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技术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1: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技术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技术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支撑

随着经济、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

一在课前:

(一)为教师的课前备课提供参考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去广泛阅读有关的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搜集处理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

(二)为学生准备学习素材提供途径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充分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信息传递的途径,丰富了信息资源的门类,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手段,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增强了人们的信息意识,这使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利用各个网站,可以获得网络环境下珍贵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学生可以从中查找所需的学习素材。

例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在课中: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一次现代化的大变革。计算机能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它操作方便快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带来了课堂效益的提高。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如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

(三)解决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理解,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启发学生思维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内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内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启发思维,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五)弥补教材不足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课后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延伸课堂教学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为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提供渠道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在课后,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以网络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渠道。例如网络课堂就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三)可布置形式不同的作业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传统的作业形式只注重于学生的写、算,比较单调、乏味,学生的兴趣不高,学生只忙于应付老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要在作业布置上下功夫,力避重复、单一的练习作业,精心设计与安排训练内容。作业形式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书面形式,可以是口头的、操作性的,也可以是作品的展示。

如利用网络去查询一些数学小常识在课上汇报;学了几何形体后,布置学生利用计算机画一画有关的几何形体,加深认识;六年级学生学了统计图表后,可以布置学生利用Excel设计一个统计图表。教师还可以利用个人教学网站,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网络作业。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运用,是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的支撑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

第2篇

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中心环节。儿童的阅读要通过内部的语言把阅读材料变化成自己理解的内容。通过阅读,不仅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起到巩固记忆、扩大联想和加深理解的作用。而且,为儿童的写作提供范例和心理准备,不仅对识字、作文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多种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现以九年义务制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为例,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化教师的角色,变"演员"为"导演"。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通过分析,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查找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

由此教师较好地完成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对语文越感兴趣,语文能力也就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

教授《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杨梅树、杨梅果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杨梅树、杨梅果的欲望。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旧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式教育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主体教育是对旧式教育辨证的否定,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学生当成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或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实现主体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在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下进行的。

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二段时,如何把雨中杨梅树的可爱讲清楚呢?教师首先出示动画片:一幅细雨如丝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来理解春雨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紧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计算机显示杨梅在细雨如丝的背景上不断长大,让学生观赏杨梅树贪婪吮吸春雨的诱人画面,在那身临其境的境界中去体会"贪婪"、"吮吸"的含义。再接下来,教师把杨梅树吮吸甘露,不断旺盛生长的样子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此时面对那翠滴的杨梅树不由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它是那么可爱。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学生在计算机上读有声读物,看提示加以思考,并调出描写杨梅树生长的动画片进行学习,动画片中配合教材组织的画面,配以播音员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写作方法,体会出雨中杨梅树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样子。

在讲杨梅果时,教师也同样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地完成了第三段的教学任务。学习时,学生特别对杨梅果那鲜红的果肉和那甜津津的味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画面中的儿童吃杨梅果的样子,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谗得口水直流,使学生们产生了对杨梅的喜爱,从而更加增加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语言文字是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认识的工具。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第3篇

1、在备课的过程中有效运用备课是教师讲好课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代的进步,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对教师来说是有利的,但是这也对教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对教材知识了如指掌外,还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挑选出和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很多都是离不开网络这个重要的信息平台的。可以通过认真的听网上的公开课来汲取其精华知识为我所用,也可以在网上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优秀的教师交流沟通,共同来探讨化学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经典的题型或者教案进行筛选和分析,精选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然后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总之,在化学教学的备课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是非常关键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课备得足够的充分,教师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有用的知识教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得知识。

2、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运用化学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科学,研究原子、分子等的结构、性质、组成、以及它们的变化发展规律,其中有些概念、化学式、化学反应等是比较抽象的,靠想象是很难真正理解的,此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模拟这些粒子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模拟分子的形成过程、粒子的运动过程以及物质的溶解过程等等,将一些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化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具备进行实验操作的条件,有的学校虽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条件但是仍然有许多大型的或者是复杂的实验是不能够在学校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可以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实验,计算机集声音、图像、动态视觉效果为一体,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做虚拟实验的乐趣。化学也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科学,可以利用拍照、摄像、观察生活现象等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利用多媒体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的场景,为教学内容提供新的有用的补充,使化学的教学资源更为丰富。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要注意: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运用多媒体教学与选择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创造出的虚拟的教学环境,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实实在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切身参与的体验。第二,要有明确的化学学科教学目标,切忌一味地教学课件的演示,教学课件的演示应以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制作课件,做到兼顾完成教学目标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双重效果。

二、结语

第4篇

一、融合媒体技术,激发学书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传统书法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而小学生年龄小,天性好动,自制力差,有效注意力不长,再加上手指手腕发育不成熟易疲劳等,学生开始时还觉得新奇,然而时间一久就会渐渐地就会失去学写字的兴趣。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善用多媒技术展示色彩明丽的图像,演示鲜活生动的视频,播放优美的音乐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书兴趣。(一)美妙的音乐——动情。“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学习书法需要气定神闲,即所谓的“心躁则笔躁,心静则笔安。”据心理学家分析,音乐对人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在优美的韵律之中,学生更容易屏息凝神进入书境。因此,或在课前休息时,或在新课导入时,或在欣赏作品时,或在课中学生自由练字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名乐,如《平湖秋月》《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让学生静心静气,在轻松、平静、舒心的氛围中,心悦神凝,进入书法学习的状态。另外,书法与音乐都具有节奏、旋律、变化、和谐等相通之处。当代书法家李斌权先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表演音乐书法《高山流水》等令人震憾。同样在欣赏课中也可根据不同书法家、不同作品、不同书体配以节奏快慢、起伏相似的旋律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既能培养学生的情趣,陶冶情操,又能让学生对获得更多的书法作品信息,感悟书法的魅力。(二)精美的画面——激情。精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兴趣盎然。在教学《“山”字与山字旁的书写》时,先通过让学生观看一组雄险的泰山、秀甲天下的武夷山、奇峻的黄山等祖国名山图片(配乐),让学生被江山如画的美景所吸引,然后出现甲骨文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字。教师用动情的语言一边叙述一边展示“山”字“甲骨—金文—篆隶—草楷行”的演变的精美图片。此刻,笔者从学生眼里流露出的惊奇眼神中,深信其在这好奇心的驱使下,既感悟到古代书法“山”的多样写法,又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出无限的学书情趣。(三)优美的视频——燃情。视频具有视听同步化、图像动态化的优点,传递信息生动形象。片中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历历在目,印入脑海。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程的安排,适时地穿插有关书法家学书的奇闻轶事视频,如欧阳询夜宿观碑、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张旭观物悟书、怀素蕉叶练字、智永笔冢故事等,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部分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写毛笔字的,耐心不足,随意乱画,甚至问教师练好字的秘诀,想一蹴而就。此时播放《王献之依缸习字》这一动画故事给学生看。当看到王献之不论严寒还酷暑坚持不懈练习,洗笔之水竟把水池染成墨池时,学生明白了“秘诀”是什么。由于移到主人公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精神的感染,学生的“野性”自然收敛了许多,学书热情也就多了一份。

二、融合媒体技术,优化书法教学

(一)微课讲演,省时高效。“微课”这种以视频为载体、利用文字、图像、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来辅助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教师的钟爱。如在书法教学中嵌入微课会让教师一劳永逸,事半功倍。教师在课前可以把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的讲解,汉字结构的安排,以及部分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微课的方式录制好,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看得清楚,听得认真,更容易掌握书写方法。如教学“山”字旁时,把事先录制好的微课(“山”在左时,“山”字偏字的左上,字形稍小,中竖稍长,竖折的折较斜如“峰”、“峻”等字;“山”字在上下时中竖较短,在上时字形稍小,在下时字形稍扁如“崇”“炭”“岳”等)进行播放时,竟连平时最好动的学生都听得十分细致,后来在练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对字形结构掌握得又快又好。教师既教得轻松,又省时高效,一举多得。。近两年来笔者从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字体结构的安排、章法布局等方面精心录制了30多节微课,并与其他教师分享,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书法教学的开展。(三)展台展示,直观形象1.强化指导。书法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学科,受班生数的制约,一堂课很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如果采取集体示范,因学生离讲台远近、角度不一致等问题,无论是把纸平铺着范写,让学生站起来围着看,还是把纸挂起来书写,都不能把信息全面、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再者也很难组织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展示台示范,学生在大屏幕上可以全方位地观摩到教师起笔、行笔、收笔,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的运行走向,甚至笔墨渗透效果等。学生看得真切,印象深刻,学起来也更容易。特别是在突破重、难点上,更是优秀至极。例如,初学写字的学生不知如何中锋运笔,为解决这一重难点,笔者首先在投影下分别用侧锋和中锋在宣纸上书写两组横和竖,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不同点。经过一番讨论、分析、感悟,发现中锋写的笔画沉稳、厚实、凝练、富有立体感和力透纸背感;接着拿着一支毛笔告诉学生毛笔的笔头分为三个部分:笔尖(笔锋)、笔肚、笔根。把笔尖笔肚运行在笔画的中间,就像汽车行驶在马路中间一样就叫中锋行笔;然后把事先用单线钩画、红线标注好行笔步骤的横和竖画摆在投影仪下,提笔示范并讲解写横:①空中取势轻入斜顿(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笔尖在上笔肚在下),②运指腕把笔肚向外推送至笔画中间(这一细微的调锋动作,教师反复示范,让学生观察细致后,反复练习),③中锋右行(再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笔肚在右前,笔尖在后),④顿笔收笔。写竖:①逆锋轻入斜顿(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笔尖在左上笔肚右下),②运指腕把笔肚向内推送至笔画中间(教师反复示范),③中锋下行(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笔肚在正下方前,笔尖在后),④顿笔收笔(或出锋)。这样学生细致观察了指、腕细微运行变化的全过程,明白了运笔方法,掌握起来也更容易,正如孙过庭所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2.促进评价。学生的表现欲强,让学生在展台上“实战演练”,其积极性高。教师既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书法的动态情况,又可捕捉学生存在的共性错误,作统一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可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利用展台把作业的局部放大,与原帖对比,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写得好的地方画个红圈,或评四星、五星。不但能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写的字与范字之间的差别,也能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别,既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又提升了临写水平,而且有益于催化学生的学书乐趣。3.开阔视野书法课不能上成单纯的练字课,还要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指出:“世人承认的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教师可充分利用展台展示:如妍美劲健、潇洒俊逸的王羲之《兰亭序》;宽博遒劲、朴拙雄浑的颜真卿《勤礼碑》;骨力峻拔、结构严谨的柳公权《玄秘塔》;欹侧险峻、清和秀健的欧阳询《九成宫》等不朽的经典之作来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从经典作品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浓淡、行笔的疾缓、章法的变化等处细微观察,学习欣赏,学会审美,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艺术的熏陶,感悟书法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乐学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外,教师还可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声、色、光和对字的部件的移高、降低、拉长、缩短、放宽、变窄等,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构字规律;通过镜头的放大、慢放、定格、循环播放等形式,突出重点或细节部分,让学生细致观察、揣摩、感悟;通过一些简单的线条、几何图形、动画设计等来帮助学生找准笔画的位置。总之,教师巧用课件既能让学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最终把每个字写得规范、美观,又能创造出精彩、有趣的书法课堂,激发学生学书兴趣。

三、融合媒体技术,拓展学书空间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鼓励学校、教师、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加强交流,构建开放的网络书法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一)互联网+多元学书。书法学习是一个“时习”加“恒习”的渐近过程,一周一节课的书法教学既满足不了好学书法学生的热切需求,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书法水平。而利用互联网交流学习,能拓展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笔者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搜集大量书法技法知识,学习古人碑帖中的范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不同时期的大书法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二是推荐学生进入《中国教育书法网》中的书法常识,《福建书法教育网》中的书法课堂了解书法知识等网站,获取丰富的书法学习资源;三是特别介绍学生每天观看央视“书法频道”中午12点30分《一日一字》或晚上20点30分《名师讲堂》,通过亲近名师,感悟书韵,提高书写技艺。(二)微信交流,便捷有趣。微信是当下最便捷的交流平台,可跨越时空,随时交流沟通。笔者充分利用微信的特点,创建了班级书法微信群来加强书法学习交流,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在群里笔者有时上传部分优秀的书法教学视频、微课、名贴等供学生在家一边看,一边写,学生对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揣摩,然后再写;有时把教学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在微信中强调指出;有时也可以针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交流。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把在家练习视频和作品上传群里,而教师也会及时点评,对写得好的地方“点赞”,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对优秀作品发表情包赞赏。另外还搜集学生优秀习作,拍成照片,利用媒体技术装裱成册发到群里(或在课堂展播)。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精美的作品更是兴奋不已,而写得不是很好的学生也会效仿、趋从。参与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中,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成就感越来越强,渐渐形成学习书法的内驱力。

作者:刘武平 单位:邵武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应用优势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就美术教学来说,小学生通过对其他优秀作品的欣赏,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这种任务的驱使与传统的说教教学方法不同,小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愉悦情境中可以积极、快乐地进行探索与学习,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前提的这种整合顺应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利用课程的性质积极进行情境的创设,为小学生充分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空间。例如欣赏《各民族朋友》时,如若只看课本中的图片,很可能会影响到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如若将信息技术利用进来,多下载一些关于我国各个民族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感受到多民族的生活差异,让自己的情感融入于其中,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总结各个民族的代表性,使其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展现出来。另外,教师再通过收集一些成功之作与失败之笔,通过举一反三说明成败的因素,使小学生继而掌握其绘画的深层内涵。

二、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须要注重对小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在实现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继而通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想方设法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来画虫》这一节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先利用计算机收集相关虫的图片与资料,再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查找这些虫虫的绘画方法,并收集相应的资料,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分组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通过协作来完成虫的绘制,并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

三、注重信息技术的平台作用

第6篇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良好英语交际环境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效地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亦可以而且主要是口头的。英语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精心设计。注意创建良好的交际环境,我们有很多办法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而信息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2.转变传统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指“学生外语实践量大、面宽”,而“快节奏”指“设计信息技术课件时,英语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我们更能多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增强英语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l)、自由交际(freecommunication)等工作,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地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合作学习”、随境创设”、“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意义构建”等多样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3.转变传统教师观念和学生观念

第7篇

传统外语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背诵、做题为主,学生基本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课堂记笔记,课后复习做题。不可否认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短时间高强度的知识输入,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建构的过程,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创新力。将信息技术引入外语教学可以极大地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其集音频、视频和文字为一体的特征可以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内化语言知识,并敢于对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自我思索而非坐等老师答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四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将给外语教学带来变革性的影响。

1.1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之后,教师由之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1.1课前准备阶段

不同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在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外语教学模式可尝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小组协作、问题教学法等更加多元化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讲授“节日”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中西方节日的资料,之后学生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选取“节日”主题的一个侧面做幻灯片展示以及自我陈述。虽然教师依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承担着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文字、短片、音频等)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责任,不可否认的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新涌现的教学法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入到课前预习准备阶段有利于使其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

1.1.2课堂活动组织

外语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当适当增加讲授知识的比例。以中国农历新年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先查阅资料把相关的核心词汇做成幻灯片进行讲解,之后将这些词汇套用在学生较为熟知的句型中,同时注意把握话语的难易度。在学生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播放介绍中国农历新年的短片,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之前知识的完善和补充。讲授之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复习所学、运用所学的实践机会,例如布置相关的口语或者作文练习,通过语言的输出完善二语习得进程。学生作为外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展开。外语学习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于实践,学会知识的自我建构,其中包含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1.1.3课后评价阶段

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大学外语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地评定学习成绩的优劣,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及其发展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除考试外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形式。传统型教师课堂评价或是考试批分的形式过于片面、绝对化,无法全面评定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可以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实现评价主体及方式的多元化。

1.2从传统课本到立体化、多维度教材的转变

狭义的教材主要指纸质版本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则是指一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含纸质版本的教科书、教辅资料,以及多媒体音像资料、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教学内容有了从量到质的变化,根据多元智能理念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而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智能就必须鼓励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资源(如词典、英文报刊、图书馆资源、互联网信息等),使他们在不同阶段达到相应的资源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1.2.1教学内容的多样、直观、无限性

传统课本及教参构成的教学内容单一并且缺乏互动性,而信息技术呈现的教学内容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无限扩展性。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尝试二十分钟左右视频短片的教学模式,例如:“TED演讲、skillshare、MOOC”等网站无一不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气息;而在中国成立于2012年的“天下网校”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专业的知识交互与共享平台,通过汇聚全国各行各业的业界权威与名家名师,制作精良的原创教程,建造一条能够将惠及大众的实用性知识、技能和名家理念直接传递至学员本人的知识通道。在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的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可通过主题资源网站、教学软件、模拟动画、论坛、博客和自制幻灯片等途径获取极其丰富的教学材料。

1.2.2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虽然目前中国大部分的高校难以做到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电脑以及多媒体播放仪器,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下载教学视频、查找学习资料和进行在线交流等活动,不可否认教学内容正朝着精品化、移动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课本之外,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拥有了无限学习的资源。考虑到学习者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分钟,网络教学视频通常在10到15分钟之间,为了将一个知识点讲述清楚采用了基于知识点的内容切片,将知识要点进行拆解以连续剧集的形式分集讲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1.2.3教学内容的互动、即时性

传统课本上的知识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知识的更替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信息技术引领下大学外语教学将技术融入课程,可实现知识的即时更新以及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通常成年人倾向于主动式的学习,因此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或是遇到的问题,必须成为课程中的一环,才会产生满意的学习成效。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不应当完全忽视传统课本作为知识传授样本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灵活地将技术融入课程、技术启迪创新,大学生的学习要有更明确的动机来当前导,而这动机又必须和学习者本身的生活经验、个人需求、或遭遇的问题连动,并且以实作、体验的方式进行,才会是一堂有效又难忘的课程。模拟软件、博客、论坛、主题资源网站、微信等技术的涌现无疑给传统外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互动与即时性。

1.3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到与课程的整合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发展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阶段。现在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学或者辅助学习,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1.3.1课内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模式根据技术支撑环境不同可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基于网络教室、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等多种不同的课内整合模式。在多媒体教室内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室相比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多种形式讲解知识点,可分步骤、分阶段再现复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基于网络教室的教学模式下实现了师生每人一台电脑的教学技术支持环境,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主学习。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知识的演示工具,更是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认知工具。

1.3.2课外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外整合模式可为学生提供网络交流、互评、资源搜集以及教师网络评价、监督和辅导平台。以适时教学模式为例,教师首先通过网络平台预习内容,包括背景知识、视频及音频介绍等;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阅读相关知识后,可以在线与教师、同学交流心得,之后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反馈后可对之前的备课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与修改,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替;在学生课外预习、教师课前收集学习反馈情况的基础上创设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利用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适时教学模式设置了“难题探究”环节,将与之前知识相关联的主题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一步自学和探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以及给予必要的辅导。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已经融会贯通了整个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环节,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自主性及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实时跟踪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是现代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结语

第8篇

1.培养学生自主性及研究性在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及研究性的学习能力,使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变得更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学生通过网络来搜寻自己所需要和补充的资料,针对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疑点进行自主学习、分析、讨论、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2.有助于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与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教师变为网络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网络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且个性的学习空间,师生之间逐渐形成一种平等民族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密切,课堂的气氛也变得和谐又活跃。

二、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中职政治教学研究

1.网络技术与政治课题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预习性的作业,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对所要接触的政治原理概念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目的是为教学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之后,教师便可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生一步步引导到之前所学理论知识上,通过生动的表述方式,由浅入深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政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PPT或者视频的形式把所看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其他政治学原理结合起来,形成自我的政治原理体系,加强学生对整个政治学科的透彻了解,进而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探索性。

2.创新课件提高政治课的趣味性中职时期的学生往都热衷于一些时尚流行的事物,政治学科总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聊沉闷的感觉,更难谈兴趣。此时中职政治教师就应该利用丰富的网络知识,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时事事件通过图片和视频制成教学课件传授于学生,这样在结合政治课本的前提下,学生们更乐于接受,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其次可以教学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来随时咨询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继而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中职政治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的开展中职政治的教学工作。

3.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不管任何时期,政治学科都始终贯穿在我们整个学习生涯中,由此看见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更是各位教师老生常谈的内容。教师一遍遍的强调这一观点,就是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学习理论轻于实践,尤其是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政治教学。这一点作为中职教师来说非常重要,而解决这一难点更是让中职政治教师绞尽脑汁。网络技术条件的产生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课堂上老是通过播放一些时事政治,国内外新闻来联系所学理论知识,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对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4.实现教师多渠道、多手段教学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网络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实现了声形并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实现了有效性的教学目的。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政治教学,使得政治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教师通过多渠道、多手段进行教学完成网络知识的运用与整合,更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营造出一种和谐活跃的氛围,使得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掌握,这样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同时,中职时期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将学生的思想带动起来,进而确保政治教学工作有效合理的进行。

三、结束语

第9篇

1.1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在中考中失利,为了学习通信技术而报读该校的通信技术专业,但各个学生间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较为保守,使教学内容受到一定的限制。

1.2教师能力有限

教师是为学生传授知识的人,没有教师引导,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方向和目标,但现在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且缺乏专业的教学素养,学校也未就其制订严格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态度不够认真,部分教师能力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专业的教学内容,学生常常觉得一堂课下来,自己并未学到知识。

1.3教学设备较为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该专业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善教学实验设备,以使该专业教学能够顺应时代的脚步,满足教学需求,但大部分学校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学生无法通过实验设备进行学习。如果学校缺乏设备,就会导致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理论教学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效率明显低下,阻碍了该专业教学的发展。

1.4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大部分学生学习该专业只是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社会竞争压力过大,不少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后找不到较好的就业单位或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符,导致大多数对该专业没兴趣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普遍较低。

2提高中职通信技术教学水平的策略

2.1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学校的通信技术教材中涉及了数字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多种通信教学内容,但并未对现代最新的通信技术原理、应用和发展进行讲解。由于现代通信技术中理工专业的知识较多,因此,需要在满足教学大纲可行性的教学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选择与之相应的教材,教师在进行授课前需了解教材的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专业确定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使用的教材应以计算机通信网为主,然后讲授数据通信、程控交换和用户接入网等方面的知识;测控或自动化类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应以基础通讯技术为主,将系统升级方面的相关知识作为重点,向学生讲授一些通信预备方面的知识。

2.2改善教学方式

当前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较广,但授课方式仍旧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应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利用专业通信软件或数学分析工具转化为直观的曲线分析图像,多鼓励学生在课后编辑程序。此外,还可利用设备或多媒体软件对一些技术进行演示,利用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真正发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填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空白和盲点,让更多学生开始热爱学习,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教师自身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还要紧跟社会最新研究的脚步,将最新的知识带入课堂。例如,对物联网和三网融合新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穿插一些传感器网络、电信网络和ID技术等相关知识。由于该科目的教材无法对新科技的理论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因此,需要教师考虑并决定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

2.4实验教学的改革

我国该课程的实验大多采用的是试验箱,但在实验课中,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和范围都较少,主要是因为实验设备的增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学校无力承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研究发明一些仿真软件来弥补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有效实现该课程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互结合的实验性教学,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Matlab和LabVIEW软件,在对卫星通信系统进行设计时,可在模板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其传输链路系统进行分解。课前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上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通讯系统的实验工作。该类仿真技术在教学中有较大的价值,教师需合理运用该技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