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业素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3: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专业素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专业素养论文

第1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但因缺乏信息素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结合英语学科论文教学和论文指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10]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第2篇

1.1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就是人们在开展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以及技能。职业技能可以对一个人胜任工作岗位的具体专业能力进行衡量。职业技能需要通过政府所授权的专业考核机构进行鉴定,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及专业知识进行科学规范、公正公平地评价与认定。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想要从事会计工作就必须要经过国家财政部门所组织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认定。

1.2诚信

在诚信中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守诺、践约与无欺是主要的内容。诚信本就是社会中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特别是在如今中国失信现象较为严重的社会大背景下,诚信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会计人员来讲是他们的立业之本,更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这才有助于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从业道德。

1.3沟通协调能力

对于会计人员来讲需要具备有两方面的沟通协调能力:对内进行沟通协调的能力,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和计划、预算、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多个部门中的人员的来往,良好的对内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获得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②对外进行沟通协调的能力,企业必然会和供应商、工商、银行、审计等其他各个单位进行沟通以获得他们的协助与支持,良好的对外沟通协调能力是获得这些部门与机构支持的重要保证。

1.4开展持续学习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产品换代速度增快、职业更迭相当频繁、劳动岗位的流动加速。学校中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并不可能满足学生长期的生存需要。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需要在投身社会之后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变得更加的强烈,并且对于其质量要求也变得相当高,促进了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会计教学并不可能将今后也可能会出现的新知识、新技能全部都传授给学生。这些都需要学生今后自己去进行学习。

1.5作风严谨细致

只有保持作风严谨细致才可以做好每一项工作。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对待自己本职必须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每一件事、每一个步骤都做好,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做到不心浮气躁、不好高骛远,将事情做精做细,不能够马虎、麻痹大意。

2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2.1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之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和相关的实例进行结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提高。例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参观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对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解,让帮助学生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去制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教学与职业素养进行有机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素养。同时还需要重视对课程体系的改善,从对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出发,遵从会计实践的规律,从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出发,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优化与整合,让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都得到增强,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可以和会计的实际工作进行有效的对接,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2.2完善会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会计人才职业素养的内容出发,科学划分学生职业培养体系。从日常生活之中就开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将管理与教育进行结合,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制定出适合各个班级实际情况的班规,形成良好的班风。要积极地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对学生的组织、沟通、管理以及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在课程教学、实训实践之中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3通过良好的培训,对学生的职业态度进行培养

职业态度不仅仅能够揭示出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之中的客观态度以及他们参加职业生活的具体方式,同时还能够对他们的主观态度、进行揭示。对于学生来讲,在他们进入到社会之后,不管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首先都必须要拥有一个较好的工作态度。长期以来对于学生的评价,基本都是通过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进行判断的,而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劳动态度的评价基本没有,不全面的评价难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甚至是会诱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人生态度。[3]为此需要对评价的作用进行发挥,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让学生能够树立起现在的学习生活等同于将来的职业生活的认识,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劳动态度就是他们今后的工作态度,而学校对于他们的考核就是企业对他们工作过程以及工作成果的考核。态度本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考核,但是从一个人的行为之中可以对其态度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现,因此可以将态度的考核转化为对学生行为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来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对于学生的优点以及努力需要进行及时的表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逐步的将这些内化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2.4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的力度,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增强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行提高。针对某一门的专业课程,需要结合具体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手工模拟或者是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实训,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增强。例如对于基础会计课程总的校内模拟实训,可以运用一个较为完整的制造企业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开设账户、填制相应的凭证、编制报表、登记相应的账簿,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完整的会计循环,就像是身处在一个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之中,能够对制造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全貌产生较为清晰、直观的了解,并树立起及时、全面、客观与规范地提供各种会计信息的正确意识,同时掌握相对应的会计核算技能。改善学生专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专业信心。会计专业的综合模拟实训通常都是在学生学完一部分专业课程之后开展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掌握,可以帮助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综合运用。例如ERP沙盘实训就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实训方式。ERP沙盘模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方针系统,能够让学生获得亲临职场、体验对应角色的感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会计知识与技能去处理各种会计业务,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去完成各项任务,在自己的角色之中去真实地感受到分工与合作的内涵所在。

3结语

第3篇

教学改革中,职业素养课程的移入已经成为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专业也在不断进行着探索。导游专业的职业素养课程如何移入也成了现在很多导游专业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1997年至今,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得到了全面发展。2013年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旅游业不断发展使导游行业成为人们每逢假期都要关注的核心,导游人员的素质也成为人们逢假期必谈的话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导游人员队伍逐步壮大,人员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导游队伍学历水平偏低,等级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我国旅游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面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纷纷将目标投向了学校特别是注重操作技能培养的中高职院校,希望在学校能找到适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经过较长时间的校企合作后,双方发现彼此需求并不能完全吻合。面对职业需求,学校开始改变只重视技能水平的传统的观点,逐渐开始侧重对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导游人员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

1.在专业课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就是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受挫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为代表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在导游实务、景点讲解、法律法规等专业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在用实际案例、情景模拟、课后点评等方法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职业素养的要求。加深学生对每一个案例、情景模拟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要求的印象,同时通过点评,让学生对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

优秀毕业生的成长过程,是在校学生的很好范例。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分享在企业中如何克服困难、坚定信念、不断努力等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职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并能充分体会到,在工作中有很多不适应和困难是需要自己克服、调整心态的。

3.增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巩固实习环节

为了真实检验和巩固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进入企业完成实习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实习,学生能更真实体会到企业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同时真实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文化之中,体会作为企业员工的责任。为了确保实习有效完成,可以考虑增加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心理上并没有完成有效调整。因此,及时完成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完成实习课程、企业完善人事管理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第4篇

1.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不同

学校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差异性较大,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宽松自由,学习和生活时间规律性较强,有较充足的休息时间,专业技能实践时间短,学生是服务对象,遇到问题有总人帮忙解决,奖励也具有可比性。而学生到了企业变成员工之后,无论是时间、生活安排都没有了学生时代的自由,学生变成工作对象,企业生产任务重,加班时间长,奖励也取决了车间的认同度。在学校专业教学过程中,一般学习抽象的理论与简单的技能知识,学习是系统象征性学习,学习方式为个人学习为主。

2.专业教学责任感培养与企业责任的不同

在学校中,专业教学允许学生出错,专业技能操作允许学生出错。譬如在数控车床操作中,零件操作评分标准以各加工部位合格尺寸和精度为依据,整体不合格酌情扣分;而企业中零件任一尺寸不合格直接导致零件整体不合格,这就需要在平时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二、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因子之一,职业者具有高的专业技能,生存才有立足之本;专业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内涵,是学生与社会企业交融的内在因素。

1.以专业职业需求,创建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职业学校不同专业职业需求不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相同,要分析不同专业岗位人才需求,明确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例如我校数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构建了“企业课堂”人才培养三步走的教育模式。“企业课堂”就是在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企业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并用自有资源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此模式为基础,梳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专业教学模式,实施“平台+技能”的教学策略,在学校内实现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储备,在企业实现“技能+素质”的职业素养提升。

2.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

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是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与职业实际工作场景差距较远,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实现“职场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职业的再认识。企业的引入一是引进企业生产产品,实现真实的工作场景;二是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促进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引进企业的管理人员,利用企业管理思维改进学校专业教学管理。企业的管理实现了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实际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具有科学的管理思维,强硬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易带来学生对于职业管理的对立情绪,建立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3.引入企业文化,创建专业职场特色

企业文化的引入,能使专业形成职业特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供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学生通过企业专家能手的介绍,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体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为个人就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学校与企业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环境,模拟企业现场,让学生时刻感受职场环境,深刻体会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最终形成敬业、合作、奉献、责任、忠诚的高职业素养劳动者。

三、结语

第5篇

1.1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

(1)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大三年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2)开展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看法与态度;

(3)对可能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型,如高级英语、英美报刊阅读课型,随机抽取3-5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

(4)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课堂观察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1.2研究样本

由于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更多地涉及人文素养,因此本研究将大三11名英语专业教师和三个自然班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分析与讨论

本文将样本学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讨论结果如下:

2.1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不尽人意。学生的人文素养单项均未达到较好。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和思辨能力的掌握情况一般,而英语语言学、西方文学、历史及文化均不太好,这说明学生对自己母语人文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西方的人文知识更知之甚少,只停留在对西方文化、文学知识了解的表层。学生的思辨能力均值为3.01,这说明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定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该项能力还亟待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巩固。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西方文学、文化和历史。那么,学生是否在课外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补充和自我学习呢?对学生课外自主培养的频率调查发现,除了英美文化的均值大于3以外,其他各项值均较低。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英美文化方面掌握比较欠缺。但是,对英美文学和西方历史的自主学习频率并不高。通过与学生访谈,研究者了解到由于大三专业课中涉及较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学生受到老师的引导与课堂内容的熏陶,所以对英美文化知识的自我学习要多一些。其次,可能由于学生认为汉语是本族语,故在课外没有加强关于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此外,对辩证思维的培养也没有得到重视。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辩证思维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由于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忽略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到关于除了英美国家文学或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均值分别为2.19和2.31,这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国家了解较少,知识的综合性较弱。在访谈中,学生指出这是由于平时专业学习中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知识涉及不太多。由于主修英语专业,所以忽视了对其他国家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学生普遍认为人文素养对学习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该数据与教师问卷中的调查数据较吻合。在学生看来,学校对学生英语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一般,这说明样本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培养,但是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此外,本研究调查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新颖观点的反馈(该项为多选),数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给予鼓励(80%)或积极引导(73%),但是部分教师也存在忽略(17%)学生意见的情况。受调查的所有教师均认为,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2.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通过对人文素养涉及较多课程的科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在大三的英语各专业课程中,英美文化、英美文学、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这与《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这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在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课文内容较多地涉及关于英美国家文化、地理、历史和社会的内容,但关于其他国家的信息涉及不太多。这也从侧面提醒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2.3影响因素分析

在所列举的14种可能对学生人文素养学习有影响的因素中,受调查学生认为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学习兴趣(74%)、提高自身修养(67%)、学校重视程度(50%)、学习风气(49%)、英语专业八级考试(41%)。这些因素包含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身修养,也包括了外在动力的影响,如学校的重视程度、学风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优良的人文学习氛围和学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调查还表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给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带来了正面的反拨作用。

3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辅之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研究者发现学生已经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自己人文素养各方面都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分析,为提高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应增强人文素养氛围,加强人文素养学习的引导,积极提供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开设更多文学或文化课程,如欧洲文学与文化;开设更多的讲座,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

(2)英语专业教师,尤其是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手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能辩证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6篇

1焊接专业开设安全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焊工在焊接时要与电、可燃及易爆气体、压力容器等接触,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烟尘、电弧光的辐射、焊接热源的高温、高频磁场、噪声和射线等,有时还要在高处、水下、容器设备内部等特殊环境中作业。为此我国明确规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是特种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者—焊工属特种作业人员。如果焊工不熟悉有关劳动保护知识,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就可能引起触电、火灾、爆炸、金属飞溅烫伤等工伤事故及焊工尘肺病、中毒、电光性眼炎、皮肤病等职业病的产生。这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影响焊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传统的焊接专业课程内容往往过多注重焊接工艺与技能操作技术,对于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仅停留在绪论课及各技能操作中简单提及的一点安全技术内容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教学过程相对分散不集中。通过对焊接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内涵比较模糊,对职业病知识比较欠缺,对急救常识掌握不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哪些危险有害因素了解不透彻,对可能造成的伤害也知道的不多,这说明在中职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焊接专业安全素养课程建设思路

为确保焊接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开设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们经过多次研讨,首先将安全素养教育纳入了课程体系并用一定的课时保障,同时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构建。

2.1师资、教材、课时三落实

2.1.1师资建设。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效果如何,师资是关键。近几年来,我校通过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结对子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向一体化教师模式转变。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全省技能操作资质认证,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目前我校已有两名焊工高级技师,两名焊工技师,这为顺利实施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2.1.2教材建设。目前,我校主要选用员工特殊工种安全培训用书《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学生用书《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及《焊工技能训练》三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授课,同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安全教育读本编写及题库建设,并借助于我们组织学生拍摄的“安全双述”(岗位描述及手指口述)视频综合进行安全素养教育授课。

2.1.3课时。为了保证教育的效果,我们已将焊接专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开设专业素养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年至少保证30课时。一年级以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二年级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

2.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可能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掌握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应具备的劳动卫生知识及防护措施,并具备一定的事故急救常识。使学生树立主动安全意识,掌握专业安全知识,具备安全操作技能。

2.3优化设置教学内容。根据焊接专业岗位特点,设置安全素养教学内容如下:焊接与切割劳动卫生与防护;焊接与切割安全用电、焊接与切割防火防爆、各种焊接与切割方法安全操作技术(焊条焊与电弧切割、气体保护焊、气焊与气割、特殊焊接与切割作业)、各种事故安全急救常识及典型焊接与切割事故案例与事故原因分析等。在合理设置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完成了相应内容教学大纲的编制。

2.4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现场实习为辅,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将焊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病以及职业伤害的特点,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光盘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通过案例再现、情景启发、视频解说等模式让学生领会“懂安全是前提,会安全是基础,能安全是关键,不出事是本事”的安全理念内涵,体会“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安全观转变的意义。实习教学不放松。现场教学是解读安全生产、实施安全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校实习车间焊接作业环境、焊接设备及焊工劳动防护及焊接作业体会开展针对性教学,更容易充实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直观效果。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去各单位工厂见习,熟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学生及早预见未来职业岗位特点,利于调动学生主人翁参与感意识,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氛围中让安全知识深植于学生身心中。丰富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活动是开展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主题班会或主题实践活动宣讲相关知识,并聘请了一些企业焊工师傅现身说教。同时借助于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安全知识,定期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急救演练等活动,通过开展融教育与趣味性一体的多项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安全知识的兴趣。

2.5完善评价机制。专业素养教育既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教育,也是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应体现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在实训场所和工作岗位应用,为此我们采用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理论考核以机考理论知识为主,分值占40%;实习考核以操作表现为主,由实习单位(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评价,分值占60%。另外,严格毕业证发放制度,树立安全上岗证和技能证同等重要的观念,只有考取安全上岗证才能获得毕业。

第7篇

职业素养教育的环境得到改善。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职教育的政策环境持续改善,200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是在财政、政策上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并鼓励高职院校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同时鼓励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同时,教师队伍中拥有实践经验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改善了高职院校包括物流专业在内的职业素养教育环境。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提升。目前,能够提供综合职业素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受企业的信赖,自身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也更受企业欢迎。这就促使更高职院校以及学生去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众多的高职院校将教学目标从原本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转向职业素养教育。

二、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理念落后于实际需要。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及教师都会鼓励和支持学生去考取各种资格证,而对于知识的探索、实践的反复操作、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塑造等则流于形式甚至忽略不顾。那么,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构建和完善职业素养。这不仅仅浪费了大量时光,更会影响从业者、物流企业乃至行业的市场表现。师资队伍不能满足职业素养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注重的是规模的扩大,而对于教学质量则缺乏充分的重视。随着高中毕业生高峰已过,高职教育逐渐步入“买方市场”,但是由于前一个阶段遗留问题的影响,以及缺乏政策及资金的支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仍然缺乏合理的结构。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要达到年龄、知识、技能等层面的合理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不能与时俱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不同类型。高职教育首先应该是为社会提供技术性人才。但是,受“学优而仕”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当前轻视专门人才的社会风气的渲染,公众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就难免偏颇,而不是将其视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要对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有一个精准的定位: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不够拓宽。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通常都简单地将职业技能等同于职业素养。在这种意识指导下,职业素养的实施途径就受到限制了:课堂讲授是主流,实习、实训、独自思考、团队讨论以及对抗竞赛等形式流于形式甚至“三年不见踪影”。

三、结语

第8篇

何为文学素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又须具备怎样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方面通常是指一个人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即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创作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较好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蕴。一般而言,文学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一定的文学基本理论,包括创作理论、鉴赏理论等;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常识;

(3)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4)能够具有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感悟能力及习惯;

(5)能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自己见解、观念的能力等。作为高师院校所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学生而言,在具备以上文学基本素养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凸显学前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心理特征、接受能力以及儿童文学的教育理论等,才能建构起适应专业需要的文学素养。为此,他们还应该具备以下一些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文学素养。掌握学前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心理。学前儿童文学主要是以婴幼儿为阅读对象,然而,他们的心理还处于成长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首先,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心理机能发展不完善,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主要靠的是视觉和听觉,甚至是借助动觉即演示来接受和理解文学,因此,作为未来的教师就要了解他们特有的接受心理。其次,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容易受外在事物干扰,在教学中就要了解这一特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吸引他们注意力,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第三,他们思维形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性思维、形象性思维,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创设丰富情境,尽量将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再次创编,以诉诸于他们感官体验,增强动感。第四,他们的心理还具有幻想性特征,那些夸张的、超现实的形象和故事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了解学前儿童的这些心理特征,才能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具备基本的艺术表演素养。由于学前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具有视和听的特性,儿童文学作品中很多内容是通过形象直观的表演形式才能让他们接受和理解,基于此,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文学也是“听”的文学,“看”的文学,“演”的文学,所以,作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要具备一定的艺术表演素养,才能适应未来教学需要。比如做游戏,是学前教育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游戏作为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也是婴幼儿的一种天性,最为学前儿童所喜爱,那么如何实施游戏教学,就离不开教师的艺术表演能力,通过游戏来引导学前儿童感受生活、体验情感、理解社会。再如,儿歌、童谣等都是儿童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一教学实施也是伴随表演而被学前儿童所接受。

能够进行儿童文学二次创编能力。由于学前儿童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他们对文学的接受缺少直接的领悟和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编能力。教师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用优美动听、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声音,以及适度的夸张表情传达出真挚的情感,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领学生自己走进儿童文学世界,实现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文学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品的二次创作和改编就理应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的文学素养之一。因此,我们在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师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作和改编能力,促进学前儿童文学教学更加贴近儿童本位,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和儿童性,提早实现由单纯的知识教学向职业需要转变。具备对儿童文学语言的感受能力。儿童文学具有自身的语言特色,这也是学前儿童语言心理机制决定的。由于学前儿童生活经验不多,知识词汇较少,作品中的语言简单易懂,明白浅显,生动逼真,力求能够有助于儿童直觉感知和思维想象。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物,都具有形象直观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大多具有色彩鲜明、形态活泼、声音清晰、富有动感等特性。同时形象描绘上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此激起学前儿童的丰富想象。语言表达上还注重音乐性,节奏明晰,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时候,还通过重章叠句、反复排比等形式增强语言的童趣。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要掌握学前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才能让儿童所喜闻乐见。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路径

儿童文学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或教学资源,同时,在幼儿园目前开设的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学科课程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儿童文学,可以说,儿童文学是一门基础性、奠基性课程。但毋庸置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还存在着很多瓶颈,比如学科建设滞后、师资力量匮乏以及职前职后脱节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制约了高师院校培养具有适应未来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师资需求。根据目前高师院校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越来越规范有序,但由于在我国高师院校中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大多借鉴中文专业而来,而忽视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儿童文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沿袭中文专业重视理论研究的特点,而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具有较强实践应用的性质。第二,重视学科理论建设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显然,沿袭中文专业而来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不能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更不能适应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需要。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必须紧密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职业需要等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体系。

因此,如何建设一个既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课程体系,又要注重指向未来职业需要的儿童文学课程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还要突破原有中文专业文学教学的藩篱,建构既与中文专业文学相联系,又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内容的边界。儿童文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切合专业特点,力求全面、系统地掌握文学及儿童文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在进行文学的基本理论、文学史及文学鉴赏等通识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较好地把握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扎实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及文学鉴赏知识,使儿童文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还要不断突破狭义的儿童文学观念,要构建“大儿童文学”的观念,形成既凸显儿童文学自身特色,同时又要形成与儿童文学相联系的知识结构。这是学前教育专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仅具备文学基本素养,还要将文学作品内容通过演示、表演、语言等形式再现出来,才能被学前儿童接受,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边界,增加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他们将来所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科学性、现实指向性。加强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一批合格师资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行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近年来,各类高师院校受办学市场化的影响,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学校就增设哪个专业,不管条件具备与否,不具备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增设相关专业。这虽然适应了社会需要,但因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一、师资力量不等,这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特别是那些并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学校也办起了学前教育专业,很多教师原来都是中文专业出身甚至教育专业出身临时转为学前教育专业,从事儿童文学教学,他们在知识结构、教学观念等方面明显受原有专业影响,更多的是他们边学边教,现学现教,很显然不能适应学前儿童文学需要,更何谈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为此,我们就要适时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培养,转变他们观念,及时适应儿童文学教学需要。目前国内一些办学水平高、师资力量强、介入学前教育专业早的一些大学开设了相应培训班,为提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做出了积极努力,对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9篇

在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同时,也对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优良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研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1.“德才兼备”是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总体性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生未来将会就职于在各个公共领域,唯有具备道德责任意识,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费席勒曾说:“谁在道德方面只想关心自己,谁就连自己也关心不了,因为他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关心整个人类。他的德行绝不是什么德行,而是一种甘为奴隶、贪图报酬的利己主义。……每一个熟悉我们的人,则会单纯由于熟悉我们所关心的事情,也与我们共同受到委托,去寻找和创造社会生活。”费席勒指出了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的辩证关系,明确了道德的基本内容。这恰与公共管理者的服务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公共管理中“德制”的建设,正是公共服务精神物化的过程。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要求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在面对新时期各种诱惑时不仅能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任务,更要有道德责任意识,将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实”出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2.纵观国内外公共管理硕士生教育,不管何种教育模式,其基础都是深厚的理论知识。

好似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是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的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就是无源之水”。实际操作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深厚的知识储备却是其薄发之基础。因之,公共管理硕士生在具备其他素质、能力的同时,要拥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只有那些既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人才,即T型(基础理论宽厚、博大精湛)人才,π型(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在两个以上学科中具有精深造诣)人才,才能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教育目标即是未来公共领域的精英,然而,21世纪的公共管理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只有熟悉、掌握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公共经济等关联知识背景的管理者,才能化腐朽以神奇,自如应对。

3.问题的研析能力是对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根本性要求。

公共管理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决策,尤其是公共行政选择、政策有效性判断等,这不仅需要各种分析技能作为基础,还需要复杂的分析工具辅助。同时,拥有分析问题、研习问题的能力能够使他们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复杂环境时仍能够保持清醒、审时度势、选择最为恰当的解决问题路径。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旨在培养公共领域高级应用人才,对学生分析能力亦有要求,即培养他们具有熟练的分析技能。“他们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分析家。公共政策代表了一系列的选择,它一定要建立在有效的实证、经济、和制度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样现存的政策也必须经过评估来决定它们的有效性。这些都要通过对成熟分析工具的熟练运用才能实现。政策分析对于良好的政府治理至关重要。”公共管理硕士即将面对的是一系列错综交叉的事务处理,没有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他们何以承担治理、服务任务,提高管理水平?

4.社会能力,它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运用到社会实践、现实工作中去。

这不仅包括娴熟运用组织、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技巧,还包括有效的人际沟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探索与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社会能力分为两种智力: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和实践智力(practicalintelligence)。在他看来,社会智力是处理(人际)的一种能力,实践智力则是(处事)的能力。“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然而,公共部门管理人事繁杂、环境瞬息万变,未来的从业者恰恰需要这种社会能力,合理配备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任何组织都是有多元化的人群所构成的,而人力资源又是最弥足珍贵的。唯有合理的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让整个组织成为一体。公共管理硕士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研究生,它旨在培育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部门现代化与专业化要求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公共管理硕士在具备广泛理论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能实际胜任公共部门事务处理,真正成为训练有素的公共事务实践者。

二、在中国,公共管理学教育虽然已发展几十年,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不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