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3: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自我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把学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或是犯了错需要纠正的人,这样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处于被动消极的被管理者的地位。教师应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在我的班级管理中对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理论进行了一些实践。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我在班级工作中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把他们看作是平等的人而不是被管理者。让他们逐步的学习自盛自律。
一、从认识起步,在讨论中学习自省
坚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起步,重视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注意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凡事不抓则已,一抓必抓到底。这充分显示了魏书生的育人的科学性和做事的坚持精神。
低年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深,其道德认识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心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我采取了讨论的方式。在对一个议题或一个事件的讨论过程当中教师帮助学生自省自悟,认识自我。如: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孩子在家中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无限关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可谓是“小公主”,“小皇帝”了。对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学习:钉钉纽扣,包包书皮,学习扫地、擦桌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还同时受到了教育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劳动中你都有哪些体会?学生的讨论得很自由,很投入,很热烈,很真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很自然地提高了思想认识,愿意将此落实到行动当中。一段时间之后的家访中我了解到,我班学生在家基本上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也能帮着做”,可见那次的讨论教育效果应该说是令人满意的。
二、在互相监督、帮助中自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半天,学生一转身却忘了,一眨眼的功夫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学生主观上要这样做,这只是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共性心理特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恒心,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然而教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时时提醒,事事处理。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好的方法与措施。在班级中我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确定了我班“班法”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对于“班法”人人必须遵守。并且在学生中开展了“今天我当班”“红领巾监督岗”等活动,活动中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并定期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同学之间互相指出优点、缺点,并逐步改正,将“行为规范”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打开的书,仅仅看封面是不够的……要真正认识每个学生,就要打开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看下去,一直仔细地看到最后一页。如果书中有错字或错的标点符号,你要帮助他修改过来;如果书中有精彩的段落,你应该为他高兴并喝彩;如果书中出现的是断层,需要你替他补充,你要和他一起创造新的内容”承认每个学生都是闪光的金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激励学生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不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抓住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眼中是有我的,我是被关注的。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别注意观察,及时的表彰学生的优点、长处,哪怕学生只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与进步,我也不放过。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我总是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对于孩子们来说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恬静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照亮他的心灵。作为老师不要吝惜一句鼓励的话,把它送给每一个孩子吧。
四、家校结合强化自我教育
(一)教师认同的发展轨迹
教师认同的形成是教师自我意象实现的过程,记录着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地对自身积累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分析、解释、实践和再解释的过程。教师认同形成过程中,教师会基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对外在的规范不断进行调整,逐渐树立自我意象,形成个人化的认同。同时,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教师认同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在形成教师认同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和对话,广泛接触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地反思,对自己既有的认同进行检视,不断修正或重构自己的认同。具体来说,教师意象将会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决定着其教学生涯能否成功。正面、积极的教师意象会指导教师采用积极的实践原则,而积极的实践原则能够修正运动规则,使教学更有趣。本次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对一名具有10年教龄的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研究。案例:该教师本科毕业于当地一所师范院校,其在当年学校教师招考中成绩并不十分理想,在面试中险些被淘汰。通过对她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她自己很清楚当时在应聘考试中成绩不佳,也知道能找到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因此,在任教之初就已暗下决心要争一口气,不断提升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好教师。在这一教师意象暗示之下,她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不断学习,工作满两年后,被北京一所知名院校外国语学院录取,成为她所在中学第一位考上统招研究生的教师。三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返校任教。在重返教学岗位之后,该教师认真教学,积极尝试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两年前,她开始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经过精心设计教学,反复实践,不断反思,她所尝试的任务型教学方法基本实现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始目标,并围绕此项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做好教学探究的同时,该教师平时注意关注英语教学科研发展动态,虚心向本校学术带头人请教如何做科研。在跟随项目负责人完成两项省教育厅项目后,她独立成功申请了教育厅英语教学改革青年项目,并已成功结题。该教师已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并于2014年成功晋级为高级教师。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该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并不顺利,也许正是这种不顺利的起步,造就了她个人教师认同和个人信念的形成,帮助其树立了认同目标,即要向大家证明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这种个人信念和意象决定着该教师今后的学习行为和教学实践。在该教师任教之初,学校对教师学历还没有硬性要求,当时很多同龄同期入校的教师也没有继续求学的愿望。该教师却已意识到提高自身学历和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于是积极接受了研究生教育。这样的学习行为既是主动学习的体验,又是一个教师积极意象的形成过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该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知识和信念的支持。回校任教后,该教师主动研究教学,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她通过录制课堂教学录像、录音、写教学日志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并采用修正实践原则不断推动教学的良性发展。这一过程中,其教师认同也在不断修正、形成和完善。
(二)教师认同理论的追溯
传统教师教育十分重视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技术的能力,将教师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教育研究开始关注教师信念和教师认同等相关问题,强调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安排、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发挥,提出教师自身内在信念、自我意象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我国在教师认同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认为,教师认同是教师的自我概念或意象,这些自我概念或意象强烈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专业发展方式以及他们对于教育改革的态度。教师认同在支配教师教学行动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正教师认同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1]教师认同是教师自身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反思,不断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等问题。之后,教师会将自己置身于教学环境中,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互动,逐步在内部生成对自己身为教师的信念和意象,并在该意象指引下,实现自我意象并体现自身价值。弗雷德(FredA.J.Kortha-gen)通过一个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1]描述了教师认同的各个环节。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外界对人的影响或者人的改变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可直接观察到的是环境和行为;其次是能力;接下来是信念、认同;最核心的层次是使命。在这个模型里,内层和外层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外层的环境和行为比较容易改变,而内层的改变则较为困难。但是根本性的教师改变则依赖于内层的信念、认同和使命层面的改变。
二、教师认同的策略构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应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努力适应英语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2]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营造运用英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知、理解并运用英语语言,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锻炼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被引入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也是教师认同发生的过程,教师教学理念逐渐更新,积极的教师意象初步形成,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度和职业自豪感也不断增强。《英语课程标准》极大地推动了新一轮中学英语教改的发展,对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在知识、能力和观念三个层面上实现自发和自觉的转变以满足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急需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完成语言基础知识的输入过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中学英语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的一些策略。
(一)为培植教师认同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
1.学校层面的支持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学校层面应认真思考英语教学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教师要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任、以科研为基础”,为未来教师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和外部环境支持。首先,坚持“师德建设为先”。在引导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从内在层面肯定英语教师在学校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信心,并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环境支持。例如,在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英语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而不是随着高考“指挥棒”的转向将英语课程和英语教师边缘化。其次,坚持“以教学为任,以科研为基础”。在科研和教师发展方面学校要为中学英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重升学,轻科研、轻反思”的现象。“升学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教师业绩的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一思想驱动下,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辛苦工作,却很少花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撰写科研论文、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管理层面应为英语教师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才会逐渐树立积极的意象和信念,并将之转化为提升自我、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最终推动教师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2.团队力量的支持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集体的协作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贡献。一位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整个教学团队的支持,教师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彼此间建立起了一种信任和相互依赖,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孤立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不仅耗时而且低效。因此,应倡导教师积极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科研活动。当前,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与教材出版单位合作,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论坛以及相关教学技能培训等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科研发展空间,拓宽了教学研究渠道,最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热情。同时,学校应提倡教师间开展教学交流,讲座已不再只是专家的特权,只要教师有想法、有愿望,就要为他们搭建教学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成为教学大讲坛的主讲者,他们也同时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教师走到一起形成课题组。课堂上除了师生的有效互动,还能看到课题组成员的认真观摩。课后师生共同观看课堂教学录像,以进行教学和学习反思,这为教学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正在教师团队内部逐渐形成,这种积极的社会互动也在无形中不断导正着教师认同。
(二)触发教师对已有的认同进行深刻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教学反思都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经验、师生关系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及时反思,以此来不断发现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学中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于其职业的认同和教师角色的认同逐渐形成。当然,教师认同形成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认同基于教师自主地反思自身,通过不断发展、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其信念,形成新的意象、态度和假设,发展出新的认同。教师认同是教师改变的基础,真正的教师改变通常伴随着教师认同的改变。教师教育的基本使命是推动教师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的优质化。很多教师能够主动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教师反思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包括撰写教学日志、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建立教师档案袋等。通过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地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教师”以及“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以发展出新的教师认同。
(三)教师要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实现教学认同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消息,可以说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根据相关部门调查,2005年前半年内。有25名北京的大学生是属于非正常死亡,自杀身亡的就有10人。2003年,卫生部和北京心理危机研究所数据消息,全国有大约3000千万的青少年有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在这问题中,自杀已成为首要问题。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刑事犯罪也在大幅的上升,其中大学生占到17%。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面临着重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可以通过社会的呼吁以及重视,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的原因
1.感觉自身能力不足
由于自身的不自信,从而怀疑自己的各种能力,导致不能实事求是地完成自我评价。正是由于这种过低的自我评价使自己的潜能与才干不能有效的发挥,使大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或者工作上取得满意的成果,从而引发自己内心的冲突和严重的情感挫败感。而导致自身不自信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强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大学生强烈的成才意识。因为过高的期望值设计了较高的理想目标,可现实与理想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使大学生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
2.不能实事求的实现自我
由于知识的增加和社会阅历的增强,大学生开始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因此出现了一些因为自尊心所引发的问题,比如自尊心过胜。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处在学校简单的环境中,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十分的完善。这种不完善导致了大学生理论多于实际,缺乏对各个方面的现实态度。而在自尊心过胜和理论多于实际的情况下使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从而阻碍了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
1.调整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健康不止是身体没有疾病和残缺,还应该是心理的完整。认知能力的正常就是一种良好的表现,大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应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极强的专注力、长久的记忆力和灵敏的观察力。在这之外大学生还要正确的面对现实,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的情绪能让大学生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自身会合理的处理消极情绪,能控制协调好消极和积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下也会使自身的品质随之提升,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可以解决各种困难和不良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以效的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的发生,可以长久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和谐。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开阔自身眼界与知识,使其能对社会现状实进行了解,以此来纠正自己不现实的理想,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在面对各种复杂状况时,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可以促进自我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1.1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1.2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1.3小学生自信心方面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2结语
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该问卷由张红结合COPD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文献回顾,在蒋晓莲编制的量表的基础上增加5个条目,该问卷包括2个维度。共37个条目:
①满足一般性自理需求的行为维度(17个条目)内容:维持摄入足够的空气、水及食物、维持良好的排泄功能、保持活动与休息的平衡、保持独处与社交的平衡、避免对人的生命、功能及健康有害因素的刺激、促进及提高人类整体的功能与发展的需要等;
②满足健康偏离性自理需求的行为维度(20个条目)内容:寻求合适的健康服务、接受自己伤残的事实、合理配合诊疗及护理、学习相应的技能、根据健康状况重新树立自我形象及自我概念,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调整生活方式等。
2.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珋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test,设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自我护理能力对COPD患者的重要性
慢性疾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其特征为逐渐的、进行性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它不止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改变,更带来心理上的冲击。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干预,除了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相关的理论外,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自我护理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是护理人员教给病人自已护理的知识和技术,帮助他们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已一部分的自理需要,但另一部分需要护士来满足。根据这一理论可得出自我护理教育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护理的重要手段这一结论。有研究表明自我护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存在着正相关,自我护理能力越强,生活质量越高,自我护理正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国际COPD教育和预防组织指出良好的自我护理是COPD控制成功的关键。
3.2自我护理教育有效的提高了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一直为教育评价研究者所关注。根据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人们把现有的教育评价分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反思有关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发现其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化的态势而同时又不够完善。笔者认为,生存论对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建构具有存在论意义,从生存论视阈出发,教育评价应该以促进主体、主体间、主客体间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
一、反思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回溯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呈现的教育评价归纳为三种
(一)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这类评价是以目标作为评价的根本依据,把目标细化为若干评价指标,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再据此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如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是整个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期望通过教育目标与教育结果的比较,促进学生发展。他指出:“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测验。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长期存活之势。其原因在于它符合管理者和评价者的利益,符合盛极一时的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符合工业社会的效率原则,并体现价值主体的意志,突出评价者的中心地位;还具有易于操作、效果可测量等特点。但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本质上受“技术理性”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因而遮蔽了教育评价的本真追求。在这种评价取向下,人的发展标准化、同质化、程式化,无个体及其差异可言;个人生命不过是弱小而无助的囚徒,禁闭在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的“囚笼”中。“技术理性”将人的生存空间悉数加以切割、限制,使人的生存和发展丧失了内在性和完整性。在这种评价取向下,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出现分离,评价标准与评价情景出现分离,致使被评价者难以真正认同和支持对他的评价,评价中的主体和客体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
(二)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这种评价试图冲破目标控制的藩篱,把整个教育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它借助形成性评价,提供有用信息,以推动被评价者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等人在对泰勒教育评价理论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克龙巴赫认为,旨在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使人们注意到教育评价的全部功能,克龙巴赫修改了泰勒的定义,认为教育评价是“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应该说,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由于关注过程的变化,及时寻找变化的原因,因而更有利于推动被评价者的发展。但是,过程取向下的教育评价并未真正冲破目标取向教育评价的藩篱,它仍然是在后者的框架中进行,只是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按照斯克里文的意见,“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或人员)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采用的。这是一种为内部人员采用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另一种类型,它是在一个计划(或一门课程)完成后采用的,为的是满足某些外界听取人或决策人的需要”。〔"〕同时,斯克里文指出:“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之间没有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差别。两者都是为了检验某个实体的价值的。只有按不同时机、评价的听取人以及使用评价结果的方法,才能区分在什么情况下的评价是形成性的,或是总结性的。而且对同一评价来讲,在一个需求者说来可以是形成性的,而另一个看来却是总结性的。”〔#〕
(三)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凸现而成长起来的。它在促进主体发展的过程中,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控制和推动,而是取决于主体自身的自主选择,使每个主体的命运由自己主宰,每一个主体都在对自己行为的“反省”中获得主动发展。如“第四代教育评价”,就打破以往评价中的“管理主义倾向”,以“回应”各种与评价利益相关的人为评价的出发点,以“协商”为途径,达成共同的“心理建构”。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为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有学者认为:“价值论的研究就是一种主体性的研究。没有主体性概念的支撑,价值问题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哲学论题并相对独立地加以展开。”〔$〕有的学者还指出:“将‘价值’确认为主体性范畴,强调价值的属人本质,就是对生活的价值意蕴和现象作出一定反思的结果,并因而成为国内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创获。哲学学者当时在价值论域打开的这个很大的缺口,不仅带来了价值问题研究的首次繁荣,而且把哲学推进到现实生活领域,使哲学重新作为生活自身的思想要素发挥作用,意义匪浅。”〔%〕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有助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促进人的主动发展的同时,由于人们对主体性的认识还处于传统的认识论框架中,导致在评价中出现很多问题。
传统的认识论认为,主客二者是分离的,按照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我”为主(体),客体外在于主体,主体凭着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传统认识论把主体从客体中分离出来,把自我主体从他人主体之中分离出来,这就容易导致主体的过分张扬和占有,导致自我中心主义而漠视他人、自然的存在,从而使人自身乃至人类陷于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困境之中。由于受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影响,整个教育评价并未走出依靠专家、科学和一套规范的评价之路。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主体间虽然增加对话,但由于彼此存在着话语权的不平等,导致评价中缺少坦诚。虽然被评价者可以参与评价过程,但因在参与中仍处于被评地位,难以形成评价双方主动建构的态势,从而使价值主体、评价主体、评价客体间难以真正相融。超级秘书网
二、生存论对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建构具有存在论意义反思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认识到深化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深化这项研究,就必须重构这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扩大研究的理论视阈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自我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尤其需要睁开教育教学的慧眼,不断引进时代活水,不断强化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语文课程常教常新,显示新课标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近几年对新课程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的自我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师德修养中教育自我
良好的师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修炼的结果。新的教育形势下,师德修养首先要从严于律己做起,也就是要时常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改造和提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教书育人必须立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语文教育有其鲜明的人文特征,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把课堂作为“人本化教育”的主阵地,把课堂教学作为体现生命价值、迸发生命激情的理想舞台,做到目中有活生生的人,心中有渴望发展的学生。这样,才能建立一种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教学思想。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爱心是基础,责任心是干好的动力,事业心是其宗旨。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教师教育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教师只有真挚、无私的爱,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并拥有持续的影响。责任心是教师的社会良知的表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本保证。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是不值得人们信任的,是有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的。只有拥有一颗事业心,怀着对人们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诚,安于清贫,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物质的诱惑,在工作中不辞辛苦,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二、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
伴随知识经济的出现,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日渐成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进修成为二十一世纪解决竞争压力的唯一途径。“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提升自我。
1.向书本求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喜欢读书的人,一定是个学识广博、精神富足的人。语文教师要不断吸取书本中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不断充实吐纳的资本,使自己的“一桶水”变成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求知的心田。我认为,语文教学理论的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教学的艺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的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述等很值得语文教师用心阅读并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此外还要经常阅读教学杂志,了解国内外语文教学思想动态,对照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要向校内外的同行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教师都有可取之处。教师应多听他人的课,多与他人交流,因为听课、交流能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促进教师共同成长。而且教育教学的各种方法和心得是在教师之间的听课、交流中切磋出来的,是在不同教师的思维碰撞中感悟出来的,是在众多教师的集体智慧中总结出来的,这样的同行之间的学习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三、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我
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个性提上日程。唯有创造,才有个性,才有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的个性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富有个性风格,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二是学生的学习富有探究精神和自主能力,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教学个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显著标志和突出特征。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为此,教师首先要发展自己的“思想”。一个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肯定是有“思想”的教师。那些只会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独特思想和见解的教师,是不能奢谈什么个性的。如果语文教师人云亦云,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然就不敢放飞学生的思想,不敢带领学生翱翔于教材之外的广阔的天空。长此以往,必然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脑袋里只能装一些陈旧的思想,思维也受不到有益的启发。
此外,还要练就语文教学过硬的专长。语文知识天高地阔,涉及诸多方面。教师很难样样精通。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要力争有“吃遍天”的“一招鲜”。或许只凭这一招,你就可以充分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敬慕你的同时,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你可以擅长朗读,可以擅长写作,也可以擅长诱导,擅长点评小结,或者你的板书特别漂亮,或者你的语言特别幽默……这些都可以增加你的人格魅力,成为你教学个性的一部分。
四、在教研教改中完善自我
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改善教学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探索教学规律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自己不断进步的需要,是发展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
教师的教育科研可以从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现象、激励自己的教学感受、记录思路开始。要从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自身教学实际出发选择课题,不妨先从小课题研究开始。比如某篇课文的研究,阅读教学的研究,写作教学的研究,口语交际的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教研等。有了相当的积累之后,再进行较大课题的研究。教师从事研究的意义不在研究出了什么,或者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得到普遍承认,而在于研究过程本身,在于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的问题意识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自身教育实践质量的不断提升。
如何发扬青少年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做到思想“活”而不“乱”,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有分析、有对比,用事实进行说服。如,有的中学为了解决在学生中一度出现哼唱不健康流行歌曲的问题,他们不是强行禁止,而是用革命歌曲、优秀民歌、古典音乐作对比欣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青少年的正当要求,特别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青少年的正当生活要求,如职业等问题,应给予关心,并设法帮助解决。对青少年正当的文化娱乐要求要尽力满足,以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出现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完成的思想,要作分析,要肯定他们积极奋进的精神,使其克服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想。
要改变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根据时代的特点、青少年的爱好,确定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我们不但要通过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教育,还要寓教于科技、寓教于文娱活动之中。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要求学生听话、顺从,更应当要求学生有独立见解,有创造精神,有开拓的能力等。如,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不仅要求青少年刻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更应要求他们肯于动脑筋,有创新精神,有组织能力。总之,要培养青少年的现代化思想和时代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青少年“早当家”
所谓“早当家”,就是给予任务,提出要求,在工作中锻炼。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干部虽然在集体工作中占去了一些时间,但所得到的锻炼是不当干部的学生所无法体验到的。只有在“早当家”的锻炼中,才能培养出青少年的责任感。青年们对于当前的不良现象,表现出极大不满,我们应当承认这是一种好的表现;但不能仅限于发牢骚、说闲话,而应有主人翁的思想,要有敢于同一切不良现象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英语教师;成长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从英语教学的任务理念、目标、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英语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现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线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提升,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成为新课改下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职称论文。
二、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是时代的需求
英语课程标准是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新课改的基础是教师,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
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提高自身素质。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深入学习、理解英语课程标准,掌握现代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目的要求,能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能促使其唤起提高教学技能、更新教学方法的紧迫感,帮助其产生提高新课改所需的教学技能的动力。
三、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课程的实施有重大影响。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
1.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裁命运,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转变教法和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法,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同时,英语教师更应该抓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这一契机,适应时展的要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顺应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各种先进事物,才能使用好新课程。
2.行为上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主动实施新型教学理念。中学英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学术平等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要着力渗透新课标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而尽到教育者的职责。
3.外塑形象,内修气质,提高自身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人们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思想、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和穿着打扮是教师让学生尊敬的资本。[3]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对新教材理解的视野,研讨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而在不自觉中改变已有的内在认知,完成对自身知识结构的重建。
(1)终身学习,知识更新,提高教学技能。“流水不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标准流利的口语、活泼大方的仪态、横贯东西的知识面、多才多艺的专业技能,是现代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除了英语教学的理论专著之外,还应关注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成果,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等等,都是当今教师要学习的内容。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凭借扎实的知识、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锤炼一套听、说、读、写的技能,准确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原则,并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容面对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习能让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
(2)反思教学,学会合作与借鉴经验。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持续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教学实践,既能于教学实践中思考发现问题,又能想办法加以解决,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反思中不断进步。教师应该每天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记录,要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之处,更要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的起点,正视自己英语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经常性地检测课堂教学情况。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才能在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超越教与学的局限,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四、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成长的途径
1.加强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结合教学实践并落到实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系统的,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时间上除寒暑假之外,也可以是周末或平时的短训班,内容包括新课改,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等。形式可以是研修、校际区际交流、赛课、学历层次提高等。
要让真正有水平的人帮助中学英语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培训者要投身于中学英语教学,通过担任部分的中学英语课程或深入基层课堂调研,结合教学实际,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和理解英语教师的真实问题和需要。培训应重实践、少理论,注重向教师传授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如英语口语训练;要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中学的英语教材,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和必要的英语方面的文体常识;使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更好地与教师课程实施相衔接。把新课改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促进中学英语教师自身及整体发展的作用。
2.建立教学科研队伍,教研合作,以研促教。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形式。英语教学研究作为英语教学发展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时,应具备相应的理论进行教育研究,教学课改,解决实际教学难题,提高科研能力,促使教学质量提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5]但是,反思常常需要教师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共享教研成果,从而推动教研教改高效、胜利进行。针对中学英语教学实际问题而有所选择地进行研究,形成以教导处牵头、以英语学科组长和备课小组长为基础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教研中相互学习,提升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将研究中所领悟到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推进英语新课改。
3.发挥骨干教师“老带新”的作用,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政策上要让教学能力高、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在教学上一对一地交流和总结,结成“以老带新,手拉手帮扶对子”,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指导老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新教师跟踪学习辅导教师的课,辅导老师跟踪听评、指导新教师的课;新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教法,学会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构建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
“老带新”活动并不全是师父带徒弟,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新老教师互相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获得与提高。大多数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下,能较快地成长为业务骨干,并能独立承担教学任务。这样的梯队结构既能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4.多方扶持中学英语教学,经济、政策上留住人才,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抓住当前国家实施基础教育绩效改革的契机,严把进人关,精选英语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补充教师队伍;发动和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村镇任教,给予一定经济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激励。这需要国家各级财政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变其落后现状,改善中学英语教学环境,为师生创造一定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现代化的英语教育。
5.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过去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并且将其与教师的奖惩挂钩的做法。传统的评价体系是单纯地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应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切实改变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实施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鼓励、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以教师的工作业绩为依据的评价指标,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过程进行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和教学热情,谋求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6.实施“走教”制,促进区内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城里的一些名师到基层尤其是村镇农村中学传经送宝,给基层学校英语教师上一些与新课改相关的实用的示范课。学区内建设“一对一兼职交流制”,将骨干教师纳入平台管理,安排到结对学校兼职交流,每学期至少上公开课一次、评课一次、集体备课一次等,结对学校互派优秀老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一定时间。“走教制”不仅仅让教师在流动中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相对均衡,更是通过听课、评议、交流等形式,在讲课、讲学、研讨等“走动”交流中提升了教师的素质。“走教制”极大地促进了区内校际间的交流,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中学英语教师成长,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要给予走教、送教的教师在考核、评优、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
7.调整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英语新课程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要更好地全面了解新课改的动向和要求,相应地对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增加教学实践课时,促使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掌握师范技能技巧。如果教师缺乏这些技能,就不可能将知识成功地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师范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
五、结语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6]新课改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各个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为广大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学管理的艺术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确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赵生飞,耿峰.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如何从事教学与科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4]转引自王振宾.新课改系更加凸显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