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3: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

第1篇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抓好学生的思想品行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处于从“他律”到“自律”过渡的阶段,但大部分仍以“他律”为主,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制定合理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小红花、积分等,通过这一长期的奖赏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还应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对精彩之处加以保留,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并提倡其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向“自律”发展,将学习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二)抓好细节,促成养成

有道是,细节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就应该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学校应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学生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细节意识,学会从细节中感悟人生的大道理。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学生中推广了“敬孝心、献爱心”实践作业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为父母、亲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些帮助,通过实践、体验、反思的方式凸显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该校还利用德育大讲堂、每周一大讲、每日一小讲,让学生切实学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多样化的主题班会

班会是学校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班级活动,学校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来创设班会的主题,如母亲节时可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劳动节时可开展“热爱劳动”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每次班会学校要求各班设计好黑板板书,写清楚班会的主题,鼓励同学们踊跃发言,畅所欲言。与此同时,教师要对班会活动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如果发现了新问题,就要及时改正。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各班班会召开的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之中,以促进主题班会的积极、良性、持续开展。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班会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充分认可。

(二)正能量的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是庄严的、庄重的,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坚持每一周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每周安排一个班级选拔一名学生代表做主旨讲话,篇幅不宜过长,但应注重实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老爱幼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让这些正能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现在,笔者所在学校举办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渠道。

(三)媒体下的文化氛围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使用,学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时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如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报、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最大化的发挥其宣传作用,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一定的保障。如,学校广播室每天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在不同时段进行不同主题的广播;学生在制作海报、黑板报时也可根据近日学校热点、专题教育活动等设计多样化的主题,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等等,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气氛,而且增加了校园文化的渲染力,为校园文化创建提供了方便。

(四)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文化则是学校的灵魂,笔者所在的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理念,由德育处、校团委牵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目前,学校现拥有“琴书艺苑”艺术培训社团、创办了“沃土”校报,成立了校舞蹈队、篮球队、合唱队、吉他班、葫芦丝班、沃土文学社、航模表演的多个缤纷社团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基于这些社团的建设,开展了多个社团活动。总之,本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不仅净化了校园文化,引导了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发展,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兴趣,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如每年评选一次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尽管有些事例与我们联系甚远,但其蕴含的精神值得广大师生去学习。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相关事迹,通过深入学习榜样的精神,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该校还非常注重发现校园师生自身的优点,并将此行为作为榜样进行大力宣传,以期使榜样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如,就学校层面而言,可在文化宣传栏中将国家级、省市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作为教师队伍的榜样,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能力的提升;就班级层面而言,可将各方面均优秀的学生作为模范标兵,在班会、开学典礼等活动上进行公开表彰,以提高榜样的力量。榜样随处可见,学校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要学会认真、虚心向榜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实施策略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倾向于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格局、绿化美化及各种仪器设备等。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学风等。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精神文化才是校园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更具有一种内在的特性。当今中等职业学校更多注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岂不是舍本逐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2.缺乏理性追求,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理念及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偏离。办学定位不够准确是指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跟风现象严重,盲目效仿普通学校,撇开了职业高学校自身特色,游离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职业发展需要。办学理念及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偏离主要指办学的主导思想、学校的价值取向有脱离职业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轨道的倾向,忽视职业的独特性需求,忽视技术型、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培育。在市场供需变化这一价值规律为准绳的条件下,应该顺应时展的趋势理清职业学校的特色,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准确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招进来的学生送出去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3.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部分,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早已渗入到校园中,封闭的校园文化虽然抵御了社会文化活动中的消极有害的东西渗入,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想闭塞、僵化,学校只有积极地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过多的用于加强学生管理的层面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已是捉襟见肘,苦不堪言。致使部分学生的素质呈下滑趋势,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多数学生是迫于低分的无奈才选择中职学校。面对这样低分低能的学生,学校必然会加大管理力度,而却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上的无形作用,过度的管理必然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是适得其反。

二、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组织文化的对策

1.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齐头并进。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才会构成合理完善的校园文化这一道亮丽的风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考虑到它的文化蕴涵,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使每一个角落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或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陶冶的场所、审美滋养的场所。建立校园音响系统,将原来上下课刺耳的电铃变为动听的音乐铃;在课余时间,播放高雅舒缓的轻音乐,使学生漫步校园,到处都充满曼妙的乐音。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彰显文化内涵,使得校园生活氛围更富融洽与温馨。

2.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专业设置。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可信度或者声誉,往往和它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和学生选择的是专业,而不是学校。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了学校之后最关心的是“学以致用”。所以突出学校专业的特色是重中之重,也是主动迎合大众消费心理的举措。做到“有著名专业,有著名老师,有著名学生”。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专业设置要本着与学校发展的整体步伐下统一进行,着眼于突出中等职业学校“职”的特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

3.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不断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闭门造车”已不利于学校文化的发展,学校要打开大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洗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更容易、更快捷地接触到各类信息。同时,信息化发展将将改变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也将使校园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等行为方式发生转变。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完善学校网站,建好信息平台,启动网络教学资源等手段,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赋予信息化技术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有意识地吸收有意义的网络文化,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它和校园文化和谐地共生发展,从而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

第3篇

作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校园文化和德育,二者间在具有教育的统一性之余,还存在教育的互补性。客观上,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合作关系。从深远的角度来审视:德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过程,而智育则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侧重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发展的过程。它们的不同,就在于德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给予价值与规范的洗礼,并使其认同和接受。而文化的沟通与运用的过程中,理性和感性需要兼施,故而有所谓的统一性之说。那么互补性,就是说在创建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良好的德育能够帮助促进全面的发展。换角度言之,完善的校园文化同样又是德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尤其以小学为主的一些学校,对于教育理念上,更是早已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视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好坏与否,对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兴衰,将有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针对重视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上,我国更是提出“从小培养,灌输熏陶”的教育发展理念和实施方针,逐步塑造出一个个集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于一身的四有新人。

一、校园文化的呈现形态

校园文化在以上论述中分别提出了“有形”和“无形”的两种并存形式,一所学校的好与坏,首先最直观的反映无外乎: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繁茂清新的花草树木以及富有人文生活气息的图书馆等一些有关整体的合理规划。其次,便是校内学生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的言谈举止,甚至还包括教师、员工的精神面貌等,这些触手可及能直接感受的事物现象,从校园这一群体小社会上来看,不单单是文化的底蕴象征。而这种精神物化形式,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仅限于此,甚至有时候一个富有特点的广播或者经常习惯播放的广播音乐都传递着内在文化的感悟或力量。

物化形式,多是由无形意识的一种衍生。而所谓的无形意识直白的说,就是校园自身其群体组织、典章制度、群体文化理论素养、专业技术水准和学术水平,以及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等等一系列观念综合融汇,将每一个个体,以无形存在的方式感染和同化。

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及特点

1. 文化功能。校园文化的强大之处并不在于它具有正确且科学的育人功能,更高层次上来看,它的强大神奇之处,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来到这里都能在无形之中被影响,最后同化为一个大的整体。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然而每个人都会在这种文化中经受熏陶。而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潜移默化”。因为文化特具的同化性能,所以每个人只要进入这个特殊的“社会圈子”,那么就一定能从其身上找到与环境相符的痕迹或缩影。所以说,校园文化不仅对成员发挥着引导、规范、督促以及保证作用的“组织”力量,它还能通过对一个人自我的改变而不断且更好地适应并融入这个文化环境中。因而,这对于学校而言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就育人功能而言,尤其是从小学生德育的角度切入,校园文化与德育其实是存在着一种密切关联的,且影响毋庸置疑。无论是德育思想、理念还是意图,但凡在这里都能被以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围中,并出神入化地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感悟和身心洗礼。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它视作一种教育艺术,其高超性就在于它教育的不露痕迹的方式。

德育功能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绝非盲目发挥作用,而是一种有的放矢的意识行为。在整体把握上,应当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作为文化教育体系最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在精神培养和意识塑造上发挥着传递道德文化、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意识明确且不盲目的主动作用。不但传递知识形态,还规范着文化的形态,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对于正处懵懂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人生的航线刚刚启程,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引导方式和途径。

第4篇

1.信息时代各种思想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和影响。大学校园的开放、自由是众多经历高中勤学苦读学生们向往的天堂,现代高校越来越倡导自主学习,留出较多时间给予学生自学的空间。如果学生真的能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的话必将在青春时光收获颇多。然而,信息化的影响,虽然给时代带来了新纪元式的革新,给整个时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于不会辨别筛选信息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网络涌入生活,已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一方面由于学生不会过滤信息,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有的学生沉迷网游世界,荒废学业,浪费时间,浪费大好时光,让人痛心不已。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更是有恃无恐,低头玩手机,乐此不疲地聊天、玩游戏。业精于勤荒于嬉,学生对于网络毫无抵制力,形成与手机网络形影不离的局面。另一方面,错误的思想、懒散的学风在学生中形成不良影响。懒散的学风在很多高校中弥漫扩散,很多大学生甚至认为不挂科、不逃课的大学时光是一种遗憾。这些错误思潮在高校校园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影响和干扰了大学健康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见,肃清校园不良习气,营造良好学风,给学生一片纯净的学习环境,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已经刻不容缓。

2.教学理念定位偏颇,导致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大学教师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淀形成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大师云集、精英辈出的高校,其学术底蕴和涵养及其大学本身所具备的魅力和召集力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多重并举的,而不是单一独立的。现在高校很多教学理念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及教学中的其他环节均没有受到重视。教师的地位不受重视,其编制、待遇等现实的问题都使高校中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持怀疑或消极态度,以致在岗位上无法安心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中轻教学重科研的理念一直在蔓延。这一观念使在一线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师在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之后,极少关注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个人的科研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教学管理理念有失偏颇,这导致教师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难以被人尊重与肯定。为了提升自身地位与待遇,高校教师只有通过个人科研上的成就去弥补。事实上,高校教师的真正身份应该是集科研、教学于一体,同时在课堂及校园文化建设中教书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与热爱感。如果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自身难以对职业、对学校认同热爱,就很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比较片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虚无弱化。校园文化制度,即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即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建立规范、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校园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当前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一方面,过多重视校园活动的形式与规模,很少关注其实施效果。大学里的大楼林立,校园宣传栏里的宣传海报,层出不穷、应接不暇的学生社团活动,急功近利的创业都简单地归于校园文化。有些浮躁的活动只流于形式,而片面的制度建设往往只在于营造氛围,而没有关注后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停留于有形校园景观建设,忽略渗透式的校园精神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包括了学术精专、品质高尚的教师队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尊师重教的学生队伍,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气息,这些都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呈现,而大学校园精神传承才是大学校园文化精粹与灵魂所在。纵观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其多是形式上的规定,而对于深层次的内涵部分几乎很少体现。

二、中国梦视域下对校园文化的创新启示

1.以梦想指引校园规划,让校园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中国梦大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应高瞻远瞩,进行科学的规划。打造个性化校园,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校园建设营造个性和特色,打造校园标志与风格建筑。校园标志建筑不应盲目追求排场,不一定要花费巨资,追求高大上的华丽建筑。供学生晨读的湖边、开展班级活动的草地、可供漫步的校园小径都可以成为一所大学校园文化一景。保留校园传统文化景观,可体现出一所大学悠久的历史与传统韵味,也可焕发出历史的厚重与历经时光雕琢的恒久魅力。另外,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歌及杰出校友等也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成为历史而逐渐形成并积淀为学校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这些也会成为激励学校师生的重要部分。二是校园建设需整体定位,重点打造人文艺术景观。校园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人为本,教人育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人文化、开放化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其促进学生了解自我、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良好趋势。建设好教学场所、图书馆、科技活动场所,让学生喜爱并乐于在这些场所学习。另外,倾力打造学校文学社团、校报、网络、宣传窗口,设立励志格言墙,加强网站建设,学校微信平台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课外生活,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自觉地分散出来。人文艺术与科学景观的建设,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融入文化的氛围中,增强其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认同。大学校园文化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需要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代一代师生向上的风貌共同凝练而成。有了规划的方向,有了办学的定位,才能使校园文化不断发展,并引领大学校园精神与灵魂的锻造。

2.扬起梦想的风帆,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活出闪亮的人生。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大学生不能指望通过空谈使梦想成真,而应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提升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好充分的思想保证、知识储备、能力提升。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奋发图强,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主力军,理应义不容辞,挑起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扬起梦想的风帆,确定人生努力的方向,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及动力,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风。有了勤奋上进的学风与班风,才能展现当代大学生真正的精神风貌,这也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精专的专业知识,以梦想引领,促进学生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提升,净化学生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应珍惜时光、珍惜青春,不浑浑噩噩地生活,不随波逐流,为身边的人不断弘扬和传递正能量,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而努力。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人才无疑是一所大学的实力与魅力所在。如国内外的一些名校,精英辈出,给学校的声誉增光添彩,这些都会让大学极具吸引力与说服力,引莘莘学子慕名前往求学。优秀的学子是一所大学最引以为豪的产品,也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隐形体现。优秀学子成功励志的事迹更对一所大学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更会融汇成一股强有力的、催人奋进的、锐意创新的教育力量。

3.以梦想开启教师智慧之旅,真正成为乐业敬业爱业的知识分子。大学的荣誉不在于特定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名师。一个学校要站得住,就一定要培养出名师。正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者,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教师不仅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也对一所大学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有重大推动作用。一所高校如果自己的员工不热爱学校,很难让学生激起对学校的热爱依恋之情。为了激发高校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一方面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注重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和优化,简化教学行政管理,减少对教学的干预,提升教师的学术地位,还校园一片纯净的乐土,使校园民主、公平、公开,良性竞争,使教师在自身课题申报、机遇方面机会均等,同时在经济待遇上提供宽松的条件,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应始终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大学教师,虽然已经具备安定的工作环境,但是个人应设立未来发展的梦想,始终积极进取,奋斗不息,努力拼搏,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肯于钻研,锐意进取,成为社会期待的精英一族,对于学生才会产生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所学校如果大师云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就会是一场场学术盛宴,无疑会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5篇

职业学校只有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衔接,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针对职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职业学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校园文化。

【关键词】

文化;企业;职业学校;职业道德

0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被引入,境外教育资本涌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引进速度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等等,这些都对职业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这个学校的灵魂,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特性。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做好通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还要把握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才能更好地达到学校的办学目标。

1 我国职业学校任务简介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服务于社会生产,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性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必须与社会的一线需要紧紧联系,因此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修养、行为规范、做人原则、敬业以及合作精神、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 行业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校企合作,行业文化进职业校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长而在企业实习时间过短不能进行很好的企业文化熏陶,他们在企业生产一线不能快速的适应,职业道德水平较低,许多学生上班后在企业的环境里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变的心浮气躁,职业素质差,不守劳动纪律,经常换工作,甚至被企业淘汰;职业学校的教育观念、方式和手段落后于现代社会的要求,削弱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深度这些问题在警示我们目前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要求。这也就是说行业文化进职业校园现状不容乐观,职业学校未能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如何建设有职业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实现职业学校大发展是摆在职业学校的首要问题。

3 行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

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职业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

3.1 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

在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在企业工作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感觉吃力甚至被企业淘汰,归根到底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校虽然可以说是个小型社会但是在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必要理论知识,或者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操作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习的过程与企业组织生产活动是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进行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从而不能快速的适应社会生活接受社会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吸取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价值的部分,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熏陶中成长锻炼。

3.2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素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规范;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与团队精神,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能够衔接。而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学校为学生创造浓重的文化氛围,需要校园文化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去熏陶,让学生逐渐感知,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学校的课程教育体现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体现各种职业具体的道德要求,比如教师专业,从学生毕业当上老师那一刻,从家长手里接过学生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他就担负起了学生的未来,每一堂课都要不辜负家长的寄托和学生的期盼,教师就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奉献自我。校园文化建设应紧紧结合所设专业的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形成相应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3.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里所指的创造力是指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文化创造人的生活提升人的品味,企业文化进校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大的积极作用。面对着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只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接受新思想,善于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才会适应现代社会的千变万化,与此同时个人的特长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才有不断的追求、开拓、进取和不断完善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进取的精髓,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为学生创设开放民主活跃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想培养的精神环境,广泛收集并传递新的信息、开辟多条渠道、为学生创新探索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与提高。

3.4 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职业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中考的失败者,由于缺乏过硬的文凭导致毕业后工作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缺乏,厌学现象严重。这些都导致职业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普遍不高,加之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存在着轻视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如果不办出特色是很难摆脱社会的歧视,这既是问题,但无形中也为一些职业学校从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利时机。职业学校只要抓住这个时机创办特色校园,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引入企业文化,就能在职业学校中脱颖而出。让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让企业文化熏陶职业学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团结协作,协调人际关系,在全校形成团结积极活泼进取的工作与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律行为以及各班级参与晚自习自我管理班级、自我管理宿舍及自主管理班级的积极性。此外能让师生员工有耳目一新,和谐团结的感觉,激发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加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这样才能使学校在众多的职业学校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能留住内部的优秀人才,而且能广泛吸纳社会的各类贤才,为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发展空间,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4 行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经过分析行业文化引入职业校园迫在眉睫,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应该走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么,该如何将行业文化引入职业校园,使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4.1 聘请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

聘请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这类人能够很好的将优秀企业文化以课程的形式纳人学校常规的教学系统中去,而且对企业文化的渗透方式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讲授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可以自然地获得有关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精神。因此这种形式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面对工作挑战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有更快的应变能力。

4.2 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学生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中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思想尤其重要。职业学校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具备适应社会的精神与能力。

4.3 把学生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让他们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过程就是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职业学校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真切、客观地去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学校创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实训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企业生产氛围感受企业文化检验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这样的实训安排,有利于职校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工作实践的状态迎接工作挑战。

4.4 找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点

现代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值得职业学校的深度关注,基于这点学校应该将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效益文化,和谐文化与引领文化作为与企业的对接点,把培养创新、效益、效力、诚信、贡献、团队、优势文化放在重要位置。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将行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使全校教师员工与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处理事情遵循规律的良好习惯,养成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养成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郭威,何敬恩.企业文化与学习文化对接在职业院校建设中的理论构建和运用实践[J].文化与生活,2012,(04):45-46.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活动;终身体育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它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核心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学校思想,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还可以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的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学校体育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搭建更多的实施平台。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就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得到延伸与发展。阐述如下:

一、培养体育精神,重树健康新理念

1.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作用。

(1)意志品质的培养与人格的完善。

要实现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理想,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经常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思想品质,是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烙印,相对于他们的父母前辈,他们既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既享有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有利条件,又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践阅历;既具有青春的活力和张扬的个性,又担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这些矛盾的存在也注定了许多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在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崇高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2)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追求。

体育是一门科学,它即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活动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以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指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愉悦身心,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与每个人的生活、就业、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引导学生对体育道德的追求。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过程中,体育道德精神的教育是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游戏,有它的活动规则、活动要求,人们在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相互尊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4)追求体育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

体育是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体育的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它既追求科学的进步,又追求人性与完美的人文理想的结合,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贴近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尊重大众文化权利之上,从而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2.健康新观念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现。

(1)追求健康目标的多元性。

由于人们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偏差,目前主要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出现将道德教育任务强加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损坏了“体育文化”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一味地注重身体各形态指标的完成,背离了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校园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审美的层面上,它追求无目标,无个性,程式化,理想与现实,通俗与高雅相互依存。

(2)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学习锻炼的第二课堂。

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通过开放式、活跃式、主动参与式的锻炼,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组合,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3)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根据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将学习领域划分为5个领域。真正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锻炼,使学生在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消除疲劳,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体育课的学习是学生获得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经常组织一些小型的球类比赛或其他竞赛,学生可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从中体会竞争、合作、共处、失败、批评、赞扬、规范等等,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实际锻炼,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7篇

苏北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取得进展,但与城市相比,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存在的不足有:一是结构不均衡,例如,学科分布极不均衡,语数英三科的资源量之和,接近总比重的70%,而其他学科资源相对很少,尤其是反映素质教育的资源严重缺乏;二是类型不均衡,不同类型的资源分布结构也不平衡,根据对苏北地区的部分农村中小学的调查,网站内文本类资源数量占55.98%,其次依次为课件动画(17.28%)、图片资源(17.28%)、音频资源(7.40%)、视频类资源(2.06%);三是网上资源更新不及时,数字化课程资源中教师主页、很多学科的资源、教育论坛及教育博客的建设刚刚启动,有不少网页打不开进不去,里面没有内容或者有的内容很久不更新。4.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低。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在苏北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的用户分别是28.67%和71.33%,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学校对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大多数都处在“辅助”和“边缘”的阶段,仅局限于信息的浏览和检索,并没有完全的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信息技术课程既不受学校的重视,也不受师生的重视,虽然硬件有,但是由于考试的压力,学校也没有配备足够的甚至没有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即使有,安排的课程比重也十分低,学生出于升学的压力,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到数字化资源的真正好处,并不愿意使用其进行日常教学。

二、苏北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

1.加大投入,重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综合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明确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比重,规定其中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比重;成立负责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职能部门,要有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在硬件建设上采用相关各方分担的方式,中心资源库以及必要的公共设施全部由公共财政买单,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费由县市教育局承担;制定系统的奖励和补助措施,在苏北农村中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通识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2.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在信息社会中,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速,对教师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要求,除了要有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2]。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减免与教学关联不大甚至是无关的工作,使教师能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学习并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建立奖惩制度,对获取或做出一定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热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如远程教育培训、以县为单位的“扇形结构”培训、教师“参与式”培训、学校内部培训等。只有立足实际,结合传统的资源,教师能合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苏北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增强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意识和应用理念,要改变认识,正确认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到校长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要自己带头使用ppt、参与网络教学和在线答疑等。要主动谋划、规划好学校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教育资源数字化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形成规范化的制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农村中小学校长,要从总体上思考与制定学校的规划,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提出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范畴和建设路径,比如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专兼职人员、管理机制建设、优质资源的具体应用推进等。要明确规划的建设目标和标志性建设成果,要积极倡导教育资源数字化,对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制作个人的教学资料并使之数字化的教师要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参与开发、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教师有一种成就感。要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激励措施吸引校内的各方资源支撑教学资源数字化,推动教师走出个人狭隘的小天地,以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革新的全校大气氛中去。

4.持续建设与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是要不断开发新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更新数字化教育资源,重视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和不同类型资源的优势互补。苏北农村中小学要主动购买名校名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并要与名校名师联合开发,通过网络的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比如不同学校的师生一起听公开课、异地同台演出、不同的文艺活动通过网络同享等。要建立优质资源建设评价标准和体系,不断提高数字化资源的质量,这样,可以形成质和量相统一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资源建设的低层次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69-02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随着独立学院不断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新的高等教育角色进入大众的视野,其办学各方面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如何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引导师生正确工作学习,已成为独立学院是否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决定性因素。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凝聚人心、提升师生文明素养,以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许多学者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赵观石认为“校园文化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指出独立学院所有工作的主线要围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一种以独立学院教师及管理者对其学生前途的关心为特征”的育人过程。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独立学院在进行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时,由于自身在学校设置、管理人员聘用、招生、师资上的特点,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母体学校校园文化的持续影响

独立学院是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其他企业合作办学建立的,可以说是母体学校品牌、教育服务的输出。因此,在独立学院开办初期,大多是成套的照搬母体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等,有意无意地接受母体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但现在的问题是,独立学院毕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与母体学校是有区别的,与立足独立学院师资、学生实际特点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符,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

2.学生个性特点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一般比高职高专稍高,但比二本录取分数低。在全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着以下特点,如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较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不足,自我意识过强,自信心不足且易冲动,综合素质较高且社会活动能力强,家庭生活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等。这些特点使学校管理教育者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既要克服学生的不足,又要发挥他们的特长。

3.管理者、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各项展示物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非物化形态的内容。但无论是物化形态还是非物化形态的内容,都由独立学院管理者、师资队伍及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师资队伍的办学目的、自身的素质及教育认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社会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社会甚至部分家长具有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企业更加务实的用人态度一定情况下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出现;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等因素造成学生情商不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出现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的消极状况,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

三、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独立学院尽管所有者不同,但在教学与学生管理上采取了与公办学校一样的部门人员设置,学生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线思想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面向学生,承上启下,对学生提供各项服务管理、教育的工作,与学生接触交流地最多,学生一般会从辅导员来感知学校的工作作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最终大多会落实到辅导员身上。因此,辅导员这一角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不可或缺,意义非常。那么,作为学生工作辅导员,如何发挥作用呢?

1.把握好工作角色定位,主动为学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要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与学生接触交流最多的辅导员在生活、工作中首先要把握好工作角色定位,正确看待新时期新环境下对辅导员的要求,心中时刻考虑学生,在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指导、带领下,开展好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学生信息收集反馈、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各项工作,主动、热情为学生做好各种服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树立思想进步、兢兢业业、努力进取、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2.加强学习,从思想、道德上为学生树立榜样。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入学、毕业,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自然不同,因此,作为学生辅导员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需加强学习,掌握时事、行业发展形势、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知识,使自己不仅道德高尚,而且对学生职业发展认识清晰,熟悉学生个性特点,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业务能力,做好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合学校培养目标,确定对学生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独立学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的培养目标定位,作为辅导员,必须把握好这一目标,在日常管理服

务工作中,积极探索适合培养目标的工作模式,以生为本,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自我,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4.加强与专业教师联系,举办班级品牌专业特色活动。

对所负责学生,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这一整体课程统筹学生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情况举办所带班级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如大一入学时,应加强学生的军训、入学教育,加强学业规划、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辅导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业发展规划,同时帮助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为整个大学学习打好基础;大二时积极鼓励学生备考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能力考试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进一步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发掘自身优势;大三开始引入职业规划教育,结合社会就业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学生所学专业特色的专业活动,举办类似职业规划比赛、职业形象比赛等,从学生就业出发,引导学生对未来就业进行思考;当学生进入大四时,应帮助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全方位分析自己,找准就业定位,做好各种求职应聘准备,使学生能从容的面对就业竞争。

在不同年级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总结历届活动经验,不断指导学生创新,为所带班级专业形成校园品牌活动打下基础,丰富校园文化。

总之,学生工作辅导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了解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学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开展相关工作时,一定要努力学习,提高自我,做好服务,合理要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观石.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3):46~47

2 周莉.浅谈独立学院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0(8):158~159

3 程立军等.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构建和谐校园[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17~118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学校文化;地方文化;融合途径

作者简介:朱有明(1980-),男,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张薛梅(1976-),女,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31-05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唯有强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的人才。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文化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有效保障其内涵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相关概念

(一)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指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及管理建设,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文化建设等内容,与传统的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相比,内涵建设抽象性更强,衡量其内涵建设水平的指标主要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状况。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逐步由制度、管理建设向文化建设深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放在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的结合上[1]。

(二)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一般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优秀的文化是需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弘扬的,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如果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融合,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或称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师生价值观念的一种精神和倾向。学校文化具备了文化属性,其不以强制性作为建设手段,而侧重通过学校管理者及教学者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并对其思想行为加以引导。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关联较为密切。

(四)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也称为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于文化背景的特定文化,这种文化与地理空间存在较强的匹配性。在地方文化的形态和构成上,既可以完全按照地理空间及区位来划分,如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农村文化等;又可以将文化空间作为划分依据,形成诸如沿海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还可以按照地方工商业特色分为徽商文化、浙商文化、苏商文化、晋商文化、粤商文化等,甚至于更小地域的特色工商文化,如江苏省无锡市的锡商文化等。现阶段所倡导的地方文化,其外延更广,涉及到区域人们工作生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都可以视为地方文化内容。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又要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后续就业也具有高度的区域指向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及教学质量为中心点,在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为学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做好铺垫。此外,高职教育在学生就业上也带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将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加以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区域文化归属感,便于优化及稳定区域人才结构,对区域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是对学校的制度、管理及文化等软性层面进行建设及规范,而制度及管理的建设又离不开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参与及指导。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一方面经历了高职生源扩招及规模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也凸显了高职内涵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众多高职院校纷纷注重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创建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在学校文化中予以体现,借助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对地方文化的提取和淬炼。

(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保障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依托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能够提高内涵建设的实效性,在将地方文化中与学校教育及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能够使高职学生深入及时地感受地方和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创造条件。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程式化,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及定岗实习等环节,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局限在学校及实习企业中,无法全面接触到社会的各类信息,而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学生从校园中获取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保障其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准来开展人才教育及培养,使其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2]。但在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上,在开设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教育模式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掌握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岗位需求上的更新变化。此时借助于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及时丰富高职课程内容,提高高职教学的前瞻性,也能够带动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进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基于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内涵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两种文化形式,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带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一方面其具备了互相融合的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又受限于各种因素而较难真正交汇。在此背景下,有些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往往将两者加以割裂,主抓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在文化建设上也偏于一隅而无暇顾及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动,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完整度不高,无法实现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补。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不广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也带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又需要在内涵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贯穿[3]。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多数高职院校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寻求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并未彻底调动起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以使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覆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方方面,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规划性不强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是由中专院校合并升格演变而来,其不具备先天的文化底蕴,由此也使其教学、实践及管理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中专院校色彩。在高职院校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基础并不牢固,需要围绕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科学设计规划,以使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相哺育,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实力。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普遍存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规划性不强、融合过程随意性过大等现象,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机制上亟需完善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机制匮乏所致,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实效性和稳定度不强。首先,从法律层面上看,现阶段尚未制定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法律法规,两者融合的规范性无法保障。其次,作为社会企业来讲,其一方面能有效接纳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和有效涉入,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看似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得以加深,实则其融合度尚有所欠缺。第三,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成立负责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专门机构,无法针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给予有效指导。第四,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隶属于省管,与地级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深度有效联系,更谈不上与地方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合作,缺乏沟通衔接的工作机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四、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1.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注重凸显院校的办学特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院校的个性及办学特色为主要标志,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将之灌输到学校文化中,增添院校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在培育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提炼,提高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匹配性,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环境[4]。

按照上述原则,作为一所以商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主张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形成了浓郁的商科办学氛围。无锡的“锡商文化”源远流长,如民族工商业创业精神楷模的荣氏家族企业,缫丝业首屈一指的薛氏集团,面粉、棉纺实业家唐保谦、唐星海父子,以及现在的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灵动、务实、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公平细腻、正心诚意、勤俭自持、践约守信、谦让包容、勇往直前、审时度势的文化[5]。借助这些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充分利用了地方区域文化的精髓,强化了学校内涵建设,又促进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化和升华,是地方文化服务于高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典型。

2.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强调地方文化的具体要求。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尤其是与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企业文化如何有效衔接,是开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及优势,丰富补充学校文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职业素养要求等内容,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通过完善学校培训设施、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新能力等加以着重培养,从而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既凸显办学特色,又彰显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的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所处的地理区位较为优越,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域,无锡的发展主要依托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加工等制造业和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地方企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形成了相应的企业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在对地方文化加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的商科人才特质,以经营教育、管理教育、沟通教育、诚信教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机制[6],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岗位素养及职业技能进行双向培训,为当地企事业提供了职业精神、文化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俱佳的高职人才。

此外,无锡历来就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的民营企业众多,曾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苏南模式”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地方政府也一直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作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紧跟地方发展脉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全方位开展、对象全面覆盖的创业教育格局和“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7]。多年来,学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团队创业和岗位创业的先进典型,利用地方浓厚的创业氛围将创业教育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特色。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究

1.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来说,其应科学认知作为一所高校所肩负的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及文化传承等职能,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重视,自觉将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与高职院校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加以结合,以提高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社会声誉。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时,要强化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力度,一方面在教学及管理中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课堂实施、实践活动及岗位实习中;另一方面地方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将企业文化等地方文化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全面铺展开,为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创设平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学校管理者基于无锡围绕物联网技术、机械制造、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形势,在进行院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跟踪,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校文化,将地方产业发展动态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开辟了物联网技术、景区开发与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群,有效满足了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人才的大批量要求。

2.扩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应覆盖到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此增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覆盖面的扩展上,应主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8]。首先,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等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及制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增进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衔接。其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企业人士入校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及报告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三方联动,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备相对明确的方向,避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沦为“假大空”。第三,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基地,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定期开展见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地方文化教育与熏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专业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时,紧密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与无锡市文广新局合作设立了“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机制、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等主题,结合无锡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项研究。学校还在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中成立了“非遗班”,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系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相关课程,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为师生的艺术设计增加文化内涵[9]。

3.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规划性。首先,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应以学校文化作为着力点,通过校园文化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其融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规划,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加强交流,借鉴其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特色,根植本地区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其次,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其在进行本区域的高校布局设计时,应注重分析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在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上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使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能够与地方文化有效互动。

4.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尽快制定相应的促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相关区域组织的职责加以划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章可循。社会企业应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时,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加以明确,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补充完善提供参考。高职院校自身应针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着重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加以强化,做好相应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对其理论及专业操作技能加以强化的基础上,增强其认知及领会地方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自觉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桑江.基于文化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2]邓志革,雷久相.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9-43.

[3]肖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0):77,79.

[4]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6-8.

[5]王立人.在传承中丰富发展无锡工商文化[J].江南论坛,2008(6):8-11.

[6]朱璋龙.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94-97.

[7]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57-6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