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教学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0: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音乐教学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音乐教学法论文

第1篇

声势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声势训练中,学生可以锻炼听辩能力。一段音乐作品,通过学生仔细的聆听,就会辨别出不同音乐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会根据差异产生多种思维,形成对音乐丰富性的感悟。声势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声势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音乐做出相关的动作,而动作是形象的训练,动作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音乐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教学难点。音乐是抽象性的体验,学生的记忆能力需要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训练中得以实现。声势教学法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感知能力。音乐是律动的节拍,音乐乐感培养来源于天然的体验,更来源于长期的感知能力熏陶。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培养通过声势教学法来实现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声势教学法因为有动作作为支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容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形成音乐创造能力。创造力是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声势教学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是明显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我国多位著名作曲家对声势教学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节奏模仿,增强音乐辨识能力

音乐教学中设计的专业知识较多,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音乐辨识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音乐辨识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否通过听觉第一时间判断出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音阶、音符、时值等。声势教学法通过节奏模仿,能够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特性,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节奏模仿,由慢到快的节奏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辨识结果,作出对节奏的基本认知。节奏模仿是声势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步骤,通过节奏模仿学生能够把音乐常识进行简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

(二)开展接龙游戏,加强节奏训练

一部音乐作品具有一个主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主旋律呢,声势教学就是一个直观的方法。接龙游戏是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接龙游戏就是通过教师的节奏引导,学生进行连续性的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音乐节奏有了初步的记忆,而且在记忆中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接龙游戏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引导,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学生有重要反映的时候,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通过变换的不同动作,产生更多优质的效果。

(三)注重节奏创作,提高音乐创作能力

声势教学的优势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进行音乐学习。这种方式尤其时候小学阶段的音乐的教育。孩子们在动作中,能够自主发挥音乐创造能力。例如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其多列》,这首歌曲节奏感强,短小精炼,容易学习,学生通过跟随教师打出节奏,然后就会自主的进行节奏的更新和创作,形成更加崭新的音乐创作。声势教学具有动作的变幻性,同时也具有了创作力的多变性。

(四)采用声势伴奏,强化特色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中最具有特色的方法就是多声部教学方法,而声势教学与多声部教学具有统一性。声势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最原始的音乐感知,加上具有特色的音乐类型,声势教育就会呈现出多种音乐类型共同发展的局面。通过声势伴奏,学生们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是一定音乐素养的积累。通过声势训练学生能够增强身体的协调性,通过多种参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增强合作能力,实现音乐教学从传统转为现代,从单一性转为多样性。

三、结语

第2篇

目前这种音乐教学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及,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尔夫受到了达尔克兹体态律动以及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采用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原始风格又富有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教育理论思想。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一直采用以歌唱、乐理知识教学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情感激发,也忽视了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所以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会将学习音乐当成是一种负担或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孩子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当中,用他们的音乐能力来自由地演绎,从而以独特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音乐、对世界的感悟。当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需求时,孩子们对音乐理论、音乐情感、音乐表演、乐器演奏等,就会掌握得轻松自然,而且非常扎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强调对精神的塑造,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用各种简单的乐器来拍打节拍、演绎节奏,当一群孩子在一起运用不同的声部进行表演时,那种动人而悦耳的交响乐声就这样诞生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给了孩子们集体表演的乐趣,使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思想内容

1.原本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出发点,在音乐教育方面倡导综合性教育的方式。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先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从人性的发展特征开始。奥尔夫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原本性,他认为“音乐始于人的自身”。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会直接将音乐的理论与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是通过跳、跑、唱来让孩子自己找到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点。在不知不觉的引导下,使孩子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感知、想象和实践,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使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能够让孩子们的情感、意志、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和陶冶,从而完善其人格。

2.参与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人们自觉参悟的艺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音乐的演奏者与参与者。这种音乐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的音乐理念,也区别于其他以观看他人娱乐为主的音乐行为。奥尔夫认为幼儿音乐教学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让他们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奥尔夫提出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主动接触音乐、亲自去体验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喜爱音乐。这种音乐教学理论,并不注重音乐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让孩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愉快、轻松与自由的过程,并且能够主动去参与和创造乐趣。

3.即兴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教学都应该从游戏着手,从而通过即兴来达到音乐表现的目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音乐教育的起点建立在即兴创造上,更加偏重于对儿童进行即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即兴性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模式不同,它不会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强制教学。奥尔夫即兴性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在这种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个性化的体验,以及探索式的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即兴活动是提高儿童音乐创造能力、升华音乐体验最为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4.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奥尔夫提出,应该通过综合开发的方式,去挖掘人类最宝贵的艺术灵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将动作、舞蹈与音乐整合在一起。奥尔夫认为语言及动作本身就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思想观点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更加具有综合性,在音乐行为方式上,突出了歌唱、舞蹈、节奏以及游戏等组合式的教学方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实践

1.利用奥尔夫原本的思想观点,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儿童的说话与走路是其出生之后,家长必须要教的。所以利用语言作为幼儿音乐教学的起步方式,更容易使孩子们感觉熟悉与亲切。语言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及技能准备便可以开始,这也是幼儿教育从儿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的最重要体现,也是奥尔夫原本性教育观念的体现。节秦是语言、动作、音乐整合在一起最基本的要素,节奏的训练是音乐入门所必须的,也是一种教学的方式及重要内容。在语言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匀速的鼓点来掌握一种速度的标准,然后让孩子们采用一种匀速的速度,来依次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孩子们在说出名字时,会感觉很新奇,会对游戏产生深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匀速地说出自己的名字,这种匀速运动也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项基础性训练。它能够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有序的习惯,也可以将幼儿的日常生活动作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从而体现出其原本性的教学观点,这也符合幼儿的心理及生理特征。所以结合动作进行音乐教学比较适合幼儿。人本身所进行的动作,大多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也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幼儿对拍手、跺脚以及拍腿等动作比较熟练,比如在教《两只老虎》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拍打出歌曲的节奏。比如在唱“两只老虎时,两只老虎”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这样孩子们在模仿与动作的过程中,就能学会如何与他人配合,如何享受音乐节奏所带来的美感。

2.利用奥尔夫即兴性的思想观点,对幼儿进行随机音乐教育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儿童积极参与与演唱实践,而采取即兴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并在其中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即兴教育讲求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想象力的发挥。即兴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来创作出音乐作品,而是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起到诱导与启发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唱一首熟悉的儿歌,然后配上节奏。在引导几遍以后,幼儿会根据学到的知识说出各自的想法。在孩子们拍打节奏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动作暗示,并配合歌曲声调,轻重缓急地拍击桌面。这样也可为幼儿学习打击乐器提供基础条件。这种教学方法还可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即兴的实施。

3.利用奥尔夫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实现综合性的音乐渗透教学

幼儿生性好动,精力也比较充沛,他们通常是通过感官直觉体验以及经验来获得对外界的认识。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演唱来体验音乐和主动接受音乐教育;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结合肢体动作,包括声势、身体各部的动作来感受音乐和传递音乐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以及戏剧表演等综合性的表演,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小毛驴》中让幼儿拿凳子当做小毛驴,在摇摇晃晃的表演过程中,凳子可以发出踢踏的声音,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表演创编出节奏。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幼儿各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可使幼儿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4.利用奥尔夫参与性的思想观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音乐教育大多采用口传心授、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只能培养出规规矩矩、行为呆板的“好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孩子只知道听老师的话,但并不能完全领会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当然也就无法成为音乐的真正主人。所以,单纯的技能及技巧训练是不够的,应该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照顾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让音乐成为幼儿的学习负担,而是要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对幼儿的动作能力进行协调,使其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从而分享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

四、结论

第3篇

这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和对策,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无论是在演唱、演奏、综合表演、识谱等方面,教师都要通过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探究、研究、再创造等一系列活动,去掌握音乐技能技巧、音乐知识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评价自己的音乐表现,加深对音乐的感悟,促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准备阶段,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搜集资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积累知识的学习、整理并做好记录,课前将资料汇总并认真梳理层次。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引起思考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自身智力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评价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想像力、模仿力、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中学的音乐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再次构建智力及思维形式,汇总答疑,最后实现归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增强高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创作———创新教学法

这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更新,创造、甚至改变。而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围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所有学生参与的创造性活动都应该被重视。这种教学法适用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其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层次而不同,对教师的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学会如何去表现、表达音乐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生成———情景教学法

这是一种根据自然环境或课堂发生的,未预料到的突发事件,利用自然产生的有利时机而进行的即兴教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以学生现有经验和实际能力,与自然情景相一致,在自然、良好的氛围下,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由于它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这种即兴教学在实际操作上也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把问题想在前面:通过正确的引导、合理的设计和窍秒的构思,通过多种环节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扩展知识面。这种教学法虽然适用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广泛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今后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合作———和谐教学法

第4篇

一、探究第二步———分析法、讨论法的有效应用

质疑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便善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进入探究的第二步———分析阶段。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分析法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的方法。分析有两种途径:从结果找原因或从原因来推导结果。在音乐教学中,这两种途径能否合理运用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还以交响诗《嘎达梅林》为例,教师通过音乐波形图的使用,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的感受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这就是从结果找原因的分析方法。学生感受到音乐情绪的强烈对比,分析音乐要素的变化,即音乐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再如: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欣赏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一段视频,选择视频当中一件最感兴趣的乐器(二胡、笛子、琵琶、扬琴),从头至尾跟随它的旋律、捕捉它的音色,看看同学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学生感受到每件乐器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的旋律,分析江南丝竹“支声复调”、“即兴加花”的音乐特征。这就是从原因推导结果的典型案例。郁文武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提出:“讨论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①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念的前提下,讨论法是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有效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建构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是探究综合能力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用于高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讨论法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对于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也有促进的作用。讨论的结果往往分为标准结论和开放结论两种。还以高中音乐鉴赏课《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为例,教师重点讲解了“江南丝竹”的定义、特点等知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首“广东音乐”,讨论为什么同是用丝竹乐器演奏的丝竹乐曲,但风格情绪却不尽相同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最终分析归纳出地域环境的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等原因最终造成音乐风格特点的不同。这属于标准结论范畴。在该课的拓展部分,教师让学生欣赏一首由交响乐队和丝竹乐器同台演奏的江南丝竹《欢乐歌》,让学生讨论是否接受这样的演奏形式?学生阐述各自观点,属于开放的讨论结果。

二、探究第三步———总结、归纳法的有效应用

第5篇

从根本上说,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依照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通过相关教学手段与启发等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学生自我批评、分析、判断、推理与归纳解答等,以此提高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不断扩展学生学习经验,使学生思想更具有灵活性。启发式教学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音乐学习方法,而非局限于知识本身,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于终生受用无穷。”

二、小学音乐教学对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

在音乐课的讲授过程中,我始终努力做到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本文以《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为教学案例,分析音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课程目标设定

本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村庄。我围绕这个主题设定三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学歌曲《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学习歌曲中衬词的演唱方法,能用热烈、欢快的情绪和明亮、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用小乐器伴奏和模拟动物叫声一体的表演方式在歌曲中表现;过程与方法。运用模仿、交流、分组合作等学习方法学唱歌曲,在听赏、演唱、伴奏、表演的多种实践活动中表现歌曲所描绘的情境;价值和情感。对《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进行赏析,并通过对该曲目的学习,让学生体验该曲目欢快、活泼的情绪,领悟西班牙农村儿童的热情好客,能与同伴一起表演,分享音乐活动的快乐。我在设计安排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时,始终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基础,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享受音乐、发现音乐、体验音乐及表达音乐美的乐趣,对学生自主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予以积极引导,注重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与表演音乐,同时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音乐教师要尽可能在每一环节都能将音乐课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与趣味性突出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接受与表现音乐。所以,这节课我以音乐活动贯穿全过程,使整堂课都沉浸在音乐活动的愉快气氛中。学生通过听、唱、赏、演、创等教学环节,在音乐课堂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灵活、丰富地表现自己,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课程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我组织学生以欢快的律动舞蹈《邮递马车》作为前奏,再通过观看西班牙舞的相关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下,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开展音乐教学。

2.应用多样化表演方式

舞蹈表演、器乐表演、歌唱表演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会西班牙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3.正确评价学生细微表现

采用他评、自评、师评及互评等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将其音乐潜能发掘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对发展学生创造力与表现力提供土壤。音乐教学中,我一方面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结果,另一方面重视非正式评价,通过笑容、语言及眼神等鼓励学生,对学生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予以及时的评价。

4.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

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出现了八种动物,学生对动物较熟悉,于是我请一些学生上讲台对动物的叫声进行模仿。这种启发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彼此探讨、学习,共同进步与提升。如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或让学生一边模仿动物,教师一边做相关动作……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活跃音乐课堂的氛围,进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及突出重难点的目的。

三、结语

第6篇

1.对音乐育人功能的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够促使人脑的均衡发展,诸如智力方面的感知、记忆、想象、敏捷、专注等能力都可以通过音乐活动而获得提升,而非智力方面的意志、性格、理想等也能通过音乐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灵发育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比较强,所以学习音乐不仅能够使他们的感受美的熏陶,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力和创造力。2.应试教育观念的改变。音乐课程在许多农村中学仍旧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这主要是“升”者生存,不“升”者淘汰的应试教育升学压力观念的阻挡,想要改变这种观念,必须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们一致的努力才能实现。同时还要正确认识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人”,这句话里的培养人应该是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让学生除了知道这个世界除了“语、数、外”之外还有美妙的音乐,必须让他们知道学生学习音乐并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

二、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执教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素养两个方面。1.音乐理论知识的提升。音乐理论是创作和组织音乐材料的前提,是对歌唱者、演奏者、作曲者必不可少的要求。不学音乐理论,就无法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构造和联系,它是人们了解音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理论素养,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常见的音乐理论知识内容包括基础乐理、作曲理论、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提升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想对这些理论科目的完全掌握,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番苦功夫的。教师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必然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带领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精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中学音乐教师提升自己的音乐理论知识途径一般可以通过农村中学教师专项规培、学术研究与交流以及自学等途径实现,这些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音乐技能素养的扩展与延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音乐技能素养的提升。音乐技能素养主要包括视唱练耳、声乐表演、键盘乐器演奏、合唱指挥以及舞蹈编排等几个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师们读大学时都训练过,也就是属于音乐实践的范畴,教师对这些音乐技能素养能力的掌握同样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视唱练耳包括五线谱和简谱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学音乐教材上的谱例基本都是简谱形式的,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两个方面都要注重。声乐演唱是这些技能素养中的最基本的一项,但是对教师的演唱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的演唱水平直接关乎演唱效果的呈现,关乎中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而教师的键盘演奏水平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农村中学来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台钢琴或风琴,这对于没有见到过这两种乐器的农村中学学生来说,这两种键盘乐器的演奏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的合唱指挥和舞蹈编排技能同样也是农村中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的,尽管它们只有在一些比赛或庆祝节日的演出中才会用到,但这两项技能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合作和协调能力,最能体现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成果,所以教师们务必重视。对于以上的五种常见技能教师们除了在读大学时掌握的一部分之外,再就是靠自己课余时间的学习了,或者假期参加一些专门针对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培训获得,教师对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必然会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们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执教思维的改变

执教思维应该说追求的是一种符合思维规律、认知规律、记忆规律、分析规律兼及鉴赏评价的一种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巧妙地把玩与学、做与学结合在一起,变被动为主动。思维关系着学习,思维可以训练,教师的教学必须研究思维规律。1.创设情境、大胆创新。一是利用音乐叙事的方式创设情境。比如给学生介绍比才的歌剧序曲《卡门》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音响,然后以音乐叙事的方式给学生逐段讲解音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斗牛场上激烈搏斗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图片与音响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如给学生讲解贝多芬的小提请奏鸣曲《春天》时,可以先在ppt上安插许多大地复苏的图片,然后播放这段音乐,以及演奏音乐的乐器图片,钢琴有什么特点,小提琴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这两种乐器的不同构造特点。2.营造氛围、问中求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这句话符合西方人的人文认识论和哲学思想,因为西方人不管做什么,首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证,最后解决问题,也就是寻求一个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悲伤的还是欢乐的,它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那么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实际不断激发同学们问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不断接触新鲜事物,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种问问题的方式特别适合分小组教学,如分声部排练合唱时,学生会因为某些现象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有时候显得更加重要,毕竟学问的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3.计算机音乐制作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因为经济因素的制约,不少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没有钢琴、风琴,甚至连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施都没有,面对这样的教学条件教师应该主动出击,寻求好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目前常用的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就是Cubase5,教师只要掌握简单的和声、配器知识,基本上一般的歌曲伴奏都能制作出来,简单的简谱、线谱旋律更是不在话下,教师将这些需要教给同学们的音乐转化成音频格式,然后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跟着录音学习,不仅能节约教学时间,而且还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同一段音乐旋律可以用不同的乐器编辑出来,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能让学生很快识别交响乐队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同时还可以在合唱比赛的时候,教师还能创作一些有个性的合唱作品,同样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将这些不同的旋律转化成音频格式,让学生一个声部一个声部的跟着音响训练,最后合成排练。

四、结语

农村的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有助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缩短与城市中学孩子素质教育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地理位置偏远以及人们观念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再加上教学设施的简陋,教学人才的匮乏,作为一名在农村中学耕耘多年的音乐教师对此深感忧虑,并尽可能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突出自己的优势,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作者:周钰颖 夏永丽 单位: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文丽君.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西安: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2]陈明礼,朱玉江.农村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因素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兴趣、信念、内驱动力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情感起着一种侦察机构的动力功能,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唤起主体对信息的追求。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更是贯彻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充满积极情感的和谐的语文教学情感氛围,师生双方才能融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激感因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育的客观依据,其中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新课标下的现有的众多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了文学艺术品质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精神。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悉心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通过创设情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这样,才有可能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极富陶冶力量的情境,通过引导和培育,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展示情感过程,保证教材内容的引人入胜。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常常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烘托渲染的背景穿插等手段,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文意的理解与情感体验的统一。例如,在讲授《归去来兮辞》一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介绍及背景材料,放图片和录像,让学生增进了解,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讲解《滕王阁序》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幅海天一色的壮丽秀美的风光图景,并让学生听录音,看课件,通过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感情引发学生的兴致,自己疏通文章的内容。这样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

二、充分调动教师自我的教学情感,以情带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与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那么,他的教学一定是充满激情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培育的催化剂,教师应该用他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情感世界,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枯燥的语文教学成为一次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旅.要做到这样,首先,教师必须挚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爱这种情感是最有感染力的,也是学生最能敏感体会的,学生对老师也因此更尊敬,更喜爱,并且,还常常会因为爱老师而爱上老师所教的学科。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也不会有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语文老师付出赤诚的爱心,才能以情动情,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语文老师的爱,首先是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以充沛的精力、忘我的工作、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才能使学生对老师及其事业产生敬佩之情进而喜欢上语文课。其次,教师应深入体验教材蕴涵的情感。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首先要被课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和打动。因此教师首要的是练好内功,不断夯实思想内涵,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丰富人生阅历,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是,教师以愉快的心情,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语言,充沛的情感,飞扬的激情,必能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与情感激荡的海洋里畅游,让语文学习回归到它应有的要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以真心热爱学生,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愿意和老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向老师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师生这种真诚相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情感氛围的基础,从而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格被尊重、被欣赏,那么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上好语文课,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忠告与批评,使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活泼、生机盎然地开展,以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全方位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网络下载软件、网上查寻资料等与学生相互交流等方法来完成语文的自主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而一味地配上多媒体课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选文,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感,在情感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此类选文就不宜用多媒体课件从头到尾讲解,而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在情感的浸润下获得新知和美的享受。而相反,有些知识的学习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在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采用讨论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情感。此外,启发式、辩论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写小论文等有趣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和培育学生情感世界,重视情感因素的激发和体验,对于活跃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贯彻素质教育原则,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回归语文学习根本目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

     [内容提要] 本文以作者研制开发的多媒体CAI教学软件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实践为依据,对比分析了乐器法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的利弊,阐述了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乐器法 教学软件 多媒体CAI 超媒体结构 人--机交互 个别化学习

    

    在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领域当中,各类不同课程多媒体CAI软件的研制开发和应用,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提出要求:“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①。1998年4月,经广东省高教厅批准,我申报的“管弦乐队乐器法”多媒体教学应用软件开发研究课题被列入省电教“五个一百工程”第一批立项项目。1999年12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制工作。2000年1月,得到了省高教厅CAI专家评审组的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00年下学期,我将这一研究成果试用于我系(华南师大音乐系)97级和自学考试98级“管弦乐队乐器法”的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上述实践,试就乐器法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局限性。

    

    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必要性

    

    管弦乐队乐器法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管弦乐队配器法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主要是讲授管弦乐队各种乐器的构造、发音原理、音色特点、乐器性能以及演奏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乐队中的各种乐器。

    

    乐器法的教学有它特定的需求:学习者最好既看到乐器、乐谱、文字,又听到演奏录音,还可以观察演奏技术,视觉、听觉、感觉、思维要共同发挥作用,才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长期以来,乐器法的教学实际情形不是如此,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学媒体单一化

    

    学生有了书本,却不一定能找到乐谱;有了乐谱,却不一定能找到录音,听不到声音;有了录音,却不一定能找到录像,看不见演奏。

    

    在音乐学院里,有些教师在讲授某种乐器的乐器法时,请管弦系的学生来做演奏示范,可这只能是偶尔为之,不是随时可办得到的事情。在师范院校里,这几乎成了奢望。

    

    无奈,不少学校的教师要么只带上书本,讲讲理论知识,看看书上的谱例便罢;要么只讲讲理论知识便罢;甚者干脆将乐器法内容一带而过。一本书,一块黑板,便成了承载乐器法教学内容的全部媒体。

    

    二、教学信息组织结构线性化

    

    传统的乐器法教材,无论是文字教材、录音教材或录像教材,都是有顺序的线性结构。在录音教材和录像教材中,大多是完整曲目的连续演奏。若全部播放,针对性不强,并且浪费很多时间。若要找到其中一个合适的片段来播放,又非常麻烦。检索、重播困难,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散联想、即时显像。

    

    三、习题呆板,阅卷麻烦

    

    数十种乐器的外文名称、音域音区、音色特点、演奏技术都是一个要求:背。学生们都觉得枯燥乏味。教师批阅数十本作业,重复劳动,耗时费力,价值很低。

    

    四、教学不便,浪费时间

    

    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即使书本、谱例、录音、录像都有了,那么,上课前,带上书本、录音带、录像带,搬来录音机、录象机或CD机、VCD机;上课时,板书文字、谱例,频繁交换操作各种媒体播放器等等,耗费了许多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感,进而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果。

    

    五、自学困难,质量堪忧

    

    近些年来,全国音乐教育的形式趋于多样化:电大、夜大、函大、自学考试应运而生,音乐专业的学生急剧增加。这些学生的上课时数少,主要靠自学,看书。老师来辅导,也只是讲讲书本中的重点、难点。加上教学环境和条件较差,教和学两方面都是把书本作为唯一的知识载体,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极为单一,严重影响了乐器法的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在乐器法传统教学方式中,由于媒体的应用单一或散化,导致阅读、聆听、观察、感受、思维难以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教和学双方都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纸上谈兵。对于乐器法的教学而言,这是致命的问题。因此,乐器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优越性

    

    乐器法教学改革,要以教学现代化为目标。要实现教学现代化,必须要实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界大量事实表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体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已具备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多的学校也在积极创造条件,跟上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然而,在软件应用方面,则显得十分单一,往往只使用了Cakewalk、Encore等引进的软件来进行音乐制作和记谱,可应用于各类不同课程的教学软件十分匮乏。就乐器法教学而言,与之相关的资料性的CD-ROM如“Musical Instruments”、“震撼--世界音乐宝库”等只涉及各种乐器的常识,技术性不强,适合于普通音乐教育,不适合于专业音乐教育。

    

    本人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刻苦钻研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认真分析、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症下药” ,研制开发了多媒体CAI《管弦乐队乐器法》系列教学应用软件之一“小提琴”(含弦乐组各种乐器的共性问题),在探索乐器法教学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次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非常合适,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教学媒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信息管理由线性结构转变为超媒体结构,练习形式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动画游戏,批改作业由教师操劳转变为人--机对话,教学内容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获得,教学出现高效益化,教学对象大众化。

    

    一、教学媒体多样化

    

    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文字、图形、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都集于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既可以看到文字、谱例,又可以听到演奏录音,还可以观察演奏技术……,也就是说,利用Authorware强大的交互功能,很快地将教学内容多角度、多侧面、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和思维处理功能,使之获得更多的信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拨弦奏法”的知识时,页面上有“拨弦”技术的文字解说、演奏法记号;点击“喇叭”,可听到拨弦的范例录音《拨弦波尔卡》;点击“摄象机”,既可见到用拨弦演奏《新疆之春》的谱例,又可同时看到录像--演奏员拨弦演奏的动作。而且,这一切都来得十分快捷、轻松,界面美观、友好,令学生们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十分乐于接受。

    

    二、教学信息组织结构超媒体化

    

    我将“小提琴”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十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动用一些文字、图像、谱例、音频或视频等素材来加以解析、演示……。内容的分解大到一首完整的乐曲,小到一根弦的音色或一个演奏动作,非常细致。由于较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的超级链接功能,从目录可任意进入某个单元,从单元页面可任意进入某个知识点,从知识点页面可任意点击某个热字或图标,打开谱例、音频或视频页面……。单元与单元之间可相互跳转,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媒体可同时呈现,各种媒体(如音频或视频等)可反复播放。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作初次演示、也可作复习演示。

    

    由此可见,该软件中的教学内容完全实现了非线性化、网状的组织结构,即超文本结构。由于它传递的信息多媒体化,因而它实际上已构成了超媒体结构。这种超媒体结构,对于乐器法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要反复听、反复看、细心揣摩,发散联想等需求而言,十分方便、实用。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现与迁移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练习趣味化、评估实时化

    

    仅小提琴一种乐器,我就为它设计了数十个练习题,有选择填充、对应连接、“对号入座”、“飞箭中靶”等多种题型,它们大多被设计为动画形式,移动物有小提琴、音符、箭头等,带有音乐“游戏”性质,增强了习题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批改作业无需老师动手,计算机会自动作出正确的评判,即时反馈给学生。反馈的信息大多用音乐作为代码,如:错了--毫无表情的单音,对了--清脆悦耳的音乐片段。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对音乐语言是非常敏感的,听到单音,会发出自嘲的笑声;听到音乐片段,会立即雀跃欢呼。练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使,而是充满了情趣的人--机对话。

    

    四、信息集成化、储存光盘化

    

    由于有关“小提琴”的教学内容几乎全部集中到了这个教学软件之中,并刻录在一张光盘上,携带方便。教师上课时,只需控制一只鼠标,轻松自如,故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提高效率。这样一来,既免除了教师上课前寻找谱例、录音、录像或约请演奏员之匆忙,也免除了教师上课时板书之费时以及交换操作各种媒体播放器之繁琐。在这里,教材的观念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一本书,而是这张现代化的、多媒体的CD-ROM。

    

    五、对象大众化、学习个别化

    

    由于多媒体CAI软件提供了文字、图形、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等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又可由操作者任意提取,反复研习,加上足量、生动的练习,及时、正确的评判,学生可自行控制进度,人--机交互方便可靠等等,所以,这个教学软件完全适合个别化学习,使无数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电大、夜大、函大、自考的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计算机这位教师 “面对面”的不厌其烦的指导,自学的效果将会产生一个大的飞跃。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音乐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和思维风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完成的全过程”② 。在传统的乐器法教学方式中,我们难以实现这一点,而多媒体CAI软件的研制和应用,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开辟了重要的途径,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局限性

    

    多媒体CAI的确使乐器法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手段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多媒体CAI也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

    

    一、多媒体CAI只是乐器法教学的形式之一,不是乐器法教学的全部形式。如:在乐器法教学的练习中,一般都有写作的要求,即为各种乐器写作一些符合其特性的独奏的旋律,并要求标记演奏法。这是创作,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没法用计算机事先设定程序,并自动、逐一地评价和修改。

    

    二、多媒体CAI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展开来解释;教学进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学生来作适当的调整;计算机呈现出来的乐器图片、谱例、音频、视频,主要观察什么、分析什么,要不要重复、重复多少次等等,都需要教师来把握。

第9篇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

音乐教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音乐教育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具有漫长的历史。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就有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出现。现代音乐教育学,它的母系统音乐学和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均创始于19世纪。1863年德国音乐学家F.克吕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所编《音乐学年鉴》被视作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条件。音乐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发生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大致经历了“教”之法――“教”之学――“教育”之学――“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教育学”的初步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形成年代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20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

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当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例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第四款规定的“教学要点”就有25条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

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怎样唱?怎样教?》(刘良模)、《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胡敬熙)、《音乐教育通论》(贾新风)、《音乐教学法》(陈仲子)、《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朱稣典)、《儿童唱歌表演法》(高梓)、《小学教材及教学法》(赵廷为)、《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等。

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还规定中等师范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辑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是《中小学唱歌教学法》(鲁美尔主编,陈登颐译,1955年)。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偏于狭窄。

党的以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瑞、李泯、杜光编著,1981年)、《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1984年)两部书分别被中师、高师选用为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用书。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传播。一些有影响的国外音乐教育书籍被翻译或出版,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默赛尔(James L.Mursell)与格林(Mabelle Glenn)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章枚译,1983年)、美国学者洛伊斯・乔克西的《20世纪音乐教学法》(陈平译,1988年)、迈克尔・L.马克的《当代音乐教育》(管建华、乔晓冬译,1991年)。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有巨大作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

1. 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

3. 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出版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仍然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如《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万庆华)、《音乐学学科介绍》(何乾三、罗传开、张前等)《音乐教育学构想》(曹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廖家骅等)。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

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从1990年至2004年,14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1. 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基本上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

2. 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至今在238名会员中,已有教授32名,副教授85名,两项之和占会员总数49.2%。其中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如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项目“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三个子课题:“中国当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课题负责人姚思源;“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伍雍谊;“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曹理。音乐教育学学会的一些成员分别参加了以上的三个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丛书形式体现。现已出版的外国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分别有《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1999年)、《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1998年)、《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1999年)、《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魏煌、侯锦虹,1999年)、《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1999年)、《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1999年)、《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2000年)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2002年)。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主编为曹理。

3. 加强了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在第10届年会上围绕“21世纪全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总结过去,展望并规划未来。出版了提供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本课程的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学科教育学。如《中学音乐教学论》(郁正民主编,尹爱青、王昌逵副主编,1992年)、《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徐绪标、张荫尧副主编,1993年)、《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1993年)、《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缪裴言主编,1995年)、《音乐教育学》(刘云翔、魏煌,1990年)、《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2000年)等。

4. 扩大了对外学术交流。举办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培训班,以及1997年举办“中外音乐教学法信息交流研讨班”,邀请美国学者约翰・M.费尔拉班德博士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等。有些会员参加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建立了长期联系,并促成高秋保治先生于1993年8月来华访问讲学。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