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2: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1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有哪些呢?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该怎么写?在语文教学改革文本的最后参考文献注释注明越来越严格,故此小编本章给大家提供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写作的参考标准。

      文献参考:

[1]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9.

[2]王启航.批注式阅读实用功能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3]丁丽娟.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批注式阅读教学探微[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6,8.

[4]葛炳芳.HighSchoolReadingInstruction:asimplePerspe-ctive[J].一线教师,2010(2):4-8.

[5]张淳.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2):66-69.

[6]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20-24.

[7]贵丽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

[8]林玉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18).

[9]王晓青.培养文体意识体会语言内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5-98.

[10]龚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1]敖惠敏.通过预制语块模式教学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技能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2]徐小娟.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王喜娟.试分析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下),2015,(02).

[14]杨亚军,戴立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15]高夕照,陈静波.江苏省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J].考试周刊,2007,(0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17]刘守兰,1999,《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8]郝振甫,1987,《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技能》,湖南大学出版社.

[19]程晓堂,郑敏,2002,《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吴松江,2000,《英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上海教育出版社.

[21]董作亮.浅谈品评式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22]周韫轶.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3]许玉梅.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2013(22).

[24][2]翁珲珲.高职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载体实践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5]钟家宝.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6]赵云丽.近十年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7]孟琳.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2,36(15):41-42

[28]徐苏萍.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05):35-38

[29]刘洪权.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大关键.中国教育报,2001-8-2.

[30]王意如.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1]李晓秋.谈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学知报,2010.

[32]王小玲.中学生课外阅读浅析.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0).

[33]陈建联.关于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8).

[34]关国山.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研究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23).

[3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6]陶行知.行知教育论著百篇[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37]胡建民.试论中国古代阅读教学思想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8]卢素侠.古代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J].时代文学,2008,(15).

[39]施茂枝.阅读教学新思维[J].福建教育,2000,(2).

[40]白金声.谈“以读为本”的古代阅读教学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J].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41]李瑞芬.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42]陈晓雪.比较阅读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43]辛星.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44]邵正斌.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校园英语(上旬),2015(7)

[45]林妃霞.初中英语阅读训练及技巧点拨.考试周刊,2015(75)

[46]刘伟芳.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策略.未来英才,2016(19)

[47]陈萍.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48]张雪辉.论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8)

[49]张晓斌,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3(05)

[50]杨洪波,周汉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2013(02)

[51]徐文凯,卢娟.对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5(26)

[5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问题”,江苏教育研究,2014(4)

[53]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54]曾锦霞.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考试周刊,2016(67)

[55]庞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0)

[56]齐雅萍,邓鑫.大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57]严奇景.字词虽小,文章却大——也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6).

[58]林奕峰.书声琅琅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6(14).

[59]付煜.探究性阅读的异化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60]王小珠.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Z1).

[6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

[62]徐学福,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63]钱静.宏观解读和微观解析相结合创设高效课堂—关于高中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J].英语教师,2015,(09):89-94.

[64]刘庆瑜,李湄,黄慧.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90-192.

第2篇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相对理解和接受者而存在的,正如“一把斧头只有用它来劈东西时,它才作为斧头而存在,否则只是摆在那里的一物,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压东西,仿佛是一块石头。”“离开了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桌上的《堂•吉珂德》与摆在桌上的灯没有什么两样,今天的《堂•吉珂德》与一千多年前的《堂•吉珂德》也没什么两样。”因此,离开了特定的审美主体的参与,真正的文本也就不存在了。而我们的文本阅读教学却让学生远离文本,何以发挥文本的作用,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反之,离开了特定的审美客体(文本),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就特定的文本而言,老师和学生都是读者,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中去,让他们从中接受熏陶、感染,发挥想象、创造,而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和“教参”那里,正如看风景,如果只看到导游图或导游,没看到风景,那只能是徒劳往返。同时,作为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文学阅读“是读者借助想象创造的一种想象话语,实现文本独特的意义指称,揭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不同对象的阅读主体在理解和接受文本意义时是不同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史”(鲁迅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此而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由此可见,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阅读教学是何等的荒谬,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在这种对文本的冷落和疏离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是何等可悲!从西方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从文化学角度看,一种教材就是一种文化。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如电子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但是,纸介文化仍然占有突出的地位。作为纸介文化的代表、缩影、精华的课本,更有着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心理、品质的全方位的影响上。可以说,几乎任何人的成长都摆脱不了课本文化的影响(尽管一个人的成长不光靠课本)。为了强化这种影响,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课本文化建设。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四书五经”被奉为必读经典就是典型一例。不仅如此,统治者们还非常注重儿童启蒙读本的编写,力求从内容上、形式上优化这种读本,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影响作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足见统治阶级和一些文人学士的良苦用心。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三字经》定为儿童启蒙读物,也告诉我们绝不可低估它的价值。中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也正是针对已有教材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青少年发展的需要,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每过三五年就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一次改编或重构,也正好说明这一点。据说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写完《战争与和平》后,不想创作了,而转向小学课本的编写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纸介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重铸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我们——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它,抛弃它呢?

众所周知,任何教育学著作论及的对象都离不开老师和学生,教材和教学。老师没有教材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教材无从就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教材的教和学。它既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凭借。离开了它,学校将不成其为学校,教学将不成其为教学。据我所知,只有在那场“著名”的文化浩劫中,作为教材的文本才被撕毁、抛弃。然而,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呢?那是一个造就“白卷英雄”的时代,那是一个毁灭文化的时代,其教训足以令人警醒。但我必须提请大家注意,我在这里主要说的是一种文本意识的迷失,并非物质形式的毁灭。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呼唤文本意识的回归,并非要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去走脱离实际,轻视实践的老路,更不是要把学生困在书本上,即使想这样做,我也没有这个本事。我的初衷是针对教学实际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忽视文本的现象,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强调文本意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和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例子”作用,进而实现对文本阅读的超越。

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必须注重两个实际:一是教材(文本)的实际。从内容上讲,每个文本所负载的信息都有一定的认知指向,尽管这种指向不是单一的,并且随着认知对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但它仍然制约着教学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从形式上讲,每种文本都有着内在的特质,其认识规律是不尽相同的,对教和学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二是学生实际。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区别于其它生命个体的特点,包括知识、经历、理智、情感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这种生命个体的区别,因材施教,放飞心灵,张扬个性,达成教学的内在和谐。文本教学的超越就是要在这些既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个性,使教和学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要实现这种超越,我认为,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一、文本阅读的整体观。这个观点并不很新鲜,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我们许多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往往在实践中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要实现文本教学的超越,必须首先具备这种观念。一方面虽然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词和句子组成的,但其意义并不是词和句子的简单相加,它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从文本整体中认识,换一个语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对这种深层意义的把握,更需要从整体话语上去认识。正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的“背影”是渗透了父爱和父子之情的文学形象,话语浸染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如果我们仅只理解为人的形象背面,那只能叫做雾里看花,或者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传统文本阅读教学,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乃至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冰冷的课文分析之中,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的拼凑不见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根本上违背了文本特质及其阅读规律。

二、文本阅读的感性观。从语言的角度看,文本的每个词语,都有一定的意义,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形式,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对它们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感知和积累过程,并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和在黑板上的图解来完成的。文本的阅读必须通过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这是感性认识的第一层次,是理解文本话语意义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感知能力,才能走近文本,走进文本。从话语的角度看,文本中呈现的每个形象(包括物象),都溶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想象,需要读者全身心的去感受,在二者的互动和碰撞之中,迸发生命的火花,体味生命的律动,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展现作品的意义。这是更高层次的体验和感知。

三、文本阅读的人文观。把文本阅读从工具性、文章学中解放出来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学生人性、人格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如前所述,课本是纸介文化的精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正是屈原那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范仲淹那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襟怀,文天祥那永垂青史的民族气概,诸葛亮那鞠躬尽瘁的赤诚态度……在课本中闪烁着熠熠光彩,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民族脊梁。文学即人学,人文之学,它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情操。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使多少人为之感动,一部《青春之歌》有多少人为之激奋,一部《三国演义》又有多少人为之感慨。读曹操的诗歌使人豪迈慷慨,读冰心的散文使人怜爱多情,读鲁迅的小说使人深沉悲凉……文学的熏陶感染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文本的人文观就是要让青少年在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中发展成长。我主张文本阅读的人文精神,首先是要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反对一切可能使他们异化的教学现象,从根本上关怀他们的发展和未来。

四、文本阅读的创造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想象,从而创造出溶注学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形象,显现作品话语背后的隐喻和寓意。同时,在作品提供的多层次结构框架中,往往隐匿着许多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未定性意蕴空间,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结局到底怎样呢?死了没有?怎么死的呢?这些“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去阐释。西方神学解释家H•奥特认为,这种空白的理解和填充,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真实中最为本真和创性的东西。文本的阅读,就是要驱谴学生的生命原动力去发现,去填补这些“空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不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走进社会,成为“书袋子”、“书呆子”,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剧。

五、文本阅读的主体观。首先,文本阅读应该成为阅读主体(学生)的生命需要。许多语文教师常常谈到这样一些现象: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大都得益于课外;有的课文,学生在课外读得津津有味,一拿到课堂上就提不起兴趣。其实不独中国,国外阅读研究者们早就注意到这些现象。他们把前者叫做“杰克现象”,一个叫杰克的孩子就是突出代表。一位叫卡罗尔的阅读学家把后者形象地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研究者们认为,课外阅读是出于阅读主体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只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而课内阅读不仅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并且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兴趣自然也就大减。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就要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使之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其次,文本解读应该成为是阅读主体的真实体验。西方现代文论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解读文本应该是读者中心,而不是作者中心、作品中心,更不是教师中心。每一个读者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作品的解读有着鲜明的个性。

第3篇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先要养成好读书之习惯,教学在加之辅导,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善读,最终不待教师辅导而自臻于通晓全篇。”可见探讨阅读教学开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实施阅读教学开放

现今,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为主,摒弃原有的单一、被动、枯燥、僵化教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自主性”这一特点,对学生实行开放式阅读教学。

(一)开展学生“意境”阅读教学

学生意境的培养就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意境教学是依据教育学、认知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原则,在认知过程中以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为指导,从而实现愉快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意境时,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体会文章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没、形象美和艺术美;根据学生爱想象的特点,引入学生触发感情、启动思维、促进联想,从而进入文章图文并茂的意境,使感情在陶冶中升华。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十册中《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理解,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夜色幽静道路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到录音中所出现的情景,随之在让其朗读《夜行黄沙道中》并融入录音情景中:词中有“蝉鸣”,有“稻花”,可知作者是在夏天的夜晚行于黄沙道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静谧,想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出一种恬淡喜悦之情。

(二)以“多媒体”辅导阅读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就是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使教材中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优美画面,以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让学生从字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舒畅的体验。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小课件,包含有农舍、小桥、溪流、林木等,让学生感受到乡下风情---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使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三)创设“问题”提升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形象性,为此,教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几个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索、创造、追求的科学精神,达到阅读对学生的语言文化熏陶感染力。如小学人教版语文六册学习《最后一头战象》一课。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要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勾勒出来,并对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思维

思维是在一个基点向多方位多角度幅射的过程,人在形成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思考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并进行创新。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思考就有了多向性,思维就活跃了起来,思想就有了宽度,就有了依托,它是人具有高强能力的基础。

(一)更新观念,改进教法

新的一轮课改已经进行六年,但还有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新理念、新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如:讨论式、启发式、自助式、探究式等。

(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新见的,就表扬;有道理的,就鼓励。不要轻易否认学生观点,把激励语言带入课堂,鼓励学生勇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使学生有成就感,对自己充满信心。

(三)启发想象,挖潜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力,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对一个人做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摒弃陈旧观念,创新新的理念,是成事之基。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和挖潜学生自主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使思维得到续写、扩张。

结论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能力、习惯、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即是一个引导者,也是一个欣赏者,时时参与阅读活动,言传身教,才能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材纲要

[2]娄金龙-在阅读课中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几个着力点[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3期

第5篇

1.由于语文教学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限制,比如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或者不牢固,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忽视阅读教学,不怎么重视这个项目,近些年,随着教学的改革虽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重视程度,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实验改革教学方法,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的长期缺乏,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因此,长期依赖教师的教学权威,学生逐渐对语文阅读学习没有了兴趣,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语文教学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中对阅读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按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的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那么它的教学任务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然而,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根据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随想随讲,随意性很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因为在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终会致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低下。

3.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是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很少,因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用,而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即便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就不让广大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又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

4.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不能对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一直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地评价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教师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免会导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的随意教学。这种教学始终是教师本位,学生依然是很被动,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始终都不理想。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1.一定要明白确定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就是引文它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阅读能力和运用所学文字知识的能力,能够达到教学计划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所以,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把阅读的实际效果当做首要任务,围绕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个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能以阅读是否通畅和速度是否快速为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

2.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依赖于老师的备课,这是关键的步骤,老师在课前应当做好相关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地教学计划,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思维的预先理解和学习,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可是现阶段,一些语文备课工作流于形式,备课没有实效性,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顺利完成,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备课和预习工作,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得当分配课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提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和布置预习工作,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际对阅读教学进行综合把握。

第一,依托课本,认真学习讲授,挖掘课本里知识魅力,让学生充分吸收这“养分”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水平,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打下奠定基础。第二,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改变一成不变的单一授课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字、词、句里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文句的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4.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

第6篇

相互教学法是培养及监控理解的活动教学,其最大的目的是教导学生主动进行有意义的阅读,提供学生监控自己的思考与学习。除此之外,相互教学法不只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增加不同能力学生间的互动,并由同学之间的互相支持,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及参与感,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再次刺激学生的思考。故而教师可透过小组的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的乐趣,并达到教学的效能。

二、相互教学法的四个策略

相互教学法的四个策略包括:预测、发问、摘要及澄清,这四个策略之所以被选取是基于它们能被成功的阅读者再阅读时自然的使用;它们能提供理解的监督及理解力的培养;每个策略能使用在反应课文中的具体问题。

1.预测

预测策略是指导学生依据文章的标题、图示或隐藏的问题,预测接下来的内容。预测包括阅读前及阅读过程中的预测,在阅读前先依据文章的标题,猜测文章可能在说些什么,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有关文章主题的意识,而在阅读过程中作预测,则是学生整合先前知识与文章中的讯息,验证自己所作的预测是否正确,再加以修正。

2.发问

在发问策略上,教师可提供学生题干以产生问题,对一般的记叙类文章,便以“6W”即“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如何”来教导学生发问,训练学生发展较为详密的问题组织能力,养成严谨的求学习惯和科学态度。

3.摘要

选择重点内容,采取以下的技巧,如:删除琐细、重复的部分;以概括性的观念取代相似的词语;选择主题句或是创造主题句等。

4.澄清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概念混淆,而无法厘清时,可以运用澄清的策略来重整文章意义,在相互教学进行时,澄清的策略通常透过师生互动或团体共同讨论,以解决疑虑及模糊的概念。相互教学法的实施原则与程序:在实施原则方面,相互教学法强调师生间以对话的方式互动学习,期望所有学习者都能参与讨论文章的意义,故而过程的学习重于内容的学习。而教师是专家鹰架的提供者,即担任示范的工作,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监控者,须提供回馈、提示、与纠正,并推动学生对课文进行内容的思考,逐渐让学生负责监控和运用策略。由于相互教学是提供学生透过引导练习的方式,逐步熟悉阅读的技巧,因此分组的人数不宜过多,最适当的人数约为每组四至六人。在实施程序方面,教师宜先引起动机,再进行四种阅读策略的说明,并藉由对话方式示范阅读,引导学生练习,之后让学生逐步运用阅读策略,此时教师转而担任辅导的角色,最终促使学生自行完成阅读。

三、相互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语文教材包含了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涵。其中选编了部分优秀小说作品。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随着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政治情形而有所不同,也因此衍生出相应的角色形态。小说中的人物可藉由动作、对话、外形上的描写叙述,一探究竟。这些小说作品中的人物丰富多变,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教学目标可让学生了解预测、发问、摘要及澄清四个阅读策略,并能将策略运用在阅读的过程中,经由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增进阅读理解及后设认知的能力。教学对象:本班高中学生。教学活动

1.教师引起动机

教师说明阅读策略的重要。如果能够善用阅读策略,则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进而在阅读任何一个科目时,都有极大的帮助,并获得学业成就。①说明阅读前预测的优点:能够促使自己专心,在印证预测的过程中,可加强对于文章的了解及记忆。②说明发问的优点:可以测验自己是否了解文章,藉此增进对文章的理解。③说明摘要的优点:藉由摘要的过程,去除不重要的细节,截取文章的重点,以贯通文章内容。④说明须要澄清的原因:文中的生难字词太多,或是句子太长、文章结构太烦杂,或是读的速度太快,或是文章的内容未曾学习过等,都有可能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此时则须要澄清。⑤请学生讨论平时阅读的情形:询问学生阅读时曾遭遇的困难,若能运用上述的阅读策略,可能会有什么效果。

2.教师介绍四种阅读策略

第7篇

学生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一次成功的评价不仅是上一活动的完美总结,更是下一活动的良好开端。我们可以让学生作为小评委、小裁判,对其他学生的朗读作出自己的评判,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我们采取了以鼓励为原则,采用星级评价的办法。根据朗读时熟练程度、发音准确、感情到位等标准,分别给予三颗、两颗或一颗星的奖励,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最后根据得分评出朗读小能手,并颁发朗读小能手的奖状。

二、教师要做好朗读的导师

(一)作好教师范读,利用好课文录音

低年级学生开始朗读课文时会出现一些困难。由于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他们读时一字一停,读通、读顺课文都得花些时间,把课文读得有感情难度就更大了,可见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范读是指教师根据课文的语境,加上自己的理解、语气、思想然后运用多种朗读技巧和方法,为学生作示范性朗读。教师的范读尽量做到发音清晰、语音准确、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教师范读时,要把语调、语速、神情、动作等示范给学生。它可以起到以下三个作用。1.很好的榜样作用。教师示范朗读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包括什么地方应该快读,什么地方应该缓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什么地方应该变音。2.感染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朗读活动。3.有利于方言的纠正。教师范读课文,通过教师自我体验,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容易纠正。教师示范读文时对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要适时灵活把握。示范读也可以安排在初次学文时,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如果安排在文章学完后读,学生就可以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也可以整篇示范读,也可以选其中的重点段落或长句来解读;可以示范读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停顿。

(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

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据此,教师可以不要多讲,多次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学会。所以,领读这种形式可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停顿和声调,如此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每一字都读准;不破句,不重复,每句都读通。只有经常坚持这样训练,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大步提高。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北京亮起来了》等课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三)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加强朗读情感指导,反复朗读是加深学生体验情感的最佳方法

在编排小学语文教材时,就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阅读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图文并茂的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每篇课文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这些要经过学生反复吟诵、朗读、想象才能感受和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个清晰的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

(四)组织各类活动

在加强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创造各种环境,提供各种舞台,让学生展示阅读的才能。如班级联合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然后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从小让他们打下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二战场

第8篇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其一直没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即使在新课改中阅读的重要性受到了重视,但是阅读的效率还是没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首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比较少。同时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未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同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外乎就是带领学生阅读,对于重点进行划线,通过记录在背诵,这样就使得教学安排变得十分紧凑,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热情,教师教学感觉到疲倦,学生学习感觉到乏味,从而也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谈到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会感觉到很模糊,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解,但是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具有好奇心理,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更多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受到兴趣的趋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风筝》的时候,不用急于让学生开展阅读,而是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开展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放风筝的游戏,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章有了更多的兴趣,并且通过亲身放风筝的经历,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学习文章,此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于文章内容进行阅读,能够使阅读的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的时候教师会为了赶教学进度,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使教学的设计变得非常紧密,同时减少了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候都是跟着教师进行阅读和记录,没有深入地进行知识的探究,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采取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章大意的体会和思考,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视角进行文章的学习和理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是带着文中的感情在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例如,在学校小学语文知识《观潮》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摘录一些气势磅礴的句段进行朗读和阅读的比赛,让学生能够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比赛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开展阅读,才能够使阅读的效果达到最好。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及时进行纠正,让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能够专心致志地开展阅读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思考,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和思考,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最后,教师应该改让学生能够扩大阅读的范围,不应该一直禁锢在教材中,应该广泛地涉猎更多的阅读材料,涉及到更多类型的文章,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扩充,让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最终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总结

第9篇

1.1阅读教学仅重形式,追求效果难有共鸣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知与分析能力,然而目前小学阅读课程的教材普遍篇幅较短,所以很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都是直接让学生通读,仅对文章、生词的记忆与认知略为要求,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与蕴含的情感,都“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即便是较长的文章,都只是简要的概括中心意思或是段落大意,要么就是将文章拆解成若干小结分别讲解,使得文章文感顿失,难以激起共鸣。

1.2教师全程把控课堂,学生乏于独立思考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因经验薄浅而无法有效控制课堂纪律,或是为了赶拼教学进度而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对学生“满堂灌”。加之小学生的年龄特性使他们具有好动、注意力难集中等习性,通常会让教师的教学进度突然的打断。此外,还存在部分教师过多时间的花费时间来解析文章,忽略课堂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性,整堂课下来全程都是教师“一人独讲、满堂皆听”,其间虽有提问,但也没有空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明显与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相悖,有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也让阅读教学质量难有提升。

1.3偏重阅读理解训练,忽略语言表达训练

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加上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泛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必然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清楚,难以夯实学生语文基础。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教育方式与模式提出了一众观点,其中就语文学习而言,他认为“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还要明白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言蔽之即要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又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倚重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甚至将语言表达训练作为一种独立的技能进行孤立地训练,脱离了课程内容和文本语境,导致出现了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训练脱节,或是阅读课和作文课分离等现象,全然忽视了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的训练。借用崔峦先生的话说,就是“得意而忘言”了。

2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2.1放飞阅读思维———巧妙设计问题

通过层层巧妙的提问设计,课文的脉络能够清晰的呈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有所显露,在此情境下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对接下来展开的深入分析大有助益。此外,疑问的设计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萌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小学生尚未束缚的想象力。至于如何设计问题的内容,教师应事先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问题的难易度,与此同时还应紧扣阅读教材特点来设置有针对性的细节问题,或是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散思维,跳出既定思维局限。

2.2推开阅读视野———拓展课后实践

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基础和技巧后,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训练与体验。按照具体年龄体征及心理特点来推荐图书,通过课后阅读量的长期积累,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及语文素养。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100个问题》、《科普的故事》、《101个科幻故事》、《我们爱科学》、《小朋友的中国寓言》、《寓言大全》、《绿野仙踪》、《阿拉丁神灯》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推荐《百科全书》、《黑龙号失踪》、《闹鬼的航天服》、《爪王》、《巨鸟岛》、《寓言100篇》、《小学生谚语词典》、《小学生格言词典》,等等。阅读课程的课后实践,主要以阅读课外书籍为主,藉此作为通向世界的窗口,为学生开阔视域。

2.3根植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情境

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对阅读萌生好感。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周遭一切充满好奇,但对事物的认知度则仍停留在表层,要想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就需要教师细心安排、认真对待。首先,应当革新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并根据具体生情从“视觉”与“听觉”等感官感受入手,给学生带来新奇的体验,引导他们主动开展阅读活动。例如,学习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课文时,多数学生还未有机会去亲身体验青山绿水的实景震撼,由此缺少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此时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祖国山峦实景视频,配以舒缓音乐,影音结合的动态呈现,使得学生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充分培养。

2.4挖掘阅读方法———增进互动交流

教师与学生间的阅读交流主要通过阅读方法上的沟通、指导,比如速度法、批注法、精读法等常用阅读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每个人的阅读方法也各有差异,通过上述常用阅读法进行频密的互动交流能够交互心得,取长补短,不仅有助阅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将更为和谐。然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可以成就的,需要教师悉心的指导与学生自身的反复实践,在长期阅读交流中慢慢积累。同时,实现交流的前提还得依靠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组织,让学生结合个人阅读过程讲述心得体会,各自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3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