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前沿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2: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前沿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前沿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欠发达地区;交易费用;公平与效率;制度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基础、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区域金融发展也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银行有款贷不出,而许多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从而导致存差不断扩大,金融运行质态趋于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交易费用昂贵、规则的不公平也是制约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2广西金融现状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区内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广西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金融业发展迅速。2004年末,银行网点达到5602家,从业人员67792人,金融资产总计7622.7亿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发展却面临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2.1存差不断扩大,资金外流

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4063.30亿元,按可比价算,比上年增长12.7%.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银行及金融机构却出现了贷款放不出,存贷差逐年不断扩大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把大量的富余资金上存。国有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将其资金上存上级行,实质上是当地资金的外流,资金通过上级行投放到其他地区。资金的外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资源分配的供需矛盾。

2.2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中小企业贷款难

广西境内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大企业、优势企业、支柱产业较少,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向大企业、上市公司、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倾斜,讲求大额贷款,追求规模效应,而中小企业由于资信低,很难形成有效需求。以广西钦州市为例,至今没有一家大企业,连一家上市公司也没有,2003年末,钦州市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共计1663户,信用等级A级以上的贷款企业共146户,占比8.78%,虽然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但只有A级信用以上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贷款,许多企业不能形成有效信贷需求。

2.3金融机构功能弱化,服务渠道狭窄

欠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自有资金普遍低下,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经营不善或出现困难,往往出现逃废债务行为,整体信用环境欠佳。《担保法》实施之后,规定金融机构办理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物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登记才有效。据调查,在办理抵押、担保贷款过程中,相关收费偏高,加重了借款人负担,从而也影响商业银行开办贷款业务,成为制约信贷投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评估费、抵押登记及变更费、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费。

从广西金融现状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存差的扩大,还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功能弱化等问题,这样的困境都是彼此相互影响而造成的。无论是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下降引起的中小企业贷款难,还是金融机构功能弱化都加剧了资金的外流,从而导致存差的不断扩大。究其原因,除了受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之外,制度因素也是造成本区域金融运行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决定绩效。制度的功能在于提供行为规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配置效率。因此,制度理论对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的制度因素分析

3.1交易费用理论与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

(1)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阐述。

交易的发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的回放,是影响交易成败的首要因素,价格是交易谈判的结果。交易费用是决定交易成败的原因之一,它通常被归结为三种成本:签约前的搜寻成本、签约中谈判成本以及事后的监督和执行成本。

(2)交易费用理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的解释。

从交易费用理论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交易费用昂贵,而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或消除本来可能有利的交易。首先,签约前的搜寻成本,欠发达地区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要经济力量,由于该区域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治理不规范,信息隐蔽,银行事先要加强对企业经营和信用状况的审查,信息搜寻费用较高;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与银行没有稳定的银企关系,要获得银行贷款,必须通过人或担保机构与银行沟通,增加事前的“寻租”费用。二是签约中的谈判成本,在签订借贷合约时,由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整体资信度低,银行往往设置严格的贷款标准和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增加更多详细的限制条款,这都提高了交易的谈判费用,同时也影响了中小企业主进行融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贷款规模与银行收益成正比,我国欠发达地区仍然是以国有大、中银行为主体,不论贷款金额大小,银行审核、批准、发放程序基本相同,花费的交易成本基本相同。三是事后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由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规模较小,以及对资产价值评估的中介结构不成熟,所以银行事后监管和控制的成本较高。另外,一旦银行突然修改契约或者中止贷款,将为中小企业带来意外损失,增加额外的交易费用。

3.2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与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

(1)新制度经济学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阐述。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致同意规则的目的在于保护每个人的公平权利,“效率应解释为往往出现于有关团队中人们间的自愿同意。因为有效率的东西是出自同意的东西,而不是出自同意的东西就是没有效率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限制同意的范围只能有独一无二的结果”。

(2)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对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的解释。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信用环境,金融运行质态都要明显优于西部地区。然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制定金融政策或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并未实行差别对待,均采取了东西部统一的金融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因此,这样一个规则的不公平,客观上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运行效率的低下。首先,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全国统一的,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现金漏损率较高,再加上向东部地区的资金回流(资金漏出),使得西部地区货币乘数低于东部地区,从而使西部地区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远远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很多中小企业贷款难。其次,利率的差异。长期以来,实际利率双轨制的存在加剧了东西部资金配置的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东部享有“优惠”利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东部,造成西部地区的存差不断扩大,减少了西部地区用于本地贷放的资金量。最后,统一的宏观调控模式。

4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易费用与规则的不公平是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制度因素。经济弱势的欠发达地区,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以及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应该考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制度革新,从而使得新一轮发展不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制度的变迁是从效率低的制度向效率高的制度的转移,开放的市场化的金融制度更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以交易费用、公平效率关系理论为出发点,制度创新的主要建议有:

(1)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现有金融体系。从理论上看,担保加大了契约成本,但可以有效地降低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担保体系的建设缩小了人的机会主义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出于对资产安全性考虑,往往陷入有钱不敢贷的境地,债权银行在决策时往往综合各种成本和风险的基础上做出的。要降低银行对欠发达地区的风险预期,欠发达地区可以先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例如鼓励中小银行的发展。

(2)放开金融管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国家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应更多考虑规则的公平性,实施略有区别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政策能更加倾斜于欠发达地区,使该区域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具体地,在与国家货币政策协调一致的大前提下,根据地区差异适度下放欠发达地区执行货币政策的权限,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等,从而能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相适应,提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乖利.交易费用的简要理论评述[J].嘉兴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1).

[2]刘宛晨,杜彦瑾.新制度经济学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J].求索,2006,(6).

[3]科斯,阿尔奇安,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斯坦力L·布鲁.经济思想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竞争力,竞争格局

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承接大国。发展服务外包对调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日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如何抓住当前时机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主要有:第一,充足的人才资源。服务外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印度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等高端业务员工基本上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有关外包服务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与大学、培训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牵头策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第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印度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可靠而且成本低廉,使金融外包企业能全天候运营。钦奈、班加罗尔、德里等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还是航空枢纽。第三,政策支持。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信息产业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让外包业务享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措施,在批准用地方面提供便利。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这些措施鼓励下,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第四,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印度企业重视外包管理,都有由董事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和外包业务发展战略。企业都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印度政府也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企业全面接受相应的国际认证。印度企业还严格遵守合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业务也在it以外的其他领域快速推进,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险后援中心最引人瞩目。2003年之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节节攀升,国内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预计到2010年,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离岸外移投资中10%有希望投向中国,其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约50亿美元以上;在岸外包方面,我国bpo市场预期将超过500亿美元[3]。随着我国金融外包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包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目前,我国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来自印度的公司。欧洲流程外包研究机构morganchamber分析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外资银行的发展计划,将给中国的bpo提供商带来战略性的机遇。我国将有机会同全球领先的银行合作,分享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合作未来会成为我国bpo走向世界的桥梁。二是我国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储量大。三是我国的综合成本优势,在人力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都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四是我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五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尤其是香港和上海正在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场带动的服务外包趋势势不可挡。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以软件业外包为主,很少为国内信息化服务,而我国金融信息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信息化与软件业互相带动。六是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文化传统相似,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金融外包业务,我国都是首选[4]。

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纷纷建立金融服务中心。首先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5年7月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被确定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着手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金融外包业务示范基地。这有利于将跨国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门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和服务全球的后台基地。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研究显示,近两年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中心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在沪外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专业性较强的银行,已经在境内投资的关联公司开展外包业务,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在逐步增加。这些分行或者公司,将来都将被打造成外资银行亚太区服务外包的操作中心。其次,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金融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罗湖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切实建设“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第三,北京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北京市通过了《加快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等3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区对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京cbd、朝阳区以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在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的总体工作设想和全面论证。

四、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策略

考虑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到我国的实情和印度优势与经验,我国在增强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方面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护规则,在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拓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此前商务部已经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其用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担保。鼓励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三是对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目前,在印度、捷克等外包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都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增强了该国外包的竞争力。商务部正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政府要逐步认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商机,进行统一规划和宣传推广。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我国承包企业首先要在战略上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其次,服务承包企业应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严格履行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第三,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

(三)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我国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其次,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服务外包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外包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服务外包。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了专门的金融产业基地,以改变地域分散、个体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的服务外包状况。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对入驻基地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的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

(四)加大对外包业务的专门人才培养及引入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对社会急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培训,来缓解人才矛盾,尤其是把英语及软件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10月,首家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张江创新学院”在上海成立,开始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对于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经常和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门人才。此外,行业主管机构或承包企业可以联合高校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通过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招揽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专门人才引进基金,引进人才在简化出入境手续、落户以及提供住房等方面实行优惠,给予便利。这种多渠道的培训将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n].国际金融报,2006-07-03.

[2]李文茂.印度金融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j].华北金融,2006(11).

第3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 信息披露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传统的金融工具大概包括货币、债券、股票,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了更多品种繁多、特性各异的金融工具,即衍生金融工具,也叫做金融衍生品。衍生金融工具依据其性质又可分为远期、选择权、互换和再衍生四类,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目的大概分为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两种,前者是为了规避风险,后者则完全是为了短期投机获利。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原则规定,只要对投资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信息都应充分披露,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风险性极强的新兴金融工具,其交易的会计信息也应该得到充分披露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然而,受限于我国金融市场及我国会计研究发展水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却面临诸多问题。

(一)会计准则缺乏操作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金融工具的研究起步较早,颁布过一系列规范金融工具的相关准则,比如SFAS133、SFAS138、SFAS149、SFAS15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在1995年后2005年先后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

2006年2月依据于《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对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做出了规定,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针对颁布的准则,都配备有详细的操作指南,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既有定性判断也有定量分析。而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仅仅构建了一个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及披露的框架,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套期保值业务有效性测试、公允价值的估价、风险的量化等问题,涉及较少,使得会计实务操作中缺乏规范和指引,会计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依靠财务报告,然后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发展的时间短,水平低,国内对其研究起步较晚,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等问题,目前财务报告所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质量并不高。

1.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长期游离于报表体系之外。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规定,金融工具适宜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应对金融工具交易相关信息进行表内和表外披露。可目前我国的报表体系中,并没有对衍生金融工具单独列报,无法从表内直观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交易分类,以及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带来的对企业损益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长期游离于报表体系之外,对于表外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也多是粗线条的文字描述,如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政策、交易目的、交易有可能面临的风险等,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型、风险敞口的具体数值、各种风险的集中度等信息,披露却很少。

2.对其公允价值估值、风险敞口度量存在金融环境和技术性问题。SFAS157规定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第二层为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许多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全面冰封,从市场交易已经无法获取公允的市场报价,金融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只能通过价值模型来确定金融资产的价值,模型建立存在较多假设条件和建模者主观分析判断,当整个金融环境以及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可能计算出来的数据无法真实客观的反映金融工具本身价值。

在我国,由于国内金融工具交易仍然比较保守,金融市场发展缓慢,越来越多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风险敞口的量化也只能通过管理层主观判断,和基于无数假设条件下的数量模型来获取。有可能同行业上市公司采用的估价模型还不一致,许多管理层往往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利信息也不愿意主动披露,再加上政府有关机构对其监督不力等因素,使得各企业相互之间的会计信息缺少可比性。

3.信息披露不及时。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从报表日到公布日时间过长,比如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公布日在报表日至次年4月30日之前均可。我们都知道,衍生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市场交易、风险等都是瞬息万变的,像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拖延这么长时间,会计信息严重滞后,明显已经失去了信息的使用价值,也有违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及时性原则。

(三)现有从业人员职业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信息披露,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判断,不仅要懂会计,还要懂金融,这就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衍生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大批财务人员还仅处于财务基础工作的层次,既掌握财务、计算机、金融等知识,又具有较强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这也是我国会计业界发展的一个尴尬处境。

二、改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使其更具操作性

任何准则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一蹴而就的,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纳入可选择的计量法,将金融工具纳入核算体系,已经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借鉴国外先进的准则制度,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增加可操作性的解释及说明。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加透明度

要想提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质量,一方面,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纳入报表体系内,可以在目前报表体系基础上新设全面资产负债表和全面损益表,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独立的报表项目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便于信息使用者直观地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项目、交易量和损益波动对报表的影响。同时,在表外,可以新增衍生金融工具报表,对衍生金融工具按交易时间、交易类别、公允价值变动、风险敞口等信息进行集中披露。另外一方面,政府相应机关要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监督,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估价和风险敞口计量,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可以考虑选择类同的估值方法,以提高信息的可比性。最后,要缩短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时间,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实时公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情况的简报,作为定期财务报告信息滞后性的一种弥补方法。

(三)增加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任何制度和准则的实施,都要落实到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应适时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多融合信息化技术、金融、数据建模等知识,为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做准备。另外,企业也需要在工作中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既可以通过市场引入优秀的专业人才,也要增加内部员工的培训机会,加强专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同时,企业也需要提高管理层对风险控制的能力,推广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颖超,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2(5)

第4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反洗钱科技应对能力

一、当前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反洗钱工作机制缺位。我国现行的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基层行的反洗钱工作监督、检查机制都不很完善,在反洗钱内控制度落实上也有不到位的地方。首先,银行在客户尽职调查中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客户的调查仅限于一般情况,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等与反洗钱密切相关的信息调查有许多缺失。其次,反洗钱协调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一些客户提供的假身份证、假工商税务登记证,银行人员难以鉴别,也不能得到相关部门在鉴别这些假证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难以获取真实完备的客户信息。此外,人民币和外币反洗钱缺乏信息互通和有效联动,工作相对独立,步调不一,不利于对跨境洗钱犯罪的全程跟踪。

2.反洗钱工作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由于金融机构还没有开发和建立一套反洗钱的软件和系统,尚未建成与支付清算系统对应的支付交易监测系统,不能对大额和可疑交易及时进行监测、记录,这给反洗钱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等新兴网络工具的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多种网上支付方式以及在线媒介,使得利用网络洗钱的风险性较之传统洗钱大为减小,越来越多的网络洗钱出现了。由于我国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对网络洗钱的监控更未涉足。

3.一线员工识别分析可疑交易的能力较弱。一线金融人员甄别和分析可疑交易的能力明显不足,我们缺乏高素质的反洗钱工作人员。从整体上说我国对金融业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教育还不够深入,金融工作人员反洗钱意识缺乏,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低,不熟悉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缺少良好的经验积累,其综合素质同当前的反洗钱工作现实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有效提高打击洗钱犯罪科技应对能力

国际反洗钱经验证明,改善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技术条件是打击洗钱犯罪的有力保障,针对当前洗钱犯罪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动向,我国应大力提高对洗钱犯罪的科技应对能力。

1.健全金融机构反洗钱协调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监管机构通过执法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金融机构执行政策规定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对政策本身进行审视,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反洗钱措施,加大对大额外汇收付和无交易背景的大额人民币支付的监测,完善收支预警系统,提高监测的灵敏性。此外,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反洗钱内控制度和内部经营管理制度的关系,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反洗钱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做到与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并监督所管理的分支机构制定严格有效的反洗钱措施。

2.大力提高反洗钱的科技监控能力。关注可疑交易报告是发现洗钱线索的关键,根据我国《反洗钱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客户账户内所发生的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情况及时向有关监管机关报告。其中,大额交易报告是从定量方面界定交易信息报告的内容,凡是交易金额在规定限度以上的交易,不论是否可疑,都要报告。而可疑交易报告则是从定性方面界定了交易报告的内容,即针对金额、频率、流向、用途及性质等有异常情况的交易。这样可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并加强对网络银行、电子货币、银行卡等新兴业务的反洗钱监控。

3.改善反洗钱的技术条件。澳大利亚反洗钱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一个先进的反洗钱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网络、数据库、数据计算等技术。我国应结合工作实际加速科技进程,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技术手段,加速研发网络互联的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监测报告系统,完善反洗钱软硬件条件,推行完整、规范和真实的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不断完善数据筛选和分析工作,提高数据筛选的准确性和分析报告质量,增强反洗钱监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统一全国的金融网络,建立有效监控和管理资金账户系统,改进银行账户管理手段,在对洗钱犯罪的监控、取证、防范等方面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4.全面提升一线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一些发达国家反洗钱的经验表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反洗钱工作队伍至关重要,大力抓好一线反洗钱专业队伍的建设,促进反洗钱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首先,认真选配工作人员,将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专业知识对口、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外语交流能力强、熟悉经济金融及法律等方面知识的青年同志充实到反洗钱工作岗位上来,逐步充实反洗钱工作岗位。其次,有组织地开展业务培训,举办面对银行系统的国内反洗钱业务培训和有关的业务研讨活动,讲授反洗钱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定;注意学习和借鉴国际反洗钱的先进经验,“走出去”接受境外培训,掌握先进国家在反洗钱立法、金融情报中心的运作模式、反洗钱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金融交易报告信息的分析和跨境异常资金流动监测分析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刘阳:反洗钱工作中不可忽视电子支付[J].西部金融,2008年第2期

第5篇

一、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以下主要质量问题:

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

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空泛或难度较大。如三农问题、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又如有关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等由于选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因而很难围绕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需要阐述的观点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对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表现出不知如何应用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剪辑、粘贴、堆砌,缺乏自己的观点知识点罗列现象较普遍。

3.论文呈现一定的教材化现象

论文教材化是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证论述的少概念性观点多,实践性观点少;论文的结构体系与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又难以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论文的论述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操作性。如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只能从简单的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论述论文出现明显的教材化现象。

4.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较差

部分学生提交的初稿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甚至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不作标注。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的论文排版都会出现错误,整篇论文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的规范性较差。

二、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或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上与其他教学任务脱节。毕业论文是全面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程度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其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没有将毕业论文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相联系或是开设此类的选修课程。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仅仅靠教师三、四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二是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选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如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调查与分柝某地区银保合作的调查与分析、某村农民理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等。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在学生设计毕业论文方面投入过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从2006届和2007届某校金融学毕业论文的成绩看(由于该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学评估时间2008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与评估前两年相比,可比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评估前两年的成绩进行对比),2006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95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为96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从这两届毕业论文的成绩比较看,都没有不及格成缋2006届论文成绩明显高于2007届论文成绩,而实际上2007届论文质量要高于2006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教师指导论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学金融系共有教师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师每届要指导30位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双学位和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指导的学生明显过多,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的时间又集中在三四个月内,指导教师不堪重负,极大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也影响了所指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多数教师缺乏实践,在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论文的指导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几次见面辅导,有的还是网上辅导,有的甚至在学生的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只辅导两次,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充分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首先,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大学金融学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写作功底有明显差异。其次,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再次,由于金融机构对学生实习往往是不欢迎、不配合,很少学生真正能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对银行、保险等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写作中,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紧迫感或时间概念,持应付态度。实际上金融系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也就是从学生选题到论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学生往往“拖’到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回校才开始动笔,造成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上的前松后紧,导致论文质量较低。三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有一定冲突,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致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结合近年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质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如论文抄袭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有明确、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制度界定抄袭的标准,及指导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其次,应将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融合到整个教学环节。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一些有关论文写作方法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学期开设一门《现代金融理论专题》介绍理论前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在第五学期安排诸如《金融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和一些前沿理论课程。另外还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外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创造学术气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上述经常性的论文讲授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写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允许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精神、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作用,都应被认可和采甩实际上言之有物的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比较之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的所谓“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素质、实践能力上更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最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创办内部刊物或建立专门网页教师将学生的优秀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推荐发表在内部干刊物或网页上,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在此刊物或网页上还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师的示范论文,从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每年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结集出版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甩又可以作为以后写作课程的教学参考。此外,学院每年评出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也要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应完全以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为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所指导学生的基础即应从提纲、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进程度以及导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来客观地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

2.切实加强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

其一,可以尝试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考虑到金融系师资较欠缺,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机构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这样既能减轻金融系指导教师短缺所造成的压力弥补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实现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二,可以尝试低年级导师制。即金融学专业的每位学生在第五学期末选择一位导师,并将学生按照导师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商讨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准备工作提前避免与考研、就业相冲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变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供清晰、具体的思路,避免给出模糊的指导。如:不能仅指出学生论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而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并提供一些可参阅的期刊资料或书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论文质量。另外,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确定选题时,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选题设计。从2007届金融系学生毕业论文来看,一些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在选题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类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

3.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现资组合理论,CAPM理论,APT理论,发展趋势

 

一、现资组合理论、CAPM理论、APT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现资组合理论的简化模型。

现资理论是由马科维茨在1954年提出的,但其计算过程在当时还是过于复杂,因为要估算各个证券的预期收益率,方差及协方差,然后要利用二次规划计算出有效前沿,最后要根据投资者的效用函数计算最优的投资组合。虽然当时已经有计算机,但以当时的计算机运行速度,得出一个结果需要运行很长的时间,且费用也是相当高昂的。而且在确定最优的投资组合时要用到投资者的效用函数,而对于投资者自身来讲,准确度量其效用是不可能的。因而最后得出的最优组合就有很多种,并且不能确定究竟哪一个组合是最优的。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APT理论的一个简化形式吗?

一般的观点认为CAPM模型是APT模型的简化形式。他们认为CAPM模型就是单因素的APT模型。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确切的。单因素APT和CAPM之间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区别:

1、APT模型依赖的前提假设是,在一个理性的市场中,套利会排除任何错误定价以保持市场均衡。CAPM是基于效用理论和风险规避理论建立风险收益关系,这就使得CAPM相对于APT缺少直观感受基础。

2、CAPM模型依赖的是市场组合,而APT并不依赖不可观测的市场组合,用可观测的股票指数组合代替即可。

3、CAPM它的推导过程显示,所有的交易证券依赖于自己的风险收益线,即证券市场线。而APT只保证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在这条线上,而单个证券可能是分散的。尽管证券系统地偏离APT的风险收益线是不可能的,但有可能出现小的误差。

二、现资组合理论、CAPM理论、APT理论的最新发展

(一)、现资组合理论的发展

在现资组合理论方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发展还是在于计算软件和计算方法方面的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已不必像马科维茨那样,利用那样古老的计算机语言FORTURN,编制复杂的计算机程序,经过长时间的运算来求解有效前沿。现在,我们可利用MATLAB软件中的金融工具包进行编程,有效前沿很容易就可求出,而且速度很快。在计算有效前沿的方法中,遗传算法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同样可以通过MATLAB编程实现。当然,采用枚举法,利用EXCEL软件来求解有效边界也是可行的,只是繁琐了一些。上文中提到的CAPM理论也是现资组合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在此不再赘述。

(二)、CAPM理论的最新发展

对CAPM模型的发展主要是放松CAPM模型的假设条件之后所进行的一些分析。比较著名的要数布莱克零贝塔CAPM模型和默顿的跨期CAPM模型,当然也有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这里,笔者仅简单介绍一下布莱克零贝塔CAPM模型。

布莱克零贝塔CAPM模型。

1972年7月,布莱克在《商业期刊》上发表了《有借款限制的资本市场均衡》一文,提出了零贝塔的CAPM模型。论文参考网。该模型如下:

其中是零贝塔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风险溢价。

零贝塔CAPM模型主要是用零贝塔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代替无风险利率。

因为CAPM模型的假设条件之一投资者借贷利率都相等。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通常借款的利率比贷款高。布莱克放松了原CAPM模型的这个假定。零贝塔CAPM模型虽避免了对“以无风险利率借款和贷款”这一虚拟情况的依赖,但是,它仍然不能反映所有的投资者面临的现实世界,因为它要求可以无限制地卖空,而这一点并非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论文参考网。

(三)APT理论的最新发展

APT模型并没有具体给出影响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因此,不同的金融学家使用不同的模型对APT模型进行了检验。APT假设证券收益率是由一个线性的单因素或者多因素模型所决定的。在这样一个收益的决定方式下,预期收益率和因素风险之间的关系大致上是线性的。

三、发展趋势

在Fama&French研究之后,研究金融资产定价的学者们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就如同在爱因斯坦之前的牛顿物理;认识到之前的预期很不充分,只有等待和寻找一个完全弄明白市场的理论的出现。

很多人都说,投资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论文参考网。我想,其中的艺术性可能就体现在效用函数的计量问题上,更准确地说是在投资者风险厌恶系数的估计上,当然,估计各类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协方差矩阵也属此范畴。此外,就是金融学家们一直都在寻找一种投资组合管理的科学有效方法,但往往是只有苦苦寻觅的过程而没有最终的结果。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得到一种近似的方法。金融学的研究中是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科学的内容。对于社会科学来讲,要想对某一理论或学说进行检验的话,如果模拟起来不太现实而且成本巨大的话,那么找些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是最有效的。但金融学家在挖掘数据和进行实证检验的时候,往往是分析了成千上万组数据,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规律”,不过没过多久就发现这条规律失效了。现在很多金融学家的研究都转移到行为金融方面去了,因为他们认为许多金融现象或者说“谜团”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是很难解释的,而应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则可以较好地解释。我认为真正能指导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还是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绝不应该因为在这方面难以有所突破就不在这上面继续研究。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在这上面倾注热情与勤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美]彼得?伯恩斯坦.投资革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8.

2、[美]罗伯特?豪根.现资理论(第五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3、[美]弗兰克?法博齐.投资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9.

4、[美]Douglas Hearth.现资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第7篇

投稿须知

稿件一般不超过1万字,重要文章的篇幅可以适当增加。

理论文章来稿应附上中文摘要及有关参考文献。

文中的数据、图表和公式,请仔细校对、验证和推导。

论文注释必须规范、清楚,采用尾注。

采用E-mail投稿,不能用E-mail投稿的作者邮寄稿件时请附上Word文档的磁盘。

第8篇

福建 厦门361005;3.英国诺丁汉大学

>> 大数据时代的供应链物流服务 双渠道供应链中的价格决策与服务决策研究 从绩效驱动因素看大数据时代的供应链变革 非对称信息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分析 大数据环境下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形态研究 供应链管理中的大数据运用 大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随机需求下产能充足双渠道供应链决策问题探讨 需求不确定环境下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决策问题研究 全供应链下的库存管控 碳交易风险下供应链企业低碳技术采纳决策框架研究 供应链管理框架下的零售渠道合作 基于研发投入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 网上代销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决策 浅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物流供应链价值 SaaS服务供应链的创新结构研究 试论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8]武汉市五交家电商业协会.关于2013年全市家电行业发展情况和2014年行业发展建议[R/OL].[2014-04-15]..

[49]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陈煜波,陈国青.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1):1-9.

[50]Ernst & Young.Globalonlineretailing[EB/OL]..

[51]徐思雅.服务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商业模式新颖性设计的调节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论文,2014.

第9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6701

国内刊号:31-1944/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双月刊)1983年创刊。立信学报致力于会计理论前沿的研究,关注会计实践的发展,同时兼顾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最新动态。学报辟有专家论坛、研究前沿、理论与方法、治理结构、公司理财、审计、财经视点、会计史、学术活动等栏目。学报跟踪学术前沿,注重原创性研究成果,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坚持实证研究,重视规范研究,坚持学术性和应用性相结合,推崇学术的严谨性,注意培养经济理论与实务和教学研究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愿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片发表科研成果和论文交流的天地。

主要栏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