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经济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2: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经济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经济论文

第1篇

1.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1.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1.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1.5结合市场需求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2结语

第2篇

(一)商业性质的金融组织

现阶段黑龙江省内除了农业银行外的其他商业银行,都逐渐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缔了县镇级支行,缩小其规模,降级后的商业银行变为了储蓄所,并且已经不具备放贷的权限。

(二)政策性质的金融组织

农村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指的就是农业发展银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起初只是简单地对粮食进行收购和贷款业务,近些年,已经开始逐步向有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实行以贷款为主,其他农副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到2007年初,全省共有近百家农业发展银行,员工近2500人。

(三)新型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建立的民间金融机构,黑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就是在黑龙江省各级相关部分的共同协助下建立起的金融机构—东宁远东村镇银行。

(四)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中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但这些民间的金融组织可能有些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从作用上看,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农民提供资金上的帮助,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二、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一)农村合作信用社融资渠道单一

农信社遍及黑龙江省的各个乡镇,是黑龙江省正轨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在黑龙江省的所有乡镇,都设有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成为黑龙江省正轨金融组织的主力军,其发展也逐渐倾向“三农”倾斜。但是,农信社受到自身规模的影响,融资渠道显得十分简单,致使其资金来源有限,直接影响其存款的年增长率。在省内某些地区,农信社发展畸形,已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中城市中,利用吸收的农村存款,投放在城市的项目中,造成农村现有资金短缺,大量资金外流。

(二)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脱离民众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它的数量在黑龙江各个乡镇中基本保持不变。但从全省整体角度看,其总量并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业务集中在政策性的收购和金融业务,很少与农民直接发生金融借贷关系。导致农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及其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严重阻碍了外部资金的涌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黑龙江省内除了农行外,其他商业银行已经把工作服务的重心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了。单从省内各区县农村的农业银行的数量来看,每年都在减少,很多农业银行的网点都已经撤出农村,省内农村现有的农业银行因数量有限,很难实现规模性的发展,严重有悖于为“三农”经济服务的理念,没有利用县城优势资源,筹集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资金支持。

(四)民间金融机构缺乏规范性

民间金融机构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内的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这些民间金融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现有的资金供求矛盾,但是,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大多程序简单,缺乏规范性的操作流程。由于这些民间金融机构都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在放贷中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具有盲目性的特性。甚至有些金融机构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民间金融机构虽然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弥补其他金融形式的不足,但其操作规范的严重缺失以及高利率的特点将给农村借贷活动带来不良后果。

三、探析黑龙江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农村信用社融资渠道与信用社改革

针对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农村信用社业务的问题,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大范围扶持力度,一定要切实依据农民实际的承受度,灵活的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或增加或降低,这样不仅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实际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还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在吸收外界存款方面的能力,大大的降低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费用,将其中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进行减免。同时还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成功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具体来说,首先,要改革产权,将“自主经营发展以及自我约束和承担风险的原则”切实落实,将产权模式进一步的健全,将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其二,农信社要开发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将金融产品的种类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信社的电子服务各方面的功能。其三,对农信社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而对其进行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批评管理。

(二)加强政策支农力度,将服务联系民众

一般来说,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在金融方面建立了健全的政策,才能对“粮棉油”在资金上进行大力的扶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切实依据“现代银行”的实际运作能力以及具体的要求,根据地方银行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业务开展方面的情况合理的划分分支机构,充分将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发挥到最大。在整顿改善的同时可以扩大其业务的开展范围,建设多元化的政策性的金融业务,例如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金融业务、开发综合的农业资源金融业务、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金融业务等等。改变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重点,将支持农产品流通转变为支持农业生产方面。对于那些比较基础的业务例如“农业基础建设”、“农业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综合”和“农业扶贫”等也要同时支持,将农业发展的脚步进一步推进。当然还要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大力的信贷扶持,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真正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就农业银行来说,其改革方向为“必须立足三农”,要将城市和农村联合起来,对“三农”金融产品的服务当做是农业银行未来工作中的重点。当然农业银行还要将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将传统定位农村低端金融市场转变为定位农村高端金融市场。农业银行还打大力响应商业化改革的号召,将农业中的龙头企业当成支持的重点,并且大力支持一些乡镇中比较优秀的、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第二次的再创业和再发展,与农村信用社进行良好的市场“交叉定位”。农业银行还要将一些运作比较良好、资金运转灵活、具有较高商业化的龙头企业以及具备村镇化基础建设的大型工商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对象。积极的鼓励农业银行大力的进行改革和发展,依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方法将农村的农业发展做好做大,同时还要将农业银行中多余的一些从业人员或者是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可以改制为农信社或者是改制为小额贷款单位等等。

(四)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

就目前来说,要大力鼓励那些多种多样的经济主体去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或者是兴办这样的机构,比如“农村相关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村中型或者小型民营单位”,还要对“农村个体经营人员”和“农村一些小企业”依据相关规定和其自身经营资本结构发放相应的贷款。将完善制度以及政策作为基础着手,推进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有效的、良好的运行下去。同时还可以提高“准备金的利率”以及“资金的充足利率”,将农村市场严格规范起来,实行相应的“风险责任制”等方法。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类似一些合作银行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合法化。使其走向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道路上。

四、结论

第3篇

(一)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是由村来为基础来进行经济的治理的,在村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缺失,往往由一人身兼财务管理部门的多个职位,这造成了村财务管理的严重问题,将财务权利与财务审核集中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违背了财务管理的原则。

(二)财会人员素质问题

农村财务中的会计基础是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会计基础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核算能力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这些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安全隐患得不到发现等问题。农村财会人员的会计水平基本上偏低,操作的随意性很容易带来各种问题。因此,在农村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以提高农村财务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

(三)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财务监督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的关键手段,在当前的农村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财务审核机制也十分宽松,在农村财务管理机制运行的过程中,财务信息虚假的现象十分常见,财务违纪的现象总是得不到解决,农村财务监督力度明显不足。在农村的财务管理单位中,会计核查以及会计监督工作往往是混在一起的,这就使会计监督人员及核算人员的职能得不到全面的发挥。此外,会计监督的责任感落实也是制约会计监督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很大一部分的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没有做好,会计的合格性得不到保证。所以,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培养也很重要

(四)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足

虽然我国有制度对农村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但是,制度不可能将现实当中的所有问题考虑全面,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与现实脱节的情况。此外,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制度正在逐步与国际进行接轨,原先的农村会计准则渐渐的不适应时展要求,会计制度需要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农村在实际工作中普遍运用的是现金收付的会计核算制度,在这种制度当中,所有的经济业务处理都是以现金收付的实际值来确定的,因此,在基础计算的过程中不论是否出现了需要补偿的现金流动,都直接当作应急费来处理;在现金支付中,只要是本期的现金流动,不论是否出现了不在本期中的现象都应该计入本期中。现金支付制度虽然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现金流,但是它却不能够反映农村的结算以及盈余,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会计核算信息缺失。

二、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财务管理的效果会极大的影响到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体制

农村财务管理机制一直处于相对缺失的状态,在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将农村的特性考虑进来,形成村级经济的财务管理制度。在组织结构上,财务管理可以由上级机构代为管理,例如乡镇财务部门。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村财务管理中人员素质、意识方面的问题,避免财务管理制度缺失带来的管理漏洞,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水平,降低农村财务管理形成的成本,将农村财务信息管理统一化。此外,这样的模式还能够实现财务上的管控权利的分离,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独立性,使村民对财务的参与性得到提高,从而加强农村经济的财务监督。

(二)提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财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够解决当前农村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业务工作适应难的问题。所以,农村要自觉地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使农村的财务工作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及业务水平,让他们掌握过硬的本领,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以及娴熟的会计技能。

(三)强化农村的财务监督

农村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应该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实现对农村财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通过相分离的职责实现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同时,农村还应该做出对财务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管理,真正地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应该使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监督,推动农村的管理进步。此外,农村还应该尽量地借助外部监督力量,用社会监督的力量来提升农村内部的管理质量,促进农村会计核算能力的提高,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实现农村的有效管理。

三、结束语

第4篇

1.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1全市经济总量增长较快。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5.0亿元,比上年增长7.1%,是“十一五”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农业产值366.6亿元,增长7.9%;牧业产值364.2亿元,增长6.5%;林业、渔业和服务业产值为23.0亿元、15.7亿元和15.5亿元,分别增长4.6%、4.8%和6.3%。

1.1.2粮食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从“十一五”时期的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连续三年突破100亿公斤,2010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5.9亿公斤,比2005年增长35.4%。

1.1.3畜牧业生产增势加快。

全市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分别达到203.4万头、397.7万头、5914.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1%、7.7%、6.2%,分别高于“十一五”。肉类、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75.0万吨、34.5万吨、143.1万吨,奶类低于“十一五”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1.1.4县域经济贡献率提高。

我市10县(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4.7亿元,10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到2.9%,比“十五”末期提高0.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3%,比“十五”末期提高4.6个百分点。

1.1.5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较快。

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达到8020元,同比增长18.4%,增幅高于“十一五”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1.1.6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及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全市农业经济总量占全省份额的1/3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多居全省前列。2010年我市肉类、奶类产量居全省十三地(市)和农垦之首,粮食产量、禽蛋产量位居农垦之后。在有资料的14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粮食产量、牛奶产量始终居首位,牧业中肉类总产量位于长春、成都和沈阳之后排在第4位,禽蛋产量位于沈阳、长春和济南之后排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高于西安和长春排在第12位。

1.2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2.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10年初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两改”工程,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上半年,县域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7亿元,同比增长7.9%,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3%,拉动县域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

1.2.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各县(市)抢抓“强县”发展机遇,不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县域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6.1亿元,同比增长19.6%,高于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5.6个百分点,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0%,拉动县域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

1.2.3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

今年以来,各县(市)加快实施民生工程,以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县域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9.7亿元,同比增长10.8%,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拉动县域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

1.2.4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上半年,我市县域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124.2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市固定资产总额的23.5%。投资额超10亿元的县(市)有六个,分别为宾县、五常、尚志、双城、巴彦、通河,其中宾县、五常投资额超20亿元。

1.2.5消费市场繁荣兴旺。

全市消费品市场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及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拉动,全市县域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83.1亿元,同比增长17.1%。从绝对值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前三位的是尚志、双城和五常,分别实现零售额33.3亿元、31亿元、29.6亿元。从增速看,零售额增速高于县域平均水平的分别是依兰、五常和尚志,增速分别为20.6%、18.8%、18.7%。

2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从水利基础设施情况看,我市属于缺水较重城市,全市水资源中3/4以上为地表水且多为过境水。二是土地流转规模不大,形式单一,流转规模是以中小型为主,流转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2.2畜牧业生产规模不高

一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市畜牧业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但与省外部分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缺少牵动力较强龙头企业。

2.3农业产业化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牵动作用不够。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多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品种少,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低。三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2.4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偏弱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二是结构调整滞后。三是强县地位弱化。

3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意见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水利发展为契机,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围绕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良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机装备和深松整地补贴力度,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3.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强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引进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培育扶持本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打造“哈尔滨食品”大品牌。

3.3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5篇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源头和战略重点.中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按照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个阶段来演变和推进的.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解决结构的矛盾来获得一定的发展动力,进而调整经济结构,最后实现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而减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应该主要依靠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身的转变,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创造力,来缓解城乡之间的对立.

2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转变过程当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总结下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竞争力不够,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低,从而效率低下,无法形成规模.第三产业比重低,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不够,依然沉溺在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而无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政府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但是因为容易资金断链、技术断链等一系列问题,往往没有展现应有的活力,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人力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鉴于农村经济落后的产业效应,导致农村中的知识分子会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这样以来出现高效益农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小,长此以往,由于缺乏可靠的人力资源,农村经济发展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而且,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农村经济建设当中严重薄弱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高科技术产品少;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农业技术的落后,所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产品自主创新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第三,存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农村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厂污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农业生成手段对资源的不合理的过度利用,超过了生态环境自己调节的能力;第二,对工厂位置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第三,污染治理远远不够导致的污染.第四,农村干部素质偏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少有效的引导.只有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然而更为普遍的是,农村干部威信低,能力弱,凝聚力差,而且高龄化严重,这样农村经济缺乏有效的引导,快速发展很难实现.

3农村经济方式转变的策略

第6篇

种植业技术是构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农业、农民。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环节,加强种植技术的更新,是促进农业水平提升的关键。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种植业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种植业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提高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比如,玉米是一种常见的农村经济作物,农民对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的掌握程度往往会成为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一是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在播种之前应该要进行晒种,可以有效地增强种子皮层的透气能力和吸水性,促进种子的发芽能力和生存能力。晒种要保证阳光充足,因此一般是选在晴天进行,防止昼夜温差过大使种子受冻。晒种之后还要利用合格的玉米种衣剂拌种,可以有效的防止病虫害,并且加快种子的发芽和出苗率。二是要对土壤进行处理,选择合适的土地,最适宜玉米栽培的土地应该具有深厚、土质疏松、含有较高含量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具备保水保肥能力的特点。三是要进行合理的施肥管理,加强施基肥和追肥,肥料的施用要合理,以防出现烧苗的现象。四是要加强田间管理,对常见的气象灾害、病虫害等进行防治,对于干旱时期,加强灌溉,对于积水时期,加强对水分的疏通,从而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不能对玉米的种植技术以及种植流程进行掌握,则会导致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问题,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减产、灭产现象。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业专家对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使得农业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稻田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要根据水稻在不同生长期间的特点,适时加强田间管理的力度,加强病虫害的预防、肥水管理,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水分以及养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如果对种植业技术的掌握、更新程度不够,则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种植,一方面会增加人力和物力投入,另一方面会导致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一定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最终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作物或者蔬菜果物的种植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关键作用。各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特定的种植模式,不同的作物对土壤、水分、肥料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因此要加强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因地制宜地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才能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创新、新技术的积累和推广,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让广大农民不断接受新的种植业技术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发是促进种

植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必须要加强各种种植业技术的研究,根据各种作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种植技术的研究,从而促进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水平可以得到提升。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土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能够研发出最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种植技术。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投入,一方面需要相关的部门对种植业技术的研究加大重视的力度,从而才能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另外,各级农业部门对种植业技术进行研究时,应该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比如更多的立项,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只有加强了各种投入,才能促进种植业技术不断发展。

2.2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推广 农村种植业技术的推广效率是

影响种植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一是要加强农业部门对农村种植业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从而建立自上而下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农业部门应该要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只有不断提高对种植业技术的重视,才能为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在各级农业部门层面,要积极配合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总体要求,安排具体的技术员到基层进行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技术人员队伍进行充实,确保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得到积极传授和落实,最终促进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三是在种植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完善,缺乏监督会导致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阻碍,监督人员要确定种植业技术得到相应的推广,农民在日常的种植生产过程中也及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从而不断促进种植业技术的推广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农业种植水平,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2.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农民是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要力量。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使得农民掌握更多先进的种植技术,从而使得农村经济水平得以提升。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农民培训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首先,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将农民培训工作提上日程,才能保证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开展。其次,在农村经济工作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地拓宽渠道,对各种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引导,并且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培训工作中,为农民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不能按照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而应该要借鉴更多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最新的种植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各种种植技术的实效性较强,因此加强实时培训是提升种植水平的关键,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只进行理论培训,还应该要进行实践培训,根据农民的特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缩短农民在接受培训时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等,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系统的知识,促进农民对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掌握。第三,加强农民培训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比如可以加强对各种专业化人才的吸纳,在种植业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各种技术员进行进修,提高技术员自身的能力素养,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使得种植业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可以对各种教育内容进行更新,促进农民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3 结语

第7篇

1.金融主体稀少,功能不完善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市场所包含的金融体系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而像农业保险公司、农村证券公司等、农村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发展十分不利,由此可见我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是很不充分的。此外,现存的金融机构功能十分不完善,例如: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业务是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大宗农副产品收购以及生态环境项目建设的信贷供给等,不与农户个体发生业务关联等。

2.金融工具欠缺,业务单一

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市场上金融工具是相当匮乏的,大多只限于存贷款以及短期的国债等,一些诸如中长期国债、企业债券、基金保险等基本上不会出现。由于金融工具总类稀少伴随着金融业务也非常单一,例如常见的只有存款和贷款业务,汇兑业务的使用也不是很广泛,在一些发达地区常见的金融业务如同业拆借、票据贴现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更是没有涉及过的新鲜事物。

3.农民投融资方式有限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无法满足需求,所以造成农民资金来源稀缺,融资渠道狭窄。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市场上直接融资无法实现,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要依托的金融服务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市场上出现了间接融资的方式。此外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市场上金融工具匮乏、金融业务单一,这些现状直接导致农民结余的货币资源不能投向于与农业相挂钩的投资项目,不能有效的向农业投资转化,于是只能把结余的货币转化为储蓄存款,无法转化成金融资产来实现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二、发挥金融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1.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垄断的态势,信用社缺乏足够的动力改革目前的发展制度以及经营现状。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公平竞争的模式,特许盈利的农村信用社有权利选择是否加社,由此产生有效、透明的竞争环境,激励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自主改革。

2.创建并规范农村民营商业银行的发展

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市场上很多农民的融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令一种渠道是在民间进行融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民间融资,这恰与农村信用社不允许吸引民间资本相违背,于是应该在彻底破除农村信用社区域约束的同时创建并规范一批农村民营商业银行的发展,通过民营商业银行最大化的带动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其农户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良好的金融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立足于村落的小型信用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小型村级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商场上形成彼此竞争的氛围,由此大大提高储蓄以及信贷服务的效率。总之大力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向成熟的阶段迈进。

4.发挥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第8篇

当前相较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较上年增长12.4%,但由于基数低,依旧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955元。农业经济效益不高,难以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因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同时,还对对外贸易具有联动效应,能够减少外贸中的摩擦,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农业产品出口,存在着技术含量低,仅是依靠规模取胜,获得的经济效益极其有限。且农业产品不具竞争力,容易被他国的产品所取代。由此,通过寻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途径,依靠先进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源泉。其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响应十中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永续、健康前行。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资源紧缺,这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硬伤,但当前又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由此,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建设。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十六大后,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农业生产水平,还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收入等,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不能忽视了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且矛盾显现出日益上升的尴尬局面。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于产业比例失衡、竞争动力不足等。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一、三产结构失衡,表现于第三产业占据比例过低,且仅局限于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等,而新兴行业很少涉足,如金融、IT等。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农村工业化,形成了非农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另外,科技型产业比例低,技术装备落后,员工基本不具专业素养,从而造成第二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弱,不具竞争优势。

2.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均衡

且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并未得到缓解。尽管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有所转变。但由于固有思维的惯性作用,造成重投资、轻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主要体现于:农村基础配套设备相对落后,造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释放。另外,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严重影响购买能力,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即便手里有钱也不敢消费。另外,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陈旧,也是原因之一。

3.人才资源缺乏

造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当前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革新,以及创新与技术的升级,使我国农业产品已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于:农业产品低附加值,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少。且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农业产品优势竞争力的培育的阻力。另外,农村人才资源缺乏,也是原因之一。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转变途径: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即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实现社会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科学加快城镇化建设,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步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消除各类社会经济差别,从而实现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平等发展。其次,大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以发展工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项目审批等。最后,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进程,从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鼓励民营企业兴办现代专业市场,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提升农业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2.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中央曾经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由此,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大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既使农村居民获得就业机会,同时能够促进其消费;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农村消费的社会经济价值。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竞争能力

针对当前农村高层次人才稀缺的状况,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创新联合模式,增加技术创新能力。由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空间的产品,以市场敏锐的洞悉能力获得先天优势,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另外,还要培育大量的本土化复合型人才,能够留在民营企业创造价值。

4.科学、合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第9篇

农村土地,人们一般又将其简称为农地。通俗来讲,所谓农地产权,指的是与农村土地相关的财产权利的总和,其作用是调节农村土地在存在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土地的处分权、收益权等各个全能以及利益产权关系等。我国实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既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同时也是发展农村经济所决定的。就我国土地产权来看,其权能结构主要涉及土地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

二、农村土地金融的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未明确确定“集体”这一概念

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已明确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另一方面,对于“集体”这个概念的界定却比较模糊。《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中虽然都有关于“农民集体”的表述,但没有良好解决“农民集体”同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因此,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流转的利益主体虚化,不能良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土地抵押权上的矛盾

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下,土地抵押权是其权能内容之一。就目前我国关于土地抵押权的立法来看,存在不一致性。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农村土地可以被转让、抵押等。但是在《担保法》中,又规定归集体所有的土地(比如宅基地、耕地等)使用权不能抵押。因此,根据《担保法》中的规定,农民的宅基地、耕地等的抵押权受到法律的限制。

3.土地使用权不清晰

承包经营权属于使用性质,农民在土地中获得的权力非常小,即耕种权、一部分的收益权以及非常狭小的处分权。在农民经济发展中,土地是重要的资产,目前土地使用权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的产权权能。假设土地可以自由抵押、流转,但如果其中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比如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资产——土地,农村金融发展受挫等)。我国土地产权界定模糊,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一直生活在贫困的边缘。一方面,资金投入是农民生产中的必备因素,目前土地产权模糊造成产权权能不足,从而大大影响了农民的融资能力,促使农民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造成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双重贫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金融剩余,造成一部分农村资金和人力的外流,所以出现很多土地弃耕的情况,造成城市资源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贫乏现象。

三、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政府需站在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角度,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经济。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1.1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我国必须要立足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方面的弊端,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第一,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的产权,保障农民的农业组织规范化;第二,科学对待集体土地的产权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村土地金融的良好发展。

1.2确保流转方法的合法化

第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比如土地投资政策、投资补偿政策等,并且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改。第二,在遵循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察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农民正确对待土地流转,从而帮助农民提供土地的使用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三,土地流转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土地用途变化造成的问题、权属关系变化带来的纠纷等。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对策,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采取集体抵押土地所有权的方法进行融资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农民贷款之所以比较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在农村土地使用权中,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银行不接受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土地贵集体所有,在融资的时候,就可以采取集体抵押土地所有权的方式,从而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样一来,产权则获得明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在农村中集体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并且享受分红。农村合作社在金融机构和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之间起到桥梁作用。采用农村合作社方式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土地以集体抵押或转让,具有多种优势。一方面,它可以有效保证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经营,从而弥补了小块土地的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大大提升土地使用率;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权权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价值。

3.采用家庭农场的方式尽心运作

就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来看,经济发展不佳,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金融市场开发不够(比如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下,农民采用的是小块土地耕种,其成本高、收益小,无法达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走家庭农场的运作方式,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均不存在较大的分歧,且方便内部的沟通和协商。采用这种方式来经营,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四、结语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