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卫生类职称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首先你要确认所需要投稿的级别,是核心、国家级、还是省级期刊,不同级别的期刊对文章创新性的要求及发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说来,现在期刊社对医学职称论文的审核时间都较长,从半年到一年不等。至于医学职称的格式,不同的期刊社会有自己的要求,只要你的文章够好,格式是可以修改的。下面主要介绍的是职称论文写作的五大特性:
第一大要素:思想性
医学论文是专业性、探索性很强的文章,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未知,具体讲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提出前人从未提出过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包括了对某种疾病的探索、对新药品的临床试验和对新技术的论述等内容。但总归一句便是在医学领域上对具有实际意义内容的探究过程。医学论文同样要体现党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科学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
第二大要素:创新性
科学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医学科学也不例外。只有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同时新的观念和技术也是促进医学领域发展的基础之一。
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当然创新并不只是“创造和发明”,他也能是对旧研究的“新”发现。
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在此类研究当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他人课题或研究,应仿中有“创”、推陈出“新”。作者应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见解,产生出一种新的理论或技术,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才会从新的角度反映出新的成就。如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推广应用,以及老药新用,古方今用等项目,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的推广应用性课题。
第三大要素:科学性
衡量医学论文水平的首要条件是论文的科学性。在评价医学论文时,主要看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资料是否完整可靠,依据是否准确并符合统计学要求,结果是否科学严谨,结论是否妥当并有充分依据等等。医学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具体包括“三严”和“五个体现”两个方面。
“三严”:科研设计的严密、统计结果的严谨、数据真实的严格。
“五个体现”:体现内容的科学性、体现论文的实用性、体现结论的严谨性、体现数据的真实性和体现论文的创新性。
第四大要素:实用性
医学后,对人类医学事业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承认的劳动。最终目的就是给同行参阅,效仿使用,推动医学事业的向前发展。如读者用了你的论文中提供的方法,则必然有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五大要素:可读性
写作医学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存储新的医学信息,让他人用较少的时间和脑力就能顺利阅读,以解论文的内容和实质。一般我们在阅读时,首先会参阅论文的摘要。摘要一般在300~500字之间,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600个实词左右),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它是全篇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也是整个论文的精髓和灵魂。读者只有在参阅论文摘要,确定其价值后,才会更进一步去参阅详细的内容,再去进一步去应用,所以摘要与正文同样重要。如为论着虽标引2~5个主题词。正文语句结构多以主谓宾句为主,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实体;同时,必须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脉搏和灵气,体会到论文的思想和主题,有很强的可读性。
其次,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 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鉴于此,我们提醒您,发表职称论文,一定要首先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一般情况下,提前一年做准备才是合理的。
最后,期刊的慎重选择。因为地域及单位的不同,职称评定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评什么样的职称,需要在什么样的期刊上,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提醒作者,写作论文前一定要弄清楚本单位对于评职称的明文要求,选择期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因为对于作者晋升职非常重要,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要慎重再慎重,现在很多假刊,套刊横行,让很多作者真假难辨,花了钱没评上职称,且错过评审时间。我们在此,给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在期刊选择的时候,做些参考。
常见的假刊的陷阱:1.套刊。这是最难甄别的,明明有一本刊物,正常发行,且知网已经全文收录,但是,又冒出一个一摸一样的刊物,刊号刊物名完全一样,就是不上任何的数据库,不能在任何一家数据库检索到,这样的就是套刊。是自己冒名刊物名自己印刷的刊物。
2.假刊。所谓假刊,就是压根在新闻出版总署没有备案,而是自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然后自己印刷的刊物,这样的刊物新闻出版总署查不到,数据库也没有收录。
论文关键词:自我妨碍,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医学生,人口学变量
1.问题提出
1.1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是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转移人们对其能力的注意而采取的一种印象整饰策略。西方心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最早对自我妨碍进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他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动式自我妨碍,指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行为策略,如故意不复习等;二是自陈式自我妨碍,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称存在一些会影响自己水平发挥的因素,如紧张、身体不适等[1]。目前我国自我妨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只有深圳大学的李晓东教授等少数学者在近几年内进行了研究。
其实自我妨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如在成就情境即将到来之前的拖延行为、喝醉酒、睡眠不足职称论文,过多地参加各种活动或考试前不复习等。自我妨碍为何如此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成就取向的社会中,能力是自我价值的核心,成功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并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失败则会降低自我价值感并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人们已经意识到努力是一把双刃剑,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赞扬的,高努力却失败了则给人留下低能的印象,个体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失败或者改变失败的含义。因此,当自我妨碍成为一种双赢结果的可能选择时,就成为众多人手中的挡箭牌。然而,自我妨碍却是一种非适应策略。从学业表现方面讲,学业自我妨碍导致低的成就并产生更大的自我妨碍需要,形成恶性循环[2]。而且自我妨碍策略在人际维度上也需付出代价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研究发现,无论成功与否,无自我妨碍行为的个体都最受欢迎,而行动式自我妨碍者和自陈式自我妨碍者均给旁观者留下了不佳的印象[3] 。
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实施和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和能力信念(Bandura,1977),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及坚持性,影响能力与技能的有效发挥。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相联系。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成绩,这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职称论文,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因此可以说自我效能感已成为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变量。
1.3成就目标定向
成就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一个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信念系统。德维克等人[4]认为,在学习情景中,学习者追寻的成就目标可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这两种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学习者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掌握目标促使个体在学习中力求掌握新的知识、提高个人的能力;而追寻成绩目标的个体注重努力赢得他人的积极评价,避免消极评价。研究认为,目标对动机的激发实际是通过动机调节者的自我反应而产生的。不同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目标的选择。而成就目标取向的差异影响着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5] 。
1.4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最近20年,研究者们对学生的自我效能与其他动机变量、学业表现和成就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自我妨碍有显著的负面影响[6]。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成就目标取向中的避败型成绩目标、掌握目标有显著相关。自尊、不可控制感、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业自我妨碍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掌握目标与自我效能有显著的正相关[7]。
纵观已有研究,成就目标、自我效能、自我妨碍三个因素间存在两两相关,且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对自我妨碍都存在重要的影响。
1.5研究目的
自我妨碍、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这三个因素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关系,过往的研究较多探讨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具体到医学生的研究尚未见到。医学生肩负着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如果习惯性地采用自我妨碍的保护策略,并带到今后的医疗过程中,对国民的生命健康,将存在极大的隐患。因此研究医学生自我妨碍特点以及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对有针对性的对医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医学生采用合理的自我保护归因策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福州市选取两所医学类院校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试。这两所学校分别为福建省职业卫生技术学院和福建医科大学。参加测试人数为800人,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00人职称论文,福建医科大学500人,其中本科生380人,研究生120人。共回收问卷756份,有效问卷701份。被试基本背景资料如下:
表1 被试的基本背景资料
高职高专(N=244)
本科(N=365)
研究生(N=92)
人数
百分率
人数
百分率
人数
百分率
性别
男
10
4.10%
134
36.70%
45
48.90%
女
234
95.90%
231
63.30%
47
51.10%
生源地
农村
106
43.40%
199
54.50%
50
54.30%
乡镇
63
25.80%
100
27.40%
18
19.60%
城市
75
30.70%
66
18.10%
24
26.10%
独生子女
是
56
23.00%
58
15.90%
22
23.90%
否
188
77.00%
307
84.10%
70
76.10%
贫困生
是
83
34.00%
129
35.30%
18
19.60%
否
161
66.00%
236
64.70%
74
80.40%
年级
一年级
31
12.70%
85
23.30%
65
70.70%
二年级
3
1.20%
106
29.00%
24
26.10%
三年级
74
30.30%
84
23.00%
3
3.30%
四年级
125
51.20%
80
21.90%
五年级
11
4.50%
10
2.70%
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胃癌的I类致癌原[1]。临床研究发现,HP感染不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致病因子,也与多种非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有关。因此,HP的检测与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009年月10月—2011年月10月,我们对183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HP抗体检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832例中,男性1086例,女性746例;年龄18~69岁,平均(46.4±3.5)岁。
1.2 检测方法
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ml,应用高速离心机采集血清。采用北京康美天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P抗体。室温下(20℃~30℃)在测试板样品孔中加入100μl血清,15~20分钟内观察结果。质控线(C)和测试线(T)均为红色为阳性;质控线为红色,测试线未出现为阴性;质控线未出现视为无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1.4 结果
1832例中检出抗体阳性1096例,阳性率59.8%,其中男性651例,女性445例,男、女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 31~50岁人群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人群HP抗体检测情况
2 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P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条件、居住环境、职业等因素有关[2]。HP感染始于儿童期,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感染率逐渐升高,到中年期感染率达最高值,发展中国家平均感染率为74%,发达国家平均感染率为58%[3]。
本组检测结果显示,总阳性率为59.8%,其中,31~50岁人群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提示HP感染防治工作应当将该年龄段人群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卫生宣教与体检筛查工作,对于HP抗体阳性者,建议做尿素[14C]呼气试验,为进一步实施HP根除治疗提供依据。
在健康体检中开展HP检测,有利于对HP感染进行合理的治疗干预,从而降低胃癌等重大疾病发生的风险[4],在降低医疗负担、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方面,不仅对个人、家庭,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有重大意义。
HP可特异性地粘附于胃粘膜并长期定植,引起粘膜局部和免疫系统明显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可以通过检测抗体来判断HP感染状况。胶体金技术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可同时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尿素酶IgG、IgM、IgA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结果直观,价格低廉,尤其适合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开展人群HP感染筛查。
参考文献
[1]IARC Working Group on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 Schistosomes Liver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 61, 1994
[2]胡伏莲.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0-19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聚集着大量各类人才,存有大量人力资源,而且在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办法越来越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将之转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中来,特别是在事业单位中如何引入激励机制,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行政化管理带来的问题。我国目前政府部门办的事业单位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去行政化。最突出的是对事业单位领导的安排完全按照行政单位领导配置方式方法进行配置,这样的结果,又强化了事业管理行政化,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事业的发展。
二是对职称管理过于教条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职称问题,要求似乎很严格,但实际上只要有钱就能,有的系统还规定职称论文可以在公务费中报销,因此这项政策的结果只能是养活了一批不负多少责任的所谓期刊编务工作者,导致在这个行业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职称管理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聘用工作过于简单化和变通化,只要单位有职数,不看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业绩,你拿到职称资格证书都给你聘用,这是目前事业单位的普遍做法,有的地方对事业单位职数还有变通政策,就是在没有了职称职数情况下,搞所谓单位自行承认的职数,进而把所有拿到职称资格证书的人员全部予以聘用。这样完全改变了国家制定职称政策的预期目的。
三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新时期下事业单位在工资分配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但是分配制度上却比较僵化,分配方法人才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观念,尤其是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导致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缺乏一定的执行活力。事业单位中部分从事创造性工作或者在某些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职工,往往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效果。当前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中虽然有绩效工资部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其实并没有根据工作绩效来实施,通常是根据比例进行发放,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调节与激励作用。
二、改革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路
(一)去行政化改革。要切实改变事业单位领导配置的方式方法,改变把事业单位领导位置当作上级主管部门安插干部的做法,而必须根据事业的发展,由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担任领导,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一定都能担任领导,但不懂行的非专业技术人员一定不能担任事业单位的领导。要通过改革事业单位领导成员配置方式,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效能。
(二)改变职称评聘办法。职称评的方面很关键,评的办法要简便易行,要把真正具备条件的人评出来,而不具备条件的人就不得被评上。聘用方面必须改变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必须形成专业技术职务能上也能下也能在一定岗位进行交流的机制。
(三)大胆引进人才激励机制。一个单位若要高效率的生产与发展,人才是最主要的。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人独立能力方面的问题,并且与事业单位人才激励机制的作用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才在事业单位能否将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有力的措施就是单位的人才激励制度。另外,单位在制定人才激励机制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考虑全面从上至下,提升事业单位人力激励组织领导,在单位中营造人力竞争的良好氛围,并最大限度保障事业单位中人才在自己岗位中充分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改革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
(一)为避免有些部门浑水摸鱼,必须制定全国性的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产生办法。在这个办法中需要明确规范一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职数及具体产生细则,要明确事业单位的领导必须在事业单位中产生与交流,杜绝从行政单位中下派委任。
(二)改变事业单位职称的评聘办法。评的方面,建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不宜过于复杂,不可以教条化、机械化。理论方面可以通过笔试进行,实际水平方面,必须通过到所在单位通过看(工作业绩)、听(周边人的反映)进行实地考察。聘用方面,必须严格按条件进行,不可搞变通。
【关键词】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 昏迷 胃管 职称论文
插胃管是临床上经常要用到的一项基本护理措施,包括进行胃肠减压、鼻饲等。其基本方法《基础护理学》已作了详细介绍,但临床上经常遇到下列情况:如已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病人需在手术中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或将胃管放置在胃肠吻合口边,脑外伤病人或术后病人已行气管切开后,需置胃管行鼻饲,有机磷农药中毒已经昏迷的病人须立即置胃管洗胃等,对这类特殊病人采取常规插胃管的方法往往难以奏效,有时反复多次试插也未能成功,为此,我们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7年以来需置胃管的特殊病例147例,其中已行气管插管的76例,已行气管切开的32例,昏迷的39例。其中男68例,女79例,年龄为18-76岁,ASA I-III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49例。I组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胃管;II组为喉镜直视下插管绀组;III组为食管插管组。其性别、年龄、病种及ASA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病例插胃管前将胃管前端用石蜡油,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清醒病人置胃管前需行咽喉部表面麻醉,或静脉推注异丙酚0.1~0.2mg/kg,推药前床边须备有简易呼吸器以备急用。
1.2.1对照组 将胃管自患者的左侧鼻孔插入,至10~15cm时,将患者头部前屈,稍用力继续向里置管,至50~60cm 时回抽或注气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
1.2.2 喉镜直视下插管绀组:将胃管自患者的左侧鼻孔插入至10~15cm时,用喉镜挑起会厌软骨,可见胃管前端在咽喉部,用插管绀绀住胃管前端往食道送,遇有阻力时须稍用力,直至插入50~60cm。
1.2.3食管插管组 取一根7.5#或8#气管导管,前端用石蜡油,在喉镜直视下,经口腔将气管导管插入食道,然后自气管导管内插入胃管,至50~60cm后,回抽或注气确定胃管在胃内后,将气管导管向外退出,注意不要将胃管带出,然后将前端涂有石蜡油的吸痰管,自患者的左侧鼻孔插入至咽喉部后,在喉镜直视下,用插管绀将吸痰管前端拉出至口腔外,用丝线将吸痰管前端与胃管的末端联结好,抓住吸痰管的末端向外拉,将胃管自鼻腔缓慢带出后,检查胃管有无扭转、折叠,确认无误后,剪去吸痰管,固定好胃管。
1.3观察指标 监测整个过程中的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一次插管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3讨论
在食管与咽的连接处存在一组食道括约肌,它舒张与否是胃管能否顺利置入的关键。常规状态下,借助吞咽动作使食道括约肌松驰,从而能帮助胃管置入,但对于已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昏迷的病人,不可能配合行吞咽动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导管向后压迫食道,增加胃管置入难度,喉镜直视下辅助使用插管绀,可增加胃管插入方向的准确性,也可以使胃管通过食道括约肌的力量增强,但有时也由于气管导管的压迫而致插胃管失败。
通过食管插管置入胃管,由于前端涂有油的气管导管有一定的韧性,稍加用力就能顺利地通过食道约括肌部,再从气管导管内置入胃管就变得容易多了,一次成功率达100%。由于这些操作需要喉镜帮助,清醒病人往往难以耐受,所以操作前须行咽喉部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特别是全身麻醉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一旦出现脉搏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应立即停止操作,用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以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范春梅 刘文奇 喉镜明视下胃管置入法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02.18.(2):65
[2]黄国英 房志娟 张静珍 昏迷患者置胃管方法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9.24(15):1434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状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胰腺实性假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为较少见的胰腺肿瘤,由Frantz首先报道,是一种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低,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可能与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有关[1、2]。搜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7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实性假状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报告,皆在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职称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均为女性,年龄14~44岁,平均26.6岁,2例无明显症状,健康体检时发现病变,4例以上腹部不适、隐痛或包块就诊。
1.2 检查方法 6例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检查,禁食6~8 h,检查前半小时饮水800~1000 ml,检查前饮水300 ml,设备2例采用西门子双排螺旋CT,4例采用美国GE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350 mgI/ml碘海醇100 ml,注射速率3.5 ml/s,均采用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20~30s,门脉期60~70 s。
2 结果
6例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分析见表1。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4~44岁之间,平均年龄26.6岁,病变2例位于胰颈部,2例位于胰尾部,1例位于胰体部,1例位于钩突部,螺旋CT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实性部分的分布1例呈囊性及相间状分布,其余为囊实无规律分布,囊性成分为主病变内部未见分隔,1例边缘可见斑点状钙化,1例边缘蛋壳样钙化。实性成分为主病变体积较小,囊性成分平扫CT值在20HU左右,增强未见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表现为轻中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幅度在35HU左右,但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的强化,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界更加清晰。
3 讨论
3.1 概述胰腺实性假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1959年由Frantz首先报道,随着对该肿瘤认识的增加,文献中报道逐渐增加多,根据其特征性的实性、囊性及假状结构的病理学特征,文献中曾有多种不同命名,2004年WHO胰腺肿瘤学分类中将其统一命名为实性假状瘤[3]。
3.2 临床和病理 其发病率报道不一,2004年Kochmal报道约为6.1%,国内有报道占儿童胰腺实体瘤的33.3%[4]。其多发于女性,发病年龄范围报道不一,协和医院赵玉沛[3]报道认为82%的SPTP发生于30岁左右女性。本组病例发病最小年龄14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26.6岁,均为女性患者,与报道相符合。病因、发病机制及组织学来源尚不明确不明,有学者分析认为因好发于女性,可能与性激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病理大体观肿瘤多为孤立的实性包块,包膜完整,光镜下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清晰,体积较大者往往伴有大量坏死,仅周边薄膜下残存部分瘤组织,靠近外周的细胞呈实性排列,靠近中心的部分可见到假状结构,有时状结构可相互融合,假区的形成,多数学者认为是肿瘤实性区逐渐退变所造成的。从实性区到假区实际是渐进性退变的过程。囊性区为肿瘤退变脱落形成,常见于出血和坏死。SPTP临床具有无特异性症状和相对无痛病程的特点,实性假状瘤常可长到很大,临床发现时肿瘤内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本组病例均表现为囊性为主或囊实相仿,因此文献往往把SPTP归类为囊性肿瘤。因其常突出于胰腺外[5],即使位于胰腺头部的肿瘤很少引起胆道梗阻而导致黄疸,本组病例3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3例上腹部隐痛不适或包块就诊,就诊时均未出现黄疸。
3.4 CT表现及鉴别诊断,有学者认为其CT表现取决于实性结构和囊实结构的分布[6],囊性成分为主的或囊实相仿的肿瘤主要表现为胰腺边界清楚的较大肿块,囊实相间,实性部分主要为于周边,囊性区位于中央,囊变区密度高于水,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强化,低于胰腺实质强化,边缘可见少许钙化。病变主体往往突出胰腺外,作者观察囊性区的多少与肿瘤的体积有关,较小的肿瘤囊性成分相对较少。以囊性为主的SPTP 需要与以下病变鉴别:①假性囊肿:临床有胰腺炎病史,其囊壁薄而均匀,张力较高,囊液密度均匀,与囊为主的SPTP容易鉴别;②囊腺瘤和囊腺癌:该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病变呈多囊状改变,内有纤细分隔, 有作者认为浆液性囊腺瘤的CT特征表现为肿瘤中心瘢痕与蜂窝样囊肿[3],囊腺癌病变周围可有侵犯,其肿瘤标志物较高。
以实性成分为主的SPTP作者观察体积较小,发病年龄较小,肿瘤边界清晰,液性成分位于中央,液性、实性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低于或接近胰腺实质的强化,此时需与胰腺癌鉴别,后者发病年龄较大,无性别差异,肿瘤与正常胰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低于胰腺实质强化,临床肿瘤标志物较高,本组病例有一例体积较小,以实性成分为主,其发病年龄14岁,临床肿瘤标志物正常,术前诊断考虑SPTP,与术后病例诊断相符合。
总之,结合发病年龄、性别及CT表现可以获得胰腺实性假状肿瘤的术前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毕纯龙.胰腺实性假状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8)1065-1068.
[2] 许乙凯.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2.
[3] 赵玉沛.胰腺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6-484.
[4] 黄洁夫.肝胆胰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60-861.
【关键词】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初治 艾滋病病毒 敏感性试验 职称论文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已成为单一病原菌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发展中国家的疫情更为严重,我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且患病率居高不下[1]。本文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镜检阳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经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菌型鉴定和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利福喷丁)及五种二线抗结核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卷曲霉素、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共十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镜检阳性肺结核患者,其中男性231例,女性95例;年龄9~93岁,中位数48岁;来自南宁市及周边地区。
1.1.2 入选标准
(1)既往未用过抗结核药物的涂阳肺结核患者;(2)服用抗结核药物未足1个月的涂阳肺结核患者。
1.2方法
1.2.1
痰涂片 采用萋—尼氏染色法进行抗酸染色。
1.2.2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测定方法 采用本院自制的罗氏培养基进行十种抗结核药物(链霉素S、异烟肼H、利福平R、利福喷丁Rft、乙胺丁醇E、丁胺卡那霉素Am、卷曲霉素Cm、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左氧氟沙星Lfx、丙硫异烟胺Pto)的敏感性测定,菌型鉴定及耐药性测定按1995年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进行。
2 结果
2.1 总体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207株对十种抗结核药物均敏感,119株对十种抗结核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初始耐药率36.5%(326/119),单耐药率12.6 %,多耐药率12.3 %,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以单耐药及多耐药为主;十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无Am、Cm耐药。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耐药情况
单耐药 多耐药 耐多药 广泛耐药 合并HIV感染耐药 初始耐药
例数 41 40 21 4 13 119
耐药率(%)12.6 12.3 6.4 1.2 4 36.5
2.2 单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单耐药菌株41株,单耐药率12.6 %,10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Pto(4.3%)、R(2.1%)、Lfx(1.8%)、H及PAS(1.5%)、S及E(0.6%)。无Rft、Am、Cm单耐药。
2.3 多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多耐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对一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对异烟肼、利福平同时耐药)40株,多耐药率12.3 %,共有18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SPtoE(2.1%)、HEPtoRft及HS Lfx(1.5%)、RE Lfx(1.2%)、REPto及HERft(0.9%)、RE Lfx(0.6%),其它11种形式均各1株,无PAS 、Am、Cm耐药。
2.4 耐多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耐多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21株,耐多药率6.1%,共有7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RS(2.1%)、HRPAS Lfx(1.2%)、HRPAS(0.9%)、HRELfx及HRES(0.6%),HRRft及HREPto各1株,无Am、Cm耐药。
2.5 广泛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耐多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外,还对任何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以及三种二线抗结核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中的至少一种耐药)4株,广泛耐药率1.2 %,共有3 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RES Lfx(0.6%)、HRSE Lfx及HRS LfxPAS各1株。
2.6 合并HIV感染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合并HIV感染耐药菌株13株,耐药率4%;单耐药4株,耐药率1.2 %;耐多药5株,耐药率1.25%;多耐药3株,耐药率0.9%;广泛耐药1株。
3 讨论
本文资料分析显示,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初始耐药率36.5%(326/119),单耐药率12.6 %,多耐药率12.3 %,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初始耐药率高于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报告结果;初始耐药率最高的是30—60岁,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为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文盲或半文盲所占的比例大;原因可能是青壮年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及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多,对结核病及艾滋病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知晓率低,艾滋病的流行,容易感染耐药结核病;其次是农村地区卫生意识及经济条件差,得病后对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用抗结核治疗的重要性意识不强,中断治疗或依从性差,人为导致结核病耐药。
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十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提示初治痰阳肺结核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较高,尤其是R和H;低于2008年WHO报告的结核病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耐药水平(和全距);二线抗结核药物中Lfx和Pto耐药率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左氧氟沙星频繁用于治疗社区感染,但同时发现其与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提高抗结核疗效;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也说明二线抗结核药物需要加强管理,尤其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规范使用。
中国耐多药结核病疫情十分严峻;具有治疗费用高、时间长、难度大、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是重要的传染源;本文资料分析显示,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虽低于楼海报道的继发性肺结核发生耐多药15.7%广泛耐药7.8% ;广泛耐药率高于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报告结果,这对今后我国耐药结核病的防治是一个新的挑战。说明南宁市及周边地区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控仍需加大力度,政府也需加大防控的投入。
HIV /TB双重感染发展中国家流行率较高,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耐多药结核病为主,以青壮年多见;与刘飞鹰的研究报道相似。目前,HIV/AIDS与耐多药结核菌感染是否相关尚未明了。
总之,对初治痰阳肺结核患者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根据药敏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耐药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同时,加强管理对患者的治疗管理,可以防止耐多药结核和广泛耐药菌株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秀华.复治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北京: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2007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R]. 北京,1995:49-60
李霞,梅建,高谦.试论耐多药结核病的传播[J]. 中国防痨杂志,2010,32(10):676-679
杨立娟.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09,31(7):415-419
楼海,肖和平,张青.等.148例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特点[J]. 中国防痨杂志,2009,31(11):653-656
1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路线
1.1采样点布置方案
目前,国外的城市环境调查一般在两个区域进行,即郊区和城区。在郊区的调查一是为了确定城区的背景值,写作论文二是获得城-郊地理变化区域内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变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调查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时,以城市最繁华地带为中心,分带布置样点,带距为0~3km,3~9km和>9km[5];Birke等在德国柏林市的调查中就包括大范围的郊区区域[3]。通过对比城-郊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揭示人类活动对城区地球化学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
为了调查城市不同区域内的环境地球化学状况,研究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元素分布的影响,分别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分类取样,即:郊区土壤、工业区土壤、居民区土壤、商业区土壤和农业土壤[3-5]。主要采集表层土壤(0~5cm)。在不同类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城区的土壤难以实现均匀的网格化取样,一般按公园和绿地的分布随机布置取样点。
1.2采样介质
环境地球化学的采样介质包括土壤、大气、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样等。但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大气降尘等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浅层土壤样和降尘样。
在街道两边或高层建筑物顶部收集降尘并结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华市内取居室内灰尘、附近的街道降尘和公园土壤进行比较来研究该市的环境质量[6]。降尘和土壤对比调查,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污染水平,还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来源。
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解释与评价
2.1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解释
城市环境调查结果的地球化学解释是指对城市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来源进行解释,写作毕业论文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建立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解释体系。
2.1.1元素来源判别
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多元统计方法在研究城市环境的物源判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以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为主[7-9]。不同来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进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现为聚类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组合,根据元素的组合特征来区分元素的来源。如Manta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发现了Cu、Pb、Zn人为源的因子组合,而V,Ni,Mn,Co等元素作为自然源进入另一因子,并在聚类分析中组合在一起[8]。
城市环境物源判断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它是一种能反映不同地质环境的化学元素比率方法,用代表陆地来源的元素(如Al、Ti、Zr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为参考元素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以平抑自然差异对元素含量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出现的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着人为源的存在,这种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判断
元素来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0-11],特别是在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介质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其计算公式为[11]:
EF海(X)=(X/Na)气/(X/Na)海(1)
EF壳(X)=(X/Na)气/(X/Na)壳(2)
其中,公式(1)为判断海洋源的计算公式,以Na为参考元素;公式(2)为陆地源的计算公式,以Al为参考元素。(X/Na)气、(X/Na)海、(X/Na)壳分别代表元素X在大气颗粒物、海水及地壳中的含量。
通常将EF>10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为源标志。但在粒径为2.5μm的大气颗粒物中,EF>5即为人为源的标志[12]。
2.1.2元素分布类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偏高,但在不同的城市中变化很大,这依赖于城市的历史年代、经济发达程度、写作硕士论文不同的用地类型、汽油的添加济成分、车辆元件的组成等,在城市环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释中应综合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城市交通是产生重金属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Cu通常是汽车剂的组分,而Pb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剂,Sb可以作为闸垫材料。因此,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等元素的主要来源。Romic等发现,燃烧和道路交通,尤其是轮胎的磨损和消耗是城市区域内Cd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等在大马士革调查时认为交通是表层土壤中Cu、Pb、Zn等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与历史久远的工业化城市相比,相对年轻的城市具有较低的重金属含量,如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比悠久的重工业城市伦敦[2]、柏林[3]的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偏低[9],Li等发现,城市公园土壤中Cu,Pb和Zn的含量与公园的年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即城市历史越长,重金属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明显依赖于城市用地及工业类型,如Birke等[3]在柏林市调查中发现,Al,K,Si,Na,Sc和Ti主要是自然源,即与母质的组成有关;工业区域倾向于被Cu,Cd,Zn,Pb,Hg污染;农业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富集Cd,F,Cr,Hg,Ni,Zn和P元素。尽管非洲的哈博罗内市比较年轻,但它的不同区域仍然受Cr,Co,Ni,Cu,Zn和Pb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的Co,Cu,Pb,Zn等元素污染,农业土壤中的Cr,Ni污染,居民区及工业区的Zn污染[4]。
2.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2.2.1污染程度评价
将郊区土壤背景值与城市各功能区含量进行比较是了解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区背景值的20倍,Pb和Zn在市区中的含量也远远高于背景值[5];在柏林老工业区,Cu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倍,Cd是1638倍,Hg是1780倍[3]。通过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元素含量的对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也常用来评价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平。
农业土壤与城区内土壤不同,除了农用化学品外,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场等都会对农田中的重金属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的污染评价,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地质积累指标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对大气污染物的评价,富集因子法尤为有效。
2.2.2生态效应评价
(1)气溶胶的生态效应评价。大气固体悬浮物的粒径大小具有来源特征,粗粒源于陆地尘埃,而细粒源于燃料的燃烧[13]。颗粒越细,危害越大,极细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粒径小于10μm(PM10),尤其是小于<2.5μm(PM2.5)的粒子,会导致哮喘,甚至死亡[14]。因此,生物圈气溶胶中的重金属含量具有高度的生态风险性。
(2)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元素生态效应的常规方法是连续偏提取法,在城市环境调查中,也有相关的研究实例,如Zhai等调查发现,写作医学论文由交通引起的人为源的Pb主要以有机质吸附和铁-锰氧化物态存在[4];香港和伦敦的路尘中,Pb,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存在,Cu主要以有机质吸附态存在[15]。影响降尘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况下,在较低pH条件下元素易于溶解,Alloway等报道其可溶性Cd平均为总量(降尘量)的60%[16];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输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现酸雨的城市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3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3.1开展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调查
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气,缺乏系统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料。在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过程中,起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元素在土壤-大气-水-生物系统内迁移转化,借风力作用进入大气中的元素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的资料,但结合水体和生物样的调查不多。如果采样介质涵盖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因子,将有助于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循环演化模型。
3.2确定城市环境调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区域内浅层土壤样及农业土壤深、浅层样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城市环境调查指示物,但是,以何种粒度的样品作为指示物尚没有统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调查中分析了<2mm粒度样品[3],写作职称论文而有的作者用沉积物中<2μm的粘土组分进行污染评价,而用<63μm的泥粒作相态分析[17]。细粒组分含有更多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力强,使重金属元素倾向于在细粒组分中富集[1],所以表层土壤的细粒组分,如<63μm适于作为污染评价的指示物。
其次是大气颗粒物或是气溶胶。由工业排污、燃料燃烧、机动车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多以气态、颗粒物或气溶胶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含量依赖于粒径大小,颗粒越细,越具有毒性效应[16],因此Fairley等认为,PM2.5适于作为颗粒物质引起的风险评估[17]。
另外,重金属通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圈,它们主要以分子或颗粒物形式通过大气圈进行大规模的迁移[18]。在英国城市区域内Cd的大气沉降速率为3.9~29.6g/hm2·a,郊区为2.6~19g/hm2·a[7]。所以,城市区域内的表层土壤和路边尘土是大气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应急物流是指为了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等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根据突况下的特定需求,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的活动。
应急物流具有自己的显着特点。首先,同其他物流相比,它有社会公益性,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执行的主体为政府,资金也来源于政府,所以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的。其次,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很难准确地估计某些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这对开展应急物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它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应急物流的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最后,为了减少损失,又需要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的保障,所以难度也加大了。
应急物流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所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援,都伴随着大量的应急物资筹集、存储、调配、运输、配送和回收等物流活动。各种自然灾害,突发的公共事件是无法避免的。而发生此类事情时,第一时间把合适数量、质量的应急物资送到目的地,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对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恢复正常秩序,尽可能减少各类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应急物流现状
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还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体系的不完善影响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导致应急时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政府、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各做各的,缺乏配合,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同很多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亟需改善。具体来讲,我国应急物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很多与灾害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还没有配套建立起来。制度上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救灾工作无法可依。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应急物资运输、调拨、配送以及应急物资的组织设立等各方面,均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现存在的一些法规和规章,许多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而缺少可操作性。一旦灾害来临,通常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群众自发组织基础上的运作,基本上是以动员为主,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效率不高。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种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成本高、效率低。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
救灾物资储备不合理。从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救灾物资存储应尽可能靠近受灾地区,以达到对灾情快速响应的目的。救灾物资也应该集中储备,一旦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保障成本较高。但是应急物流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和地方分割,组织化程度较低,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亟须整合。比如,衣被等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药品类救灾物资由医药卫生部门负责,粮食储备由粮食部门负责。一旦发生灾害,物资配送需要传递信息到不同的部门,然后还需要不同部门间相互沟通配合,这样的后果就是组织协调难,物流成本很高。再如,救灾物资的捐赠,我国救灾物资捐赠基本属于应急捐赠,即在灾难发生时,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捐赠。由于救灾信息不够通畅、捐赠主体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灾害救援初期易出现救援真空,应急物资缺乏,而在救灾后期物资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造成供应过多、浪费严重等问题。
3、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缺乏
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项目,最难的地方在于灾区对于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频率高,而且这些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应急物流面临的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各地区没有自己的应急专业队伍,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市场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等)还相当缺乏。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不合理,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基础网络技术状况差距显着,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国家已经在使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报告不及时,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三、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法律法规机制
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法规,可以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在特殊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力、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从而确保应急物流顺畅展开。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有权以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征用民用和军用建筑、 工厂、交通运输线、运输工具、物资等,以满足抗灾、救灾和贩灾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法规的形式,规范政府动员物流企业参与保障的机构、权责、流程和补偿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有的放矢。这样危机发生时,这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保证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和经费来源,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也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建立政府管理、标准运行的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因此,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机制是必要条件。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必须在组织上要求政府统一管理,技术上标准运,!行。统一管理是指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律由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标准运行主要是指,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3、大力培育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应急物流管理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个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人才队伍。中国一方面需要[专业提供论文和职称论文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培养能够统筹规划和指挥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实战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应急设施设备的专业化人才。高等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应急物流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全面加强应急物流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综合实战演练,按规划和预案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应急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并注重平时培养,做好应急物流人才的后续储备。
4、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等都可以用来更精准地对应急物流情况以及物流的安排进行把控。现在的一些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便已经有所建树。所以只需要将常规物流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到应急物流中,用先进技术支撑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和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这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以提高应急物流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建立起应急物流平台,让各方都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最新的消息,这样方便沟通,协调组织起来也更加方便。
5、政府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中国新兴的应急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急物流在我国一直是政府主导,但是由于政府本身工作是脱离市场的,也是缺乏动力的,所以物流企业就成为了有力的补充。因此,政府应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一是培育能够提供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的企业,同其签订协议,实行日常生产品与应急品存储结合。二是培育与应急物流平台建设相关的骨干企业。其中,应急物流平台的硬件建设、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应急物流演练、应急物流评估等,都是应急物流平台建设所必需的。三是培育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物流企业。除部分地区根据需要新建一些专业应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与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启动应急物流运作。
【参考文献】
[1] 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23(6).
[2] 李萍:我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6).
[3] 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J].理论月刊,2010(4).
[4] 吴志丹: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系统,提高城市减灾应急能力的建议[A].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