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2: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

第1篇

长久以来,心理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更多的是用于诊断和治疗,它更关注人们的消极行为和负面情绪。统计显示,过去的心理学论文更多的涉及焦虑、抑郁、压力、恐惧等生活不幸的方面,而忽视了要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不仅仅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更多心理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学的关怀与指导。20世纪末期,美国兴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心理学思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倡导了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显示平常人也有兴趣去发现有价值的、正确的和使人进步的事物。反映了人类最有效的本能,谁能成功地适应环境并学习技能。虽然有困难,但心理学仍然能解释这类事实,而绝大多数人也过着有目标有尊严的生活”。“积极心理学试图敦促心理学家采用一个更开放更欣赏的角度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Seligman先生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积极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积极的制度体系的科学,当人们感到生活缺乏价值和意义时,积极心理学促使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免于异常状态。”对这些“异常状态”的高度关注过多占据着心理学研究,其结果导致心理学研究陷入了一种缺乏积极特征的模式。希望、智慧、创造、面向未来、勇气、灵性、责任和毅力被忽略了。Seligman先生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基础上,研究狗对电击的反应,发现了习得无助现象,进而提出了习得无助和习得乐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普遍存在。当人面临不可控制的情境时,如果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就会放弃努力,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这就是习得无助。而习得乐观也如此,这两个理论的运用对抑郁症的治疗取得了有效成果。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和乐观(happiness)。研究人员发现,影响人们获得主观幸福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稳定原因(如人格特征、社会关系等),另一个是易变化的原因(如社会环境、突发事件等)。也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获得主观幸福感的途径、方式和持久性方面存在差异。另一个重要研究是乐观,可以通过Seligman的测量乐观问卷、归因风格(ASQ)问卷、儿童归因风格(CASQ)问卷测量人的乐观程度。乐观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事件好的方面,让人产生快乐的情绪,有效地抵御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二、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

近些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大量事实表明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方法。学校和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教师关注度较低。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心理异常状态,他们就真的不需要老师的关注了吗?事实上是大量职业院校的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茫、很少感到幸福。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玩手机、上网、看电视剧、打游戏,学习不积极,卫生习惯差,纪律涣散。心理方面表现出了不够自信、失落感强、偏执、叛逆心理严重等现象。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积极心理学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视角,提出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加入教学目标中,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把提高积极心理情绪的内容加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从价值取向上培养正能量并具有积极价值观的学生。形式上,职业院校不再充当“救火员”的角色,转而将重心放在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构建职业教育的积极模式,既要对异常状态的学生进行治疗,又要对正常状态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二者平衡,双管齐下。在职业教育中引入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去选择课程内容,提供积极的教学环境,注重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感,关注未来,养成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快乐。同时,还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和工作中,运用积极的心态提高教育的效果,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开展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增加课外辅导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

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职业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凸显出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本文通过七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第一课:心理学无处不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的第一次课,课程的目的是进行心理健康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是针对职业院校一年级学生开展的,他们刚刚跨入校门,来到全新的环境,对周围的同学和校园仍然感到陌生。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关系,引导班级同学相互认识,增加团体凝聚力,增强集体意识。课程的开展从学生的现状入手,让他们把对自己的了解写下来,主动和不认识的同学打招呼,并写下同学的名字,通过bingo、通关游戏让原本不熟悉的学生快速熟悉起来。课程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第二课: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一课,我们的学生也许从来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课程首先从书本的选择题开始,再转到生命中的选择题,激发学生的动机。接下来,在一段舒缓的音乐背景下,让学生进入回忆,从外在世界逐渐转向内在的体验。最后,让学生写下生命中最珍贵的五样东西,再逐次割舍,从内引发思考,思考自己内在真正的需要及其意义。课程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重建,为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做好铺垫。第三课:我的目标我的梦想———目标是梦想的航向。课程的用意是教导学生要面向未来,让学生推动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用“幸福”作为课程的引入,让学生期许“心想事成”带来的幸福感。通过一场虚拟的“价值拍卖会”和各式各样的拍卖品,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一场人生的拍卖会。拍卖结束时,有人心想事成,有人满是遗憾,就如同当生命结束时一样。课程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把握机会过好自己的人生。第四课:我们的小家——寝室关系。职业院校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的同伴关系,也就是寝室关系。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固的亲情和友情是人们战胜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法宝。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同伴之间的信任感与协作感。通过“盲人”游戏,让扮演盲人的学生明白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帮助的时候,让扮演哑者的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而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在这个信任之旅的过程中体验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第五课:学会倾听———倾听的艺术。倾听是人际沟通中最有效的方式,如何有效地倾听,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通过“我说你听”的游戏,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效地倾听不仅要听见,还要听清、听懂。倾听有五心,诚心、专心、用心、耐心和应心。第六课:时间管理———管理好时间就管理好了生命。职业院校的学生从未将时间当回事,他们总是在游戏、电视剧、网络中荒废度日。课程将时间比喻为银行账户,突出时间无法积蓄也无法失而复得。将生命比喻为格子,过完一年就拿掉一个格子,突出时间的有限性、生命的短暂。教导学生使用时间管理优先矩阵,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时间管理。第七课:生涯规划———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认识你的生命的彩虹。课程通过霍兰德测试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和自己兴趣、能力、素质更匹配的职业方向,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四、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开拓了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让教育者可以站在一个更开放、更广阔的高度来开展心理教育。规避了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消极”情绪和心理异常的误区,在心理问题的治疗和预防上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章中的心理教育课程实例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初期效果。再次印证了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中引入积极因素的重要性。营造积极的氛围、创造积极的文化、关注学生的优势、发掘学生的潜能、和谐交流等积极管理模式的应用将会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杜小溪 单位: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江雪华,申荷永.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评估与干预中的运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1(15):99-101.

[2]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62-566.

[3]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12):1113-1114.

[4]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87):6-10.

第2篇

说起周国清,洞口县教育系统的领导和老师们无不竖起拇指称赞:儒雅,有亲和力,是个好校长!的确,周国清高高的个头,戴一副金属框架眼镜,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谈吐间魅力四溢,展现出来的学者风范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于是博得了一个“儒雅校长”的美称。但是,真正让周国清广为人知的还是他的“大爱”办学理念。何为“大爱”?即爱学生,爱老师,爱学校,爱教育。“人活着就是为了爱和责任,作为校长就应该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承担起这份爱和责任。”周国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关爱贫困生,为谁辛苦为谁忙

去年8月10日,《邵阳日报》上一则题为《洞口县一中百余贫困学子登“金榜”》的消息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原来,在当年的高考中,该校有120名得到资助的贫困生上了本科线,登上了校园内的“金榜”。朋友和领导向周国清表示祝贺,周国清却只是淡淡一笑:“这都是学生们自己的努力。”殊不知,为了让这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周国清付出了多少劳动,耗费了多少心血。

2009年9月的一天中午,周国清到学生食堂查看,看到一位高三学生只打了一元钱的饭和一份小菜,他心痛不已:这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还要承担那么繁重的学习任务,却这么节俭,家里肯定有经济困难。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每一个贫困生每顿都能吃上营养餐。他进一步调查,发现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困难学生较多。这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生选择了洞口县一中,就是信任我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在这里学习好、生活好,过得幸福快乐,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在校务会上,周国清的话朴实得令人感动。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周国清倡议筹建了“师生爱心基金”,每个学期开学,他都率先捐出1000元。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纷纷解囊,每学期都能筹到数目不菲的一笔资金。这些资金都在开学的一周内发放到家庭困难的学生手中,帮助他们购买学习用品,送上学校的第一缕温暖关怀。

全校5000余名学生中有500多名贫困生,师生们有限的捐助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周国清深深明白这一点。“思路决定出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积极和社会各界及校友联系,筹措资金,设立各类奖(助)学金。他3次下深圳,和邵阳深圳商会联系,争取到了每年1.2万元的贫困生助学金;他4次到上海,和邵阳上海商会洽谈,争取到了每年2.5万元的助学金;他借到望城出差的机会,和望城农业银行一职工联系,为高一两名贫困生争取到了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周国清的执著、坦诚、爱心感动了各界人士,得到了一笔又一笔的资助款。到目前为止,洞口县一中已经拥有“张明为奖学金”、“白莉奖学金、助学金”、“希望之星助学金”等奖学助学项目20余个。仅2010~2011年度,该校就发放各项奖(助)学金113.3万元,532名贫困学生受益。

父亲残疾、母亲改嫁的肖硕雄同学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南大学,他高中三年的学费大多来自学校的奖(助)学金。为了他能顺利就读大学,周国清还写推荐信,为他到洞口县学生资助中心争取到了每年6000元的无息贷款。肖硕雄在作文中写道:“周校长,你的爱是我这一生前进的动力。我知道,你并不需要我的报答,但我会好好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去回报这个社会!”到目前为止,至少有2000多贫困学子因在洞口县一中得到扶助而考上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扶困更扶心,心理辅导洒阳光

“贫困生的生活需要扶助,但他们的心里更需要温暖。我们要扶困,更需要扶心!”这是周国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上讲的话。周国清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不摆校长的架子,而是弯下腰去和学生交流,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心里。2010年2月的一天,周国清收到了一份学生的告别信。该生说自己家庭贫困,学校为自己免去了学杂费,但自己成绩不是很好,感觉压力很大,害怕考不上大学,既对不住学校,又遭同学笑话,因此决定南下打工。周国清接到这封信后,马上找到该生,和她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终于解开了该生的心结,让她重返校园。周国清事后还多次和这个学生进行谈话,并嘱咐她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多鼓励和帮助她,给她开“小灶”。这位学生最终成为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免费师范生。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期,很多教师不理解,甚至另眼相看。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地位不高,报酬低,因而心里很委屈,个别老师还有了动摇的倾向,特别是文化课老师更不愿参与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来。周国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他决定以身作则。2010年学年度一开始,周国清亲自带头,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担负起262班和272班的心理辅导工作,并安排政教处刘建云老师直接抓全校的心理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分别找朱池云、向桂香、肖和平老师谈话,通过做工作使他们从教学第一线中抽出来,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工作中。

第3篇

一心理学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史课程结构及教学体系的问题

心理学史包含了古今中外心理学方方面面的内容,理论庞杂,流派繁多。既有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也有现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既有中国心理学史的内容,也有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流派。传统的做法是把心理学史分成两大块,即西方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但这种划分给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有关心理学史的课程只有五十多个课时,这样一来,心理学史的教师不得不有所取舍。通常,中国心理学史就成了这种教学体系安排的牺牲品,心理学史课程实际上变成了西方心理学史的独角戏,致使很多学生对中国心理学史的了解较肤浅,并存在一定的偏见,提到心理学及心理学家,学生言出必称“西方”,很少有人想起中国心理学,这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的本土化,推动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2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

心理学史教学方面,长期以来采取的都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虽然心理学史的内容方面也有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但实际的课堂上往往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认真讲、学生拼命记”的思路,学生戏称教师是“用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方式教授人本主义的内容”,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所记住的也就是这样一些事实性知识,并没有真正在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史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心理学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因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对话,缺少互动与沟通,这样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上缺少话语权,丧失了思考的空间,弱化了创新的可能性。与此相适应,考试的内容也以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为主。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大多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心理学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尽管心理学在西方获得了更多、更快的发展,但心理学史应该是世界的心理学史和一般性的心理学史,而不是西方心理学史。因此,我们在心理学史教学中,应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把心理学史讲授成“通史”。

在结构安排上可以分为心理学思想史、心理学学派和心理学发展新趋势三大部分。而在介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内容中,可以抛弃那种以历史时期划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传统做法,改重要人物、重要著作作为描述的对象,以对心理学思想的贡献作为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人物和著作就加以阐述,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提升了我国心理学史的地位和影响,又有效节约了课时,提高了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心理学流派作为心理学史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应增加对各理论、学派之间关系的比较,特别是对心理学历史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如身心关系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它们是贯穿各个理论、学派的核心问题,用这些核心问题可以联结各理论,同时对个理论流派的论述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核心问题的认识。

最后是增加对心理学最新发展趋势的介绍。心理学历史都是一脉相承的,它总是沿着某种特定的历史线索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会向未来不断延伸,相比之下,大部分心理学史教材讲授的基本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发展,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的新兴取向已经极大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比如文化心理学关于不同文化下认知、情绪、动机差异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重塑了现代心理学的形象,应该在心理学史教学中给予适当的介绍,本部分内容我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既弥补了课时少的不足,再加上专题讲座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强,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式与评价手段的改革

1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

对于心理学史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并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进行讨论、质疑。这种讨论有时候是由教师组织,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点评,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除此之外,师生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天空教室等形式交流、讨论,其频度远比普通答疑要高,并且不受时间或其它非常因素的影响。

2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包含着许多问题的课程,有些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经典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先动手查找相关资料,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既促进了学生对所选择主题的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原著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心理学史是与许多伟大的著作密切联系的,它们构成心理学发展的基石。现有心理学史教材,虽然罗列著名心理学著作,但是教材中对于原著内容的忠实引述并不多,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转述性的,这种转述虽然具有省时、明晰等优点,但同时可能具有曲解原意的缺陷。因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原著、自主积累资料,并要求学生提交两篇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并指导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沿着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目前,已有不少同学通过教师的指导,找到了研究的主题,有的同学还通过后续的不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了调动,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自学与主讲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主要心理学观点,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心理学大师生平的重大生活事件、独特的个人经历及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解介绍,这样做,不仅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它还能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史课程的情感。

“好的理论最实用”,通过对心理学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既使学生“知晓”了心理学史的核心问题,又让学生“理解”了心理学的演变历程,把握心理学的历史图景,同时,又能“运用”掌握的概念和理论去分析历史、重塑历史,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5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考察学习效果

心理学史课程的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

表现、学期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满分100分。记录课堂表现的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期考试在于了解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简单运用的情况,撰写论文则在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分值为:课堂表现20分,学期考试50分,论文撰写30分。

课堂表现不仅包含学生出勤情况等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质的情况。学期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注重考察学生心理学史问题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主题报告、读书笔记等,有力促进学以致用,这样,心理学史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了,不再是单用来考试的学科了。

四改革的效果与建议

1改革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心理学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特别是通过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型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本课程教学在学校进行的学生多次测试中,均获得一致好评。学生反映心理学课程内容实在、形式活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不只是学到了知识,还在能力、方法、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增长。

2建议

教学改革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各门课程同时都开展教学改革,都要求要学生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焦虑和紧张,尤其是二、三年级的每学期同时开设6~7门专业课程,这种时间资源的冲突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整个课程设置需要优化重组。

心理学史课程已经被公认属于为数不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之一,而为了发挥它的核心课程的作用,心理学史课程的课时需要增加。目前多数学校普通心理学都设置了两个学期共120个学时左右的课程,而心理学史只有一个学期50个左右的课程,没有给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留有足够的空间。

最后,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应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所授课程及其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科研成果的第一读者,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田浩.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_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第4篇

一、概念界定

1.幸福教育的理念

幸福教育是指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感,激发和唤醒人的幸福意识,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人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幸福教育理念”就是让教育与幸福相连,让校园成为守望师生幸福生活的福祉领地。通过一系列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师生提高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引领教师、学生过一种幸福的校园生活。

2.“幸福教育”理念下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形成健全人格。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意志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探索途径

良好的“兴趣、习惯、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因此,我们把“幸福教育工程”的三个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作为学区增强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线,并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开设心理活动课

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之一。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学区范围内开设了此课程。它是以学生的成长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为主要内容,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辅导目标重在发展、预防。

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明理、互动、升华”等环节设计,采取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活动:通过小游戏、音乐欣赏等暖身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心理活动课情境。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为进入活动主题进行了有力的铺垫。利用讲故事、学生表演、投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明理: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与感悟是心理课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时,自我认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互助:同学之间结合实际分析自身情况,形成自我认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等。

升华: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达到自我提升之目的。

通过实践及调查统计显示,心理活动课已成为学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学区提出“教师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并对全体科任教师提出:“突出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宗旨,开拓性地推行教学新理念,即在幸福教育理念支持下研究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教师通过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究新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2. 三个“落脚点”,奠定学生幸福生活基础

结合“幸福教育工程”,我们提出了三个落脚点――“兴趣、习惯和方法”,各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我们采取“两结合、一制定”加以落实,即:把兴趣培养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把培养习惯与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制定“兴趣、习惯、方法”的实施方案加以落实。

学区党总支定期听取学校校长落实此工作的汇报,将其纳入校长的考核范围,进行专题汇报……经过四个学期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很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的提高。

3.深挖学科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落实三个落脚点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位科任教师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意志力和群体意识等的培养。例如:语文课通过对优秀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高尚情操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英语课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交往意识;数学课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三)开展班级团体辅导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2006年起,学区十分重视班主任这支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学生们在“倾听”“同感”“判断”“商量”中达到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在和平相处中并进发展,体现出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

(四)综合实践课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校的多种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调查访问、参观、拓展训练、社会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交往、合作、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

(五)学校心理咨询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咨询是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求助情况,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通过与学生讨论、谈话等方式,给咨询的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与根源,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情感、认识和意志上的变化,从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影响,达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补救性和适应性的辅导外,我们还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启发学生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预防、克服和排解心理问题,同时注重对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方面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发。心理教师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小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系统脱敏法、认知重建法、宣泄疏导法、赞赏激励法、民主对话法、自我教育法等,对学生进行辅导。对正常的学生,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发学生潜能,使心理咨询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对学生开展咨询的同时,也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六)与家长、社区通力合作,开展“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科学的亲子互动方法,介绍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技巧。知心姐姐卢勤为我们进行了“家校配合,共同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讲座。各学校开展家长参与的亲子运动会,全校师生和家长社区代表参与的六年级“感恩毕业典礼”。

三、完善机制

(一)成立心理核心组

针对各校心理教师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学区发挥资源优势,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小组,加强横向学习与交流。2006年3月,学区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组正式成立。通过学习、教研与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为营造幸福校园,提高师生幸福感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发挥学区指导功能

1.自我学习活动,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

学区及各校为每位干部和教师配备了三本书,即《幸福教育论》《教师的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学》。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撰写读书心得,为工作实践积累着丰厚的理论知识。

2.交流与论坛活动,感悟“幸福教育”的真谛

利用每周校长例会时间,学区进行“幸福教育”理论学习与探讨,从“内涵解读”到“实践构想”,提高校长们对“幸福教育”的理解;举办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幸福教育论坛”会,提高大家开展“幸福教育”的认识,并在实践操作上达成共识。

(三)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说课做课、导师带徒、校本教研、专题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引导教师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享受的心态从教。

(四)开展活动,内化幸福教育

学区通过开展“我谈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案例”及“幸福教育论文”征集、演讲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使教师有效地把育人理念有机地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师们的业务与技能。

(五)课题引路,逐步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

科研课题的研究能提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层次,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北京教育学会等的课题研究。如学区组织各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区先后多次组织干部和教师参加由中央教科所孟万金、张彩云等人主讲的积极心理学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强化教师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思考和处理教育教学的策略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带动教师遇到问题时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六)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三里屯小学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较早的学校,参加了北师大国家级课题并承办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区级现场会,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

西坝河三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学校以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为突破口,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市德育心理研究中心在该校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发展项目。

(七)制度做保障

为了确保幸福教育理念下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学校心理教育水平,学区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评优制度、幸福教育工程评价制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流程管理要求等推动幸福教育工程的落实。

四、效果体现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区“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学生收获了开展幸福教育带来的快乐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主要表现是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在与家长进行信息反馈座谈会上,许多家长谈到了学生在家学习时的变化。很多家长说:以前在家与孩子谈学习,多半是一扭头就走,现在家长与学生共同交流,彼此分享孩子学习的得与失。

2.学生学会了探索,逐步掌握了学习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学习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幸福。

3.学生尝到了落实“三个落脚点”所带来的好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如近两年来,我学区的教学成绩逐步提高,各种抽测成绩87%以上的学校超过区平均分。学生拿到了开启幸福的金钥匙,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二)教师逐步体验到了工作的幸福

1.教师们的心理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我们积极参加由区指导中心组织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编写工作,该书已于2007年由新时代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2007年,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新课程心理活动课优秀教案评比,我学区有23名教师分别取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2.心理科研成绩显著

学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和案例评选活动,如参加“健康杯”评审活动、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征文评比以及市区教育学会举办的征文活动,学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的有338人,市区级的100多人。

3.教学成果突显,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区品牌

近四年来,我学区及所辖学校参加或承办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3次,承办北京市心理现场会2次,区级2次。做心理活动课和班级辅导课33节,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先后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等杂志刊登。《现代教育报》曾三次宣传报道过我学区开展心理活动课情况,对我区教师的课给以详细报道。

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心、干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区8所学校全部被评为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校。其中,7所学校成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学区先后在全国、市、区内做过典型经验发言,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心理专家俞国良、北京市教委德育处领导的高度评价,发挥了在朝阳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典型示范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区品牌。

(三)带动了学校特色项目的发展

幸福教育带动学校特色的发展,目前学区8所学校校校有特色,如新源西里小学的“普特融合特色”、三里屯小学的摄影特色、黄胄艺术实验小学的艺术特色等项目在市区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另外,学区建立了教辅中心,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健康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推动了学校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5篇

摘 要:智商是衡量一个人聪慧的标准,情商更是评价一个人做人能力的重要参数,情商在大学生成长中超过智商的地位,尤其在面对挫折、紧张、恐惧等情绪时,心理危机层出不穷。因此,从提升幸福力、增强抗压力、巩固耐挫力等三方面着手,致力于创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以培育更多高情商与高智商兼有的人才。

关键词:情商;情商教育;幸福力;抗压力;耐挫力

智商,作为衡量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代名词,成为众人追逐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其说,智商是衡量一个人聪慧的标准,情商更是评价一个人做人能力的重要参数,情商是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提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社交能力强,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生活怡然快乐,抗压性强。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人才储备,情商在大学生成长中超过智商的地位,尤其在面对挫折、紧张、恐惧等情绪时,心理危机层出不穷。因此,创建关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探究其创新模式的构建,从幸福力、抗压力、及耐挫力等三方面出发,形成其相互关联的循环链体系。

一、 提升幸福力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知名学府,2005年,哈佛大学的讲师塔尔·班夏哈为学生开设的幸福选修课,成为哈佛选修人数最多的一门课,幸福这个概念已然成为一门学问,从而延伸了幸福感,幸福力的理念发展。塔尔·班夏哈对幸福感这一理念做出了完整的阐释,“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对于增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幸福力这一追求而言,如何获得更多的创造力从而构建创新框架,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满足自身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创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大学生更为追求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究其心理,尊重的需求体现在,自我尊重,自信,自身成就的认可,对他人的尊重,以及被他人所尊重。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为此,大学生往往充满憧憬,满怀理想,实现抱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开启幸福力

每个人对于成功和失败来说,有着极为明显的对立态度,大学生亦然。没有经过失败而成功者,少了失败的经验和面对失败的勇气,经过锤炼的幸福会拥有更为稳定和扎实的基础。大学生身处学习的升华阶段,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应该更多地去认识自我,建立良好和谐人际关系,参加情商教育讲座及课程,参与情商训练营等情商社会实践,以此不断提升自我情商,开启幸福力。

二、增强抗压力

身处竞争激烈的时代,压力的增长程度必然持续上升。面对压力,情商偏高的人往往懂得释怀从而调整自身,情商偏低的人往往觉得活得很辛苦,因为他们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观念中,在比较权衡的天平上,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产生自卑感、害怕感和缺失感,从而逐步失去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增强抗压力是情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抗压力直接影响到个人今后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一)学会有效自我减压

压力感的产生与外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我解脱;自我调适;提升自我,对于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来说,是有效减压的三步骤。自我解脱,通过改变思维模式达到自我解放,在自身减压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因人制宜,审时度势,确定合理目标可行。自我调适,需要有直面压力的勇气,及时调整心态。压力感的产生,源于问题的存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才能够完善地进行自我调适。大学生可以在平日多参加体育锻炼、社团文娱活动等,加强个人修养,陶冶性情。提升自我,是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修炼自身的过程。

(二)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压力意味危机,潜在蕴藏机会,面对压力,应积极根据脉络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即使身处逆境,压力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动力,其中多角度考虑问题在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再者,从心理上应该忽视压力的存在性,而将其视为正面的驱动力,驱使自身发挥潜力。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说过,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人类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可见,当人的潜力发挥极致的时候,压力转化为动力则恰逢时机。

三、巩固耐挫力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耐挫力和抗压力同属一个门类,其实不然,耐挫力为抗压力更深层次的心理力量转化。面对挫折,大多人会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从主观意识解读,会认为挫折逃避之后就会随之消失,如此而后,耐挫力就变得越来越弱。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未来栋梁,将来面对的挫折会更多。但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挫折心理会产生挫败感,随之自身的上进心会减弱,消极的态度也会随之上升,从而逐步放弃自我。

(一)建立健康心理

耐挫力的减弱和缺失,心理危机的案例则会层出不穷,因而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教育之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心理健康涉及情绪调控、冲动控制、自我激励等方面。大学生大多容易遇事冲动,情绪多变。情绪调控,是建立健康心理的基础。逐步培养自身处事不惊的态度,理性做出决定、处理事务。同时,冲动控制也是建立健康心理过程的重要一环,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快,感性胜于理性,对于此现象,冲动控制可以分为以下流程逐步得到缓解:平复情绪;分析脉络;做出抉择。平复情绪是整个冲动控制过程的首要关键,根据情绪的波动走向,往往开始的情绪会持续上升,经过冷静平复之后,感性的思维逐步减弱,进入第二个理性的分析过程。分析脉络是理清事务思路的核心,采用发散性思维拓展思路,更为完整总结事务发展总路线。面对选择,不会选择,成为了抉择过程当中的困扰。理性权衡故为重要,但坚定自身的抉择也是不断成长的必经驿站。

(二)积极态度面对人生

失败可以培养耐挫折度,经历过挫折的成功,到达彼岸的幸福才更弥足珍贵。罗伯特·清琦说过:“人生最有害的词汇是‘明天’,用这个词汇最多的是穷人、不成功的人、不健康的人。我从未看过明天。在我身上只有今天,今天是胜利者的词汇,明天是失败者的词汇。”其实,失败与成功比邻而居,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的心态打败。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并非对手,而是自己。所以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唯有积极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才能拥有高情商去迎面接受挑战。

四 、结束语

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栋梁,不仅需要有高智商的拥有,更需要有高情商的支撑。情商水平高的人社交能力强,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生活怡然快乐,抗压性强。通过提升幸福力、增强抗压力、巩固耐挫力等三方面,创建关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突破传统情商教育模式,三力循环链体系的情商教育创新模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体现得更为人性化、情感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美)塔尔·班夏哈.更快乐:哈佛最受欢迎的一堂课.天下杂志,2012.

第6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 思政教育

G711

积极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以其独特的研究范式、研究视角成为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并将其应用到社会许多行业和领域之中,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项心理学独立的研究领域,起源于2000年,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幸福,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健康幸福以及和谐发展。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人本主义心理学盛行,给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度中断。战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战后心理康复和治疗精神疾病,消极心理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直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再一次兴起,很多西方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积极心理学,并且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了现代心理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制定测试量表等。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等。在研究内容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积极主观体验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等几个重要的领域。

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总结起来,积极心理学主要具有下列几方面特点:

一是注重对个体价值和优点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个体心理特质的建设,而并非对个人心理的修补。因此,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当是社会的普通群体,这部分群体身心健康状况良好。传统心理学将研究对象锁定为具有心理疾病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少数社会群体,显然违背了心理学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学理当倡导人类的优点,探索人类美德,恢复心理学的积极功能。

二是积极预防的思想。在积极心理学看来,人类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应当源自于个体系统的内部塑造能力,而并非外部的修正和干预。积极心理学同时认为,人类自身就具备预防心理疾病的内在能力,通过加以适当的培养和引导,就会发挥相应的作用。只要对个体的心理特质进行适当的培养和引导,就会激发这个力量。如果仅仅关注个体心理和人格的缺陷,就不会达到这个效果。

三是积极心理学兼顾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更加广阔,摆脱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个体心理状况的弊端。在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群体心理现象。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更多的关注群体心理现象,认为个体经验和意识从环境中获得,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

应当说,积极心理学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传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涵,纠正和弥补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研究中悲观色彩浓重的现象,重视个人心理中的积极因素。正因为积极心理学倡导“正能量”,才会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领域之中。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现象,将思政教育视为锦上添花或者可有可无的内容,对于思政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课程组织、思政教师配备等方面存在着敷衍现象,没有按照教育标准和本校实际合理设置相关教育内容,思政教育水平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2.思政教育模式单一化现象严重。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两课”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忽略了思政教育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等特点。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单向度教学和“一言堂”现象十分严重。在考核思政教育水平和学生思政水平方面,“两课”成绩成为了唯一的考核标准。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

3.思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化水平不强。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有部分院校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思政教育教师。大部分院校的思政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学历背景和相关工作经验,又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思政教育观念滞后,教育内容严重不符合学生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思政教育

笔者认为,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之中,应当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全面准确理解积极心理学的深刻内涵,明确其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将其视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指导性理论。二是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全面应用积极心理学因素,改变传统思政教育单一化模式,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生活等的方方面面。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将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俊平.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大学.2013

第7篇

甘肃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高中文化课“优秀生”与“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比研究》就10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发现,当前中学生学习压力排在第一位,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焦虑、强迫症,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究竟如何解决?通过积极情绪的研究,笔者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能力和成绩,尽可能减轻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1 积极情绪的定义

Russell认为“积极情绪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事情进展得很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Lazarus认为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因为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当积极情绪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笔者认为,简单点理解,积极情绪就是积极行为产生的良好感觉。

2 积极情绪的功能

在积极情绪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研究是积极情绪的“拓展――构建”功能(简称扩建功能)。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扩建功能主要为:

2.1 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认知能力

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哈洛克曾用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积极情绪,可促进其智力发展。另外,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能否高效学习,不仅与课堂教学模式、学习习惯等有关,还与积极情绪体验有关。积极情绪可以扩张视觉注意的范围和思维的多面性、深刻性,因为人们的视觉系统会受诱导情绪的影响,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人们的视觉皮层能处理更多信息。不仅如此,积极情绪还能有效组织人的认知活动;使人的认知活动范围更广、流畅度更高、灵活性更强。希尔(Hill,2004)等人的研究证明,积极情绪体验的个体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面临的任务,从而保证个体在特定任务情景中能做出最有效的反应。

2.2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利于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情绪体验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对疾病的抵抗力,更有助于个体的生理健康。通过实验发现,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们对感冒等疾病的抵抗力。生理学证明,积极情绪具有帮助个体从消极刺激影响中恢复的功能,积极情绪确实具有促进个体从偏态回归常态的作用。积极人格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体验更容易和个体的先天气质特点发生内化而形成个体特有的积极人格,所以积极心理学把促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

2.3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

中学生最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是中高考升学压力。中高考就像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学生的头上,对每个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而缓解这种压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的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子。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久而久之必然厌倦学习,成绩必然会下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就会降低。经常能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自然会恢复,主观幸福感自然而然就能提升。很显然,这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新课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

3 积极情绪的诱导策略

3.1 师生关系中积极情绪诱导的策略

(1)营造积极氛围策略

积极情绪研究发现,人们在与亲朋好友(自己喜欢的人)相聚时和谐的气氛能对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创设积极氛围的主要途径。任何时候,教师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不要把自己当成权威领导,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和他(她)是民主平等的,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自然产生。课堂上教师应该教态亲切自然、面带微笑,语言精炼幽默、抑扬顿挫。整堂课给学生的感觉应该是积极、活跃、融洽而又令人难忘的,在这种氛围下上课的学生、听课的教师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2)真心交互策略

尊重、关心学生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营造融洽师生关系,同时促使个体改正自己缺点和不足,从而取得进步、走向成功。教师要发自内心地想帮助学生,为学生好,而不是刻意做给学生看的。具体细节表现为:课堂提问学生特别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提问面要铺开,各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都有带到,每节课至少要随机提问三分之一的学生,连续三节课内每个学生都要提问到,当然问题要量身定做,结合学情课前设计好,同时课前也要准备课堂学生可能产生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多用“请”字,对于问题回答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增加提示,实在回答不出来,仍然要微笑着请其坐下思考,过段时间后尽可能不失时机地继续创设机会请其回答。

3.2 教学组织中积极情绪诱导的策略

(1)变换环境策略

环境的新异变化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利于积极情绪的获得。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教师经常带学生到操场、公园、社区等开放的空间去上课,教学效果非常好,其实这对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创新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从本研究来看,至少对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是有利的。笔者认为物理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充满灵气的,结合教学实际,物理教师完全可以尝试着带学生到最适合教学的场地去。笔者曾经尝试着带学生到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校园内草坪上、甚至于到社区去上物理课。例如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等课完全应该到实验室上,而带电粒子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一课就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找资料或借书查阅;自由落体等抛体运动课就到开放性的场地例如草坪上去研究,让学生分组做抓直尺、抛带孔,的装满水的水瓶实验、研究水龙头滴水等,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等课更是可以带学生走进社区、公园,分析秋千的摆动、摩天轮、过山车等,最后还要求每个学生利用双休日自制水流星、写篇小论文等等。

(2)学生主动学习策略

高中新课改强调学生要主动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确实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即使在教室上课,课堂也尽可能要灵动些,可以多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合作讨论学习、组内讨论,组间共享(组内讨论后、每个小组出代表陈述本组观点,供全班共享)、兵教兵(学生上台板演、分析)等,结合学科特色,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更是要能开就开,没条件也要尽可能自制教具创设条件,实在不能开的,尽可能要通过电脑Flash模拟、课后学生网上查阅等形式弥补。

新课改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鉴赏、体验、感悟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 发表、交流和分享,而尽量避免所谓的“标准化”、“统一化”的固定作业和答案。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要增加学生课后自己支配的时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样化的理解;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猜想、讨论、交流、反思、批判、发表、创造等等。笔者在学生的作业选择上一直很有弹性:减少“规定动作”(规定作业);增加“自选动作”(选作参考书或写学习心得体会等),增加双休日选择性作业:自己根据自身情况或需要选择“作业”,例如可以到教师处拿讲义做,也可以写小论文、搞小制作、画知识树等,每周校本课程时学生展示,共享交流。同时不定期地开展生活中的物理学科知识竞赛、趣味物理实验比赛等活动。实践下来,我班学生物理成绩非但没有落后于其他班,反而往往遥遥领先。

3.3 教学内容上积极情绪诱导的策略

(1)激趣策略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对某事或某人产生兴趣随之产生的就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人在浓厚兴趣状态下所学习的知识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如果学生经常能在课上被激发出兴趣,久而久之这种对教学内容的好感稳定下来,对这门学科就会产生乐学情感。

笔者曾经教过一名学生,他把物理学习当做是最大的乐趣,高二升高三暑假里居然做掉了2本厚厚的参考书,平时更是经常拿清华北大状元易错题宝典和奥赛题目“考验”教师,最后高考高分考上了哈工大,现在于哈工大攻读研究生。另外该班还有16个学生对物理都是非常感兴趣的,高考考分都在130分以上,最后都考上了一本名校,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

(2)体验成功策略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渴望。教师要承认学生差异,同时要帮助学生缩小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激发积极情绪体验。如此一来便能形成良性循环;成功一愉悦一努力,促使学生加倍努力,使优者更优,使弱者不弱。

每个学生对物理学科擅长与否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是建立在大量学习成败体验上.的,成功经历积累越多的孩子越认为自己是物理学科的特长生。这些成功经历包括课堂提问的回答正确率、教师给予的肯定与表扬、作业的正确率、实验的成功率、考试的进步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尽心备好学生,分层次提问。作业布置也要分层次,最好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出不同的题目。这样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机会多了,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良好的自我评价也就上来了。

3.4 教学评价中积极情绪诱导的策略

(1)诊断激励性策略

笔者认为除了最后的高考是带有明显的评价功能外,其他大小型考试特别是作业都应该体现诊断和调节激励功能,通过诊断要找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究竟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还是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诊断出问题后应指出学生调节的方向,在学生纠偏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表现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坚定学生信心,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同时教师评价的视角也应该有所变化,例如,即使某学生题目做错了,但其选择的方法是其他同学没有尝试的,那么就应该肯定这位同学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等其实也应如此,这样的评价带给学生的情绪体验就远比常规课堂教师对学生问题回答给予的“对”、“错”评价来得积极。

(2)主体性评价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评价问题越来越成为改革实施的“瓶颈”问题。一般情况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侧重于学业评价,评价主体是教师、学校和社会相应的组织,学生处于代测的客置,我们称之为他评。从现代学习教育理论角度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开展和研究学习的主体性自我评价,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学生如何评价和管理自己,将评价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的必要途径。

高中教师首先自己要意识到学生自评的意义,同时能够积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展自评活动。要教学生在自评活动时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如果没有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很容易迷失自己、进而再次放弃自己。笔者让学生每次作业后或者错题订正后都要分析原因,从主观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上找原因,绝对禁止学生找“我笨”、“我本来就不好”等之类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例如:这个题目之所以做错,是因为物理课上教师讲同类型题目时我开小差了;这次考试没考好主要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够、没有注意复习等等。

第8篇

【摘要】针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出发,提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医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74-02

积极心理学上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现已风靡于世界。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观念、新方向、新运动,研究所有人类的正向心理,它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美德,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提升幸福感,健康快乐生活。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主观体验(快乐、愉悦、满意、现实感)、积极个人特质(性格优点、天赋、兴趣、价值观)、积极社会关系(家庭、学校、单位、社交圈、社会圈)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发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这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从事医药市场营销与医药管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还存在不少弱点和不足(如灌输式地说教、实效性不强)等情况。虽然积极心理学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研究如果关注积极方面提升生命质量,后者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学生医药服务能力。但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重视人的积极特质的挖掘和培养,旨在开发和追求健康快乐的人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观念、新方向、新运动,其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探究具有借鉴价值。在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全力构建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出零适应期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实践教学已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内容,作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如此。尽管各学校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但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尚有差距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药学、管理、经济学、经济法、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尚有差距,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践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二)忽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其实都是想发展和进步的,强调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在促进自身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但很多数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重视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讲授,忽视学生对药学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体验,以致该专业有些实践教学实效性不佳。

(三)忽视在实践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积极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尽管不少高校实践教学内容很丰富,如课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毕业实习等,但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宣讲和分析,强调职场取胜的方法,而忽视敬业、诚信、友善、感恩等积极特质的挖掘和培养,这样导致实践教学缺乏“灵魂”,学生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忽视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培养方案里,很多高校该专业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在课程考核时,实践考核方式、方法不明晰,所占比重偏低,“60分”万岁思想在校园文化中还有一定市场。而且,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习实训能力匮乏。还有,社会要求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但不少高校该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护不佳,校企合作办学联系不紧密,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措施

(一)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一四”模式构建

针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存在不足,结合我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同时借鉴积极心理学有关理念,构建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一四”模式。一种理念,即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品质培养为中心,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理念。四结合,即建立“课内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源于主动选择。实践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建构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积极的体验和一种积极的行为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引导学生多给自己的心灵多灌输积极的思想,实现多元价值,树立幸福胜于成功的理念,学会寻找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潜能”,应当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既要有必要的讲授引导,更要有学生积极、自觉参与,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如在管理学课内实践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如采用“PBL”教学法,即基于学习问题教学法方法,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每个人内心深入都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特质,如敬业、诚信、友善、感恩、创造力、天赋、灵性、智慧、宽容、毅力、关注、自觉等。人类的这些积极特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积极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扩展和增强的效能。开展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时,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测试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积极特质;依托多元化的课内实践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如礼仪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活动、校外见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展示,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其获得更多的积极认知和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交往行为,并最终在其人格中打下积极的烙印,形成健全的积极的人格。

(四)全力构建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威廉姆斯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老师、朋友都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因此,必须全力构建积极的“课内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合力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校内实践教学:加强授课教师培训和岗位见习,增强教师岗位胜任力,不断引进新教学方法,深化课内实践教学改革。校园文化活动:想方设法成立模拟药房等平台、大力支持市场营销协会、营销策划大赛、礼仪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关系,吸引具有实力的医药公司进行校合作办学,培养特定岗位人才,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平台。校外实践实习:要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药厂、医药公司、药房,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医疗机构等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援助、社区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到各医药公司和各大药店进行毕业实习。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培育出零适应期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

[2]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

[3]斯奈徳,洛佩斯.积极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江波,等.以开放性实践教学促进药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6)

[5]曾贵峰,等.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健康评估实践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

[6]马冰心.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1(5)

[7]宋轶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实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

第9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创新研究

大学新生从刚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在他们学习,沟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面临着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带给他们的各种压力,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就已经把一些高校毕业生压得踹不过气来。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自信地走向社会,最终走向成功。

一、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它是现阶段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这是由于它的全新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特点是它可以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生,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挫折,直击内心并且深层解读人类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为幸福健康乐观的人生提供知识保障。

1.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研究思潮,他主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研究当时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由于该思潮的独特性,它的提出可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为之后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美德,品质等方面,它采用大胆积极的态度来解剖人们的内心世界,在积极的认知,感受,分享的过程中来凸显人类本身的价值。积极心理学采用鼓励的教育模式来激发人类未知的潜能,督促人类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2.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传统心理学是靠着承认人类心理疾病的感知去寻求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有别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换了一个角度阐述了人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它并没有否认人类自身的心理疾病,而是采用积极鼓励的研究态度去理解心理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为一些普通心理障碍的人提升了幸福感,新鲜感,有助于自身心理疾病的治疗。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个体都会面临变好或者是变差的选择,当你感觉自身条件不如平常人的时候,积极心理学教你积极乐观,正确认识自我,而不应该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这样的积极鼓励模式,帮助你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

大学生是心理变化最强烈的一个社会群体,由于青春期的作祟,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如果在校期间没能正确妥善地处理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其今后的自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会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加入以乐观健康为主旋律的积极心理学元素,重点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培养一种能够适应社会的积极情绪,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这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是有着战略性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所谓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指大学生在符合自己年龄状况,心理上能够满足该阶段应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情绪,整体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大学生心理状态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和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真正被社会所用的人才。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尤其是在2011年马加爵事件和2013年复旦大学生投毒案件曝光之后,舆论把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推到了风口浪尖。可能这对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这样的舆论压力是不公平的,但是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着大学生心理存在严重扭曲现象的社会影响还是真实存在的。因此,高校在紧抓专业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心理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难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亮起红灯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而复杂的社会交际圈更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陷入深深的迷茫当中,从而产生的极度落差感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疏通这类障碍,排除解难,那就很容易造成极端事件的产生。大学生校园生活是开放的,友好的,事物总有两面性,这样独立的校园生活也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不能自理的生活状况,久而久之,在生活中得不到自我肯定之后,心理问题也会愈发明显。不管是社会,还是校园还是个人,能够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一起去战胜心理障碍,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大学生。

三、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努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理念致力于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看待一些心理现象,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拓宽了新的思路[3]。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来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时展的必经之路。

1.致力于塑造积极的学生品格

塑造学生坚毅的人生品格,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乐观者,学习上的成功者,这是每个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认真加强挫折教育,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才能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是正在处于青春叛逆期,这段时间内的心理疏通工作尤为关键。而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作为高校工作者应该从实处入手,把塑造学生良好品格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根本目标。但是良好的个人品格是在平常学习生活中锻炼而来的,并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工作,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从而塑造学生更适应社会的独立性格。

2.致力于改善校园坏境建设

自古就有孟母三迁,孟子母亲为了能够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费尽心思,曾两迁三地,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母爱伟大的同时,还在暗示着一个好的文化坏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当代,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坏境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基础保障,因此致力于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坏境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大学校园坏境应该着重体现“干净,整洁,温馨”等字眼,让学校以崭新的面貌面向学生,让学生在舒适的校园坏境中生活,这样的改善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为学生心理品格的培养提供帮助。

3.致力于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都存在积极的心理潜能。所以尊重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发展史正确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不干预,不阻碍是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应用中的现实依据。高校可以通过现阶段拥有的心理课程以及课外的心理辅导来进行心理教育,除此之外,要从根本上分析大学新生的心理特征,把心理课程当做学校的特色课程来做,积极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

4.致力于开设具有心理元素的校园文化课程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门优秀的,引人入胜的文化课程是每一位学生的最爱,有些学科正是因为枯燥的课本知识使得学生提不起对于该门课程的任何兴趣。在学科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开设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课程是构建健康心理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程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寻找良好的机会来对学生进行正确有益的心理辅导,把心理教学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去,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减轻因为文化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一些影响。

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纠正之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能由专业心理学家沟通”的错误理念模式,把积极心理学当成是一门专业文化课程去对待,在枯燥的文化课学习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元素,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有本质的改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只有通过自己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最终热爱自己。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心理学[J].(人大复印资料).2012(06).

[2] 陈键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3(02).

[3] 任胜涛.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J].论文天下.2011(08).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