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3: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银行并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投资银行的定义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总结了金融学家对投资银行下的四个权威的定义,从中可以看出投资银行的内容。①最广泛的定义是,投资银行实际上包括华尔街大公司的全部业务,从国际承销业务到零售交易业务以及其他许多金融服务业务。②第二广泛的定义是,投资银行包括所有资本市场的活动,从证券承销、公司财务到并购,以及公平观点来管理基金与风险资本。但是,如向散户出售证券,消费者不动产中介,抵押银行,保险产品等业务不包括在内。③第三广泛定义是,投资银行只限于资本市场活动,着重证券承销和并购。但是,如基金管理、风险资本、风险管理等业务不包括在内。④最狭义的定义是,投资银行应回到他过去的原则上,严格限于证券承销和在一级市场上筹措资金,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证券交易。库恩倾向于第二个定义,认为应该包括资本市场的所有活动,但所有零售业务除外。
程博明总结了投资银行的定义:“投资银行是以证券承销为本源业务,充当中介人,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促进资金合理分配和流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金融机构。其核心在于:①投资银行是金融业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投资银行是经营资本的金融机构。③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王海平等给出了投资银行的定义:“投资银行是专门管理对工商企业的投资和提供长期信贷的机构,它是证券发行者和投资者的中间人,属证券推销商性质,有时也用自己的资金购买证券,从而证券的所有权。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多种多样、名称各异、各国情况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券公司、商人银行、投资公司、金融公司、实业公司、控股公司,然而具体的投资银行并不冠之为银行或投资银行,而是称为公司。”
钱弘道这样框定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指经营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与交易,提高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与投资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
中国投资银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诞生,有其特殊的内涵。人们对投资银行本身的争论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投资银行是一种业务,包括证券承销、并购策划等。既然是一种业务,无论哪个金融机构都可以做,如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等。按照这个逻辑,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就没有必要作任何变动,都可以顺利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二是认为投资银行是一个产业,是一个金融领域中的主要从事企业并购策划、融资的高科技产业,与主要从事存贷业务的商业银行相并列。在中国它可以由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来做,但是必须加以改造和加强。三是认为投资银行是一个机构,有专门的名称、章程、宗旨、和业务,与商业银行相对立。其业务商业银行不能做,其他机构也不能做。
2投资银行的发展
2.1投资银行的历史起源、发展
我国投资银行始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涌现的大量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截至2001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10家,基金管理公司15家,证券营业部2600余家,证券从业人员10万余人,证券公司总资产6510.69亿元,平均每家59.18亿元。具有从事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到105家,律师事务所达到299家,资产评估机构116家,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100家,其中证券咨询机构97家,期货咨询机构3家。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达到1100人,律师1180人,咨询人员7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运作比较规范,业务比较熟练,经验比较丰富的证券中介服务队伍。这些机构已涉猎了各种投资银行领域,如证券承销,证券交易,证券自营,基金管理,企业并购和财务顾问等,为我国居民开辟了投资渠道,为国家经济建设筹措了大量资金,为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大量贡献。
2.2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
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的核心是指与商业银行的分合问题。而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争论的核心是两种模式对于社会运行的风险问题,是商业银行能否进入证券市场,能否用存款进行证券买卖,能否涉足投资银行的业务的问题。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离还是合并,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该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决定的,如信誉意识、家族观念等。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市场法规健全程度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分合就不能采取同一模式。中国经济当前的选择只能分业经营下的协调运行。转轨经济条件下实行分业经营具有其必然性。①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的发展阶段,风险较大。②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③宏观金融当局的监控能力有待提高。分业经营前提下协调运行也具有可行性。①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个体系中的资金不可能完全分开,在坚持各自业务性质的前提下借助对方的便利,谋求自身业务的拓展,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②商业银行业需要借助投资银行业获得发展,减轻商业银行资本形成的压力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③投资银行需要商业银行的推动和支持。
企业与企业、银行与企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合原理是相通的。如在美国,企业的大集团战略是无可非议的,企业与企业联合成为巨型企业集团后,短期的个别企业风险可以由集团掩盖,进而带来长期的发展。而中国当前发展水平没有到应有的高度,企业产权界定不清,必须坚持独立化和及时化的原则,不能互相掩盖,否则将风险越积累越大,最后无法收场。中国经济当前各市场主体必须相互独立,企业之间不能搞所谓的法人交叉持股的巨型企业集团,银行和企业之间不能无原则的联合,搞所谓的一体化制度商业银行业不能与投资银行合并。当然,如果有效的调节和控制银行经营的风险和证券市场的风险,两业融合就可以提高效率、增强实力,因此发展趋势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制度的完善,最终走向联合。
3投资银行并购应遵循的理论
3.1垄断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扩张规模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加强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可以肯定的是,确有一些企业的并购扩张是为了取得垄断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并购不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则并购也就难以为继。因此,企业的最佳规模是由垄断及效率所带来的边际利润的均衡点所决定。
3.2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兼并和资产再配置的其他形式,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潜在效益的,这主要体现在大公司管理层改进效率或形成协同效应上。具体又可以分为7个子理论:
3.2.1差别效率理论
该理论是并购的最一般理论。通俗的说,如果A公司的管理效率高于B公司,那么通过A公司对B公司的兼并,B公司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这也是所谓的管理协同效应。按照此观点如果某家公司有一支很有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过了管理该公司的需要,那么,该公司就会通过兼并那些由于缺乏管理人才而造成效率低下的公司的办法,更充分的使用这支队伍。通过这种兼并,整个经济的效率水平将会得到提高。实际上,差别效率理论是与组织资本联系在一起的,在两个具有相似性的组织中,可以利用组织资本的差异,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流提高组织资本,这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信息的可复制性。
3.2.2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
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可能与差别效率理论或问题理论难以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效率的管理者只是指未能充分发挥其经营潜力,而另一种管理团体可能会更有效的对该领域内的资产进行管理。或者从纯粹意义上说,无效率的管理者仅仅是指不称职的管理者,几乎任何外部的管理者都可以比现有的管理者做的更好。因此,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可以作为混合兼并的理论基础,相应的,无差别效率理论更适合于解释横向兼并。
3.2.3经营协同效应
规模经济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经营协同效应假定,在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并且在合并前,公司的经营活动水平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通过实施兼并可以发挥出潜在的规模经济,这种兼并既可能是横向兼并,也可能是纵向兼并。
3.2.4多样化经营理论
所谓多样化经营,是指公司持有并经营那些相关程度较低的资产的情形。对一个公司来说,多样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稳定收入来源。通常情况下,公司员工、消费者和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比股东更愿意公司采取多样化战略。这是因为,第一,股东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分散持股的办法来分散风险,而员工的劳动收入来源却很难多样化,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大都对本公司有用但对别的公司就不一定有用,所以公司经理和一般员工更希望公司稳定,不希望公司冒太大的风险。第二,公司通过广告、研究开发、固定资产投资和员工培训等途径,一般都与消费者和供应商形成稳定关系。但于公司股东来说,由于对公司的持股情况不同导致他们对多样化经营会有各不相同的态度。多样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和兼并这两种途径来实现,但在许多情况下,兼并的途径会更有利,尤其当公司面临变化了的环境而调整战略思想时,兼并可以使公司在时间较短的条件下进入被兼并公司的行业,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被兼并公司的市场份额以及现有各种资源。
3.2.5财务协同效应
当公司拥有充足的现金流但又缺乏投资机会时,其资本的边际利润率是较低的,提高资本边际利润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收购那些现金匮乏但资本边际利润率较高企业。财务的协同效应还表现在,公司合并后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其负债能力的提高、融资成本的下降。
3.2.6战略重组理论
公司的并购活动有时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实施多样化收购以分散风险,和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或有效运用剩余资源的并购不同,战略重组的目的在于使公司在面对变化中的环境有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就是战略重组理论的观点。
3.2.7价值低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当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低于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行为将会发生。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未能充分利用公司的资源。②收购公司拥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③由于通货膨胀造成资产价值与重组成本的差异,如果市场价值的确定以帐面价值为基础,价值低估就会发生。
3.3产权理论
对于产权,经济学家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H.得姆塞茨认为:产权是社会的工具,使是自己或他人收益或受损的权利。E·富鲁不顿认为:“产权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那些与物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在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或者必须承担不遵守这些规范的成本。这样,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被描述为界定每个个人在稀缺资源利用方面的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一般意义上,完整的产权总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财产,包括所有权在物质形态上改变乃至毁坏财产;收益权,即直接从财产本身或经由协议关系从别人那里获取收益;转让权,通过出租或出售把财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别人。
3.4理论
理论研究企业内部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费用的概念。企业所有者的私人业主、股东、债券持有人或其他投资者可以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他们的人,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往往有所冲突。为此,所有者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就会控制寻求控制经营者投资和决策的方法,设计一种补偿协定机制以刺激经营者选择增加财富的行为。为把具有不同目标的股东、经理和债券持有人联系在一起,必然会发生费用,这种费用就是费用或成本,它们包括:企业所有者和人订立契约的成本;监督与控制人的成本;限定人执行最佳决策成本以及赢利损失即因关系发生的利润减少。无疑,企业并购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成本,它在事实上设计了控制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的人产生问题是时,通过并购或权之争,可降低问题的产生,进而降低成本。
3.5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用企业内的组织协调替代市场,从而节约交易成本。以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元,以交易成本分析企业并购行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交易存在成本即交易成本包括事前交易和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是指起草、协商和建立保障合约履行机制的费用。事后交易成本指建立和维持交易规则结构的费用、保持承诺信用的费用等。显然,交易成本的大小与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数量越多,交易成本越大。企业作为参与市场交易的组织单位,其经济作用就在于将若干要素所有者组合成一个整体参加市场交易。交易成本理论借助于“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三个概念,对纵向一体化并购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越高,不确定性越强,交易频率越大,市场交易的潜在成本也就越高,纵向并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组织同样一笔交易所花费的成本时,纵向并购就会发生。当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等于边际组织费用时就达到了纵向并购的边界。交易成本理论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并购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但这一理论仍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交易成本分析只关注组织运行成本,对组织变动的成本未加关注。实际上,企业并购不仅是组织对市场的替代,而且是组织形式的变动,而不同的组织形式其成本必然会有所差异。
一、我国目前并购的现状
当我们国家还在把并购看作是一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不文明的万恶行为时,美国已经在1893-1904年完成了它的第一次并购的狂潮。而我国直到80年代才开始了企业并购的试点工作。这十几年来,我国的企业并购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隐患。
(一)我国企业的收购、兼并大多数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完成,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产权与利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政府既是行政管理,统筹决策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担负着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职责。因此,企业并购时往往涉及到政府的利益,通常采用行政性手段完成。这就使企业的重组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重组后的产权仍然不能得到明晰。在国外,大部分的并购活动都是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的,企业真正地投身于市场中去,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运营,政府只是起一定的扶持和保护作用,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二)企业并购的具体操作,如目标公司的选择、并购的可行性研究、并购的前期调查、资产评估、资金融通等没有规范化、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帮助其计划与运营
目前主要是由国家银行参与其中。因为大多数企业的运营资金都是来自国家银行的贷款,国家银行作为其最大的债权人,往往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与经营活动;另外,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亏损状况很严重,而国有银行也随之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银行最为头疼的问题。因此,国有银行为了确保自己的债权利益,当企业并购申请成功时,往往积极参与、配合,帮助企业完成其前期调查、资产评估、价格谈判等工作,而这些工作原本应是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
在国外,大多数的并购活动都是投资银行的杰作,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起着咨询、策划与运营的作用,而在我国投资银行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了证券一级市场的承销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上,名为投资银行,实为证券承销商。
(三)有很多企业收购、兼并只是为了追赶并购的浪潮,或为了通过并购重组达到上市或者实现其短期收益等目的,而不是为了缩小成本,增加销售渠道、扩大业务收入,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以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实力
我国企业在并购后的整合、管理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92年以来,我国企业并购风起云涌,甚至连各大院校也开始了规模的大比拼。有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圈钱的目的,不惜多方兼并,多次重组。当然也有很多企业是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或扭亏为盈的动机,但是由于其并购后的整合不佳,管理混乱,反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问题。甚至使企业濒临倒闭或破产的境地,尤其是那些国有企业,政府为了实现它们的扭亏为盈,强行把一些负债累累的企业塞给那些良性发展的企业,使那些还能健康运行的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四)关于企业并购的法律还不健全
不完善的法律体制,使许多投机行为有空可钻。国家1997年才出台了《证券法》,而《基金法》经过六、七次的讨论,千呼万唤尚未出来;关于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除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里面有太多政府干预的色彩)外,仍是一片空白,对相关的交易活动难以实现充分效的约束,而且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可以对投资银行的所有业务做出具体的界定,因此企业并购作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在我国并不能得到广泛的开展。
二、确立投资银行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并购中的作用
企业收购、兼并什么样的企业,或是被什么样的企业并购,应该服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符合企业生存发展的长期利益。这就需要企业摆脱政府的干预,同时也需要一个金融机构,来为其承担咨询、策划、运营和并购后的整合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只有投资银行符合这样的条件,只有投资银行能够担当起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从宏观角度分析,政府和国有银行应该把“企业并购战略策划者”的职位让给投资银行
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制定相关政策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制定各种法规以规范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并给予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而投资银行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高智慧含量”金融机构,最了解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和问题,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并购模式。作为一个咨询顾问,有能力胜任“战略策划者”这一职位,它可以避免企业盲目为了重组而重组,彻底解决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另外,投资银行是经营“企业”的企业,它应该站在比企业更高的位置来看并购的问题,从战略上来帮助企业进行总体策划,帮助企业建立资本经营机制,优化资本结构。
(二)从微观角度分析,投资银行作为财务顾问,应该帮助企业进行具体的并购活动的运作
1、投资银行作为并购企业的财务顾问,应该帮助企业物色目标企业,对物色的对象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筛选和比较,选择产业相关度合适,收购价格合理和规模相适宜的对象,作为最终的目标企业,制定收购建议书,包括收购价格、收购时间、收购条件,以及资金安排等;对目标企业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评估,和董事会成员就有关收购条件,收购方式进行磋商和讨论;编制并购的有关公告,向并购公司董事会汇报有关收购情况,并且向目标公司阐明收购的条款;利用“杠杆收购”为公司筹集足够的资金,实施并完成收购计划;进行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成功的收购、兼并目标企业只是并购成功的一半,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也至关重要。
2、作为目标公司的财务顾问,投资银行应该协助董事会对收购条款进行详尽的分析,判断收购是否“公平合理”。投资银行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因素:并购企业是善意并购还是恶意并购;对方的收购价格高于还是低于企业的资产净值,收购价格是否能够反映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并购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是否会影响目标企业的股价波动;并购是否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了合理安排等。
目标企业也可能请投资银行帮助其提供策略,抵制并购企业的收购。这时,投资银行应该制定各种策略提高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或是降低并购企业的并购收益。如提出反收购诉讼,股份回购,寻找白衣骑士等都是提高收购成本的防御措施,“皇冠上的珍珠”、“毒丸计划”等都是为了降低收购的收益,而“焦土战术”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保全策略。
(三)国家应该加快建立健全《投资银行法》、《企业并购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投资银行的业务,规范企业并购的具体活动
2006年,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一轮复杂的改制之后,合并和收购将成为银行业内又一轮重要的表现。尤其是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等银行股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分别为6.04%、7.01%、17.95%、14.29%、17.89%,其本身控股地位不高,再经过股改支付对价后,控股地位还会被削弱。银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非流通股股东所持股份会获得二级市场流通权,但由于银行股股权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例低,而且面临控股权的挑战,存在被它方收购的危险,即使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后获得流通权,也未必会抛出手中所持股票。这些非流通股股东不但可能不减持股份,反而可能会继续增持股份。如果银行股被市场普遍看好,一旦出现控股权争夺,收购与反收购题材也自然出现。
外资银行入驻中国的脚步步步逼近,中国银行业将面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花旗集团与浦发银行日前宣布,前者对后者的持股将增加至19.9%;就在2006年3月中旬,汇丰银行的一家支行落户北京中关村。距汇丰中关村支行开业前不到一个月,即2月18日英国渣打银行在北京的燕莎支行也正式开业,是继花旗和汇丰之后,第三家在北京开设了同城支行的外资银行。更早些时候,以私人理财业务著称的荷兰银行,也在繁华的王府井地段开设了在华的第四家经营贵宾理财业务的支行。抛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引进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外,汇丰、花旗、德意志、渣打也分别入股交通、浦发、华夏、渤海等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通过入股中资银行,不仅获得了品牌、网点、客户资源等,并且在承销上市时获得了巨额利润。
再过几个月,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开放。这种步伐的加快,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从管理角度讲,有利于国资银行的内部改革。面对外资银行的步步紧逼,在过去的一年中,中资银行动作频频: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股份制改造、上市等。这期间,产权结构、管理经验、内控机制都有所改观。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防范风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让我们看以下的几组数据:商业银行中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的17.2%下降到8.9%,首次降到1位数;商业银行中资本达标的数量由2003年8家上升到53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由2003年初的0.6%上升到75%;主要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抵补率达到32.6%,较2004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金抵补率超过90%的银行达9家,其中提足准备金的银行有7家,分别比2003年增加3家和4家;主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为1.1万亿元,较2004年增长24.5%,首次超过贷款、资产和存款增长率。
其次,有利于国资银行开拓新的业务。为了应对外资挑战,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在制度创新、业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其次,从2006年12月开始,外资银行将被允许在中国的任何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为他们存贷款、理财,成为中国居民享受银行服务的又一新选择。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去国有银行办理10万元的业务,你要和办理三四百元业务的人一起排长队,这是很多客户的切身体会。而外资银行则根据客户所办业务金额的不同,设立不同的通道。荷兰银行推出的贵宾理财服务则直接把目标锁定在20%的客户,即管理学界所熟知的“80/20”原理—即80%的价值是来自20%的客户。虽然一部分中资银行也推出了针对高端客户的产品,但是在宣传力度、服务质量、产品结合的针对性上还不是很强。另外,国际上一些较好银行金融产品、结算工具、理财产品、优质服务等中间业务收入份额高达5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一直是依靠发放贷款资产为主,中间业务收入平均不到10%,改变以贷款为主的赢利模式,迅速扩大服务、产品等中间业务收费范围和领域,与国际银行业赢利模式迅速接轨是一个必然趋势。对于新兴的中国银行业来说,这个挑战充满了强烈的刺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追赶和超越,不能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走,不创新就要被兼并收购,创新已经是中国银行业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第三,有利于国资银行提高服务质量。与国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对服务更为注重。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在服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招商银行,是国内最早提出“五星级”服务的银行,从现在发展来看,的确赢得了不少的客户,有目共睹。老百姓最常去的银行是自己认为服务最好的银行,而并不是实力最强的银行。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老牌的国有银行服务还是不太尽如人意,服务人员办事拖沓,效率不高。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好多人排着长队等待取存款,却只有一两个窗口在办公,其他窗口没有说明任何原因的暂停服务;或者还没有到下班时间,就忙着收拾东西,不予办理业务等让人看了心里不舒服的行为。从去年起,我国的商业银行各种收费就已经与国际接轨了,银行卡收费、小额存款收费、提前还贷收费、跨行交易收费等等,但是商业银行收费必须建立在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上,服务还是原来的服务水平,产品还是传统产品,就会使老百姓颇有微词。
最后,加快了良性竞争和打破垄断。从规模上讲,目前国内没有能与四大国有银行抗衡的银行,但外资银行资本雄厚,它能够刺激中资银行业的紧迫感,促使其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竞争即优胜劣汰,能加快促进国内银行业的整合改革。
当然,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也会带来一些弊端。毋庸置疑,引进外资对于增强我国金融企业活力并逐步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银行改革的引资过程中,的确也出现了许多与我们引资初衷和意图相悖的情况。温总理在今年3月14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在银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两条原则:第一,就是国家绝对控股,从而保持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防范金融风险。第二,加强对改革全过程的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和监管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给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是对目前一些过激说法的有力回击。
虽然,中国经济只有融入到世界舞台中才能舞的更精彩,可是对于体制落后,身负历史顽疾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怎样去应对还是一个难题。我们既要继续推进改革,同时应该注意避免损失。国资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入侵呢?
第一,与狼共舞,只有自己也成为狼才有资格跟洋狼共舞,如果是鸡的话就变成了盘中餐。现在全世界各行各业都进入了收购兼并时代,最后剩下的是寡头垄断。像汽车行业,全世界只剩下九家;快递行业,全世界剩下四家;飞机行业剩下两家;今后银行业也会经过这个过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资银行可能会发展成为三种趋势。第一类,就是跟国外银行共舞,共享荣华富贵,甚至跻身国际市场,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龙头;第二类,规模不大,但在一个细分市场里面属一属二,有自己的特色,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第三类,由于种种原因被收购兼并以至于不复存在。
第二,加快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程,提升银行资本金,让银行本身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外资银行“入侵”后,面临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国银行业实力明显薄弱,若国资银行继续维持国有独资形式,其资本充足率不仅得不到提高,甚至将会进一步下降。解决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问题有三条途径,一是由财政继续注资,但近期来看可能性不大;二是通过商业银行发行债券的方式,但受巴塞尔协议有关条文的限制不可能随意发行;看来只有实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实行产权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另外,产权多元化之后,外部监督的加强,现行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发挥效益。
关键词:网络银行;并购与扩张;风险控制
1美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1.1美国网络银行的主要客户群是年轻高收入阶层
现时美国大约有48%的高收入家庭使用网上银行服务,比率高于社会总体水平25~30%。这批高收入的网上客户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接受网上投资性银行业务的客户,在网上作投资的客户是高收入阶层中较富裕者,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约为78460美元,34%的家庭拥有25万美元的投资资产,超过50%的人在40岁以下,70%的人完成了四年大学教育。二是接受网上零售性银行业务服务的客户。这些客户是高收入阶层中收入较次的一层,大部分都是较年轻及受过较好的教育,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约为63860美元,其中21%的这类家庭拥有投资资产25万美元,55%的家庭在40岁以下,56%的家庭完成了四年大学教育,整体素质不及网上投资的客户群。
1.2美国中小型银行的网上服务领先于大银行
美国网上银行服务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并不是万国宝通、美国银行等实力雄厚的大银行,而是规模较小的地方性银行。WellsFargo和ZionsBancorp两家地方银行便是美国网上银行的佼佼者。WellsFargo在纽约证券市场上市,目前的市值660亿美元,是北美的主要地方性银行之一,该银行目前在网上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20%,高居美国网上银行市场占有率的榜首。在过去5年,该银行争取的网上客户每年以140%的速度增长,成为美国拥有最多网上个人和企业客户基础的银行之一。
1.3网络银行并购浪潮此起彼伏
2004年美国许多大银行的合并浪潮再起。BankofA2merica和FleetBoston,J.P.MorganChase和BankOne,RegionsFinancial和UnionPlanters等相继合并,其结果导致这些大银行网络的显著扩张。例如,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零售分行现已扩展到29个州,共有5,500多个。90年代监管政策的放松使这些变化得以加强。尤其是,1994年的《里格-尼尔法案》(Riegel-NealAct)允许银行跨州设立分行和兼并,开创了注重降低成本、促进盈利的银行合并新时代。其结果是,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的数量从1994年的12,500家降至2006年末的8000家左右。银行数量下降但是分行数量上升,这两者的结合使美国较大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中出现了分行和存款量更大整合的现象。在1994年,中型分行网络(意指100‘500个分行)和大型分行网络(500个以上分行)拥有全国存款总量的53%,拥有全国分行总量的46。到2006年中期,其数目已提高到存款总量的65%和分行总量的55%,更大量的整合情形已在大型分行网络中出现,尤其是拥有1000个以上分行的网络———我们称之为“特大型”网络。这些网络在2003年6月时含有将近20000个分行,从1994年的9,200个分行急剧上升而至;特大型分行网络现已拥有全美银行分行总量的28%。
1.4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一般由社会化分工维系
为维持其较低的营运成本,网络银行会把相当一部分业务外判出去,如Telebanc把互联网通讯系统、网站维护、支票处理和业务资料影像处理外判,只保留最核心的产品开发、客户电话服务中心、市场推广和资产收购等业务;Net.Bank则把人事、会计、法律等管理工作外判。为了使业务品种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增加,大部分网络银行还与多家网上金融服务供货商合作,因此实际上网络银行所提供的许多业务并不是自己经营的,而是把业务外判出去,自己只收取佣金。例如对网上审批贷款和信用申请等业务,网上银行只是简单地把这些客户需求通过电子渠道转送到一些幕后的第三方网上金融业务经营者,如专门处理网上按揭的E-Loan!网上信用卡的FirstUSA、网上支票的CheckFree,以及处理网上股票买卖的E3Trade等。这样,通过大部分网络银行与多家金融服务供货商合作,其业务品种就会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快速增加。
1.5美国网络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美国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网络银行自身从技术和业务上进行控制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可以看出这基本上是一个内外控制相结合,技术与业务相兼顾,以金融监管为指导的完整的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体系。1999年10月,美国财政部货币总监署(负责对全国性银行和外国之行央行职能的OCC)颁布的题为《总监手册———互联网银行业务》所要求的各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要点。负责监管网络银行的部门主要是美国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财政部储蓄机构监管局(OTS)、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国民信贷联盟协会,以及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这些都表明美国网络银行已经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
2美国网络银行发展存在的困境
2.1网络风险还是影响网络银行的第一要素
网络银行从产生之时起,就一直面对管理策略风险、加密技术风险、群机系统协调风险,尤其是网络安全风险的困扰。同时,在网络金融条件下,虚拟货币的出现使网络银行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一方面得到增强,通过在线交易加快了货币流通的速度;另一方面突发性的交易又可能引起网络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保险费用占网络银行交易费用的比重不会比其在传统银行交易费用中的比重低。基于网络银行的这种风险性,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界定网上客户和银行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交易合约中约定的金本融资产的产权完整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银行业务中所涉及的金融交易合同通常难以确定签定地和履约地,从而难以确定对合同的管辖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也不仅要考虑本国的法律标准,更要考虑到国际的使用性。这样,在我国既有的法律框架下制定一系列适应网络银行发展需要的、能合理仲裁产权纠纷和制裁破坏产权行为的法律法规并非能一蹴而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调查分析,以支付高昂的法律框架初设成本。
2.2美国网络银行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需要突破
在1998~2003年间,美国网络银行在这几年来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E3TRADE是世界第三的网络交易公司,其网上银行E3TRADEBank是美国最大的纯网络银行,其“踢开你的经纪人”的口号,曾被奉为业界楷模。然而,在2000年,该公司的股价市值狂跌70%。2001年第一季度净收益为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1.7亿美元下降了21%。本论文由整理提供2000年末拥有6万个帐户和39.8亿美元资产的美国规模最大的网络银行之一的休斯顿CompuBank纯网络银行报告说,去年损失2620万美元,在今年一月解雇10%的员工,并在三月出售50000客户给亚特兰大NetbankUSA。Bancshares是美国最早开设的纯网络银行之一,去年净损失达到970万美元,是1999年的3倍,每股净损失1.7美元。马萨诸塞州LighthouseBank去年投资2500万美元建立网上银行,今年第一季度就损失75.1万美元,正准备出售其网络。
3美国网络银行前景展望
3.1黑客,病毒是依然美国网络风险防范的重点
机密的交易资料被盗用或改变,帐户资金被挪用,甚至被非法侵入网络系统的黑客篡改账户。如何建立一套网络安全系统,切实保障网络的安全,是发展网络银行需解决的难题。尽管国际上已经开发出一种用于保证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将银行内部网络与外部公共网络隔离开来。但是黑客还是能够穿透这道防火墙入侵银行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病毒是指计算机病毒穿透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机制,侵入网络服务器,从而传染整个计算机网络,使网络工作效率降低或使网络系统瘫痪,这些关于网络风险的问题还是令人防不胜防。据有关资料介绍,1998年7月26日,一种起源于台湾校园网的CIH0病毒侵入IN2TERNET,几个小时后,病毒在网上四处传播,使与该网连结的6000多台工作站和主机停止运行,其恶迹遍及美、日、德、法等许多国家,经济损失近亿美元。
3.2并购与扩张依然是美国网络银行最近几年发展的关键词
当前美国网络银行的扩张与并购最重要的是看他们以何种方式再进行资产的重构,尤其是关于“特大型”网络银行与中小型网络银行的走向问题。拥有特大型分行网络的银行,其在新市场上收购分行的中间数明显小于拥有(1000个或1000个以下分行的中间数。据有关调查显示,拥有100~500个分行的银行,其中间份额比率15%&;拥有特大型分行网络的银行,其中间份额比率为40%。调查结果显示,拥有中型分行网络的银行对扩张新市场最感兴趣,而拥有特大型网络的银行很少原意要延伸他们的地域“足迹”。分析显示,中小银行和大银行中将存在着重大的战略差异。拥有500个以上分行的银行,尤其是其中的特大型银行,他们将奉行的战略是分行网络较慢增长,他们在既有收购又有转让的市场上进行相当高份额的分行交易,他们向相对新的市场进行扩张的积极性更小。拥有特大型分行网络的银行趋于奉行的战略是在现有市场范围内重新组合或“重新平衡”他们的分行份额。相反,拥有100~500个分行中型网络的银行,他们显然在奉行扩张战略。这些银行的分行网络增长率较高,其分行活动更多地集中于收购,其分行交易更多地是在新市场上和收购(而不是转让)市场上进行。大型网络银行增长暂时停顿的时期而非永久下滑。其实,并购活动的迹象也表明,银行机构期望在其分行网络的进一步增长和地域扩张中获得额外收益。至少,中型分行网络的持续增长给出了这样一个信号:这些银行机构日益增长的兴趣是成为零售银行业服务的积极提供者。超级秘书网
3.3美国网络银行将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在1997~2003年间,美国网络银行的发展都是处于一个相对萎靡不振的阶段,但是在2002年后随着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结合,网络银行的服务与传统银行有了相互的补充,同时随着并购浪潮的兴起,网络银行重新振作起来,不论是在技术上、经营渠道以及运营模式上面都有了一个重新建构的网络基础,因此在未来几年里面,美国网络银行将会在技术上与经营方式上都有可能有所突破获得一个较大的发展。另外随着网络技术在90年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现在逐渐具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他们将习惯于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的服务,因此美国网络银行在客户数量上应该是呈一个突破的趋势,未来几年,美国网络银行将出现大的发展。
3.4网络银行的人性化服务将也是其发展的一个重点
技术化、科技化、节约管理费用成为网络银行最为直观、最为表现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冷冰冰的机器无法满足客户尤其是大客户的尊贵感,因此一对一或是更加人性化的网络技术将是美国网络银行发展的一个重点,网络银行正在努力促进技术人性化而不是人类技术化,这是美国网络银行长期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小娟.美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困境[J].新金融,2001,(8).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动机,经营效率
自2006年以来,受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浪潮以及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相关的跨国并购事件中,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外资银行的事件不断出现。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的市场选择和进入方式上,出于维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所需的资源供应、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应对新形势下国家产业竞争的需要,正在配合农业、资源行业、制造业、TMT行业和服务行业“走出去”的战略,着力向业务国际化和综合化的全能大银行迈进。[①]
传统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国内,同国际经营效率较好的商业银行相比,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少,与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40%以上的国外商业银行相差甚远。[②]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上市后的盈利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次数达到了14次。其中,4次在2006年之前,而且并购的都是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这是因为香港是辐射亚洲一个较好的基点,中国的银行业对亚洲经济和市场是比较熟悉的,在国家文化上相似点也很多,地缘关系上也更为接近,对于并购后的管理是非常便利的。10次发生2006年以后,并购地区已经扩张到了东南亚、美洲和非洲地区,并购的金额也在日益增加。
表1:中国商业银行历年跨国并购统计
时间
购并内容
1998
工商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共同收购国民西敏银行下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组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
2000.7
工商银行以1.8亿港币收购香港友联银行,改建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
2002.2
中国建设银行收购香港建新银行。
2003.12
工银亚洲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集团在香港的华比富通银行。
2006.8
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持有的美国银行(亚洲) 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
2006.12.
中国工商银行买入印尼的哈利姆(Halim)银行90%股权。
2006.12.
中国银行斥资9.6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份。
2007.8
工商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股份。
2007.10
民生银行出资3.2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的股权。
2007.11
工商银行宣布以约54.6亿美元价格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
2007.11
工商银行收购印尼哈里姆银行后成立的工银印尼正式成立。
2008.1
工商银行45.5亿港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份。
2008.9
招商银行以193亿港元的现金收购永隆银行53.12%的股权。
论文摘要: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成功的并购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近几年,我国企业并购案例显著增加,然而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上仍然存在很大障碍,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急需进行创新改革。
一、企业重组的涵义
重组即重新配置企业资源,包括企业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企业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资金资源的重组,它不仅调整生产资源本身,还调整生产资源构成要素而企业重组的核心是资产重组,相对于其他重组是一个基础工程。企业资产重组融资的各项工作有着明确目的,主要工作目的是明晰企业产权关系、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从而提高企业资本利润、增强企业资本筹资能力,最终达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促进企业经营机构形成和规范运作、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资产重组决策影响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比如重组前后资本结构的不同,会造成企业资本结构中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例的不同。
二、企业重组存在的困难
(一)我国企业重组过程中融资手段不多
目前,我国重组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募集资金,但是由于上市过程艰难,市场存在多种不规范现象,同时募集资金的能力相比于香港和欧美市场非常薄弱,而且由于并购融资资金需求量大,风险也较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造成资金需求和供给差距显著;另外股票发行额度控制,也会影响融资规模。债券市场也是一般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债券发行企业公信力不高,造成还本付息的担心,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国家往往严格控制发行企业债券,一是总量控制,二是程序繁杂,手续和证明文件齐备才能发行,往往造成企业的并购资金无法按照预期进行。再次,企业债券的投资者在中国寥寥无几,西方国家资本市场成熟,有许多专门基金投资这类证券,而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需求多,债券的融资能力也就大打折扣。
(二)商业信贷规模不足
一是由于我国银行的国有属性,出资人对于资产盯得不严,一些企业在债务重整过程中,恶意逃避银行债务,使银行损失惨重,影响了银行的参与意愿。我国信贷的主要发放者是银行,而主要的使用者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造成企业的资本金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补充机制,一直依靠银行进行输血,致使银行不堪重负,而企业不思进取,最后造成企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债务,政府支持企业的上述行为,形成了大量的呆帐、死账。同时在上世纪末的大规模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没有停顿生产就换了主人,国有资产却大部分流失。银行的债权人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企业的上述行为直接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因此上述历史背景造成银行的投放信贷能力和信心受到影响,使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机会减少。
(三)并购企业激活能力不强
并购主要是为了增强并购企业的经营能力,或者弥补某方面的缺陷,或者为了占领相关市场,因此激活被并购企业的能力至关重要,激活企业不仅需要企业构架的重建,更重要的是并购后的资金注入。而当前的企业并购重组,只关注并购能否成功,并购资金是否充盈,对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激活过程并不关注,及易造成并购重组活动失去了先前的意义。
三、企业资产重组融资创新的措施
(一)采取集团化经营模式,打造公信企业
首先改善自身经营机制,采取股份制经营或集团经营,通过增加股东规模,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又可以减少融资风险。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加强与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合作,特别是知名企业的合作,提高财务报表的公信力。
(二)丰富融资方法,差异化并购
第一,应大力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大型企业和中小企板块,建立、健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比如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力度,创建风险投资市场,创立中小企业互助资金等方法。第二,目前,重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行政划拨和市场交易。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科学评估并购重组前景,谨慎选择并购方式。
【关键词】银行业;并购;银行稳定
引言
并购是通过吸收外部资源使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途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短时期内扩大规模,银行业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十年来,银行业并购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的一个趋势。银行业的并购除了对微观层次的并购银行和目标银行的绩效等产生影响外,还会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宏观层次的经济发展和稳定等方面。在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而关于银行并购影响银行稳定的机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框架,并对我国银行并购的研究进行分析。
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银行并购对银行稳定的影响,主要是从银行并购影响银行业结构入手的。银行并购后,会使得市场更集中,从而影响到市场竞争格局,而竞争格局会直接影响到银行业的稳定。传统的SCP范式用市场集中度代表市场的竞争程度,认为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不完全竞争环境下,银行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制定有利于自己的价格,以获取较高的利润。但近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已经表明,市场集中度并不能完全代表竞争程度。有代表性的如Carbo(2009)[1]认为使用集中度作为竞争的变量可能是严重有误的。因此集中和竞争是银行业市场结构两个不同的方面,要分别研究它们对银行稳定的影响。
一、一个分析框架
本文中提出银行并购对银行稳定的一个分析框架,如下所示:
银行并购首先对单个银行产生影响。并购后,会使金融资源从效率低的目标银行流向效率高的并购银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同时,银行并购其它市场的银行后,会扩大其市场规模,通过多元化有效地分散风险,提高效率。而且,当银行的市场份额增加以后,可能形成市场势力,通过降低零售存款的利率,提高贷款的利率,可以获得更多的利差收入,从而增加其盈利能力。而单个银行效率提高后,会从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单个银行稳定产生影响(欧朝敏,2007)[2]。直接途径是单个银行自身效率提高,会使其收入增加,盈利能力增强,也可以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改变单个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大小来影响自身稳定。间接途径主要是银行效率的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起到优化作用,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从而反过来影响单个银行的稳定性。而且银行地理范围扩大后,会给其带来地理范围多元化的好处。但是银行并购也可能带来其效率的损失,特别是在整合过程中。实证方面的研究结论也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认为银行并购可能提高效率,有的研究认为银行并购会带来效率的损失。
银行并购除了影响单个银行的稳定性,进而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影响以外,还可能通过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来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两类不同的文献反映集中和稳定之间相反的关系。在理论模型中,Allen等(2004)[3]证明了危机更可能在缺少竞争的银行体系中发生。这是因为缺少强有力的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会使资产质量恶化,它们能够获得高利润。和这个“集中―稳定性”的观点相反,Boyd等(2005)[4]证明了在更集中的市场上银行可能收取更高的利率。这暗示着在借款人方面,他们可能从事更有风险的项目,由于道德风险放大,而导致更高的违约率,从而最终导致更高的脆弱性。和集中与脆弱性的研究类似,也有两种冲突的观点认为集中可能增加或减少稳定性。在传统的“竞争―脆弱性”观点下,更多的银行竞争侵蚀市场势力,减少边际利润,导致减少的特许权价值,这会鼓励银行更冒险地增加收入。而在“竞争―稳定性”观点下,更多的贷款市场的市场势力可导致更多的银行风险,因为更高的借款人的利率可能导致它们难于还款,加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最近的文献表明,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多方面的。前述Allen等(2004)认为只考虑竞争和稳定的权衡是不充分的,他们认为如果金融市场的消费者和中介的合约是完备的,完全竞争则会推动稳定的社会最优。而如果存在存款保险,银行为了存款而竞争,则竞争倾向于减弱银行的稳健性。另外,他们也强调了脆弱性也取决于银行间市场的结构:在所有机构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于微小的流动性冲击的传染效应,会使得所有银行流动资产。Berger(2008)[5]在对“竞争―脆弱性”和“竞争―稳定性”观点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认为竞争和市场势力对银行稳定的影响不一定产生相反的结果。如果银行市场势力导致银行更有风险的贷款组合,银行总的风险不一定增加,因为银行可能用其它方法来保护其特许权价值,如通过衍生品交易或拥有更多的资本金等。通过23个发达国家的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既和“竞争―稳定性”的观点一致,即具有更高市场势力的银行也具有更少的风险暴露,也提供了对“竞争―脆弱性”观点的支持,即市场势力增加了银行的贷款组合风险。
二、我国银行业并购的案例分析
在1999年以前,我国银行业的并购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如1996年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海南发展银行等。从1999年以后,国内银行业并购以市场化运作主导,如2001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收购浙江四家城市信用社;2001-2007年间,兴业银行收购了三家城市信用社、佛山市商业银行、通河县农村信用社;2003-2004年间,招商银行收购盘锦市商业银行、泉州市商业银行;2007年交通银行收购常熟市商业银行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中小银行通过联合重组的方式合并为新的银行,如2005年成立的徽商银行、2007年成立的江苏银行、2008年成立的吉林银行、2009年成立的长安银行等等。另外,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除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三家大型商业银行引起战略投资者以外,其它众多的国内银行也纷纷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也有一些国内银行走出国门,到国外参与并购。
从对近十年来国内银行并购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银行业并购有利于提高收购银行的规模经济和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经营不善的被收购银行退出市场。如董金荣(2009)[6]运用财务指标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兴业银行并购前后的规模经济效应,发现在并购后,兴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
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十家商业银行引进了战略投资者,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如Alicia等(2008)[7]研究了在外资具有少数股权情况下中国银行业是否和如何获益,审视了何种类型的外国投资者(战略、财务、私人和公共)以及何种协议所取得的成效最大。结果发现限制和指导外资进入的渐进式银行改革到目前为止给中国银行系统带来了收益,但是这样的收益只有在外资银行积极参与(即战略投资者)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有其它一些文献的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提高了中资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同时获得了本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市场获利机遇。但也有一些文献认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则提出相反的观点。如吴志峰(2006)[8]认为东欧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现有的改革路线中改善绩效与保持银行控股权二者不可兼得,因此中国必须保持国内力量对主要银行的控股权。孙亦军(2008)[9]认为银行绩效提升不一定要引进外资控股,外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不一定正相关,对于中国来说,保持国内力量的银行控股权应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本文提出的框架来进行分析,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内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经营绩效,有利于单个银行稳定。同时,我国目前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显著特点是虽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份额逐年下降,但集中程度仍然偏高,竞争程度也不够充分,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样的局面。同时,境外战略投资者只拥有国内银行的少数股权,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有利于我国银行稳定。
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一些银行也走出国内,到国外并购或参股,主要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也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华商银行、印尼哈林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中国银行收购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参股香港东亚银行、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等等。在这些并购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国内银行到国外参与并购,主要是影响单个银行的效率,而对国内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不大。
三、结束语
银行并购后,提升单个银行的效率,会对银行体系的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则可能对银行体系的稳定带来有利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有一个“度”的思想:银行业市场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竞争不足或竞争过度都不利于银行稳定,银行业市场的集中和竞争都要适度。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银行并购有利于改变现有的集中度过高、竞争不足的格局,从而有利于银行业稳定。当然,我们还需要完善有关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银行并购的积极影响,减少其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arbo S,Humphrey D,Maudos J,Molyneux P(2009)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of competition and pricing power in European banki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8:115-134.
[2]欧朝敏.银行业竞争对单个银行和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88-89.
[3]Allen F,Gale D(2004)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36(3):453-480.
[4]Boyd JH,de Nicol´o G(2005)The theory of bank risk-taking and competition revisited[J].Journal of Finance,60:1329-1342.
[5]Berger AN,Dick AE(2007)Entry into banking markets and the early-mover advantage.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39:775-807.
[6]董金荣.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规模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Alicia Garcia-Herrero等.中国银行业是否从对外开放中获益[J].新金融,2008,12:10-15.
[8]吴志峰.绩效、控股权与战略投资者:转型经济银行改革的经验[J].金融论坛,2006,11(5):2-9
论文关键词:投资银行企业并购 金融中介理论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1.效率的动因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增加社会福利。途径有两条:第一,规模经济。一般认为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谋求平均成本的下降。此外,合并还可带来“协同效益-即所谓的“2+2>4“效益。这种合并使合并后企业所增加的效率超过了其各个组成部分增加效率的总和。协同效益可从互补性活动的联合中产生。第二管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企业间管理效率的高低成为并购的主要动力。当A公司的管理效率优于B公司时A B两公司合并能提高B公司效率。这一命题隐含的前提是并购公司确能改善目标公司的效率即并购公司有多余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对目标公司的管理中。此理论有两个前提条件:(1)并购公司有剩余管理资源(2旧标公司的非效率管理可由外部管理人介入而得以改善。
2多角化经营的动因
理论上认为一个企业处在某一行业的时间越长其承受的风险压力越大。由于同业间竞争越发激烈产品的存在周期越发缩短。替代产品的不断出现使得企业必须关注新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发展.机会成熟时.果断进行多角化经营。实施多角化经营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新建项目来进行多角化经营,二是通过并购的途径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通过新建项目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掌握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技术.但投入产出的时间效应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更新换代往往使这一方式代价较大因此众多企业多是通过并购途径来达到多角化经营的目的。
3.问题及管理主义的动因
问题是詹森和梅克林在197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过程中由于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不确定性等因素因而产生了成本。这些成本有:所有者与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人监督与控制成本.限定人执行最佳或次佳决策所需的额外成本‘剥夺求偿损失。并购在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动因:(1)并购是为了降低成本。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决策的拟定与执行是经营者的职权而决策的评估和控制由所有者管理‘这种互相分离的内部机制设计可解决问题。而并购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外部机制。(2)经理论。莫勒1969年提出假设‘认为人的报酬由公司规模决定。因此人有动机使公司规模扩大‘而接受较低的投资利润率‘并借并购来增加收入和提高职业保障程度。(3)自由现金流量说。自由现金流量指公司的现金在支付所有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它有利于减少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参与企业并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发挥资本的自然属性,充分利用资本增值的各种途径和方式r通过具体的组织、谋划和运作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才能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实现专业结构的升级.获得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这一点从宏观上讲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微观上说是国有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因而面临重重困难和障碍如企业体制、税收体制、金融体制及政府人事制度等。
投资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中知识、信息、人才、技术高度密集型的专业化咨询产业最了解社会资源的配置规律和生产力宏观布局的要求了解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也最了解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它是资产重组总体规划的幕后策划师。企业资产重组涉及到企业的制度创新、资产评估、法律关系理顺、资产转移方式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嫁接、资产剥离与处置、债务重组、甚至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方面都需要根据具体对象实施专业化运作投资银行就是资产重组战术运用的行家里手可以大幅度降低重组成本,提高重组效率。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没有投资银行的参与.并购重组很难成功或业务本身的层次和效率难以提高。在美国历史上的几次并购浪潮中投资银行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并购总体策划、融资工具的创立到并购方案的实施都体现了投资银行家的智慧结晶。投资银行对并购活动的参与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和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
三、发展和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作用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
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落实政府和企业各自拥有的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及其相应的责、权、利,分离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职能,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并购,而是由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部门代表国家以出资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主决策的经营主体。同时分批.分阶段.分渠道.有步骤地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问题。
2.实现由券商向投资银行的过渡
在我国,现在有很多具有某些投资银行功能的券商如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它们主要从事低级的证券业务‘虽然积累了部分股份改组的经验但只是简单的证券中介机构与从事收购、兼并、重组等高层次挑战性业务的投资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还比较落后‘特别是这些机构尚未开展企业并购业务也未设立专门负责企业并购活动的部门。因此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培养和训练这方面的专家逐步使投资银行成为企业并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并购业与国际接轨。
3.健全与投资银行发展及资产重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应尽快对投资银行的设立标准、设立程序、业务范围、基本经营规则、分立合并、财务会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事项做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并出台《投资银行法》、《投资顾问法》等相关法律。通过立法‘明确投资银行在中国的地位。由于资产重组业务对股票价格影响很大为了防止因资产重组引起股票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和影响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的贯彻应制定相关法律建筑一道”防火墙’‘以保障普通投资者的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也对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与补充加快法制建设。
4投资银行应开拓资产重组业务同时要有明确的定位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发行规模将不断缩小,发行业务将逐步萎缩。而资产重组业务将随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日益增多。今后,投资银行的竞争就集中反映在资产重组市场上。我国经济要实现根本性改变,搞活国有经济资产重组作为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方式‘拥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国的投资银行应将资产重组作为业务开拓的重点。投资银行还可在融资安排、企业定价和企业整合等方面进行业务创新提高竞争实力。
投资银行应有自己的策略定位‘应体现自身的特色。综观国外著名的投资银行均有自己的定位。如所罗门兄弟的策略定位是产品多角化程度高顾客专业知识程度高’‘高盛公司则以研究能力和承销见长,摩根·斯坦利公司的定位是”产品多角化程度高顾客专业知识中等“,而莱曼兄弟公司以并购业务见长。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只注重承销‘而忽视市场研究能力和企业的改制、重组。就承销而言投资银行是只赚不赔的。而从长远来考虑投资银行应为企业提供”套餐式”金融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更重要的是扮演专业性的财务咨询顾问的角色。
四、结束语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一直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的企业也加快了并购的步伐,但是从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就企业并购当中的银行借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可以为参与并购的企业控制银行借款融资风险提供借鉴。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世界经济将呈现一种新的格局,企业并购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的企业也开始了高调的并购之路,跨国并购诸如中铝并购力拓、中国五矿集团并购OZMinerlas,国内的如国机集团与中国一拖集团等,并购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以往,上海联交所总裁蔡敏表示中国已步入并购、重组和联合的“十年黄金期”,但是从中国为时尚短的企业并购历史,特别是跨国并购的历史来看,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尚不多见。企业并购过程当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目标企业的选择、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并购的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的选择,还有并购后的管理和财务整合,其中,并购融资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我国企业并购的融资方式而言,内部融资的融资额度十分有限,而股权融资的成本较高,历时较长,而且限制条件非常苛刻,而一些创新性的融资方式在我国尚不多见,所以选择并购的企业在融资时一般还是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方式,特别是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因此,本文仅就企业并购中的债务融资风险进行分析,以给面临并购选择的企业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企业并购中银行借款融资简述
企业并购融资与其他情况下的融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并购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这些资金一般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筹措和使用;而企业并购中的并购方通常规模较大,实力雄厚,财务稳健,并购又可以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或者取得财务、管理及营销方面的协同效应,因而企业并购下的银行借款融资更易取得银行的支持。银行借款在一定程度内可以放大企业的财务杠杆,增加股东收益,但是另一方面,负债过多会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失衡,加重企业还本付息压力,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促使企业进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倒闭。
(一)银行借款的优点
银行借款包括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人的,必须按照约定的方式还本付息的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按照借款有无抵押品作为担保,可以分为抵押借款和信用借款。与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融资方式相比,银行借款融资具有以下优点:
1.融资速度较快
企业利用银行借款融资,一般所需时间较短,程序较为简单,可以快速获得所需的资金。而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在发行之前就需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发行也需要一定时间,程序复杂,耗时较长。
2.资本成本较低
资本成本可以用用资费用与实际筹得资金的比率进行衡量。利用银行借款融资,其利息可以在税前列支,因而可以减少企业实际负担用资费用,因此相对于发行股票等权益融资,其资本成本率较低;与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融资方式相比,银行借款属于间接融资,筹资费用也较少。
3.银行借款灵活性较强
企业在借款时,企业与银行直接商定借款的金额、期限和利率等;在用资期间,企业如因特定原因无法按时还本付息,还可以与银行进行协商展期,因此,银行借款融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4.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
企业在利用银行借款进行并购融资时,与债券筹资一样,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在资本成本率低于投资收益率的情况下,可在一定范围内放大股东的投资收益率。
(二)银行借款的程序
银行借款的程序一般包括提出申请、银行审批、签订借款合同、企业取得借款,按照合同使用资金并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还款付息,在此不再深入讨论。
二、并购中银行借款融资面临的风险及其成因
(一)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
在企业并购中,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定价的基础,也是合理决定融资额度的基础。因此,如果对目标企业价值,即资产价值和盈利价值等方面的评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并购方因并购成本过高、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购达不到预期效果进而引发并购失败。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对其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而在实际并购活动中,由于并购企业过于乐观,以及并购企业的管理层往往有着自大倾向,加之估价方法使用不当,对目标企业价值的高估可能性非常大。
(二)借款额度风险
只有及时、足额地筹措到所需的资金,才能实现预期的并购。而并购中过程中的银行借款融资额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并购成本。企业并购的成本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张龙,2008):1.收购成本。①被收购公司股票或资产的买价。②必须承担或到期时进行再融资的现时债务。③收购的管理和税务成本。④付给专业人士的费用。2.运行成本。3.收购后的整合成本。企业必须结合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和定价,以及企业自有资金的情况合理确定所需的融资额度。企业的融资额度一般应略高于并购成本,除了满足并购支付之外,还应保证企业持续稳健地运营,企业借款过多会加重企业的利息负担,影响企业的支付能力,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企业不能按照债务契约还本付息,而银行又不同意展期等事项,将严重影响企业的信用和声誉,企业本身也会面临罚息甚至破产清算等风险。因此,企业在融资之前要合理确定融资额度。
(三)流动性风险
以银行借款方式融资进行的并购活动,要求并购方具备较强的即时付现能力,并购方的流动性风险通常较大。我国的企业在并购支付中倾向于选择现金支付,采用现金支付首先必须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强,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并购和后续发展资金。并购活动会大量占用企业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自有盈余资金不足,银行可能要求企业以各种主要的资产进行抵押,或者限制货币资金及其他资产的使用,而且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非常高,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大幅上升,资本的安全性降低。若并购方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流动比率也会大幅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给并购方带来资产流动性风险。
(四)资本结构恶化的风险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企业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即对外长期负债)构成,即企业长期资金来源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构成企业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可以表明企业所有者以自有资本对其债务承担偿付责任的能力,正常的比例应当维持在1:1左右(不同行业会有所区别)。在并购企业采用银行借款融资方式进行并购时,企业负债比率的上升将导致资本结构恶化,引发信用危机,进而影响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同时,如果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因资金回收不利而形成经营亏损,权益资本过少,债务资本过高,更会无形中增加并购方企业在整合过程中的债务负担。依赖大规模的银行借款融资进行的并购活动会导致公司形成高财务杠杆和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由此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五)财务杠杆效应引发的破产清算风险
财务杠杆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大量采用负债融资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杠杆比例会显著提高。如果并购后企业经营状况未得到改善,它将放大经营状况不利的消极影响,引发偿债危机和破产倒闭的风险。
三、企业并购中银行借款融资的风险应对
(一)合理确定目标企业并科学评估目标企业价值
不同企业并购的动机可能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实现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获得效益;通过扩大市场份额以增加效益;实现多元化经营,迅速进入新领域以获得收益。合理选择目标企业是保证并购成功,实现并购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目标企业的选择上,国内的很多企业并不理智,都是在原来核心业务经营较好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做大做强,进行不相关的多元化,最后不但没能分散企业的风险,新涉足的行业也没有实现预期的盈利,却大量占用核心业务产生的现金流,拖垮了原来的核心业务。企业在确定目标企业时,首先应保证企业本身有充裕、持续的现金流,即使有银行借款的支撑,企业自身所产生的现金流也必须足以支付银行借款的利息。为了降低并购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损失,并购方在选择并购目标企业时,更需要对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进行审慎的调查与评估,从中发现对企业有利和不利的情况,尤其要注意对一些可能限制并购进行的政府行为、政策法规等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具体从外部环境看,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有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社会等因素;从内部情况看,要重点观察目标企业的资产质量、或有负债、盈利能力及市场前景等。在并购之前,应通过严格的调查分析,择最适合并购的企业,制定一套可行的并购策略。
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也是并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同业市值比较法、市场价格法和清算价值法等,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是否存续以及并购企业掌握的信息等因素来决定FI标企业估价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并购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定价模型确定并购价格,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评估结果进行相互印证,也可以将运用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在该区间内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二)合理确定借款额度
前已述及,企业并购的成本主要包括收购成本、运行成本和并购后的整合成本,企业在确定所需借款额度的时,首先应考虑自有资金数量,在保证企业持续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同时综合考虑企业所享有的银行信用额度、银行的贷款政策、利率条件及其波动情况、预期的经济景气度、通货膨胀水平等,还应了解国家是否具有相应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补贴等,合理确定所需的借款额度。
(三)合理确定借款银行
就不同银行的贷款政策而言,不同的银行对贷款风险管理有不同的规定。不同的银行在风险偏好、贷款限制、资本实力、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提供的咨询服务水平方面都会有较大差异。企业在确定借款银行时应尽量选择资本实力雄厚,规模较大,富有开拓性、敢于承担风险,而且与企业业务往来频繁、_戈系亲密并能给企业提供大力支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的银行。同时还要参考不同银行之间提供的咨询和服务的水平,尽可能选择借款利率较低的银行。
(四)制定弹性的财务安排
企业应该制定弹性的财务计划,首先,企业应该做好财务预算,将各项主要的财务指标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企业的偿侦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赢利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经营及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等。其次,企业要重视信用记录以及与银行的关系,良好的信用记录有助于增进银行对企业的信任,而企业在确立主办银行之后,要经常与银行信贷人员沟通,主动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企业与银行沟通越充分,银行对企业的情况越了解,信息越对称,企业就更可能获得银行的授信。
(五)并购后进行快速有效的整合
企业并购之后,将面临着一个长期、持续的整合过程,而且,企业在并购后的很长一段时问内,都要面临长期的还本付息风险。企业在进行整合之前就应将整合成本予以量化,并纳入预算管理体系,防止因整合成本过高而造成整合财务风险。在并购完成之后,应进行快速有效的整合,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就是谋求协同效应,即获取“1+1>2”的效果,但是“1+1>2”的前提是并购后企业必须进行有效整合,而且,这种整合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资产与生产整合、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整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