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1: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语文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在学习动机方面
问卷设计关于学习英语的目的包括五个方面:完成学分、为了考证、工作需要、准备深造和其它。从调查结果统计可得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约六成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完成学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超过三成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工作需要;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准备深造人数有增加趋势;少部分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太明确。
2.在学习兴趣方面
问卷设计包括五个英语学习兴趣级别:高、中、一般、低、很低。从调查结果统计可得出:从大一到大四,英语学习兴趣呈现下降趋势;从学习兴趣高和中等看,约占学生总数的三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不够浓。
3.在英语认识方面
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近乎一半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大一到大四约四成认为学习英语作用不大。学生普通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够科学正确,学习心态自然不好,英语学习过程中就会存在各种困难。
二、解决对策(考试改革、教学创新、加强实践)
通常认为,体育素养依赖于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能够以个体体育学习和环境适应而产生的囊括体质层次划分、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多要素在内的复合型外在表现和能力体现;而文化素养是指个体的言行表现、为人处世等行为所表现出的能够呈现其所在环境适应能力的文化涵养或者修养,其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以将体育文化素养概括为个体依赖先天生理条件,在长期的环境适应过程中结合体育学习和锻炼,而产生出的个体外在精神表现,以及体育道德、体育能力等内在品质的综合表现。
二、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现状
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素养是一种基本的体育素质,而如何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既是现代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必须。由于大学教育所处于特殊时期,在校大学生的思维、认识和判断能力在此期间已经达到空前高度,这也是大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其人格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但时下守旧的某些观念、过时的授课方式及非理性课程体系结构设置,让应该极具现代特点的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直面了不少困惑。
1.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意识空泛体育意识
某些守旧的人才培养观念认为,学校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是建立在减少部分智育教育的代价基础上,由此表现在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缺乏广泛的参与意识,导致体育活动普遍缺乏整体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忽视了体育运动对于运动个体的综合锻炼促进知之甚少,这从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以及其他体育比赛的举办就可以看出,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和荣誉感略显不足。
2.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能力培养
要大力推行全面的大学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侧重点要关注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以及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和生活习惯。而体育能力培养涵盖自身的体育锻炼能力和协同他人的体育锻炼教授能力,在满足运动个体自身投身健康的体育运动的同时,还要具有适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授他人完成科学、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一改传统的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体育的短视教育的教育行为指导思想,要将体育活动置于积极主动地位,要采用科学有效适合个体运动特点的体育锻炼载体,完成具有个体特色的体育实践活动,能够积极准确地评估己有实际锻炼效果并持之以恒。
3.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品德培养
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传统的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侧重于竞技体育技能的培养,也侧重于传授某专用体育知识,或许授课教师在传授体育技能的时候轻于学生运动品德教育,也或许教授的对象即学生疏于简单的置身感知而未能仿其神而仿其形,这些现象都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要有强烈的行为和言谈举止限制及适度教育影响。
4.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行为的休闲化教育
现代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引导大学生进行适度的运动休闲也应成为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而不应将体育运动局限于传统的老几样。由于运动休闲所处的人文环境是运动者心怀释然以愉悦之态自主投身于多种体育锻炼或参与体育锻炼娱乐性活动,将体育运动和娱乐的交融促成享受生活的快乐支点,由此获取身心的愉悦和放松,而将原本严格的运动规程、运动成绩等进行弱化处理,使运动休闲充斥个性化、随意化、娱乐化,但又不失运动的基本要素。因此,休闲运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的时尚。
第五,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修正参与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教育。人类对于体育需求是终生的。要强调参与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是通过运动锻炼获取快乐,在强健体魄、实现娱乐的同时,要强化大学生体育动机是锻炼永恒,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案的完成不仅使大学生获得了部分竞技体育的技能,同时也获得了永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而不是体育测验的结束就是运动的终结,要通过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教育终生参与体育活动。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
通过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建议针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采用以下方法。
1.要教授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原理
强化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要通过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的实现,提高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意义、体育规律的认知水平,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通过大学体育学习,感知参与运动的心理体验,增强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运动获取稳定、持久的终生参与运动的动力,学会终生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并将这份享受内化为永恒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接受这个理性的选择,将体育的随性喜好转变为个性标志。不仅如此,还应该教授学生终生获取更多的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促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增强大学生的体质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体育教育事业体现为大学生未来的终身服务意识。
2.要培育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要通过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的实现,通过加强大学生对于多种竞技体育运动规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强烈兴趣。通过举办多种形式、多范围比赛,如院系或社团运动会,单项比赛、师生对抗赛等,形成规模、汇聚成传统。做好院系体育活动的宣传活动,形成较好的体育运动舆论导向,可以通过报刊、专题宣传广告栏目,或者提供专业体育杂志、期刊等,或组织校园文化阵地,要为大学生深度理解体育运动提供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俱佳的媒体支持,以体育运动冲击大学生的视野,吸引大学生,丰富其校园生活。也使大学生在娱乐中锻炼体魄和意志,在参与中养成健身习惯,提高其活动能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既能够促进体育健康功能发挥,又能够准确定位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3.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塑造其良好的人格品德。面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个性化、自由度范围丰富,大学生的在思考和选择,促使其能够正确地、恰当地评估其体育态度,展现其运动天赋,获得并持久拥有对于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同时,体育运动的协同性训练,也能够促进师生、同学关系的融洽,以及和谐学习气氛,有利于运动积极性的大范围传播,形成良好的正向能量。而这种正向能量,能够默化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师生亲切感、可信度,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大学生在愉悦气氛中生活、学习的习惯。严格艰苦的体育锻炼磨练,将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在持久的体育锻炼中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是体育文化素养教育最为成功的关键所在。
此外,要通过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健身理论教育力度,以及开辟适度数量的高校健身娱乐场所,以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
四、结束语
大量使用下载课件,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网上下载相关课件,每位教师都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因为不适应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注重课件的华丽却忽视教学内容。一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过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过分注重课件的花哨,把本来简明的内容搞得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或是使学生注意力被色彩及动画所吸引,忽略课堂应学习的知识。事实上,学生无意注意过多,对教学干扰过大,学生对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即使有训练,也很不足。使用过多多媒体,教师的作用被削弱。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的交流变为冷冰冰的人机对话。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劣
1.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点
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听课反应、和接受能力等进行生动灵活的讲解,以避免课件的固定的内容和难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和学生互动多,便于英语学科特点教学,也利于英语学习。师生互动多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难易的表情、笔记多少,灵活的改变教学方法,不受设备的限制,便于操控课堂,利用情感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听课更认真,精力更集中,教学效果更好。学生练习机会多,有利于掌握巩固所学的知识。因为学生只看课本知识,对知识本身较为注重,练习机会多,适合英语学科教学多练易掌握特点。
2.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缺点
教学方法呆板,教学过程程序化。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靠粉笔、黑板和课本来接受知识,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过程枯噪无味,学生教师无激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匮乏,形式不够丰富多彩。只是利用口头语言和有限板书,不会提供更为丰富、有趣的知识,来满足知识爆炸时代的现代大学生的需要。
三、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1.明确教学目的,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个手段,教学辅助作用不会改变,也不会代替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作用。所以课件运用要合理实用,设计要重点突出,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的讲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集合课本和板书,把英语课的语言功能突出出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的能力。
2.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内容
合理分配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课时和教学内容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整合优化,相得益彰。加强学生课后作业辅导和交流,利用现代化手段手机、网络来辅导或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开展教师指导网络自主学习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吸收二者的长处,克服二者的局限性,既可以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之弊,又补网络教学的不足。既丰富教学资源,又增强趣味性,以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
英语是一种语言,蕴涵着其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英语语言的根本目的是用于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过多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把有限的课堂用于语法的讲解和文本的解读,一味地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工具人”。为了完成既定的授课目标,教师往往忽视文本之外的文化内涵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过多地引导学生训练答题技巧,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难以锻炼其英语思维。此外,英语四、六级考试、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压的学生和老师都透不过气来,这无形中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错误的价值导向,导致一些学生只顾埋头苦背单词和语法,一些老师专门研究试题的出题规律和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律,却忽略了语言的文化特征和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态,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意义,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生命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主张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师生借助语言媒介分享人生体验,升华生命感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然而,当今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课堂学生人数过多,已经超过了系统资源的承受力,致使学生和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双重增加,这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导致了课堂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个体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机会不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此外,大班教室空气浑浊,难于管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班上课有一种“闲散”的感觉,继而出现课前预习准备少、课上注意力分散、无故旷课等现象。而对于教师而言,控制一堂大班英语精读课程的压力相应变大,授课和批阅作业的体力消耗也随之加大,从而使教学变得费力低效。由此可见,当今大学英语大班型课堂设置阻碍了师生生命的健康发展,也严重破坏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三)课堂主体角色异化
夏晋祥教授对“生命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他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也就是说,生命化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堂活动或话题讨论,积极评价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学生应该在习得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英语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讨论,获得生命的启迪。课堂教学理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术的掌握,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涵义。现代知识本位教育禁锢了中青年学生的思想,忽视了生命的需要与激情,“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使人成为被功利所驱动的‘工具’,放弃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4]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各种考试达标为中心,把书本知识机械地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记住大量所谓的“标准”知识和“正确”答案,使学生成为了只知道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单向度的人,这使得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将学生生命发展中宝贵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销蚀了。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生成者”异化为知识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习惯于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泯灭生命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
二、生命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目标全面化:从知识传授到生命体验
生命化的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情感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其发展是生成性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任其发展,就像荒山上的树苗,杂乱无章,东倒西歪,终究成不了参天大树。因此,教育承担着引领生命航向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递挖掘人的潜能,唤醒人的创造力和生命意识,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语言技能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它更应该是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当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力争完成课前预设好的教案,更重要的是在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寻求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或表达方式交流个人思想,分享其个人情感。比如,在讲授《全新主题大学英语4》第三单元A课文Mars:AWaterWorld?(火星是有水存在的世界吗?)时,笔者在引入课文前首先让学生以小组课前展示的方式回顾了我国在太空探索事业当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和外形图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欣赏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有关“机遇号”火星探测在火星上工作的实景录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想课文内容,熟悉专业术语和词汇;课后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Isitworthwhileformantoexplorespace?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仅对人类太空探测的轨迹和火星探索的新发现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而且对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和太空竞赛的意义有了更为理性的沉思。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从文本译解到生活感悟
教育与生活是血脉相连的,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为教育提供养料,教育源于生活又创造着生活,因此,与生活断裂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英语教学同样需要与生活相融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6]语言来源于生活,它描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英语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英语的教学只有与生活相关,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一门外语的欲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语言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文本话题为中心,激活教材,超越教材,扩展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以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语境,预设多样的情景,将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三)教学方式动态化:从单线交流到多向互动
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共享经验和人生的价值,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与阳光。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摒弃传统的单线交流的对话关系,即师生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授受知识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控者或是唯一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多向交流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英语学习者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多向互动而建构知识,习得语言。而所谓的多向互动出了包括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师师之间的协作研讨之外,还包括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动以及师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人本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例如,当前国内基于语料库和“云”资源“句酷批改网”,已在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试用。通过笔者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到这一网络资源的便捷。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定期内在该网站完成作文提交,立刻会收到自动的批改反馈,以及具体的批语。学生依据批语可以反复修改并反复提交,直至取得满意的成绩为止。这些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无疑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大班型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团队合作。教师在大班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二是在分组时提倡异质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锻炼机会,促进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三是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并应经常轮换角色,以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发展的机会,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三、结语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与他人的各种交流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能,较高的表达能力能展现个人独特的风采。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较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与良好的表达能力分不开的。但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足够重视,严重限制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这里,笔者就根据实际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够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训练工作
因为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老师认为掌握了语文知识的标志就是在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分数,也就认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语文知识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升学率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初中生的确面临着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导致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给语文教学安排的时间自然不多。于是,在仅有的时间里老师更难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试卷成绩来应对升学压力。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但却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不相符合,甚至限制了学生更好更长远的综合发展。毕竟考试成绩只是纸面上的说辞,有多少考生在取得高分的同时也能在众人面前或生活之中侃侃而谈呢?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上进行合理的安排,然而老师的工作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所以学校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工作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学生自身没有深入认识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经济也飞速发展着,而不断进步的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现实中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却是有限的。这不单单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还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习惯脱不了关系。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会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产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掌握的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内心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的认识就没有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故当即使老师有布置相关的表达能力的任务时,也不会去积极认真地完成。而这一行为则严重影响了自身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难以应付激烈的社会竞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担心自己表达不够清楚,有可能被老师和同学嘲笑。长此以往,这样的心理会限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况且,某些老师会在学生有表达方面上的错误时采取漠视甚至批评的态度。第一,老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进行真诚地交流,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障碍,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在课堂上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消除心理障碍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接下来,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减小心理压力的小窍门,比如每天与镜子中的自己进行对话。同样重要的是,在学生进行表达训练时出错的情况下,老师仍要微笑鼓励,给予安慰,使学生认识到出错没什么大不了,更积极地开口训练。
(二)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
其一,利用好口语课程。老师应认真备课,让学生可以通过课上的口语对话有效地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其二,增加阅读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际表达的过程中逻辑清晰,语速适中;其三,举办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游戏。例如举办朗读比赛,进行剧本的角色扮演。
(三)改善老师的教学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逐渐同社会接轨,与社会的交流也相对独立起来。近年来,“征信”一词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语的出现又有何意义。
早在《左传》中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说法,意思就是一个人说话能否可信,是可能得到证实的。
为了让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活动,来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我国银行等机构也在近几年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以便及时反应个人的信用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社会对诚信的重视与需要已达到一个共知、共认的程度。同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大学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银行为何要采用征信系统并把践行它呢?答案是肯定的
就我们大学生而言,现在与银行的关系无非就是存款、取款、贷款、还款的关系,但现在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相对往年已变得比较困难,这与有些大学生恶意欠费、贷款恶意违约等不诚信现象有直接联系的。银行、电信等从事信用服务的机构使用征信系统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我们业务受理人能够自觉、有责任的对自己的“信”负责,那么“征信”一词是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这也折射出一种现象,即人对人的信用程度降低了,只有靠征信来衡量每个人。“信”在生活中犹为重要,如果有逾期还贷或有其他违反合同的规定,那么,个人信用记录上将被抹上灰色的一笔。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切都在前进,就连一个抽象的词语“诚信”也要用上“征信”来加以考核,看得出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含金量比较高,人们对它的重视也很高。
征信能够使企业和个人从制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而自古以来我国就崇尚诚信美德,现在我国的《八荣八耻》也时刻教导我们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信是立身之本,是每个人品质的保证。诚信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前提。面对征信问题,提高诚信是必要的,诚信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大学里,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很重要,而诚信教育更为重要。作为即将与社会接轨的新一辈,少了诚信教育的引导,那社会就将会像现在这样出现更多的类似“征信”的系统。学校对每位学生采取一定的诚信教育,如诚信与信用作以记录与考评,这也是对银行征信体系的有利补充,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支持。真正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多方面努力与协作。诚信教育离不开日常的教育,更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惩戒奖励机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使不诚信行为无利可图。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有力的诚信考核制度保障下让诚信教育成为自我品质培养,提高自我境界的有效工具,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应该注意的。
就银行机构的角度来说,征信就是要通过有利的途径来实现、收获自身本应有的利益。通过合法的制度、正规的管理渠道选择符合自身公司利益的受理人,既是对公司利益的一种保证。也是对未作到诚信的受理人的一种抵制。现在在我国,征信系统也是初显重要作用的。各商业银行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交换信息获取企业或个人信用报告的。对于信用良好的用户或银行业务受理人可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帮助商业银行做出灵活的贷款决策;帮助银行了解客户在异地、他行的借款及还款记录,对客户的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进行客观判断,规避潜在风险;有利于商业银行核实借款人真实身份,收回逾期贷款。这一些都是征信为银行带来的一些益处。
其实对于我们自身,征信系统的出现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与好处。它让银行对客户的信息在少量时间内就能核实、调查清楚。对于一个信用报告好、按时还款、认真履约的人,银行不但能给我们提供贷款等服务,还会在金额、利润上给予优惠。征信系统还会提醒我们自己的贷款还款情况,由此提醒我们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自觉积累自己的信用财富,爱护自己的“经济身份证”。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只在学校接受诚信教育还不能为征信政策做些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以一个有诚信、信用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将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征信所记录的是个人的“信用”信息,一个人诚信与否也与征信有不可抹灭的关系,大学生的助学贷款过程中也少不了要通过征信中心了解贷款学生的信用信息及家庭状况,帮助预测未来是否履约。我们要把征信考核体系当做一个必要的责任来抓,引起大学生对征信的高度重视。使社会对个人的征信信用状况进行密切关注,对征信状况较差的人群起到众人监督的作用。我们大学生要积极宣传征信政策,自觉遵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一)是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之需
人无德不立。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是我国德育目标中的育人方向,也是高校思政工作中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否具德才兼备、是否备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品行,不仅影响自己的一生,还直接关乎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作为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创新者,理应知恩、学会感恩与施恩,这不仅是承传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学生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
(二)是高校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重要之基
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态度。教育大学生知恩、感恩,有利于高校教师有效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因为大学生具有知恩意识、怀有感恩之心之后,他们才能牢记父母的叮咛,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勤奋钻研,长大后好回报父母的养育知恩;大学生熟谙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之后,他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方晓尊师守纪,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施恩教育,非常有利于高校教师有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之重
感恩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诸多的教育内容之中,感恩教育应是其中的重要基础之一,因为只有心怀感恩之心,方有责任意识,进而才会在思想上树立正确“三观”、行动上践行“亲社会行为”等思想道德观。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举
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人,他们的知恩意识、感恩行为在社会上涌现、传递,发挥出辐射效应,对“净化社会风气、除陋习、树形风”等起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若人人都有感恩之情、行动中有施恩之举,则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再有隔阂与冷漠,生活中的矛盾很快就会化解、消融,我们置身的社会就会涌起感恩施恩的浪潮,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局面就会自然呈现。
二、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不能单靠思政课堂的传统说教方法,必须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也就说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否则感恩教育就会形式化、表面化,甚至知行脱节。在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悟,做到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感恩教育的时效性。值得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浮在表面、悬在空中,“外化于行”首先要“内化于心”。例如对教师的感恩,不能只是表现在教师节那天的行为上,从日常对教师的礼貌、课堂上的表现等方面,都要体现感恩意识、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假期,在家替父母干些力所能及之事,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父母的辛勤劳作、理解父母对自己“反复啰嗦”中的“大爱无疆”。感恩党、回报社会,不仅是大学在读期间该做之事,毕业后还要传承和弘扬下去,时刻感召自己,看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二)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子当在幼”。首先,家长要结合家庭生活细节,结合与亲朋、邻里之间交往等具体事例进行“言教”,教育大学生要知恩、报恩,成为“亲朋圈”中最受欢迎之人。第二,家长要做好“身教”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例如在家庭里孝敬自家老人、在单位的与同事之间友好和谐相处、在社会上的善举等,要做到讲信修睦、知恩感恩、热心奉献。无形之中,这些都会对孩子就起到了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第三,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带领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社区等,接触不同的社会阶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通过有益的社会调查和帮扶等实践举措来增强自己的亲身体验,体验恩情与回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家庭教育要结合实际,事不在大小,不能超出大学生的能力范围。
(三)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在信息快速发展与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要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好德育工作。做到感恩教育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利用好互联网上的正面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知恩、感恩、施恩”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群体在利用学习资源时,各种的负面信息插件也会经常浮现,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纵深推进,确保校园这方净土的纯洁性,必须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建立校园网络净化与屏蔽设施与设备,过滤与屏蔽那些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垃圾网站”与“负面信息源”,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康净的“知恩、感恩”网络学习环境。高校还可利用网络开展与知恩、感恩相关的网上信息咨询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有奖征文活动等,引领大学生用行动践责,以此回报师亲、奉献社会。
(四)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德育教化领域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中的传统美德,更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是注重感恩文化的民族,“百善孝为先”等经典传统文化名句,都隐含着古贤圣人对感恩文化的精辟概括。正如学者张德修所说“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营养。”课堂教学中,可将家户喻晓的经典感恩历史故事,例如“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等讲述给大学生听,或者通过动漫视频播放给大学生看,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可以增强说服力。以传统孝道教育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和发端,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之中,既遵循了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又促进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同时也展示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地复归的魅力所在。
(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一)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从学校教角度来看,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及顺利就业是其工作重心,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认知不到位,导致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没有放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流于形式的较多;从学生视角来看,相当多的学生在对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化倾向,认为创业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事业,,同时大部分学生的创业热情感性多于理性,对创业的难度及风险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是对其自身全方位的要求与衡量,导致了创业教育打上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违背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
(二)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完善、不系统、不配套,缺乏可操作性。在资金方面,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学校教学条件和科研实验设施跟不上,学校在给予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方面的支持有限;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多数学校都只是讲授一门创业课程,且课程内容较为肤浅,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缺乏必要的实训训练。
(三)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不完善、不系统,课程设置形式化。实施创业教育要有完善和系统的课程体系,否则无法开展,并且完善的、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最主要、最有效的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课程只有少数几门,根本谈不上形成体系,更不用说完善。它们主要通过举办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形式进行简单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融合到高校教育体系之中。高校没有发挥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
(四)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创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实战的经验。因此,创业教育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家来给学生上课。与此同时,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意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大学生已经开始逐渐走出原来的就业分配模式,能够积极地寻求自己的创业途径,以改变就业被动的局面。我国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若不经过培养成长成才后很难胜任创业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看,如果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无法找到合适工作,个人的投资收益无法得到补偿,挫伤积极性,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此,高校须认清形势,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二)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和氛围。宏观层面,政府要构建一个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的系统,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创业教育方面应制定明确的、强有力的、完善的、系统的宏观决策和政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企业要利用自身的条件协助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使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企业强有力的支持;社会大众应在观念上形成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同感,使创业者有尊严,有自豪感;从政府、企业、社会大众等多个方面建立起崇尚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微观层面,高校要健全机制,营造一个宽松的、激励创业的氛围。一方面领导要重视,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和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层面要树立“把学生创业教育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的意识,从而统一全校师生认识,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冒尖学生在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创业,使得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工作走向深入。
(三)设置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构建以创业教育为价值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放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为此要把创业教育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之中,在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增设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一定实务操作性的多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须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这种压力也慢慢的影响到高校中。随着种种压力的增大,在普通大学生中显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经常在报纸、网络媒体上出现某某高校一大学生自杀身亡的消息。心理健康是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1],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今大学生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重要部分,各种自我、偏激、孤僻、抑郁等现象正在不断的困扰着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体育舞蹈是目前世界上非常流行的舞蹈之一,它是一门融体育,音乐,美学,舞蹈为一体,以身体动作舞蹈化为基本内容,以双人或集体配合练习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娱乐健身型体育运动项目[2]。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有体育舞蹈选修课供普通大学生进行学习,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体育舞蹈作为具有社交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能不能通过练习,起到促进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200名长江大学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女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体育统计网等文献资料库,收集和参阅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2.2.2实验法
把200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进行一年的体育舞蹈课程的学习,对照组进行一年的普通体育课程的学习。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所等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计分方法:总分即为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该量表的临界点是160分,即被试的心理自评量表测试总分超过160分,说明被试者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问题。总均分,是问卷90个项目的平均分。如果因子得分超过2分则为认为是阳性,阳性项目总数超过43分,则说明被试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诊断[3]。
2.2.3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所示:表1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试的200名学生中,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总分低于160分的学生为总人数的74%,总分超过160分的学生为26%。其中男生总分超过160分的学生占到受试男生的22.2%,占到受试总体的8%;女生总分超过160分的学生占到受试女生的28.1%,占到受试总体的18%。从这一测试结果来看,普通高校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还有一些同学存在着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我们把所分成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总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把实验前两组学生所测试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中的各项目因子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随机抽取,并分成的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自评结果的总平均分、阳性项目数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表3可以看出,所随机选取的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其(SCL-90)量表中的十个相关因子的平均分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相当。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所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实验前处于一个相同的水平,能够满足本实验的需要;同时也从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各心理健康因子等方面,客观的反映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3.2实验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一年的时间,分别对其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和普通体育项目锻炼教学。再对所有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指标的测试,其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后,受试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总分小于160分为186人,占到总人数的93%,多于实验前的148人。说明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后,这批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学生都是经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后的结果,为了验证到底是由哪种教学训练进行了影响,我们再对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总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后,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的平均分为1.27,小于通过其他体育教学训练的对照组学生的总体平均1.84,且对两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05。实验组的阳性项目数的平均分也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分,且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的P值也<0.05。这些结果说明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两组实验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学生。这也表明,通过一年体育舞蹈教学的训练,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幅度要远远高于普通体育教学训练的学生。从表6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中的各分项目因子的得分均值,都要低于对照组的学生,且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上,同对照组学生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实验,在这六个项目因子上,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改善程度要远远高于经过普通的体育教学训练。在实验前,我们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阳性项目总数及各项目因子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通过一年的体育舞蹈教学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上的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这都表明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能够提高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普通大学生通过一年教学实验后,经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实验组学生所测(SCL-90)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总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要低于实验前所测结果。同时这些数据都要低于经过其他体育项目锻炼的对照组学生,说明体育舞蹈教学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相比较,更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1.2体育舞蹈教学实验组学生,实验后(SCL-90)量表的10个项目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实验前,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明显低于实验前所测数据,说明经过体育舞蹈的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普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帮助普通大学生消除焦虑、克服其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4.1.3体育舞蹈是一种有益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项目,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并结合相应的心理引导,能有效地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正确发展。
4.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