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1: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务管理研究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 企业金融投资财务管理决策的体系建设刍议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设计 企业对外投资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投资财务风险管理探讨 海外项目投资财务风险防范及应对 供电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 浅议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 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研究 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初探 小议构建投资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能源企业项目融资财务风险控制 公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体系的构建 风险投资财务评价中会计报表关联性分析 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财务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高速公路项目投资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的探讨 关于高速公路项目投资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的研究 投资建设项目决策中的财务评价 浅论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品牌专项投资财务分析探讨 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
[3]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EB/OL].,2005.
[4] 黄德春.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3.
[5] 郑燕.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及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
[6] 牛东晓,许聪.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火电厂项目影响后评价研究[J].华东电力,2010,38(9).
[7] 李勇,王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电力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8] 苏浩.电力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体系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
[9] 曾聪.电力工程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四川水力发电,2010(3).
摘要:网上报销系统通过在线单据填写、业务审批、财务审核实现财务信息化、一体化,是e时代新财务手段。网上报销系统给财务管理带来变革的同时,其自身的数据安全和系统风险控制也面临考验。在新形势下對企业网上报销系统进行风险防范十分必要。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网上报销系统的概念,网上报销系统即通过程序协助企业完成报销业务这项工作的软件系统。
其次从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进步,软硬件成熟的条件;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要与渴求;以及现在手工报销方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财务管理的现状等几个方面说明,网上报销系统应用对于大中型企业迫在眉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然后通过网上报销系统简易流程图直观分析了网上报销系统相比传统手工报销方式在企业内控、财务管理、支付工续、后期查询统计等方面的优势。
最后重点阐述在选择网上报销系统、建设网上报销系统以及后期使用、维护系统时,各环节需要考虑的风险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文章旨在使网上报销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安全规范地运行,使财务管理能够更好发挥推动企业高效运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上报销系统;风险防范;预算控制;企业内控
网报系统是基于网络的在线报销系统。员工通过网报系统可以随时登录网址填写报销信息提交报销申请,系统通过设定好的审批流按管辖权按金额等逐级报送,领导通过网报系统进行审批,最后到达财务部。财务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支付,最终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的管理软件。简单讲就是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财务报销工作进行集成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大环境下的财务报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各种系统管理软件日趋完善,同时兼具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完全可以适应任何企业的报销流程与内控设计,实现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现在的技术环境已经给企业使用网报系统提供了成熟完善的软硬件条件。
现代企业向着智能型管理方式转变,费用合理化、管理规范化、预算制定的精准、执行程度的把控、内部控制的科学严谨、管理会计的数据支持等等都需要以信息为支撑。这就对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有效和保密性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与流程,但在管理制度执行与贯彻过程中,经常无法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原有的经验式、手工式的管理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
财务工作也向着支持型和管理型转变,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有效地执行公司财务预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但功能往往局限于制作会计凭证,自动生成报表这条主线。在现实财务工作中仍有许多像报销这项工作一样,虽不算高精尖工作,但业务量大,后续支付、填制凭证中存在重复劳动的工作内容,而且直接与现金存款挂勾对准确性及时性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很大一部分财务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这种重复的业务工作中,无法实现向“战略财务”的转型。因此急需充分利用各种管理软件将财务人员从原始的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实现财务工作走上信息化、高效率的现代化运行方式。
二、网报系统的功能优势
网上报销系统起着信息收集平台的作用,将报销工作内容模块化,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一条龙”式的处理方式,所有的费用支出都可以通过网上报销系统,实现数据收集、数据规范、完成数据共享、数据集成,其核心是辅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
(一)业务规范,信息传递流畅
报销单定义规范。填写的信息有容错控制,单据格式统一,防止报销单据“一人一样”。费用标准规范,系统定义各费用标准,超标准金额系统自动提示,防止超标费用报销。差旅补贴标准规范,系统定义补贴标准,防止标准不一。
网报业务信息内容完整减少或杜绝了人为出错,信息收发及时便捷,减少实物传递,并且保密性强。
(二)管控严格,层次清晰
预算实时监控、强化财务管理。网报系统可以实现预算全过程控制,预算执行、费用明细都可以实时查阅,分部门、时间、费用项目、人员,追查到具体凭证。随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并做出及时调整,随时掌握现金流满足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需求。
审批流程清晰,内控规范。系统定义内控流程,内控固化,多级领导审核、多级金额审核、重点项目管理层层审核,防止越级越权审批。
(三)简化工序,高效透明
第一,员工操作时间灵活,财务工作集中。该系统实现报销全过程上网,员工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使用该系统填报单据,随时掌握报销单的进度,做到流程透明化。领导随时审批,方便灵活。财务按统一时间集中审核集中支付,缩短时间减少错误。第二,员工填制报销单时,其基础信息都是自动获取,无需重复录入。报销单金额自动累加,减少出错率。根据不同的业务固化会计科目,自动制证降低工作强度,也使费用项目应用规范一致。第三,网报系统减少人为干预,网上批量支付多级复核,快捷高效,支付更便捷。
三、实施网报系统的风险管控
网报系统的优点很多,但软件永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严谨的管理制度来弥补软件系统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将风险降到可承受范围内。
(一)风险管控思路
1. 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布局为前提考虑网报系统的功能定位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2006级财务X班的学生XX,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虽然做财务分析的人很多,但我仍选择了做财务分析,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为了系统的学习这部分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因为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过财务分析;另外,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分离,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学会并进行财务分析也已显得非常重要。而我之所以选择以中石化为例,是因为我认为中石油是一个财务体制相对健全的企业,对这样的企业做出的财务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充分性。
下面,我将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优缺点以及写作论文的体会四个方面作具体地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篇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繁盛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利益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权益投资者与中介机构、债权人、治理层和管理层、雇员、顾客、政府及相关监管机关、注册会计师等都主要依据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的详尽的财务报表,判断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前景,并据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财务报告是一种非常专业的信息披露方式,一般的投资者面对深奥的、专业的财务报告有时如坠雾中不知所云,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地、相比较的分析。
由于受财务分析主体利益的制约,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但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有很多,唯有正确使用财务比率才能从中挑选出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报表的分析不仅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投资者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其次,我想谈谈我这篇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本文首先在文章开头简单阐述了对上市公司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在目的中,我谈到: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文中,我通过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几句话主要介绍了财务分析对投资者的重要性。
接着我便以2008和2009中国企业500强之首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做出具体的财务分析。在做具体的案例分析之前,我先从宏观方面综述了2008年世界和中国的石化工业状况,并简要介绍了中石化在2008年的经营概况。我之所以要对这部分做介绍,是因为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 、筹资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财务影响。面对金融危机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减少库存 、降低人工成本、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在投资活动中要减少投资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抓住投资机会提高权益性投资;在筹资活动中要提高借款比重、充分利用应付账款。通过对这些宏观背景的介绍,可以得出一些后面对三大报表的分析中具体项目变化的原因。
开展财务分析需要依据一定的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除了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外,还包括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层的解释和讨论、审计师意见、其他公告、社会责任报告、媒体和专家评论,以及监督部门处理公告等。由于分析的主体不同,获得信息的数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搜集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防止片面性。
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财务报表最主要的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正因为如此,我对中石化07、08年三大报表做出具体分析,对于资产负债表,我选取的是中石化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集团公司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作分析,因为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一致,除了在股东权益部分分了归属于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权益。而其他两张报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我则是分析的集团公司的”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分析报表后,我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具体的变动原因,并做出对投资者的建议。在分析原因和得出结论时,我主要结合国内外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公司内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充分利用了财务报表的附注进行分析。
在进行三大报表分析时,我充分利用了财务分析方法中的趋势分析法,也就是:通过对比中石化07、08两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中石化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其中,我具体主要运用有两种方式:财务报表的比较和财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接着,我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主要的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具体做法是将08年与07年的各个相应指标做出对比,并分析引起指标变动的具体原因。财务指标有很多,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我只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意义和对我分析有利得指标。在进行各项财务指标分析时,我充分利用了财务分析方法中的比率分析法,也就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经济活动的变动程序,有构成比率,有效率比率,也有相关比率。
对中石化进行财务分析时,我也选用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与之对比,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评价。这其中有历史标准、行业标准、也有经验标准。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论述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产生原因以及相关弥补措施,对于这部分,我主要是通过阅读几本报表分析的电子书对这部分的介绍,综合它们的观点,并结合一定的实际,分析而得出的观点,所以,更偏向于“文献综述”。同时我对财务分析面临的挑战及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做了一定的介绍。虽然这部分参考价值并不大,且很多方面已体现出来或已开始改革,但由于并未完全变革,所以,我也就顺便提了一下。
再次,我想谈谈我这篇论文的优缺点。
优点:
1:结构
2:格式
3:分析
4:重点
。。。。。
缺陷:
1.删除、剪切内容不完全:从初稿的56页到最终定稿时的47页,这篇论文在最后阶段进行了大量的“瘦身”,但在瘦身过程中,存在一些删除不完全的内容,比如:第5页的表头。而有些地方应该有的,在截图时又截掉了,比如:第22页合并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负债的部分项目以及第24页股东权益的部分项目。
2.还存在一定的错别字或语句不是很通顺的地方。
3.对某些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比如因素分析法和某些比率计算
4.分析三大报表的具体变动原因还不够透彻、全面,多数地方只做了客观的分析,对投资者的主观建议偏少,对其他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建议也不够突出、具体。
5.计算有部分错误,在计算指标时,出现了一定的错误。例如:第9页净利润的计算,第16页的发展能力指标的部分计算。
6.没有进行综合分析,本来是打算利用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但由于在最终定稿时,内容过多,有56页的内容,且由于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图做的不够好,所以在X老师的建议下进行了删除,回避了这部分我认为相对重要的部分。
最后,我想谈谈我写这篇论文的体会与收获。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两重含义,一则是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财务结构问题,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运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二则是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状况的所有主客观因素给银行的运行造成的安全隐患。
一、目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
(1)侧重业务处理功能,忽视信息化对于决策功能的影响。传统观念中的银行管理往往将财务管理信息化视与先进技术的信息处理等同起来,这种观念实质上是存在一定误区,因而也就导致了只注重财务信息化对于数据的处理功能,而不注重运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辅助判断和分析银行的财务决策。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财务管理信息化较以往的财务管理多了信息决策系统和信息分析系统,这样也就使得其具备了为银行风险运作提供参考数据和信息的功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运作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到这一功能。(2)财务管理的软件功能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部门和技术部门一般具有专门的软件专业知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懂得如何使软件的运作更加适应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需要,而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关的软件方面的知识,一旦遇到操作上的困难没法及时解决,影响了系统的运行。使得研发和使用相脱节,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软件的应用功能得不到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上不去的矛盾境地。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1)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商业银行的运作风险存在于各种不断变化的金融因素当中,所以商业银行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这些因素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全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制,给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可靠依据。(2)会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落后。随着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较以往相比已经更加科学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个环节的内控制度的相对独立,没有做到各项工作的结合。这样非常不利于内控信息化的建设。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举措
(1)创建行内的统一数据平台,方便行内各部门统一数据标准。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加强各方面的部门的运作时的联系,使各个部门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要搭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处理方式。这样各个部门的数据可以达到无障碍的交流,不仅方便了数据的统计,也密切了各个部门的联系。(2)建立相关模型库、方法库,逐步完善分析决策。所谓商业银行的模型库,就是对各类银行运作现象的数据模拟,所谓方法库,就是为系统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办法的系统。二者虽然作用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是一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形式。市场上常见的模型主要有这样几种,即商业银行经营计划系统模型以及各种市场动向预测模型。功能模型库和方法库共同为商业银行的系统信息化更好的运行服务。(3)加强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完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的审计部门的发展状况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又离不开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与国际接轨,采用更新的更先进的审计方式。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交付给专门的审计机构来完成,这样可以实现银行审计的专业化,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另外,外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外部审计可以做到将商业银行的整体情况与本行业进行对比,客观的反映银行的运作水平处于行业的层级和水准。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一审计结果制定银行的财务管理方案。(4)培养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是直接管理和操作银行财务工作的人员,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运作。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就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使财务人员掌握影响银行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上的调整。另外,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预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防止银行风险给银行的财务造成损害。要将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尤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文化中,使得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从潜意识里形成自动自觉的风险意识。(5)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所有财务活动围绕的中心。所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强化各种财务活动的管理,当然财务风险也包括在内。这种从财务管理的整体入手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的新形式,可以配合财务管理的人员素质的提高,共同完成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共性的财务管理制度上制定一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举措,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6)加快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银行涉及的各项活动中有很多都关系着信用的评价和考核,这种信用和评价的考核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掌握用户信息,可以据此来指导有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信用的考核工作,并应用于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活动中,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决策方案。(7)建立财务预警监控信息化体系。所谓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综合分析财务的各项资料,结合相关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理论知识,对一些商业银行的潜在的危机和风险进行预测,以便帮助银行的各种部门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当然,预警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在金融风险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和准备,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它的准确性并不是百分之百,一些情况下会出现预测失误或者偏差,所以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预警监控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尽量减少这种预测的不准确性。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必须及时分析资料和做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财务风险档案,为防止类似风险的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一是要对无法规避和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记录,便于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为以后的预防做好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已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评估、总结,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不合理的状况,并将其最终方案和结果写入资料库,以备随时提取。另外,要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调险预防的方向,由于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新的财务风险的出现,旧的财务风险可能减弱或消失,应根据环境变化,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动态调整。(8)构建内部风险控制信息化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国际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流程,切实提高财务风险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从源头上遏制财务风险。此外,还应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便于权责分明的管理。要规范财务信息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大融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息化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商业银行的各种财务风险的原因,并找出对应的措施来防范,使其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长远的发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花峻梅.会计活动与银行风险防范[J].审计与理财.2008(1)
[2]冉苒.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8(3)
[3]高宇峰.试论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南方金融.2008(9)
关键词:纺织企业 融资方式 创新
纺织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我国的纺织工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中,我国自有品牌只有10%左右,大部分纺织企业在做定牌、贴牌的工作。劳动力整体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究其原因。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难、资金紧张是阻碍我国纺织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由于受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纺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许多企业由于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倒闭,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也是不断减产,步履维艰。因此,解决好对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改善纺织企业融资困境、提升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行业融资现状
我国纺织企业数量超过15万,其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90%以上,在纺织企业中占了很大比重。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比于以纺织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纺织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更为突出。
1.纺织企业内源融资现状
纺织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企业都想提高再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纺织企业的资金缺口相当大。纺织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也由过去维持同常生产经营的临时性资会需求向用于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的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转变,包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缺乏资金。对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紧张阻碍了纺织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步伐。
相比于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来说,在企业目前融资的首选方式中,48.41%的企业选择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与一般企业类似,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利润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2012年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917亿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0.5%;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18.6%,较上年同期高5.4%;亏损企业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8.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2%。其中,化纤行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50.1%,棉纺纱工业利润同比下降5.9%。如此低的利润不足以支持纺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应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企业只好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
2.纺织企业外源融资现状
当纺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单纯的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要求,企业必然会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目前,纺织企业存在外源融资渠道单一的特点,表现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等。
(1)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是纺织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对纺织企业来说,发行债券或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很小。
发行公司债券一般受到严格的限制,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由于债券市场的限制十分严格,发放债券时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纺织企业很少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即使采用发行债券融资方式,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在小范围内发放债券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而这种债券利息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超出纺织企业承受范围。由于发行债券时需考虑的利息支付能力和支付时效等众多因素,纺织企业很少会选择发行债券方式融资。国家对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有着严格要求,如对发行后股本的要求一项,对于资产规模有限的企业而言,显然难以达到。我国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没能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向发起人、相关部门和内部职工之问发起认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纺织企业的股权融资范围。
(2)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
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方式。在我国,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有待发展,纺织企业较少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的也不多。银行贷款成为纺织企业最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来源中占69.05%,占据最主要的地位;而其它渠道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占4.76%、地方性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占5.56%,比重非常低。这一状况表明地方性银行、信用社等应在纺织企业融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仍是国有控股体制,加上不对称信息的存在,纺织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困难仍很大。
二、我国纺织行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自主创新能力弱
自主创新能力弱是纺织企业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纺织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研发能力弱,品牌价值低,最终导致了纺织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低。服装企业表现尤为明显。国内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实行OEM战略,为国外知名企业做贴牌生产。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定牌生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史是聊聊无几。品牌意味着利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品牌影响力差,进而导致纺织企业获利能力低,对其融资状况造成很大影响。
2.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走强走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优势逐渐削弱,特别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掘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纺织企业的成本提高了54.2%。与此同时,印度联邦纺织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为:0.57美元/小时,印度纺织工人收入达0.5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9美元/小时,印度尼西亚为0.34美元/小时,孟加拉为0.23美元/小时,与我国相比,这些东南亚国家拥有更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且它们也将纺织行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发展,给我国造成很大竞争威胁。较低的人工成本作为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目前已经丧失殆尽,较高的人工成本逐渐成为纺织企业的负担。
3.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原料、燃料的大量消耗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纺织业迅猛发展,导致对原材料、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供需矛盾不断成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纺织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几年来,纺织企业相关的各主要原料市场,如石油、棉花、羊毛、化纤市场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随着国内纺织企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竞争日趋激烈,将进一步加剧原料资源的短缺。
劳动生产率不高是纺织企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一。经过几年的设备更新改造,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但与美国、同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纺织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亟需予以转变,不然企业的发展以及获利能力将受到资源和环境更大的约束。
然而,纺织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余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也就无法对技术、设备等进行更新改造,从而影响利润的创造和下一轮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或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决纺织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势必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决定;而发行债券的条件又较为严格,纺织企业想以这种形式从大众手中筹集资金有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对我国目前的纺织企业而言,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三、对我国纺织企业融资发展的建议
纺织企业融资发展是一项系统上程,只有通过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纺织企业才会走出融资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建设和监控力度,完善国内风险投资市场、担保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企业资金体系等;
另一方面,不论纺织企业采用怎样的融资创新渠道,最后都要回归到企业的经营中,即企业的内控和治理机制中,所以企业良好的发展才是融资最好的保证。我国纺织企业应狠练企业内功,重塑自身形象,树立品牌意识,降低成本,创新观念.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营销模式,建立学习一变革型组织架构,创建一流的、有效的管理团队。研发设计技术领先、合乎未来市场发展要求的产品,制定合理、可行的商务计划,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等全方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样,纺织企业才能既有足够的内源资金支持,又能赢得外源资金,从而真正走出融资发展困境。
1.增强获利能力
企业成长状况决定融资的难易程度。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间接融资,都对纺织企业的获利能力存在很高的要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纺织企业获利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纺织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从而根本上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2.提高融通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几年纺织产业投资过热,对固定资产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局面屡屡出现,造成产能膨胀、生产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纺织产业升级的重大难题。对于固定资产盲目投资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纺织产业升级带来难题,也加剧了纺织企业融资难问题。只重规模不重效率的成长只能是短期成长,只有资会使用效率推动下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融资能力的提升。
3.增强融资信用度
从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中可知,财务信息可信度低现象存在是导致纺织企业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财务信息是企业向外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纺织企业往往从融资需求出发,提供虚假信息;在申请贷款上,经常凭借虚假的供货合同、资信证明、财产证明来骗取贷款。融资信用低损害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的信心,最终限制了纺织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
四、结束语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加工厂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我们尚未在全球纺织价值链中利润相对丰厚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纺织企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其发展也面临劣势,如自主创新能力弱、劳动力比较优势削弱、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纺织企业的融资状况,剖析了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对策,以期为纺织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实现可持续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琴.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2:14,27.
[2]赵晶琴.我国纺织企业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消费导刊,2009,(7):63—64.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养老机构; 成本; 运营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134-04
一、引言
当前,中国正迎来老龄化浪潮,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以上老年人1.43亿,约占总人口的10.5%。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使得中国养老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国养老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智能养老产业发展,将智能养老上升到国家战略。如何建立物联网视角下养老低成本运营模式,使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需要智能硬件与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的“互联网+养老”的应用。
二、物联网下养老运营模式的概念及优势
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以及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互换,以此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和处理的智能网络。物联网的网络构建如表1。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一是RFID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由读写器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当射频标签进入感应磁场后,接受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进而产生信息;二是传感技术,传感器是实现信息互换的关键因素,也是信息采集的枢纽。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照料需求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及“智慧型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下,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养老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联网养老模式改变了以往的养老模式,实现了对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管理,符合我国“智慧型养老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物联网养老一方面通过物联网信息采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风险处理服务,随时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1 ];另一方面物联网养老模式延伸了人工养老的能力,拓展了养老服务途径,提高了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发展。结合实践,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相比传统养老运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w现了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
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往往着眼于养老设施建设、养老队伍的培育与管理等“硬性”环节的投入。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养老服务又新增了一项“抓手”,那就是依靠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在“软”环节上做文章,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智能化服务,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传统的养老模式往往依靠子女的赡养,但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四二一”家庭结构给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子女基于生活和工作需要没有足够时间陪伴父母。物联网养老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打造的亲情视频通话、远程医疗监控等服务,让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儿女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其次,物联网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模式,避免了传统的单一养老方式,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图书阅读、医疗健身等活动。最后,物联网技术强化了对老年人信息的及时监测,有效降低了老年人意外的发生率。
(二)改变了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长期以来基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因素,我国养老资源一直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以公立养老机构床位为例,由于缺乏对床位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导致养老资源不能及时反馈,进而影响床位的使用效益,而通过构建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养老机构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床位数量、人员分布以及收费标准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对床位的统一管理,提高了公立养老机构资源的利用率。长期以来公立养老机构由于收费便宜、服务质量高受到社区老年人的欢迎,由此带来了入住难的问题,而实际入住公立养老机构的人员存在只占床却不住的现象,因此养老机构可以通过构建物联网养老管理平台,将床位信息纳入到信息管理中,将某时段闲置的床位转移给其他老年人,以此提高公立养老资源的市场价值,弥补养老资源短缺的问题。
(三)养老服务手段更加丰富与完善
传统的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深入到养老场所开展实地服务,养老服务的手段主要是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等,而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则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以及空间化的养老管理。长期以来我国老年人有“落叶归根”的恋家思想,他们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同时基于我国特殊的养老国情,使得子女没有富裕时间去全身心照料父母,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通过构建物联网监测平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全天24小时的服务。例如老年人通过物联网呼叫平台可以定制自己需要的服务,实现了护理人员上门护理服务[ 2 ]。另外,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大大提高了机械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具体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未来20年我国20到40岁的青年人口数量将减少400万,“无人养老”将更加严峻,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人力资源不足的缺陷。在2016年杭州乌镇召开的“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峰会”关于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为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实例支撑。
三、物联网下养老运营模式成本分析
虽然从短期看发展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的成本高于传统养老运营模式,但是从我国养老产业的长期发展规模看,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成本低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一)物联网养老促进了养老机构的工作效益,降低了成本支出
工作效率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差以及硬件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养老机构的工作效益低下,例如养老机构每位护理人员需要护理4到6位老年人,巨大的工作任务使得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尤其是需要护理人员做许多重复性的工作,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物联网技术、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以“建设信息化”“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增值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 3 ],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这样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带动企业成本支出的降低,以护理人工费为例,长期以来人工护理费一直是养老机构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通过实施物联网管理平台,减少了人工劳动需求量,从而养老机构可以不再使用过多的人力资源,进而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费用。
(二)物联网养老运营规避运营风险,降低了违规费用支出
众所周知养老机构的费用支出不仅包括常规的管理费用,而且还包括养老机构的运营违规费用。老年人基于身体和心理变化随时可能出现身体不适等安全事故,养老机构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给机构带来具体的负面影响(资金赔偿、社会声誉以及客户流失等)。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依托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老年人的实时监测,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针对老年人作出正确判断,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例如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传感设备实时监控身体状况,并记录位置信息,形成物联网,一旦发现健康数据波动或突然摔倒等情况,可在第一时间定位其位置,并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提供帮助,这样大大降低了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费用支出。
(三)物联网养老运营提高了资源价值,促进养老行业的发展
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低成本运营的基础与前提就是提高养老行业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具体到养老企业而言,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低的关键因素在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市场价值。由于我国养老资源供应不足问题突出,同时资源自身市场价值不高,根据对锦州市某社区日间照料养老中心的调研,该社区的养老中心存在床位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许多老年人长期占据床位,却不使用床位,或者只在某个时间段使用该床位,严重影响了资源效率的发挥,因此通过建立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及时有效地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另外,通过公关服务平台使养老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使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在统一的平台上呈现,从而统筹人力、设施等有限的养老资源来提供高效的养老服务[ 4 ]
四、实现物联网养老低成本运营创新的对策
物联网下养老成本比传统养老成本低主要体现在对物联网技术的合理应用上,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设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养老运营模式(见图1)。
图1的养老运营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养老内容的融合,物联网养老机构以市场化为视角,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养老市场的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市场消费主体的产品,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该养老机构依托物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首先,基本生活保障由于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依靠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养老市场的发展,因此专业养老机构通过与当地家政服务公司合作,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家政服务,以此分担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其次,为满足社区空巢、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网上下单,专业机构可以为社^独居、空巢、困难和失能老人等有需要人群代购日常用品、蔬菜、食品、药品等。再次,医疗保健机构根据每位老年人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服务方案,老人无需出门,只需要在家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器或者在小区使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一体机,护理员便会根据需求实时上门,为老人提供各项护理服务。最后,与物联网结合的日常生活安全保障服务,如老人在家或外出因遗忘造成煤气点着扑灭漏气、水管漏了造成淹水等诸多生活隐患得以及早排除,使得晚年生活维持有序进行[ 5 ]。
通过对物联网养老运营内容及流程的分析,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养老运营的低成本,低成本运营创新的举措如下:
(一)资产非产权化运作整合
面对中国客观养老严峻的现实,即使是国家层面也没有足够资金支撑起全社会的养老,对于产权化运作模式下的资金很难达到大而全的效果,而如果利用专业养老公司的自有养老网站,通过、加盟和联合的方式应用科技公司智慧养老的系统,充实物联网下最新的老人日常生活安全监测系统,就形成了在区域模式下养老资源的合理化整合,从而极大提高了资产的效用,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为社区、街道、区政府、市政府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例如江苏慧明公司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优势、可穿戴的生命体征数据收集系统、利用企业的人机交互智能应用技术优势等来满足老人对健康的需求,帮助老年朋友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数据库,企业运用公司已经架构完成好的健康数据分析平台,可帮助老人实现健康预警、远程体检、远程医疗等多项健康保障服务,为我国全民实现远程医疗或保健奠定基础,缓解全国各地医院、养老院挂号难、床位紧张等压力。企业通过“居家候鸟式养老”的运行管理平台,可随时上门对各地居家失能老人或患者进行康复期的护理,在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轻松收集他们的身体检测数据,为他们的健康安全作出有力保障。通过已经建立的健康数据库平台,将收集到的全国老人的体征数据用来分析全国老人不同疾病的高发区,可对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就诊提供一手资料。这种大健康数据库的建立,将为国家医疗管理部门提供一个科学真实的理论依据,为大数据营销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无论是对我国的养老机构盈利水平还是对养老服务水平都比传统的养老模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智慧养老区域化的有效运行机制
实践证明当前智慧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多通过全国或者地方的方式推行服务,企业盈利更是通过产品营销的方式获得。但是通过利益相关者三方在智慧养老中的权益和利益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博弈,尤其是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地方政府的联合性较差,智慧养老健康数据与地方政府数据之间的连接不畅造成资源的浪费。
通过上述分析,提出有效保障智慧养老区域化运行机制的对策:政府鼓励企业开展“互联网+养老”金融创新试点,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创新孵化器,建设养老服务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专业健康养老公司构建一个制度框架,让价格、利润、数据、企业家、用户成为智慧养老市场运行的主体,实现养老数据与医疗数据的实时共享,智慧养老才能在t养结合上释放出巨大优势。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一系列的智慧养老服务项目都与医疗密切相关。
(三)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三位一体结合在养老中的应用
智慧养老平台的构建是我国“互联网+养老”的具体体现,而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则是实现智慧养老管理平台的基本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区域性管理,例如慧明养老服务平台在全国编织成立一个庞大的自助异地居家旅游服务网络,对诸多刚退休的老人提供异地居住生活或旅游服务,帮助老年人口实现“全国都有自己一个家”的美好愿望;如果能实现物联网专用WLAN,物联网则成为监测老年人身体素质以及开展线上服务低成本运营的重要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智慧养老日常安全功能体系。养老需要做到“轻资产,重服务”的低成本运营,计算机作为载体的具体操作让养老智能化成为必须而现实的可能[ 6 ]。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实现物联网智慧养老大大降低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养老服务工作水平,所以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要大力发展物联网养老服务模式,以此促进我国智慧养老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7):12-14.
[2] 蒋鸿.基于数据融合的智慧养老医疗健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35-30.
[3] 杨静,张晓,许春秀.物联网在智慧养老建设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60-62.
[4] 李晓文.需求视角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探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8):43-46.
[5] 张新生,王剑锋.中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物联网应用于养老服务[J].经济研究导刊,2014(8):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