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自动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3: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自动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自动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双语教学;挑战;英语

作为南京邮电大学于2011年启动的“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自2012年起同步在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模式识别”开展双语教学,将英语工具应用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在专业英语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世纪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自动化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专业,且各专业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因此,如果自动化专业能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就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则必将在保证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有利地促进双语教学自身的持续良性发展。具体来说,自动化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作为基础外语教学的有效外延,双语教学将有助于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大幅提升,有利于本科毕业论文或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外文资料的查阅与新颖思想的借鉴。

2.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将有助于学生在专业英语知识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同时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及时、快速地掌握国外最新的模式识别技术。

3.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充分理解、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精华内容,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双语教学的开展,将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经济生产提供坚实基础,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本课程在双语教学实施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双语教材的选择、教学语言的选择、教学组织的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取等方面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下面,我结合“模式识别”双语教学工作开展以来的心得体会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双语教材的选择

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主旨在于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精华内容,学习国外学者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风气和开展工程实践的务实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基础上:(1)教材内容应能大体覆盖模式识别课程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2)教材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气息,反映模式识别领域最新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3)教材内容必须具备通俗的英语表达形式,我们选择了在国内外几十所大学都采用的由希腊雅典大学信息系教授西奥多里德斯编著的英文原版教材《模式识别》(第四版)作为主要教材,并推荐其他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教材。

2.教学语言的选择

在本次双语教学模式中,我们选择以中文为主的授课形式,其间涉及模式识别领域专业术语时则穿插英文讲解。课后习题采用英文方式,目前暂允许学生用中文答题,但倡导学生用英文完成。考试试题以英文形式出现,答卷用中英文方式均可。

3.教学组织的形式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以下两种组织方法:(1)试点班,这也是其他学院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按照学习成绩和个人意愿成立“考研班”,且仅对“考研班”进行双语教学。由于学生间英语水平相差不大,因此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但同时受益学生人数相对有限,学生意向选择缺乏一定的自主性。(2)开设选修课,这也是我院在2012年采用的方式。依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学习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双语课程,这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能力有限,收获不大。依据第四章的教学效果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采用选修课方法实施双语教学更为适合我们学院目前现状,可行性更高。

4.教学方法的选取

在借鉴其他院校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结合模式识别课程的自身特点,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结合:

(1)传统板书形式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法。

(2)中英文授课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法。

(3)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法。

三、双语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资料查阅、外语培训、观摩学习、课件制作),我们在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2009级本科生和2010级研究生中同时开展了模式识别课程的双语教学。2012年春季的双语课程结束后,我们对模式识别课程双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23份,最后回收了109份, 占总人数的88.62%。详细的调查结果见表1。

表1:模式识别课程双语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开展的模式识别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认可,学生们倾向于中英文相结合的授课形式。

四、结束语

对高校而言,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实践,这意味着其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信息学科的核心内容与前沿信息的触摸和理解;有利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借鉴,同时还有助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以及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我们虽然在模式识别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例如,由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他们在理解英文形式的教材内容和电子教案时出现差异,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的情况。此外,由于目前的双语教学教材是直接选用国外教材,我们考虑将根据实际情况,对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进行提炼,自主编写适合我院学生的双语教学教材,相信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及时总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工作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姚舜才、樊旭梅,《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2005,21

2.蹇红梅,《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8,26

3.吴泽、王武、葛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9

第2篇

oracle论文参考文献:

[1]殷泰晖,李帅.基于TNS协议的Oracle数据库安全性改进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02):193-196.

[2]孙钟安.大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的优化设计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0):4644-4645.

[3]于淑云,马继军.ORACLE数据库安全问题探析与应对策略[J].软件导刊,2010(12):147-149.

[4]肖飞,黄正东,王光华,郭雪清.JAVA存储过程在Oracle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03):18.

[5]魏亚楠,宋义秋.Oracle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优化[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8):204-206、222.

[6]曹新志,沈君姝,郭辉,等.Oracle数据库在PACS/RIS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07):35-37.

[7]彭小斌,张文峰,林根深.ORACLE数据库并发访问控制机制及访问冲突的解决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01):44-45、14.

[8]付强,王春平.基于半实物仿真的半自动跟踪技术开发平台[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08):69-70、80.

[9]孔银昌,夏跃伟,刘兰兰,等.Oracle数据库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术,2012,31(03):190-192.

[10]梁树杰,黄旭彬.Oracle数据库维护中自动跟踪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科技,2014,27(10):61-63.

[11]刘哲.基于Oracle数据库系统的优化与性能调整研究[J].绿色科技,2015,05:283-284+287.

[12]胡铁峰.浅议如何调整优化Oracle9i数据库的性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86.

oracle论文参考文献:

[1]段桂芹.基于DBA岗位需求的高职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2).

[2]李秀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

[3]周溢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探讨[J].软件,2012(4).

[4]任淑美.《大型数据库系统Oracle应用开发》课程实训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5]龚晓君.基于行动导向的Oracle课程教学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1(6).

oracle论文参考文献:

[1]魏永丰,刘立月.异构数据库系统中的Oracle与SQLServer数据共享技术[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1):92?94.

[2]郭东恩,沈燕.Oracle透明网关技术实现异构数据库互连[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21(9):58?59.

[3]蓝永健.利用Oracle透明网关技术进行系统整合的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92?96.

[4]OracleCorporation.Oracle11gdatabasedocumentation:gatewayforSQLserveruser’sguide,11grelease2[R].California,USA:OracleCorporation,2009.

[5]OracleCorporation.Oracle11gdatabasedocumentation:textapplicationdeveloper’sguide11gRelease2[R].California,USA:OracleCorporation,2009.

[6]OracleCorporation.Oracle11gadocumentation:textreference[R].California,USA:OracleCorporation,2009.

[7]熊志辉,王德鑫,王炜,等.基于Oracle的多权限多格式文档组织与检索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8,28(9):2407?2409.

[8]朱松岩,叶华平,李生林,等.基于多层授权体制的档案全文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5,21(1):57?60.

[9]李瑞丽,钱皓,黄以凯.基于Oracle大数据的全文检索技术研究与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13,29(1):18?21.

[10]李尚初.Oracle的全文检索技术[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5(4):92?95.

[11]OracleCorporation.Oracle11gdatabasedocumentation:performancetuningguide[R].California,USA:OracleCorporation,2009.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动化;遴选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卓越计划”的全称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在面对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下,教育部于2010年6月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的重要改革项目。2011年中国计量大学作为第二批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名单的高校,相继有“自动化”“产品质量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本文将以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的运行情况,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选拔与管理,为学生遴选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卓越计划”特点与要求

“卓越计划”具备三个鲜明的特点,包括让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依据国家政策和标准培养人才以及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这就对学生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学生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对工程实践、工程创新与研究有较强的兴趣等要求。学校需要制订适应于学校与专业优势特色的标准课程,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完善建设教师队伍,增加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将工程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并逐步面向世界。

三、“卓越计划”学生遴选与管理现状

“卓越计划”学生遴选目的是提高生源质量,从“卓越计划”试点实施以来,许多专家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原则制订了众多遴选方案,一类如张安富鼓励高考中成绩优异学生报考“卓越计划”专业[2]。对于试点专业生源,可采取高考录取时以提前批次统一招收,或者向全校各类专业,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选拔。另一类如林健提出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积极鼓励“卓越计划”学生选拔来源应具有多样性,包括从校内各个专业中进行遴选,通过加强宣传与跟进配套政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参与选拔;本科层次学生的遴选主要通过高考录取、校内双向选择、自主招生等途径。在遴选实施方案中,因招生时段的不同,主要分为采用高考录取时招生、在新生入学后二次招生两种。上述两种主流招生遴选方案各有其优缺点,但在浙江省普遍采用新生入学后的二次招生,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

“卓越计划”的管理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在传统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管理组织、教育体系上;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传统教育管理M织,主要以高校为主体组织,企业参与培养过程占比小;传统教育体系方面,其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四、学生遴选的探索与实践

1.学生遴选组织框架

为确保“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工作组由院长、教学分管副院长和专业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与修订事宜,同时负责试点专业学生选拔与管理,积极组织校内外教学活动,对接校企联合培养。根据自动化专业优势特色,给出了“卓越计划”实施修订意见,在这个组织框架下,成立了“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必修课、学科选修课改革子项目组,强化实验室课程建设,增进校企联合与引进企业导师等事宜。

2.学生遴选程序

针对“卓越计划”的特点与要求,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意见与因素下,经过机电工程学院“卓越计划”工作组的多次会谈,确定了新生入学二次遴选招生的具体程序,包括进行新生宣讲会,令学生全面了解“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向与目标;接着采用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笔试,然后根据比例确定入围面试的名单,经过面试后对入围复试的所有学生进行综合排名,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该办法在我校2014级“自动化”专业已经实施。2014年,我校“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从2014级356名学生中,采取学生自愿申请、学校择优选拔的方式遴选出了“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试点班25人。

五、学生管理的考核与改革

1.评价考核方式

遴选入“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学习并进行评价考核,学生管理由学生处、教务处及相关学院等部门协调分工与管理。“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应严格按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由于“卓越计划”学生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分为校内学习(3年)和企业学习(1年)两个培养阶段。“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不仅是校内的优势专业,并且在与同类院校的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因此,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要服从企业管理规定,企业也将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进行评价和考核。

同时,“卓越计划”学生具有退出机制,若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绩累计挂科两门以上,或在企业学习阶段因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造成责任事故等情况,该学生将被退出试点班。

2.教学管理创新与改革

“卓越计划”教学管理模式需要创新与改革,在教学管理思想上,应重视以人为本的观点,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应建立起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树立面向工程实践的教育新观念。在教学管理组织上,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需担负至少一年的学生培养任务,应逐渐让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构建出高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与负责的教学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体系上,应建立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推动我国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六、结论

总之,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及其对学生和学校的要求,针对试点高校及专业招生遴选与管理方面的现状,以提升生源质量为目的,有机结合中国计量大学自动化专业优势特色,采用入学后二次遴选招生“卓越计划”学生,同时对学生选拔过程,教学管理的评价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为学生遴选与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民航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79-02

一、引言

自动化专业英语是为了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所学领域英语文献和资料的阅读能力,及在未来工作环境中需要的英语表达能力而开设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向专业更高层次发展,尤其对今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教学内容范围广是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点,它涵盖了大学期间多门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内容。对于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普通的自动化专业英语常常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自动化专业英语作为一门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业词汇特别多;语言特上多采用论证说明的表达手法,语句中多使用被动句、各类从句,并且句子较长、较散。这使文章阅读起来晦涩困难。另外,自动化英语属于严肃的书面语体。语言严谨周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并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1][2]。基于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性,课程主要侧重于阅读、词汇,偏重书面化,因此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很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对民航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一些观点用来探讨。

二、教学的现状

民航大学自动化专业英语是在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36学时,选用的教材是由王宏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共有6个部分,30个单元的内容[3]。专业英语时间点的设置是这门课程首先面对的问题。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上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也仅仅是《电路》。然而,《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中涵盖了自动化方向的很多课程,其中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电力拖动”这些正在学的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这些还未学的内容。这使得教师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讲解。自动化专业涉及到的专业发展方向非常广泛,如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网络化与信息化控制等,如果只是单纯的单词和句子的罗列就失去了专业英语的意义。但是,如果教师讲解学生未学知识的话,就又会触及课时的问题,自动化专业英语“信息量大,内容超前和绝对课时少”的问题就尤为明显。教材的局限也是这门课程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们所用的非民航类的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科书当中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到民航领域中使用的专有词汇,而这些词汇又是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须掌握的东西。所学内容与未来实际工作相脱节的情况也导致了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用贴近行业背景的教材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式上,根据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师采用的多为“词汇讲解+翻译”或“段落讲解+翻译”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较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控制教学进度,但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训练[4][5]。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重复学习、做无用功的想法,使得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形式,类似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英语教学的普遍规律。

三、教学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扩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未来从事工作的行业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内容。中国民航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机场电气、自动控制及信息技术领域知识,具备较强的机场设备开发和维修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及电气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过培训后直接参与飞机的维修。从总体就业情况来看,机务维修人员大都接触的是与国际化接轨的管理和操作模式,他们就不可避免地与专业的英语文献、工卡、手册零距离接触,甚至需要英文的写作和与外方工作人员的直接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应当具备一定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讲解控制理论和其他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的相关内容外,还要安排学时让学生接触未在教材中体现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常打交道的内容,例如常用的维修手册和工卡内容等。然而这就会面临在本来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增加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体呢?这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内容。

2.教学模式的更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内容多,课时少”的尴尬境地。“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课下阅读、理解为主,而以课堂上教师讲解为辅。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内容设置作业,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前布置的作业,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查阅网上数据库的形式查找答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可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上交作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保证。另外,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适时补充一些反映所讲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的英文文献,包括民航专业学术论文,设备使用说明书。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英文文献,教师在文献中提炼几个问题进行提问并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对文献的阅读、理解、讨论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掌握了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7]。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阅读课文,相关文献,在课上通过PPT用英语讲解,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问的方式。通过上述课堂实践观察发现学生对内容的学习由于自身参与性的提高变得积极起来,课堂气氛和效果也有所提高;通过考试成绩来看,学生有了平时的练习,对考试当中的大篇幅翻译能力也有所进步。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单纯地灌输知识点,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这种教学方式革新的核心内容,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手段上,除了采用传统教具外,还需要结合多媒体。要学习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把较难理解的内容和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视频剪辑等手段表达出来。这既锻炼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如果能够请相关企业的外籍工程师选择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一些知识进行讲解,就会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考核方式的变化。专业英语是在专业领域上的一种实用工具,实现它的工具性能和可操作性是这门课程的诉求。因此,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在期末笔试卷考的基础上参考学生平时课堂的参与性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判断,另一方面也会无形中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民用航空是我们国家现在十分重视的行业,民航人才是推动民航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作为培养民航未来人才的专业本科院校更应当遵循民航特点进行教学。在特殊专业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更应该突出“以专业背景为指导方向,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为理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主要指导和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外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工作中应用知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樊萍,陈莲珍.浅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工I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

[2]刘怡.电子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

[3]王宏文.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李文娟,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探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7).

[5]李峰,佟春生.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第5篇

【关键词】自动化 机械化 实际运用

一、自动化

采用自动化的这项技术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恶劣的、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这样能够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魄力。所以说自动化是工业方面、农业方面、国防方面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最显著的标志。

二、机械化

机械化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运用电力或其他的动力来驱动机械设备从而代手工劳动进行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现代的机械化生产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最基本的起点,所以,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基点,使得机械化运用到生产生活中。

三、自动化、机械化要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对人类实际生产的影响是自动化技术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自动化与机械的技术研究、应用、推广主要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生产,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将产生深远而不容忽视的影响。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办公室的自动化能够极大地提高社会的生产率和大家的工作效率,还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加速加强社会的产业结构变革和社会的信息化的过程。自动化与机械的运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过程的自动化与机械在生产中

过程的自动化与机械在实际的生产中,表现在石油的炼制和化工等工业体系当中。在石油的炼制中,运用自动化与机械,可以提高石油的生产效率,减少人力的投入,节省了成本。在化工中自动化与机械可以减少对人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机械制造的自动化

这是机械化与自动控制相结合的结果,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加上信息化的管理、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于是就出现了采用计算机集成的制造系统。这就方便了我们的生产。

(三)管理的自动化

工厂或事业单位实现业务管理的自动化,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技术,涉及电子计算机、通信系统与控制。这种管理的自动化,使得生产更加方便,更加准确。能够准确的检查出生产过程的失误。

(四)自动化与机械在实际的生活中

无论身处何时何处,自动化的技术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生活中用的手机、电视、电脑等等都是自动化与机械的产物。这些自动化机械的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而且节省了我们许多时间,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在现代的生活中,人们已经离不开自动化与机械了。这些自动化的产品主要是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还有网络技术等集中在一个产品上,达到了产品的功能自动化,这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自动化产品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大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就充分说明了自动化和机械化的运用,比如公交车的车门还有经常使用的电梯等等,人们逐渐适应了这种自动化机械化产品产品带来的便利。此外自动化产品的发展都与计算机的发展相配套,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自动化的产品发展会更加的智能化,从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力更大。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就很好的解决了节奏快的问题,有效的缓解生产的压力。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四、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自动化机械化的产品不能随着提高,就会被淘汰,所以,我国如果想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占有领先的地位,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进行自动化机械化的创新,因为创新始终是立身的根本,它能给新的发展注入新的新鲜的血液,自动化机械化技术在我国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更多的自动化人才来完成这一使命。使我国真正地进入到全自动化机械的社会,并普及到每个行业、家庭中这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五、结束语

总之,自动化与机械在现代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和人们生活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人们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会运用自动化与机械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自动化与机械的工业,重视在这个领域的开拓和创新,在未来,世界会变为自动化与机械领导的高速型的社会,自动化与机械使得教育、生产、工业、农业等行业节省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自动化与机械源于生产生活,同时生产生活离不开自动化。

参考文献:

[1]谭伟贤.生活中的自动化技术.自动化博览 1989,2:28

[2]张秩瑞浅谈电气自动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作用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技博览2010,18:232

[3]王桂增.自动化与社会生活 南京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学科概论.2005

[4]李伟强 李栋 白耀慧 龚晶 柴炳荣.家庭自动化系统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第6篇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型

作者简介:吴复霞(1979-),女,山东定陶人,南京邮电大学电气工程系,讲师;张腾飞(1980-),男,河南商丘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00508JX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64-02

电气学科是一个以电气系统为对象、信息科学为纽带、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交叉性学科。电气类人才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创新之根源于实践,为培养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其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多方面地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应不断研究与实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新型的实验教学环境。

一、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以往的实验教学过分依赖于理论课程,绝大多数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性教学多停留在分散而独立地验证某个概念、理论、方法的层次上。这些实验多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插接线程序,不需动脑,按照操作规程就能完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传统实验室多以课程或专业方向为单位,各实验间无关联,只完成对特定课程或专业方向的相关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没有知识系统化的环节,造成学生掌握知识零散,与现实差距大,不利于学生课程的系统化学习。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创新型的电气专业人才,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因为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融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1.构建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有两个电气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学院依据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按照个性化、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通过分析、论证构建了新型的电气工程学科大类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环节从过去的“辅助”地位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把各类实践类课程进行系统化的连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变单纯以课程为基础设置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创新培养”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实践训练、科技创新”四个训练模块,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连续不断、分层递进式的强化培养(大一、大二学年对应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教育,初步实现实践技能培养;大三、大四学年对应综合训练以及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强化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实验为单元、课程组实验及课程设计为模块、课程组为系列、专业方向为系统,通讯网络为纽带。各实践环节体现在基础层(电路、电子、信号处理、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电力系统基础等)、提高层(相应的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研究与创新层(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三个层次,能完成电气工程学科的培养方案要求。体系包括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是一个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化实践教学方案。开设的实验在满足课程教学要求的同时,还按专业方向、学科方向及其发展形成系列和系统,学生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体会到专业基础各门课程之间、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的关系与衔接,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更新实验内容和实验平台

依据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加强基础、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增强活力、扩大开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的总体思路,在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中已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大型、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型实验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根据教学内容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多种实验教学方法、手段。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构建体现“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实践训练、科技创新”四个训练模块的实验平台,连续不断、分层递进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突出实践创新活动的导向性、趣味性、开放性及综合性,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和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探索和努力培养优秀的新能源发电与控制领域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

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1.推出立体化、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立体化表现在实验内容多层次,实验设置多模块,实验手段多样化。在以上体系中,既有简单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使理论教学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有难度较大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与实际能力相符的实验项目。

开放性表现在各实验室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全方位开放,即实验内容、实验场所、实验时间的开放。近五年来,实验教学中心利用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自拟实验、开放实验项目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形式实现了实验内容的开放;结合研究生助教和本科生助管制度,形成了实验室专职老师、专业教师、研究生、勤工助学本科生相结合的实验室指导与管理队伍,实现了实验场所和实验时间的开放。该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与有效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与创新能力。

2.“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互动、互促”的闭环机制

依托南京邮电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建设,通过科学研究提升水平、壮大实力、促进教学;科研成果与研究工作为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源泉;丰富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选题背景,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真题真做提供保障;学生在创新实践与助研过程中激发兴趣、锻炼能力;教师在理论教学、创新实践指导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相长、实践创新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了以科研提升教学、通过教学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科研的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协调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了“教学、实践、科研互动、互促、同步相长”的特色之路。

3.虚拟仿真与类工业化系统相结合的实验教学

采用了仿真验证与实体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江苏省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现有实验基础上,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实验资源,已建设成三个虚拟仿真实验子平台:可再生能源并网控制虚拟仿真平台、微电网运行控制虚拟仿真平台和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虚拟仿真平台。学生基于实验室提供的仿真平台,采用仿真工具搭建虚拟实验对象,验证实验原理,熟悉实验过程;根据仿真实验结果,完成对基于物理实验平台的实体对象的实验操作。

实验教学中心自主开发设计建成的电气信息综合实验系统,以高性能DSP为控制核心,以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大功率三联交流机组、二联直流无刷电动机组为控制对象,配有各种测量仪表、转矩转速传感器及显示仪。以工业以太网为基础,通过配置上位机即可完成组网,构成工业电气DCS系统,通过预先设定的通信协议实现远程监视与控制。

三、实验教学改革成效

实验中心先后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分别为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与信息处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省级“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网评成绩优异被作为优秀示范代表确定为实地考察验收对象,并取得了网上评议和实地考察双优秀的佳绩。将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整合在一起,构建了自动化、电子信息、仪器、电气4个专业类资源融合的实验教学中心支撑体系,实现了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的共享。

近年来,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学做合一、研创结合,自动化创新人才“闭环”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以生为本,创新管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团队获校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我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0年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荣获江苏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基于机器人创新活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依托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近三年来共获得校级重点和省级STITP创新项目近100项,学生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在国际、全国、省级各类主题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结论

电气类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构建了满足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推动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应用

教育有三个层次: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怎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客观的人;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创造的人。传统教育教学大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许多学生反映在学完课程后,觉得学了许多东西,又似乎什么也不会,不知道所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其原因在于传授式教学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且传授的知识仅在“是什么”的层次上,至于为什么,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能解决什么问题则很少顾及。

自动化学科发展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交叉性,结合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我们可确定自动化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1],通过专业基础课的精品化建设(建成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各1门)推动专业系列课程向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储蓄工具,而是要使之成为有知识的人,而且要使之深化至上述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使之成为会思考、善探索、能创新的人。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建立探究式教学法,实施互动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巧妙地设疑、布疑,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探索、研究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上来。学生带着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和疑问,回到课堂学习,教师从自身参与的实际科研项目、指导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分类提炼出典型的专业技术问题,不断扮演“导演”的角色,以问题引领教学内容,注意发掘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把活跃在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2以问题为中心激疑、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就要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 其思想源泉是以“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为内核的求异思维。根据创新思维求异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怀疑精神[2]。为了使学生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突破书本设定的知识逻辑框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问题:分析书本上的方法是否正确,各个结论之间是否有矛盾;结合实践教学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结论的适用条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劣。

1.3科学地释疑、解疑,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创造各种鼓励学生探求知识的环境和条件,另外,还要不失时机地将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全面探索和研究问题,这有益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拓宽,从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上讲台,对于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前布置一些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整理思路,以便让他们在下次课上先行讲解,教师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加以引导,同时,将知识点加以延伸。这可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实行探究性教学模式,教师是专业知识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建构的主体。通过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强化学习、思考、创新、合作和表达能力。这种模式不但教给学生各门课程的知识,还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使之获得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从而推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2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两个课堂的良性互动

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其关键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有效融合,其难点在于相互渗透的密切性、实施过程的长期性、参与对象的广泛性[3]。学院一直重视两个课堂的有效融合,从制度、管理、人员、经费等各方面建立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长效机制,保证学科竞赛深入持久开展,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2.1组建稳定的“双肩挑”型的指导教师队伍,是促进两个课堂融合的催化剂

学院将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专业课程一线教师组成稳定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教师队伍,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肩挑”的形式,促进两个课堂互容互通。一方面,教师将“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创新素质”的思路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实际科研项目开发中的体会和技术、指导学科竞赛的重点难点解析穿插在课堂授课内容中,丰富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结合课程内容布置带有研究性质的习题、提供开放式实验;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适时恰当地告诉他们如何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

2.2落实专职人员管理负责制,搭起两个课堂之间的桥梁

学院设置专人负责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实施和总结工作。将学生在活动中的情况、竞赛的重要信息反馈到各专业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竞赛的需要组织有经验和特长的教师或研究生开设专题辅导讲座。分阶段对活动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对成功案例进行经验交流,并在全院进行推广。定期联系并组织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日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基地情况,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实现两个课堂的良好沟通。

2.3提高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是两个课堂融合的源动力

学院充分利用机器人系统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天然平台提高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因为机器人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需要多学科人才组成团队解决复杂问题,机器人创新实验基地通过与“机器人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结合,在开展一般性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机器人知识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使优秀的人才接触更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通过机器人足球研讨班模式开展精英教育。

由于学院有校级机器人创新实验基地、控制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自动化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所以,学生有条件组织、成立重庆大学机器人爱好者协会、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分会,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让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学生走上讲台,将第二课堂的体会和收获回馈到第一课堂,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

2.4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两个课堂融合的载体

大学生学科竞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该环节让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立体化,实现知行合一,缩短了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成才及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4]。

2002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以“服务全校学生,培养一流的机器人人才,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将重庆大学建设成为西部智能机器人人才培养的桥头堡”为宗旨,学院成立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基地,并面向全校相关学院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多次组队参加CCTV机器人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先后获奖十多项。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学院已经建立了颇有实力的机器人研究团队,有能力设计制作微型、中型自主和类人型足球机器人,从机械、传感器、电路、算法、软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自主设计,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探索机器人教学模式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验基地还组织学生参与“重庆大学科技创新年”、“海峡两岸机器人学术交流”和“面向中学生的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展示重大学生的创新实力。

2005年全国“挑战杯”飞利浦科技多米诺大赛,学院4位同学与其他学院同学齐心协力,赢得全国总冠军。学院的科技作品“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和学院同学负责的“机械手臂”作为首发关口,为整个设计方案的顺利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在场专家和裁判的一致好评。专家组组长高度评价其设计思想体现了重庆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养。

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中,重庆大学自动化“速”队在众多参赛队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两项大奖,此次大赛有全国5大赛区130余所高校的240多支队伍参赛,共有76支优胜队从分赛区预赛中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2008年重庆大学自动化“速”队再次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智能汽车竞赛是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技术为背景,涵盖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科技创意性比赛,这项比赛加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它也促进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2.5完善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两个课堂融合的剂

学院建立了各种奖学金激励机制,在院内,针对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和集体,同时在学生的各种评优、推免研究生环节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制定针对教师的教学奖励办法,对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综上所述,两个课堂互动融合的机制如图2所示。

3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成效显著

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各大机器人赛事中,屡获佳绩,获1项冠军、4项亚军、2项季军、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3项三等奖。获“飞思卡尔”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在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在“挑战杯”飞利浦科技多米诺大赛总决赛中获得总冠军。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美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3项。获得2007年、2008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3项、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26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重庆赛区本科组一等奖3项。

学院多次荣获学校授予的“学生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奖”,学院科协被学校评为“先进学院科协”,学院举办的“自动化学院系列科技培训”活动被学校评为“十佳活动”。学院多名学生被评为重庆市“科技学术创新先进个人”,被学校评为“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由于学院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高度重视,在执行第一课堂培养计划、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通过第二课堂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注重学生创新、交流、组织等能力的锻炼,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在人才竞争中优势突出。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4结语

学院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着眼,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教师的双重身份和学生在两个课堂的贯通学习,让两个课堂进行实质性的有效融合,这是素质教育思想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加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两个课堂中推广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会思考、善探索、能创新的人,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构建了既满足大众化教育的需要,又考虑精英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动手能力的基础性、专业能力的综合性、竞争能力的创新性的基本思路与特点,充分考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分化,在同一层次上的人才出现多样化的需求,给学生个性发展预留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通过教育思想的“五个转变”,即从狭窄的专业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转变;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转变;从单纯的科学教育向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的全面育人观转变,实现自动化工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申功璋. 自动化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101-105.

[2] 陈玮,曾岳南,廉迎战. 自动化专业的定位、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5-6.

[3] 张艳,黄乾贵. 用系统论思想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创新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91-93.

[4] 刘志明.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3(9):10-13.

Application of Inquiry Learning in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LI Nan, HUANG Qin, SUN Yue, SHI Ying

(Automation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第8篇

关键词 研究生;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25-02

1 前言

教育部于2009年起,为了增强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研究生培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和比例[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宗旨在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在国家某一工业技术领域中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相较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加入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环节,这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较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证为国家提供全面的应用型高素质型人才,是高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必须思考的问题。

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之一在于“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本文针对华北电力大学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行业特色和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具有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优势,通过建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进行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探索。

2 专业型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宗旨,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局限于专业所限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而是要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2-3]。华北电力大学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目前存在以下突出矛盾。

偏学术化严重,实践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时间较短,教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宗旨研究不够深入,在课程教学和指导专业硕士生方法上依然沿用学术型硕士的指导方式,教学模式偏学术化,无法达到实践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目的。

校外实践环节与专业理论无法紧密耦合 目前控制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仍较多地依附于传统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具有明显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由于高校中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学生选择自己求职于校外企业实习来弥补学校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教学的缺陷[4-5]。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发挥需要建立在校内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水平,在校外企业中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内容不完全与所学专业相符,将导致实际应用与理论脱节,无法通过实践环节验证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 基于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提升实践环节教学水平,针对华北电力大学控制领域相关学科具有电力生成过程控制的行业特色,同时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又是拥有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授权的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机构,结合学科优势和行业优势,建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校内实践课程,探索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的专业型研究生校内实践教学改革新方法。

课程体系建设

1)明确课程定位。该课程以促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突出华北电力大学电力控制的专业特色,依托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下属、由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ASEA)中心授权成立的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培训中心的自动化实际技能操作测试平台,开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该课程专门面向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具备电力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双重优点。

2)课程内容建设。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具有电力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控制工程领域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厂控制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依托华北电力大学ASEA培训中心建立的以过程控制实验室、现场总线实验室、顺序控制实验室为核心的多个技能培训及测试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两大部分。理论培训包括自动化系统工程师需要掌握的专门理论、火电厂控制系统相关知识介绍;技能培训包括:人机界面组态(HMI)技能培训、分散控制系统(DCS)技能培训、可编程逻辑控制(PLC)技能培训、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技能培训等实际操作训练。学生接受到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同步进行,达到实践教学促进理论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成果的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提升实践能力。

3)来自产学研结合的实际操做案例。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具备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编教材,教材中学生实际操作的案例均来自产学研结合中发现的电力生成过程的工程问题,并针对不同实际操作装置,配备相应的专用光盘软件,便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创新。从人机界面组态(HMI)技能实操平台的数据库连接及工艺流程参数的显示,分散控制系统实操平台的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的组态及水位的PID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实操平台的火电厂化学水处理逻辑控制,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操平台的现场总线智能变送器、执行器和控制对象组成的实际测试系统,上述丰富的工程案例及现场中真实的实际工程装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技能、操作能力提升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习实践平台。

课程收益

1)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行业特色。华北电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将在电力生产及相关能源领域就业。该课程是非火电厂控制专业研究生了解火电厂现有控制技术的一个最佳平台,尤其对外校、外专业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生来说,通过培训可以深入了解火电厂控制设备、系统及运行操作相关知识,进而弥补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为后续的研究生论文开展和应聘工作搭建较好的电力过程控制知识框架。

2)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职业背景特征比较明显。通过该课程的建设,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在校学习期间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提高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学生也可利用该平台学习的内容,申请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3)节省教育资源。利用职业资格认证平台进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减少了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大大节约了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教育成本,使学生既掌握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从事自动相关专业的职业素质,起到兼具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同时提升的作用。

4 结语

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学位硕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控制工程专业学位实际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校内实践课程,提供了结合行业特色和提升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案例。

参考文献

[1]李彦文,莫测辉,李红,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5):144-147.

[2]李学艺,钟佩思,颜凤.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70-171.

[3]初旭新,乔俊飞,刘赵淼.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4-15.

[4]王军,段长青,石英,等.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基地+工厂”培养模式探索:以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实践基地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第9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模式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理工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自2014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推进和发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六所北方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但同时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制约着联合毕业设计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总结和思考尤为重要。

一、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以参加联合毕设的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在2015年首次参加联合毕设,对于学生的选择都是学院指定,没有通过学生申报和筛选,所以学生的覆盖面和积极性相对差些。在第二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该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过学生自由申报,学院筛选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除了遴选出若干优秀大四学生参加本年度的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还鼓励大三的学生提前参与到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当中去。采取这种方式的联合毕业设计既可保证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际课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确保多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来自企业,也可以合作开发。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这种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定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创新性。在确定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后,出题教师要及时与各校沟通,将学生论文题目及摘要大纲、建筑图纸等发给各校,以保证各校的指导教师及其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足够了解。学生在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与出题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便更好的完善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因此,对联合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充分的探讨,尽早确定题目,保证题目的质量和数量,是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三、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评价这些参加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以及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果,使之与本校毕业设计环节相吻合是至关重要。通过三年的联合毕设实践经验,我们建立了一套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来衡量评价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中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开题汇报成绩、中期汇报成绩、最终答辩成绩、设计图纸质量、指导教师评价。针对指导教师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是否为出题教师、出题质量、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成绩。

四、通过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通过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建筑工程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在学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阶段,联合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相关学校,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设计能力和专业合作能力,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并完善,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刘胜荣 杨世忠 崔明辉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晓甦,曹宇薇,吴书霞,邹开.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3).

[2]张绢,李雪莲,黄薇,史增录.面向“卓越计划”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3]章瑾,朱欣尔,侯伟.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讨——以某大学实验楼工程改造设计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