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2: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人生应该有梦想,我们的梦想应该与教育的梦想结合起来。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志存高远,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做思考的实践者,做实践的思考者,做一名充满智慧和诗意的幸福教师。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不只是组织者,而且是参与者、引领者。
二、教师成长:爱心、学习、反思、思想
教研员被誉为“教师的教师”,对教师的成长起着唤醒、点拨、引领的作用,引导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靠内在的动力。教研员要引领教师向名师学习,像名师那样关爱学生,拥有一颗爱心,不断学习,拥有一颗进取心,加强反思,形成独特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我始终努力践行着这样的理念。阅读经典使教师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近年来,本人组织开展了英语教师新春读书报告会、激发了教师的读书热情。这样,学生在学校能看到“精神明亮的人”,能找到人生的精神标杆,能跟随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学习。
教研员要有大海般的胸怀,真情帮助教师,看到教师的进步犹如自己进步了一样。我开设了“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等有关教师成长的主题讲座,“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做理想的教师”发表于《教育艺术》,“与名师为友创精彩人生”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教师培训》。
一位优秀的教研员应当有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或教学主张,唯如此,我们才能充满魅力,才能有一种精神感召力,才能谱就出一首快乐、幸福的当代教育的和谐乐章。我不断创新,形成了“激发兴趣、指导交际、精讲知识、培养能力、加强反馈”20字英语教学法(获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英语比较教学法(刊于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兴趣开路、任务推进、学会学习”英语学习方式(刊于《中小学英语教育》,获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研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纵向搜索、横向贯通、综合演练”英语三轮复习法(刊于《中国高校招生》)及“归纳、浏览、联想?复习法(刊于《学英语》;这两种复习法配套用书由新世界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及青岛出版社出版)。
四、生命课堂:激情、智慧、互动、发展
一节好课是激情与智慧和谐统一的生态课堂。针对课堂教学,我开设了“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创造生态课堂,促进师生发展”等讲座。在主持开展国家级课题“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生态课堂的主张,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成效。课题成果《实施任务型教学,享受教育的幸福》获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研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获中央教科所全国优质教育成果一等奖。
五、教育科研:敬业乐研,反思前行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育科研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教育科研不可畏,用心感悟,反思前行,积累、沉淀、思考、总结、内化、升华就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有效作法。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教育研究与写作尤其是课题实验为教师的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教研员是一座桥梁,其优势在于兼具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经验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有优势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做有心人,做有用功。成就教师,成就自我。我的讲座“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我市主办了“庆入世迎奥运”英语演讲大赛,我将大赛作品整理、完善,形成了《新世纪中学生英语演讲精粹》,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我把新课改以来的讲座、研究成果归类、梳理,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著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我主持开展了国家级课题“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实验,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课题著作《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并获安徽省十年课改成果一等奖;我还指导教师发表教学案例、论文50余篇,辅导学生发表习作40余篇。我与一线教师共研究同成长。我主办过200多场次讲座,在《光明日报》、《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报刊上发表了400余篇论文,《英语基础教育前瞻》等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刊物全文转载,《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和出路》等30余篇获全国优秀论文或成果一等奖;完成了四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出版的著作有《课程标准新教案》、《阅读科普》系列丛书,等等。本人被评为特级教师,全国优秀外语教师,省优秀教师,省课改先进个人,享受省政府津贴。近年来,我市英语教师发表作品千余篇,获省级以上论文奖项百余次,指导学生发表英语习作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两部;获全国优秀外语教师称号、全国外语教师同丁奖10余人,被评为省教坛新星、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40余人次。无数次的实践证明,每一位教师都是可以造就的。
坚持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科研工作的专题化,树立教师天职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生动的发展的观念,注重校内和校际交流,努力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全面推进师生的整体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全体科学教师通过新教材培训,逐步适应了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较好地解决了从常识过渡到科学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但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分析,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教学的有效度、结构性、科学性、价值取向等方面需进行研究。本学期将以规范、有效、创新为重点,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科学教学水平。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教学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老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围绕推进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总目标,积极宣传、辅导学生开展科普工作,落实有关计划内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在全国教育科学“xx”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研究——架设科学素养目标和学校实践的桥梁》总课题的引领下,我校小学科学组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尝试改变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观摩式”的教研模式,提出了《小学科学“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本学期我们将更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聚焦课堂,让传统的科学教研活动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学校教研的主流形式,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开学初,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神,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分析前一学期学生基本情况、本学科教材内容基本体系、教学目的及任务,提出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制订教学进度表。
倡导教师在课下经常性讨论交流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获得的经验、取得的成功、经历过的失败,经常开展互听活动,并及时交流总结,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教研组要组织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并充分利用好《科学课》、《科学课程标准》等专业性学科期刊,定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文件和教学业务知识,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且做好记录。每位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等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工作中,要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组内形成一种和谐、默契的同事关系,以求大家共同进步。
每位教师应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新课标、教材,分析学生实际,编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认真写好教案。全组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并讲究备课的实效;深入落实“探究——研讨”教学法,注重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科学研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形成自主的科学态度,发展科学素养,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与科学实践。每位教师还要根据课题做好研讨课并及时总结反思,促进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契合。
1、制定各类工作计划
2、确定本学期教研活动主题
3、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1、校教研活动展示课
2、组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
3、参加市、区新课程培训
4、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1、做好区教研组长会议的经验交流准备
2、教学常规检查
3、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1、校本教研流程观
2、摩课题阶段性小结
3、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1、组内教研组学习
2、期末复习和测验
一、教材的定义及作用
纵观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材与课程及与课程资源的区别
1.教材与课程区别
课程是“教什么”的问题,教材是“用什么教”的问题。其实课程的核心问題,是“何种内容最有价值?”“如何有效传递这些内容?”整个课程发展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教材是“教什么”“如何教得更好”的依据。
我们的教材要精选理论知识,降低理论难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发定性分析为主,尽量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及部分过时及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辅以必要的定量计算。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可以让我们合理选择静态工作点,正确选择电路参数,直观、全面地了解放大器的工作情况。但是图解分析法比较麻烦、费事,在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因此可考虑把图解分析法删去。再如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及原理,也可考虑删除。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各类触发器忆都有相应的集成电路,我们只需熟悉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条件及集成电路外引脚的使用即可应用。因此,教材的教学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尺度。
2.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区别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企业、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等。而教材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离开了教师的“教和辅”,由学生凭自己兴趣学习的材料,只能叫学习材料;同样,教师为丰富知识,解除困惑而参阅的材料,学生并未参与其中,也不能叫教材。
三、开发项目化教材的意义
教材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课程改革缺少优质的教材,那么项目化教学法的课程理念就很难在现实教学中得到落实,课程改革会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时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当前,与项目化课程理念相符的项目化教材是缺乏的,并且人们对如何编写设计项目化教材的研究也较少。而开展对项目化的教材编写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仅能提高项目化教材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教材质量,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落实项目化课程理念、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鉴于现实的需要和研究价值,本论文认为有必要对项目化教材编写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发电子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材刻不容缓。我院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即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实践经验,对项目化教学法只是了解一些皮毛,在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有些束手无策。如果编写配套的教材,把项目的选取、如何营造学习情境、教学设备使用、学生教师如何配合的方式、项目的评价、学时分配、教学方法等内容都包含于教材中,那么,这种教材能起到以下作用:一是能够引领教师按项目化教学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航);二是能够更好的规范教师的项目化教学法的教学行为(标准化);三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院检查和监督项目化教学法教学质量(检查的依据);四是能够作为教师备课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新教师的入门师傅;五是能够作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媒介。所以,开发项目化教材的研究对加快我院发展速度,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法,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目前,我国高职有关项目化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教材的情况
现存的电子技术教材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本科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在学科体系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把知识的灌输放在首位,而忽视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实际情况。电子技术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突出应用的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由于电子技术理论性强,不少教师感觉难以进行启发式教学,虽然教师也想进行某些改革,但学生往往是启而不发,最后不了了之,又回到了老路上;而学生则因为理论枯燥乏味,学习没有积极性。离开理论指导的实验实习又往往依葫芦画瓢,教师作示范,学生照搬,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高职有关项目化教材的情况大致如下:
1.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多为论文,且数量不多。
2.已公开出版的教材也不多,据2010年8月12日江苏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统计公开出版项目化教材共29本。特别是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教材更不多见,大约2本。2011年、2012年未做统计。
3.已公开出版的教材优点是:
(1)项目选取合理,要求明确,实施步骤简练实用,理论知识精简够用;
(2)突出技能与技巧、项目小结等内容。
缺点是:
(1)结构不够完整,缺少情境设计、项目评价、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内容;
(2)实训器材较落后。
五、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路
电子技术是高等职业专业学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为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原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编写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社会对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在新教材中着重开发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设计、项目评价、师生互动等内容。
1.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加一些实用知识的介绍,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半波整流、桥式整流滤波与电容滤波电路时,可以通过实验很清楚地观察波形的变化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波形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在介绍了整流滤波电路之后,带领学生为自己的小家电做一个直流电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掌握电子制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从而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2.教学情境设计、师生互动
教师可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产生及消除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教学情境来说明,例如,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使用的扩音机(小蜜蜂),为什么当麦克风与喇叭一起时会发出刺耳的啸叫声?或是在唱卡拉OK时,如果话筒与音箱的位置不当,大家也会听到刺耳的啸叫声?然后与学生互动并引导分析原因。
3.项目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采用期末考试一考完成绩的应试教育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为了考试机时学习,或者是“临时抱佛脚”。一个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鼓励学生去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应当重视对日常学习的评定,其目的在于改进学习,而并不十分重视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而是重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查,全面的考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例如:
(1)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考查。
(2)实践能力的考查。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已经体现在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中。2001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它强调教师是专门化的职业,就像律师、医生等职业一样,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好的。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素质包括四个方面:(1)教育理念,包含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教育知识,包含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研知识;(3)教育能力,包含学科教学能力、管理与评价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信息能力;(4)教育情意,包含职业理想、敬业精神、教育情感、健康人格。就专业精神而言,最重要的品质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心;就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而言,最重要的品质是对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目的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专门化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就教育实践能力而言,最重要的是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交流的意识与技巧,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就教育技能而言,应具有尊重、信任、倾听等人际交往的行为和态度,能坚信自己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其潜能等。教师的素质事关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了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促进教师发展,让教师走上专业化道路,实践教师强校办学理念,校领导根据学校发展要求,做出了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决定。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本质上讲,是要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教师专业思想与知识结构的深化与完善;是要培养一大批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在本地区形成名师群体。在学校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西关中学2010——2013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方案》,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原则,提高针对性,加强指导,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和可持续性发展。
从2010年开始学校教导处就开始积极推进这项工作,通过四个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一个平台”、提高“两种能力”、“三个发展历程”、“四条有效途径”。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以教导处为龙头,以教研组为依托,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铺开,实现互动双赢的专业发展模式。分学科组织教师在学校会议室进行个人发展规划宣讲,每位教师对自己的优、劣势作了客观分析,明确规划了三年发展目标。学校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沃土。学校的传统和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
一、搭建“一个平台”
结合校本实际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一个平台”。学校内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举办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举行校本课程会;邀请藁城市教科所的教研员指导课堂教学;开展教师读书节活动;新课程教学设计比赛;新课程说课比赛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加强校本教研,形成学校常规。学校开展多种公开课、展示课、观摩听课、课后评议等教研活动,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目的。派教师出去听、评课、研讨等,派部分学科教师到名校、强校学习,广开渠道,八方吸纳,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按照新课程课改要求,积极倡导教师做“研究者”,积极承担课题,学会教育科研,成为学科知识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以教研组为载体,纵向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组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深受学生的好评。重视整合团体智慧,促进教师发展。实践证明,发挥团队优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二、提高“两种能力”
关注教师“两种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以培养教师的良好读书习惯来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养成一种能力。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通行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参与社会激烈的竞争,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我校把教师读书列入教师发展的常规要求之中,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或教学论文,并从中挑选一些论文上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凡获奖者都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教师在读书活动中,感受到精神的充实,品味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以帮助教师自我认识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不足,只有认识到新形势下新的要求,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方向正确,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快速而高效。提倡同伴互助、提倡教师间的相互听课,由此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间的相互听课,以往较多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听课任务。为了促进这种学习形式更有效的进行,我们将相互听课的视点放在发现优点和缺点及课后的交流讨论上。听课要强化学习意识和帮助意识,提倡研究式听课。我们在听课时要带着问题进课堂:哪一点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哪一点是授课老师最迫切需要改进的?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课堂的亮点和弱点,课后交流讨论就有针对性。展示亮点是肯定,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展示弱点是为了帮助授课老师改进提高。我们反对胡子眉毛一把抓,反对评课的“好好主义”、“空对空”,力求听课收到实效。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批评能力和提高自我认识。
三、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历程”。
1、第一个历程:站稳讲台上学生满意的课。
2、第二个历程: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能自如开展对话教学;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知识,能将教学过程案例化;能以问题贯穿课堂;善于引发学生兴趣;善于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
3.第三个历程: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科研型教师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审视身边的一切;善于内省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怀疑、不盲信权威;勇于改变自己、开放自己,不固步自封;能专注解决问题的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四、开拓“四条有效途径”,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条有效途径是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团队互助、校本教研。为避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偏离方向和陷入盲目状态,学校实行专业引领,主要是通过学校自身骨干教师引领、市局教研专家引领,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正确引导。多次组织学校教师去听专家的讲座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层面上对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引领。以教研组为团队,通过团队互助,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乐园,开展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讨论教材处理,重难点把握,课时划分,学案编制,共同开发、利用、共享教学资源,交流经验,促进教研组老师团结与发展,共谋学科组教学质量的最大提高。教师队伍的成长,制度建设是关键。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要求。如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评价、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等,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学校科学的制度管理下分阶段、有序地推进。加强校本教研常规检查。实行教研考勤,教导处进行检查登记。规范教学研究内容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如何构建适合本校实际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精神,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按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方案,有组织、有计划、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加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西关中学又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从教师个人评价、教研组评价、教研室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成长记录袋中教学资料积累量、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教科研论文、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经过严格细致考核,有30名教师表现突出,学校决定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总结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突出的特点:
1、文科教师在专业成长上表现出有专业理想、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比较强,自我发展意识强,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中有14名是文科教师。
2、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共同特点是:能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中有7人自主开发过校本课程,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
3、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还表现在勇于挑战自我,历练自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教师中有15人参加过比赛,有5名教师在全市教师素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4、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还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他们达成规划目标的可行性策略是阅读、研究、反思、写作,做学习型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科素养,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库,教师成长记录袋中资源丰富、教学反思多且深刻,撰写发表的教学论文多。
三年来,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也存在一些现象:
1、有的教师对专业化发展认识存在差异,内动力不足,表现出负面情绪,有被动发展现象,正是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表现出业绩平平。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语言工具;情感因素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同样经历了三年忙碌的高中生活,同样经历了高考的洗礼,然而,在最终收获的季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成绩不尽人意。很多同学都是在不愿复读又想上大学思想的驱使下,才被迫选择了高职院校,只有很少数同学是出于“喜欢”的因素。因此,入校后他们的思想状态极不稳定,很多人都是惶惶度日,碌碌无为,更有甚者是抱着破罐破摔的思想,在所希望的象牙塔生活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失望与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让他们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就必须在思想方面进行开导,让其明白得与失之间的必然联系。尤其是在第一堂英语课上,笔者认为老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来开展教学。
一、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等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它是学习者内部生理、心理的一种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系统。
鉴于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以及同学们已有的英语现状,笔者认为充分利用这一理论来实施教学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效果。通过和学生交谈,发现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大多数同学的高考英语成绩都在50分左右(满分150分)。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当中许多学生就存在对英语学习的焦虑和不自信等情况。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了解和分析情况,可以从语音矫正方面入手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其循序渐进地恢复信心,更好地融入到英语学习中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采取了以下做法:在第一堂英语课上通常会花费不少时间先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想学习英语的同学每天都有英语课,不想学习英语的同学天天都没英语课。同时告诉他们英语是一门工具,大家要做的是充分发挥这一工具的作用。在英语课堂上,鉴于大多数同学英语较差这一现状,鼓励同学们每节课至少讲10个英文单词,比如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时不用“会”或“不会”来回答,而用yes或no来回答,向别人表示感谢时,不单用Thanks,而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very much来增加所说英语词汇的数量。总而言之,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开口说英语,程度较差的从简单的英语词汇开始,程度好的尽量讲成句或成段的英文。
其次,尊重和鼓励学生。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经常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认可,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动机。比如有些同学实在是不能完成我所布置的对话任务,那么如果他能够用英文随便讲些内容,我也会表扬他说得不错。就拿10级机电系的两名学生来说,我给他们布置的话题是“谈论你们喜爱的体育运动”,结果这两名同学说,他们不会说该话题,准备的是有关天气的可不可以,那么我就说天气好了才更适合运动啊,这也是和运动有关的,结果这两名同学不再有顾虑,站起来轻松地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对话。在对话结束时,我仍对他们的对话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我们关注的不是他们到底说了什么,而是能够张口说英语这么一个事实。
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强了同学们在英语方面的自信,不再有太多的顾虑,让他们明白只要勤学勤练,一定能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通过这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也发现这一做法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工具作用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鉴于其较差的英语基础,我们不能一味地逼着他们去学,而应该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自身意识到英语的工具作用。英语本来就是一种语言工具,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工具的重要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充分发挥这一工具的作用,让其更好地为他们的工作服务,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相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泛泛地主要依据英语级别考试来讲授英语知识,而同学们却看不到英语这门语言的本质作用,那么久而久之,同学们对于英语的那点微薄兴趣将不复存在。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其实很少用到那些英语级别考试中的英语知识和词汇,所以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一味地去讲授那些东西,再加上同学们本身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等这些因素,只会让他们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加被动,从而更加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开展。 转贴于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传授那些级别考试所用到的英语知识以外,让学生真正地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为自己的专业服务,能实现利益更大化,用当今人们最爱讲的话就是“实现最高的性价比”。
比如说,笔者所教授的学生中,有些是汽车维护与修理专业的学生,由于采用的教材都是一般的英语知识,为了让大家能够意识到英语这门语言的工具作用以外,我们在每次课上,除了完成课本教学任务以外,都会给大家讲一些相关的和汽车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样除了能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英语等级考试中考出较好的成绩以外,又意识到了英语的工具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英语教学更顺利地开展。
三、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法
(一)任务引领教学法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我常采用的授课方法是任务引领教学法。该方法的具体使用及授课程序如下:在上一次课结束的时候,布置好下一次的任务,然后上课的时候直接以检查任务的方式开始课堂教学。比如:我们在第三单元结束的时候,我利用最后15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大家思考一下第四单元的话题Sports,告诉他们一些常见的谈论运动的表达方式Doyoulikesportsandwhy?What’syourfavoritesport?以及一些常见的球类运动的表达方式等等,并把这些有关的表达方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依据“你喜爱的体育运动”这一话题来编一个对话,并告诉他们有一周的准备时间,下次上课时直接展示对话。同时还给他们布置一项任务就是“弄懂课文”,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其实暗含了三层意思,即“预习生词、读课文、做课后练习”。因为他们只有看了生词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思,只有做了课后练习才能知道是否真正弄懂了课文。
鉴于以上两项任务下次上课时的具体程序即:展示对话——处理生词(学生试拼、老师领读、讲解)——讲解课文——处理练习。在这里笔者还想说明一下生词部分的讲授,之所以在老师领读前采用学生试拼的方式,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音标意识。因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来说,其相对薄弱的英语水平是由于他们薄弱的音标知识决定的,经常会有学生反应说看到一个生词即使有音标自己也读不出来。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先试拼,然后老师对于其正确的读音给与肯定,而对于错误的拼读进行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音标意识,通过对两个平行班级的对比,笔者也发现这种方式比单纯地抽出一两节课来讲枯燥的音标知识效果要好很多。
(二)课堂互动问题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张开练习的过程,因此一个成功的英语课堂少不了课堂互动。为保证英语课堂的活跃性、避免互动死角,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听说练习部分笔者采用了指标分配的方式。指标分配方式一般根据教室里同学们的座位及课堂时间来分配。一般来讲,教室左右两边两竖行每行至少一组,教室中间部分至少两组,如果中间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差异较大,则改为前后部分各一组。前提是先给自愿站起来的同学展示对话的机会,但是必须保证能够完成以上指标,如若完不成,则采取点名的形式,只要被点到名的同学即使没有准备对话(通常在不够积极的同学中点名),也必须用英文讲些内容才可以坐下。该方法虽然对于不爱讲英语的同学来说比较被动,但至少能够增加被动学习者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该方法采用后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效果是即使被点到名的同学不喜欢学英语,但是又怕站起来一句话都不说不好意思,多少也会提前准备一下。
关键词:引领;Scratch;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8-0065-03
在对小学六年级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的视导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不少教师只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用讲应用软件的方法上程序设计课,学生在课上缺少习得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过程体验,程序设计教学的思想和方法精髓没有得到体现,偏离了开设Scratch课程的初衷。据了解,这一问题在其他区县也广泛存在。因此,如何引领授课教师正确有效地开展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就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需要及时加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爱上、能上、上好、提升四个方面,逐步引领教师有效开展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
递进培训,激发教师爱上Scratch
笔者在调查、调研中了解到,怀柔区信息技术教师40%以上非计算机专业毕业,这部分教师没有学习编程的经历,对担任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普遍缺乏信心。如果无法突破心中的惶恐,如何能开展Scratch教学呢?因此,让教师喜欢上Scratch成为了培训的首要任务。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将培训活动分成以下四个专题进行。
专题一:小学阶段开设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的思考。聘请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解析小学阶段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的定位、内容框架、地位和作用等,以有效帮助教师理解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
专题二:学习编写Scratch程序。聘请从事多年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的市级骨干教师进行专题面授,分层指导。
专题三: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分析。聘请市教育学院的专家,就程序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案例解析。
专题四: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实践指导培训。聘请市基教研中心、市教育学院的专家,分层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实践指导培训。
通过以上四个专题的培训,90%以上的教师爱上了设计Scratch程序,也爱上了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
精设流程,帮助教师能上Scratch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帮助教师尽快掌握程序设计教学的整体框架,领悟程序设计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方法,笔者设计了以下“范例教W流程”帮助教师开展Scratch教学。
环节一:精设范例,巧引课题。设计一个好的、有说服力的范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充满研究的世界,能对教学的顺利展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环节二:体验范例,有效思考。学生在体验感知典型范例的流程、规则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对话等方式,能很快进入研究学习的情境中。
环节三:分析范例,理清流程。有序引导学生分析范例,帮助学生厘清动画的全过程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促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观察、分析、思考问题。
环节四:模仿范例,感悟方法。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有意识的模仿能促进学生在不断实践、调试、修改、完善程序的过程中领悟新知、感悟方法。
环节五:创改范例,迁移活用。通过设计问题、呈现刺激材料、改变角色动作、增加任务难度、优化脚本内容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举一反三、迁移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充实资源,保障教师上好Scratch
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障。为了保障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足够可参考的教学资源,笔者结合怀柔区现有的资源,进行了整合、调整、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根据学生的基础,重组教材。课题组骨干教师归纳总结了现用教材中较偏、难、杂的章节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改。
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补充资源。课题组骨干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范例、教学课件、练习素材等补充进教学实践中。
三是分类筛选资源,搭建资源库。在研究实践活动中,教师们分享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学生练习素材、教学范例、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课题组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了系统的筛选、优化、分类,整合集成了“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参考”资源库,为教师开展Scratch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题研究,促进教师提升Scratch
为了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提高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实效,可以以系列“同课异构主题研究”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交流中碰撞,在研究中反思提升。笔者以“范例的有效设计与应用”同课异构主题研究活动为例,谈谈具体的实施流程。
流程一:确定主题,独立备课。“同课异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的不同,构想出不同的教学预案。两位执教教师就“改善动画效果”教学内容,以“随机模块的应用”知识点为主线,以“范例的有效设计与应用”为研究主题,进行独立备课。
流程二:分组审议,修改预案。为了保证两位执教教师的教学预案在研究活动中不偏离主题,课题组分组举行了教学预案审议交流活动。审议的重点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策略、教学范例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分组审议过程中,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带题思考、带题交流、分享资源、互助互学、亲历预案的反馈矫正,力求把个人的力量转化为团队的力量,把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执教教师在听取组员的建议之后,再反思自己教学预案中的得与失,并再次修改完善教学预案。
流程三:带题上课,看课议课。“同课异构”研讨交流活动搭建了一个同中有异的比较平台,同一教学内容由两位教师现场授课,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成为研修教师关注的焦点。在互动议课过程中,教师们围绕问题进行不带有褒贬色彩的“讨论”和“对话”,以开放的心态分享了经验、交流了困惑、提出了质疑……
流程四:聚焦问题,凝练策略。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活动,主要以情境化的编程任务带动程序设计知识的学习,范例的设计和应用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聚焦主题,此次研究活动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如何设计好范例,二是应用范例是否需要设计,三是如何应用好范例。教师们把两节现场课作为案例,针对这三个问题展开了研讨交流,并分享了自己在处理这三个问题时的经验策略。
流程五:任务驱动,参与行动。活动中教师们有启发、有碰撞、有促动,但如果仅仅是参与而不付诸行动、不去改变,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关注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关注了活动后追踪任务的设计,力求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通过任务促行动。
通过系列主题研究活动,引领教师经历了主题研究的全过程,促进了教师对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单元的再思考,为有效开展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打下了基础。
通过搭建各层、各类的显性平台,促进实践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既增强了其讲授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的信心,又提高了其讲好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其综合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引领教师开展此类教学的良好策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李文昊.新信息技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赵春声.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James Bellanca(美),等.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夏惠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王荣良,高淑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发展点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办真教育
创设自主学习型课堂教育教学模式
什么才是真教育?在张广利校长看来,就是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让教师享受教学、享受生活,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负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发展。就是遵循“以人为本”,办有利于师生终身发展的教育。
张广利提出创设“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并果敢地进行精彩实践。“校长就应该是教师的教师,是一位道德高尚并富于人格魅力的人。”张校长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从当教师那天起,他一直钟爱并打造着自己的课堂,曾先后进行过初中英语听说读写评价改革和高中英语的整体教学实验。任校长后,百忙中的他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初中英语简笔画情景教学实验、和谐教学法实验、分层递进教学研究与实验等课题研究。2000年,四中重组后,他积极推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改思想,在积极借鉴课改名校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并形成了“五环节”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名师示范、全员研讨、逆向评课、一人一课、全员考核达标、骨干评选、同课异构、整体推进等措施在全校推开,模式效应逐步放大。尤其是2009年4月份,成功承办了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胜利四中“三名校同课异构观摩活动”,吸引了省内外1500余名教育同行到校观摩学习,赢得了社会各界和教育同行的一致好评。
走进四中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我们看到每名学生在课前都领取一份《导学提纲》,而这份《导学提纲》是在备课组集体备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设计的,它是“自主学习型”课堂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在老师的适时指导和点拨下,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和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教与学的工具。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导学提纲的设计既遵循教学法的大方向,又呈现出了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灵活变通,体现了“和而不同,纷而不乱”的自主学习特色,有利于实现学生互动共长。
真正的本真教育就应是让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发展的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和享受成功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注重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胜利四中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准定位就在于此,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其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对情感和思想的主动感知,彰显了学生学习和自主成长的内在动力。
育真教师
“自主学习型”课堂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在“自主学习型”课堂上,教师首先要面对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状态而设置导学提纲的考验。而在这个备课环节中的考验,用一位老师的话来说,无疑于凤凰涅磐经受浴火重生的检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遵循学校课改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本班实际,将“自主学习型”课堂向纵深演绎。
李丽老师不但在课堂上运用“学习小组”,而且把其扩展到了班级管理中,卫生、桌面整洁度等都进行小组捆绑评价,每周评选一次“优胜小组”,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张秀莹老师注重从不同角度划分小组,不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小组,而且还尝试着打破小组的界限,将学生构建成一种“网络”,人人都既有负责人,也对他人负责。在小组分工中,既可以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设立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等,还可以根据班级日常事务分工,如设立纪律组长、卫生组长、宣传组长等,这样既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又能充分发现和利用每个孩子的特长和优点。
教师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导航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校的发展。本真教师不在于自己怎么教,而在于怎么让学生有效地学。善于思考的张广利校长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改课改推进并驾齐驱,以课改促进教师的发展,以教师的不断发展来推动课改的前行。
作为一校之长,张广利不管多忙,总会主动参与并深入到课改的活动之中,不仅为教师发展做好服务,还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开展在教育情景中的问题研究,引领教师做实践的研究者。他组织教师以合作研究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合作、探究培训,让教师首先感受课改课堂的成长魅力,并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和实地感受,感到实实在在的课堂改革就是教育发展和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从而有力地激发起教师课改的欲望和热情。
张广利还提出教师课改要遵循“团结、集体、捆绑”等几个关键要素,以加强团队精神的培育,来充分发挥对团队教育、凝聚之功能。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重塑和弘扬以“奉献、拼搏、创新、开拓,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团队精神,积极推行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逆向评课法”,形成了教师间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个性化课堂教学实战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拓宽教师的课改思路,张广利用超前发展思维,着眼优化教师多元学科知识结构的建设,勇敢打破学校以往的机构编制,设立了教师发展部,在胜利教育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许玉琴名师工作室”和“商虹名师工作室”,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实施名师帮扶计划,为教师搭建起学习和借鉴的互动平台,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
张广利极其注重鼓励和支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现代教学实践,仅2007年一年,学校就外派学习和参观的教师就有130余人次。名校、名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开阔了教师视野,高端课程培训更新了教师知识结构,这些措施都有效促进了四中学习型班组的建设和学习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大大促进了“自主学习型”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近3年来,在探索“自主学习型”课堂实践中,学校教师先后有196人(次)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和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省级以上168人次),158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
除了让教师享受教学成功外,张广利还想方设法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让教师们在工作之外,享受到七彩生活的幸福。他创造条件,丰富教师校园文化生活,建立了职工之家,开展了班组师生合唱赛、师生联谊篮球赛、冬季越野赛等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读书十佳”评选等活动,让教师享受教学,享受生活,专业上不断成长,人生之路快乐延伸。
树真人才
“自主学习型”课堂助推学生一生发展
关于课程改革目的和意义,张广利校长认为,改革就是改变和革除不利于孩子自主成长和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创设出“让学生享受学习,让学生享受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发展”为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构建起以学生自主学习、快乐体验、合作互动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树真人才,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
把握教育的先机,才能赢得主动发展。在“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张广利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他认为,只有学生认可说好的教育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张广利平易近人,在餐厅、校园、操场、宿舍,学生与他无话不谈,大到对学校课改的建议,小到生活中的秘密话儿。
九年级5班安琪同学对我们说:“‘自主学习型’课堂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到主动,老师说的少了,我们参与的多了。在老师给我们制订的学习目标中,任由我们想、我们讲,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每一名同学都能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小组交流中,讨论、质疑,然后加深理解记忆。”
从安琪那开心的笑脸上,每一名走进四中的人都感知到:这种“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在最大限度里减轻学生的负担,开启学生的心智,拓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近几年,学校先后有124人次获奖,其中地市级以上69人次。2007年,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有22人获山东赛区一、二、三等奖,8人在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分获山东省赛区一、二、三等奖,2人获山东省信息学联赛一等奖。
张广利校长说,“自主学习型”课堂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小课堂”,学校开发形成了以特色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基地为主打的一系列“自主学习型”社会大课堂的新模式,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设置,在创新改革层面有机交融,相得益彰,构建起较大的自主学习型课堂网络。
走进四中就像进入一片世外桃源。四中本部校园虽小但精,栽有上百种植物,校园文化浓郁厚重,为师生的自主发展带来鲜活的气息。学校立足自然环境,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编写出《花木种属图集》、《校园百草图文集》等多种校本教材,并列入课堂教学计划,着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自主学发展的大课堂。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四中学子普遍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炼就了一种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塑造出优秀的行为品质,成为支持他们一生发展的智力源泉,将伴随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之旅。
一、加强宣传,达成一个共识
通过宣传、学习,使每位老师认识到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中等职业学校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意义,积极投入这项工作中。
二、领导重视,提供两种保障
1.组织保障。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工作,成立青岛高新职业学校教改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教务主任、各专业部主任、教研组长、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等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选拔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改项目实验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和目标。并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体教改计划和各自的详细实施计划。
2.制度保障。我校将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思考和规划教学改革工作的策略、目标和措施;制订了关于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配套政策和规章制度。出台了《青岛高新职业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实施意见》,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激励广大教师实施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教改项目建设工作专项经费,对评选认定的校级市级教学改革项目,给予经费支撑并给予一定奖励,并积极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三、加强管理,实施三项举措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迈克·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时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 很多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判断,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因此对一些问题会视而不见,或者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这就需加强教师培训,增强其教研意识、反思意识及总结归纳意识,需要先进理论与先进经验的引领。为此,学校通过推行读书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及高新讲坛“四工程一讲坛”校本培训模式,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层次与形式的培训,邀请教育学院、省市教科所、大学教授等教改专家进行讲座,转变教师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理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队伍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开办“高新讲坛”,校内外教科研骨干围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改革,展开即时、互动、有效的交流,引领教师走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提升的内涵发展之路。
(二)加强组织协调和过程管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各部门积极配合支持。教务处成立了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督导小组,安排专人研究和规划全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和申报工作,并对各专业部、教研组给予必要的、正确的指导和督促。。协调媒体办公室在录像、录音、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方面进行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安排专人负责教学改革上网技术和课程录像及制作工作。积极协调各企业单位参与课程建设,及时提供场地和专业指导。通过汇报、访谈、听课、座谈和查阅资料等途径,对学校五个专业部实施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对专业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重视教改项目教学实践。在平日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将近几年国内外出现的课程最新内容融入教学计划之中,选取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由原来的理论教学为主,转化为技术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灵活选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四、齐心协力,取得四项成效
1.提升了教学改革理念。在全校教师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学改革理念,强化了教学改革意识,着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
2.建立了教学改革机制。制订了关于教学改革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立了教学改革的领导组织和开发团队。制订了教学改革实验方案,开发12本校本教材,一批关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相继获奖,关于教学改革的科研课题相继申报成功并正在积极研究之中。
3.开展了教学改革实验。从2008年起,我校在财会、计算机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旅游管理等专业中选择班级、进行教学改革实验,能有序顺利进行,并取得可推广性经验。
论文关键词:中职;数控专业;模块式教学;课程改革;一体化;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一体化教学现已不是最初的工艺课和实习课简单融合的教学模式,而是更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更趋向于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便于实施的课程体系。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中职数控专业课程大多秉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教学模式,不少职业学校仍沿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的传统教育方式。此种教学体系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生产实际的要求,理论性内容偏难、偏多,与实践脱节,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切实改变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是目前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正逐渐淡化学科课程的界限,普遍采用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缩短了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距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接轨,培养出了大量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数控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与人合作的良好品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须具有数控机床加工的工艺工装设计和编程能力,能熟练地操作数控机床进行产品加工,能够进行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也可以从事车间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
(二)职业能力要求
基本素质与能力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和与人合作的良好的品德,身体素质好,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工程计算问题,能阅读专业英文文献。
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能够阅读和绘制零件图、产品装配图;掌握常用机械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能查阅有关技术资料,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力;能根据零件图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掌握金属切削原理与数控机床常用刀具的相关知识。
工艺工装的设计能力能编制中等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能设计常用的夹具。
数控加工与编程能力掌握数控编程指令并能手工或用计算机熟练地编制加工程序,掌握数控车、铣床的操作,能熟练地加工产品。
数控机床的调试、维修的能力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数控系统的构成;掌握数控机床维修常用的方法、工具;会排除常见的故障。
数控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旨在构建一套区别于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具有先进职教理念与思想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和核心能力课程。综合职业能力包涵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经营管理、社会交往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具体而言,一体化课程开发步骤有:(1)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2)整个课程设置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突出实用性、应用性,按照“实用、适度、够用”的原则来进行。(3)在课程内容上,采取“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4)在教学方法上,以项目教学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将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应以项目实践为主线,贯穿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以任务引领为主要方式,落实相关的技能要点;以完成产品、工件为载体,培养现代工人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通过完成一个个产品,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同时掌握各种生产加工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把专项操作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程内容方面,以数控编程及数控原理为核心,以CAD/CAM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建立相应的核心能力模块、理论教学体系模块、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并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转贴于
核心能力模块核心能力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服务,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核心能力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政治、语文、实用数学、专业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德育等。有关调研发现,企业更看中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严谨有耐心等素养,所以核心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为终身教育服务。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数学、英语课程要更贴近数控专业内容需求,相应教材内容要简化、专业化,进行必要的整合。语文、体育课程应增加通用职业素质训练内容,重点增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能力的拓展训练等。德育课程方面要注重学校德育,包括纪律、行为习惯、爱国、爱校、爱家的思想品德的养成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设计工作任务,从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增强身体素质方面来定位。可设计体验义工、观察工作现场、分析成功者工作投入、探讨工作的价值、反思工作价值观、专业工作模拟实践等学习任务,让学生感知工作,通过体验、观察、分析,感悟到做好工作需要奉献、严谨、耐心、吃苦等精神。
理论教学体系模块在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目前推行的多是通过工作任务把专业基础课融入教学体系,不再单独开设专业基础课。这种教学体系在职业院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设备、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阻碍,而且目前没有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这种模式与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的考核方式有一定差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推广。一体化教学体系在原有学科制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把数控专业课程项目中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经过选择、提炼,有机地整合为综合基础课程。它以任务的形式设计课程内容,分析任务的图样表达、技术要求、相关工艺等,从而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等融入到理论教学基础模块中,既体现了任务引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特点,又保留了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性,易于实施和推广。
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建立以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要求主要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重点强调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的能力,所以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应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要确定人才的培养方案及课程方案,即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确定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应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等渠道获得,再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有若干学习任务。对低年级设计数量较多的引导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对高年级设计数量较少但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后,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及教学设计与考核评价方式。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要能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隐性能力)的培养一般须通过专业能力(显性学习任务)的培养过程来实现。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改革
为使新开发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体现职业能力导向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技能教学体系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实行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教学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项目,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会其中,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要把传统的“教书”转变为“教学”,从讲授书本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习,使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加强如何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判断、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