统美德。可以说,中国人对于民族文化有些很深刻的认识,许多的成语也都是从历史故事中凝炼形成的,如“黔驴技穷”、“烽火连天”等等背后具有深刻内涵故事的成语,若是单纯死板的进行直译的话,则必然会使西方人觉得诧异,难以理解它的意思。同样,西方人也有着特定的短语,如“Greekgift”,如果翻译者不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则很显然不会联系到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通过将士兵藏在木马中而攻破特洛伊城池的这一历史事实,这样,翻译者很容易就将它翻译成了“希腊的赠品”,而不会正确翻译为“图谋害人的礼物”。所以说,历史的发展对于语言的行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翻译中,翻译者应注意历史背景这一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汉语拼音加英文相结合的方式,使翻译出的词句更容易被人理解。

二、社会风俗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历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社会风俗方面的差异。如前文所述,在儒家仁孝思想的熏陶下,中国人对于长辈、宗亲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有着明确的长辈称呼,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伯父、伯母等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分。而在西方国家,在长辈称呼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明显的区别,如他们对于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长辈,统一称为“uncle”;对于阿姨、伯母、姑姑、婶婶等长辈,统一称为“aunt”。因此,对于这一风俗差异,翻译者语言在实际的翻译中,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来确定究竟应该用哪个词汇来代指长辈身份,这样才能使翻译出的汉语更加地准确。此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吃”上特殊的文化,如吃亏、吃醋等等,这些词可以说代表着特有的民俗特色,如果翻译者将这些词进行直译的话,西方人自然很难理解这些词所代表的另一层含义,甚至对此产生误解,造成尴尬局面。对于这类词,翻译者可以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替换,如”吃醋”可以替换为“嫉妒”,从而使整体语意不发生的变化的情况下,使西方人很准确的理解中文含义,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产生。

三、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作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整个历史文化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代表着吉祥如意、威严正气等寓意。而在西方国家,龙则代表着邪恶的意思,常常扮演者邪恶恐怖、破坏社会等负面角色,如喷火恶龙、巨龙怪兽等等,西方也由此背景下,创造出了许多的英雄角色,如驯龙高手、屠龙大侠等等,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则十分少见。此外,西方的中,有许多信封耶稣的人,他们的宗教用语常常使用“Godblessyou!”,意思是“愿上帝保佑你”,表达的一种祝福和安慰等,而在中国,佛教的“阿弥陀佛”则常常成为人们希望得到祝福和保佑的用语,尽管中西方所信奉的宗教和崇尚的思想不同,但对于这些用语,在将其翻译成英语时,很多时候是和“Godblessyou!”相互联系和通用的,虽然从理解上并无大碍,但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需要翻译者在具体的翻译时,要认真区别这类词句,要针对具体的翻译对象进行翻译,注重差异,这样,才能不会使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得到正确的翻译。

四、思维方式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第2篇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气扬);horseand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5-115.

第3篇

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它们相互吸收借鉴既有利又有弊,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明确利与弊,以取得更好的吸收借鉴效果。通过吸收借鉴能丰富古典舞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推动古典舞发展与时代同步,增强其时代气息,更好满足人们观赏需要。但吸收借鉴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生搬硬套,可能会导致古典舞失去其韵律和内涵,又缺乏现代舞的时代气息。另外还可能导致古典舞失去根基,影响古典舞的创新与发展。

2.古典舞对现代舞的吸收借鉴

第一,技法。要想促进古典舞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通过吸收西方现代舞,引进和补充更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现代舞的训练方法对古典舞有着重要的训练价值。例如,玛莎格莱姆体系训练,机遇编舞法、霍顿技巧、倒地爬起技术体系、林蒙技巧等,这些训练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强调动作平衡和训练到位,对古典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古典舞学习过程中,上身训练时容易出现动作僵化的情况,而现代舞收缩—放松、倒地—爬起等训练技巧,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理引入这些训练动作和技巧,能增强古典舞演员的灵活度,让他们在舞蹈表演中更为自如的舒展动作,提高肢体协调能力与表现能力,更为全面的把握古典舞的神韵,提高舞台表现艺术效果和能力。第二,观念。古典舞吸收现代西方舞的观念,并在训练方法上有所突破,实现二者的改进与融合。具体训练步骤为:肢体开发思想,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肢体技能,促进舞者更好进行舞蹈训练,并打破原有动作套路尝试去开发新动作,促进舞蹈动作创新。其次,用思想引导肢体。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运动的人体动作是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内容。训练和表演中,可以利用思想去选择与思想情感一致的动作。舞蹈并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积,而是动作、思想、情感等的多种融合。学习中不仅要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与技巧,更应该透过舞蹈技巧透析它所表达的舞蹈观念和艺术原则。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效果。

3.现代舞对古典舞的吸收借鉴

第一,继承传统并创新发展。古典舞有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要在继承这些优秀、合理成分基础之上,结合时展需要,推动其创新发展。也就是古典舞既要立足传统,又要面向当代,彰显其当代价值和审美追求。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古典舞发展进入新时期,机遇和挑战并重。应该坚持民族性、舞蹈性和时代性的指导理念,使古典舞紧跟时展,把握时代主题,并借鉴吸收西方现代舞的合理成分,为推动现代舞蹈更好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提高审美意识。在吸收借鉴古典舞的时候,要提高审美意识,从审美角度看待古典舞借鉴吸收的优势。经验表明,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对传统古典舞全盘吸收,而是要在鉴别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发扬古典舞的合理成分,吸收西方现代舞精华部分,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舞蹈艺术时代感、艺术感、空间感,推动现代舞创新发展。第三,开展多元化、包容性的舞蹈教育。开展舞蹈教育教学工作时,要发扬多元化、包容性的舞蹈教育,让舞蹈的未来发展能够兼容并蓄东西方特色。舞蹈作品既有古典舞的传统特征,也具有西方现代舞的时代气息,并且自由发展,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时,要将东方和西方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东西方舞蹈特征,更好指导自己的舞蹈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推动舞蹈教学创新发展。

第4篇

1.1在制度层面上体现出公平、公正与文明一项运动的推广需要全民的参与,而能得到大家认可的就是规则的公平和公正性。网球规则规定,比赛开始前用掷钱币的方法来决定场区的选择权和或首先发球权、接发球权,获胜者可以首先选择或要求对方选择,而没有猜中的一方也可以选择,留给每位运动员选择的机会差不多是一样的。网球每局比赛结束后交换发球权,而且奇数局后交换场地,保证了技术含量和外界因素的相对公平。另外,网球比赛裁判是最多的,体现了尊重事实的公正性,借助现代高科技,进行“人眼”与“鹰眼”的挑战,体现了网球运动媒介的文化增值。另外,网球是一项高雅、绅士的运动,处处体现着现代文明。无论在场上还在场外良好的仪态和得体的礼节是一个网球爱好者好品行、高素养的重要表现,礼仪本身就是网球这项运动如此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尊重网球场上的一切人与物”,这是球员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也是观众应该做到的;对于球员来说,要有一个宽容的心,要输得起球,输球后不管感觉多窝囊,都别忘了和对方握个手,以示礼貌。

1.2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出高雅、激情与坚韧一张球网将彼此分开,来来往往的球又把彼此联系在一起,从而共同创造融洽的运动氛围,那些违背行为规范的人将受到“四级罚分制”的惩罚,真心地喜欢网球的人,一定是可以温和地与人相处,谦卑而不高傲、耐心而不浮躁、坚持而不轻易放弃的人。另外,网球运动具有动作舒展大方,娱乐性、观赏性强的特点,体现出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激烈的竞赛,将人的速度、力量、柔韧和耐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这种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网球,它在运动中教会你礼貌,教会你和善,教会你耐心,教会你冷静,也在教你如何做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敢于挑战自我,才能在激烈的网球竞赛中体会竞争的压力,从而磨练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

2中国网球文化的特征与传承

2.1西方网球文化渗入与中国网球文化的形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极其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汇,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说,网球运动是外来文化“入侵”的产物。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进驻中国,随之由英、美、法等国的商人、传教士将这项运动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85年[3]。最初,网球是外国商人、官员、白领阶层健身自娱的活动,随后中国的富裕阶层、教会学校也参与其中,成立了各种网球会和俱乐部[4],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2.2网球文化中国化的特征

2.2.1在物资层面体现了我国人民的骄傲、自信和追求网球运动记录着我国沧桑变迁的历史:后侵略者将其带入,传教士将其推广,被认为是“洋人”的游戏和“达官贵人”的消遣[5]。网球传入我国虽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过去一直被视为贵族运动,参与者极少,运动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特别是在中,网球被认为是少数上层人士活动健身的“洋玩意”,扣上资产阶级的大帽子。网球真正被认识和推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以健康、优雅、时尚的特点,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我国网球商业比赛和职业赛事的成功举办,女网成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李娜先后两次问鼎法网、澳网最高领奖台,创造了历史,是国人的骄傲。网球运动使国人看到了中国的未来,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了一种无限的追求和自豪感。

2.2.2在制度层面体现了平等、文明和时尚首先,网球运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过去,网球运动是贵族专利,平民百姓无缘涉足,体现出地位的不平等。二战后,网球运动已褪下“贵族运动”的外衣,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逐渐趋于平民化和职业化,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最热门、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业余比赛随处可见,通常出现不同行业、不同职务、不同年龄的人同场竞技,体现了网球运动平等性、娱乐性和健康性。其次,网球运动具有艺术美,体现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明与时尚。网球运动把力量美和艺术美、形体美、服饰美、环境美,以及竞争的激烈性与观众的文明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反映出人体美、运动形式美,又激发参与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情感,可以陶冶现代人的情操,引导运动者、欣赏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和水平。

2.2.3在精神层面体现了完善、坚持和积极进取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竞争能产生动力,从而充分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而网球文化所体现的精神符合时代的需求。首先,网球运动具有技术动作失误就会失分的特点,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敢斗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在运动中要求具备良好的时空知觉、反应速度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其次,网球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它是促进儿童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能发展人的适应能力,在网球运动中学会谦虚和尊重;网球技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指引人们不断追求,尽量完善,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网球参与者克服各种困难,他们持之以恒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体现出现代人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和追求完美、进步的精神。

2.3中国网球文化的传承

第5篇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心理和价值观。而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过程。因此,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与翻译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与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语言文字,无疑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表现出人类的共性。但是,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两者在观察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思维概念不同,便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两个民族就有不同的概念:如汉语的“红糖”,英语为"brown sugar";汉语的“红茶”,英语为“black tea";英语的“black coffee",汉语译为“浓咖啡”;汉语的“黑眼睛”,英语译为“darkeyes";英语的“b lack eyes",汉语译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汉语的“黄”,英语译为“blue film"。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英语句子″Nobody could betoo foo lish th is day1″若直译为:“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而从思维方式上看,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今天,无论你出洋相到什么程度,都不算过分。”而英文句子"Doyou see any g reen in m y eye?"的正确译文应是“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因为英语中,green(绿色)除了表示“妒忌、眼红”(g reen-eyed),还有“没有经验、知识浅薄、容易欺负”的意思。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句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1"的正确译法应为:“不过,我们说到故事后头去了。”因为在“前”与“后”分别指过去与未来时,中国人与西方人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观点。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继有人”之说;而英语民族的人却正好相反。再如英语的"the la test new 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由于思维上的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倍数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说法。例如英文句子"Thep la st ic con ta iner is five t im es ligh ter than tha tg la ss one1"应译为“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英语习惯上可以说“减少多少倍”,这在汉语是说不通的。英语说减少两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一半;英语说减少三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三分之二。因此,译者应对英汉民族在观察和思维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否则,翻译时望文生义,可能会使人读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令人费解,甚至会闹出笑话来。二、历史典故与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与翻译历史典故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产物。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反映了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民都各自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这些典故往往不易理解,也就难于欣赏。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 h ree cobb lers w ith their w it s com b inedequa l Chukeh L iang the m a ster m ind1"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许多英语典故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刊登这样一句话:"M any took to gam b ling and go t in over2their head s,bo rrow ing from Shy lock to p aytheir deb t s"在这里,作者援引了莎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高利贷者Shylock(夏洛克)作为典故,来喻指赌徒们借高利贷还债。在这句话中,Shylock不再是《威尼斯商人》剧中那个具体的人,而是泛指那些斤斤计较的高利贷者。本句可译为:“许多人嗜赌成性,债台高筑,最后不得不借高利贷还债。”此外,像"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多此一举)"m eet one′1sW a terloo"(败走麦城;惨遭失败),"cu t theGo rd ian kno t"(斩断死节;快刀斩乱麻)等等,都是西方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其中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要译好这些历史典故,必须注意中西两种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意识、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龙王”,还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文化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予注意。比如三个和尚的典故留下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要把这个谚语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是那么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这个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如果只重传意,可采用套译法,即套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 is aboy;tw o boy s a re ha lf a boy;th ree boy s a reno boy1"或者"Too m any cook s spo il theb ro th1"如果重形式,则可直译加解释:"O nem onk,tw o bucket s;tw o m onk s,one bucket;th ree m onk s,no bucket,no w a ter-m o rehand s,less w o rk1(邓炎昌,1989)"套译、直译,各有千秋,译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再看英语句子"He can be relied on1 He eats no fish1"英语短语"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宗教典故,指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no fish"(不吃鱼)是表示“忠诚”的意思。故本句可译为:“他非常忠诚,值得信赖。”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有些词汇在汉语和英语都有对应的词汇,但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却大相径庭。比如,英语中"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英国历史上有一首著名的叙事诗Beowulf,诗中的主人公贝奥武甫与恶龙搏斗,两者同归于尽。而汉语中的“龙”字则恰恰相反,它是传说中“上天”的神物,所以中国的皇帝都自喻为“龙”。在一定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但由于汉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存在着文化信息上的差异,有些有“龙”字的汉语不能直译为"dragon",如“望子成龙”就不能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 illbecom e a d ragon",英译为"to hop e tha t one’sson w ill becom e som ebody"。而“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时最好转换喻体,译为"four A siant igers"。因此,对于涉及历史典故和宗教文化的词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多加注意。三、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 上的差异与翻译语言常常与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汉语中的“趁热打铁”与英语中的"trike the ironw h ile it is ho t1"最初无疑都出自铁匠之口。而英语中的"to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ho rse",中国人则说“像老黄牛一样勤劳;力大如牛”。汉语中的“牛饮;大喝”,英国人则称"tod rink like a ho rse"或“to d rink like a fish"。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地,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英语成语"d rink like a fish"也充分体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其实,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比喻,因为鱼在水里张口呼吸并非喝水,显然是他们的祖先对周围事物一种直观的误会。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因而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和谚语也就特别多,例如,汉语的"守口如瓶”译为英语的"as close as aoyster(牡蛎)";“抓到篮子里便是菜”为"A 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net";“进退维谷”为"betw een the devil and thedeep sea";“芝麻酱煮饺子;拥挤不堪”译为"Itis p acked like sa rd ines(沙丁鱼)"。最后这一说法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更不多。地理环境影响气候,而气候也影响着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词语的内涵意义。比如中国的“东风”和英语中的"east w ind",虽然汉英两种文化中都有对应词语,但内涵意义却截然不同。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因为“西风”从大西洋吹来,恰似中国的“东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Ode to the W est W ind《(西风颂》)。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w ind,ifW in ter com es,can Sp ring be fa r beh 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翻译此诗时应对这一地域文化差异作一注释(此处的“西风”相当于中国的“东风”),否则会给缺乏英国地域文化知识的一些汉语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再如,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欧美国家中,狗被看成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friend)。因此,狗常常用来比人:"Every dogha s h is day1"(凡人皆有得意日)、"a luckydog"(幸运儿)、"a 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等。在中国,虽然狗有时也被认为忠实、可靠,但用狗的形象喻人时,却全是坏的意思:“走狗”(ob2sequ iou s p erson)、“狼心狗肺”(b ru ta l and co ld-b looded)、“狗急跳墙”(aco rnered bea st w illdo som eth ing desp era te)等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像这样所指相同或类似,而表达的概念却不同的词语还不少。在形似而不能传意的情况下,译者尽可大胆地舍去源语词语中的形,用译语中的习惯表达取而代之。四、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上的差异与翻译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约和习俗。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套话是“你到哪儿去?”、“你在干什么?"或“你吃过了吗?”在中国文化里,这几句话并无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礼节性的、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方式。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话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到哪儿去?”、“你在干什么?”之类的问题,在他们看来纯属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对方是亲密的朋友。而“你吃过了吗?”则会使他们不知所措,他们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像这样的见面问候语,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如"Hello!"、"Good m o rn ing!"或"How a re you?"又如打电话用语“你贵姓?”、“我是某某”若直译为"W hoa re you?"、"I am So-and-so 1",这会使西方人莫名其妙,因为这违背了英语文化里约定俗成的电话习惯用语,因此应译为"W ho is thatsp eak ing?"、"T h is is So-and so 1"再如,得到别人的恭维时,西方人会说"Thank you"、"Youa re fla t tering m e1"、"I am flattered1"以示接受对方真诚的恭维。这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点不谦虚、不客气,也显得没有教养,没有礼貌。遇到这种情况,中国人总会谦虚一阵,客气一番,这又会使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如堕五里雾中。就称谓而言,不同语言里对一个概念的所指和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汉语里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分得很清楚,而英语里则不问姊妹、不问兄弟一视同仁,分别为sister和brother。汉语里表示堂表亲属关系的词语也是泾渭分明,堂兄和堂弟,堂姐和堂妹,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既要分出大小,又要说出性别,而英语里却模糊、笼统,一律称为cousin;同样英文里的uncle和aunt,father-in-law和mother-in-law,b ro ther-in-law和sister-in-law等,在汉语中也没有内涵和外延完全对等的词语。再如有人打了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呢”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而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1"或"Bless you"(上帝保佑你)。这些词语或说法看似简单,但译者却不能掉以轻心,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出合乎读者或听者文化习惯的翻译。

[参考文献]

[1]Eugene A1N ida1L anguage,Cu ltu re and T ran slating1[M]1Shanghai Fo reignL anguage Education P ress,19931

[2]N ewm ark Peter1A T ex tbook of T ran slation1[M]1 H er2fo rd sh ire:P ren tice H all,In ternational(U K)L td1,19871

[3]胡文仲1文化与交际[M]1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1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

[5]邓炎昌刘润清1语言与文化[M]1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

[6]贾德江1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1外语教学,2000,(4)1

[7]彭宝良1从英汉差异的角度看应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1中国翻译,1998,(1)

第6篇

我在问茶,还是茶在问我。茶在这里。

我在看茶,茶也在看我。我们都在这里。

我品茶,茶品我。

山间仙品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古往今来,蒙山就以其五峰状若莲花,视为祥瑞之地。山间古木苍翠,山泉淙淙,景色幽雅,因而成为天下名山。蒙山最著名的首推仙茶。

两千年来,蒙山云雾缭绕,山顶受纯阳之气照耀,茶树之叶厚实饱满,孕育成为醍醐灌顶的甘露。

好山好水方出好茶。当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不仅是人间珍饮,更被古人看作是治病的灵丹妙药,除病祛疾,益寿延年,返老还童,有羽化登仙之效。

蒙顶山茶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乃是神物护持的仙茶”,成为仙家修炼的必须品。

皇家贡物

不仅如此,蒙山仙茶成为帝王青睐的贡品,早在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巴蜀每岁进献以茶,蒙顶山从西汉时始,茶祖吴理真就“行归落井灵光灿,手执仙茶瑞叶芬。”他被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所制茶叶进贡朝廷。

到了唐代,蒙山贡茶声名远播,成为天下第一茶。白居易《琴茶》诗云:“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每到清明前,唐德宗总在长安翘首期待蒙顶山茶的到来。“积雪犹对蒙顶树,惊雷未发见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蒙顶山茶一直是皇帝祭祀和饮用的专用茶,所以稀缺罕有,每年蒙山正贡茶由特制银瓶装入盛以木箱,用黄绢丹印封之,卜吉日护送至京城,其声势浩大,与杨玉环吃进贡荔枝的场面堪有一比。

非常功夫

如果有人说茶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未免显得过于浅薄,茶中滋味其实非常了得。

茶是有生命和悟性的,它是为了那些知其滋味的知音而存在于天地间,就像古桐做成的琴是为了遇到伯牙这样的琴师,两者合奏而鸣,方能还原出世间最美的旋律。

好茶同样需要好的茶师用心对待它。茶师用灵巧的双手,更是用细致的心灵来善待茶叶,从采摘、杀青到烘干、焙火,举手投足间,都是顺其自然,合乎天道的方法,把茶叶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细致入微到极致,仔细严谨到极致,千锤百炼到极致,这才是茶之舍利。

茶本无贵贱,贵在求真,当你喝道蒙山仙茶时,那是茶的功德,更是制茶人的功德,也是饮茶者的缘分。

一口茶汤入口,你眼前仿佛会看到蒙山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和茶田。那样你会读懂制茶师的那颗质朴求真的心。

你为那片茶叶,她会苏醒过来,她会轻声地歌唱:那白雪压枝的寒冬,冰雪消融的初春,云雾弥漫的清晨,云霞满天的黄昏。她的记忆里有山泉在流淌,百鸟在林间欢笑,这一切美好的记忆会如数带给品茗者。

我们感谢茶的真挚和制茶人的用心,哪怕是一小片绿叶,也能使一壶水成甘露。也只有茶之甘露,才能彻底荡涤我们的心灵,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们端起一盏清茶时,不禁有些恍惚如梦,世间的功名、功德如同山间的幽兰一样,散发出的清香转瞬而过!我们在喝上一口仙茶时,自己幻化成一叶香茗,在茶汤中沉浮。又仿佛是一片香叶在看着品茶人。

我是茶,还是茶是我?我在那里。

我在问茶,还是茶在问我。茶在这里。

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差异;无形壁垒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81-02

一、国际贸易中跨文化交流的无形壁垒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西方与东方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战略思维和商业模式,表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百余年以来,这种差异和隔离以西方的强势主导着东方社会的进程。西方社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建构对东方社会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向往,这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他们仅仅是因为个人的特别经历、个别的偶然选择从而选择向东方探望,还是因为他们普遍认为东方已经强烈影响到了西方——从经济与物质到文化与精神?这是一个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尽管在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前五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中,只有东方的日本以独特的动漫产业发展优势位居其中。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在内——这个从来自视是文化资源丰厚的东方大国,似乎还没有发生与经济崛起相匹配的文化复兴。这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国际尴尬。

随着经济全球化为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拥有了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而在国际贸易中,许多有实力的公司在国际营销中失利,其主要原因不在于资本和技术,而是缺乏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忽视了文化差异对贸易与交往的影响。

在中国对外国际贸易中影响中国和英语国家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现象的差异。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除了中国和英美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语言形式和内涵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内涵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对语言的理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造成贸易活动中的误会和冲突。

2.思维方式的差异。英美人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呈线性顺序进行演绎推理,而中国人则偏重于直观、直觉,多用意象思维方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这种不同表现在:英语国家的人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中国人则着眼于对对方发出的信息或表明的态度所做出的直接反应。比如,对某一产品不管满意与否,英美人倾向于先给予赞扬,而中国人往往更挑剔。对来自对方的赞扬,中国人和英美人的反应和回答也是不同的。

3.价值观念的差异。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所以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而历史文化的不同往往会使人们形成对待同一事物上的不同观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决策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态度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比如,在美国用两天就能签订的合同,在中国起码需要两个星期。美国人信奉自由竞争与个人主义。在美国谈判代表实权在握,可以在他被授权范围内自行决策。个人敢于承担责任在美国人眼里是一种美德,是积极进取的表现。然而,中国人却十分注重集体决策,强调集体智慧。

4.风俗习惯的差异。我们一贯强调中国是礼仪之邦,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顾及“面子”,涉外企业在贸易洽谈中有时表现得过于恭谦和随和,强调客气。比如,喜爱用一些模糊词,虽然从汉语语境和文化心理上讲,我们做得很有礼貌和委婉,但这类词语在商务往来用得过多过滥便会起反作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性格开放豪爽,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缺乏自信、言不由衷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和中国人商务交往非常困难,会产生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印象,其结果造成商务往来困难和无效率。甚至造成对外商务交往冲突。

5.政治哲学的差异。政治史上层建筑重各种权利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6.社会结构和社会习惯的差异。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制度的基本成分之间有组织的关系。社会结构包含社会分层,并且伴随着阶级等级和种性等级。社会结构极大地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运行和跨国公司的目标市场定位。社会习惯则是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是社会风尚。它不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而且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思维模式。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二、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西方看来,还是价格驱动型的(产品的低价格),是政府引导型的(政府的强力控制),是投资拉动型的,不同于西方经济发展的质量驱动(产品的品质)、市场引导和消费拉动。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是在经济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还面临着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任务,政府在短时间内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但无论如何,加强文化创意的创新训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仍然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思维之后的软件思维,也是中国真正实现世界文化产业五强的必由之路。

1.传统的文化货物贸易和新兴的文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同中东、欧洲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以及欧洲诸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获取新的价值增值。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在2001年中,文化产品(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表演艺术、音像制品、娱乐、会展等)的出口达7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和航天产品的出口。在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以物质文化表现的货物贸易竞争将更为激烈。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音乐、戏剧、电影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其次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个集观光、住宿、餐饮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项目,独具异域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此外,服务贸易中的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因其大多表现为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所以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我们可以在外国生产的文化衫上找到中国的京剧脸谱,但是说到纯粹的京剧艺术,那就只有原生于中国文化氛围下的京剧艺术表演家才能诠释京剧的韵味。

2.文化匮乏现状。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面临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匮乏”,这是资源向产业转化的匮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本质在于富有独特创意的创造性、生产象征价值和形成授权经营模式。而这三点恰恰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软肋。中国的创新教育一直受到诟病,成人的创意思维还在孩童时期就被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压抑,我们缺乏面对未来的想象力,缺乏讲故事的能力(这从我们每年四百多部的国产电影和年产量分钟数世界第一的动画作品就可以得出结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和开掘更是饱受西方社会的争议。当“山寨经济”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的主流模式时,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形态升级病态式的前行,又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少创伤?我们希望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之路能幸免于这一创伤型的发展模式。

从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同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基本物质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关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人们从商品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灵体验。因而,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将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 朱瑛,段陆雪.文化贸易的现实困境及其消解[J].未来与发展,2011,(7).

[2] 倪华英.影响绍兴黄酒出口的文化因素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22).

[3] 章玲.国际贸易的文化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08,(9).

[4] 李运祥.文化贸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

[5] 杨柏峰.中美国际文化贸易的比较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2).

[6] 周申,杨传伟.国际贸易与中国就业:不同贸易伙伴影响差异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3).

[7] 陈钧.试论文化冲突与贸易摩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8] 罗能生,洪联英.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冲突的贸易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0).

[9] 金宁.浅议世界博览会促进了文化的融合[J].现代商业,2009,(8).

[10] 康为茂,朱智广.试论国际贸易中文化触觉的生成[J].国际经贸探索,2009,(9).

第8篇

现在职业院校学生主要是由“9O后”组成,生源质量较差,并且“9O后”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如学生在世界观、个性、兴趣、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学习态度、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理念来开展工作,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任何一个班主任均不可对个别学生的管理“一视同仁”,而要重视个别的差异,以不同的管理方法及技巧来管理。差异化管理的初衷是适应时代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信赖每个学生,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对差异管理产生认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班级活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形成班级竞争态势,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和提高。

二、实行班级差异化管理的相关策略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差异性,关注学生深层次的发展需求,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是班级差异化管理的基础。班主任应把工作做细致,从入学开始,洞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了解学生在世界观、个性、兴趣、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学习态度、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关注学生深层次需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将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样学生更愿意和老师沟通分享,在学生干部配合下,带领全班学生,营造以人为本,和谐的班级氛围。将学生进行分类,进行差异化辅导。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在尊重差异、关注差异、凸现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红、黄、绿三个类别,红色是违反规定的,黄色是限期改正的,绿色是正常需要保持的。将集中反映的问题分层解决,分时段解决,降低难度,化解矛盾。对于有严重违纪行为的学生,要给予“偏爱”。必须承认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重点是犯了错误必须改正。有些错误可能带来一定后果,如:翻墙上网,哪怕有99%不会出事,只要有一回出事,就有可能使人致伤致残或者造成更严重后果。所以,必须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偏爱”。类似现象一般具有群体性,教师要抓住重点,抓典型,对极个别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处理极少数,教育大多数,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对有不良习惯和嗜好的学生,要求限期改正。如;抽烟、喝酒、熬夜、迟到、早退、不做作业等现象,是学生中最常见现象。主要是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影响,要改变这种习性需要很长过程。班主任应将“爱心”倾注给这部分学生,更多地关注他们,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怀和温暖,是他们增强自信,树立信心,最终改变这些孩子的习惯,对中等生和优等生要给予“严爱”。这部分的学生是班级稳定和前进的基石。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应该不迁就、不宠爱,而是适度提出更高要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其正确发展,尊重、理解、信任他们,才能达到稳定班级,构建和谐进取班级氛围的目标。分时段确定重点,逐步提高学生能力。在管理方法上,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确定每一学期的管理重点和目标,抓住重点,逐个落实。第一学期,班务工作班主任细致化。由于学生刚到校对环境不熟悉,互相之间不大了解,班上大小事务,班主任必须亲手带领学生做。带领班干部做班务计划、编排坐位、设计专栏、打扫卫生、摆放物品等,指导学生在干中学,使班干部在学中干,逐步树立班干部的威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初步建立和理顺了班级管理机制,为下一步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第二学期,班务日常工作制度化、差异化。放手让班干部按制度管理班级,同时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协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当天的任务,对特殊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班主任指导方法,班干部帮助其完成。如有临时任务,需要动用全班学生的,班主任提要求,班委会拿计划,把人编到组,把事排到人,逐项落实。第三学期,班务工作学生自主化。本学期,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只是主导。班主任指导班务工作,班委会拿方案、提建议,经过班主任审查后,有学生执行到位。第四学期,根据学生自身条件、职业倾向、职业技能,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差异化指导,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纠正择业偏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第9篇

关键词:中美文化;视角;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 ,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美国虽然是个历史仅二百多年的国家,但其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是世界强国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美两国文化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伦理性与认知性

中国传统哲学是讲伦理的,中国古代贤哲注重人事而轻视自然。中国哲学所讲的自然常被纳入人文意的范畴之内,因而形成自然与人文不分,主张“天人合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由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关注。人是认识的对象与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伦理和道德的现实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中寻求相应的启示。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哲学是求知识型的,倡导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和认识,而非中国的人生哲学、伦理哲学。西方文化注重探索自然奥秘,追究宇宙起源,哲学家把探索和认识自然的本性看成自己神圣的使命。哲学家们热爱智慧,崇尚理性,不断地探索自然。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培根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即人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近现代西方人进一步发展了古希腊先哲们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以探索自然奥秘作为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感兴趣的研究任务。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西方人不断排除臆想和猜测,以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来说明自然现象,从物质的本身解释其种种属性,从而产生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逻辑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形成了西方科学认知性的思维方式。

二、主体性与客观性

中国古代先哲们也对宇宙进行过探讨与思考,只不过是非常笼统、模糊、简约的,提出宇宙是一个整体,是运动的、和谐的、平衡的,中国的主观性思维不以大自然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把认识自然作为探索自然的目的,而是以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为目标。大多数中国人很注重情感体验层次上的意象思维,个人的情感需要、评价和态度在思维和处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使用。由于过分重视情感因素和心灵体验,导致中国人在思维上缺乏概念的明晰性和确定性,没有形成形式化和公理化的思维传统。在个人心灵体验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或从具体感受中抽象出一般原则,使中国人很自然地将主观情感投射到自然万物之中,使自然万物皆具有人的特点。

西方社会往往以客观主义精神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首先把视线投向自然世界,然后再把这种源于自然世界的思维转向了人类生活世界。西方思维方式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河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不能是其他的意义。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三、具体性与抽象性

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种不同的侧重和选择,都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周易》以“观象制器”解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观面象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观“天象”预测气候变化,美学则以“意象”为中心范畴,将“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汉文化 “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解析的过程中,以探究世界的始基为最终目的,以分类方法为主要手段,试图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象的共相,再递级上升做纯思的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形成柏拉图所称谓的“理念世界”,而各类共相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以概念为内核的语言符号,不像汉语的共象仍以象语来表达。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四、直觉性与逻辑性

中国的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知识,注重整体思考,因而注重直觉体悟,即通过直觉从整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和规律,追求豁然贯通,顿悟。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描述现象和总结经验,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本质的哲学思考。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西方人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重视语言分析,包括语法、语义、语用分析,都与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密切相关。

五、意象性与实践性

中国传统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从这种思维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长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而乏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实证性是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的实证性思维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认为要把概念与观念具体化,必须借助语言。语言是概念的形式、观念的结构、沟通的媒体。

六、模糊性与精确性

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对象是模糊的,思维主题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整体、综合地把握其总体特征,注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不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解剖析。注重定性把,忽视定量分析。

然而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析解剖,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

七、求同性与求异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要求个人和社会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思想。

不同于东方人“异中求同”的思维习惯,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同中求异”。西方人的思维趋于多元化,注重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重视追根穷源。

八、后馈性与前瞻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取经验教训,立足于过去。中国人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偏向于注重时间而非空间,有较强的历史意识,而较弱的空间意识。

与之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与向前看,着眼于未来。西方对自然奥秘富于好奇和想象,不断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未来的发展善于提出预测和预言,不断探索、开拓并创新。

九、内向型与外向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因此求稳、保守、节制。内向性思维导致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自然静,人也静,以静对静,只有静才能体悟自然、自识本心,才能悟出人生真谛、寻求人际和谐。

西方开放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重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寻求外部世界对人最有价值的东西,追求自由与个性,因此求变、好动,富有全球观念和宇宙意识。

十、归纳性与演绎性

中国古代先哲从主体意向出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汇集、总结、归纳、浓缩,成为圣言、格言等,多为意会、领悟的结果。

但是西方注重形式逻辑,注重演绎法,把它看做是“能产生科学知识”的论证工具。演绎法不仅成为西方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的一种手段,而且成了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的差异是悟性与理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质上是悟性主义,表现为主客体合一的主体意向性思维。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表现为主客体二分的主体对象性思维。■

作者简介: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