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0: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项目经费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同时对于在农业科研项目中有绩效的支出费用,应该对绩效考评达到标准的时候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对科研人员进行申请科研项目做出鼓励,督促科研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项目研发,这样既可以避免科研人员出现违反科研项目预算的现象发生,又能提高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当诺贝尔奖每每新鲜出炉而我们总是成为看客的时候,国人一次次反省自己的不足和失败之处,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之后,得出了数条我们无缘诺贝尔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科研经费投入和发达国家差距太大。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自然对此深信不疑,毕竟咱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看完“80%科研经费都被玩完”这样触目惊心的报道,我想我们该愤怒了,一边是所谓的科研人员在慨叹科研经费不足,另一边却是本就弥足珍贵的经费被这些学术寄生虫巧立名目瓜分一空。
而科研经费之所以能够被“玩完”,关键还在于科研项目投资体系与评价指标存在巨大问题——以论文论英雄下的“论文崇拜”,即以论文数量的多少衡量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国家将80%的科研经费投入了应用科学项目,但项目申请立项时更多的却是看论文数量,论文数量越多就表明你的研究水平越高。同样,在项目成果验收评价的时候看的还是论文而不是项目的成果产出或成果转化率,没有论文即使经济效益再多也会被认为是一个不好的科研项目,不具备理论高度。那么即使是有心做科研的人也难免要沦为论文的俘虏,为论文而疲于奔命了。对于那些学术寄生虫而言,这显然给了他们太多可钻的空子。
层出不穷的大学教授、校长之流的论文抄袭案已经让我们认识了中国学术腐败程度之深了,由此可知论文在当今中国学术界几乎是和“教授”二字一样不值得信任的字眼。前几日教育部部长郝平因为中国每年可以产出数量上世界第五多的论文声称中国科研能力世界第五而成众人笑柄,四川大学新闻学院最近更是提出要取消鸡肋般无用的毕业论文。众所周知,在论文日益不值钱的今天发表几篇论文对于这些教授而言实在太过容易了,花钱买版面或是找人或是东拼西凑抄袭,总而言之,对于这些“神通广大”的教授而言,几篇论文实在不是难事,那么浑水摸鱼吞噬科研经费现象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也就这样被浪费。
数据
数据来源及处理一般来讲,活动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鉴于个人层面的经费投入信息很难获取,而科研组织大都有每年的经费来源统计信息,因此,本文最终选择在组织机构层面上展开研究,选取部分国立研究机构作为研究样本。从研究的相关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出发,最终确定了73个国立研究机构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围绕73个研究机构,通过年鉴、网络检索等方式搜集了所需的公开统计数据。科研投入的数据主要包含了2005—2008年各研究机构投入到科研活动的经费和人员数据。其中,科研活动经费包括竞争性项目经费和非竞争性项目经费两部分,前者又分为来自于政府的竞争性科研项目①和来自于产业界的技术性收入②两类[1-2],后者则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的预算拨款[3]③;人员数量主要指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科研人员数据。科研产出,通过论文和发明专利两个变量来反映。在ISIWebofKnowledge数据库中,以研究机构名称和年份为检索词,获取了自2007—2010年期间各机构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包括期刊和会议论文,不区分作者署名排序)[4]④。同样,以研究机构为申请人,2007—2010年期间每一年为申请年作为检索词,在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⑤中[5],搜集了各机构每年在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数。为控制研究机构的地区差异,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1)》收集了相同年份各研究机构所在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本文中设置了一个虚拟变量来表示研究机构的战略定位,变量取值基于本文以单位科研人员预算经费对研究机构进行的聚类分析。73个研究样本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赋值为0;另一类则是偏向应用研究的研究机构,赋值为1。最终,构建了一个73×4的面板数据。面板数据综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两方面的信息,从统计角度来看,不仅大大增加了观测样本量,提高了样本自由度,而且可以减弱解释变量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降低估计误差。样本描述本文选择的各研究机构几乎涵盖了从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各个方向和学科,大致上,将其归纳为7个学科大类。表1是研究机构的学科分布状况,可以看出,研究样本的学科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属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机构占比最多,为24.7%。款、竞争性项目经费和技术性收入三个变量)和科研产出(包括论文和专利)的统计描述。样本中,各研究机构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50件,最大申请量则达到了342件;平均每年为235篇,最大值则达到了860篇。三类科研经费投入的数据相差也很大,技术性收入平均每年为1736万元,竞争性项目经费为5209万,而政府预算拨款则达到8503万,大约是技术性收入的4.9倍,是竞争性项目经费的1.6倍,可见政府预算拨款仍是国立科研机构科研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
模型与分析
模型设定在实证研究中,对R&D投入产出关系通常采用线性回归模型[12,16-17]。本文同样在研究机构的科研投入与产出之间建立起简单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本文分析所使用的73×4数据库显然是短面板数据库,可以假定其扰动项之间独立且同分布。根据一般程序,面板数据模型在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以防止因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而产生的伪回归问题。但同样由于样本数据库是短面板数据,针对73个样本的4年数据,无需做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所以,本文直接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关于回归模型的选择,首先做了Hausman检验,发现结果显著,检测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但是,由于模型中有些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关键变量,如学科、科研取向和地区分布等变量,可能是影响科研产出的重要变量,如果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则不能检测到这些因素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并且,由于当前的样本数据为短面板数据,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会损失很大的自由度。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则可以避免自由度的损失。因此,本文最后选择了随机效应模型。利用Stata软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将数据代入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分别揭示了科研经费投入与专利和论文的关系。(1)发明专利申请。表3中的模型是通过逐步加入变量,分析科研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模型1主要是对经费投入结构与专利产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技术性收入与专利产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政府预算拨款与专利产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模型3是控制了研究机构的规模、区位、研究取向和学科分类等之后,进一步揭示出影响研究机构专利产出的投入要素,政府预算拨款和技术性收入仍旧与专利产出显著正相关。而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人员规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取向(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VO赋值为0)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偏向于应用研究的研究机构要比偏向于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平均每年多出87%左右的专利申请数量。同时,各研究机构的学科分布与发明专利申请也显著相关。比较发现,模型1至模型3中的政府竞争性项目经费(lnGRit-2)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作用都不显著。为验证这一结果,将解释变量lnGRit-2删除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4中显示:R2系数不变且模拟拟合显著,而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和系数没有太大变化,进一步说明了竞争性项目经费对专利产出没有显著影响。(2)论文。表4是论文的投入产出关系分析。从模型显示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如模型1所示,研究机构从政府获取的预算拨款与论文产出显著正相关;但在控制了研究机构的规模、区位和研究取向之后,研究机构从政府获取的预算拨款与论文产出相关性为负且不显著,这与预算拨款和专利产出相关性变化显著不同。研究机构人员规模与论文产出显著正相关,这与机构规模同专利产出正相关一样,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机构规模越大,产出的论文和专利就越多。此外,研究机构的价值取向对论文产出的影响比较显著,相关系数为-0.3351034(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VO赋值为0),说明偏向于基础研究的机构要比偏向于应用的研究机构,平均每年的论文数量多出33%。同样,在模型1至模型3中,政府竞争性项目经费投入对论文产出的影响也不显著。为进一步验证其作用,将变量lnGRit-2删除,结果显示R2系数和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与模型4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说明lnGRit-2对因变量lnPaper的影响作用不大,即竞争性项目经费对论文产出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做回归分析时,对各自变量间进行了VIF(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其VIF值均小于10,表明可以不考虑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讨论
政府的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对科研产出的激励作用不显著,来自产业的技术性收入显著激励应用研究基于国内科技项目立项和评审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的要求,逻辑上讲,政府竞争性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与科研产出之间应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况且,国内学者在项目层面对科研投入产出的研究成果[14],也验证了这种正向关系。然而,本文从组织层面对科研投入产出的分析却显示,竞争性科研项目对科研产出,无论是专利还是论文的影响都不显著。从数据本身来看,可能因为国立研究机构以预算拨款形式获得的政府稳定支持的部分显著增长且占比较高,弱化了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作用。但本文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恰恰印证了如施、饶二位学者(2010)所说的当前科技项目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并且,科学界“赢者通吃”的规制在中国文化中更容易被放大:某一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往往成为众多领域的专家,各类相关项目会蜂拥而至。造成的结果就是研究经费分配不均衡,过度集中在部分科学家手中。而这些科学家及其团队同时应对不同的项目,使用同一论文或专利来应对不同项目的考核是其理性选择。因而,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并没有与科研产出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来自企业的技术性收入是市场对科研活动内容和质量的认可。尽管因为技术性收入占整个科研活动经费投入的比重仅为5%,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系数较小,但控制了研究机构属性和其他投入变量后,技术性收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显著,可以说明,产业主导的产研合作的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且侧重于应用研究。非竞争性科研经费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受到政策环境和科研机构组织行为的影响比较发现,在不控制研究机构属性的情况下,来自政府的预算拨款对论文和专利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然而,在控制了研究机构规模、区位、价值取向和学科之后,非竞争性的政府预算拨款对专利产出的贡献显著,而与论文产出之间呈现出不显著的微弱负相关关系。对于公益性科研机构来说,预算拨款形式的科研事业费投入的目的就是稳定一支科研队伍,同时部分以项目形式支持具有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其产出应该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但是结果却表明,科研机构申请专利的动力可能更甚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为促进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而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地激励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忽视了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一个利益主体,有可能在政策激励下被逐步强化其逐利行为;另一方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是我国绝大部分国立科研机构的定位和使命,政府长期稳定支持研究的很多科研成果可能并不适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所以,政府预算拨款并未表现出对的显著正向激励。人员规模与论文和专利的显著相关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科研评价的量化导向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研究所规模是影响论文和专利产出的最主要变量,一半左右的论文变化和三分之一以上的专利变化是来自于人员规模变化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研评价的量化导向。当前国内科研评价中,论文和专利的多少往往被用来评价科研人员学术贡献的大小,并成为决定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核心要素。所以,当每个科研人员都重视和专利申请时,人员数量多的科研机构,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论文和专利产出,反之,则较少。科技评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过分注重数量的科研评价体系会引导科研人员关注论文和专利的数量、获奖和排名等科研的“副产物”,而不是科研的真正影响。不少科研人员做科研的动机变为获得更多更好的评价“参数”,以便于今后可以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19]。所以,量化的科研评价导向与竞争性科研项目体制相互作用,既不利于科研人员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容易造成科研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
结论
有研究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经费87%来自科研项目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总数的27%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同时高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任务,承担了78%的基金自由申请项目,1/4的973项目,1/3的863项目。可以看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在申请国家基金项目获取科研经费方面既有优势,也是团队获得科研投入的重要渠道。所以了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取的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投入现状。表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1999~2009年间获得的国家基金项目数和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简表。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5人没有相关记录。数据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在竞争国家基金方面优势明显,代表团队的个人在获取科研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差异显著。张启发获批准18项,经费总额为1696万元人民币;陈赛娟获批准11项,经费总额为1276万;张天真和华子春均获批准7项,经费总额分别为264万和249万;朱玉贤和郑平各获批准5项,经费总额分别为979万和116万;叶新山和孙凤艳获批准2项,经费总额为145万和65万;钟建江获批准1项,经费总额为20万。张启发、陈赛娟、朱玉贤所获资助比较多,同时他们所在的团队也是综合科研水平最高的。虽然单凭申请国家基金来评判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也许太过偏颇,但是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国家级别的各种资金项目,对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发展和壮大意义非凡。因为中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实验室科研经费2/3以上来自社会竞争性项目渠道,主导方不是国家而是社会。实验室主任作为团队的领导就必须竭力争取科研资源,合理与否姑且搁置不议,这是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导的开展科研的首要基础。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立30~100人规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的土建经费大约400~1000万元,每年的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大约50~60万元。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验室的要求,所以多数重点实验室会从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中扣取适当比例作为仪器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但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缺乏稳定性,这与重点实验室需要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是矛盾的。而在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则几乎百分之百的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正因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转费用要用项目经费来补贴,在项目经费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这使得重点实验室削弱了对中长期基础研究的关注,研究方向贯彻“短、平、快”原则,缺乏原始性创新。
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概况
按照中国现行管理方式,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科研水平是团队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仍然选取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我们调查研究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科研水平的参考对象。
2.1生命科学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本科研状况
表2以Webofscience的数据库为例,以作者为第一检索词,以作者所属机构作为第二步的筛选检索词,查找了1999~2009年间他们的论文产出情况。14人十年间总共发表604篇论文,人均论文43篇,年均4.3篇,其中8人高于平均水平,604篇文章的总被引频次是6223次,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是10.3次,其中六人的文章平均被引频次超过平均数。尤其张启发2002年的某篇文章被引频次高达361次,陈赛娟有四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100次,而且如果考虑2009年近期论文的引用高峰尚未来临,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可能都比现在的计算结果更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11.67万篇,占世界总量的9.8%。论文共被引用340万次,居世界第九。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2次,较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4.6次又有提升。而国际科技论文的世界平均每篇被引用10.06次。有8个国家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引进“表现不俗论文”概念,即其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08年我国内地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9.23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1.06万篇,占论文总数的11.5%,80%由高校贡献,近19%产自研究院所。化学、物理、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生物等五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最多,生物学科首次进入这个表现不俗行列。这也许验证了李克特(HeinrichRickert)和马克思·韦伯(MaxWebers)所极力说明的科学活动的价值关联现象,即科学家们通常总是选择哪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生命学科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功不可没,实验室主任所在团队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率远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接近或略超世界平均水平,代表中国最高水平,虽然与世界知名国家实验室相比较,差距尚远,但发展态势和赶超速度令人振奋。
2.2我国生命科学科研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一流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相比,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有限,原创性研究不够,获得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在持续不断培养科研人才,引领科研创新方面还有很多差距。例如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CL),先后有25人荣获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级刊物上30篇左右。又如,英国国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Crick和Watson等人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Perutz和Kendrew等人发现了血红蛋白结构,并分别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和化学奖,目前,该实验室已有十多人相继荣获了诺贝尔奖的殊荣。表3可以帮助我们具体感知这种差距。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门类,都是我们原先就有基础,后来一直奋力追赶的,比如植物与动物学。其中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是发展历史最短的,但也是目前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门领域,与国际的差距也最大。这说明科学的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二十多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为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帅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成为孕育本土科研领军人物的摇篮。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命科学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科研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毕竟我们在投入、规模和发展历程上无法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放眼未来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然很大,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3从《S》《N》看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竞争力
由表四可知:1988~2004年间在《Science》或《Nature》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15个,仅占当时正在运行的1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实验室(筹)总数的9.5%;在《Science》和《Nature》两种刊物上都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只有3家,占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9%。从学科分布来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居相对优势(7个),占总数(12个)的58.3%这些成果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我国SCI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论文质量还未跻身于一流,具有重要原始创新意义的高质量论文较少。虽然不能简单以能否在《Science》或《Nature》上作为标准,两大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有些专业的成果更适合发表,而有些专业成果或许并非因为水准不够,而是学科特性决定的。但是纵观生命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著名专业期刊和杂志如:Cell、AnnualReviewofCellBiology、NatureGenetics、ImmunologyToday、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都极少见到中国科学家发表文章。这些基础数据表明,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不平衡,基础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科研水平仍不能令人满意,尚未取得令科技界震动、使我国民族精神振奋或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重大科研成果。
3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流创新型科研团体的形成需要人、财、物各种条件的积累,但在任何时空条件下,人的要素都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环节。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科学研究中领军人物的水平对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就不乏师生几代人纷纷获奖的例子。反观中国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现状就是:普遍存在缺少年轻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大师级科技帅才。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个群体的有关状况就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人才现状和培养特点。
3.1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学习背景
表5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学习背景基本国际化。通过赴西方科技和教育发达国家学习、交流以及合作研究,不仅实现知识技能的原始积累,同时接受先进科研管理经验和最新研究动态的渲染和陶冶,学习交流建立的学术交流网络成为日后开展团队跨国科研合作的基础。由此可见:新一代科研团体领军人物在发展初期寻求以国际的视野和眼界来夯实专业基础技能、形成追踪学术研究前沿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以谦逊、开放的姿态来充实自己、努力创新,这是中国科技人才培养令人乐观的态势。但与国外一流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选聘和培养相比,“含金量”还有待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国家实验室主任的学术背景要求十分苛刻。例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阿贡实验室、斯坦福直线粒子加速器中心历任和现任共计20位实验室主任都具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同时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这些实验室主任大多是荣誉等身,其中有“原子弹之父”,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大多有着多年的游学经历,取得了该领域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并有多年该领域不同单位的领导工作经历[9]81~91。
3.2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年龄结构
已有的研究表明,科研创造的最佳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区域内,其峰值约为37岁[13]。例如,28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成果研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44%,45岁以下的占77%[14]。这说明,处于最佳年龄区域的科学家做出重大科研贡献的可能性最大,拥有一流的人才是创造一流成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情况来讲,14人中仅有1位领军人物的年龄处于最佳区间,大多数人处于45~60岁这个区间,60岁以上有3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科研领军人物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但是在中国,不管是科研还是行政管理,论资排辈的习惯力量一直比较顽固,很多正当年轻,创造力鼎盛的年轻科研人才囿于社会惯性力量往往错失良机。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通过对比研究我国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及结构分布发现:科研领军人物队伍的年龄构成还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因为这些领军人物未来的发展目标可能就是当选两院院士,他们中张启发、陈赛娟、杨胜利已经当选两院院士,其他人也是两院院士潜在的有力竞争者。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07人,平均年龄为72.3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701人,平均年龄为70.89岁[9,51]。从纵向发展趋势看,科研人才的年龄结构完善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3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命和考核状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但在任用上行政命令的比重较大。在管理和人员编制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自主性。而美国国家实验室实行真正的主任负责制。在主任的聘用由主管部门和托管机构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聘,任期则由法律和业绩决定。从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主任历任和现任的经历来看,他们普遍是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科技界名流,在学术领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具有科研工作领导经历。在研究经费使用和资助项目上,国家实验室主任拥有相当大的自,有权用总经费的5%~10%的机动经费以支持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除从主管部门获取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外,实验时还可承接其他政府机构的任务,接受项目经费,也可与企业合作研究[12,42~48]。但我国对于实验室主任的培养、任命、考核,还处在学习和摸索阶段,对于如何遴选和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研人才以及领军人物,有许多体制问题需要健全、完善。
4小结
经费报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是按照什么标准发放经费的?
经费都是统一拨给院系的,会分批根据不同标准(如根据院系校级立项团队数、团队评奖评优情况等)发给院系,由院系自行决定金额发放给团队。因此校团委向各个院系发放经费,报销的细则都由院系决定。
2.社会实践的跨系问题
跨系需要什么手续吗?假如我是新传的学生,想和一名文学院的同学一起做实践,文学院报了选题,我还要再报吗?
跨系组队不需要其他手续。
假如此项目已在文学院申报,则无需在新传申报。
3.社会实践跨校问题
社会实践可以跨校吗?需要什么手续?
可以跨校。针对在南京大学立项的项目,外校同学可以同样参加此实践项目,不需其他额外手续。
4.院级立项和校级立项
院级立项和校级立项的区别是什么?有评判标准吗?
区别:
1、物资:校级有学校发放的相关实践物资支持,如实践旗帜、走访推荐信等;而院级项目的物资支持全由院系决定与安排,或自行解决。
2、经费:校团委针对院系的各批经费发放一般校级团队都会享有,而院级不一定享有(由院系自行决定)。
3、毛概论文:校级团队毛概论文可以最多署10位团队成员的名,而院级最多只有5位。
评判标准:
院系根据项目申报表的质量与选题可行性在项目汇总表上进行推荐排序(优秀项目排序靠前),校团委结合院系推荐排序、项目申报信息的质量等综合因素决定校级立项的名额。
5.导师问题
导师的作用是什么?
指导老师可以为团队实践过程提供建议、为实践方向提供指导、为最终的报告撰写提供修改意见。指导老师需各团队自行联系。是否有导师实质上并不能判定一个实践团队最终的实践质量水平。
6.申请社会实践的大致流程
团队在各院系规定的申报截止日期前填写申请表相关信息,递交院团委。
院团委在4月1日前完成对申报项目的初步筛选,并做成推荐排序表,递交校团委。
校团委决定校级团队名额,与4、5月份校级立项名单。未被评为校级立项的团队自动成为院级团队。
7.社会实践的人数问题
社会实践有人数限制吗?是多少?
原则上没有限制,但涉及到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毛概课论文的署名问题,由于一般实践项目报告署名人数限制为5人,校级团队署名人数限制为10人,因此一般来说,此为相应实践团队级别的人数限制。超过人数限制的团队可以选择撰写多份报告,供成员递交毛概课论文。
8.社会实践的时间
社会实践是只能大一大二做吗/只能在暑假做吗?
1 我院大创项目的开展现状
2012年,我校正式启动了国家级 “大创”的申报工作,并逐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且用创新手段为“大创”赋予新的内涵。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2年大创项目立项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19项;2013年立项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8项;2014年立项2项,均为省级项目。
2 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比较特殊,项目的负责人是学生,涉及人员众多,与一般的科研项目又有区别,根据西安文理学院化工院的近期实践,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学生重申报,轻过程,虎头蛇尾
经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动员,高年级学生申报项目时候非常踊跃,获批之后有大三课业多,大四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项目研究,无法保证质量,因此建议鼓励大一、大二学生申报,获批之后,刚好大二、大三年级,有充裕时间精力进行研究。现在的大学生为了日后能够顺利就业,不仅课业需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要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了准备这些考试,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生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完成学业是学生的基本要求,在选择参加项目的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如何根据专业背景不同,制定相应条件要求,并能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业和项目的关系,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可持续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2.2 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应细化
每个项目任务书中都有预期成果形式,如、编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如何考核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尚需建立和细化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在考评制度方面,评价的方式要因成果而异,实行分类考核。要力求使考核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从而营造和谐的科研与创业型人才成长环境。
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学校为吸引学生参与项目,应采取了不同措施。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验收情况,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经审核鉴定后可代替项目负责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予以奖励,其中核心论文奖励1000元,普通论文奖励300元。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所有成员发放结题证书,若在研项目学生因出国或申请保研等需要我们会出具中英文证明材料;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定,评选出10%的优秀项目,并且颁发证书;
对于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对于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给予指导老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其中国家级项目50课时,省级项目30课时,校级项目15课时。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指导老师是通讯作者或第二作者的,计入老师的年度科研工作量。这些措施对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二级学院的考核评价:我校各级“大创”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委托院系来开展,如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等,为了提高院系的管理能动性和管理绩效,学校应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对“大创”开展良好、管理有方、成效显著的院系授予“大创”先进管理单位,对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授予“大创”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获奖证书,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这使得各院系“大创”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西安文理学院 “513”工程绩效考核,计入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核等。
2.3 经费预算与使用报销
目前有很多项目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没有认识到严格经费管理、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把项目预算编制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许多预算都是在拍脑袋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就造成经费申请到了,但一些必要的正常开支却因事先未编入预算而无法在该项目报销核算的状况。预算编制与实际经费使用情况严重脱节非常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我校大创项目经费按年度划拨到院系,但是院系所有大创立项项目的经费是在一个项目编号下,这样打包下来的经费不利于统计分析每个项目经费支出情况。根据财务制度,报销时,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指导教师签字、院系领导和教务处主管领导签字,签字手续相对繁琐。大创项目经费使用可以参考一般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办法,指导教师负责制或者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类似教师的科研项目一样,每个项目对应一个账号,只要按预算报销。
高校在教书育人的本职之外,还担当着推动国家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职能。高等院校研发经费占全国的约10%,其中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然而,高校科研转化为实践运用的效率低下实在让人心痛。
在“985”、“211”等系列工程推动下,我国高校的校园越来越庞大,建筑越来越豪华。据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的介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以论文数计算,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种种可以看见的成绩说明,我们的高校确实科研上取得一些成绩,但与此同时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高校科研更多的是强在纸上却弱在实践,强在数量却弱在质量。
综合来看,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源在于缺乏约束力的科研机制。高校的科研机制还深深地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迹——研发与产业脱钩,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绩效无关,“一切围绕经费申请与转。”国家拨付经费的科研项目,很少有人去追究科研项目的产业转化率,发几篇面子上过得去的论文,既方便评奖评优评职称,又省去了运用于实践的种种烦恼。正是在这样的科研考评机制,使一些高校教师喜欢炮制无实际意义的论文,他们把一些还是理论层面或实验室技术状态的项目,拿来套取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或补贴,甚至以此作为致富捷径。这种“自娱自乐”的高校科研运作模式,助长了急功近利、夸夸其谈的科研歪风,对提升科研实力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教育部科技司制
20__年3月
目录一,计划任务,考核指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划执行评价
二,项目负责人项目完成期内个人基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四,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人才培养情况
六,经费决算表
七,依托单位意见
八,主管单位意见
九,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
十,项目《验收委员会》专家名单
十一,有关附件:
附件一,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批复立项文件(复印件)
附件二,学校申请项目验收的函(复印件)
附件三,教育部科技司同意验收的函(复印件)
附件四,发表的论文,获得专利等(标注"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重大)"项目资助中英文字样的)
附件五,其他
十二,结题(验收)项目成果简表
填写说明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须按要求认真填报《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及其电子版,作为项目结题和验收的主要依据,同时作为资助项目研究工作的重要档案.
1,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撰写,并提供必要的附件材料,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表内填写不下时,请自行加页.
2,项目依托单位应认真审查,确保材料齐全,督促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束后3个月内及时报至教育部科技司,同时提交验收申请.
3,地方高校项目的《》报送至地方教育厅(教委)审核,符合《管理办法》验收条件的项目,经主管部门填写意见后,由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函.经我部批复后,再召开验收会.会后将和验收成果简表由各地方教育厅(教委)汇总后报送至教育部科技司(必须有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公章).
4,经费支出根据实际支出科目列支.
5,报告须用A4纸打印,每项目录内容之间用彩色纸作为间隔.
一,计划任务,考核指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划执行评价
二,项目负责人项目完成期内个人基本情况介绍(职称变化情况,获其它项目资助情况,获奖情况等)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
四,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人才培养情况
六,经费决算表(附使用说明)
正常中止撤销提前结题(金额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编号
总经费
教育部资助经费
依托单位配套经费
其它经费
教育部资助经费决算
科目
预算经费
经费支出
合计
结余
依托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审计负责人:
(签章)(签章)(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七,依托单位意见(注:此栏为学校填写)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八,主管部门意见(注: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填此栏)
单位盖章
20年月日
九,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名:
20年月日
十,项目验收专家组名单
专家姓名
职称
单位
学科方向
专家签名
十一,有关附件
十二,结题验收项目成果简表主管部门公章依托单位公章
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类型
起止时间
项目经费(万)
其中国拨万
验收(结题)时间
项目组成员情况
姓名
年龄
学位
职称
获得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的情况
获得各类后续资助情况
项目来源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经费
起止时间
主
要
成
果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类型
获得时间
第1项
第2项
第3项
第4项
成果应用情况
应用类别
效益说明
应用时间
知识产权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
发表论著情况
国家软件登记
专利情况
其他知识产权
其他在读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收录情况
论文情况
学术会议
论著
名称
已毕业
项
发明专利授权项
发明专利申请项
新型专利授权项
新型专利申请项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SCI篇
EI篇
ISTP篇
国内科技刊物
国外科技刊物
国际
国内
册
特邀报告
大会报告
分组报告
[关键词] 临床在研项目;精细化指标;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005-03
我们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有效规划我们的信息,尤其是管理好临床在研项目信息,成为现代医院比拼科技实力的关键。我们计划通过系统管理平台建设,着眼于解决“项目多,项目水平低,成果少、高水平成果少”的问题,加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成果产出。在信息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项目统计并提取出若干要素,并发现若加强这些要素的监控与管理,将带来良好的研究成果及触发一定程度的后续经济效益,如何实施且完善该平台的建设成为本文讨论的重要议题。
1 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1.1 系统设计
绝大多数单位缺乏临床在研项目管理平台,目前停留在用手工或EXCEL表格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有信息管理平台,但仅限于提供给科研人员申报项目、专家评审等功能,缺乏对项目可持续性管理、资金的使用监控等功能,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制订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审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在监控项目经费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1.2 技术人员
科研单位信息管理部门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信息技术人员没有足够的技能,缺乏根据指标与功能需求建模能力。
1.3 资金投入
政府在临床在研项目信息管理方面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投入不足造成平台建设落后,缺乏长远管理规划。
2 平台优势
管理要素指标按时间设计指标划分为研究初始期指标、研究中后期指标,按构成部分划分为研究资源与运作指标、研究突破指标、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推广及第三方证明指标,而每个指标下又进行细分,通过指标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数据通过科研管理的各个阶段采集而成,如经费按年度使用情况、项目成功申报情况等,无需人工手工录入,达到电子化信息自动管理的目的。见表1。
3 研发内容
系统监控管理部分采用C/S结构设计,而项目汇报部分采用B/S结构设计,项目负责人使用WEB 浏览器界面对项目进行申报与过程实现,结合项目管理的新业务流程,实现网上汇报、网上科研办公等功能[1-4]。见图1、2。
下面简述一下科研人员申报及后续合同、验收等功能结构:
3.1 项目负责人操作模块及功能
3.1.1 工作助理
重要通知、在途申报项目、申报项目是否通过等信息,对用户当前项目进度作一个大概、总体上的清晰提示,如已使用金额、剩余金额、已完成成果、计划成果数,并对当年未按计划年份使用完金额的则提示。
3.1.2 业务申报
细分为市教育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横向项目等,用户按模板填写申报书并自动生成WORD、PDF版本,方便离线编辑浏览;其中通过浏览全部业务可查看所有申报项目,科研科获取批文后审核该项目,申报人就可以在此签订合同,已有的内容不用再重复填写。
3.1.3 合同管理
所有合同下均附中期检查、验收申请、经费报账等操作。用户在此查看先前填写的合同并可在先前未完善合同的情况下修改,同时该栏目也作为后续的中期检查报告、验收申请等操作的入口,整个项目周期围绕此开展;中期检查报告含主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年度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当期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内容,申报者在此填写后科研科即可实时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于科研经费使用不当者予以提醒,有效防止科研经费滥用、不及时使用等情况的发生。
验收申请含工作总结、完成成果等内容,申报者申请验收后科研科即按相应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如组织专家验收、查看相关成果文件等。经费报账涵盖暂付款申请及各类费用的操作,不同项目负责人根据预算金额及类型提出报销申请。
3.1.4 中期检查管理
用户在此修改查看所有汇报测评表,对项目进度有个清晰完整的流程安排及结果查看,每次使用了经费可及时在此录入,并可查看详细的剩余经费,如业务费计划是5万,现在还剩3万等。改善了旧时项目开展过程中缺乏进度的电子文档记录及经费统筹安排。
3.1.5 个人设置
包含个人信息修改、密码修改。与普通信息维护不同,这里注重于项目负责人的交互协作。只要填写了手机号码,系统在关键时候便会发送温馨提示。项目负责人只要在此完善了个人信息,下次申报时或进行其他操作时项目组成员中的信息就不用填写,会自动带出。
3.1.6 管理文件
包括科研项目申报流程、发表科研论文流程、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成果申报流程、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等说明文件,申报者在此栏目可以了解相关的科研政策文件,最新的制度,省去旧时为了了解而跑去科研科手工拷贝相关工作的办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增加了政策透明度。
3.2 管理部门操作模块及功能
科研科管理模块由以下部分组成,供管理部门使用,通过汇集终端用户的关键信息,实现高度集成于一个管理平台,避免系统间的频繁切换,提高工作效率。
3.2.1 申报及合同库管理
3.2.1.1 项目详细信息 由项目信息、项目内容、工作单位、人员信息、经费信息、附件清单、Word文件、批文、合同信息组成。其中经费信息栏目涵盖申报者填写的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经费以及详细预算经费;批文由科研科将扫描文件在此上传。
3.2.1.2 审核项目 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查意见、学术委员会审查意见、单位审查意见组成。可将扫描图片上传至数据库或录入文字。
3.2.1.3 通知 对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回给申报者,提醒申报者注意等,申报者登录系统时将以红色文字醒目提示。
3.2.1.4 查询统计 支持自定义双条件进行查询,如首条件可选“项目类别”或“工作进度”,次条件可选“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或“项目名称”,时间类型支持申报日期、项目开始日期、项目结束日期等进行查询。为方便经费管理,查询结果前三行分别显示总经费完成百分比、已使用经费和总经费。并对即将到期而经费未完成九成以下的项目予以红色颜色预警显示。
3.2.1.5 用户管理 提供用户注册认证、用户应用模块、数据使用权限分配等方面进行管理,确保业务系统能安全运行。 3.2.2 经费效益管理
根据项目产出与资金投入的关系,系统具备一定的统计筛查功能,按不同分析指标分为:经费进度使用得分、论文产出得分、项目综合得分,这样可以对不同级别、不同结题年度的项目给予直观分析结果,对结果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多样,这里考虑到用户的易用性,提供了柱形分析图与饼形分析图,柱形图对所有同等条件的项目进行排名,饼形图对单一项目的不同分数构成分析,可以指出这个项目的某方面欠缺的地方,帮助项目管理者改善项目的执行进度。
3.2.3 论文库管理
此功能有助于每年度管理科室的论文统计。不仅可以依托基金,也可以以个人名义发表,论文不仅仅反映科研工作者的项目成果,更与整个单位的综合专业水平有关,该模块按不同级别、年度及是否依托基金发表等选项筛选并显示详细信息。
4 讨论
本文阐述的系统旨在通过系统提供的信息使管理层更容易、清晰地规范研工作者的行为,避免经费滥用的现象[6],对于存在违规行为、完成经度及缺乏科研成果的将影响项目负责人的以后项目申报,同时对于在研期的项目进行多方面指标的考核,从而为管理者提供优秀项目的遴选建议。采用电子认证,可以简化项目负责人的报销流程,大大缩短手工签字消耗的时间。对不同金额费用我们予以不同管理方法:① 1万元以下:一次发生的1万元(含1 万元,下同)以下的支出由课题负责人按预算签字,经过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审核,交财务报账、支出;②1万~5万元:一次发生的1万~5万元支出,需要由科研科负责人签字,经过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审核,交财务报账、支出;③5万元以上:一次发生的5万以上支出,需要由科研科负责人、医院主管院长签字,经过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审核,交财务报账、支出。对预算支出范围内的劳务费、接待费、餐费、交通费、办公用品等经费报销,不论支出金额大小,均需三级审核。从而加强了经费的监控管理,避免差旅费、餐饮费等非相关活动过多从中套取支出,促进实际项目活动的正常开展[7]。
[参考文献]
[1] 任传成.企业销售合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商场现代化,2008, (28):115-116.
[2] 耿文霞.基于WEB的文科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OL]..2009-01-20.
[3] 力梅,姚少军.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的深圳市交通预报制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1):44-46.
[4] 谢寒生,辛吉武.基于WEB技术的项目管理平台设计[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4):93-94.
[5] 王娜,任大娟,马永祥,等.科研管理及项目监控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198-199.
[6] 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