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2: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电学”

是中职教育系列中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课程通过对电学基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电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与分析计算,进而形成相应的电学知识与实验素养,以为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建构奠定基础,并在其中形成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改革意识,强调面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需要的教学理念,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电学”教学仍然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缺乏与职业目标的联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水平上,“电学”教学与中职学校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要缩短这个距离,提高“电学”课程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寻找能够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现状

“电学”是中职学校电子电工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电学知识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的“电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以知识系统构建为主要目标,以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作为巩固知识结构、形成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这样的教学从电学知识系统的构建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评价,尤其是从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角度来衡量,就存在着一些不足。1.1“电学”课程实际教学的定位不准“电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恐怕不是太多同行思考的问题,通常是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教什么样的内容。但在职业教学的视野下,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一门课程自身的定位,这样才能寻找到准确的教学起点。电学作为物理学中最重要也是逻辑性最强的知识之一,笔者认为其教学定位应当确定在:(1)知识基础的巩固,这是常规要求,不赘述;(2)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需要上,也就是“电学”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都是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这种能力在“电学”的学习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通常还需要作为教学的主线之一;(3)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教学目标定位,纵观“电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电学”总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也总能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比如当前最流行的VR技术,就与“电学”高度相关。跟踪最新“电学”发展(不仅是技术,也包括设计理念)应当成为中职“电学”课堂上的一道风景。1.2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对于不少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学理论的构建与实践之间常常脱节;而这一现象如果叠加上教师不够先进的教学理念,那学生在“电学”课堂上所能获得的可能就是一堆抽象的电学符号与公式,难以真正体验到电学原本具有的一种有形的力量,其实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出现了问题。“电学”实践性项目较多,既有课程自身的实验,也有职业需要下的实训等,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真正从“双师型”的职业化取向出发,才可以为学生的“电学”学习奠定好理论与实践基础。1.3课堂上“电学”知识缺乏时效性由于传统教学中以本为本的思路和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意识不强,很多时候“电学”的教学都容易囿于教材而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因此学生所能学到的“电学”知识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而纯粹教材知识所构建的“电学”体系肯定是缺乏时效性的。这种缺失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在相对较低的系统水平中徘徊,不利于建立一种追求时效的学习视角,不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分析这些不足,是为了让当前中职“电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的相关探究。

2“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探究

提效当然是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效只有放到一定语境下才有意义,对于“电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的提效途径放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需要视角下,才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是时刻考虑学生的职业素养对“电学”课程的教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种要求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不是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如此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所探究到的“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保障,也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如下3条提效途径。2.1建立应用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自然要建立一种基于就业需要的教学导向,这种就业需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是一种鲜明的应用意识。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定位之下,“学以致用”应当成为长期坚持的学科教学导向。在“电学”课程教学中,“教”的内容是从基本电学概念出发,进一步构建电学规律;而“用”不仅仅是用这些知识去做课本上罗列的实验,也要基于当前产业对“电学”提出的要求,进行一些超越课本的实践。2.2建立方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形成应用能力的关键,如上一点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用是需要平台的,这个平台可以是“电学”课程的实验平台,更应当是职业素养提升需要下的实训、实习平台。作为“电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思考“电学”课堂教学可以在提升学生实训、实习水平中发挥什么作用。这样的思考,常常可以让“电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2.3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电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学科之一,利用“电学”自身的逻辑性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应用中巩固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支撑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另外,要高度重视电学概念的形成教学,尤其是当今一些新颖电学概念的教学,因为这种教学往往对学生创新概念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这又是学生在就业当别需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由普通蓝领走向高级蓝领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应用角度来看,当前社会缺乏高级蓝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诞生这些蓝领的摇篮———中职学校,没有真正借助于课堂这个最重要的平台进行创新教学的缘故。

3就业导向下的“电学”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的“电学”学科学习需要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笔者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还是“电学”课堂教学要建立就业导向的理念。就业导向是应用导向的更宏观的描述,“电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等环节中,如果能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之后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那就可以寻找到“电学”学科学习的最有效的推动力,同时也就完成了中职学校视域下“电学”学科教学的最准确的定位。事实证明,建立了就业导向的“电学”学科教学视角,并真正从以上所论述的3个角度去努力,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让“电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彰显出独有的生命力。

作者:龚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2篇

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很多中职学校还是采取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处于被动学习,这种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在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讲授,这是教学规律所决定的,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任课教师来丰富讲授方式,发挥学生积极主动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教学现代化,很多仪器设备在教学中得到了应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设备为教学服务,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学习最新计算机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选择了计算机就是选择了“不断地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对课堂规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对计算机这个行业非常热爱,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来。

2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首先,设置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同时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所授知识以更为丰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到相关知识,积极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技巧,让学生能够在日后工作中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对课程的内容也要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知识明显和社会脱钩,很多知识已经是常识,可是教师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就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要结合社会的需求,进行社会调查后弄清楚计算机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再根据这些需要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到真正的知识,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调整,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计算机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要体现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理论知识的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发散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针对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一个先后顺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最后,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或者知识,素质教学重在素质的形成,并且素质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就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其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课程设计上就要突出实际动手能力,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实践过程,不是注重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将知识能够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实际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3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

第3篇

从时展的需求看,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纯的科学技术竞争,更是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层面的竞争。底子薄,文学素养差,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职学生要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注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旗帜、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与他人合作共事,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二、突出实用性的特点,推进语文教育为生活与工作服务

面对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语文教育内容应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虑学生怎样很快适应毕业后投入工作的需要,这应是中职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语文教育要同社会和市场需求对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思考职校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这时的语文教育内容把重点放在学生练习与实践各种实际工作所需的应用文,比如广告、新闻报道、设计说明、讨论记录、笔记及各种报告等。不要重复纸上谈兵的故事,要重在应用,走出课堂,组织活动,参加实践,动手练笔。职教语文教育要与社会、信息沟通对接。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已经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处处应用,学生要很轻松地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利用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如今职场的工作需求。当然,现代化的生活、生产方式都需要学生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话、交流信息,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推进,使传统语文教学日益显得尴尬与不适应,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与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给中职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气象和面貌。与以往相比,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重视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令其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第4篇

(一)为了运用多媒体资源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由于对多媒体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过度渲染,人们对多媒体教学形成了盲目推崇的心态,导致了一些教师不顾教学实际,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追求课堂的“大容量”,致使教学内容无难易重轻之分,造成无效信息泛滥。他们把备课过程看作是课件的制作过程,尤其是公开课或评优课之类。越来越受到质疑,被人们看作是在“做秀”。这样的课堂使教师失去了本应有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分散了必须的注意力。其实要使课堂吸引学生,也并不是非要使用多媒体来表现,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该为促进教学而使用,而不应该为“哗众取宠”而使用。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学生快速就能掌握的简单内容,最好不用“浪费”多媒体资源。

(二)部分教师在中职课堂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资源

学生本应该通过一堂课,进行对教材的阅读、对教师讲解的理解、对所遇问题的思考,在这些环节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培养。教师多媒体课件的满堂灌,却让课堂变成了一堂多媒体资源的欣赏课。如此的课堂表象是,课堂图文并茂,学生津津有味。而实际上呢?如此的课堂则是削弱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削弱了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路走来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而过分依赖现成的课件会禁锢自己的教学思路,限制了教学创新。有些教师娴熟的运用大量多媒体资源,将传统的“人灌”改为现代的“机灌”,只要有课件,就什么课都上的得心应手。然后反之,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即使是自己以前用传统教学手段也能运筹帷幄的课程,现在也上不好了。这种对课件的过于依赖性,是与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三)教师对多媒体资源制作技术有限

多媒体教学资源是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色彩、图表等元素为一体的软件系统,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它们组织成有条不紊的教学系统,来呈现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出现任何技术性问题。然而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出现技术性错误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如链接失败、链接方向错误、运行不稳定、运行速度太慢、色彩失真、图片失真、声音失真、文件太大等等。部分教师对基本课件制作软件使用常识了解贫乏,对多媒体资源制作过程和相关教学软件知识掌握甚少,所以这些教师可能会依靠网络或将他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就为己所用。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丧失了自身的教学风格,也无法将自己的教学思想附注其中。教师应选择自身能驾驭的工具软件,并且善于发现简易又能满足自身教学资源制作需要的工具,从而得心应手使用多媒体资源,将多媒体资源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思想之中。

二、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中职课堂运用的有效性

那么在一堂课中,什么节点选择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大比例的多媒体资源比较恰当,这是值得每一个老师仔细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自身任教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选择应用多媒体资源,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组合使用多媒体资源,同时要遵循学生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媒体资源。

(一)注意多媒体资源在课堂运用的适度性和适时性,要将多媒体资源应用到教学的“关键点”上

现状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对新鲜奇特动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就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投学生所好,通过调动学生的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新鲜奇特动感的多媒体资源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过分的追求新鲜奇特必将起到反面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在适当的知识点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时,要避免满堂都是资源的呈现,否则那堂课就成了“电影欣赏”课。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保证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处于主体地位,多媒体资源只是一种媒介,切不可喧宾夺主。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中职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一位德国学者做出的精辟比喻一样。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当将15克盐放入一大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将它们情不自禁地吞下。知识之于情境,犹如盐在汤中。多媒体资源在课堂的应用,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用在课堂的“关键点”上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例如课程的导入点、重点、难点、拓展点和思维盲点等,在处理这些点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启发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破解心中的困惑和疑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教师提高自身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要符合教学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益。很多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都是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想办法将课件制作过程化难为易,让更多的课件走进课堂,把更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教师要从自身运用操作教学媒体的能力出发,选择和运用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首先,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功能强大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但是对多数对计算机技术不是很擅长的教师平时教学而言,不太适合。因此笔者建议对于一般性的课件可用一般的软件制作,它易学易用,省时省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近年来也涌现了许多新型的简单易学的课件制作软件,它不需要教师掌握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处理等软件的操作,而是有现成的图文音像并茂模板供选择使用。其次,设计课件时应集中精力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切忌堆砌素材,面面俱到;图片的处理宜简洁,切忌滥用色彩,五彩斑斓。三是可采取“拿来主义”,将网络中的资源选择性拿来,采用抓图、动画截取等软件选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加工制作,过程会轻松得多。

(三)学会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下载符合自身学科要求的资源,再将网络资源与自己的积累的资源完美整合。依据教材,依据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根据自己任教课程章节内容要求,使用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输入合适的关键字,点击相关网站,找到自己内容需要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方位信息,去粗取精,把有使用价值的保留备用。教师在平时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优秀课件,学习并吸收他人的经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撰写具有创造性的教案脚本,形成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合适的媒体,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用性、实效性、互补性为原则,灵活运用选择教学资源。在教学手段新老结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二者的所长之处,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第5篇

提问可以激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要备教材、备学情,精心设计思考题,这样的提问才能有的放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思考题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能引人入胜,引导学生去探索,能调动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引导学生在谈论中去寻求答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打成一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制定课堂改革的目标,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科学学习,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教师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讲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学生能放眼世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4多多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教师应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结合初中政治课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开展社会活动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现代学生已经厌烦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一味说教几乎没什么效果,甚至是徒劳无功的。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活动课的形式要丰富多彩。着重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认识社会。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师对每次活动都要精心组织,活动形式要不拘一格。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可将知识、趣味、能力有机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培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语

第6篇

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这样难免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不理想,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他们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时候,特别想拓展自己的能力,希望破解更多的问题,也就是重视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兴趣较淡,只希望记住基本的基础知识就可以了,对于较难的问题他们也学不会,听不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开展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是不同的,这也需要教师能在问题的设计中做到因材施教.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运用,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适当地拓展知识面,加深教学的深度和延伸教学的广度,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紧密的结合起来.

二、双向交流,搭建课堂沟通平台

对于高中数学课来说,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并且当下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挖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觉,让他们感知数学知识的存在和价值.面对不同特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偏好与心理,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开展数学游戏的方式、开展数学竞赛的方式等,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开展适合其发展的活动,同时为学生要留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保障学生的特长有施展的空间.更重要的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与数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学以至用,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数学知识来说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高中数学而言,很多的数学知识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尝试,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升华了而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学习的积极性.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才能得到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助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为自己服务.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学习的过程.

四、认清自身角色,开展个性化教学

第7篇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提出设想解决问题

(设疑)(诱导)(释疑)(辩论)(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8篇

(1)教学要从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教育者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教育主要群体是学生,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就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让每一个学生不仅学好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形成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课,加强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知识能力。建立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2)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学生对这么课程的喜爱程度,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促进师生信息之间进行交流,浙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使得课堂永远处于一种有生命的状态。学生对政治这门抽象而又枯燥的学科,本来就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把这门课程学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才是上好政治课堂的最重要的事情。

(3)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师生都是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而在不断地奋斗着,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一样,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对于高中政治课,根据当前新课程标准和时代的要求,依据当前的高考形势和课程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思想政治课,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所以,在政治课堂上,我们不能仅仅是教会学会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式

1.演讲法。演讲法就是一种通过教师的讲述,将知识内容转交给学生的一种方式,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有点平淡,也不能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采取演讲法的优点在于:(1)可以节省教学的时间,采用演讲的方法可以将繁重的课堂内容,在短时间内展示给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2)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口语化教学,使得学生容易理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给学生传播政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在平时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老师通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将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急需要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当中,在这过程当中,通过他们的思考和讨论,把问题进行解答,这样能够高度提高学生们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对政治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过程当中,完成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必须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进行巩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课上学到的知识点有效地进行运用,逐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以及实践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是比较好的方式。

4.复习测验的方法。测验包括口头测验和进行书写这两种方式。运用测验法,其目的主要是用来评估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理解状况。所以,测验就是一种对学生学习的检测的做法,这样可以及时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何。

5.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就是把学生进行分组,一般6个人为一组,选出组代表,在课上,遇到需要活动探究的内容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组代表进行回答相关的问题,回答不全的,组员可以进行补充的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得对问题的正确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辩论法通过采用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们更加熟悉该课程内容。丰富他们的知识,采用辩论法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换一种上课的方式,学生会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不是一节枯燥的政治理论课,而是一节有意义的辩论课,从辩论中,得出正确的观点,对事物的新看法等。所以,教师应于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个辩论组分别作客观的评估,并提醒学生们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去检讨整个辩论的过程。

三、小结

第9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位思维素养

素质教育主张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科学施教,但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盲目性和形式化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偏离了教学质量,也就谈不上任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内,素质教育的结果在于学生学习素质的全面提高。利用课堂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的过程要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很强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长期的教师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缺失了自我组织答案的自信;同时,作业多、时间紧养成了学生马虎应付的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教学现状是令人忧虑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问题。应该说这是学习过程的缺失造成的教学低效,应本着三维教学目标,突出教学过程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其教育结果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触发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积极思考。培养独自分析能力,激发思维创新能力。

1.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恰当时机进行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时,我抓住第二节“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设问:本文哪些地方是写喜的,哪些地方是写悲的,各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学生们便带着问题主动研读课文,有的还讨论起来课堂气氛高涨,教学效果很好,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2.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教学工作就成功了一半,至于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堂课何始何终,教师要做好引路人,上课初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精美充沛的语言去激励学生的情感,以真诚的语言激起学生内心表现欲、成功欲。有的专家曾提出“见好缓收”的提问艺术,即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授课手段。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稍作思考之后,便急于求得答案,如果答对了,这个问题就过去了;如果答错了,再找一二个学生回答,如时间紧张,教师便自报答案,以完成本堂教学任务。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意识。

3.素质教育要重过程轻结果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理念。这里的“轻”和“重”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要求教师忽视知识的客观性。技能的提高需要过程,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只有亲自实践,自己动手,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提炼,才能算是真正的能动自觉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词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易把握,如文言实虚词理解,一味地由教师归纳好,然后让学生背下来,可具体运用时,照样错误百出。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