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3: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校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

第1篇

由于中职生学业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相对而言,也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导致的迷茫失落心理、无所作为的心理;由于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情绪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不足产生的破坏性释放心理等。对这些学生只要我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青春期的情感困惑,自我压抑、自我封闭、好奇猎奇、寻求刺激等心理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越来越影响到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许多中职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别出大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多干少无所谓。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此认识不够,几乎没有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有些学校即使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导致问题越积越多。2.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比例失调。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而目前在我国,一所中职学校能够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二是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多由班主任、团委教师或政治课教师兼任,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很少,很多人工作起来力不从心,这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硬件设施来看,很多中职院校没有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咨询室等。3.心理教育的工作重心有偏差。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咨询的数量,但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事后的一种干预手段。相对于产生心理问题后进行补救,问题产生之前的疏导或是预防则更具有长远性。因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以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目前,大多中职学校更注重强调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德育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成长心理的教育进行科学分析,忽视了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这些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赞同程度,结果往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事倍功半。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跟踪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干预机制,对于一个中职学校是否具有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是至关重要的。

二、优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逐步建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2004年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所以,有必要建立由分管校长负责,各相关职能科室分块实施,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心理委员等全员共同参与,利用学校网站、校园环境等各种媒体,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德育导师结对、社团活动、个别辅导等立体作用于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也就形成了“以德育导心育,以心育促德育”的良性循环。

(二)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心理教育的有序开展。首先可利用每周的德育活动进行,其次是建立了《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办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工作应由教务科安排专职的心理教师授课,保证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的心理健康课及每月一次的心理活动课。在教育科研和心理辅导工作方面,学校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由专人负责业务指导,由专兼职教师负责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每学期都要不定期检查心理辅导的工作情况。要求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辅导中有记录。心理辅导室根据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制定《心理辅导预约制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守则》和《班级心理通讯员制度》等。

(三)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教师是前提。在职的教师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出资让教师接受再教育。同时,须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不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开展班主任心理咨询培训工作,让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自学,努力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和教育水平。在科研方面,应积极研究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以科研谋进步,以科研促发展。(四)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心理通讯员队伍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以学生为本”,中职学校可以借鉴高校成立的班级心理通讯员队伍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先是对班级心理通讯员和学生干部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的原则、方法,再由心理通讯员向全体同学宣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点带面。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创立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心理辅导特色服务

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开设心理专题辅导,根据辅导老师的特长,以“专家门诊”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辅导。如人际关系专题;女生生理、心理专题;亲子关系专题;学习与就业专题等,使广大同学能尽早摆脱心理困惑,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六)构筑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有问题学生及时与心理辅导老师联系。各任课老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讲课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情况和学习心态,多引导,少批评,尽量让学生快乐学习。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大型的节日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和技能节,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和合作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讲座,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使广大学生能提高心理健康的认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第2篇

1.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工科类中职学校指的是以机械、电子等工业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的职业学校,这类职业学校以培养“蓝领”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极为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所涉及,但多以德育教育的形式开展,并不成体系,在师资力量配备和教育方法选用方面也不具备结构性。

2.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

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特点,因此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为男生,而根据以往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职男生在人格发展、性格特点和心理稳定性、抗挫折能力、自我满意度等方面都较女生优秀,除了学习成绩落后于女生外,男生的心理问题更少,但其中一个重要的缺失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无论是综合性中职学校还是工科类中职学校,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短板”,因此,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3.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工科类中职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成体系,更不能在职业获得方面给学生足够的心理指导,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职业道路上发展的不顺利,多数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能够有效解决由于职业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入职困难和职业发展问题。

二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基础,以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因此,在工科类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以“学生、班主任—心理教师、德育主任—专业机构、分管校长”为主线,快速高效联动的“三级预警系统”,这个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从基础上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另外,工科类中职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分析,以学校教育的特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年级、专业特点为基础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认知自己、认识职业处理人际关系”;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

2.以职业教育为主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多种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不足;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与职业选择有关的道德、心理活动的问题;通过其他心理健康和职业相关的大型活动,如模拟招聘会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因此,职业心理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

三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工科类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应以能力发展为主,建立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工科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发展。

2.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并行

性格特点会影响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而学生的性格特点又与家庭教育方式有极大的相关性。教师可以“短信周报”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醒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交流的方式介入家庭教育之中,使用教师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方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始终处于平和、健康的环境之中。

3.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

第3篇

1.认识不足,忽视心育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其办学特点为注重学生职业化和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部分学校突出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

2.新任不适,岗前培训不足

有关资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66.6%的教师是应届毕业生上岗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这些教师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些新任教师出现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化不适,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由于人、财、物等条件有限,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不足。新任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刻认识,难以胜任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初探阶段,在职培训欠缺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相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则更为落后。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初探阶段,对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因对工作认识不足,出现忽视中职生心理特点、盲目照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现象。

4.权责不明,出现角色混乱

随着国家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各中等职业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心理教师身兼数职,甚至出现由非心理专业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例如由主管学生科的领导、班主任等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由其他专业的德育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这样就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使这部分教师无法进行准确定位,出现角色混乱,甚至角色冲突的现象。

5.方式单一,显现帮扶不足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心理咨询两种方式进行。但是,课程教学并非所有专业都开设心理学课程,缺乏类似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仅针对部分专业(如护理专业)开设心理学基础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受众较窄。其次,部分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主要以学生主动求助为主,而许多真正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因各种原因可能不愿主动求助,出现帮扶不足或错位的现象。

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法及途径

1.提高重视,创造良好条件

良好的外部条件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是实现转变的外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学校在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纳入学校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众化,对全体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科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

2.广纳贤才,落实岗前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可通过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当的编制、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心理学专业人才,招纳对应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对新任教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增强新任教师的心育意识,提高心育能力,进而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3.内外交流,加强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两种。校本培训突出交流、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作用,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足够的表达空间。通过交流,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外出学习强调学有所用、传帮带的作用。此外,中职生心理状况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还应创造条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临床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4.权责分明,健全考核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学校需配备专职心理教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身多职、角色定位不准,进而实现专业助人。同时,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兼职心理教师,并健全考核机制,权责分明,量化工作成果,实现全方位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深入学生,促进教学相长

第4篇

职业院校学生的年纪比较轻,一般在15——18岁之间。青春年少的学生思想不稳定,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学生,才有比较好的效果。职校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

1.生理有了进步,思想不够成熟,容易改变和塑造

学生在这个时期很快发育,身体、大脑和神经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生理变化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经常反驳他人,渴望自由,不喜欢过多的约束。但是,人生经验还不够,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不听父母和老师的意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2.社会影晌学生的心态,思想消极

职校生主要是中学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差一点。现在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学生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使他们面临生存危机,带给他们很大的压力、有的在环境的逼迫下努力学习,但有的职校生不能承受这些压力,不能面对现实,不能适应时代对他们的要求,因而心理上比较郁闷,感到压抑,每天不认真学习,虚度时光,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学校虽然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管理比较困难,学生教育管理者必须重新思考,改变教育方法。

二、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方法

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者的任务很艰巨,从思想上教育职校学生,抓住学生的特点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系统地教育管理,消除学生失落心理

信念鼓舞人们的精神,理想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理想可指明人生前进的道路。因此,职校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注重入校教育。学生入校时向他们灌输正面思想,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理想的重要,道德的作用、法律常识,引导他们正确发展。其次军事国防教育是必不可缺的。组织学生参加正规的军训,目的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教育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同时,使他们了解纪律的重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纪律。了解的军事知识,学习军人的精神风貌,影响学生的思想作风。军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军人高昂的斗志、蓬勃的朝气,向军人学习,改变精神面貌,自信地面对生活,从军训中获得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依靠制度约束学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要多鼓励学生,肯定他们的行为。因为学生希望他人关注自己的表现,希望获得成功,如果老师表扬他们,学生就会充满学习和生活的激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到管理中,用各项制度的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时时刻刻牢记纪律的重要,同时要分清楚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实现各种奖惩,用奖励鼓励先进,用处罚鞭策落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遵纪守法。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包容学生的缺点,谅解他们的过失,忽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3.运用标准制止学生的懒惰散漫

让学生看到他们的优点,使他们树立起信心,根据目标进行管理,手段要多种多样,才能做好学生工作。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制定教育管理目标。团委要带动团员的积极性,学生会也要广泛联系学生,按照目标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相信学生总有一天会成功,他期望取得很好的成绩,自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克服懒惰散漫,认真学习。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育 人格 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二、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四、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第6篇

一、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途径是通过心理小报、广播和心理活动课等形式,也相继获得了不少良好的教育成效,在教育进程中充分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作用,能够收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具体来说,其一,喜欢绘画是儿童的天性,我们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征,通过绘画比赛的形式,以“我眼中的阳光生活”为主题,引导小学生在思考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善良、积极向上事件的基础上,运用手中的画笔将所思所想画出来,教师要给予必要的主题性的引导和帮助,并且根据比赛的结果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让学生在绘画的世界中挖掘心灵深处更纯真的美好。其二,在绘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绘画日记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将绘画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画面的主题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日记后面要有家长的评语,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不仅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而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育活动,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家校配合,双管齐下

要想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学校与家长就要密切地沟通和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品德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之间是否和谐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主题性的亲子活动、以“我眼中的幸福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方式,调动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孝顺品德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点还应当放在家长身上,这首先需要教师要通过工作之余的自我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通过家长会、家长茶话会等手段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态度等,对不恰当的想法和规划,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建议,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再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的黑板报、展示牌里的内容除了陈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内容之外,还要将家校合作的最新情况,包括图片、文字、图画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积极配合的热情。

三、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将数学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要善于利用“数学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的特点。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挖掘“数学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升入五年级后,我会每天在课后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梁衡先生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是一本从兴趣入手的软教材和知识拓展教材,采用的是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生动地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探索科学真理的艰辛历程。为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包上了“一层美丽的糖衣”。通过阅读书中的故事,一是用形象思维还原科学史上的人和事,开拓了学生视野,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数学王国的兴趣之门;二是讲解科学家在发现、发明过程中用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提高兴趣,也能学到知识,更有世界观、方法论的引导。

四、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

五、赞美赏识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催化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深的企图是渴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些许进步,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肯定他们的潜在价值,呵护他们自豪的举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时刻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真心交流互动,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提倡“三个一”: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你能行”的暗示,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和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参与学习。

总之,作为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灵活地挖掘教材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赵文静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小高庄小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没有足够的耐力与定力,因此教师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从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转而对自己内在感觉的探索上来。通过倾听经典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律动安静下来,关注自己内心在音乐的节奏中的起伏变化,从而培养学生静的功夫与定力。尤其在现代这个嘈杂与浮华的社会,充斥在人们耳边的声音太多太多,让人渐渐在浮华社会中迷失自己,忘却自己内心的声音。世界上的声音不计其数,而只有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动人的声音。高雅的音乐是作曲家精神世界与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作曲家丰富的感情体验的记录,通过倾听高雅的音乐,用心感受音乐世界里的情感境界,能够净化现代人类浮躁的心灵,让人在迷失于迷茫中获得回归,回归自己内心最纯真的境界与最初的声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这个世界最纯洁、最可爱的天使,内心纯净,还较少受到社会的熏染,通过倾听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激发他们内心的灵性,呵护那一份纯真;由于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感情不够丰富,通过音乐的陶冶,能使他们获得不同的感情体验,在作曲家高尚的人格与感情境界的陶冶下获得思想的熏陶也提高。

二、音乐能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

著名的哲学家曾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认为音乐能在无形中起到美育的作用;而我国古代社会也有以诗、乐治国、教化民众的传统;还有人说,音乐就像“上帝的手”,可以在你失落时,给予人希望,抚慰人的心灵;可以在你伤心时,或陪你一起哭泣,或为你带来欢乐,让你哭泣的心灵不再独自颤抖;可以在你迷茫时为你打气,或引领你找到回家的路。而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本质上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特征。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发挥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德育的重要性,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师应该明白真正的音乐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与歌唱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聆听音乐的灵魂,学会鉴赏高雅音乐,抵制低俗音乐的不良影响,学会靠音乐的作用促进自己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如教师在教学《思乡曲》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爱国、爱家乡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时,可以结合英雄烈士的抗战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教给学生责任意识,努力争做国家的合格公民,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三、音乐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9篇

(一)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学生心理消极的一面得不到及时发现和重视,任其发展,消极的一面就会占主导地位,从而发展成为“心理病人”。体育教学不注意到这一点的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毫无作用。(二)心理健康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健康心理是保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热情的精神支柱。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就能正确对待运动中结果,增强掌握技术,提高水平,增强身体健康的自信心。相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就不能正确对待运动结果,就没有信心掌握体育技术,就会缺乏提高身体素质的自信心。

二、农村学校如何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

(一)人员配备。要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学校首先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看,一所中小学校按规定配备合格的专职体育教师已经不是问题。(二)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心理信息的收集工作。学校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对教育对象整体的教育来说则是长远的。我们对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进行研究时,要将个体信息与整体信息、阶段信息与长远信息进行对照分析、总结,做好教学研究的经验积累和工作改进工作,避免走弯路。(三)周密地计划,认真地落实。1.体育教师对每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要明确。在全面研究分析学生信息的前提下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计划使教学研究工作有的放矢。有步骤地实现短期和远期教育目标。体育课堂是学校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研究的主要载体,体育教师统筹研究制订好体育课时计划并认真实施是关键。学生心理整体得到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所以,体育教师力争把课时计划与学生心理整体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心理受到全面持续的良好影响,在老师的教导、活动下主动、健康地发展。2.落实课时计划时,体育教师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好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配置合理的练习内容、易难度、练习方法等,而且机智地给予活动指导,调动学生活动情绪,增强练习的效果。对于个别特殊学生,应给予及时关注,多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其积极地融入活动中尝试成功且具有成就感。总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坚持把尝试成功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效果显著。(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相应易难度的练习或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从而感到满足和增强自信心等。(二)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够做到的事情,“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使其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但要让学生在学习成功的同时做到正确对待目前的成功和全面认识、审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正确认识自己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价值。体育教师要充分认清学生个体的能力(包括智力、体育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获取成功。(三)学生对体育一开始是感兴趣的,体育教学让学生长期在体育活动不断尝到成功喜悦的滋味,有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伴随体育活动自觉地受到积极影响和教育。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