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1: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检验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检验申请:①医生站录入检验申请单;②可打印多种形式的检验申请单,如:标签、条形码等。(2)样本采集:①门诊患者可在采样处打印标签或条码;②住院患者可在护士站工作站打印标签或条码;③可记录采样者、采样日期、采样时间、样本描述等。(3)样本核收:①可按照执行科室、日期、患者标识等条件对比核收检验申请;②可在样本核收的同时自动计费。(4)样本检验:①计算机不仅自动接收仪器检验结果,还能向仪器下载检验任务;②可键盘录入、修改检验结果,包括单个和成批方式,同时写入日志系统;③自动生成计算项目,判定结果高低状态,标示结果异常状态危急值判断,同时发送至医生工作站;④可区别常规报告、急诊报告、打印报告、未打印报告。(5)报告审核:①可以单个报告审核,也可以批量报告审核;②可以按照设定规则自动审定检验结果。(6)报告:①自动向相关科室通过网络发送常规、急诊检验报告;②自动将异常检验结果通过网络发回申请科室工作站;③单个或成批打印检验报告。(7)查询:①可按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病房、病床、检验医师、检验项目等条件进行查询;②可按单项条件快速查询;③可按多项条件组合复杂查询。(8)统计分析:①相关分析图:相关直线方程、相关系数、直方图人工比较;②正态分布图:t检验t值变异系数等;③细菌有分离率统计,阳性率统计等。(9)报告打印:①提供多达十种以上报告样式由用户选择;②提供远程报告打印。(10)检验计费:允许录入检验住院时收费、检验科收到检验申请时收费、报告时收费。(11)权限管理功能:①具备完善的日志管理,可记录每个进入系统人员的操作内容;②具备多层权限控制,不同组、不同检验技师拥有不同的操作口令;③具备多种权限管理,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操作权力。(12)微生物学模块:①含有完整规范的细菌/抗生素分类库;②培养结果的默认自动输入;③阳性率及跟踪;④细菌发生率及跟踪;⑤抗生素耐药性及跟踪。
2业务流程
①门诊流程:CIS门诊医生开电子检验申请单,CIS系统完成检验自动划价,并打印电子检验申请单,患者持电子申请单到收费窗费,HIS收检验费并打印检验发票,患者再持检验交费发票与检验申请单到检验科登记处登记(刷条码登记)并打印检验标本条码,之后到抽血窗口排队抽血,由抽血员贴标本条形码标签,之后进入检验LIS的业务流程,检验报告出来后同时传递到CIS系统中,在门、急诊医生站上可以阅览检验结果,患者也可刷条码打印检验报告。②住院流程:CIS住院医生开电子检验申请单,CIS系统完成检验自动划价(可打印电子检验申请单),护士审核检验医嘱,打印标本条码并执行(抽血、贴条码),送标本到检验科,检验科登记处刷条码登记核收标本并连接自动HIS记费。之后进入检验LIS的业务流程,检验报告出来后同时传递到CIS系统中,在住院医生站上可以阅览检验结果,住院患者历次检验结果都可查阅。
3应用LIS系统的意义
1.1食品实验室理化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具备样品采集程序及统计技术,加强采样技术管理,将采样工作规范化和统一化。贯彻落实样品采集制度,掌握熟练的采样技巧,确保样品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1.2食品实验室理化检测中的工作要求
分析过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同时要求也较高,对人员的技术能力、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室的基础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样品的前期处理、过程总结、室内审核、登记报告等,抽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室要对试验过程中使用的各项新技术、新方法、新措施及控制程序进行分析理化。
1.2.1质量保证人员的要求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各级检测人员审核制度及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制度;查看技术人员档案,了解技术人员的学习经历、培训及教育情况、及科研成果[2]。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对工作的专业态度都会对影响检验结果,因此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检测结果报告,一般是每一个检验人员完成各自工作职责之后的几个具体数据汇总,将整个检验结果对外公布,接受广大社会群体的检验。由此看来,检验结果不仅仅是检验人员的个人研究成果,它代表的是整个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
1.2.2质量保证仪器设备的要求
实验室中使用仪器必须配置齐全,保证仪器设备性能完好,经得起专业机器的检阅,使得检测工作能顺利进行。建立仪器设备使用制度、维护措施及核查记录制度,操作大型仪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素养技术,对其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都要了解清楚,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上岗。仪器档案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制度,将仪器设备准备计划、采购合同、验收记录、仪器使用说明书、仪器维护工作及报废处理纪律全部记载在档案之中。使用仪器设备之前,要对其进行检定、标识和校准,检验合格之后,仪器还要定期进行维护、核查,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1.2.3质量保证实验室的要求
实验室研究的主体对象不尽相同,因此,实验室根据不同情况建立技术规范与质量管理体系非常有必要。根据实验过程中检测需要,配置相应的实验设施,对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对检测工作造成影响的因素加以控制和记录,尽量使设施与环境达到检测标准需求,使得检测工作准确无误。实验室除了配备基础设施外,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验功能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及时监测和记录某些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例如:灰尘、辐射、温度、震级等等,将不相容的检测活动隔离开来;针对一些可能会产生污染物质的实验室,将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分离开来。实验室中的用水量、器皿、技术资料、等都需要满足实验要求。
1.3食品实验室理化检测后期工作要求
质量控制与保证是建立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必须遵守数字修约准则,谨慎选取异常值。对以下数据要着重进行分析研究:处理分析数据的准确记录、数据离群值检验、数据方差分析等等。一个分析机构的整体水平是利用技术,综合分析评价技术的高层次信息,这样分析结果才能全面,数据才能更准确。理化检测的内部质量控制需要分析目标、实验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整体要求,采样、以及样本的贮存等等。进行理化检测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有:样品前处理、仪器分析、数据处理、报告。
2如何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在质量体系中的管理功能
2.1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
要使得实验室发挥其最大作用,就必须加强质量体系管理,制定一个完善的质量体系方针。我国应该根据实验室系统发展的实际特点,建立质量体系方针政策,所制定的方针必须全面、科学、有效。食品检验实验室的随着硬件、人员、技术、项目等方面的变化,也呈祥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由此看来,建立灵活完善且全面的质量体系方针尤为重要。针对不同情况,方针建设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体系方针,要与食品检验实验室操作人员、操作技术以及项目各个环节相适应,质量体系中的细则有明确的责任权属和奖惩制度划分;其次,根据质量体系方针进行优化配置,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将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零部件的维护工作纳入质量体系管理范畴之内,每一台机器的专属名称、使用年限及维护人都详细标注出来,认真做好监督工作与检查环节。最后,在了解食品检测样品试剂的检测方法、监测要求、监测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质量体系方针,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能单独操作,要与采购部门、质检部门以及督导部门共同协作。验货时,谨遵质量体系标准,将实验室的设备仪器规格进行比较,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查、抽样、盘点。一旦出现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更换,使得食品实验室内各项机器设备以及各项物品质量处于稳定状态。
2.2提倡全员参与
对于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实验室,领导层可以加大试验室的基础建设,重视人才在实验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专门聘请一些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定期请专业人员对相关管理层进行培训,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员工人员对食品检验的认识。培训时,剖析重点内容,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整体业务水平,做到样品摆放整齐,药剂量数及使用方法准确,对资料的统筹规范了解透彻,设备的维护方法掌握到位。检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多多交流,交换彼此的意见及建议,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做能节省培训费用,提升食品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及实验水平。具体的质量体系管理工作是建立在实验室特点的基础之上开展的,采用分组审核、全员内审的方式,全面提升质量体系运作效率。对机构设置、实验流程、岗位分配等工作进行审定,将内审员组长与分层统筹结合起来,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保证实验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这样的方式能使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定准则,统筹全局,做好工作,使得审核工作有原始凭证及准确的业务指标作支撑,成为最有效且最有力的审核标准,将质量体系管理高度上升到另一层次。
2.3规范细化质量体系监督考核
(1)制度制定之后,除了执行,还需要监督考核机制的辅助。因此,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在质量体系标准执行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不定时的监督考核。将考核指标的工作进行整改,严格遵从质量体系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将工作人员的权限及职责分配好,每个工作人员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减少人员分配不均,工作环节衔接不紧密等现象的发生。此外,领导层要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责任感,上下级员工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工作。在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及运作阶段,将实验步骤详细化,根据实验具体情况及时更新流程,发挥监督考核的最大功效。(2)提高监督考核标准,主要体现在操作流程、实验质控、操作规范等方面。食品检验实验室新员工一定要进行全面培训,帮助其早点适应实验室的工作氛围。管理层帮助提升其专业技能,将量化与考核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考核者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指导。除此之外,食品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完善好各方面工作。例如:操作流程、设备保养、全面规划质量控制、及时登记、备案记录等,为监督考核工作作铺垫,全面提升质量体系运作效率。
3结论
1.1缺乏质量管理专业人才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工作环境也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对于相关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先进的医疗检验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先进的设备和仪器等必须要有积极学习和了解的态度。因现代检验仪器较为先进,涵盖了抽样、检验以及编写检验书等内容,如果技术上出现失误,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因此,对于临床检验工作来说,如果缺少较为专业的质量管理专业人才,将严重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
1.2缺乏严格的检验过程质量管理
对于医院临床生化检验来说,检验结果就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当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误差。比如,因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在进行结果分析时的误差控制也不同,由此导致检验结果有误差。而有的因对检验设备仪器的操作不熟练,或者对于检验的各环节时间和技术控制不到位等,亦或者是有因患者的饮食、生活情况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同[4]。因此,应有效地控制好检验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减少因其他因素导致的检验结果误差,以有效控制临床检验结果。
1.3检验设备落后、质量管理不足
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高低与检验的仪器、设备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医院的检验仪器与设备正在不断的改善。尽管如此,很多医院的检验设备与仪器更新速度仍然滞后。医院对于检验设备的财务投入较少,因资金不足,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的设备更新与维护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发展。在检验结果的解释上,很多临床医师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或是不承认干扰物质的存在,或者受相关因素的影响;有的不理解实验的特异性;亦或是对于实验的精密度局限性认识不足,有的医师没能意识到检测灵敏度的作用,或者采取的方法学检测结果不具可比性,均可造成检测结果不具可比性,降低检验的准确性。
1.4检验与临床之间沟通不足
医院临床医师是确定患者治疗方案的主要人员,包括临床实验室的检查项目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运用,临床医师的工作贯穿了患者的整个医疗过程。因此,临床检验的质量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有着直接的关系,充分的协作与交流是保证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临床医师必须在充分了解检验分析结果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而现实是,很多临床医师与临床检验人员之间缺少充分的沟通,因此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治疗方案效果不佳。
2完善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对策
2.1合理调配人才和资源
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专业人员较多,对于不同检验项目的人员互相协作的要求较高。因此,合理的人才和资源利用对于医院的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避免因检验人员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造成检验失误,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医院应为经验不足的专业人员创造学习的机会,提供好在旁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平台。以通过大量的实践观察与试验,让专业人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主动提高其技能训练的意识。其次,还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定时定期开展相关技术讲座,也可以通过不定期的邀请检验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与培训,积极鼓励医院相关人员对自我能力进行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生化检验。
2.2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
想要建立完善的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检验仪器设备、试剂盒的使用以及检测过程标准操作流程等文件和内容都应进行标准的规范。对于检验时使用到的商品试剂、试剂盒以及仪器设备在购置时也应注重其质量,应针对这些事物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针对一些非仪器的产品应进行相关的对比试验报道,为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打下基础。另外,要控制好整个检验质量,还应针对样本、试剂、仪器、室内质控以及室间质控等内容进行质量管理。采取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把握好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处理好产生的问题和细节,以确保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2.3成立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小组
除此之外,要保证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还要加强检验人员之间的沟通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此外,医院还应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领导包括生化、免疫、细菌以及血液等专业负责人的小组。通过制定个人责任制,提高小组成员中个人对自身的项目责任意识。对于小组的要求,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各项检查措施和规定,采取绩效考核的措施,以提高每一位检验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在检验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于多次使用后产生的仪器磨损应尽快进行更新、维护,选择稳定性能好的实验方法,以确保检验各项环节的质量。
2.4提高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
检验医师不仅要向临床医师提供详细的检验结果,更重要的是还要向临床医师解释检查项目的意义,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合理利用好实验室资源。其实,过多的检查不一定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反而可能干扰医师决定诊疗方案,从而影响诊疗效果。因此,选择适当的检测项目不仅能够得到可靠的诊断数据,更能帮助临床医师有效的对比,选择更加优化的诊疗方案。所以,加强检验与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有必要。
3结语
1.1检疫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
按照医院的感染管理要求,工作人员要遵从手卫生规范,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没有或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由于检验科工作繁忙,检验人员长期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密切接触,并经常使用针头、刀、剪等锐器,在工作中如不注重个人的防护,随时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检疫人员对于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对于被标本污染的仪器管理以及安全防控知识等认识不足,缺乏全面的安全防范意识。
1.2检疫检验设备落后
检疫仪器以及设备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患者对于医疗准确性的需求的逐步提升,医院也应在自身的检疫机器等方面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提升自身在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质量。但是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的困扰,就导致旧的设备得不到有效地使用与维护、新的设备又无法购进,这样对于检疫的质量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检验科临床的质量。
1.3检疫人员发展不均衡
检疫的过程包含了抽样、检验以及便携检验报告等。患者病情的确定是对其实施治疗的基础,因此,检疫结果对于患者以及定诊的医生而言十分重要。检疫结果的准确性、分析的全面性等直接与检疫人员的素质相关。检验科需要专业化程度高、检疫经验丰富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医学人才。但是检疫人员的缺乏却制约着检验部门的发展,检疫人员在技术上的不良操作,会直接导致检疫的误差过大,直接影响到检疫的质量。
1.4检验科医疗废物的处理
检验科的医疗废物主要是指患者的标本以及一次性耗材等。对于上述废物的处理,也是检疫人员考虑并进行合理处理的。但是,一些医院为减少医院管理的成本,对于检验科室的废物处理设施投入不足。还有的是一些检疫人员对于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分类不清,就过就会产生不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规定进行妥善的管理与处理。一定程度上,就会存在污染医院周围的环境,或者将病原微生物等进行传播的危险。
2提升检验科检疫工作质量的措施探究
检疫的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要强化检疫管理,就应积极的从检疫人员以及实验仪器、试剂等多个环节进行。在检疫的源头上做好强化与管理的工作,对于提升检验科室临床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检疫人员的管理
检疫人员的管理,往往会被认为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被医疗卫生单位的检验科负责人忽略。但是随着多年来卫生部、厅等各级部门的多次检查,检验科逐渐意识到检疫人员的管理是本科室工作,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检疫人员实施管理,首先,对于检疫人员的工作岗位职责进行书面化的说明,使其认清自身在检验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其次,针对能力不足的检疫人员,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同时激励员工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自我的提升;再次,为实现员工自身的专业化以及职业化发展,还应针对不同时期的员工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帮助其认清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2.2检验设备与仪器的管理
检验设备与仪器是实现检验质量的基础。要强化检疫管理,就应积极的从设备着手,提升设备管理、维护以及使用的质量。首先,用于检疫的仪器必须是经过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审批,在使用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仪器制造商的说明,来实施检疫;其次,对于使用中的仪器要进行定期的校准,以保证仪器使用不会影响到检疫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再次,对于检疫试剂,不仅要严格试剂来源,还应在保存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所要求的温度与环境。
2.3加强检疫与临床之间的“对话”
对于检疫结果,最终是要在临床的医疗管理中得到有效地实施。因此,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的检疫管理外,还应收集科室的反馈意见,通过与临床之间的有效对话,不仅能够针对检疫结果产生后续的观察,还可以在与临床的对话同时学习临床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素质。首先,与临床医生之间沟通新设备。对于检验科新引进的设备,能够开展的新的检测,除了检疫人员以外,医生以及护士很难获得关于新设备的信息,这就需要检疫人员与其加强交流;其次,通过与临床的接触,对于检疫的分析前、中、后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再次,标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检疫的结果,加强与护士之间的联系。第四,加强与医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开展的新检测项目,检疫人员应积极的与医生进行交流,使临床医生对检验医学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检验质量,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关键词:保险业;监管;保险产品
保险业是经营保险商品的特殊行业。保险业作为经济损失补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对保险业都进行监管是必然的。
一、保险业的特点
保险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专门处理风险的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这种特点具体体现在保险商品的特殊形态和保险经营方式的特殊性。
1.保险商品的特点
保险是一种提供风险保障的经济活动,保险商品是无形的商品。一般商品有具体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保险商品不具备感官性特征,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很难直接被人感知,又因为是无形的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刺激人们的感官,因此很难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人们对风险及其后果的畏惧与对保险的必要性的理解往往局限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在这之前容易存在侥幸心理。然而,安全观念上的保险消费则需要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发生。保险商品的这种需求严重滞后于消费的特点对保险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
保险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另一方面是:商品功能的迟滞性。它虽然是服务形态的商品,但不同于旅游、文化之类的服务形态的商品,因为旅游等形成的商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生产过程的完成往往就是消费过程的结束;而保险商品则不是这样;消费者购买的是一个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承诺(提供赔偿或保障),人们购买的保险商品不能获得现时的利益,这种承诺是一种信用,被保险人交纳保费在前,遭受风险损失后能否得到赔偿则取决于保险人履行合同的愿望和能力。
2.保险经营的特点
保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保险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经营的特点。
(1)保险经营资产具有负债性。一般企业的经营资产来自于自有资本的比重较大,因为他们的经营受其自有资本的约束,所以必须拥有雄厚的资本为其后盾。保险企业也必须有自有资本金,但是保险企业的经营资本主要来源于投保人按保险合同向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而这些保险费正是未来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负债。
(2)保险经营风险的特殊性。一般工商企业来讲,债权人是比较少的,是少数人,一旦破产,对社会的危害比较轻。但保险公司总是需要有至少一定的保费规模,总得有相当多的保单件数,才能维持它的稳定经营,才能平衡业务的风险。所以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人都不应该太少,哪怕是相对较小的保险公司,一开始比较小,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即便是比较小的保险公司,它持有的保单件数都不应该太少。太少的话,经营是不稳定的,没办法经营的。一旦破产,就会涉及到几千万人的利益损失。一般的工商企业破产的时候,债权人比较少,他们一般不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稳定。但是保险企业的债权人是比较多的,一旦破产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则比较严重。它的风险是具有长期隐蔽性的,是不易识别的。
(3)保险经营成本的特殊性。保险业的经营是以大数法则和概率论为基础的。保险经营的成本与一般工商企业商品成本相比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保险商品现时价格制定依据是过去的、历史的支出得平均成本,而现时的价格又是用来补偿未来发生的成本,即过去成本产生现时价格,现时价格补偿将来成本。同时确定历史成本时候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历史数据和资料,而且影响风险的因素在不断的变动,使得保险人确定的历史成本很难和现时成本相吻合,更难和将来成本相一致。因此,科学地测定保费或费率,是保险经营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二、保险监管的目标
国家对保险业监管的目标,是指国家监管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保险业进行监管所达到的要求或效果。最主要的是:一是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二是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
据保监会对2008年保险业监管工作的要求: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和改善监管,提高保险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维护好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重点抓好偿付能力执行力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法规落实的监督。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着力加强内控建设,提高内控执行力;着力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提高经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着力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效益性和可持续性;着力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的认知度、认可度和信任度。以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为中心,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三、当前监管工作的重点
1.加快完善保险监管法律体系
对保险业进行法律监管的基本方式是建立完善的保险法律体系。保险法的组成主要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和其他方面的保险特别法,它们分别调整不同范围内的保险关系。保险业法是对保险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具体规范保险企业的组织形式,保险企业的设立程序和条件,保险企业的主管机关,保险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计算,保险企业的解散和清算,以及违章处理等内容和行为。保险合同法是规范保险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法规,是保险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险特别法是规范某一保险的法律,例如国家关于法定保险的各种法律规定。
需要完善的法规包括对各类专业机构(人、经纪人、公估人)的监管、保单持有人权益保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保险欺诈以及会计制度等诸多内容。为了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监管效率,修改后的法律应进一步明确保监会对保险业所拥有的专属监管权利,其行为能力不得受有关各方的干预和牵制,并适度增加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编制。此外,在法律上应进一步确立以保监会为主、其他相关机构为辅的多重监管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以及保险业行业协会、专业性的保险同业协会(如人协会、经纪人协会、公估人协会、精算师协会等)的地位和作用。
2.强化非现场监管
(1)以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充足性和偿付能力额度为重点,提高监管执行力。全面落实《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加强准备金评估规范性和充足性监管,加强财务核算和绩效考核监督。对于偿付能力额度未达到监管规定、未严格执行《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公司,保监会将依照法律法规从严处罚,通过采取停止分支机构设立审批、停止高管任职资格审批、限制公司分红和高管层薪酬、强制分保、停止相应业务、直至退出市场等措施,督促公司改善偿付能力额度状况,提高偿付能力监管执行力。
(2)建立与公司主要股东、独立董事和监事长的沟通制度。保监会将向公司主要股东、独立董事和监事长通报监管情况,特别是公司在偿付能力、经营状况、市场行为、数据真实性、行政处罚、投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股东、董事和监事对公司管理层及公司经营情况的考核监督。
(3)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及内部稽核审计工作监管。全面落实《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充分发挥合规管理和内部稽核审计在依法规范公司经营、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内控执行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产险市场实际,对公司合规管理和稽核审计工作提出要求,明确工作重点和原则。
3.对高层管理人员加强管理
为加强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强化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推动保险公司规范运作。
保监会2008年4月28日,《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培训对象包括保险公司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等中国保监会认为应当参加培训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办法》规定以上人员需接受基本理论、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及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基本理论培训主要包括国家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理论以及保险业发展政策等。法律法规培训主要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险监管有关规定以及保险公司运作的法律框架和要求等。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包括保险公司战略管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知识等。职业规范培训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与诚信以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
4.对偿付能力进行严格的监管
《保险法》第108条规定:“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实施监控”。这是《保险法》规定的保险监管机构的一项职责。《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81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这是给保险公司设定的一条义务。赋予保险公司一项义务,就是保险公司应该保持和必须具有最低的偿付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习惯把监管目标放在对保险主体市场行为的合规性监管上,忽视对偿付能力的监控,部分助长了一些公司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管理的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发展,今后应逐步将重点放在对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监管,要定期对保险公司进行偿付能力的测试,确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从而根本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
保监会成立了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委员会,这个标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除了保监会的人员以外,还有保险公司的人员与院校的专家。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偿付能力监管协调机制,这就把有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协调统一起来,把这个工作做好,其中还包括统计信息部门要对保险公司的信息质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申曙光.保险学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卉.当前我国保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金融,2005,(4):22-23.
美术创作人员在得到一个演播室空间美术设计的任务时,酝酿最初的想法和形象化的概括,抓住对设计的独特理解,逐步形成它所塑造的演播空间外部形象的具体想法和意向.意在笔先,避免机械地按照节目规定的空间提供一般化地环境设计,才能提炼与节目有内在联系的造型因素,使空间成为一种潜在的语言,创造出仅靠人物语言动作无法充分表达的深遂意蕴。
在这里,我暂把演播室空间的设计分为六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假定的空间
假定性系美学概念之一,假定性是一切艺术创作所共具的属性,空间艺术中以抽象象征虚拟引喻,间接表现艺术的时空感。
演播室的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假定的空间场景,通过不确定空间的指定性,体现节目风格,例如:凤凰卫视的“杨澜工作室”,是一档以讲述历史长河中种种发人深省的故事、轰动的事件、才子佳人的传奇,回顾历史,给人以启迪的栏目.,整个节目开始摄像机由上自下,由右向左缓缓移动,象征历史文化的罗马石柱屹立在运动着的蓝天白云下,每一个柱子的中间都有一个电视屏幕,不断播放着珍贵的历史资料,主持人从柱子间慢慢走进镜头讲述一幕幕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个假定的空间定位在一个变化的历史长廊中,把一个古老的历史废墟景象搬到演播室,在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环境中,让观众能更好地去了解过去的各种历史。
二情感空间
不同类型的节目体现出来的感情基调是不相同的,一般节目的开始往往通过一段音乐,几组画面,几行字幕,就可以让观众了解整个节目的风格,环境的设计同样也从背景到环境空间道具无不体现出某种特定的情感用语。亚洲卫视的[V]频道,几乎所有演播室的空间设计,都采用极度夸张的色彩,奇异的道具,再加上主持人新潮的发型及服装,体现出先锋音乐的存在空间,在这样的气氛中,肯定不会有严肃的故事发生。
三交互式的空间
谈话式的节目中,演播室的空间设计目的是让主持人与观众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迅速沟通,调动情绪,让更多的观众融与节目中进行参与。“实话实说”栏目,演播室为圆型空间,观众嘉宾主持人三者在同一对等空间,摄像分布其中,主持人在观众嘉宾中来回穿插,打破了空间的两面或三面的传统组成结构.这种开放的空间构架,能更加轻易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情绪,让主持人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从这一点来说,演播室空间的美术设计,已不是简单地独立出现的,它是通过空间这个媒介与节目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搞装饰装修的设计人员,在搞电视演播室的空间设计时,为什么显得有时力不从心了。失败的设计只能体现在独立的空间变化,独立的背景空间,与节目本身相差甚远。
四空的空间(通用性演播空间)
一些演播室不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场所,关键是画面的整体和清晰,再配置简单的道具,这种布景也称为通用性演播,常用中景和近景,全景仅仅起到穿插作用。例如:凤凰卫视的“铿铿三人行”栏目,整个演播室只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幕布,以此体现“人生大舞台”“幕后休息室”的意象,以再简单不过的背景突出节目调侃诨谐的风格,是典型的后现代舞台风格,把三个人物放在一个简单的中性背景中,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性格更加突出,这种空的空间设计可以使观众唤起某种形象感触,也就是所谓的形象联想,形象联想也就是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契机,是塑造形象的基准。
五装饰性空间
如果是中性节目,不需要表明人物的特定环境,只需要有一个优美的背景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欣赏性,比如:音乐舞蹈节目杂技表演节目就需要在通用性的空间背景基础上,给予特意的精心设计,这也称为装饰性布景。这种装饰性空间场景,要考虑演员上下场的变化,利用色彩空间的变化,传统或现代的图形变化使节目本身更加充实漂亮,甚至可以利用机械装置增加演播室的空间变化,让节目更有可看性。
六虚拟空间
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
南南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南南合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全球性南南合作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全球性南南合作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分化、国际地位下降,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如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的影响力也一度有所下降,在南北对话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作为旧国际秩序的“反叛者”,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求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斗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地位使得它们反对旧国际秩序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标准的要求更加迫切。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15国集团等又重新趋于活跃。2000年4月,77国集团在古巴召开了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指明了发展中国家今后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国集团近年来基本保持了每年一届的首脑会议,成为一支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是最早成立的全球性南南合作组织,近期遇到的困难较多,不少人尤其是西方一些人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过时,不结盟运动应该消亡。尽管如此,不结盟运动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注:“BackgroundInformationonⅩⅢNAMSummit,”KualaLumpur,20—25February2003,不结盟运动英文网址,.za,2002年8月5日。)
2.发展中大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继续增强
近年来,南非、马来西亚、伊朗、古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大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南非自1998年担任不结盟运动主席国后,不仅积极协调和推动不结盟运动事务,而且还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世界种族主义大会、亚洲和非洲论坛会议、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等。伊朗于2000年正式加入15国集团后,2001年当选为77国集团主席国,除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外,还积极推进“文明对话”,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设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网络”(TheThirdWorldNetwork)在动员发展中国家舆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马来西亚将接替南非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发展中大国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在南方共同市场、南非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埃及在东南非共同市场中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联合国推动南南合作的作用明显增强
近年来,联合国加大了推动南南合作的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南南经济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决议就有:1991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的第46/159号决议、1994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49/96号决议、1995年12月20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和技术合作及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50/119号决议等。1995年6月,联合国确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的9项新方针也对南南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联合国不仅推动建立各种南南合作网,而且还竭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资助发展中国家召开了亚非合作论坛等不少强化南南合作的会议。
4.南南合作更加灵活多样
(1)以专题为主的南南或泛南南合作势头加强。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人权、环境、限制小武器销售等方面采取合作措施,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南北合作组织或南北对话会议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场所。随着欧非首脑会议、美国与非洲面向21世纪伙伴关系会议等南北性合作会议的召开,发展中国家在会议召开前往往首先协调立场,以便争取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
(二)区域性南南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在全球化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新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原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推出新的合作领域。目前,地区一体化组织遍布亚非拉各洲。
在亚洲,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东盟除三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外,自1996年起还多次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除就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进程做出一系列决议外,东盟还在加强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建设“电子东盟”等方面加强了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一体化进展最快的地区。2001年底东盟又与中国共同商定了在10年内成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注:《中国东盟贸易区仍障碍重重》,BBC中文网,bbc.co.uk,2001年11月6日。)在中东地区,海湾六国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有所加快。2001年12月,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海合会国家关税联盟,启动日期从原计划的2005年提前到2003年,并在原则上批准2010年起实行海合会国家统一货币。(注:《海合会国家第22届首脑会议闭幕》,,2002年1月1日。)尽管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冲突不断,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仍在重重困难中寻求加强经济合作的方法,2002年1月联盟首脑会议后发表的《加德满都宣言》决定在2002年底前制定出有关在该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为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注:《南盟首脑会议综述:加强合作共同发展》,,2002年1月6日。)
在拉美,目前已形成以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等为核心的地区集团化结构,并在各地区集团之间表现出互动和互融的势头。作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指导机构,拉美一体化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拉美一体化组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该组织自组建以来表现出强大的活力,成员间贸易额从1990年的41.3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03.5亿美元。(注:本文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集团间贸易统计数字均来源于: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0,Washington,D.C.,December1999。)近期,受阿根廷经济危机的影响,南共市的这一发展势头受到一定阻碍,南共市相互出口额从2000年的177.11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160.43亿美元,降幅达9.4%。尽管如此,2001年12月举行的南方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仍表示要积极推进南共市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外,2001年南共市还与南美洲另一经济集团安第斯国家共同体(简称安共体)就建立两大地区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了磋商,2001年南共市与安共体之间的相互出口上升了4.3%。(注:《拉美国家出口下降外贸赤字扩大》,新华网,,2001年12月18日。)
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势头也方兴未艾,目前已形成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马格里布联盟等重要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削减贸易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推动成员国扩大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7月非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非洲联合自强又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非洲还正式出台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决心进一步加快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非洲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
南南合作新领域
与早期南南合作相比,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上升和50多年南南合作的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在更广阔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条件。
(一)经济领域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来,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经济合作的决议》在南南经济合作史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南南经济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并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计划:1972年在圭亚那乔治敦召开的不结盟运动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不结盟行动计划》、1978年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会议通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1981年77国集团通过的《加拉加斯行动计划》、1990年南方委员会发表的《对南方的挑战》的报告、1997年1月77国集团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举行的南南贸易、投资和金融会议通过的《圣何塞宣言和行动计划》及2000年77国集团召开的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
1.21世纪南南工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有更广阔的前景
独立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是从农牧业、采掘业、手工业、轻工业、加工业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开始的。在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广阔。在第一产业,除传统合作项目(如热带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渔业养殖的开发与推广)外,以资源综合利用、物质多级循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的生态农牧渔业合作方面大有可为,生物工程新技术在农牧渔业中的开发和应用合作也将在今后南南合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第二产业,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完备工业体系的建成,发展中国家在轻工、纺织、家电、化工等加工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中间技术制造业也表现出比较优势。1960年制造业只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25%,(注:畅征、陈峰君:《第三世界的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页。)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将会有较大的增强。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方面的合作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2.加大贸易往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讲,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晴雨表,也反映了南南经济合作的总体水平。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呈快速增长状态(见表1)。
表1发展中国家出口情况
单位:10亿美元,离岸价格
1985199019952000
发展中国家490.3831.31435.02073.0
世界1874.53381.75070.86341.2
资料来源: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2001,TrendsandPoliciesinthe
WorldEconomy,NewYork:2001,pp.258—259。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28.7%、1990年32.5%、1995年41.5%、2000年38.0%。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贸易额也呈快速增长状态。以拉美和非洲为例,拉美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12.6%、1990年16.5%、1995年20.5%、2000年22.1%。非洲国家间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4.2%、1990年7.0%、1995年10.6%、1998年12.0%。(注: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1999,NewYork:1999.)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间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1)贸易额有很大增长余地。在地区或次地区一级,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及次地区间的贸易额可能出现较大的增长。如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卓有成效,4国间的贸易额从1990年的35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10亿美元。(注:尚德良:《世纪之交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1~2期,第81~84页。)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跨地区的经贸合作也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为例,195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91年增长到14.4亿美元,2001年中非贸易额达108亿美元。(注: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中国对外经贸统计数据,网址:。)(2)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52.7%、1990年48.8%、1999年44.4%。而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18.3%、1990年23.0%、1999年27.5%。(注: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2001,TrendsandPoliciesintheWorld
Economy,NewYork:2001,pp.260—261.)目前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也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原料和初级产品占很大的比重。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增长,制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将逐步扩大,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初级产品生产国的重要市场,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制成品。(3)贸易覆盖面有很大拓展空间。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除周边国家外,主要是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交往增多,尤其是发展中大国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象会进一步多元化。
3.扩大相互间的投资大有可为
与贸易相比,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相互投资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经济和管理人才,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走联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迅速增长势头。据统计,发展中国家1998~1993年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35.09亿美元,1999年已增加到656.38亿美元(见表2)。在联合国统计的世界63459个大型公司中,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economies)已占12518个,占世界总数的19.7%,其中非洲167个,拉美2019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9883个,西亚449个。(注:UnitedNations: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andDevelopment,NewYorkandGeneva:2000,pp.11—13.)应该说,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而且也有能力扩大相互间的投资。
表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1988~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发展中国家23509421245025957763643353304565638
世界221357282902357537390776471906687111799928
发展中国家
所占比例(%)10.6%14.9%14.1%14.8%13.6%4.8%8.2%
(二)科技、教育领域
1.科技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科技方面取得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南南科技合作大有可为。一些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和韩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科学技术相对发达,进行南南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以中国为例,1978~1990年,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约执行了2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至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与9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协定,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注:引自中国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于2001年11月编写完成的《中国南南合作发展战略》(电子版),第一章第三节,网址:。)可以预见,21世纪南南科技合作不仅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而且会从主要由政府主导向多种成分参加的合作方向发展;合作方式将更趋多样化。
2.信息合作
长期以来,南南信息合作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家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是一种“富国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近年来,南南信息领域的合作受到更多国家的重视。2000年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均强调发展中国家信息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作措施。2001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的第11届15国集团首脑会议,将会议的主题定为“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潜力,促进集团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合作与交流,消除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和数字鸿沟。中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召开了“信息通信技术南南合作国际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受到了有关国家的热烈欢迎。
3.人力资源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早就有人才交流和培养计划,人力资源合作的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1998年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南方中心合作出版的一本书,介绍52个发展中国家430个科学机构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发展中国家间人力资源的合作。一些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组织(如联合国和77国集团)也设立了不少基金,促进南南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利用双边、地区、地区间和国际网络,培训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推动南南科学交流和训练,已被不少发展中国家作为南南合作的最优先的选择,南南人力资源合作明显增多。
(三)政治领域
1.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任重道远
自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南北对话与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历程充分表明了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克莱斯勒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无论相对于其历史上的表现还是相对于北方国家同期的发展状况,都是很快的。根据他的观察,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提出国际新秩序倡议,最激烈地反对自由国际秩序之时,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最佳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国家的实力和南方国家的团结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保障。
在全球化条件下,政治合作仍将是南南合作的主要动力,发展中国家仍需在平等分享全球化好处、推动联合国改革、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南方国家以平等地位有效地参与国际决策、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反对西方国家干涉内部事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和磋商,通过联合国、地区合作组织、国际会议等各种论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利益。
2.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是当务之急
作为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一直将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目标。1964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发表了《联合宣言》,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此后,发展中国家多次重申了这一主张。1974年第6届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进入新的。尽管取得过一些成果,但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国际发展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变,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仍处于从属地位。2001年5月,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起参加的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不得不承认,最不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仍处在世界经济的边缘,并继续遭受赤贫的苦难。(注:引自《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宣言》,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文件,网址:/Chinese/newlinks,2001年5月21日。)
发展中国家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化,它们反对的是全球化中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在乌拉圭回合时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规则谈判中处于“沉睡”状态,导致了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从西雅图会议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状况有所改变。目前,无论在世界经济论坛还是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规则之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不断努力创造“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环境
技术进步尤其是通讯技术的进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向文化同质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方向发展。各种文化、文明、传统更多地交流、交融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超级强国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力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大量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以“文化全球化”名义实现“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霸权主义的做法可能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世界许多相对弱势的文化、文明、传统面临空前挑战。
1997年5月,113个不结盟国家派出54个代表团,参加了在哥伦比亚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文件指出:“文化多样性和人们对世界多元的看法,是人类的伟大财富。……不结盟国家要求将它们作为指导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价值观念。”该文件指出,全球化面临两种不同前景。“消极全球化,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身份、社团观念、个人价值和自身文化归属感。”因此,应当发展和促进“积极全球化观念,以此作为南方国家丰富人类文化财富的惟一选择”。(注:请参见不结盟运动的相关文件,网址:.za。)2000年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后,77国集团正考虑每两年主办南方文化集会、南方艺术节,推动南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明对话”的概念首先由伊朗正式提出,并经发展中国家努力,正式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并不是偶然的。
2001年“9·11”事件将“文明冲突”或“文明对话”的课题严峻地摆到了世人面前,应该说世界上这两种趋向都在发展。因此,通过文化合作,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21世纪南南合作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安全领域
在21世纪,安全问题的全球化趋向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南南安全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在国际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南南合作,反对发达国家重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轻限制常规武器销售的做法,敦促国际社会在禁雷、防止核武器扩散等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要求发达国家兑现不对无核区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方面的承诺。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重视,同时争取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将比冷战期间承担更大的责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处理地区冲突的能力有所增强。各地区性组织(非洲联盟、东盟、美洲国家组织等)都强化了这一机制,通过派驻军事代表团、观察团和委托有关成员国组成的调解团、直接派遣维和部队等方式,强化了维和作用。以非洲为例,自1990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部队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由东非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发展组织等在解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莱索托、民主刚果内战和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边界冲突等问题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2年6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洲在自主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南南合作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经济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迅速崛起的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和许多国际场合,代表3/4的世界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两极格局结束后,发展中国家作为被争夺的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不平衡发展导致的分化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整体政治作用的发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由于政治动荡、经济基础落后、科技不发达、社会凝聚力低,这些国家进入21世纪后处境将更加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尤其是21世纪初“边缘化”趋向还会继续发展。
1.1科研管理部门队伍
大部分的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工作量大、工作繁复,各种原因大致如下:①科研管理部门编制少、人员配备速度远远落后于实际科研工作量的飞速增长。②上级领导部门的标准化管理、全程化监管增大了高校科研管理实际工作量;③科研部门内部工作分配机制问题。④单位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许多管理人员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工作状态。用管理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术人员,服务观念不强。⑤科研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在申报立项时,不能够很好的指导科研人员进项项目选题,导致项目申报中标率很低。
1.2科研人员
由于质检单位对科研能力的考核不太严格,而且许多检验项目属于法定检验,不用去争夺市场。其次,科研奖励机制不能落实。这就导致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愿意创新,不愿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只有迫于职称评定或领导压力时,才不得已为之。另外由于单位本身的科研管理制度基本是集权式管理模式,这就导致项目在申请立项时呈现一窝蜂往前上,立项后,基本无人问津,快结题时,实际工作只有一两个人负责。大部分的项目参与人员只是名义上参加,所以这样就会对项目实际负责人员造成压力。由于不是专门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工作对于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增大了工作量。同时由于人际关系压力,很多青年骨干对项目的付出和获得的成绩是不成正比的,这也就导致许多青年骨干力量不愿意去干。
1.3管理制度
对于并非专门科研机构的事业单位来说,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许多相关制度只是依据上级制定,不符合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执行起来也有难度。比如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而且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另外项目专项经费不能由项目负责人合理支配,科研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等因素,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在项目验收环节,缺少一整套完善的验收制度,不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奖励机制更是滞后,虽然已经颁布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但是相应的奖励办法却一直处于难产之中。这势必成为抑制科研水平发展的重要原因。
2现代科研管理的思考
2.1更新科研管理观念
管理要摆脱传统的“管”的思想,强化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与时俱进。科研管理并不仅仅是上传下达,还包括为项目提供一定的信息平台,监督项目的实施、结题验收等一系列工作,培养青年人才。以服务项目、服务科研人员为目标,促进科研的顺利进行。作为质检系统,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到一线从事检验,要完成检验任务。所以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管理就要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2.2管理应该是积极和主动的
这是现代科研管理的时代要求。管理不能停留在按上级通知要求项目提交资料或汇报进度。管理要主动出击。要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对项目的立项、实施、进展的提出合理的建议,监督和促进课题的顺利执行和完成。管理还要走出去,例如多举办或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科研活动,向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科研发展思路等,可以让科管人员了解本单位的问题、需求和变化。2012年8月,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就承办了“第一届压力管道元件产业发展技术交流论坛”。此次论坛吸引了众多检验机构、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高校的领导和业内知名专家。通过此次论坛,该院更加了解其它单位的情况以及上级部门科研信息,知己知彼。同时也提高了该院的知名度。
2.3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要打破原有的传统的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间、环境、人员的变化适时调整。例如创建合理的奖酬分配机制和公平环境。通过经济杠杆来激励科研人员。科研基金也要用来对科研成果和进行奖励。对按计划完成科研项目、经过成果鉴定者,要根据不同评价结论,发奖励。激励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研中。这样将有利于科研成果和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继而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2.4增大经费投入,培养青年人才
增加经费投入是保证。对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必要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重视科研工作的一项指标就是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的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科研经费不但可以购买供科研用的设备、资料,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还包括提供各种机会让青年人才走出去参加研讨、交流等科研活动,开阔视野。为了激励科研热情,该院鼓励青年人才尤其是学历较高者积极参加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组织的科技活动周的征文活动。
3结语
0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价值最大化”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可持续性竞争能力的基础。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美国的项目工作结构分解(WorkBreakdownStructure,WBS)、英国的成本编码分配等。国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较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并应用于实践,有效地指导了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国际化演变,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像一把双刃剑,客观地展露出建筑业内者的优势和劣势。个别建筑施工企业借助单纯的规模化扩张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为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现代的建筑行业竞争更加表现为发挥优势,规避劣势,以成本管理为核心,采取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追求最佳经济效益。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工程项目参与者忽视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从项目经理到具体施工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节约成本。目前,一些工程开工前未编制全面的成本计划,过分依靠经验粗放式管理,出现症结时没有规章制度可以参考,项目经理处理问题主观色彩浓重,具体施工人员随意应付。
1.2工程成本控制措施缺乏针对性工程项目环节的纷杂性决定了成本控制措施的多样性,不同的工程要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计划。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事前成本控制计划模糊或照搬类似项目,当出现问题时难以采取应对措施,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
1.3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缺乏风险应对机制技术水平的发展、各类成本的上涨、竞争环境的严峻、物质资源的短缺等原因使工程项目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这些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缺乏风险应对机制严重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1.4缺少责权利对等的奖罚机制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是核心,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分公司负责,其他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不重视考核奖罚,“健康因素”和“保健因素”未结合使用,责权利三者不对等。
2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
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测算、实施、验收全过程。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过程控制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下面就从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流程分析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工程管理主要流程图见图1。
2.1测算阶段1)开工前开展成本预测,明确成本目标。在工程开工前,成立成本核算领导小组,组织人员了解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中标价比较计划成本和责任成本,再按照中标价、当地资源及启用队伍情况编制责任成本预算,确定责任成本目标。2)进行项目施工成本的分解。确定具体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通讯费、差旅费等费用的消耗量,作为施工时各项目的具体控制目标,并将此控制目标分发至各相应的部门。
2.2实施阶段1)细化成本控制方案,将目标落实到人。成本控制方案是在项目经理负责下,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以货币形式预先规定施工项目进行中的施工生产耗费的计划总水平,通过施工项目的成本计划可以确定对比项目总投资(或中标额)应实现的计划成本降低额与降低率,并且按成本管理层次、有关成本项目以及项目进展逐阶段对成本计划加以分解,并制定各级成本实施方案。2)明确责权利,做到实施、考核均有理有据。要使成本控制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安全、质量、行政管理的同时要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3)成本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成本的控制也是动态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成本控制是施工阶段成本管理最核心的部分。成本控制要对施工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监控并收集大量数据,将计划值和实际发生值进行对比,根据比较值的大小,确定成本费用是否已经超出计划,超出或节省多少,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达到将项目最终发生的费用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的目的。进行比较时,应分段进行,如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超级秘书网
2.3验收阶段1)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工程还未竣工扫尾,主要技术力量已抽调到其他在建工程,以致扫尾工作拖拖拉拉,战线很长,机械、设备无法转移,成本费用照常发生,使已取得的经济效益逐步流失。因此,要精心安排,争取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以降低竣工阶段成本支出。2)工程项目结束后的成本审计分析,既是抓好经济核算资料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又是总结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经验的重要环节。工程竣工后,应建立以该工程项目为对象的经济核算资料档案,即工程合同、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设计变更、签证资料、施工预算、成本计划项目承包指标、成本台账、竣工成本分析资料等,必要时以附件的形式记录下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在遵循市场化原则、效益性原则和责权利对等原则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强化成本效益观,发挥全体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郝建新.英国工程造价管理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顾倩.论全面加强项目成本管理[J].建筑经济,2000(3):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