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生态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0: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生态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生态论文

第1篇

首先,按照最通常的理解,所谓金融就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资金的融通必然牵涉到不同的主体。在现代金融制度中,资金的融通至少牵涉到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和金融中介机构三个最基本的主体要素,三个主体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难以达成现实的金融交易。因此,研究金融生态不仅要以金融机构为着眼点(尽管金融机构是现代金融活动的组织者和金融市场的构造者),而且要以其他主体要素为着眼点,即要全面研究和揭示金融主体要素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但是,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的现有诠释基本都以金融机构为视角,忽略了其他金融主体的存在及生存状态,因而难以完整地透视金融生态这一范畴的全部内涵。

其次,在生态学中,生物的性态特别是作为万物主宰的人类的生存状态,既受各种客观生态因子即环境条件(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地理条件等)的影响,也受人类自身行为因素即人为条件(如开垦、采伐等)的影响。而且,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表明,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逐渐恶化在相当大程度上源自人类自身对生存环境的过度索取和破坏。因此,研究自然生态的变迁虽然不能忽视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但更主要地应是加强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控制。如果把生态学的上述观点移植到金融生态的分析中,笔者认为,即使我们仅从金融机构的视角诠释金融生态,那么,我们也应当在关注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法律、经济、信用和市场等诸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金融体系自身的因子条件在金融生态变迁中的作用。依此而论,目前学术界仅仅将金融生态诠释为金融业或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环境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再次,现代金融活动既包括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资金供求双方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直接金融交易。因此,研究金融生态应当着眼于“广义”的金融,而不应采用我国传统的“狭义”金融概念。但是,考察一下国内现有的关于金融生态的研究成果,便不难发现,这些成果大多以“狭义”金融即间接金融为对象,并多以银行业生态作为金融生态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外部边界。至于直接金融的生态状况,特别是对直接金融中作为资金供应方的中小投资者群体的生存状态却研究较少。这种从“狭义”金融的角度对金融生态进行的诠释显然难以覆盖金融生态这一范畴的完整内涵。

鉴于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理解的上述缺陷,笔者认为,应当对金融生态做如下界定:所谓金融生态是指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

如果这样理解金融生态的内涵,则不难发现,金融生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金融生态具有关联性。如同自然生态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紧密关联一样,金融生态的各种要素之间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首先表现为金融活动主体内部的相互关联,就是说,资金供求者与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相互交易,维持着金融系统的日常运转。其次是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况。

第二,金融生态具有适应性。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生态平衡,一方面,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会引起生物形态构造、生理活动、化学成分、遗传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差异;另一方面,生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也必须不断调整自己。金融生态也是如此。由于各国的法律体制、经济条件、社会特性、文化传统等各种外部环境不同,必然会造成各国金融生态具有不同的印记。同时,为了适应各自特殊的外部环境,一国的金融活动主体也必须动态地调整自己的交易原则和交易策略。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发展金融时,绝不能简单拷贝成熟市场的金融生态,而必须立足中国的实际,给出中国特殊市场条件下的金融发展模式。

第三,金融生态的各个因子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在自然生态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链的存在而处于相互依存的状态,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也存在依赖关系。金融生态也不例外。

金融生态的相互依存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金融活动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例如,资金供应者为资金需求者提供的融资为后者的生存和发展增加了动力来源;资金需求者又为资金供应者创造出运用多余资金获得收益的机会和渠道;资金供求双方的融资也为金融中介机构提供了业务内容和利润来源;金融机构的活动便利了资金供求双方的资金调剂,促进着双方资本运作规模的扩大和资本收益的提高。

第2篇

(一)林业生态发展资金要素注入结构不平衡,财政资金需求差距较大

多年来,在生态林业的建设中,资金的投入仍然还是以来财政来源,外国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占较小的比例。另一方面,生态林业在建设过程中,难以符合金融信贷要求,面对融资困境,只能依靠建设者来积累再投资,但是单纯依靠建设者自身资金的累积来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是不现实的,要依靠社会投资发展。可是由于生态林业管理难和本身产业的特点,很难准确地计算投资回报率和判断风险水平,也缺乏有效的投资收益保障,因此投资生态林业回收比较困难。而生态林业在我国的整个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建立适应生态林业产业特点的、满足生态林业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资金来源,它决定了在国内对生态林业建设来源的单一性即财政,不能很好的吸引社会资本流向生态林业建设,生态林业产业资本积累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资金的缺乏,形成了生态林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造成了影响中国生态林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

(二)林业保险发展滞后,林农抵御风险能力弱,导致生态林业建设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又受天气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有森林砍伐和其他人为的破坏,还有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也林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机制。在我国,对林业进行保险意识较弱发展很迟且发展速度不快;加上由于林民收入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对林业保险的认识不够,种种原因导致保险推广不开。此外,对于林业进行保险的险种非常少,又是一个高损耗率的险,加上在国内理赔频繁风险加大影响了保险公司进入的积极性。在现在众多的保险公司中,也仅仅剩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有在开展类似的业务,其他保险公司很少涉及,且这一业务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

(三)林业信贷保障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在农村信贷运营中利率偏高影响了其成本因素。同时由于不确定性的风险如气候、自然环境、市场和其他因素影响,使担保、抵押贷款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首先是对林业进行担保抵押困难,林农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很少,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难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因此很多小农户的贷款需求通常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其次,很多农村地区没有信用担保机构,也没有完善的金融服务和评估中介机构运作,它就使得金融机构难以进入这一信贷发展领域。如今已退出了林业权的抵押金融服务、林业利息贷款和其他针对林业的金融产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林业融资发展需要,其申请的手续也很麻烦,这样就使得财政对林业发展的支持大打折扣。

(四)林业融资信贷服务与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不相适应

目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措施不足。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把大部分网点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大中型企业和优势产业,逐步退出基层市场,网点覆盖率的下降直接导致林业相关业务减少,严重影响了金融业对林业的服务支持。而且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信用评级管理系统,农民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单一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的如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落后,整体竞争力还偏弱,导致其对生态林业的发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对加强林业金融财政扶持的构想及对策

(一)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保护,支持生态林业建设

财政对于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补贴力度近两年来不断加大,2011年,中央财政全年安排林业投入1207亿元,比2010年增长27.3%。2012年,中央财政逐步扩大造林补贴规模,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2013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70087万元用于林业项目建设。同时我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示范试验区将落户福建,财税、金融改革和林业改革等诸多政策也将示范实验。这一次对我省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大致包括由中央财政设提供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试验专项基金、农村金融改革及森林管护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林下经济发展试点、森林经营示范区等。

(二)鼓励林业建设利用外资,并制定适合的政策措施

生态林业建设,是一个回收投资过程长、且具有很多难以预测的因素存在的长期发展事业,因此要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建设生态林业。外资参与建设的生态林业项目要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实施税收减免期延长,对专业林产品、林业机械和设备的进口应降低关税和免除其他进口增值税。其次,对外商投资林造林项目需要的土地也给予政策支持,例如从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免征土地使用费。林业技术开发项目,可以给予土地租金优惠或者延长土地使用期,如果已经开发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等。

(三)以林业产业集团为载体,通过股份制上市募集资金

生态林业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益,发挥森林的调节生态功能。生态林业主要是注重生态和社会价值,有时经济效益会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和发展一些大中型林业企业集团,以这些大企业集团为主体吸引社会投资。据现有的林业政策,由一些大型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地方、集体共同建设生态林业,共同开发林产品加工和贸易,开展林业科研研究,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四)充分发挥国内金融服务机构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国内金融服务机制,激发林农创业积极性

商业金融应拓宽林业信贷担保的范围,提高林业企业贷款的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放开林权抵押贷款、林业集团贷款业务等小额信用贷款。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政策,增加贴息贷款和对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补贴,对经过改良的茶林油林这些林木经济类品种,金融机构要大力给予信贷资助。在此基础上,积极介入资本市场,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市场实现金融资源的配置优化,把社会资本引入林业产业。在金融政策性方面,可以制定适宜的林业金融政策措施,由专业的信用担保和融资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支持。并根据银行现行金融政策,为林业债务融资担保提供一些优惠贷款,做好服务中介,支持林业创业者吸纳社会投资,帮助他们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五)开发新品种林业保险,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保障支持

设置“寿险型”森林保险,例如,参保后,如果有火灾等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保险公司和政府财政资金一起理赔,比如70%的财政资金补偿,另外的由保险公司赔偿。如果保险期内参保人没有出险,则返回80%的森林的保费,也由财政资金扶持,以保障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双方的利益。可以先试着采用如政策性森林保险,也是完善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篇

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为指导,通过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及技术创新等途径,以达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低碳经济”是一个先进的概念,有助于减缓和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农业金融生态环境是为农村经济生存和发展提供包括资金融通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的所有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有关联的诸多因素彼此作用和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动态特点及一定均衡性的综合系统。

二、低碳经济时期河南省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1.农村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现阶段,河南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商业银行等),另一类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各种农村资金互助社等)。2013年,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无论在资产规模方面,还是在利润方面,均呈持续上升趋势,银行业机构体系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机构个数明显增多,从业人员也稳中有升。2013年,河南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为8078亿元,较2009年上升3730亿元;河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411亿元,较2009年上升253亿元。

2.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以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市)争创为代表的诸多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地方政府投身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不仅打开了创新思路,而且改善了县域范围内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断上升,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本省“三化”协同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截至2012年末,河南省农村金融领域的8大类产品等获得了全方位的推广,在省内的1874家和农业金融有关的网点中得以尝试,不仅实现了金融产品多样化,而且实现了服务对象层次化,同时还实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等基本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涉农贷款余额稳步增长,为2008年的2倍。

3.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1年,河南省颁布和实施了《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办法》,选取以行政服务环境为代表的诸多视角对辖区内的109个县(市)所取得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予以全面且客观的评价。2012年,河南省初步建立了省辖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县域评价制度予以进一步完善,使得全省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前进了一大步。截至2013年末,河南省的征信系统初见规模,已经为本省4554万自然人建立了与之对应的信用档案。

三、低碳经济时期河南省农业金融面临的低碳困境

1.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河南省属于传统农业大省,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旧以家庭式自给性生产模式为主,因而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就农业生产条件而言,缺乏和现代化农业有机匹配的基础以及保障性设施,所以,农业生产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弱质产业特征,甚至可以认为农业风险无处不在,上述问题将会给农民贷款带来直接且严重的阻碍。最近几年,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将支持重心放在了“大户”(如种养业大户等)身上,然而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较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农民仍旧从事着分散形式的农业生产活动。这种家庭式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很难获得当地金融机构的资金和政策的倾斜。

2.法律环境有待完善

对于农业金融生态环境而言,法律制度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农村金融法制环境尚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基础薄弱问题尤为严重,给农村金融生态的正常运行和高效运行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农村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以农户这一群体为主的债务人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法律观念较为淡薄,因而人为逃废债等不良状况屡见报端,如此一来,给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债权保障问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与农村金融组织相关的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

3.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对于农业金融环境建设而言,“诚信”是其基本内容与核心内容。而在河南,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速度上还无法跟得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伪劣产品、虚假广告以及价格欺诈等诸多不讲信用现象层出不穷,给市场的正常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干扰,一方面有损河南的健康形象,另一方面对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究其根本在于信用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信用评估程序不严,社会整体缺乏足够的信用意识。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运作风险,使其有钱不敢贷,与此同时,企业和农户缺钱借不着,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给全省农业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

4.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调

农村金融产品相对偏少,金融服务种类仅有少数的几种,部分地区甚至只有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少之又少;农民贷款难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最近几年,农村信用社虽然在积极尝试诸如小额农贷发放办法,然而受当前管理体制的制约,贷款程序仍旧十分复杂和繁琐。与此同时,受农村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甚至处于垄断经营地位,因而在审批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处理农户贷款业务时经常采取利率上浮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获取贷款的成本;农户很难获得大额贷款。农村资金需求规模不断增大,现阶段的小额度贷款越来越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如此将会对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

5.业务和管理人才缺乏

对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诸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言,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仍旧属于新兴事物的范畴,因而人们对其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入,所以,这一类金融机构在引入人才方面仍旧面临一定的困难,如目前急需的业务以及管理人才很难引进,因而更多的情况下,仅能通过内部培训或者以老带新等方式来暂时缓解和应对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由此可见,业务以及管理人才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此类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诸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业务的处理中,没有人手和时间对本机构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导致其发展之路堪忧。

四、基于低碳经济时期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措施

1.推动农村经济体发展,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河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农业本身的弱质性问题,而最根本的措施便是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在于不断提升农民的经济实力,一方面要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现阶段,国家特别重视“三农”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且有效的措施,包括降低税费负担,提高种粮补贴以及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向城市的输入等,明显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在不断强化支农力度的同时,国家还积极强化农民抵御各种农业风险的能力。首先,改变农民生产长期存在的分散性问题,从而规避传统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弊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和模式为农民生产模式的转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政府有必要在法律、政策以及资金等诸多方面提供帮助,大力推动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建立、发展和创新。其次,为农民生产提供最先进的技术以及最新的市场动向,从而强化农民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再次,应建立健全以农业保险制度为代表的相关保障制度,从而为农民的生产活动保驾护航,有效抵御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类风险。

2.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为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工作保驾护航

在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工作中,法律制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应重视并推动与农村经济金融建设有关的立法工作,对以《物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地修订与完善。以《商业银行法》为基础,结合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尽快制定和实施《合作金融法》一类的法律法规。第二,应积极宣扬依法行政的理念,并真正落实到位。在开展农业金融事务的工作中,应认真履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作为地方政府应积极扭转自身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第三,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加大违约成本,从而严厉打击以逃债、赖债以及废债为代表的各种失信行为,从而有效维护守信者的各项合法权益,彰显法律的严肃性和威胁力。最后,应大力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完善,通过市场机制来惩处那些失信者,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其自觉遵守相关原则。

3.做好社会信用环境整治工作,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信用体系

首先,应重视并加快地方金融立法。不断强化执法部门执行能力,有效落实各类金融案件的侦破等工作,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不受非法侵害,进而起到维护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稳定的目的。其次,应重视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氛围。大力支持企业以及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和完善,采集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加以整理,从而有目的且有计划地将质量检验信息、缴税信息以及案件判决信息等详细统统纳入企业以及个人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支持。再次,应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对信用表现良好的市场主体,政府有关部门在诸如项目审批等一系列工作中予以优先考虑,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期限以及利率方面予以一定幅度的优惠;对于那些信用较差的市场主体,一方面应借助新闻媒体等方式进行曝光,同时联合各金融机构对其进行相应的信用制裁,另若其不讲信用给社会带了损失,司法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4.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积极推出符合农村市场需要的中间业务

首先,创新支持土地流转信贷产品。大力推行国家颁布的惠农政策,选取那些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思路开阔的农村土地流转大户为主要的扶持对象。其次,创新大额支农贷款产品。立足于本省粮油生产等支柱产业,对农村信贷投向进行优化调整,大力扶持粮食生产大户等的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再次,创新小额支农贷款品种以及贷款方式。除去常规的农户联保贷款之外,还可以适当推出一些新型贷款,如大学生返乡创业贷款等,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贷款方式上,建议采用农户小额贷款“一卡通”的做法,将农户贷款和银行卡有机地捆绑在一起,在授信额度方面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管理办法,如此一来,能够最大程度保障随用随贷,使得贷款更加效率和方便。立足于“三农”经济中“生产供应销售”不同环节的金融需求,提供结算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以及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群体的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人力支持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制度缺陷;金融生态;县域

一、金融制度缺陷导致资金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缺陷,造成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金融服务被弱化,使县域经济得不到有效支持。

(一)因制度因素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减少,弱化了金融服务功能。2000年以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集约化经营,HB市县辖金融机构网点逐年减少,使县辖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减弱。调查统计,HB市县辖金融机构网点由2000年的183个减少到2009年的96个,减少了87个,减少了47.5%。到2009年末,县辖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只有21个,仅占县辖金融机构网点的21.8%,大多分布在县城和矿区。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从2004年的38.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7.66亿元,增加59.26亿元,增长了154%,县辖金融机构贷款从2004年的19.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17亿元,增加10.71亿元,增长了55.05%,增长较为缓慢,存差不断扩大,存差从2004年的18.9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67.49亿元,存贷比逐年下降,存贷款比例已从2004年的50.67%下降到2009年的30.89%(见图1)。由于农村金融网点迅速减少,使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率较低。调查统计,HB市县辖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平均为1/24.3平方公里,1/1.53万人。

图1淮北市县辖金融机构2002—2006年存款、贷款和存贷比变化图

(二)因制度缺陷,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与资金流失并存

目前,农村资金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资金需求旺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信贷流向、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趋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1.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转移,县辖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不断收缩,县级机构基本上成为上级机构的“储蓄所”,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通过上划流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调查统计,HB市县辖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逐年增加,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较以前有所减少,但到2009年底县辖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占存款比例仍达50%以上。图2是县辖国有商业银行2004—2009年存款余额、上存资金和上存资金比例情况图。

图22002—2006年淮北市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上存资金和上存资金占比情况图

2.邮政储蓄凭借基层网点优势吸收存款上存。邮政储蓄在农村各乡镇都设有储蓄网点,从基层农村吸收存款存入上级邮政部门。调查统计,2004—2009年,HB市邮政储蓄县及县以下机构吸储余额从4.31亿元增加到了14.16亿元,占县辖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例从11.22%上升至14.5%。

通过对HB市县辖金融机构调查统计,2009年县辖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66万元,其中,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28.6万元,()占金融机构存款的29.9%。2009年县辖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1.38亿元,农村信用社新增存款3.58亿元,占县辖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31.45%,虽然,人民银行以再贷款的方式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资金返还,但仍很有限,可见农村资金流失严重。

3.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对农村资金的信贷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基础还较薄弱,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投入资金将无法收回。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对农业投入的风险较大。目前各类农业保险机构还没有在HB市县域得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也使农村金融部门在信贷投放中产生较多顾虑。

4.民间借贷活跃,但缺乏制度规范。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民间借贷的活跃。由于民间借贷市场广阔,民间中介组织不断出现,随着民间中介组织的出现,民间借贷也已从暗处走到明处。调查统计,HB市民间中介组织已从2005年的3家发展到2009年的19家。由于民间借贷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管制度约束,导致非法金融的不断出现,纠纷频发,矛盾四起,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据调查,2005年以来,淮北市县辖发生两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造成群众多次上访和围攻农村信用社事件,其危害至今难以消除。

二、因金融制度约束,造成资金供给机构过度审慎行为

(一)农村资金供给缺乏,资源不能被合理利用

1.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单一。目前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受资金和风险等因素制约,其贷款投向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农业领域,农户小额贷款占绝对比重,对日益增长的规模农业产业和产业化经营信贷支持不足。调查显示,2009年HB市县辖农村信用社新增小额农户贷款占新增贷款的53%,由于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微小企业不符合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条件,不能得到有效信贷支持。经济组织和农村微小企业成为金融支持的“盲点”,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乏力,农产品得不到加工升值,农村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责发挥不充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仅限于承担国有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对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服务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调查统计,2009年淮北市农发行县级机构贷款余额为4.49亿元,其中粮食收购贷款为3.55亿元,占比79%,可见,县级农发行政策支农功能较为单一。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利集中,不适应县域经济的需要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营战略,其业务和机构网点快速从农村地区收缩,基本取消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这种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县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据了解,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的特点;加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失衡,严重制约了信贷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调查显示,2009年HB市县域金融机构新增中小企业贷款仅为0.49亿元(不含农发行粮食收购贷款),可见,县域金融机构几乎得不到正规金融的支持。因资金缺乏,使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极为缓慢。通过对县域23家中小企业调查显示,仅有3家在银行有贷款,17家仅靠自筹资金和自身积累发展,4家因设备老化缺乏资金更新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几点看法及建议

(一)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

1.构筑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实现农村资金回流的有效选择。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一是有利于打破目前农村信用社垄断经营局面,以便在农村市场上形成一种金融竞争局面,克服因缺乏竞争可能出现的金融服务低效率;二是可弥补因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从农村大量收缩带来的金融供给不足;三是金融机构多样化,可转移、分散和降低金融服务风险。如,可把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综合性地方金融机构、可制定“农村社区再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经济建设等,以防止农村资金流失,涵养农村金融资源。

2.拓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在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性金融服务,在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县级农业发展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拓展信贷支农领域,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县级农发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同时,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开办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础建设和扶贫资金等贷款业务,把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拓展对农村服务范围。

第5篇

一、金融生态的定义

将生态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深化的一项新成果。金融生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地理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狭义上来讲,金融生态是指微观场面的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和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乃至商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二、金融生态的特征

(一)金融生态具有关联性。如同自然生态中各个生态因子紧密关联一样,金融生态的各种要素之间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各种金融活动主体内部的相互关联以及金融活动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直接关系到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二)金融生态具有适应性。由于各国法律体制、经济条件、社会特征、文化传统等各种外部环境不同,必然会造成各国金融生态具有不同的印记。为了适应各国不同的外部环境,一国的金融活动主体也必须动态地改变自己的交易原则和交易策略。

(三)各个金融生态因子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一是金融活动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例如,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二是金融发展对其外部环境的依存性。例如,没有良好的法律、经济、社会和政策环境,就必然会窒息金融主体的金融活动,阻碍金融良性运行与发展。因此,营造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与外部和谐共荣关系是改善金融生态的核心所在。

(四)金融生态具有演进性。自从金融活动产生以后,金融主体就沿袭着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传统、法理等,不断进行或发展着金融活动。金融生态的平衡实质上表现为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演化过程。

三、我国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被严重破坏。(1)对金融业的保护和管制措施,极大地削弱了金融业竞争机制对金融机构功能作用的强化和创新能力。在业务创新、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竞争力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现实中,往往出现金融方针、政策、决策与金融实践脱节、曲解、时滞和走样,造成金融政策传导的失灵,金融运营失效。(3)由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实施救助,金融机构的预算约束机制全面软化,金融机构出了问题,由政府“摆平”,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突出。(4)国家信用担保体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恶化了金融生态体系。

(二)融资方式失调,风险相对集中。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同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过低,却过分依赖银行,导致信贷资产风险相对集中;另一方面股票和债券市场严重萎缩,投资者的投资工具严重缺乏,使得金融生态严重失衡。

(三)金融产权的制度性缺陷阻碍和扭曲了有生命力的金融主体的健康成长。目前,我国全部产权还是一种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金融,其他产权主体对金融的介入尚未做出明确的基本法律规定和保护,因而出现实际工作中许多金融机构名为股份制,但实为私人所有,但又不承担控制责任的现象,由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严重。

(四)金融生态外部环境严重危害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1)金融法规滞后,道德风险增加。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金融机构破产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管当局不得不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实行救助,由国家出钱买单,隐含着不少道德风险。(2)金融受众信用的失信。接受金融服务或渴望金融服务者,必须具备相当的可信任程度和信用水准。而诚信环境的恶化是造成我国金融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3)企业破产问题。在主银行制度下,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影响大。(4)行政制度问题。在我国现有银行类不良资产中,行政干预是其主要原因。所有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

四、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改进和优化的路径选择

改进金融生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替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买单,认为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卸掉了,金融机构的生命力就可以焕发出来。事实上,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金融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金融生态的根本改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善我国金融生态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一部有利于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督促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金融机构破产程序,金融机构破产要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破产的成本由金融机构的股东及其相关利益人来承担,而不能再由国家财政出资来承担。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明确债权人的有关权利,为金融生态的改善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规范的信用秩序。

(二)以完善产权制度为核心,突出股东在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完善我国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的多元化。而关键是建立一套使投资者能真正回归到追求金融资本利润的正常轨道上来的机制,这取决于控制金融的产权主体不能只享受产权中的权和利的组合,还要承担与权和利相对立的责和本,即真正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机构转嫁失败成本的路堵死,金融机构的成本才是真正内在化的完全成本,预算约束才是真正完全的硬约束,从而引导行为主体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三)以保护债权为中心,明确债权人的有关权力,为金融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秩序。市场经济应是一种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信用制度的核心是信用,即以债权能得到完整有效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借贷授信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十分重视对债权人的保护,基本上是按照以债权为中心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并明确规定债权人享有的权利和优先权,如对债权人在债务人欠债不还的时候所拥有破产权、信贷抵押品的优先受偿权。从我国情况来看,落实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社会信用秩序,关键是完善有关法律制度,理顺有关法律关系。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产权,农村金融生态结构,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深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要,制度建设是关键,尤其是要建立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是,就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其突出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原本给农村“输血”的金融机构却演变成从农村“抽血”的主力军,同时,农村中非常活跃的非正规金融却不断受到打压。如何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化解农村金融风险,深化农村金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金融论文,尤其是金融生态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基本理论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诸多基础理论分支中,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和C.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在传统新制度经济学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法经济学,是对农村金融生态运行最具解释力的理论。

(一) 农村金融生态中的交易费用理论。

理性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然而现实的农村金融生态中,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农户、农村企业和县乡政府等)都是有限理性的,并且因为有限理性的存在导致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是金融交易费用大幅增加。当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发现进行金融交易的费用太高或超过收益时,就会选择停止交易。在放贷之前,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要调查农户的信用状况和经济状况、借款用途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贷款进行时,要发生谈判、签约费用;贷款发生后,放贷者要跟踪借款项目的实施情况和监督借款投向等。而且农户以小额信贷居多,单位产品金融机构要付出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庞大的信息费用构成了金融交易中的巨大成本。当这种费用成本过高时,交易将无法进行。

制度的有效运作又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制度的作用旨在节约交易费用,人们对制度进行选择与改革的动因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在农村金融生态中,作为金融生态主体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行为是在特定的金融制度结构安排下进行的,不同的金融制度结构安排会产生不同的金融主体行为,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相对落后使得与农业金融支持相关的制度安排无法实施,即推广农业金融支持的制度成本极高,导致农村金融生态主体资金供给缺乏,而由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一旦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资金供给缺失,农村金融发展就会无所适从,反过来也影响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整个农村金融生态恶化也就在所难免,信用缺失的背后是信用制度的缺失,由此引致农村资金来源与资金需求之间的制度缺失,也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供给和制度需求出现失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对制度的需求源于经济主体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潜在的利益,制度供给则是经济体系出现制度安排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在目前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并不存在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均衡,突出表现为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制度供给不足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需求过剩金融论文,这种制度供需的失衡是制度变迁的强大动力,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路径论文格式范文。

(二)农村金融生态中的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是科斯传统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核心部分,林毅夫首先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概念,他认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实行,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历史来看,强制性制度变迁一直居主导地位。上世纪50年代,信用合作社在政府推动下开始兴起;60年代,国家指定当时的人民公社接管信用社;80年代,信用社划归中国农业银行管理;90年代,又实行行社脱钩,实行在国家管理下的自主发展的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然而,合作金融的框架虽已确立,但远未达到农民广泛参与的合作金融宗旨。从表象来看,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是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和降低金融交易风险的一些必需的制度安排,事实上这种强制性制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广大农户的投资冲动,大大减少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交易数量,导致了农业金融支持的弱化,政府是金融生态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行为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一股独特而重要的力量,对金融生态主体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

制度因素作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变迁受诸多因素影响,也直接决定了农村金融生态运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村金融领域一改计划经济时代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单一的局面,农村金融生态主体逐渐多样化,如四大国有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开始在农村开展商业化经营金融论文,国家建立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等,在农村并未逐步建立起一个基本上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落后的小农经济,典型的苟元结构购统窍绶指钍沟门褰鹑谥贫戎秃笥谂寰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农户,农村企业和农村政府从非正规金融生态主体中寻求金融产品和服务实为无奈的选择,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勃兴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农村经济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农村非正规金融或者民间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制度供给的不足,但带来的新问题是民间金融缺乏制度的规范而可能隐藏金融风险。

二、关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思路

建立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落脚点。要跳出农村金融供给制度陷阱,必须加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一)完善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抵押物,成为中国农民贷款难的最主要原因,长久以来,中国农民最大的资本———耕地,以及宅基地及其上的房屋--因为没有与城市一样的产权,均为抵押禁区。因此,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应从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着手:一是赋予农民完整的财产权。建议将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改革为土地使用权,由国土部门发给土地使用证,使之具有土地的收益权、买卖权、抵押权和继承权。而农村房产也应该与城市房产一样拥有完全产权,可以自由流转,尤其是对城市居民的流转。二是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的交易机构。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运作的立法、执法和仲裁,保护农村土地市场的正常运作。在进一步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法的自由交易。三是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相关法律制度。尽快出台农村土地产权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农村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出让、继承出租、人股等流转形式。四是建立农村房屋产权制度。修改现行农村房屋产权制度,使之可以进入市场,完善房产权属登记、发证、流转制度。要建立城乡统一住宅市场,使农民住房资产资本化,可用于抵押或交易变现,改善农村融资难的现状。目前对国有和私有的物权、产权边界已经比较清晰,唯独对于集体物权、产权界定、计价、流动和配置方式尚不能确定,导致巨额的物权不能定价、流通,置身于经济货币化的进程之外金融论文,成为顾拉沟淖什,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制度,使农民与农村的资产可以有较好的表证。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要逐步建立农村生产要素计价、流动、配置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产权制度按照国有、私有和集体三种方式界定。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制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

(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适度发展,构建符合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首先要正视和承认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改变对其持有的漠视和敌视的态度,并认真研究其特有的发展规律。民间金融不完全等同于非法金融,要尊重民间金融,客观认识民间金融,注意学习和研究民间金融,依法对民间金融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可能更有利于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合理竞争和良性互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民间金融购戏ɑ沟姆绞嚼垂娣睹窦浣鹑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要积极鼓励正常的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给民间金融以合法的空间,以使规范意义的信用合作拥有温床和土壤。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结构的建议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基础性工作是搞好农村地区的产权建设,农民财产权的建设与发展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无产权则无金融,只有做好这个基础工作才能使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可持续发展论文格式范文。但是我们不能等到农村的产权有了彻底的改革之后才发展农村金融,而是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的生态结构。

产权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变量,已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完善的产权制度可以有效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增强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利于降低金融活动的交易费用,提高金融交易效率;有利于缩小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信息差距,促进农村金融生态中的信息交换和资金循环;有利于改善农村司法环境金融论文,保障农村债权人利益,农村金融兴则农业兴,农村金融活则农业活。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央行和银监会就下发《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提出农民增收的来源要发生改变,关键是有财产性收入和创业性收入。通过土地流转,抵押、入股、融资,增加农村财产性收入。

第7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联系首先, 无论是社会责任会计, 还是环境会计, 都是对传统经济理性的挑战, 也是对现代会计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联系 无论是社会责任会计 还是环境会计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五是会计目标不同。企业内部责任会计的侧重点是企业内部, 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而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各责任实体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成本信息; 而社会责任会计除了向管理当局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外, 还应向企业外部的政府机构、社会公众提供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以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六是会计对象不同。内部责任会计以各责任实体对企业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为核算对象,经济责任主要指资金运动。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单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其主要内容是社会资源利用情况, 产品质量控制及改善情况, 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 职工培训及工资情况, 对所在社区的贡献, 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等。

一、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比较

( 一) 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联系首先, 无论是社会责任会计, 还是环境会计, 都是对传统经济理性的挑战, 也是对现代会计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 其会计程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次, 理论和实务很不完善。两者都是新生事物, 世界范围内关于两者的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摸索的过程。最后, 从计量方法上看, 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计量都是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复合计量。

( 二) 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区别一是理论构建基础不同。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体系构建在“经济—社会”二维系统的基础上, 它虽然也考虑环境因素, 但仅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变量,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而言, 仍然属于外生变量。而环境会计将理论的构建基础由二维的“经济—社会”系统发展成为三维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 认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活动不仅是外部变量, 而是其子系统, 并且把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可持续发展, 试图从生态效率的角度出发, 实现对企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的科学计量, 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原则对这些活动进行正确评估和合理控制。二是核算范围不同。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除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外, 还必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其范围除环境保护外, 还包括职工福利和劳动保护、职工培训、社区服务、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付出一定代价, 但从长远看是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基本条件的。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8篇

>>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 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生态环境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探讨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法归纳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测试 助推区域产业升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证研究 生态环境绩效考核研究 媒体共融中的联盟化生态环境 网络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人才信息整合研究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教师教学资源分享SNS模式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研究 乡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8-11页。

[4]刘凤娟:《基于信息技术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途径探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91-94页。

[5]肖钠:《教育信息生态化分析及其构建研究》,《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6期,第4-6页,第14页。

[6]赵晓翠:《生态学视角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研究》,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4。

[7]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第8期,第13-19页。

[8]陈海洋:《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生态失衡》,《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10期,第23-25页。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

一、引言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持金融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并且关系到一国或地区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近年来,义乌市依托于建立国际小商品城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业,这使得其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有所增强,资金的吸纳能力也在增强。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义乌市的金融业务量仍能位列浙江省县市第一位,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

从2009年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中公布的国内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来看,义乌所属的金华市位列第十三位。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区域金融发展的一种特有现象,与地区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和制度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但同时要注意到,义乌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还远未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特别是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相比还有差距。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但其不完善之处又制约着经济发展,因而如何同时带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义乌市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设想

本文采用了数量分析的方法对义乌市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做出实证分析,以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主要利用1998~2009年义乌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等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银行存贷款数据等,利用回归分析和VAR模型实证检验义乌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金融生态理论为我们研究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系统考察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根据金融生态的特征,运用VAR模型来研究金融生态系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OLS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其次,利用ADF检验经济变量的单位根是否同阶,若同阶,可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平稳,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均衡是统计学上的一种动态均衡。目前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估计,常用EG(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迹统计量法,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到各变量的结构冲击引起GDP波动的响应函数,进而得到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为金融发展政策提供经验证据。如果金融生态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那么,改善金融生态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模型设计

(一)数据分析

1、指标选取:

数据主要来自于《义乌市统计年鉴》、《义乌金融统计年报》(1999~2010)和《金华市统计年鉴》(1999~2010)等。为了防止各时间序列数据产生异方差,并考虑到对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后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及关系,且所得到的数据容易成为平稳序列,故对这些时间序列数据作对数处理,采用的软件是Eviews6.0。

(1)解释变量

有关金融生态指标的选取,现有的文献几乎没有正式提出。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不能得到所有的代表金融生态的各个子系统的变量数据,需要对变量进行选取。本文选取了代表金融生态状态的以下变量:

IDU-第三产业产值占GDP之比,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的地位,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金融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因而该指标也能说明金融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

FIR-金融相关率,一般将货币总量(通常为M2)与GDP的比值作为衡量金融发展“广度”的指标。由于中国没有各地区货币供给数量,可以用金融部门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之和来代替。我们用金融相关率这一变量来衡量金融深化和货币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1)

式中表示金融相关比率,D表示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L表示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GDP为地区生产总值。

EFF-存贷比(贷款/存款),代表金融生态效率,这里选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之比来反映金融生态系统配置资金资源的效率。

DEP-金融存贷差(存款-贷款),这一指标反映了金融存款与贷款的差额。

(2)被解释变量

本文对经济增长的含义界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方面,选择义乌市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变量。

2.选取的模型

我们将要估计的基本回归模型如下:

(2)

其中是因变量,反映地区生产总值,即经济增长指标;是一组向量,代表要考察的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组变量;是误差项。最小二乘法主要作为一个对比的结果,检验后面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

对lnGDP,lnIDU,lnFIR,lnEFF和lnDEP做线性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表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lnIDU

0.031578

0.142969

0.220876

0.8315

lnFIR

-1.030719

0.095630

-10.77820

0.0000

lnEFF

1.932979

0.158763

12.17522

0.0000

lnDEP

1.001498

0.045841

21.84721

0.0000

C

11.64389

0.692381

16.81717

0.0000

R-squared

0.999125

Mean dependent var

23.83398

Adjusted R-squared

0.998626

S.D. dependent var

0.609459

S.E. of regression

0.022594

Akaike info criterion

-4.447932

Sum squared resid

0.003573

Schwarz criterion

-4.245888

Log likelihood

31.68759

Hannan-Quinn criter.

-4.522736

F-statistic

1999.205

Durbin-Watson stat

1.23619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