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审计硕士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4: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审计硕士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审计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平衡计分卡;增值评价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对内部审计作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拓展了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空间,突显了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领域的巨大潜力,明确了内部审计是增加商业银行价值的工作目标。

就国内外对于内部审计增值研究的成果来看,大致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内部审计增值的涵义研究、内部审计增值的途径研究及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价方法研究。与以往对于内部审计增值问题的研究思路不同,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建立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并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建模思想,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利益相关者应是对内部审计活动产生影响的,或是受内部审计活动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本文所使用的米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1997)提出来的,该方法要求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属性中至少一种:合法性、权利性及紧迫性。通过利用米切尔评分法对内部审计的利益向相关者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应包含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被审计单位、金融监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六大部分。

对于不同的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其对于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决定了内部审计增值内容及形式上的多样性。董事会关注于内部审计在银行经营决策的可行性和决策执行的效益性等方面提供的确认服务;监事会关注于内部审计对全行的财务活动、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提供的确认服务;高管层关注于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业务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提供的确认和咨询服务;被审计单位关注于内部审计在揭示经营行主要业务的风险状况和重大风险事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提供的确认和咨询服务;金融监管机构关注于内部审计在监督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等方面提供确认服务;外部审计机构则关注于内部审计在降低外部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减少重复性工作等方面提供的确认服务。

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

平衡记分卡是管理者衡量企业职能部门能否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同样可以使用平衡记分卡来评价内部审计部能否增值。然而,图3中示的平衡计分卡基本评价模型并不能够全面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增值效果,必须对其进行补充完善,才能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增值作用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本文第二部分所建立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模型,参考平衡计分卡的基础评价模型,结合现代内部审计发展和现实需求,提出了六位一体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图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中各部分对应的具体指标包括:

(1)董事会/监事会。具体指标有:董事会/监事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履职满意度、上报董事会/监事会的内部审计报告数量和报告质量、审计计划完成率等。

(2)高管层。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建议的采纳率;内部审计建议新增或完善规章制度的数量、对内审部门投诉的数量、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履职满意度等。

(3)被审计单位。具体指标有:揭示风险金额、揭示风险问题数量、整改建议数量、揭示问题属实率、审计时间及频次等。

(4)金融监管机构。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完成监管要求项目次数、对完成监管要求项目审计成果的满意度等。

(5)外部审计。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利用率、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所减少的外部审计时间和成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满意度等。

(6)创新与学习。具体指标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结构、内部审计人员所取得的职业认证数量、内部审计人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和频次等。

四、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问题,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并结合了平衡计分卡的建模思想,最终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评价模型。由于时间及个人能力所限,本文提出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价模型以及对应指标还有待完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审计实践中不断的修正改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西安分局)

参考文献:

[1]孙丽.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2]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第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企业目标 政府干预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

内部审计是指为了满足企业控制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内部审查和评价方式。因此,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主要是对企业管理的程序、标准、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目标。

内部审计的产生既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应对外界压力的需要。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所有者对于企业管理状况的了解程度缩减,所以他们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进而维护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在外部压力方面,外部审计使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度上升,社会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国家要求企业通过内部审计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比较晚,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逐渐表现为三种模式:一是受董事会领导;二是受总经理领导;三是受二者双重领导。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色彩。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平稳过渡,要求甚至以法律的方式规定企业必须设立内部审计制度。因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阶段还并不是为企业实现最终目标而服务的,而是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审计管理服务的。正因为如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对企业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都是为国家和政府服务的,致使人们在内部审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内部审计是代表国家对企业实施的一种监督,而这与内部审计实现企业目标的设立初衷是大相径庭的。对内部审计认识的不足,使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有名无实。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还不健全,有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会部门,有的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相平行,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难以发挥其功能,使审计工作的进行受到重重阻碍。另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受国家或企业所有者的意志影响较大,所以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3.企业控制环境不理想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的支持度不足,他们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削弱了他们的权力。而在企业员工看来,内部审计只会导致员工彼此产生相互猜忌。另外,在企业内部审计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也严重不足。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

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受控于国家和政府,而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又是由企业决定的,所以使得一些审计人员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对内部审计进行谎报、瞒报,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真实性,这既不利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5.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滞后

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还比较严重滞后,这使得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按照固定的章程进行内部审计。另外,缺少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权利、义务的规定,内部审计的实施也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

四、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1.确定内部审计的主要方向

内部审计并不是国家干预企业管理的工具,而是企业自我完善、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只有明确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和方向,才能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放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上,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水平,使其为实现企业最终目标而更好地服务。

2.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观念

内部审计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为企业服务的部门,而不是在国家及社会的压力下形成的。所以,要努力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观念,认清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合理进行企业内部审计。

3.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环境

首先,应加大企业内部审计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为企业内部审计的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转变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态度,使其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优化企业管理的手段,而不是对管理者权力的限制和剥夺。最后,加大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内部审计的进行提供审计环境。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培养,使其在审计过程中不受外部因素的左右,从而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加大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以及运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效率。

5.建立企业综合绩效审计体系

企业内部审计的进行还需要许多体系的建立和支持,这些体系包括企业的利润水平以及市场价值的方方面面,只有将这些体系与内部管理切实结合起来,构建企业综合绩效审计体系,才能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涉及的方方面面,从而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王青.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汤小芳.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3]元丽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08期

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文章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进而得出了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资本市场 审计选择 股权融资成本

一、引言

内源融资由于风险小,资金容易获得,所以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技术的进步,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外源融资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外源融资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的成本。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的重要方法之一,高质量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传递着积极信号,为投资者提供了监督和保险等功能,能有效降低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伴随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改善,企业的股权融资能力会变强,从而股权融资成本也会下降。

本文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这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能力的影响,一方面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二、企业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内涵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资金的筹集过程,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来源。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显然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帮助企业融资和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审计师选择的动机。

审计质量有两方面内涵:审计师是否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审计师是否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审计质量的衡量主要有如下几个替代变量:(1)审计规模。审计规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可能越高。(2)收费与佣金。注册会计师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收费和佣金,因此其收费标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3)事务所品牌。声誉高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通常要高于普通的事务所。(4)审计师的专业性。审计师越专业,提供的审计质量越高。

三、审计选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机制

(一)基于审计需求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产生于企业中的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它通常表现为两种问题,第一种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成为委托关系,但其二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股东可以根据观测到的管理层的行为对其进行奖惩和激励。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股东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导致股东对管理层不能有效的监督,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到管理层的行为。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管理层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作为反映管理层财务质量和经营状况的有效手段成为股东对管理层报酬激励契约的基础,所以管理层有动机和能力操控会计信息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层通常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增强股东对管理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信赖程度,这就产生了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审计,管理层只能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其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需求转化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股权都相对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问题。大股东掌握的公司经营的信息要远远多于中小股东,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有能力也有动机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随着他们对管理层控制能力的增强,极有可能完全控制管理层,因此大股东通常会通过关联方交易、资产转移等手段进行利益输送,侵占并逐渐掏空上市公司。为了防止其利益侵占行为被发现,大股东会有粉饰财务报表或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由于高质量的审计师发现违法违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控股股东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会降低。

可见,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手段。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说,管理层有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动机来减少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而从企业控股股东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其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控股股东不太愿意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通常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的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越强,所以企业更倾向于聘请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基于审计需求信息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信息假说的观点认为,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可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关于企业价值的信息,而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可以使企业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能够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行为,还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为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率,会要求管理层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声誉,以期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者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出于谨慎性考虑他们将会以市场上全部企业的平均价值来确定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这就会导致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为了防止市场价值被低估和吸引潜在的投资者,他们通常会采用信号传递的手段,向外部潜在投资者传递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以此来区别于价值低的企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信号传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并且由于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收费通常较高,价值高的企业较价值低的企业更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因此这种行为不容易被价值低的企业所模仿,由此产生了对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的需求。投资者不能直接观察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只能根据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成为他们判断企业价值高低的重要信号,投资者通常认为审计质量越高的企业其企业价值也较高,因而价值高的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以便向外界传递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良好的信号,从而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增加企业的融资机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研究

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观点认为,高风险的企业更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企业通过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一方面为了降低财务报表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将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投保的方式,主要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保险担保,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职导致未能发现被审计企业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而投资者根据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导致了投资损失,除了企业外,注册会计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相应的损失。这种连带责任使得高质量的审计师和企业合谋的可能性小,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师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提供一定的合理保证,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强外部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高风险的企业一般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投资。高质量的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提高了企业声誉,为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时起到了参考作用,降低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四、结论

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监督以及保险的作用。审计所具有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监督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当企业出现经营失效时,审计保险功能则可为投资者追偿投资损失提供可能。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吸引潜在投资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能力。因而,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需要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加强对企业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激励与约束,为企业治理提供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可以向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方面多倾注力量,从而在法律上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融资需要,也保护了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分析了审计师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而对于审计师选择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未来可以在这一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J

参考文献:

[1]荣桂范.我国系族企业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李明辉.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

[3]解梦文.家族企业高管出身、审计师选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嘉兴,余冬根.产权性质、审计师声誉与债务融资能力――基于中国2010―2014年A股IPO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5,(11).

[5]江伟,雷光勇.制度环境、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J].当代经济科学,2008,(02).

第4篇

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攻击

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攻击。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是数据运行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防火墙的重点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在时代的变迁中更加广泛,但同时运行过程中的威胁也会影响到计算机的使用。例如:数据方面、环境威胁、外力破坏、拒绝服务、程序攻击、端口破坏等。计算机网络的主体就是数据,在数据的运行中如果存在漏洞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比如在节点数据处若是进行攻击篡改会直接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攻击者往往会选择数据内容进行操作、对其进行攻击泄露,还可植入木马病毒等,使得网络安全成为了问题;环境是网络运行的基础,用户在使用访问时会使用到网络环境,而环境却是开放共享的,攻击者可以对网络环境内的数据包进行处理,将攻击带入内网以破坏内网的防护功能;外力破坏主要就是木马、病毒的攻击,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站和邮箱等植入病毒,攻击使用者的计算机,导致网络系统故障;拒绝服务是攻击者利用系统的漏洞给计算机发送数据包,使得主机瘫痪不能使用任何服务,主要是由于计算机无法承担高负荷的数据存储因而休眠,无法对用户的请求作出反应;程序攻击是指攻击者应用辅助程序攻入程序内部,进而毁坏文件数据等;端口攻击却是攻击者从硬性的攻击路径着手,使得安全系统出现问题。以上的各种网络安全问题都需要使用防火墙技术,以减少被攻击的次数和程度,保证用户的数据及文件等的安全。

二、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技术

(一)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

防火墙技术是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一道屏障,它是由多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的组合,是用来保障网络安全的装置。主要是根据预设的条件对计算机网络内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监控,然后授权以及限制服务,再记录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明确每一次信息的交互以预防攻击。它具有几种属性:所以的信息都必须要经过防火墙、只有在受到网络安全保护的允许下才能通过它、并且能够对网络攻击的内容和信息进行记录并检测、而且它自身能够免疫各种攻击。防火墙有各种属性,能够对安全防护的策略进行筛选并让其通过、能够记录数据的信息并进行检测,以便及时预警、还能够容纳计算机的整体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维护。而防火墙常用技术主要分为:状态检测、应用型防火墙和包过滤技术。前者是以网络为整体进行研究,分析数据流的信息并将其与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区分,以查找不稳定的因素,但是时效性差;应用型的是用来保障内外网连接时的安全,使得用户在访问外网时能够更加的安全;包过滤技术就是将网络层作为保护的对象,按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严格进行,以此来实现防护效果。

(二)防火墙的常用功能构件

它的常用功能构件主要是认证、访问控制、完整、审计、访问执行功能等。认证功能主要是对身份进行确认;访问控制功能是能够决定是否让此次文件传送经过防火墙到达目的地的功能,能够防止恶意的代码等;完整性功能是对传送文件时的不被注意的修改进行检测,虽然不能对它进行阻止,但是能进行标记,可以有效的防止基于网络上的窃听等;审计功能是能够连续的记录重要的系统事件,而重要事件的确定是由有效的安全策略决定的,有效的防火墙系统的所有的构件都需要统一的方式来记录。访问执行功能是执行认证和完整性等功能的,在通过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就能将信息传到内网,这种功能能够减少网络边界系统的开销,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和防护能力有所提高。

三、防火墙的应用价值

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广泛应用,充分的展现了它自身的价值。以下谈论几点: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防火墙技术中的一种,能够为网络系统提供服务,以便实现信息的交互功能。它是比较特殊的,能够在网络运行的各个项目中都发挥控制作用,分成高效。主要是在内外网信息交互中进行控制,只接受内网的请求而拒绝外网的访问,将内外网进行分割,拒绝混乱的信息,但是它的构建十分复杂,使得应用不易。虽然防护能力强,在账号管理和进行信息验证上十分有效,但是因使用复杂而无法广泛推广。

(二)过滤技术的价值

过滤技术是防火墙的选择过滤,能够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检测,发现攻击行为或者危险的因素时及时的断开传送,因而能够进行预防并且有效控制风险信息的传送,以确保网络安全,这项技术不仅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而且在路由器使用上也有重要的价值。

(三)检测技术的价值

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状态方面,它在状态机制的基础上运行,能够将外网的数据作为整体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将结果汇总记录成表,进而进行对比。如今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层次网络间获取网络连接状态的信息,拓展了网络安全的保护范围,使得网络环境能够更加的安全。

四、总结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愈加广泛,网络安全问题也需要重视。而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科学的利用防火墙技术的原理,能够更加合理的阻止各种信息或数据的泄露问题,避免计算机遭到外部的攻击,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将防火墙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方面能够更加有效的根据实际的情况对网络环境进行保护,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以实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的。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马利.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技术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7,13(35):35.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 内部控制

财务内部控制作为高校一项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手段,其控制的目标是促进保护学校资产的安全,促进学校经营管理合理有效运行,促进提高学校的信息报告质量,促进学校经营发展战略的实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财务内部控制理念,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切实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已成为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和各项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任务。本文依据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特点,进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新的理财观、职能观、风险观、全面观理念研究。

一、 树立新的理财观

(一)依法理财观

要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坚持依法理财、依法办事。要把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制度化,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和财经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规范。

(二)效益观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目标已不仅仅是防错纠弊和保护财产安全,其范围已扩展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上。因此,财务内部控制要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通过资金合理调度、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学校各种经济活动的逐步规范,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高校资源的闲置浪费、国有资产的流失;将财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逐步提高办学效益和学校竞争力。

(三)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责任观

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仅要以身作则,而且要对各责任人和执行者进行评价,避免“重制度、轻执行”的局面发生。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做到把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责任化,奖惩并施,切实保证制度的执行与实施。

(四)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才观

要强调人的重要性,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进行,关键取决于人的因素。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受学校党委、管理层及其他教职员工影响,通过成员的行为完成和实现。因此,要重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执行者的财务人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如果素质偏低,那么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就极可能会发生错误,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发挥。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配备胜任的财务人员的同时,精心挑选一些高素质、高能力的人员补充到财务岗位,进一步健全学校财务用人机制;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鼓励财务人员学习业务能力、内部控制的知识与技能、职业操守等相关知识。

二、 树立新的职能观

(一)设置总会计师、建立新式财务机构,充分发挥财务职能

高校财务工作日趋复杂,符合条件的学校,应设置总会计师,直接对校长负责,协助校长全面指导学校财务工作。设立总会计师后,通过统一指导校内经济活动,统一对校内资源实行调配,充分发挥财务职能,在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以及其他各项经济决策或审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优化财务组织结构,切实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分析,做到财务部门不仅是服务部门,而且也是管理部门,保证“兼顾服务与管理”职能转变的实现。

(二)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实行监督,它在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学校资产是否安全与完整、资金是否有效合理使用、会计信息是否真实与准确、学校经营与管理是否存在问题的监督与检查,使得内部控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内审机构的负责人应有学校高层担任,确保权威性与独立性;内审工作要制度化、法制化;要积极更新落后的内审方法,与会计工作要保持一致步调,并且相互促进。各部门或院系要积极配合审计工作,认真对待评估意见,审计部门应适度公开审计报告,必要时可将审计结果作为相关责任人的考核依据。

(三)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信息沟通职能

高校应快速准确地收集并传递财务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信息沟通职能。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校内各部门、业务之间纵向与横向的沟通,校内与校外的交流,建立起集教学、科研、后勤、校产等资源于一体的数字信息化平台。借助良好的信息技术与沟通职能,增加了业务的透明度,有利于相关行为接受监督,有效防止损害发生。

三、 树立新的风险观

(一)高校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风险

高校随着管理体制全方位改革,办学模式从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向多渠道筹资方式转变的同时,其自也在逐步扩大,在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同时,还开展租赁、对外投资、创立校办企业等多种经济活动,资金使用涉及教学科研、采购、后勤等方方面面。高校收支范围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一方面是外部风险,受国家宏观政策变化、生源量变化等对学校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内部风险如财务收支不平衡、投资损失、负债规模过大等。学校为谋发展,积极走“银校合作”之路,如果未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缺乏相应风险应对措施,在投资或者融资时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有效评估,盲目借贷,到期高校资金不能偿还本息,就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和制约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在风险防范中的重大作用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财务和会计数据,全面分析各类资产的配置状况,掌握学校的总体实力和办学效益,根据不同业务类型,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使之与风险防范、应对机制相对接;将风险意识作为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给予规范。加强风险意识,根据学校扩建规模,生源状况,经营情况,科学合理地筹资、投资等,充分考虑各种收支因素,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重大作用,有效规避风险。

四、 树立新的全面观

(一)财务内部控制的全员发动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主体是高校的党委、各职能部门及所有工作人员,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执行不仅仅是管理人员或内部审计部门的事,必须每个人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只有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将各种经营活动纳入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范围,才能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的最高境界是高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

(二)财务内部控制内容的全面性

高校业务活动的多元化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个特点,高校经营活动的核心是教学和科研,为配合教学和科研的顺利展开,又产生了一系列如筹资、投资、校产、基建、后勤、采购等多种经济活动,其中一些活动如基建、后勤涉及的业务控制又相对薄弱,因此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必须全面性。它包含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投资筹资控制、采购控制、工程项目控制、费用控制等六个方面。它不仅是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而且是整个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的控制。

(三)财务内部控制的全程性、动态性

内部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的编写环节,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制度、如何矫正调整制度执行的偏差、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它是一个制度制定、执行、评价和改进动态循环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经常地审查其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加强财务科学管理。内部控制不仅仅是防错纠弊,更重要的是信息控制、未来预测,通过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预算控制制度,优化财务组织结构,让各个方面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做到分析、预算、决策、再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目标问题或经营问题,并通过考核和评价机制,有效地激励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朱婧.CE高校财务内控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2]耿娜.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10

[3].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0

[4]尹之海.高校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财会通讯,2011(32)

[5]何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11(2)

第6篇

近年来,国际上防止会计舞弊的制度和手段不断完善,但是会计造假案例依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的众多学者在研究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时,大部分强调加强市场经济、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制度的建设和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环境这一要素对它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内部控制环境这个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

内部控制环境;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

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像奥林巴斯、雷曼兄弟等都深陷会计造假漩涡之中,国内也频发了如华源集团、云南绿大地、科龙电器以及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这些情况下,大大减缓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及其管理的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也对股票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使得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了信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政府、投资人、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的利益格局有着重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债权人的信贷行为,还影响企业员工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对于这一情况,虽然制度建设和企业员工的道德观的缺失是其发生的一大重要因素,但是内部控制环境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1 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设定了一个企业的基调,并且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的管理意识,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以及内部审计机制等。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以下将从内部控制环境以上五方面来探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1 公司治理结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正常运转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各权力机关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组织结构设置和制度安排)。它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理层构成,通过指挥、控制和激励等活动而协调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无法完全正确地协调这种利益关系,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也就不能形成严格的内部控制,企业就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1.2 内部机构设置以及权责分配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中,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是以金字塔的形式来呈现的。但是这种形式层级比较多,并且每个层级的机构设置比较繁杂,人员冗余,每个人不能够完全明确自己的权责,这种情况就容易出现信息传递比较慢,时间滞后,甚至到最后容易出现信息传递错误,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1.3 人力资源政策

每一个企业都离不开人这个概念,它的向前发展与衰退过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它的发展与否是与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术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这是由于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保证员工不会因谋求个人利益而进行会计信息造假,专业技术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员工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从而进一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这样一要求,科学严谨的人力资源政策是可以满足的。

1.4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效果,是企业内在的一种的精神、意识和理念。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以及职业操守,进而就不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也就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那么企业也就不能够拥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活动执行不好,领导和员工沟通不畅,势必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5 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机制是内部控制环境的一大要素,它是公司企业进行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控制活动,是对企业内部其他控制活动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控制。要想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必须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活动进行再控制。目前,由于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明确,这样就可能造成会计舞弊,并且这种会计舞弊没有被内部审计发现。那么内部审计机制就很难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不能对企业健康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将形同虚设,造成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

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来看,对于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合理的内部机构设置,明确权责分配

针对当前社会很多企业出现的治理结构混乱的情况,笔者认为企业应当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比如目前我国企业中董事会内部化程度较严重,不能对经理层进行较好的领导和监督,企业应当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充分调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关系,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

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减少上下领导层级,缩减冗余人员,达到会计信息能够快速有效传递的目的。明确权责分配,能够使员工在自己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2 优化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应当建立统一、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政策,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政策,完善员工约束与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良好的内部控制基础。除了创造企业内部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环境之外,还应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

2.3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利益着想。例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并培养管理优秀的人才。

2.4 加强内部审计机制建设。

针对这一点,企业应当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林俊,H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改善与实施效果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2013

[2]秦娜娜、韩冉冉,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2期

[3]冯浩,石玲玲.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2(5)

[4]何玉芬.基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第7篇

【关键词】 非审计服务; 现状; 原因

在注册会计师行业诞生与发展过程中,审计一直是其传统主导业务,审计业务是其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半政府性质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能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审计业务,而且能提供运用和加工可供决策的会计信息的增值服务,如管理咨询、税务等。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决策对会计信息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审计对于审计委托人也不再是其唯一的需求了。在需求方有需求和供求方也有能力提供满足需求方要求服务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服务业务应运而生并且不断扩大。

一、非审计服务发展现状

通过表1给出的1999-2005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1999-2005年期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从1999年的52.3亿元到2005年的183亿元,其中审计收入也一直是稳步上升趋势,都在总收入的70%左右。非审计服务收入发展所占较绝对数与比重较小,如咨询服务从1999年的3.1亿元上升到了2005年的9.1亿元,相对比重大致徘徊在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发展单一、滞后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成立的特殊背景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原来的挂靠单位到后来的独立运作与经营,其成立时的特殊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早期业务主要由主管部门指定。在一定的行业、一定的行政区域有稳定的市场份额甚至居于垄断地位,如验资主要集中于工商部门的事务所,国有企业审计、国有企业基建预决算审计主要集中于审计部门的事务所,税务主要集中于税务部门的事务所,这足以保持或维持事务所基本的生存,事务所缺乏拓展其业务的动力。市场化运作以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不能随便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成本不低。因此即使市场化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也是有一定保障的,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非审计服务的收入高低影响不大。

(二)现有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政府主导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专长于某些领域,如税务部门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擅长对税务咨询与,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以及其他管理咨询服务则不一定能胜任。同时我国政出多门,各方要求、标准不一,要做到各方满意是很艰难的,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影响力有时候显得非常的重要。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中,没有哪个企业,哪家会计师事务所对每个行业都是专家。这种人为的市场格局很不利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吸引其留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会计师事务所缺乏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技术支撑。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变革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成立的时候具有强烈的政府色彩,其成立后的发展变迁也同样有着“无形的手”的强大影响。从挂靠到脱钩,从从业资格的认定到业务的划分,一系列的强势改革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也使会计师事务所陷入剧烈的动荡变革期,业务拓展能力与精力都受到极大的限制。显然,事务所本身的动荡也不利于非审计服务的发展。

(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积淀有限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会计师事务所正处于发展上升期。不可忽略的现实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发展只有短短的20多年,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力量都用在拓展现有审计市场,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与营销能力和多元化服务人才,积累的人才与技术有限。因此,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基本条件的审计业务发展都十分有限,更何况非审计服务!

(五)缺少行业管理组织对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市场的推动和促进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审批和管理本会会员,指导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办理注册会计师注册;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监督、检查实施情况;组织对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制定行业自律管理规范,对违反行业自律管理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戒;组织实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组织和推动会员培训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宣传;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支持会员依法执业,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代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展国际交往活动;指导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机关委托或授权的其他有关工作。可见,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主要是管理机构,较少涉及业务与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市场的推动。

可见,无论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发展变化历程还是行业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围,都是我国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发展有限的重要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 白华,吴春.论提供非审计服务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J].上海会计,2002,(3).

[2] 陈丽蓉,李红.基于委托视角的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8,(06).

[3] 鲍童,刘铮.提高审计独立性――关于禁止注册会计师从事非审计服务的利弊观.现代企业,2004,(08).

[4] 程小琴.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J].市场经济研究,2002,(5).

[5] 李海燕.理性看待我国非审计服务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2008,(02).

[6] 林启云.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路远志,郭彦斌.非审计服务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J].财会研究,2007,(04).

[8] 桑笑.对是否将审计业务剥离的探讨[J]. 技术经济,2003,(11).

[9] 汤敬.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7.

第8篇

内容摘要:本文以2002年以来31家证券公司的年报数据为样本,界定证券业净资本监管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联立方程、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的截面数据实证分析,研究我国证券公司的净资本监管效应。

关键词:证券公司 净资本 资本监管

1989年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通过《证券公司资本充足率标准》,对证券业提出资本监管要求。我国2002年开始对证券公司进行净资本监管,并于2006年净资本监管又被监管部门赋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对我国证券公司净资本监管效应的发挥进行实证研究。

相关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一)方法的确定

资本充足性监管效应发挥与否,主要在于监管能否促使证券公司保持较高的资本水平并降低流动性风险。下文通过建立模型,对证券公司实行净资本监管要求后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了解监管效应的发挥程度。

资本监管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影响证券公司的资本水平的因素,以及影响证券业的风险水平的因素,同时资本可能对风险有影响,风险也可能对资本有影响,与这种关系的研究最匹配的模型是联立方程模型。

Shrieves and Dahl(1992),Jacques and Nigro(1997),贺潇颍(2006),郑宇婴(2006)都是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来研究资本监管对银行业的监管效应。

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是由Zellner和Theil于1962年提出的,当方程右边变量与误差项相关,并且残差存在异方差和同期相关时,3SLS是一种有效的估计方法。

综上所述因素考虑,因而本文选取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同时由于监管期间为2002年以后,时间较短,拟采用每个时点的多家公司进行横截面数据分析,以解决样本数据期较短的问题。

(二)变量的选取

由于缺乏对中国证券业资本监管效应实证研究,如何对证券业的资本监管效应影响因素进行界定成为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银行业资本监管效应研究模型通常选取的变量是:资本充足水平、风险水平、资产规模、收益水平、前一期风险或资本水平、是否达到8%的充足要求等。证券业资本监管效应的研究,首先按照与银行业相同,而后逐一分析的方法,最后通过模型验证选择变量的合理性。

1.资本充足率水平。研究资本监管效应,核心的内容研究资本变化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因而资本充足性水平作为因变量是合理的。一般而言,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水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净资本总额的高低,如综合类券商不低于2亿元;二是净资本对自有总负债的比率,即净资本/自有负债总额,要求比率是不低于8%,即一个是绝对指标,一个是相对指标。由于中国证券业融资渠道相对较窄,资本来源局限于股东投入及发行长期次级债。资金筹集其它方面,少数公司拥有发行公司债、或银行间短期资金拆借的资格,但由于我国实行分业经营,不允许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因而相对而言,证券公司负债渠道相对狭窄,结果是大部分公司的净资本与自有负债之比远高于8%,甚至倒闭或托管公司,该比例也超过8%。因而出现达到8%的比例并不意味着流动性风险低,8%的资本充足率不能衡量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净资本总额的指标作为净资本充足性水平,净资本是证券公司能够在短期迅速变现的资金数额,净资本水平高,意味着证券公司在出现市场风险等情况下拥有大量的可迅速变现的资金,随时备付各种风险,保障证券公司不会发生流动性问题。该指标高,意味着资本充足,否则意味着资本不足。

2.风险水平。研究资本监管效应,核心的内容研究资本变化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因而将风险水平作为变量是合理的。由于净资本监管的核心内容是防止发生流动性风险,因而选定的风险水平指标必须能够衡量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许多学者在研究风险时,选择收益率的方差作为风险。这种风险指标的选取实际上是衡量收益风险,即收益水平的波动幅度,在中国现实环境下,证券公司发生流动性困难,实际上并不意味着收益波动超出承受能力。很多被托管的公司,如汉唐证券,收益率波动并没有出现问题,只是发生流动性风险,因而必须选取适宜的指标来衡量流动性风险水平。

低流动性资产指标能够较好地衡量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低流动性资产是指证券公司净资产中有多少已经失去流动性或难以变现,它的计算公式为:

低流动性资产=净资产-净资本

低流动性资产说明净资产中有多少已经难以变现,不能解决流动性困难,该指标更符合本文衡量流动性风险的需要,本文选取它作为风险衡量指标。

低流动性资产越高,证券公司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大;低流动性资产越低,意味着证券公司拥有更多的能够随时变现的净资本,因而流动性风险越小。

3.资产规模。国外文献很多数发现,金融业的规模与风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同的国家关系方向并不一致。一方面,大机构的通常资本金数额较多,但另一方面往往托管客户资产也较多,出现投资机会也多,因而一般倾向于减少所持有的流动性资金,因而规模与风险正负向关系都有可能,关键是在现实监管环境下,哪个因素作用更强。

从我国监管实践来看,2002年之前倒闭的券商其往往较小,据统计倒闭的最大的君安公司的资本额只有7亿元,在2004年前后爆发危机的各证券公司中,不乏有一些大券商,如海通证券、申万证券等等。因而资产规模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是否有显著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其选择为变量之一,同时借鉴其它学者的衡量方法,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表示规模水平。证券业规模水平与流动性风险或资本水平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定,需要实证结果进行评判。

4.收益水平。通常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越高,其内部资金积累能力就越强,因而收益率水平与资本充足性水平、流动性风险水平之间应该有一定关系。

资产的收益状况通常有两个衡量指标,一是总资产收益率,即利润除以总资产,另一个是净资产收益率,即利润除以净资产,由于我国证券公司托管了大量的客户资产,选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证券公司的收益水平更为合理。

收益水平与资本充足水平关系推测应为正相关,即收益率越高,其自身流动性资金积累能力越强,净资本水平越高;收益率越低,其自身流动性资金积累能力越弱,净资本充足性水平越低。

收益水平与流动性风险的关系推测应为负相关,即收益率越高,其自身流动性资金积累能力越强,低流动资产越小,流动性风险越低;收益率越低,其自身流动性资金积累能力越弱,低流动资产越大,流动性风险越高。

5.前一期的资本充足性水平或风险水平。从理论上讲,前一期的资本充足性水平或风险水平应该与本期有关联。因为证券公司的资本水平或风险水平都是在前一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一期结果往往与前一期结果高度正相关。由于中国证券业融资渠道有限,净资本水平、风险水平改善都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同时研究季度数据变化,研究同期较短,因而可以估计前一期资本及风险水平对本期有较大的正向影响。前一期资本充足性水平或风险水平分别选取前一期的净资本及低流动性资产。

6.是否达到监管要求。由于选取的样本公司中既有综合类证券公司,也有经纪类证券公司,同时是否达到监管要求有一系列指标,如绝对、相对、风险准备是否足额,选取的数据中没有充分披露这一内容,因而本文研究中由于数据不支持,而不选择此变量作为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本文对净资本监管效应研究中选取资本充足水平、风险水平、收益水平、资产水平作为研究变量,具体见表1所示。

(三)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净资本与风险关系假设,考虑到证券业净资本与风险的影响要素,本文建立以下联立方程,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CAPj,t=a0+a1SIZEj,t+a2ROEj,t-1

+a3RISKj,t+ a4CAPj,t-1+uj,t

RISKj,t=b0+b1SIZEj,t+b2CAPj,t +b3 RISKj,t-1+wj,t

其中J表示第J家证券公司,T表示第T年。

数据的采集

年度数据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数据较为准确,将研究时点确定为每个年度末。我国证券公司资本监管是从2002年开始实施,因而研究期间选为2002年到2006年末及2007年6月31日五个时间点,为了能够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本文采用截面数据的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2002年以来没有发生重大重组且其各年年报数据要素齐全的公司,经分析共有31家公司符合上述特征。本文选择的31家公司及分析项目要素见表2,具体各年数据见协会网站。

实证结果与分析

模型公式:

INST C roacapp_1 riskk_1 size

capp=C(1)+C(2)*size+C(3)* roa+C(4)*riskk+C(5)*capp_1

riskk=C(7)+C(8)*size+C(9)*capp +C(10)*riskk_1

通过Eviews软件,对2002年以来各个年度净资本与风险情况进行联立方程分析,每个时点选取31家公司进行截面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证券业资本与风险状况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实证结果

本文列出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上半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情况,分别见表3,表4,表5和表6。

(二)结果分析

就整个联立方程模型来看,2004年到2007年6月这四年的拟合程度都比较好,特别是2007年6月的风险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达到了0.96,其它几个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也大都在0.7以上,这些表明,联立方程模型所选择的解释变量还是比较适合的。

滞后项CAP(-1)对资本状况CAP的影响为正,说明证券公司资本状况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风险状况RISK对资本状况CAP有显著的负的影响,说明在目前风险导向的资本监管政策下,证券公司的风险提高会明显降低资本充足水平,风险的降低会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滞后项RISK(-1)对风险状况RISK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我国证券行业的经营风险与前一期高度相关,即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周期持续性,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的改善。

资本状况CAP对风险状况RISK存在着一定的正向反馈,说明若证券公司资本水平较低(资本流动性已然不佳),则证券公司存在着主动降低风险水平以适应新的流动性水平;随着证券公司净资本状况的改善,证券公司资本水平提升到较高水平,证券公司有能力适当增加风险资产,适当提升风险水平。

资产收益率(ROE)的系数为负,但是不显著,说明当前我国证券业的资产收益率(ROE)对于净资本金额和风险状况没有影响,证券公司净资本的提高主要通过增资扩股等外部途径解决,证券公司内部收益不足以大幅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通常资产规模对于证券公司的净资本金额和风险状况的影响一般为负,即资产规模越大,自有资本和资产风险就越低,可是T统计量绝对值显著小于2,就说明了对于国内的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对于净资本金额和风险状况的影响不太显著。

2006年的结果中,由于常数项的T统计量不很显著,因此第一个方程得出的R统计量出现负值,2005年的第二个方程中得出的R统计量比较小,只有0.4,也是因为常数项的T统计量不很显著。除了这两个方程外,其余的年份和方程的R统计量最小是0.7,出现在2005年中,除此之外,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方程的R统计量都是达到0.9以上,因此,可以判断用此方法是合适的。

结论

综上,本文通过对31家证券公司2002年以来的年度数据,进行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是我国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与资本之间呈现负的显著关系,净资本监管带动了降低了证券业流动性风险水平,我国证券公司净资本监管效应显著,该项政策应继续实施。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王文强,陈华良.中国证券行业的净资本监管体系及其制约因素.国际金融研究,2004(11)

2.步国旬,周旭.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证券,2006(10)

3.贺潇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4.赖晓永.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5.郑宇婴.资本监管、银行行为与监管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

6.柳淑丽.我国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7.吴智.基于资本充足性监管的证券公司监管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7(3)

8.薛山.我国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规则的效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6

9.中国证监会赴美净资本监管体系考察小组.美国对证券公司的净资本充足监管.中国证券,2006(4)

作者简介:

第9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ERP integration system management based on PDM technology, which can provide better cost

control and improv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 成本控制;ERP;优势;PDM;完善

Key words: cost control;ERP;advantages;PDM;to perfect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188-02

1 成本控制的理论

成本控制是企业规划、计算和调节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和耗费,使之控制在目标成本的范围内,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的一项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过程,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最终实现更多的利润。它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过分强调事后控制和节约开支,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现在制造业的生产需要信息、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支撑,成本控制不但控制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同样重视产品设计成本、物料采购和库存成本、产品销售成本;不再单纯强调事后控制,而且要求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步有效结合;不仅强调节流,而且要求开源,全面整合企业供应链,从战略和全局方面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要实时、准确、有效实现这一过程的控制,单靠单纯财务管理软件是不能实现的,ERP系统不仅涵盖了财务管理功能,还包括项目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使成本控制也由过去的事后控制变为事前的与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的核算监控和事后的分析和考核。

2 基于ERP成本控制的理论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当今国际上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软件,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首先提出的。其内涵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为出发点,以价值增值流程的再设计为中心,强调打破传统职能部门界限,提倡组织改进、员工授权、顾客导向及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合理业务流程,以达到企业动态适应竞争加剧和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尤其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ERP在成本控制中更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学者们也在发展成本控制理论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一些规模性企业逐步采用ERP进行成本控制也证明是可行的。

3 基于ERP成本控制的优势

ERP完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系统内高度集成供应商、企业和客户整个供应链信息,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大大增强了企业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因此,ERP相对于传统管理存在很多优势。

3.1 资源实现整合 ERP系统正是整合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网络将供应商、营销网络等供应链中的各方连接在一个信息系统中,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通过供应链各企业的协作,大大提高了成本降低的空间。此外,由于ERP整合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可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协作企业。

3.2 信息集成共享 在ERP系统中,系统可以迅速的集成各种信息,使得成本控制和预测更为精确,也使得各种成本信息的传递更为及时,可以有效保证企业产品的及时生产,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创造竞争优势。

3.3 有效控制物料 企业的ERP系统,将供应链和企业的一切资源纳入计划控制范畴,涵盖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对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在产品设计阶段,企业运用ERP成本模拟功能,模拟设计方案的成果,根据综合成本最低原则,选择产品设计方案,在采购和库存方面,ERP系统中设有科学的供应商管理模块、物料采购模块,设立标准的物料清单和唯一的物料编码,可以有效及时地根据库存变化和生产需及时确定采购计划,避免了物料采购过多造成积压、采购不及时影响生产等问题。同时结合系统内的供应商管理模块,选择优秀供应商,极大地降低了采购成本,减少了库存资金的占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按照标准成本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各工艺作业是否存在消耗浪费,针对不合理的生产作业,管理人员迅速采取改进措施;产品生产下线后,财务人员核算出实际成本,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管理人员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生产打好基础。在ERP系统中还制定产品标准作业成本,企业对生产物料、工艺作业制定标准成本,系统可以自动汇总归集出产品标准成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采购和库存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工资系统等生成数据或手工录入收据,系统按照已经设定的计算程序,自动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生成各类分析报表。ERP系统通过与实际作业成本进行比较,追溯源头,分析差异原因,使成本控制更精细化、更深入化,为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提升竞争优势提供有力保证。

3.4 成本核算严密 ERP系统中对于成本核算,是以BOM和编码及工令号信息为归集标准,以实际发生数量为计算结果,使用多少,领用多少,为哪个订单领用,为哪个订单周转,为哪个订单存货,从订单一开工就开始立项归集,真正做到了谁使用,谁分摊。

3.5 成本体系完善 ERP系统并非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把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会计信息和成本控制系统。采用ERP标准成本体系,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并将差异自动结转出来,可以帮助财务主管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

3.6 适应审计需要 ERP系统软件具有充分的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的功能。在ERP财务管理软件中,初始录入凭证时有一条记录记载,在改动、删除时,并不是在原记录上变动,而是另有记录反映。这样在查询时,同一笔业务有哪些改动,什么时间改动,谁操作的,在哪项功能中变动的,均可查出。每一笔处理都留有痕迹,这就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方便。

以上可以看出ERP是比较先进的管理系统,在成本控制中占有很大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企业已不满足于单一的管理系统,在运用ERP系统系统的同时还融入其他管理技术。如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

4 PDM的成本控制系统

产品数据管理(PDM)是以软件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管理技术,它面向制造企业,是一门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

主要表现在:①通过PDM管理产品结构数据并自动生成所需的BOM清单,并为ERP等管理系统准备好前端的基础数据。②由PDM系统将零部件、BOM及工艺路线等数据传递给ERP,从而减少人工的重复录入及转换工作。③由PDM系统自动根据产品的零部件及BOM信息,结合从ERP系统中获得最新的价格信息来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汇总统计。

5 基于PDM/ERP集成平台的成本控制的完善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和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PDM/ERP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为了充分发挥PDM/ERP,实施PDM技术环境下ERP成本控制的长处和优势,规避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在实施和应用PDM/ERP成本控制过程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深化。

5.1 加强PDM与ERP系统的紧密集成 这两个系统一般都不是同一软件开发商开发,为此在实施时应该充分考虑相互的集成问题,一定要梳理基础数据,制定各自的编码规则,注意不同的规范流程,在技术层面上则要解决PDM与ERP系统的接口形式,明确两个系统集成时开发商各自要解决的问题,这两个系统只有紧密集成,才能实现优化产品数据,规范工作流程,避免信息失真,确保信息流通畅,最充分地发挥企业资源效应。

5.2 推广ERP与PDM知识的普及 企业中运用ERP与PDM系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系统的应用离不开各级人员的参与,各级人员只有通过完备的培训,才能掌握ERP与PDM技术,了解到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个人的素质。同时ERP与PDM也是一个不断升级的系统技术,各级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分析与思考才能跟得上系统的更新。

5.3 有效与供应商的沟通 ERP系统的运作效果离不开供应商的配合。因此,除了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和供应商的沟通也是完善整体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地和供应商进行平等沟通,不仅让他们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成为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借助信息化。同时,在与供应商沟通的同时,他们会传递有效的经验,提供正确、可靠的、必要、完整的原始数据信息,有利于企业正确的进行成本核算。

5.4 加强操作人员的能力 ERP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众多优秀企业的管理思想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一个规范化系统。在运用ERP系统过程中,需要对各种业务操作人员加强培训,确保录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通过系统培训,全面提升与ERP相关人员的素质素养和技能水平,规范ERP操作人员的行为,为ERP项目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5.5 数据系统及时维护更新 企业最大的不变就是变,企业市场在随客户的需要不断变化,在考虑销售的预测和计划也要及时维护更新ERP系统的原有数据,如采购提前期,材料的价格,只有把数据的质量、信息化的质量放在比较高的高度时,信息系统的应用才会达到一定深度。只有及时录更新了相关的数据之后,才会给相关的分析带来准确的结果,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5.6 原始数据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拓展应用 ERP系统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录入系统的单据,如送货单、对帐单有一定格式要求,这是一个关键核心岗位,要求录入员一定仔细、准确、及时地把数据录入系统,不能出现差错,为保证财务原始数据的正确性,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原始数据的重视程度,重点规范数据录入工作,避免数据在录入阶段出现偏差。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性,录入数据应用条码和二维码扫描。条码技术的应用真正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实现了ERP系统的单据自动生成,不仅杜绝了传统“填写纸张单据-按单人工录入ERP系统-生成ERP单据”的低效模式,同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协同PDM技术的ERP信息系统管理,仅仅是管理者需要借助的一个工具,而无法代替管理本身。但作为ERP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可借ERP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的模式,有效的综合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出ERP的作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能.基于ERP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2]韩超.基于ERP的成本控制研究——以SY集团为例[D].沈阳大学硕士论文,2011.

[3]高艳.PDM在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