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描写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0: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描写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描写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写意;素描;教学

写意性是中国画凸显的美学主张,中国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主张神似。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唐王维诗、画俱佳,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宋人尚意,其绘画富有诗情画意和文人情趣,元夏文彦《图画宝鉴》卷三:“仲仁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写意是中国绘画精神之所在,写意与写实相对,是通过简练放纵的用笔着重表现对象的意韵神态的一种画法。写意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精练之笔勾勒景物的神态。写意是抒写胸中逸气,抒发作者的情趣,写意之法,亦是写心之法。写意素描教学要弘扬写意精神,体现中国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由的追求,笔者在写意素描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四点加强对写意精神的理解与表现。

一、强调用意第一

夫写意者,无意而写何为?写意的实质就是自由表现,抒写心意。观山人、黄宾虹、扬州八怪、石涛等写意大师的作品,其笔断意连,意断神连,无不体现大师们在用心写意,“心即是法”“意即是得”。素描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言心声,书心画,抓住心灵的感悟,表现作品的“精、气、神、情、意”。有感而发,才能创造出有情感的作品。素描教学中,不能为了素描而素描,而是通过心灵的感悟让学生得到修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二、凸显人文内涵

绘画要注重文以载道。素描教学不单是技巧的教学,更是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写意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写意素描是建立在主客体关系之上,托物言志,创造心中意象。一方面艺术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需要艺术家将眼前之竹物化为手中之竹,其物态化过程离不开画家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文化修养深厚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教学中让学生反复体悟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与审美思想,把自己想象成艺术家,体验艺术家的所想所思,领悟作品蕴含的意蕴哲理。另一方面在写意素描教学中,加强对表现题材、内容的文化挖掘,通过反复推敲、取舍、升华,增强作品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三、追求个性品质

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各民族的审美观念也不尽相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有不同的艺术审美观,才产生了多元的文化艺术。艺术之间相互融合渗透,艺术观念也在不断碰撞,在渗透与碰撞中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学习汲取其他艺术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如果丢了写意的精神,中国绘画艺术将黯然失色。因此,在写意素描教学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重视对写意精神的理解与表现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摒弃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力求画面生动有韵味。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甚至表现夸张的、梦境的、荒诞的形象,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此外,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表现笔情墨趣

写意素描不同于写实素描,两者在内容、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写实素描侧重造型的具象逼真,强调比例、结构、透视、质感等造型要素,是再现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写意素描侧重表现,强调画者内心主观情感的表达,其表现手法多样,能体现作品的笔情墨趣。以线形写意素描为例,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画形象,抓住对象的形神、动势等,会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来。中国书法艺术就是线的艺术,书法的笔意通过富有张力的线条得以显现,同时也蕴含了书法家的修养和秉性。在线形素描中加强线的表现,融入书法的艺术审美,能够丰富写意素描的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审美意蕴。在写意素描教学中,找到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在技术意识和精神意识上,更加侧重精神意识的熏陶。拓宽学生视野,从哲学、宗教、美学中吸收营养,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不仅注重个性心理和情感的表达,又能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写意素描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克举.对话写意[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设想

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中等美术教学,上素描和色彩课时,往往被一种现象困扰着: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连素描色彩最基本的东西没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是美术教材中欠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基础方法。我们知道,艺术是能“教”的,而技术是可教会的。但是,我们的课本很少谈到技法问题,因而上课老师也不能很好地把这些技法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美术领域里向前走,都是过而忘之。

我毕业实习前,老师给我们放一组幻灯片,感触很深的是:片中有一组上课时的学生习作,约十几张。第一张是副非常写实的水粉风景,然后逐渐过渡到色彩和形的分离,到最后一张已经面目全非,成为其它的系列作业。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其教学的科学性,他们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材,把笼统的、复杂的、虚的艺术问题分解为一连串较简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课程,每个单元都有具体明确的目的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完这些课程以后,能较好地掌握习作的基本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没有明确地把素描这门复杂的课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单元,把构成素描的各种因素单抽出来,并设计相应的作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教师和学生能逐一解决。我们现在的素描教学,虽然也是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的,但课程基本上是按所画对象的简与繁、易与难进行设置。

当然,现在有不少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中采用了分解难题的办法。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都是在教室里照着书画,让学生照着画时去“悟”。Www.133229.COm悟性高的学生,遇到了好老师,可能也没有能掌握最基本的要领。再不就是只讲哪儿长、哪儿短、哪儿亮、哪儿暗,弄得学生不知所措。从一开始就用全因素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没让他们象学徒那样从每一具基本的技法性问题入手,从每一个最简单的要求做起。

有一句老话“先学会走,再学跑”。但我们的教材教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永远只会“走”,只会跟着老师画,被动临摹;而学生又性急,一开始就想“跑”。我们的教学技法,应该让学生“走”的时候想到“跑”,为了“跑”得更快而学会一步一步的“走”。要目的明确,分阶段逐步达到。

另外,在绘画色彩教学教材的相当范围内,还继续着师傅带徒弟的作风。这有好的一面,就是说老师的风范及对艺术探索之精神会无形中传给学生。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教师的知识量及艺术趣味的限度,容易使学生思路狭隘,不利于学生发展。

所以,我们的色彩教学,应该怎样教,才能更有利于教学,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他们走向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确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在多年教学工作中,时常反思以往的学习,并认真学习了当今色彩教学的动向,待静下来后,却感到一片茫然。现在的教学与几年前的老师教学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当然,我认为并非变就好,不变就不好。只是觉得,目前,在中师色彩教材中存在随意谈谈形象、明暗、冷暖等,仅从词义上简单讲讲,却不去研究色彩自身的客观规律的现象。而在我国艺术蓬勃发展,众多思潮循环往复的今天,就更难得有谁系统谈谈色彩规律及教学问题了。

省师范科成立了美术课改中心组,以写实或抽象等面貌特点相互区别,但是不管做什么,在对色彩的认识与处理原则上,却都是有共同规律的。而我们是不是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色彩教学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上学生参与课题布置,专门学习色彩构成等等,但这还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构成规律是从规律当中提出的规律,普遍性过强,个性不足,未免有些远离自然,略有生硬之感。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安排课题,只重个性,又觉得有些草率。参与本身虽然可以刺激学生作画的主动性,但学生仅仅是画了一张自己认为有趣的画,并没有在课题中发现,理解和系统地解决什么。这又过于自由,失去了教学的严谨性。

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照虎画虎,照猫画猫,或是东抹西抹,似乎就是前卫,别的什么也不学不管的人。这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只会助长学生的惰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对各种风格与表现方法的探求精神。我想,如果让学生的才华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真正地把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就必须引导他们走一条科学、严谨的治学之路。为今后走上美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暂时抛开学校教学不谈,回顾一下以往的大师们没有哪一个不是认真研究自然,从自然中发现规律,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充分体现的。文艺复兴盛期时大师达,芬奇就是认真研究了15世纪大师的色彩与构图之后,一改以往的线性透视中所追求的用平面来排列,而用以中心点出发的透视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焦点透视法。在色彩上也改变了以往平板、单纯的色相对比,而把明暗对比的全部色域引入他的作品中。如在《岩洞圣母》与《施洗者约翰》等作品中,都是从明暗处理的角度抑制了色彩的对比效果,突出了明暗效果,从而扩展了明度领域。这个巧妙变异的技巧,成了今天的明暗对比法。由此可见,历代的大师没有哪一个不认真研究前辈大师及艺术规律的。正是由于他们的苦心经营,人类的文化艺术史才有了今天的背景,给艺术研究与发展创造了各种可能性。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加以研究,加以继承与发展的东西。

色彩教育,应该从学习那天起,就让受教育者认识艺术规律及自然规律,并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对色彩学的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练习。教师的责任则是系统、明晰地引导学生研究训练这些课题。从而使他们通过对色彩的学习,领悟色彩艺术的真谛。可是在中师的色彩教材中,欠缺系统的理论,教师多凭自身的经验(有的是不合格的经验)来教学,因此,教学的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色彩教学,应该着重训练色彩自身的艺术规律,把色彩系列对比及美学理论等课题逐个加以解决,在色彩对比的课题中,我们是否可以从色相对比与绘画的角度开始研究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色相的明度上开始学习。色相在改变了明度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性质?黑白在色相对比中的意义是什么?黑白是否能改变色彩的明度?它们在色彩构图中有什么特殊地位?类似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在教室中,经过大量的色彩训练与分析之后才能解决。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提示学生注重形状、画线、填色,很少研究色域及每块色彩的特色及力度,这对学生是十分有害的。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人物心理转变靠“诱因”点燃

 

在记叙文习作中,我们经常要描写人物的心理转变,面对这一关键的细节,有些同学处理得过于简单牵强,读起来感觉不太自然;也有些同学生搬硬套,显得过于模式化,给人以不够真实的感觉。

其实,人物的心理转变过程绝对不可能说变就变,一蹴而就。它往往需要外在的诱因来催生,促使人物进行思索,认识并获得启发,从而完成人物的心理转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几位文学大师在描写人物心理转变方面的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的习作有所帮助。

一、人生的挫折成为心理转变的诱因

人生免不了要经历挫折,挫折是良师,反思好它,会有利于我们成长。在叙事性散文《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的心理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那就是弃医从文。这一思想上的转变究其原因,就是他亲身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挫折:“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语文教学论文,文中真实地再现了两次事件,面对被严重挫伤的自尊心,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论文怎么写。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第一处作者用反语式的抒情独白,发泄了内心的愤懑不平,也深刻地感受到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第二处中国人的欢呼声、喝彩声更是深深刺伤了鲁迅,让他感到中国民众精神的愚昧与麻木。历经了两次挫折与伤痛,促使作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使作品中“我”的心理转变过程变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读者在欣赏其作品时,也能感受到当时作者内心深处微妙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弃医从文这一心理转变的外在诱因。

二、他人的点拨开导成为心理转变的诱因

当你遇到问题迷茫混沌时,他人的点拨开导可能会让你醍醐灌顶,有“拨开云雾见月明”之感,从而产生心理转变。如当代作家程海的《三颗枸杞豆》一文中,“我”是一个植物学家,而小时候却是出了名的“淘气鬼”,贪玩逃学,是什么促使“我”的心理产生转变,致使“我”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那是身患绝症的三叔反复教育开导的结果。首先,在小树林里,瘦骨嶙峋的三叔“时间不多了”、“太迟了”的感慨和叹息,促使“我”认真思考:啊,怪不得他把花花草草看得那么仔细,也怪不得他说“太迟了”!临死的人大概都很留恋这个世界,甚至留恋世上的一草一木,这是我小时候发现的人生的一个很大的秘密。后来,“我”看到他在泥土上画了三个圆圆的“”,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他自己沉痛的教训来教育“我”: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语文教学论文,不然就会一事无成。接着,他用枯瘦的手抓太阳的动作和内涵深刻的话语启发“我”:要捉住“太阳”,珍惜时光。最后,他临死前把有象征意义的三颗枸杞豆赠送给“我”,“我”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深意: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 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于是,我从这三个“”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

三叔的四次教育和开导,振聋发聩,是那样的刻骨铭心!也促使我心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贪玩逃学到勤奋好学。

作家程海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种常见的心理转变的描法:写好心理转变的外在诱因——他人的教育开导。当然,自己的认识与醒悟更为关键。

三、感人的瞬间成为心理转变的诱因

感人的瞬间,真情的画面,会在人物的心灵深处定格,强烈震撼之余,定然会触使人物心理发生转变。如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开始父亲对“我”悉心关照,“我”却不领情,不理解父爱,直到亲眼目睹了父亲不顾自己年老体衰,还去为“我”买橘子的背影:黑色的穿着打扮令“我”心酸;一连串艰难努力爬月台的动作,令“我”心颤,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如山的父爱,并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在本文中,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下的感人瞬间,精心雕琢人物的言行举止,使“我”的心灵感触更深刻,反省更彻底,由不太理解父爱到充分理解父爱,心理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论文怎么写。

四、大自然中的景物成为心理转变的诱因

近代著名的文艺美学理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对景物充分地观赏、品味后,心灵就会受到感染,与景物自然地交融,心理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比如著名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的心上,被一株开得很盛的紫藤萝所吸引,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描写了紫藤萝的花朵,它的生机勃勃和浅紫色的芳香,给了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带走了我心中的悲痛与焦虑,让我深受感染与抚慰。“我”宁静了,喜悦了语文教学论文,振作了,并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的心境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从而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加快了脚步”。

一个内心悲痛的人,从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中受到感染,得到启示,形成心理转变,这种触景生情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先细腻地描写景物,准确地表现景物的特征和品格,把自己的心融合到景物的描写之中,物我交融,自己的“心境”才会发生转变。

通过以上这些名篇佳作的分析,我们发现,人物的心理转变,既有外在诱因的促发,更有其内在因素的主导。习作时,只有充分写好导致人物转变的外在诱因,用外因来“点燃”内因,我们笔下的人物心理转变过程才会显得自然而又真实,细腻而又逼真。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是教法之关键。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近几年来我在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中,也探索和总结几点教学体会。

一、 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 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一套……”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他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剂。

三、 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象片,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以上几种语文课堂激趣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 。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说英语,课堂朗读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其中“说”的作用在交际上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英语成绩不好而影响学习成绩。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消极,不愿开口说英语,影响进行正常的课堂活动。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英语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枯燥乏味,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一、“听”与“说”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能开口说英语。

(1) 培养“说”的能力。从听入手, 先听后说。英语课上教师要全英语授课,更要示范性的多说英语。还可以利用中午学生活动时间10-15分中,播放适合初中学生听的英语,也可以在班会课让学生观看全英文的电影。但让学生“听”之前, 教师一定要对较难的听力摘要内容。学生在广泛听的基础上, 在语言的接触中吸取大量积极而有用的词汇。通过这种长久“听”“说”结合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能开口说英语。

(2)重视朗诵和背诵。朗读和背诵使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有效途径。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好多句子就会脱口而出,头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立足课堂训练强化学生开口说英语。

(1)“值日报告”和“师生会话”来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每节英语课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用英语演讲、对话或用英语讲小故事,甚至是唱英语歌曲,形式通常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时间通常为3-5分钟。 这种“值日报告”可以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对于“值日报告”中所涉及的见闻,谈论的人物,爱好、景色等进行师生会话,一般先安排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对于稍差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降低会话的难度,消除学生畏难情绪,让每个学生在课堂能展现自己,有所收获。

(2)组织口头练习为主的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开口说英语。例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How do you make abanana milk shake ?”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在屏幕上出现各种水果。先请一名英语学习较弱的学生说出水果的英文名称,其他学生听写所提到的英语单词。然后,请英语学习较好的学生分别用课文中学过的单词联词成句。最后,请英语成绩好的学生看图复述这种食物的制做步骤。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训练,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

(3)模仿和复述课文中的部分段落也是训练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重要形式。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个关于人物外貌,兴趣等特征的描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来描述身边所熟悉的喜欢的家人或朋友。初中的学生对这种训练很感兴趣,乐于开口用英语来表达。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人称、时态来复述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写在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引导学生复述。教师也可以用简笔画,边画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三、倡建有效地课外活动使学生乐于开口说英语。开展一些说英语的课外活动。比如,定期召开英语演讲会,关键词,如何过渡和如何结尾等。其他的学生要准备演讲稿。在这准备过程中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让每个学生都进入自己的角色,有声有色地完成整个活动。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开口说英语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说英语, 语言环境也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可以布置一个充满英语的环境。可以每周出英语黑板报,教室墙上可以贴英语标语、英文地图,教室书架上可以准备英语报纸、英语杂志、英语阅读等等,可以让学生随处见到英语,随时翻阅英语书籍。学期开始让每个学生取一个英文名字,英语课上, 教师叫英文名字,同学之间也互相叫英文名字, 这些都能创设一种浓浓的英语氛围, 使学生渴望用英语交谈。总之,一名英语教师,就如同交响乐队的指挥家,组织学生进行大量丰富多彩的训练,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市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程玉根的“新课程下的英语朗读教学策略初探”《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3.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第6篇

【关键词】兴趣;方法;积累生活

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新课标理念下,树立“大语文观”的阅读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阅读,激发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兴趣,对提高语文水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会促使学生投入自己所有,以最大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对于初中生的阅读材料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今天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中外文学名著,那才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也可以引用中外名著经典来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平时上课给他讲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也可以讲“北极熊濒临灭绝的悲剧,爱摩斯基人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无家可归,其文化随之消亡的憾恨”等,这样用厚实的文化底蕴熏陶他,感染他,久而久之,他们会爱上阅读,走进阅读。我们也可以为学生朗读或介绍一些世界短篇名著。这样,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饥饿感,进而自觉地向课内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提高审美的情趣。让他们觉得阅读的世界里会有他们捡拾不尽的璀璨明珠。如果说学生在校上课期间,时间紧、没有精力读较长的中外名著及名人传记等,我们可以提倡他们利用假期及休息日来读,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介绍各自读过的书及读书感受,营造一种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两大目标:一是培养阅读能力;一是培养写作能力。为了便于具体落实,还可以把这两个大目标再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目标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进而提高效率。并且,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化整为零,就像把西瓜切成瓜瓣,学生才能吃得着,啃得透,有兴趣,有信心,乐意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精选书目,讲究方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其特征是信息文字巨量化,处在这样的时代,别的不说,仅书籍报刊就层出不穷,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如果不加选择,全盘接受势必会造成“阅读浪费”。文学作品在今天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而那些宣扬暴力、凶杀、、迷信的书刊是决不可以读的。武侠小说故事情节离奇荒诞,读了容易入迷,一旦入迷将不能自控,不仅白白地浪费了大好时光,还可能染上不良习气;言情小说可能导致他们不适时的早恋,严重地分散学习精力,影响正常的身心发展,对于这些作品,我们要严加制止,所以,在所读书目上一定要慎重挑选,精选,选择那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品和中外名著来读,这样才学生才会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料。在现实中,很多学生老是抱怨阅读效果不佳,其实很多是由于阅读的量不够,方法不当,当然这也难以实现阅读能力提高的质的变化。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加大词汇积累,提高阅读速度,在量中求质。阅读应该是一个经常化和习惯化的学习行为,平时要注重方法,学会参与阅读训练,应做出自己的阅读训练规划,即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多少内容。同时加强自身监督,保证阅读时间、阅读题材,技巧和方法逐步规范,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三、注重积累,经常训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们不但要大量的阅读,还要会读,善于积累。如果只读书不做笔记就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影,因而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名言流传。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警句、谚语、典故、人物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对社会的认识与剖析以及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等都要记下来,久而久之,这将会成为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营造大的阅读环境外,每周还要从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经常训练。目前虽已有不少学校开设阅读课,但大多数的语文老师仅仅把学生带进阅览室,就放任学生自由地阅读,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要求,学生读了没有,读了什么,读了多少一概不知,殊不知,这样的指导课几乎等于没上。其实,课外阅读指导课也应该像语文课一样,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按一般的认识规律,指导课上应先让学生阅读典型材料,教师再点拨材料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讨论,从而总结出一些阅读或写作的规律,最后出一至两个实践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只要这样坚持不懈,相信在提高阅读能力的道路上会取得丰硕的成果。进而达到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短期的强化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只有长抓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以实际行动去实施新课标教学法,敢于创新实践,语文素养的活水就能滋润其他学科结出理想的硕果,富有阅读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才是继承和发展中外优秀文化,只要咋哦阅读教学的道路上我们恳于并勤于下功夫,相信学生明天的阅读台阶上会开满鲜花。

【参考文献】

[1]李斐.农村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J].教研天地,2011,(05).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大学英语,教师角色,任务性教学法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之一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但是,现在大量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仍然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行为主义心理学者热衷于让学生重复短语,不断做一些只需要更换句子中的某个单词,把学生的英语学习看成是鹦鹉或大猩猩的说话训练。导致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比较死板、狭隘,尤其是再做一些写作和翻译任务时露出极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概述

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 Vygotsky, 1896-1934)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它定义认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是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者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教学论文,他主张教学应当先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最佳的教学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应当是不断的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的实际水平。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 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其最近发展区

在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我国加入 WTO,作为国际交流所必需的英语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的重视,而且外语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发展中作用的愈加突出。对名族地区的大学生而言,仅通汉语和民族语言还不够,还需学习一至两门外语,而英语成为他们的首选。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自1985年建校以来,一直面向省内民族地区招生,学生主要来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7县1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7县1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肃南、肃北等少数民族地区。来自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学生从初一起开始学习英语,而有的藏族地区的中小学实施双语教育,即同时使用汉语和藏语授课。课程体系中不包括英语,因而高考时免试英语。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适用的对象为在中、小学学过6至10年的英语,已经掌握基本的语音、语法知识和相当的词汇等英语基础知识,并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受过初步训练的学生期刊网。显而易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对英语的学习,不能完全归属于实施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对象。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也遇到了实际性的问题,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利用大学两年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使其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知识与能力可以达到中级水平教育教学论文,为其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重视互动式教学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当代教育提出的重要理念。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互动是不可缺少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学习的互动,道理很简单,最近发展区的形成需要至少两个人的积极参与。

1、教师的角色转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的地讲解课文中的英语知识、语法结构或是应试技巧等,而学生则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早就失去了吸引力。实践证明,这种英语教学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打击。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实际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因此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成为现在用的最多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也从以前的活动主导者和掌控者转变为活动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者,教师在学习中起中介作用,帮助学生跨越教学活动中的障碍,扩张学生的知识能力。语言学习是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完成的。

(1)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居支配地位的,各项学习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得先制定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确定的目标来学习,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①确定重点喝难点,解答疑难问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并给学生以准确的解答。②设计教学步骤,调控教学节奏。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设计好课堂教学步骤,调控好教学节奏教育教学论文,是优化综合性学习重要的一环。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才能主动参与。③确定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教师发挥主动性,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 (2)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就要靠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和谐、 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英语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注重教学材料本身的情、趣、义、理,充分运用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应该努力做到:①把真爱带进课堂。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把爱的目光平等的投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让自己的真爱充满整个教学课堂。②把情境教学引进课堂。语言教师的感情应是最丰富的,一走进教室就应是激情洋溢,做到全心身的投入期刊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体验到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得到陶冶,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③把激励带进课堂。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④把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把教材中描写的生活、表现的思想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教材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很近,从而更感兴趣,更积极地参与教学。⑤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

2、在课堂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1)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

与交际教学法一脉相承的任务性教学法是将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中教育教学论文,通过任务的决定使教学双方都明确自己要解决的目标,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时,通过一系列的结对练习和小组活动,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并在互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最终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模式

①强式:将每一个任务看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位来对待(如Task one Task twoTask three……)。

弱式:知识点学习——用语言完成任务——用语言归纳完成任务的情况——用语言归纳、总结知识。

(3)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

任务性教学模式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使传统的教学法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和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较,任务性教学法有着很多的优点。(见下表)

 

项目

传统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

课堂活动形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大班讲解

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学习

教学方法

满堂灌、填压式

互动式、启发式

教学目标

重知识传授,轻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强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方法

被动的、机械化的

积极的、有目的的

学生角色

受控制者

参与者

教师角色

课堂控制者、知识传授者、知识垄断者

活动参与者、知识引导者、学习帮助者、资源开发者

检测方式

以最终考试成绩为主

平时成绩和最终考试成绩按比例计算

最终结果

第8篇

只是在回单位后,一些已熄灯的夜里,偶而泪水会滑过鼻梁与另一只眼里的汇合,迅速地流进枕头。是的,这些年我是不善哭的。这种时候,也只是咬紧牙齿,止住喉中那粗浊的哽咽而已。同我一起在农村长大的,我的有点笨拙的妹妹在四月款冬花已弥漫山梁时,在农村的家中自杀了。当我推开大门无神地走到庭院时,那些生活得并不富足的、看着我们长大的邻居,有一个走上来,拥着我的肩,失声地哭了起来。确切地说,我不能十分明白自己当时的感觉,好像是异常地镇静。父亲在缝纫机盖上拾掇妹妹先前的照片,突然声泪俱下,一只手盲目地向脸庞摸去,脊背慢慢地向前伛了下去,我过去扶住了他……

之后,曾有较长的时期,我变得懒散、索漠。时不时陷入无望的哀伤中,也厌烦了爱思索的习惯。周日阳光明媚的早晨,就耗尽了全力地踩着单车穿梭于草地、油菜田纵横的郊外的路上。速度让我有一种逃离感,但被逃离的对象却又是模糊的。张大鼻孔深深地呼吸,放眼映在天际线的远山的轮廓、色彩。到了连附近那所大学的青年男女也不来走动的荒地,便在路基下的草丛上坐下,久久地呆望某一处。原野上,忽起忽落觅食的雀群若无其事地聒噪着。午后,起风时,就往回骑。上班时,我开始拼命地工作,连领导也稍稍惊讶于我的“突变”,竟颇不自然地说出了些和蔼的话,这个城镇的冬天是分外的寒冷,十月开始下雪,到十二月我的居室还没生火炉。不知怎的,就是想让自己这样承受。

我真的不知道妹妹作出决定的一瞬,是否想到了我。但我知道,妹妹肯定觉得我是不爱她的。这才是我悲哀深处几乎要使人窒息的怅然!儿时,别的小孩欺侮她时,我会袖手旁观,觉得有这样一个愚蠢的妹妹,实在是一个耻辱。上小学了,她功课很差,我无情地嘲讽她、有时甚至打起她来,她只是放声哭着……

今天,我确切地知道了,那哭声,在我的记忆中将永不可能被抹去了。那是我粗心对待生命的后果,是不可见的力给我的不可见的罚。现在,我要背负着这惩罚,向你们说――虽然毫无意义、简直厚颜地向你们说――我爱她。童年驻扎在心里的魔鬼早已逃逸,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忏悔。

很多人,也许都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热爱生活的。然而生命中另一巨大的事实却是――穿行于纷繁的人世,许多能培育我们心田的物质会被流水无情地带走。时光是生命褪色的外在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漠视、阴冷却从内在更严重地剥夺了生命该有的色泽。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电影《人证》主题歌唱到“妈妈,那顶草帽,它在何方,你可知道?”旅途上我们失落了的,又岂止是那一顶麦秸草帽?在无穷尽的流逝里喘息的生命,心里的土壤如何才能不被流逝冲走?抓紧时日去爱吧!去温暖那些还在你身边跳动着的心,让他们明明白白地看见你的爱。从形形的“我”的面具后面跳出来时,阳光就会照到你的脸。

一颗诚实的心,道出了自己真实的体验,不为触动你们的哀情,更想唤醒你们心中别的一些东西呢。

简 评

说是体验,不如说是一种忏悔、一种感悟,真情熔铸于笔端,让人动情、也让人思索:我们每个人应如何珍惜亲情、珍惜生命?悲剧一旦发生,情感往往就特别动人。作者巧妙地回避悲剧事件的过程,只写自己感情的波澜,这感情的表达又是借生活细节、行动描写、景物描写来完成的,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使全文显得具体可感,使人产生共鸣。不足之处,有些语言不够规范。

(王立根)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语气,人称,たい

 

用?たい?表达希望和意志的句子,其主语的人称往往受到限制。这种现象除了可以从语用的角度进行解释说明外,还可以从语气的角度进行分析。句子由言表事项加说者对此的认知方式以及表示说者以什么样的发话传递性态度进行语言活动的发话传递性语气所组成。句子无一例外的具有发话传递性语气,反过来,发话传递性语气则可以说是句子的存在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本着发话传递性语气给句子进行分类,则可以得出表抒句、陈述句、祈使句和询问句等四个句类。通过对含有「たい等表达形式的句子语气进行考察、分析,论述句子主语人称与语气之间的关系,另外本文将表示“希望”的主体规定为句子的主语。

1 表抒语气与人称限制

表抒语气是表示说话人自然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或意识,但不是积极将此表抒给听者的语气,可以分为“意志”、“希望”、“愿望”等几种。?たい?是一种典型的表示“希望”的助动词语文教学论文,是表抒语气的一种表达形式。

例①私は上海へ行きたい。/我不想去上海。

②私はそんな人に会いたくない。/我不想见到那种人。

从例句①、②来看,表示主观希望的?たい?在句子句末,并且是以平叙文、现在时态出现,其构成的句子是一种表抒语气,直接表示说者的希望,即仅限于表示第一人称的希望或某种意识状态。即使主语不出现在句中也可以想到主语就是说者。

例③あたしもかぶってみたいなあ。/我也想戴啦!

④どうせなら、日本にすこしでも近いところで死にたい。/我想在离日本稍近的地方死。

上述例句是「たい的非过去时、不附加「らしい「のだ等形式下构成的希望表达方式,均属于表抒句,表示讲话时说者欲实现命题的希望。

例⑤この度、会社により海外勤務を仰せつかりました。ついては、先生にお目にかかって海外生活に必要な注意をいろいろお伺いしたいと思います。/这次,被公司派去海外工作。因此,我想拜访您,问国外生活的必须注意的事项。

⑥結婚式にはぜひ参加したいと思っております。/我一定参加结婚仪式。

⑦では、ご一緒に乾杯をしたいと存じます。/那我们一块干杯。

「たい+と思う是一种比较委婉、有礼貌的表示说者希望的说法,一般用于成人对话或较正式场合。例⑦使用的「と存じます是一种更加客气礼貌的表达方式。当句末是「と思いました「と思っています时,主语可以是说话人也可以是第三者,例如「王さんはたくさんのことを勉強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ます。不过,此句已不是表抒语气范畴,而属于陈述语气。

2 陈述语气与人称限制

陈述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各种认知态度的语气,大致分为“现象描写”、“判定”、“疑虑”、“传闻”、“说明解释”等几种。表达陈述语气的语法要素有很多,下面根据「たい后所附语法要素的不同,进行分类论述。

2.1 「たい+た构文

「た作为日语表示时态的助动词之一,除了表示“过去”、“完了”之外,还可反映说者对命题内容进行的一种“发现”、“确认”、“要求”等等复杂的语气。

例⑧私は昨日公園へいきたかったです。/我昨天想去公园。

⑨太郎はテレビをみたかった。/太郎想看电影。

例⑧虽然主语是第一人称,但?たい?为过去时,表示已发生的事态语文教学论文,而不是说话人在说话时的直接心理态度,句子的语气已为陈述语气。说话人的希望作为一种已发生的事情被表现出来,是一种客观性叙述。例⑨也是由?たい?的过去时构成,句中他人的希望已作为一种听者直接知道的、通过一定的形式可以看到的客观状态,实际上是说话人的视点从观察者的一侧移向他人(第三者)一侧,从第三者的立场上考虑的表达方式。文中的?た?表示已发生的事情,这种表达方式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2.2「たい+のだ、~ものだ构文

「のだ是表示“说明解释”语气的表达形式,典型的“说明解释”语气就是把在句子前面一部分中所表示的内容能够通俗地让听者明白,在句子后面一部分里阐明事情的原因、结果。关于「ものだ,国内学者基本都认为是表示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但米丑三洋介(1990)认为是一种缓和前述愿望、希望等心情。

例⑩?住民登録について聞きたいんですが、何番の窓口でしょうか。??3番へどうぞ。?/我想问问关于居民登记的事情,在几号窗口啊?请到三号窗口。

?アメリカに来て、もう十年か。早く日本に帰りたいものだ。/来日本已经十年了,真想早点回日本。

?最近の日本語は乱れているといわれる。きちんとした日本語を使いたいものだ。/最近使用日语混乱,大家都应该使用规范的日语。

例⑩「のだ并不是表示原因,而是用来展开下面的话题,也就是在前面句子后面用「のだ引出后面要讲的内容,这样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在「たい+のだ句子中,句子主语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表示说话人阐述既定的希望。例?是表示说者希望,由于采用的是「ものだ客观叙述形式,所以与「早く日本に帰りたい这种纯主观的表达相比,给人印象是“不仅仅自己,一般人也是如此语文教学论文,这是人之常情。”例?表示的意思是“不仅仅自己使用规范的日语”,也包含“希望大家都使用规范的日语”。「たい+のだ、~ものだ构文表示“说明解释”语气中,句子主语的人称没有明确的限制。

2.3「たい+そうだ、~という构文

「そうだ「という表示“传闻”,即说话者直接或间接从别处得来的在现在对听者有价值的信息要向他传达的表达形式。类似的可表“传闻”的形式还有「ということだ「とのことだ「よし等,文中以「そうだ「という为代表进行探讨。

?王さんは医者になる勉強をしたいそうだ。/据说小王想当医生。

?わしに会いたいと言われたそうだが、なんの御用かな。/听说你想见我,什么事啊?

例文?、?中的「たい出现在引用节,说话人从别处得到了第三者某种情报后,将此传闻的事实,向别人传达、说明。例文?是说话人得知听话人想见他这一消息之后当面询问听者,很明显看出引用节的主语是第二人称。此类表达“传闻”场合,主语人称一般限于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3 祈使语气与人称

祈使语气是表示说话人要求听话人要求听话人完成某种行为的语气,可分为“对他型”和“自我包括型”。“对他型”有“命令”、“禁止” 、“请求”、“劝告” 、“允许”等几种,“自我包括型”指“劝诱”。?たい?接在?てもらい ??いただき??くだされ?等之后,表示说话者请求对方的请求、要求或命令。

例?この手紙をポストに入れてもらいたい。/我想请你把信投入邮箱。

?さて、日本側の方々をご紹介いただきたいのですが。/那么,我想请您介绍一下日方的各位。

?右脇腹へ引き切ったところで、苦痛に耐えながら、義種は、「私はなんの野心もございませなんだ。ただ一目、一目なりとも上様…、いや父上にお目通りしたかった。ただそれだけでございましたと、父上にお伝えくだされたいと忠逵に言った。/义种被扯住右侧腹,忍受着痛苦对中逵说:“我什么野心也没有,只是一面,相见大人一面……不,想见父亲大人。请转告父亲大人,就这点愿望。”

例文?、?、?的「たい,形式上是表示期待对方能理解说话人的意思,特别是「てもらいたい作为句末谓语时,主要是要求并且希望对方能完成某项事情。一般专指特定对方的场合较多语文教学论文,而且「てもらいたい的句子常常省略说话人主语。

4 疑问语气与人称限制

疑问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成立与否不了解而想听话人寻求解答的语气,主要分为“判断性疑问”和“期望性疑问”两种。具有“表抒”功能的「たい后附加「?「かい「か等构成期望性疑问表达方式,如下例所示,一般是第二人称名词作主语。

例?君、彼女と結婚したい?/你,想和她结婚?

?君も一緒に行きたいかい。/你,也想一块来吧。

?しかし、おふくろさんよ、どうして俺にそんなにピアノを習わせたいの?/但是,妈妈,为什么那么想让我学习钢琴呢?

21あなたはもっときれいな旅館にとまりたいでしょうね。/你也想住更加干净点的旅馆吧。

例句?、?、?是分别询问听者对「結婚する「行く「習わせる等事项有无希望的句子(当然,这些例句的询问方式互相有些微小的差异)。例?是说话人在自己做出?あなたはもっときれいな旅館にとまりたい?这一判断之后,要求对方认可或证实,这也是一种疑问形式,属于反意问句。这些场合,做主语的只能是第二人称名词。事实上,如「訊きたい?所示,句子表层语言结构中没有明显出现主语,其涵义仍然是第二人称名词充当主语。

参考文献

仁田儀雄?益岡隆志.1989.日本語のモダリティ[M].くろしお出版

仁田儀雄.1991.日本語のモダリティと人称[M].ひつじ書屋

益岡隆志.1991.モダリティの文法[M].くろしお出版

上田由紀子.2006.人称制限と統語構造[J].神田外語大学

徐一平.2007.层次性情态论学说的形成及其局限性——兼论尾上圭介的主语和谓语学说[J].日语学习与研究.(01)

陈访泽.2003.日语句法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笑明.2002.从说话人的表达态度看构文主语[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05)

王忻.1993.关于日语句子的语气——寺村秀夫“ム一ト”体系研究初探[J].日语学习与研究.(03)

王忻.确切事实?推断事实?说明的语气——寺村秀夫“ム一ト”体系研究探讨之二[J].日语学习与研究.(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