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化教学论文

第1篇

显性的数学教学文化浓郁厚重,比较直观、直接,容易使学生振奋;隐性的数学教学文化淡雅,讲究委婉、逐渐渗入,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两种数学教学文化相辅相成,变换运用则能使得数学教学文化有内容、有内涵,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可以利用显性文化,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从中品味其厚重而悠久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从中国周代商高的“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勾股树”;从三国时代赵爽的“勾股弦方图”到西方欧几里得的演绎推理;从清代的梅文鼎证明到美国总统加菲尔德的“构造法”证明,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勾股定理发生、发展及不断丰富的历史文化图景,使其深深感受到其中浓郁而厚重的数学文化气息。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形平移”这一知识点时,先重点教授学生以坐标轴为参照系平移直线图像,然后把原来的参照系移动,让学生思考直线函数关系的变化。在动与不动的矛盾中,学生发现:图像向左(右)移相当于y轴向右(左)平移,图像向上(下)平移相当于x轴向下(上)移,实际上它们的相对位置并没有改变。这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加深了其对“辩证意识”“数形结合”等思想的认知。这种认识文化的培养是隐性的,润物无声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这样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持续渗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通透的数学教学文化感悟,让学生体验其美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体现在对称性、简洁性等诸多方面。如在研究三角形、函数时,会更加关注等腰三角形、二次函数的轴对称性,这体现了轴对称的美;在研究四边形时,会更加关注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这体现了中心对称之美;对于最完美的图形———圆来说,我们则更加关注垂径定理……这种对称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最直接地表现在数学符号上,它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每个人都能从简单的表达式中读出其确切的含义。比如一些常见的数学符号及公式定理:圆周率π,三角函数sin,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h,勾股定理a2+b2=c2等。这些符号公式言简意赅,学生可以从简洁的符号语言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数学之美包罗万象,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一定的数学之美。比如列方程解决问题,要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象出一个简单的等式,这既有抽象之美,又有简洁之美,还有逻辑之美。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这些美。

三、孕育严谨的数学教学文化精神,让学生改革其新

数学教学文化具有理性思考、客观认知、不断追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孕育就是在课堂上、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先设计了“量一量”这个环节:让学生利用量角器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通过测量学生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大致在180°左右,这使得学生初步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一个定值,但是还难以达成一致。笔者接着让学生进行“拼一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按照顺序拼在一起。学生经过“拼一拼”就会发现三个内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认识。但这样同样具有局限性,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过一个顶点做对边的平行线,利用内错角互补的原理,将另外两个内角等量转换出来,使得三个内角成为一个平角。“拼一拼”“量一量”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同时也让学生对此操作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操作的粗糙性,测量和拼图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严密性不足;操作的特殊性,测量和拼出某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这一结论难以推至其他三角形,普遍性不足。因此,适时恰当的推理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的精神及思维的严谨性,并使这些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四、提高数学文化的素养,使学生内化于心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文化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异,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英语视频、英语电影,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英语文化,实现渗透文化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文化的含义,明确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渗透文化教育,一味地传授英语知识,不注重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不清楚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积极深入讲解文化知识,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西方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多阅读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分析

1.运用多媒体渗透文化,开拓学生视野。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渗透文化教学,运用多媒体传授文化知识,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文化教学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含义,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短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记忆,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识以及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以英国影片《哈利波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部影片,这部电影阐述了英国的历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能够带给学生启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当时英国的发展情况,同时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体现了英语句式的特点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学生用英语总结出这句话的含义,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学生记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英语教育效率。2.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文化素养。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并学会融会贯通所学过的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灵活运用文化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英国全称“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几本著名的英国名著,组织学生针对英语学习进行阅读,使学生学到英国单词的具体含义,了解到英国由几个岛屿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读后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印象,进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3.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全面理解文化差异,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趋势。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西方文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积极渗透文化知识,深入落实文化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总结出在与西方人交朋友时,要注意避开一些错误的观点,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在习俗和饮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同时轻松学习英语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渗透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英语文化内容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渗透文化知识,推动文化教学顺利进行,精心设计新颖的文化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组织学生对文化进行探究和总结,使学生对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动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Alllifeisagameofluck.”时,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座或是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学中,灵活应用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相互辩论、相互补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扎实牢记文化知识,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并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注重渗透文化教学,多开展一些文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识的内涵,使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青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孙军.以文化为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第3篇

一、在流行歌曲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来导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二者异同,来加深对古典诗词特点的认识。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在表现主题上,现在的流行歌曲比古典诗词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古典诗词中写个人情感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在语言表达上,古典诗词对格式多有严格的要求,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在这种比较下,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在日常广告中学习修辞

选用广告语作为修辞教学的例句,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告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引起观者、读者的注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既有严谨、工整的精雕细刻式的成语、联语、排比句,又有综合比喻、夸张、拟人、典故等修辞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眼镜的广告:“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前者对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谓比喻得当,拟人得体。类似的还有:“一明(鸣)惊人”(眼药水)用的是成语谐音。“秦镜如悬机关参透,庐山在此面目留真”(照相机)的广告语中包含“明镜高悬”的典故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除了修辞格之外,还表现在修辞策略的运用上。如乐百氏纯净水广告: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大自然的山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黎明拿起乐百氏:“乐百氏纯净水,和我们一样,经得起纯净考验。”然后打出字幕。该广告在纯净水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同时也在纯净水与青春、活力、单纯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广告修辞策略:把一种附加的意义(所指)人为地嫁接到产品(能指)上。

明确了广告语的写作特点,借鉴大量优秀的广告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广告语的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修辞手法。

三、利用影视引导学生读原著

影视在本质上与文学须臾不离。近来,影视更是与文学频频“联姻”:电视散文、文学TV……然而,也许是先有文学后有影视的缘故,通常,人们的思维更多的是想到影视依赖文学,至于影视“浇育”文学,似乎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影视与文学的亲缘使两种艺术优势形成互补。一方面,文学为影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剧本,众多文学名著及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名著的魅力与风采。从“四大名著”的不断改编、重拍到如今流行大江南北的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成为影视题材。继音乐电视走红后,能够表现文字意境美的电视散文、电视诗歌也走入荧屏。

第4篇

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多元文化的渗入必定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活力与影响。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课堂上对多元文化的分析

让学生明确主流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精髓,使得学生能够开阔思路,多角度学习语言,多方位思考问题。多元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接纳各个民族,各个社会的不同文化,这样的知识灌输,学生在知识储备上自然而然便成为“杂家”,通晓多种文化。

(二)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吸收先进文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以便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速度。未来的社会,单一的文化只会困扰自己发展的手脚,而多元文化能够使得学生知己知彼。

(三)注重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交流

运用课堂机制,使学生自发地将内化的修养适度地表现在课堂之上并反馈于社会生活之中,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学生在课堂上既了解各民族的语言知识,同时也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事物都有其双重性

在多元文化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新的思路和意义。

(一)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全球一体化势必将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跨文化融合,产生文化共存的气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传授不同的文化,客观上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文化境界,同时,学生将单一的本民族文化融入多元文化之中,文化素养将不断上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

通过课堂上文化的灌输,使学生的个性赋予时代性。每一种文化价值都与族群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因此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表征。但在文化共融中,存在共通的真善美,新时代的大学生可以自由的吸收和接纳同性与差异,找寻自己喜欢的文化,在社会群体中展现个体特性和时代特征。

(三)大学生的人生观与多元文化形成互惠

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人生观是一个抽象的,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向,通过大学人生观这一介质又对社会文化产生作用,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最终形成了大学生人生观与文化多元化的互动发展形态。

(四)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愿

课堂上的传授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文化修养在不断的融合与交汇,让学生寻找机会展现这种融合的结果,展示张扬与个性的结合,体现在多元文化下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三、结束语

第5篇

美国是早期实行全球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代表性国家。二战以后,在《富布赖特法》(FulbrightAct)与一系列基金会以及国际组织的推动下,美国院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系列学生互换计划,许多美国学生选择暑假期间到欧洲进行游学,积累多元文化经验,增强国际理解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教育、国际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社会环境的变革要求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维度,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交往能力”的国际性人才。一些研究者一致建议变革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全球教育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之中。他们认为在教师养成阶段,就应该培养未来教师具备全球视野及对全球化议题的敏锐度,强调对教师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对于如何建立新的教师教育课程项目,给予学生直接的实践体验,将学生派遣到国外进行跨文化的体验,积累更多的海外实习经验,了解国外教学实践是一种理想的途径。因此,跨文化的“国际教学实习”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就渐趋普遍起来。

“国际教学实习”(InternationalStudentTeaching),作为一种跨文化教师教育项目,与之相似的概念还有“海外教学实习”(OverseasStudentTeaching)或“全球教学实习”(GlobalStudentTeaching)等。国际教学实习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课程、文化活动、在当地家庭或院校宿舍寄宿及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活动等,使未来教师具备丰富的跨文化教学体验,形成未来的教师的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培训教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让实习生到另外一种文化情景中进行文化体验,对于实习生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影响。M.Merryfield(1998)指出跨文化的经验是培养未来教师能够有效地应对K-12年级多样化背景、语言和世界观不可或缺的经验,是超越国内学习经验,能帮助师培生在生活与宽广的世界中搭起联系的桥梁。

这些国外实习的学生具备跨文化交往技能与跨文化意识后,将更好地面对国内学校多元文化环境,展示出优秀的教学能力。“这些海外学生学会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知识,比如来自新西兰的全语言教学(Wholelanguageinstruction),来自英国的现场管理,来自澳大利亚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班级的教学模式,来自俄罗斯的继续教育程序,”他们带回的这些不同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将是学校提升教育品质改善学校声誉的重要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更加关注教师的全球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重视职前教师的跨文化经历,为此创新实践各种形式的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它正逐步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或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共同特征。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发表的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02-2003学年,美国高校学生从海外获得学分的总人数为174629人,比上学年增长8.5%。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负责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将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实习生必须在当地的托儿所为新移民提供服务,体验跨文化的经验。有研究统计,美国大概有一百所大学或学院提供了类似的本科生海外教学实习计划。早期主要是美国的中密西根大学(1975)、印第安纳大学(1977)、北伊利诺大学(1980)、贝塞尔学院/圣克劳德州立大学(1987)等中西部地区的院校。这些院校创造性地结合学校与州地方实际,选择师范生到海外进行教学实习,推出各自的全球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

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

目前,开展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已经成为美国院校日益普遍的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CultureImmersionProjects),提供该校各类教育学课程的实习教师为期八周的海外学习方案(OverseasProject),使实习教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中,体验不同文化间的教育方式,拓展其国际视野及跨文化的理解,是美国院校中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实践中比较成功和富有特色的一项计划。

(一)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

印第安纳州是美国移民聚居的集中区域,不同人种与肤色的人汇聚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化。为了让不同文化的教师与学生能够相互包容、理解与尊重,印第安纳大学负责教师教育的领导者们开始尝试各种让职前教师走进少数族裔社区,与有色人种进行零距离接触的尝试,推出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方案,包括“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方案”(A-mericanIndianReservationProject)、“都市项目”(urbanPro-ject)等。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就是该大学文化体验方案的一部分。有意申请海外实习的在校各类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教师均可參与海外方案,请求安排到澳大利亚、中国、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英国、印度、爱尔兰、日本、肯尼亚、新西兰、俄罗斯、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地区的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凡是最后参与并完成海外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印第安纳大学毕业的3个学分。

通过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该大学希望到海外教学实习的学生都能够:发展对于生活的多元世界以及世界上国与国的互相影响之较为宽广的认识;提供其它国家不同文化间的教学和社群发展经验,即提供真实、深入体验其它生活方式和学校教育的经验;通过增强自信、自尊、更佳的适应能力以及获得新的与不同的教学方式、理念和哲学观來促进专业和个人成长。近几年以来,印第安纳大学深刻体会到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它强调将新的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融入其中,力求重构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的理论框架,因此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有所调整,这主要希望在以下六个方面获得突破。①在参与该方案的所有人员中间,包括申请计划者、印第安纳大学教职工、接受国学校相关人员等,培育一种社群感。②在学校功能发挥以及关于社会与教育议题的国际观方面的多种场境中,鼓励批判性反思。③注重终身学习,努力提高个人以及专业智力的成长。④不断获得在接受国学校与社区有意义的体验。⑤增进具有良好基础的学科知识,通过多种形式来理解学生所处的教室环境。⑥提供个人化的学习方式,允许计划参与者利用自己的兴趣与价值来改变涉及他们海外方案的体验的主要方面。

(二)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

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的推行,是与国际教育基金会密切合作下实施的。印第安纳大学的海外方案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预备阶段,包括出席所有晚间的研讨会,参与一系列工作坊,阅读和记录接待国家的教育、历史、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议题。同时要和计划小组会面访谈,准备一个海外计划日志等,以筹备安排未来的跨文化实习活动。第二阶段是为期至少十周的印第安纳实习。海外计划的參与者必须在报到海外国家前,成功的完成至少十周的在印第安纳的小学或中学的实习。该安排活动的目的是检验这些海外实习学生是否在专业教学方面具备必要的资格。该资格的确认是通过印第安纳中小学的课堂教师、学校校长及印第安纳大学的教师教育管理者集体决定的。只要完成准备阶段任务且具备相应资格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申请该计划。接下来就是为期八周(40天的教学)的海外体会经验阶段。海外生活学习主要由接受学生教师的对方学校教师安排,实习教师通常生活住宿在教师的家庭中。

在海外国家进行教学实习期间,计划参与的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首先,要保证在四十天的安排时间里,与国外的同行开展直接的教学以及参与一系列其它的专业活动。其次,计划参与者要住在学校社区的教师家庭里,确保接受更充分的文化体验。为此,所有的计划参与者必须适时参与社区活动,完成每周的文化反思(CulturalReflection)报告,并寄给计划小组。最后,计划参与者要尽可能学习获取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材料,同时与当地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成员建立稳固的联系,完成每年可能不同的研究计划。同时,在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完成所有涉及该方案的评估和调查。

(三)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的评估

总的来看,从早期就开始实行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以来,印第安纳大学为此付出许多努力,始终将该方案的跨文化与社区参与作为师范生学术发展组成的一部分,30多年来已经有近2000名的实习教师在国外学校实习,拓宽了他们的全球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专业能力。近几年,参与海外实习计划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01年,该方案获得了国家的认可,获得了美国师资培育机构协会(AACTE)特别设置的“BestPracticeAwardsforGlobalandInternationalTeacherEducation”奖项,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在国际文化、全球、跨文化、以及国际地区合作等方面作出重要实践的教师教育项目或计划。随后,在2005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又获得高盛(GoldmanSachs)基金会设置的“国际教育卓越”(ExcelenceinInternationalEducation)奖。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方案持续进行下去,印第安纳大学通过每届的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学生所完成的评估和调查,对之成果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价。这些报告都认为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达到了其开初表述的目标,实习生与接受国的学校以及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专业伙伴关系。在这些报告中,都传递这样的讯息:国外的专业学习体验、参与社区活动任务以及所要求的反思性报告,都是一种新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教学本身的收获之外,许多积极的影响都业已超越教室场景之外了。

三、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的影响

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推行以来,取得了许多正面效能,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观察实验、访谈与个案研究方法;还有的研究通过现象学研究方法,从定性的角度,深入具体分析这些海外教学实习项目,对其效用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的来看,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对于实习教师在个人成长,世界视野与跨文化能力及专业能力三方面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发展的实践性问题。首先,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高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在国外实习过程中,普遍提高了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及家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明显提高了实习生对他人的关注程度。B.H.Myers(2001)研究教师跨文化的经历对尔后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感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受试者察觉到国际经验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甚至还超过在一般教师培训课程学习的知识技能。

在专业能力方面,有学者指出海外教学实习让实习教师学习教学策略与技巧,发展他们关于跨文化教学(interculturalteach-ing)的策略与教材,增强了他们的教学反思能力。通过比较访问国与母国的教育制度及教学方式,这些学生对于教育体制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对于教育体制对学习环境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另外一项关于跨国教学实习的计划报告中,认为该项目对于支持美国学生与英语学习者一起工作所需要的教学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职前教师未来多元文化的教室里教学准备,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其次,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升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技能。Heyward(2002)指出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literacy)的多面性,包括文化知识、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参与性及认同程度。

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主要通过让学生在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社区中进行教学实习与生活,其实习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沉浸课程,在上述几方面都有积极正向的影响。这些实习生在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与当地人接触及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令实习教师认识了访问国的文化,在当地家庭的寄宿生活及活动增加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增加了他们的跨文化知识,拓宽了全球观念;通过学习当地的生活方式、学习当地的沟通方式,并跟当地的家庭建立亲密的关系,并积极与孩子们、其余专业人士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互动,增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信念。

第6篇

强将无弱兵,名师出高徒。教师对文化意识的认知,决定了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思想与文化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在教学中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熟悉和了解英语的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才能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中西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背景知识,树立学生的文化意识渗透。

二、激活教材内容,渗透文化意识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以使用教材为主要方式,如何灵活的激活教材内容,轻松的驾驭教材,补充并拓宽教学资源,是提高和培养学生们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核心方式,它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传授有关西方国家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其文化的感知,从而准确地把握好汉语和英语。

(一)通过词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活跃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授词汇的同时介绍其文化意义。如在Doyoulikeanimals?一课中,大多数的学生喜爱动物,所以教师在讲有关动物的词汇时适时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文化意识。英语中dog,在西方国家,它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被当作宠物、孩子来养,所以才会有“Loveme,lovemydog”一句谚语;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个带有批判意味的词,如走狗、狼狗不如的东西,等等。还有词语的搭配,也有着迥异的文化差异。有些词语英语中只用一个词,而在汉语中却有丰富的词来表达。比如,Canyouplaytheguitar?一课中,英语中的play,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thepiano、playtheviolin、playchess、playthetape.等等,汉语却可以用不同的字眼来翻译。如“打”篮球、“踢”足球、“弹”钢琴、“拉”小提琴、“下”棋、“播放”录音等,所以教师应该多多发掘类似的词汇,这样不仅将文化知识渗透在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异域的广博的英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强了英语的综合能力。

(二)在语句和对话中渗透文化意识

初中英语课本中SectionA部分中多是一些简单的语句和日常交际用语,在课堂教学时,除了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外,还应该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避免交际中出现误解。比如,汉语中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我们都可以询问对方的年龄,而在说英语的国家,却应该避免问及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在与女士或中老年人交谈时,应尽量避免问他们的年龄,对于收入、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问题也应避免谈及,因为这些被认为是个人隐私(privacy),不宜当成话题来谈论。只有学生们了解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化敏感度。

三、充分运用环境,为学生营造文化气氛

有位语言学家曾指出语言是在交际的内在的文化环境和外在的交际环境中得以运用的。因此对于学生们而言,他们的文化环境则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大环境而体现的。

(一)利用课内教学环境

知识的延伸可以从各个方面开展,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方式,都可以渗透着中西的文化意识。如教室的墙壁两侧除了中国的名人警句也可以适时地挂上Allforone,oneforall——4Dumaspere等英文版的名言警句。班级走廊处的宣传板,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教师都可充分利用这些板报对英语文化进行宣传,让每一面墙壁都渗透着英语文化的氛围。常用的英文美文,习惯用语和名言警句,英语诗歌和小幽默等都可成为版面的素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英语手抄报,内容丰富,积极新颖的一些填字游戏、英语谜语等不仅会吸引本班学生的观看,还会吸引其他班级学生的驻留一观。在以无声胜有声的浓郁文化氛围中,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人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知学习英语文化的热情,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的语感能力。

(二)利用课外环境的延伸

环境吸引人,文化影响人,习惯造就人。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以课外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学生文化意识和感知而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意识地畅游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氛围中,渗透文化意识。因此抓好校园的文化宣传,让学生了解西方国文化则在润物细无声悄然展开。在学生们必经的教学楼两旁张贴英语校规校纪或英语的名人名言简介,宣传栏里张贴生动有趣的外国名人的励志成才的故事等,课间播放一些英语的乡村民谣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浓郁的异国风情,让学生耳濡目染英语国家的文化。校园广播是我校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因此英语广播也可以成为营造宣传英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通过英语广播可以将西方国家的文体活动介绍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和小广播员们一起收集有关各项国际体育比赛的资料,通过广播进行介绍。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体验异国文化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Tellme,Iwillforget;Showme,Imay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实践的机会的同时,还要设法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创设多彩而新鲜的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学以致用、讲自己融入到相应的文化氛围之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感受性和鉴别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为同月份过生日的学生举办生日聚会,在平安夜组织学生聚在一起吃苹果,唱英文歌曲,圣诞节安排学生布置教室等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主题活动,感受西方的不同文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零距离”地接触英美的朋友,或者直接与外教老师面对面的用英语交流,组织学生观看特色纯正的英语电影或录像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第7篇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也无时无刻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系统内研究声乐艺术,文化是一个包多方面内容的体系,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受物质、经济、风俗等文化内容的影响。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就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和”产生了重要影响,声乐艺术所倡导的和谐美包括字与声的和谐、情与声的和谐,要展现出声乐艺术的和谐美,才能展现主声乐艺术的魅力。清代徐大椿的著作《乐府传声》对声乐的演唱方法和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强调增强艺术感染力,使演唱者联想演唱表演中的情感体验与其融为一体感受真实的情境,这种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对现代的声乐艺术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仅赋予了声乐艺术的独特美,还在无形中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鉴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本特征的了解。我国的艺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不只说明了字的声乐性,同样也说明了腔对声乐的重要性,字和腔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传统声乐理论中就对字正腔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代文学中《顾语录》中:“字为主,腔为宾,字直重,腔宜轻,字立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宾夺主矣。”就阐述了字与腔的关系。而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注重声情并茂的表现,注重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认识到“情”和“声”的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巧在好也是不能够打动人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声乐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声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文化是一个国家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我们能够透过声乐文化感受到整个国家文化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渗入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学习《锦绣中华》、《爱我中华》和《中华之爱》等歌曲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试着通过观看民族声乐文化的电影,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高校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第8篇

注重教材建设,提供有效的母文化输入。经过几十年的外语教学探讨和研究,目前我国出版的外语教材种类繁多,它们由于受众、目的不同,所编内容和侧重点亦有差异。但是大多数教材都会介绍相关的西方文化,很少有教材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导致英语教学中母文化输入严重缺位,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学生可以流利地背诵雪莱、莎士比亚的诗行,但却不能把作为中国文化璀璨明珠的唐诗翻译成汉语;对于西方的宗教文化、节日津津乐道,却不知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如何表达,更不用说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传统习俗了。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熟悉我们的母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恰恰在此方面能力缺失,这不得不引起外语教学人员的重视。如我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综合英语教程》,在每单元后面都有一个西方文化介绍,若能加上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比,效果就会好很多。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此外,各类外语测试的导向性作用也不容忽视,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作文,2012年一改过去考议论文的做法,考到了对于中国端午节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意识到这方面的知识必须要补上,对外语课堂上中国文化的讲授起到了积极作用。

跨文化传播中端正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外语教师应认识到外语教学不是仅仅把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介绍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会外语的基础上传播自己的母文化。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座谈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外语课堂也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向学生宣传带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批判的接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应学会在各种文化碰撞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盲目拒绝“他文化”的精髓,也不一味否定母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跨文化传播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语言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如何语用外语为我国的母文化传播作出贡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外语沟通能力的主要方法,应顺势而为,在教学活动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我们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使其永葆青春。

作者:张莉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第9篇

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刘三姐歌谣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使学生能够掌握歌谣的基本规律以及基础表现手法、技巧,并能够对歌谣的一些经典曲调有所认识,懂得山歌的竟唱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刘三姐歌谣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歌谣编写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口头创作能力。

在经过歌谣的相关学习后,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的要求:学会利用多种方式对歌谣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学会用基本的调查方法提高自身报告撰写能力,以及充分挖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创作能力以及演唱能力等。教师将刘三姐歌谣引入音乐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激起其自觉承担家乡建设的责任感。教师将刘三姐歌谣中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带入课堂,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会本土文化留下更多的人才,以此维持地方文化的发展,促进广西桂中地区民间艺术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唱与情的高度统一

歌唱艺术的灵魂是唱出感情,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给学生唱与情统一的培养。培养学生民族唱情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水平,又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与流传。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歌的经典,也是壮族人民真情实感的最佳体现。“情”是刘三姐民谣的基础,演唱者所唱的都是自己所见所想,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唱的人动情,无论是歌唱者还是聆听者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刘三姐歌谣中的爱情歌谣,无论是见面唱还是定情唱,这些情歌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以歌传情,使听者的心绪也随着歌声而起伏变化。这一唱与情的高度统一的方式完全可以运用到高校的音乐教学环节中来,让学生学会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唱与情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三、传承歌谣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西壮族人民从年少时就开始学习唱歌,到了青年到山上对歌,老了就教后辈唱歌,这一传统在壮族人民中流传了千百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歌者。这些歌者就是壮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歌者要想传承歌谣文化,首先就要做到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和创造者。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传承歌谣文化的重要性纳入教学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如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利用歌会的形式为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歌谣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歌谣教学中来,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从而利用刘三姐歌谣的教育手段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好地弘扬本民族精神。

四、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