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乡村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0: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乡村文化论文

第1篇

(一)国内对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方面的研究。赵承华(2007)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建立品牌乡村旅游企业,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的主要路径。张晶(2012)认为实行产业链纵深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周格粉,肖晓(2013)首先认为全产业链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渡模式,并提出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模式。

(二)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较乡村旅游多出些许,但主要是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厉无畏,于雪梅(2007)认为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邢华(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链的整合,并提出以产业链末端—版权贸易为主线整合产业链。陈少峰(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的经营与运作,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以及产业要素挖掘与整合。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可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外部资源共享,即产业内、外融合;横向产业链的拓展,可表现为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即产业规模效应的体现;产业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可表现为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化和专业化经营。金元浦(2010)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意环节,秉承“创意为王”的理念;第二环节,生产环节,采取“内容为王”的措施;第三环节,销售环节,坚持“眼球为王”、“渠道为王”策略。

(三)国内对创意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机理、路径、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统,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但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有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够全面、系统、深入。柯涌晖,赵明,陈白璧(2011)认为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创意产业价值链,完善了旅游产业链条。李洋洋(2011)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了延伸性型、重组型和渗透型三种,认为延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出现在产业链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环节,延伸了原有产业链条;重组型的产业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产业链,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链条;渗透型产业融合模式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提高了产业增值能力。王爱玲(2009)以“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其成功是现代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产业链的设计、经营和营销各环节充分融合的结果。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

乡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农业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污染、污染企业转移农村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对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足够的重视,且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乡村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美、生态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二)忽略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固化

乡村旅游地的营销首先缺乏与市场的对接,乡村旅游地自发进行市场调研及市场分析的凤毛麟角,因此,营销模式和手段的选择没有实际指向性。其次,乡村旅游地的营销模式落后,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创意营销及联合营销所占比重极低,全国范围内建成“信息化乡村旅游景区”的数量屈指可数。

三、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在第一个创意阶段,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在第二个生产阶段,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旅游者观摩;在第三个营销阶段,建立起文化产业现代化的营销网络,起到足够吸引消费着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阶段的乡村旅游经历则又刺激着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在两者的互动影响中,创意性文化旅游产业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创意旅游者;在第四个消费阶段,与第三阶段作用类似,在此阶段,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产生感染效应,促使消费者对该文化创意相关的乡村旅游感兴趣,而反过来,在第二阶段的旅游经历又增加对该文化旅游产品的认同感;第五个后续环节,实质上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庆等方式向旅游市场延伸,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创意环节

从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结构来看,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形成依赖于乡村旅游活动能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要从创意环节入手。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的融合阶段,两个产业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具体说来,首先,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立足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性的本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将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资源作为创意乡村旅游的创意素材,增强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原创力;其次,立足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现有资源,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创意理念,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资源的互补融合。

(二)生产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的融合阶段,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乡村旅游者观摩,丰富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素材,如:独具创意的舞台演出、创意影视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意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的包装和生产,供乡村旅游者购买,提升创意乡村旅游产业产品的综合功能价值。

(三)营销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融合阶段,该环节决定了策划、组织等环节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状况,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质量,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现代宣传手段能更好的达到推广效果,且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旅游者观看、欣赏或购买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如:影视作品通过现代电影技术能更好的展现实景旅游地,而且剧组拍摄往往能吸引众多媒体跟踪报道,对拍摄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宣传作用;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因此,在营销主题、内容、形式、渠道等设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处理,实施灵活的富有创意的运用。

(四)消费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文化旅游消费者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和消费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动才实现。销售环节是创意乡村旅游产品与受众互动体验的关键环节,旅游者的满足是保证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要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效应,成功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满足了旅游者的某种文化诉求或创意诉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创意乡村旅游地体验;且旅游者在消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时,其相关的旅游经历又能增加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五)后续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出让、品牌的扩张、影视动漫等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衍生环节。创意乡村旅游消费结束后,一部分旅游者还可能购买相关的衍生产品,如《快乐星球》图书、《印象•刘三姐》旅游演艺的光盘等。另外创意乡村旅游品牌的扩张,创意乡村旅游企业知识产权的出让等。该环节能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价值,对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意乡村旅游衍生项目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

第2篇

(1)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饮食风习。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明确了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以稻米为主食,以鱼虾为副食品的饮食特色,这里的“楚越之地”就包括了现在的南京地区。由于湿润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南京地区一直以来就有种植稻米的生产习俗,南京地区稻作文化的繁荣不仅影响了人民日常的劳作活动,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人民饮食风俗的形成,充足的稻米供应也为南京丰富多彩的糕团工艺创造了条件。河湖交错的水文特点形成了吴越地区独特的“渔文化”,极富地方特色。南京地区以渔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太湖地区物产丰饶、生产鱼虾的地域特点也为南京乡民养鸭食鸭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南京的鸭肴种类繁多,是南京乡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2)因地取材,讲究时令的饮食生态。乡村饮食与都市显著的其选料的新鲜度和生态性,即南京的饮食对大都运用本地的食材制作而成,保证了材料的新鲜和健康。南京的低山丘陵和岗地约占总面积的67%,平原、洼地和河流约占了39.2%,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壤、星罗棋布的水域以及丘陵岗地的林业资源,使南京乡村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家禽、河鲜、野菜都在南京传统乡村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南京乡间嗜食野菜,“南京人不识宝,一口野菜一口草”以及“南京人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谚都证明了食野菜的风俗在南京地区的普及。相比于城市,乡村地区的食材更具有时令季节的特征,人们掌握原料的生长规律,讲究适时而食,如“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鹅冬有蔬“等都反映了南京农村注重时令的朴素自然观,成为了人们宝贵的生产生活经验。(3)咸鲜润甜、醇和酥嫩的原汁本味。质朴无华的乡村饮食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加工制作方式,传统的制作过程和不经雕琢的加工工艺使得农家菜更能保留食物的原始风味,配合鲜活的食材给人带来独特的体验。南京乡村的饮食风味保留了江南乡村地区鲜嫩清淡的饮食风格共性,同时也更注重地域的适应性,使得南京乡村饮食兼具了南北饮食的风格特色,如金陵名菜芦蒿炒香干,就是在芦蒿、香干两种基本食材的基础上进行素炒,除油、盐之外几乎不加别的佐料,最大幅度地保存了芦蒿和香干的清香;颇具盛名的南京水八鲜旱八鲜也进采用了凉拌、清蒸等最简单的烹调技艺,保留了其鲜脆爽口的本真味道,受到了许多食客的推崇。(4)典史结合、淳厚朴实的人文背景。江南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关于饮食的诗文典故也为广为流传,为南京的饮食菜品增加了浪漫气息。如诗圣杜甫的《赠李白》:“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其中的“青精饭”就是现在仍盛行在江浙一带的乌米饭;坡脍炙人口的《惠崇江上晚景》中:“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使芦蒿和河豚名声大噪,还有宋嫂鱼羹、炸响铃等名菜名典广为人知。而在南京不得不提的《随园食单》和《红楼梦》给南京饮食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除此之外,乾隆与如意卤干、与“皮冻甲鱼盅”的故事等都为普通的菜品增添了文化和人文气息。

二、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尽管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使南京乡村饮食文化开发得到初步的成效,但其开发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南京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加南京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同时为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1)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南京地区被称作“鱼米之乡”,食材丰富、选料新鲜、形成自然质朴的的乡村饮食风味,如种类繁盛的鸭肴、野意野趣的早春四野、旱八鲜和水八鲜,肉质鲜美的各色河鲜、高淳的螃蟹与六合的猪头肉都是地道的乡土风味。除去饮食选材的乡土性和地域性,还有伴随着饮食菜品而不断传颂的传说典故、逸闻趣事,代代相承的传统加工工艺,朗朗上口的民谚和歌谣都是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不可忽略的元素。例如,南京地区传承600多年的板鸭制作工艺、状元豆的故事、寒食节食赤豆元宵的传统和历史背景等等都将为游客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2)南京地区乡村游发展迅速,示范效应明显。南京一直走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南京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南京旅游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南京地区一共拥有1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宁区“五朵金花”、六合区“六朵茉莉”,还有高淳等地均已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旅游品牌。作为乡村旅游体验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乡村饮食也得以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许多传统饮食也借助旅游体验的进行而广为人知。如南京地区以茶文化为主打旅游品牌的黄龙岘茶文化村就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融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乡村茶文化旅游点,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在2013年国庆节期间,仅10月1日一天,该村已投入经营的茶餐厅的收入就达到18万元。(3)代表性的美食节庆产生强有力的经济社会效应。美食节庆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相应的饮食文化进行全面而集中的展示,并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度,提高资源影响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效应。以六合区龙袍镇为例,其蟹黄汤包节自2001年起已经开办了13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龙袍镇品尝美食、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20万人,整个蟹黄汤包产业链所产生的收入约为2亿元。“汤包经济”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同时对于汤包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汤包文化的保护产生积极带动作用。除此之外,在南京桂花鸭节和南京美食节同样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应。

2、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劣势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参与体验性的挖掘。通过在江心洲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大部分的乡村餐饮经营点,游客对饮食的体验大都集中在品尝成品的部分,也有部分数量的农家乐推出了采摘和垂钓为代表的传统基础体验项目,对于历史传说、制作工艺、饮食习俗等方面很少有涉猎,缺乏趣味性和必要的创新,而与此同时有相当大比例的游客在饮食文化深度体验方面存在需求,实地调查显示深度体验产品在供与求方面的脱节。现阶段,农家乐在饮食文化开发方面雷同普遍而特色不足,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延伸不足。总体来说,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深度不够、体系不全、特色不明的问题。(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的宣传普及营销力度不足。目前,对于乡村饮食文化的推广大多依托于乡村旅游点进行,缺乏独立的宣传和推广平台。同时,在相关的乡村旅游网络推广平台上,饮食文化信息的和传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和缺失,这将为游客的信息掌握造成困扰。以“五朵金花”之一的石塘人家景区网站为例,其对于当地特色饮食文化资源的介绍就仅停留在名称和图片的阶段,缺乏更深入的介绍。宣传营销工作的不足给南京传统乡村饮食品牌的树立和吸引力的提升造成了障碍。我们曾在江心洲、前石塘村等农家乐经营较集中的地方就饮食文化资源宣传推广的途径媒介向游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采集外,通过亲朋好友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相关产品的宣传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方式在宣传范围和宣传效率的缺陷说明了目前宣传旅游资源宣传营销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机遇

(1)国家鼓励乡村游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旅游和饮食文化体验提供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会议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原则等方面做出安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另外,针对之前南京众多乡村旅游点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影响游客的出行选择的问题,南京在2013年开通了市区直达江宁石塘人家、世凹桃源、汤山七坊、溧水傅家边、高淳桠溪国际慢城、六合竹镇大泉村等6个著名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的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大大提高了各大乡村旅游点的可进入性。(2)饮食文化的公众关注度提升。传统饮食本身以及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加工方式、历史典故等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与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背景一一展现,引发了大众对饮食文化新一轮的关注与思考;而近期武汉热干面的申遗更是引发了对饮食文化保护的热烈讨论。日前,以盐水鸭领衔的南京饮食文化代表——“三菜一茶”(南京盐水鸭、绿柳居素食、马祥兴清真菜和雨花茶)也加入申请非遗的行列。虽然有许多声音对将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申遗的举动存在质疑,但将有价值的饮食文化资源用遗产名录的形式进行保护,对饮食资源的宣传推广和进一步的旅游体验开发的确起到助推作用。(3)青奥会等大型赛会在南京的举行为南京饮食形象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即将举办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客流汇集南京。这对于南京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和旅游形象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南京传统饮食文化也可以借助这一契机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纵观世界奥运史,东京奥运会让寿司广为人知,汉城奥运会让大家记住了泡菜,北京奥运会使北京烤鸭大受欢迎,南京的青奥会举办也必将为南京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4、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挑战

(1)周边城市乡村饮食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似使得南京与周边城市和浙江、安徽等地的饮食习惯存在共同之处:南京乡村善制河鲜,而周边的镇江则以“长江三鲜”备受关注;南京的糕点工艺与苏州的糕团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另外还有“竹笋之争”、“茶叶之争”等。如以南京地区颇为热衷的吃活珠子的风俗为例,就在江苏的高邮、淮安等地同样流行。由此,如何在各个竞争对手中打造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形象,是南京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问题。(2)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南京本土饮食文化的冲击。从国内范围来看,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加深,川菜、湘菜、粤菜等其他的地域饮食文化在南京站稳脚跟,并迅速了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对南京本地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从国际范围看,KFC、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快餐品牌在中国的持续风靡和大量外来饮食种类的进驻也对中国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朴实自然的乡村饮食文化如何在国内国外各种饮食文化的夹击中突围而出,继续传承和发扬,增加资源吸引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

第3篇

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整体谋划,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繁荣乡村文化艺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艺团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文化艺术下乡;利用乡村艺术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艺术实践,帮助农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素养。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形式可以是项目合作、配合乡村文化活动、定点长期对接等方式开展。

第4篇

近几年拍摄的一些影片,比如《和你在一起》、《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等,片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来自于“乡村”和“城市”——这一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他们在其中一个空间里“邂逅”,伴随着故事的延伸折射出不同的道德准则和精神生活,而且人物性格冲突的结果是来自“乡村”的人(刘小春、刘成等)基本上坚守住了生活的信仰和人性的温暖,并顺利完成了对“城市”人(江老师、莉莉等)的“超度”,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洗心革面。这无疑也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这里,“乡村”扮演了“城市”拯救者的角色,成了“城市”人的道德绿洲和精神家园。同样是对乡村文化的肯定,但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影片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当我们视“乡村”、“城市”不仅是对立的精神空间而且是对立的社会空间加以审视时,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乡村城市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城市化

一文本分析:从《和你在一起》谈起

《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2002年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作品,讲述了刘小春在北京学琴的经历以及和莉莉、江老师的交往。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即以舒缓宁静的镜头勾勒了江南小镇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比赛,刘小春来到了繁华的北京,首先进入他视野的是莉莉,在他惊讶、羡慕的主观镜头里我们看到莉莉的奇装异服以及妩媚和。莉莉在影片中的身份是极端“暧昧”的,但不管是“二奶”还是“小姐”,她都是一个缺乏真情、金钱至上而良心未泯的享乐主义者。但在和刘小春接触的过程中她的言行却逐渐的发生变化,当得知小春卖了小提琴给她买那件大衣的时候,这种别人对她从未有过的好,给她内心以强烈的震撼。在影片最后她到火车站送行时,已经是一位穿着朴素、温文尔雅的“良家妇女”形象。江老师也是如此,他生活邋遢、自命清高、与社会格格不入,有时候还爱沾小便宜,但却有着对艺术纯洁的炽热之心。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和小春、刘成相处的过程中打开了封闭已旧的心门。在最后一次给小春上课时,他换了一身新衣服,整理了头发,温暖的阳光从窗外照在他的肩上,他最终抛弃了过去的生活,展露了自信的笑容。

毫无疑问是小春改善了莉莉、江老师的精神生态环境,让他们的人生观发生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影片开始描绘的美丽的江南小镇,就不应该忽视刘小春身上“外来者”的文化胎记,他的天真与淳朴浸润着江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莉莉的漂泊、江老师的孤僻则与这个喧嚣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座城市里,小春就是那个“天使”,“天堂”是“黑暗”的,而小春是光明的,“城市”是黑暗的,而“乡村”是光明的。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如果说是音乐沟通了他们的心灵,那这音乐也是来自乡村的音乐、感恩的音乐,而不是为了比赛、为了得奖演奏的音乐。所以当莉莉、江老师向小春报以深情的微笑的一刻,是他们自己、更是他们背后的文化向小春、更是向那个美丽和谐的乡村文化表达着感谢并主动靠拢。另外,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小春身上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最后的时刻,他放弃了“成功”的机会而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和“乡村”在一起,他用行动证明没有被这个城市同化。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不同的物理空间——“乡村”(江南小镇)和“城市”(北京),来自两个空间的人裹挟着迥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空间,在交往的过程中,来自“乡村”的人对“城市”中的人施加了积极的影响,使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文化的身份。《和你在一起》在“城市”与“乡村”的碰撞中选择后者的价值取向在很多影片中存在着,典型的有《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最近导演的一部颇具内涵和寓意的新片,故事主要发生在杨胜利、杨红旗、古国歌和欧阳花四人之间。杨胜利是早年的劳模,奖状贴了满满一墙,特写镜头下从奖状上我们看到了的头像,那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老人每年都有一部分补助,但他全捐了,现在得了重病,为了不给国家浪费钱,坚决不治疗,唯一的愿望是儿子杨红旗能受一次表扬。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憨厚执着的杨红旗到报社找到记者古国歌,说自己曾经救过一个叫欧阳花的女大学生,就在她要被人的时候,要求在报纸上登报表扬他。但古国歌在调查青春漂亮的欧阳花时,她却否认了这件事,并且称杨红旗在诬陷她。就这样,杨胜利老人走了,他没有看到儿子被人表扬。后来证明是欧阳花在撒谎,但在古国歌面前她为自己做了这样的辩护:“为什么死死的缠着这件事情不放?……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这时“已经分不清对错”的古国歌放弃了记者之一职业,来到北京。有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已经失踪的杨红旗推着他“去世”的父亲杨胜利,他们相视一笑,这一笑使古国歌悲凉的心灵无比温暖起来。

影片中,杨红旗与杨胜利是来自“乡村”的,杨红旗老实憨厚、体贴孝顺,杨胜利一生奉献、不图回报,“什么时候这墙上能有一张奖状是你的,爸也就心满意足了”——渴盼儿子被人肯定是他最后的要求。古国歌、欧阳花都是城市中人,我们不能肯定欧阳花最后的道歉有多少的诚意,但古国歌的彷徨足可以说明他受的冲击之大,从其最后的微笑中可以读出在邂逅杨胜利——这一死而复生的乡土文化后洋溢的幸福。“胜利”、“红旗”、“国歌”试图要把我们领入仿佛很久远的时代。

《天下无贼》是冯小刚2004年的一部影片,具有商业片的所有元素。片中的王丽是一个惯偷,但因为怀上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让她有了悬崖勒马的冲动。在其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来自河北一大山里没有父母的傻根无疑是重要的角色和力量。他坚信——狼都没有伤过俺,人会害俺?人怎么比狼还坏?”正是他的毫无戒心,使本来已有悔意的王丽找到了人性回归的扶梯。在这里我们固然无法武断的认定王丽、王薄的所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导演选择了一个来自“乡村”的,正如他的名字——傻根一样充满着近乎原始的美德和憧憬的人来帮助王丽实现灵魂的涅槃,同时帮助导演完成这次叙事,这选择本身即是对“乡村”的肯定,因为他(导演或者王丽)无法从“城市”中找到拯救的力量。在冯小刚的影片中,这种力量除了在《天下无贼》显现,还出现在《手机》里——严守一的奶奶。

《洗澡》是张扬1999年的一部作品,“父亲”老刘长年累月的开着澡堂,他坚信澡堂不仅能洗干净身体,还能洗干净灵魂。多年未回家的大明因为误会从深圳——最具商业气息的城市赶来。父子两人最初的关系是冷漠的、紧张的,大明不赞成父亲开澡堂,而且本人也只洗淋浴。不想老刘犯病,大明只有留下来照管澡堂,正是从这时起大明才真正开始接触洗澡,开始了解父亲,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老刘在水中怡然离去,澡堂也被推倒了,不久就会有商业区在这里建起来。影片其实叙述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充满古典意味的父亲是传统人情、亲情的化身,他的澡堂为人们提供了吐纳众生的暖气融融的大家园;长子大明则是离家出走、下海经商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符号指代,他最初对父亲“洗澡业”的拒绝既是对父亲的背叛也是对“乡村”的背叛。当儿子在父亲的教育下蟠然醒悟之后继承父亲的精神遗产,我们于是看到乡村文化最终冲破了大明——城市符号所意指的城市文化的堤岸。

与以上有着同样的精神文化指向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天上草原》(塞夫、麦丽丝导演,2002年)、《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夏刚导演,1999年)、《美丽新世界》(施润玖导演,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导演,1998年)等。

二两种态度:满怀希望和“老人”的离去

在这些影片中都存在着“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尽管有些影片的“乡村”没有直接出场,比如《天下无贼》、《美丽新世界》、《玻璃是透明的》等,像《天上草原》中的“城市”也没有通过镜头得到影像化的显现,但它们在意义的层面上没有缺席,仅仅是隐身而已,这种隐身与置换有时候是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相互妥协的策略。总之,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邂逅中,带来的“乡村”气息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乡村”成了他们精神的绿洲和道德的皈依。在影片中导演都对乡村文化表现出向往和留恋,给以肯定和讴歌,但在这一共同的旗帜下,他们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从影片中我们能读出导演或兴奋、或沉重、或发现希望、或看到绝望的不同的表情。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充满希望的影片,小春在北京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依然在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十字路口上决绝的选择了后者。影片以慢镜头来铭记小春和父亲击掌相庆的那一瞬间,来铭记莉莉和江老师朴素的穿戴和温馨的笑容,加上周围被感染的群众,这一“大联欢”的画面赢得了大家的热泪,也温暖着大家的心房。导演对刘小春的回归,对莉莉、江老师的转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为乡村文化的明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蓝图。影片《天下无贼》中,傻根荡涤了王丽、王薄的贼性,唤回了他们的人性,为了让他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王薄甚至牺牲了生命。但傻根活了下来,他依然活在他的梦里,坚守他的信仰,继续感染着身边的人。

除了《和你在一起》、《天下无贼》,希望的曙光还在《天上草原》、《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中闪烁。同时,在对待乡村文化的前景上还有另外一种忧虑的声音,在这一些影片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一个原型意象——“老人”及其离去。“老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文化积淀,他们作为家中的长者在特定的象征化语境中也就成为某一文化存在的证明,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乡村文化的精神气质,有着传统道德发出的人性呼唤,是一种权威和向心力,他们的离去,无疑也是一种终结,他们的死给影片蒙上了悲凉的色彩。

《求求你表扬我》中的杨胜利老人是最典型的,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寄托,其淳朴的爱国情怀和对儿子的朴素要求让古国歌、也让观众唏嘘不已,但他坚守的这种信念在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欧阳花那里轻而易举的就被“解构”掉了——“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导演让杨胜利死而复生,给古国歌一次想象性的抚慰和心灵忏悔的机会,但这个美丽的空想无疑“以乐景写哀”更添了影片的悲凉。他的死带走了所有的印有头像的奖状,带走了一个众人渴望奖状、渴望为别人着想并被别人肯定的时代,一种迥异于城市天空的心灵空间。《洗澡》中的老刘视开澡堂为最幸福的职业,在这里,青年人重归正途,家庭和睦如初,老人得享天伦之乐。他是澡堂最坚定的守卫者,也是澡堂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尽管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改变了大明的人生航向,但这却阻挡不住澡堂的灭亡,阻挡不住城市的扩张。当这一澡堂消失的时候,与之相伴随的精神空间和文化空间也就一并消散在城市的上空,大明的转变固然给乡村文化以希望,但我们同时感觉到这希望在商业浪潮面前的无力和渺茫。《手机》中严守一的“奶奶”也是意义深沉的符码。她一直生活在老家里,是严守一的牵挂,而她对严守一的嘱托更深沉。她知道费墨胸闷,就托人给他捎了红枣,说“枣能补心”,费墨说:“这枣吃下去,责任很大。”就是这位让人感觉到“责任”的老人还是去世了。

综观这两种态度,同样是在对乡村文化的肯定的前提下,后者比前者多了忧虑,也多了思索。它在给我们营造温馨美丽的影像家园的时候,并没有回避改革带来的阵痛和生存的创伤。特别是《求求你表扬我》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已经升级到一种仇恨的种子。

电影是要给观众营造一个美丽的梦并帮其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但现实主义的影片不是孤立的存在,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拨动的应该是社会上最敏锐的那根神经,尤其是有一定票房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但当观众都心甘情愿并理所当然的认同它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时,特别是当我们将乡村——城市作为社会空间来思索的时候,后一种态度——对乡村文化前景的忧虑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回味和沉思。

第5篇

近几年拍摄的一些影片,比如《和你在一起》、《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等,片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来自于“乡村”和“城市”——这一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他们在其中一个空间里“邂逅”,伴随着故事的延伸折射出不同的道德准则和精神生活,而且人物性格冲突的结果是来自“乡村”的人(刘小春、刘成等)基本上坚守住了生活的信仰和人性的温暖,并顺利完成了对“城市”人(江老师、莉莉等)的“超度”,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洗心革面。这无疑也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这里,“乡村”扮演了“城市”拯救者的角色,成了“城市”人的道德绿洲和精神家园。同样是对乡村文化的肯定,但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影片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当我们视“乡村”、“城市”不仅是对立的精神空间而且是对立的社会空间加以审视时,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乡村城市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城市化

一文本分析:从《和你在一起》谈起

《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2002年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作品,讲述了刘小春在北京学琴的经历以及和莉莉、江老师的交往。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即以舒缓宁静的镜头勾勒了江南小镇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比赛,刘小春来到了繁华的北京,首先进入他视野的是莉莉,在他惊讶、羡慕的主观镜头里我们看到莉莉的奇装异服以及妩媚和。莉莉在影片中的身份是极端“暧昧”的,但不管是“二奶”还是“小姐”,她都是一个缺乏真情、金钱至上而良心未泯的享乐主义者。但在和刘小春接触的过程中她的言行却逐渐的发生变化,当得知小春卖了小提琴给她买那件大衣的时候,这种别人对她从未有过的好,给她内心以强烈的震撼。在影片最后她到火车站送行时,已经是一位穿着朴素、温文尔雅的“良家妇女”形象。江老师也是如此,他生活邋遢、自命清高、与社会格格不入,有时候还爱沾小便宜,但却有着对艺术纯洁的炽热之心。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和小春、刘成相处的过程中打开了封闭已旧的心门。在最后一次给小春上课时,他换了一身新衣服,整理了头发,温暖的阳光从窗外照在他的肩上,他最终抛弃了过去的生活,展露了自信的笑容。

毫无疑问是小春改善了莉莉、江老师的精神生态环境,让他们的人生观发生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影片开始描绘的美丽的江南小镇,就不应该忽视刘小春身上“外来者”的文化胎记,他的天真与淳朴浸润着江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莉莉的漂泊、江老师的孤僻则与这个喧嚣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座城市里,小春就是那个“天使”,“天堂”是“黑暗”的,而小春是光明的,“城市”是黑暗的,而“乡村”是光明的。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如果说是音乐沟通了他们的心灵,那这音乐也是来自乡村的音乐、感恩的音乐,而不是为了比赛、为了得奖演奏的音乐。所以当莉莉、江老师向小春报以深情的微笑的一刻,是他们自己、更是他们背后的文化向小春、更是向那个美丽和谐的乡村文化表达着感谢并主动靠拢。另外,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小春身上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最后的时刻,他放弃了“成功”的机会而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和“乡村”在一起,他用行动证明没有被这个城市同化。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不同的物理空间——“乡村”(江南小镇)和“城市”(北京),来自两个空间的人裹挟着迥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空间,在交往的过程中,来自“乡村”的人对“城市”中的人施加了积极的影响,使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文化的身份。《和你在一起》在“城市”与“乡村”的碰撞中选择后者的价值取向在很多影片中存在着,典型的有《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最近导演的一部颇具内涵和寓意的新片,故事主要发生在杨胜利、杨红旗、古国歌和欧阳花四人之间。杨胜利是早年的劳模,奖状贴了满满一墙,特写镜头下从奖状上我们看到了的头像,那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老人每年都有一部分补助,但他全捐了,现在得了重病,为了不给国家浪费钱,坚决不治疗,唯一的愿望是儿子杨红旗能受一次表扬。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憨厚执着的杨红旗到报社找到记者古国歌,说自己曾经救过一个叫欧阳花的女大学生,就在她要被人的时候,要求在报纸上登报表扬他。但古国歌在调查青春漂亮的欧阳花时,她却否认了这件事,并且称杨红旗在诬陷她。就这样,杨胜利老人走了,他没有看到儿子被人表扬。后来证明是欧阳花在撒谎,但在古国歌面前她为自己做了这样的辩护:“为什么死死的缠着这件事情不放?……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这时“已经分不清对错”的古国歌放弃了记者之一职业,来到北京。有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已经失踪的杨红旗推着他“去世”的父亲杨胜利,他们相视一笑,这一笑使古国歌悲凉的心灵无比温暖起来。

影片中,杨红旗与杨胜利是来自“乡村”的,杨红旗老实憨厚、体贴孝顺,杨胜利一生奉献、不图回报,“什么时候这墙上能有一张奖状是你的,爸也就心满意足了”——渴盼儿子被人肯定是他最后的要求。古国歌、欧阳花都是城市中人,我们不能肯定欧阳花最后的道歉有多少的诚意,但古国歌的彷徨足可以说明他受的冲击之大,从其最后的微笑中可以读出在邂逅杨胜利——这一死而复生的乡土文化后洋溢的幸福。“胜利”、“红旗”、“国歌”试图要把我们领入仿佛很久远的时代。

《天下无贼》是冯小刚2004年的一部影片,具有商业片的所有元素。片中的王丽是一个惯偷,但因为怀上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让她有了悬崖勒马的冲动。在其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来自河北一大山里没有父母的傻根无疑是重要的角色和力量。他坚信——狼都没有伤过俺,人会害俺?人怎么比狼还坏?”正是他的毫无戒心,使本来已有悔意的王丽找到了人性回归的扶梯。在这里我们固然无法武断的认定王丽、王薄的所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导演选择了一个来自“乡村”的,正如他的名字——傻根一样充满着近乎原始的美德和憧憬的人来帮助王丽实现灵魂的涅槃,同时帮助导演完成这次叙事,这选择本身即是对“乡村”的肯定,因为他(导演或者王丽)无法从“城市”中找到拯救的力量。在冯小刚的影片中,这种力量除了在《天下无贼》显现,还出现在《手机》里——严守一的奶奶。

《洗澡》是张扬1999年的一部作品,“父亲”老刘长年累月的开着澡堂,他坚信澡堂不仅能洗干净身体,还能洗干净灵魂。多年未回家的大明因为误会从深圳——最具商业气息的城市赶来。父子两人最初的关系是冷漠的、紧张的,大明不赞成父亲开澡堂,而且本人也只洗淋浴。不想老刘犯病,大明只有留下来照管澡堂,正是从这时起大明才真正开始接触洗澡,开始了解父亲,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老刘在水中怡然离去,澡堂也被推倒了,不久就会有商业区在这里建起来。影片其实叙述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充满古典意味的父亲是传统人情、亲情的化身,他的澡堂为人们提供了吐纳众生的暖气融融的大家园;长子大明则是离家出走、下海经商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符号指代,他最初对父亲“洗澡业”的拒绝既是对父亲的背叛也是对“乡村”的背叛。当儿子在父亲的教育下蟠然醒悟之后继承父亲的精神遗产,我们于是看到乡村文化最终冲破了大明——城市符号所意指的城市文化的堤岸。

与以上有着同样的精神文化指向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天上草原》(塞夫、麦丽丝导演,2002年)、《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夏刚导演,1999年)、《美丽新世界》(施润玖导演,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导演,1998年)等。

二两种态度:满怀希望和“老人”的离去

在这些影片中都存在着“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尽管有些影片的“乡村”没有直接出场,比如《天下无贼》、《美丽新世界》、《玻璃是透明的》等,像《天上草原》中的“城市”也没有通过镜头得到影像化的显现,但它们在意义的层面上没有缺席,仅仅是隐身而已,这种隐身与置换有时候是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相互妥协的策略。总之,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邂逅中,带来的“乡村”气息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乡村”成了他们精神的绿洲和道德的皈依。在影片中导演都对乡村文化表现出向往和留恋,给以肯定和讴歌,但在这一共同的旗帜下,他们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从影片中我们能读出导演或兴奋、或沉重、或发现希望、或看到绝望的不同的表情。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充满希望的影片,小春在北京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依然在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十字路口上决绝的选择了后者。影片以慢镜头来铭记小春和父亲击掌相庆的那一瞬间,来铭记莉莉和江老师朴素的穿戴和温馨的笑容,加上周围被感染的群众,这一“大联欢”的画面赢得了大家的热泪,也温暖着大家的心房。导演对刘小春的回归,对莉莉、江老师的转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为乡村文化的明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蓝图。影片《天下无贼》中,傻根荡涤了王丽、王薄的贼性,唤回了他们的人性,为了让他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王薄甚至牺牲了生命。但傻根活了下来,他依然活在他的梦里,坚守他的信仰,继续感染着身边的人。

除了《和你在一起》、《天下无贼》,希望的曙光还在《天上草原》、《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中闪烁。同时,在对待乡村文化的前景上还有另外一种忧虑的声音,在这一些影片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一个原型意象——“老人”及其离去。“老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文化积淀,他们作为家中的长者在特定的象征化语境中也就成为某一文化存在的证明,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乡村文化的精神气质,有着传统道德发出的人性呼唤,是一种权威和向心力,他们的离去,无疑也是一种终结,他们的死给影片蒙上了悲凉的色彩。

《求求你表扬我》中的杨胜利老人是最典型的,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寄托,其淳朴的爱国情怀和对儿子的朴素要求让古国歌、也让观众唏嘘不已,但他坚守的这种信念在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欧阳花那里轻而易举的就被“解构”掉了——“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导演让杨胜利死而复生,给古国歌一次想象性的抚慰和心灵忏悔的机会,但这个美丽的空想无疑“以乐景写哀”更添了影片的悲凉。他的死带走了所有的印有头像的奖状,带走了一个众人渴望奖状、渴望为别人着想并被别人肯定的时代,一种迥异于城市天空的心灵空间。《洗澡》中的老刘视开澡堂为最幸福的职业,在这里,青年人重归正途,家庭和睦如初,老人得享天伦之乐。他是澡堂最坚定的守卫者,也是澡堂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尽管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改变了大明的人生航向,但这却阻挡不住澡堂的灭亡,阻挡不住城市的扩张。当这一澡堂消失的时候,与之相伴随的精神空间和文化空间也就一并消散在城市的上空,大明的转变固然给乡村文化以希望,但我们同时感觉到这希望在商业浪潮面前的无力和渺茫。《手机》中严守一的“奶奶”也是意义深沉的符码。她一直生活在老家里,是严守一的牵挂,而她对严守一的嘱托更深沉。她知道费墨胸闷,就托人给他捎了红枣,说“枣能补心”,费墨说:“这枣吃下去,责任很大。”就是这位让人感觉到“责任”的老人还是去世了。

综观这两种态度,同样是在对乡村文化的肯定的前提下,后者比前者多了忧虑,也多了思索。它在给我们营造温馨美丽的影像家园的时候,并没有回避改革带来的阵痛和生存的创伤。特别是《求求你表扬我》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已经升级到一种仇恨的种子。

电影是要给观众营造一个美丽的梦并帮其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但现实主义的影片不是孤立的存在,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拨动的应该是社会上最敏锐的那根神经,尤其是有一定票房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但当观众都心甘情愿并理所当然的认同它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时,特别是当我们将乡村——城市作为社会空间来思索的时候,后一种态度——对乡村文化前景的忧虑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回味和沉思。

第6篇

(一)乡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学科实验性很强,但是由于乡村化学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化学实验并没有在乡村化学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乡村初中缺少专门的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师无法进行实验教学,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不能有效理解与掌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开阔思维,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乡村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不合理

由于乡村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少到乡村任教的意愿,大部分形成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信心,学生对化学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不能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乡村化学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进行当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应对能力,有效的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够对课堂有合理有效的掌控,一出现事先没有意料的情形就不知所措,直接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乡村化学课堂教学当中,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是一味地将化学知识等灌输到学生脑袋当中,而不是侧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应用,注重结论,而不注重结论得出的过程,缺乏钻研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根据教材讲教材的方法,而不是以教材为基础对所学知识展开联想,延伸,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不能够有效的带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反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距离感,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提高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对策

(一)加强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化学教学质量

在乡村初中化学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化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或改造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重视起化学实验对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将化学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提高化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化学课程效率

在乡村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适应学生的化学学习需要,提高教学方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要不断充实化学教师师资力量,促进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和乡村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高乡村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通过学习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注重的是理性思维,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和方法,比进行题海战术更加有效,记忆更加深刻,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总结

第7篇

2000年前后,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描述当时的状况。

在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村治理逐步陷入危机的同时,农村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年试行,1998年正式实施,它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日渐严重的农村治理形势来看,村级民主对于解决“三农”困境作用甚微。

2003年,中央开始大规模推进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了针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持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以农养工、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从向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干群关系。之前因收取税费而造成的治理困境不复存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基础结构之变

到了世纪之交,乡村治理的宏观背景和微观基础都发生了巨变。世纪之交的农村巨变,当然不只是治理格局的变化,甚至主要不是治理格局的变化,真正的巨变在于农村社会基础结构的变化。

农村社会的基础结构,是指构成乡村治理和社会秩序基础的农村内生结构,或者我们所说村庄社会关联的状况。举例来说,最近20多年,农村的家庭结构和妇女地位,就发生了巨变。最近20年来,农村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发生了巨变,典型的是父子分家。传统的深度交换基础上的代际关系,正在向理性化程度颇高、代际交换较少的关系转变。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地位有极大的提高,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家庭都是妇女管钱管物。妇女当家成为全国农村的普遍现象。

再举例来说,传统社会中,构成村庄内生秩序基础的是各种超家庭的结构性力量,包括我们所尤其关注的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如传统的宗族、村社组织。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某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宗族的复兴,但绝大多数地区的宗族组织都已解体,宗族力量大为削弱,甚至宗族意识也不复存在。

以上基础结构的变化,又与农民收入和就业的多元化有关。几乎所有被调查村,农民家庭收入越来越多地依赖非农收入,这些非农收入尤其以“离土又离乡”的外出务工收入为多。正是农民的外出务工,使得传统的通婚圈被彻底打破,传统家庭结构更加难以维持。农民收入和就业的多元化,进一步导致农村社会的陌生化和疏离化,依托于熟人社会的乡土逻辑解体,市场伦理和市场逻辑正在替代传统的乡土伦理和乡土逻辑。农村社区越来越丧失内生获得秩序的能力。

农村基础结构的变化,是较乡村治理变化更为根本的变化,又是影响乃至决定乡村治理状况及乡村治理制度安排的变化。农村社会基础结构的变化,是当前乡村中国巨变图景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方面,但不是最为根本的方面。价值之变

当前中国农村巨变最为根本的方面,是社会基础结构得以维系的价值的巨变。就是说,在世纪之交,中国农村发生了一场以农民关于人生意义定义的变化为基础的价值之变。不理解农民价值的变化,就不能理解当前农村巨变的实质。

在传统时代,强烈的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理念,构成了中国农民的终极价值关怀,构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和最为深沉的生活动力,构成了农民的生命意义,最终构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而到世纪之交,“传宗接代”的“落后”观念被抛弃了,“现在人们只关心自己活得好不好”(农民语)。与“落后”观念一同被抛弃的是农民一直以来得以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

我们将农民价值分为三个层面,即本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基础性价值。数千年来,中国农民本体性价值的核心是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强调个人权利的政策、制度和法律进村,包括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在内的现代观念的冲击,农民流动和农民收入与就业的多元化,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和地方信仰逐步与迷信、愚昧、落后、不理性等负面价值划上等号,人生有意义的事情只是“个人奋斗”、“及时行乐”。但是,“个人奋斗”、“及时行乐”解决不了有限生命与无限意义的关系问题,终极价值出现缺位。更重要的是,当前农民被消费主义所裹胁,他们有限的收入与无限的消费欲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终极价值缺位所带来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

终极价值缺位,致使当前农村出现了各种前所未有、不可理喻的事情,比如丧事上表演脱衣舞、丧心病狂地虐待父母、地下的泛滥、地下的传播,等等。

第8篇

1.1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保障了农村各项事业的稳定进行

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为他们增强自身技能和本领提供精神保证和智力支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是农村发展经济、农民增产、增收,生活总体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物质水平和生活质量,更为农民提供了高雅的文化服务,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

1.2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推动农村乡风文明举足轻重

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农民要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规范、道德思想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乡风文明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文化生长环境,有利于农民转变农村人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各种承载着优秀文化精髓的文艺活动熏陶了民众,使他们团结友爱、诚信互助、勤俭持家;纯化了乡风,使乡风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前进。

1.3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新型的农民应具备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能经营等条件,这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样,培养新型的农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多得的力量源泉。一定程度上,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培养新型的农民旨在培养农民用双手去创造美和幸福,其文化素质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是否顺利创造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新型的高素质农民,相应地,新型的农民为打造新农村文化风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策略

2.1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

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应该是一种灵活多变且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它以物质或精神的方式制约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精髓烙进人们的内心深处,并使农民将这种文化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但由于一部分农村的文化水平始终处于滞后并止步不前的境地,农民只能在村中原有的文化风俗中重复着古板的形式,没有接受新文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下乡为农村陈旧的文化内涵诸如新鲜的血液,但单纯的文化下乡并不能彻底改变农村中愚昧、低俗的文化现象,这还要求农村的文化部门针对本村文化的特征,对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式的改进,引进新鲜的文化信息与文化生活方式,让文化留乡。文化下乡移风易俗目的的实现,有利于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文化留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兴建,针对文化留乡举办一定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参与文化建设中来,激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根据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先进文化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

2.2促进农村题材文学的创作

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下乡的推动,加强农村文学作品的创作是文化下乡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也是宣传农村文化,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旨在传播和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精神,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逐一展露,这些文学作品往往传递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旨在反映农民的愿望,并积极化解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矛盾,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批判农村中的歪风邪气,对纯正乡风、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加强对农村文学体裁内容的转换和控制,多多提供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应多创作反映农村开拓进取、发展繁荣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反映的主题来看,要多创作反映人性美、人情美等真善美俱全的作品,“三农”主题的文学作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推动农村环境文学创作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来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3注重民族风俗与文化多元化相结合

第9篇

关键词: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不仅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消费的一种形式,也成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产物,以乡村文化风俗体验为主体,在传统的农村休闲游的基础上,拓展其项目,打造成自然、文化、建筑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贵州省要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旅游住宿项目,以旅游和住宿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贵州的旅游市场形象。

一、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化的现状

1.1 缺少品牌经营管理,与地方环境不协调

当今时代,同质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品牌经营、特色服务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乡村住宿业在特色服务营销方面理念保守,缺乏立足地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住宿服务业的长远眼光。地区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建设地方特色住宿产业、共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的长期、合理规划,只是地区性的分散管理和各自建设,难以树立统一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住宿品牌。贵州住宿业在的品牌建设和特色服务营销上需要加大投入,努力建设自身行业品牌,以良好的特色形象促进住宿、旅游的协调发展。此外,开展生态旅游对旅游区周边环境的要求很高,而其中良好的旅游住宿环境有助于让游客体会到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获得原生态自然环境带来的身心满足。

1.2缺乏地方发展重点,难以区别地区特点

在众多旅游景区中无论是旅馆的建筑外形还是内部的管理系统,内容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贵州旅游区的旅游住宿没有形成个性与层次差异,难以满足生态旅游游客高品位、多样化的需求。除了部分村寨还保留久远而古老的特色建筑外,有些旅游景区建筑更出现了抄袭或模仿现象,文化同化现象严重,例如镇远古镇,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山地间的四合院,但同时也出现了与徽派建筑相似的建筑群落,而国外成功的生态旅馆都是各有特点:如洪都拉斯首都伯利兹城的黑石旅馆、斯里兰卡的泥屋、澳大利亚生态spa村、印度水上船屋以及莫桑比克的沙滩旅馆等等,这些都切合了生态的观念,构建不同主题的旅馆,使游客能够在于自然和环境的融合中得到释放和满足。与其相比,贵州的旅游住宿缺乏地区特色的有效利用,没有形成地区特点。

1.3缺乏特色服务内容,没有地方风情

国外成功的生态旅馆,大都是极力突出自身特色来吸引游客。例如西奈半岛的天窗小屋、中美洲岛屿打造的茅草屋等等,都是紧密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旅馆,让游客在浓郁的地方风情中获得身心的放松。贵州在发展乡村旅游地方住宿时,没有有效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本土资源,形成地方特色的规范推广。贵州乡村旅游区的旅游住宿几乎看不到任何个性与层次,无论是旅馆的外形特征、装潢设计还是内部的服务设施,都向现代城市的宾馆住宿看起。没有充分利用贵州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住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与邻近的云南省相比基本雷同,缺少地方差异,体现不出地方特色内容,因此也无法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乡村文化旅游住宿的品牌化构建

2.1 增强品牌经营理念,避免服务同质化

当今时代,同质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品牌经营、特色服务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乡村住宿业在特色服务营销方面理念保守,缺乏立足地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住宿服务业的长远眼光。地区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建设地方特色住宿产业、共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的长期、合理规划,只是地区性的分散管理和各自建设,难以树立统一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住宿品牌。贵州住宿业在的品牌建设和特色服务营销上需要加大投入,努力建设自身行业品牌,以良好的特色形象促进住宿、旅游的协调发展。

2.2合理规划住宿,构建原生态特色

统一规

的行业品牌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可以协调住宿旅馆的建造运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服务风格,从而建立地区生态住宿品牌,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制止民居住宿的混乱搭建,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地区民俗特点,例如,黎平县的地扪村,作为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保持着侗族原生态风貌,无论是老木屋的建筑形态,还是侗族人民的风俗文化,都一直被延续下来,这也使之成为当之不愧的国际侗族生态博物馆,来这里游玩的游客,都居住在当地居民家中,体验不一样的民族乡村风情;再如,中国最后一支部落——岜沙苗寨,这里的旅游住宿都以苗族特有的木板房居多,分布在村头区域,房屋里的床单坐垫展现了苗族人民精湛的刺绣工艺,墙壁上挂满了枪支,不仅保存了千年来岜沙的原生态面貌,还体现了这里所特有的地域性特色。只有对旅游住宿行业进行规范化的地区品牌经营,才能将分散经营的居民旅馆集中起来,树立统一协调的地区民俗风格。对外可以形成良好的地区住宿品牌形象,对内有利于进行行业的集中整治和规范管理。

三、乡村文化旅游住宿的品牌化传播

3.1保持乡土风情,彰显地方特色

欧洲乡村旅游注重以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为载体,开展联合促销,扩大旅游消费。欧洲节日众多,乡村旅游正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事件来组织开展,利用当地资源制造节庆来吸引旅游者。例如,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的布尼奥尔小镇,每年八月最后一个星期三举行传统的西红柿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节庆事件的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利用节庆事件等开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法国乡村旅游注重保证乡村旅游的本土化和原真性,给游客提供的餐饮原料都由农庄自己生产、加工、制作,以保证庄园产品各具特色; 为了体现本土原生态特点,游客在庄园品尝葡萄美酒的同时,还可以参观整个葡萄酒的酿制过程,由乡村旅馆的主人亲自介绍农庄的历史发展等知识,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绿色农业旅游。这类活动有助于让旅游者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和亲切的归宿感,促进了乡村旅游回头客的增长。

然而国内游客出游不断增多,游客追求个性化服务和独特体验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更趋向于选择另一种旅游方式,他们逐渐远离都市,深入乡村,感受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因此,民居住宿旅馆应富有乡土特色和地方风情,不仅可体现出主人的情趣,而且给游客带来不同的身心体验。例如: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节日、宗教、装饰等都各具风情,而且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风格也存在差别。善于刺绣的居民可将床单、被罩都绣上民俗图案;精于蜡染的农家则可在居室展示作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