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绪论课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4: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绪论课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绪论课教学论文

第1篇

虚拟实践教学是传统实践教学的领域拓展。尽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多年,但是,对何谓实践教学的认知依然见仁见智。黄蓉生等人将其归纳为五种主要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内涵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由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组成的、以实践为中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以研究性学习为桥梁、把大学生的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相互联接的以知识和方法为纽带的教学过程的总和。具体的实践方法包括“社会调查”“观察体验”“宣传教育”“榜样示范”“亲自体验”“比较分析”“思想转化”等。很显然,这个界定把实践教学看作一个涵盖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过程,突出了实践环节动脑与动手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强调了课程建设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很好地概括和揭示了实践教学的构成与特点。应该肯定,这是一个合理性、适用性都很高的看法,对于本课题组界定虚拟实践教学的内涵具有极大启发和借鉴意义。不过,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第一,过于宽泛,不够严格。在我们看来,作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以社会为师、向社会学习的过程,其操作流程和实施原则不同于和课堂教学连接紧密的实践教学。所以,不宜并入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这种看法将“宣传教育”“思想转化”也看成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明显超出了自己的界定,模糊了实践教学与理论宣传的界限。第二,对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践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在我们看来,应当从严格意义上,即与理论教学直接联通的意义上界定实践教学。概括地讲,所谓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学生在预定目标牵引下,运用世界观、方法论,独立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焦点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一,它是思政课整体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政课的传统形象是清一色“满堂灌”、教师单一主体的理论讲解,当下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样式则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它与课堂教学是一种“分工协作”关系。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习得,实践教学强调知识运用,共同服务于塑造大学生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目的。第三,它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课堂教学的主角是教师,实践教学的主角则是学生。当然,实践教学也需要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但是,教师只是导演,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成败关键在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是传统实践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它开辟了新的空间、拓展了新的形式,将实践教学引入了一个网上实践与网下实践、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交互影响、良性互动的新境界。其活动展开的空间是网络世界、虚拟空间;其活动的展开和完成需要实践主体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和能力;其成果的呈现不再是传统的纸质形式,而是寓时效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多媒体作品。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区别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种新的发展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体说,它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主渠道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形式,它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社区、师生网络互动、易班(E-Class)、网络化的日常管理和交流互动等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它主要由学校的特定职能部门(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和特定人员(主要是辅导员)来组织实施和完成。与之不同,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虚拟实践教学是由思政课的任课教师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流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依托网络平成拟定的虚拟实践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基于学生提交实践成果的形式(主要有电子书、网站、网页、视频、电子报等形式)和质量给予合理的评价,并最终纳入整个课程的总成绩。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伸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参与人以年轻人居多,在大学生中尤为盛行,是吸引大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即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因此,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不仅要意识到网络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而且要主动进入网络,了解网络的特性,由一个游弋于网络外的关注者迅速变成网络运用操作的使用者。因此,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渗透到网络空间中,充分利用网络空间阵地,建立思政课的教学网站,着力创建大学生思政课校园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虚拟实践教学就是这一探索的初步结晶。通过这一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反映和标志着实践活动的“属人性”特点。人正是通过实践证明着自己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仅仅利用外部,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虚拟实践比现实中实践具有更大的能动性。由于网络空间是人的创造物,是全然的人工自然,人对其摆脱了天然自然的不可预测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因此相比较而言,人在其中比在纯客观的物理的自然中拥有了更大的能动性,而且其电子的瞬时的反馈性和动态性又使这种能动性如虎添翼。此外超文本的流动性使人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也为主体的能动性奠定了基础。在虚拟实践中,大学生主体可以突破现实社会中的性别、身份、地位等的限制,因而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这也是其能动性的表现。而且由于主体的匿名性和实践范围的全球性,很难有某个外在的力量来支配主体的实践,也难使主体成为受外界力量任意摆布而无力掌管自己命运的木偶或奴仆,主体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支配自己的实践,因而更利于能动性的发挥。在思政课中实施虚拟实践教学,正是充分利用了大学生的这种虚拟主体身份,也正是通过这一崭新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虚拟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

根据我们的研究,虚拟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管理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探索性改革举措,虚拟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学管理是否规范、合理。为避免流于形式,应当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订制规范,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课前制定并动态完善教学计划。将“分析社会问题和网络现象、培养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明确实践类型和具体形式的内涵与要求,同时为学生推荐参考选题、学习网站。该计划在开课第一周即公告全体学生。二是制定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教学文件,包括“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基本原理概论虚拟实践教学手册”“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免考细则(修订版)”“上海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作品比赛评分标准”等。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过程管理”“过程考核”,突出之点就是将实践教学的成绩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课程总成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三是做好教学总结和档案整理。通过举办大赛和实行期末免考,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对于实践作业、实践手册和获奖作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遴选部分作品刻录光盘,作为资料长久保存。同时,进行教学总结和研究,不断探索实践教学规律,为下一轮教学提供支撑。其次,虚拟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考评应当做到两个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思想性与技术性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具体包括:一是分类考评。校外、课外的“虚拟实践教学”具有分散性特点,应以结果考评为主,辅之以过程管理。校内、课内“虚拟实践教学”具有一定可控性,尤其是课内“虚拟实践教学”集中性则更高,应当坚持过程考评为主,辅之以结果考评。二是考评指标要体现思想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原则。学生提交的“虚拟实践教学”作业,摆在第一位的是思想性,包括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同时还要考核其技术含量,如技术难易程度、操作的便利性等,当然还有信息量大小、资源类型的丰富性等因素。三是考评主体应当是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二者结合。由于学生是“虚拟实践教学”活动主体,让那些选取同一类型虚拟实践的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便于互相促进,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考评环节的实践教学。又次,建设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不同于思政教育与研究专业网站,也不同于思政课网上课程中心,而是直接服务于课内、校内管理可控式“虚拟实践教学”需要的一种新型资源库。建设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使用的便利性,既可以供课堂教学师生共用,也可供学生在校内任何一个网络接口连接使用,同时也可以在不同模块之间切换。二是共建共享性。本资源库由师生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建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三是实践性,即便于师生、尤其是学生开展网络调研型、问题研究型虚拟实践活动(另外两种不适宜在校内或课内完成),而不是简单地浏览信息。在内容构成上,资源库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集成单元库,包括微教学单元、网络经典案例库、经典问题库等等。本库的功能是为师生选定虚拟实践教学的具体问题提供帮助。在设计上,宜采用模块化集成的方式排列,即以课程内容的若干微教学单元为轴心和统领,配置相应的案例库和问题库,并适时更新、补充。二是基础素材库,包括文本库、图形图像库、动画库、音频库、视频库、参考资料库、相关网址等。本库的作用是提供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所需资料、完成实践作品必备的素材,在资料的搜集与更新上,动态对应于集成单元库的需要。

三、虚拟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概括。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高校德育,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观,统筹兼顾德育内外各种要素的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德育处处突显着科学发展观。

一、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自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的是人,所以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权利。人性化的德育是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对待人,关心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德育的人性化,在于教师要真正发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是能动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德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德育与学生的尊严、价值、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德育的全面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既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坚持社会主义的特色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要靠全体教职员工;不仅要靠课堂教育,还要靠课外实践;不仅要靠高校,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因此,高校应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德育发展观。

三、高校德育的协调发展观

高校德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的是德育工作要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树立整体规划,分层落实,协调推进的德育发展观。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要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才是人们所盼望的理想境界?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全面和谐的人格境界”。高校德育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在德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兼顾各个部门、各种群体的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群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和谐。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工作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注重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的协调;注重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协调;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注重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之一。德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研究,把握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德育工作和学生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德育发展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高校就必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形势要有科学的思考、分析和预测。在德育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坚持“德育就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德育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二是注重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教育网络,推动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五、高校德育的统筹兼顾发展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矛盾的观点。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德育也无法靠某一特定的群体实现。德育要实现育人的效果,必须统筹兼顾,形成教育的合力。

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举措,解决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德育观。高校德育必须统筹兼顾,在德育内容上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升华闪光点,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德育方法上实现由侧重传统向贴近现实,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提高,由显性教育向显隐渗透,由口头动员向行动感召,由单一模式向立体格局转变。在德育机制上建立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能够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变化,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方面的统筹既:德育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统筹;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统筹;课内体系和课外体系有机统筹;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统筹。

高校德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只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科学发展观做统领,注重理论创新,夯实德育理论根基;注重实践创新,提升德育整体效能;注重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组织保障;注重全员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就一定能使高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全面发展。

第3篇

一、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地位及作用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类似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切入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还在于激起学生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保证学生能够保持相对长久的浓厚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的探索证明,质疑是人的天性。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和发展自己质疑的天性,促使其自主形成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课堂教学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质疑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强有力的独立基础。其次,课堂提问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积极思考,是不会质疑的。学生有疑问,说明他学习过程中在积极思维,在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所获得的信息。这样不断积极思维的结果,学生的创造力一定能得到逐渐培养和增强。有人说的“不会质疑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正是这个道理。

二、目前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教师固然是教育的主导,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也会出现问题,从而使语文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课堂提问缺乏计划性,过分重视提问的数量,使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提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提问重视优等生,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只将眼光盯在几个尖子生身上,即使有时候照顾到后进生,也会害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要点,影响教学进度。特别是公开课时,这类现象尤为突出。这就使得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产生厌学情绪。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力人皆有之。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每个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使学生人人都具有创新精神。

3.更有甚者课堂提问只重结论,轻过程;或超出学生能力,难度过大;或流于形式,轻实效。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即记住结论,至于探究过程无关紧要,不必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于是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结论设计问题,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提问与反馈。其实,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有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学生也只能是简单应和,并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针对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不足的探究

正如马克思说的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针对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我从以下六方面谈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设计合理、数量适中,既系统又科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但并不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只有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才能做到数量适中。一方面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在准确把握住问题的数量多少后,还应考虑到问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系统性要求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首先,问题中概念的含义和指向要明确,问题范围要大小适中。其次,问题中的概念应是不相容的关系,否则也使人无法找到答案。再次,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

(二)课堂提问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肯定会有许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展开集体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选择:“你们觉得谁说得更好?”“你们认为谁的想法更贴近当时的情况?”“假如你看到了这种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你感觉他们俩谁理解得更合情理?”“你认为谁理解得更深刻?”等等。这样,宽容学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肯定学生的发现、参与和探索,鼓励自由奔放的想象,既尊重了每一个同学,保护了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又使更多的同学得到了参与的锻炼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发现、获取知识的兴奋,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提问时,尤其要关注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更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三)课堂提问题的时间间隔久些,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根本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样势必造成少数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的优秀生在尽情挥洒,大多资质平平者在“隔岸观火”,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尤其是所谓的小组合作探讨学习,智者滔滔不绝,庸者洗耳恭听。时间一到,老师一声令下:停,我们开始回答问题。至于这个问题学生探讨到何种程度,何种深度,对文章的理解有多大作用,老师不得而知。这种所谓的自主合作形式充其量只是走过程而已。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寂静,让学生默默探究,用心与文本对话。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境界,有时,一段冷场往往绽放智慧的火花。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四)课堂提问题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五)课堂提问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真切体验文章美质。

心理学家卢家楣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份,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生理和认识特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情感。只有激起并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提问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六)课堂提问时展现“生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第4篇

关键词:大语文观;教师风貌;语文素养;情绪高昂;智力振奋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堂课能否成功,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导入"是一个关键环节。从大语文教学观出发,根据语文素养持续性发展的特点,不妨把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看成是一堂大课,那么初一新生入中学以来的第一堂课--绪言课,就是这堂大课的导入,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学习心向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上好绪言课,意义即在此。

首先,上好绪言课,给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定位,树立教师威望。绪言课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教师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学识风范等都将通过这堂课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感召力,也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以教师的"仪表"为例,教师在学生面前第一次亮相时的穿戴,最容易被学生感知。而对仪表这方面的价值判断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其他品质如人格情操、学识水平等的判断。教师在绪言课上不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那么日后想改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对教师"穿衣品位"的判断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对教师的态度,积极听讲和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教育理论认为,能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识、人品、才能等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教师与职业相符合的仪表风度。一个良好的形象当然还包括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等内容,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定位,教师的形象令学生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很自然会激发学生潜在的诸如向往、崇拜等心理,此时,教师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为下一步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上好绪言课,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激活师生感情,增强亲和力。根据心理学原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相容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垂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授--受"关系,教师以"主宰者"的身份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这种关系的弊端在于,给学生造成一种"恐惧"而使学生服从、守纪,自然影响着和谐的、生动的课堂气氛的形成,也阻碍了师生的自由交流,更谈不上亲和力。只有在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能,无拘无束的阐发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审美情感、思维创造等方面有所发展。

一次绪言课上,我给学生讲过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在宇宙中出现是一重偶然,人类在地球上出现是另一重偶然,茫茫人海,你我大家走到一起是又一重偶然,在地球的一域,你我相聚,这是不是一个奇迹?"学生答:"是!""这叫什么?"学生答:"缘份""既然是缘份,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答:"珍惜这份缘份!"

通过这一番问答,无非是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们是朋友,是平等的,心灵和情感是自由的。如果在这堂课能让学生真正大笑几回甚至更多,那就说明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方面已具雏形,这不但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更是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再次,上好绪言课,将学生引入一个斑斓的语文世界,激发学生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和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届时仍将落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带来的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学习心向,而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绪言课上,应少讲理性知识,多讲感性的"文化",以期引起共鸣,激越其情感。生活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内涵便多大,可以说语文世界是个万花筒,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给学生。以丰富有趣的知识为基础,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媒介,充分展现语文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用两个问题切入,一是"什么是语文",二是"汉语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将第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有的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有的说是语言和文学,有的说语文是生活中的交际工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引导人们做一个好人。第二个问题:我们汉语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他负责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光辉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举日、月、旦等字讲"六书";借楷行隶草讲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和天下第一行书;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讲汉语文的优秀典章......学生听得如醉如痴,兴趣之火便悄悄点燃。

最后,上好绪言课,指点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学习方法是第一位的,如果方法不对头,哪怕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再多也难见成效。对于初一新生来说,无论从知识还是从思维上,从小学语文到初中语文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只有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今后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差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揭示真理",这都说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第5篇

(一)教学理念改变对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改革

从教师为主的理论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的实践课堂,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自学能力,通过培养其合作精神,形成积极主动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对虚拟公司的仿真实践,达到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认知和增强团队意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不做决定性的引导。以此形成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实施过程虚拟

公司作为一个教学平台需要深入到大学的每一个学期中,对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和编排,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式教学方法。

1.实习阶段

也就是在第一学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熟练。进入虚拟公司,首先对其环境进行熟悉,通过交流了解基本的业务岗位职能。对管理模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类似的现实企业进行了解,利用讲座等形式,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进一步专业性的关注,提升同学的专业素质水平,提高学习兴趣。

2.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对虚拟公司也有了全面的了解,成为其正式员工,开始进行各种工作。当学生对所接触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能够感受到自己对本专业一些知识领域涉猎的匮乏,会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知识掌握、素质提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课程中去。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专业案例的分析、特殊问题的解决等,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竞争阶段

通过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在工商管理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在管理方面也会产生独特的见解,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通过职业规划的形式将自己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中,参与虚拟公司之间的竞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计划,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不断进行改善和发展。在这段时间,课程方面的设置主要以选修和专业课为主,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技术支持进行公司的组建发展与竞争。

4.过渡阶段从虚拟向现实的过渡

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同企业一起组建成一个小组,对虚拟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外来企业也可以根据虚拟公司情况进行人才选择,达到虚拟与现实的接轨。一些同学还可以通过调研和实践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分析,在社会的支持下,达到创业的目的。

二、学生虚拟公司特点

(一)突出专业性工商管理的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思维开放性、业务能力创新性与商业道德领悟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针对知识进行强逻辑性的传授。虚拟公司实际上是对社会进行校园化的缩影,使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变近,适应市场需求。

(二)强调系统性虚拟公司改变了原有的教学体系

提出了工商管理的第三层发展,是在人才培养和制定培养计划之后的再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同时做好了教学的收尾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体现新型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在虚拟公司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学生通过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毕业后能够达到企业入职的标准,顺利度过应届毕业生的尴尬期。通过学生的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提高了自,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

(四)促进教学能力构建

在虚拟公司的创建过程中,不能依靠老师单独的能力,在教学中也要采取团队模式,教师也要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辅导教学,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

(五)促进创业对于大学生创业

学校和社会都给予很大的支持。通过在大学期间对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接触到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有信心地在创业的道路上发展。

三、结语

第6篇

一、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VB的开课学期一般在大一第二学期,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对于从未接触过语言类课程的大一新生来说,C语言的学习,颠覆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普遍感到很吃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开始对程序类课程感到害怕。

二、教学方法探讨

1.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对于VB教学,应首先与学生谈VB,而不是教VB。首先,要让学生明白VB和C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编程方式,不要因为害怕C语言,而害怕VB。教学中,通过演示一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演示只需要两行代码便可制作出美观的界面和可爱的功能。比如:示例1:制作美观的界面,实现窗体上的文字自动或手动的向下移动。突现VB相对于C语言的简单易懂,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所需功能。最后,启发学生:如果想让文字上移,如何修改程序?如果想让文字左移或右移,如何修改程序?如果想让文字左右交替移动,又要如何修改程序?通过上述示例的讲解,使得学生对VB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直观、简单、易学、易用。其次,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学习VB,VB对于他们有多么重要。这门课的开设除了承上启下其他专业课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证,VB在二级考证中相对比较易学易用。再次,告诉学生,有了C语言的基础,代码的编写会更为容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示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比如,在讲属性、方法和事件这三个很枯燥的概念时,可以通过生活中有趣的示例来进行解释。示例2:通过“蟑螂从女生脚上爬过”的事例,讲解属性、方法和事件的概念。蟑螂从女生脚上爬过时,女生的脸色变红,脸的颜色为红色就是属性;女生尖叫起来,女生跳起来,这是女生本身做出的动作就是方法;蟑螂爬过女生的脚,这是外部事物对女生做出的动作,就是事件。通过这种类型的示例,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懂的概念。在讲属性、方法、事件的书写格式时,也可将这个示例写成VB伪代码的形式:属性的表示方法:女生.脸的颜色=红色方法的表示方法:女生.尖叫啊事件的表示方法:女生_蟑螂爬过至此,学生对VB程序一下就理解了。

3.实践中学习,项目中巩固

要想学好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将所有知识点都融入到一个个的项目实例中。课堂上边演示边制作,课后布置一些举一反三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完成。

第7篇

一、背景介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2013年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环境科学专业,核心专业课程采用“三分之一”机制,即三分之一课程全中文授课,三分之一双语授课,三分之一外教全英文授课,具体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双方学校考核师资力量共同确定。2015年度拟定5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选派教师授课,这5门课程是“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气象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

二、基于学生需求的双语教学模式设计

1.学生需求模块。模块的设计从教学开始前就将学生纳入教学的设计中,极大刺激学生对未来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设计上着重2项内容的执行,一是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二是进行《课程学习期望》调查,从而获得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期望与想法。具体为: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详细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外文教材及配套中文教材情况,同时发放期望调查表。调查表内容涉及:学生自评英语熟练程度、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简述、期望学习到的专业内容、期望的教学方法、期望的考核方式5大主要内容,涉及课程开设前、课程进行中、课程结束后对课程教学的相关期望。授课教师将调查表回收后进行整理,从而为教师执行模块的设计提供基础

2.教师执行模块。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本模块设计的主要原则,模块设计兼顾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施,并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教学各相关环节设计上教师须掌控以下主要内容。

(1)双语教学类型。学生通过1年的学习后,全部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合格成绩,达到双语课程学习必须具备的英语水平,但采用何种双语教学类型则必须结合课程语言特点,即明确课程语言是内容强制词汇居多,还是内容兼容词汇居多。内容强制词汇是密切反映学科知识的语言和词汇,是学习相应学科知识必须具备的,学生不掌握这些语言就无法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而内容兼容词汇是指学生可通过一定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习得的语言和词汇,但并不是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所必需的。本研究将5门双语课程词汇按课程分别建立语料库,并使用WordsmithTools4软件,统计每门课程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

5门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内容兼容词汇覆盖率15.17%最高,以“环境毒理学”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12.27%最高。参照程昕对双语教学类型的划分,这5门课程可采用3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对内容兼容词汇较多的课程宜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英文),内容强性词汇较多的课程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中文),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性词汇相对居中的课程适合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中英文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环境毒理学”和“环境气象学”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而“环境工程学”和“环境监测”则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鉴于双语教学所用教材均为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一般是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所著,图示、案例、习题设计较好,在教学方法上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热点问题,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穿插使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例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原版教材每章都是通过案例将规划中遵循的原理进行阐述,并附有完整的案例资料。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案例,通过英语分析与讨论,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并突破原有知识的范围,从中学会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各教学方法的使用中,还需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提高学生对内容强制词汇的理解速度。

3.考核方式。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考试和考查,且通常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这一考核方式有着较多的优点,但随着高校鼓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它也逐渐被新的方式替代,例如,有条件的开卷考试、团队作业、阶段性多次数考核、模拟表演等等。这些考核方式也可应用到双语课程的考核中,突破“一张试卷一间教室”的约束,使得考核变得有趣。这些考核方式的考核语言一般选择是英语,因为考核突破有限时间有限辅助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广泛查阅资料、用充足的时间准备考核所需资料,减轻了学生对即时语言短缺的问题,更有利于评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支撑模块。

(1)专家团队支撑。专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中外双方学校优势,确定双语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审核任课教师拟定的教学计划、教材、课堂双语教学类型、考核方法等,辅助任课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各项教学期望,有效的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有效教学与满意教学的效果。同時,专家团队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采用随堂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与教师交流,对教学过程相关环节进行必要的校正。

2.网络平台支撑。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较多的时间巩固课堂内容,同时还需留出足够的时间预习新内容。双语课程的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有大量的生词和专业词汇,学生还需查阅字典,才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加强课后的辅导就势在必行。利用当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网络平台,教师可在课后与学生互动,辅导答疑,建立相应的讨论组、微信群、微博号等,将已完成的授课内容实时更新与学生交流共享,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在讨论组中与教师沟通,将自己的课程作业等发送给教师批改等等。学校构建Blackboard网络平台则更好,集成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展示、作业、测评、辅导答疑等多个教学环节提供支持,且有学术诚信保障系统,是双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三、结语

第8篇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由封面、中文摘要、论文目录、正文(包括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封底等部分组成。“注释”与“附录”视论文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其余均为必备项目。上述内容按下列顺序排列。

(一)封面

**********大学成教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封面需用统一格式。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姓名、层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等9项内容组成。封面各项目用黑色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

(二)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力求精炼准确,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在中文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体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为3~5个。

(三)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作为论文的提纲,由论文中的标题序号、名称和页码,以及参考文献、附录等组成,排在论文摘要页之后。

目录中要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参考文献等的对应页码。

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录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四)论文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本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应在6000字以上,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

注释是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五)附录

附录是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凡有引用他人成果和对本论文写作有帮助和启发的文献,均应列于文末。本科论文(设计)则至少要引用10篇以上。

(七)封底

封底由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两部分组成。

二、毕业论文的书写和装订要求

(一)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论文封面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宋体3号加粗,上下各空两行。固定内容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黑体2号加粗,文头下居中。

论文副标题:黑体小2号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姓名、层次(高中起点本科、专科升本科专科等)、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项目名称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以上内容均用黑体3号加粗。指导教师和成绩两栏内容留空,由指导教师和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以上所有内容均需打印在一页中。

2、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用黑体小3号加粗,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三字用黑体小3号,内容用黑体小4号;关键词单占一行;各个词中间空一空格。

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打印在一页中。

3、目录

“目录”用黑体3号加粗,顶部居中;内容用仿宋体小4号。

4、正文文字

论文标题用黑体3号,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间距1.25倍。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一切不规范的简化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3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4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注释

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或“⑴”,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5号楷体。

注释文献为期刊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目.期刊名, 年份(期数):起止页码。例如:

[2] 王健.高额储蓄与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及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5-10

注释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和译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年份:起止页码。例如:

[3] 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30

引用互联网站上的文章时,著文的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章题名.网址.时间。例如:

[15]王金营.中国和印度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 年8月9日

6、附录

项目名称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正文。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宋体小4号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

8、指导教师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内容由指导教师打印或手写并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9、答辩委员会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具体内容由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印或手写,由答辩委员会负责人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二)论文中的图、表和公式

1、表

正文或附录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为:

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黑体5号,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

2、图

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 ××图”,用黑体5号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

3、公式

论文中的公式应居中编排,有编号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为“(1)”。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转行编排,在加、减、乘、除号或等号处换行,这些符号应出现在行首。

(三)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

1、标点符号

论文写作中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2、计量单位

论文中所用单位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应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四)用纸规格和装订

第9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71-02

在高等院校中,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教育过程,又是对学生素质的一次全面的检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网络上有一种言论,认为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已成鸡肋,应当取消。其实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对工科专业来说,其毕业设计或论文非但不能取消,反而亟需加强。

一、毕业设计或论文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毕业设计或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本科教育的学结。毕业设计或论文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经过几年在校学习,学习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了解和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将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生产和科研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说如何将生产和科研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已学过课程中的问题,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得到培养和提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要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需要学生系统地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还需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自学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学习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学习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习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等,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可以极大地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过程,对每个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作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推理、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有过必改、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全方位地考虑问题等科学技术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同事团结友爱、协作攻关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好的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一段完美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完成过程,一位认真负责的毕业设计或论文指导教师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反之,则对学生贻害无穷。

4.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情况可反映出学校整体教学情况:学校专业有何特点、学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教学质量如何、甚至有些教师讲授有些课程中有些概念正确与否等均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过程中反映出来,所以毕业设计或论文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及办学效果的重要根据,也是衡量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主要指标。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或论文是高等院校中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近几年来,有些院校有些专业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以至于出现取消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论调,究其原因,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学生学习投入严重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毕业后就业也从分配工作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每当学生开始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时,也是学生就业工作达到时期,学校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去,大部分学生也整天忙于参加招聘会、投简历、面试、实习甚至直接上班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使全日制学习的学生只能在业余时间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更何况有些学生还要忙于社交、谈恋爱、上网玩游戏,在此情况下,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还如何安心?

2.毕业设计或论文指导工作不到位。有些院校,有些教师因忙于教学、科研和其他事务,疏于对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教学指导,有些教师将一堆“参考材料”丢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来解决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闻不问,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期间,从不对学生做必要的指导,学生也找不到指导教师,如此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怎么保证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教学质量?

3.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评定不合理。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成绩评定,一般会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期间学习和工作表现、学生所提交材料以及学生在答辩时临场发挥等给出一个较客观的评判。但也有些教师对一些提交材料错误较多,答辩时口述不清,又不能回答提问的学生,按评分标准应给予不及格成绩,可考虑到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不及格将影响学生毕业,从而影响学生就业,只得给这些学生评及格成绩。还有些院校不顾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质量下降的事实,硬性规定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优良率要超过百分之几。这些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评定不合理现象不正迎合了有些学生厌学、惰学的恶习吗。

三、几点建议

1.恢复或重建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正常教学秩序。学生的就业工作不应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更不能冲击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正常教学。一个未经过严格的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训练的学生,其学习生涯将是有缺憾的,并且此缺憾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政府教育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就业应聘和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坚决杜绝学生以应聘、面试为名,逃避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禁止学生在毕业设计或论文学习期间到用人单位“实习”或“工作”的行为,将学生领回学校学习,恢复或重建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或论文正常教学秩序,为切实提高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教学质量奠定必要的基础。

2.切实加强毕业设计或论文指导工作。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工作不同于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阶段,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和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学生没有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学习,学生也不会有问题,指导教师也将无从指导,只能督促学生抓紧学习。如果教师忙于其他事物,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指导工作,学生也找不到指导教师,教师也从不对学生做必要的指导,这难道不是教师失职了吗?

3.严格、合理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成绩。合理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成绩,首先必须明确用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优良率作为教师或学校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工作的指标是不合理的。其次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完成得不好的,该是不及格的就应评不及格,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如果有学生因此到学校闹或上访甚至发生极端事件,学校应由做学生工作的专职人员出面处理,决不能推给指导教师。

4.要注重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所反映的教学问题。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所反映出的学校专业特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质量、有些教师讲授有些课程中有些概念的疏漏等问题,应及时向学校有关教学部门和有关教师反馈,使之及时做一些调整或修改,从而在课程教学和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