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与生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1: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与生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与生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改革;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一、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

解放后,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曾经被称为“词章”、“中国文学”、“中国文字”、“国文”、“国语”等,语文其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了语文愈来愈贴近生活的趋势。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要做到真正“语文教学生活化”,一是要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浅显一点讲,就是要懂得怎样“教语文”,该先懂得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怎样“用语文”。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生活的源泉,把语文教育单纯的等同于《语文》书本的学习。偏离了以生活为中心,导致了教学与生活脱节。然而“语文”的学习不完全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语文》是“流”;生活是“源”,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大教科书”。语文本身就是生活,而且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深入生活。所以,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时时、处处和事事都是语文学习的课堂,把《语文》是学生的生活变成生活是学生的《语文》,以拓展学语文、用语文的时间、空间和内容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和必然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让语文最大限度地回归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语文是母语课程,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语文学习的机会。再从语文教育的实践来看,现实生活则是学习语文的最好学校。可从教育实践中却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习中,学得很辛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的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个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生活是事实。这时候的学生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们写出这样生活来就是难上加难了。

三、实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措施和方法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源于生活。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地探索走进生活的语文教育,让语文教育真正的生活化,在现实使用中教活语文。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课堂上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习惯听觉学习,有的习惯视觉学习,有的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学习,有的喜欢模仿文中人物语调神态等等。教学内容生活化,能让学生思维飞扬起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使书本知识得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要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延伸阅读教学的生活空间

“教大语文,育小能人”。要成为语文能人,既要依靠课堂训练,又要依靠广阔的生活。因此,阅读训练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生活。阅读教学所选的课文要体现时代性、乡土性、人文性、新闻性和趣味性。随着网络、知识经济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教育内容要不断补充、更新,加入一些新鲜时文,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对学生感兴趣的有关爱情、亲情、友情、人际关系、生存价值等有关的文章可以补充一些。与此同时,阅读教学还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作者是主体,编者是主体,学生更是主体,作品的好坏,教材编写的成败得失,应当先倾听学生这个主体的声音,这是阅读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所应有的状态。

(三)必须以人为本、联系生活,引导作文教学走近生活

第2篇

作者:周学新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 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

第3篇

新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很多生活化的因素。如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从关注营养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护生存环境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和相关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认识到化学发展对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的促进意义,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如选修2“化学与技术”模块从走进化学工业、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化学与技术的发展四个方面,结合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常见化学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大有裨益。在其他模块中,也都渗透了生活化教学的思想,很多图片的情景创设是源于生活的,教材的“学与问”栏目中也提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资料卡片、课后阅读资料中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化学材料的用途,等等。有的课的标题就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选修6第四单元课题二“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等等。

2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过分突出生活化情境创设,甚至流连忘返,没有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导致喧宾夺主。比如在讲酯的知识时,有的教师播放了很多品种的花还有红烧肉的图片,足足花了五分钟导入,只是为了说明花和红烧肉中的成分是酯类物质。这样的导入就是不成功的,过多过长的生活化情景淡化了知识本位,这样的导入也不具备深入思考研究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课做好铺垫,而不是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地在臃肿的“生活化躯壳”里寻找需要的信息。教师应适当应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体验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感到学有所用。没有充分发挥生活化情境的作用,浅尝辄止,或为了生活化而凭空虚构,滥用情境。生活化教学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前导入、概念讲解举例、实验说明分析、课后作业布置等等。但很多老师对生活化教学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灵活,基本就是用教材的情境导入后就没有深入挖掘,没有提出课程教学与教学相关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有虎头蛇尾之感。当然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学,如一些原子的结构特点、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电解总方程式的配平等内容,就是记忆性强或要求大量练习掌握技巧的内容,应该多花时间讲解并练习巩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生活化当成公开课甚至常规课的万能钥匙,为了赶时髦,体现新课程理念,就牵强附会地将所有内容创设成“生活化”;甚至凭空虚构事例,有的还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左,引起学生质疑,课堂效果反而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生活情景自然巧妙地镶嵌在知识讲授中,避免突兀感。

3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第4篇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德育的效率,老师应该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老师在德育的课堂上,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生活化教学。故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老师首先就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

二、进行相应的主题教学

为了提高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进行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老师可以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识。比如,学校规定每周一都要进行升旗仪式,所以,老师就可以借此来导入关于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学,增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在“十一”国庆节前夕,老师可以举行爱国主义班会,在爱国主义班会中导入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还有在我国传统的其他节日中,老师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导入关于屈原的故事来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行为规范中

小学德育的内容都是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的,比如,在规范学生的举止文明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列举九个规范来提高学生的举止文明。虽说罗列出明确的行为规范,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将这些规范实践到日常的行为中,也是无法很好地提高小学品德教学的教学效率。故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文明程度,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行为规范中,比如,老师在讲解相关的行为规范时,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例如,在教育学生不能给同学起绰号,不能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由于后天的问题,小明的左腿运动不太方便,可是有些学生就会嘲笑小明,甚至还会给小明起绰号“残疾明”,因为每天都要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所以,小明就变得越来越自卑,不再愿意上学。老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例来教导学生不能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也不能给同学起绰号,因为这样会伤害到同学的心灵。所以,在小学德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规范学生的举止动作,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

四、结合家庭教育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仅是学校老师要作出相应的努力,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学来作出相应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比如,母亲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要爱戴自己的母亲,要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学生回家后可以帮助妈妈干家务活。所以,为了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家长在课后也可以要求学生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让学生了解到妈妈的辛苦,从而更加地爱戴自己的母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家长都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非常地溺爱自己的小孩,然而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所以,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极力配合老师,让自己的小孩去进行一些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五、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为了加强小学德育的效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比如,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的时候,老师每讲一个内容就应该将其体现在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比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肚子痛或是不舒服的情况,那么老师就应该立刻普及一些卫生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通过这样的教育后,学生就对卫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会留意自己的日常动作,提高自己的卫生意识,从而减少自己出现不舒服的情况。

六、结语

第5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无疑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创新观念被人们理解接受并且服务着人们的日常工作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必要课程,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学生已经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同时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实用性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伴随着生活化的到来以往的教育内容很难适用并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信息的滞后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实践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确保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应措施

(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只有真正的实践于外界的大环境后,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生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想更好的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以此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重要。高校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无疑都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伴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真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难的问题。其次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多媒体时代的领军人物,更是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互联网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连接

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生活化,在确保教育理念、内容的改革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是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要帮助学生将他们认为不可实现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其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三、结语

第6篇

(一)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所使用的教材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内容上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活化教学也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特别重点的强调,在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中,虽然没有直接地提到生活两个字,但却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生活,彼此间的沟通交流离不开生活,学习与写作也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中对小学语文的一项重点要求就是生活化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相适应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自身的认知心理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听和看上,一些抽象性的思维能力还非常薄弱,因此,很多的小学生都会对那些经常与自己接触的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而且对于那些比较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也会推动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了解这些新鲜事物。但是对于那些学习并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如果长时间不进行运用的话,很容易失去对这些事物的兴趣,从而不愿意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小学语文采用生活化教学可以课程与教学Kechengyujiaoxue将小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其实有很多的内容都与小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小学生对于生活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从而使得小学生很难找到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认真的观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视野,在生活中寻找到语文课本中包含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喜爱。

(二)引导学生将语文教学情境再现生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文学本身就来自于生活,又比生活的内涵高,将文学语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融入到生活当中,进而将情景再次展现出来,让受众在生活中能够进一步感悟文学的语言的精辟,从而产生共同的情感。所以,小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对授课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进而进行生活再现,从而帮助学生对授课内容加深印象,认真体会和感悟文学语言内容。比方说,小学教师在讲解《山雨》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先观察一场大雨,其次,教师一方面讲解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内容的讲解节奏,循序渐进,在讲解到山雨时,引导学生去回忆所看到和所经历的大雨,将大雨情境再次展现在生活当中,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所看到和所经历过的大雨情境进行描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深刻印象和记忆,让学生体会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从而让学生能够亲身去体会、去感受和去创造生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而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比方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可以鼓励小学生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解一个日常生活当中发生在自己身边比较有趣的故事和新闻,调动其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

三、总结

第7篇

(一)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校园的文化建设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

学校要重视英语文化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随时感受到英语的学习环境。教室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使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和墙壁都出现英语的痕迹,这样的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每天都出入在教室,教室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教师要安排一些英语方面的内容。比如,低年级的教室可以张贴一些水果、动物的图片,然后在每一张图片的下面配上英语单词或者句子,这些图片、单词和句子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和制作,而且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加高涨,他们会精心设计,力求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富有新意,同时,教室里处处充满英语的气息,学生对于这些英语单词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学生的眼睛能够随时看到英语单词,甚至是上课走思的时候也能有意无意地看到这些单词,这样的耳濡目染,学生想不学英语都难。当然,这样的图片要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高年级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英语儿歌或者英语文化知识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些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整理,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英语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机会。

(二)在家庭中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和放松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可以制作一些英语单词的卡片,把它们贴在家里的具体物品上,比如,冰箱fridge,桌子table,床bed……把表示房间的名词贴在房门的上面,比如,厨房kitchen,卧室bedroom,卫生间bathroom……还可以把一些英语的名言警句挂在家里,让学生在家里能感受到英语的气息,使他们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此外,很多与家庭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学生在家里学习英语的资源,比如,家庭成员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家人的职业doctor、worker、teacher。

(三)在社会生活中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和进步,英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出现的英语信息,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发现英语知识的意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英语的痕迹,比如电视节目中也有很多的少儿英语的学习节目或者英文动画片,这些内容既使学生体会了英语的语感,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懂得了很多的知识,即使一开始他们听不懂这些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动画片中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人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英语。

二、感受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版的小学英语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多知识点都是围绕日常生活来展开的,比如,谈论学生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最喜欢吃的水果、最喜欢的科目等,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会有话可说,并且乐于去说,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事实上,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而我们学到的知识也需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本的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讲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

(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Christmas这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精心布置教室,给学生讲解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和语言,并且让学生学习一首关于圣诞节的歌曲,课上举办一个盛大的圣诞节Party,要求整个聚会都用英语进行。在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关于圣诞节的文化知识学生都能用英语娓娓道来,他们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提高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简笔画或者实物等来创设情境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一些具体的事物,教师教授这些单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如简笔画、图片、实物等,这些教具直观形象,学生易学易记。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实现途径

语文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精神成长与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工具。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语文课程的教育方式使得原本应该最有生活情趣的语文与现实生活间横亘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从本质上说,语文学习与生活现实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现实生活其实就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生活不仅构成语文教育的内容,更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和资源库,语文教育自然要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为其步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服务。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的方式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自身发展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要注意两个相互迁移,相互渗透。一方面,帮助学生将在学习中的思考、感动与感悟等向现实生活发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观与感等体验向语文渗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增长他们观感现实世界的动力与能力,从而为他们奠定诗意人生打下较好的人文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应与其生活的源头对接起来,推动语文教育接地气,彻底摆脱其高大上与抽象的困境,还原其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

要想在语文教育中实现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就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下生活中的意愿与信息借助听、说、读、写等形式再现出来,并有所升华和凝结,具体说来有以下途径。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理解、感悟和探究生活的情趣。现实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与根本,学生能不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与其能不能主动参与教学,善于理解、感悟和探究生活息息相关。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必须从生活入手,因为通过体验影响而产生的积极主动追寻探求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推动力,而目前语文教育却完全异化成了知识牢笼,把原本鲜活形象而生动的语文素材搞得面目可憎,索然寡味。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帮助学生从牢笼式的语文知识中走出来,到生活实践中去,把生活本身作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切实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

第二,小学语文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律。作为一门反映现实生活、极富生活意蕴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好奇和热情,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身心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地参考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接起来,打通语文知识内容和现实生活的间隔,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真切的,是可以感悟和触摸的。只有通过这种观照式的语文教育,才会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关注和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不仅如此,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评论,为改造社会尽一份责任。

第三,善于实现从“知识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还原。从表面上看,语文学习也就是对语文知识的阅读和欣赏,实际上是对某种生活的再现或体验,是学生与作者间的对话与沟通。面对语文这个知识世界,教师要充当学生阅读、欣赏和描摹的引路人与指导者,帮助学生揭去知识世界的神秘面纱,不仅让他们能感觉到知识世界的韵味,也能看到现实生活所投进来的光束与影子,让他们沉浸其中,泛起其在心底积淀的生活过往,从而产生语文表达上的冲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从他们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状态和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互动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在互动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和展现生活。当然,学生的生活积淀是有限的,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和认识也是有不足的,这就要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和适当媒介的运用。当前,不少教师比较注意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生活状态和情境,增强他们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为提他们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他们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李双.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第9篇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学实践调查的习惯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