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都市农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2: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都市农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都市农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1)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如近年,法国用财政在一些城郊山区和岛屿建立了7个无住户的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9]。近些年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开始重视这种都市农业。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提出,将重点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营造水源保护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结合部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安全空间、城市生态补充基地。

(2)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家禽家畜养殖、水果种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优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发展郊外食物农业,要以都市市场为轴心、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尤其要以生产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为经营目标。只有这样郊外食物农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现代市民把城市园林园艺美化视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并利用园林园艺工程美化城市空间。如法国,用绿篱带将住区与工厂、高速公路及污染区隔开,以营造宁静、清洁的人居环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在城内种植蔬菜和花卉,制造农业景观。巴黎大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提出要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10]。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4)城郊旅游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属旅游农业,源于西方市民乡村旅游,在国外有70多年历史、在中国有30年历史。但世界各国对其称呼不同,德国叫“度假农庄”;日本叫“度假农业园”;澳大利亚叫“休闲牧场”;奥地利叫“农家旅游”;韩国叫“观光休闲农园”。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城郊教育农业是在城市传播农业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经营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区农户家寄宿并参加农业劳动;法国将其作为农业职业培训方式。法国政府规定凡从事农业者都要在教育农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农场,并受制国家农业部门职业培训中心。法国的城郊教育农业效果比较好。

(5)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市内楼宇农业根据生产地点不同,有多种经营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阳台、楼顶甚至外墙等狭小空间的绿化与美化种植,包括室内、阳台、庭院种植观赏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盘载蔬菜、小动物饲养,室外墙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种植;第二,楼盘间空的绿化和美化种植,包括种草、植树;第三,旅馆饭店接待大厅的美化种植,包括移动的盆载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装饰;第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色种植,包括街道绿化美化种植和钢架吊盆蔬菜种植。

(6)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第一,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象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年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四,节庆农业。这是经营者利用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经济的经营形式。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在于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情境氛围分享给市民和外地来客。

(二)都市农业经营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特殊功效。有专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口从事都市农业经营,其中的2亿人口从事销售,他们中有1.5亿人是全职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国的食物供应水平不一样,各国经营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不同。

在农业欠发达国家,不仅从事都市农业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从事食物生产。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都市农业不仅是粮食短缺国家的市民解决食物自给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他们提高农业食物品质的办法。如有专家称,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费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产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统计,在东雅加达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60%;在内罗毕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已达到50%(Mougeot,1994)[11]。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如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如埃森市将城市内原来用于煤矿开采的土地转变成为都市农业规划用地,在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如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完全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Smitetal,1995)[12]。

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全面。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具体经营领域,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机农产食品。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还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兴办了旅游农业,尤其是农家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还发展了文化农业,如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到此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都市农业与市内园林绿化美化农业一起还扮演着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仅大量地、持续地接受、储存、消纳、降解、净化都市排出的气、水、固体废气物,而且将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过农业的有效利用变为资源,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都市农业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维护了农村地面自然景观。市内楼宇农业还扩大了城市种植空间,促使室内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吸收空气中被污染的灰尘和废气,帮助市民建立了一个宜居的小气候。就北京城郊食物农业产生的生态效能来说,2002年仅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成分方面就产生了49.3亿元生态价值;在净化环境方面产生了109.63亿元生态价值;在蓄水方面产生了6.03亿元生态价值;在生态服务方面产生了293.4亿元生态价值[13]。

(二)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根据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5880.1元,2003年为6496.3元,其增幅为约91%。这种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近些年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均人平纯收入不过3000元,只有北京郊区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的50%;全国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幅约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区农民的一半[14]。(2)促进了城郊第三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旅游业、物流业、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郊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对周遍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农业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走上设施化生产、精确化生产、优质化生产轨道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改变了农业经营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农业为例,到2003年为止,农机化程度达到70.4%;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6%;节水设施控制面积达到81.2%;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6%。这是乡村农业无法达到的[15]。

(三)都市农业的人文效益与人文功能

都市农业的环保生产相对常规农业的化学化生产,使农业具有了人文关怀特点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园生活和从事养生劳动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锻炼了市民身体,加强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2)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促进了室内外的碳氧平衡,为市民创造了宜居环境。(3)满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粮食、肉奶、水果等食物,丰富了城市食物供应。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优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概率,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4)传播了农耕文化、改变了市民文化结构。都市农业通过发展会展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传输了农业知识、农艺、农耕精神,直接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提高市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另外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楼宇农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活动,使市民的审美文化和认知文化发生结构性变化。

(四)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1)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第一、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2)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3)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4)都市农业为城市家庭妇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使她们通过都市农业更好地控制家庭资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妇女的地位。(5)都市的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吸收了城市剩余劳力,如达累斯萨拉姆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35000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内罗毕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15万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哈瓦拉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3万个带薪工作机会,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16]。(6)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2]张禄祥、郑业鲁、万忠.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3]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

[6]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张强.都市农业发展到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10]黄卫东等.中国都市农业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15]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

第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都市农业经营形式和多效能特征,说明了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都市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1都市农业的定义及合理性

所谓都市农业是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

2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

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

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优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

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方式:第一,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像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

3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3.1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

3.2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

3.3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第一、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第3篇

1.1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农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特别是蔬菜种植等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开始出现用工难的现象,农忙时节更是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1.2安全监管队伍薄弱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金山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镇、村级农产品监管人员以兼职为主,监管工作不能保证;再加上农业生产中散户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散户规模小、比较分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较低,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

1.3农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源影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1.4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山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偏低,与市场化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农业品牌出现散乱的情况,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资本需求要求较高,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对金山区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业资金投入习惯于以财政公益性为主的支持框架,没有充分吸纳国际资本、国内资本和民间资本对农业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推进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中心,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突出经济、生态和观光休闲功能,建立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和培育组织创新体系,推进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1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生产的抗自然风险和盈利能力;在蔬菜生产上,由种植当地传统品种向种植营养保健、色彩丰富的进口品种转变。在稳定粮食、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优质蔬果生产,使金山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要立足农业产品标准化,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通过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积极梳理、制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2.2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金山区先试先行,使金山区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使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完善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积极引进高端农业人才投身于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可利用农业产学研基地等平台,建立农业科技人才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的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推进金山区农业科技上新水平和新台阶。

2.3健全资金投入体系,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加大市、区两级财政对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实行公共财政资金的倾斜。在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可通过招商、联合开发等形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金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参与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2.4培育组织创新体系,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

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具有发展导向的差异性、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产业间的融合性等特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必然向二、三产延伸,二、三产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种苗业。充分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农业高端产品,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培育基地和现代化包装业。

(三)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逐步在城市形成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五)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种功能为一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企业。它以企业化的方式独立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中心,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和农民富裕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六)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增长方式。

(七)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并无太大改观,而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实践表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影响都市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产品在市场运行中还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相对闭塞,其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手段和方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三)资金、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都市农业是依靠大城市提供的高科技来发展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2%,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表现为开发项目没有重点,融资渠道不畅。另外,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技术集成不够,新型资源整合平台缺乏,科技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政府规范和扶持力度不够。伴随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政府以新的经济活动规则来规范和扶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个权威的主管部门来统管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也不大重视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使都市农业发展艰难。三、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

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应呈现“五个化”: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基于此,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面,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的多种功能包括:一是产品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即使都市农业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副食品的需求,也可起到补充调控作用,特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保证城市供给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屏障。如,水稻田既是耕地又是湿地,能有效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三是服务功能通过完善科技、认证、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平台,构架起大中城市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四是就业功能使农产品供应链连接起各行各业,这不仅可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

(二)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现代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优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三)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应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四)培育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借助城市发展起来的快速道路体系,农业物流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延伸农产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利用农业物流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如,荷兰农业的高价值得益于其强大的物流系统。在荷兰,近25%的物流属于农业物流。荷兰的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第一。荷兰的航空货运也非常发达,据统计,全世界65%的花卉贸易就是通过荷兰进行交易的。在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下,荷兰农产品加工体系得到大力发展,而且精深加工的水平比较高。而农业物流在我国却是最为欠缺的环节。我国在发展农业物流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连接城乡道路体系和网络系统,从外部环境上给予保障。二是借助农业协会组织,把物流系统延伸到乡村。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开发先进的采摘、运输、储存技术,减少农业物流中的损失。

第5篇

1.1基于ARM的嵌入式控制器

嵌入式控制器一般是由ARM9处理器、SDRAM、FLASH、电源及复位模块、人机接口LCD触摸屏及相关电路组成。笔者选用的S3C2440处理器,是SAMSUNG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ARM9内核的微处理器。S3C2440是基于ARM920T内核,0.13UmComs标准单元和存储单元复合体。它的特点是功耗低、简单、稳定、功能强大、性价比相对高,并且还具有丰富的扩展功能接口,便于构建电路,如图3所示。嵌入式控制器作为数据信息收集处理的主节点,通过SPI总线与ZigBee模块通信,用于和无线传感器节点进行数据传输,该ZigBee模块作为ZigBee网络协调器负责整个网络的组建和给加入节点分配地址;嵌入式控制器通过UART串口与GPRS模块通信,用于接入Internet网络实现数据上传web服务器,同时可以接入GSM网络,实现手机信息收发功能。在传感器节点发来的数据存在温湿度异常时,启动报警信号。嵌入式控制器上植入linux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监控程序,系统启动后依次加载各种驱动程序,并运行监控程序,

1.2基于Internet的远程在线客户访问服务平台

数据管理级远程综合服务平台基于B/S(Browser/Sever),形成所谓前端Browser浏览器、中间层应用程序(Application)、后端数据库(Database)的3层3-Tier结构。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实现不同的用户,从各自的所在地点,以各自的接入方式(比如Internet/Intranet,LAN,WAN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从而简化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工作量,节省了用户的总体成本,同时它还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嵌入式控制器软件结构图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

2温湿度监控系统在设施温室的应用

2.1设施蔬菜温室中温湿度监控设备的应用

所选温室为天津应用广泛的温室之一,覆盖范围广,此设备是一套集温湿度为一体的无线网络监控设备,有着监控点分布广泛、实时收发数据的特点,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设定收发间隔,可广泛应用在大棚生产、温室生产、特殊环境监测等。即使遇到恶劣天气,信号收发功能也能清楚地接收监控设备的信号,实用性和适用性都符合天津现阶段的要求,在农户应用中口碑很好,而且设备占用空间小,在温室本来就有限的面积内,有着良好的空间优势。操作简单,只要简单培训,农户就可以上手,不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界面人性化设计,可语音报数,提供良好的服务功能。

2.2设施食用菌温室中温湿度监控设备的应用

天津市北辰区下河头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以工业化厂房为标准规模的大型食用菌种植基地,主要以生产白灵菇为主,其他食用菌为辅,现占地面积3.3hm2,共建5个大型的工厂化车间。在已开发的温湿度监控器基础上可以增加光照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实现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氧气的实时数据在远程电脑端显示,实现温室环境因子监控的阈值报警功能,实现3个温室的统一监测管理平台等实用功能的专业性管理系统。可有效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业务产能,规避操作风险。

3小结与讨论

第6篇

马铃薯是我国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作物,它是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适宜种植范围广、产量高、营养丰富均衡,粮、蔬、饲兼用,且弥补了蔬菜及粮食作物中营养的不足,具有经济效益高和营养丰富的特点。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列世界前茅,种植面积达550多万hm2。由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且马铃薯生产劳动强度大,所以实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是目前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种植、中耕与收获是马铃薯生产的3个主要环节,解决马铃薯机械种植和机械收获是实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先后开发研制出多种形式、不同规格的马铃薯种植、中耕与收获机具,为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机械化生产和传统人畜力生产对比试验表明,马铃薯机械化作业传统的种植方式出苗早3至5天,苗多、苗齐,具有一定的抗旱保墒作用;植株生长壮,抗病害能力强,实行大垄通民通气好,土壤疏松,面积合理,地膜覆盖后,更好地协调水、肥、光、热等各种生长要素,大薯率高,商品率高,品质好、产量高。现介绍机械化主要技术及要点。

普通机耕使用小拖拉机配套两针犁作业,耕深为15至18cm,机械深耕、深耕20至25cm,主要机具:履带式拖拉机悬挂IL-535重型五钟犁,铁牛55、60拖拉机悬挂IL-430或IL-335犁IL-14.7KM小型拖拉机悬挂IL-130单铧犁。

在两铧犁的基础上加装深松铲;与13.2-18.4KW拖拉机配套,上层平翻,下层深松,使犁底层显波浪形,作业要求上翻12cm,下松12cm,深松可隔1至2年作业一次,采用轮耕3至4年作业一次。

马铃薯机播可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起垄、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该技术具有播种均匀;林行距、播深一致,覆土均匀,镇压严密,出苗均匀等优点,并且起垄后有保水、保土、保肥作用,为马铃薯增产创造条件。

机播采用大型播种机,播深10cm,覆土厦15cm,垄距85至90cm,株距20-22cm,每摘5.55万株,采用小行距单体单行播种机,播深10cm,覆土厚15cm,垄距10cm,株距25cm,每墒5.7万株左右,采用中型双行覆膜播种机播深10cm,带距120cm,每带可分一床双行,小行距30至40cm,大行距80至90cm,林距25cm,每墙6.6万株,左右,播量约每墒2250公斤,播种时每公顷用马铃薯专用肥750公斤作种肥,施于种子侧下2至4cm处。

使用马铃薯播种机播种时,一定要调整好播种深度和覆土厚度;注意行距不能过小,否则拖拉机进行田间管理及收获时进不了地,行距必须均匀一致,以避免中耕时伤苗,造成减产。

主要机具2BMS-1型,配套11KW拖拉机和2BMS-2型(配套13.2KW拖拉机)马铃薯施肥播种机,ZBXSM-ID马铃薯施肥播种机(配套13.2KW拖拉机)

第7篇

农民货币收入与农业保险需求高度相关,是制约农业保险需求大小的主要因素。在货币收入达到或超过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临界值后,才可能产生农业保险需求。农民收入和农业保险需求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回归关系。以X表示农业保险的需求量,Y表示农民的收入,r表示样本的相关系数,可以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1]

两者的相关系数

该方程的数学解释是:当r=0时,说明X与Y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当0<|r|<1时,X与Y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当|r|≥0.8时,X与Y间高度相关;当|r|=1时,X与Y间完全线性相关。

农业保险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对称的矛盾。商业性保险机构中真正涉足农业保险领域的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少数几家,但也只是对部分风险相对比较小的农业项目开展了保险,而对重大灾害性的农业保险还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造成了农业保险供给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农业发展对保险需求的矛盾。

此外,法律法规建设缺位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瓶颈。我国《保险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是,我国至今也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及相关的行政法规。法律法规建设的缺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二、突破瓶颈的探索--制度模式的选择

实践表明,目前对于农业保险的多数险种来说,纯商业化经营的路是走不通的。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政府主办、政府设立相关机构从事经营的模式[2]。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多出现在社会发展到以工养农的阶段。我国以工业反哺农业才刚刚开始,由于农业人口比例巨大,国家财力无法独自承担反哺重任。

而有的学者则倾向于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3]。相互保险是指参加保险的成员之间相互提供保险,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身份合一,其优势在于低成本、低价格,可以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但是承保范围狭小、风险相对集中,由于保险基金规模有限,难于应付较大灾害。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建立另一种较为可行的经营模式,即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基本设想是:在中央设立“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申请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中国农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这种模式,相对而言,比较适宜我国农村的分散经营现状,而且在政府惠农政策倾斜下,商业性保险公司有兴趣凭借人才和实力上的优势,加快农业保险的研究和制度创新。

三、突破瓶颈的关键--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在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的道路上应坚持立法先行的原则。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来增加政府干预农业保险能力,如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美国的《联邦作物保险法》等[4]。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保险法一直缺位。国家应加紧农业保险立法,为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形成长期制度保证。

政府应尽快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具体做法如下:①建立全国性体系;②完善区域性体系;③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体系应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应从最基本的农产品生产做起,逐步扩展到高成本的优质农产品的保障;从指定险的险种到一切险的险种;从保障成本再到保障收入;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由点到面,滚动发展。

政府还应建立农业保险的利益补偿机制。一般分为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两种。税收优惠方面,对农业保险免征一切税赋是许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5]。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在对所有农险业务免征营业税的同时,进一步减免所得税,;亦可以对投保人的保险费用减免税赋。财政补贴方面,可以直接对投保人的保险费用进行补贴,也可以对保险公司提供管理费用补贴,对农业保险经营者的超额赔付和亏损给予补贴,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

四、结论

尽快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应在政府的主导下,以政策推动为着力点,形成良性互动,尽快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多层次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切实为帮助农民、扶持生产、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2~58.

[2]李军.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67~109.

[3]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北京:金融研究,2004(4):129~134.

[4]孙立明.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践与理论反思-世界经验的比较与启示[J],北京:经济科学,2003(4):53~64.

[5]MahulO.OptimumCropInsuranceunderJointYieldandPriceRisk[J],JournalofRiskInsurance,2000(3):109~122.

第8篇

在中央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已有多个大城市把城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型城郊农业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为更好地总结都市农业12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和促进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中国农学会拟于*月上旬在*市召开第八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主要议题有: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格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与典型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研教学体系建设;政府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影响未来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休闲农业的理论建设;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与典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国内外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月*日在*市召开,*月*日报到。

三、组织形式

会议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市农学会承办。

四、主要内容

(一)本次会议将作为第*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与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主会场活动,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学术研讨会的交流,参观*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示范单位。

(二)召开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理事会,并对多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进行表彰。

(三)商讨建立“城市农学会协作网”,发挥学会体系优势,促进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会议征文

(一)论文征集

请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撰写相关论文,论文格式详见附件1。

(二)其它资料征集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专著、完成的相关课题、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推动都市农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各地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产业(企业)的成功运作模式及相关照片等。

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文进行遴选、汇编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并作为《中国农学通报》(增刊)发行。

(三)征文投送

论文投送截止日期为2009年7月1日(当地邮戳为准)。

1、请通过中国科协通用会议系统网上注册个人信息();

2、征文和报名表的电子版请同时发送至castnh@和castnh@两个邮箱;

3、请将征文及资料的纸质版邮寄至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100125

联系人:周宪龙、康亚军、王全辉

电话:010-5919449759194487

传真:010-59194449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第9篇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

摘要:客观分析传统汽修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阐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领及特点,探索理实一体化在汽修专业课中的应用实践,进一步表明了理实一体化在汽修教学中所占的优势。

随着我国汽车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不仅实现了汽车的产量剧增,汽车的档次也有很大的提高,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汽车使用、保养维修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进入角色快,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出色的人才倍受企业亲赖。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提出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学生,以技能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实际需要的技能型、应用性的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这个目标,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我们改进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尝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教学。

传统汽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采用的是先学完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脱开,形成教、学两张皮,实践环节流入形式。显然这一模式不能高效培养出适合当前企业急需的汽修工人。我校从2015年开始,对汽修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原来的2节理论课和2节实践排在一起,每次4节课,在实训室上课,便得在学完理论后能及时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领及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它是以一定项目(任务或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作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一个教学任务由同一教师讲解,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室,师生双边交流,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现在职教课改所提倡和鼓励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培训理论,强调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加强了学生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克服了课堂教学的抽象枯燥的缺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是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提升技能的过程。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定性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很容易接受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知。

理实一体化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汽修专业课程特点,我们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整车维护、汽车性能检测、汽车故障诊断、汽车驾驶等等不同教学项目,在各个项目中又分为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听中学,学中做方法改变为做中学,学中做,采用分组操作交流讲座的方法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训练综合能力,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涉及复杂的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和修理方面的内容,知识点多,难理解,操作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它是汽修专业的核心项目,学好它有利于我们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是汽修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下面我们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曲柄连杆机构模块为例,谈谈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汽修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汽车发动机的特点,能较熟悉地进行曲柄连杆机构拆卸和组装!。整个模块教学安排在汽车实训室进行。教学的思路:理论讲解、动手实践、实践中针对各部件分析讲解、总结提高。所有的理论和实践均围绕拆装这个模块展开:首先介绍拆装的准备工作,再介绍拆装的步骤,拆装要领及操作期间的注意事项,教师规范地给学生做示范,边示范边讲解,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具体实施步骤:

分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6人一组,拆装曲柄连杆机构,小组成员由教师按能力和水平搭配,并选出一位学习能力强并善于组织的学生为组长。同时告诉学生曲柄连杆机构拆装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拆时容易装时难,老师进行规范的符合工艺的示范操作,然后强调拆装的顺序及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记下拆装的顺序,强调零件摆放有序,装和拆的顺序是相反的。

拆卸曲柄连杆机构

首先以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列出注意事项,老师总结并作补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规范操作,完成对曲柄连杆机构的拆卸,使学生对于曲柄连杆机构各部件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强调拆下的零部件要摆放有序,针对各实物部件详细讲解其结构及工作原理,使学生对其结构、原理不再停留在原本处于割裂状态的原理和实验上,而是在这个环节得以结合,显示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效果非常好。

组装曲柄连杆机构

要领:先拆后装,力矩相同,记号对正,方向正确。老师就在学生中间,从学生操作中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论知识的缺陷,及时纠正学生在组装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学生在组装时遇到问题要及时解答,以避免因问题的堆积而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现象。

分组竞赛

组内成员先单独思考,再讨论交流,为充分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增强荣誉感,让各小组之间产生竞争,评出优胜小组,同时拆装的过程也是考核学生的过程,教师组织拆装的计时赛,检查经过拆装后的曲柄连杆机构是否漏装、错装及倒装,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总结提高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势

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

促进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顺利实施实训教学,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更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所必备的。汽修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高的学科,无实训设备就是纸上谈兵,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各个学校的汽修实训设备相对较差,实验室的建设迫在眉捷。

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只有几台老式发动机底盘,汽车模型室,汽车仿真电路实习台,设备普遍较落后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报告

WiseMedia

为了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还需配备汽车构造实训室、汽车构造拆装实训室、汽车电器电控实训室、汽车检测实训室、汽车驾驶训练场等等,通过汽车教学实训室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以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为标志的教育技术基地,从而可以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

加强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进程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汽车企业签约,让汽车生产和维修企业成为学校汽车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汽车行业中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将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产中具体的对象和过程相联系,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加快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

双师型老师是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的专业老师。目前汽修老师专业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技能较弱,需要各个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四新培训、顶岗培训、出国培训与专业资格的考证,在重视传统机械、电子两大专业的同时更要关心汽修这个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必要时可以聘请来自汽修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高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这样不仅充实汽修教师的队伍,而且还能使得汽修专业的老师有机会学习他们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这将大大提高这一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极大地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汽修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儿松熊结标.模块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5.11.86页

[2]杨培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优化高职汽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5.460页-61页

[3]孙长峰.高职财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5.1141页

[4]周万民.四阶段教学法在数控车削自动编程与加工实践课中的运用­­─理实一体化初探[J].职教通讯,2015.261-62页

[5]周凤霞.理论实践一体化:《生物监测》教学的应用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5.760页-61页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二)

选题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交易的经济活动,买卖双方并不需要当面接触,典型性的代表有阿里巴巴淘宝这一类通过网站订货和购物,这就是电子商务。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XX年6月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B2B交易额达到2.05万亿元。预计20XX全年B2B交易额为3.85万亿。截止到20XX年6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商务行业网站总量已经达20700家。其中,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有8200家,B2C、C2C与其他非主流模式企业达12500家。预计201年电子商务行业网站总量将超过2.3万家。电子商务无疑已经成为当前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子商务已经席卷了经济的各个层面。

随着电子商务逐步成为经济主流和商业核心,许多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行业网站,希望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杭州市是国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电子商务建设和应用起步都比较早,基础扎实,涉及领域广泛,成效十分显著。B2B信息服务模式的电子商务行业网站建设规模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杭州目前B2B网站约有1200余家,较为著名的的有中国化工网中国化纤信息网全球纺织网等。但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平均每天就有两个以上的电子商务行业网站推出,规模大小不一,质量也参差不齐,各具特色。激烈的竞争引来了服务、产品和网站建设内容的大大丰富。对电子商务行业网站的评价和选择已引起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选题意义

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研究有利于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自身升级

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反馈和学习工具,能够将评价的期望值或是电子商务行业内网站建设的领军企业的评价值反馈到网站内部。从而帮助电子商务行业网站企业找到相应的改进方向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有利于为网站建设积累经验

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研究可以帮助电子商务行业网站更好地理解电子商务技术的商业价值,为以后的网站建设提供必要的经验积累。

有利于推动杭州市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浙江的电子商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杭州市作为电子商务之都,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研究为网站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标准,促进网站建设的合理健康发展,为杭州的经济转型提供新途径,是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和希望所在。

有利于健全的网站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针对网站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只能对网站进行定性或部分定量的描述,不能展开客观有效而又全面的评价,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站评价研究能改善传统评价方法不是适合电子商务这一新型商业模式的现状,有助于弥补当前对电子商务行业网站系统评价研究的不足之处。

有利于用户对电子商务网站的使用

网站评价结果有助于减少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收集成本开支,有助于用户找寻到最好最合适的网站,以获得最好最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总之,深入研究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方法,提出一种适合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促进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健康发展,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率,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国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研究成果

杨明智,庄玉良[1]认为内容、易用性、电子商务功能是评价一个企业电子商务的首要标准,以前的研究更加关注于网站的内容,而对运营情况的关注较少,人们访问网站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因此网站提供怎样的信息(内容)和如何获取这些信息(易用性)就成为衡量网站质量的关键指标。

姚远[2]认为应把电子商务企业和它的运营过程中的设计的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考察。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最终的评价结果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章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4501200492989.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综合考虑电子商务价值链中各个环节对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驱动的作用,同时对各个方面进行分步骤、分方面考虑和评价,这样更加科学和实用。

胡冰川,张运华,夏德峰[3]认为企业网站评价包含三个原则:动态性、差异性和整体性。他们认为企业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整体评价,网站设计,内容提供,网站推广及其他。网站自身特征及其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要站在动态和整体的角度上对企业网站进行指标评价和分析;网站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发展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要采取差异性原则。

周述文,郭晓军,孙爱平等人[4]认为评价一个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要把商业性电子商务网站和非商业性网站分开,才能有针对性的评价。并提出对于商业性电子商务网站可以从网站的销售总额、成本利润率、库存量、股票价格、服务上的指标(热情度、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连线以及响应速度)、服务的可靠及安全性等五个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对于非商业性的电子商务网站则可以从信息量的大小、信息更新的速度、信息的质量等三个大指标进行评价。

任永功[5]提出了以大学或企业网站为例子建立的包含了三项一级指标、九项二级指标的网站评估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为:网站内容服务指标、网站功能服务指标、网站质量指标。

傅浩,李威巍,李满梅[6]提出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城市门户网站的地区营销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建立了网站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主要评估指标为:信息内容、信息搜索、技术支持、顾客分类、在线反馈、隐私保护、电子政务服务、附加功能服务和网站连接情况。

李君君,陈海敏[7]提出了一种基于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的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方法,即利用实时监测工具收集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对网站进行排名和定位。这是一种很好的定量分析方法,不但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而且还能通过对应分析图找出各个网站存在的优势、劣势,并能为企业提供网站质量改善的发展方向。

李钊,苏秦,姜鹏[8]从网站软件评估理论、专家观点、客户感知质量和电子商务全面质量评估等四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网站质量评估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现状,并提出了关于网站评估规范性及细分指标体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曾志元[9]从消费者视角出发,以市场营销4C理论中的4C分支和网站页面整体效果为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消费者视角下商务网站评估的4C+1W模式。他认为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及组织对网站的评估主要是集中在对网站的功能、内容、技术及应用状况等指标进行评估,而很少从消费者视角下对电子商务网站评估的研究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报告。而4C+1W模式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该评估模式可以让管理者能更有效地评估其网站在网络营销中的状况。

彭银香[10]探讨了电子商务网站运营情况的评价模型,从商务网站运营状况、网站绩效、服务质量三个方面建立了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状况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WiseMedia

同时她还构建了电子商务行业网站建设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功能、电子商务网站内容和电子商务网站实施三个主要方面。

黄爱白等人[12]在对国内外大量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B2C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模型。他们设计的三层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组成。其中指标层的一级指标包括服务指标、信息服务、技术指标和信誉指标等四项指标。并对国内外148家B2C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以上相关指标的调研和分析,确认了他们设计的该指标体系几乎不存在指标之间重复和交叉的现象。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N)[13]使用的评价指标有:站点的浏览器的兼容性,引擎上的出现率,站点速度,连接的有效率,被连接率,拼写错误率,站点设计。

我国在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成熟,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站评价的原则、评价方法和平均指标体系等方面,缺乏实证研究。

国外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研究成果

JungpilHahn和RobertJ.Kauffman[14]认为当前的网站评价方法的准确性会受到网站频繁更新、受访者缺乏专业知识等情况的影响,且仅仅强调网站可用性这一点不符合商业运作的特征。因而他们强调利用生产经济学的边界估测方法评价网站性能,考察网站将所提供的用户功能等输入方转化为交易行为等输出方的能力,最后计算出某些指标来衡量和发现网站中潜在的无效用户功能。

HopeN.Tillman[15]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分析用户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出评价网络信息的基本标准,并提供了网上常用的一些网站评价工具。他认为网站信息与其他载体来源的相关信息的比较情况可作为评价网站质量的必备指标。

F.J.MirandaGonzalez和T.M.BanegilPalacios[16]提出了一种可以适用于评价商业、教育和非赢利性机构网站的通用性评价指标体系:WIS(WebAssessmentIndex),由可接入性、速度、内容和导航四项指标构成。但是因为行业特色、机构特点以及网站目的差异性,WIS对于全面衡量网站缺乏具体针对性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EfthymiosConstantinides[17]认为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已经不适合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经营,提出新的以4S为框架的新的电子商务营销理论:网站(Site),范围(Scope),协作(Synergy),系统(System),充分强调了网站在电子商务和企业营销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电子商务行业网站是公司的门户,是公司与顾客交流的场所,企业网站的首要任务是吸引访问量、建立目标顾客的联系,创造品牌。

AlastairSmith[18]提出在可实用性指标下设用户界面友好性、检索功能、检索率、连通性等网站评价指标。他设计了包括图像和多媒体设计的评价网络信息资源一级指标。

Kimetal[19]研究得出了符合使用者满意的评估指标体系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章。其所采用的评估准则及评估项目主要有:1、商业功能:提供订单追踪、产品或服务的常见问题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信息、响应在产品与服务的抱怨;2、企业信用:网站运作有清楚目标、公司新闻及公关报道、一般的企业信息;3、内容可靠度:文件或参考文献的来源、最后更新日期或文件更新的频率、作者姓名电话等;4、网站的吸引力:网站设计的视觉吸引力、图片和文字清楚的呈现、对于到访者有不同的吸引因子;5、系统架构:网站的使用速度、提供搜寻引擎、网站任何时间的可用性、清楚的网站架构;6、导览功能:可连接到相关信息来源、关于连结和使用者输入领域的说明、连结到首页。

DeniseE.Agosto[20]提出的一个从青年消费者角度出发用于评价网站的理论指标体系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个人偏好概念、对象锁定特性、人的处理能力限制和内容联系限制来预测青年消费者的评价决策。

PairinKaterattanaku1[21]认为应将网站建设的质量或效率定义为网站设计是否适合客户应用,商务网站质量改进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用户对于其质量最具发言权。

TomoeEntani,KazutomiSugihara和HideoTanaka[22]认为层次分析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群决策方法。它通过用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进行两辆相比较,根据矩阵的各个元素,对比出优先级别。为决策者提供考量依据

淘宝精品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报告。并且,从给定的权重矩阵中能反映出决策的态度。

Hassan等人[23]提出把基准化技术应用到网站评估中,并开发出一个用于衡量网站可用性与内容有效性的构架,经过测试,证明了该工具对于基准整个网站的可用性与内容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图书馆和媒体服务中心[24]设计出网站评价问卷从作者、网站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可用性五个方面提出20个问题,旨在帮助用户评价网站。该评价问卷注重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并在用户点击率、浏览网页数,链接率、被链接率、网络影响因子等方面设置定量指标。

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的内容: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和总结,阐述了用层次分析法对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进行评价的方法,并以杭州B2B行业网站为例来展示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进行评价的具体应用。

论文框架

一绪论

研究背景

国内外研究综述

研究思路和研究构架

二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简介及理论基础

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概述

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

常用的评价方法

三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步骤

现有指标体系的比较

面向杭州市B2B行业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四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比较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求解过程

基于层次分析法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

五杭州市的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方法实证分析

案例背景介绍

对B2B行业网站评价实证分析

六总结

参考文献

可行性分析:

理论研究作支撑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层次分析法在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应用的深度。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分析杭州B2B行业网站实际特点,构建符合杭州B2B行业网站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

(2)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在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方法。

论文的难点:

对案例进行评价模型构建,包括评价指标设置、指标权重设置以及数据对进行处理的评价模型的选择三方面内容。

结合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的特点,建立符合B2B行业网站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指标权重。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来说明层次分析法在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论文的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阶段(同时完成文献综述的初稿)

第三阶段:20XX年11月

参加开题报告答辩(同时拟定写作提纲)

第四阶段:20XX年11月下旬-12月中旬

第五阶段:20XX年12月下旬-20XX年1月下旬

第六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定稿工作,最终完成论文写作,并进行论文答辩的准备。论文定稿阶段

第七阶段:20XX年3月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明智,庄玉良.企业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5,2:1~3.

[2]姚远.基于AHP的电子商务评价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1~7.

[3]胡冰川,张运华,夏德峰.企业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5(02):98~100.

[4]周述文,郭晓军,孙爱平,汤海虹.电子商务行业网站的分类及评价探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11:748~754

[5]任永功,李义勇,张庆.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J].教育信息化,2015,9:76~77

[6]傅浩,李威巍,李满梅.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地区营销绩效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5-5:68~73.

[7]李君君,陈海敏.基于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的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价[J].情报科学,2015,08:1252~1256.

[8]李钊,苏秦,姜鹏.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质量评估的研究述评[J].情报杂志,2015,4:7~10.

[9]曾志元.基于消费者视角下电子商务行业网站评估模式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5(05):70.

[10]彭银香.电子商务行业网站建设的模糊综合评价[J].商场现代化,2015,11:169~170.

[11]王知津,李明珍.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与过程[J].图书与情报,2015(03).

[12]黄爱白,赵冬梅.B-C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15(01):192~194.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XX:15~18.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三)

选题背景及意义

选题背景

xx年,成都市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将建设现代农业基地确定为主要目标之一。经过四五年时间的城乡统筹试验,成都市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xx年,成都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85.09亿元,比xx年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达到8205元,比xx年增长15.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70.19亿元,比xx年增长4.4%'。具体到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近年来,在成都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不断完善种植业发展规划,传统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2同步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带。xx年末,成都市粮食作物产量达到274.78万吨,与上年产量相比稍有减少,为xx年产量的98.5%;油菜产量达23.86万吨,增长1.8%;蔬菜产量达494.69万吨,增长2.2%3。养殖业方面,通过调整畜禽结构和倡导规模养殖,成都市建成了一批生猪、肉(奶)牛、鸡鸭兔和水产等规模养殖场。xx年成都市获得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45个,蛋鸡养殖场6个,肉鸡养殖场8个;获得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个,奶牛养殖场2个,蛋鸡养殖场3个,肉鸡养殖场1个,肉(獭)兔养殖场3个4。

然而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干旱、洪费、暴雨、泥石流、冰雹、雪灾、地震、禽流感、猪流感、植物病虫害等各种灾害给原本承受灾害能力就很弱的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不仅会延缓农业发展速度、阻碍农民增收、妨碍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增长,最终影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还会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农业防灾减灾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xx年5月四川省被批准为六个恢复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省份之一,为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个相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概念,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增长而实施的农业保险或农业保险制度,它能够有效分散农业风险以及分摊损失,是世界各国对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在稳定农民收入,保障农业资本安全,改善农民信贷、经济地位,进而稳定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不仅是完善中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阀。xx大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多次出台文件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作出明确要求。与此同时,四川省、成都市也十分重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四川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意见》(川府函(xx)96号)、《关于开展xx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川财金(xx〕14号)、《关于印发〈成都市xx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农险组(xx)2号)和《关于印发〈关于完善成都市农业保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成农险组(xx)2号)等文件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由此可见,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才刚起步,面临着的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没出台,制度设计极不完善、相关政策也很不成熟,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各主体行为协调性亦有待加强,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道路显得任重而道远。

选题意义

四川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基础地位仍较薄弱,农业抗风险能力还有待加强。制约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很多,特别是中国发展滞后的农业保险,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需求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章。因此,发展中国的农业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迫在眉睫。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模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特别是xx年在都江堰市和xx年在都江堰市、彭州市、蒲江县试点的称猴桃保险的做法,不仅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践行着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借鉴,因此,本研究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为在分析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情况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统筹城乡的背景对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与运行模式的探索进行研宄,最后结合成都市探索的称猴桃保险模式,为丰富和完善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模式和制度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研究内容

(1)提出问题,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宄意义。

(2)简单阐释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的功能与特征。

(3)分析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为本文的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4)概括介绍成都市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情况,然后重点分析了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建设、运作模式和财政补贴情况。

(5)以成都市探索创新的称猴桃保险模式为例从相关制度建设、实施细则、实施状况、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对称猴桃保险发展模式进行简单评价。

(6)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基于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文献研宄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与阅读,认识了农业保险的性质以及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方主体的行为以及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等,对与本文相关的研宄有较深入的了解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报告

WiseMedia

(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简介,对国内不同模式间进行对比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建设和运作模式,然后以成都市探索创新的称猴桃保险模式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得出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宄的数据主要来源于xx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成都市财政局网站、球都市农业信息网、成都市统计年鉴、成都市称猴桃协会和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相关网站和组织。

研究的技术路线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