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1: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第1篇

(一)中餐体现和谐的饮食观念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著名风味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兰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一样。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的兰州牛肉拉面,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的系东乡族马七六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以面质精细、肉烂汤鲜的一碗面享誉天下,蜚声中外,让全国各地的人民了解了兰州牛肉拉面,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被誉为“中华第一面”,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中国哲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最主要的体现是宏观、直观、模糊以及不可捉摸,而前面讲的这种饮食观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调和是中国菜肴的主要制作方法,而调和出一种美味使人们在用餐时所向往的,这种调和所讲究的就是适度、分寸,就是菜肴中所有的物料以及配料的配合,这也就是说明了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

(二)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西方人讲究的是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等其他的营养品,最重要的是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哲学的特点是形而上学,而西方的这一哲学体系同他们的饮食观念是相适应,食物之理味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食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他们之间相互连贯,便结成形而上学哲学。肯德基炸鸡,全世界的肯德基炸鸡几乎都是一个味,包括他们的产品包装、用餐环境的装修以及服务员的穿衣几乎都是一样的。肯德基炸鸡油的温度、时间以及每次放置几块,这些都是机器设置好以及严格要求的,我们只需要严格遵守以规范行事,这是为什么全世界的肯德基都是一个味道的原因。另外,配料的预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这些都是规范化的烹调的基本要求。

二、中西饮食差异的原因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的体现就是和谐,同样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也渗透着和谐。在烹饪中“,和合”的思想体现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五味调和”的基础是保留原味的自然之味,而指导这一调和就要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共享”的方式是中国人请客吃饭所采取的,大家喜欢围聚一席,共享良辰美景,共品桌上佳肴,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强调一个“合”字。强调个人主义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与尊严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极其注重,这种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取向也必然体现在西方饮食上。西餐中除少数汤菜,如肯德基里面的蔬菜鲜蔬芙蓉汤,是一碗里面是多种素菜原料集中在一起熬制而成之外,正餐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及时有搭配也是在盘中进行。例如,肯德基里面的“黄金咖喱猪扒饭”,就是一个盒子里面下面放一勺米饭,米饭上面的一边是猪扒,而另一边则是煮青豆,加两片番茄即可。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味道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泾渭分明。“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都在以上体现出来。另外,西方人请客吃饭一分餐制奉行。首先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各点各的菜,按照自己的用餐习惯随意添加调料,彼此互不影响,连极小的孩子都有专门的高凳子,自己的一份菜,一套餐具,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得尊重。

三、结束语

第2篇

摘要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别,导致有一些唐诗编译起来十分麻烦,困难也比较大,逐渐就会被人们所遗失,这就注定了英译唐诗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信息的缺失与遗漏。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译者在“数字、删译、地理名词、典故”等各个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缺失遗漏现象,力求更进一步提高唐诗在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关键词:唐诗 西方文化 英译唐诗 文化信息的缺失与遗漏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从古至今,文化与翻译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走出国门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唐诗必须需要借用翻译活动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阻碍了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注定了英译唐诗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遗漏与缺失,因此,我们在文化领域必须进行交流,并且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唐代诗歌的影响力,让诗歌走出中国,让全世界人民知道唐诗的精华和魅力,让各国朋友理解和欣赏唐诗文化。这也就需要译者在编译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环境和底蕴,在认真读懂原稿的基础上懂得变通。

对于文化内涵我们必须抓住其核心所在,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表现出诗歌的生动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达到英译的真正效果和目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这就要求译者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内涵和韵味,理解诗歌真正的意思,千万不能翻译表面上的字词。众所周知,翻译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即将一种语言转化成为其他语言的一种手段。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其目的就是将一种优秀的文化推向其他环境,实现文化之间的互相深入交流。下面笔者将就唐诗英译中出现的这类现象通过实例进行探讨分析,并通过详尽的分析,了解导致唐诗在英译中缺失和遗漏的原因,了解唐诗英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碍,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二 唐诗对数字翻译的遗漏

在中国的语言中,比如说模糊数字的“一”、“十”、“万”、“千”、“百”,还有“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这些说法是汉语中尤为常见的说法,也是人们最为平常的使用文字,因此这种语言习惯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唐诗中。这些数字既有精确的一面,亦有模糊的意境。比如《秋浦歌》中写到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让人们读诗的同时就能够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作者写的“白发三千丈”是运用了奇特的表现手法――夸张,我们想想,难道人真正有三千丈的头发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采用模糊数字,既大胆又新奇,既模糊又有韵味,借用有形的头发来突出无形的愁苦,这样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和叙说。而从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读者才明白原来这是为突出愁,既然白发能长到“三千”,作者心中愁之多、愁之重就不难想象了,这一切悲愤与愁苦便是首句白发“三千”的根源。因此,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也将诗人的愁苦心态完全反映了出来。可见符合感情的要求、模糊的语言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通过这种表现手法很自然地就转化到了人们的心态中去。熟谙汉语习惯的人都很容易理解,然而在别的国家,其文化背景不同,自然就不会理解和感悟出夸张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心境。如果从表面上把“白发三千丈”翻译成:“My whitening hair would be a long,long rope。”这样就失去了唐诗固有的诗境和韵味、平淡无力,缺乏艺术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其中美妙的比喻意境就没有被体现出来。而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将这一句译为:“long,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long,long is laden with care.”这个翻译把李白事前的、表面布满的一种愁绪较好地表达了出来。所以说在翻译唐诗时,也要对其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英译出诗人当时的心态和用意,也才能够体现出汉语真正的美妙。郭沫若曾说过:“好的翻译等于创作,所以我一贯认为:翻译就是译者对作品的再创作。”因此,要翻译好唐诗就要求译者不但要精通中国文学,而且精通外国文学,要懂得两国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历史特点。

三 删译造成的信息遗漏失踪

所谓删译造成的信息遗漏失踪即指译者为了语篇连贯,特意删除一些文化信息,这样无形中便失去了汉语所要表达的韵味。汉诗多具有文化内在的词语,其中每一个字都包罗着汉语的意境和当时的环境,有些译者因为不能识破和把握其中的奥秘,就根据自己个人的想象去编译,贸然删除相关的文化信息,以致造成文化遗漏缺失。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Herbert Allen Giles把它翻译成:“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t.The moon sheds,as of ol,her silvery lights.”在这里,Giles译文略去了“今夜”、“故乡”,这两词丢掉似乎不影响主要内容传达,但却损失了巨大的文化意象,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淡如开水一般,诗中体现的思乡之情荡然无存。王佐良曾指出:翻译者在这里只是简单地将个别的词进行了处理,没有真正理解其深刻含义,没有将文化底蕴表现出来,显然达不到唐诗的意境和魅力。汉语中“明月”与“故乡”常连在一起用,用来表达诗人当时的那种思乡之愁苦,长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明月”不平常的联想意义。明月可以寄托美好祝愿,表达浓烈的怀旧之感、思家之情,因而进一步陪衬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所以这两个词理当译出。尽管有些词的概念意义一致,但因所处的国度和环境不同,其文化基础和底蕴就不一样,这样文化给予它们的附加意义(如感情、评价、理想意义)也就不同,假如编译者在编译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根据个人的看法、依靠本土文化提供的信息去理解,难免导致词汇链错位,往往就会失去特有的语境和意境。

在诗人李商隐《锦瑟》中,译者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进行了删译,这样势必让事物缺少了主角,即使不了解典故,译文读者也可以理解,减少了译文读者在文化上的限制因素。“Dim”一词的核心意是“朦胧的”,在这样的语境下即使有文化差异,也可以感受到“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的朦胧虚幻的美感;下半句“pour out”围绕其核心意所形成的语境也表现出倾心托付的意思,但是许渊冲删去的是中国光鲜文化特征的文化主角。读完译诗后读者可能会感到迷惑,是“谁”晓梦迷蝴蝶,是“谁”春心托杜鹃。原诗因为用了典故,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长叹;经由庄生(哲学家的迷惑)望帝(封建帝王的悲哀)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阐明了人生无常、梦幻飘渺的事理。但若是译者只是浮泛地向译文读者呈诉两个没有主角的事物,读者不仅不会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也不能真正理解几百年前我国唐诗的真正韵味和语境。

四 文化差异造成的地理名词的遗漏缺失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本来只是某一地区的代码,但其实用意义却大于文学意义。每个地方其实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个地名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并且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同样,文化也让一些中国的地名具有其独特的色彩。例如杜牧的《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Bynner将其译为:“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 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But thers’s no one like her.”扬州在古代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Bynner用的是直译法,可是对于一个外国译者来说,对扬州这个地方的文化含义应该很难理解,因此也很难体会到诗句的精妙。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这种意译似乎更妥当。在翻译的过程中省略了地名扬州,但将其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其诗歌传统中的一些地名被反复吟咏,遂以之为中心形成了具有丰富民族心理蕴含的文化意象,同时地名的来源都有一段动听的故事。一些地名如阳关、姑苏、幽州等等,由于许多诗人将这些地名用来做诗,遂成为了诗中的一个代名词,一见则诗味油然而生。唐诗中地名频现,指代尤其丰富,诗人们常借某一地域的山水抒发诗情,并通过这些地名表达自己内心的语言,这些地名就被“诗化”了,并形成文化意蕴。此时地名绝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名称,其含蓄的意蕴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独特的色彩。

五 典故在文化差异中的缺失

在辞海中,典故的定义为“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它主要由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人名构成,每一个都具有一些特定的故事或者文化环境。典故大致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典故的形成具有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典故在结构上简练、蕴意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的运用,在我国唐诗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如果还是按照字面意思进行英译的话,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对于典故的处理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译文的质量,根本不能够体现出当时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譬如《锦瑟》中庄生化蝶和望帝化鹃都是运用典故,这两个典故对于稍有文学常识的原文读者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对于译文读者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如果仅仅将这两句直译为:Zhuang Zhou’s puzzled“Is it the butterfly or I was dreaming?” King Wang’s bleeding heart’s restored in the cuckoo appealing。目的语读者肯定很难领悟作者的深层次含义,而且这样的编译让人读不出诗中的那种美景,因此对于所缺少的文化历史背景的补述是必要的。

六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工具,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文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不少英汉词汇的内涵意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under the rose”却指秘密和沉默。中国人常用“带刺的玫瑰”指“貌美而不易接近的姑娘”。“驴”和“as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呆傻,愚蠢”之意,如“蠢驴、silly ass”,但“驴”在汉语中也喻指性格暴躁,而“ass”在英语中还是“倔强”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内涵意义,文化对词汇意义的制约往往构成词汇理解和翻译的障碍。作为一位优秀的翻译者,把原文词汇中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气息融进译文而又使译文的意义准确明了,在译文中可能多地再现原来词汇的文化色彩,使读者充分领略词汇的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异域文化。

参考文献:

[1] 董务刚:《评许渊冲译诗〈江雪〉》,《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科版),1996年第4期。

[2] 龚景浩:《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5] 林语堂:《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6] 萧涤非、程千帆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7] 许渊冲:《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第3篇

[关键词]动能对等;英译策略;有效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49-01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论文试图从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翻译中国饮食文化英译的有效策略。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第四,注重情趣,讲究寓意;第五,食医结合。而在西方的烹饪书中介绍的菜都是以材料和烹饪的方法来命名的,所以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要从中国的特色入手,同时考虑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西方人在对待饮食文化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不同的,他们考虑的是食物是否有营养,是否健康。

二、文化差异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同表现

(一)词汇空缺

文化当中独有的事物(物态的或精神的、具象的或抽象的)在译语文化当中缺乏对应的词汇来予以表达,从而造成“词汇缺项”(lexical gap)的现象。如中国饮食文化中所独有的“包子”“汤圆”“米线”等,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与其所指意义相同的单词。而有些中国菜又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东坡肉”和“龙须面”;如果西方人不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就不会明白这两道菜是什么意思。因为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找不到相对等的词来翻译这两道菜。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的“肉”和“面”来理解这两道菜。

(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饮食问题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习语中也有一些表达和饮食有关。“吃……饭”在英语中翻译过来就是“making a living”,但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这个翻译另当别论。比如“吃政治饭”对等的翻译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 going in forpolitics”,而“吃算盘子”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doing business”(兰保荣,1985)

三、饮食文化的英译策略

有时候文化信息的翻译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去,其结果就是对等的标准不能完全做到了。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1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2.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汉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见或被忽视。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英语的green-eyed,翻译成汉语是“眼红”或者是“妒忌”而不是“眼绿”。由于在中西文化中的巨大差异,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由此会导致原文读者的反应与译文读者的反应不对等。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照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在一起,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酿酒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

为了达到功能对等翻译,译者必须:1.权衡在交际中涉及地所有因素;2.显现出各种选择余地的描写,尤其是在复杂的章节中;3.尝试一些可接受和易理解地描写(Jin,and Nida90),因此功能对等翻译被看作是许多译者的翻译方法。

当意译为了译文优美而忽略了译文的忠实时,功能对等翻译能够产生最接近原文的对等。一些译者在意译中,觉得有义务改正出现在译出语境中的错误,还有一些译者碰到他们不喜欢或不赞成的语句时,会毫不犹豫地删掉。这些译者的这种做法是修改文章,而不是翻译。因此意译中改正错误或删掉文中的内容会导致正确的表达意思,即原文中的意思表达错误,由此就缩小了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翻译目的就是产生最接近原文的对等。

意译的翻译者为了达到译文的优美,便倾向于夸大翻译或缩小翻译。另一方面,功能对等翻译目的是尽可能产生翻译准确。这两种方法虽然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是将导致两种理解意思。在翻译中,当处理文化内容时,过多地扭曲文化意思或过度地解释文化特点。意译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功能对等翻译也就不同。

四、结束语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翻译的情况,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相关文化知识的培养,这非一朝一夕之功。读者应该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样,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饮食文化被介绍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都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7

第4篇

关键词:粤菜菜单,翻译,方法

 

一、引言

在悠久璀璨的中国文化中,中国饮食文化独具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菜是中国传统著名菜系之一,以其独具一格的特色而闻名中外。随着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等大型国际性活动的相继举办,广东的旅游业也将会迅速发展。粤菜向国际友人提供了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感受广东特色文化的窗口。粤菜菜单的翻译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略,好的菜单翻译不仅能向外宾传达菜肴的信息,而且还有利于广东饮食文化的传播。粤菜菜单作为一种沟通渠道,它通过文字向食客传递广东饮食习惯和文化信息,在粤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弘扬广东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促进粤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粤菜菜单的英译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影响粤菜菜单英译的因素

1. 粤菜菜式中的词汇空缺

由于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和制作方法,并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区域饮食文化的特殊性必然也表现出语言的独特性,如粤菜中的“鸭母捻、油条”等词汇,严格的讲,在英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然而这两种翻译过来却是完全不同的食物,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背景。例如“鸭母捻”类似北方的汤圆,翻译为“Duck’s twist”,全然没有原文的意思,“油条”翻译为“Fried bread stick”。如果对饮食文化和背景知识疏于了解,译文读者无法体会到该菜的内涵。

2. 望文生义的误译

粤菜菜肴不仅注重色香味俱全,制作工艺精良,而且菜名讲究,往往采用比喻、夸张、象征、典故等方式,使得粤菜菜名名称美妙动听,形象逼真,而人们在品尝这些菜肴的同时也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但是这些菜名的特殊性也给翻译带来难度。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菜肴的原料、制作工艺、文化背景等,一旦把握不当,望文生义翻译,就会造成误解,不仅影响外宾的食欲,更起不到文化宣传和交流的效果。

如“凤爪”就是不是什么凤的脚,如翻译为“Phoenix Feet”就会让外国食客不知所云,产生误解。根据广东的文化及中国文化,“凤爪”即为“鸡爪”,如翻译为“Steamed Chicken Feet with Sauce”就让外国食客既知道制作原料、烹饪工艺和配料,也能浮想联翩,激发食欲。又如广东小吃“生肉包”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为“Raw Meet Bun”就会让外国食客觉得奇怪,一般在国外只见过生牛排、生鱼片等可以食用,却未见过生猪肉可以食用。其实,根据广东特色和制作工艺,“生肉包”就是蒸猪肉包,因而翻译为“Steamed Pork Bun”更准确,更能反映出其特色。论文参考,翻译。

3. 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粤菜菜肴主要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这种饮食观念导致了与国外的烹饪文化也不尽相同。论文参考,翻译。西方人不会食用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烹饪方法比较简单,而粤菜烹饪讲求整体和调和之美。广东的饮食除了饮食的目的,还要带来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而在烹饪原料上国外人不会食用动物内脏,但是这些经过煎、炒、炸等方法称为广东人餐桌上美味佳肴。“川贝雪梨猪肺汤”,“桑杏炖猪肺”应分别译为“Pig Lung Soup with Tendrilleaf FritillaryBulb and Pear”和“Stewed Pig’s Lungwith Mulberry Leaf and Apricot”让国外食客了解制作原料、工艺和辅料等。

三、粤菜菜单英译的原则与方法

1. 功能目的理论在粤菜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强调,翻译的方法和翻译的策略必须由译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根据该理论,决定任何翻译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该理论认为,源语文本(source text)和目的语文本(targettext)是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功能目的理论既重视译文功能,又照顾原作者和读者的利益,强调功能与忠实原则。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把译文功能与处于特定语境的原语文本同时加以细致的分析和考虑,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性。

粤菜菜单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语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来看,粤菜菜单属于“信息+呼唤”类型的文本,其预期译文功能是让外国人对该信息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有所了解。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传递菜肴制作原料、烹饪工艺、配料、造型等信息过程。因此,菜单翻译的核心内容是以目的为指导的“直入主题”,直接介绍、交代具体的制作原料、烹饪方法和配料等,再按照国外食客接受的习惯,让菜名起到开胃的目的,进而根据烹饪工艺、历史典故、文化背景进行传递,达到饮食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论文参考,翻译。

2. 粤菜菜单的翻译方法

粤菜菜单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充分体现出汉语的语言特点,在句法、词法和修辞等方面也运用独特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这些表达方法,反映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粤菜菜系较多,融地方特色、传统特色和历史典故于其中。因此中文菜单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还要兼顾文化信息的转换。论文参考,翻译。

根据功能目的理论的原则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粤菜菜单的英译方法大体可以规划为以下几种:

1)音译法

语言是系统符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国际社会,任何语言都在发生变化,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因而音译法被应用于粤菜菜单翻译这种语言特征、文化特色较强的领域,并能取得其他翻译方法达不到的效果。在粤菜中,有一部分菜名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的,因而在翻译中为了保持原有饮食文化的特色和风味,可采用音译法,让国外食客接受汉语拼音名称,了解中国特有的原汁原味饮食文化,从而达到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实现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翻译。

如粤菜中的“大同凤爪”就是按照音译方法翻译成“Datong Chicken Legs”,“玉环瑶柱脯”译为“Yuhuan Scallop Breast”,“麒麟蒸桂鱼”译为“Kirin Steamed Mandarin Fish”。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东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得到了外国人的认同和接受。

2)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反英语语言表达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使得内容和形式相符。这种翻译方法不但符合了功能目的论,且实现了语义和语形等值,因而这种方法在菜单翻译中较为普遍,一般用来翻译清楚直白的粤菜菜名。例如:“卤水鹅”(Marinated Goose),“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蒜香肉排”(Deep-friedSpare Ribs with Garlic)等。直译菜名实际就是还原菜肴的内容,忠实再现了菜肴的特色,确保了原汁原味,最易国外食客的理解和接受,使人一看便知菜肴的构成和特色。

3)意译法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语言表达形式成为翻译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在粤菜菜单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及带有联想性的菜名用具体而清晰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外,因为许多粤菜菜名具有一定的典故和文化背景,因而在翻译中可首先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形象,让食者未尝其菜,先听其名,便已食欲大开。因此,在翻译若照字面意思直译,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国外食客会不理解。例如:“手抓琵琶骨”(Braised Spare Ribs),“酿鸳鸯膏蟹”(Steamed Two Crabs Stuffed with Mash)等。这类翻译舍去了粤菜菜名中的比喻形象,只译出原义,并用简单明了的英语译出,将菜肴的制作原料和烹饪工艺介绍给食客,起到对饮食文化的交流。

4)借译法

借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国外人所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来部分翻译粤菜菜名。论文参考,翻译。和音译法的“输出”相反,借译法是一种“输入”,这也是达到功能目的论的一种最佳途径。中外语言在表达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和饮食文化中的不同之处,使得饮食文化间的交流产生可能。而这种饮食文化的交流反映在翻译上就是粤菜菜名的英译需要借助国外饮食文化的表达。只有这样,菜单的翻译才更具有特色,更为地道,更易为国外人理解和接受。

例如:“蜜汁叉烧”(Honey-Stewed Barbecue Pork),“爽脆海蛰”(Shredded Jelly Fish)等。这种译文通俗地道,容易为外国食客接受。

粤菜菜名英译方法灵活多变,有时同一道菜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翻译。具体方法的采用要求译者根据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遵守功能目的论的原则,实现菜单传递信息、吸引食客、弘扬广东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大型国际活动在广东的相继举办,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接触和了解广东及广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菜的推广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挑战,并肩负着弘扬广东饮食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重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粤菜菜名寓意深刻、蕴含典故、融合历史,因此菜单的翻译既要追求美感,考虑读者的接受和认知程度,也要在准确的基础上体现菜肴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的饮食文化特色。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涉外酒店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对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将有助于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东西方餐饮业中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特点

    由于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导致了不同的菜名命名方法,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需求目的。在西餐菜单里,只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的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而在中国,中餐菜肴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特点鲜明。既有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如辣子炒鸡丁、香爆芹菜鱿鱼丝、干锅鸡等)、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或历史典故等构成,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又有用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进行命名的菜名,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这些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这些菜肴的特点是选料极其庞杂,利用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而起了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却反映了菜肴的深刻含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

    二、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单翻译

    针对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可以用以下方式对中餐菜单进行翻译。

    (一)以写实性命名的菜谱的翻译

    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在翻译以写实性命名的中餐菜单的过程中,以菜肴内容和特色为主,译出菜名的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以达到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造型等信息的预期功能,让游客通过英文菜单了解菜肴的组成材料,烹制方式,口感味道等,指导食客有目的的品尝菜肴。

    1、菜名以主料开头的菜单:

    ①可以以主料(形状)+(with)辅料的方式,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例如: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西红柿炒鸡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②可以用主料(形状)+(with,in)味汁的方式,介绍菜肴的主料和味汁,例如:芥末鸭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葱油鸡chicken in scallion oil。

    2、菜名以烹制方法开头的菜单:

    ①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状)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②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状)+(with)辅料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辅料,例如:仔姜烧鸡条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

    3、对于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菜单:

    ①可以采取形状(口感)+主料+(with)辅料的方式,来介绍菜肴的形状(口感)和主料、辅料,例如:芝麻酥鸡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陈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时蔬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②也可以采取口感+烹法+主料的方式来介绍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例如: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4、在翻译以人名或地名开头的菜名时:

    ①可以采取人名(地名)+主料的方式,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例: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dumpling(Sichuan jiaozi);

    ②以人名(地名)+烹法+主料的方式进行翻译,以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烹法和主料,例:东坡煨肘DongPo stewed pork joint,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5、在中国菜谱中,有些菜为了突出其色道,用了赏心悦耳的名字,比如把鸡蛋(egg)称为木须;含蔬菜(vegetable)的菜肴为突出其色道称其为翡翠,用芙蓉指鸡蛋清(egg white);含多种谷物的菜名称为八宝或八珍等。翻译这些菜名时,应把这些用料的名称统一起来,例如:木须肉;翡翠虾仁,翡翠培根炒饭fried rice with bacon and mixed vegetables 翡翠烧麦steamed vegetable shaomai;芙蓉鸡片,蟹肉芙蓉蛋crab meat with egg white.

    (二)以写意性命名的菜名的翻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命名的菜名。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赋予菜肴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就不能用直译的办法,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译出其所指内容,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例如: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银丝掌中宝 silver-thread treasure on palm,凤爪—chicken feet,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

    (三)有些菜名对中国食客而言非常有意义,若直译其名,可能会引起东西文化方面的冲突。

    为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要考虑其真正的原料构成,以达到其应有的功能。例如,红烧狮子头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童子鸡 baby/tender/young chicken,红莲白雪藏龙 shrimp with shelled olive seed and egg white,龙虎凤大烩 thick soup of snake, wild cat and chicken,龙凤呈祥 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以上菜名的“狮子头”,“龙”“凤”若照直译成英语,势必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功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涉外酒店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对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将有助于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东西方餐饮业中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特点

由于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导致了不同的菜名命名方法,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需求目的。在西餐菜单里,只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的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而在中国,中餐菜肴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特点鲜明。既有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如辣子炒鸡丁、香爆芹菜鱿鱼丝、干锅鸡等)、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或历史典故等构成,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又有用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进行命名的菜名,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这些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这些菜肴的特点是选料极其庞杂,利用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而起了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却反映了菜肴的深刻含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

二、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单翻译

针对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可以用以下方式对中餐菜单进行翻译。

(一)以写实性命名的菜谱的翻译

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在翻译以写实性命名的中餐菜单的过程中,以菜肴内容和特色为主,译出菜名的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以达到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造型等信息的预期功能,让游客通过英文菜单了解菜肴的组成材料,烹制方式,口感味道等,指导食客有目的的品尝菜肴。

1、菜名以主料开头的菜单:

①可以以主料(形状)+(with)辅料的方式,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例如: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西红柿炒鸡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②可以用主料(形状)+(with,in)味汁的方式,介绍菜肴的主料和味汁,例如:芥末鸭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葱油鸡chicken in scallion oil。

2、菜名以烹制方法开头的菜单:

①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状)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②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状)+(with)辅料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辅料,例如:仔姜烧鸡条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

3、对于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菜单:

①可以采取形状(口感)+主料+(with)辅料的方式,来介绍菜肴的形状(口感)和主料、辅料,例如:芝麻酥鸡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陈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时蔬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②也可以采取口感+烹法+主料的方式来介绍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例如: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4、在翻译以人名或地名开头的菜名时:

①可以采取人名(地名)+主料的方式,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例: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dumpling(Sichuan jiaozi);

②以人名(地名)+烹法+主料的方式进行翻译,以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烹法和主料,例:东坡煨肘DongPo stewed pork joint,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5、在中国菜谱中,有些菜为了突出其色道,用了赏心悦耳的名字,比如把鸡蛋(egg)称为木须;含蔬菜(vegetable)的菜肴为突出其色道称其为翡翠,用芙蓉指鸡蛋清(egg white);含多种谷物的菜名称为八宝或八珍等。翻译这些菜名时,应把这些用料的名称统一起来,例如:木须肉;翡翠虾仁,翡翠培根炒饭fried rice with bacon and mixed vegetables 翡翠烧麦steamed vegetable shaomai;芙蓉鸡片,蟹肉芙蓉蛋crab meat with egg white.

(二)以写意性命名的菜名的翻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命名的菜名。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赋予菜肴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就不能用直译的办法,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译出其所指内容,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例如: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银丝掌中宝 silver-thread treasure on palm,凤爪—chicken feet,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

(三)有些菜名对中国食客而言非常有意义,若直译其名,可能会引起东西文化方面的冲突。

为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要考虑其真正的原料构成,以达到其应有的功能。例如,红烧狮子头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童子鸡 baby/tender/young chicken,红莲白雪藏龙 shrimp with shelled olive seed and egg white,龙虎凤大烩 thick soup of snake, wild cat and chicken,龙凤呈祥 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以上菜名的“狮子头”,“龙”“凤”若照直译成英语,势必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功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交流旅游经济旅游资料旅游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论文百事通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带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就成了旅游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资料的翻译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翻译工作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面临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译者需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旅游资料的英译情况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拼写语法错误;措辞不当;滥用汉语拼音(中式英语);文化信息处理不当等等。

旅游资料是一种宣传资料,其功能就是向读者亦即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引起游客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同时,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信息以文化为主,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考古到风土人情,无所不有,极具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翻译旅游资料就是要把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才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重点所在,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给这种文化的转换带来极大的困难。有的译文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有的译文的语法杂乱无章,错误百出。有的译者强行按中文的句法进行翻译。那就无法达到其英译的目的——吸引游客。比如用hangfootbuilding来翻译吊脚楼让人无法想象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建筑物。下面就旅游业相关的几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旅游资料的翻译

虽然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读者的文化为主,以译文为重,但是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是旅游资料中与其不同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在读者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作任何改变照直翻译,不但令外国游客不知何意,而且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达不到翻译的目的。那么译者应适当地增减文化点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所以采用删减、释义、类比、改译等方法。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MoonRabbit”而不译成“JadeRabbit”?让人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旅游景点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在旅游文化的介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译者对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学习,有条件的最好作实事求是的实地考察。想办法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中国悠久历史中有许多著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不增加说明,一般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有时候在翻译旅游资料中删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这些资料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兴趣。

值得一提的就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翻译选词时更应该慎重。比如说“楼”在英语中有许多个对应语,并不是可以随便调用的。浩然楼译为HaoranMansion,是因为这是一座公馆大楼式的建筑,岳阳楼译为YueyangTower,因为其形状类似塔,而天安门城楼是众所周知的类似检阅台、主席台的建筑,故译为theTianAnMenRostrum。

饮食文化的翻译

我国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如将韭菜合子译成ChiveBox就会让人费解,何为“Chive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对应了“box”?可见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这种传统小吃本身还不够了解。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不禁想到了“dumpling”一词,其所指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brDump1ing。此类英译名现已广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状与饺子相似,体积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词也可适用。综合考虑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笔者建议译为FriedLeekDumplings。

在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可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鱼SteamedMandarinFish、回锅肉Twice-cookedPork、炖牛肉StewedBeef。音译+意译:麻婆豆腐BeanCurdSichuanStyle、西苑饭店XiyuanHotel。意译:红烧狮子头BraisedMetBallswithBrawnSauce、棕子Pyramid-shapedDumpling。论文百事通

公示语的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都需要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然而,当海外旅游者来华发现“EntranceVisa”(凭票入内)、“FeePark”(收费停车场)、“TicketOfficeFor”(补票处),OffLimits(旅客止步)等非规范英译的公示语时又会作何感想呢?在北京,各街道路口都设置了路街名牌,如“长安街”。路牌上汉语“长安街”置于汉语拼音“CHANG''''ANJIE”之上组合共用。像这种路标中国人只看汉字就一目了然,而无看拼音的必要;海外旅游者不懂汉字,看了标注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明白这“JIE”意味着什么。如能将拼音CHANG''''ANJIE的“JIE”改用“AVE”或“AVENUE”岂不更恰当。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色公示语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语应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导致英译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语气的差异。新晨

突出服务、指示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旅游设施、旅游景点、旅游服务、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街区名称、旅游信息咨询等方面,如:InternationalDeparture国际出发、InternetCafe网吧、DrinkingWater饮用水、ShoppingMall购物商城、Information问询服务、CarRental租车服务。突出提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紧急救援等方面,如:TurnRight向右转弯、Slow减速行驶、NoParking严禁停车。严格禁用生僻词汇,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严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场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汉英对译。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公示信息经确认实有必要保留,在暂时无法找到对应译法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实际功能需要选择适宜形式风格进行试译,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进行检验。在确认不会产生任何误解的情况下才可广泛应用。

总之,中国要实现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必须重视旅游英语翻译的作用。分析其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恰当翻译旅游资料,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旅游英语翻译得好,会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小学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的背景

一般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了指狭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外,还泛指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独有的特征。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意义(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为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意义的表达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听到别人赞扬时,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在回答时所用的语言就不同。说英语的人一般说“Thankyou”以示接受对方诚心诚意的赞扬,而说汉语的人则往往要使用一些语句来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类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言的组织形式;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用于不同场合,如若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既使结构规则正确无误,不注意使用规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英语文化是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的基础。因此在语言学习中,一定要从文化的角度组织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规则,从而用获得的文化去感染语言。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曾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1_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从中不难看出,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两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以下简称“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育不仅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得以确认,而且有关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地列在《标准》中。在《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别强调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所以,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的特质就是它本身带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语言需要了解和体会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语言的学习沦为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下面介绍几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1.在学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接触目标语言素材,观察与参与目标语交际活动,学习有关目标语及其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把语言材料和活动的交际性、跨文化体验及语言认知作为重要的原则。教学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师还可以补充大量的其他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包含着西方英语语系的文化烙印,涉及问候、购物、祝愿、饮食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民族的差异的背后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但是直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入,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听天书无异。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跨文化差异的幻灯片或视频,根据看到的内容组织表演,如:场景一:一位中国人与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中国人通常会问“你吃了吗?”用英语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场景二:一位美国老太太,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令人感觉很有品位。一位中国朋友很想表示美国太太显得年轻,让他实在看不出实际年龄,于是问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国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很开心地回答:“过奖了,我都七十五啦!”那当外国老太太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只能故作镇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学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诉他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有“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了,不问“吃了吗?”。让文化的意识缓缓渗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交际中注重这些文化,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材是教师输人文化最好的载体,在现行的教材中,编者已经较好地关注到了文化的编写。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从3A到6B的八册教材中,在每册中都输入了一定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打开了通晓文化的窗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因势利导,积少成多,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当自己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要礼貌地说“Thankyou”。.

在四年级教材中,当谈论到用餐时,学习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时,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于是,他们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现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语中它指的是二楼,而美语中则是指一楼;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举办化妆晚会,小孩会提着南瓜灯笼游玩或拿着提篓去挨家挨户讨糖吃。在此我们可以介绍如果哪户人家不给小孩糖果吃,当地的小孩怎么想办法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我们一些他们的想法后,我再告诉他们当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和南瓜灯的故事。了解这些节日知识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了。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机会实践,就会产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强烈欲望。

2.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化

(1)发挥想象巧编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用外语进行的有意义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环境。可以选取西方小孩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只告诉学生故事的开头,请几位小朋友为故事续写情节,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依据他的生活经验来续写,往往小朋友要根据上一个小朋友的情节往下发展,这对小朋友的逻辑思维有很好的锻炼。

在欣赏完小朋友们编的故事后,接着再向学生展示这篇小故事的原文,让我们观察西方的小学生是怎样看待问题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验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英文经典动画影片赏析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效果不同凡响。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通道输入。可以选取时下很流行的几部英文动画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对英语国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达进行指导。

(3)结合关注的热点、联系生活和热点话题开展主题活动

其实我们常常能遇上国际上的重要节日,如国际爱眼日(6月6日)、国际爱牙日(9月20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日)等等。以此为契机,举办—些主题活动,如,假设我们用简单的英文写一封E-一mall给美国的小朋友,介绍我们这边国际儿童图书日的活动,并告诉他(她)我最喜欢的图书的名字叫什么,我为什么喜欢它,并请美国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宣传海报和贴图。

3.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渗透文化

(1)设立文化墙

建立班级文化墙,通过这个小小的一面墙认识和传递世界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在班级的一面墙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锦,及时张贴结合教材关于文化知识的图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之余,通过阅读拓展文本知识与文化。在学习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文化墙,开设一系列与圣诞文化有关的集锦,①不同意味的圣诞节;②圣诞礼物放在袜子里——关于圣诞袜的传说;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④圣诞美食——教你做香浓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诞祝福英语等等。

(2)建设文化角

这是个在黑板的某个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尽管他是个小小的角落,却也是输入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以“及时、直观、有趣”而让学生喜欢。“及时”是指教师和学生能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内容,学生面对的文化知识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时刻面向学生,随时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每天一句英语谚语、励志语言或者英语绕口令等,那迎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自然而然就被学生捕捉到了。一种文化的氛围也就在课堂中渐渐弥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劳而获),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绕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这样的文化角就像是一个个朋友在同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这个小小的角落让人感觉到角落虽小,而意义极大。

4.比较文化差异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理解

小学英语教材涉及的几乎都是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考虑并不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似乎只是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还应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随着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我们在和国际接轨时,不要忘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意识教育。

(1)节日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其实西方还有许多节日如降灵节、耶稣受难日、耶稣升天节、忏悔节等我们不是很熟悉种景象。中国的“四时八节”与气候的变换联系在一起的,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

(2)姓名差异中国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异,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约翰·维尔逊,维尔逊是姓,约翰是名。我们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军,李是姓,军是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中国人注重祖辈血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强调个性,更为注重自己是个个体,所以以代表自己个体的名放在前面。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思想、信息和文化知识的传递,不能正确传递文化差异的翻译会变成无效的翻译,因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是翻译,它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的基本概念既是源语言与目标与的互相转换。

“社会属性”是语言的特点,提出了语言与文化亲密关系。一方面,语言系统这一基本要素是构成文化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系统的其他要素都需要由语言来传达,从而得到演进发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交际可以分为同一文化内部的成员之间的交际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交际(即跨文化交际),而文化的交际很大部分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由于地球上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其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如词汇层,句法层,语域层等均折射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翻译者在翻译语言的同时承载着沟通的思想、交流文化的重任。因此,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翻译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性

翻译作为交际双方的“使者”,穿梭于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翻译的交际行为决定了译者不得不面对所有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和文化冲突问题。翻译的信息接受和解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翻译之难在于它不仅是个语言转换的问题,其中包含了文化上的差异,观点立场上的差异,知识层次的差异,以及两种语言之间无法简单转换的矛盾和不端正的翻译态度等所造成的种种问题。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接受者能实现在思想上与文化上的交流。因而,译者假若要想在最大程度上贴近源语的内容及文体风格,就需要认真解读附着在语言层之外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并传递给读者。

翻译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背景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基督教自公元一世纪产生以来,其宗教观对欧美国家的精神世界的影长达两千年,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语言文化中,产生了以圣经故事为创作材料的圣经文学,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有宗教的痕迹。例如:He ran as if the Old Boy were after him. "Old Boy"本意为“老友”、“老兄”,在这里却是“魔王”、“撒旦“。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跑得很快,好像魔鬼在追他似的”。

2、词汇空缺与一词多义

译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脑中接收、分析、理解语言音信息的同时,还要启动另一套语言系统搜寻的相应的语言符号,进行编码后迅速表达出来。实际上,由于概念的不同,英汉语言中存在着词语“不对等”的现象。例如,以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烹调方法为例,有煸(炒)、爆、炸、煎、清炒、清蒸、红烧、煲(炯、炖、喂)、烫(白灼)、焙、铁扒、汞、熏、汁卤、腌、足有巧种之多。但英语中相应的词汇寥寥无几。中餐的米饭可以是炒饭,也可以是白饭,假若译成 rice显得过于笼统。“炒饭”不妨译成"fried rice",“白饭”译成"steamed rice",除非特别讲明,一般应把米饭译成"steamed rice"。 英语中的许多词语在汉语中也有空缺,如西方一此国家的爵位称号,在中国的语汇里就没有对等的词语。

一词多义现象也是翻译时的一人难题。比如翻译“一所外向型、多模式、高质量的品牌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外向型”指的是培养外语人才、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一所学校。不可套用“外向型经济”时所用的"exported oriented"一语,可译为"a school oriented toward the outside world"或`multiple syllabi"。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情景教学法,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英语原声电影。英语原声电影的语言来自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提供的语言材料真实环境。在电影中也最容易接触到广义文化内容:英语语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吸等文化现象。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观看英语原声影片是听力课与影视欣赏课常采用的教学方式,现在,教师可完全运用到翻译教学中来。英语电影的语言具有自发性、无准备性、句式多变、直观性,语感较强等特点,与生活中真正的翻译场景相似;况且,英语电影中的语言文化内容丰富,学生能从中学到大量的习语和表达方式,是熟悉了解外国文化很好的材料。因此,翻译教学让学生多看多译原声电影,有利于学生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从语义和语体两方面重现原文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翻译课堂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与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使用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作者把重心放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课上,我们侧重传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除了传授常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之外,还重点训练怎样翻译习语,怎样翻译商务广告、商标、商号、外贸函电、商务合同、商务说明书等商务语篇。论文论述了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六大文化因素:地理环境、历史、宗教、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并探讨了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五种翻译策略:直译、意译、音译、借用和套用。最后论文通过“商标翻译”实例来论证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本文能帮助英语教师(包括作者本人)反思文化教学观,明确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从而促使我们英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翻译学X21.武汉:湖一化教育出版社.2000.

2.工新.功能对等对利技英语翻译教学的指汁作用IJI.内蒙古工业人学学报(社会利学版)

3.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2 I.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