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重工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1: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重工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重工业论文

第1篇

1.1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反映研究区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状况和潜力,本文选择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对研究区工业各行业CO2排放特点和减排潜力进行分析。

1.1.1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

工业行业CO2排放总量指数是指某一工业行业CO2排放总量的大小,用以反映某一工业行业在整个城市工业行业中CO2排放量的大小,通常用工业行业CO2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比重来识别工业行业CO2排放的主要行业。

1.1.2碳强度竞争力指数

碳强度竞争力(P)是某地区某一产业CO2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用来度量该地区该产业CO2排放强度在全国中的层次。指数小于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CO2排放强度比全国小,CO2减排技术高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指数大于1,则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指数越小,意味着该行业的CO2减排技术越高,在低碳要求下越应该选择该产业。

1.2研究区及研究数据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位于北纬35°34′20″~37°07′07″,东经102°35′58″~104°34′29"之间,地处甘肃省中部,是我国陆地的几何中心。北部和东北部毗邻白银市的白银区和景泰县、靖远县;东部和南部与白银市的会宁县和定西市的安定区、临洮县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相邻;西南部和西部与青海省民和县相连;西北部与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接壤。市域总面积13085.6km2,市区面积1631.6km2。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62.09万人,非农业人口202.67万人,共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等56个民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47人。2011年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3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三次产业比例为2.95∶48.27∶48.78。本文所需基础数据包括: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全国按行业分能源消耗量和全国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兰州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兰州统计年鉴》(2007~2012年),全国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2年)。计算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所需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关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1041号,2011)和《1986年重点工业、交通运输业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在计算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益时,由于缺乏全国工业分行业增加值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统一用分行业工业产值数据反映碳排放强度。全国按行业分能源消耗量目前只统计到2010年,因此在计算2011年兰州市各工业行业碳强度竞争力时,全国数据以2010年为准,结果偏小,但对分析结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工业CO2排放总量

对兰州市2007~2011年工业CO2排放总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O2排放量从2007年的7532.0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8476.11万吨,年均增长3.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247.9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65.0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1180.6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91.3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5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O2排放量从2007年的90.50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10.04亿吨,年均增长5.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40517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859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4.42%。总体来看,2007~2011年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CO2排放总量增长较经济增速缓慢,CO2减排效果比较明显,CO2排放总量增速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兰州市“十一五”期间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开展力度较大的节能减排相关,另一方面与兰州市以重化工为主,工业CO2排放量基数较大相关。

2.2主要行业CO2排放量

通过对兰州市2007~2011年CO2排放量前10位(占工业CO2排放总量的98%以上)的工业行业进行计算,结果显示,CO2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占工业总排放量的40%以上;占工业总排放量10%以上的行业还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3个行业;占工业总排放量1%~10%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个行业;占工业总排放量1%以下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5年以来,CO2排放量前10位行业所排CO2占工业总排放量的比重略有上升,各行业CO2排放量下降幅度较大的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3个行业,其中医药制造业从2009年开始退出CO2排放前10位,由饮料制造业取代;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的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两个行业。2007~2011年兰州市工业行业中CO2排放量处于前10位的行业,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98%以上,前6位的行业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96%以上,且比重有上升的趋势。因此,从工业各行业CO2排放量来看,即结构减排层面,未来兰州市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应该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6个行业。同时,上述6个行业均为国家统计标准中所列的六大高能耗行业。工业行业之间的能源消耗各异,根据行业间的能源消耗强度,分为高能耗行业、中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参考国家统计标准和相关资料,高能耗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低能耗行业包括:金属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能耗行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等高能耗和低能耗以外的行业。按照能源消耗强度划分行业结构,对兰州市2007~2011年工业行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中,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先降后升,2011年所占比重比2007年高;中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先升后降;高能耗行业主导的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特点依然突出。2011年高能耗行业所占比重急剧增大,究其原因,与兰州市重工业发展格局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影响密切相关。根据《兰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2015年高能耗行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降为50%的工业结构调整目标,按照兰州市2011年的工业行业CO2排放强度水平估算,如果高能耗行业需要调整的部分全部调整为中能耗行业,CO2在2011年水平上减排14.94%,全部调整为低能耗行业,CO2在2011年水平上减排15.37%。由此可见,兰州市近年来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

2.3碳排放强度和碳强度竞争力

对兰州市2007~2011年主要工业部门碳排放强度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兰州市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但是下降趋势明显;碳强度竞争力指数保持在3左右,碳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与兰州市长期以来以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等重工业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依赖型、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分行业来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CO2减排技术高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两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CO2减排技术与全国同行业相当;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医药制造业4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CO2减排技术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2个行业。从各行业演化趋势来看,碳强度竞争力下降的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4个行业,上述行业碳减排技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与全国同行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碳强度竞争力上升的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4个行业,上述行业碳减排技术提高的同时,与全国同行业的差距逐步缩小;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整体变化不大(2011年结果偏小)。因此,从工业行业碳强度竞争力来看,即技术减排层面,未来兰州市碳减排重点行业应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行业。假设兰州市2015年工业各行业碳排放强度达到全国2010年的水平,其CO2减排将在2011年的基础上减少18.07%。由此可见,兰州市未来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巨大。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兰州市2007~2011年工业行业CO2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强度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O2排放总量增长较经济增速缓慢,CO2减排效果比较明显,CO2排放总量增速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2)从工业各行业CO2排放量即结构减排层面来看,未来兰州市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6个国家统计标准中的高能耗行业。兰州市近年来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

(3)兰州市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但是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从工业行业碳强度竞争力来看,兰州市未来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碳减排重点行业应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行业。

3.2对策建议

针对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特点及减排潜力,在未来低碳化工业建设中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

合理控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高能耗行业的发展规模,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大力发展中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杜绝高耗能行业的重复建设,加快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升级。

(2)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

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实施一批节能改造项目;支持工业领域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示范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产业延伸步伐。

第2篇

中国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能源消费对工业经济的干扰探讨

根据Eviews5中分别对工业增加值个体gyit面板数据做LLC检验,先从水平(level)序列开始检验,检验结果LLC=19.24对应的p值近似于1,所以接受原假设,面板数据中的36个个体存在单位根,继续对该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继续检验,检验结果LLC=-17.28对应的p值近似于0,表明序列平稳,记为I(1)。同理,对能源消费量xfit面板数据做LLC检验,得知结果LLC=-22.6对应的p值近似于0,表明序列平稳,记为I(1),继续对两个面板做Fisher-ADF检验,得知结果的p值都近似于0,表明序列都平稳,记为I(1)。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我国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量的水平值经过以上两种方法检验后,均存在单位根,而二者经过上述一阶差分后,其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表现为无单位根,从而说明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由以上基于单位根的检验结果发现能源消费量与工业增加值之间是同阶单整的,存在着协整关系的可能,可以继续做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种:Pedroni检验、Kao检验、Fisher检验。分别得到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三种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了协整检验,说明能源消费量与工业增加值与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其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此时的回归结果是比较精确的。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混合估计模型,一种是固定效应模型,一种是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数据模型形式选择方法上,经常用F检验决定是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拟合优度,还是AIC值和SC值,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都优于混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做F检验,确定是选择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表5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因为F检验相应的p值小于0.05,结论是推翻原假设。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然后继续用H统计量检验应该建个体固定效应还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式。然后用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表6所示。同理,因为H检验相应的P值小于0.05,结果是推翻原假设。仍然还是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由此得到1998年~2010年间36个工业行业的影响贡献值,如表7所示。

我国工业36个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大多数行业对能源具有高消费与强依赖的特点,从静态依赖性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gy25)、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gy18)、煤炭采选业(gy1)、化学纤维制造业(gy19)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的特点;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而言,专用设备制造业(gy29)、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gy25)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gy31)、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gy32)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的特点。

对于上述能源密集型部门应该优先引进先进技术,更新与改造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推动这些部门的能源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产品的浪费,减缓社会增长对其产品需求的增长速度,保持或降低其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例不变或有所下降。

要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可以采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两种方法。这也与我国十二五大力倡导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一致。对于能源静态依赖性较强和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进行适度调整,如煤炭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抑制由于这些行业不合理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而对于能源效率系数较高的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特别应重点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创新和更新改造投资,尤其是对那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等,以弱化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对能源的高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论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指导思想上: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全面开创该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保持工业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明晰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是否明晰、准确,关系到空间布局、产业分布、关系到发展功能能否发挥、集群优势能否互补、牵涉到对基础设施配套的应求,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而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提升六大发展水平的发展定位。

1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发展县产业集聚区、三环工业园区、许河、南彰、孟寨板材基地、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基地、固阳、闫楼、红庙板材工业基地、黄河创业园。

2实施四大战略:(1)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将资源和产业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2)实施开放引资战略,以面向市场为重点,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3)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科技含量。(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人与自然和谐。

3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围绕工业强县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木制品、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2.4提升六大发展水平:(1)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2)科技创新水平;(3)对外开放水平;(4)信息化水平;(5)产业整体效益水平;(6)可持续发展水平。

谋划重点产业规划

1壮大优势产业:(1)木制品加工业。利用该县泡桐,以该县三环华兰实业集团为龙头,以高档家具、棺木为产品主线,以该县三环工业园区、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园区、闫楼工业园区、南彰工业园区为产品加工基地,在该县遍地开花,迅速带动该县桐木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速该县桐木加工传统化生产加工向高、精、尖产品方向发展。(2)吊装机械。该县县吊装机械生产,应充分利用专利技术,在该县建立吊装机械生产基地,通过与国内大企业联合提升该县吊装机械生产技术水平,建成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把吊装机械加工业发展为该县工业的主导产业。(3)纺织服装业。应充分利用该县棉花优势,大力发展纺织业,把该县的棉花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成为该县主导产业之一。(4)民族乐器业。民族乐器应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标准化工厂及车间,积极提升外部形象,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名优产品。

2发展其它产业。(1)化工业。应利用肥源化工创业的有利时机,在合成氨上,锰盐的产品优势,在产业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上做文章。(2)农副产品加工业。由于该县是农业大县,搞好小麦、花生深加工,形成名牌产品具有一定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链条延长,真正把农产品的原料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3)内蛋奶业。该县也是养殖大县,生猪、牛、羊加工,该县有一定优势,利用企业优势,利用养殖加工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公司加农户的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猪肉、牛肉、羊肉、加工项目、创出名牌、打出品牌。

梳清具体的工作措施

1应在拓宽发展领域上实现新突破。应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凡法律未明确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工业经济均可进入,应在巩固发展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项目、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工业经济建设。一是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应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全民创业激情,支持各种形式创业。坚持走规模扩张的路子。应依托四大支柱产业,在大力发展木制品加工业,同时,积极发展吊装机械、民族乐器、建筑材料、棉花加工产业集群。集中精力培育发展棉纺、面粉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各类工业项目落户该县提供良好的承接平台。

2应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依托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培育木材产业化加工专业村为重点,积极创办其它类型的加工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

3应在提高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应着眼于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着眼于规范管理,着眼于规模发展,大做提质增效文章。一是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机制,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应以加强管理为重点,进一步焕发工业企业内在活力。应继续坚持成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质取胜、争创品牌为目标,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应市场、应效益。三是应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账册凭证,开展会计培训,统一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是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执法制度等。五是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业企业应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应舍得花钱研制、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条件的应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

第3篇

1.1采暖费用的收缴

收费难一直是供热相关部门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没法计算热量散失的速度,通常按照用户的住房面积进行费用的收缴,但是这种收费方式极不准确,因此引起了用户们的不满并不按时缴费。此外,供热单位的管理水平低下,采用高成本高费用的粗放式管理,伤害了采暖住户缴费的积极性。由于供热管线铺设不合理,供热效率低,许多用户的室温达不到标准,因此拒绝缴纳采暖费。

1.2供热效率低

控制设备简陋,采暖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不同住户间供热不均匀,供热质量差,一些用户房间的温度不达标,而另一部分则温度过高,甚至需要通过开窗调节,造成热量浪费严重。为了使更多的用户采暖达标,供热部门不得不超负荷供热。

1.3管理不善

水力失调是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要想解决就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配备调温设备,因此当住户家中没有人时,造成热能浪费。此外,由于供暖系统形式多样,有热水供暖系统、单管供暖系统等,由于采暖用户的楼层不同,高层导致管网系统阻力和压力增大,给供热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

2、物业管理集中供暖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解决以上问题,政府将二次换热设施的维护和供暖费用的收缴等工作,转移给物业管理企业。严格把握以下几个环节,才能保障市民采暖工作,符合供热标准。

2.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补贴制度

要健全供热供暖相关的管理规定,科学量化采暖收费标准以及质量标准,加强对供暖部门和用户双方的监管。一方面避免采暖用户恶意拖欠取暖费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对供暖公司的监督,提高供热质量和管理水平。由于煤炭资源价格上涨,供热部门供热不达标,可以通过价格联动制度来调整,即当原材料价格增幅超过一定比例时,合理调整采暖费用,政府部门要增加对供热公司的补贴力度,来确保供热公司的稳定运行,保障供热质量。

2.2加快供暖管道改造,提高服务质量

加快老旧供暖管网的升级改造,尽快实现“一户一阀”。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浪费,优化供暖费用的制定和提高供暖效率。供热公司要拓宽资金来源,加上政府相关政策的帮助,有效完成供热系统的升级改造。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植政策是实现不了供热公司提高供热质量的同时又增加利润的。供热公司还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完善供热设施,明确节能降耗,优化服务的发展方向。这样在满足用户取暖要求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2.3优化供暖改革方案,做好维护工作

“分户供暖”,也就是说,在暖气管道在居民家里设置终端,这样,不同的住户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控制改变供暖温度和供暖时间。通过这种措施,可以大大节约供热系统的能耗,同时,提高物业收缴供暖费的效率,可谓一举多得。在冬季供暖之前,物业部门要对供暖系统的各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整个系统的设备完整。在进行试水打压之前,要做好通知工作,保证在进行试水打压时不会因为业主家没人而导致漏水造成损失。同时,对于试水打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维修,保证及时供暖。

3、物业管理在集中供热时节能的方法

3.1改进设备,增加利用效率

改进设备,通过加装各种观测仪表,以便掌握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并分析解决。通过观测发现供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具体地采取相应措施,减小供热过程中因为设备损坏等问题引起的能量损耗问题,降低整个系统的能耗。其次,我们可以改变送水的温度,同时控制一次供水和二次供水的流量及温差等因素,采取最合适的流量和温差,来控制整个供热输送过程的能耗问题。具体地来说,我们可以增高供水的温度,同时减小一次供水和二次供水的温差,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输送效率。

3.2提高技术,减少热力损失

提高新技术在供热系统中的比例,淘汰老旧设备,采用运用新技术的设备。通过设备的更新更好地控制供热输送过程,提高效率,降低用电量。同时,对输送管道进行更新,运用新的保温措施,严格控制热水在输送过程中的热损失。同时,在管道施工过程中采取合适的工程技术,以便及时对损坏的输送管道进行维护,避免因管道损坏对管道系统造成更大的损失,降低运行期间各种问题造成的损耗。

3.3实时监测,避免管道事故

对输送管道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以免其腐蚀影响正常输送工作。当管道放水后,如果没有进行充水,管道内壁就会和空气相接触而被氧化腐蚀。因此在管道不工作的时间,要注意对管道进行充水,保证管道的密封与隔绝空气,以免其产生腐蚀。为了更好地给用户提供服务,一般需要实时监测控制供热量。因此,在输送系统采用各种监测设施,比如自动化仪表等。当输送过程中供热量变化异常时,可以通过流速及供热系统送水端的温度来控制。这些控制可以通过调节阀进行控制,普通的情况运用手动控制,也可以采用自动化仪器来提高供热系统的自动化。

4、结论

第4篇

目前来说,对于整体的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行业存在着许多的环节,由施工机械的生产到机械设备的销售、或者机械租赁,再到现场施工使用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械合理使用、机械日常保养和施工机械的日常维护及定期大修等多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的管理都会影响到整体建筑施工机械的使用,也会影响整体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行业。但恰恰是这些环节却在实际施工使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整体的行业存在很多混乱的现象。从整体行业的现象来看,这些混乱的状况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的生产和施工机械租赁两个环节上。只有把握重点部分,才能更好的提升行业的竞争能力。

首先,不得不承认,通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刺激,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由此也带动了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样快速的发展,却没有适合的管理体系相配合,导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些施工机械的生产厂家没有相应的生产资质,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生产施工机械,即便生产硬件水平足够,但整体缺少必要的管理体系,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软环境以及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这类家庭作坊制造企业参与到建筑施工机械生产的各个方面。不论是零配件或是大型设备的生产和整体机械设备的组装调试,都不能规范的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仅仅通过低廉的价格来占领和破坏市场。而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或是施工机械租赁企业仅仅片面的追求利益,不顾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企业的资质,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施工机械进行施工或租赁给其他企业,使得各种安全事故频繁的出现。由于恶意的竞争压价,使用不合格的机械产品,导致塔式起重机出现倒塌的现象,又或者是施工吊篮的升降索断裂坠落。

其次,建筑工程施工使用机械管理混乱也是出现工程事故的原因之一。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仅仅注重生产效益,不注重安全生产,使得施工现场的管理也差强人意。只单纯抢工期进度,不依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要求进行施工,不能遵守安全人员的专业指导。更有甚者,使用没有相关从业经验的无证人员上岗工作,工程监理又不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得很多本不应该出现的危险演变为事故。一部分施工机械租赁公司为了自身的利润,出售出租不合格的施工机械,而现场的使用也仅仅是使用,并没有维护和保养的意识和能力。经过使用不能正常使用的施工机械进行报废或维修也没有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缺少良好的现场管理必然会造成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隐患,导致事故和经济纠纷的出现。

2加强行业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为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行业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施工机械销售和租赁市场,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机械使用安全的管理,减少和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确保建筑工程机械行业能够在行业的变革和发展中形成新的有序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时期行业特征,就必须加强对建筑施工机械由生产到销售整体产业链的监督和管理。首先,应该从制度政策入手,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发挥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管理和引导作用,通过管理部门的加强监督以及建立良好完善的制度。杜绝一些生产使用方面的陋习,真正发挥施工机械的作用。

还应该切实做好施工机械市场的准入管理工作,对于施工机械的生产企业和租赁出售企业都应该严格管控其资质,没有相应资质不能从事相应业务,这就可以在入口上保证施工机械的基本质量。还应该加强施工机械行业的公示和退出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企业不断进行革新,加强自身的建设。行政和行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对行业市场中存在的不合格企业进行处理。现阶段来说,租赁销售企业因为经常活跃在行业中,受到的关注较多,管理也比较严格。而反倒是生产企业在监督和管理上较为缺失,对于生产企业家庭作坊式生产,不能良好的控制,使得大量质量没有保证的施工机械流入市场。

其次,要在行业中建立信用等级制度,加强信用评级和信用公开的管理工作,对于促进行业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助力,不仅能为优质的企业和厂商扩展业务范围,更可以防止不合格施工机械流入市场。企业的信用评价应该以企业生产或销售租赁的施工机械的性能,服务质量以及生产中的实际效果为依据,这样有利于行业自身的进化和发展,可以清退一部分不合格的企业,也能促进各个企业的良性竞争,将建筑施工机械行业整体的风气和行业素质提高到新的层次。

第三,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加强生产工人,施工机械操作人员以及维修保养人员的业务学习,实行从业准入和清退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培训,对于考核不合格,或无相应资格的从业人员坚决清退。现阶段,部分建筑施工机械生产企业缺少技术工人,家庭作坊生产的施工机械大量流入市场。还有一些建筑施工公司违反制度,使用无证或不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工人操作施工机械,超时超负荷工作,这些都为建筑施工留下了安全和质量的隐患。针对这一现状,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对施工机械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实行人员登记和审查制度,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

第四,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的管理,杜绝不合格的施工机械进入建筑市场。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的管理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不仅仅包括建筑机械的生产和销售,还包含建筑施工机械的组装调试、使用中的维修维护、施工机械的更新换代等等。所以需要建立施工机械的档案,从施工机械设备生产开始,就要建立设备档案,追踪施工机械的流向,记录施工机械的操作工人,维修维护情况,机械运行性能记录等等技术指标。为了避免不合格或已报废施工机械继续在建筑施工上使用,就要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以保证在施工中使用的都是性能优良,状态正常的施工机械。这样就可以确保不因为施工机械的原因造成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管理部门要组织技术专家,定期巡查施工机械的使用情况,严格遵照技术标准,清退带有隐患的的设备,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3结语

第5篇

根据动作经济原则及工业工程改善的四大原则结合图1,2,3分析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首先是工作人员周围的设备摆放不符合人体运用经济原则和作业现场布置经济原则,其次是递送资料的凹槽设计不符合工具、设备的设计经济原则,最后是工作人员的有很多无效的动作,操作顺序不合理;下面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改善。

1.1设备的摆放改善打印机放在工作人员的右侧且离工作人员较远,工作人员打印存款内容时,身体发生扭动,且期间左右手都有空闲。根据动作经济原则,将打印机放在靠近身体的左侧,使其在工作人员的大臂活动范围内,这样,放打印机纸和点击鼠标就可以同时进行。根据人体运用经济原则及双手操作平衡原则可知,工作人员要把放打印纸和点鼠标的动作同时协调完成,就要把计算机和打印机分放在他的两侧。如果点钞机放在工作人员的左侧,就可以避免将钱从左手递送到右手这个浪费动作。原来笔和印章分放在工作人员的两边,这样放下笔和拿印章就不是一个连续的动作,并且左右手有交叉,故把笔和印章放在他的同侧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移动。由于钱柜在工作人员的右侧,而文件、资料的保管处在工作人员的左侧,使得工作人员放存款(资料)的时候向右(向左)扭动身体,必要时还得弯腰;因此,将钱柜设计成抽屉,放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不用扭动身体便可以进行现金和资料的暂存。现有的抽屉没有把硬币和5元以下的钱币细分,不方便工作人员寻找,间接影响工作效率,改进后的抽屉布置图如图4所示。

1.2凹槽的设计改善如果储户递送来的现金和存款单是分开的,就能减少工作人员分拣现金和存款单的动作,直接对存款单进行核对。因此,将原来的凹槽一分为二,一侧用于递送现金,一侧用于传送资料。根据现场布置经济原则和人体运用经济原则,改进后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布置图如图5所示。

1.3作业顺序重排根据工业工程改善的四大原则(ECRS),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进行取消、合并、重排和简化,发现,有些动作可以取消,部分操作改变顺序后总的操作时间缩短了。如点钞机数钱的时候工作人员是等待状态,并且核对存款单的内容所用时间大于点钞机数钱的时间,如果这时核对存款单内容就可以把储户所填金额是否正确一起核对,既省了操作步骤又省时间;同理,储户核对签字时,工作人员处于等待状态,如果钱在储户核对签字时放置,便可以节省两次等待时间。

2改进效果

通过办公区域设备的摆放改善、凹槽的重新设计和作业顺序的重排后,工作人员的双手操作分析图。改进前后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表1表明,左右手的操作次数少了5次,移动次数少了1次,持住增加了1次,检查次数少了2次,空闲次数少了16次,左右手的操作比较均衡;身体扭动次数减少了8次,整个流程缩短了45.08s,效率提高了20.1%,改善效果明显。

3结语

第6篇

综述工业工程(IE)起源美国,19世纪末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出现,它的理论始终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大体上来说,它的发展可以分为奠基期、发展期及创新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IE发展的奠基期,时间由19世纪末至1945年二战结束。早期的IE从科学管理发展而来,主要研究工程现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吉尔布雷斯夫妇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动作研究,提出了一个原则(动作经济原则)及一个定律(动作定律),并开始了工作疲劳学最早期的研究。泰勒的研究从改进工资制度开始,研究生产企业的一系列的基本管理问题,如人员招聘和培训、生产进度控制、测定工时、车间组织等。由于吉尔布雷斯、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效用,在被被管理者广泛应用的同时,又被工人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帮助资本家进行剥削的手段。所以,在这样的情况和背景下,为了继续和推广研究科学管理的这一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更名,更名为“工业工程”。工业工程的科学管理成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模式,为工业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1908年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工程体系诞生了,它是由美国的宾夕法尼亚理工学院建立的,这也标志着正式出现了IE学科。第二阶段IE的发展期,时间由上世纪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选用军事方案时,运用了统计学及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促进了IE的发展,为IE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手段,比如管理及生产系统的创新和设计、规划等。

二战后西方经济开始复苏,很多企业开始采用批量生产及流水生产线的模式,加速了交易市场的形成,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的焦点在这个阶段也发生了改变,由追求生产效率转向了追求实力和资本,IE在企业中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比如物料运输、生产计划、设计工厂、贮存控制、人机工程、质量控制等,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IE的理论体系也由于出现了众多的现代管理的理论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IIE)在1948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为IE在美国的推广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IE在全美的应用。在此期间IE被成功地引入亚太地区。在战后经济复苏期间,日本引入了IE管理理论,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化和改造,创造出了日本独有的丰田生产方式:准时化等IE技术方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除了日本之外,韩国、台湾、新加波、香港也加大了IE的转化和应用力度,使这四个地区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三阶段为IE的创新期,时间由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上世纪70年代初,IE领域中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及原理,以优化整体系统为目标,研究各个子系统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从而使工程管理拥有更加先进的分析手段和更加完备的技术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为IE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从而促进IE的发展,提高IE的影响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定量化技术成为IE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复杂的工业系统,实现了各个环节,如信息、价值等之间的相互集成,为经营者制定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IE学科是至今应用的最为广泛的学科,如服务、卫生、生产、教育、行政、等,所以它还被韩国学者称为“产业工程”。IE研究的工作系统如图1所示,对制造业来说,IE的研究对象是工作系统,工作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输入、转换、产出、反馈调整过程。输入材料经过IE定量化技术对设备、资源、人力等进行分析,形成产品或者是服务输出,以时间、品质、成本作为评价尺度对产品或者是服务进行评价,再对输入材料进行调整,分析。

2工业工程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IE已经在发达国家成熟应用。在欧美发达国家,IE技术在企业中主要应用在工艺技术方面,也就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的问题。IE在日本的应用较早,已经形成了工业工程的特色应用,尤其是精益生产方式(JIT),它是在二战之后形成的,因为那时日本的汽车工业面临“资源稀缺”及受到制约的情况下产生的。日本丰田公司作为汽车生产的大型企业,引进工业工程之后将其成功扩大,这对其他行业的生产起到了引导和借鉴的作用。其他各行业也相继模仿,引进、转化并应用工业工程,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成果显著。对于我国来说,工业工程的起步和应用非常晚,上世纪80年代,工业工程采开始引进,其先进的管理方法才开始在我国应用。比如:系统工程、全员生产维修(TPM)、网络计划技术等,企业应用工业工程之后,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业工程在企业中作为一种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工作研究,工作研究是工业工程最重要的基础基础。工作研究又分为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消除作业现场一切不经济的浪费,改善作业环境。工作研究的特点是只需很少投资或不需要投资的情况下,通过改进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实行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人力、物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方法研究包括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程序分析以整个生产线流程作为分析对象,以流程中具体工序作为最先分析单位;作业分析以具体工序作为分析对象,以工序中每个操作过程作为最先分析单位;动作分析以每个操作过程作为分析对象,以操作者完成操作过程的具体动素作为最先分析单位。三者之间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粗到细依次完成对整个生产单元的现状分析。作业测定包括时间分析和标准工时测设定。作业测定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确定合格工人按照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时间的过程。其目的是

(1)科学制定完成某项作业所需时间;

(2)制定和贯彻作业标准时间。它遵守了以人为本原则和竞争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该理论适用于任何人,它以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较高水平作为衡量的标准,并不是空泛的教条,以实际为出发点,所制订的标准并不会使工人感觉标准太高难以超越或太低毫无挑战性,可以使工人不断进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呆板或愚昧最终会被淘汰。竞争原则主要表现在为生产过程中的动作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衡量工人并对其进行奖罚处理,以此来确保工人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并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这个标准。不断提升标准,以此来激发工人的进取心,生产效率也会随之攀升。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制定工作标准,寻求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工业工程的应用与推广不仅包括它的方法和原理,树立工业工程的意识和思想更为重要。工业工程不仅是一种方法技术,它更是一种思想和意识的体现。IE并不包含复杂的数学推导和高深的理论,只要对生产力的提高有利均可被采纳利用,集先进的技术、理论、方法以于一身,以此来促进工业工程的长远发展。工业工程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还与工业工程奠基人泰勒所恪守的工作信条关系密切,他坚守“做每件事总有一个最好的方法”的工作信条。在此基础上,工业工程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在有人参与的系统当中,可以通过科学的分析、试验等,进行创新与改进,寻求一种比现有运作方法更快、更好的新方法。由以上信念还得出了以下公理:一个系统只要它没有消亡还有利用价值总是有改进空间的,这就是工业工程的精髓,这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思想,具有深远意义和利用价值,终身受用不尽。各专家对工业工程的归纳不尽相同,大致如下所述:整体化和全局意识;效率和成本意识;工作标准化和简化意识;改革和问题意识;以人为中心的意识等。

3结束语

第7篇

第一、要知道软件的生命周期和毕业设计的相对关系,从设计产品开始,通过产品的开发使用到最后的退出舞台,都为这个软件的生命。

第二、在软件的生命周期里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提出问题的定义,分阶段的调查和编写软件数据和设计文档等在实现阶段主要需要完成的则是编写毛和对他的测试工作,需要根据他的说明书把这些转为程序代码,并成单元的测试,使其编写。

第三、确认他的测试阶段,根据要求进行总的测试,并对用户提供测试结果,这个极端是对应论文的论文评审,和答辩阶段。

第8篇

价格竞争力的实质是单位产品成本的竞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成本核算分析过程,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作业耗费情况真实反映的过程,只有明确产品成本在各个作业链上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及控制,只有降低成本,才可能降低价格,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胜利。因此,成本核算分析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本水平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企业成本核算分析体系

2.1财务人员要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只有懂得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核算与分析过程中对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核算分析,合理的归集和分配产品的成本,这是做好成本核算及分析的前提。由于A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基本相同,但主壳体有自己加工制作的,也有直接采购的,我们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即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各项生产费用,先计算出各步骤半成品成本,最后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

2.2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计入产品成本计算对象,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发生的各类产品的共同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对应科目,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或分配标准在各产品间进行分配,如电费应按照各车间分电表中的耗电量为标准实行分配等。工业企业“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一般有按生产工人工资或工时、按机器工时、按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按产品产量等进行分配。具体采用哪种分配方法,具体要视生产实际情况由企业自行决定。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A企业制造费用按成本中心进行归集,再按该成本中心本期完工产品的数量进行分摊,最终分配到具体的产品型号中。

2.3按时间节点,清点车间在制品,正确划分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制品成本。A企业车间人员每月要按规定的时间节点要及时进行在制品的清点,盘点已领用尚未完工的原料数量,为保证在制品核算的准确性,要求车间人员在盘点过程中要做到细心,全面,准确,避免出现多盘与漏盘现象,材料核算员再根据车间盘点各材料进行核算,计算出该部份材料的金额。对所有完工的产成品或半成品每月25号必须在ERP系统进行入库处理,由于A企业产品的生产特点:产成品主要对各种零件进行装配,在产品数量少,金额小,所以在产品的核算主要就是对材料成本的核算。所以当月产品对应成本是不包括已领但尚未使用的原材料部分。

2.4制定各部门成本核算流程和各项成本考核指标。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一直都被误认为是由财务和管理人员考虑的事,且管理的过程往往局限在生产环节,造成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狭隘与环节单一,企业的成本管理自然难以取得成效。通过制定各部门成本核算流程和各项成本考核指标,调动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加强了企业各部门人员成本控制的意识,将企业生产成本及各项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更加直观化,将企业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实际情况量化和指标化,用以分析各项因素对企业成本的影响程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材料要进行重点核算与控制,确定该成本控制点的衡量指标。例A企业通过建立《全过程数据统计表》对研发环节的投入,采购环节每月材料的采购价格及采购量、生产部门生产环节材料辅料及低值易耗品的领用、质量检验部门不合格品的统计、销售部门在销售环节发生的成本、人力部门对人力投入的统计,核算各个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再将这些成本与产值,销售等进行配比,是否达到制定的考核指标,再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找出未达标的原因,来服务于管理、服务于生产,服务于销售。由于A企业金属封装外壳电镀主要材料是氯化亚金钾,原料价值高,并且是产品成本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将氯化亚金钾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情况的进行重点核算,严格进行投入与产出的配比,监控生产是否出现问题。另外在制定各门成本考核指标时一定要注意指标的合理性、相关性和可比性,A企业指标的制定是根据本企业历年的数据和经验,以及同行业水平计算确定的。

2.5推行ERP管理与核算,不断将成本核算工作细化。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数据量大,过程繁锁,单个产品的成本核算往往不够准确,实行ERP系统管理,使成本核算自动化,且能够快速的提供各种成本数据,准确的计算单个产品的成品,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同时将产品物料结构管理规范化,提高产品质量。如A企业,在ERP系统上线前,成本核算是按产品系列和批次进行的,而ERP上线后,由技术部门设计并搭建每种产品型号的BOM表,BOM表对应该产品所需的零件、机加工件等类别,相应的所需材料唯一化,这样就可以准确计算每批产品中各种型号产品的成本。为成本分析提供准确细致的基础数据。

2.6进行成本分析,编制成本分析报告。利用成本核算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成本分析,将当期数据与同期或上期的数据进行对比,抓住要点,分析成本水平及变动情况,找出变动的原因,采取措施降低或控制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成本分析报告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且要有数据做支撑,加上图表形式,让分析报告的使用者更直观了解本期企业成本。例A企业每月对采购成本总额,与产值是否配比,看其指标是否正常,若异常再对期采购材料单价数量进行分析,分析引起其变动的根本因素。

3结束语

第9篇

工业设计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发现用户需求,并设计合适的产品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对产品甚至对品牌的信赖。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的发展,生产技术、工程知识、制造材料等生产要素都很容易为现代农机制造企业所获得,生产出功能完备、安全性高、技术先进的产品己经不是难以达到的事情,现代农机制造企业想要让自己的农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经济利润,必须重视对用户需求的挖掘,以最大限度并即时的满足用户需求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工业设计的力量。工业设计创新特别重视对用户需求包括用户心理、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详细研究,能准确的为企业确定产品开发方向,能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另一方面,工业设计创新比传统产品设计考虑问题更全面,传统的产品设计只关注产品本身,而工业设计创新注重人(用户)的考虑,从人--机—环境等多角度,综合考虑产品功能、人机、造型设计、生产制造等实际问题,能有效改善产品的生产工艺性、使用性能和操作环境,能大大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保证产品设计的准确性。多家世界著名农机制造企业能够迅速跟进国际市场变化,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品牌,除了历史因素和传统的工业制造技术差距外,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和有效应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河北省的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占农机制造企业中的大多数,由于其资金有限,核心技术缺乏,没有科学的发展方式等客观原因,多数企业依靠模仿、拼接或组装、实施垂直化整合的生产模式,即将农机市场上游的供应链条环节中的供应商,最大程度地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配套车间。这种生产模式在企业产量和销售规模比较小的时候,确实可以节省产品成本,但会导致市场上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和价格战下的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个企业必须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压力下生存,归纳起来,企业进行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七种: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由于产品是联系社会与经济、科学与技术的桥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同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所以说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发新的农业机械产品是河北农机制造企业不断获得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新农机产品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从河北省农业机械结构来说,急需企业开发新的不同种类的农机产品来满足农民的生产需要。河北省农业机械结构存在整地机械多而其他机械少、产前机械多产后机械少、粮食作物机械多经济作物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畜牧、水产、林果业机械少等不合理问题,这些不合理恰恰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然而,如何开发新产品、开发什么样的新产品,是决定企业能否真正利用新产品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这就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效地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手段,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避开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发展企业经济。

2河北省农机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以及人们生活情趣的多元化,农机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一是农机产品的同质化趋势,去年什么机型卖的好,来年会有更多大同小异的产品冲向市场。二是用户选择农机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价格诱惑渐渐失去威力,相同的技术条件下,款式单一、风格单调的农业机械已不能受和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市场变化促使农机企业开始关注在产品设计中注入工业设计元素的问题,由于企业对工业设计认知不足以及传统设计程序和工业设计创新程序间的“缝隙”,导致农机企业在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时收获非常小。总的来说,河北省农机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农机制造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意识有所增强但整体比较薄弱

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足、以及自身实力和资源的限制,导致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意愿不足,多依赖于低成本的模仿行为。只有极少数的大型企业尝试在产品设计时注入工业设计创新因素,工业设计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其原因主要有:

(1)多数河北农机企业对工业设计概念认识不足,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几乎为零,在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河北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是农机制造企业;

(2)工业设计创新存在沉没成本、溢出成本等因素,相对风险较大,中小企业无法像大公司那样建设一个完善的研发部门,同时也难以引进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与农机研究机构合作也不够紧密,更缺乏对设计行业的信息资源占有和利用的能力。(3)品牌意识仍未深入人心,多数企业对品牌内涵、品牌形象理解不清楚,导致其生产的产品形象模糊,不利于企业发展。

2.2农机制造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创新中的不足之处

由于农机市场“仿造”现象的存在,使较大的农机企业将目光投向工业设计创新,渴望利用工业设计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符合用户心理,能够吸引顾客目光的创新产品,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在实际的产品开发操作中,由于设计人员的观念、传统的设计程序、技术比较落后,难以融合生产技术和设计之间的鸿沟,导致工业设计创新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农机制造企业在工业设计创新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河北农机制造业对工业设计创新认识不足,对于工业设计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重视工业设计的农机企业认为工业设计仅限于外观造型上,而不是把设计纳入“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宣传销售—售后服务”这样一个系统中。认为工业设计创新就是外观改良设计,有利于他们的“模仿”生产方式,将其他品牌先进的农机购买后,拆装后仿造,利用工业设计,将外观和原产品区分开,这样原本提倡自主创新的工业设计成了他们“模仿抄袭”的帮凶。

2)传统的产品设计程序不利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开展。工业设计创新是建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基础上,多数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比较落后,传统的农机开发过程是针对设计任务进行方案设计,根据经验判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产品定型生产前需经过“样机生产—样机测试—修改设计”的过程,且需反复多次,依赖物理样机试验的串行式开发设计流程会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和时间浪费,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

3)产品开发缺乏企业战略性的考量。多数农机企业的企业形象意识薄弱,同类产品形象不统一,没有系列性和连贯性,产品和企业文化之间联系性很小,这不利于企业的宣传。

2.3河北省工业设计基础及人才优势分析

河北有多所高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已近几千人,但由于河北农机制造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忽视,致使本省工业设计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基本上转向京津和南方城市发展。工业设计人才集聚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河北省农机制造业运用工业设计创新受阻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河北省较雄厚的工业设计基础和资源是企业提高工业设计创新力度的保障,随着企业对工业设计认知的程度提高以及我省工业设计人才能力的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工业设计人才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做出贡献。

3工业设计创新驱动河北农机企业创新的路径研究

3.1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手段的认识

对工业设计认识不足是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手段收获不佳的主要原因,笔者走访几家农机制造公司发现,很多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有的是根本不理解,有的是怀疑工业设计创新的能力和作用。加强河北农机企业管理者对工业设计的正确认识是工业设计创新驱动河北农机企业发展的根本,从工业设计在其他制造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机制造企业正确对待工业设计、有效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是一种必然趋势。

3.2基于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的农机产品开发策略

模仿、组装只能使企业短时间内获利,利用工业设计对产品进行外观美化,的确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短暂的获利维持不了企业的长久发展,绝对不是企业发展的好途径,新产品创新开发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基于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的农机产品开发是指农机企业以工业设计创新理论为依据努力创造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在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并且可持续的优势,真正将工业设计当作一种发展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的农机产品开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避开同质化市场竞争。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往往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相关联,目前我省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因此与这些作物相关的农业机械,如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联合收获机、播种机等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如油葵、萝卜、甜菜等经济作物也需要灵活便利的农业机械产品以方便耕种、收获、加工;畜牧、水产、林果业等也需要自动化的农业机械来减轻农民的繁杂工作强度。农机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逐渐加强对用户研究的重视,挖掘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开发出与众不同的产品,避免同质化的激烈竞争。

2)塑造差异化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竞争力。品牌形象差异化是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CI(CorporateIdentity)战略而产生的差异。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由于其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产品形象凸显出“农业化”、“机器化”、“粗糙”的倾向。农机企业应该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运用成功的CI战略,并借助于媒体宣传等手段,使自己的农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统一且独特的特征形象,从而促使消费者对整个企业的偏好。

3.3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流程

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流程主要有四个阶段。

1)产品开发定位阶段。这是设计前的必要工作,是设计依据。开发新产品,首先从产品、环境、人三方面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重点摸清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潜在的需求趋势、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向、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本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用户意见等等,并完成调研报告,由市场部、产品开发部、企业管理人员组成评审小组根据市场调研报告、结合企业产品体系、差异化设计策略详细制定产品开发内容,以便使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即确定企业要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什么功能、造型风格、价位多少、谁来使用、卖点是什么。

2)产品功能设计,是产品开发设计的核心部分,根据设计任务研究相关技术进行总体设计方案研讨,结合产品定位对设计方案评估筛选,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将最优方案三维仿真,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分析设计方案的运动、结构设计、装配关系等,验证其可行性。进行修改合格后,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分析制造,合格后,制造产品功能所需的零部件,产品装配调试。

3)产品外观造型设计,根据产品结构要求进行外观造型的方案设计,综合考虑壳体的结构设计要求、产品形象设计要求选择好的方案并细化,根据产品开发造型定位、企业产品体系对方案进行优化,计算机三维建模评价造型设计效果,方案修改通过后进行壳体的结构设计,壳体制造。

4)样机调试。整机装配,进行生产试验,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如图1所示,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流程中,有很多设计工作是互相干涉、影响,需要反复验证。例如产品开发定位是后续设计工作的依据和根本,总体设计方案和外观设计方案的选择都需要符合产品开发定位的要求。产品的结构设计会受到功能和制造的约束,也会影响到造型设计,进而影响后续壳体的结构设计,设计方案需要由市场部人员、工程设计师、造型设计师、企业管理层多人员进行评价筛选,协同设计进行。

3.4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关键技术

工业设计创新的重点是多学科的产品开发队伍共同合作,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全过程周全考虑,所以整个开发过程离不开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产品设计流程相比,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在产品的建模、设计、性能测试等开发全过程采用数字化,达到减少或避免采用实物模型目的,同时可避免使用实物模型进行开发导致的成本和时间浪费。在农机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把产品结构、零件用三维实体描述出来,并将各种技术要求、材料公差、各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表示清楚,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虚拟装配,检查零部件之间是否发生干涉,以及检查零部件之间的间隙,排除某些设计的不合理性,最终形成数字样机。另外,以数字化模型表达的机械零件可以在各阶段共享数据,因此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同时,也可进行CAE分析计算、工装设计、工艺设计、可制造性分析,并可借助于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传递,为并行工程创造条件。

4结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