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3: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增产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阐述了夏玉米无土育苗方法,并结合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总结了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的高产配套技术,包括选用中晚熟品种、培育壮苗、移栽苗龄不宜太大、移栽适宜密度7.80~8.25万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为施纯N150.0~187.5kg/hm2,以期指导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支柱粮饲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通过改革栽培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单产保总产,是玉米生产的迫切要求。试验研究证明,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显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产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节间缩短,次生根增多,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单株叶面积较小,抗倒伏能力增强,利于密植夺高产;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涝”,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风灾,也可在6月严重干旱年份保证玉米适期播种,正常成熟,获得好收成。实践证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实现正常年份高产优质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灾应变能力的科学手段,也是保护地区季节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用中晚熟品种,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中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2.2培育壮苗
壮苗是高产的基础。培育壮苗,一是播前精选种子,尽可能使用饱满而大小一致的种子,可分级播种;二是育苗基质要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烂草末;三是用锌肥和磷肥浸种。
2.3移栽苗龄
育苗移栽的苗龄,据笔者用登海1号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龄、前期追肥苗龄、后期追肥苗龄、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龄3~7叶、前期追肥苗龄5~9叶、后期追肥苗龄10~14叶、密度5.25~8.25万株/hm2和纯N150~300kg/hm2纯氮)的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3~7叶移栽,各种水平间的产量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直观分析,3叶移栽的(4个小区)平均产量9057.0kg/hm2,4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7105.5kg/hm2。5叶移栽的(14个小区)平均产量7030.5kg/hm2,6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8590.5kg/hm2,7叶移栽的(6个小区)产量6376.5kg/hm2。综上所述,3~6叶移栽,苗龄对产量影响不大,苗龄达7叶,产量开始下降。据试验,3.72叶移栽的平均产量9504.0kg/hm2,7.5叶苗龄移栽的平均产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减产46.9%。
2.4增产密度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米袋子建设,科技部门长期支持开展稻作研究开发工作。十二五期间,支持省科技项目82项,总项目经费8877万元。2015年省科技厅启动实施重大专项“云南高原粳稻种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投入财政资金900万元,。全省稻作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在新种质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发及先进技术走出去等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新种质的发掘利用引领新发展方向
获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代表性成果4项。
1、水稻雌性不育突变体的发现及应用研究
“对水稻雌性不育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在杂交水稻育种和种子生产技术上具有创新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评价。雌性不育的利用将可能带来杂交水稻技术新突破。创建水稻FS+MS杂交稻育种新模式的实践意义: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制种,简化制种程序提高制种产量和纯度。
完成了该雌性核不育突变体基因FST的克隆、验证、表达及功能分析,深入全面剖析雌配子育性基因的分子和生物学功能及其条件型启动子基因诱导表达调控/操作路径。
同时,已成功创建了FS(雌性不育)+ MS(雄性不育)杂交水稻技术创新体系(FM-line),构建了相关的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的模式和技术,目前正在试验示范。
该雌性核不育基因功能与调控路径的阐明,将极有可能在水稻及单子叶植物雌配子与种子分子生殖发育学的理论上取得新突破并推动雌性不育性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利用。
2、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基因用于培育多年生水稻
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组装成约347M的长雄野生稻基因组,明确长雄野生稻和水稻进化分歧大约在19万年前。
像种果树一样种水稻
长雄野生稻起源于西非,拥有发达的地下茎,有较强的病虫害抗性,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陶大云与云南大学农学院研究员胡凤益,利用幼胚挽救的方式成功配置,并获得了RD23/长雄野生稻杂交种F1代,选育很多后代群体。同时,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的多年生性状,培育了一系列多年生品种。多年生水稻可以越冬,而大多数再生稻不能越冬。
目前,多年生水稻已商业化推广5000亩,在普洱、孟连、景洪、勐海等地试验种植,有些品种多年生性强,一次播种可收割四五年;具有很好越冬能力,产量表现稳定。去年早稻亩产449.5千克,晚稻亩产450.2千克。
在西双版纳等双季稻地方,这种多年生水稻一年可收割两次,而在单季稻地方,一年只能收割一次。今年将在昆明、玉溪等地推广种植,看看多年生水稻是否也适合这些地方。
3、利用野生稻育成了新品种并通过审定
合系35与元江普通野生稻杂交,F0代种子在实验室进行胚挽救成F1代苗,经回交2次,自交若干次,进行单株和系谱选择育成的粳、籼型常规水稻品种。
云资粳41号:累计推广20.4万亩,亩增产40kg,新增产值2392.6万元。
云资籼42号:累计推广15.5万亩,亩增产65kg,新增产值3022.5万元。
4、完成野生稻测序为发掘新基因打下基础
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稻属7个AA基因组物种的精细图谱,奠定了云南科学家在稻种资源与基因组学领域的世界领军地位,为高效发掘与利用野生稻丰富的基因资源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同源多倍体水稻的多倍化与DNA 甲基化关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二、四倍体水稻的大部分基因表达水平没有差异,四倍体水稻没有因为基因拷贝数目的倍增而表现出剂量效应,转座子 DNA 甲基化水平在基因组范围内表现出广泛的差异,四倍体水稻 DNA 转座子的 CHG 和 CHH 甲基化水平普遍升高,同时伴随着 siRNAs 丰度的增加。DNA 转座子甲基化水平的升高抑制转座子邻近基因的表达,使得尽管四倍体水稻基因的拷贝数目增加但大部分基因表达量维持在与二倍体相当的水平,表现出剂量补偿效应。
克隆了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架起了种间基因交流的桥梁:精细定位了杂种不育基因S21、S37(t)、S38(t)、S39(t);克隆了S21、S39(t)基因;明确了S1、S19、S20、S37(t)、S38(t)、S39(t)在克服种间杂种不育的作用。
水稻陆生适应性研究获得新进展:发现水稻和陆稻适应旱地生长的理论,为耐旱水稻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二、新品种选育应用亮点纷呈
建设省级水稻创新团队和全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10+20),十二五以来育成水稻品种58个、陆稻5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17项,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9项,发表研究论文92篇,示范推广4500万亩,新增稻谷10亿kg,社会经济效益达30亿元。形成以下五个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1、常规粳稻品种选育成绩卓著
云粳29号粳稻优质香软米品种:2015年省主推品种,云南省首批粳稻香软米品种,稻米食味品质优异,第十三届全国粳稻米大会、第二届全国优质食味米峰会评为“优质食味粳米”,是获得该称号的首个高原粳稻优质米品种。年最大推广面积40多万亩,平均亩产650kg左右,比当地主栽品种亩增产40多kg。
楚粳28号超级稻:百亩方平均亩产1002.1kg,创粳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累计推广1039.6万亩,平均亩产 716.2kg,新增稻谷7.6亿kg,新增产值23.4亿元 ,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标一级优质米。
楚粳39号优质软米:稻米食味品质优异,示范平均亩产720.1kg,比当地主栽品种亩增52.1kg,增产7.8%,累计推广1039.6万亩,平均亩产 716.2kg,新增稻谷7.6亿kg,新增产值23.4亿元。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楚粳37号:产量高,百亩方亩产974.1kg,最高1038.3kg。累计推广8万亩,平均亩产720.1kg,比当地主栽品种亩增74.5kg,新增稻谷596.3万kg,新增产值1848.6万元。是国标二级优质米。
云粳39号长粒型香米:国标二级优质米,高产优质相互结合。平均亩产716kg,最高亩产990kg。已推广面积10万亩,使用前景广阔
云粳26号早熟耐干旱: 2012年农业部主推品种。云南和四川审定,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品种区试对照种,是国标三级优质米,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增产稻谷1000多万kg。早熟优质,产值高,适宜机插秧和熟制安排。
凤稻23号:2015年省主推品种。云南省高海拔粳稻区试对照品种,年推广面积31万亩,比原主栽品种均亩增产67.0kg,新增产值6432万元。
凤稻29号: 2015年省主推品种.省区试比对照合系41号亩增产158.2kg,增32.9%,年推广1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650.0kg。
2、杂交粳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
滇禾优34优质高产:国标三级优质米。 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粳稻区累计推广50万亩以上,增产稻谷1300多万kg。
米质优,稻谷平均价格比对照品种每公斤多0.5-1.0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3、常规籼稻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文稻11号:国标三级优质米,2015年云南省主推品种。2013-2015年累计推广51.7万亩,平均单产563.8kg,比对照亩增10.9%,增产2853.8万kg,新增产值1.28亿元。
文稻16号:国标二级优质米。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12.5kg,比对照红优7号增产7.2%,综合表现好。
文稻13号:2年区试平均亩产609kg,比对照增产10.2%,居参试品种第一位。
临籼23 :国标三级优质米。2011-2015年累计推广20万亩,单产550-700kg,较对照临优1458亩增30-50kg。
临籼24 :国标三级优质米。2011-2015年累计推广30万亩,单产600-700kg,产量接近杂交稻。
4、高寒稻区品种选育取得重要进展
丽粳系列品种在海拔2200米以上稻区表现出较好的耐寒性和丰产性。十二五期间,示范推广59.1万亩,平均亩产460.5kg,比主栽品种亩增产25.9kg,新增稻谷1530.8万kg,新增产值4592.4万元。
丽粳9号:2013年在海拔2670米的“水稻世界屋脊”的宁蒗永宁种植示范,创造亩产447.72kg的当地高产纪录。2014年百亩示范区平均单产达367.82 kg,较当地平均亩增产高达50.9%,创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寒稻作区水稻新品种百亩连片产量最高纪录。
5、陆稻品种选育取得新进展
增加了山区粮食的多样性、饲草多样性,提高复合产量;增加了与主要经济作物的轮作模式,解决了山区农作物单一,粮、畜争地,粮、烟争地等矛盾。
三、节肥控水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
获科技成果奖 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3项;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研究论文15篇;示范推广144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稻谷72.2kg,新增产值30亿多元。取得以下三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1、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建立了云南立体生态稻区的水稻叶龄模式图;明确了我省800kg/亩以上水稻百公斤籽粒需纯氮量粳稻为1.9±0.1kg,籼稻为1.7±0.1kg;提出适宜我省水稻高产的水稻均衡施氮法,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1:1:1:1;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创造了百亩连片亩产1067.5kg的新纪录(2015年);创造1亩单产1287kg的高产记录(2006年) ;创造了万亩连片平均亩产量800kg的高产纪录(2009年)。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累计推广1440.1万亩,平均单产658.3kg,比常规栽培技术亩增产72.2kg,增12.3%。此外,每亩节省化肥20%, 节约成本30-60元。
2、种子包衣加工取得新突破
筛选出一批适于云南水稻生产使用的种子保健处理的高效、安全的药剂,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3、机械化生产技术迅速扩大
机械化、工厂化育苗技术推广迅速扩大,在禄丰、版纳、芒市获得成功。
四、杂交稻繁育及特色稻米生产技术更上一层楼
两系核不育系繁种产量创世界纪录,滇型杂交稻繁殖制种技术全国领先,获省级科技成果奖 2 项,获发明专利 4 项, 15 篇。
1、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创世界纪录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Y58S繁殖高产田块亩产量达743.8公斤,创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世界最高亩产纪录。
2、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技术体系
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达到全国领先,规模化不育系繁殖产量220kg/亩以上,规模化杂交稻制种产量230kg/亩以上。
3、特色稻米选育取得新进展
云粳37号 :粳稻香软米新品系,稻米食味品质特别优异,是众多大米企业作为优质米开发的首选品种。云粳37号同时还在缅甸规模化生产。
云光109 天然配方米:贵州省区试比对照增产13.04%,“十二五”累计推广121.3万亩。
4、六大名米打造特色稻米品牌
遮放贡米、八宝贡米、卧龙谷香软米、墨江紫米、梯田红米、勐海香米。
五、云南稻作成果辐射周边国家和省区
杂交稻品种在省外国外推广应用,常规粳稻品种辐射到周边省份。
1、杂交稻品种在省外开花结果
云光17号:优质软米。云南省审定,贵州省认定,2010-2012连续3年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国外推广主要品种
1、金瑞良种 香飘一带一路
云光14号通过越南审定,在越南注册商标。两系杂交稻在越南、老挝、缅甸、印尼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100万亩。在当地建立了育种试验站。
2、常规品种在省外广泛应用
2009年,云粳26号通过四川省审定;2011年云光109通过贵州省审定;2013年楚粳28号通过四川省审定。
云南粳稻品种在四川省凉山州和贵州省毕节市等地种植面积占当地种植面积的50%以上。
链接:
数读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
云南稻作研究工作获得包括973计划、863计划等支持项目30项。
发表科技论文近200篇(SCI收录24篇);
省科技计划支持项目82个,支持经费合计8870万元。
【关键词】膜下滴灌;技术要点;效果分析
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主要采用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滴灌灌溉技术。是滴灌技术与覆膜技术的结合。膜下滴灌就是将加压的水流经过过滤设施滤清后,进入输水干管、支管、毛管――即铺设在膜下方的滴灌带,再由灌水器滴入作物的根层土壤,供作物根系吸收。
我县2004年在农科所进行了试验示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平均亩产玉米达到675公斤,比对照亩增产玉米325公斤,增产92.9%。2006年大面积应用于玉米栽培,获得了节水增效的显著效果。
1.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要点
1.1整地起垄
采用大型农机具整地程序为:一是施农家肥每亩3立方米以上;二是旋耕灭荐后耙地,要求整平耙细;三是搂除末粉碎根茬、秸杆;四是按130厘米垅距起垅、同时在垅上距中深松两条并施玉米专用肥40-45公斤,形成两条肥带、肥带间距40厘米,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采用小四轮拖拉机整地程序为:一是施农家肥每亩3立方米以上;二是灭茬机灭茬;三是搂除未粉碎根茬、秸杆;四是深松原垅沟并施玉米专用肥每亩30公斤;五是破旧垅合成新垅;六是新垅的两垅为一组,在两垅中间沟施玉米专用肥每亩10-15公斤并将两新垅合成大垅,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1.2品种选择
选用比当地主栽品种生育期长7-10天,所需积温多200-250℃,叶片数多1-2片的品种。即选择生育期135天的品种。充分发挥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1.3播种
一是适期早播,由于覆膜可以增温、保湿、出苗提前,可比直播不覆膜早播5-7天。原则是放苗后不受严重霜冻为准,我县播期可在4月20日左右。
二是播种,播种可选用垅上双条播种机播种,播深3-5厘米;随后覆土,垅上小行距40厘米。根据选用品种的特性及土壤供肥能力,施肥水平确定播种密度,我县可选择亩保苗4000-5000株。
1.4化学除草
覆膜前进行化学除草,要保证土壤湿润,提高除草效果。
1.5铺滴灌管覆地膜
采用机械铺滴灌带覆膜可一次完成作业,但需要人工检查覆膜质量并每隔3-5米在垄上压土,防止地膜被风揭起。
面积较少,劳力充足的可以采用人工铺滴灌带覆膜,覆膜后扎眼播种的方法,后期不用放苗。
1.6田间管理
一是加强膜的管护,主要是检查膜的两侧不严或漏压和被风揭开的都要及时压严,提高增温保墒效果和防止草荒发生。
二是及时放苗,玉米一叶一心时及时放苗,放苗时剪孔要小,压土要严。在放苗的同时补栽缺苗孔,做到边放苗边补苗边定苗。
三是垄沟深趟一犁,清除杂草,同时放寒增温,减少水分蒸发。
四是除蘖,要及时除蘖防止无效养分与水分的消耗。
五是灌水定额的确定。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需水量、降水量及玉米长势确定灌水次数,灌水时期和每次灌水量。
六是追施氮肥,在玉米拔节期结合滴灌追施尿素每亩15公斤,在玉米抽雄期结合滴灌追施尿素每亩3-5公斤。
2.膜下滴灌的技术效果
膜下滴灌技术能够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首先源于这一技术本身,是真正对作物进行有效的灌水,其产生的效果不光是水的节约,而是综合效益的提高。实践证明,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效果显著。
2.1省水
由于玉米田实施覆膜栽培,减小地表蒸发。据资料覆膜可减少蒸发3-5毫米/天,每亩减少水分损失84-140吨,相当于每天降水6.5毫米,可节约农业用水33%。
滴灌系统采用管道输水,减少了渗漏。所以,在玉米生长期内,比传统灌溉方式省水50%以上。
2.2省肥
氮肥随滴灌水流直接送达作物根系部位,易被作物根系吸收,提高了利用率;亦可做到适时适量,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平均可省氮肥20%左右。
2.3省农药
膜下滴灌水在管道中封闭输送,避免了水对病害的传播,盖膜改变了土壤的水热条件,对害虫的发生时期、数量以及危害程度都有抑制。试验表明,由于地膜下的高温环境,不适合地下害虫子的生存,减少产卵量,地下害虫明显减少。另外,地膜两侧较干燥,无湿润的环境滋生病菌。因而除草剂、杀虫剂用量明显减少,可省农药10%-20%以上。
2.4增温
地膜栽培玉米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苗期日增地温3.9℃,拔节期日增地温3.3℃,抽雄期日增地温1.3℃,平均日增温2.4℃。全生育期可增加有效积温250-300℃,前期增温效果较高,对提高出苗率,缩短出苗时间,防止晚霜冻害有益,随着玉米生长,由于植株的遮阴作用,增温逐渐减少。
2.5增墒提墒
膜下滴灌有效地控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保证玉米苗期对水分的要求,特别是玉米前期,膜内温度提高快,膜内外温差大,水分在升温条件下上升,触膜后温度下降,形成水滴后流到土壤表层。同时由于覆膜后温度升高,水的表面张力和粘滞度下降,从而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有效率,可提高水分的利用率32%以上。
2.6增强微生物活性与养分供应
由于地膜覆盖后的土壤温度高,墒情好,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因而单位重量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由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活动增加,促进土壤中有机养料的加速分解,从而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2.7增强田间光照强度
玉米地膜覆盖由于薄膜和膜下的微细水珠能反射太阳光线,从而增加了近地层空间的光量和光照强度。增强玉米的光合作用;特别是玉米中、下部叶片的光合强度。东北农大测试:玉米地膜的光照强度比露地增加16.7-33.3%,晴天中午距地面15cm高处,普通透明膜的反射率为14%,而露地只有3.5%,相差10.5%。
2.8增强土壤防侵蚀、防盐碱能力
一是由于覆膜使土壤表面避免风吹雨淋,可以保护表土免遭大风大雨的侵蚀,使土壤结构保持稳定。在覆膜条件下,减少了田间作业次数,同时由于膜内水分的胀缩运动,使土粒间的空隙变大,土壤疏松,改善了土壤结构,据调查滴灌的耕层土壤容重为1.05克/立方厘米,比沟灌的少0.2克/立方厘米。二是地膜覆盖抑制了盐分上移,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条件,特别是盐碱较重的情况下,抑制返盐的效果较大,据资料记载,覆膜0-20厘米土层含盐量为0.14%,而对照(不覆膜)则高达3.3%,可以减少土壤盐分3.16%。PH值由7.9降低到7.5。
2.9增产
由于科学调控水肥,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并经常保持湿润,玉米生长条件优越,可适当增加栽培密度,增产效果明显。一般可增产20%以上,低产田可增产30%以上,严重干旱年份可增产50%以上。
2.10提高玉米质量
膜下滴灌营造了玉米良好的生长条件,因而,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如玉米的成熟度好,粒重增加,含水量降低。 [科]
【参考文献】
[1]李翠萍,白杨,王艳春,赵炜.浅析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中的膜效应及水肥供应.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3).
[2]郭维.黑龙江省西部玉米膜下滴灌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农业部制定的测土配方施肥规范,测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
二、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
1、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通过土壤养分测定,根据作物需要,正确确定施用肥料的种类和用量,才能不断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可增加作物产量5%―20%或更高产量,使作物获得持续稳定的增产,从而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2、减少浪费、节约成本,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肥料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中约占50%,但是施入土壤的化学肥料大部分不能补作物吸收,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在土壤中发生挥发、淋溶,被土壤固定。在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肥料品种、配比、施肥量等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作物需肥特点确定,既能保持土壤均衡供肥,又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至关重要。
3、节约资源,改善农作物品质 ,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合理用肥,科学施肥,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据测算,如果氮肥利用率提高10%,则可以节约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或节约375万吨的原煤。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在能源和资源极其紧缺的时代,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
4、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肥力
偏施滥施氮肥、少施不施钾肥,养分失衡,加上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结构破坏。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能使农民明白土壤中到底缺少什么养分,根据需要配方施肥,能使土壤缺失的养分及时获得补充,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5、减少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不合理的施肥会造成肥料的大量浪费,浪费的肥料必然进入环境中,造成大量原料和能源的浪费,破坏生态环境,如氮、磷的大量流失可造成大体的富养分化。所以,在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肥料品种、配比、施肥量等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作物需肥特点确定,既能保持土壤均衡供肥,又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作物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减少农药施用量,从而降低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的污染。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呢?接下来我分四个方面谈谈测土配方施肥:
第一,测土配方施肥有三个过程:1、测土。测试土壤各项养分含量。2、配方。按照作物种类、目标产量计算土壤所需的肥料种类和数量。3、统一合理安排施用基肥、追肥。
第二,测土配方施肥有以下好处:1、它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2、可以提高作物品质,降低生产成本。3、可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增产增收。4、可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降低作物病虫害。
第三,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最小养分率——木桶理论。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2、递增与递减施肥原理。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3、作物营养特性施肥原则。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
第四,土壤养分测定应注意的问题:1、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采用四角加中心法取土,用四分法留一公斤做测土样品。2、分析化验。常规化验费用高、时间长,已逐渐被速测法取代。速测法一小时可以测三个土样,每个土样的费用还不到十元钱,可谓经济实惠。3、根据配方公式计算施肥量,正负10%就是施用上下限。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农资人都积极宣传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农资经销商配备测土箱就地测土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农业部门将会综合大量数据制定出更适合当地的施肥措施。如果这样的话,增产就不是问题了,粮食安全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农业生产中种子的贡献率为23.8%,根据试验及在逊克县范围内对大豆品种的筛选,逊克县第4积温带应以黑河43号、黑河8号、黑03-3559为主栽品种。第5积温带应以黑河31号、垦鉴豆27号为主栽品种。第6积温带应选择黑河35号、黑河33号为主栽品种。在同一积温带,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块轮流更换使用增产10%~15%,发挥品种增产优
势。
2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改春整地为秋整地,秋整地能将秋季雨水贮存在土壤中,保墒保苗,且能延长土壤熟化时间,提高土壤肥力,既解决了春整地大豆缺苗断垄问题,又提高了产量。经调查,在相同条件下,秋整地大豆保苗率达98%以上,而春整地保苗率只在70%左右。由于整地时间不同,产量也不一样,秋整地比春整地增产12.5%左右。改年年耕、深翻为浅翻、深松(据有关专家测定,深松的深度每增加1cm,可增加蓄水量600t/hm2),可增加作物产量
15%~20%,是一项很好的增产措施。
3秸秆还田
将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不仅避免了因腐烂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以地养地;而且为大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夯实了地力基础。逊克县目前有耕地面积10.56万公顷,有90%以上耕地种植大豆,从1998年开始就进行秸秆还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截至2008年全县应用小型混轮脱粒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收获还田,面积已达5.33万公顷,有机质连续提高1.0%~1.5%,通过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农田保水蓄水能力,从而达到了保墒节水目的,减少了黑土层流失。经调查,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可增收450元/hm2。
4进行种子包衣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虫害加重,逊克县大豆种植区90%以上发生根腐病,不少乡镇大豆孢囊线虫病危害严重,并且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要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就要杜绝白籽下地,用适乐时、生物表面活化剂进行种子包衣。经调查,使用种衣剂加适乐时进行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增产112.50kg/hm2,增加收入310元/hm2,提高产量10%~15%。
5改垄三栽培为45cm窄行密植
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近几年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增加密度实现增产的一项新技术,行距由65~70cm缩小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比常规的垄三栽培技术增产幅度达13.2%。45cm双条密植增产原因:一是增加了保苗株数,扩大了绿色面积;二是植株分布均匀合理,在加大密度的条件下,由于行距缩小,加大株距,缩垄增行,增加绿色面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协调比较好,从而达到增产。经调查车陆乡10户农民应用大豆45cm双条密植技术,在2009年历史罕见的大旱之年,平均产量1271.93kg/hm2,比逊克县大豆平均产量增产15%,比常规大豆栽培增效益564.00元/hm2。
6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
为改善微生物环境,可施用有机肥15t/hm2以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为解决大豆重迎茬养分消耗单一问题,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应用喷浆造粒工艺生产的复合肥,增施土壤磷素活化剂,既能分解土壤中的磷、钾,又能起到固氮作用。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来确定氮、磷、钾的比例和用量,既能节本,又能增效,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的。经过3年的测土配方工程实施,大豆平均增产幅度为8%,逊克县节省化肥投入800万元,节本增效达1800万元。
7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进行田间管理,苗期浅趟深松,中耕除草。一定要使用既不抑制大豆生长,又能杀灭田间杂草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生育调控,进行追肥,使用既能促进大豆生长,又能防止前茬农药残留的生长调节剂——奈安叶面肥,防治病虫害,保障大豆植株健壮,以获得高产。
参考文献
[1]张凤泉,李成财.重迎茬大豆减产原因及控制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4):159,161.
[2]张友,王炜,陈中宽.大豆重迎茬减产机理与技术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1):29-30.
为了进一步提高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全省粮食生产高效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8月12―15日,由吉林省人事厅和省农委共同主办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配套技术高级研修班”在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举行。省内有关科研院校、省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市(州)及3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研修班的学习。
在开班仪式上,省农委副主任李学勤做了动员讲话。他指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非常重视,省人事厅也积极为农业系统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创造有利条件。今年专门在吉林省举办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配套技术”为主题的高级研修班,这也为吉林省实施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目前全省农业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1万多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5000人。他们是吉林省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更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排头兵。而30个产粮重点县肩负着实现全省粮食产量目标近90%的任务量,这些县的农业科技人员更是肩负重任。李学勤希望学员们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中勤于思考,结合当地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配套技术和模式,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发展。
开班仪式后,李学勤为学员们做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的专题辅导。省农委任克军副主任就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了专题报告。
论文摘要详细阐述单季晚稻直播技术研究实施概况,简单介绍直播晚稻技术试验研究结果,并从选用良种、精细整地、适期播种、合理运筹肥料、水浆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海盐县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一个粮、棉、油、畜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县。全县单季晚稻面积约1.69万公顷,水稻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了县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共同努力,已超额完成了农业丰收项目计划指标,全县直播稻面积约1.47万公顷,其中免耕直播8020hm2,翻耕直播6673.33hm2,项目达标面积7686.67hm2,比计划指标超了1020hm2,平均省工节本增产增效1566.9元/hm2,推广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全县共增收1204.42万元,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1单季晚稻直播技术实施概况
1.1气象与苗情
直播单晚生育期(6月1日至10月底)积温3937.2℃,比2006年多107℃,日照时数1006.3h,比2006年多46.8h,雨量468.5mm,比2006年多46.8mm,雨日47d,比2006年多1d,直播单晚大部分田块出苗较好,苗数充足,虽受台风影响,单晚仍获得丰收。据县苗情点10块田调查,最高苗峰出现在7月20日左右,最高苗峰834万丛/hm2,比2006年高217.5万丛/hm2,叶龄8.9张与2006年相同。
1.2起发快,分蘖早,根系活力强
据苗情点定点调查,单晚免耕直播在播后20d,平均叶龄为5.38张,苗数505.5万丛/hm2,平均单株带蘖2.1个,比翻耕直播稻多1.8个;播后30d,平均叶龄为8.05张,苗数873万丛/hm2,单株带蘖4.6个,比翻耕直播多0.9个。成熟期根系考查,免耕直播白根数比翻耕直播高1.8个百分点,黑根系数比例则比翻耕直播少3.4个百分点,平均单株根数比翻耕直播多13.8根,增幅27.4%,平均根系增加0.6cm,增幅3.2%,平均单株根系鲜重增0.21g,增幅22.2%。
1.3经济性状表现好
据全县8个乡镇、40块田6.14hm2调查汇总,平均播种量51kg/hm2,播期6月14~20日,始穗期9月3~9日,齐穗期9月6~11日,最高苗峰784.5万丛/hm2,有效穗数396万穗/hm2,株高89.24cm,穗总粒数113.5粒,穗实粒数99.7粒,结实率87.8%,千粒重23.6g,理论产量9318kg/hm2,实际产量8520kg/hm2。根据16块田调查汇总情况看,直播稻平均产量8505kg/hm2,比移栽稻的8310kg/hm2增加195kg/hm2,增幅2.4%。直播稻增产主要靠增穗增产,同时可以适当控制最高苗,提高成穗率。
1.4涌现了一批中心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
我县根据省级项目积极开展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各乡镇建立了一批直播高产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中心示范方中如西塘桥青莲寺村7.07hm2直播秀水110,平均产量8430kg/hm2,比常规水稻高705kg/hm2,增幅9.1%;县级百亩示范方武原镇金星村泾塘10组7.012hm2直播稻,平均产量8265kg/hm2,比常规水稻高540kg/hm2,增幅7.0%。高产攻关田如秦山镇长川坝村万建生1133.34m2免耕直播秀水03,产量8580kg/hm2;百步镇万胜村严德方1200m2秀水110直播稻,平均产量8400kg/hm2;沈荡镇沈荡村二组陈福忠1400m2直播秀水09,产量8730kg/hm2。
1.5省工节本增产增效
水稻直播栽培法,达到了省工、省种、省秧田、省成本和增产的目的。据8个乡镇调查汇总,全县7686.67hm2直播晚稻达到了项目计划指标,省工节本增产增效1566.9元/hm2,推广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共增产增收1204.42万元,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2直播晚稻技术试验研究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直播技术,更好地指导生产,我县进行了单晚直播粳稻不同播种量、不同播期试验。不同播量试验,品种为秀水110,4个处理分别为播种量15kg/hm2、45kg/hm2、75kg/hm2、105kg/hm2,随机排列,重复3次,共12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播量为45kg/hm2产量最高,播量15kg/hm2由于苗数不足,产量为最低,播量75kg/hm2、105kg/hm2由于苗数过足,但成穗率不高而导致产量不高,所以播量45kg/hm2群体比较适中,成穗率、产量都较理想。不同播期试验:品种为秀水03,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5月30日、6月10日、6月20日,3次重复,共9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早播比迟播的在经济性状上表现千粒重高、产量高。前茬为冬闲田的田块可以适当早播,其他茬口的田块能早播的尽早播种。我县的直播稻播种期定在6月10日左右为宜。
3直播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3.1选用矮秆抗倒的优质高产良种
我县推广应用的适合直播单晚品种有秀水03、秀水09、嘉花1号、秀水110等。
3.2精细整地
大田整地做到“四要”:一要早翻耕,使杂草、桩头等腐
烂;二要田面平整,不留水渍害;三要畦面软硬适中;四要沟渠配套。
3.3适期播种,精量匀播
常规粳稻用种量在45~60kg/hm2,杂交粳稻18.75~22.50kg/hm2。播种期因品种而异,一般以5月底至6月上旬为宜,最迟不超过6月20日。播前种子要经晒种、浸种、催芽,后期做好疏密补稀的工作。
3.4合理运筹肥料,促进平衡生长
采用氮、磷、钾配套,用腐熟有机肥7.50~11.25t/hm2结合基肥施入。分蘖肥用尿素112.5kg/hm2,钾肥112.5~150.0kg/hm2,长粗肥用尿素112.5kg/hm2,穗肥在8月10日前后,施尿素45~90kg/hm2,后期苗色明显落黄的田块,可酌情补施尿素30~45kg/hm2。
3.5水浆管理
采用湿润好气灌溉,中期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当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80%时及时搁田。采取多次轻搁、露搁相结合的方法,后期干湿交替,保持田板湿润至收割前3~5d,防止断水过早。
论文摘要详细阐述单季晚稻直播技术研究实施概况,简单介绍直播晚稻技术试验研究结果,并从选用良种、精细整地、适期播种、合理运筹肥料、水浆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海盐县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一个粮、棉、油、畜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县。全县单季晚稻面积约1.69万公顷,水稻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了县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共同努力,已超额完成了农业丰收项目计划指标,全县直播稻面积约1.47万公顷,其中免耕直播8020hm2,翻耕直播6673.33hm2,项目达标面积7686.67hm2,比计划指标超了1020hm2,平均省工节本增产增效1566.9元/hm2,推广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全县共增收1204.42万元,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1单季晚稻直播技术实施概况
1.1气象与苗情
直播单晚生育期(6月1日至10月底)积温3937.2℃,比2006年多107℃,日照时数1006.3h,比2006年多46.8h,雨量468.5mm,比2006年多46.8mm,雨日47d,比2006年多1d,直播单晚大部分田块出苗较好,苗数充足,虽受台风影响,单晚仍获得丰收。据县苗情点10块田调查,最高苗峰出现在7月20日左右,最高苗峰834万丛/hm2,比2006年高217.5万丛/hm2,叶龄8.9张与2006年相同。
1.2起发快,分蘖早,根系活力强
据苗情点定点调查,单晚免耕直播在播后20d,平均叶龄为5.38张,苗数505.5万丛/hm2,平均单株带蘖2.1个,比翻耕直播稻多1.8个;播后30d,平均叶龄为8.05张,苗数873万丛/hm2,单株带蘖4.6个,比翻耕直播多0.9个。成熟期根系考查,免耕直播白根数比翻耕直播高1.8个百分点,黑根系数比例则比翻耕直播少3.4个百分点,平均单株根数比翻耕直播多13.8根,增幅27.4%,平均根系增加0.6cm,增幅3.2%,平均单株根系鲜重增0.21g,增幅22.2%。
1.3经济性状表现好
据全县8个乡镇、40块田6.14hm2调查汇总,平均播种量51kg/hm2,播期6月14~20日,始穗期9月3~9日,齐穗期9月6~11日,最高苗峰784.5万丛/hm2,有效穗数396万穗/hm2,株高89.24cm,穗总粒数113.5粒,穗实粒数99.7粒,结实率87.8%,千粒重23.6g,理论产量9318kg/hm2,实际产量8520kg/hm2。根据16块田调查汇总情况看,直播稻平均产量8505kg/hm2,比移栽稻的8310kg/hm2增加195kg/hm2,增幅2.4%。直播稻增产主要靠增穗增产,同时可以适当控制最高苗,提高成穗率。
1.4涌现了一批中心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
我县根据省级项目积极开展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各乡镇建立了一批直播高产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中心示范方中如西塘桥青莲寺村7.07hm2直播秀水110,平均产量8430kg/hm2,比常规水稻高705kg/hm2,增幅9.1%;县级百亩示范方武原镇金星村泾塘10组7.012hm2直播稻,平均产量8265kg/hm2,比常规水稻高540kg/hm2,增幅7.0%。高产攻关田如秦山镇长川坝村万建生1133.34m2免耕直播秀水03,产量8580kg/hm2;百步镇万胜村严德方1200m2秀水110直播稻,平均产量8400kg/hm2;沈荡镇沈荡村二组陈福忠1400m2直播秀水09,产量8730kg/hm2。
1.5省工节本增产增效
水稻直播栽培法,达到了省工、省种、省秧田、省成本和增产的目的。据8个乡镇调查汇总,全县7686.67hm2直播晚稻达到了项目计划指标,省工节本增产增效1566.9元/hm2,推广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共增产增收1204.42万元,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2直播晚稻技术试验研究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直播技术,更好地指导生产,我县进行了单晚直播粳稻不同播种量、不同播期试验。不同播量试验,品种为秀水110,4个处理分别为播种量15kg/hm2、45kg/hm2、75kg/hm2、105kg/hm2,随机排列,重复3次,共12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播量为45kg/hm2产量最高,播量15kg/hm2由于苗数不足,产量为最低,播量75kg/hm2、105kg/hm2由于苗数过足,但成穗率不高而导致产量不高,所以播量45kg/hm2群体比较适中,成穗率、产量都较理想。不同播期试验:品种为秀水03,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5月30日、6月10日、6月20日,3次重复,共9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早播比迟播的在经济性状上表现千粒重高、产量高。前茬为冬闲田的田块可以适当早播,其他茬口的田块能早播的尽早播种。我县的直播稻播种期定在6月10日左右为宜。
3直播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3.1选用矮秆抗倒的优质高产良种
我县推广应用的适合直播单晚品种有秀水03、秀水09、嘉花1号、秀水110等。
3.2精细整地
大田整地做到“四要”:一要早翻耕,使杂草、桩头等腐
烂;二要田面平整,不留水渍害;三要畦面软硬适中;四要沟渠配套。
3.3适期播种,精量匀播
常规粳稻用种量在45~60kg/hm2,杂交粳稻18.75~22.50kg/hm2。播种期因品种而异,一般以5月底至6月上旬为宜,最迟不超过6月20日。播前种子要经晒种、浸种、催芽,后期做好疏密补稀的工作。
3.4合理运筹肥料,促进平衡生长
采用氮、磷、钾配套,用腐熟有机肥7.50~11.25t/hm2结合基肥施入。分蘖肥用尿素112.5kg/hm2,钾肥112.5~150.0kg/hm2,长粗肥用尿素112.5kg/hm2,穗肥在8月10日前后,施尿素45~90kg/hm2,后期苗色明显落黄的田块,可酌情补施尿素30~45kg/hm2。
3.5水浆管理
采用湿润好气灌溉,中期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当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80%时及时搁田。采取多次轻搁、露搁相结合的方法,后期干湿交替,保持田板湿润至收割前3~5d,防止断水过早。
关键词:煤层气,绿色能源,政策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及吸附在没几只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空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免费论文。以往,煤层甲烷被认为是影响采煤的有害气体而被直接排放。但在当今的能源格局下,石油等常规能源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从新审视煤层气的价值。煤层气,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已成为理想的代替能源,尤其是在我国。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我国煤层气含量、分布如表一所示:
注:据国土资源部石油天然气评审办公室
东部区包括三江-穆棱河、松辽、海拉尔、二连、阴山、延边、敦化-抚顺、浑江-辽阳、辽西、蛟河-辽源、依兰-伊通、大兴安岭、太行山东麓、冀北、冀中、京唐、鲁西北、豫北、豫西、徐淮、沁水、大同、宁武等22个盆地(群)。
中部区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和川渝盆地。
西部区包括准噶尔、吐哈、塔里木、柴达木、三塘湖、天山、河西走廊等7个盆地(群);
南方区包括滇东黔西、川南黔北、滇中、萍乐、湘中、桂中、鄂赣边、长江下游、苏浙皖边、浙赣边等9个盆地(群)。
青藏区包括扎曲-芒康盆地。免费论文。
注:据国土资源部石油天然气评审办公室
相关建议
1 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多种积极性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国家必须统筹规划、统一决策,制定发展目标、中长期规划、行业标准、税收政策、对外合作方针的制度。同时政策应多样化,调动国企、民企、外企等多方面积性,尽可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煤层气产业发展等。正确解决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将在大局上保证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健康发展。
2 加大煤层气经济扶持政策力度
煤层气刚刚起步,与常规天然气相比,劣势明显,制定煤层气经济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使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具有相当竞争的平台,让煤层气企业扩大盈利,刺激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我国现行煤层气经济扶持政策为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增值税先征后返(实际零税率),每开发利用1 m3补贴020元,用于发电补贴025元。根据现行政策,税收返还和补贴额约占煤层气售价的33%,但美国的为51%~52%,相差很远,建议将该项补贴适当增加。
3 加强煤层气地质研究
我国大部分岩层经历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含煤岩层叠合破坏频繁,煤层气地质比较条件复杂,不利于开采。同时煤层气资源分布具有多样性,煤层气储层具有明显的低压、低渗透、低饱和度的特征,较外国高阶煤发育。以上种种不利地质因素要求科研单做更多的研究,应增加经济投入,加大科研力度,对于不同地质区域,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更细更准确研究个地质区域的地质条件。
4 加强和国外企业交流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有:直井洞穴完井技术、直井/丛式井压裂开发技术、水平井技术,以及连续油管压裂、注N2、CO2置换等增产技术等。一方面,这些技术在中国尚未完全应用;另一方面,中国地质条件和外国的地质条件不尽相同,国外技术有不一定适用。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引进技术,同时必须发展已引进技术。尤其是发展钻井、完井技术、煤层气储层增产技术。
5 进一步制定、完善制度
政策、法规包括矿权、气权、集输、利用、投资、税收、国内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为煤层气产业化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支持。
结论
开发煤层气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决策,这主要体现在一下三方面:第一,开采煤层气,补给常规天然气,缓解能源危机。免费论文。第二,瓦斯爆炸和突出是最主要的矿难,开采煤层气,可以降低煤层瓦斯压力,从而减少矿难。第三,煤层气是温室气体,开采煤层气,是一个环保的举动。国家在政策上扶持煤层气产业,大力加大科技投入,为煤层气产业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所以煤炭行业和油气行业应抓住宝贵的机遇,发展煤层气产业。另一方面,国家应采取强制措施,强制要求煤矿对煤层气进行利用,对排空进行处罚。同时科研单位也应抓住个机遇,为煤层气利用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傅雪海,秦勇,韦重韬.煤层气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0.
[2]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煤层气资源评价报告[M],2006
[3]翟光明,何文渊.抓住机遇,加快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J].天津工业,2008,28(3):1-4
[4]孙茂远.关于煤层气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