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保护专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3: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保护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境保护专业论文

第1篇

根据市职称办工作部署,拟定于2012年9月召开我市环境保护专业工程师资格评审会,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2011年底在职在岗、符合省职称办有关规定和要求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用人单位订立聘用合同,现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

二、申报条件

申报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经考核称职(合格),可认定为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专业工作3年以上。

三、报送材料内容

1、省职称办统一下发的《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一式3份,用16K纸打印。

2、2011年环境保护专业资格评审申报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十份(表一)、(破格人员写明破格条款)用A3纸打印。

3、徐州市环境保护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一式二份(表二)。

4、任现职以来的年度考核表(报人事部门存入个人档案的)。

5、任助工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总结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个人简历;二是主要工作业绩及奖励情况;三是参加过何种再教育;四是主要的论文、论著等;五是申报何种技术资格及申报理由)。

6、有关学历证书、职称计算机合格证、获奖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书、继续教育证书。

7、任现职以来的公开发表作为第一作者的本专业论文、著作2篇(仅凭录用通知书不认可)。

8、申报人所在单位人事组织部门出具的公示证明。

9、按资格条款中的能力、业绩成果材料分类装订。

10、申报专业(环境科研、监测、工程、管理)力求准确,申报材料书写清晰工整。

11、凡破格晋升人员必须按评审条件中的破格条件严格掌握,写出破格依据(注明破格条件的第几条、第几项)并提供晋升材料(在任职期间必须有1次考核为“优秀”)。

12、近期两寸照片一张。

13、计算专业技术资格时间为2011年12月底。

14、报送材料的1、2、3项不用装订,其它材料必须按顺序装订成册。封面请贴好“徐州市环境保护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评审材料登记表(表三)。

四、其它事项及要求

1、报送材料中的复印件须经单位核实,盖章、经办人签名,并注明年月日。同时必须提供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和聘书及其它各类证书和业绩材料的原件以备审查。

2、如果发现有虚假行为的,取消当年的评审资格,两年内不允许参加技术资格评审。

3、符合申报条件人员,一律参加评委会组织的面试和答辩。面试、答辨未通过人员应视为不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当年不提交中评委会评审。

4、所学专业如不一致,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参加由相应专业技术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划定的选学科目(申报中级的,任选两门科目)的自学考试,合格后方可申报。

选学科目及考试课程为: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分析与监测、环境质量评价、工程制图、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环境化学、环保设备设计、环境法学。

5、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300元/人,其中工程师评审费200元/人、面试答辩及论文鉴定费100元/人,费用请交到市环保局财务审计处。材料接收之后费用一律不予退还。

第2篇

关键词: 植物保护 普通微生物学 课程分析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评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校的植物保护专业不仅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且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全面落实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应用型导向、产业导向、行业导向和专业导向,让毕业生切实面向产业、行业和专业生产一线需求。

植物保护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诊断和识别及综合治理等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预测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在科研院所、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014年实施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和普通微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而且将普通微生物学位列植保专业十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中。由此可见,普通微生物学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因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生产、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1]。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学主要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园艺、茶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在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通微生物学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课。相关先修课程包括高中时学习的《生物》,大学一年级已开设的《普通化学Ⅰ》、《有机化学Ⅲ》和《分析化学Ⅲ》。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相关知识体系[2],对普通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的生态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所帮助。已修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微生物课程中关于渗透压、化学消毒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普通微生物学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可做相应删减。普通微生物学跟同时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相关性更大。比如,《基础生物化学》中关于代谢途径的知识点是重点讲解内容[3],因此关于微生物代谢的知识点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可以简化讲解。《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关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的知识[4]。《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通过实验印证课堂内容,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学的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普通遗传学》、《农业植物病理学Ⅰ》、《农业植物病理学Ⅱ》、《植物化学保护Ⅰ》、《植物化学保护Ⅱ》、《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保专业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设计)》等。扎实的微生物知识可以为后续理论或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后续课程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普通微生物学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目标层次。首先,从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该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构造、类群、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和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其次,从能力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在素质目标层次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一本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和可读性强的基础课启蒙教材。本课程总计32学时,共2学分;每周2课时,每次2学时,历时8周。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教材略作删减和调整,比如,把教材关于传染与免疫的内容更换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如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农药等跟植物保护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节时,联系实际、多举例介绍该种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或保护作用。

总体上,本课程共计十章内容,具体安排是: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病毒和亚病毒因子(4学时);微生物营养和代谢(4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学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4学时);微生物生态(4学时);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4学时)。

四、学情分析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实施)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修满21门课程,课内学时数超过512个学时,平均周学时数为30.4个学时,因此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包括微生物营养类型、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加之本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记忆型知识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晦涩。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做笔记。但现代学生普遍对手机依赖性高,自控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跟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形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较为抽象。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

在课堂上,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以PPT多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PPT的呈现形式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图片、表格动画等,减少文字,并且讲解时做到先形象(图片、流程图、视频动画),后概念(文字);难点问题要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点讲解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结合,与教师自身经历、科研相结合,同时语言幽默生动,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先以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知识连贯性。课间放些微生物相关视频、歌曲,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绩占70分,平时占2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试卷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考勤主要通过不定期点名、课前提问等方式检查,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检查课堂笔记。

七、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学院组织相关领导、督导或同行随机听课,在监督的同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传授教学经验;其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意见、建议,教师快速、及时和高质量地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评教系统给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评教”、“以学评教”相结合。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课程分析,我们对植保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具体授课环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好普通微生物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产,高玲.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3篇

一化学污染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 

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浓度以及污染途径和方式有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在其中的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等。例如在英国多次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东京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米糠油多氯联苯污染事件等。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造成12.5万人中毒,6495人死亡,5万多人终身受害等等。环境污染的急性作用显现较快,影响明显,易于引起人们的重视。 

2慢性危害 

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小剂量长期作用于人体至一定程度,可以产生慢性中毒。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含量虽微,却可通过食物链以千倍或万倍以上的浓度在生物体内富集。人在这种受污染环境中生活数月、数年后可逐渐引起机体的慢性中毒,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的功能变化,使人群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慢性危害常常并不引人注意,而是日积月累,缓慢地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觉察,往往己为时过晚。如日本流行的“骨痛病”、“水俣病”,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 

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搞好环境保护,必须抓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保护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向人们提供一些知识,以便其在开发资源以满足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物质、文化需要时,可以对所有由此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所觉察和预见,并在开发活动中对此加以考虑,从而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有一个崭新的认识。第二,环境教育还应促进人们对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达的经济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是环境与经济统一的一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使工业产生的“三废”增多,从而加大对环境的压力,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并且,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虽然能使经济得到短期的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有害于人类的,因此,我们应该认清环境与经济的这种辩证关系,它实质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第三,环境保护教育还应该使人们认清经济、政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所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某个环境问题可能会对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产生影响,例如温室效应、酸雨等,它们的解决毫无疑问地会牵涉到政治因素。因此,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环境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从这种意义上讲,环境保护教育在建立改善环境的国际秩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环境保护教育应该使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意识到自己对保护环境所应负的责任。环境保护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它的这一目的。要使人们明白,任何个人和团体的活动都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意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中的责任。 

三我国环境保护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30多年来,在教育、环保等部门的努力下,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一是专业教育。一些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环境类的专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些专业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为环保事业输送了大量科技管理人才。二是岗位专业培训。面对环境系统不少人员专业面窄、知识老化等情况,开展成人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工作,提高了环保干部的素质。三是全日制学校的普及教育。在普通中小学中,强调把环境科学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近年来,也有不少地方开展课外环境保护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竞赛、论文、夏令营等形式,吸引了中小学生的参与。四是社会教育。环保部门通过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说,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专业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多层次人才结构培养体系。但是,不难看到,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环境保护教育面窄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对环境负有责任。由于体制原因,我国教育或环保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一些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不能有效地接受到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一些发达国家的公众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因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环境保护教育。 

2宜传力度不够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即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随时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各种公共媒介都负有宣传责任。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无论从宣传的广度与力度上都显得较薄弱。世界上公众环保素质高的国家,其政府都不遗余力地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电影、展览等新闻宣传媒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3决策层和领导者缺乏重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环境保护,很多人往往以为只是环保部门的责任,在企业中,厂长经理也只注意经济效益,很少考虑生态效益。所以应当提高领导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落实领导责任。 

四师范院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意义 

1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才素质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文化、道德、心理等素质外,环境意识应是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而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其中最主要一部分靠的是教师的传授,教师在讲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生产生活中有关的环境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师范院校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有助于环境教育体系的完善 

中国的环保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环境保护教育分为三部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的任务最重,如学校的环境保护教育能搞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能随之很快提高,而学校教育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环境保护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对整个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的完善有重要作用。 

3教师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教师的专门机构。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哪一代人的事,它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永恒主题,需要人们持续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就目前的情况看,环境保护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而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主战场又在大中小学。在中小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学教师有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是中小学搞好环境保护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院校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实施环境保护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4化学教育是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化学教师自觉地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育之中,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新内容。高师化学系承担着培养面向中等教育化学教师的重任,学生将来大部分将走向中学或其他相应的教育岗位,通过他们的教育将会影响一批又一批未来的化学及科技人才。 

中学化学教师应有较扎实的环保知识,这就要求在高师化学教育中增设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如环境化学、环保化工等,讲授环保的意义、污染的危害性、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工业废物的处理、现代环保新技术新方法等,把当今人们最关心的环境保护、能源问题等引入教学计划之中,这样既开拓了化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又教给了学生与化学专业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技能,以便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很好地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他们把保护环境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动,珍视环境与资源。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是百年大计,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师范院校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意义尤为重大,它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提高未来公民的环保素养,推动我国的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荣悌,赵广华.化学污染———破坏环境的元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践,朱青山,赵由才.环境教育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42-46. 

[4]邹淑珍.高等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4):39-40. 

第4篇

摘要《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进行探讨,以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学;实践技能;教学改革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科学应用农药来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的一门科学,它在农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掌握好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有利于提升植保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好地服务于农林业生产。但是,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探索,以促进《植物化学保护学》的教学改革。

1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一般学校教程都是先将理论课知识讲授完再上实验课,教学实习时再到田间实践。学生上理论课时没兴趣,上实验实习课时心中无数,抓不住要领,课后印象不深,难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2动手操作不够

传统实践教学的大部分内容由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课承担,且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以班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教师的讲解,按照实验指导,利用已准备好的仪器设备进行操作[1]。受实验条件及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等因素的限制,上实验课时学生看的多、做的少,影响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也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3教学实习模式过于陈旧

教学实习模式单一,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即实习前,指导教师讲述实习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以及报告格式等,学生按照设定的套路,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4实践教学管理、考核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过去往往因为依附于课程理论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管理标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管理不规范、不到位。实践教学应达到什么标准,如何去监督、执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

2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2.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

《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内容繁杂,涉及农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杂草学、环境保护学等多个学科,在有限的学时内,应保证所授内容的系统性[2]。同时,植物化学保护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能应用所学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新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虽然删除了一些相对陈旧的内容,但各地在种植结构、栽培制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针对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蔬菜、果树、花卉、草坪植保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特别要注重补充农业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前沿。另外,可对近年来当地植保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如频繁暴发的迁飞性害虫(如烟粉虱)、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如美国白蛾)等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及时了解农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掌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师、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堂面授为主要形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缺陷。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接受知识的效果较以前有显著提高。同时,实物图片及视频短片的运用也使学生对所讲和所学的内容有更为直接的感受,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图片和短片更有利于对案例的理解。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的间隙及课外时间,在实验室用DVD观看。除了购买相关的教学光盘外,还对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节目以及网络中相关的内容进行下载或录制,不断丰富教学音像素材。《植物化学保护学》自2005年确立为省级精品课程后,各章节课件均已上网,学生除可在课堂上学习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上网学习、进行自测或与任课老师在线交流。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和生动,也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该种教育形式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3.1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对实践性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对传统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如增加专业技能训练、开放实验室、改变教学实习方式、将开展毕业论文研究的时间提前等,逐步形成了由实验课、技能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组成的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课中,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中来;教学实习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实用性;毕业论文的立题必须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中的病虫灾害或者有关基础理论问题,充分反映学科及应用发展方向。

2.3.2成立植物保护技术实践兴趣小组,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植物保护专业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分别通过成立植物保护技术实践兴趣小组和专业技能训练来提高其实践技能。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3~5人)为单位,每1~2周到学校周围的农田、果园、苗圃及市内的公园等实践地点进行调查、记录、研究各种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采集植物病虫草害标本,并提出防治建议,或调查研究农药供销状况及农民使用农药情况。专业技能训练以课题组形式为载体进行组织安排,申报人(一般由3~5个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在导师指导下写课题申报书,经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在1年内完成其课题,课题结束时申报人写出书面报告给院系,汇报项目完成情况,专业技能训练的活动经费从教学经费中支出。兴趣小组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提早接触生产实际,加深其专业兴趣和对专业的了解,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对所授知识更易理解和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达到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其就业能力。

2.3.3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是学生理解课堂内容、验证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技能的一种途径,是把知识转变成能力的桥梁[3]。现行的“封闭型”实验课按课本上要求选择器材和方法进行实验,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验虽有益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但也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长期下去会给部分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解决现行实践教学中技能训练强度不够、学生独立操作时间相对较少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素养,开放了化保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验内容,如重复做实验课时结果不理想的实验、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设计实验、针对生产实际中问题开展的实验等。学生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后,鼓励其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及创新实践活动,以提高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变为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对于考研的同学,也可以借此机会使其对科研工作有一定了解,对以后攻读硕士研究生有很大帮助。

2.3.4制定可行的管理标准,严格实践教学考核。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是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完成培养目标的保障[4]。因此,应根据实践内容,按照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考核标准来考核各项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如为了检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进行考查,特别是那些每次离开实验室比较早的学生。对兴趣小组,根据其调查记录、采集制作的标本或工艺品、调查报告或总结等综合评定每个人的成绩,活动结束后按比例评出各级奖项,颁发证书及奖品予以鼓励。专业技能训练结项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所定标准进行严格评审,对结项报告优秀的,下一年继续进行项目申报时予以优先考虑。

21世纪,随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开放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综合化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应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把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合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参考文献

[1] 陈啸寅.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浅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0(5):38-39.

[2] 王开运.植物化学保护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业教育,2004,75(3):18-20.

第5篇

关键词:遗产保护;城市规划;文化线路: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2-47(5)

专家简介:阿尔伯特 博士 德国一级教授 著名遗产保护专家和遗产保护教育家

采访者:丁援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博士

2009年10月23日至26日,德国东部城市科特布斯天气阴沉气温初降,加上又是学生放秋假的时间,本该是这座城市唯一的大学――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最冷清的时候。而这几天,突然涌来的几百位学者和校友使校园顿时生动起来。在学校的会议大楼最显眼处,一条横幅是:“世界遗产和文化多样性”(本次论坛主题),而未来往往的人们挎着的小包上都印着一行字:“十年了,依然独特”。

这里正在庆祝一个遗产保护专业的十岁生日,庆祝的形式则是很德国风格的:一个严肃的关于遗产教育的国际学术论坛。十年前,由阿尔伯特教授和其他两位德国教授共同建立的遗产保护专业“世界遗产研究”现在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培养了一批遗产保护的专业人员:而十年后,在庆祝活动的绚丽退去后,也是阿尔伯特教授退休的时间。

我受《中国名城》杂志社的委托,对阿尔伯特教授进行了专访。我们的访谈在2009年10月25目的晚上,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的新图书馆的一楼。

我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丁援:阿尔伯特教授,首先祝贺您,这次的论坛十分成功!

阿尔伯特:谢谢!也谢谢你的参加

丁援:这次研讨会有“在时空转移中的遗产”、“融汇的文化景观”等四个主题和七十个专题演讲,都是很前沿的题目,又聚集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代表参加。我下周去他们总部调研,约时间时我得知,现在是他们最忙的阶段――从10月23日到28日正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成员国大会时间,不能请假的。但我注意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一些核心人员还是来参加了。

阿尔伯特:他们当然会来参加,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庆祝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最初的赞助组织,也就是2000年你来学习的时候,他们是我们的赞助人。后来的赞助主要是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以下简称DAAD),但起步阶段是十分关键的。十年了,我们的专业发展良好,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我们成立这个专业十年了,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所以这次的组织工作主要是学生完成的,也作为他们课程实践的一部分。我们得到了德国政府和DAAD的一些资助。我很高兴有这么多专家和名流能到场。

丁援:您是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战略,所谓的4C战略吧,主题就是要保护世界的遗产和推广他们保护的理念。

阿尔伯特:这是他们大的想法,他们还有青年计划,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比如在中国建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与培训中心。

丁援:对,亚太中心是他们唯一的一个教育和培训的中心,在北京、上海和苏州三个地方。另一个二级组织在罗马。

阿尔伯特: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各地的教育机构设立教席(UNESCO Chair)。我们这个专业就是他们的正式的教席,遗产保护教席,而这次参加我们论坛的还有五个世界各地的大学的教席,也是关于遗产保护方面的。他们在法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地都有很好的遗产保护方面的教育成绩。

丁援:我们专业现在还能得到世界遗产中心的资助吗?

阿尔伯特:是的。每年世界遗产中心有两个名额给世界遗产所在地的管理人员全额资助,帮助他们来我们专业进行学习。此外,他们有很多别的方面的支持,比如教学、实习上的支持。应该说,我们是很近的关系、很紧密的联系着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非物质方面的。我个人很重视对于实际管理人员的培训――我们不能都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学生,虽然我们在建筑学院,我们需要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的参与。

十年,我们依然独特

丁援:我想问问您,既然现在有不止一个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的教席,为什么我们专业现在“依然独特”?

阿尔伯特:这是此次庆祝活动的唯一一句很自豪的广告用语――“十年了,我们依然独特”。实事求是地说,比起十年前,我觉得这种独特性现在确实不明显了,不过每一个专业都有其特点。我们专业的特点是在建筑、土木和城市规划学院里的一个跨学科和国际化的专业。

作为建筑学院的一个跨学科专业,“世界遗产研究”集中了全校共30个研究中心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包括各类法规、建筑与规划的设计理论、历史、生态建设、生态保持、经济管理科学等。此外,我们还在全世界聘请了一些优秀的客座教授。

丁援:比如有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是来自洪堡大学的建筑文化教授,还有城市规划的卡麦亚教授,都是您聘请的?

阿尔伯特:对。更多的是一些临时性的讲座,几乎每个月、每一周都有。另外,我们还尽可能组织同学参观有价值的地方,比如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还有欧洲的世界遗产地。我们还和澳大利亚、日本等其他大洲的教育机构互派学生。

丁援:您对遗产保护专业是如何理解和设置课目的?

阿尔伯特: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遗产。遗产在有的地方人们先想到的是文化遗产,如欧洲人和亚洲人,有的地方人们先想到自然遗产,如美国人和澳洲人。另一方面,遗产现在也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但遗产总的来说就意味着价值,这对于我们研究遗产和保护遗产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其实是专注于价值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建筑与城市及空间历史、文化学概论、宗教、美学、认识论、现象学、自然哲学、技术评价、技术与环境历史、世界遗产的理论解释。

另外当然还有建筑和建筑保护类的课程的模块,基本上是传统建筑专业的一些课目,包括介绍建筑学概论、建筑保护、艺术史、考古学、文化遗产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等;这个在建筑学院里是比较容易组织的。

第三个模块是关注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主要课目包括:生态学、生态多样性的维护、环境保护法规、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等;这是邀请了生态学家来设计的课程。

第四个方面是遗产的管理,课程包括计划编定、交流合作与冲突管理、相关政策规定、世界遗产旅游区管理、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市场与管理、博物馆学、世界遗产项目管理、世界遗产的提升和咨询、公共关系、地区历史与地区遗产的保存。经济管理对于遗产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基础课,专题研究,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基础课部分最为重要,占总学分的一半。基础课由我刚才介绍的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其必修课和选修课。

丁援:我觉得这种专业设置是很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的。不过,设置得如此宽泛的研究领域,对于组织者来说,真的不容易!

阿尔伯特:谢谢你的理解!这次论坛还有一个成果,就是我们的校长承诺要建立新的遗产保护专业的博士课程!我们的确有很多很好的题目值得继续做博士研究。所以,我很高兴,我又看到了“十年了,我们依然独特”的另一个原因。

文化线路,没有遗产的遗产地和没有遗产地的遗产

丁援:我们正在中国与东南大学出版社一块儿编辑一套文化线路研究丛书,所以我对文化线路的问题也很感兴趣。您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阿尔伯特:文化线路当然是目前国际上遗产保护界的一个热点。我们这次论坛的第一个专题就是“在时空转换中的遗产”。我们收到了很多很好的论文,最后在论坛上宣读的1 5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题目以前是不常见的,比如以美国人心理认同为线索的美国系列遗产、以音乐为线索的莱比锡城市遗产、喜马拉雅山脉走廊遗产、德国自然遗产系列。等等。当然也包括一些以前的题目:大型复杂遗产的界定、遗产的界定等。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题目。不过,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难处也是很显而易见的。

丁援:比如……

阿尔伯特:界定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问题比较复杂。有的遗产地没有具体的建成的遗产了,有的线路不复存在了。

丁援:也就是说,文化线路,有的是没有遗产的遗产地,而有的是没有遗产地的遗产。但欧洲的圣地亚哥线路的影响还是很具体的。

阿尔伯特:圣地亚哥线路,据我所知,主要是三个遗产地的系列申报。这三个点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现在的ICOMOS文化线路委员会是西班牙专家为主导,这也是当时的一个具体影响吧。当然,我知道,你说得具体影响是包括申遗和文化线路国际。

丁援:是的。您知道,目前中国在努力申请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为世界遗产,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

阿尔伯特:我个人不是太了解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我遇到ICOMOS的副主席郭旃先生几次,也听你介绍过大运河,但这些材料还是不多,特别是对于这样的大尺度的文化遗产,很难下结论。

我个人以为,这些都是一个系列遗产的概念。系列遗产是看似分散的遗产,由一条线索连接起来,这个线索是关键,而分散的遗产的实物证明也很重要。

丁援:系列遗产的概念以前很少被提起,在《世界遗产实施指南》中也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文化线路以前是归于文化景观类型的。

阿尔伯特:现在全世界的大型复杂遗产很多是系列遗产。文化景观也有动态的、静态的,文化线路以前归于动态的文化景观类型,现在ICOMOS的文化线路颁布了,可以说,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类型已经被承认了,也就不再归于文化景观类型。不过,这两者还是有很多相似性的。

引用一句德国哲学家的话,“文化景观是可以观赏、可以品味、可以倾听、可以感觉、可以触摸的”,我觉得,文化线路也是如此,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到感觉到。

有的地方没有具体的遗产,这固然可惜,但他们是有故事可以听的,有气氛可以感觉的,这也是十分可贵的。

文化线路的研究目前并不算充分,你们的文化线路研究丛书对今后人的研究和认识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遗产保护潜力巨大

丁援:我注意到,这次的十年庆祝活动来了不少中国人。

阿尔伯特:是呀!我们的会后节目之一是来自中国山西的皮影戏。他们的节目真的很精彩,我也多次表示,支持皮影戏进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

我们专业与中国的渊源很深的。我们与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都是友好学校,我本人有专著谈到中国问题,而且多次访问过中国。我的很多学生都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他们都很勤奋,也很有天赋。

丁援:您也常常邀请中国学者来访问吧?

阿尔伯特:当然。我们请过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中国大学的不少学者来参加我们每年一次的国际研讨会,阮仪三教授、吕舟教授,还有这次来的张杰教授,都是我们的贵客。

丁援:阮仪三老师这次没来有点可惜,他在您的研讨会上还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有过一面之缘。

阿尔伯特:那是2001年,也是我们大学的校庆,施罗德总理亲自来到学校庆贺我们学校的十周年。我们准备请阮仪三教授向施罗德总理介绍一下他的研究和保护成果。你知道,我们大学是在两德统一后,由东德原来的建筑学院发展而成的大学,当时德国政府给予了很多支持。施罗德总理也是积极推进中德友好的重要人士。

中国的遗产保护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同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喜欢中国文化,到中国去旅游,到中国去办事务所……

丁援:我的老师,也是和您一同创立我们专业的SHUSTER教授在上海和北京都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他告诉我,每个月他都来中国一次!

第6篇

论文摘要:尽管环境教育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开展,但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加强环境教育:,树立和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每一位环保工作者的职责,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环境.教育提出了若千建议。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强化基础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分别分析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基础的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编写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高等院校要逐步调整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使之完善合理,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合专业特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以及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之一。

2.2加快课程建设。研究调整和完善环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达到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能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体现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和渗透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办法等。

2.3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决策层是第一训导顺序己成为国内外的共识,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干部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开设环境课或讲座,提高决策层对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各级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中。一是做好组织保障。由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职或职人员成立环境教育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安排经费时,要将环境教育纳入预算,给予优先考虑。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中,也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对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2.4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教育的认识。

第7篇

第一条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对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有一定难度的技术问题,业绩较好,取得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成果,在科技创新或引进、消化和吸收新技术中取得较好效果;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的能力;能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及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环境保护专业的科研、监测、工程、管理、监察及信息、咨询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以下学历(学位)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2.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技术信息和发展方向,为某一方面的技术骨干,能结合实际情况参加重要技术课题的研究。

第七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一)从事环境科研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研究。

2.参加并完成2项以上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市(厅)级科研课题研究。

3.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并完成2项县级科研课题。

4.作为主要成员参加2项以上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5.参加开发环保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2项以上。

(二)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1项国家、省(部)级专题项目研究;或参加并完成2项以上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市厅级)专题项目研究;或参加并完成3项以上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县级)专题项目研究。

2.作为专项技术人员,从事环境监测、监测技术开发、数据综合分析等工作3年以上,并编制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报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独立承担8个以上项目的监测或4个以上新项目的开发。

(2)完成2项以上专项环境监测方案及报告的编制。

(3)参加2项以上国家、省级监测项目的考核、对比,成绩合格。

(4)熟练地操作大型仪器。

3.参加环境监测业务管理或质量管理等工作3年以上,能解决一般技术问题,并取得一定成绩。

4.从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3年以上,保证本单位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大型1项以上、中型2项以上或小型5项以上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3项以上环境工程技改方案的设计,方案被采用,并通过工程验收。

2.负责中型2项以上或小型5项以上环境工程施工、调试、运行或运营,并通过验收。

3.参加环境工程开发项目1项以上或引进、推广应用环境工程新技术2项以上,效益显著。

(四)从事环境保护管理、监察及信息、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制定、修订环境规范性文件(含法规、规章、标准)、规划、技术政策等2项以上。

2.参加县(处)级以上环境管理项目研究2项以上。

3.参加编制县(处)级以上的环境管理业务规划、专项计划或方案2项以上。

4.从事环境监察工作,主持有较大影响的环境监察专项工作2项以上。

5.作为主要参加者从事县(处)级以上环境信息系统的研制、管理、维护等工作。

6.参加大型1项以上或中型2项以上或小型5项以上环境项目的技术咨询工作,并通过验收或鉴定。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作为主要成员开发应用环保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1项以上,或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新技术2项以上。

(三)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完成环保工程项目大型1项以上或中型2项以上或小型5项以上,并经有关部门验收确认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参加环境科研、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信息等工作,其成果有2项以上被采用或受到市(厅)级以上环保部门的书面表彰。

(五)参加并完成环境项目的技术咨询,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咨询总额(以合同为准)累计达50万元以上,或咨询成果被评为市(厅)级以上优秀咨询项目。

(六)参与编写2篇以上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术报告或调查报告,得到县级以上政府部门认可并作为决策依据,或受到市(厅)级以上环保部门的书面表彰。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在市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有一定水平的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技术研究报告或较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一定的突破,年度考核至少有1次为优秀,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破格申报。

(一)取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五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在国家级技术考核中获前三名或省级技术考核中获第一名(以个人奖励证书或文件为准)。

(四)获得市级以上授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五)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较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第五章附则

第8篇

关键词:基层;环境监察;能力建设;环境执法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1 我国基层环境监察存在的问题

1.1 监察力量不足,执法能力较差

首先由于环境监察部门人力资源的缺乏,导致了监察人员的不足,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其次,环境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高低不一,虽然我国的环境监察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监察队伍也获得了不断扩充,但是由于专业系统培训的缺失,导致了一部分监察人员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生产工艺等不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加之企业经常会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和对策来逃避执法,从而使得环境执法的难度不断增大。监察人员执法能力严重的不足,造成了无法适应监察工作的需要。

1.2 监察手段落后

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如领导重视程度不足、投资力度不够等等,使得监察部门的硬件建设相对落后,已经无法跟上监管领域的发展脚步。现如今,我国的环境监察已经由传统的针对污染源检查扩展为生态建设、自然保护、放射性污染等多个领域当中,而很多监察机构的硬件设施与相关标准中的要求差距较大,与环保总局提出的标准化建设要求严重不符,有些机构为了通过建设验收,甚至会想其他部门借装备的情况。

1.3 监察执法主体资格缺失

就环境监察队伍而言,其虽然属于环保部门中的执法队伍,但自身却并不具备任何执法权。我国所有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仅仅赋予了监察机构现场监督和检查的权利,而最终的处罚权则需要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由此可见执法主体事实上仍然是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由于一些地方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还无法摆脱旧的观念,不愿交出手中的权利,从而造成了环境监察机构执法主体地位不明,执法过程中受阻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执法效果。

1.4 内部缺乏协调机制

由于环保部门内部关系没有理顺,导致监察与执法严重脱节。监察与执法本应是一体,现在却被切成 2 块。绝大多数地方存在着环境执法与环境管理的脱节,环保部门在其内部应有的良性互动没有形成,环境监察内部的信息数据未能及时共享,比如,有的环境污染严重的应予以查处的企业,居然挂着环境评奖先进单位的招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某些严重违法肆意排污企业居然还被作为财政资金大力扶持企业。环境执法与环境监测脱节。整个环境监察内部应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内部实时共享信息。在实际环境监察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是环境执法人员不了解环境监测的情况,不知道哪里有违法应该去哪儿执法。环境执法与环境审批脱节。国家管理部门应该在工厂、企事业单位、个人项目立项时增加环境审批环节,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有的项目在立项之初就是重污染源,如果有了环境审批,这样的项目就根本不会通过,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周边环境被严重污染,也就从源头上堵住了污染源。

1.5 监管效能不足

通常情况下,环境监察所要的面对的对象基本都是一些经济利益的创造者,部分违反环保法的企业和个人,无不是本地的知名企业,这也企业同时还是解决本地就业压力的关键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照顾,他们自己认为小小的环境污染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由于环境监察工作实行的是政府分级负责制,这样一来便会导致实际监察过程中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从而使得监管效能大受影响。

1.6宣传不到位

在公众宣传工作方面也不是很到位,缺乏长效的宣传教育机制,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高,环保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都有待建立完善的环境监察体系,解决这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现状。

2 加强基层环境监察能力的对策

2.1 对现行的监察执法体制进行改革

针对环境监察执法权力过于分散、执法工作较为混乱这一情况,应当对现行的监察执法体制进行改革,以此来统一执法主体,将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执法权尽可能集中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当中。与此同时,赋予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一定的监督权,使之具备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的资格。

2.2 完善环保立法工作

鉴于我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任务比较繁重这一原因,使得一些法律无法及时制定,为此,建议应不断较快中央的立法步伐,尤其是要加强地方的立法工作,以此来满足环境监察工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需要。在信息化到来的今天,环境监察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强对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研究,并对执法情况进行总结,利用一些媒介给立法机关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进而促进法律制定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

2.3 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目前,国家已经将环境指标纳入到干部考核工作当中,并提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环境。然而,因各方面都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加之一些与之配套的制度都不完善,无法完全杜绝地方保护对环境监察工作的干预,为此,有必要继续完善地方干部考核制度,将环保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有助于消除地方保护对环境监察工作的干预。

2.4 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环保监察工作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宣传在任何工作中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显而易见,同样也适用于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当中,想要真正实现标准化工作,舆论先行是给长有必要的。首先,应当让社会公众对环境监察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所了解和认识。目前,很多工作都是环境监察人员冲在第一线,如环境保护专项行动、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等等,从某种角度之上,监察人员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群众排忧解难。为此,在日常工作中,监察人员应当恪尽职守,并在适当的场合中将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表述出来,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应当积极制动地向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宣传环境监察工作,使他们不断加深对此项工作的恩师,尤其要加强与人事编制、财政主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尽可能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

2.5 建立健全与监察相关的规章制度

结合我国当前环境监察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建立并完善与监察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此来确保环境执法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其一,应当依据相关法律制定《排污收费工作程序》,同时建立健全《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程序》、《环境污染纠纷调解程序》等等;其二,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划分工作范围,通过责任明确、定岗定片、分工到人等途径,确保监察工作的开展更具条理化和系统化。

2.6 提高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应当积极组织检查人员对与环境监察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此来提高监察人员的执法水平;其次,应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快对现有监察人员的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环保部门应当积极鼓励监察人员进行自学,并多为其创造条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再次,应当不断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在执法检查的过程中,做到亮证执法,热情服务,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环境监察部门只有不断创新意识、创新机制、探索执法新途径,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白振军.强化环境监察能力建设,保障构建和谐社会[C]//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7(5).

[2]庄礼华.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切实解决执法难问题[J].江苏环境科技,2008(5).

第9篇

关键词:水电工程砂石 废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据2010年统计数据,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每年因施工产生的砂石料约6亿t,按每生产1t成品砂石料耗水1.5m3计算,每年砂石料用水9亿m3以上,同时产生8亿m3的砂石废水,若不加以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定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一方面直接破坏了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可能淤塞河道、抬高河床,从而导致防洪度汛标准降低。因此,如何妥善处置砂石加工冲洗废水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且需重点解决的环境保护问题。

2砂石料废水处理工艺现状

砂石料废水最大的特点就是SS含量高,一般为6万~8万mg/L,甚至可达10万mg/L。针对砂石料废水处理技术,国内采用的主要工艺有平流沉淀、斜板(管)沉淀和辐流沉淀等。①平流沉淀法,大朝山水电站工程在建设中已尝试过,单单设置平流沉淀池使泥沙自然沉淀,出水效果较差;②斜板(管)沉淀处理法,如龙开口水电站燕子崖砂石系统废水前期采用斜管沉淀池处理,斜管极易堵塞,要求斜管及时更换,造成运行成本高,且出水效果不理想;③辐流沉淀法,瀑布沟毛头码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中采用了辐流沉淀,运行中泥渣淤堵问题较难解决。

上述国内现阶段处理技术在处理能力、运行稳定可靠性等问题上尚有欠缺。平流沉淀工艺占地面积大,SS处理能力较低,出水水质不理想;斜板(管)沉淀池对入口水质SS浓度要求不高于3000~5000mg/L,需进行预处理,不仅处理效率低,且斜板(管)极易堵塞,清理困难;辐流沉淀占地面积大,要求对入口废水预处理,以减轻处理负荷,设备零件数量多,投资高,运行成本高,排泥管易堵塞,机械刮泥机易出故障,运行稳定性差。

3砂石废水处理关注重点

(1)砂石废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水电工程砂石料生产量受工程需求影响,导致废水产生量不稳定,直接影响废水处理后续设施的连续运行。为保证砂石废水有效连续处理,一要重视工程建设,二要加强环保意识,砂石料生产须与废水处理系统协调一致,要求同步运转,使废水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2)污泥处理设备选型和匹配

砂石废水处理后产生的大量污泥是困扰水电行业砂石废水处理的关键难题。根据实测,砂石废水中悬浮物浓度最高达10万mg/L以上,废水沉淀或絮凝后排放的污泥产量大。在设计工作中,需重视污泥处理设备的选型,充分考虑设计余量,一步到位。

4废水处理工艺探讨

目前,砂石料废水处理主要有平流式自然沉淀、辐流式凝聚沉淀和成套设备处理。

(1)平流式自然沉淀

平流沉淀法利用废水中悬浮物在平流沉淀池中依靠重力自然沉降,在足够规模的沉淀池中进行有效的沉淀,处理后SS约为100~200mg/L,现场要求必需设置备用沉淀池。砂石料生产高峰期,平流沉淀池要求及时更换使用,沉降的污泥含水率较高不易结块,难以清理,此为一关键问题。

(2)辐流絮凝沉淀

该工艺是让添加絮凝剂的废水在沉淀分离装置内絮凝沉淀,让沉淀的污泥在贮泥池内沉积,再对污泥进行重力压实或机械脱水处理。此工艺占地面积较小,但贮泥池规模与污泥产量成正比。

(3)成套设备处理

国内出现的DH高效(旋流)污水净化器,早已成功应用于煤炭、火电等行业,向家坝、糯扎渡及溪洛渡等水电工程砂石废水处理也已成功应用。DH-SSQ型高效污水净化器可以处理悬浮物含量高达30000~80000mg/L的砂石废水,处理效率高达99.8%,出水水质满足了水电行业砂石废水处理需求,可优先考虑采用DH高效(旋流)污水净化器的处理工艺。

糯扎渡水电站在借鉴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砂石废水处理工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细砂回收器对火烧寨沟和勘界河砂石废水进行回收,以减缓后续工艺的负荷,再通过DH高效污水净化器进行处理,废水经处理后全部达到回收利用要求。该技术在糯扎渡水电工程的应用进一步巩固了该工艺在砂石料废水处理技术上的地位。

5污泥处置技术探讨

砂石料生产废水中泥沙含量大,污泥清理和脱水工艺为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以往废水处理设施因污泥处理不及时导致设施运行不正常,出水无法达标。在此针对不同废水处理工艺探讨几种污泥处置技术。

(1)自然干化

自然干化主要采用污泥干化池将污泥含水率降至65%左右。污泥干化池利用自然干化而投资小、操作简单,但占地面积较大、干化时间长且处理规模小,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只适用于中小规模且废水处理量不大的砂石废水。

(2)机械脱水与干化

该技术根据废水处理设施选择合理的污泥排放方式,如重力排泥和机械刮泥等。脱水设备所需处理能力因脱水设备的种类、运行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结合污泥的日产量及脱水设备每小时处理量,兼顾每次脱水时间,计算出处理能力而选定相应机械设备。

6部分污泥处置设备的选型

砂石废水处理关键在于污泥从沉淀池内的迅速排放和污泥脱水设施的正常运作,故由此污泥泵和脱水设施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脱水设施最为关键。水电行业应用较多的脱水设备主要有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带式压滤机、橡胶真空带式过滤机和陶瓷过滤机。

(1)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

设备占地面积小,无滤布的连续处理使脱水效果好,使用寿命长;但设备造价高,能耗大,处理效率低。

(2)带式压滤机

设备占地面积小,可连续运行,脱水效果相对较好,泥饼最终含水率较低,且能耗低;但运行时滤袋易出现跑偏等故障,更换周期短。

(3)橡胶真空带式过滤机

橡胶真空带式过滤机整体结构便于安装及维护管理,是真空过滤机系列产品中过滤效率最高、生产能力最大、操作最简单的固液分离设备;但其占地面积较大,排水带会因不同物料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损。

(4)陶瓷过滤机

由于陶瓷过滤机没有空气透过,真空损失少,滤饼含水率低,产量高,且节能显著;陶瓷过滤板的微孔较细,滤液清澈,无环境污染,水资源可循环利用;故障发生率低,处理效率和设备运转率较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维护方便。但对进料浓度要求较高,不适应浓度变化较大的物料过滤,需配置泥浆调节池。

7结论与建议

砂石废水是水电工程施工中主要废水来源,在目前一些水利水电工程的废水处理措施中,普遍出现了处理池淤塞,泥水难以分离、泥渣清理困难等问题。在实际前期设计过程中需根据生产废水水量、水质特点,结合地形条件进行废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在场地条件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新工艺、新设备,设备选型要充分考虑废水特点,以满足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1]. 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工艺与实践,李志竑、张静、陈雄波,人民黄河2010年第2期

[2]. 水电工程砂石料生产废水处理设计方案比较探索,冯云海、薛联芳,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文集

[3]. 向家坝水电站混凝土生产系统废水处理试验与探索,丁衡英、姚元军、马树清、于江、陈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4]. DH高效(旋流)污水净化器技术在向家坝水电站砂石料生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毛新、刘清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文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