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0: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内经济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要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实现科学经营和管理。然而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为国内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会。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和技术,以往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已然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以此,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人才和管理的发展,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人才培养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大投入,提升发展的实力。另外,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能使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策略,同时还能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更新发展理念,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外资引进资金是对外贸易的基本资源,招商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给我国外资引进带来极大的不利。原因在于:一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亚洲区域的经济缓慢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所降低,使发达国家、世界金融机构对亚洲区域投资更为谨慎,资本流入减少,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直接性的不利影响。二是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参与到外资引进中,加大了我国外资引进的压力,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不利于经济的稳定现阶段,世界各国及地区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增加,在此环境下,国际经济的波动影响性更为显著,不仅仅是金融危机,还包括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而产生的波动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每个国家和地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波动对我国经济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使得国内经济结构产生不稳现象。在此形势下,倘若我国不及时调整和改进经济政策,则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同时,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自身的经济发展俨然是不可取的,以致于我国经济更易受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冲击。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进程中,国内经济的安全会受到一定的威胁,首先是优势企业会受到国际自由经济和贸易理念的冲击,而影响到国内产业和经济市场。其次是跨国企业的加入到国内一些重要产业和经济领域,对我国民族产业和市场带来极大的威胁。
3.阻碍了对外贸易全面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不断推进,基于此形势,产品的技术性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这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极大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信息密集型产业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我国经济的信息化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使得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受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极大影响,如不及时进行经济体制转型,深化改革,当前的对外贸易政策将无法适应当前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
三、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1.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积极有效的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应强化进出口贸易的衔接性。这要求充分认识到自身具备的资源和优势,有效把握跨国企业的战略与技术,如此才可推进跨越式进步和发展,积极把握资本溢出效应,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还应提高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此不但能满足国内技术设备的需求,还能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
2.健全对外贸易机制要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应健全对外贸易机制。首先,应不断强化对外投资,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到跨国发展中,打造出国际影响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以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应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好国内的剩余劳动力和资本,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应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为补充国内某些资源的缺乏,应积极参与到世界资源市场中,以缓解国内资源压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最后,应改进和完善外贸结构,扩大出口,应推进科技技术、设备及服务等方面的出口贸易,强化国际投资。
四、结语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4.对外开放要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对外国开放资本市场要慎之又慎
泰国政府在1992年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所采取的保护本国资本高达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一下子全面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但同时国内金融政策却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继续维持原先泰株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由此造成自由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与不自由的外汇管制混为一体,助长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使全球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否经受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关键看经济是否健全,企业制度是否健全,金融制度是否稳定,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有的国家能免受危机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快改革。但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和相应的金融监管调控机制,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宏观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决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起。
5.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6.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连年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又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针对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给工业带来不利于出口的倾向,我们已对进口许可证制度作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大量吸引外资的现阶段,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并鼓励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口的出口,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Otzfeld,M.Thelogic0fcurrencycrisis[J].CahiersEconomiquesetMonetaires.1994,43:189-213.
[2]Krugman,P.Amodel0fbalance0fpayrmmtscrises[J].Journal0fMoney,Credit,andBanking,1979,(11):311-325.
[3]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6]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7]李栋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财税与会计,2003,(09).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水与景如何搭配是重中之重。水在园中贯穿每一个角落,是园林的脉络;景在这个脉络上就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水与景之间的搭配,往往就是整个园林的精华之所在。对于中国园林中的水景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明。
1.1中国园林水景设计的融会贯通中国园林中的水景设计不仅是摹拟自然界中的景观,更是园林中的元素与元素互相的搭配的结果。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园林融为一体。例如,苏州拙政园摹拟了宽广的湖面、深幽的水潭、蜿蜒的小溪等。用山、石、树、木在不同区域的转换设计出具有自然意趣的水湾、河口、山涧等景象,体现出了自然界景色的千变万化。水景设计同时可以起到协调景物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倒影可以使互相不协调的景物变成一个整体,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景物产生和谐的面貌,使整个园林中的景观设计变得融会贯通。
1.2中国园林水景设计的叠山理水在中国园林中,山是有情的,在园林中起到骨架的作用;水是有灵的,在园林中体现出灵魂的价值,山与水的作用在园林中举足轻重。山水设计讲究的是山有脉,水有源,意境中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有脉”要求设计时,山脉要有主从关系,山势要有高低起伏,尤其要注意在堆山时,不能出现两峰或者多峰同高的现象,这就使得叠山变得没有层次关系了。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有所讲究,在园林设计中山石常采用两种石头,一种是黄石;一种是湖石。黄石的特点是雄伟宏厚、整体感强;湖石的特点是灵巧秀丽,多有空洞;大一些的山体,常使用黄石堆砌,可产生隔景的作用;园中的山洞,多使用湖石,可以产生借景的作用。“水有源”要求设计时,讲究水的出处。通常有三种做法:一种是从园外的河中引水到园中;另一种是在园中打井,从井中引水;第三种是把前两种方法相结合。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水就是由护城河引入园内的,同时为了防止池中的水成为死水,园中的水池下一般都凿有至少两口井,这样就可以使池中的水与地下水形成贯通,避免出现死水的现象。
1.3中国园林水景设计的植物配置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园林中的山水如果没有植物的搭配,再好的已经也会变得死气沉沉。当然,植物的配置要根据地点的不同进行选择搭配,同时要注意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例如,水边的树形选择应注意疏密搭配,要为观景的游人留有透景线。水边适合种植高耸向上的植物,水松、水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亭子旁的植物选择上,要选一些树型较优美的植物;岛中的植物配置,要考虑到增加水面的层次关系,丰富水面的空间色彩。同时植物的选择要注意有疏有密,高低错落,这样可以增加倒影的层次,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2室内设计现状与问题
在当今,室内设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
(1)只重视效果图,不重视设计理念与创意,对室内设计空间理解表面化,不注重室内设计中空间与空间的整体协调关系。
(2)在设计时存在盲目抄袭、缺乏创新、元素堆砌、生搬硬套、材料的运用不能与功能很好的结合等问题。
(3)现在室内设计盲目强调技术在室内中的运用。技术的大量运用导致冷漠的产生,忽视人的心理感受。
3作用与方法
3.1在室内设计中融会贯通思想的运用在现在的室内空间关系的处理上,设计要注重室内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在手法设计上可以运用水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空间分隔,也可以用水体、溪流作为纽带进行空间联络。用水体分隔空间,被分开的各个空间在视觉上仍是一个整体,在视线上仍能相互贯通,产生了既分又合的空间效果,这就使空间在分隔中又体现出了空间的贯通感。
3.2在室内设计中叠山理水手法的运用
(1)叠山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园林中,叠山不仅起到了引山入园的效果,在空间与空间关系的处理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山石的隔断,可以起到隔景的作用;通过山石的空洞,可以起到借景的作用,这两点均可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但要注意的是,叠山不仅仅是要把山石堆叠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山石的选择。根据功能的需求来运用山石,不可盲目堆砌。例如,在现在的一些茶馆设计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意境,往往把园林水景搬入室内,在仅有的室内空间中,山石的隔断作用就更能体现出来。
(2)理水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园林中,水的形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水,一种是动水。静水顾名思义也就是水面平如镜;动水顾名思义也就是可以流动的水。静水给人平静的感觉,主要是利用倒影反应周围的事物,可起到扩大空间、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动水常见的类型有两种:泉涌和叠水。泉涌是从特殊加工的空间界面上涌出的,既有流水的动感同时不会产生过大的水花,也没有过大的水声,在室内设计中使用别有一番风味。
3.3在室内设计中植物的运用在园林中,植物的运用可谓起到了浓墨重彩中点彩的一笔。在室内设计中,植物既可起到调节室内氛围的作用,也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植物的选择上,要考虑到植物的适用性,也正如园林植物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室内植物的选择要适合室内的环境,不可盲目选择。例如绿萝、橡皮树、吊兰、长春藤、香草、芦荟等这些植物适合在室内生长,可起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4结论
论文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人力资源会计也日益受到会计界的重视。先阐述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然后论述了应用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及如何在我国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
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相对迟缓。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中存在着人力资源的计量及其资本化,人力资源的折旧及其分期、人力资源的权益分派以及人力资源在报表上列示等四大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公认会计原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系统的完善和人力资源会计在实务中的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超前性,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定论,在国内更是因为触及了经济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的症结——个人产权问题,因而在实践上步履维艰。目前,国内会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看法不一,分歧较大。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应尽快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在具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中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尚不宜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现行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体系之内,而主要应用在管理会计中。原因主要有两个:目前我国尚无一套完整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会计制度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也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对此做出规范,而要在短期内建立一套完整的、成熟的会计规则也非易事;我国财务会计实务中已经存在惊人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加上人力资源的计量主观性偏大,引入人力资源会计更可能加剧虚报、谎报等情况,进一步扭曲单位的资产、权益、利润等信息。
2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崭新分支,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传统会计一直很重视对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核算和控制,而到目前为止,对人力资源虽然在理论上承认它是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但在会计核算和控制方面,远远落后于前两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不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有配置就是一句空话,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开展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掌握人力资源信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能力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因此,在我国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完善人力资源理论体系,深入研究人力资源理论,是发展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前提。在人力资源理论体系中,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占有重要地位。
3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难
在西方国家,人力资源会计尽管尝试性地实施已有30多年,但仍没有大规模地应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国内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实务中尚未得到应用。
(1)相关的概念界定有明,体系缺乏公认性
首先,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界定模糊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此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概念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但是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界,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两者的关系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从有关人力资源的会计论著中不难看出,主流观点认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具有完全相同的主体—劳动者。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劳动力既是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人力资本。企业录用员工一方面作为人力资产按评估价入人力资产账,同时入人力资本账。
其次,对人力资本与企业净收益关系认识不一。目前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都是基于公司制企业的法律框架进行的,关于人力资本与企业净收益的关系,目前认识不一。相关研究文献中有两种提法: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和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但既然人力资本是资本,它为何不能像财务资本那样参与收益的分配,而只是接受激励呢?
(2)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不完善。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人力资源相关信息,有利于相关人员综合评价,作出客观判断和决策,是符合财务会计目标的。但现今的人力资源会计尚不能纳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来。人力资源会计与现行会计制度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没有制度规定,财务人员无法也不敢将人力资源信息列入对外报表。人力资源自提出后,未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势必会影响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推行。超级秘书网
4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措施
(1)更新人们的传统观念,转变管理者的模糊意识。
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当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收益权问题,这将影响到政府、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因此,当前,会计界应该尽快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彻底纠正人们的思想误区,转变管理人员统一的会计模式旧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新观念。企业要把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招聘、使用等成本反映为一项资产,在劳动者的服务期限内摊销并转化为实际费用。职工可以用货币资金、科技成果和劳动力资源等入股,提倡劳动力入股,能真正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使企业在自主经营的过程中有效实现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从根本上为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奠定基础。
(2)开辟人力资本计量的新途径。
规范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与报告由于人力资源会计中对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随意性较大,对于采取哪种方法的争议也很大,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参照西方在此问题上的解决方法,比如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或干股的方法。从现行的所有者权益中让出一定比例,供劳动者分享利润,不需要支付现金,员工可参与分利。要通过会计法、会计制度等规范人力资源的会计处理程序,使得人力资源价值能在财务报表上客观公正地列示。但人力资源有别于物质资源,其内容比较复杂,仅仅靠财务报表来揭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远远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的。所以还应附加以下报告:人力资产投资报告,提供企业人力资产管理所应耗费或已耗费的成本信息,分析投资目标是否达到,投资效能是否理想等;人力资源结构及变动情况报告,反映人力资源的结构、变动情况,从而决定人力资源投资方向,使资源结构趋于合理化;人力资源效能报告,反映人力资源的使用状况,以便决策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晔贵.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构想[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5).
[2]苑会祥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0,(10).
一、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领域,国有经济要保持垄断地位
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国防军事工业、造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新闻和广播影视业、金融业、重要物资储备部门及农业中的某些特殊领域。从现实情况看,这些领域的产品或服务功能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中作用无可取代,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保持垄断地位是国家对其实行绝对控制的必要保证。
二、在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国有经济保持支配地位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是指城市基础设施、电力、邮电通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业、铁路运输、航空和港口等。在这些领域中,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非国有经济无力或不愿投资这些领域,应主要由国家进行投资,并保持支配地位,由此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在这些领域中亦应逐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有些领域中甚至可以占到较大的比重,只要国家能通过法律、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得住,就可以尽可能吸收民间资本进入,由此可能为国有经济提高控制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国有经济要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些大型企业集团
当今世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至今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这与我们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现阶段,只有靠国有资本的参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潜力,才可能在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性高、竞争激烈、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部门培育发展出一批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有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和建筑业几个支柱产业。
四、在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早期投资大、风险大,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成分难以进入,需要全面促进其发展。这些产业是代表着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新兴部门,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的发展能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有资本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加大在该领域投资的力度,引导和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向该领域。这些行业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产业等。
五、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与非国有经济进行平等竞争
对这些行业中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国有经济要从中小企业中撤出,集中支持国有大企业,使这些大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由于目前我国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实力还不强,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还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这些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还是国有经济的优势所在。这些产业主要包括部分机械、电子、化工和原材料加工业。对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较少、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分散经营的产业,国有经济的经营效率一般相对较低,应从中逐步退出。这些产业包括食品、纺织、家具、造纸、文教体育用品等制造业以及中小规模的商业和服务业等。
1.1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弊端
林业经济管理学中还有很多的弊端。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是一切专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专业没有师资就没有发展前景,熟话说好马配好鞍,同样的好的专业也要配备好的专业老师。但是我国大学都有的一大教学弊端就是对专业老师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领会到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严重阻碍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为了提高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经济管理专业老师主要从事有关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但是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更多的向工业方面发展,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大,国家非常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入驻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所以国家必须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增强和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第二,专业内容太少涵盖面太窄。教学内容太陈旧,不能跟上时展的步骤,专业内容很是落伍。林业经济管理学缺少以经济为本位的教育改革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教育体系。同时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也缺少自己专业学科的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1.2处理林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的办法
为了全面改善我国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发展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努力提高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就要大学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知识分子来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还要帮助年轻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者到国外进行深造培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召开国际性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会议,促进和国际间的交流,开展学术专业研讨会,来提高我国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第二,建立完善的教师制度来约束,进而使得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快速提升。教师队伍要积极合作互相帮助,这样进步会更快。
2.结束语
1.1制度变迁模式的影响因素
制度变迁模式主要包括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制度。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制度模式,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不协调很大程度是政府强制供给的结果。这种制度模式下信息具有滞后性,是创新率以及有效性低的表现,受到外部因素环境影响时,很容易造成农村经济瘫痪的情况,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下经这种制度模式被广为使用。另外一种诱致性制度一般指企业或个人自行组织和实行,经过国家确认的制度模式,制度的弹性有效率比较高,创新成本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诱致性制度模式开始用于城乡企业之中,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农村经济主体缺乏自主性,如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等。因此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1.2制度创新环境的影响
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制度的创新环境为前提,创新环境中最有效的制度便是创新激励制,农村金融体制与经济制度创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中缺乏激励机制。现阶段国家的金融管制一直比较严格,尤其对民间金融不认可,因为它没有法律地位,所以经常以打击的手段将其抹杀,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另外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需要太多的成本,新制度体系代替旧制度过程中,会影响到很多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组织的利益,所以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制度的创新改革很难得到支持。同时农户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农民的实际话语权,所以在金融制度完善过程中很难发挥作用。
2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不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2.1信用制度分析
制约金融发展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用,但农村经济中,金融信用体系一直不够完善,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农村的企业信用体系与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很难对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做出信用的评估。另外农村获取消息的渠道过于狭窄,经济信息开放的程度很低,企业及个人在信息量掌握方面都很欠缺。同时金融机构也无法合理地分析农村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
2.2法律制度的分析
从一定程度上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主体在法律法规体系中缺乏制度保障,如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等。金融债券方面很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农村金融机构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3监管制度的分析
农村的金融监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很多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是为内部利益以及监管权利服务的,忽视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利益,另外现阶段的正规监管机构以及非正规的金融监管机构都缺乏健全的规范体系,大多以无序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监管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村金融方面问题日趋增多。
2.4中介制度的分析
当前农村金融业务主要体现在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方面,很多个体企业中存在做假账、虚假报税等现象,导致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个人贷款用方面也难把握,加之中介机构的虚假审计信息频频出现等,使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受到很大阻碍。
3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不协调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需要加强企业与个人的信息统计,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储存与传递,保证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的信息沟通。此外必须要采取责任制与奖惩制,使每个部门严格执法,减少金融生活中的失信现象。
3.2创造农村金融法律环境
现阶段农村企业及个人必须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将自身融入新的经济体制模式下。法律法规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明确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同时农村信贷金融机构也需要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3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与中介制度
农村金融监管方式需要逐步调整,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现代化方式和理念进行金融管理,主动采取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措施,将监管工作做到透明化,使监管制度更加完善。此外对于农村金融的中介机构,需要逐渐转变意识,使整个行业向市场化以及竞争化方向迈进,以相关的政策规范引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多引进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及组织形式,完善农村金融中介制度。
4结论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满足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需求,简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就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在实际管理时候,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经济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想要更好地发展经济就一定要保障良好的公路运输,并且经济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公路运输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时候,可以发现一些较为偏远、地区交通不是很方便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就一些沿海地区或者是国家中心发展城市来说,其公路交通较为便捷,能够当地经济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其交通便利,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公路运输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中一种,是最为常见的交通方式,具有灵活、便利等一些特点,随着高速公路不断建设发展,我国公路运输网络不断被完善,其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公路运输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
一些偏远地区,想要致富,首先就一定要修好公路,并且这也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历史所验证的。公路交通运输是否方便直接影响着本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多数时候,建设公路仅仅是为了开发某一地资源,但是这一过程中,我们却能够发现公路的建设带动了这一地区沿线经济的建设。所以,公路运输的超前建设,将会不断加强沿线地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带动经济的发展,就一个封闭地区来说,即使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是没有便利的交通经济,其发展依旧落后,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当一个地区公路建设状况良好,才能够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三、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
(一)建立健全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有效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这也是保障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现阶段社会经济保持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之中,传统公路建设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结合我国公路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政策,并促进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实行全面预算
在公路运输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时候,保障其经济效益。另外,可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并且这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主要核心在与不断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公路施工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完善,在利益、责任、权能相结合基础上实现各个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能够有效通过监测、激励以及分配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各项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并结合信息网络各种优势,促使信息能够不断整合,并且,在当前公路管理过程中,大多数公路已经应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升管理质量的同时,有效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数字鸿沟。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和商务理念,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而且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重大影响。电子商务促进了贸易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贸易成本,简化了交易过程,但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对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挑战。
1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冲击。
1.1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冲击。
传统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流贯穿于电子商务活动的始终,信息是电子商务重要构成要素,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信息比较优势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之一。信息比较优势是指国与国之间对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与使用能力上的差异,信息技术因素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和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国家或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这种情况也使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力的比较优势和重要性降低,在信息流动的自由贸易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少好处的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1.2对赫———俄新古典理论的冲击。
赫———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各国的要素丰裕程度不同,从而产生要素价格的差异,结论是一国利用相对较低价格的要素生产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该理论主要侧重从供给方面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流向,忽略了分析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电子商务的交易迅捷性和网络互动性使需求成为一种主动创造性的行为,电子商务更加强调企业对客户需求的满足,企业的生产成为按需生产,定制生产,即可以根据网络汇总的需求和市场信息的变化来迅速调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需求对国际贸易生产和流向起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修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以需求出发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和流向应当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2数字鸿沟可能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
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断加深的“数字鸿沟”。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文件,“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以及发展信息产业方面的差距。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1/5的发达国家人口拥有全球GDP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拥有全球GDP的1%和因特网用户的0.2%。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领域的差距远远大于目前南北经济总量的差距。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技术发达,电脑普及率高,企业人员素质高,而且信息化程度高,因此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方面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牢牢占据了信息革命和电子商务的制高点,也必将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目前大多尚处于工业化阶段,部分国家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而在新一轮的电子商务竞争中,信息、人才、技术等成为生产函数中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这客观上弱化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普通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优势,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电子商务,在前期需要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高投入,背负重债和财政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与信息秩序和电子商务相关的规则制定中几乎无发言权和影响力,在发达国家制定的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中,发展国家容易被边缘化,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参与国际贸易的门槛。
这对原本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导致在新一轮的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拉大,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扩大“南北差距”。
3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影响。
当前的有关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大多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制定的,而电子商务大多应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交易媒介,突破了传统的有纸贸易,因此原有的法律法规很多已经与这种贸易方式不合拍,这必然对原有的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形成挑战。
3.1电子合同的法律规范问题。
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后,贸易合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是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是不见面的;二是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被数字签名所代替;三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合同形式的变化,给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都出了一个难题,而且容易被改变和伪造。不仅如此,除了修改并完善现有合同法,适应新的国际贸易形式外,世界各国还面临着制定电子合同法,对电子合同的要约与承诺、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电子合同履行的方式与地点、电子合同履行中的验收、网上格式合同的法律规范等作出规定。
3.2电子商务中的管辖权问题。
管辖权是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在电子商务参与国际贸易后,由于其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的特性,管辖权的冲突会更加普遍,如果管辖权得不到解决,会极大的影响诉讼效率。
3.3知识产权问题。
1994年GATT/WTO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有所涉及,但不十分完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新问题随之出现。(1)版权问题。如何解决网上版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WTO的注意。(2)域名和商标的关系问题。(3)出版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电子商务领域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作了不少努力。今后,WTO面临的政策挑战主要有:如何修订TRIPS协议,使之能够全面陈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如何和WIPO合作,对电子商务所引起的新概念(如域名)、新问题进行统一的界定,并采取一致的、国际通行的准则来保护知识产权。
3.4其他问题。
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市场的法律规范问题、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等都是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后不容回避的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强立法,才能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4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现行的税收在很多方面都无法适应于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尤其是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之后,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烦琐,引发了现行税收制度的一系列矛盾。
4.1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加剧。
国家税收管辖权的问题是国际税收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税收管辖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体有按照税收控制要素即住所、机构、收入来源实行三种或两种管辖权的,也有实行一种的。但不管实行怎样的管辖权,大多坚持收入来源地管辖权优先的原则。但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地域的界限,商业交易已经不存在地理界限,即使有也很难确定,大大加剧了跨国家、跨地区交易的发生。但是税收还是必须由特定的国家主体来征收,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收入来源地和住所来源税收,因此会引发一些冲突,例如重复征税的问题。假设一个中国公民在美国的电子商务网站上订购货物,而且要求将货物发往法国,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该公民将同时得到三个国家的税单。首先,按照住所税收管辖权,中国政府将有权向该公民征收所得税;按照收入来源地管辖权的话,法国政府也有权向其征收流转税;而美国政府有可能以交易发生地为依据,也可根据来源地,有权向其征税。在传统贸易中,可通过双边税收协定来解决,而在电子商务中,由于来源地及交易者身份都难以判定,从而增加了解决国与国税收冲突的难度。
4.2传统贸易与网上贸易赋税不公。
首先,电子商务是虚拟的网络交易,网络贸易与服务经营往往比较隐蔽,一般税务机关很难得到交易信息,因此难以对网上交易进行稽查,导致以有形交易为基础的现行税制难以对网上交易征税,使得从事网络交易的企业可以轻易避税。其次,有些国家比如美国等国家为了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在线交易免税或者实行较低的税率。上述情形导致即使相同性质的交易,由于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最后承担了轻重不同的赋税,有悖税收中性和平等原则。
4.3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转移问题。
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原来由人进行的商业活动更多依赖于软件、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来进行,这样必然增强了商业的流动性,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税国或低税国的站点轻易避税,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对高税率的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而言,会促使他们通过互联网,从低税率的国家和地区购买商品,此外电子商务加速了跨国公司的一体化,鼠标一点即可将其在高税收国家和地区的利润转到低税区。综上,电子商务对不少国家的税收收入产生了影响,使得不少国家国际贸易税款流失,电子商务导致的国际贸易中的税收转移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4国家之间尤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税收征免方面存在分歧。
由于电子商务能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效率,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而且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已经在未来的电子商务领域占据了比较有利的位置。超级秘书网
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坚决主张电子商务免税。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免税区存有戒心,因为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税基的大幅缩小,税收流失增加,财政实力大为削弱,从而南北经济实力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5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是国际贸易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它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有关非法侵入计算机网络的事件层出不穷,给各国的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在Internet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商务活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电子商务系统必须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保障体系,来规避信息传输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满足开展电子商务所需的机密性、认证性、完整性、可访问性、防御性、不可否认性和合法性等安全性要求。
只要能满足这些条件,电子商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与此相关的贸易活动才得以顺利展开,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周升起等著:《国际电子商务》[M].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2002年版。
[2]娄策群,王伟军著:《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刘刚著:《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齐玲:《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立法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0年第12期。
[5]王有刚,龚应梅:《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