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0: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检测英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教育创新观念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少、慢、差、费”的问题。学生在大学期问学习英语把重点放在对词汇、语法的把握上,但是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工具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派上任何用场。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我国英语教育长期以来的“费时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外语教学一直以来照搬国外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此外,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也是造成学生在英语听说上“聋哑”、读写上“文盲”及交际上“痴呆”的一大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依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它的核心就是创新。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在创新教育观念下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一、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互相鼓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运用英语交流,积极思维。教师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例如阅读材料的内容,学习讲解的方式,以及作业的布置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要与学生“商量”。在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望高,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在真实或非真实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尽可能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迷惘、有讨论的课堂上,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启迪,相得益彰。许多学生的见解和问题,往往是教师忽略或没想到的,使得教师也得到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在这种民主的教学环境下,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并使师生双方成为教育的共同受益者。
2.开放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英语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强调交流与合作,还体现在教育者及教育方式及途径的开放性等方面。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可包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做出开放性的回答。像句型转换、句子翻译、话题讨论等形式的语言训练更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或通过游戏、表演、会话、竞赛、自学等形式不断完善,表现出灵活性和艺术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英语角、演讲比赛、单词接力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师放弃自我中心意识和知识意识,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主动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心理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克服包办一切的现象。
3.主体性原则。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讲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语言的潜能开发,没有词汇、语法、结构功能等语言知识的内化,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能提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构成“教学相长”的本质关系。虽然他们同时也互为客体,都是对方的认识对象,但这种主客关系不是本质,这就是说,主体的发展不仅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且把教师也视为并列的活动主体,且发挥着指导作用;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实践性原则。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不通过大量、充分、多样化的语言输入(听、读)的实践练习,就不会有语言的输出(说、写),就不会学好英语。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使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企图通过教师的讲解教会英语是劳而无功的,一节课仅50分钟,教师把单词个个开花,语法抠得过细,学生的语言练习就越粗越少,实际掌握的就必然越浅越差。这个反比关系就是英语课堂教学最明显的辩证特征。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实施创新的前提是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创新的基础是扎实的知识技能和大量的研究实践,创新的根本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的摄取、处理和运用上,更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大胆质疑、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
2.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英语学习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掌握了一门交际工具,但从深层价值上来看则是增添了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因此,英语学习应该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一切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一些效仿性强的实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领会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这些目的可以大到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小到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之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手段上的多样化、因材施教及把握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学生实际和具体教学情况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如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课后开展竞赛、组织英语角及英语晚会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要求,让他们各有所获,得到成功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模仿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兴趣。(2)热爱学生。情感激励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微妙、细腻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情感教育主要体现客观、公正、一视同仁,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不迁怒、不急躁、不训斥学生,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有一颗宽容的心,当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方面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都要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3)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优秀品质非智力因素中对智力和能力有明显作用的性格特征是勤奋,而勤奋往往与踏实、自信、坚韧、刻苦等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坚韧、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在英语教科书中也有大量的课文渗透了意志磨炼性格、培养性格的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适时进行激励性的教育,力求使学生克服惰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自省、有所进步。:
3.把握“教”与“学”的互动关系。英语教学可以说是一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艺术,教师不仅要自己创造,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的服务上,教和学应体现互动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教学必须着重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这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辐射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如在词汇、句型教学中运用“一词多义”、“一句多译”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阅读教学中采用“读前预测”、“归纳总结”,以及语音教学中的“音义联想”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联想、类比及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探索“问题式”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吸引学生从问题出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展学生的类比、联想等发散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空间。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课堂文化和语言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也需要文化和语言的有机结合。本文对创建英语课堂文化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探究,希望为提升学生素养和学习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英语课堂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差别分析
从文化传播的形式方面分析,英语课程可以分成英语课堂文化以及英语语言文化。对于英语语言文化来说,是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传播在教材文字符号以及材料中的知识内容,属于包含于英语教科书中的,能够看到的文化元素。而英语课堂文化指的是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拥有的能够帮助获得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反应系统、行为模式、行为规范、情感态度、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判断等的总和。
比较而言,英语课堂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第一,英语语言文化属于显性文化,而英语课堂文化是一种隐形文化,是包含在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中的,是课堂氛围的体现。课堂文化并不针对特定的学科内容,但是具备一定的同化力,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这是显性的文化元素难以比拟的。第二,英语语言文化属于一种固化文化内容,而英语课堂文化是具有较强互动性的,不仅仅是精神方面的交流,还是一种具有一定反思性质的精神交流,同时具备内心的沟通和外在的活动。正是互动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发展和存在的动力。第三,英语语言文化是不能离开教材文本的,而英语课堂文化属于情景性文化。这种情境性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教学时段以及教学场所内。总而言之,英语课堂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主要载体是语文文化知识,平台则是特定的情境,属于师生之间的精神互动交流。
二、初中应用课堂文化环境的创建
1.初中英语课堂文化心理环境的创建
从英语课堂文化的内容能够得出,英语课堂文化中体现的是对话式以及交流型课堂文化,展现的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交流的重心不在学生或者教师身上,而是在于对话式交流的动态流动中。想要创建和谐的英语课堂文化,就需要全面改善当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状况,加强学生的平等交流以及平等对话意识。教师需要努力创建和谐、互助、友爱、平等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积极提升学生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空间环境。传授并不是教育艺术的本质,教育艺术的核心是鼓励、唤醒以及激励。教师需要应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养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为其长久发展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1]
2.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物理环境的创建
当前,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的物理环境。在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中,学生和教师更容易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并且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初中英语学科属于基础学科,但是也需要关注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英美国家的课桌排列形式,采用环形摆放的方式,把学生的课桌以及教师的讲台加入到相应的环形中,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良好的物理环境中,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体育运动、车站见面、餐厅对话、购物、电话交流、采访、以及日常的见面和道别,都适合在环形的物理环境进行交流和分组讨论。同时,为了创建良好的英语文化气氛,可以合理地布置课堂。比如在墙壁张贴英语国家的人物、风景照片,英美服饰、饮食、海报等等。在教师的板报部分可以设计英语习语、名人语录以及英语歌曲的内容[2]。
3.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课程环境创建
课堂的设置一般都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合理选择来实现。在选择教材方面,处理使用学校的材,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符合当前初中生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英语文化气息的教材。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素材并不要求都是纸质素材,还可以是歌曲、电影、广播、网络资源等辅助型的材料,也可以是服饰、图片以及照片等等。让学生从听觉到视觉接受和了解英语的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以及听说法等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理想的教学环境。
4.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氛围的创建
在初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构建课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整合文本内容文化,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整合生活内容和内化的英语知识,并且使用英语的形式进行表达,让内化的知识内容具备生命价值。第二,活化课本的内容。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指导学生融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内容,让学生活学活用。第三,教授学生外化的语言资料,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并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个人经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3]。
比如教师在讲解关于圣诞节的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且深入了解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庆祝活动、起源以及过节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具备对于圣诞节的初步了解。而后在v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圣诞节的节日氛围,并且理解西方的习俗。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分析东方节日和圣诞节的一些差别,并且总结出相应的不同。在结束课堂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用英语来讲述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和内容,学生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来写出生动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使其英语能力水平得到提升[4]。
三、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
1.语法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英语语法是初中应用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完整性以及英语学习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法教学能够在促进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以及表达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后续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比如下面这个句子中的错误:I lost my keys. You had better match a new key again.通过相应的语法学习,学生就会避免出现这方面的语法错误,并且了解到动词后面需要跟着名词或者副词,但是需要避免形容词。初中语法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英语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在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构建英语语法知识体系。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练习和发挥空间,同时,学生要在训练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通过大量的语法训练,学生能够娴熟地应用英语语法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感。在构建英语课堂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英语表达习惯和特点[5]。
2.口语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一个学生的口语水平能够反映出他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开展英语口语教学。在构建课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实际的交流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下面的话语来引入课堂教学内容:Today is a sunny day, now we will start an interesting class.通过以上简短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英语学习环境中。这种教学互动还可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教学用语,加强和学生的英语交流,如此一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提升口语水平。
3.阅读教学中课堂文化的创建
在开展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猜想不认识的词汇和句子,在猜想和分析中使其掌握单词和语句的正确意思,提升和完善学生的阅读水准。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教师需要协调好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有助于促进良好的课堂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曹国燕.重建中学语文课堂文化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65-66.
[2]王有鹏.打造生成创新的课堂文化[J].名师在线,2016,(02):87-88.
[3]韩建新.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J].学周刊,2015,(13):56-57.
一、IPO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披露状况
2001年3月15日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招股说明书——2001年》),将强制披露IPO盈利预测改为自愿披露<2>.在强制性披露政策下,1093家公司(1990年-2001年)中有97.32%的公司披露了盈利预测信息(张雁翎、申爱涛2004),而在改为自愿披露后(2,001年-2003年),披露盈利预测公司的比例逐年下降,分别为71.43%、28.79%和7.58%.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意愿为什么越来越弱?成熟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为什么愿意披露?其背后的理论解释是什么?
二、对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披露的解释
两权分离产生了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如果采用治理手段如聘请注册会计师来约束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约束成本和监督成本,为保护自身利益,委托人会等量减少人的报酬,而外部股东则通过其愿意支付的股票价格,将减少的报酬体现在股票价格中。由于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价值,特别是在委托人对受托人采用股票期权进行长期激励时,受托人所遭受的损失会很大。Healy和Palepu(2001)通过对有关学者研究的回顾,得出广泛采用股票期权的公司愿意提供额外的信息以减低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的风险。因此,为了减少成本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人通常愿意提供有利消息,如盈利预测信息。
从信号理论看,市场上信息灵通的人以可信的方式向信息闭塞的人传递“信号”,以避免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如果投资者不知道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公司价值,也就无法按优质优价的原则购买股票,其结果是按照市场的平均价格购买股票。为了不至于被冤枉,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会主动披露信息,以示区别。Penman(1980)运用信号理论研究了管理者自愿披露行为,结果表明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往往有较好的业绩表现,相反,获利能力较差的公司往往不会主动披露盈利预测信息。
但也有研究指出,有坏消息的公司更愿提前释放坏消息。Skinner(1994)在“公司为什么愿意披露坏消息”一文中,通过对在纳斯达克上市的93家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股票价格对坏消息的反应要大于对好消息的反应。投资者面对股票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往往会通过对公司的而得到赔偿,因此,公司管理层一般愿意提前释放坏消息,他们更多的选择用季度报告来披露坏消息,用年度报告来披露好消息。样本公司中有67%的季报披露了坏消息;70%的年报披露了好消息。
同时,Healy和Palepu(2001)的研究指出,股东针对管理层不充分或不及时的披露可能带来的诉讼威胁会鼓励管理层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而不论该信息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Jaggi&Grier(1980)的研究也表明,经理人员有动机向其投资者披露盈利预测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投资组合的决策,并通过实证的方法,检验出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与不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在历史盈余方面是不同的,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的业绩波动小,不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业绩波动大。Lev&Penman(1990)的研究表明,根据公布盈余预测与未公布盈余预测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盈利预测能够区分业绩好的公司和业绩差的公司。Kem&Ung(2003)研究表明,当公司需要向外部融资时,市场对其价值的高估会增加管理层披露更多盈利预测的兴趣,甚至在竞争激烈的领域,公司也不惜牺牲付出信息成本的代价来获得资金。并经过检验得出需要外部融资的公司比不需要外部融资的公司更愿意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结论。
在我国,乔旭东(2003)将2001年100家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作为样本,研究证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程度受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盈利能力强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公司的信息,说明信号理论在中国股市有一定的适用性。然而,2003年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数量所表达的含义却与此相反。
对于公司而言,自愿披露信息也是有好处的。Truemanl(1986)的研究表明,盈利预测事实上有利于公司,如果投资者认为盈利预测将表明管理层有能力控制公司,经理也可展示其准确预测的才能,将会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Sengupta(1998)研究发现,披露指数增加l%大约导致公司总的利息成本减少0.02%;Healy(1999)的研究发现,随着样本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增加,样本公司的股价平均提高7%,披露次年的股价有8%的改善,并在随后的三年中,机构投资者对样本公司的平均持股量增加了12%一24%,并受到更多分析师的追捧,股票的流动性增强<3>.如果上述理论及实证数据能够解释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现象,那么,我国上市公司也会倾向于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事实是,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IPO公司越来越少,到2003年只有7.58%.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我国IPO披露盈利预测信息意愿减弱的原因
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监管制度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假说,试图解释其中可能的原因。
1.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差异。强制披露是监管部门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通过法律或监管当局的规制,强制企业披露信息的行为,其出发点是要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自愿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管理层对自身形象和社会责任的觉醒之后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它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担心市场是否能有效地消化信息。如果市场有效,强制披露是多余的。然而,强制披露信息却是一个国际惯例。在市场不那么有效的情况下,如果由强制披露改为自愿披露,自然有部分公司退出披露行列,从而导致披露意愿的降低。2001年3月15日修订后的《招股说明书——2001年》,以一个“如有”代替“必须”,改变了强制性盈利预测披露的模式。2001年4月2日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申请文件目录》中对盈利预测报告及盈利预测报告的审核报告全文也使用“(如有)”。这一改变,表明监管当局希望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发挥作用。然而,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机制并没有如此大的作用,能够通过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鉴别公司的好坏。首次发行披露盈利预测的公司数量越来越少也就不奇怪了。
2.股权集中度的影响。Haskins(2000)的研究表明,自愿信息披露行为受股权集中度的影响,欧美公司股权分散,数量众多的股东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很高,公司自愿披露的程度就高;而亚洲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股东不像西方股东那样对报表披露要求苛刻,自愿披露的程度就低。<4>股权集中度高的最大弊病之一是使得在股权分散的资本市场上有效的制约机制失灵。比如,委托理论认为,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是一个典型的契约,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股东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理的目标是自身利益即报酬(如在职消费、权力等)的最大化,由于两者的目标不可能达到一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理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牺牲股东的利益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股东为了监督经理,必然会产生监督成本,这些成本会不断会降低投资报酬,也可能降低经理的报酬。因此。经理就有降低监督成本的动机,积极自愿地披露信息。此外,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经理的人选很多是由大股东选派或直接任命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这和西方分散的股权之下,有一支真正的专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当我国职业经理人队伍尚未形成、股权集中度很高的环境下,经理层自愿披露信息的动机将大大减弱。
3.缺乏中介机构对信息的需求。发达的资本市场通常都有一个成熟的中介机构机制,如机构投资者、分析师、评级机构、审计师等。中介机构在市场起着剂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公开信息,降低成本,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而对于一个以散户和投机为主的市场,投资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博取价差,对公司的长远目标和质量并不是特别关心,对公司信息的关心程度也较低。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无论从数量还是专业素质上,都无法和国外的机构投资者相提并论。虽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机构投资者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规模都偏小,在市场上的声音还很微弱,对上市公司还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其有效的需求不一定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作为在信息上绝对占优势的一方,上市公司将很容易产生漠视信息需求者的态度,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意愿将大大降低。
4.预测不准的担忧。预测毕竟是建立在二系列的假设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基础上做出的估计,与实际发生数形成一些差异是正常的。但是,预测数与实际数相差太大,表明管理层的能力有限,声誉受损,反而是一个负面信息。对于过度包装的公司,还可能露出把柄,至少会成为投资者的一种口实。因此,即便在强制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情况下,预测不准也存在风险。现实情况是,在强制披露政策下,盈利预测误差较大,正误差最高接近400%,负误差最低接近-100%.1996年之前预测误差均值控制在15%以内,1997年最高约达30%,2000年略有上升在20%以内(张雁翎、申爱涛2004)。2001-2003年的结果统计见表2.据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管理层对盈利预测实际完成情况的担忧是正常的,因为1996-2000年实际利润完成值低于盈利预测的公司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2%、46.28%、49.96%、67.68%和56.55%(许定晴、李瑶2002),且实际数低于盈利预测20%的公司有107家<5>.自愿披露以后的三年,有4家公司实际数低于盈利预测10%-20%,有7家公司实际数低于预测数20%以下。换句话说1996-2000年有107家公司,2001年-2003年有7家公司按证监会1996年12月26日的《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的要求,除在指定报刊上作出公开解释并致歉外,还要接受证监会的事后审查,并进行相应的处罚。自愿披露以后的2001年-2003年也有4家公司需要在指定报刊上作出公开解释并致歉。
不披露没有问题,而预测不准则需要公开道歉;即便预测准确,公司也未必能获得短期好处。这对于盈利预测的公司而言,无疑承担了声誉上的风险,真是多此一举。
5.泄漏商业秘密的顾虑。任何信息披露都要投入人力和物力,还要冒招致处罚的风险。披露内容越丰富越祥细,泄漏公司商业秘密的风险就越大,也越有可能削弱公司的竞争优势,Jaggi&Grier(1980)的研究指出,特别是当公司披露有较高盈利时,还会鼓励潜在的对手进人该领域,从而增加竞争。Lacina(2004)的研究也证实正在成长中的公司因怕泄漏研究开发和广告等方面的信息而不愿意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因为高成长的公司通常面临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竞争。为维护公司的竞争优势,许多公司不愿意过多地提供盈利预测信息也在情理之中了。尽管我国上市公司首发时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量不够充分,可能不至于泄漏商业秘密,但是,预测越准确,可推测的信息就越多,泄漏的信息也就越多。
6.盈利预测与发行价格脱钩的影响。在2001年股票发行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之前,盈利预测是决定股票发行价格的重要因素<6>,因此,公司首发时不但披露盈利预测,而且由于利益驱使往往还会高估。
2001年11月,监管部门要求股票发行价格采用市场定价原则,目前用于IPO定价的每股收益是按发行股票前一年度净利润来确定的,在公司看来,盈利预测已失去筹集资金的作用。这是导致上市公司不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直接动机。自愿披露盈利预测没有什么好处,而不披露也没有什么坏处,对很多首发的公司而言,自愿披露便是画蛇添足。
7.投资机会少的优越感。我国资本市场起步不久,投资品种少。相对于投资品种多的情况,募集资金的竞争压力也只是存在于发行普通股的公司之间,而目。股票发行仍然受到行政限制(由于市场发育的行政色彩,发行速度过快会冲击市场)。因此,发行股票的公司实际上具有一种优越感。在这种优越感下,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可能是没有必要的。以市盈率为例,相对于2000年的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为58倍和2001年两市平均市盈率为39倍,2001年确定的发行市盈率20倍似乎低了,但目前来看,依然较高。2002年确定的市值配售政策有利于流通股股东,如果20倍的市盈率依然有利,可见,发行股票的公司确实存在优越感。
此外,按100%的市值配售的IPO制度在客观上又使上市公司的筹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助长了上市公司大肆圈钱的行为。从资金供应量看,2004年3月底,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1.87万亿元,这种预防性储蓄存款,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转化成投资性存款。市场资金的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公司一旦取得上市资格,几乎没有一家发行不成功的。上市公司可以轻易地获得资金,提供额外信息的动力可能就不大了。
通过上述推论,我国IPO盈利预测披露大量减少的事实表明,在现实市场环境中,自愿披露盈利预测,既无强制压力,也无实际好处。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不愿披露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也证明,成熟资本市场上对投资者和公司双方都有好处的自愿披露盈利预测,在我国并不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至少表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可能远远还没有成熟。
过去,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时,往往认定是公司的过错,因而采取公开道歉、事后审查的方式进行惩罚。虽然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上市公司披露差异较大的盈利预测信息,甚至虚假的盈利预测,但其结果是打击了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积极性。既然披露未来信息对投资者和公司都有好处,应当采取鼓励的态度,这里不妨借鉴美国在盈利预测披露制度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积极引进“预先警示制度”<7>并建立“安全港规则”<8>,达到双赢的效果。
最后,在政府管制不愿过多介入的地方,引人民事诉讼机制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一方面它较好地解决了政府的监管成本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投资者的法律意识,通过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总之,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是保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乃至参与各方都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安排,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客观基础。目前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意愿减弱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法制环境的改善和公司对自愿披露的接受程度以及公众形象意识的不断提高,并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积极性是会得到提高的。
主要参考文献
张雁翎、申爱涛。2004.规范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的几点法律思考。现代管理科学,1
李明辉、何涛。2002.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若干思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张宗新等。2004.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性分析。证券时报,2.19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安全问题
(1)严重脱节的管理模式。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际交往更加复杂,建筑施工行业效益越来越低。这使得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丧失了控制权和自,只能依附于项目承包人,被动的听从他们的指挥。而项目承包人往往又会把工程进行分包或层层转包,这使得目前部分建筑施工现场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我国颁布的《建筑法》、《安全生产法》、有关建筑施工安全的规范、(JGJ59-99)标准和省有关建筑施工安全文件,致使政令不通,建筑施工现场失控。另外,行业内也一直存在重工程质量、轻文明施工,重经济效益、轻安全保障,抱着侥幸心理对待建筑施工安全的现象。
(2)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对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导致在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把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责任重大,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性,不能把我国颁布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标准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在安全隐患的检查、处罚方面不到位,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导致安全施工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大弊端。
(3)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中,安全生产体系和责任制尚不健全,导致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安全体系和结构名存实亡。
(4)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想要进行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生产的质量,那么安全经费和安全设施的大力投入十分必要。但是在部分企业中,仍然会存在安全经费投入少,安全设施差,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没有到位的问题。
(5)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不及时、不落实,从业人员的素质远远达不到安全施工的要求。特别是大部分工人都是农民工,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进场后又没有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差,“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特种作业人员不能持证上岗。
2质量问题
从宏观上看,在质量的问题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即政策方面的原因和市场方面的原因。然而在微观上看,质量问题则显得更加突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部分项目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度贯彻不力,内控组织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如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不充分,管理职责没有落实到位。从而导致出现了部分质量管理不合格与实物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不能完成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的目标,忽视了对劳务分承包队伍实际质量保证能力的考察与评价。对其评价只是验证证件,使得预防、纠错的机制徒有虚名。
(2)政府在监管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对于项目的竣工验收把关不够严格。甚至有的企业在没有办理相关手续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将法律法规当成一纸空文,严重违反了我国法定建设程序;政府对于企业资质审查不到位,致使一些工程层层转包;一些企业盲目地追求施工进度,在没有审查施工图纸的情况下就开始施工,边施工边设计,留下大量的质量隐患是必然的。随着政府职能的改变,自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验收作为工程质量审查的最后一关,不再是由政府监管部门把关,而是由业主来负责,这样使得开发企业在验收过程中掌握主动,再加上部分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导致竣工验收这一关口名存实亡。
3成本控制问题
在整个工程项目上,成本控制存在于各个环节之中,而这里面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投标环节上的问题。投标环节是由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来制约的,具体存在以下两点问题:①为了提高中标率,部分投标企业在报价时大幅度压低报价,下降的幅度甚至使预算成本难以接受。这样使得投标报价的风险加剧,严重的制约项目的效益水平,从而导致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②在建筑市场的管理方面,找门路、拉关系的情况大量出现,这样使得投标费用所占企业管理费用中的比例增加,且逐年上升,导致企业在投标费用方面难以控制。
(2)在项目评估环节上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是根据评估编制中标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效益指标,再通过评估结果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从而实现利润指标及其他经济指标。在评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项目评估的思路与方法不统一,随意性较强;部分企业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不惜违反国家政策,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务保险费用。导致国家和职工的长远利益遭到侵害。
(3)在考核奖惩环节上的问题。部分企业在项目竣工后由于诸多原因使决算工作不能及时完成,使得绩效考核面临困难。绩效考核的不及时,又导致时常发生费用支出的情况,这样忽视项目完工后费用控制的行为,对项目效益造成了的很大影响。此外,奖罚不对等的现象在项目绩效考核中时有发生,项目如果盈利了则皆大欢喜,一旦亏损后就找客观原因,尽量逃避处罚。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惩罚机制,不能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长此以往,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是必然的。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1提高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施工人员作为工人的直接领导者,需要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以及施工现场及周边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要做到专事由专人负责,随时随地纠正和处理违章作业,消除安全隐患。具体措施如下:建立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监督人员应检查并督促施工企业,确保施工企业建立及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要对施工企业停业整顿,根据不同程度要赔偿受害人,还要罚款,以及暂扣或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情节特别严重的,甚至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关键词:土建工程;预算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建工程预算是土建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在执行建设程序的过程中,依照设计文件的内容和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以及各种费用的取费标准,事先计算和确定每项土建工程所需要的所有投资额的文件。土建工程预算是编制基本建设计划、确定工程项目投资额、签订施工合同、合理招投标以及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加强土建工程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土建工程预算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结构、构造也相应起了变化,从木结构、砖木结构,逐渐发展到砖混结构、混合结构到钢筋混凝土(RC)结构,从而出现了柱、梁、板的RC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
施工图是建筑物实体缩小的设计蓝图,它指导施工。以土木建筑为主体,配合供水、排污、排水、供电、弱电、取暖、通风、供气等专业工种,建成一幢大厦。为了有计划的控制建设投资,因此,必须在建设前先按照设计图编制设计概算、工程预算,直至工程结算、决算。编制概算、预算的重要依据是识别施工蓝图,大家初步搞清楚建筑施工图(建施)包括的内容和范围,结构施工图(结施)的内容和范围。
2、土建工程预算管理中易出现的几点问题
2.1、缺乏预算管理的综合意识
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进行工程预算管理的时候大多是片面的,没有对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意识,有的还认为这是与企业的生产计划经营是一个概念,错误的将预算管理与之混谈,没有得到发挥。预算管理是需要在施工的整个阶段进行连续的动态管理的,但是往往做到的只是在施工后结算的阶段开始控制。企业和单位在进行施工阶段控制的时候又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造成施工的实施阶段缺少系统化,预算对于设计人员的约束性也较低,造成投资金额偏高。
2.2、预算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各建设单位都是自己组织建设、编制工程预结算、实行监理机制,因此需要配备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胜任此类工作。但事实上除了大中型企业有这方面的人才外,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往往是进行工程建设时才开始招集人员,等这些人刚熟悉业务,又随着工程竣工交付而终止业务。如果预算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满足不了工作需求,就很难保证预算管理的准确性。
2.3、确定方法静态、滞后
由于土建行业材料、技术、工艺、结构等不断出现更新变化,编制预算时,需要预算人员经常进行定额换算,而且要估算定额中有没有可以套用的部分。但我国目前的工程预算的确定方法大多采用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造价管理体制上没有根本变革,新增补的定额往往又没有代表性,造成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这种静态滞后的价格取定方法,无法满足变化的市场经济需求。
2.4、体制落后,缺乏全过程管理意识
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处于阶段性,缺乏对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导致各利益主体各自为战,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了整个建设项目成本的控制。缺乏统一的成本管理目标,使得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无法进行综合管理,我国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造成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管理目标不统一,很难确定统一的造价,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2.5、管理上不够全面系统
工程预算管理需要全面系统化管理才能够保证预算工作正常有效的进行,但是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常会有建设部门在招标管理制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相应问题,设计单位对于限额设计重视不够,业主也不能认识到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导致一些工程项目实际开展之后存在一定的造价偏离问题。
3、提高工程预算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预算监督管理
通过对竣工工程经济指标的概算,确定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和设计预算依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时,注意同设计方案对比检查,对工程设计额度有较大影响的设计变更,要获得原项目批准机关的认可,未经批准同意,擅自更改设计的,审查造价时不予承认,有关部门还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2、加强工程预结(决)算环节的监督管理
针对工程预结(决)算环节较混乱的情况,除加强对编审从业人员的工作管理外,还应将此作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的重点,组织一次工程预结(决)算的检查。
3.3、加强预算管理队伍的素质培养
专业人才队伍是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的基础,企业和单位在专业人员的素质上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是其能够胜任更加复杂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相关问题,调控好工程技术和资金之间的关系。建设部门在需要进行预算的时候要对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如果没有能力的企业就可以请专门负责的专业队伍和组织进行专业化管理和监督。企业需要加大对于预算队伍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要求持证上岗,另外可成立专门的小组等,对造价预算工作的准确性把握,实现工作的有效性。
3.4、健全管理机制,实现高效预警机制
土建工程的预算管理需要实现一个全面有效的预警机制,将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每一个工作都做到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预警机制可以保证企业在一些非必要运营活动的控制上能够起到作用,使其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这样给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是进行预算成本控制的重点阶段,应该尽量的使用经济性的材料和设置,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最好的效益。在超过开支或者是没有预算要求的方面需要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不能够出现很大的出入。如果有些项目超过了预算开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更加具有适应性的应对方案,有关管理部门及时发现和改进,最终的目的是需要达到建筑工程预算目标。
3.5、注重预算的执行和反馈力度
工程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预算的分配和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要调动所有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肃认真地监督和执行预算,注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的刚性的坚持,不得随意变更预算,使预算工作沿着正常的道路运行。
结束语
土建工程预算是土建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在执行建设程序的过程中,依照设计文件的内容和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以及各种费用的取费标准,事先计算和确定每项土建工程所需要的所有投资额的文件。它是编制基本建设计划、确定工程项目投资额、签订施工合同、合理招投标以及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的初步标准。加强土建工程预算管理、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是工程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白爽,.论土建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才智,2011,03:17.
[2]陈阳.建设工程预算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7:134.
关键词:本科学位论文;高等院校;规范体系;质量;哲学
本科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的质量与效果。正是基于对学位论文性质的认识,各高校普遍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尽管如此,基于多种原因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以哲学学科学位论文撰写为例,对本科学位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展开探讨。
一、本科学位论文的性质与常见问题
本科学位论文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完成全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后进行的重要理论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检验。各高等院校普遍重视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并拟定了相应的撰写规范。一般而言,在本科学位论文写作的主体内容上主要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标题”是对论文主体思想与内容的高度概括,一般不超过40字。论文“摘要”需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主要内容、理论意义等,一般在100-300字之间。论文“关键词”就词源学而言来源于英文“keywords”,一般要求3-8个词组。论文“目录”一般要求到三级标题,既要层次清晰,又要与论文标题所反映的主体内容相一致。论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是对文章所要解决问题的集中表述,正文的论述要求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文字凝练、通顺。“参考文献”一般要求作者将论文中所引用的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列出。此外,各高等院校还对毕业论文的排版模式、注释、附录、致谢等进行了相应规定。
尽管教育部门及各高校一再强调本科学位论文的重要性与规范性,如2004年教育部下文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与此同时,国家标准局也同样颁布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和写作方法》。颁布的该标准要求学术论文一般由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构成,其中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四项内容,而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4项内容。尽管如此,学生们在设计与写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总体而言,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
第一,正文标题层次设计混乱。尽管在国家标准局所颁发的《学术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和写作方法》中,已对正文标题从内容到层次做了严格的说明,但学生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标题的内容不够规范,如有的哲学论文标题长达60字,有的标题则直接与论文题目相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章、节”等纲目设计混乱,如有的论文“第一章”与“第2章”、“第一节”与“第2节”等现象并存。此外,最为突出的则表现为标题题目无法准确的表述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甚至是与正文所要表述的思想无关。
第二,参考文献设计混乱。参考文献一般包括责任者、文献名、文献类型、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者等信息。学生们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所存在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排列标准混乱、参考文献信息不全、参考文献引用错误、外文参考文献相对不足等。例如,本科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特别是对外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所存问题较大,这种问题集中表现为或是对于外文文献的占有相当有限。与中文文献的引用相比,外文文献引用量明显不足;或是仅仅将外文文献例出而无任何的引用与参考,仅仅是为了充当门面。又如,本科学生在文献排列标准方面也较为混乱,或是将中外文文献混乱排列,或是将马恩著作、研究对象著作等混乱放于文献中而不加区分。
此外,在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如在选题中存在着选题过大、选题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在技术上存在着运用图表、语言表述等不规范方面的问题;在积累上存在着积累匮乏、深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本科学位论文还呈现出抄袭等现象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哲学学科学位论文撰写的复杂性
论文关键词 欧盟 娱乐场所 滥用
伴随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呈现的年轻人亚文化,在娱乐歌舞场所 使用的现象也应运而生。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的电子乐歌舞场所大量涌现,使得包括(ecstasy)和安非他明(amphetamines)等在内的变得更易获得和更为广泛的滥用。据联合国品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娱乐为目的的吸食行为大体上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娱乐歌舞场所滥用逐步蔓延的趋势以及其造成的危害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区域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其中,欧盟国家在应对该问题上纷纷出台新举措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娱乐场所滥用问题。在2009-2012年欧盟行动纲要(EUDrug Action Plan)和近期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决议中对娱乐歌舞场所的滥用问题都有所涉及,以见该问题在欧盟备受关注。
一、欧盟国家娱乐场所滥用的应对措施
专家建议和实践证据都指出,有效的应对娱乐歌舞场所滥用导致的个人健康和社会问题,必须有效的在预防措施,危害减少项目和法律手段之间协调配合。这些措施包括针对个体使用者的干预措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环境策略,场所所有者或活动举办者参与的干预措施,政策调控,以及司法干预等。以下就欧盟国家应对娱乐歌舞场所滥用所采取的举措做一介绍:
(一)法律及政策调控
目前,欧盟成员国中没有针对娱乐歌舞场所滥用问题的预防和减少相关危害的特别立法。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是,在规制娱乐歌舞场所的立法中对使用问题有所提及。而此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类立法,其中一类是针对组织音乐节,音乐会和歌舞会(raveparty)的;另一类是针对夜总会,歌舞厅而订立的。
在针对第一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中,法国是唯一一个对不定期举办的娱乐活动作出严格立法管制的国家。大型娱乐活动的组织需要者向省级相关行政部门的长官报告。2002年5月3日的2002-887号令进一步细化了报告的模板,要求活动组织者明确表明其将减少酒精和滥用可能导致的危害列入活动策划中。
在比利时,没有法律上的要求需要持有执照或被授权才可以组织聚会或舞会的规定。该国的立法将为个人使用而持有少量的做不予处理。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在那些可能导致危害社会行为的情形(如盛大歌舞集会期间),法律特别规定地方机构有权对通常仅给以最低处罚的持有供个人使用的行为给予较为严重的处罚。
在荷兰,各个行政区自行建立的相关规制制度包括,规章,规则,协议,针对活动举办地的场所所有者的建议,以及与业主的协作等。然而,自2002年9月起市长依法有权对被认为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的活动场所进行搜查。所谓的公共安全威胁不仅仅指暴力,武器等,还包括可能由而引发的行为和其他健康威胁。
而在另一些国家,尽管没有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活动组织的相关事宜作出规定,但是其对此有详尽的指导方针。例如在挪威,活动组织者有义务向警察报告活动的时间,场地以及预期的规模。而相应的安保措施甚至可能包括进入活动场所之前的搜身检查,任何非法器具和都将被没收。同样的在芬兰,娱乐歌舞场所的滥用问题主要由警察监管。例如,警察会携带缉毒犬在大型的节日盛典的密集人群中巡查可疑。
而对于歌舞厅,酒吧等室内娱乐歌舞场所的管制,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政策侧重点。一种是为预防娱乐场所滥用本身而订立的法律,另一种则是为应对因滥用而导致的后果的立法。
在许多国家都有通过营业资格的审核来控制娱乐歌舞场所滥用问题的相关规定。而对滥用问题而采取的最普遍的处罚体例就是吊销营业执照。例如,在爱尔兰,1997年的执照法案Licensing(Combating Drug)就规定:如果在其营业场所发生违法行为则该场所将被永久吊销营业资格。如果在其场所内发生出卖管制的行为,则该经营场所将被吊销执照,且该场所经营者五年内将无经营资格。类似的在英国,依据1997年公共娱乐执照法案Public Entertainments Licences(Drug Misuse),可能导致拒绝授予执照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包括:当地的警察局长指出,并出示证据在该经营场所,或者被该经营者控制的场所附件的区域(例如属于夜总会的停车场)有严重的提供或者使用非法的行为;并且,颁发执照的机构认定拒绝颁发执照或批准其执照延期有利于应对相关的问题。挪威的酒精管理法Alcohol Act主要针对出售和提供酒品,售酒营业资格等问题的规制。其中就规定如果在有售酒执照的营业场所多次被发现有出售的行为,则其营业执照则被吊销。
除了通过执照管理来规范娱乐歌舞场所的问题之外,更为普遍的做法是在一国的立法中对该问题有所涉及。例如,丹麦将在餐厅或者迪斯科舞厅或者音乐会,音乐节或类似的有年轻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出卖(或免费提供)认定为加重处罚情形。在马耳他,如果在学校,年轻人俱乐部或其他任何年轻人经常出入场所100米以内的区域内的违法行为,对其的处罚将提高一个等级。
此外,希腊,塞浦路斯,立陶宛,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的国家策略中对娱乐歌舞场所的滥用问题都有所涉及。其中主要提及的行动策略包括,预防措施,危害减少项目和培训等。
(二)环境策略
环境策略被看做是所有应对娱乐歌舞场所问题最有效的手段。环境策略旨在建立更为安全的空间从而减少相关问题的滋生。环境控制策略包括:控制区域内经营场所的密集度;对不同场所的营业时间进行调配,防止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密集的人群涌向街道;控制室内温度,保持良好通风,控制音乐音量等;提供免费引用水,和耳塞等;及时清除空瓶子,以及破碎的玻璃等其他一些可能威胁安全的锋利物件;对厕所等封闭空间进行不定期检查,防止意外发生;加强室内及街道照明,减少黑暗角落的贩售行为等。其他相应的配套措施还包括,改进娱乐场所和活动举办地的公共设施,如变更的士或班车停靠点从而提供更为安全的晚间交通,更好的照明和减少噪音等。有研究表明,环境控制,即对的可获得性和使用场所的控制比单纯的说服教育在防止滥用方面更有效。
(三)行业配合
一些国家如英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的酒吧行业协会出台了《营业准则》(codeofpractice)来规范行业行为。虽然大多是基于自愿实施性质而并不具备强制力,但是至少表明该行业承受其有责任应对可能发生的危害。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要得到业主的积极配合通常比较困难。因为各种限制性措施的应用很可能导致顾客的流失和营业额的下降,而这又是业主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有当某些规制作为强制性规定或者具有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时才可能保证能够在营业场所内真正地得到有效落实。
(四)人员培训
对娱乐歌舞场所的服务生,门禁管理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培训项目主要包括信息的普及和技能培训。培训包括的内容有普及法律和政策规定,急救,冲突解决,经营场所内的兜售的应对等。对于人员培训是否真正能够起到减少相关危害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而且,娱乐歌舞场所的工作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出于自我保护,工作人员通常会对涉及的问题避而远之。
(五)出动警力
针对于娱乐歌舞场所内外与相关的暴力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最好的解决机制是出动警力。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警察在存在高风险的夜生活区域巡逻,在场所内核实年龄以确保不对未成年人出售酒品,以及吊销执照(如驾驶执照等)的执法行为。尽管此类措施在应对滥用和酒精滥用导致的问题方面显现出积极的效力,但是有研究表明,此类措施的效力是即时性的,即如果措施不持续执行或者缺乏有效的威慑力,那么其效力会很快消失。
此外,加强警察和业主之间的合作被证明有利于对娱乐歌舞场所滥用问题及其相关危害的控制。这种行业协会和当地政府协同合作的模式已经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比利时,瑞典法国,立陶宛等国实施。 合作的形式包括,警察对营业场所服务人员的培训,推行代驾等。
(六)个体防控
个体防控主要是指针对那些经常出入娱乐歌舞场所的年轻人开展的及其危害的相关信息普及。该类措施在许多地区都被广泛开展,其形式包括:向该类人群散发关于使用危害的宣传手册;建立涉及该类信息的网站,为浏览者提供详尽的有关,相关危害的信息以及如何避免沾染建议等。此外,同伴教育(peereducation)能够更有效的向那些出入娱乐歌舞场所的年轻人传播关于危害的信息。尽管此类信息传播的教育方式被广泛采纳,同时获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研究结果显示,单纯的信息提供并不是有效减少滥用相关问题的良策,只有当其和一些强制措施配合使用才可能有效。
二、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教师在进行课程组合时,要逐渐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界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按照功能任务的不同组合新型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将每个任务划分为几个小型任务,让学生化整为零的掌握所有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实践水平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只传授课本知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多动脑;而教师需要采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配备先进的教学工具以及加强自主研发性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教学设备也随之更新换代,各种先进设备也开始进入教学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实践技能,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各种先进设备供教学使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自主研发教学设备,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方面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而学生在此过程,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如何学以致用,其自主研发能力也会取得显著的进步。
三、引进实践经验,打造校外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付诸实践,把所学知识都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对此,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践岗位,建立学校专用的、为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实践基地。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能,学校要为学生配备一支雄厚的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师资队伍。最后要求具备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环境,结合学生的自身实践水平,设计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每个学生的客观能力为出发点,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培养方案,而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制定缺乏实用性的教学计划,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极为不利。
四、注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欧盟 娱乐场所 滥用
伴随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呈现的年轻人亚文化,在娱乐歌舞场所 使用的现象也应运而生。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的电子乐歌舞场所大量涌现,使得包括(ecstasy)和安非他明(amphetamines)等在内的变得更易获得和更为广泛的滥用。据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娱乐为目的的吸食行为大体上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娱乐歌舞场所滥用逐步蔓延的趋势以及其造成的危害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区域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其中,欧盟国家在应对该问题上纷纷出台新举措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娱乐场所滥用问题。在2009-2012年欧盟行动纲要(EUDrug Action Plan)和近期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决议中对娱乐歌舞场所的滥用问题都有所涉及,以见该问题在欧盟备受关注。
一、欧盟国家娱乐场所滥用的应对措施
专家建议和实践证据都指出,有效的应对娱乐歌舞场所滥用导致的个人健康和社会问题,必须有效的在预防措施,危害减少项目和法律手段之间协调配合。这些措施包括针对个体使用者的干预措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环境策略,场所所有者或活动举办者参与的干预措施,政策调控,以及司法干预等。以下就欧盟国家应对娱乐歌舞场所滥用所采取的举措做一介绍:
(一)法律及政策调控
目前,欧盟成员国中没有针对娱乐歌舞场所滥用问题的预防和减少相关危害的特别立法。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是,在规制娱乐歌舞场所的立法中对使用问题有所提及。而此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类立法,其中一类是针对组织音乐节,音乐会和歌舞会(raveparty)的;另一类是针对夜总会,歌舞厅而订立的。
在针对第一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中,法国是唯一一个对不定期举办的娱乐活动作出严格立法管制的国家。大型娱乐活动的组织需要者向省级相关行政部门的长官报告。2002年5月3日的2002-887号令进一步细化了报告的模板,要求活动组织者明确表明其将减少酒精和滥用可能导致的危害列入活动策划中。
在比利时,没有法律上的要求需要持有执照或被授权才可以组织聚会或舞会的规定。该国的立法将为个人使用而持有少量的做不予起诉处理。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在那些可能导致危害社会行为的情形(如盛大歌舞集会期间),法律特别规定地方机构有权对通常仅给以最低处罚的持有供个人使用的行为给予较为严重的处罚。
在荷兰,各个行政区自行建立的相关规制制度包括,规章,规则,协议,针对活动举办地的场所所有者的建议,以及与业主的协作等。然而,自2002年9月起市长依法有权对被认为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的活动场所进行搜查。所谓的公共安全威胁不仅仅指暴力,武器等,还包括可能由而引发的反社会行为和其他健康威胁。
而在另一些国家,尽管没有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活动组织的相关事宜作出规定,但是其对此有详尽的指导方针。例如在挪威,活动组织者有义务向警察报告活动的时间,场地以及预期的规模。而相应的安保措施甚至可能包括进入活动场所之前的搜身检查,任何非法器具和都将被没收。同样的在芬兰,娱乐歌舞场所的滥用问题主要由警察监管。例如,警察会携带缉毒犬在大型的节日盛典的密集人群中巡查可疑。
而对于歌舞厅,酒吧等室内娱乐歌舞场所的管制,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政策侧重点。一种是为预防娱乐场所滥用本身而订立的法律,另一种则是为应对因滥用而导致的后果的立法。
在许多国家都有通过营业资格的审核来控制娱乐歌舞场所滥用问题的相关规定。而对滥用问题而采取的最普遍的处罚体例就是吊销营业执照。例如,在爱尔兰,1997年的执照法案Licensing(Combating Drug)就规定:如果在其营业场所发生违法行为则该场所将被永久吊销营业资格。如果在其场所内发生出卖管制的行为,则该经营场所将被吊销执照,且该场所经营者五年内将无经营资格。类似的在英国,依据1997年公共娱乐执照法案Public Entertainments Licences(Drug Misuse),可能导致拒绝授予执照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包括:当地的警察局长指出,并出示证据在该经营场所,或者被该经营者控制的场所附件的区域(例如属于夜总会的停车场)有严重的提供或者使用非法的行为;并且,颁发执照的机构认定拒绝颁发执照或批准其执照延期有利于应对相关的问题。挪威的酒精管理法Alcohol Act主要针对出售和提供酒品,售酒营业资格等问题的规制。其中就规定如果在有售酒执照的营业场所多次被发现有出售的行为,则其营业执照则被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