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4: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水利规划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生态修复
水利水电开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可通过规划环评制定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尽快恢复生态环境的完善性,避免引发更大规模的生态问题。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修复,必须以规划环评技术作为依据,实行建设补偿,与此同时跟踪开发中生态变化的指标,充分利用监测途径补偿生态缺陷,体现规划环评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与控制优势。生态修复结合规划环评的状态,制定符合生态保护的方法,补偿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不足。
1.2构建制度
水利水电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快,根据规划环评的实况,我国相关部门应对水利水电开发提出制度约束,通过构建制度形成环境评价的体系,用于规划环评的实践中,科学保护水利水电中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利水电所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评价。
2规划环评技术在水利水电开发中的应用
根据水利水电开发与规划环评技术的关系,分析规划环评技术的实际应用,体现技术性的环境保护,由此确保环境保护下水利水电的顺利开发。具体分析如下:
2.1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技术能够提高规划环评的应用效率,满足水利水电开发的基础应用。环境评价技术可以根据水利水电项目的基本情况,划分评价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对象,深入研究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多个差别,由此确保环境评价技术更加适用于水利水电项目的开发。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环境评价技术,主要包括数学模型和情景分析等,利用系统的评价方式,得出水利水电开发的环境依据,避免水利水电开发偏离环境保护的要求。
2.2区域分析
不同区域的水利水电项目,对环境存在不同的影响。水利水电项目属于国家基础建设,呈现区域性建设,增加了规划环评技术的应用压力。为优化水利水电的开发,需在环境评价技术中引进区域分析,根据规划环评的以往经验,完善区域性的环评分析。区域分析决定了水利水电项目中的环境规划,同时明确环境在区域中的表现特征,能够降低水利水电项目中环境规划的难度,有利于提高环境的稳定度。环境评价技术中的区域分析,归属于一类基础性的措施,可以为水利水电开发的规划环评提供技术性的保障。
2.3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是规划环评技术的核心,辅助环境评价技术进行决策。政策评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可以发现环境评价技术中的差异点,全面反馈水利水电开发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渗透到政策评价中。政策评价在水利水电开发规划环评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
(1)政策分析,利用价值观念分析水利水电中的环境现状,实行多维度划分,进而实现多个层次的政策解析;
(2)政策预测,利用定性的分析,得出政策中的环评信息,通过判断环境评价技术前后的政策形态,估计环评的价值;
(3)政策评估,利用实践规划出水利水电项目中的环评价值,评估环境评价技术在项目开发中是否具备效益和效率保障。
2.险预测
规划环评技术在水利水电开发中,可以经过一系列的动态行为,找出开发过程中引发环境破坏的因素或潜在因素,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环境评价技术能够根据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环境风险,估计此类风险引发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而且风险预测具有一定的决策优势,预先评估风险损失,有利于控制开发中的环境破坏,充分控制开发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3结语
关键词:工程水文;水利规划;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水文及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7-02
我国的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一般都设有“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或称“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课。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的主要是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代表性文献有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合编的《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都科技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合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主编的《水利工程实用水文水利计算》,蒋金珠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朱歧武、拜存有主编的《水文与水利水电规划》这些文献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用提供有关暴雨、洪水、径流、泥沙等方面的分析计算,为合理开发水资源、治理河流、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方式、规模和效益。以及拟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管理运用方式等提供依据。随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某些内容亦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为使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内容适应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笔者对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水利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水利内涵概述
汪恕诚部长曾指出,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环境水利、资源水利和信息水利,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水多能控、水少能引、水脏能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主要的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保障和水资源保护。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立节水型社会;三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四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传统水利对水资源“竭泽而渔”的开发利用方式完全不同,它是循着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实现生态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上游与下游、河道内与河道外、相邻区域(或流域)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子,而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为一个“资源开发—产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水利的基本目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要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建设现代水利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是高等院校水利专业教学的理论指导,是现代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也是“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参照系。
二、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与可持续发展
水利之要求差距剖析前文所提及的代表性文献,不论内容还是形式基本是一致的,几十年不变,只是本专科内容的多少有所不同,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对“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1、强调河流的水文功能,忽略河流的生态功能水文循环(水分循环)是认识水资源可恢复性、有限性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等的基础知识,“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一般都在开篇对其做重点介绍。河流是水文循环过程中液态水在陆地表面流动的重要通道。大气降水在陆地上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沿地表低洼处汇集成河流。降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一部分也复归河流。同时,对河流的分段、河长、河系、纵横比降以及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等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忽略了河流是形成和支持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这一内容。河流在输送淡水和泥沙的同时,也运送由于雨水冲刷而带入河中的各种生物质和矿物盐类,为河流内以至流域内和近海地区的生物提供营养物,为分子输送种子,排走和分解废弃物等,使河流成为多种生态系统生存和演化的基本保证条件。
2、强调人类活动对“量”的影响和“还原”,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修复“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文献中,都有对人类活动影响使径流资料不一致而进行“还原量”计算的内容,但从不涉及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更没有对生态环境如何修复的内容。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可以促进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恶化”问题,消除因贫困求生存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也有负面影响,比如河流上建水库、电站,特别是梯级较多时,河流形态会发生显著变化,会出现生物多样性退化以及加剧水体污染等问题。
3、水利规划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需要对河川径流进行水利规划,以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河川年径流的分析计算在“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作为一章内容介绍,其目的是提供长期年、月径流量系列以及设计代表年的年、月径流量,用于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即为满足工业、农业、城乡生活、发电、航运、养殖等用水部门的用水需要所需的工程规模。但是,一个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本区域( 或本流域)用水部门的用水要求,还必须考虑本区域(或本流域)以及临区域(或流域、或上、下游)的生态环境用水所要求的工程规模,本文称为“生态环境库容”。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来分析,后者更为重要,可这恰恰是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所缺少的。
4、水库调度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都含有水库调度的内容。水库调度可分为兴利调度、防洪调度和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水库的兴利调度是依据径流资料以及用水( 用电)部门的用水(用电)要求,按照经济效益最大(比如发电量最大,灌溉面积最大,供水保证率最高) 的所谓“最优准则”预先编制一组水库蓄水的指示线组成水库兴利调度图。防洪调度是依据工程地点的设计洪水资料经过防洪水利计算确定水库的一系列防洪特征水位,其目的是确保水库大坝安全和处理防洪与兴利的矛盾。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其目的是使库群获得较大的综合经济效益。由此可知,水库调度图不论是在水库的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其管理运用阶段,都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库容”,也没有考虑水库的放水如何使下游河道还原为天然状态,维护下游河流生态的天然属性,更没有考虑“减污调度”、“调沙调度”。显然,传统水库调度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极不适应。
参考文献
[1] 华东水利学院,西北农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2] 成都科技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项大规模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庞大的财政作为基础,对人们有利的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其涵盖范围相对比较广,包含测绘、设计、勘探等多种工程,同时也是全面的理科人为项目。
(二)施工规划
施工规划实际上就是在完全进行施工建设之前切实做好工程的设计规划工作,也就是说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项有利于人们群众的大型复杂工程,这就需要在进行实际施工之前,工程管理者与施工人员提前做好环境的勘察,掌握施工周围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保障施工不破坏周围的地质结构,最大限度的降低对自然的破坏,避免出现大规模自然灾害。
二、施工规划的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规模大、工序多、专业性强以及涉及范围广的大型生产化工程,也是一项错综复杂、内外联系的工程项目。那么如何把设计辅助行动,怎样科学的管理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经济意义。由于我国地域比较辽阔,各地的地理条件差异比较大,施工工程的建筑形势也大不相同,施工条件也千变万化,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施工特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水文以及地质结构的制约,施工具有一定季节性,地形复杂,使得施工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还有很多处在偏远山区,运输不是很便利,使得施工条件变得更加艰难。经过多年实际施工证明,施工规划已经逐渐成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程编制投资估算、招标以及总概算的重要依据,是施工方控制施工资金的重要保障,是施工管理与施工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做好施工规划对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重要作用,在正确的选择坝址、坝型、布局设计方案,合理的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从而缩短周期、降低施工成本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三、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施工规划的作用以及主要内容
水利水电工程在引入相对比较有竞争性的招标之后,工程建设过程需要很多合同共同作用才能进行组织实施,施工单位应该依据工程进行合理分标,并且要择优选择多家相对比较优秀的单位来实施工程。那么,施工规划的基本内容就是让工程可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工程的能动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表现竞争机制。应该依据招标时候所了解的市场信息、基础资料以及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来合理的进行施工规划,以招标方案为基础,从而落实施工方案以及工期,并且对合同管王吉栋黑龙江水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26理以及施工工程进行全面的安排与规划。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合同干扰以及衔接的问题,进一步表明合同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出现赔偿事件。进行施工规划的基本内容:市场信息和基础资料、合同划分与组合、导流施工、主体施工前的边界合同条件、主体施工、交通运输施工、工厂设施施工、总布局与区域划分施工、分标进度与总进度施工、施工标准与施工规范。一个完善的施工规划最主要的就是能够对施工工程进行划分与合同组合方案设计出相对比较合理的规划。水利水电工程是否分标以及怎样分标应该取决于工程的构成情况和每部分工程量的多少。通常情况枢纽是由分散布置的多线工程组成,各个组成部分工程量大时,最好进行分标段招标,工程量较小不易分标。分标方案的选择要与工程特点相结合,从施工方法、布置、进度等方面对各标段进行比较并分析,进一步完善优化拟定的分标方案,争取提出一个工期短、施工方案合理、衔接良好、管理方便及经济效果最好的分标方案。依据之前已经选择的分标标准以及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每个分标之间的衔接关系,确定关键路线。并且对每一段施工工程都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置,最大限度体现施工方的施工意识,此外想要切实的做好施工规划工作,不能缺少水电、造价、机电、业主以及相关勘测部分的密切配合。
四、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施工规划工作的注意事项
第一,水利水电工程是一种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程,因此做好施工规划工作就变的尤为重要,在进行施工之前,施工企业应该在建设之前对施工场地进行勘察,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规划的时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不可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美观效果规划不符合实际的施工方案。
第二,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施工质量监测,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关注施工的情况。一旦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建立一定的监督管理体制,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绿色环保材料,以便于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减少雾霾的出现。
第三,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者的人身安全,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提高施工的质量与水平。
五、结束语
1.在全市率先完成水管体制改革
从优化管理机构入手,本着精简机关人员,充实壮大一线的原则,对全处人员实行“金字塔”布局,除机关留少部分人员从事机关管理服务之外,将其余人员实施“三三”制分流,即1/3的人员从事依法行政,1/3的人员从事工程管理,1/3的人员搞多种经营,彻底解决了人浮于事的问题。2011年1月,通过了济宁市政府组织的水管体制改革验收,管理处被定性为公益一类财政拨款全额事业单位,由原来依靠自身创收来维持其安全运行的公益性工程,转变为相对稳定和有制度保障的投入机制和渠道,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破解了发展难题。
2.在全省率先推行了目标管理责
任制考核办法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处于2000年就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范标准,结合梁济运河实际,探索制定了《济宁市梁济运河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并不断修订完善,考核也由原来的百分制改革为千分制,将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工作目标、单位效益与个人工资挂钩,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与效益工资相结合,实行了月考核、季讲评、年评比,奖优罚劣,工程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大提升,这些工作不仅填补了省内空白,其经验被山东省水利厅在全省水管单位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水利工程规范化建设。
3.管养分离,走活一盘棋
实行管养分离,工程维修养护工作走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是全国水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自2002年起,经市编委批准,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处在原经营科的基础上成立了梁济运河工程养护服务中心,工程管理职能与维修养护职能实行了内部分离,建立起了专业化的维修养护队伍,维修养护工程实行了内部合同化管理。近几年来承担了梁济运河工程全部维修养护任务,还承揽部分社会服务项目,为单位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工资和单位发展问题。
4.大力推进竞争激励机制
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国家有关政策,对中层以上干部、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评聘分离,定期考核,按岗定酬。建立了《中层干部年度考评暂行规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推行竞争上岗暂行规定》等制度。对中层以上干部,按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岗位;对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每3年竞聘一次,均按现岗位确定报酬,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的灵活用人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紧迫感,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以创建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单位为目标,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济宁市梁济运河处第一管理所成为全省第一个省一级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单位。创建之初,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处统筹结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征地移民、淮河治污迎查等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扎实实开展创建达标工作。
1.实施堤防规范化达标整治建设
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逐步实施、分段达标”的原则,投资30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下游段14.8km工程规范化达标整治建设,修筑右岸14.8km堤顶泥结碎石防汛道路8.88万m2,修复堤防排水设施1530m2,埋设路沿石29.6km,整修左右岸堤防内外堤肩、堤坡、滩地、护堤地、戗堤区5.78万m3,堵复马道1.95万m3;重新安装埋设标志标牌、禁行杆29处,公里桩、界桩326块。两岸堤防堤顶顺直,堤坡平整,各类护堤护岸林木整齐美观,绿化率达到100%,实现了堤防“四化”目标。
2.彻底整治了下游段河道堤防环境
在沿河县区防指、水务、公安、乡镇等部门的配合下,组织水政监察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出动各类执法车辆、执法人员对下游16km河道堤防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和乱植树木进行强制清除,优化了河道环境,确保了河道行洪畅通。同时,结合治污迎查工作,组织沿河县区对河道堤防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有力促进了工程规范化建设和创建工作。
3.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
在工程管理工作中提出了管理方式物业化、管理标准保洁化的新要求,把工程管理工作提升到保洁的高度,建立了日巡查、日保洁制度,规范了巡查日志,加大了工程巡查维护力度,使工程巡查和维修养护工程更加制度化、常态化,工程面貌整洁美观。
三、以政策法规研究为着眼点,进一步加大水政执法力度
多年来,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依法治水、依法管理河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致力于水法规体系建设,以水法规政策为支撑,不断完善水政执法体系建设。
1.在全市率先出台《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办法》
为使工程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结合梁济运河工程和本地实际进行了大量地调研工作,经过积极努力和争取,济宁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办法》,从河道整治、建设、保护、利用、防汛等方面都做出了法规规定,为保护梁济运河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2.在全省率先开征堤防养护费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现行水法规政策和有偿使用的原则,克服困难,主动工作,积极争取,在上级主管和有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物价局批准立项和核定标准,在全省率先出台堤防养护费的收费政策,填补了全省空白,政策出台后,管理处及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征收措施,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目前,此项收费工作因济宁市滨河路的开通,已停止执行。
3.水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已成为世界各国之共识。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水要求,同时又不导致水质恶化呢?这就给研究水资源的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定义为“支撑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而不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与使用”。这是针对现行水资源管理提出的新的思路,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但是,如何去量化研究它?以及如何在定量上来寻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决策?还是一个难题。
本文从量化的角度,提出一套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与管理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给出在可持续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水利规划研究方法步骤;最后给出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1水利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的定义,目前有许多种。最常被引用的定义仍是1987年Brundtland夫人等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7]。
综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论述,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概括为: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所鼓励的经济增长决不是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力求减少消耗、避免浪费、减小对环境的压力。⑵促进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⑶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必须同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相协调。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必须有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1.2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水利规划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1)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社会经济系统在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消耗资源和排放废物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污染破坏,降低它们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治理和水利投资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恢复补偿,以提高它们的承载能力。
(3)水资源系统在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起到一条纽带作用。它置身于生态环境系统之中,是组成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同时它又是自然和人工的复合系统,一方面靠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其物质性;另一方面靠水利工程设施实现其资源性。
1.3现行水利规划面临的挑战
就现行的水利规划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economicbenefit)、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和实施的可靠性(performancereliability)。尽管它们仍然被应用,但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21世纪议程》要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转变到新的行为准则。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和制定水利规划。具体地说,现行水利规划面临以下挑战:(1)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迫切需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2)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协调;(3)不仅需要研究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等问题,而且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变化以及与水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协调问题。(4)不仅仅要考虑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而且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现代与后代)用水间的平衡。以谋求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方法量化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文[1]中,作者曾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进行了度量,引进了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EG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LI的集成,计算式如下:
它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两大方面、且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系统中运行、满足一定约束条件、要求总体效益最大的优化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阶段非线性优化模型,其求解比较困难。对此,作者在文[3]介绍了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方法,求得模型的近似最优解。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基本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介绍如下:
(1)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实际,制定水利规划的依据、具体任务、目标和指导思想。重点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发展预测模型,对未来不同规划水平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预测;
(3)分析研究区水资源量和可供水资源量,并建立水量模型,以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
(4)综合社会经济系统和水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作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基础模型;
(5)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方法,并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6)通过优化模型的求解和优化方案的寻找,来制定水利规划的具体内容。
详细的研究过程及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应用实例——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水利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研究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它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兼有开都河来水的水资源调控、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向塔里木河中下游紧急调水等多种功能。在水资源十分珍贵的新疆南部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流入博斯腾湖的常年性河流只有开都河。开都河发源于西部积雪的高山(天山中部),由冰雪融水补给,也是天山南坡水量丰富的河流之一。在宝浪苏木处,该河流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注入博斯腾湖大湖,西支注入博斯腾湖小湖。以开都河为界(宝浪苏木分水枢纽以下,以东支为界),把开都河流域分成左、右两个灌区。灌区从开都河引水进行农田灌溉,并不断向大、小湖排水(盐)。经过博斯腾湖的调节,从大湖出口——西泵站、小湖出口——达吾提闸汇入到孔雀河,肩负着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等重担。
如何协调该区工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上游灌区(即开都河灌区)发展规模与下游灌区(即孔雀河灌区)发展规模的关系?目前该区发展态势如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保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这些都是急待回答的问题。
由于在博斯腾湖流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保证该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作者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局合作,开展了《博斯腾湖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首先,进行水文学、生态学基础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系统研究,得到全流域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型;
近年来,国内很多规模化养猪场实施了猪场废水的处理工作,按采用工艺技术,有厌氧处理工艺、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工艺、好氧处理工艺。近年高效厌氧反应器作为厌氧处理的方法被多数的规模化养猪场采用,COD去除率可达70%~80%,好氧处理则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活性污泥法,COD去除率可达50%~60%,出水修饰采用氧化塘作为最后部分。经过这样的工艺组合处理可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规模化的养猪废水处理模式主要包括三种:自然处理、还田和工业化处理法。
二、自然处理
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和水体的自净作用处理猪场的污水称为自然处理。这种模式多数采用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系统和稳定塘。适用于土地宽广、远离城市,气候温和,尤其是有林地、低洼或荒地作废水自然处理系统的养猪场。实现猪场废水资源化、无害稳定化的生态处理技术是通过微生物、植物、土壤组成的系统。在国外,规模猪场废水处理法通常包括好氧塘与水生植物塘进行处理、多级厌氧塘、兼性塘。这种方法占地面积较大、水力停留时间较长。近些年来渐渐地被其他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所替代。在国内,稳定塘常常作为厌氧、好氧系统出水的后处理。把稳定塘作为工艺主体进行猪场废水处理,南方要比北方多一些。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作为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新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部分作用,具有费用低、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以及处理效果好,除氮、磷能力强等优势。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情况在欧美国家被普遍采用。在国内,从植物的筛选和处理效果进行考察。通过一些实验研究与工程应用于人工湿地处理猪场废水方面。
三、还田模式
将粪便废水还田作为肥料,这种方法即是传统的又经济有效的处置方法,可以让粪便废水不向外界环境排放。在土壤微生物通过植物的共同作用下,有机氮磷转化成无机氮磷、有机物质被分解转化成植物生长因子和腐殖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还田模式的主要优点:废物资源化、可以减少化肥施用、投资省、耗能低。缺点:需要大量农田、雨季以及非用肥季节须考虑粪污的出路。在美国,粪便废水还田之前是贮存一定时间后再直接灌田。一般没有通过专门的装置进行厌氧消化。为了能去除病原菌和寄生虫卵,德国等欧洲国家是把粪便废水通过中、高温厌氧消化后再进行还田利用。在国内,为了避免有机物浓度过高导致作物烧苗和烂根,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回收清洁能源沼气等。通常采用厌氧消化后再还田利用。厌氧发酵液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氮、磷、钾、以及多种氨基酸,并且还能杀灭虫卵和有害菌。
四、工业处理
此模式的粪便废水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后处理、贮存与利用、污泥处理及沼气净化等部分组成。该模式适用于土地紧张、没有充足的农田地消纳的大城市近郊的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模式通常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物理化学方法在猪场废水处理中起到预处理和后续处理的作用。猪场废水的前处理包括固液分离处理,这样可以减轻负荷,有利于后续处理。而生物处理法是目前猪场废水处理方法中最广泛的。利用微生物的生命代谢过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的微生物细胞和简单形式的无机物。这样可以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生物处理法又同时包括厌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两部分。一个有多种微生物类群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称为厌氧处理,即是厌氧甲烷化。向装有好氧微生物的构筑物或容器中不断地供给充足氧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污染物质称为好氧生物处理法。总之,好氧处理技术和厌氧处理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二者工艺结合在一起使用。大部分有机物通过厌氧阶段去除,把好氧处理作为厌氧处理的后处理,这样好氧部分的运行费用和规模就会减少,进而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
五、展望
根据水利部的部署,目前漳河上游流域水资源规划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该规划将为规范和指导漳河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鉴于漳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好规划工作,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打好两个基础
一是各分区的水资源量。水资源量是可利用水量和可分配水量的基础,应借助本次水资源评价的机会,将这一基础工作扎实、扎牢。
二是各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各分区的供、用水等开发利用现状情况,是制定该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重要依据,在规划的第一阶段必须做细,为后面的规划工作打好基础。
2、以合理配置水资源,缓解省际水事矛盾为中心任务
目前,《漳河水量分配方案》和《漳河侯壁、匡门口至观台河段治理规划》做为重要依据,在漳河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二者没有充分考虑流域内水资源情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其水资源配置方案也不完善(主要考虑了下游河南、河北两省),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规划应全面考虑上述情况,以合理配置省际间水资源,有效缓解省际水事矛盾,特别是保证规划区下游沿河村庄生产生活用水为中心任务,实现漳河上游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规划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协调工作
首先协调好晋、冀、豫三省对规划的认识。晋、冀、豫三省均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开展漳河上游水资源规划很有必要。但对规划的开展,山西认为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而河南、河北则认为应尊重历史,考虑下游生产、生活需水的同时,兼顾下游的生态用水需求;这无疑增加了规划的难度和协调的工作量。规划应在坚持公开、公正,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协调好三省的认识,以利于规划工作的开展。
其次要协调好几个技术问题。一是与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协调。本规划是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项规划,规划区是流域综合规划规划区的一部分,应与流域综合规划相互协调配合,基础资料共享互补,规划数据相互衔接。特别是对六大灌区和邯郸、安阳两城市的考虑应与流域综合规划相协调。二是考虑南水北调的影响。规划应充分考虑南水北调工程对本规划区及其供水区域的影响,结合本规划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对规划区及其供水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三是为保证规划的合理、可行,应对规划中的一些关键指标,如灌溉定额、生活及工业用水定额等,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采用的标准或原则。
4、处理好与“国发[1989]42号文”的关系
1989年,国务院以国发[1989]42号文批复了《漳河水量分配方案》,使之成为漳河上游冀、豫两省分水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应处理好冀、豫两省用水与“42号文”有关规定的关系,并从整个漳河上游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发,对“42号文”进行补充和完善。
5、规划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规划区存在跨省及省际边界河流且水事矛盾多发,这就要求规划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从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协调各方关系,制定具体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措施,以利于规划的实施。
6、重视水市场理论在管理中的作用
2001年和2002年漳河上游两次跨省调水的成功实践,为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本规划应重视两次调水过程中,水市场理论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预防水事纠纷等方面的作用,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管理措施,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7、重视信息化技术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漳河上游规划区内已建大中型水库100余座,另有大量引提水工程,这为规划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若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强水库之间及地表与地下水之间的联合调度,则将对漳河上游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缓解下游用水紧张局面,预防和缓解水事纠纷发挥重要作用。
8、要注意发挥有关地市的作用
1.1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实际调查不足,施工团
队合作水平差,灌溉面积不足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同时进行,走走停停,走一步看一步,缺乏调查研究,施工团队合作程度不高,导致水利工程渠道混乱,水利灌溉设施灌溉面不足或不均,灌溉效率低,水库的库存水量减少了一半多,水利工程的灌溉效能严重削弱。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供水河流或供水渠道,在开始投入使用时比较合适,但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和农田面积的加大,农田的水需求量远远超过水利工程的供水量,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只有本地农田面积的百分之六七十,农业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损失。
1.2工程基础设备建设不足,蓄水能力差
由于缺乏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合理设计,以及施工机械技术力量不足、工程检测能力低,导致水利工程的拦截蓄水功能不足,农田灌溉工程的利用率降低。
1.3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不足
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监管严重缺乏,施工中投机取巧、敷衍了事、偷工减料等产生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设备故障问题常有发生。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严重受阻。二是在水利工程建成后,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不足。目前农村的水利工程超年限使用、缺乏维护致使设施破损的现象存在,成为影响农村水利工程灌溉效能的重要因素。
2后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注意点和解决之道
2.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工程设计思想、政府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思路、财力投入、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工程规划设计要点目标、工程建成后期的维护管理等工作。首先,应该确立好水利工程的中心思想和目标任务。规划前明确建设基调,重点注意规划经过。工程的规划设计要突出当地政府的工程指导。按照国家水利工程的相关规化设计标准、坚持政府正确的指导思路,结合当地农田环境地理地质状况,而且当出现地方政府从参与融资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时,就要高标准地设计好水利工程的思路目标。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还必须要赢得政府的审批和同意,最终才能顺顺利利展开施工和运行。其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要实事求是,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做好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估算规划,保障水利工程正常实施。最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要把握全局,争取当地社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前期,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农村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一致,水利灌溉的范围和灌溉效率能与时俱进。简言之,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考虑当时当地的情况、水利工程的效益、民众的建议时更要关注其长远发展。下面来具体说说一些解决方法。
2.2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2.1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做好环境地理调查研究
首先,因为当地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结构、水文条件、资源情况等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所以做好调查研究,这是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第一步,否则,就会出现建成的水利工程与当地农田水利实际需求不一致的情况,阻碍当地农业的发展。其次,施工单位就要制作有关施工规划图纸,经监理查验、法人批复后开展正常施工。规划图纸要完全考虑当地农业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和农业的全面发展,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农田作物的分布特征,合理规划设计。最终要能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保证少灌和灌溉不均的现象减到最低,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达到合理性标准。最后,农田水利工程的地点、规模选择要目标明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投资。因地制宜,按照当地农业实况和政府财务水平,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在开展实际调查后,要开展工程设计与编制工程预算,拿出具有最佳实际效果的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使整个水利设计工程与当地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完美统一。防止出现工程量大,资金供给不足,施工延期或者停工、罢工等现象问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2.2.2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先进工艺材料设备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构成基本上是配件、原材料等。所以,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这些设备材料等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时,科学先进的工程技艺,高性能、高质量的工程建筑材料的应用,根本上使工程的质量得以保证。同时,施工的机械设备的采用,也要是高科技的设备产品,使水利工程建设达到低成本投入、短工期操作、高质量完后成的建设任务。
2.2.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工作力度加强
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建设,工程监管单位的监理和维护管理工作必须到位,才能保障工程有序实施。水利工程设计管理部门要监督、督促工程监理单位责任人加强工程的监管,以动态流动的方式,使监管工作渗透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个步骤环节,使监管更加全面、更加到位,实现全程监控。另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施工单位和部门应该及时做好管理工作移交。将监管任务移交给水利工程用户协会单位、水利工程实施管理单位开展管理。工程运行中,还要按照有关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功能特点,做好定期不定期的工程巡检工作,及时找出工程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为水利工程可靠、平稳、安全运行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排除隐患。
3结语
1.1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前瞻性不够
不但是新疆地区,在全国都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农田水利的建设程度及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速度,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生产需要,对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制约。新疆地区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建设的,受当时的经济发展、建设水平、设计能力等条件限制,使得这些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不高,已经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加之一些工程设备设施,缺乏维护,年久失修,本就建设水平很低的工程,有些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即便是新建设的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上往往缺乏前瞻性,工程的运行也只能满足现在的农业需要,工程规划和建设很少考虑到几十年后的农业发展需要,很多工程在农业的不断进步中,暴露出工程规划的短视,对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1.2水利队伍需要加强建设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上,由于多数工程都是政府主导,地方负责操作,工程完成后由工程所在的群众使用,这就产生了建设、使用、管护的主体不同,尤其是多数工程的管护主体都不明晰,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主体责任人多数都不明确,造成工程管理缺位,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不当、维修不及时、设备设施人为损坏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工程后期管理上没有专门的队伍进行管护,有的地方虽然有管护队伍,但人员素质、技术水平都很弱,需要加强提高。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的相关对策
2.1立足长远袁通盘考虑
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于合理调配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充分利用水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对于确保稳产、丰产,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意义重大,也是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基础,对于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立足长远,全面规划,规划要科学合理,注重高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使得水资源、土地资源都能充分得到利用,而且要对农田的生态有改善效果,协调各业共同发展。
2.2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袁合理开发地下水
新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尽可能采用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要大力发展自压灌溉,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大力发展自压灌溉提供了广阔天地。自压灌溉系统无需动力,不消耗能源,不但能大大降低灌溉系统的运行成本,而且输配水管网的造价相对较低,是现代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时首选的灌溉方式。新疆多为盆地地形、地貌,水源在高处,山前平原地形坡度大,绿洲一般在低处,建设自压灌溉系统具有十分便利的优势。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要深入现场进行考察,结合农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灌溉技术,科学安装灌溉工程设备,在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上,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种植者的接受程度,切忌不顾当地实际情况而盲目上马一些造价昂贵的新产品、新技术。对于地下水的开发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优势,减少引渠的建设成本,尽可能发挥每一滴水的最大作用。
2.3完善制度及水利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