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0: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运动生物化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

第1篇

论文关健词:多媒体教学;缺陷剖析;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件;对策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大学课堂上得到推广和普及得力于它是一种现代化强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对于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不论那一类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可能制作得十分完善,难免存在缺陷,而这些取决于课件设计者的综合水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水平不断提高。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件不断推出,教师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课件感觉十分顺手,优越性明显。更加激发了更多的教师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知识体系,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热情,纷纷将传统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融入到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学中,使得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然而,限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原理相关知识缺乏、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制作出运动生物化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就是免强制作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真正弄清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原理,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制作出精品运动生物多媒体教学课件,才是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首要课题。

一、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仍不完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送变得十分简便。基于“云计算”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非常便捷地通过屏幕将视频、图、文、声和音像等直观展示出来、生动地展现语言描述及教师形体语言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这对强化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提升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不少运动生物化学教师面对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造就的教学变革和教育变革缺乏了解和认识,局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原理理解不透,自己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课件的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使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如下缺陷:

(一)运动生物化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能力强弱不一。对于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至今的个别运动生物化学专业课教师,总的来说都是年龄都偏大,计算机技能基础弱,自身的知识结构陈旧,十分缺乏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及软件功能的强大的了解,对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变革思想上准备不足,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不清楚,所以对要自已如何去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感觉难度大,自然就出现了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在实际教学中就会放弃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中的音响效果、动画、影像等在对体现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的真实性、生动性、直观性和实际效果,只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对已具备相当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大学生,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遭到质疑,造成实际上运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不足和缺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制作出一个好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程序又比较复杂,比过去的备课工作显得既繁琐,又大增加了工作量,借用其他学校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又不太合适,这就是当前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屏幕显示替代了教师板书和教学引导,失去了传统教学应有的活性。多媒体技术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来阐述运动生物化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说明、公式推导,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由于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理论复杂较难理解,课程相关知识抽象难以记忆,运动生物化学教学采取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后,一切瞬间变得直观了,复杂的事物也变得简单了。如果仅用文字来表述很难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其实质就是电子屏幕代替的黑板,并没有更多的不同,还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据了解相当一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也仅仅停留在用电脑屏幕替代黑板进行文字板书的初级阶段,也是当前高校存在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的普遍现象。当然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则走向另一极端,什么都离不开计算机。传统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可能,完全依靠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展示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的全程教学。一切依赖多媒体技术,老师则自始至终控制设备,学生见不到教师的面,教师搞不清学生在通过学习后有何反应,师生不再互动,这种呆板的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原来的主动式教学变成了由电脑控制的被动式教学,形成了实际上的教、学分离。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仅停留在简单、机械的知识层展示,课堂缺乏生气。课件中的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单纯展示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另一个缺陷,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因为它便于操作和使用,当然它也是最低层次的课件。对于教育理念不能转变,现代计算机技术知识缺乏,动手能力差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涵盖些那些内容,如何制作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他们一味地追求本课程知识的覆盖面,使运动生物化学课件变成了word文档的演示档,不但课件占的空间大,不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为这种课件所展示的更多的是技术理论和原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极不适合。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样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课件的难度小,技术含量低,容易做到。若要制作可视频且能体现图、文、声、情特色,色彩丰富的优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难度自然要大许多。仅仅依靠专业课的教师来完成优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不现实的,根据课件制作要求必须请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共同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其他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既解决了专业层面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问题。

如何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问题,最关键的是精力的投入,时间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投入,切实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各个层面的问题。

二、弥补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缺陷的对策

(一)强化计算机技能学习,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术。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不仅是要从分子层面传授运动与人体的生化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原理,运动生物化学教师上课时必须把握全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运动生物化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在传统注入式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深奥复杂难懂的运动化学原理和新陈代谢变化过程直观化、简单化,是激发学生热爱本课程学习热情的原动力和对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要让运动生物化学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数据就是实际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可见强化现代科学技术修养是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必不可少。

(二)投入运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体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高质量的课件。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体系中,因知识结构的教学理念较为注重对事物原理和理论的研究,自然在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文字叙述和公式的推导较多,制成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难免以文档形式展示。但是,运动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基于对工作环境研究和工作过程教育的实践性内容,如果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只有文字和公式,必然导致课件内容单调、枯燥和贫乏。因此,制作者要投入运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既要熟悉运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过程,熟悉“图、像、音、画、动漫”运用技能,才能制作出符合本科体育专业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好课件。虽然从事教学时间较长的教师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能力不如青年教师。但是,他们的优势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所以,必须让从事教学时间长的教师加强现代计算机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力度,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而让青年教师强化实践训练,二者取长补短共同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才能出精品。才能为克服课件制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打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运动生物化学教师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的培训,精心打造课件精品。把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精品课件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内容和形式、时间和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将复杂变简单,将抽象变直观,枯燥乏味的原理和公式变得更有趣,体现无比优越性。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精品的产生就必须在制作中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教学思路要有前瞻性、设计思想要体现先进性,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框架结构的搭建要呈现出科学性。在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目标明确,构思精巧,清楚地表达出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根据需求,收集好素材。根据“云计算”技术所具备的强大的处理音频、动画、文字、照片、图像、图、视频效果的能力将教学过程所教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计算机对图形、图像、文字等处理能力的优秀,很容易把运运生物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变得简单明了,对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极为有利于提高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2.大学课堂教学对象是大学生,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素质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因为不论何种教学方法其目标都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有所成。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也要从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既简单又实用。在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弄清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研究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课件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单纯演示,要实现教师、学生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对话、互动,在课件构思时根据需要安排人、机对话和师生间的交流方面的内容。运动生物化学教师应将课件设计成学生的追踪的焦点、和热点,并注意增强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人性化界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强,这样的设计出品的运动生物化学课件才真正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精髓。实现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最优化,克服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缺陷。

3.崭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充分体现。不论何种教学课件都必须多做,反复做,在制作中学习,在制作中完善,在制作中提高,熟能生巧,只有熟悉了,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才能升华产出课件精品,崭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充分体现。

成功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突显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具备前瞻性和先进性及科学性,教学模式将根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时俱进不断更新。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物化学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15-01

生物化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性课程,高职院校应当综合考虑本校办学特色、教育定位、学科内容、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因素,着力打造生物化学精品课程,以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四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浅谈。

1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建设特色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在高职教育中,生物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先进性、基础性的特点,对于丰富学生医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打造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

首先,强化教材建设,选择精品教材,保持精品教材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共享性。在先进性方面,使教材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反映国内外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先进水平;在适用性方面,教材必须符合就业岗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在共享性方面,教材不仅包括纸质教材、参考书、指导书等,还要包括网络课件、授课音像资料等,并且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

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其细分为三大模块:其一,基础教学模块。重点教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以生物化学基本内容为核心,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等生命体的组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机体功能相互关系;强化三大营养代谢的生理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适当介绍分子水平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趋向,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医疗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其二,专业教学模块。高职院校应根据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科学设置专业化知识模块;其三,选修教学模块。如细胞信息传递、生物化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构建基础、专业、选修三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充分发挥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

2 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提高精品课程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是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创建高职院校教学品牌的必然选择。首先,推广运用框架式教学法。教师应当认真钻研生物化学教材,在新课教学前先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就本次课程的内容给予一个框架式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逐步将教学内容分解,引导学生认知基础知识与疾病、临床、治疗之间的关联;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触类旁通,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的临床实例,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利用脂代谢的知识解释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的原因;利用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知识解释感冒的一些症状等等。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大量引入三维动画,动画游戏等将学生引入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直观地学习,创造一个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转为受学生欢迎的电影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紧密结合临床,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生物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内容均与生活及临床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临床中的一些疾病发病机理和治病机制均在该学科中有所体现。所以,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高职院校应当将教学紧密结合于临床,在讲透生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和衔接。运用病例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生活中典型病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性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科研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结合培养技能型、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需求,在加强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贯穿生化实验教学始终。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我们采用先做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实验结束,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给予归纳性、提高式讲解,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对实验报告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要求学生按照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而且实验报告的评价,应从格式、内容、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论文书写格式,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客观的科研态度。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的质量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将成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

参考文献

[1] 卢森林,吴丽华,卢世韵.基于高职院校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情,2011(39)

[2] 马元春.医学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改革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角度阐明生物大分子组成和生命活动机理的一门科学,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专业的教学、学习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环保、食品、卫生等很多的领域都有涉及生物化学知识。对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促进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探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是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的关键内容。

一、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校的生物化学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影响较大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的几个问题。第一,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气氛差。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高校生物化学的授课模式亦不例外。这种单向的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上课疲劳感,而互动式的授课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参与感,提升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学生丧失听课的兴趣,而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则可以取得对立的教学效果。最后,落后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学生学习兴趣弱,学习模式固化,缺少创新思维。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知识为了考试。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化学知识,如各种复杂繁琐的代谢过程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感到吃力。学生缺少兴趣,只是运用听课、做练习题的学习模式,思维受到严重限制。第三,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教学,实验课学生操作能力弱。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有许多实验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但是,一些高校却不重视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偏低。

二、高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能够轻易看出,对高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很重要,它与教学方法改革一样不容忽视。生物化学作为高校生物类专业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物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复杂的名词,抽象难记,许多繁琐的知识点学生理解困难。例如呼吸链、共价修饰、底物水平磷酸化、腺苷酸环化酶等这样的名词生涩难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形成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记忆。其次,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蛋白质的内容时,应该给学生讲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外在这部分内容中经常提及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最新的关于蛋白质内容的论文、报告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调整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

三、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高校的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受新课改的影响,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看到,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受到重视。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关于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改进的策略。(一)注重科学教学意识的提升,采取新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学中的主角,对学生的影响重大。因此,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科学教学,针对课程内容采取新颖适宜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和脂肪有关的知识时,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发问“人体发胖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讨论,这时学生就会想到脂肪导致人体发胖,然后再进行授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以此引出“糖和脂肪转化”以及脂肪肝形成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注重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主要材料,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在“糖原分解代谢”的课程中,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剧烈运动后会感觉肌肉酸痛的现象,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注重教学辅助设备的运用,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知道,教学辅助设备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的课程,教学辅助设备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DNA的双螺旋结构和蛋白质二级结构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应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三维动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四)注重生物化学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在高校的教学中,对于比较难的课程,需要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而生物化学中的实验课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生物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糖类的性质实验中,学生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得原理,领悟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已经成为热点话题,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得到高校教师的高度重视。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加以改善。从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对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对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都是很有必要的,这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淑梅,冯乃杰等.《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03).

[2]臧运祥,郑伟尉.教学方法改革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4,(10).

第4篇

1.1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轻工生物工程涉及的技术范畴属于生物工程技术与化学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轻工、食品、化工等领域,生物工程专业是理工管结合的工科专业[3].生物工程主要是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生物工程师不仅需要懂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及其相关的数理化基础知识,还要精通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例如工程数学、电工学、工程制图与CAD、化工原理,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工厂工艺设计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发挥以前办学的优势条件,课程设置偏向理科,生物学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多,工程课程相对较少.

1.2实践环节过程控制薄弱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大多充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岗位,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在本科教学阶段要注意适度拓宽专业面,强调工程实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其中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设备维护保养等基本技能,化工原理实验、发酵工程实验、课程设计等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见习、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主要是加深学生对社会、企业的认知,掌握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检测等知识.但目前偏远省份生物工程领域的相关企业较少,生产见习、毕业实习成了走马观花,见习中见到的重要环节、核心生产车间很少,实习中真正参与生产的时间短、动手机会少,收效甚微.

1.3基础理论教学求全求深且重复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知识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但长期以来各门课程都追求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大而全的课程格局,课本越写越厚、内容越写越多,这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4].而且许多课程之间有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微生物与遗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就有很多知识点重复,很多知识点在几门课程里都要讲授.而为了解决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授课教师把其它课程涉及到的一些内容省略不讲了,结果可能几门课程都没有讲解同一内容,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了重复或者欠缺.

2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方向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

2.1夯实专业基础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思路,课程体系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适当增加工程类课程的比例[6],加强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学生具有牢固的工程学基础知识,以适应大规模现代化生产中的工程设计、参数检测、过程控制、产品的下游处理等工作,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妥善解决交叉重复内容的授课问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用、合理够用.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可将专业教育和应用能力及开发研究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短板,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7].

2.3凸显自身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其专业设置经过长期的发展;学校在所地区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产业特色也各不相同,因此,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既要发挥学校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又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市场的需求,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制订课程体系时,专业方向课开设应凸现个性化教育,这是提升专业内涵的主要手段.比如开设生化生产工艺学、代谢工程、环境生物技术、计算机辅助生物过程设计、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剂学、食品发酵工程、酶工程、企业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分别涉及环境、制药、轻工、食品、管理、生物等多个方向,对专业知识范围进行拓宽,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

3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生物工程专业是建立在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复合型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总揽,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协调发展的原则,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应用,强调学生的人文素质、工程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构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生物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

3.1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生物工程人才,需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培养平台,按照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模块对生物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构建,每个模块又由几部分组成,具体的课程体系可设置为:

3.1.1公共能力培养课程公共能力包括价值判断、交流沟通、身心调适和信息处理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培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等;交流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身心调适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基础体育、健康运动项目训练、职业生涯设计与创业就业指导、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等;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计算机操作训练等.各个模块还要开设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和选修课程.

3.1.2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专业能力包括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基础、生物学知识、生物工程工艺研发、专业综合实践等能力.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基础知识培养课程包含高等数学、无机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电工学、工程制图与CAD、化工原理及实验、工程数学等;生物学知识培养课程包含生物化学及实验、微生物学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基因工程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等;生物工程工艺研发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及其他方向课程等;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测试、企业家讲座、社会实践调查、产品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3.1.3发展能力培养课程发展能力培养课程须根据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例如,发酵方向设置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工厂工艺设计概论、发酵工艺学及实验、发酵过程控制与检测、生物制品质量监控等.生物制药方向设置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技术制药、生物药物分离与检测技术等;食品方向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等.以上课程又分为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综合实践三种不同的课程类别.这些课程紧紧围绕工程素质的培养分层次、分年级循序渐进地开设.

3.2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管理和过程控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作用,构建由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组成的“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第一层次:基本技能实验,包括无机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课程让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使用技能、维护保养,学会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定量测定、性质鉴定等.重点是基本操作技能和规范化训练,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第二层次:专业综合实验,包括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发酵工艺学实验、发酵过程控制与检测、生物制品质量监控、药学综合实验、食品工艺学综合实验等.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应该专门化,具有特性,以区别于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工程等邻近专业[8],但又要兼顾到不同专业方向的需要.通过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某种产品,掌握发酵原料的成分分析、原料制备、发酵过程控制与检测、成品处理等,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巧、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应用研究实践,包括创新性实验、见习、产品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通过见习使学生了解工厂的生产流程;通过产品设计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技术设计某种产品的生产工艺,并生产出产品,如“啤酒生产”、“抗生素生产”、“特色酸奶的生产”等;通过毕业论文使学生独立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实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参与各类生物制品的研制、生产和质控过程,掌握一般的生物工程产品的工艺设计、过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所有这些环节都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是分不开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各个环节的考核,才能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第5篇

1.1教学对象的选择

本校医类、药类各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多于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开设设计性实验可能会遭遇专业知识体系不够完善,背景知识局限,学生难以提出假设性问题的瓶颈,尤其是针对文理兼收的专业,由于学生缺乏化学基础知识,如盲目开设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学习能动性降低。因此,本研究选取具备相应基础知识的专业,即中药学基地专业2010级35名学生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

1.2选题和方案设计

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实验成败至关重要的环节。设计性实验课题的选择既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也要兼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实验周期及经费使用等诸多因素。因此,在选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与全程指导。在实验实施4周前,指导教师给出选题范围并进行指导。选题范围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生物分子的分离与纯化(如动物血清白蛋白的提取);(2)生物分子的含量测定(如植物性药材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3)中药对物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包括对代谢物的调控和对酶活性的影响)。各实验小组成员(4~6名)根据自身基础和兴趣点进行选题。第一周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查阅相关文献,第二周各组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讨论,初步确定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方案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用材料(试剂、仪器、实验用动物)、实验方法、技术路线、预期实验结果、可行性分析、经费预算等具体内容。第三周,各实验小组提交实验方案初稿,并制作PPT陈述自己的设计。同学对每个方案进行讨论,最后由课题组老师与同学一起针对各组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确定最终实验方案。第四周,根据实验条件和经费预算,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正完善。本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反复讨论,共提交了三份实验方案:(1)植物血凝素的提取、分离和活性检测;(2)剧烈运动对血乳酸含量的影响;(3)焦三仙、生三仙对雄性肥胖小鼠减肥效果的研究。通过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最终确定测定小鼠血乳酸含量和剧烈运动对其影响为本次实验内容。在实验方案完善和修改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增加了益气类中药影响运动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实验内容。学生在教师提出的范围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在反复讨论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思维碰撞,每位参与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3实验的具体实施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预实验、实验用动物及试剂的购买、试剂配制、动物饲养及给药、指标测定、实验结果分析,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各组学生细化分工,责任到人。而教师则及时提供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同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解决诸如动物的采血、试剂的配制、移液器和比色皿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调零和数据读取等常见操作问题。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勤于思考,例如:动物取血时发生溶血的原因以及溶血或凝血对实验结果会造成什么影响;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乳酸含量时,为什么要设立对照管;益气类中药能否调控机体的物质代谢,中医“气化作用”与物质代谢有何联系等,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由于各研究小组的操作存在差异,实验结果也有较大误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导致误差的环节,必要时指导学生重复实验,并进行实验方法的评价分析。在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实验过程中只是帮着其他同学加点试剂,洗洗试管就行了,对实验现象既不观察,也不思考。而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必须承担工作,因此,实验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找到相关责任人,谁也不愿意承担影响实验进度的责任。于是,每个参与者都会动手操作,用心观察。通过对设计性实验的全程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此外,通过实验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协作,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协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实验总结与评价

实验总结是学生展示实验成就的重要形式。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并指导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科研小论文。小论文按照学术论文体例进行书写,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部分的引言,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参考文献。论文评定后,再次组织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以幻灯片的形式讲解自己的实验内容,增进了交流和沟通。科研小论文的撰写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收获的成就感。在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对实验流程的回顾及对实验得失的总结,都能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复杂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避免实验过程中的差错。在今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反馈的意见看,普遍体会到了实验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为他们今后的毕业课题及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虽不动手操作,但须承担学习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规范者的任务;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须给予正确的解答。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术,还要学会解决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问题。另外,设立合理的教学模块,把握好教学节奏,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方法和技术,拓宽知识面,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不少中医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使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跟不上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的速度,因此,亟待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可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两个模块,基础性实验应增设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如质粒DNA的提取、PCR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可依托学校教师的科研课题,集中成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面向本科生开设有中医药特色的实验项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模块,把握好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分清主次关系,如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还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设计,不必求全。但西医学课程设置较全、基础较好的专业如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等,就可多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内容。

2.2构建高效合理的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制度

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是设计性实验开展的必要保证。由于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时间比较自由灵活,除正常上班时间外,中午,晚上、周末学生均有可能进实验室操作。因此,需要建立课余时间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不同实验室间的仪器设备必须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建立开放的实验室工作平台。由于要保证学生随时可进实验室操作并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打破了教师上、下班的限制,这不仅需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需要学校在经费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以提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设计性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更新、实验平台的搭建,还应配合完善的教学制度,如学时的设定,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等。近年来,有些专业生化实验学时数被不断压缩,如针灸推拿专业只有时,除了开设一些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外,开设设计性实验只能利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难以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另外,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没有教学职能部门的配合,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就无法纳入实验成绩综合评定,缺乏对学生的约束,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课程初期热情高涨,遇到问题时则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实验半途而废。

第6篇

关键词: 蛋白质 生物化学 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蛋白质作为主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生物化学的重点讲授内容。通过“蛋白质通论”课程深入浅出地介绍蛋白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本文就此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探讨如下。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对蛋白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推荐以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上册为主要参考教材,其“蛋白质通论”部分从157页到162页,包括“蛋白质的组成与分类”、“蛋白质分子的形状和大小”、“蛋白质的构象和蛋白质结构的组织层次”、“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以此为基础,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如下:一、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三、蛋白质的形状、大小及分类;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五、蛋白质的研究技术;六、蛋白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教学内容多,部分教学内容抽象深奥,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板书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有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理解与把握,实现教学目的。

比如,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是本节的难点。蛋白质虽然是生物大分子,但它的分子结构仍然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使抽象深奥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直观而简洁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更容易理解与把握。

再如,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是本节的重点。采用一些静态照片或动画来介绍每一种功能,既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介绍贮存蛋白,依次展示大田里开花前的大豆植株、开花结颊的大豆植株、大豆豆荚、大豆种子、萌发的大豆、大豆幼苗。然后解释在大豆种子里有大量的贮存蛋白,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被降解成氨基酸并用于新蛋白质的合成,进一步介绍大豆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多媒体展示豆浆、豆腐、大豆蛋白及其多肽等,从而使学生对大豆蛋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再比如介绍运动蛋白,通过动画来展示肌肉收缩运动的原理等。

3.适当采用双语授课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阅读英文参考书及科技文献,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有必要对学生适当进行英语授课。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对蛋白质化学中常见的名词、名词解释等可以用英文表述,这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必需的英文专业词汇,提高其阅读和理解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

4.采用提问式教学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提问,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授课效果。比如,上课开始时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蛋白质?”通过课堂上对蛋白质组成、结构及其功能的介绍,在上课结束时先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概括总结如下:“蛋白质主要包含碳、氢、氧、氮等元素,由氨基酸以肽键相连形成的具有复杂分子结构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物功能的主要执行者与体现者。”在介绍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之前,可以先提问:“头发的组成是什么,烫发的原理如何?”经学生回答后,由教师总结:“头发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烫发的原理就是通过二硫键的断裂和再连接改变了头发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在介绍免疫保护蛋白(抗体)时,可以先提问:“我们小时候是否都接种过很多疫苗?”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解释体内抗体的产生及其作用原理等。

5.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日常生活中应用蛋白质化学知识的实际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讲解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时,可以介绍肉、蛋、奶等高蛋白质食物,介绍人体必需氨基酸――赖氨酸等;介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时,可以介绍有关“疯牛病”的相关内容,正是由于蛋白质折叠的异常才引起了疯牛病。

6.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介绍吴宪先生对蛋白质变性理论的贡献;介绍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介绍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的有关蛋白质的研究论文,比如饶子和在《Cell》上发表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三维结构”等原创性研究成果。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将上述多个方面综合运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2]张少斌,林英,刘慧.生物化学比色法实验教学的改进,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2):128-129.

第7篇

摘要:以我国1999~2009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从论文选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较多,纯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较少,选题创新性不够,出现选题重复和与运动实践脱节的现象;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为主,而以人体的相对较少;论文研究方法以实验法和定量分析法为主;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相对较多,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及学校体育的相对较少。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运动人体科学,检索范围从1999~2010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获得963个检索结果,其中通过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学位论文35篇,最后将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全日制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动物的优点在于动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个体差异较大,在模拟人体运动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较有用的,其实验结果也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选择一些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能够在短期内复制出大量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模型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使实验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减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动物实验同时存在着很多缺陷。运动人体科学毕竟是要研究人运动的一些机能机制,动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运动特征及环境与所效仿的人类运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体育领域中,从实用价值角度看,人体实验的研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 贝尔纳J D. 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张瑞华,朱晗,张哲,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 张雪霞.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 黄翠,藏威,李国金,等.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8] 方千华,黄汉升.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第8篇

郑教授不但年龄长,学习、工作的时间也长。他在80~90岁之间,独自编著出版了7部专著,撰写了56篇科学论文,其中《普通生物化学》获得了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衰老与抗衰老》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二等奖。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9名,参加学术会议41次,74岁学日语,90岁学朝鲜语,赴平壤参加世界老年学会议。

100~108岁之间。100岁时能坐、能站、能活动,还能写。107岁时还能走下自己的二层小楼到园中做示范操,并传授给来访的年轻人。108岁时撰写出版了《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一书,并以此书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

作为一百多岁的老人,竟能如此健康地生活工作,在养生保健方面一定有其特别之处。那么,郑老的特别之处是什么呢?就是他的“健康长寿诀”。即:1.思想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稳定。2.生活有规律。3.坚持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4.注意休息和睡眠。5.注意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6.严戒烟,少喝酒。7.节制和不良嗜好。8.不忽视小病。9.注意环境卫生,多与阳光和新鲜空气接触。10.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意外伤害。这十条长寿原则,乍一看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它的特别之处就是你对“十诀”的理解和应用。那么,郑集老人是如何应用“十诀”的呢?下面就是他的现身说法。

一、思想方面。尽力保持乐观、开朗,情绪稳定,尽可能不为不称心的遭遇忧心发愁。遇到任何困难,我都设法正面克服或迂回绕过,从不向困难低头。

二、行动方面。每天起居有常,工作、运动、休息和睡眠都尽可能按规律进行。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左右,从85岁起,每天工作减为7个小时。早晨6点起床,起床前做自己设计的“床上操”15~20分钟。起床后洗漱完毕,随即做综合健身操15~20分钟。早餐后上班工作。上午工作4个小时,午睡1~2小时,下午在家工作,晚餐后静坐或者散步约半小时,洗足,9点就寝。

三、饮食方面。重视合理营养,每天早晨吃一个鸡蛋、250毫升牛奶加麦片和两片面包。午餐两素一荤一汤,荤素杂食,素食为主。主食为米、面,副食为肉、鱼、蔬菜、豆类、杂粮等。多吃蔬菜,不吃动物油脂和肥肉,只吃植物油,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和过辣、过咸及过甜食物。进餐定时,每餐只吃八、九分饱。

除正常饮食外,每天加服维生素A一粒,维生素B1、B2、B6各2片,维生素C3~6片,维生素E1~2片,冬天加服人参、黄芪、白术、大枣等。从不服市场上推荐的保健食品和口服液。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短跑,超量恢复训练

1.前言

超量恢复理念在1950年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此理念在我国运动训练中产生巨大的理论影响和实践意义,但教练一味的增加训练负荷和强度,追求深层次疲劳,不仅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反而使运动员因过度疲劳而导致伤病结束运动生涯。“疲劳后恢复—在加大负荷深层刺激—再超量恢复—使机体产生更高基础上的平衡”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2.试验法

2.1、根据超量恢复训练的原理,对20名优秀运动员在不同强度和负荷下对机体内各种能量供应系统的代谢动力学变化。

图1

 不同时间最大运动过程中各能量供应系统的代谢动力学变化

2.2、根据超量恢复训练的原理,采用对运动员100m和400m的最大强度跑,对20名运动员身体能力的超量恢复的检测。

图2

消耗和恢复过程关系

(引自:冯炜权,1995)

2.3、根据超量恢复训练的原理采用大强度训练对20名运动员生化代谢产物和关节负荷的检测。

图3

乳酸“------------”

关节负荷“——”

3.结果分析:

3.1、超量恢复训练深层刺激机体内的潜在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在体内通过ATP、CP等供能系统来增加训练的时间和强度。短时间、大强度以磷酸肌酸供能;大强度,长时间以糖原供能;长时间,中强度以脂肪供能,能量耗尽肌肉将被迫减小强度,甚至使身体停止运动,同时通过人体补偿运动机制,从而可以继续进行运动,在超量恢复以后身体将各种能量物质恢复到高于最初水平。(图1)

3.2、超量恢复训练使各体内物质的基准数不断提高,运动时间和恢复时间不同,恢复程度也不相同。在100m和400m的超量训练中的运动员的磷酸肌酸合成速度加快,速度能力和耐力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实现超量恢复。(图2)

3.3、超量恢复训练在深层刺激下可以达到运动员超量恢复的目的。但是在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刺激下乳酸值、氨值、自由基成倍增加,运动后即刻的血乳酸浓度可以达到15mmoL/L甚至更高。在提高糖酵解能力的最高乳酸训练法中,血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是在运动后15min左右,同时也会引起血氨升高,体内自由基不断增加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大量自由基可致细胞和组织损伤,引起运动中枢疲劳。在超量恢复训练后我们可以明显观测到运动员的关节负荷量的不断增加,引起过度训练超出机体的承受负荷,从而导致体重、血液多项指标(如Hb、BUN、TT、T/C比值等)、神经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等的明显变化。(图3)

4.结论

根据对超量恢复的研究,运动员使用超量恢复训练方法可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训练疲劳后恢复—加大负荷深层次刺激—再超量恢复—使身体适应平衡”的几个环节中我们较好把握强度和负荷的“临界”。使身体可以在“临界点”上达到超量恢复又不损伤关节和生理机能,使运动员在大强度和长时间下保持不断超量的科学化训练。同时也给广大使用超量恢复训练方法的教练员提出不能盲目追求训练的速成性,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进行科学化训练。才能使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炜权主编.运动生物化学原理.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张蕴琨、丁树哲主编.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