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分级护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3: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分级护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分级护理论文

第1篇

分级护理[2]是根据对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评估(以及医生所开的医嘱),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并做出标识:特级护理红三角,一级护理蓝三角,二三级不做标识)。

1特级护理

1.1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如严重的创伤、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灼伤,以及某些严重的内科疾患等。

1.2护理内容:①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②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客观完整逐项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随时准备急救。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1.3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完全丧失自护能力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应给病人实施完全性补偿系统,以满足病人在氧气、水、营养、排泄、个体卫生、活动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2一级护理

2.1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人或生活部分自理,但病情随时发生变化的病人。如各种大手术后、休克、昏迷、瘫痪、高热、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儿等。

2.2护理内容:①每15~30min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②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随时准备急救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2.3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自护能力绝对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应给病人实施完全性补偿系统,以满足病人在氧气、水、营养、排泄、个体卫生、活动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3二级护理

3.1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部分自理)。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以及年老体弱、慢性病不宜多活动者、幼儿等。

3.2护理内容:①每1~2h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②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按护理常规护理。③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病人身心需要,指导病人提高其自护能力,促进身心健康。④做好一般的护理记录。

3.3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的自理能力部分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可发挥部分补偿系统的作用,护士和病人共同承担病人的自理活动,根据不同程度分为以护士辅助完成自护需求为主(如按医嘱给予及时准确的药物治疗,进行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和以病人完成自护需求为主(如协助和指导病人早期正确进行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合理饮食、充足休息和睡眠等)。病人活动包括调整自护能力、满足自护需求、接受护士的帮助。护士的活动包括为病人实施一些自护活动、代偿病人自护方面的不足、根据病人需要予以帮助、调整病人的自护能力。

4三级护理

4.1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轻,生活能基本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及选择手术前的准备阶段等。

4.2护理内容:①每日巡视病人2次,观察病情。②按护理常规护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护理。③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病人遵守院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④做好一般的护理记录。

4.3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有能力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但需要健康指导时,护理人员应使用教育-支持系统来满足病人的需要,在护士的指导下,病人通过学习与疾病康复有关的知识技能,改变生活方式完成自护活动。护士活动包括调整及完善病人的自护能力,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病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护能力。

5奥瑞姆自护模式的先进性

5.1赋予整体护理新的哲学理念和实践特征:在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运用奥瑞姆自理理论对病人进行评估,准确找出病人及家属的自理缺陷,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且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和自理能力的改变,用奥瑞姆自理理论的三种护理系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尤其是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引导病人和家属参与到护理中来,成为维护和恢复健康的主体,充分调动了病人和家属的积极性,发掘自理能力,促进了病人疾病的康复,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护理,体现了病人的自我价值,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减轻了病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拓宽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内容,构成了整体护理独特的哲学理念和实践特征[3]。5.2以奥瑞姆自理学说指导护理与传统的分级护理相比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奥瑞姆自理学说以自我照顾为中心,最终目标是使个体担负起自我照顾的责任,对伤残老年病人尤为实用。通过护患共同商讨制定针对性、可行性的护理计划,有利于实现共同护理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而以传统的分级护理方式实施护理,护士根据医嘱的护理级别,按分级护理的内容去完成护理活动在实施中对部分病人缺乏针对性,过分强调替代式护理,强化了病人的角色,病人和家属习惯被动的接受护理,助长了对护理工作的依赖,不利于功能恢复[4]。

5.3体现了护士的价值:奥瑞姆自理理论使护士由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者变成健康保健的宣传者,扩大了护士在治疗预防和保健中的作用,提高了护士在维持健康中的地位,丰富了护士的职业内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对病人的帮助指导与教育,训练其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更加体现护士的价值,同时激励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5]。

6奥瑞姆自护模式的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奥瑞姆自护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前首先要求护士要结合护理工作的实践深刻学习、领会自护模式的内涵,为了合理正确应用理论对护士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6]。奥瑞姆自护模式应用过程非常繁杂,不仅要求护士具有一定水平,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具备人文、社会、心理学知识及护患沟通知识及技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还需要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既要充分满足病人的自护需求,又要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责任,以免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医疗事故,目前情况下该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2.

[3]毛秋云,孙爱芹,宁波,等.Orem自理理论在脑出血病人术后恢复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7.

[4]宋葆云,杨巧芳.Orem自护理论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6):1053.

第2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中分级护理医嘱的现状及医生和护士是否认同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及有无能力参与。[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的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结果]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医生认为分级护理医嘱没有疑问;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不过7名医生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6名护士长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在参与方式上,8名医生和7名护士长认为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结论]对于分级护理由谁决策的问题上,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医生则采取默认态度,不过对护士的能力表示质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都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

分级护理,又叫等级护理,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前辈倡导提出,是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士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1-4]。为了调查医护人员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情况,于2007年6月—2007年8月对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收集资料采用面对面访谈法,访谈前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获得理解和同意,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并承诺用编码替代姓名,以保护隐私;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并认真记录。时间在30min左右,每例进行l次或2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内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给每位受访者(护士和医生)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

1.2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等);您对分级护理医嘱现状的认识;您认为护士是否可以参与分级护理;您认为护士是否有能力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访谈中视具体情况和个案的情绪适当调整内容和数量。

1.3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判断,利用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对象一般情况护士长年龄41.8岁±5.1岁,工作时间21.4年±5.9年,中级4名,高级6名;医生年龄44.5岁±2.5岁,工作时间21.9年±2.8年,高级8名。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受访者对分级护理医嘱的争议①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级护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级护理”;医生认为下的分级护理“没有什么疑问”,只不过“有时候护士提出应该改”“有的护士说不对,让我们改”。②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护士认为“医疗与护理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比如一压疮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从护士角度是一级护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稳,没有潜在危险,医嘱下为二级护理”;有的医生坦言“不了解分级护理,下达分级护理只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或者“从护士那里学的”,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

2.3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5名护士长认为可行,认为“护士最了解病人”“护士认真,更敬业可以做得更好”“由护士下,护士长更专业一些”,在决策方式上,7名护士长认为与医生合作比较好。但是也有5名护士长认为不可行,因为“护士没有能力”“病人听医生的”“医疗环境不好,不愿意承担风险”“护士长、主管护师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经验和无经验的护士共同工作,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有人下分级护理”。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认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认为“如果让护士参与进来,或许比现在让医生单独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点事”,但是强调“大医院可行,基层医院不行”;也有医生认为“谁下都无所谓。关键是病人没有问题,不投诉就行”;在护士参与决策方式上,8名医生认为是医护合作,但是“医生为主”;有的医师认为“如果让护士独立做,恐怕不行,因为护士对疾病认知与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认为是医护合作>医生>护士”。

2.4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讨论6名护士长认为护士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护士受过正规教育”“护士比医生更了解病人,护理上的一切可以由护士做主”,但是多数护士认为“与知识层次、工作经验有关”“需要是一定资格的”“护士长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士还可能有能力”;在护士没有能力的原因上,护士认为“大多数护士学历低、经验不足”;“聘用护士多,流动性大,继续学习的动力不大”“护士常常转科,在一个固定科室的时间短,病情改变的判断能力较弱”;“护士有学历而尚无承担此任的相关能力”。7名医生对护士下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综合护士素质、学历、待遇等问题,护士可能没有能力,特别是聘用护士的能力差,而且护士总是轮转,不像医生对病人那么了解,如果护士不轮转,由2名或3名护士照看1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很了解,护士也有能力决策”“护士对疾病判断程度不如医生,主要是知识缺乏”,有的医生认为“需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医师认为“有经验的护士也有能力,老护士观察病情也行”。

3讨论

由结果可知,多数护士不很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与毕慧敏等[3]、李风莲[5]的结论,说明护理级别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上,由访谈结果可知,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持默认态度,该访谈结果并不否认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与王旭梅等[6]的结论一致,与肖小文[7]、韩淑芳[1]、毕慧敏[2,3]、王芳等[4]的观点一致。在决策方式上,由结果可知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

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护士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尽管大多数医生对其能力表示质疑。王旭梅等[8]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等各个角度分析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理论上认为,护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的,但是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该结论只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4,9(4):184-185.

[2]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5]李风莲.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21综合版):10-11.

[6]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A):317-318.

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中分级护理医嘱的现状及医生和护士是否认同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及有无能力参与。[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的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结果]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医生认为分级护理医嘱没有疑问;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不过7名医生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6名护士长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在参与方式上,8名医生和7名护士长认为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结论]对于分级护理由谁决策的问题上,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医生则采取默认态度,不过对护士的能力表示质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都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

分级护理,又叫等级护理,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前辈倡导提出,是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士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1-4]。为了调查医护人员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情况,于2007年6月—2007年8月对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科室10名护士长和8名科主任为访谈对象。收集资料采用面对面访谈法,访谈前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获得理解和同意,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并承诺用编码替代姓名,以保护隐私;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并认真记录。时间在30min左右,每例进行l次或2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内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给每位受访者(护士和医生)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

1.2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等);您对分级护理医嘱现状的认识;您认为护士是否可以参与分级护理;您认为护士是否有能力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访谈中视具体情况和个案的情绪适当调整内容和数量。

1.3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判断,利用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对象一般情况护士长年龄41.8岁±5.1岁,工作时间21.4年±5.9年,中级4名,高级6名;医生年龄44.5岁±2.5岁,工作时间21.9年±2.8年,高级8名。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受访者对分级护理医嘱的争议①8名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级护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级护理”;医生认为下的分级护理“没有什么疑问”,只不过“有时候护士提出应该改”“有的护士说不对,让我们改”。②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护士认为“医疗与护理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比如一压疮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从护士角度是一级护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稳,没有潜在危险,医嘱下为二级护理”;有的医生坦言“不了解分级护理,下达分级护理只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或者“从护士那里学的”,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

2.3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5名护士长认为可行,认为“护士最了解病人”“护士认真,更敬业可以做得更好”“由护士下,护士长更专业一些”,在决策方式上,7名护士长认为与医生合作比较好。但是也有5名护士长认为不可行,因为“护士没有能力”“病人听医生的”“医疗环境不好,不愿意承担风险”“护士长、主管护师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经验和无经验的护士共同工作,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有人下分级护理”。

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认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认为“如果让护士参与进来,或许比现在让医生单独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点事”,但是强调“大医院可行,基层医院不行”;也有医生认为“谁下都无所谓。关键是病人没有问题,不投诉就行”;在护士参与决策方式上,8名医生认为是医护合作,但是“医生为主”;有的医师认为“如果让护士独立做,恐怕不行,因为护士对疾病认知与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认为是医护合作>医生>护士”。[

2.4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讨论6名护士长认为护士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护士受过正规教育”“护士比医生更了解病人,护理上的一切可以由护士做主”,但是多数护士认为“与知识层次、工作经验有关”“需要是一定资格的”“护士长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士还可能有能力”;在护士没有能力的原因上,护士认为“大多数护士学历低、经验不足”;“聘用护士多,流动性大,继续学习的动力不大”“护士常常转科,在一个固定科室的时间短,病情改变的判断能力较弱”;“护士有学历而尚无承担此任的相关能力”。7名医生对护士下分级护理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综合护士素质、学历、待遇等问题,护士可能没有能力,特别是聘用护士的能力差,而且护士总是轮转,不像医生对病人那么了解,如果护士不轮转,由2名或3名护士照看1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很了解,护士也有能力决策”“护士对疾病判断程度不如医生,主要是知识缺乏”,有的医生认为“需要以一整套体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医师认为“有经验的护士也有能力,老护士观察病情也行”。

3讨论

由结果可知,多数护士不很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与毕慧敏等[3]、李风莲[5]的结论,说明护理级别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问题上,由访谈结果可知,护士持肯定和否认态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访谈医生并不反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持默认态度,该访谈结果并不否认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与王旭梅等[6]的结论一致,与肖小文[7]、韩淑芳[1]、毕慧敏[2,3]、王芳等[4]的观点一致。在决策方式上,由结果可知医护合作是比较理想的决策方式。

在护士决策分级护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护士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下达分级护理的能力,尽管大多数医生对其能力表示质疑。王旭梅等[8]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等各个角度分析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能力,理论上认为,护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的,但是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该结论只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4,9(4):184-185.

[2]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5]李风莲.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21综合版):10-11.

[6]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A):317-318.

第4篇

论文摘要:分析分级护理制度在划分依据、护理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良影响,总结针对缺陷采取的各项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改进分级护理制度的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分级护理质量。

分级护理制度为护理人员实施标准护理提供了指南,对提高我国的护理水平起到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1]。但是,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现代护理理论不断渗透到护理实践中,目前的分级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要求。笔者就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良影响及其对策综述如下。

1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1分级护理制度的划分依据不足

1.1.1划分依据不够充分分级护理总的分级标准是依据疾病的轻重来划分的[1],并且自分级护理制度制定以来从未发生过变化,是划分护理等级的根本依据。但是,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多,患者病情变化较大,而且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下,仅以病情为依据确定护理级别显得很不全面。王淑琴等[2]认为以病情为依据的护理分级标准,虽能体现患者的部分需要,反映护理工作量,但不能有侧重地解决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项目,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也有学者提出护理等级的确定应以患者在院期间的病情为依据,并与其对护理工作的需求相适应[3],即可将患者的自理能力等列入划分的参考指标,但是在目前医院护理人力资源普遍配备不足的条件下,对患者自理能力大小尚缺乏准确评价的依据。

1.1.2划分标准不够客观护理等级由医生以医嘱的形式决定,护士根据医嘱实施相应的护理。而在医疗专业课程中并没有设置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临床医生对护理等级划分依据的认识、了解程度有限[4]。王淑琴等[2]对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63名住院医生分级护理制度相关知识的调查显示,住院医生在校期间仅有31.75%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教育,68.25%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完全了解者占20.63%,部分了解者占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因此,医生在确定患者护理级别时,往往根据主观或经验判断分级护理标准,随意性较大,使得护理等级的划分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

1.1.3划分范围与临床存在差异《护理学基础》中明确将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划分为一级护理;将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者划分为二级护理[5]。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其划分范围与临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甚至一级医院之间等级不同,所开展的手术种类、难度和方法不同,但是所有手术后的患者护理级别几乎相同,都是一级护理[6];有些医院会根据护理人员人力多少决定患者的护理级别,人力资源缺乏时对有些病情相对稳定而自理能力较差的患者给予较低的护理级别。另外,《护理学基础》、《护理概论》中均明确规定,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患者1次,二级护理1~2h巡视1次,三级护理每日至少巡视2次[5,7]。其中一、二级护理临床落实率低。随着一级护理患者增多、护士工作量增大、患者需求增高等原因[8-9],对一级护理患者15~30min巡视1次难以保证,尤其在夜间,护理人员较少而有急危重症患者需要集中救治时往往不能做到对其他患者按时巡视;而部分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有可能需要随时巡视,15~30min巡视显然又不能满足其需要。以上现象提示护理管理者需要对一级护理的划分范围及标准进行重新探讨。

1.2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不够完整将《护理常规》(1983年河北医学院主编)与《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998年中国人民总后勤部主编,4版)进行比较发现[3],分级护理制度制定以来,其内容从病情依据到临床护理要点,一直没有做过重大修改,其护理内容及要求不明确。虽然对各护理等级的巡视时间和个别基础护理项目规定了较明确的执行次数,但是大部分是指导性原则,如特、一级护理中均有“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一、二、三级护理中均有“满足患者身心需要”,这样的要求太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一定程度上使分级护理各等级之间只存在文字不同而无措施的区别[2]。另外也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和质量要求,导致护士按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随意性较大。毕慧敏等[10]通过分析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情况,认为护士对分级护理制度不明确,执行时会在巡视时间、病情观察、提供护理范围等方面产生偏差,不能按级别实施护理。

2分级护理制度缺陷产生的负面影响

2.1从护士和护理专业的角度鲁梅丽等[11]认为护理人员缺编,一级护理巡视时间不能达标是导致分级护理不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在一定范围内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包括患者死亡率增加,手术后负面事件的发生,殴打护理人员现象增多,患者意外、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等[12-14];它已成为阻碍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阻碍分级护理制度的真正落实[15]。而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执行过程的随意性又造成护士人力资源更加浪费,毕慧敏等[16]的调查显示,医嘱二级、三级护理中18.58%完全依赖或部分依赖的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护理,而不需要一级护理但是有医嘱者占64.41%。造成一方面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护理人力资源又被不合理的大量占用的局面,这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大,护理人员流失率和周转率增高,最终将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另外,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护理工作量也相应增加,体现护理人员劳动价值的方法之一,就是护理工作以分级护理的形式被社会承认,各地区物价部门明确规定了分级护理的内容及价格;但是因为此价格不甚合理,不能完全体现护士的劳动价值,而且受到来自社会、患者及家属的干扰,为了少交护理费而降低护理等级,使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17]。

2.2从患者的角度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医嘱上的护理级别与患者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如对许多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血液病患者,除了需要加强观察并发症外,护理上没有更多的要求,而医生常根据其病情潜在的危险性医嘱为一级护理;相反,有些病情相对稳定而自理能力较差的偏瘫患者则医嘱为三级护理[18];而且,分级护理执行不当还可能造成患者出现意外,或患者依据护理分级标准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应的护理服务而引发医疗纠纷。

3对策

3.1护理级别的划分方面

3.1.1补充划分依据杨洁[19]对比中日两国的分级护理制度,认为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2个不同方面,应分而述之;毕慧敏等[16]认为可以将生活自理能力(ADL)作为分级护理制度的补充,因为不同ADL等级患者的护理时间呈显著的递进关系,根据ADL等级计算护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根据ADL制订护理级别及相应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标准,具有可行性[20];王淑琴等[2]也提出将标准分级护理制度与Barthel指数分级法(用来评定ADL)相结合,用于对患者护理等级与ADL的判断,以充分体现患者的护理需求。而傅亚力等[21]提出应将系统化整体护理与分级护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分级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进行;魏道琳等[22]提出将自理模式运用于分级护理管理过程中,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鉴于其它地区的护理状况,笔者认为香港的分级护理制度标准比较客观、详尽,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均强,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

3.1.2明确护理级别的确定者护理作为一个独立专业,患者的护理计划应该由护理人员依据护理程序进行制定,但分级护理制度将决定患者护理的权力授予了原本职责为负责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医生,因而削弱了护理专业的自[1],也不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更不能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有人建议,护理级别应由有中级职称的护士通过护理程序来确定、实施并评价,以避免医嘱护理所存在的缺陷[16];也有人认为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以护嘱的形式下达分级护理的等级比较合适[17,23]。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护士下达护嘱,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责任全部由护士承担,故护理等级由医生以医嘱的形式下达比较合适[8]。针对上述情况,建议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分别处理,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规定护士巡视病房和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等;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ADL分级,结合病情、心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护理级别,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

3.2完善分级护理的内容及要求针对分级护理中的巡视时间,朱宣等[6]建议一级护理1~2h巡视1次,二级护理2~4h巡视1次,三级护理每日巡视4次。而特殊病情变化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予以特级护理,应该密切监护、随时巡视。对分级护理中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的标准也应有具体可操作的标准,《护理常规》中已有了对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生活护理的明确具体要求[24],可操作性强,可以借鉴使用;除此之外还应补充完善护理程序和健康教育的内容,魏畅[25]通过对住院患者护理服务需求调查及专家咨询,确定了军队三级甲等医院的护理服务内容,建立了包括各护理等级服务项目、项目执行频次、执行人员资质在内的军队分级护理服务体系,其内容及要求较现有分级护理要求有较大改进。[

3.3强化管理,提高分级护理质量分级护理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增加护理人员的投入,其经济保障应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护理收费的合理增加[16]。在制定医疗收费标准时,应重新审视护士的劳动价值,以不同等级护理服务工作量为依据,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分级调整收费标准,合理收费。当护理收费标准达到护士劳动价格与价值的平衡时,一切因收费问题引发的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会得到合理解决[8]。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医院可实行分级护理公示制,使患者了解分级护理内容,发挥对护理工作评价者的作用,以此来规范、促进护士的护理行为[11]。周荣慧[26]通过医院实施等级护理服务标准公示法,体会到公式护理服务标准,既可以使患者了解其应享受的基本的护理服务,也使护士有责任感,自觉、自律地完成工作,同时使护士意识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记录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席延荣等[27]通过总结实施一级护理标准公示制的经验,认为该做法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另外,可以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质控分级护理,也可以通过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或通过上级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检查等方式,以保证护理质量落实。

参考文献:

[1]刘义兰.对分级护理制的商榷[J].护理学杂志,2006,21(23):44-45.

[2]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3]和书玲.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难点讨论[J].护理研究,2006,20(6C):1664-1665.

[4]吴庆凤.等级护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5,5(3):25-27.

[5]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142.

[6]朱宣,童远清.对分级护理的商榷[J].家庭护士,2006,4(2B):64.

[7]李晓松.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3.

[8]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16-18.

[9]宋娟.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困难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55.

[10]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11]鲁梅丽,文新,刘桃红.护理程序在实施分级护理标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6):34.

[12]HARTZAJ,KRAKAUERH,KUHNEM,etal.Hospitalcharacteristicsandmortalityrates[J].NEnglJMed,1989,321(25):1720-1725.

[13]KOVNERC,GERGENPJ.NursestaffinglevelsandadverseeventsfollowingsurgeryinU.S.hospitals[J].ImageJNursSch,1998,30(4):315-321.

[14]FRIDKINSK,PEARSM,WILLIAMSONTH,etal.Theroleofunderstaffingincentralvenouscatheter-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s[J].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l,1996,17(3):150-158.

[15]吴桂杰,赵慧敏,殷艳玲.新形势下分级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4):1018-1019.

[16]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17]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8]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19]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20]邵爱仙,黄丽华,胡斌春,等.根据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36-39.

[21]傅亚力,孟爱玲.系统化整体护理与分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7,3(3):73-74.

[22]魏道琳,于卫华,蒋年毅.自理模式在分级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2B):241.

[23]刘贵真,吴瑜.如何确定分级护理级别的讨论与设想[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1):37.

[24]戴宝珍,陶祥玲.护理常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25]魏畅.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分级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第5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分级护理标准在病区公示的效果。方法分别选取4个病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实施分级护理和质量控制,实验组采取分级护理标准公示和宣传推广、巡回单的应用及质控检查等辅助质控方法。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实验组4个季度的护理质量3项指标均相对高于对照组,患者对分级护理的了解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实验组85.53%~98.68%护士、全院76.67%~100%护士长认为分级护理公示对护理人员素质及护理质量有正性促进作用。结论在病区实施分级护理公示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打造高质量护理服务品牌,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有促进作用。

分级护理制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也是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和综合医院评审的一项指标,同时也是护士实施临床护理及护理收费的重要依据。分级护理通常是在患者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等级护理的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2-4];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5]。鉴此,我院护理部自2006年3月开始,在住院部选取内、外、妇产、儿科4个临床病区试行分级护理标准公示,由患者、家属、社会共同参与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获得较好效果,现将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床位800张,年收治患者23000余例。全院护士446人,床护比为1∶0.56,护士均为女性。实验组选取神经内科、普外一科、妇产科、儿科病区,共有床位172张,护士76人,年龄19~50岁;护龄2~28年;学历:中专15人,大专43人,本科18人;职称:护士41人,护师20人,主管护师15人;床护比1∶0.44。对照组选取心血管内科、普外二科、骨二科、呼吸内科病区,共有床位170张,护士75人,年龄20~50岁;护龄1.5~29.0年;学历:中专24人,大专30人,本科21人;职称:护士39人,护师20人,主管护师16人;床护比1∶0.44。两组病区床护比,护士的年龄、护龄、学历、职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实施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实施分级护理及护理质量控制[6]。实验组采取以下措施。

1.2.1.1提高护理人员“标准”意识2006年1月开始,护理部将护士掌握分级护理内容的情况纳入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及全院每季1次的理论考试中,使大家有一定的压力,能够自觉学习并熟练掌握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规范自己的日常工作,增强标准意识及参与意识。

1.2.1.2分级护理标准标示牌的制作与应用①分类。共分为3类:分级护理标准标示牌,一览表标示牌,床尾标示牌。②制作。各标示牌统一由院基建科负责制作。分级护理标准标示牌采用金属铝板制成,规格、颜色统一,大小为40cm×60cm,内容为《江西省护理质量标准》中的等级护理所对应的特级、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标准、指征、护理要求以及收费标准。一览表标示牌采用亚克力板,规格为0.8cm×5.4cm,特级护理用文字标明,一级护理为红色,二级护理为蓝色,三级护理无牌。床尾标示牌采用亚克力板,规格为1.8cm×8.4cm,颜色与一览表标示牌相同。由医嘱执行护士负责落实,护士长负责指导。③应用。将分级护理标准标示牌悬挂在实验组病区醒目处,每病区1块。一览表和床尾标示牌根据相应护理级别插入一览表相对应的床号中和病区床尾处。

1.2.1.3质量控制①宣传推广。将开展“分级护理标准在病区公示”的创新服务举措刊登在院报上,同时将其内容纳入患者入院介绍和工休座谈会的常规内容中,使患者、全院职工及社会了解本举措,参与、支持和监督本举措的执行与落实。②标识的应用。实验组护士长负责检查落实标示牌应用情况,住院患者一览表及患者的床尾插入相对应的标示牌;一级护理及病重、病危患者统一佩戴黄色腕带(软塑料材质,为一次性使用,其上注明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血型、诊断等),以促使分级护理标准的正确应用。③巡回单的使用。由护理部设计、医院统一印发,内容包括时间、内容(一般巡回,静脉输液,更换液体,测血压,测T、P、R,发药,晨间护理,晚间护理,翻身,生活护理,给氧,采血等)、签名;每个病室1张,用完续页。对病情稳定的一级护理患者每30分钟巡视1次;危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根据需要随时巡视,每次巡视后在巡回卡上注明巡视时间、患者的情况以及所做的护理项目,并在相应栏目内打钩签全名,以督促护士按时巡视。巡回单不随病历保存,患者出院时单独装订置病区保存,以备护理质量检查和作为举证依据。④护理部每月组织“分级护理、基础护理”组及“护理服务反馈”组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检验“分级护理制度公示”后的实施效果,促进此举措的开展和推进。

1.2.2评价方法①护理质量。取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护理部的护理质量检查资料,统计两组病区分级护理落实率,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②住院患者对分级护理的认知及满意度。由课题组成员设制问卷,内容为患者的护理级别、分级护理的内容等8项,采用是、否2级评价;选取上述时间段两组住院患者各3960例,由护理部干事发放问卷,讲明填写方法后由患者不记名独立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956和3932份。③护士和护士长对分级护理公示的认知。由课题组成员设计问卷,内容为分级护理公示对护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共9项内容,采用是、否2级评价。选取全院389名护士和30名护士长进行调查,由课题组成员发放问卷,讲明填写方法后不记名完成,当场收回,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89份(提取实验组76份问卷进行分析)和30份。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

2.2两组住院患者对分级护理的认知及满意度比较见表2。

2.3护士及护士长对分级护理公示的认知见表3。

3讨论

医患关系是一种平等有偿的医疗服务关系,医疗服务过程实际是一个履行合同的过程。通过“公示”,将对护理要求的规范公之于众,为护理工作提出了“诚信度”建设的高标准,使护理工作的规范和责任在患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得以落实。从机制上强化了管理,使从上对下的直接管理转向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需求的服务性管理,弱化了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强化了患者意识和市场意识,体现了管理机制的重大转变。

分级护理公示保证了患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患者是护理工作的第一感受者、第一目睹者、第一评价者。通过公示,患者及家属能了解自己(家人)的护理级别,知晓护理服务内容,同时促使护士按照规范实施护理措施。表2显示,实验组患者87.39%~99.39%了解自己的护理级别和内容,且认为分级护理公示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收费透明,对自己有益,对护理服务满意;对照组则较少了解自己的护理级别和内容,护理满意度低(均P<0.01),但对护理公示的认同则与实验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提示分级护理公示的直接受益者是患者,保证了患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突出了护理工作中的“患者地位”,因而获得了患者的肯定。

分级护理公示对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表1显示,同季度实验组的分级护理落实率、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均相对高于对照组。分级护理公示,患者一方面可据此核实自己所获得的服务和付出的费用,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安心享受医院提供的治疗、护理,作为回馈,患者会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使各项服务能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因为分级护理公示,医护人员会更加规范各项操作,以防范医疗纠纷,如此相互作用,良性循环,使护理质量持续上升。从2008年开始,我院在所有病区全面开展分级护理公示举措,从服务内容到服务方式都更具体、更实在,此举使患者、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度逐年提高,对构建和谐医院、和谐护患关系,打造医院高质量护理服务品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执行分级护理要强调医护协调,医生与护士共同执行。王淑琴等[7]调查发现:31.75%住院医生在校期间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68.25%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因此,在本次分级护理标准病区公示举措实施过程中,强调护士长及主管护士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医生开具的护理级别医嘱,自查是否合适,如有异议,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其对不恰当的护理级别医嘱及时做出适当的修改;一方面使不当护理级别得以纠正,医生更多地了解了护理工作内涵;另一方面护理人员的建议被采纳,体现了护理知识的价值,医护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无论是护士还是护士长,都对分级护理公示持肯定态度,如表3示,护士85.53%~98.68%认为分级护理公示对护士个人护理服务质量有正性作用,且不会增加护理工作难度及导致患者要求过高;护士长76.67%~100%认为该举措对护士长个人及护理质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有43.33%认为可能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投诉率上升。对于护士长的担忧,笔者认为,只要全院医护人员认真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诚心诚意为患者服务,患者就会对我们的服务满意,因此,这些担忧是没有必要的。据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护士长对自己病区的护理质量没有把握,护理部应帮助她们查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护理人员快乐工作,患者安心、舒心地住院。

参考文献:

[1]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918.

[2]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3]杜艳丽,李亚洁.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8,23(8):79-81.

[4]刘义兰.对分级护理制的商榷[J].护理学杂志,2006,21(23):44-45.

[5]肖小文.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第6篇

1.1观察指标护理工作质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护理、基础护理、病室管理和健康教育。患者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4]:十分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调查过程严格实行匿名制,调查记录包括不同层级护士之间的交叉调查和同级护士之间的匿名评定。

1.2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种护理方式质量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患者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P<0.01、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护理方式工作质量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整体护理、基础护理、病室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工作质量差异显著(P<0.01)。

2.2患者对两种护理方式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患者对研究组护理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7.4%,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0.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院急需通过积极改善护理管理机制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护理需求。合理、高效的护理人员管理机制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而且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应积极进行护理人员管理模式的探索,不断改善管理模式,以提高护理效果。护士分层级管理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可以整体、连续地护理其负责的病人,通过对病人病情的长期观察提供预见性护理,及时、准确地反馈病人的病情,从而防止病情复发。同时,通过合理、科学地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可以使每位护士发挥其特长,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能相互配合,积极沟通,通过高级责任护士的综合分析和领导,提高下级护士护理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外,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进行分层级培训,可以针对性地提高不同护士的护理专长和护理水平,对高级责任护士的针对性培训能提高其管理能力,加强医院所有护士的高效管理和护理资源的高效利用。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护士管理模式,能够针对性地发挥每一位护士的特长,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和业务水平。本文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的结果显示,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后,护理水平明显好于常规管理,分层级管理的整体护理、基础护理、病室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管理(P<0.01);患者对分层级管理的满意度(97.4%)明显高于对常规管理(80.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护士分层级管理也获得了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肯定,促使其积极改善医患关系,从整体上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水平。

第7篇

关键词:供暖分户计量计量收费收缴模式

1.引言

在供热行业推广和应用“分户计量、分室调温”技术,可以促使用户按需合理用热,节约能源,并按实际用热量缴纳热费,避免了吃“大锅饭”现象和由此引起的矛盾,也为热费的收缴管理带来了方便。但是热费的收缴并不能简单地按热表读数乘以热价计算,还要考虑户间传热、公摊热量等因素影响,以建立公平合理的收费机制。本文提出一种考虑上述因素的热费收缴模式,供参考。

2.户间传热

住宅供暖分户计量收费的基础是各户用热量的准确计量,采用适宜计量的供暖系统和足够精度的热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2.1标准用户

标准用户是指在供暖期实际用热天数d≥d0(当地供暖天数)的用户,实际用热量q1i可用各户热表上的读数q1i′表示,q1i′为热费收缴的主要依据。

2.2不供暖用户

不供暖用户是指在供暖期不居住也不用热,实际用热天数d=0的用户,因热表相对读数q1i′=0,不能按“表”计量收费.此时应计算由相邻各户传入的热量(即户间传热)[1],作为收缴热费的依据。

对户间传热,考虑其传热特性,按稳定传热方式只计算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文献[2]给出了按不供暖用户(房间)室内空气温度tb或按温差修正系数α计算得热量的方法,但使用上不够方便。

实际上,标准用户和不供暖用户,若结构、面积、楼层和朝向均相同即边界条件相同,二者差异仅在于tn或Δt即(tn-tw)的不同。设不供暖用户室内空气温度为tb,当传热边界条件相同时,若室温相等认为供暖效果相同,则可把不供暖用户的用热量表示为同类型标准用户用热量的函数,即

q1i=ξq1i′(1)

式中q1i——不供暖用户的计算热量;

q1i′——同类型标准用户的热表读数;

ξ——热效系数,表示供暖效果与同类型标准用户的接近程度,0≤ξ≤1。

由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可导出

ξ=Δt/Δt0=(tb-tw)/(tn-tw)(2)

经实测确定Tb后,用(1)、(2)式可算出不供暖用户由邻户传入的热量。表1为根据tn=18℃,tw=-5℃和不同tb计算的ξ值

表1热效系数表tb181614121086420-5

ΔT(℃)232119171513119750

ξ10.910.830.740.650.570.480.39.0300.220

2.3部分供暖用户

部分供暖用户是指在供暖期某些天不居住、不用热的用户。实际用热天数0<d<90%d0,热表读数q1i′≠0,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用热量既要计入热表读数,又要计算邻室传入的热量,可表示为

①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邮编:710061FEL:029-2377329

q1i=q1i′+ξ(q1i′-q1i″)(3)

式中q1i′为第i个部分供暖用户的热表读数,q1i″为同类型标准用户的热表读数,ξ(q1i′-q1i″)为扣除q1i′后应计算的由邻室传入的热量。

2.4用热量一般公式

以上三种情况,无论用热天数多少及热表读数大小,均可用(3)式表示用热量,即q1i=q1i′+ξ(q1i′-q1i″)(3)

式中q1i′——本户热表读数,GJ;

q1i″——同类型标准用户的热表读数,GJ,当各户q1i″不同时取平均值。

ξ——热效系数。

由上式知,对标准用户,若(q1i′-q1i″)≈0,则可忽略式中第二项(当该值较大时不得忽略),q1i=q1i′;对不供暖用户,q1i′=0,q1i=ξq1i″;对部分供暖用户,q1i′及ξ(q1i′-q1i″)均不为0,q1i=q1i′+ξ(q1i′-q1i″)。

3.热量分配

3.1邻室传热量

某一用户从邻室获得的热量是由相邻各用户共同负担的,并计在了邻户的热表读数之中,显然,这部分热费不应当由“供热方”负担,而应由“受热方”支付。根据图1分析,几种典型用户向其它用户的传热情况见表2。

外墙左户中户右户外墙顶层

左户顶层

中户顶层

右户

中间层

左户中间层

中户中间层

右户

底层

左户底层

中户底层

右户

平面简图立面简图

图1传热状态分析

表2向受热用户传热状态表受热用户位置可能的传热户数N热流方向

上下左右前后

中户顶层3-±±±--

中间层4±±±±--

底层3±-±±--

左户顶层2-±-±--

中间层3±±-±--

底层2±--±--

注:(1)+表示得热,-表示失热;(2)右户与左户对称

因此各类用户凡是有向邻户传热的,均应从q1i′中扣除所占份额,例如n分之一q1i′或ξ(q1i′-q1i″)。考虑到热流方向,传热面积和围护结构的不同,进行必要修正后,向不供暖用户传热应扣减:

(q1i)A=(mKAεkξq1i″/n)A(4)

向部分用户传热应扣减(q1i)B=[mKAεkξ(q1i′-q1i″)/n]B(5)

式中(q1i)A、(q1i)B——第i户应扣减的向不供暖用户和向部分供暖用户的传热量;

m、n——分别为第i户的得热户数及共同向某一用户传热的户数;

KA——传热面积修正系数,与各向传热面积有关,KA=Fi/Fp(Fi、Fp分别为第i户临室的传热面积和各户总传热面积的平均值);

εk——传热修正系数,与各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值有关,εk=Ki/Kp(Ki、Kp分别为第i户通过围护结构向邻室的传热系数和各户传热的平均值)。

综合式(3),(4)和式(5),有

q1i=q1i′+ξ(q1i′-q1i″)-[(q1i)A+(q1i)B](6)

显然,不供暖用户和部分供暖用户通常是由邻户得热的,一般不扣减后两项。式(6)即为计算各户用热量的一般公式。

3.2公摊热量

一般地,建筑物总表热量大于各分表热量的代数和,这是因为实际存在着公用面积的耗热量及管道散热损失,设其值为Q2,Q2应由楼内全体住户负担并按建筑分摊,即Q2=∑q2i=∑(Q2/A)Ai(7)

令qA=Q2/A,qA为面积公摊指标(GJ/m2),则

Q2=∑q2i=qA·Ai(8)

式中A、Ai分别为总建筑面积和各户建筑面积(m2)。

4.热费收缴模式

4.1各户应缴热费的热量

qi=q1i+q2i=q1i′+ξ(q1i′-q1i″)-[(q1i)A+(q1i)B]+qAAi(9)

4.2各户应缴热费

Fi=qf·qi(10)

式中qf——热价(元/GJ)。其它符号意义同上。

4.3总热费

由热平衡总表热量=∑分表热量+∑分摊热量

即Q=Q1+Q2=∑q1i+∑q2i(11)

总热费Fi=qf·Q=∑Fi=∑qf·qi(12)

5.应用举例

西安市某四层住宅(见图2)共12户,建筑面积均为86m2,其中202为不供暖用户,301为部分供暖用户,其它为标准用户。已知总表热量为411GJ,各分户热表读数(见表3),经实测不供暖用户室内空气温度tB=5℃,西安地区热价20元/GJ,供暖期101天,求各户应缴热费和每m2每月热价。

各户供暖状态见表3,计算取KA和εK=1(过程略),结果见表4。从本例看,总热费=20×411=8220元,各户热费=8220/12=6851.17元,不供暖用户(202)应缴热费为平均热费的56.13%,占总热费的4.86%,小于平均百分数1/12=8.33%。部分供暖用户(301)应缴热费为平均热费的86.67%,占总热费的7.22%,略小于平均百分数(8.33%)。

表3各户供暖状态表楼层

户名

供暖状态

热表读数(GJ)

户间传热

一层101标准29.7无

102标准35.9-经楼板向上

103标准30.4无

二层201标准30.8-经楼板向上和侧墙向左

202不供暖0+上下左右

203标准31.9-经侧墙向左

三层301部分供暖17.6+上下右

302标准29.6-经楼板向下和侧墙向左

303标准32.4无

四层401标准36.7-经楼板向下

402标准30.2无

403标准32.8无

外墙左户中户右户外墙401402403

301302303

201202203

101102103

平面简图立面简图

图2例题用图

表4各户应缴热费表楼层户名热表读数计算热量分摊热量缴费热量热价应缴热费单价

q1i′q1iq2iqiqfFiq0

GJGJGJGJGJ/元元元/月m2

一层10129.729.76.3536.05207212.49

10235.929.2335.67713.42.46

10330.430.436.757352.54

二层20130.826.0132.36647.22.24

202012.8819.23384.61.33

20331.928.4234.77695.42.40

三层30117.623.3429.69593.82.05

30229.624.6430.99619.82.14

30332.432.438.757752.68

四层40136.734.7941.14822.82.84

40230.230.236.557312.52

40332.832.839.157832.70

12

335

334.9

76.2

411.1

8222

平均2.37

6.结语

6.1标准用户的用热量以热表计量,非标准用户热表未计入的用热量按等效法计算。

6.2各户缴费的热量,应计入公摊热量并相应增减户间传热量。

6.3文中方法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和简化。

6.4本文未考虑朝向、楼层等对热计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目的:掌握护理计划现状,探索推行标准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间,住院病人采用标准护理计划的随机抽样100份病历为分析对象,检查护理计划的内容及实施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对策。结果:评估缺乏连续性占50%,找不出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28%,缺乏抓时机和技巧实施健康教育占22%。结论:提高整体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抓住时机掌握技巧实施健康教育,就能促进整体护理计划的实施和护理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护理计划;护理管理

ClinicalAnalysisof100SharesNursingCarePlan

Abstract:Objective:Toknowthepresentofnursingcareplan.Toexploretheeffectiveinterventionforstandardnursing.Method:100sharesfromsamplesrandomlyfromJul.2004toJun.2005withstandardnursingcareplan,wereexaminedthecontentsandresults.Weanalyzedtheexistquestiousandputforwardthemanagements.Result:There''''s50%withdeficiancyofcontinuousevaluationnosolvedproblemsfor28%,deficiancyofhealtheducationskillsfor22%.Conclusion:Itcanimprovethenursingqualityandwholenursingcareplantostrengthemtheabilitytousenursingprocessandtheskillsforhealtheducation.

Keywords:Nursingcareplan;Nursingmanagment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从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全面诊断,护理实施整体护理计划,进一步提高护理的服务素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自我院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妇产科住院病案,均为女性,年龄在20~38岁间,平均年龄为28岁。

1.2方法:对产科住院病人采用标准护理计划的病案,用计算机按住院号,随机抽样100份病历作为分析样本,检查护理计划的内容及实施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对策。

2结果

2.1评估:缺乏护理计划连续性的50份占50%,在标准护理实施过程中找不出确实需要解决问题的28份占28%,缺乏抓时机和技巧实施健康教育的22份占22%。

3讨论

3.1本次抽样调查发现缺乏护理计划连续性占绝大多数。病人入院时采用标准护理计划,住院期间效果评价不及时,不符合实际,住院期间护理计划变化不大,呈固板型,因此新的护理问题提出少,这与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密切相关。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方法,是护士工作的工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应用正确的方法评估、如评估时,应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准确无误地诊断出病人的护理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时作出合理而适当的效果评估,及时纠正偏差,随时修改护理计划。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都要严格按规范的程序进行,并遵循管理学的原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修改计划―再实施,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使工作得以见效。这就需要真正提高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而目前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要采取不同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同时护理人员要掌握病人的治疗方案,明确护理内容并深入了解患者对护理的需求,根据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与患者亲密无间的交谈,就能保证病人得到主动的、连续性的有计划的整体护理服务。护理管理中加强护理的质控,深入了解护理程序实施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护理程序的连续性,并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3.2护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千差万别的病人变化和需要处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要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对病人的严密观察。实施整体护理,需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对所管病人进行效果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护理计划的偏差,从而保证护理质量。这就需要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愈、康复的全过程进行不断的、系统的临床护理观察。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调整护理计划,循环式地评估。在实行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定向观察,更要重视机遇观察,通过机遇观察,便可发现患者的心理、行为上的异常变化,去启发我们发现护理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善于思考,能及时识出护理问题,提高预见性护理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及时地,准确地发现护理问题,使整体护理连续地落实到实处。

3.3在整体护理中,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次资料抽验中发现,护理人员强调无时间去实施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没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与病人的交谈开展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因此没有抓住时机,掌握技巧实施健康教育。可运行护患沟通和交谈技巧,抓时机采取非正式方法实施健康教育,如抓住给病人铺床、换床褥时结合病情和急需了解的问题,或者患者和家属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教育。此外,全面提高在岗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护患沟通和交谈技巧的讲座,促进护理观念的更新,使护士尽快掌握护患沟通和交谈技巧,不断地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整体护理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银雪,曲维香.在整体护理中如何进行病人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53-54.

第9篇

一、建立呼吸科护理应急预案的目的

呼吸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老年病人多、病情重。如何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护理质量,预防护理差错、事故、减少纠纷发生,保证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一直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病人在医院接受诊断、诊疗、护理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不安全风险,如环境中的生物理化因素,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技术、药物、食物、心理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伤。

医疗护理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的可能性[1]。通过风险识别发现护理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确认风险的性质,获得有关数据,制定应急预案。科室的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学习《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明确各类危险事件发生时间、环节、人员等,各项护理工作的流程是否合理,根据呼吸科的特点制定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病人安全:制订病人发生坠床/摔伤应急预案、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病人误吸应急预案、人工气道突然拔除应急预案、病人发生精神症状应急预案、病人擅自离院及病人自杀倾向应急预案等。

2、环境安全:火灾及突然停电应急预案。

3、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患者意外脱管应急预案及程序,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重症哮喘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住院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自发性气胸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例如:突然停电护理应急预案:①日常工作中按常规备好抢救器材,简易呼吸囊、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微量泵的充电工作,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准备简易照明设备,如手电筒、蜡烛、火柴等;②停电后,安排好病人和家属,使其不慌乱;③查找原因,尝试恢复供电;④按轻重缓急分类照顾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若病人正处于器械抢救中立即启用备用电源,如蓄电池等直流电,吸痰时可采用注射器抽吸.⑤使用呼吸机病人立刻分离机器,用简易呼吸囊辅助人工呼吸、同时通知值班医生,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意识及呼吸机情况,并立即通知电工维修。⑥电力恢复后查看病人情况,检查仪器工作状况。

例如: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患者意外脱管应急预案及程序:

①立即用血管钳撑开气管切口处,同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②当患者切开时间超过1周,窦道形成时,更换套管重新置人,连接呼吸机,氧流量调至100%,然后根据病情再调整。

对于颈部短粗的患者,应使用加长型气管套管,并牢固固定。

对于烦燥不安的患者,给予必要的肢体约束,或根据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在为患者实施各种治疗(如翻身、拍背、吸痰等)时应专人固定套管,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分离呼吸机管道,以防套管受呼吸机管道重力作用而致脱管。更换固定系带时,应两人操作,一人固定套管,一人更换。

例如:自发性气胸的应急预案及程序①发生气胸时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通知其他医护人员。

②用12~16号无菌针头于锁骨中线第二肋穿人胸膜腔,简易放气。首次放气不要过多、过快,一般不超过800m1。③建立静脉通道,准备胸腔闭式引流装置。④遵医嘱,给予镇咳剂和镇痛剂。⑤观察病人呼吸困难改善情况、血压的变化。

例如:病人擅自离院应急预案:①护士发现病人擅自离院后,立即询问同病室其他人员联系病人亲人是否知道病人去向;②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上报行政值班和保卫科、医务科、护理部、请求领导安排人寻找病人;③有潜在伤害自己或他人报警处理;④病区有专人接听电话,以便及时将病人的情况进行反馈;⑤记录事件经过相关人员签字。超级秘书网

三、讨论

1、护理应急预案的建立体现积极预防的护理管理原则,提高了护士对差错的防范能力,最终目的是保障病人安全,把护理差错及纠纷降到最低,提升护理品质。

2、护理应急预案的建立健全了防护护理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后根据应急预案尽快处理、可避免病人受到伤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