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模式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2: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模式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模式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

一、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教师教育机构

目前,韩国培养中学教师的机构有三种形式:师范大学(包括教师大学有41所),开设教职课程的普通大学(普通大学教育系33所,开设教职课程的普通大学127所,一共16所),教育研究生院(只包括颁发教师资格证的大学院,一共123所)。

存在问题:

在中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教师培养机构过滥,颁发了过多的教师资格证。从实际情况来看,获得非师范大学教职课程和教育大学院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者达到师范大学毕业生的3-4倍。教师资格证颁发过多导致社会对教师资格证持有者的信赖程度降低。预备教师为了通过教师任用考试,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考上,忽视了教师必备的修养及实际能力。

(二)中学教师教育实习

韩国师范大学是从1980年“忠南大学校工业教育大学”改编成工科大学后,在工科大学的工业教育学部开始培养教师,实施4周以上的教育实习。实习在附属学校,或是在合作学校中进行。目前,师范大学实行4周的教育实习制,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4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实习期限比较短。要确保教师在大学里学到多种理论和评价的素质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在4周的时间内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其他一些国家,大多都需要一学期乃至一年的实习时间。

2.没能很好地形成教师培养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实习生安排到中学之后,教师培养机构和基层学校之间缺少协调,没能形成对教育实习的实质性的监督和评价。目前,个别基层学校以接受实习生会引起教学过程混乱和给学生心理造成负担等为理由拒绝接受实习生。实习学校的教师们对上课、班级运行,以及指导实习生感到有负担。所以,大学和实习生在实习时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些与预备教师人数过多有根本的关联。

3.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实习模式。在现行4周的实习期里,没能很好地在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及实习合作学校进行专门的教育实习。并且,没有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认定。

(三)中学教师培训

韩国的中学教师进修可分为以机关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个人为中心的三种形式。

存在问题:

教师进修的模式单一且效率不高,教师进修机会不足,学员在进修时期及进修时间上缺少选择权,进修分数和晋升制度的直接联系导致教师进修质量不佳,缺少自律进修及经费保障,远程进修体制不健全等等。

二、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改善方案

(一)教师教育机构模式的改善方案

近来在韩国学界广泛议论着教师培养的6年制方案。即:研究生院培养教师的“4+2”模式与“2+4”模式。“4+2”模式是指,学生首先在4年制教师教育机构学习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通过任用考试,获得见习教师资格(见习期为1年),并作为见习教师开始上班,然后在教育研究院攻读为期2年的硕士学位的模式。

“2+4”模式是指在普通大学接受1—2年教育后到教育专门研究生院接受4年的教育模式。即,在2年级末从普通大学选拔在读生,到教育专门研究生院接受4年的专门教育。教师培养基本过程是:在普通大学l一2年级学习基础教养科目及所属大学的基础专业科目和基础教育学探索科目;在4年的教育专门研究生院中,学习学科内容相关课程、学科教育学相关课程、普通教育学相关课程,并进行教育实习等。并且,对于在教育专门研究生院学习2年后不希望继续读的学生,允许发放原所属大学的毕业证。即“4+2”模式与“2+4”模式各有其利和弊,应根据情况有效地运用。

(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师工作

为了吸引广大优秀学生进入教师队伍,应在现有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各项教师政策措施:第一,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位应与教育行政职员相比较,根据自身实际向上调整。第二,切实保障教师的教育权利。第三,通过任用考试合格的男毕业生,适用兵役特例制,免除他们的义务兵役,同时要求他们从事5年以上教师职务。第四,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教师的报酬应与大型企业员工水准相同,解决教师住房,减免其子女的大学学费等。第五,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有必要提供公益勤务人员,分担教师的杂务,使教师将精力集中于教学工作,学校的水准提高到满足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基准。为了较快落实以上方案,政府应制定《提高教师地位的特别法》及其他法令和规则,并立即施行嗍。这样,可以博得社会对教师岗位的信任和崇敬,同时稳定教师队伍,防止教师流失,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改善中学教师教育实习

1.延长教育实习期限。韩国学者认为,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机构与学校现场之间的桥梁,对提高预备教师对教育情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实习,将实习期限定为l学期,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蛏适当学期,分2—3次进行。教育实习应包括参观实习、业务实习(指教务实习即教师行政方面的实习)和教学实习。2.确保教师培养机构与实习学校的良好运作。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实习,提高学习成效,应在师范大学设立附属学校。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应对讲课的方法及内容进行个别指导,并把结果反馈到教师培养机构,使教育实习得到进一步改善。对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予政策保障,使指导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实习生进行辅导。教师培养机构的教师也应该对实习生进行密切的跟踪指导,不能只依靠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校和学校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要保持联系、沟通、交换意见。

3.要具备教职伦理意识及服务精神。比如,让师范生通过获得服务学分的形式事先到中等学校,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或是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给予辅导,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教职伦理意识和服务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

4制定教育实习的一整套模式。教育实习应该按照课堂观察、参加实习、课堂实习、事务实习等规定的模式有序进行。首先要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认定,并且要有指导教师的培养方案。然后对学生教育实习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评价。实习学校要具备有关条件,选好有资格的学校,如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这样的实习合作学校,并且要确保教育实习费用的落实。为了减少每个班实习生的人数,不能把学生集中安排到一个班级,以免走形式。针对那些身处师范大学,但毕业后并不想从事教师岗位的学生,可以不实习,这样实习学生的质量就会变得少而精。他们可在实习期间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向做好准备工作,确保顺利就业。

5.实施见习教师制。韩国学者为了避免学生教育实习周期短,实习成效低等问题,提出要引进见习教师制度。他们认为,新任教师的见习过程应该如下:(1)见习期限为1年,期间享受二级正教师待遇。(2)对新任教师的见习成绩由所属地方教育厅、培养机构相关专业的教授、见习学校校长和校监、见习指导教师组成的见习评价委员会进行评价。(3)见习期结束后,拟任用学校校长根据见习成绩决定见习教师的任用与否阎。

(四)改善中学教师培训

1.提高正规教师进修质量。教师的教育水准在不断提高,质量也在上升,这时进行内容贫乏的短期进修,属于浪费。应与职前教育所进行的教育内容保持联系,并且扩大其幅度和深度。

2.强化在职教育的激励体制。如果把进修结果作为教师晋升的条件,难免会误导教师产生错误的功利进修观及急躁心理。所以,应利用进修的结果来激励一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即,教师们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获得一线教师的上位资格。当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上位资格,并且根据其专业特点得到内在的鼓励政策和相应待遇时,教师的进修意愿会更加强烈(尤其这是通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进而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推广以个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非正规教师进修。仅靠正规进修有可能使以现场为中心的进修被形式化。为了使教师能够主动地参加进修,根据自身需要设计、建构进修模式,通过与同事、教师们的协商和借助示范等多种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强化能够整合理论和实践的非正规进修。

4.进修模式应按照进修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确定。应根据进修教师的性别、教龄、教职经历、教育教学水平(职称、学历)或进修目的在进修模式上有所不同,所以,理想的教师进修模式应是按照进修对象的特点明确分类的,是务实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进修质量。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改革

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培训,虽然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讲,依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员)的实践。职前的师范教育的实习,时间长一点的是8周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还要包括一周时间的总结,而职后教师培训主要就是请大学里的一些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当然,这些也是必要的一问题是,如果教师教育就只是这些,那它显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一我们知道,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目前的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教师的知识包括水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现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起作用,而其实践性知识则被忽视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便对教师专业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做教师,只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再学些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就可胜任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教师一专业发展学校的思路和做法对我国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

一、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最旱是1986年由当时的关国研究性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其《明日教师》的报古中提出并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但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通常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有的是在原有学校中有独立的机构,有的则是附属于原学校的原有机构之下.其核心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若干所中小学建立起来的合作体,目的是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能一体化,以此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

(1)反思性教学

对“反思”的系统论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它使人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运行中解脱出来”。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反思和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知。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科顿和斯巴克斯一兰格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后者还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即认知元素、批判元素及教师陈述。布鲁巴赫提出了五种反思的方法,即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摩与分析、职业发展及开展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最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提出。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差别的实质,从而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行动研究是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它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上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开始进人美国教育科研领域,70年代在欧美各国便已成为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

行动研究的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把“行动”与研究结合了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第二,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实践,其研究者即研究结果的应用者;第三,它的研究场所不是研究室(所),而是实际的教育工作所在场所。

正因为行动研究是在教育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首先强调要从经验巾学习,即要根据理论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就是研究者。这有利于理论更好地和实践结合,从而对实践加以指导,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由行动者(进行的)研究”。

2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前文已提到,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小学及大学的发展。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就是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就是融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为一体。因此,“合作”便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成败,“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为什么要合作?第一,教育问题涉及多方面,并且这种多方面还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进行改革,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多方面共同合作;第二,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也必须紧密联系,才能相互促进;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又包括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在传统的模式中,大学教育学院与地方中小学是完全隔离的,现实中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必须进行合作。

怎样合作?一般是通过联络小组来进行合作的。联络小组的成员必须既有大学教师,也有中小学教师。由于大学和中小学的性质及其在专业发展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其成员的职能也不一样。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第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是与实习生进行合作以共同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第二,走进大学校园,承担一些师资培训的任务。对大学教师来说,第一,在专业发展学校中,他们要参与各种教师研讨活动,要听实习生的课,组织实习生进行讨论,并把专业发展学校中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大学;第二,在专业发展学校举办高级研讨班,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间题,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及其制约因素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文中我们说,中小学教师在联络小组中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指导实习生的教学,首先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另外,由于这时是中小学教师与实习生的合作,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要受到实习生的挑战,这也促使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反思。其次,联络小组中的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进人大学校园,即或被聘为大学的兼职教师,或选修大学的相关课程,或参与大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些无疑都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最后,联络小组中的大学教师一学年中可以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实习生所在实习学校工作,在这期间,他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与中小学教师就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过去只作为实践者的中小学教师,现在就既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无疑也会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

通过前文对“合作”必要性和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确有利于改变过去由于性质和地位不同而带来的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互相轻视、互不往来的状况,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在中小学这一方,它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小学带来新气象。美国有实践表明,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项目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要高于未参加该项目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前文已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后当然也会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大学这一方,第一,它能拓宽大学教师研究的领域。由于与中小学有合作关系,所以大学教师可以进人中小学,可以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研究他们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这有利于大学教师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研究,从而使大学教师的理论向实践转化。第二,将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聘进大学校园,有利于在大学就读的“未来的教师”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从而使他们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他们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利于大学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实习生往往只需在实习学校上几堂课就可以了。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生的实习时间长达一年左右,实习的范围也不只是听课、上课,而是要作为学校的正式成员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另外,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既可以得到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上的指导,又可以得到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实习生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实践表明,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习比传统的实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了解中小学的需要,因而也能更快地使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矛盾

第一,传统观念上的地位的不平等。

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求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是伙伴关系,要求双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合作就必然面临困难。但实际上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对教师所需知识的理解还主要是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样,如果只看这两种知识,当然中小学教师就无法与大学教师相比。但如果从实践性知识看,则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就没有可比性了。通俗地讲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学教师那么多的学问,但许多大学教师基本上也无法上好一堂中小学的课。

第二,双方的目标不同。

目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学及其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实习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中小学及其教师则主要关心他们的学乍学习的状况及学校的声誉。这种目标上的不阳极可能导致双方合作上的失败

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距离。

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ff动。但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H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希望大学教师能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甚至希望大学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事实上,大学教师满足不了中小学教师的这种要求。在大学教师中,许多人只是对某问题有观点,并目这种观点也往往只足他们自己的观点,至于具体怎么做,实际上他们也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言的。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很难看到中小学教师能按照自己的理论去做。其昧因足:首先,中小学教师首先要依据的是他们所处的情境;其次,中小学教师在阅读大学教师的理论时.不可能将他们头脑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全部除太,他们也必定是带着他们的“成见”来理解大学教师的理论的。正因为如此,合作的双方之问就极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大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是用经验指导实践.缺乏先进理论作为指导;而中小学教师则认为大学教师的理沧是“空中楼阁”。

(2)中小学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参与音的个体性。

所谓参与者的个体性,足指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只足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与学校的整体关系不大。这种情况随之产生出以下的问题:首先,学校很难形成某种环境,即一种有利于教师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较为广泛的讨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J使那些对教学不够积极的教师改变他们的态度的环境。其次,更为主要的是,由于参与蕾的个体性,这就使他们的讨论只能局限在一个小群体之中,从而造成使需要进行的整个学校范围的变革被忽视的状况。

第二,对参与者的当前教学质量的影响。

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就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对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对基地的管理,充当大学与罄地之间的联络人,等等。但巾小学教师首先是自己的学生的教师,而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他承担了比以前更多的职责时,这种新增加的职责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就是会影响到他当前的教育教学。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1.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的观念要改变

(1)应改变过去那种将教师教育分割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两块的思维方式,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观念这能使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同时也能使中小学教师重返大学而走进理论。

(2)应改变过去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不平等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改变,主要是要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主要不在于其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于其实践性知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

(3)应改变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观念

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认识到,许多教育理论只是这种理沦的持有者对于某些问题的自已的较为系统的思考而已,它不于自然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以客观为依据的,而教育实践巾的许多方面则是以人的精神为对象的。教育实践还是人人之间的互动,而技术性的实践的对象则是被动的物,技术性的实践是人对物的征服或控制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的关系,教育理论的主体“最多只能是教育实践的‘前’义者’,而非‘指导者’;最好的也只能是教育实践主体的‘伙伴’而非他们的‘导师’。

2.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模式要改变

(1)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

首先,作为人职前应掌握相当多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但实习并是简单地在几周的时间内看一看观摩课或实习者亲自上几堂课,而应该足在一个较长的时问内实习生作为实习学校中的正式一一员全面地参与该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其次,过去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时,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但缺乏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应聘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兼职教师,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2)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

应改变过去教师在职培训就是请大学教师开讲座的做法,将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的理念和做法用于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小学教师在对大学实习生作指导时,他们自己也必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而在大学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时,他们也就将行动研究融入了这种研究之中,因而这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3)应改革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方式

第3篇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建立先进机制的前提条件。构建理想的教育实习模式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为了使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更趋于合理性,更具有前瞻性,本教育实习模式树立了如下三个理念。

1.关注个体主动发展的教育实习理念。传统教育实习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过于关注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压抑了师范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师范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人们已意识到教师专业成长不但要关注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而且更要关注教师健全人格和实践智慧的养成。因此,教育实习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成为教育教学实践训练中主动发展的主人。

2.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习理念。一个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合格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研究态度,能自觉探讨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逐步生成教育实践智慧,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就教育实习而言,各种技能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师范生在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理解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责任,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批判思维意识和自我反思的精神,不断生成教育智慧,更新和拓展专业结构,促进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

3.秉持“开放、互惠合作、共同发展”的教育实习理念。美国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说“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师范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实习应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主动与中小学全方位地开展交流和互惠合作。在资源整合、智慧共享的前提下,最终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同发展的目标。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目标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目标是:在教师专业化视域下,以系统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关注个体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和秉持开放、互惠合作、共同发展为基本理念,通过多元的教育实习,引导实习生以研究者的态度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使他们自觉探讨教育实践,反思教师角色与社会责任,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态度,形成反思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内容特征

基于以上的教育实习理念和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习目标,该教育实习模式的内容特征具体表现为:实习时间全程化、实习内容丰富而系列化、实习形式多样化、实习评价多维化、实习合作多元化和全面化、实习过程的反思化。

1.实习时间全程化。我国传统教育实习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实习内涵狭窄,实习时间集中而短暂,把教育实习当作一次性、终结性的教学实践。这种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的体验与反思,不利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则从师范生入学后就开始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实习内容的系列化、实习时间的全程化。同时,还体现一定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依据学校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特点,在整个师范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组织一系列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2.实习内容丰富而系列化。丰富、详实的实习内容有助于师范生深入了解中小学实际。同时,将丰富、详实的实习内容进行系列化的安排和训练,不仅使师范生掌握全面的职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精神和信念,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根据中小学教师实际工作内容,由传统的教育实习在内容上仅安排几节专业课和班会课扩展到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当中,要让师范生了解并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当中,让教育实习体现实践教育的真正价值。

3.实习形式多样化。实习形式单一也是我国传统教育实习的一大弊病。教育实习不只是训练学生组织教育活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参与全面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实习期间,该实习模式在形式上,将走出去请进来、校内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并穿插实地参观、见习观摩、案例分析、微格教学、模拟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师范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亲身实践、体验、感悟、积累与发展,从而获得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方法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4.实习评价多维化。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该实习模式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它从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丰富评价主体,增加评价弹性。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相结合,甚至引入了社会和家长的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加强对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切实保障和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与实效,促进师范生专业化能力发展。

第4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机构近年来在美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改善了教师的职前教育、促进了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专业发展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中,中小学和大学的合作是一个核心理念。本丈旨在对其产生背景、基本合作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能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合作

一、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观念演变

把教学看作一种职业的观点在美国已经盛行了一个多世纪。在不同的时代,贺拉斯·曼、约翰·杜威等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创建一种反思性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专业以造就“具有无限技能的教师”,这些教师既理解教学,也理解学习;既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也明确自己所教的学科的要求;他们能够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课程目标之间架起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对这种有效教师的需求也日益明显。传统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众多的教师教育改革模式被提出,而其中霍姆斯小组,卡内基教育与经济论坛、兰德公司,以及全美专业教学委员会等机构都提出未来的教师教育应在专业发展学校中进行的观点。通过创设情景以支持未来教师和新教师,建立新的教师教育与发展模式。从此,美国各地专业发展学校开始广泛建立,而今,专业发展学校的理念已深深地根植于教育的改革实践之中,引导着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

专业发展学校反对传统的学校规范,他们为新教师的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使得新教师对课堂内外的实践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的期望。他们使教学文化、对合作的期望以及单个班级教与学的本质发生转变。其中专业发展学校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合作。这种合作包括中小学租大学之间的集体决策、中小学和大学里的集体教学等,而这些合作关系是由教师、师范生和教师教育者共同参与合作研究来实现的。

传统的教师教育之中,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实践、教育者和学习者、专家和新手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而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因为合作,这种界限越来越模糊了,甚至是消失了。教师们发现在他们指导新教师的时候,他们自身也学到了更多的与教学理论和实践有关的知识,真正地做到了“教学相长”。

专业发展学校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参与者都通过合作来学习,这也是专业发展学校最有前景的方面之一。他们强调在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之间以多种方式进行合作的备课、教学以及决策。所有的专业发展学校都已经引入和加强了现有的小组教学安排,教师教育课程也是如此。教师教育者在与老教师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教学知识。新教师和老教师在参与合作式的小组备课和教学中,都在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与此同时,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合作创造的小组教学制度,同样有助于大学教师的发展。因为课程的内容超越了任何课题的专长,因此所有的教师都从班级备课和班级教学的相互合作中获得了新知识和新观点。

总之,合作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从中获益匪浅。通过这种合作,专业发展学校最初设想的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愿景得以实现。

三、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模式

专业发展学校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当今所有的专业发展学校都已经达成共识—为实现新的教育改革目标,中小学和教师培养模式也应该进行更基础性的改革。众所周知,传统的学校改革模式是由外部机构制定一个改革计划,然后由内部人员贯彻执行。而与此完全不同的是,专业发展学校认为大学和中小学都占用重要的知识,但二者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满足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只有两者合作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才会真正的和谐。同时专业发展学校也认为.教师才是教育改革的领导者,应该在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决策和执行过程起到决定作用,而不是由其他的机构来决定教育改革的走向。对于教师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由教师发展学校的所有参与者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对实践的反思而得出统一的共识以此来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总之,鼓励知识共享,鼓励小组备课和教学,鼓励集体反思是专业发展学校区别于其他教师教育计划的主要方面,也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独特发展模式。也正是这些追求合作的发展理念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培养出了更有效率的教师。

四、专业发展学校在建设中面临的障碍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面临着来自于制度的挑战。传统上大学和中小学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制度。专业发展学校要打破这样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制度而重建新的核心。可以想象,这会有多么困难。虽然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制度难以融合,专业发展学校在中小学和大学的边缘发展起来,在两者不同的活动和任务之间要创建一些交叉组织,但又不至于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的核心。而创建和维持这样的合作关系无疑是一个共同而又艰难的挑战。

五、启示

我国的教师教育也同样面临着如何改革的困惑。重建符合时展的教师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现在教师教育改革函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合作式教师教育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中,我们越发感到合作的理念应该成为我国目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不管是教育改革的决策者还是实施者,不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这一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来,开展有效的合作,形成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的合力。真诚合作,共同努力,也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师教育改革才会大有成效,才会为我们将来的学校培养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师口

第5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教学过程第二课堂创业大赛

2001年5月,武汉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长期的办学指导思想。2001年9月,武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大学已探索并建立了立体交叉多元型的创业教育体系。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作为武汉大学的创业试点单位,在贯彻“三创教育”指导思想的同时,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经过几年地努力,我们形成了一套确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学过程对于创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张扬个性、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与人合作等,这些通常是创业成功者所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理工专业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只偏重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认识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未重视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1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分为若干组,学生自行设计,拿出方案后经小组讨论,各组从学生各自的方案中优化出最佳方案,在小组之间比较哪种方案设计得最好。我院还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推出部分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作为学生综合性、设计性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实验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既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综合素质,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业是非常有益的。

1.2在教学实习中,寻找创业切入点

几年来,我院老师带领学生到当地各种体现专业知识的基地去参观并现场教学,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新的知识。例如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工程》的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武汉市污水处理厂,对于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方案、污水处理流程以及成本方面做了深入的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现场学习可以更直接的结合实际,使他们的头脑中对污水处理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后来,该专业又在《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学习中去了武汉市砖厂,对于如何利用废弃物制造建筑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不少同学表示,这是一个不错的领域,可以减轻环境负担、防止污染物的继续扩散和为国家创造效益。经过实践教学后,通过这样的专业实践,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本专业与生产生活的结合方式、涉及本专业的产业现状和前景、相关企业的管理方式、产品的销售等创业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另外,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我院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将生产任务、科技开发项目作为实习内容,让学生利用集中的实践教学时间去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三创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学生利用实习完成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委托的中国大地图部分图幅横向项目武当山旅游规划地图。2003年,完成深圳市宝安区发展地图集、深圳市龙岗区资源环境图集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2在第二课堂中加强创业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等,主要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

我院很早就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已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家座谈,参观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其发展和运作进行调查分析,结合专业背景对该企业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既为许多地方和单位解决了不少生产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院曾组成四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分别赴陕西、襄樊、天门、郧西等地。以赴襄樊社会实践小分队为例:该小分队参观了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通过与其负责人的座谈,了解到这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所的基本运作模式,包括企业内部模拟股份制改造、岗位股份与分配股份的实现形式、中俄合作交流情况、资金筹措方式、管理机制等等。通过学习交流,了解了模拟股份制改造的具体做法和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经验。同时我们也对其实行统一管理为主、以个人独资或者与投资方合资的形式为辅助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讨论。在学生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来渗透创业思想,培养提高创业素质是实行创业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学院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改革管理模式,给“学生社团组织”提出了“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各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总支、各种社团等)来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管理水平越高,说明学生受到学校教育影响力越大,成才的氛围越浓。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构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我院的“学生社团组织”先后开展了“俘特拉糖果派送活动”、“环境日徐东平价广场宣传活动”、与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栏目合办节目的活动、“新点子”大赛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活动等等,每年以一个主题活动为载体,再分出若干子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既创造了学生成才的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今后创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实践形式。

3鼓励、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即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

我校从1999年开始在学生中举办了创业计划活动。我院学生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加上学院的支持和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李智勇同学,在刚刚结束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能源化工类)一等奖。通过这次组织参与全国“挑战杯”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经历,使我院同学受到了鼓舞,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这些势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我院创业教育更好地开展。

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团队,申请业余项目。2003年,我院有16项本科教学成果获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本科生还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大赛和学科竞赛。今年申报科研立项45项,较去年申报的人次有大幅度增加。

第6篇

传统的教育实践注重的是教育实习。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借鉴了前苏联“集中实习”的教育实习模式,一直沿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很多师范院校先后提出了各种新的教育实习方案,如“分散实习”模式[1],“委托实习”模式[2],“校内实习”模式[3],“校县共建教育实习基地”模式[4],“混合编队实习”模式[5],“顶岗实习”模式[6],等等。这些探讨都各有特色,但都没有形成较为成熟和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育实习模式。宁夏师范学院自1978年建校后一直采用集中实习的模式,每届毕业生集体到附近的中学实践1个月,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被束缚在一个封闭的时空内。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校借鉴了兄弟院校的经验,各系又采用了一段时间的“分散实习”模式,实习时段为最后的一学期,学生活动的自由空间大,但也存在管理、指导等许多弊端,一个指导教师跑几十个实习点,根本无法顾及指导,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实践应有的效果。根据笔者连续几年的检查指导,发现很多学生在实习学校只是挂空名,使教育实践环节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过程,效果不大,甚至没有效果。2006年2月,我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学校着力抓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又返回到集中实习的模式,但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突破性的改进,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进入教育教学角色。这种现状引起了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教育教研室的思考,从而重视和加强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7],并针对教育实践这一环节,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总结经验,提出了“教育实践基地协同运行”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就是在重视校内实践活动的同时,加强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选择本市教学环境较好、教学管理较严、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学,与其共同建立固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毕业前就能充分得到规范和良好地培训。

2 教育实践基地协同运行模式

2.1基地管理体系

(1)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基地双方人员组成,负责对基地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进行宏观调控,审核构建“教育实践基地”组织结构和人员组成,审核基地各项管理机制、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指导、检查和验收基地各项工作的运行和落实情况,建立基地双方良好的联系渠道。

(2)教育实践基地:根据基地双方人员组成,具体安排基地的各项工作,包括制定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定期向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汇报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全面负责基地的建设、联络、管理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落实。

(3)行动小组:为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由基地实践指导教师与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带队指导教师组成的行动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落实教育实践基地的工作安排,做到职能互动、充分融合,履行职责。

3 模式的培训目标及实践操作

3.1教育见习常态化

这项实践活动由联系协调组和实践指导组共同组织。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次大一至大三学生,停课到基地学校进行为期1周的全程见习活动,每10名学生分为1个小组,每组跟1名带队教师,分散到基地学校的相关班级,执行基地学校的作息时间,与基地学校的学生同样要求,主要采取看、听、记的方法,学习原各任课教师的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方法,探讨适应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所要具备的各种素养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见习期间,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与高师院校不同的新世界,因此能从基地学校教师那里,学到许多新鲜而有用的实际经验。接受新理念,感悟新教法,见习回校后,召开教育见习研讨会,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见习收获和体会。并将学生写的感悟装订成册,同时每个见习班录制一张见习光盘,以供下一届学生参考学习。这项实践活动形成了常态化,为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铺平了道路。

3.2岗前培训规范化

这项实践活动由教师教育教研室牵头,实践指导小组负责安排。每届将要走进教育实践基地实习的毕业班学生都要经过为期4周的校内岗前培训。每10名学生组成一个培训小组,并指定1名有教育实践指导经验的教师指导,从“写课、说课、做课、评课”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和从教能力规范化培训。同时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宣布实习计划与分组安排,强调实习纪律与要求。这一规范化的培训为学生进入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做好了前期准备。

3.3基地活动系统化

这项实践活动由实践指导组、课程建设组和效果评价组负责安排实施。实习生走进基地学校,全面展开为期12周的教育实践活动。第1周熟悉基地学校环境和教学环境,熟悉自己的指导教师和将要任课的班级;第2~5周主要开展纵向、横向、立体听课活动,即听自己指导教师的课,跨班级听其他教师的相关课,跨年级、跨学科听校级、市级、自治区级优秀教师的课,同时设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方案,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所任学科课程的教材内容;第6~7周主要是在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备课、试讲活动,各实习小组集体讨论备课和试讲,指导教师把关;第8~12周,试讲过关后,在基地指导教师的允许下,实习学生按序正式登上讲台讲课,要求每个实习生最少讲课不少于6课时。同组实习生和基地指导教师及时听评课,做到教学相长。在实习结束的前一周,由基地指导教师推荐,开展一次由实习生主讲、基地年级组和基地全体实习生参加的“实习观摩教学课”。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措施有如下几点。

(1)驾驭教材能力的培养。实习生虽然在教学论课程中,对中学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缺少对中学教材的整体认识和分析,因此,要求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从整体上熟悉教材,宏观分析整本教科书,中观分析将要讲授的单元内容,微观分析课题内容,明确自己所授内容“承前启后”“上挂下联”的作用,确定教学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真正做到对自己所授教材的“懂、透、化”。在此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2)选用教法能力的培养。灵活地选用教法是教学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首先要使实习生在掌握选用教法的一般原则下,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内容讲授的顺序和方法。其次,结合试讲训练,指导实习生根据教学设备、自身特点、学情实际,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体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断创法”的深刻内涵。最后,在划分实习课型时,有意识地使每个实习生备几种不同内容的教案,讲几节不同类型的课,同时要多听原任课教师和其他实习生的课,从而懂得,怎样依据课型差异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正确选用教法,科学设计教程,合理组织教学。

(3)写课能力的培养。写课即备写教案,要求每个实习生充分理解“以标为标,以本为本,以标扣本”的备课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3个维度确定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的最佳系统。如何引入新课和推进新课,如何表述课堂导语和过渡语,如何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和大小标题,如何安排板书和板画格局,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呈现知识点,如何畅通师生间的信息渠道,如何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做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等等,然后精心撰写出合格的教案,并结合试讲,对教案进行反复修改,在正式上课前3天让原任课教师指导和审查。

(4)说课能力的培养。“说课”作为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形式,已成为教师钻研探讨教材内容,备好课、上好课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训练,实习生在备课的基础上说出自己上好一节课的总体构思和每个环节的理论依据,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通过指导教师和同学们的评议,及时发现备课中的不足,并给予纠正和补充,有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所以,要求实习生在试讲每节课时,首先要对本节课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4个方面进行3~4分钟的说课训练,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控。

(5)做课能力的培养。做课即讲课,试教是课前练兵,也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指导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实习生勤讲多练,助推实习生尽快熟习课堂教学。其一,通过听原任课教师的课,观看往届优秀实习生的教学录像和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其二,每个实习生在熟悉教学过程的情况下都要走上讲台,参照自己备好的课时设计进行预讲。同组实习生、实习指导教师、基地指导教师全方位进行点评,查漏补缺,然后才能正式走上讲台给学生讲课。

(6)评课能力的培养。在课后进行分析评议,对养成从事教学工作的严谨态度、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每上完一节课后,要求实习生把自己教学中最成功的地方、失败之处及原因、教学中的困难、今后改进的措施等以教学反思的方式记录在教案中,并进行教学生成效应和质量分析总结。师生共同对课堂教学进行集体评议,做到每课必评议,评后必小结,以便在实践中掌握评课理论及原则,学会写教学反思,做到会听课、会记课、会评课。

(7)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实习生自进入基地学校接任实习班主任后,要求必须深入班级,做到“勤动脑设计班级工作方案,勤动嘴与学生交流,勤动体多参与学生活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原班主任指导教师为榜样,学会班主任工作方法。实习结束的前1周,由实习生组织开展1次基地学校主管领导、原班主任指导教师、全体实习生参加的主题班会,以展示自己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3.4教学资源共享化

此项活动主要由资源开发组负责落实。本着基地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活动。

(1)教学研讨交流,请基地学校相关领导、教师来我院作基础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及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讲座,我院相关教师到基地学校作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教学论文撰写等讲座;

(2)教师互换交流,我院每学年向基地学校派出1名教师到基地学校任教1学期,了解基础教育新的教学动态,请基地学校教师来我院兼代1门师范教育的课程;

(3)我院化学教学论实验室与基地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相互开放,实现实验指导教师互动,实验内容互通,实验用品互补,实验资料共享,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基地学校指导中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的设计与实际操作;

(4)共同探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5)加强与基地学校、基地学校与基地学校之间的互动,若某个学校有相关学术交流、课程互动交流活动,尽量安排相关教师和学生参加,提高学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3.5实践总结长效化

此项活动由实践指导组、课程建设组和效果评价组组织开展。学生通过在基地学校的教育实践,返校后利用4周时间继续开展如下活动:

(1)完成学校和化工学院要求上交的《实习手册》、社会调查报告、实结报告等;

(2)即时召开由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化工学院全体师生参加的教育实践活动汇报会,由带队教师、实习生代表交流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每个基地推选1名实习生进行汇报讲课,效果评价组对实践效果进行客观点评;

(3)制作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展板,编辑刻录教育实践活动掠影视频光盘,以备下一届实习生实习之前回放;

(4)课程建设组根据基础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对我院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建议,提交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上报学校有关部门,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4 协同运行模式取得的效果

(1)见习活动,理念更新。通过听取基地学校

有关专家作的新课改理念讲座,学生感悟到了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听取基地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的讲课,学生体会到了新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了解到了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基地学校优秀班主任的座谈交流和实际观摩,学生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班级管理的工作方法。通过见习活动,学生从基地学校学到了许多新鲜而有用的实际经验,并能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长处与不足等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不断更新理念,完善和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2)岗前培训,能力提高

学生经过岗前“四课”能力的培训,每个学生都学会说课稿和教案的规范设计与撰写;锻炼了课堂教态的显现、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学板书的设计等能力;掌握了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每届学生在进入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前就能全面掌握从教的基本功,进入基地学校后都能尽快转变角色,大胆接受实习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实习任务。通过我院五届本科毕业生在基地学校实践的信息反馈,学生一进入基地学校就完全能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实习工作,保质保量圆满完成教育教学实习任务,得到了基地学校的好评。

(3)基地实习,师生双收

通过在教育实践基地的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指导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实习学生都能达到驾驭教材、选用教法、设计教程、编写教案、从容说课、调控课堂教学、课后分析评议等能力目标。经统计,至2014年,我院在教育实践基地连续5年的实践中,指导老师10人次被宁夏师范学院或基地学校评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在经过基地实践的近400名学生中,有40名被化工学院评为优秀实习生,有20名被宁夏师范学院评为校级优秀实习生,有10名被基地学校评为优秀实习生。

(4)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自创建教育实践基地协同运行模式以来,我们四校之间相互进行教学交流研讨10多次,教师之间进行换校互动交流6人次,开展开放实验活动6次,开发基地共享校本教材4部,分别是:《教育实习导论》(2009年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作为教育实践基地的指导教材);《走进化学探究室》(2011年11月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化学晚会》(2012年5月金盾出版社出版,2013年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作为“2013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化学课外科技活动》(2013年9月金盾出版社出版)。通过这些资源共享活动拉近了与基地学校的距离,提高了基地双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了教育实践基地的层次,达到了互惠双赢的目的。

(5)及时总结,持续长效

通过返校后的教育实践成果总结与回放,对在校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院平时组织的各项“师能”培训活动中来。同时对教育实践基地的不断建设完善和健康长效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5 结束语

第7篇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参考国际国内相关高校在此方面的基础上,积极展开针对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探讨活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素质教育所必备的软硬件环境需求分析与解决策略;(2)创新素质教育在辅助主体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3)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建立、操作和运营方法。针对上述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首先,以兴趣小组为基本构成单元,调研学院、系、教研室的软硬件支撑能力和支撑范围。其次,以软支撑为主要协调对象,聚集相关科教人员成立课题组,制定建立和推进兴趣小组的规范化操作指南。然后,分析学科交叉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协同攻关机制。

2.以参与创新素质教育兴趣小组的本科生为主要对象,由课题组的指导教师调查其知识结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目标规划、思维模式和专注度。将调查结果按照“保证课程教学,提升专业能力,松弛培育过程,强化教育结果”的方针提出指导性原则。

3.在兴趣小组的运行过程中,详细记录所发生的各类状况,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根据分析结果修正操作方式并验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与修正,整理出普适性较强的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建立、操作和运营方法。

二、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概要

依托教育部在985和211院校实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指导和推动下,分别进行了以研究课题和应用开发为主要对象的兴趣小组。经过多年运行,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

1.创新素质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以兴趣为主导的自觉自愿原则:对有兴趣和生涯/学业规划的学生,按照其思维活动方式设定培养方法;对无兴趣爱好或说不清但又希望提升自己的学生,采取先诱导,后培养的方法。学生进入兴趣小组后,有随时可不提供任何理由而退出的自由。(2)以保证课程教学教育为前提的原则:所有加入兴趣小组的成员,必须保证在加入之后的科技创新活动不能影响正常的大学教学活动。如有一门考试成绩不及格,指导教师应该建议其退出兴趣小组,但是否退出由学生本人决定。(3)以提升综合能力为主旨的人文关怀型教育原则:科技创新活动应以科学发展规律为指导,结合科学哲学史和现实环境,通过总结历史时空发展过程的各种经验和教训,通过形象的故事教授枯燥的知识,寓教于乐,熏陶学生的创新观念。(4)以尊重学生主体的探索性活动为原则:由于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应该遵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允许失败,但必须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指导者即便预测到某个过程中潜在的细节性错误,在告知学生后,仍要鼓励他尝试自己的想法,指导其在失败中进步。

2.松散型兴趣小组的建立和运行模式:(1)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主要引导兴趣小组成员积极申报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在申报阶段,仅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不设置其他约束性条件,极大地降低了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入门门槛。在结题阶段,邀请专家教授组成项目评价团,以创新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综合应用前景和实施过程对每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2)各学院、系、教研室主要负责兴趣小组的实施过程管理。当参与的学生较多时,协调并敦促相关教师接受培训和指导后加入指导教师行列,既可解决因指导教师不足的缺陷,又可培养青年教师在专业和教育两个方面更进一步的提升。关联比较紧密的系和教研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形成团队,为较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关联不紧密但是学科间有交叉的项目需要跨学院实施的,由学院进行资源协同。(3)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项目指导与推进,小组内部讨论,任务与人员的协调。配合学院、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督导、检查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并形成小组成员互派互换的流动制度:当课题任务需要流动时,学生或指导教师均可自由流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级和省部级的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创新论坛等活动。

3.综上所述,该模式的特征体现如下:(1)成立兴趣小组,坚持“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鼓励并支持学生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培养创新能力;(2)实施多元改革强实践,根据认知规律、学科特点、实践教学自身规律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推进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讲座式多种教育方式,适度控制验证性实验,加强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形成多元化和多维化的实践能力考核体系;(3)培训青年教师以促进教育质量,举办实践竞赛平台,为兴趣小组成员申报创新项目构建或寻找载体3.辅助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在创新素质教育所必备的软硬件环境需求分析时,每个学校学院的硬件条件不同,无可复制性,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软环境构件上。以积极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为宗旨,通过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开展结合实践再学习活动,基本能够解决创新素质教育的施教者不足的问题。在解决策略上,积极构建教育环境,通过多年实践,基本形成了针对各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大一为熏陶阶段,以了解相关研究内容为目标,以参与研究讨论为主要形式;大二为实战入门阶段,各成员都有明确的经考证可行的课题任务,以问题为向导指引学习方向并定期参与研究进展讨论;大三为实战应用阶段,各成员应将各自的课题从实验阶段转入理论或应用,由此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可通过主导讨论后实施的办法来尽力完成;大四为测试、评价、完善、总结阶段,力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做明晰的叙述、分析,论证并给出较为明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实现群策群力。以用导学,学以致用,便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在兴趣小组内对学生项目采用目标设定、实施检测、学生期望、教师指导等过程控制方式,健全了策略化的运行机制。通过个性化差异教育,不设门槛和天花板,充分发挥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挖掘其执行力,基本上实现了人人都进步的目标。小组内部各项目之间合作交流融洽、学习研究和创造氛围浓厚,并且基本上形成了学长帮学弟、强者领引弱者的良好风尚。由于打破了年级和学科壁垒、构建了科技交流平台,使得学生的视野由教科书进入实际生活,科技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论文、专利、科技推广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在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操作和运营上,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体制,并形成了小组成员自主流动制度。需要注意的是,由此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划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我们的做法是以科研团队为划分、以项目归属为基本出发点提前设定规范,具体事务具体合意的方式加以解决。力争做到:(1)以学生为主体,不设门槛、调动积极性、保证课程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接受创新素质教育活动;(2)以指导教师团体为操作者,在指导性原则和规范下从事创新素质教育活动;(3)以学院、系、教研室的纵向支撑在学校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下实现横向联合支撑创新素质教育活动。

三、结果与讨论

表1是近四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该模式下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由表1可知,随着参与教师和本科生的逐年增加,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呈递增趋势。

四、结束语

第8篇

传统教育期刊的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变化的情况,难以满足中学教师的迫切需要和个性诉求。在“内忧外患”的现实环境下,期刊的生存尚且步履维艰,其发展则更是寸步难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突破期刊发展的瓶颈,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效益。而优质资源则是实施企业战略转型创新的保障和基础。这里笔者以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下简称“陕师大总社”)“中学教学参考”系列的8种期刊为例,探讨教育期刊如何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为企业经营的转型创新服务。1.权威的教育品牌陕师大总社的“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期刊是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中等教育各科教学的专业期刊,现已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办刊实力雄厚、影响力深远的系列期刊方阵。其中5个学科刊物(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政治)的办刊历史已超过40年,在全国各地中学和教师群体中享有盛名和美誉,造就了一大批中等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名师和专家型教师,也见证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之路。可以说,“中学教学参考”期刊群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信任和支持,正是凭借彼此的携手互助,才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中学教学参考”旗下的6个学科期刊有幸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2.丰厚的专业作者资源作者是“中学教学参考”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优势所在,其总计拥有近10万名作者,几乎涵盖了中学教育教研的核心专家团队,尤其是基础教育落实到学科的实践研究专家。我社依据战略合作的服务构想和创新举措,经过细分和优化作者群体,已从中遴选出高水平的实力派名师作者,按研究方向和教学风格的差异,组成了多支名师队伍,能够对中学的教研、教学、应考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示范和引领。3.稳定的读者群体稳定的读者群是支持和助推期刊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学教学参考”相对细化的潜在读者群有教育管理人员、教师(主要是中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生。自创刊之日起,其旗下的各学科期刊就一直坚持“内容为王”和“质量为上”的标准,向全国各地的读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内容和服务,以精彩内容和集体智慧与读者共成长,并通过“开门办刊”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与读者的黏合度,能够确保期刊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来,教育期刊虽受互联网的冲击,订数不断下滑,生存步履维艰,但各个期刊社的内容生产能力并未严重钝化,很多期刊社的编辑在逆境中还有所提升,办刊多年积累的优质资源依然明显,期刊的影响力也并没有大幅萎缩。如果能找到全新的经营模式,把传统优势和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合,在目前中国特色的期刊管理模式下,现有期刊的生存优势无疑还是非常明显的。

二、模式创新的大胆构想

单纯依靠纸质期刊的营销收入和广告收入实现期刊利润的跨越式增长,在当今期刊“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已难以为继。而突围的唯一途径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为期刊的生存发展提供永续动力。当然,面对数字化环境,期刊生存发展的“创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小打小闹式的局部变革,而是经营模式的大胆颠覆。有专家指出,在市场化的企业经营中,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赢利模式的创新。笔者高度认同这一观点。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建立“战略合作基地学校”的创新经营项目方案。简单地说,该方案就是依托期刊现有的资源优势,将普通的教育期刊社转型为深度介入教育、服务教育的数字化新型教育出版服务商,携手全国中学名校共同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助推名校发展的基础上,也能聚集资源,为向全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服务打好基础,在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实现国家教育的均衡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并最终实现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1.深度介入教育做出版我社的“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期刊服务于基础教育的8个学科,办刊历史已有几十年,包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和《中学生物教学》,是我国中等教育领域最大、最全的教育期刊群,各刊发行量也都稳居学科期刊前列。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基础教育,因而,战略合作的第一步就是深度介入基础教育一线,和全国的中学名校、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我社深入开展了国家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理论研究和一线实践调研: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中学办学理念和取向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师资队伍依然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胜任力是打造名校的源泉和动力。对此,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战略合作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回到教育做教育,既是教育期刊价值重构的过程,也是教育期刊的价值所在、立刊之本和生存之道。2.做“搭桥”者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走完了新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十年,很多中学,尤其是经济发达省份的城镇学校,已经基本达到了教育现代化的外部硬条件。而真正困扰学校发展的是软实力的提升,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教学专家的助推,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才能使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学校的发展竞争中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我们把“战略合作基地学校”项目的设计定位于学校、教师和优质资源的搭桥者。为此,我社制订了详尽、务实和有效的服务举措,在骨干教师的专业培养、课堂教学实践引领、高考备考指导、教研互动交流、出版全面助推、特色活动策划和学校个性化诉求的满足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以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化的、针对性的、超越期待的真诚服务。

三、初获成功的破冰之旅

为了确保战略合作服务项目的成功实施,我社在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调研。考虑到全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我刊读者和作者群的分布,我们决定先从各方面情况都比较好的江苏省开始试验。从2010年起,我社领导层多次走访了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扬州中学为代表的多所名校,边调查、边交流、边改进,最终逐步完善和补充了战略合作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初步的成功。该项目很快取得了江苏省多所中学名校的认可,截至2011年底,就有近30所著名的重点中学签约。2012年,我们在继续优化服务、续签合同的基础上,将战略合作项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截至目前,已陆续有90多所学校和机构与我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不乏连续续约超过3年的名校。像连云港市教研室、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等教育机构还和我们确立了整体合作计划。目前,战略合作项目已经扩展到江苏、浙江、陕西、广东、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等省份。我社4年已累计收取教育管理服务费超过700万元,实现了教育服务经营的新突破,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在战略合作项目的服务阶段,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社长、各学科主编和名师专家深入教学一线,广泛倾听一线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对本学科教研的思考和认识,以及对我社办刊的建议和意见,这一“连线”活动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和认可。已举办过的战略合作大型活动有:“教育沙龙启智慧,专业切磋话成长”“同课异构显特色,互动教研彰异彩”“永怀激情谋发展,躬行为先重实践”“专家讲座送清风”和“走近大师———罗增儒教授学术报告会”等,开展的活动极具学科性、实用性、专业性和指导性。切实从一线教师的真实诉求出发,以“教研撰稿指导”“同课异构研修”“高考试题研究”和“专家进校指导”等子项目引领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升教科研水平,切实助推合作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数字发展的愿景畅想

第9篇

1.误解艺术教育目标,对艺术教育内涵理解偏颇。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毒瘤与“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使得高职院校一方面将艺术教育视为浅显的知识教育,其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便是教授实用性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艺术技能成为艺术教育目标的主要内涵,片面的重视艺术比赛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以获奖等级和多少作为单一化标准,这可以说是新型的“应试教育”变形,与最初的艺术教育目标设定是相左的。以上对艺术教育内容理解的狭隘和艺术教育目标设定的模糊,使得艺术教育概念理解更为缺乏完整性与科学性,视艺术教育为整个人文学科的细枝末节部分,甚至肢解了艺术教育的体系结构,最终导致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非理性和盲目化。

2.科学理论指导缺失,艺术教育实践随意化。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缺乏基于艺术原理理论的指导,科学化教育理论的缺失使得艺术教育基本观念指导缺乏,仅仅将学生的艺术教育限定为艺术活动开展这一表象层面上,学生的艺术教化和理解只能通过自身学术社团艺术活动的组织来进行,而没有从根本上对艺术教育目标进行设定,并将之纳入学生日常课堂体系中去,这仅仅是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艺术教育而存在,并不会起到实质性作用。

3.必要艺术教育设备缺乏,艺术活动开展受限。

从内容上来讲艺术教育包含音乐、戏剧、舞蹈、视觉与行为艺术等各方面各层次的教育,从教育途径来讲,艺术教育既包括传统的课堂授课,亦包括校外、课外的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氛围的构建等。所以,艺术教育比之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更需要充足的教育设备支持,如教学手段支持、网络媒体支持、环境设施支持等等。但是一般的高职院校用于这块的项目投入并不充分,从而对于学生艺术教育和活动开展有较大的受制作用。

二、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创新模式建构路径

(一)正确理解艺术教育本质,重视艺术教育主体地位

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学科教育有其独立存在价值,艺术教育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艺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健全心理人格品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要正确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即其并非处于教育学科系统的底端,是它类学科教育的附庸,它的教育本质是树立和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并发挥着系统而全面的功能。真正重视艺术教育主体地位,将其划分和单列出来进行教授,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更好的审美气息和人文修养,对于更好的理解、学习和掌握其他课程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设定明确、合理的艺术教育目标

目标设定是行动的导向,合理实际的目标才能对活动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高校艺术教育目标应当设定为:传统片面追求艺术知识技能转向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传统的艺术教育过程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仅仅将教育过程视为个体获取书本知识,而忽略了个体人格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些特质的具备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所谓个体“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即指,学生个体在技能、知识、态度、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全面、持续、创造性、和谐的发展。应当说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书法、篆刻、摄影、音乐、美术、戏曲等各类形式,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认知生活、学会生活、提升品位和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学生个体经由艺术教育能够获取关于艺术认知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获得关于美的感知与欣赏,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我体悟、与师生沟通交流,不断进行反思评价,最终提升生活信念和情趣追求,使得个体创造能力得到提升,个体人格得到健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三)奠定综合化的艺术教育理论基石,遵循灵活化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其理论基础必须从单一化过渡到综合化。特定的教育模式建构一定是特定教育理论的产物,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片面性,因为观点的执着往往使得在现实中的问题处理变得模糊不清,导致“摇摆不定”“难以论断”局面的出现,这样对于最终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大为不利。所以必须奠定综合化的艺术教育理论基石,在科学、综合、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才可以实现全体学生自由、充分、创造性的发展。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必须从固定化转向灵活化。鉴于各类教育实践模式均具有特定的稳固性,人们往往在实践中将其僵化遵循,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但是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实施起来较为困难。且现代教育模式与格局的多变性使得传统“稳固架构”、“标准模板”的状态被打破,更具人性化、交互性、针对性、层次化的特点应当被提倡。

(四)加大艺术教育资金、人力资源投入,确保艺术活动自由有序开展

针对上述高职院校艺术设备缺乏,艺术活动开展受到限制的现实境况,必须加大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活动设施能够为广大学生艺术活动开展提供支持,比如教室多媒体设施、各种音乐设施、活动场地建设等等。同时在物资满足的基础上,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学校应该从人事招聘方面引入更多优秀的艺术类教师,只有师资方面得到合理配置和保障,才能为学生艺术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力、物力的双轨匹配,才能为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有序、自由开展提供保障,使得学生个体真正得到艺术熏陶、提升人文素质,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构智能化艺术教育模式,创新艺术教育过程设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