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混合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1: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混合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混合教学论文

第1篇

(一)理论基础引导式驱动下网上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设计理念引导式驱动下的网上教学设计理念是:引导式、立体化、过程性、交互型。其具体内涵是以引导学生学习为出发点,通过建设立体化的网上教学平台,将网上教学设计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有机地加以结合,探索将知识的传授转变成对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途径,并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互动式课程教学。这就要求网上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开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及考核等活动。

(三)设计思路远程教育的教学是基于网络的教学,我们对此作了很多探究,但是学生主动上网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不高,网上教与学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强迫式,教师总是通过各种约束手段要求学生上网,网上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本人在网上教学设计创新与实践过程中作了如下创新,以达到实现教师引导下的虚实结合,学生自学为主的网络上下互动的目的。第一,变强迫式为引导式,在设计的内容和结构上,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创造虚实结合的课堂,引导学生自发上网学习,实现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第二,变静态单向式为动态交互式,在设计的实施上,改变以往的以课程网页为主的单一平台,利用多样化的立体网络平台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网上网下互动。这一设计思路旨在突破传统网上教学,创造一种新型的网上教与学的文化。

二、设计内容:体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一直以来,大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的课程网页栏目设置基本统一,栏目设置较单一固化且栏目功能分工不明晰,这成为学生上网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学校远程教育课程网页栏目设置如下: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辅导、直播课堂、实施方案、教师介绍、IP课件、课程论坛,绝大多数课程栏目都为这八项,只有极少数课程稍作添加。这种栏目设置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栏目过于简单,只能传递基本教学信息,内容难易吸引学生;第二,栏目功能分工不明晰,如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师介绍等都是课程基本信息的说明,直播课堂、IP课件都属于视频教学。这种栏目设置难免让学生产生网上厌学的情绪,创新网上教学的栏目设置成为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为此,笔者对《金融学》这门课程的网上教学主页的教学栏目进行了重新设计,作了如下创新:第一,对传统栏目中的相关栏目进行合并和变更。将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师介绍四项合并为课程指南栏目,将直播课堂、IP课件两项合并为虚拟课堂栏目,将教学辅导更名为章节辅导。第二,新增辅助栏目和扩展栏目。将所有栏目分为基本栏目、辅助栏目和扩展栏目。课程指南、章节辅导加上新增的作业练习与期末复习构成基本栏目;虚拟课堂、课程论坛加上新设的“案例集锦、热点聚焦及金融生活构成辅助栏目;新设实训天地与课程拓展构成扩展栏目(见图1)。图1网上教学设计栏目设置本课程栏目设计的具体说明如下:

(一)基本栏目模块

基本栏目模块是用来传导学习基本内容的,是课程的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的体现。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了解课程基本信息及完成基本的知识学习及学习检验。

(二)辅助栏目模块

辅助栏目模块是用来辅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并加强师生动态交互。该模块包括以下五项:(1)案例集锦。该栏目以案例库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既包括典型案例又包括热点案例。(2)热点聚焦。该栏目以国际、国内金融领域发生的热点问题为材料,为学生提供与课程内容知识点相关的热点事件或话题。如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创业板市场的建立等等。(3)金融生活。该栏目为学生提供能反映课程知识同时又与我们平常生活有关的素材,比如加息(减息)与百姓的存款、人民币升值与百姓理财等。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本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从而极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以将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家庭经济生活。(4)虚拟课堂。该栏目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程辅导,从而打造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主要有视频直播和IP课堂两种形式。(5)课程论坛。该栏目通过专门的课程论坛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答疑和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等,实现基于网络的师生实时和非实时交互。

(三)扩展栏目模块

扩展栏目模块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形式多样的补充内容,是课程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增加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实训实践。该模块包括以下两项:(1)实训天地。该栏目为学生的实践、实训提供指导和平台选择。主要包括股票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易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该栏目提供的内容和平台进行实训,实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2)课程拓展。该栏目为学生安排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从另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近几年安排了“湖北电大经济类知识竞赛”、“网上读书活动”等拓展活动。通过以上的栏目设计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程栏目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新设栏目内容体现“浅入深、深出浅”的教学规律。这些栏目的内容丰富多样:如案例集锦选择金融领域的典型案例,引人入胜,热点聚焦、金融生活是和我们日常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大小事件,惹人关注,这些栏目的内容一方面足以让学生对网上教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实例中学习理解理论知识,即浅入深。作业练习和期末复习栏目为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提供辅导,为提高考核成绩,学生必然会主动上网学习这两个栏目的内容。实训天地和课程拓展作为扩展栏目为学生的实践和知识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即深出浅。因此,新设栏目的创新性足以将学生吸引至网上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引导式的教学。第二,基于资源与基于交互并重。这些栏目中一部分是基于资源的,侧重于实现非实时的网上教学;另一部分是基于交互的,侧重于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网上教学。这种设计就突破了传统设计中只注重基于资源的网上教学,增强了网上教学的师生动态交流。第三,整个栏目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本课程的所有栏目涵盖了远程教育的每个教学环节,即学习环节(包括导学、自学、促学)—考核环节—实践环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网络的教与学(见图2)。图2网上教学设计栏目贯穿教学环节全过程由此可见,本课程从引导式教学理念出发,通过网络精品课程式的栏目设计,实现了将网上教学的所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三、设计实施:利用多样化的网络平台组织教学

以往的网络教学大多通过以课程网页为主的单一平台组织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对此,在本课程的网上教学组织上利用多样化的立体网络平台,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网上网下互动,从而将网上教学设计得以有效实施。立体化的网络平台由课程主页平台、网络视频系统平台、课程论坛平台、模拟交易平台、专题活动平台、网上其他平台等六个平台构成。每一个平台分别对应不同的栏目和教学环节。每个平台的功能分别如下:(1)通过网上课程主页平台实现基于资源的导学。教师通过这一平台上传导学资源,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非实时的网上资源学习。(2)通过网上视频系统平自组织实时与非实时的虚拟课堂。教师通过这一平台既可以安排实时的视频直播课堂实现和学生网上面对面的实时交互,又可以录制课程IP供学生非实时的在线观看。(3)通过网上课程论坛平台实现网上网下的交流。教师通过课程论坛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时的教学活动和非实时的在线答疑,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网上网下的交流。(4)通过网上模拟交易平台实现基于网络的实践环节。本课程选择“叩富网”让学生进行股票模拟交易并进行比赛,选择“美国嘉盛集团网站(中国)”让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这种创新型的远程教育网上实践形式极大提高了学生上网学习赢得积极性。(5)通过网上专题活动平台丰富课程拓展知识。每学年,本课程都会安排一次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每次活动的相关资料全部通过活动专题网页平台供学生参考。如近几年安排了“湖北电大经济类知识竞赛”、“网上读书活动”等拓展活动。(6)通过网上其他平台实现对以上各个平台的有效补充。除以上5个平台之外,本课程选择了一些和课程相关的网站,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官方网站、相关精品课程网站、金融新闻类网站等等;另外,利用网络电子邮件、QQ群等网络资源和技术。这些网络媒体不具体针对某一个栏目,而是在各栏目中都可体现,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这些网站获取各栏目所需的补充资料。以上教学设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平台应用(见图3)。

四、设计效果:提高了学生主动性并增强了师生交互性

(一)提高了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程创新的教学栏目设计、组织和实施,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以往形成的“网上教学资源陈旧、网上教学平台单一、网上教学环节简单”的观念,丰富的资源、立体化教学平台、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涵盖全方位教学环节的网上教学形式等都让学生对网上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转变为主动学习。课程资源的点击率大幅度增加,论坛活跃度也不断提高。

(二)增强了教与学的动态交流

由于教学设计中创新了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学生上网学习的网络平台得以扩大,师生交流的途径变得多样化,由此实现了实时与非实时并存的网上网下师生动态交流,尤其是非实时的动态交流得以突破。

(三)实现了浅入深、深出浅的教学效果

第2篇

为最大限度地将慕课课程和传统课堂教学分别的优势发挥结合好,2014年9月到元月期间,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在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中采取了慕课和传统面授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校的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是由每学期48学时的大学英语读写课,32学时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及32学时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组成的。我们从2013级刚进入大二年级的学生中选取了普通文科班和普通理工科班各两个共四个班级组成实验班。大学英语读写课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为此,我们选定了与此教材配套的北京工业大学刘宇慧老师所讲授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为读写课的慕课课程,总学时为14学时,课程来源网站是爱课程网;此外,还选取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彭天笑老师的大学英语口语慕课课程做为大学英语口语课的慕课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与本校所用口语教材内容相似部分学时为7学时),课程来源网站为中国大学Mooc网。学生必须在教师教授某一单元内容之前自学预习相关慕课课程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网络互助答疑的形式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来到课堂上教师会就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答疑解惑,开展各种课堂活动来巩固所学。期末时学生应修完两门慕课课程并得到网络结业证书,结业证书的成绩占大学英语读写课总评成绩的20%,占大学英语口语课总评成绩的50%。

2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型教学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期末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把慕课引入大学英语传统课堂是十分赞同的,认为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然而,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慕课有很高的期望值,在混合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如下诸多问题:

2.1“替学”及“挂机”导致的诚信问题

慕课课程学习的诚信问题一直都让研究者们头疼。没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以及有教师监考的考试,怎么能保证在网上通过课程考试,拿到结业证书的人就是那个学习慕课课程的人呢。本次研究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与面授教学内容相关的慕课课程时长为21学时,其余修完才能拿到慕课结业证书的还有23学时,共计44学时。为最大限度地防止“替学”及“挂机”现象的出现,要求学生利用32学时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时间到英语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慕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是否有替学和挂机,自主学习中心的值班教师可以进行监控。经过这样的监控操作,学生学习诚信现象尚好,但由于32个学时的自主学习课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慕课学习,所以在课外的慕课学习中仍有极少数学生让别人帮忙挂机。

2.2慕课资源局限性及优选的问题

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和慕课课程最初是感到新鲜,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便对其有了更多的期望。他们对本次研究所挑选的两门慕课课程总体评价尚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在教学内容上来说有的知识点的处理有些拖沓,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又没有讲透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他们希望在慕课资源的选择上不一定要针对课本教材内容,应突破教材和国界的局限性,放眼世界,提供更多的世界著名大学著名教授的适合他们的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慕课课程供其选择性学习,并尽可能做到优选和精选。

2.3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导致的公平性问题

传统课堂上的大学英语读写课总评成绩是由教师给出的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组成的平时成绩(20%)加上期末考试成绩(80%)组成的,而大学英语口语课是由平时成绩(40%)加上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慕课加入后慕课学习的成绩占到了读写课总评成绩的20%,口语课更是占到了50%,这样使得评价体系由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对优势的单一化趋向多项成绩平分秋色的多元化。而目前慕课学习这一块的成绩评定仅仅来源于学生是否取得慕课课程结业证书,至于如何取得,学习质量如何,教师无法去衡量和判断。学得非常认真和挂机的学生最终都能得到这一项的分数且无甚差别,所以此评价体系的公正性有待考量。

2.4慕课课程与传统课堂所占比例问题

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认为慕课课程应占据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导地位的学生有约三分之一,认为传统课堂所占比例应大于慕课课程的占约三分之一,认为两者比重应均衡的占另外的三分之一。这种各执一词的态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强弱,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信息素养的层次甚至学生的性格都有密切的关系。

2.5慕课课程学习质量保证问题

由于慕课课程的评分体系尚不完善,所有学完慕课课程的学生都能拿到结业证书,所以慕课课程学习质量能否得到保证,也是慕课诞生以来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本研究采取了课外慕课学习,课前小组讨论,课上答疑辅导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慕课课程学习质量。这些措施对学生的慕课学习起到了有效的监管和督促作用。然而,每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在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讨论及给小组成员评分过程中仍免不了有少量人情因素的干扰;课堂上教师通过开展提问,演讲汇报,表演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涉及到每一位同学,即便每位同学都有参与,他们所负责任务的难易度和涉及课文内容的深广度都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因此,通过课堂活动来检查学生的慕课学习质量也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

2.6慕课课程网络学习在线交流及互助互评问题

在线交流及互助互评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的慕课课程可以允许学生通过邮箱或论坛向课程负责班主任或其他学院提问,班主任也会就学习相关问题给予回答。但实际情况是,慕课课程的在线交流互动性并不好,效率也不太高,论坛发言人数少,回帖速度慢,交流内容与学习无关,对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没有制定相关奖励政策,缺乏激励制度等问题屡有出现。失去最初的兴趣后,学生往往会摈弃这个在线交流平台或仅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要求而去做相关活动。学生的互评体系更是困难重重,形同虚设。

2.7基础设备及信息技术素质的普及问题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教师专门针对如何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慕课学习为学生进行了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不断地出现了各种操作不熟练和失误引起的问题,对学习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到了学期末,随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操作不当等问题也越来越少,整个运行趋于走入正轨。参与本次实验的学生只有四个班,已有学生反映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网络平台运行速度并不令人满意,其软硬件设备需要更新。如果在今后的实验中继续扩大实验对象的范围,几百名学生同时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慕课学习,系统是否会有不稳定的现象出现,尚未可知。因此,寻求资金支撑,更新及维护相关软硬件设备也是保证慕课课程学习顺利进行的一项要素。

3慕课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潜在影响、展望与未来

第3篇

关键字:分类教学;混合编班;单招生;统招生;生源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将逐年扩大,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的重点。随着高等职业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其中尤以生源多样化问题最为突出。对于这些有着不同学习经历、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使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困扰当前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

针对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实行分类教学和混合编班教学,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生源多样化后较多采用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前一种形式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限制,并且由于生源在数量上的不均衡分布,在很多院校内无法实施,即使实施也存在教学规模小、效率低的问题;而混合编班的形式从其存在的前提上看,其实施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动机、知识基础上没有总体差异,而这个前提条件能否成立还需教育教学实践的验证。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某高职院校混合编班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处理,结合对单招生和统招生这两类生源学生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基本情况的分析,提出生源多样化后高职在采用混合编班教学组织形式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证研究和结论分析实证研究的数据抽取于北京某高职院校2000级采用混合编班的一个专业班,学生总计39人,其中单招生(生源类别代码为1)20名,统招生(生源代码为2)19名。收集两类学生入学后连续三个学期的学习成绩作为原始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三个学期以来两类生源所有考试课程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

分析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通过三组表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果:在以下各门课程中,单招生平均分(MEAN所指栏)明显高于统招生平均分:微积分1、政治经济学、微积分2、企业会计、数理统计、货币银行、法律基础。

在95%的置信区间上依据生源类别对学习成绩平均数进行T检验,两类生源学生学习成绩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平均分分析得出单招生在上述课程中的成绩要好于统招生的成绩。

根据该专业教学计划分析上述结论时发现,除法律基础之外,其余都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两类生源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成绩连续三个学期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这种差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根据对高职院校生源学习基本情况的考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先期知识储备的差异

单招生在考入高职之前,接受的是一种职业定向的教育,一般都有二至三年的预先学习部分专业课程的经历;在进入高校之后,在专业学习上能够保持专业学习的连续性,学习迁移的作用表现明显。统招生在普通高中阶段只有文化课的学习,在考入高职校之前,并没有接触任何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进入高职校之后,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基础为零,因此统招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明显慢于单招生。

(二)学习动机的差异

从目前高职招生的情况来看,单独招生的比例仍然很小,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学生通过“3+2”考入高职校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些学生一旦考入高职院校,有较强的成就感和良好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意识强。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由于录取比例较高而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旦考入高职院校,多数人认为结果不理想,缺乏成就感,在学习上主动意识较差。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两类生源在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上所表现出的较大差异,说明混合编班这种编班形式对两类生源在学习动机、先期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性有所忽略。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种编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令人质疑。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混合编班教学组织形式还将继续存在下去。针对实证研究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尊重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生源多样化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混合编班是高职生源多样化与生源类型特征分散、教学

对象的个别需求与教学效率需要之间矛盾的产物。这种由于生源多样化带来的学生类别间的教学需求差异,不同于生源单一基础上的个别发展与教学整体推进间的差异关系,忽视这种类别间的差异就意味着对各类教育特性的漠视。对混合编班的效果,包括学习成绩、学生身心发展等多方面都应有充分的考虑和效果监测。高职校院和决策部门如果只考虑生源数量而不关心随后的教学和学生发展问题,将会极大地损害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构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系

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上,应当避免单一的编班形式,尽可能地灵活运用多种编班形式,实现不同生源学生交叉组班。这种交叉组班的操作至少应从两个维度来考虑:

1.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

例如,上述两类生源在文化基础课的成绩中并没有表现出大的差异,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就可以采用混合编班,不仅是同一专业学生的交叉组班,同时也可以操作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叉组班,从而促进学生之间在思想、学习方式、方法上的交流与融合。针对专业课成绩中表现出的明显差异,专业课教学可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先期测试,分别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不同基础和能力学生的特长。

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要结合不同生源在身心发展中表现出的差异来安排教学活动,同时辅以小组学习、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淡化生源差别,消除在学习态度、人际交往中的对立倾向。

(三)针对不同生源学生在学习特点上的差异,在培养计划、教学资源配置等教学环节上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由于不同生源在先期知识储备、学习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当认真研究其在认知、思维、技能形成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针对各类生源的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计划,同时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注释]

①混合编班:一种编班的形式。具体做法是将由普通高中考入高职的学生(简称为统招生)和由职高、中专、技校考入高职的学生(简称为单招生)统一编入一个教学班实施教学。

②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将学习后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技术方法以及态度等等)改变用于新情境。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11.

[2]陈玉琨等.课程改革和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第4篇

随着4G网络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页设计师不仅能制作普通网页界面,更多是能设计艺术界面和交互界面的网页,能适应多平台等特点。根据我学院每年对企业调研,目前企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1)根据企业需求和定位能够设计符合当下交互技术的流行网页界面;(2)能够制作静态网页和网页前端javascript特效,较好配合后台程序员进行网站开发;(3)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院对福建省同类高职院校的网页设计人才培养进行广泛调研,很少院校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网页设计师,致使我省应届毕业生难于满足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是:

2.1开设课程不满足社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它包括构图、排版、特效制作等多种知识,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融艺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而高职院校教学虽然在开设网页设计课程体系上采取一定改革措施,但针对性不强,如针对企业需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设计人才,专门开设了《网站色彩与构成》、《网页设计》、《网页设计实训》、《程序设计基础(java方向)》相关专业技术课程,也专门开设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等美术课程,但没有真正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开设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综合项目课程,学生很难融会贯通运用综合知识进行网页设计,另一方面由于网页设计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最早的表格布局到现在DIV+CSS布局,网页语言从最早的HTML1.0到现在的HTML5,网页的设计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社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没有适时更新,学生也缺乏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因此高职毕业生很难适应网页设计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

2.2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团队意识不强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按照企业工作过程开设网页设计相关课程,但由于各个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不同,团队意识不强,较难形成一个企业整体项目意识,通常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方向选择各自企业项目进行网页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有的教师自身受限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无法与专业组教师达成共识,造成学生在学习网页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形成专业整个知识技能体系,网页设计综合技能很难得到提高,只能满足于淘宝美工却无法胜任电商网页设计师。

2.3教学方法单一,仍以传统教学为主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体,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h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先讲解网页各独立元素的设计制作,与整体案例的设计制作相分离,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掌握每个工具单独使用,不能将网页各独立元素的制作与整体项目相结合,当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软件工具知识去制作完整项目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即整体性不强。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优势是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系统完整,授课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为先导,教学手段单一,老师虽是孜孜不倦的教,而学生兴趣缺乏,参与性不强,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往往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收获甚微。

2.4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随着高职招生人数不断上升,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质量也在下降。教师引入企业项目进行网页设计教学,学生完成的程度和质量不一,有些同学无法跟上进度,就出现厌学、迟到及旷课等现象。

3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及优势

3.1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网页设计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综合性课程,既需要个人创意设计能力,又需要全面应用高新技术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网页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易到难引入企业项目,引导启发学生,并在课堂上统一进行项目分析,在讲解过程中,将网页设计的艺术美学及专业技术知识融入到所要完成项目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的对网页综合知识进行建构,同时通过现代网络视频教学,演示网页设计从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制作作品、成果展示、综合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对网页设计项目整体认识,对网页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产生要制作属于自己的项目作品,学生从传统教学“要我学”变为混合教学“我要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过程过程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搭建好的网页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运用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基于网络的课堂进行教,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将教师的网页设计教学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创造性思维突出的网页设计人才。

3.2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的优势(1)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网页设计课程是基于企业项目教学,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的成败的关键,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即教师具备“双师”素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优秀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带领专业较弱教师,共同完成项目网页设计整体设计。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实践技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2)教学资源丰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种媒体素材,包括视频、动画、课件、网页设计优秀作品等教学内容,远远超过教师课堂讲授与教材内容。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实践企业项目,引入企业项目任务,能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项目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实践觉得能“跳着够得着”,既有挑战性,又能完成企业项目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通过网络在线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学习空间,有更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3)学习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受限上课时间,教学内容也受限,存在形式与内容单一。特别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与难点,老师可能认为在课堂已讲解很清楚,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等诸多弊端,而通过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在线教学等辅助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让学生能在课后按需学习,让差生或请假学生补缺补漏,赶上全班统一进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可以24小时开放教学,大大打破上课的时间限制,学生可以把课堂当中没有消化的内容利用网络的在线自主学习,进一步的加深理解,使课堂教学加以延伸。利用在线学习,基础好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自学,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4)网络在线答疑:利用在线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师生通过平台将获得更多的沟通机会,师生之间在平台上在线讨论交流答疑,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在线讨论交流答疑,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4混合式教学模式实例分析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交互式教学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下面以学院《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为例说明,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

1.设计制作企业项目。课前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制作《**企业网页设计》项目,共构建八个学习情景:《学习情境1企业网页图文混排》;《学习情境2企业网页表格数据制作》;《学习情境3企业网页表格布局》:《学习情境4企业网页超链接设置》:《学习情境5企业网表单网页制作》;《学习情境6企业网页制作-css样式表应用》:《学习情境7企业网页布局-div+css布局》;《学习情境8企业网页JavaScript特效应用》。

2.课堂教学内容以网页设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划分上述八个学习情境,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按任务展开教学。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①任务导入:首先提供学生与所讲知识相关的网页案例,吸引学生注意,然后导入学习情境任务;②分析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共同分析与讨论,总结出具体的制作方法;③实训(仿真实践,在线测试):学生根据学习情境,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独立完成操作,在线测试。④讲评总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所做的是将问题汇总。总结出相关的注意事项,点评作业时,侧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及时给予学生鼓励。⑤能力扩展:提供给学生实践性较强的案例,要实现效果,需要结合以前的知识和运用一定的技巧。这样既扩大了知识面。又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在课堂讲解环节,可以适时插入教学视频、技术操作视频、实例展示等内容,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演示,使教学效果更生动具体。通过学习情境,学生目的明确,整体性学习Dreamweaver软件各个工具,运用到每个学习情境任务中,学习网页各独立元素与整体学习情境相结合。

3.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教师上传课前准备《Dreamweaver网页设计》学习指南、课堂讲解八个学习情境模拟、仿真实践、在线测试、网络资源、网络答疑等环节。(1)学习指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学习建议、链接优秀网站的网址等,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当学生遇到网页设计问题时,就可以在学习指南资源库中找到满意的答案。(2)学习情境模拟:教师授课、实践操作视频。(3)情境模拟部分:有10个训练素材,学生可以选择训练企业项目进行自我训练,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4)仿真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需要借助仿真实训软件,应用于学生日常实训和各阶段试。(5)网络答疑:网络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可以通过QQ、邮箱、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6)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网站、相关视频、课程课件、讲义、行业信息、参考书籍、学生实训实录等补充资源,供学生课外学习。这样便于因材施教,使好生更优,差生进步更快。

5小结

第5篇

在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们很大程度上依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记录重难点,或者做笔记,或者在课本上勾画重点。另外,按照浙江省高考方案的改革,学生可以选择高考不考地理,这就影响了学校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而且许多高中院校的地理设施还没有跟上,导致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好,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

1.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许多高中院校中,地理教学还没有把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起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高中院校也有足够的经费为学校置办硬件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但是,许多高中教师还是没有把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等合理地运用起来,他们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甚至还是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经纬度”讲解一定会让学生充满各种各样的疑惑,但是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精力去思考、去实践,这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率,还会让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也很少与学生互动,这些因素会逐渐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磨灭,最后学生就会感觉到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失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影响他们对地理课堂内容的掌握,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提升等,这些结果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的。

2.地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

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数字化教学方式的优势体现出来,并能够很好地将这些优势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现在的许多高校中,地理教师对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还是不到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有时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多媒体的应用上做文章,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只能将学生听课的重心转移到多媒体上来,利用多媒体进行娱乐,而不是达到学习的效果,这样,在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就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明确教学对象的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然后设计出能够满足学生身心需求的教学方案。在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深入了解他们对待地理课程的心态。其次需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他们的学习习惯设计地理课程,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去掌握知识。再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地理环境等的理解也是需要相应的能力的,所以,教师在开始新的课程时,一定要明确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设计课程。

2.明确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任务。

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完成地理教学的改革完善以及创新。另外,还要学生掌握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并且能够深刻地认识人地关系,做到保护地球、善待环境。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循序渐进,明确地理教学的任务,争取让学生掌握到最新、最全面的地理知识。

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在讲到必修2中“人口的变化”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用春运期间交通部门发送旅客的视频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然后提问学生“春运期间与旅客人数最多的群体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视频就可以发现答案是“民工”,接下来就可以分析这种“民工潮”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最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将学生的理解转化为地理专业术语,即人口变化的数量除了自然增长,还有人口迁移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这一因素的理解。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第7篇

作者/薛美兰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设置悬念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集。为此,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因疑生趣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困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过程。新课开始,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教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能被3整除,但当教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受“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根据个位数来判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都是3、6、9。教师要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学论文 7139.com)学生疑窦丛生,百思不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二、巧“问”,拨云见日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在尖子生辅导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苹果和梨各若干克,现将苹果和梨各进行分堆。如每堆1个苹果和2个梨,梨分完时,还剩下6个苹果;如果每堆3个苹果5个梨,苹果分完时,还剩下5个梨,分苹果和梨各有几个?”

这题较为复杂,我放手让学生讨论进行求解,有的学生用列方程来解,有的学生则用实物代替进行拼摆,但总不得要领,因此,有的学生认为这题无法进行求解。我则提示了一句:“因为每堆分一个苹果和2个梨,如果说苹果和梨同时分完,说明苹果和梨有什么关系?”学生马上回答:“如果说苹果和梨同时分完,说明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我则再问学生:“现在每堆1个苹果和2个梨,梨分完时,还剩下6个苹果,又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说明梨是苹果的2倍少12个。”我再问学生。“假设苹果的个数是原来的2倍,而梨如果增加12个,那么苹果和梨的个数又会怎么样呢?这时能不能求解呢?”经过我的启发和点拨,有的学生马上心领神会,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与解答过程:因为每堆分1个苹果和2个梨,梨分完时,还剩下6个苹果,可知梨的个数比苹果个数的2倍少12(6×2)个。假设苹果的个数是原来的2倍,梨增加12个,这样可得苹果的个数和梨的个数相等。苹果的数量扩大了2倍,如果每堆苹果的个数也扩大2倍,即每堆分6(3×2)个苹果,那么堆数不变,这时题目可转化成为:每堆6个苹果,正好无剩余;每堆分5个苹果,则余下17(12+5)个。因此可知,分的堆数是:(5+6×2)÷(3×2-5)=17(堆)。因此,可求知得苹果的数量是:3×17=51(个)梨的数量是:5×17+5=90(个),或51×2-12=90(个)。

三、示“错”,剑走偏锋

教学时有意收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点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

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计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聚如下:36-36÷3=0÷3=0,造成了计算的差错的原因是

因为强信息“36-36”消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疑问只是思考的开始,有了疑问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表示出自己的意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设“障”,迎难而上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学”时,出示两组题:⑴1.6÷0.25,15÷0.15;⑵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这样一题“某工厂把一批零件分给甲、乙、丙三个人加工,先把总数的1/5多60个分甲,再把剩下的1/5多90个分给乙,最后剩下的全部给了丙,结果三人加工的零件同样多。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学生见这题中有两个不同单位“1”的分率,往往会将两个分率转化成相同的单位“1”才进行求解,这样显然是极为麻烦。有的学生提出:“能否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1”进而求解?”我反问学生:“你说呢?”并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以前常用的解题方法,转换角度大胆思考,有的学生提出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三人加工的零件同样多”进行求解?我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并表扬他“你能抓住题目的关键来思考,真是会动脑筋”。这时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则很快的掌握:因为三人加工的零件同样多,可知甲、乙、丙三人均加工这批零件的1/5多60个。甲、乙、丙三个人共加工了这批零件的(1/5×3)且多(60×3)个。因此可知道,这批零件的个数为:“60×3÷(1-1/5×3)=450(个)。这样通过生疑、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

五、求“变”,举一反三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个,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些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⑵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⑶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百之几?⑷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⑸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学习工程问题后,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时后,由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或甲先做8小时后,再由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这件工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小时完成?

第8篇

关键词:音视频技术 舞蹈教学 应用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离不开音乐,但它并不是被音乐所主宰,舞蹈的动感变化及种类不同要求有合适的音乐能与之匹配。 

一节好的舞蹈课,除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外,还需要有合适的音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学校由于条件有限,舞蹈课的教学一直是喊拍子、打鼓点,学生在教学中得不到来自音乐的感染与熏陶,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很难把音乐融入舞蹈之中,条件较好的学校用磁带或者VCD光盘作为伴奏,但这两者的音乐都是固定的,音乐的段落、速度、长短、音量大小,都与教学设想不一定吻合,甚至可能对课堂训练及组合编排产生障碍。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一直希望课堂上的伴奏音乐能真正符合舞蹈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更新,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这一困扰多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就是利用计算机的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合成舞蹈教学需要的音乐。 

一、常见音视频文件格式简介 

(一)音频文件格式 

音频文件格式是指存放音频数据的文件格式,存在多种不同的格式,根据声音制作中信息是否损失可以将它分为两类:有损格式和无损格式。 

无损格式,例如WAV,AU,APE,CAD,PCM,TTA,FLAC,TAK,WavPack(WV)。 

有损格式,例如MP3,Windows Media Audio(WMA),Ogg Vorbis(OGG),AAC。 

(二)视频文件格式 

视频其实是把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放在一起的文件,根据文件开发公司的不同,我们把常见的视频文件分类如下: 

微软视频:wmv、asf; 

Real Player视频:rm、rmvb; 

MPEG视频:mpg、mpeg; 

手机视频:3gp; 

Apple视频:mov; 

Sony视频:mp4; 

其他常见视频:avi、dat、mkv、flv、vob等。 

AVI格式主要用于光盘,其生成的文件较大,图像和音乐的质量很好。MPEG文件是运动图像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有三个版本:MPEG-1,MPEG-2,MPEG-4,VCD光盘是MPEG-1标准,它生成的是DAT文件,是VCD的具体格式:DVD使用MPEG-2标准,MPEG-4主要应用于视像电话,其压缩比例很高,图像和音乐的质量相对较差,RM是大名鼎鼎的Real Networks公司开发的视频格式,它在压缩比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同时生成的文件较小,它是网络直播的通用格式。 

二、舞蹈教学中伴奏音乐的选用原则 

舞蹈教学是舞蹈教师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过程,课堂中不能缺少音乐的伴奏,舞蹈教学的舞种,包括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等等,不同的舞蹈需要与之特点相适应的音乐。 

芭蕾舞训练最好的配乐方式是现场钢琴伴奏,但很少有这样的条件,我们常用电子音乐来配合,一般选用四三拍和四四拍的音乐,在不同的情况,比如基本动作和跳跃动作,音乐要跟随动作的特点发生变化,注意节奏感和动作起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极为丰富,大量的器乐曲牌、民歌小调、鼓点与民族民间舞蹈相互结合,形成了民俗文化,跳什么样的舞,用什么样音乐伴奏,基本形成了规矩。比如蒙古舞,音乐伴奏经常选用酒歌、牧歌、情歌、颂歌、马步音乐、摔跤音乐,朝鲜舞用节奏鲜明的3/4或6/8拍音乐,云南花灯中的“威”的动作连续性较强,需要用舒缓悠长、平稳流畅的音乐,等等。 

中国古典舞的节奏鲜明,因此,选用的伴奏音乐要根据舞者的动作、呼吸、力度、幅度等方面的要求,使音乐能与舞者动作的抑扬顿挫、刚柔粗细和谐地统一。 

儿童舞蹈的特点是动作舒展,节奏欢快,在音乐的使用上,选择节奏鲜明、生动活泼、动感很强的音乐,容易被孩子接受,动漫歌曲、流行儿歌都是较好的题材。 

三、音视频处理软件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舞蹈教学需要的音乐很多,教学过程的片段化也要求有许多长短不一的音乐,这样的音乐需要量身定做,常用AVI MPEG WMV RM to MP3 Converter、Cool Edit Pro、SONAR等软件,将音视频素材按照舞蹈的意图,通过转换提取、剪切编辑,制作成合适的音乐,完成舞蹈教学或舞蹈表演。 

(一)舞蹈教学音乐的采集与提取 

我们需要的音乐可能不一定都是音频格式,有的存在于视频之中。视频转换MP3软件AVI MPEG WMV RM to MP3 Converter能帮助我们从视频中提取音频文件,转换成MP3,WAV等格式,它支持AVI,MPEG,RM/RMVB,WMV/ASF,MOV的视频和几乎所有的音频格式。 

下面以芭蕾基训小踢腿音乐的提取为例,介绍AVI MPEG WMV RM to MP3 Converter软件的使用。 

第一步:打开软件,点击打开图标,从电脑里选择需要提取的视频文件“小踢腿”。 

第二步:教学中需要小踢腿音乐从00:00:51开始到00:02:18结束,选择好开始和结束时间。 

第三步:点击转换图标,设定好剪辑文件的存储位置,点击确定,软件开始存储它为MP3文件。 

这样“小踢腿”的音频提取就完成了,这个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能将全部或者部分片断按自己的意愿剪裁并且转换成MP3文件,不足之处是不能将不同的音频文件混合编辑。 (二)舞蹈教学音乐编辑软件Cool Edit Pro 2.1的应用 

Cool Edit Pro 2.1是一个集声音录制、混音合成、编辑处理于一体的多轨数字音频编辑软件。它能进行剪接、降噪、扩音等处理,还可以实现合唱、淡入淡出、立体环绕声、3D回响等奇妙音效,合成的音频文件可以保存为WAV、SND和VOC等格式,也可以直接压缩为mp3或RM文件。 

我们以一个舞蹈教学音乐剪辑的实例来介绍该软件的使用。这是一首3分钟的新疆风格的MP3音乐《快乐的跳吧》,通过Cool Edit Pro剪接编辑成一首约1分37秒的新疆舞手位组合教学音乐。 

第一步:新建文件。运行该软件,新建一个波形文件,出现一个对话框,包括采样频率参数、声道选择、采样深度,一般都默认为采样频率参数44100HZ、立体声双声道、采样深度16位。 

第二步:打开文件。打开选中的音乐素材MP3音乐《快乐的跳吧》。 

第三步:音乐的复制、粘贴。局部改动或加工音频文件时,先要进行段落选定,否则程序默认为整个显示区域。按住鼠标左键往两边任意拖动即可选定,需要精确选定时可先选定大致区域,然后点击波形缩放钮,再反复地精细调整选定和试听,还可分别放大选区起始点和终止点以精确定位,其定位精度误差仅为千分之一秒。 

《快乐的跳吧》时长3分21秒,有前奏、伴奏和演唱部分,根据新疆舞手位组合编排的要求,从11秒到46.9秒的主题音乐刚好是四个八拍,和舞蹈组合节奏很吻合,将其作为起止时间,复制。双击新建的音轨,将刚才复制的音乐片段粘贴,试听,修改,直到合适为止。 

选择的音乐片段只有四个八拍,教学组合要求的是十二个八拍,重复以上粘贴操作。为了使两个音乐片段连接处过渡自然,对上一条音轨的结尾做淡出,下一条音轨的开始做淡入处理。 

第四步:音量大小的统一标准化。对所有编辑完的波形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使波形振幅的最大值调整到最大电平处。按效果栏中的波形振幅下的音量标准化,输入合适数值调整音量大小。 

第五步:升降调或速度快慢的处理。剪辑的这段音乐节奏稍快,选择效果菜单下的变速/变调中的伸长工具,微调一下,速度从87调到85,这首原有1分23秒的音乐就变成了1分37秒了。 

(三)舞蹈教学音乐合成软件SONAR的应用 

有些教学音乐并不是现成的,要根据舞蹈需要自己制作,SONAR软件正有此功能。它可以制作单声部和多声部音乐,还可以使用多种音色。使用者只要有简单的乐理知识,会识谱、记谱、知道调式调号就可以制作舞蹈教学音乐。 

我们以制作中国舞基训音乐《擦地》为例(乐谱如下图),介绍该软件的使用。 

第一步:打开Sonar软件。 

第二步:执行菜单命令“Options/MIDI Devices”,在弹出的窗口内选择MIDI输入、输出设备。 

第三步:点击新建按键,建立一个有两条MIDI音轨和两条音频的新文件,取名《擦地》。用鼠标上下移动音轨条,让相同性质的音轨条集中在一起,以利于以后音轨音乐的编辑管理。 

第四步:设定拍节、调号和谱号。激活Transport(Large)工具条,然后用鼠标单击工具条右边的五线谱标记,弹出节拍、调号设置窗口,节拍为2/4拍,调号为C。 

第五步:设定乐曲的速度。在“Tempo”工具条里把速度设为80。 

第六步:设置音轨属性。音轨属性设置主要包括分配音轨名称、输出输入端口、通道号、音源、音色等参数。用鼠标单击音轨,打开参数窗口设置参数。音轨名称为“Stringl”,使用第三MIDI通道,音源GM音色库,音色是“Acoustic Grand Pion”(大钢琴声学钢琴),其余均采用缺省设置。 

第七步:录制音乐旋律。录制有两种方式,一是鼠标输入,它操作简单,制件精确,二是MIDI键盘输入,它速率较快,需要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 

我们用鼠标输入的方式,打开五线谱窗口,选择铅笔工具,再根据音符的要求选择音符值,最后把鼠标放到音符音高与节拍的地方点击左键即可完成音符输入。当输入出现错误时,可以用橡皮工具擦除,或对准音符点击右键,调出音符属性菜单,进行修改。 

按照提供的乐谱将音乐旋律输入到五线谱窗口,在这首乐曲中,有两条旋律声部,所以要设定双音谱表,点击图标,选择两条音轨,一条是Stringl音轨,一条是MIDI音轨。另外,我们要注意音轨五线谱的谱号,在默认的情况下是高音谱号,如需要修改,可点击图标,在弹出的“Staff View Layout”菜单中设置。第一谱表为高音谱号,第二谱表为低音谱号。根据乐曲的旋律要求,第一条旋律声部是从第一小节进入的,音色选用Acoustic Grand Pion”(大钢琴声学钢琴),第二条声部从第二小节进入的,音色也选用Acoustic Grand Pion”(大钢琴声学钢琴)。 

第八步:旋律的量化。使用菜单命令“Process/Quantize”,在弹出的量化对话框中设定效果,以增强音乐旋律的艺术性,使输入的音乐旋律在一个容许的误差范围内。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第九步:音频文件导出。 

以上就是利用Sonar软件制作中国古典舞基训音乐《擦地》的过程。 

第9篇

数学素养,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数学在世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得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公民,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使用和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

(一)源于社会发展的呼唤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已成为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必须学会收集、整理与分析图表,处理各种数据信息。这些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要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就要求数学教育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因此,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数学素养,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源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中,找到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成为我们工作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育中找到科学的方法、适合的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有益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2.开启学习智慧,张扬学生数学个性发展

3.点亮亲子智慧,激发家长参与数学评价

4. 构建智慧课堂,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创新

(二)研究内容和重点

1.小学生数学素养现状研究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现实状态,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内容。我们从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等五个部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现状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哪些数学素养形成得比较好,哪些素养还需要提高和完善,指导我们的课题以此为基点开展实践研究。

2.学生数学学习智慧开启研究

学生在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实现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落脚点。这一研究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学习智慧开启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具体研究内容:

(1)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研究

(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3)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4)学生数学信息交流的研究

(5)学生数学心理素质的研究

…………

3.数学教师教学智慧成长研究

这一研究旨在借助典型,发现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规律,以便通过样本经验带动群体,以提高教学智慧为核心取向的专业成长之路。具体研究内容:

(1)数学教师师德修养研究

(2)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

(3)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4)数学教师科研实践研究

(5)数学教师教学成果研究

…………

4.家长参与数学教育助推研究

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学习成果的积累更加充实,学习评价的作用发挥更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数学讲师团定期授课

(2)家长参与教学的实践活动

(3)家长记录数学学习的过程

(4)家长协助积累学习的成果

(5)家长进行数学学习的评价

…………

5.构建数学智慧课堂模式研究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阵地,我们从优化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入手,努力形成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将依托已有的经验,学习并汲取教学理论营养;同时,在专家引领下,让教师全面走向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体现“以学定教,随学而导”的数学课堂。我们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

(1)改进呈现行为,研究教学设计的智慧

(2)和谐对话方式,研究师生沟通的智慧

(3)优化课程形态,研究资源利用的智慧

(4)关注个性差异,研究自由张扬的智慧

(5)体验成功喜悦,研究快乐评价的智慧

…………

三、研究的措施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班级授课、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多层次教学途径。这样多角度的立体培育模式,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引领互助,成就智慧教师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育和打造一支健康得体、具有较高数学素养和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引领

依托昆山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和苏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共同体I组的名师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名师在梯队建设、培养骨干教师方面的“辐射”和“裂变”作用,针对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研制适切的学科培训课程,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努力打造优秀青年教师群体。

2.同伴互助

实施“慧心工程”和“青蓝工程”,让全体数学老师参与其中,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进行及时、广泛、深入讨论和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慧心工程:“慧心导师”为获得“昆山市学科(术)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老师们。“骨干学员”为四十岁以下获得“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称号的老师们。一般一个“慧心导师”和1―3个“骨干学员”结成一个小组,以学年为周期,就师德、教学、教科等方面进行“捆绑式”评比,促进老师们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青蓝工程:为了让刚步入教学岗位(工作3年以内)的新老师在起跑线上有个好的开头,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帮助新老师“一年站稳讲台”“两年基本规范”“三年教有特色”,促进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二)丰富课程,培育智慧学生

按照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书本、上好数学课的基础上,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课程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2.社团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在数学老师的报名开班的基础上,以年级或年龄段划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报名,组成“小小数学家”社团、数棋社团、七巧板社团等,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交流思想、感悟成功,获得数学智慧的滋养和启迪。

(三)家校互动,助推智慧家长

一个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很多希望与梦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家校沟通互动,助推家长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校形成合力,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一起参与、帮助孩子的数学学习,一起见证孩子的进步与成功。

1.数学亲子活动

推荐学生和父母一起阅读《小学生数学报》。帮你学新课、挑战自我,帮助孩子学好数学知识;名师大讲台、每日思维操,帮助孩子开拓思维,成为“小小数学家”。亲子共同交流,既有益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又有益于孩子数学素养的提升。课本上有很多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去开展调查、测量、统计等实践活动,动手又动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记录成长档案

给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以动态的、多维的、全面的方式记录下来。其中的多维评价表,以一个单元的学习为周期,家长参与评价;成长档案的记录,家长可以将孩子的作品(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数学阅读、获奖荣誉等材料,及时上传,使之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更生动地反映孩子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四)构建平台,打造智慧课堂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构建集思广益、互动共享的集体备课平台,开展自主钻研、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及时反思、记录提升的小课题研究。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共四个步骤:一是学习钻研,提前备课。主备人先认真钻研教材,充实补充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案。二是集体备课,交流探讨。大家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对主备人设计的教案进行探讨,智慧碰撞,资源共享。三是完善教案,制作课件。主备老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设计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四是研读教案,个性修改。其他教师拿到集体备课教案后,仔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二次备课。

2.校本教研

一是聘请昆山小学学科教学资深专家定期来学校指导课改教研活动。二是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学校讲座、上示范课。平时老师自发自主的研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每天都在进行着,及时性强、效果显著。每逢有公开课或者比赛课任务,我们就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组内其他老师共同磨课,共同提高。

3.课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将自己的收获、思考、困惑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小课题研究。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写好授后反思;分析、提升、总结,优化教学设计,撰写教学论文,完成课题研究。

四、研究的成果

由于课题方案得到了专家论证,课题计划周密翔实、操作性强,得到了全校学生、家长,全校数学老师以及昆山市很多数学老师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更多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了扎实的数学基本技能,领悟了不同的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能较为敏锐地意识到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的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对新问题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发展了,经历观察、操作、猜测、推断、验证、交流、反思等,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形成过程。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

“本真”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课改下所提倡的一种课堂。现如今,仍然存在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的习题练习,导致课堂逐渐“失真”,缺少生机。即便是在减负背景下,学生依旧处在题海之中,课业压力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将数学课堂回归本真的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课堂中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独特的价值。

所谓“本真”课堂在理念上主张:生本、生活、生态,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开展学习,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构建“本真”课堂,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提升学科综合素养。笔者将从三方面对“如何构建本真的数学课堂”阐述实践与思考。

一、构建生本的课堂

生本课堂是指构建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所以,在构建本真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在确保高效数学课堂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贡献相应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自主画出一个长方体,并自主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在长方体中有几个顶点、有几条棱、有几个面?②两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棱与棱之间有什么关系?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解答上述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最后,我在针对学生先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通过整个过程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生本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不同的教学要求对思维提出不同的培养指向。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会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的教学要能够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以力量和智慧。

二、构建生活课堂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为了将抽象课堂形象化的基本理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将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熟悉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构建出有效的本真课堂。

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引导思考:某天小明妈妈去超市,买了一件上衣花了全部费用的1/3,买了一双鞋花了全部费用的3/8,请问,上衣和鞋子一共花了全部费用的多少?再如“平行和垂直”的教学,由学生熟悉生活中的现象引入(铁轨、双杠、斑马线、桌面、围棋棋盘等等),展开学习,理解概念。在结束时,再次播放课始的图片,学生的认识已经不再是生活现象的描述,而是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更高层次。

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加强理解,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三、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尊重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构建生态课堂呢?首先,进一步认识课堂。课堂作为一个微型的学校组织,它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能与文化使命。国内有学者把课堂理解为“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每位学生都生活在各自自主的个人世界中,同时也通过同他人的社会亲和,在课堂的共同体世界中生活。因此,课堂中要有独立思考,也要加强多元互动,推进学生个人活动与和他人合作活动的统一,促进形成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同知识的共享。其间,教师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同时自身又是共同体的一名学习者。其次,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要努力让学生“活”起来,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思维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将自己的价值观、思维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第三,合理评价。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融洽、信任的评价氛围,对学生充满尊重,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平等、自由、开放;要更多给予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充满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潜在智慧。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学生才会在评价中不断反思、调整,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