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贸易英语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4: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际贸易英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际贸易英语论文

第1篇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f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f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本文由收集整理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人生产成本。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经济全球4e-f的中国收入分配: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可能改善分配状况,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两极化问题,而且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构劳动和分配政策体制非常必要。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2篇

1.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影响国际贸易相关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仍旧比较偏重理论化教学,其教学形式也只是单纯的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讲、划重点,而并没有意识到实务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也就导致了其课堂教学效率偏低以及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掌握不深等问题。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是非常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但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形式显然不能够满足这点,这正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1.2教学结构分散教学结构的分散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另一大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通常都是按照章节来划分的,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样也都是根据其教材的章节而来;然而现今国内几大主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材都比较偏重于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等方面的介绍与分析,其核心内容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合同条款以及合同履行等,结构安排得比较分散、系统性比较弱,因此并不利于学生对这门知识进行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解,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水平。

1.3教学方法陈旧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正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也即是国际贸易的应用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都还采用着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比如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播放PPT课件外加从旁讲解,而却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这使得实践教学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深入开展,而理论教学却在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得整体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应用训练,又从何而谈培养应用型人才。

2.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2.1突出教学重点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是要突出教学重点。高校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把握学习方向与学习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加牢靠得把握住知识,并最终成为真正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教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与学习依据,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说都是伴随着教材而度过的;因此,认真研究和把握好教材内容是高校教师成功开展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熟悉教材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许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象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到位而造成的;教师只有先自己牢牢掌握了教材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将之传授给学生。高校教师应当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把握,并能从中提炼出教学重点,合理划分教学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把握其核心知识点与主题内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2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也是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同时它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高校国际贸易教师应当深入开展实验教学,因为深入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科学以及更加全面的认识。高校教师应当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开展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并增加案例教学的灵活应用,通过对种种真实案例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的未来就业竞争力,力求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高素质与高技能水平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2.3结合外语教学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另一大有效措施是结合外语进行教学。国际贸易是一项国际化的经济活动,其贸易对象多为外国企业或者组织,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工作也非常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应当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外语术语的应用以及外语谈判和外语沟通能力等,这是培养学生成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商务英语以及高级经贸英语等课程,并给学生布置一些英语任务,让学生利用英语去填一些贸易合同以及外贸单证等,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国际贸易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实务工作,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3.结语

第3篇

针对国际贸易学院学生的专业制定相应的大纲和质量标准。巩固原有的语法、词汇知识,掌握基本的商务词汇与商务概念知识;在商务交际情景中训练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将语言技能与商务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调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应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简单了解国际商务的现状,以达到学习英语、提高商务交际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职场和实际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相关材料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同时,教师也应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所教授学生专业,适当增补教学内容,以商务内容为载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兴趣,也能帮助教师提高相关专业知识。以网络多媒体教学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得意提倡。

三、改革教学评估体系

期末考试的试卷也要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各个题型的设计,如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都可以围绕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内容。过程性评估:包括平时提问、单元测试(平均每单元一次)、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等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终结性评估: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共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试卷统一命题,从试题库中抽取组卷,考试内容要求覆盖面广,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约占60%,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约占40%。词汇、句法、阅读、完型填空、短句和段落翻译、写作等涉及商务英语相关内容。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口试(1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由笔头作业,口头作业,听写,背诵以及单元测试等项构成。

四、注重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两门课程的相关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两门课程应该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两门课程应该具有相关性和连接性。大学英语教师应对专业英语教材有所了解,并懂得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并有意识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尽量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虚心向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教师也应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教学方法,讲授经验。

五、注重开展适合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

第4篇

关注的中心一方面是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内容的正确性,英文交流还有哪些问题等,积极从正面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4.6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是一种新教学模式,因此,如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中应用的考核方法应如下: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可以不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而采用综合几次课业成绩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课业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课后作业。首先它需要学生以英文形式来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其次,课业的内容注重实际操作性,即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通过社会调查、查询资料、观察研究、实际操作等方法获取课业中所需要的部分资料,通过完成课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获取信息等能力。应注意的是在向学生布置课业之前,教师必须仔细设计课业,要明确该课业所要达到的知识点、学生应从哪几部分来展示该达到的知识点,并向学生讲述清楚。根据知识点的多少,结合实践课程设计进行设计,学期末依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综合情况给出最终成绩。5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5.1避免走向极端混合双语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走向极端。一方面,学生因为对英语的畏惧,期望老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适用更多的汉语进行教学,教师对此则没有原则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只是对一些课堂用语使用英文,最后使得教学走向全部中文教学的极端,混合双语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师因为担心学生英文水平过低,理解不了课堂讲解内容,过分关注对英文的理解进行讲解,从而使得混合双语教学模式变成了英语课堂。5.2提高学生认识,使双语教学作为学生一种自觉的需要对于开设的双语课程,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况和抵触情绪,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英语还没有过三级或四级,面对大量的专业词汇,即使教师用中文讲解,也无法看懂教材和板书。因此,在开设双语课程时,应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双语教学,使之成为内心的迫切需求。教与学相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双语教学没有上升为学生内心的需要,要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奢望。

参考文献:

[1]任道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2]王振宇.国际贸易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3).[3]刘永峰.高校双语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4]郑荷芬.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5]魏琴.实施《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3).[6]郑爱仙.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创新的探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4).

第5篇

当前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对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与世界接轨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出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作为贸易出口国,往往必须具备领先于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技术,因为只有技术创新,拥有了新产品与新工艺,才能保持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具备出口的潜质,因此,对于出口国而言,国际贸易的进行是其开展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作为贸易进口国,由于国际贸易所存在的技术溢出、转移或扩散,势必会对进口国技术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贸易双方人才、设备等技术水平差距过大,更会激发进口国去适应外来的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在知识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世界网络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形式,从静态角度出发,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势必会提高自身的出口潜力,因而增强其国际贸易水平;同时,从动态角度出发,国际贸易的开始势必会给我国现存技术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给其技术创新带来动力。因此,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这两者之间存在有互相促进的关系,但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贸易对其技术创新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利用外来技术大力开展自身的技术创新,为其经济飞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技术在其发展中的内生化演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由传统贸易理论向现代贸易理论演进的过程,其中有两条主线尤为明显:一是从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二是从李嘉图的相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从传统贸易理论开始,就对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涉及。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不仅依赖于具备各种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如何组合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这是最早的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提法之一,这种技术可以在固定的生产要素条件与一定的规模下实现产出最大化以及产品多样化,而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以及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绩效,即劳动生产率。多数古典经济学家意识到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早在19世纪早期,Torrens(1844)就意识到在知识与国际交流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区。Mill(1848)对基于技术发展的国际贸易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Bloomfield(1978)系统分析了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并认为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对技术差距理论中涉及的要素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将有关国际贸易中技术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技术的定义显然与现代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于技术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认为技术就是提高劳动者能力和设备水平,从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虽然众多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贸易发展中存在技术的影响,但在理论发展中对于技术创新的见解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以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分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分工的改善可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斯密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劳动的分工,会对国家的贸易模式及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把国家自身存在的比较优势归因于贸易所带来的外在技术创新。

因此,这两个学派最主要的分歧在于,斯密一派认为技术创新是源于劳工分工的内生变量,而李嘉图一派则认为技术创新是贸易所带来的外生变量。虽然,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但是对于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分歧,没有明显的界定,所以在古典贸易理论中对技术本身缺乏系统的定义,导致技术在贸易理论中被纯粹的认定为外生变量,即便如此,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国际贸易过程中有关技术的认知在日后其理论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之后的很长时期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技术方面的演进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的发展,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贸易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少有理论再将技术创新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中,由古典贸易理论中所提出的技术的重要性被忽视,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的背景下,以生产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贸易中各国间存在的技术差异,其中以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

H-O模型主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的要素禀赋及不同产品的生产函数角度阐述其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之前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古典贸易理论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将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成两个独立的概念,忽略了技术在贸易模式中的重要性。实际上,H-O模型把经济增长排除在其模型之外,关注的只是贸易的静态层面,单考察了生产要素差异所带了的比较优势,而忽略技术之间的扩散对贸易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由于H-O模型对于贸易中技术因素的忽视,从而使技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很长时间处于迷失阶段。

直到20世纪中期,众多学者又逐渐开始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即技术因素重新被纳入贸易理论模型的研究中。随着新禀赋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将RD(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知识视为国家非常重要的禀赋之一,同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技术同样视为国家重要的禀赋之一。国际市场存在的竞争越发激烈,新产品不断增加,外生的技术差异虽然在经济增长中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内生技术创新对于经济进一步增长显得更为迫切,这就使众多学者从外生技术对贸易的影响转为更深一步的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其模式的变化。

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在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中,由于各个国家在产品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差异,从技术创新以及传播的角度研究贸易的产生及其所带来的贸易模式的变动,为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发展奠定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理论兴起,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转变为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开始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Krugman(1979)开始将技术引进到贸易模型中,进一步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里所指的技术创新还局限在外生的,无法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以解释。

20世纪80年代所产生的内生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融合,为之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之后贸易理论研究超越之前静态层次的研究,使得技术成为贸易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企业异质贸易理论成为当今贸易理论的代表,即新―新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Melitz(2003)提出来的,主要是在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基本假定下,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具有不同生产率企业之间资源配置效应的影响。

由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优胜劣汰的选择使得拥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步入出口市场,而低生产率的企业只能淡出出口市场,与此同时,同一行业内的资源也将低生产率的企业流向高生产率的企业,使高生产率企业利润及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从而使整体行业生产率及整体经济实现增长。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贸易理论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释,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生产率及利润必定会加大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该理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模型框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但该理论为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三、基于中国国情下的国际贸易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地大物博的优势以及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优于发达国家的优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局面全部打开,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进出口贸易日渐频繁。对发达国家相比,作为经济与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发达国家新产品进入市场,必定会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造成很大的冲击,本土企业若想继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就务必开展技术创新,赶超外来的先进技术水平,以此与外来竞争者相抗衡,因此,国际贸易间接地成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其次,国际贸易开展的过程中先进的出口国在将新产品传输到我国的同时,也将其产品所具有的工艺与技术水平传递过来,由于技术溢出的发生,给我国同行企业带来了模仿的契机,在模仿先进技术的同时,使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第三,如果先进出口国本身的产品具有一定的领先技术水平,我们在引进这些产品以后本身就具有了先进技术设备,这可以称为有形的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在引进先进技术产品的同时会要求具有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企业员工经过培训之后吸收了外来先进技术,这就相当于给本土企业带来一定隐形技术创新;第四,由于我国与世界接轨,国际贸易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会影响我国积极改善创新的内外部环境机制,对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为了更合理的使用先进技术往往需要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创新及转变,这就意味着国际贸易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创新意识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第五,在起始的贸易谈判阶段,先进的出口国为了使进口国更加全面与详细的了解产品特性,促成贸易实现的目的,出口国会在合理的限制内演示产品性能,若交易失败,出口国的技术已经产生一定的技术扩散,而这种扩散也会一定程度的给进口国带来技术创新;

最后,国际技术贸易是贸易双方技术传播与创新的最直接方式,进口国在国际技术贸易的开展中不仅会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还会从人力资本、生产水平等其他方面认识到自身与出口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引发进口国的再次适应性创新。总而言之,上述的各种方式都会增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掀动自身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逐渐减少对此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加之我国自身的二次创新,很有可能领先于国际市场上同产品的技术水平,成为产品垄断供给者。

因此,我国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不仅能够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激发自身的技术创新,从静态层面上看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增加自身的技术存储量;更重要的是国际贸易从动态层面提高了我国技术创新意识,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了创新制度环境的形成,为今后我国步入发达国家之列甚至赶超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呈高幅度的增长,而出口能力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贸易的出口国一般具有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因此,国际贸易对于作为贸易出口国的中国有关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从静态层面来说,我国只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才更有可能拥有新技术与工艺,这才具备出口产品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国为了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就会充分的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保持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其次,从动态层面来说,出口贸易必将会带来一定的技术扩散,我国的技术优势会在对外贸易的进行中逐渐丧失,因此,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放任其流失而无作为,在技术丧失的同时会逐渐丧失其出口国的技术优势以及出口地位,

另一种是持续的开展技术创新,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出口地位加大创新的力度,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制胜,当然,我国遵循了后者选择;第三,在贸易双方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出口国可以根据进口国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寻找产品技术的不足改进技术,开展新的技术创新;第四,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得为之后开展技术创新提供经济保障,同时,技术领先国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资金强有力的保证下,技术领先国为了保持这种优势,更加激发了其对于技术创新的动力;

最后,国际技术贸易作为技术传播与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技术的转移和扩散虽然可以给进口国带来先进的技术,看似是出口国技术的流失,实际上是出口国传播的次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在本国经济中已经明显落后,因此,适时的转移次核心技术从而获得可观的回报对于出口国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提供经济后盾。总而言之,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的同时更要保持自身的先发优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适时的将逐渐淘汰的新技术转换成国际贸易中的利得,对于我国积累资金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语

纵观国际贸易理论中技术的演变,由最初肯定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到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经历了相当长的迷失阶段,直到今天,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柱之一,是我国进一步开展国际贸易的源动力。不管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新贸易理论,都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因素具有一定的肯定,在这里,我们只着重探讨了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而事实上,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存在有互动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一,技术创新提高了我国新产品的研发水平,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因此产品技术含量更高,品种更加的多样化,是我国作为出口国占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第二,技术创新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促进我国工农业的大力发展,导致分工专业化,更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第三,技术创新提过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与产品核心竞争力,而一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与自身优势上,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扩大我国产品价格等比较优势,促进我国生产技术与产品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地位;

第四,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创新,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结果,他们迅速的改变着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与效益,网络技术创新更加剧了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因此,技术创新反作用与国际贸易,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进行就是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中飞速发展的。

第6篇

论文摘要:对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中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对相关文献按照总体和区际分类的角度的进行评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总体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关于人民币币值汇率波动对我国总体贸易影响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纵观这些成果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正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不大。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正面影响

魏巍贤早在1997年发表于《统计研究》的《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一文对此有比较详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最终笔者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大与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此这意味着两方面内容,一是我国以促进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汇率政策是长期有效的,改革以来的汇率贬值确实起到促进出口长期增长的作用;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尽人意,长期的出口增长过分依赖于汇率的贬值。临时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内也百弱f起出口总量的变化使之脱离它与有效汇率的均衡关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一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根据1973—2001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与魏巍贤相类似的方法.即用单方程协整分析检验调整后的实际汇率arer、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协整关系。加之eg两法估计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笔者还证实了实际汇率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该类文献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原因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事实与该理论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

郑恺2006年发表于《财贸经济》的一文《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根据有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对外贸易通常有3个变量。第一是外国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对于外国商品的贸易条件,第三是货币比价即汇率大小。由此,为了度量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必须控制以上3个变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统计数据,笔者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来代替gni或gdp数据,此外由于我国不存在进出口价格的完整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可以利用实际汇率进行替代。在构造实证模型时,笔者将波动率作为外生变量,在存在协整的情况下,相应采用var的扩展vec模型来估计估计短期内波动率对贸易波动的影响。其构造的模型为:

其中,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为不同的行业,ipf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大小,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自然对数值,v表示实际汇率的波动率,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贸易变化的长期趋势。j表示变量滞后阶数。

笔者运用了以上var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决不平稳数据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一些行业受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李建伟、余明2003年在《世界经济》发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围总体贸易有负而影响”这-fq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与郑恺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伟、余明两位学者运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十日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他们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

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影响不大

曹阳、李剑武于2006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首先用ak—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两步法,进行了协整分析,从而对“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着。

强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经济研究》发表《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一文.笔者通过对我国1990—2001年各种价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首先分别构建了出口方程以及进口方程,根据1990—2001年的样本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文献分别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影响不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区际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刘巍、郭友群2003在《国际经贸探索》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与广东省进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笔者运用广东省1987-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人民币牌价汇率变动1个单位,广东省的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o.15亿美元.人民币牌价变动1%,广东省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29%。这个结论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广东省出口的增长。得出同样结论的有关研究文献是戴世宏2006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贸易收支的影响》一文,笔者采用adf检验,对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进口额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进口方面,人民币贬值对上海市进口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两篇文献主要是基于实际汇率与进出口量的关系分析,而陈志昂2001年发表于《商业经济与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则是分别考虑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在泰米姆·贝佑米估计的贸易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以汇率和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浙江出口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对浙江出口负相关,但汇率弹性较低。

所以,结合以上文献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各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的不同结果符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和“世界加工厂”逐渐形成的事实,并且市场规模的出口效应大都分布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与经验判断一致。

第7篇

论文摘要:国际贾易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科,要使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就要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通过实践教学观念的强化和统一,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强化实践环节,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科,其实践性教学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在以应用型为主导的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国际贸易专业既离不开与其他应用型本科专业所相同的共性,又有着其自身专业属性所要求的固有属性。总的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应用”是科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过程,理论是应用的基础,对实践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不仅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把有关经济管理知识以及贸易理论的学习作为重点,虽然他在学术研究上不是研究型人才,但也有自己的所长,有较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储备,在“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模式下,属于知识型应用人才而有别于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具有较强的动手实戏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就是对“应用”的最好解读。它要求不仅能将国际贸易领域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按照已经学到的操作程序应用到外贸实际工作中去,而且能够在变化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根据已学理论和操作技能解决新间题。

(三)具有项目执行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作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强调经营项目运作能力的培养以及经验的积累,同时具有培养市场开拓的能力和把握客户资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调研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外贸业务,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多方关系,能够开展调查研究和收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四)具有合作沟通的能力

由于国际贸易活动涉及国内外诸多行业和部门,如银行、海关、船舶公司等,国际贸易人才必须注重同各方的沟通、联系与介作。因此,在社会高度分工合作的今天,人们在日益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的同时,更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领导与民众的关系,要具有责任心和协同介作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工作者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从教学体系建设上如何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深刻的理解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对强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质的认识。在社科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仍认为实践教学就是理工科或部分有模拟实践软件可用的应用性课程,实践就是上机操作、就是社会实习等。

而实际上,实践教学包括课程性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或称综合性实践教学)。前者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大作业)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是指需要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论文)等。

国际贸易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贸易、金融、政策、法律等诸多领域的问题。现行外贸企业所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是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又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外经贸人,这就对国际贸易教学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国际贸易的教学方法的现状是,“理论说教”占据了主要形式,显然它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建设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二)课堂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较为缺乏和落后,课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未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目前各个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基本齐全,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节的需要,但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仍然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仍然缺乏必要的动手练习。即使是将课堂移到实验室,似乎学生多了动手实践的时间,但在现有条件下,学生更多的是对电脑和相关贸易软件的练习和操作。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存在着浮于形式的现象,一方面归因于当前我国企业改制后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可归因于在该领域经费的投人,人力的投人以及感情的投人所限。许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常常依赖老师们个人在社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通常也被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层面、或时间,校企间的合作十分有限。

(三)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比重小,地位不突出

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的国际贸易教学计划相同或相近,尽管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已有较大提高,但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计划中的“名义实习”课时后,实际可用于学生实践、或动手的学时仍显不足,大量的公共课、理论课仍占据了较大的学时比重,实训教学未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实践教学附属于实务教学,在实务教学时顺便进行一些零星的实训,没有将实训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来设计。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同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比,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诸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本身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也未能接受社会实践工作的锤炼,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更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二是高校对从事实习、实践和实训课不够重视,不能将其和理论课同等评价,使得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实习、实践和实训教学,甚至觉得做这些工作低人一等。

(五)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够客观和完善

说到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建设,应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的评价。目前很多高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还主要停留在课时量,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督导组和学生两项)以及科研等方面,而具体到对实践教学就更缺乏客观和详细的评价标准,某些情况下,甚至和理论课采取一样的标准。这样的结果是,实践课得不到重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实践教学总是处在“呼声高,效果差”的境地。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学生在结束了实践教学后,对其有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作用。但因为实践课本身开展的困境和不受重视,使得教师在评价学生方面也或多或少地流于形式和随意。 三、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制订。此外,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要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专家或专业建设委员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建设实训中心,改善专业实训条件;加强教师(包括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与社会上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开设相应课程。

(二)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财政投入

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财政投人,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

(三)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虽然目前很多公司企业都不愿意接受高校的实习、实训,但学校可以通过为对方提供员工培训场所,优秀的师资资源等换取相应的利益,从而密切同公司企业的关系,最终实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博览会、模拟公司等,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

(四)强化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尤其对那些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学校可以拓宽教师队伍的来源,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做法,可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外贸工作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这样既充实了教师队伍,又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科研及进修经费。这里更应该把教师进修的涵义扩大化,不仅仅只是到更高一级学校学习,鼓励教师到外贸公司挂职锻炼、也应当属于进修的范畴并予大力鼓励。

第8篇

    商务英语翻译中将语言功能与语言形式结合起来的策略        

    1.商务英语的语场特征及其应用             

    语场指话语范围,即言语发作的情形、议论的主题与所触及的整体活动,相应地对概念意义具有决议作用.不同的话题能够分为不同窗科、范畴和行业的语域.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为了获取各自的利益而在商务的各个方面中止交流协作,这些活动就构成了商务英语的语场,如国际贸易、货运、保险、金融等等.商务英语的语场与其概念意义相连,常经过相应的的专业商务词汇充沛地表现出来.商务英语中运用了大量的专业用语、术语及缩略语等,很多日常用词在商务英语语境中也被赋予了新的特殊的含义.例如在对外贸易中,通常会运用相关的术语如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T/T(telegraphic transfer电汇)、FPA(free from particular average安全险)等,经过缩略语的运用能够简化买卖手续、缩短洽商时间,契合“时间就是金钱”的商界准绳.

    一词多义在英语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词语在特定的商务活动中也被赋予了行业的意义,例如在商务英语中,discount可用来指贴现,average指海损,advice指通知,negotiation指议付.We hereby agree with the drawers,endorsers and bona fide holders of the drafts drawn under and in com pliance with the term s of this credit that such drafts shall be duly honored on due presentation and delivery of documents asherein specified.依据本信誉证并按其所列条款开具之汇票向我行提示并交出本证规则之单据者,我行同意对其出票人、背书人及好意持有人实行付款义务.上句为信誉证开立的条款之一,触及到诸多信誉证的专业术语如:drawer(出票人),endorser(背书人),draw(开具),honor(实行付款义务),presentation(提示),document(单据)等若译者只需具备相关专业学问,才干传达出相应的概念意义,否则,基本无从下手.商务英语翻译偏重于“信”,旨在真实有效地传送原文信息,刘法公对其提出“忠实、通畅、统一”的翻译规范[4].商务英语词汇专业性强,且具有多义性,要精确地传达出译出语的意义,不只需有扎实的言语学问和专业的商务学问,还要了解其语场特征及概念意义,在译入语中寻觅对等的表达方式,才干完成其语场的对等.

    2.商务英语的语旨特征及其应用                 

    语旨指话语基调,包含话题参与者的社会位置、互相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讲话的态度和运用言语的企图,与之相应的是交际意义.商务英语的运用者目的是在各个业务环节完成友好协作顺利达成买卖,因此商务英语除了专业性强之外,还具有用词正式、语气礼貌、表达客观的特性,其语旨主要表往常正式水平、礼貌水平和无人称水平等方面,经过词汇、句式、语气、语态等呈现出来[5].例如在商务合同中常用assist、render、prior to、term inate来替代help、give、before、end等平常用语,以表现其正式严谨.英语论文商务信函是贸易双方的联络渠道和成交根据,属于公函文体,不但措辞正式严谨,而且语气礼貌坦率,翻译时应恰当得体地重现原文中礼貌诚恳的语气.如:W e sh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 kindly forward your catalogues and price-list,together with sam ples. 如蒙惠寄贵方产品目录、价钱表以及样品,将不胜感谢.原文中运用W e sh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kindly,语气坦率真诚,译文中运用汉语商务信函中的礼貌套语“如蒙……将不胜感谢”、“惠寄”,不只贴切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而且用语正式客气,做到了文体作风的对等.无人称水平指防止提及相关当事人而运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一方面能够使言语表达愈加坦率礼貌,另一方面能够突出信息中心,使表述愈加客观公正,因而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也较为普遍.如:All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execution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ct shall be settled through friendly consultation.

    以上两句英文均运用了被动语态,以客观叙事为主,注重事实.但是作为意合言语,汉语中的“被”字常常能够省略,而且在不同语境中,很多汉语词汇既能够表达主动的意义,也能够表达被动的意义.由于言语表达习气的不同,以上两句未能找到相应的汉语被动句,而是要转换成汉语中的主动句,译为:双方应经过友好协商处置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媒介,是协作双方的沟通工具.因而,商务英语翻译不只仅是言语的精确转换,更应该是其态度意愿及其位置关系的得体传达,只需了解其语旨特征及其交际意义,在汉语中寻觅契合其言语习气的表达方式,才干完成其语旨的对等.

    3.商务英语的语式特征及其应用              

    语式指话语方式,即言语交际中止的渠道方式,能够分为口语体和口语语体等.商务交往是为了效劳于共同的协作目的,交际者在运用商务英语表达思想时,更倾向于运用明白晓畅、逻辑关系明白的方式中止交流.因而,呈现了口语向口头语逐步靠拢的趋向,越来越简约易懂、平实达意.但是口语体还是倾向于运用正式严谨的表达,不能翻译得口语化;反之,口语语体也不能翻译得书面化.商务英语语篇遣词造句重复揣摩、语法构造缜密严谨、语篇完好,其语式特征主要表现语法的复杂化和名词化方面.由于句子的信息容量大,所以语法复杂、成分繁多,长句难句众多.Our term s of paym ent are by confirm ed,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in our favour available by draft at sight, reaching us one m onth ahead of shipm ent,rem aining valid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 for a further 21days after the prescribed tim e of shipm ent and allowing transshipm ent and partial shipm ent.

    原文以“Our term s of paym ent are by confirmed,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为主谓框架,其他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皆为修饰“letter of credit”的定语成分.英文句子虽长,却构造严谨、主次清楚,注重形合,呈“汇集型”,这有别于汉语的“流散型”句式.汉语重意合,语义构造以动词为中心,句式普通较为简短明快,长句较少.英文原句翻译成汉语时,宜采用流水句式,以较短的小句转递原句的意义,以语义统摄整句:我方的支付方式为保本论文由提供整理,提供,英语,,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英文论文,留学生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第9篇

摘要:本文对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做了分析,并提出其使用准确性。

关键词:商务 英语 准确性

商务英语词汇有自己的特点,商务活动从本质上讲必然和普通大众相联系,同时也有专属于以商务活动为职业的专业人士的内容。商务英语不以语言的艺术美为追求目标,而是讲究逻辑的清晰和条理,思维的准确严密和结构的严谨性,这些特点必然回反映在构成语言的最小的、最基本的独立运用单位一词汇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