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梅州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1: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梅州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梅州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5-02

1.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1.1 博大精深的文化。 梅州历史悠久,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自古为人文秀区,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造就了丘逢甲、黄遵宪、 宋湘、丁日昌、张弼士、李惠堂、、曾宪梓、林风眠等一大批中国著名人物;孕育了23名梅州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梅州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是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花环龙、埔寨火龙、席狮舞、五华提线木偶等一批国家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梅州市共申报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81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4项;梅州市还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梅州市申报公布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1个,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29人、市级67人。此外,梅州还有千年古刹灵光寺、万福寺、神光山、千佛塔等著名的宗教文化圣地。

1.2 丰富多彩的客家菜和客家小吃。客家菜属于粤菜的三大流派之一。客家菜的特点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讲究鲜嫩;突出主料,原汁原味;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讲究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 梅州客家菜品种丰富,特色名菜有:客家盐h鸡、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 、酿苦瓜、客家盆菜、、开锅肉丸、客家娘酒鸡、客家咸菜焖猪肉、客家萝卜丸等;梅州客家特色小吃有:客家腌面、蕉岭三及第汤、清明{、、发{、味窖{、百侯薄饼、大埔算盘子、仙人{、笋{、丰顺捆{等。客家美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1.3 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 梅州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客家传统民居类型多样、民间艺术和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客家传统民居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和中西混合的骑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著名的客家民居景点有:南华又庐、故居、长乐学宫、丘逢甲故居、花萼楼、承德楼、石寨土楼和花螺墩围屋等。代表性的客家民间艺术有: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木偶戏、平远船灯、兴宁杯花舞、鲤灯舞、丰顺埔寨火龙、花环龙、席狮舞、大埔广东汉乐等,其中,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在客家地区广为传唱。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闹元宵"、正月二十"补天穿"、端午节挂葛藤、六月六敬公王、七月半"扛仙师"和年底入年挂等;现代节庆活动主要有:梅州客家山歌旅游节、梅县金柚节、平远脐橙节、丰顺温泉文化节、大埔汉乐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是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1.4 古村落资源丰富。 古村落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大量古建筑,古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梅州历史悠久,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梅州认定的省级古村落达46个,中国古村落5个。梅州古村落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已开发利用有:梅县南口镇的侨乡村、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和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等。

1.5 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梅州市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目前,梅州市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大埔县百侯镇和丰顺县八乡山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6个:大埔县百侯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区松口镇、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和蕉岭县南w镇石寨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梅县水车镇茶山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梅县松口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等。这些名镇名村都富有较好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的重要窗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

1.6 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 最近,梅州市《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正式定稿。未来15年梅州将依托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具有强大集聚能力、带动能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规划》中明确了重点项目的分布,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五华横陂镇老楼村建设足球运动小镇、平远差干镇围绕五指石景区建设地质观光小镇、大埔高陂建设陶瓷文化小镇、梅县松口规划丝路文化小镇等。通过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使梅州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升和完善,形成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

2.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 开发形式单调,丰富度不够,还停留在浅层次开发阶段。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的开发形式主要有梯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场)、观光花果园等,缺乏高端乡村旅游俱乐部;缺乏富有文化内涵的农家乐;缺乏高端的乡村意境体验旅游产品,跟北京怀柔区"虹鳟鱼一条沟"的农家乐的创意还有很大差距。现在,梅州乡村旅游主要还是利用乡村自然美景吸引游客,对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还不够深入,各级政府还不够重视,对客家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整合和宣传包装还远远不够,要搞好乡村旅游,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今后梅州乡村旅游应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还要重视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和布局。

2.2 缺乏整体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处于散点开发状态。 梅州乡村旅游点大多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自觉行动还未全面形成,目前,梅州市大部分乡村旅游点还没有编制规划,更缺乏主题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还没有形成片区状态。今后,从大的层面讲,梅州市应大力推进粤赣闽"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旅游合作品牌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根据市场需要灵活组合多种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把粤赣闽客家地区各镇(村)旅游点组合到一起进行旅游开发。从小的层面讲,梅州市各县(区)、各镇(村)应该做好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编制规划,还要做好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片区开发比较成功的有黄山乡村旅游、宏村、婺源和皖南乡村旅游等,梅州乡村旅游可以向上述这些乡村学习借鉴。

2.3 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特色。 目前,梅州市各镇(村)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大同小异,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影响了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是城市,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对城市居民最有吸引力,因此,应该寻求和开发具有浓郁地方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尽量做到"一村一特色",避免雷同,避免各镇(村)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2.4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与创意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在创新与创意方面还远远不够。在创新方面梅州市可以向浙江省永康市中山村学习取经,永康市中山村,依托全市最高的五指岩,每年在重阳节举办农民艺术节,连续举办了18年,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直到2003年,中山村改变招数,请专业攀岩队伍表演攀岩,让游客体验攀岩,吸引了大量青年游客,这年重阳节门票收入增加了一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此外,梅州乡村旅游还要大力开发富有创意的旅游产品,例如,开心农场、瓜果花卉节、捕鱼节、采摘节等,让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

3.结语

梅州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旅游业是梅州市重点打造的产业,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梅州广大乡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但目前,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CCTV《致富经》栏目组.专家指点乡村文化旅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

[2] 谢小康.梅州旅游研究文集[C].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8.

[3] 庄伟光,邹开敏,符永寿.论广东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J].新经济时代,2012(5).

第2篇

关键词 校警合作;教育技术学专业;公安影视宣传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20-04

1 合作背景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的实施现状 伴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在全国各级各类的高等院校中,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正在进行深入改革。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型专业,也是一个交叉跨度较大的专业。根据这一特色,“寻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寻求与各类、各层次教育发展的结合点” [1],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专业能力上有所侧重,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教育技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创作影视作品的能力,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了电视摄像与编辑艺术、数字视音频制作技术、多媒体动画制作等课程,在教育技术实验室中有专业的设备和编辑系统,有专门用于影视作品创作的影视编辑室、虚拟演播室和录音室。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编剧、策划、导演、现场指导、拍摄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制订拍摄制作计划,完成编辑脚本、联络拍摄地、选择演员、组织拍摄等任务。最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剪辑包装完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广东省梅州市公安局的做法与成效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机关中面对最广泛公众的组织,其警察行为最受关注,加强自身形象建设尤为重要[2]。2004年4月,广东省梅州市公安局宣传科正式更名为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主要责任为向公众提供有关警队的资讯,透过与社区及传媒的联系,积极巩固警队的良好形像,使公众维持对治安高度的信心,以鼓励公众协助警队维持治安。

影视作为一种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传统信息媒体,早已融入人们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信息获取渠道。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在积极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影视媒体的优势作用,除了每周一期的《梅州公安》栏目以外,近年来在梅州广播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民生820》栏目中,开设《今日警情》天天报电视节目,主要报道发生在梅州市城区、梅县新城(含宝华、程江、扶大)“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型案件;报道社会关注的突出治安问题;报道对重大案件的侦破;提示民众增强社会安全防范意识;收集群众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意见和建议。

2 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校方的思考 嘉应学院是梅州市唯一的高等院校,地方性是学校的第一特征,地方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想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立足地方、融入地方,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就学校的角度而言,与公安局合作培养公安影视宣传人才至少有三个面的意义和价值。

1)有助于构建科学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个评价尺度,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个是社会的评价尺度[3]。学校内部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评价依据,社会评价则主要以毕业生是否适应岗位需求为评价依据。校警合作突破了高校内部评价的封闭,促使高校的考核和评估机制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地方社会接轨,建立起科学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

2)让学生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合格的影视宣传人才应当具备影视策划、剧本创作、影视编导等综合素质,尤其要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上手能力。这些能力相当部分只有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尤其是一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难以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校警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也是学生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的一个极好机会。

3)从人财物上获得支持。影视宣传节目的制作除了要求制作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娴熟的制作技巧以外,还需要大量的人物财的支持,否则只是一纸空谈。从2012年11月起,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些学生在警察公共关系科的统一调备下,陆续去警官培训学校、出入境管理处、消防支队等梅州市公安局各级各类部门拍摄公安题材的影视节目,均得到这些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他们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方便,不但提供拍摄所需的人员、场地和器材,还安排免费的吃住行,使学生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进行影视节目的摄编录。

基于警方的思考 在梅州市公安局上下一心全力推进公安影视宣传工作创新发展的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科与梅州最高学府――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合作培养公安影视宣传人才,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提高人才甄选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公安影视宣传节目的创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智力工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策划、拍摄、采访、撰写解说词到后期制作等,不仅需要创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还需要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具有执着的追求,全力以赴地投入。影视宣传人才的选拔是一个长期深入的全方位考察过程,一旦发现新进人员不合格或者其不愿意继续从事公安影视宣传工作,就会影响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人才合作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与培养单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相互考察并且双向选择,提高了人才甄选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满足阶段性用人需求。警察公共关系科统领整个梅州市八个县市区各级公安机关宣传部门的工作,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人才的需求量事先很难做出精确的计算,在创作某些临时性节目的时候,人手紧缺就成为制约节目顺利完成的重要障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知识与影视宣传工作具有承接性,这些学生对工作较容易上手,经过简单培训后,他们基本可以胜任小型节目的创作并协助处理大型节目的拍摄,这样可以满足阶段性警力不足时的用人需求。

3)获得人力智力的支持和补充。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加入为公安影视宣传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宣传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作创新能力,在节目策划、拍摄,制作等方面得到了人力、智力的支持和补充,合作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节目的质量,增强节目的竞争力。

4)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个重点是组织、开展、扩大警察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以增强双向沟通[3]。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规模较大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对某个单位行业的看法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公众对此单位行业的评价。一个愿意为大学生搭建通往社会的实践平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单位是深受大学生赞许认同的。通过人才合作培养计划,让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参与公安影视宣传工作。他们将耳闻目睹从局领导到基层民警、从机关科室到专业警种在树立和提升警察形象时所付出的努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也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一个新思路新举措。

3 合作目标

如上所述,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与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合作培养公安影视宣传人才的计划是一项“双赢”的策略。“双赢”既是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又是落脚点,本着“自愿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校警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力图实现实践教学与工作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校警合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影视方向人才培养新模式。

4 合作现状与成效

2012年11月,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在教育科学学院潘文涛副院长的带领下,前往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进行学习交流。12月中旬,公共关系科主管公安影视宣传的曾繁龙副科长率领相关干警来到学校参观影视节目编辑室和虚拟演播室,并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DV兴趣小组及一些高年级学生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校警双方分享了对合作计划的认识、动机以及对合作成果的预期,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同意在学生实习、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在过去的一年多来,校警双方就合作的形式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以写作应用型毕业论文为形式的合作 本着“毕业论文题目应来源于实践并有效服务于实践”的理念,近年来,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有50%以上的内容须体现实践环节,选题应体现应用性,为地方经济服务。在校警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学校鼓励一些大四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公共关系科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为警官培训学校、出入境管理处、市交警支队法制宣传科等部门拍摄公安题材的宣传节目。近一年多来,先后有七位学生的毕业作品被警方采用,作品列表如表1所示。

以协助警方参赛为形式的合作 影视制作比赛是检验大学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参加影视制作大赛既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影视理论与影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新的舞台。在合作的一年多来,嘉应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协助公共安全科的宣传干警们参与了多次影视制作比赛,主要的获奖情况如表2所示。

5 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虽然目前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以写作应用型毕业论文的合作形式而言,由于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是“一人一题”,要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和作品,而影视节目的制作讲求团队合作,靠一人单打独斗制作出的作品往往水平欠佳,同时,大四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也很难将全部心思用在作品的制作上。以协助警方参赛的合作形式也存在随机性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强等不足。

面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校警双方就合作的有关细节,比如培养对象的选取、培养时间的确定、培养结果的评价等进行了进一步的协商和沟通,并制定了如下改进措施。

加强协同育人质量监督 成立校警协同育人监督小组,成员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公共关系科干警、教育科学学院主管教学领导组成,主要负责以强化公安影视制作技能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关制度的建设。监督小组定期安排带队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收集警方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校警双方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公共关系科的用人标准和需求,共同商定详细培训计划,制订培训方案。对培训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使培训内容既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能紧扣公安局的实际需求,确保培训质量。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培养对象在学习影视制作课程期间,必须根据课程要求,接受课程考核。在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参与的实践训练,也需要接受公安局的考核。双方考核通过,方能得到相应学分。

公安局招聘影视宣传科员(合同制) 梅州市公安局设立了影视宣传科员(合同制)的职位,目前已有两名在培训期间表现良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09级毕业生被录用,录用情况如表3所示。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有:负责梅州市公安局的宣传工作,主要对接单位为电视台、报社、电台;负责记者的采访联系等工作;撰写、拍摄每次外出的新闻稿件、影片、照片;审核编辑各县(市、区)上传的文章,并在公安局内外的网站上。对于招聘到的这些合同制科员,梅州市公安局鼓励他们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吸收为正式警员。

6 总结和展望

当前产学研的研究太多探讨校企合作,本研究小组处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梅州市,梅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水平与全省存在不小的差距,校企合作的机会和空间不如其他城市多。本研究没有被传统的产学研校企合作的思路所束缚,拓宽了产学研合作的领域,积极探讨与地方政府机关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思路新举措,研究具有较强的独创性,既有地方特色,又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然而,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合作的最佳形式仍在进一步探索中,校警双方今后如何利用各自优势,建立深层次合作机制,校警联动,提升合作水平?此外,校警合作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一样,追求的结果都是合作双方共同受益,寻求利益的最佳结合,实现利益平衡。利益不均等的合作是不能长久的。由于校警双方在价值文化、知识开放性、创新评价、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合作时始终有效实施双赢原则,确保双方合作的良性循环?上述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2]韩志忠.充分利用媒体改善和发展警察公共关系[J].公安研究,2005(2).

[3]何根海,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第3篇

一个新的Hilbert型不等式

一类二元非乘积型Meyer-knig-Zeller概率算子的饱和定理

有关初值敏感集的几点注记

SolidWorksAPI二次开发方法与应用

基于象素级别和帧级别的背景更新算法研究及实现验证

阴影效应对柱状薄膜生长影响的动力学蒙特卡罗模拟

环状光束辐照下光学薄膜基底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基于局域网和SPI的分布式实验系统设计

空间殊的两个点——非耗散性有序结构的存在

淀粉包覆镝钕改性铁氧体磁性液体的制备

浅谈平远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

淡水培养对桐花树种胚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从南岳云雾茶中提取咖啡因的研究

艾蒿提取物对番茄晚疫病病原菌抑菌效果的研究

基于地理视角的广东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载体环境分析

从过去全球变化看当今全球变暖

公园绿地的休闲体育调查与分析——以梅州市文化公园为例

福建南拳“三战”比较研究

对广东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以粤东地区为例

从酿豆腐的起源看客家文化的根基

从“客家民系”到“客家族群”——客家研究概念之转变

传统客家女子教育初探

客家方言重叠式形容词分析

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池田大作儿童教育理念解析

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思考

服务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研究

论农产品区域品牌伞策略背书效果的影响因素

“双转移”背景下梅州服务业发展问题探讨

提升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思考——以梅州为例

论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电影风格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成长主题

走进川上弘美的幻想世界——以作品《踏蛇》、《老师的提包》为例

高校思政理论课青年教师能力结构的调查

对BB在线教学管理平台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广东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探析

统计方法在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以2009年教育类期刊论文为例

高校网络传播的管理研究

“旁”常用义演变过程初探

一个新的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

一类Baskakov型概率算子的保形性

Dirichlet级数的收敛横坐标之间的关系

FisherZ分布族的性质探究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二层差分格式的讨论

基于混合彩色空间的肤色区域分割算法

校园网资源共享应用技术的分析研究

MCS51单片机多位数码高亮静态显示技术的实现

基于交货期的并行机器生产调度规则的研究

线性混合小波基图像去噪研究

地方性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

镝钕改性铁氧磁流体的制备与表征

高温磷渣液在线资源化初步研究

水稻土磷吸附-解吸特性测定条件研究

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检测夯扩桩基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

灰色关联法在滑坡治理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地方性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探讨

第4篇

关键词:语文科 中考 题型 备考策略

在全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广东省梅州市的中考语文考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是一门实用性特别强的学科,不但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同时还是研究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基石,所以语文水平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察的重点。在升高中的语文考试中,教育部门已经减少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关注,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必须充分研究考试的重点,制定合理的备考策略,以保证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一、语文科升高中考试背景分析

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复习内容繁多,如果面面俱到地进行考前复习必然会降低复习的效率、事倍功半。事实上纵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可以总结出其命题类型和发展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首先需要明确的便是中考语文的命题类型:

第一,基础题(25分)。这一部分包括拼音、病句、联词写话、默写和综合探究五个方面,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量以及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二,文言文阅读(12分)。这一部分包括选择和翻译两个部分,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语言词句的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第三,现代文阅读(33分)。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主旨把握、文章归纳总结、信息整合和文章欣赏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判断能力。

第四,作文部分(50分)。这一部分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所占分值最大的一部分,旨在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主体把握能力,不但要正确审题还要做到不偏离主题。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是,中考语文采用的120分制的形式,学生要在120分钟的考试时间里完成所有题目,间接地考查了学生的自我心态调整、合理分配时间以及合理取舍的能力。

二、语文科升高中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1.基础题

顾名思义,要做好基础题必须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基础题全部都是一些小的知识点,所以只能靠长期的积累和被动才能够完成。同时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尽量不要出现笔误的状况,否则便没有得分。

2.文言文阅读

因为加入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核,所以必须转变复习思路,不能一味地背诵实词、句子的翻译,而是要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加以理解。传统备考中考生往往只注重文言文的背诵而忽略了理解,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稍微换一下词语的情境便不懂其意思。只有将每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翻译理解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面对陌生的文章时才不会无从下手。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特殊词汇的积累,例如2014年《西京杂记》中出现的“乳母”等特殊称谓以及地名、官职名等。

3.现代文阅读

虽然现代文的出题类型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在备考的过程中依然要做到各方面并重,同时要把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例如,在面对议论文的时候首先便要划分出文章的论题、论点、论据,从而才能够有条理性地进行解答。

4.作文

首先,作文的选题一定要正确。就作文立题方面来说,多以战胜困难、战胜自己、渴望美好等积极向上的内容为话题,还要求考生善于观察美、关注社会、提升自身修养等。比如,近八年来出现过的作文话题有“冲过风雨”、“关注”、“书到用时”、“渴望”、“战胜自己”、“发现”、“美”、“父母与子女”。其次,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多积累美文片段、真实案例等。

总之,中考语文备考要把日常积累作为基础,把培养自身的灵活运用能力作为关键,把背诵作为辅措施。

综上所述,中考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综合性考核,每个学生都应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尽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以上是针对近年来广东梅州市中考语文的普遍情况做出了一套系统的备考策略。在实际复习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玮 新教材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思考与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彭毅 语文中考备考策略撷英[J].新课程学习(下),2011,03,126-127。

[3]钱明燕 初中新课程阅读、目标及考评三维度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第5篇

凌耀生是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人,是我国知名药理学家、主任药师。年轻时代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今为中国药科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云南省丽江地区从事专业工作,包括医药教育、医院药房制剂以及中草药新药的研发等。他当过药理教师、教研组组长和学校基础部负责人,曾编著或参编《药理学》、《丽江中草药》、《云南省农村中草药制剂规范》等书。鉴于凌耀生在药理学的贡献,他还被选为丽江地区卫生技术系列首届评委。

他在丽江地区工作多年后,业已取得一定的成就,1976年5月至1977年10月,曾回南京药学院从事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研究,并参与抗老慢支、抗肿瘤等多项相关课题,从而为日后的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故土难离,凌耀生思乡情结常在梦中萦绕。1981年,他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丽江,调回家乡广东,任职于广东省计划生育研究所。在广东工作,他除了药房工作外,主要负责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中草药新药的筛选与制剂研发,承担了国家部委和省的多项重点课题,并担任组长。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了科研论文20篇,其中有《中药复方透皮制剂萎必灵软膏的研制》等。他在发表的20篇科研论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中药透皮研究方面的系列论文,自从发表后,一直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数十次获奖,如“国际医药学特殊成就奖”等等。

随着凌耀生在国内外药理学界所产生的良好的影响,他的事迹及其传略先后被收录在《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堂皇的典籍中。荣誉纷至沓来,仅仅举2例:

第6篇

关键词:课题;课例;培训;提高

一、以课题为引领,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创造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关键。有关理论研究表明,“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研究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且“教师的学习也和儿童的学习道理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究和研究、不断吸收与同化各种信息,从而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在近年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觉得通过课题的开展能较快地促进幼儿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1.努力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我园是公办幼儿园,但因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相关的业务人员对我们的教研活动进行指导,也很少组织相关的业务学习交流活动。然而我们没有故步自封,导致教学教研水平的停滞。相反地,2006年我园通过广东省学前教育协会,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学习交流活动,如,某园的课题设想介绍,课题阶段小结,幼儿园优秀课例展示,专家、教授讲座等等。

幼教界的园长、教师把各自开展课题的经验、收获、困惑等都在协会这个平台上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在会长的指引下我园先后确立了“十一五”课题《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在节日活动中渗透教育课程研究》及“十二五”课题《山歌飘万里 “客”情传万代――幼儿园通过客家山歌对梅州华侨文化的传承发扬研究》。

2.积极进行课题申报和研究

办园二十多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申报省级课题研究,召开了多场次的教研小组会议,讨论教研课题的选取、申报及课题的开展等工作。如,“十一五”课题《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在节日活动中渗透教育课程研究》确立以前,我们首先让教师了解梅州自古就有“山歌之乡”的美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瑰宝,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也是客家历史文化长河中长盛不衰、名扬四海的品牌等等。

所以,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我们应肩挑重任,以“传承客家文化”为突破口,以“开展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启蒙教育”为抓手,拓展研究的视点,培养孩子学唱山歌、诵童谣的兴趣,并以此形成我园的园本教研特色。

在省级教研课题“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在节日活动中渗透教育”的课题研究圆满结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客家山歌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且梅州是华侨之乡,海外著名华侨的创业、为人就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外出艰苦创业的华侨身上具有的勤劳、勇敢、坚强、爱国、爱家等的光辉品质是非常值得孩子们学习和传承的。所以,我们决定再接再厉,结合罗会长“客从何来、客去何方、客归何处”的指导方针,我园教研组结合本园实际,经过讨论、商议,决定把《山歌飘万里 “客”情传万代――幼儿园通过客家山歌对梅州华侨文化的传承发扬研究》这一课题作为我园“十二五”教研的方向和重点,并以此主题来申报省级“十二五”教研课题。

二、以课例为主阵地,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课例研讨是教师由理论走向实践的绿色通道,教师在课例的研讨中,练就了幼儿教师必需的基本功,增强了各自的专业能力。

1.“摩”常规课

我园为提高教师组织各科活动的能力水平,每学期行政人员特别是业务园长都会去观摩教师组织的活动,这种常规性的听课要求全园教师每人、每学期都要展示一次,展示的科目、内容、形式都不限,唯一要求的就是教师一定要创新教法而不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听课后我们先让教师自己发表组织活动的感想、体会,这样教师在一次次的大胆尝试与实践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各自的业务水平。

2.“摩”特色课

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敢于实践、学习经验,不断反思。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我园每学期要求各级组教师(自荐或轮流)派出两位以上的教师举行园本教研特色课观摩,这种观摩课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年轻、经验不足的教师提出的要求较低,让他们上自己认为最擅长的活动课,一次、两次、三次……在他们不断成长提高后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骨干教师,我们不仅规定上课的科目,有时还提出某方面技能的要求,让骨干教师在高标准、严要求的过程中加快提高的步伐。

三、以园本培训为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园本培训是学习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学习是一个教师发展的原动力,教师要具备不断学习的热情,并且不断地付诸行动,主动参与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反思、分析、总结。实践出真知,教师必须通过“跌、打、滚、爬”,经过岗位锻炼,经受挫折和磨练,才能在岗位上成才。具体学习方式如下:

1.开展探究式学习

以信息交流为平台,培养学习型的师资队伍。如,定期摘取各种幼教刊物中好的论文、有用的经验、新颖的活动内容、有趣的活动形式等让教师自学,采用“投资小见效大”的园本教研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可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中的成绩与困惑,集思广益地积累幼教经验,如,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主题探讨学习活动,使极富个性色彩的教师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开放对话,分享对幼教新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在问题式学习中,总结交流经验、研讨问题困惑;在互动式学习中,共享教育资源、拓展思维空间;在体验式学习中,转变角色意识,注重实践操作。封闭式的研讨有时候容易将大家的思路带进死胡同,因此我们根据教师学习的需求,派他们去参加不同类型的学习,如,“国培”“骨干教师培训”或到上海、南京、北京等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地方,要求他们学习,回园后不仅要把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要组织一节活动观摩课,并就自己幼儿园与外园的差异进行反思。通过外出学习,进一步理解新的儿童观、教育观,解决了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调整了教育教学策略,同时也为我园自己开展的教学教研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达到锻造研究型师资队伍的目的。

2.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为了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做好新、老教师的接力工作,提高全体青年教师教育教研的水平,我们创新双赢式研讨和园本教研活动模式,让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同伴互助活动。师徒结对的优势在于:徒弟得到师傅的指导,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师傅在帮助过程中,促使自己去学习和接受更多的教学新知识。

对所有的公开课我们都进行热烈的讨论,肯定优点的同时,善意地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以师徒结对“捆绑式”评课的方式对徒弟举行的园本教研观摩课进行评价,让师傅不仅担负指导徒弟公开课的任务,还负责点评公开课的责任,这种评价使师徒两人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第7篇

关键词:客家 仪式音乐 办古事

五华“扮古事”,亦有人称“扮景”,亦有人称“飘色”,是广东梅州客家人为纪念宗族始祖诞辰的民间传统仪式活动,是客家人的古老礼俗之一。五华“扮古事”活动,主要活跃在安流镇、水寨镇、梅林镇、棉洋镇等地,至今在这些乡镇都普遍盛行。在这些山区农村,村民们以同姓氏族为单位,由乡绅或长老牵头,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以上纪念“仙师”、“法师”等诞辰的“扮古事”活动。据学术界调研,扮古事是由客家先民在明朝期间从中原迁徒传入五华县,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一、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声研究的意义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仪式活动是最为古老和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有自己的特定场合、特定时间,并按它自己特定程序、由特定人员执行,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客家地区历来有“尚鬼信巫”的传统,其源头来自古代百越民族的共同传统。从本质上讲,客家传统民间仪式活动是维系其民系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也是其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研究客家传统民间仪式行为,对我们探究这一地区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客家传统民俗活动、仪式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贯穿着音声。音声在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可以表达、增强参与者的共同意愿和信仰,同时还可以在仪式中起到渲染仪式氛围和与仙神“通灵”的作用,把在场参与者、信仰者引入到另一个灵性空间。因此,研究传统仪式时,对其音声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声研究的研究现状

客家民系形成发展历史久远,客家文化带有鲜明的迁徙文化特征,蕴涵着极其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客家文化的研究约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明代徐旭曾的《和平氏族谱・旭曾丰湖杂记》,清代温仲和的《嘉应州志》,黄遵宪的《书林太仆客说后》等,其间还有国外的学者艾特尔(EJ.Eitel)的《客家人种志略》(1867年)、《客家历史纲要》,皮顿(Ch・Peton)的《客家源流与历史》(1873年)等等。近现代以来,客家文化的研究主要从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开始,包括罗常培著的《从客家迁移的踪迹论客赣方言》、巫秋玉、黄静著的《客家史话》、王东著的《客家学导论》、房学嘉的《客家源流探奥》、丘权政著的《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陈之平著的《客家源流新论》、谢佐芝编著的《客家渊源》、罗可群的《客家文学史》、胡希张、莫日芬等的《客家风华》、谢重光的《舍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房学嘉的《客家民俗》与《粤东客家生态与民俗研究》等专著。这些著作主要从论证客家民系的形成及源流开始,至今已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对近千年的客家历史进行了文献上的梳理和归纳,对客家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然而在这些成果颇丰的研究中,有关客家“扮古事”仪式的记载并不多,据现有的资料表明,有关客家“扮古事”仪式主要的研究成果仅有:肖艳平的《“妆古史”仪式探析》、冷剑波的《客家民俗“扮古事”初探――以五华安流为中心》及雷聪的《福建连城民俗“走古事”的客家文化内涵分析》,而且这几篇论文,学者们是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出发,考察仪式的内容、结构、过程、功能、变迁等问题,对于不可或缺的音乐,却无人问津。

作为客家文化艺术典范和代表的客家音乐,近几十年来也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胡希张、余耀南的《客家山歌大全》,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张维耿的《客家风华》,温萍的《客家山歌探胜》,冯光钮的《客家音乐传播》,王耀华老师的《客家文化艺能》,周青青的《中国民歌》,苗晶、乔建中的《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胡希张的《山歌大师汤明哲传》、《山歌大师周天和传》、《山歌大师陈贤英传》、《山歌大师余耀民传》等。时至今日,音乐界对客家音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成果,这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客观的说,在客家研究全面展开的大潮中,音乐研究是极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客家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方面,更显其苍白。据现有的资料表明,有关公开出版发行的粤东客家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非常薄弱,有关“扮古事”仪式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更是尚无一例。

当然,如果不局限于客家仪式音乐的研究,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丰富硕果。例如,曹本冶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沈恰的《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杨民康的《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薛艺兵的《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张振涛的《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等等。他们给我们的仪式音乐研究指明了方向,给了我们重要的指导。

基金项目: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招标课题:《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以五华“办古事”为研究对象》,项目编号:13KYKT02。

参考文献:

[1]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方言 蟹摄 流摄 合流 原因

在讨论方言中古韵摄的分合时,流摄与效摄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点,今汉语方言中,中古流摄与效摄合流十分常见,而流摄与蟹摄发生关联的方言要少得多。因此蟹流二摄在方言中的关系极少被论及。但在对河源“本地话”的调查研究中,此二摄的表现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今广东河源市境内通行两种有一定差别的客方言口音,一种是“本地话”(或称“蛇话”“水源话”),另一种是常见的梅州、惠阳口音。前者主要分布在市区源城及东源县、龙川和连平两县的南部多个乡镇、和平县东南部的部分乡镇以及紫金县靠近源城的一些村镇,其他地方则为梅州、惠阳口音的客方言。河源“本地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鲜明特点,前人已有一定的研究,如侯小英(2008)、严修鸿(2009、2013)、练春招等(2010),本文关注的是蟹流二摄的分合情况,目前未见相关论述。

总体上,河源境内的“本地话”①,大部分跟其他客方言一致,都是蟹流二摄判然有别,互不相混,但在有些地方,蟹摄与流摄的部分字合流,或表现出合流的趋势。

一、河源“本地话”蟹流二摄的分与合

蟹流二摄在河源“本地话”不同地点中有分有合,分多合少。从分布地域看,河源“本地话”中,蟹、流二摄合流的现象见于河源市源城区、东源县骆湖、船塘等乡镇及与东源相邻的连平县忠信、大湖、绣缎等南部乡镇。源城从分从合的都有,以从合为主流,从分者少见,主要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估计是新老派之别,但目前尚未有足够充分的调查数据支持,故下文以新派(从合)、老派(从分)名之主要是为称说方便。

从韵母的具体音值看,二摄相区分的,大多表现为蟹摄[?i]与流摄[?u]的对立,如龙川、连平、和平等的“本地话”;少数为[?i](或[u?i])、[?i](或[i?i]、[i?])之别,如东源的大部分乡镇;还有特殊的个别情况:(1)紫金县临江、古竹等镇部分地区流摄一等与效摄三四等合流,韵母都为[iau],与蟹摄一等白读的[?i]相异。(2)源城老派蟹摄一等韵母为[u?i]②,流摄一等为[?i],两音音色相近,听者易混,而发音人认为截然不同,不容混淆,如:来[lu?i?]≠楼[l?i?],袋[thu?i?]≠豆[th?i?]。大体如下表所示:

音韵地位

例 字

方言点 蟹开一/泰 蟹合一灰/泰 流开一侯

来 菜 盖 赔 碓 外 豆 走 狗

龙川(佗城)

连平(隆街)

和平(林寨) l?i? ?h?i? k?i? ph?i? t?i? ??i? th?u? ??u? k?u?

东源(仙塘) l?i? ?h?i? k?i? ph?i? t?i? ??i? th?i? ??i? k?i?

紫金(古竹) thiau? ?iau? kiau?

源城(老派) lu?i? ?hu?i? ku?i? phu?i? tu?i? ?u?i? th?i? ??i? k?i?

二摄相混的,一般同读为[?i]或[u?i],如源城及东源骆湖、连平忠信等镇,这些地方“来=楼”“袋=豆”“海=口”。河源“本地话”大多数地点是没有[u]介音的,有[u]介音的点主要见于源城和东源。据考察,有[u]介音的,其介音[u]“只见于以[?]为主元音、以[i]、[n]、[t]为韵尾的韵母中,完全不以古开、合或声母为条件,而仅以韵母今读为条件,可见是后起音变。从音理上看,[?]的[+圆唇]特性使其跟声母结合时容易产生过渡音[u],过渡音强化则定型为介音。不过单韵母[?]与带舌根韵尾的[??]、[?k]并未发生这种增生[u]介音的音变。”[4](P67)即此处[?i]、[u?i]本质相同。

源城的情况比较复杂,二摄合流的韵母读音,除了[u?i],还有[uai]、[(i)?i]。据目前的了解,以读[u?i]、[uai]为多,读[(i)?i]少见。[u?i]、[uai]差别不大,有的发音人甚至两读皆可,为自由变体性质。

从音韵地位看,二摄有交集的河源方言点,与流摄相混的蟹摄字,主要是一等开、合口字,以及个别三等合口字(如“岁、吠”),这些字的韵母均属白读层;与蟹摄合流的流摄字主要是一等字(仅个别帮组非常用字未参与合流,如“母、茂、贸”),此外还有少数三等字,如庄组(“愁、瘦”等)及“阄、牛”等。流摄三等字的韵母今读在“本地话”中的常例是[iu],三等庄组读同一等,这是声、韵竞争的结果,此为常见;“阄、牛”读入一等,应是存古的表现[4](P68)。此外,这些方言蟹流合流的层次都还牵涉到止摄合口三等白读个别字,如“睡、衰”等,这些字应是在与蟹摄一等合口混读之后再一起与流摄合并的。止摄与蟹摄的合流大概从五代就开始了(麦耘,2002),客方言此二摄的文白层次也普遍存在合流现象,但其止摄合口白读层与蟹摄混读的仅个别字,故本文论述的主题只关乎蟹流二摄。

上述河源“本地话”中蟹流二摄合流的主要情况如下表所示:

音韵地位

例 字

方言点 蟹开一/泰 蟹合一灰/泰 流开一侯

来 菜 盖 赔 碓 外 豆 走 狗

源城(新派) lu?i? ?hu?i? ku?i? phu?i? tu?i? ?u?i? thu?i? ?u?i? ku?i?

东源(骆湖、船塘)连平(忠信) l?i? ?h?i? k?i? ph?i? t?i? ??i? th?i? ??i? k?i?

二、其他方言蟹流二摄合流的情况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客方言中蟹流二摄合流的,除了上述河源境内的“本地话”外,还有邻市惠州的博罗县“本地话”(侯小英,2008),以及湖南平江和醴陵的客家话(陈立中,2002)、四川仪陇客家话(崔荣昌,2011)、江西信丰(铁石口镇)及大余(南安)客家话(张倩,2014)。博罗“本地话”是与河源“本地话”相同性质的客方言,其蟹流合流同读[?i]。平江、醴陵二摄混读的韵母分别为[?y]、[ei],仪陇为[ai]、信丰为[?]、大余为[?](或[i?])。

客方言以外的其他方言,大多也是蟹流不混,二摄发生合流的仅见于湘语、赣语等少数方言土语(以下方言地点之后所标为该点蟹流相混的读音):

湘语:辰溆片普遍有此特点,合流读[ei]或[?i](瞿建慧,2008);又如:城步[ei]、湘乡[ai]、双峰[e](彭建国,2006);绥宁(长铺)[ei]。(龙薇娜,2004)

湖南土话:临武三合[ei]、宜章长策/赤石/大地岭[ai]、永兴复合/城郊[?]、资兴兴宁[ai]、资兴马田[?]、资兴南乡[?i]、桂阳敖泉/洋市[ei]、桂阳流峰[?]、冷水滩岚角山[ei]。(范俊军,1999;刘祥友,2008)

赣语:修水[?i]、醴陵[ei](李如龙等,1992);萍乡/莲花[?]、宁冈[ei](刘纶鑫,1999);贵溪[ai]、湘东区、芦溪、上栗③。(孙宜志,2007)

粤北土话:雄州[e]、桂头[ei]、长来[i]、北乡[?i]、皈塘[?]、黄圃[?i]。(庄初升,2004)

如上,蟹流发生混读的多为湖南境内或靠近湖南的方言土语,如所涉及的赣语点除贵溪外,都靠近湖南(修水、萍乡、莲花)或就在湖南境内(醴陵),粤北土话点亦靠近湖南。由此可见,这一语音特征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

从具体音值看,各点二摄混读虽不尽相同,但有个鲜明的共同点,即大多以高元音[i]为韵尾,这点与河源“本地话”的情况一致;少数发生复元音单化,其音值与双元音中的韵腹相近。所不同的是,此二摄混读的方言,今读韵母的主元音绝大多数为前元音,而河源“本地话”则多是主元音为后元音[?]的类型。

此外,各点二摄合流所涉及的具体字并不完全一致,但多有交叉,举例如下(能区分文白的则以“文”“白”分别表示文读、白读):

音韵地位

方言 蟹 摄 流 摄

开一 开二 开三 开四 合一 合三 开一 开三庄组

语 辰溆片④ +文 +白 +白

城步(儒林) + + + +

绥宁(长铺) +白 +白 +白 +白

话 桂阳敖泉 +白 +(帮组) + +

宜章长策 +文 +白 + +

粤北土话 雄州、长来

北乡、皈塘 + + +

桂头 + + + +

黄圃 + +白 + +

语 修水 +白 + +

醴陵 + + +

莲花 +白 +白 + +(知系)

贵溪 + +(见系除外)

言 平江 +白 +白 + +

醴陵 +文 +

仪陇 +文 +文 +(见组除外 +

信丰 +白 +白 +

大余 +文 + + +

河源“本地话” +白 +白 +白 + +

相比之下,河源“本地话”蟹流二摄混读所涉及的范围与上述多数方言点大同小异,主体部分都是蟹摄一等和流摄一等,其中蟹摄一等的层次往往较复杂,流摄一等较单纯,即与流摄一等相混的蟹摄字只是一部分。具体字分派的差异与各点自身语音结构、演变情况等的不同有关,是语言发展不平衡的体现。需要说明的是,蟹流发生混读的,也常牵涉到部分止摄字,如上所述,这是汉语语音史上止蟹合流的反映,此处不再赘述。

三、蟹流二摄合流的原因

(一)语音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上的解释

汉语语音发展史上,蟹摄和流摄并非关系密切的韵摄,何以在河源“本地话”等方言中发生合流?究其原因,可从内部语音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去寻找答案。

客方言(包括河源“本地话”在内)流摄一等侯韵今韵母多为[?u](eu)类,韵尾为[u],这与大多数方言的情况一致。而发生蟹流混读的方言,其侯韵多为[i]尾。试以中古音为起点(侯韵各家拟音多作[*?u]),“本地话”中侯韵读[?i]的(如东源仙塘)音变路径大概为:[*?u]>[?u]>[??]>[?i],大部分客方言为[?u],韵尾受主元音影响而向前,变为[??](如宁都田头客家话侯韵读[e?])(黄小平,2010),进一步前化即为[?i],[?]可能是流摄韵尾[u]与蟹摄韵尾[i]的过渡。侯韵读[?]尾在湖南等地并不罕见。二摄合流今读[?i]的,大体为[*?u]>[?u]>[?i]:先是韵腹受韵尾影响发生后化,之后相反,韵尾受韵腹影响发生前移;今读[u?i]的,则是在[?i]的基础上增生[u]介音而来。无论何种,侯韵[i]尾化是其与蟹摄合流的前提。

蟹摄开口一等、泰韵的中古拟音多为[*?i]、[*i]类,韵腹都是后低元音,两韵合并(约在盛唐),主元音发生高化,便成为今天包括客方言在内的很多南方方言中的[?i]韵母。蟹摄合口的情况,大概晚唐以后,灰、泰、废、祭韵合流成为趋势,这几个韵的韵腹本接近,多是舌位较低的元音,如王力中古拟音,分别是[*u?i]、[*ui]、[*i?w?i]、[*i?w?i],它们合流的音值很可能为[*uai]类,而[*uai]>[ui]>[u?i]是很自然的变化,其中蕴含的前低元音后高化是一种常见的音变规律。同一音系中,区别特征不大的[?i]与[u?i]很难长期对立共存,故极易合二为一:要么[?i]向[u?i]靠拢,即[?i]与声母结合时产生的过渡音[u]强化从而定型为介音,“本地话”某些地点、人群如此,又如连南(李如龙等,1992);要么[u?i]由于介音和韵母同为合口性质,容易异化以致介音失落而与[?i]合并,如大部分客方言。

通过上文与其他方言类似现象的比较可知,“本地话”蟹流合流同读[(u)?i]或[uai]类音是极少见的。[(u)?i]的由来如上述,而[uai]则是在[u?i]的基础上主元音低化、前化的结果,这客观上使得介音显化,与主元音差别增大。其他蟹流二摄合流的方言,合流的韵母多为“前元音+前元音”组合的[?i/ei]类,即蟹摄由[?i]>[?i]/[ei](主元音[?]因韵尾[i][+前]的特征前化),而侯韵由[?u]>[?i]/[ei],则两摄发生混读。

综上,河源“本地话”某些点蟹流二摄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由于音值趋近而致合流,这可以从音理上得到合理的解释。把以上涉及的音变链进一步拉伸细化,则上述其他方言点也多可在其中找到对应(各方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侯韵演变大体可梳理如下:

(2)[?u][?i](东源)[u?i](源城)

[e](双峰) [?](永兴) [?](大余)

[*?u][eu/?u](1)[ei](城步)/[?i](北乡)[?i](黄圃)[ai](湘乡)

(3)[?u][?y](平江)[?](萍乡)

其中音变路径(1)主要发生的是主元音的低化和韵尾的前化,侯韵的这一演变模式在吴、湘语中都很常见(彭建国,2006)。在此过程中,有些点发生了单元音化的音变,如双峰、永兴、资兴(马田)、桂阳(流峰)、大余(南安)等。音变(2)主要发生了韵腹受韵尾同化([?u][?u])、韵尾受韵腹异化([?u][?i])及介音增生([?i][u?i])的变化。音变(3)则历经同化([eu]/[?u][?u][?y])、韵尾脱落([?y][?])等变化。遵循音变路径(2)(3)演变轨迹的方言较少。同样的,蟹摄的音变过程亦可合理扩展推演,因其涉及的韵、等及语音层次较为复杂,此处不再赘述。

(二)地理、历史上的解释

由上文可知,二摄合流的方言在地理分布上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即多见于湖南、江西、粤北一带,这不禁引人思考:地缘关系在这一语音特征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我们认为,湖南、粤北一带的湘语、土话及赣语存在蟹流合流现象,应该并非纯属偶然的巧合。如果说上述语音特点、演变规律是内因,那么地理条件可能就是促成这些空间上相邻的方言土语发生相同或相近变化的外因。而四川仪陇和河源“本地话”的情况有所不同。仪陇地理上不近湖南,但其客家人多半迁自粤北[2](P520)。河源“本地话”蟹流合流的点,亦跟湖南、粤北无直接的地缘关系,二者不存在地理上的相邻、接触关系。然而从来源看,河源“本地话”与江西、粤北关系密切,“本地话”使用者的先民不少是由赣南经粤北迁入的。[4](P193~196)再加上“江西填湖广”的移民事实,则河源“本地话”、粤北、江西、湖南一带的方言土语在这一语音特点上的共性,应该也不是毫无瓜葛的平行演变。另外,“本地话”内部具备此类特点的方言点,都是地理上相邻,也应不排除相互之间的影响。地理因素造成的接触感染是促使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方言)在某些特征上趋同的重要外因,而音值近似、音系结构上的共性和音变的规律性,是不同方言点朝着相同演变路径前进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四、结语

河源“本地话”中蟹流二摄或分或合,“分”是相对保守的继承,“合”则体现了语音演变的创新。湖南、粤北一带也有少数方言土语存在类似蟹流合流的现象,各地二摄混读涉及的范围大同小异,主体部分都是蟹摄一等和流摄一等,混读后的音值不尽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摄混读的方言,今读主元音绝大多数为前元音,而河源“本地话”几乎都是主元音为后元音[?]的类型。河源“本地话”蟹流二摄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由于音值趋近而致合流,侯韵[i]尾化是二摄合流的前提。各地类似的语音现象可能并非毫无瓜葛的平行演变,这可从地缘关系、移民历史得到解释。

河源“本地话”中蟹流二摄的合流应属于晚期音变,这种音变在某些地点尚未稳定。如源城,此二摄从分与从合的现象并存,甚至在同一个家庭中都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如我们调查过的上城街下角社区一户邱姓人家,父亲二摄有别,儿子却已混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老派从分,新派从合。实际情况更为复杂:1.同一年龄层同一类字的韵母音值都可能不同,如年轻人中就至少发现[u?i]、[uai]、[?i]三种不同的读音;2.同一个人对于同一类字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读音,我们调查过一位从小在源城区长大的年轻女性,其侯韵字就有[uai]、[?i]两种韵母,“斗争、透、投、凑、构、侯”等相对较文的字读[-uai],“斗一斗、偷、豆、楼、篓、漏、勾、狗”等相对较白的字读[-?i];3.同一个字也可能有不同的读音(非文白之别),如个别发音人认为某个字的韵母读[u?i]或[?i]皆可。未变状态与已变状态共存共现,也就是说,源城蟹流二摄的合流尚未最终完成,但合流的趋势已成必然,毕竟[u?i]―[?i](老派)的对立特征太不明显,其共存格局极易瓦解。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ZDB10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13AYY001]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东江流域‘本地话’与客粤方言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1JDXM740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本文所用语料,除随文注明外,东源骆湖见严修鸿(2009),其

他均为本人调查所得。本文采用调类标调法,数字1~8分别表示:1阴平、2阳平、3阴上、4阳上、5阴去、6阳去、7阴入、8阳入。

②有时或读[uai]。[u?i]与[uai]为自由变体,本文主要发音人以

读[u?i]为常。

③湘东区、芦溪、上栗三点原文未提供读音;三者及上述“莲花”

均属萍乡市范围。

④瞿建慧(2008:53)曾指出:辰溆片一般是“流摄开口一等、开

口三等庄组字韵母的白读与蟹摄开口一等文读字合流”。

参考文献:

[1]陈立中.湖南客家方言语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2002.

[2]崔荣昌.四川境内的客方言[M].成都:巴蜀书社,2011.

[3]范俊军.郴州土话语音及词汇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1999.

[4]侯小英.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8.

[5]黄磊.邵东湘语语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9.

[6]黄小平.江西宁都田头客家话两字组连读变调[J].方言,2010,

(3).

[7]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社,1992.

[8]练春招,侯小英,刘立恒.客家古邑方言[M].广州:华南理工大

学出版社,2010.

[9]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10]刘祥友.湖南土话语音的历史层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8.

[11]龙薇娜.绥宁湘语语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4.

[12]麦耘.汉语语音史上“中古时期”内部阶段的划分――兼论早

期韵图的性质[A].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C].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

[13]彭建国.湘语音韵历史层次[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6.

[14]瞿建慧.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2008.

[15]谢留文.客家方言语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6]孙宜志.江西赣方言语音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17]严修鸿.河源惠州“本地话”语音特点概略(一)[A].甘于

恩.南方语言学(第一辑)[C].北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18]严修鸿.河惠本地话的词汇概略[A].甘于恩.南方语言学(第五

辑)[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19]张倩.赣南客家方言语音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14.

[20]庄初升.粤北土话音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文化中心 客家文化 意象营造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引言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位于台北市汀州路与师大路的精华地段汀州路3段2号,客家文化主题公园内。其前身是台北市儿童交通博物馆,于2000 年4 月以公办民营OT 方式经营七年后合约到期,由教育局释出此地,再由台北市客家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客委会”)接管、客家文化基金会直接运营,在其原址上规划建置“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可以成功争取台北市精华地段筹建客家文化馆,势必有许多争议和反对。不同的反对声音主要起因于近年来台湾政府兴建各项重大公共建设,如机场、观光游憩、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闲置情况严重,屡遭媒体讽为“蚊子场馆”①,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改建之初亦受到一些环保团体②的质疑和反对。如何在这种反对声中让新建的客家中心躲避“蚊子馆”的厄运是客委会和台北客家人共同的愿景,因而从中心筹建之初便对公园整体规划设计做了大量努力。以下便是对客家文化中心如何从具象的静态呈现到抽象的民俗意象营造来达到强化客家族群认同进行阐述。

二、公园客家意象呈现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的空间文化形式,是否能促进各族群对客家文化理解与深化、吸引人潮前来、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场馆并得到民众的认同,是本文亟欲了解之事。

客家文化中心座落于园区正大门右侧,与客家音乐戏剧中心遥相呼应。是一栋红砖搭配白墙与砌卵石墙基的四层楼建筑设计,属典型的客家传统民宅建筑,展现了客家的俭朴意象。内设有迎客大厅、多媒体互动装置、等路大街、常设及特展区、客语认证教学站、多功能学习空间等,结合产、官、学、社团、艺文领域等团队,以“人文、教育、科技、产业、艺术”再造都市环境的新时代,实现多功能智能的人文馆室,呈现别具特色的客家风情③。

从一楼正门一进入的迎客大厅便是一条草编的巨龙盘旋于眼前,是台湾花莲著名的手作夫妇所编。据工作人员介绍,此作品是去年“客家手作之星大赛”的金奖获奖作品,举办这样的活动,首先要求的是要参赛者熟稔客家文化并能够熟练的运用客家元素。这对于提高群众认识客家文化并参与其中十分有帮助。再往里进展示的是客家祖堂的神龛,象征了客家人崇宗敬祖的传统,可以让参观者最直观的体验到客家宗族精神。整个大厅内部的天花板装饰使用了典型蓝色和红色的客家花布④,墙体使用传统的竹编加上现代立体流动线条的设计,使得传统客家农业文化元发挥出了新的生机。

二楼和三楼的常设展览区,分别展示有客家风情画(包括展示客家生产生活常用器具、台湾过去客家主要产业、当今台湾的客家特色文创产业)客家节庆、客家传统服饰、客家音乐、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和客家相关的书籍专著等等,总体展示显现得十分直观和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示区内设有非常多极具参与性的项目,如展示区内放置的大量传统感的老式桌凳供参观者使用的,这样可大大的延长参观者参观时间,提升了参观体验的效果;传统服饰展示区内的“蓝衫花布变装秀”,更是让参观者直接的穿上客家传统蓝衫,亲自体味客家传统蓝衫的美感。客家音乐展示区,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让参观者用脚踩在相对应的音乐门类上(有擦弦乐器、吹管乐器、弹拔乐器、锣鼓乐器)便会播放相应的音乐,很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客家音乐艺术也不自觉的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另外在展示客家传统民居区域内设有传统灶台原型,参观者可以模拟使用旁边的锅钞、食材、调料,按照灶台上设置的多媒体显示屏所展示的客家菜做法学做客家菜,也是十分生动和有意义,有效的传播了客家美食文化。

四楼设有多媒体会议室、特展区和常设展区。多媒体会议室可容纳200人,呈半园阶梯形,可用于承接专题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议和园区工作会议,亦可出租给周边几个里的居民用于社区常务会议,有利于处理园区与周边的关系。特展区用于展览客家主题书画等艺术作品(如笔者前去时展出的是“客家风情画――乡土素人画家余秀雄油画个展”,展示的画作全部取材于传统客庄的历史人文和在地生活画面),这不仅是一个客家艺文展示平台,更鼓励了客家艺文的创作。常设展区设有闽西客家土楼模型“振成楼”,其内外侧墙体亦作为展示区,墙外侧直观的展出了用世界地图表现的世界客家人口分布图,墙内侧展示了关于福建闽西客家土楼、广东梅州客家围龙屋、江西赣南客家土楼的介绍,形象的展示了传统客家民居共性与差异;另外常设展区内还设有“生活美学”区,展区仍以传统客家红花布和客家油纸伞为装饰背景,整个展区分两大块,一是展示客家传统婚礼习俗及当下婚礼的演变,二是展示客家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运用传统客家花布、客家蓝布衫、桐花等元素所设计的玩偶类(有蓝衫玩偶、手工织布玩偶、客家小米奇)、手工艺品类(蓝衫玻璃挂画、客家擂茶包装)、布艺品类(桐花布包、花布提袋、花布背心、花布鸭舌帽、遮阳帽、虎头帽、创意花布抱枕)。这些具像的产品设计,不仅让参观者大开眼界,更让参观者看到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

在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下一楼常设DIY手作教室,以教授客家手工艺制作为主,每周未定期举办,均免费报名和学习。据介绍报名者要以10人以上的团体方可报名参加,以免教学资源浪费。若报名人数适当放宽,比如10人以下或个人报名参与课堂的话则自备DIY材料,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课程,使文化中心受众面更广。

三、结语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开放一年以来使用频率极高。每周未公园都会由客委会举办各类客家主题活动,如有民俗节庆类(义民祭)、地方特产展销类、亲子康健类和学术论坛等;园区还不定期承办与企业合作的非客家主题活动,类型多样。带来了广泛的参与者,也丰富了客家文化中心的活动主题。人们以静态展示为载体、动态活动为路径,在与客家文化中心参与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客家与非客家族群共对客家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邱郁芬.台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台湾:国立中央大学,2012.6

[2] 陈乃郡.地方文化馆与小区总体营造之研究:以桃园县一眷村馆舍为例.台湾:元智大学,2011.6

[3] 曾汉珍.客家小区营造课题与策略之研究.台湾:客家公共政策研讨会论文集,2002,6

注解

① 国改评论2009/10/8,蚊子馆问题之检视 http://.tw/post/1/6547

② 中华民国自然步道协会、台北市树木保护委员会、台北市野鸟学会、荒野保护协会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