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4: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互联网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大学的评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政府部门不宜参与大学的综合评价,更不能按照某种排行榜次序分配资源。延展开来,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的评价,其评价体系设计应更趋于公平客观,评价内容对不同类型大学要有明显的区分度,评价取向要靠数量促进质量,评价标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才。而大学的三大功能——教学质量好、优秀的生源、高就业率,在评价中缺一不可。互联网时代,大学的评价体系覆盖面更为宽广,涉及的子项目更为详细。概括来讲,大学的影响力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授的学术影响力;良好的学术氛围,相应的职称结构和政策导向;学术资料和科研设施的条件、利用和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文化,政策环境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次数;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国际留学生数量;互联网的使用量。最后一点不可忽视,因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量与使用频次、效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未来的走向。
二、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它的出现将逐步改变教、学、评、课的结构和形态。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总会使人们高估此类技术近一两年内的影响,同时又总会低估其对今后十几年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讲,几千年来,教育成本几乎没有下降,教学效率几乎没有提高。学生集中到教室上课的模式没有变化,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基本没有变化,师生比例亦没有变化。现在MOOCs来了,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于2012年在美国兴起,它提供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它提出了微证书概念,是大学本意的回归。MOOCs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而今后的面授课程则将成为奢侈品。
三、互联网与大学教育的融合
(一)MOOCs的兴起
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IT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几乎同时出现,但e-mail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一直仅仅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传统的店铺直销模式受到极大冲击,也创造了传统商铺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效益。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这次MOOCs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s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MOOCs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MOOCs不需要有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因而斯坦福大学校长把MOOCs形容为“数字海啸”,国际高等教育界对MOOCs也是相当关注的。
(二)网络公开课的方兴未艾
2000年之前,国外大学也仅仅主要开展校内公开课。2001年麻省理工大学带头开放教育资源,在学校网站上第一次上传了超过1000个视频课程,很快,其他著名大学跟进,现在超过1000所名牌大学把他们的课程视频放到了网上。网络公开课主要依靠CreativeCommons协议保证,视频可以免费下载,但不能用作商业目的。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鼓励上网开放;中国2010年下半年开始,新浪网针对大学生关注网络公开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为:65.8%的大学生、10.8%的研究生收听收看网络公开课;42.9%的大学生学习国外名校公开课,25%的大学生关注名人演讲。从这几年的网络公开课发展过程看,我国的互联网相比国际而言,互联网使用落后10年,网络公开课也落后10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则落后了2年。
四、互联网发展对大学教育带来的思考
实现社会化合作学习
Web2.0的一个最重要特性是社会性,Web2.0下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也被看作成一种社会进程,它注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化学习进程中,它将学习过程与网络社会进行整合,利用Blog、Wiki、SNS等工具,将学习过程置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同用户参与创造贡献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个人和其他用户、群体的合作学习与资源共享,这种参与式信息交互,使得彼此间信息资源不断沟通和协调,从而来完成独立学习或者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以集思广益达到成果共享。
突出人性化导向
传统的网络教育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学习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主要集中在系统内部的单向传输。而在Web2.0环境下诞生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它以Web2.0的应用为平台,综合运用AJAX、AdobeAIR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新技术支持下学习者本身就是资源的创建者、信息的生产者,每个学习者都能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者的自我识别度和自我导向性。
注意事项
Web2.0环境下构建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用户间彼此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联系、合作,信息共享、参与贡献,无边界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素材,但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1)熟练掌握学习工具
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技术工具应用而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软件并将其真正作为工具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的实际学习效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由掌控网络,而非被动接受网络。
(2)学会处理网络信息
网络教育新模式讲究的是用户广泛参与,即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信息,供他人浏览、参与讨论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海量信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分辨良莠、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既考验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判断能力,又考验他的网络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学习者必须要把持有度,学会理性分辨,学会主动处理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3)积极参与分享互动
Web2.0时代倡导用户积极参与分享的精神和能力。从Web1.0到Web2.0,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讨论、不愿意贡献个人智慧、不愿意与人分享信息资源的学习者必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必须学会主动参与分享、注重在网络世界里的与人协作精神,才能正确驾驭网络教育新模式。
1.课前预备:
互联网上的知识丰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分析英语教材、整理繁杂的知识点。但是即便这样,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还是有限。例如讲解单词,教师可能会精心准备单词的构词、拼写、文化背景等,但是对于该单词在不同语境的运用很难充分预备。而且每个学生毕竟程度不一,兴趣也不一致。而在互联网上则不一样。它是一个知识及其丰富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搜索到所有教师需要讲解的单词、句型的各方面知识。
2.课堂教学:
互联网教学灵活多样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教师将从垄断知识传授的窠臼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知识传授不仅有文本上的,还可以接触到由视频图像、图形、动画和声言等运载的英语信息。在课堂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互联网辅助教学的教室具有随机分组的功能,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指定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可以按学生水平差别分组,测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一组的学习者共同设定解决方案,并请出其他组员帮助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协作方式多样,可分二人、四人或以上、或全体参加。组与组之间可以进行竞赛,增强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教学效果。互联网的丰富性还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互联网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互动:
互联网平台互动灵活英语语言能力的真正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积累、练习、实践和运用的过程,尤其是运用。在课堂之外,学生对所学英语内容的运用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师注重了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学生才能够稳步、扎实、持续地取得进步。英语的作用注重表达。一个单词、一个短语写在书中或者记在本上,它只局限于一种记忆或书写方式。然而,一旦它出自于学生的口语表达,那它代表的就是一种情感的诉说,一种感情的渲染。互联网外语教学正好提供了一个英语运用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email或不同的chatroom,提高语言学习的交互性。充实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英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且大大地增加学习者摄入和输出目的语的机会。
二、对互联网利用过程中的引导
互联网主体的隐匿性、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及信息的多元选择,使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教育功能相对弱化。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一个极为多样、各种思想交合的一个较为复杂的聚集体。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谨慎、理性地使用互联网。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教师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自我认清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网络上存在的黄、赌、毒等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或作业的形式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要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增长惰性、应付作业的方式和逃避现实社会、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场所。
2.危险性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1开放的教育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送,然而在今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更多有用的信息加进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在网络上学习,与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更好的沟通。另外,网络给学生还提供更为广阔领域的知识,利用这些技术,可以随时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就不会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上了。这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为了是想提高自我价值的目的,越来越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希望接受高校教育。以前的高校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学习的。但是现在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实行远程教学,所有人都有机会享受到教育的资源。因此高校的教学更有开放性。
1.2管理模式的转变
以前的高校管理中,课程的安排完全靠老师人工来制定并传达,在人事安排方面也存在冗杂的问题。财务管理上也缺少精确的定量指导。由于很多的数据不能及时的更新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以及分配不均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校的发展是一定的阻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各个高校创建了自动化的办公体系。这样在工作分配上提高了效率,各项资源能够建立数据库并且能够更好的有效的分配。使管理模式进行了转变。
2.应对措施
面对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影响,高校的管理者应该以正确态度的面对现有的影响。积极响应并且改变自身,尽快的和新技术融合。让网络技术在高校中能更好的发展。
2.1教育管理的思想转变
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管理由传统的管理逐渐向引导转变。网络技术的推广,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更为广阔的知识面,这些可能是高校的课堂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因此更加要求培养现代学生对自己学习管理的能力。学生有一定的自律能力那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且利用网络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能够更加好的制定学习计划充实自己。同时,在教学上,教师也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思想。多加利用网络资源,武装自己,进而给学生传递好的学习思路,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自学、选择的能力。能够对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有能力面对社会的竞争。
2.2完善网络技术的平台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大量的机房,以便于用于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和课程设计,硬件设备都很老化,对由于网络老师的配置不够,一般一个机房80个机器只有一个老师管理,用的更是局域网,网络速度和建设维护都跟不上,以至于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公共机房学习,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之处。与此同时,也会在管理方面有不便利的地方。所以,高校应该对网络的建设加大力度,加大对这个大学生们最喜欢的阵地的掌控力度,进而保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保障教学计划顺利完成,实现全方位的网络覆盖,节省纸张,促进网络教学,和作业提交.实现高校办公,教学无纸化。现在,多元化的网络传播模式,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人人网,微博,微信信息传播速度快,分享数据同步化。通过网络传递消息,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公效率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授课、消息传递等一系列的教学,这样节约的资源更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2.3通过网络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又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资源,也有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资源,是把双刃剑。网络游戏,等不同程度的危害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只要正确的利用网络,就能有效规避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引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这样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让网络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同时高效的管理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先学会网络技术并且有着正确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从而更好的应用的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
3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语文教师;转变;对策
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全面实现“互联网+传统行业”。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执行过程中,用互联网去带动诸如教育传统行业进行创新改革,以互联网作为催化剂,引发教育行业全面革新发展。如今在大学里,不管一名教师学识有多么渊博、讲课有多么风趣幽默,都很难再像过去一样轻而易举地树立权威,打动学生、影响学生了。教师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让忙着刷微博、看微信的“低头族”抬起头来。更深层次的挑战则在于: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所需随时查找,比课堂所得可能更新更丰富更完善;同样一门课程,学生可以看名校的网络视频公开课,聆听本学科最知名教授的讲解;而“慕课”的兴起则更进一步搅动大学课堂,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明星教授给普通教授带来巨大压力。
大学语文教师要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唯有全方位的自我改变:从更新教学观念到能力的重新构建,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到刷新师生交往方式。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1.知识权威地位的丧失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育者和知识是核心,大学语文教师处于知识垄断者的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学生处在从属的地位,被动的接受知识。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资源可以共享,知识资源的占有实现了人人基本平等,大学语文教师知识垄断者的地位基本上已经丧失。
2.从资源提供者转变为资源选择者、组织者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的知识主要是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获取的途径不再是教师讲授的知识,教育资源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面对网络资源这把双刃剑,大学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转变为资源选择者、组织者,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剔除无用无利信息,让网络资源产生利益最大化,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
3.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重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亩三分地,而应借助网络资源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精彩。重视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学会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在课堂之外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沟通和知识的传播,借助课堂之外的影响力更好地吸引、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对策
1.改变观念,转变角色
面对“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发展,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主动适应角色变化,调整心态,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应从观念上,调整自己的定位,努力构建师生间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把学生当成朋友、伙伴,与学生同学习,做良师益友,然后才是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和监督者。在行为上,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问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资料选取、课程设计、教学的组织和监督考核上。当前教改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如果监管不到位,缺乏约束力,则可能导致学生放任自由。为此,教师应善于借助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QQ在课堂外多与学生接触,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所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素养,引导、激励、督促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2.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不可否认,“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一次生态更替,然而,不论“互联网+教育”如何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为特点,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特征,其本质还在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自身优势。
一方面,网络制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社会,许多人热衷并依赖虚拟的社区交往,这样,便使网络时代面对面的交流将成为稀缺资源,而作为熟悉课堂教学并具有多年与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进行面对面交流辅导教学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教育这种人机交流方式,其交流的深度和反馈的及时性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相比,面对面时的眼神、表情、言语语调交流却是网络所无法做到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利用这种优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个人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此,在某些方面,面对面交流辅导教学更显得其无可比拟,从而凸显出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特点来看,更注重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沟通。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让老师与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这一空间得到激发、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将人文性、情感性教育渗透到学生,让其体会到大学语文的人文美、情感美,从而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互联网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考核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基于技术所限,常常采用客观试题,主观试题较少,这无疑不能全面反映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也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对主观试题的评判,教师的工作不可替代。另外在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抛出相关议题,通过提问、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面对这样的考核,作为教师,无疑处于无法代替的地位,然而这恰恰不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
3.苦练内功,提高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注重以诗的语言传达出文学作品的内涵神韵与审美特性,教师如果自身没有广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则难以传递出该课程的美与精髓。因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大学语文的理解和掌握,及时追踪学科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注重讲授知识与激发学生思考两相结合,提高个人教学素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知识的获得方便快捷,给教师获取知识和帮助、提高自身水平带来很大的便捷,大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借助网络及时更新陈旧知识,贴近学术前沿,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干货”。同时,网络时代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开发能力,掌握必要的开发工具,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网络有关软件的使用,尽可能做到自主制作一些网络课件和资料。
4.注重科研,教研相长
作为高校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在分工中,主要的任务是教学,科研是相对处于次要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不做点科研的工作。实际上,科研工作对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大有裨益。因为,通过科研工作,可以加深对语文这门专业知识及规律的理解,再者,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了解科研的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而科研工作成果的取得,反过来也能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邹满丽.互联网与教育――论互联网对教育之利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160.
[2]蔡伟.http:///edu/jiao_yu_ping_lun/te_bie_tui_jian/201504/t20150410_1245989_1.shtml[EB/OL].“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兴趣 情感 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20-01
众所周知,英语是实践性和交际性都很强的学科,但大部分中国学生由于胆小口或懒于开口,而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交际情感。事实上,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交际过程。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激发又有赖于教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呢?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
1 把兴趣的培养当作激发学习情感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感时才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它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思想活跃、意志坚定,才会尽力去了解它、观察它、研究它。英语科的学习也是这样,当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愉快去追求、去探索,从而产生求知欲。所以说: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取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关键在于消除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不良因素,而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和调动积极因素,把兴趣的培养当作激发学习情感的首要任务。
2 教师要当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车头
2.1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基础,幽默的教法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手段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前提。在教育行业中,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所教科目的喜恶,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内外调节自己外在的言行、举止、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情感流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自己在课内独特的教学艺术,作为吸引学生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幽默轻松的教学方法,以求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幽默教法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催化剂。幽默教法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是将学生与教师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也是沟通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桥梁,良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配合密切。学生见到教师幽默的教学,认识到教师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境界,觉得讲台上的不只是一位令人“敬而畏之”的老师,而是一个有趣可亲的朋友。这种教学幽默可以填平师生之间地位的差异,消除师生之间感情的隔膜,建立起师生间人格平等、真诚相处的关系,情感相融,容易使师生对相同事物的认知产生共鸣,从而使师生共同步入一个祥和的教与学世界。
幽默教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的认知话动,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过于庄重、严肃、表情冷漠、呆板,语气平淡无奇,学生便会无精打采,如坐针毡。在这种沉闷,消极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智力活动受到阻碍。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堂学习产生倦怠烦闷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付诸幽默,会给紧张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一些生气和宽松,使学生在笑声之后集中心智投向认知活动。
2.2把握学生的心理定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等于撩动学生学习情感的琴弦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以达到最隹的教学效果。
设置悬念,激活情感。俗语说,教无定法。但是,一节成功的课,在开课伊始,教师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造悬念,设疑引新,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学生的学习情感的方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这主要体现在课堂第一阶段的“整体呈现”。例如,教师可以用看图设问法,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趣图画,引导学生讨论其主题,引出交际题目。让学生自由交谈,通过学生的自由交谈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知不觉地引出新课题。在这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我国民间节日和月饼,话题适合学生的年龄、贴近学生的生活、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引起悬念,使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围绕课题侃侃而谈,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恰当评价,强化情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的学期望自己的进步解得到教师的肯定,更多的学生希望教师的评价公正无私,准确客观:“Very good.”“Good”,“Not bad.”之类的评价只使人感到抽象空洞,教师的评价须建立在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的基础上,并以学生的天赋、兴趣、经验、背景等作为评价基点,本着欣赏、肯定、鼓励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强化。实践证明,恰当的评价学生所激发的学习情感,力量有时十分巨大,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在外语学习课堂上抛开胆怯心理,勤动脑,多开口,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相信精神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在课堂中必须以“主导”为原则,起火车头的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有目的、多途径地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根本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使其闻有所思,看有所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在疑问中拓展学生思维[J].安徽教育论坛,2004(4).
[2]张四方.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EB/OL].互联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英语教学论文.
[3]陈益妃.如何优化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际[EB/OL].互联网.
[4]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EB/OL].互联网-毕业.
[5]刘玉明.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EB/OL].互联网-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全员培训.
[6]小学英语教学法讲义[EB/OL].互联网-大学课件-道客巴巴.
[7]梁秀青. 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感受美好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8).
[8]数学:谈谈初中数学情感培养[EB/OL].互联网.
云平台建设乱象丛生是突出体现
直到现在,国内还没能出现一个能得到广泛认可的标杆性云平台,大量教育云平_一直处在各自为政的无序建设之中,它们大多仍然属于“信息化云平台”,远远没有“互联”,跟不上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变革步伐。多年来,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一所学校十几个平台,一个教师几十个账号,已是普遍现象,已然成为中国互联网教育发展改革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1.网络学习空间走入“社交”误区
国家提出“三通两平台”战略部署后,国内各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网络学习空间,但大多属于模仿社交类空间建设,弱化了“学习”这一根本属性。整个业界呈现理念落后、技术炫酷、舍本逐末、鱼龙混杂的局面,学习空间远远满足不了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真实需求,从而导致空间利用率很低,大量沦为摆设,这也是互联网教育缺乏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原因。
2.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没有突破
在体制内部,多年来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建设的资源,却因为规划不科学、没有形成合理的长效资源建设机制、重建不重用、重复建设而浪费极大。企业资源也大多跟不上教育需求,没有变革性理念的平台出现,同质化现象很严重,无法与教育教学高效融合,现实中大量国内主流资源型企业也在艰难度日。
3.在线教育陷入误区和困局
互联网时代,教育趋于高度开放共享,尤其是K12阶段,知识体系非常稳定,优质教育资源将逐步走向免费,企业做在线教育本身空间不大。大量企业和创业者匆忙涌入,重复生产一堆“鸡肋”式产品,鲜有突破创新之处,造成了产业误区和虚假繁荣。经过多年努力,普遍遭遇盈利困局,行业前景堪忧。现实中,一些产品甚至诱导、捆绑学生家长强制消费,完全变成了商业化的产品,影响恶劣,实属互联网教育领域之“毒瘤”。
4.教育云平台乱象之根源
(1)理念非常落后。大量平台停留在“技术驱动”和“全员制造”的初级阶段,企业对“互联网+教育”认识远远不够,没有专业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做支撑,不懂教育需求,和实际应用脱节,没有真正体现“互联”属性。
(2)顶层设计极弱。各级各类企业和教育部门一哄而上,顶层规划混乱,缺乏行业标准,专业性差,功能交叉,无法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应用”问题。
(3)管理服务缺失。大量设施平台缺乏专业管理、粗放式管理,或者只关注技术服务,违背互联网基本精神,行业变革更是无从谈起。
(4)信息孤岛严重。商业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买卖式、封闭式、作坊式建设阶段,导致各平台间信息孤岛从未消除,网络信息资源大爆炸,优质教育智慧被网络淹没,覆盖率很低,又产生了“双重信息孤岛”,危害更大。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之基本原则
“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覆盖”是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目标”,而“最大化”则是有别于“信息化教育”的最本质转变,其中涉及教育体制生态、教育教学理念、科学机制保障、前沿科技支撑等一系列系统性重构和变革;它重在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回归教育本真,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维和实践范式。未来,必须下大力气改变浮躁高发、乱象丛生的产业现状,坚决摒弃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的“技术思维”创新,紧盯“核心目标”,围绕教育云平台进行大力创新和建章立制,构建全方位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方能适应未来“互联网+教育”的总体发展改革需求。
1.强化顶层设计
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统一标准规划:基础核心平台应做到全国统一化部署,高级应用平台应区域性高度统一,信息资源高度整合,逐步消除信息孤岛。
2.互联网思维重构
要从“信息化云平台”跃升到“互联网化云平台”层面,从体制痛点和真实需求出发设计产品,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教育体系、流程、结构、规则、管理等互联网化,打通体制内外,推倒“围墙”,促进全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构。
3.打造开放生态
企业间绝不能一哄而上、跑马圈地、固步自封,要切实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作共赢、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降低各方投入成本,真正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生态。
打造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入口”
一个行业若要因为互联网去变革,那一定是出现了标杆性的入口级平台。笔者认为,这样的产品不是眼下热议的智慧教育、未来课堂、教育大数据等,而是基础应用平台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应重点围绕“三通两平台”中应用属性较强的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网络课堂等平台,在“互联”二字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在理念、产品、技术等方面大幅重构,形成一个“核心入口”,以逐步实现教育领域全要素的互联,使“互联网+教育”的推进更加精准和可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忠实的“接触体”,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网络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在新时期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58-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的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也延伸到教育行业,但网络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辅导员正是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遇到了新的挑战。在这次挑战中,如何抓住机遇,提高自身能力成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不仅提高了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也使得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改善,促进了高校的发展。
一 “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计划,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各行业的结合,使得传统行业有新的发展模式[1]。“互联网+”时代也逐渐走入教育行业中,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不仅是要从事学校的教务工作,也承担着思想教育等工作,面对复杂的工作内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队伍建设更应该与“互联网+”时代相照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都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既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又要应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工作,适应现代化的发展[2]。在“互联网+”时代下,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门,面对新的环境,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的社会诱惑,很难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急需辅导员正确的思想引导。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作;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也是促进高校的发展,辅导员是高校教职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许多高校辅导员成为了学校的各级干部,所以辅导员的自身发展建设与高校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网络时代的到来,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辅导员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社会资讯,提高工作效率[3]。同样,在网络时代的开放性下,可以掌握学生的动态,开展德育工作,但需要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互联网+”给高校辅导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也增加了辅导员管理学生的难度。大量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而言不仅能丰富精神世界,更多的是改变其价值观念,这更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遇到的问题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大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不仅低,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也逐渐降低。社会上对于高校辅导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到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中,造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流动性较大[4]。另外,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的教职人员里所处的地位也较低,辅导员的工作又缺少发展前景,学校对高校辅导员也不够重视,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使得很多的高校辅导员都想着离职,造成了高校辅导员的人员流动大的状况,这与辅导员的社会地位、辅导员的待遇等有关。
(二)辅导员队伍培训的投入力度不够
高校不仅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教职人员也应加强培训,而且辅导员的培训不仅是提高辅导员的自身能力,也是给辅导员提供发展的空间。一般高校的干部选拔都是从辅导员中挑选出来的,虽然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加大了力度,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上投入过小,缺乏相关的培训体制,辅导员对培训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开展不起来,辅导员的能力受到了约束,其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5]。即使有的学校开展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但由于辅导员的参与性低,辅导员的培训形式也是单调的,所以也没有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
(三)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受到挑战
“互联网+”时代使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受到了挑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其对教育者给出的信息不再是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加大。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辅导员传统的教育工作方法将不再适用,说教的教育方式逐u被舍弃,新的工作方式成为了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问题[6]。再有就是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受到挑战,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不断地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高知识素养。也要提高网络技术的操作能力,应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不断地积累实战经验,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水平。
三 “互联网+”时代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措施
(一) 构建机制,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
解决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主要的方式是构建相应的机制[7]。首先是选拔机制,由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对辅导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应对辅导员的学历、素质、政治觉悟等对方面进行考察,严格要求考核标准,确保辅导员队伍有着较高的思想水平;针对高校辅导员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应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高校通过建立评价系统,将绩效考核与辅导员的工资挂钩。要规范辅导员的工资奖励标准,使得辅导员与教师的工资待遇差距缩小。
(二)加大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
在高校辅导员的队伍构建中,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使得辅导员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拓展高校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高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加大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结合我国的教育发展形势,对辅导员在思想理论、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培训[8]。也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培训期限,通过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平时培训等多项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等。
(三)提高高校o导员队伍的建设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应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水平。身为一名辅导员,在高校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所以,辅导员应先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在网络化的影响下,注重对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使学生不受网络的影响,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辅导员也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运用网络技术学到更多的知识。争取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微博、微信、校园APP等网络化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互联网+”时代注重的是创新与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也应有创新意识,不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此同时应结合网络技术,利用QQ、微信等平台,实现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可以应用校园网站与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合作,从而为大学生拓展更多的锻炼平台和工作机会。
综上,在“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不仅对大学生、辅导员和高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网络时代下,应对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进行调整,针对其遇到的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辅导员队伍的机制、职业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的建设,来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水平,构建具有高水准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刘新东,张明亮.辅导员专线――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平台[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6):142-144.
[2]徐芝兰.近十年我国辅导员研究的主题分析――对CNKI“辅导员”高被引论文(2005-2014年)的内容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0):6-11.
[3]周莉莉.“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创新性探讨[J].教师教育论坛,2016(5):30-32.
[4]陈振兴,刘琳,刘召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视阈下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究――以西安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1):35.
[5]曹都国.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之探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5(3):225-228.
[6]谢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网络时代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