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5: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森林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森林的建设是为了给居住在此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生态化建设及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一系列阻碍发展的问题和现象。针对在城市森林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建设的对策和方法。
(一)提高全民意识,注重城市生态发展
城市森林是城市林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城市生态化的发展,在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积极建设新的城市森林,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区域,重视城市森林对城市化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城市进行全面规划时,要特别关注和切实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同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有效规划和合理把握城市森林的设计与营造,正确引导和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注重城市生态发展,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二)利用政策引导,加快发展步伐
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切实有效地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高效科学的林业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经营管理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同时,要合理利用现行的政策法规,协调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与民间团体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健康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步伐。
(三)调整林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景观的丰富性与生物的多样性是城市森林的特色之一,在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林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城市森林的地域条件、文化条件、水土条件、气候条件、动物习性、植物特性等因素,充分发挥区域化的城市森林特点。此外,在利用本土化植物、动物的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培育、驯化一些新颖的、合适的品种,丰富资源形式,调整林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城市森林动植物群落。
二、城市森林对城市林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以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研究为基础,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人们利用森林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林业经济、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产业、林产工业、林业生物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为提高城市森林的使用率、经营管理效率、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可以加速林业生态产品转化与研发,促进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促进作用,促进城市森林的林业生态产品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市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率,美化城市的整体环境空间,而且其特有的良好区域性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调整城市中的区域气候,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营造适宜人居的理想生活环境。此外,作为城市林业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推动和完善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城市林业经济的建设提供政策保证,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林业经济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而且,在城市森林的设计与营造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健全的建设机制,能够进一步增加城市林业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通过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还可以起到林业建设的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化的林业经济建设,有效促进城市林业经济的健康、平稳、有序、整体发展。
(二)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对城市林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还对是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中央对于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旅游的方式、旅游的区域以及旅游项目的建设都发生了一定形式的转变。我国的城市森林旅游业从无到有、从探索起步到蓬勃发展,建立了多样的林业旅游形式,取得了丰硕的林业旅游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林业旅游管理经验。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城市森林旅游的形式目前正处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过渡时期,这就要求城市森林的设计者与管理者能够根据旅游形式的变化合理地调整工作重心,增加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价值、丰富旅游形式,转换城市森林的旅游经营职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城市森林具有的净化空气、保护水土、调节温度湿度、释放负氧离子和降尘降噪等功能,使城市森林旅游在休闲度假旅游中拥有独特优势。由于城市森林往往位于城市之中,即使在郊区的城市森林距离城区也不会太远,旅游者可以就近利用现有的城市森林资源,在降低旅游成本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城市森林旅游带来的乐趣。依托自然特色而开展的城市森林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人们不仅可以从森林中体会到生态旅游的快乐,还能在旅游过程中增加林业知识,进行林业知识的科普,从而自觉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顺应了森林旅游发展的潮流,提高森林旅游的效果。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林业的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城市森林旅游还能够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和扩大林业改革成果、实现“兴林富民”等利国利民政策的实施方面,进一步促进林业管理和林业经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城市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林业产品经济的发展
林业经济的形式众多,如野生林经济、新生林经济、木材类经济、非木材类经济、动植物物种培育与保护、木制品经济等。林业产品的种类更是繁多,如林业种苗、林木培育、木业加工经营、竹业加工经营、茶果林业、林业动植物、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沙产业等。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提高城市森林的使用率、经营管理效率,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林业产品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产品发展的政策法规,合理规划林业产品的发展模式,有效提高林业产品的管理水平,提升林业产品的生产质量,丰富林业产品的形式种类,拓宽林业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强林业产品的监管力度,构建高效的林业产品生产与营销链,促进林业产品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三、结语
(1)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应按照责权利一致和有利于林区的长远发展来完善国有森林资源的管理体制,把资源的经营权落实到林场,建立完全独立于林场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2)建立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林木商品化经营。
二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
(1)必须把森林的培育、保护和管理为主的第一产业放在首位。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仅要重视木质产业,更要高度重视非木质产业,不仅要重视林果业,更要着力发展森林养殖业等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发展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的森林旅游、林区社会的商业服务业以及森林种植、养殖等第三产业,综合发挥林业资源优势,体现林业三大效益。同时,有利于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国有林业体制改革步伐,建立现代林业制度
通过探索和采取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的改革,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通过国有林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实现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与国有林场的脱钩,把经营权和生产职能转给林场,把资源配置的职能转给市场,把社会职能转给中介组织,把国有林管理权、监督权能留给政府,建立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四深化林业改革和创新经营体制,探索国有资源民营的新路子
宾县有48%的林地实行林地民营,为森林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民营林业就是由林业机制改革向体制改革转变。在认真分析全县林地资源状况、管护情况的基础上,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以管护性承包、股份造林、拍卖等多种模式将林地经营权转移给有条件的职工、干部、农民,实行经营责任和经营风险的转移,推进国有民营进程,促进林地民营向多元化、模式化、规范化、成效化、层次化方向发展。随着国家对林业政策的完善,体制的变化,国家林业局提出林业要实行“五大转变”,主要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转变,这是林业经营发生的战略性转移。宾县林业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林业民营的建设进程。特别是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后的商品林区,采取林地经营权、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有偿转让的办法,面向全社会,敞开山门,招商引资,解决林业发展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的问题。
五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外向型林业要彻底敞开山门,对外招商引资,促进林业干部职工的观念更新、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加快林区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因此,通过发展外向型林业,吸引资金,吸引技术,吸引人才,这样,才能使我县的林业真正快速发展起来。
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探索林业集约经营的新路子
根据自治区第二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森林面积1684.86万hm,森林覆盖率l4.01%,林木绿化率15.75%;活立木蓄积20.902亿m,森林蓄积20.858亿m。森林面积居全国第5位,森林蓄积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的8.11%和13.78%。森林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块绿色宝库,堪称世界少有的“绿色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植物种类丰富,有高等植物6533余种,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脊椎动物795种,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0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SITES)列为附录I的濒危动物28种,附录Ⅱ的濒危动物60种。
2森林资源特点
的森林资源,从物种种类、分布规律,到物种形态与变异特征,都与高原的地形地貌、气候及其变化规律紧密相关,具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特征。
2.1地带性分布规律独特
地处青藏高原,垂直高差达8OOOm。复杂的自然条件,多样的气候类型,表现出森林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森林植被类型多样。1)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受制于以水分条件为主导的水热条件的结合,既与纬度带不完全符合,也与经度带(海陆位置)不相一致,呈现出由东南往西北方向的变化。高原植被的水平分布是在广阔的高原面上展开,具有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独特性,有人把这种分布称为“高原地带”。在的东南部,其基带泊龙藏布与易贡河交汇处的通麦谷地为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是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主要优势树种为常绿栎类、高山松、多种云杉和冷杉;由林芝等森林地区往西往北到藏北东部地区,地势升高,气候表现为寒冷半湿润,喜温湿的乔木已不能生长,代之而起的是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植被,主要建群种有金露梅、多种杜鹃、高山柳、箭叶锦鸡儿、圆柏等灌木和嵩草、蓼等草本植物;由高寒灌丛草甸继续往北往西,进入青藏高原的腹地一羌塘高原,这里全年受西风环流控制,气候寒冷半干旱,分布的是大面积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植被。2)森林垂直带类型复杂多样,在每一个水平地带都具有它特有的垂直类型:东南部森林区,是以森林植被为基带的垂直分布类型,往西北依次出现有高寒灌丛(或高原草甸)为基带的垂直分布类型,高寒草原(在藏南谷地为温性草原)为基带的垂直分布类型,高寒荒漠(在阿里西部山地为温性山地荒漠)为基带的垂直分布类型。森林区垂直带谱结构是:山地森林带一高寒灌丛草甸与高山垫状植被带一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一永久积雪带。植被在垂直带谱上阴阳坡差异明显,如在亚高山针叶林带,阴坡主要是云冷杉林,阳坡往往是高山栎林和圆柏林;在高寒灌丛草甸带,阴坡分布的是高寒灌丛,阳坡则主要是高寒草甸。
2.2生物质储量高
的森林是全球少数处于原始状态下的自然资源之一,森林得到了长期的繁演、生长与发育,树龄数百甚至千年的树木得以完好自然保存,大部分林区水热条件较好、林木生长比较迅速,生长持续时间较长,单位面积蓄积大,生物质储量高,全球单位面积•2•蓄积最高的报导就来自自治区波密县岗乡。据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自治区波密县札木镇岗村34号小班,面积264.311hm,单位面积蓄积高达2123.38m/hm。
2.3天然、原始、异龄的成过熟林占优势
乔木林中的成过熟林面积占55.39%,以天然、原始、异龄林占优势。这种比例结构在我国其它省区是十分少见的。一般认为,成过熟林表示森林正在或已经开始衰败,蓄积形成负增长,老树死亡和幼树更替的进程会加剧。这种林分往往存在一定隐患,可能导致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发生,形成森林地力的浪费。但是的成过熟森林充分体现了高原森林的独特生态特征,的成过熟林绝大多数是天然林,且大多是原始林,森林通过了漫长岁月的成长、发育与演替,形成复杂的多世代的异龄结构,基本达到了消涨的动态平衡。这些森林很少出现大面积的衰败现象,反而显示出了旺盛的活力,生物质储量保持在最大化状态,生物的代谢循环处于高位。由此,森林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等生态功能也就处于最佳状态,森林景观质量高。因此.我们不能用一般的眼光来看待的森林,而应当充分认识到它的独特价值。
2.4树种结构较为单一
的森林树种结构较为单一,纯林比例高。乔木树种结构中纯林面积的比例高达93.93%。这也是植物适应高原特定自然条件与气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结果,其生态稳定性能得到充分保证。
2.5森林健康处于自然状况
的东南部,包括澜沧江、怒江及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境内因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影响,高山峡谷广布,气候温凉,生长着辽阔茂密的森林,森林植物资源丰富而珍贵,不少树种能长成高大的巨木,林木生长发育良好,枝干发达,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能正常结实和繁殖,未遭受任何灾害,病腐率极低,森林健康,生态状况良好,全区健康森林的面积占98.19%。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状态的森林面积占46.82%,加上稍有人为活动干扰、处于演替后期、以地带性顶极适应值较高的树种为主的天然森林类型面积比例高达74.85%,大部分森林仍处于自然状态。森林群落结构较完整以上面积达89.24%,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中等以上的占99.41%。
2.6宜林地发展森林的条件差
面积辽阔,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除藏东南林区以外,自然条件严酷。森林资源的发展更多的是取决于气候因素,水热条件改善了,森林就可能延伸过去,而想要采取人工造林措施以增加森林面积难度相对较大。在当前规划的52.42万hm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疏林地面积中,分布在海拔3500m以上占74.44%,因水热条件较差,培育和发展为森林仍然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2.7乔木林所占比例不高
森林覆盖率为l4.0l%,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仍属于森林偏少的地区之一。的森林按其组成成份包含了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三部分,其中乔木林所占森林面积的比例为55.39%,灌木林占44.61%,近一半的森林实际上是灌木林,乔木林所占比例不高,这也从另一层面说明了乔木林的珍贵之处。
3林业发展状况评价
3.1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稳固
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公益林(地)面积1891.9913万hm,占全区林地面积97.06%,占全区国土总面积l5.74%,在的林业建设中占绝对地位,为高原安全屏障的生态安全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的生态公益林大多纳入了特殊保护和重点保护范围,生态功能指数达0.61,森林质量指数达0.68,为全国最高水平,生态状况良好,对于促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确保我国的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通过组织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和较好的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超超过120万hm森林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生态功能明显恢复。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全面实施,7个地(市)65个县的大部分生态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大部分森林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林业系统已经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61个,总面积4129.68万hm,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4.4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9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全区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与植物生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绝大多数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如藏羚羊在的种群数量由九十年代的5万~7万只上升到目前的15万一17万只;在越冬的黑颈鹤由1000~3000只上升到6000~8000只;2014年5月,第二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在昌都地区类乌齐县首次发现雪豹。这些充分说明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斐然,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3.3国土绿化成效凸现
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林资源的培育,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工程造林、部门绿化、城乡绿化和社会造林工作稳步推进,人工林资源得到快速发展。近十年来,人工林资源增长217.24%,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4发展难度大
受高原特殊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不能恢复。目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乃至我国整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安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和森林等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之森林与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经济价值的日益凸现,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仍相当严峻,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生态保护压力会越来越大;植树造林的条件越来越差,水利灌溉等配套设施投入高,生态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当前或是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发展难度大。
4林业发展的思考
4.1加强管理,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
的森林资源是以耐寒植物种类为主,是在高原特有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植被大多处于顶极群落状况,群落结构较完整,生态系统内部稳定,得之不易,破坏后也极难恢复。因此林业的首要工作还是做好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护林防火,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有效促进森林资源的培育与发展,使现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2科学经营,积极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
由于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影响,森林资源的进一步发展仍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科学经营森林资源尤为重要。森林资源的发展在以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以封为主,封造并举”的方针,实行分类经营。天然林以封育促发展,通过自然恢复,增加森林资源的数量,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人工林的发展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大科技投入,从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种苗选择、整地、植苗、抚育、管理等环节人手,引进优良适宜品种、挖掘和筛选乡土树种,加强高原地区营造林技术的科学研究与推广,以工程带动、工程示范,科学经营,确保人工造林成效。
4.3统筹规划,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独特的雪域高原森林景观,是难得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服务公众的重要举措,是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一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国家公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积极推进国家公园的建设;二要合理规划、统筹布局,科学开辟观光游览路线,为游人提供安全美好的旅行经历;三要加强景点景区建设,提供最佳森林景观观赏视角与位置;四要加强游客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快捷有效的补给机制,确保游客的安全与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五要开展生态文化与科普宣传教育,丰富人们的森林文化知识;六要加强沿江、沿路、村庄集镇的绿化,提升游览观光线路上的景观质量。只有更用心的服务•d•公众,让更多的人因森林而受惠,直观感受与享受到森林的生态功能,公众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森林的生态文化价值,才能争取到政府与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投人,形成良性互动与发展。
4.4深入研究。努力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
的森林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地位,森林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五位,自然度高、生物质贮量大、碳储量高,是十分珍贵和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目前,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除了让人感叹自然的伟大外,难以为当地农牧民带来收益。因此,通过开展高原森林碳汇等体现森林生态价值方向的研究与活动,以讨论将森林资源纳入碳汇交易的途径,实现森林的生态价值量化,探索国际的、社会的补偿机制,全面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
5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万元
重植林內部林产品价值417.72
外部吸收CO2放出O2价值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3.27
水土保持价值10.89
保肥价值10.79
旅游价值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无法评估
合计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潞西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南部,该市地处滇西南山原的南缘,为横断山系南端,高黎贡山余脉两侧的斜坡地带,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与宽谷盆地相间的地貌形态,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山地为高黎贡山向西的延伸部分,为龙江、芒市河等河流切割侵蚀而形成的山地宽谷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市国土面积435.17万亩,林业用地面积307.8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97.42万立方米,活立木年净生长量为55.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1.8%,林木绿化率64.1%。全市有林地面积253.73万亩,其中:国有林30.51万亩,占12.03%,集体林223.22万亩,占87.97%。按照两类林划分:商品林面积224.15万亩,公益林面积83.72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28.03万亩,地方公益林55.69万亩。我国现行的采伐限额制度就是一项既保护森林资源,又根据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必需木材产品的重要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现代林业建设的不断深入,该市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复杂、渠道不畅,指标分配不合理、不及时,影响了正常的森林经营,亟待改革完善。特别是采伐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森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森林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按照林学规律、技术规程对森林实施合理的采伐利用,不仅能为社会生活提供必须的木材产品,同时也是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促进森林生长的重要手段,反之,违反林学规律和技术规程,超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采伐利用森林资源,是导致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而建立与执行符合市场经济形势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在科学合理森林采伐中起着十分关键的约束、引导和监督作用。
三、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
潞西市为了开展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组织强有力的工作机构,研究、部署和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调动多种宣传手段,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进行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1、从基本原则和管理手段上改革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首先,在改革试点工作中,潞西市坚持统筹生态管理与林木采伐处置权的原则,确保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坚持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原则;坚持谁申请采伐谁更新造林的原则;坚持采伐限额制度不动摇的原则,确保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确保改革有序开展;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的原则,确保方便林农、依法行政;坚持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的原则;坚持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强化科技支撑;坚持可持续经营的原则,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改革试点工作实践证明,此原则把握和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在森林采伐管理手段方面,以林权登记信息、二类调查资料、两类林区划成果、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卫星影像图为基础,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开发、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办公、信息同步,资源共享、实时更新,模拟预测、科学决策,自动统计、超限预警,即时监控、动态管理。
2、从编制方式上改革森林采伐限额
实行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新机制。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采伐限额管理机制。对非规划林地要严格依法界定,其商品林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范围是市人民政府规划为林业用地上的森林、林木。各种竹资源、非林业用地上的森林、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调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将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调整为五年森林采伐总限额管理。
3、从管理方式改革森林采伐管理
实行分类管理、分区施策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新框架。进一步放活非规划林地上的林木采伐管理。对具有特定防护和景观功能的非规划林地林木,以市为单位统一规划,全面建设,落实管护,适时更新,实行以规划控制为主导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调整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范围。
4、从分配方式上改革森林采伐指标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采伐限额分配新方法。已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合理年采伐量分配采伐指标,批准采伐申请,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按照森林资源实际状况和持续利用的原则分配采伐指标,批准采伐申请,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改革林木采伐计划的制定。实行自下而上制定林木采伐计划。建立“林农民主分配、经过两榜公示、乡镇统一审核、县市总体平衡、限额总量控制”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S757.4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林业资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建设与管理问题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要将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置于首位。我国土地辽阔,林业资源丰富,但是在本就人均量占有少的基础上,随着近年来林业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破坏问题愈加严重,在破坏生态建设的同时,制约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基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1 当前森林资源产权现状
森林资源指的是林地与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等生存的动植物与微生物。森林资源这一生态系统主要由以下4方面内容构成:森林、林木数量与质量,森林包括乔木林与竹林,林木包括树木与竹子;林地资源,指的是用来发展林业的土地用地,其是林业发展的承载者;森林动植物资源,包括野生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森林的环境资源,指的是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景观价值与生态保护价值。据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报告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hm2,森林覆盖率21.63%。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m3,森林蓄积151.37亿m3。天然林面积1.22亿hm2,蓄积122.96亿m3;人工林面积0.69亿hm2,蓄积24.83亿m3。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仍居世界首位。但是,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其所关系到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承担这一使命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林业中的表现为在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要致力于满足后代需求的建设与发展。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可持续发展观这一理念全面贯彻于林业的制度建设、法律法规与发展政策中,以在保护林业资源与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法律问题及相应的完善措施 当前,随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我国在逐渐加大重视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及《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林地征占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而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相关方面法律法规的较难的操作性已成为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大挑战,严重制约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1 严守林业生态红线面临的压力及对策
3.1.1 林业生态红线的压力
2008~2013年间,全国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13.33万hm2,其中约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区毁林开垦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建设的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压力日益加大。
3.1.2 对策
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科学划定并严格落实林业生态红线,制定最严格的林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逐步推行林地的差别化管理,引导节约集约使用林地。严控经营性项目占用林地,强化基层林政管理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社会力量加强监督。建立健全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的法律、法规,严惩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遏制非法征占林地和毁林开垦现象。
3.2 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2.1 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森林法》中明确规定了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的使用问题,即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以及特种用途的森林资源以及林木的建设、保护与管理。然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使用与实际不符的现象,由于在《森林法》相关规定中并没有完善的条款来实现对补偿金使用的约束,进而导致林业投资者、保护与管理者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目前,也有部分政府出台了相应完善的法律条款,但是,其实际补偿的费用却远远地低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致使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产生脱轨的现象,林业投资与管理者同样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
3.2.2 解决对策
结合当前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力度。建设生态公益林的获益者是社会整体,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费用额;设置相应的森林生态补偿费,并向社会中消耗森林资源的林业生产加工等企业征收生态林补偿费用;将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的征收扩展到社会范围内,增加社会公众补偿项目与社会捐赠补偿项目。积极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吸纳社会资金以林养林。
3.3 基于林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制度的建立欠缺整体性
3.3.1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制度的建设缺乏整体性
目前,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落实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问题相当重视,进而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从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现状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整体上考虑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的问题。缺乏全局性的观念意识,必将使法律法规各环节的制定与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脱轨,进而整体上的不协调又会进一步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进程。
3.3.2 解决对策
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两点:协调关于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各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现有的关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中,不难分析出其所保护与约束的范围都属于生态环境这一系统,比如《森林法》、《水资源保护法》、《土地法》等,只有实现多方面、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才能构建出完整的法律体系;林业方面的立法应涉及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国有林区改革、集体林林权改革、资源保护、分类经营管理、税费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方方面面统筹考虑,以确保出台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又符合林业行业特点的易于操作的法律法规。
4 总 结
综上所述,我国林业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要从法律上进一步实现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进而实现对林业资源的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本文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为实现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建立明确且清晰的森林资源产权,进而完善相关方面法律制度建设作参考,以推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侯元兆.从国外的私有林发展看我国林权改革[J].世界林业研究,2013,11(36):133-134.
[2]刘璨.中国集体林制度与林业发展[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8(16):136-137.
英文名称:Forest Research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1498
国内刊号:11-1221/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基于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林业经济》、《林业经济问题》、《欧洲林业研究》、《加拿大林业研究》等的相关介绍,利用2006-2010年统计数据,对国内重要期刊《林业经济问题》和《中国林业经济》进行影响因子分析,同时,对国外SCI源期刊影响因子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为国内学者了解SCI期刊并向国外投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SCI 林业经济 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
林业经济学是研究林业部门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1],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经济管理体制;林业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业生产部门的结构、林业生产布局与林业区划等。目前,国内学者对林业经济相关领域国外期刊,特别是SCI源期刊不甚重视,在相关期刊上不多,由于科学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展示,从而导致国内学术界研究成果不能较好地呈现给全世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Web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期刊分析与评价报告,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国际性学术期刊[2]。同样,《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也对国内期刊进行了评价[3]。因此,本文选择与林业经济相关的国内重要期刊以及国外SCI源期刊进行着重介绍,并根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以及JCR公布的历年数据,对影响因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内学者投稿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国外,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发展。
1.1《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主办,2004年曾更名为《绿色中国》(理论版),2006年起恢复使用《林业经济》。作为林业经济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刊载反映我国林业经济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林业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等,其定位是各级林业及相关领域决策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教学人员、信息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1991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
1.2 《林业经济问题》
《林业经济问题》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作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和文献计量评价数据的来源期刊,在国内林业经济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期刊主要刊载国内外林业经济学领域重大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其读者定位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和行政管理工作者、农林大中专院校广大师生。
1.3 《中国林业经济》
《中国林业经济》创刊于1993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同时,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会以及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吉林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内蒙古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等承办。主要刊载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术文章,其读者定位于林业工作者、林业学者及管理者等。1996年、2000年该刊连续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评为黑龙江省级优秀期刊。该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1.4 林业经济评论
《林业经济评论》创刊于2011年,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以文集(论著)的发刊方式面向国内外发行,每年定期出版。主要刊载林业经济理论、资源管理与政策、林产品市场与贸易、保护经济与管理、林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读者定位于广大国内外林业经济工作者,致力于打造发表高水平林业经济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大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在国内外影响的一个窗口。该刊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兼收中英文稿件,发表以翔实资料为基础的具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学术论文,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鼓励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不收取版面费。
2.1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欧洲林业研究》由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出版,作为国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的顶尖杂志,主要刊载与木材和林业相关的生物、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述。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领域研究进展、土壤化学、地区林业等。期刊读者定位于林业经济研究人员、管理者和决策者。其主编为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森林科学与资源管理学院的Hans Pretzsch教授。
2.2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加拿大林业研究》创刊于1971年,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林业科学方面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保护生物学、林业经济学、造林学木材科学等论文。期刊也会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出版专刊。该刊被遴选为过去100年中生物和医学领域100种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4]。其主编为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的Daniel Kneeshaw博士以及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林务局的Pierre Bernier博士。
2.3 Forestry
《林业》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有关林业可持续发展、树木研究以及政策等论文。该期刊更多偏向于发表温带和寒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论文。其编辑工作分工较细,各编辑所负责的事务各不相同。
2.4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林业科学年报》系涉及多学科的国际期刊,每年一般出版8期。主要刊载林业可持续经营、生态学、树木生理学等研究论文。林业可持续经营以及生态学是该期刊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主编为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南希中心的Erwin Dreyer。
2.5 Forest Science
《林业科学》作为林业相关论文的索引数据库,为学者提供论文的摘要信息和全部的参考文献,主要刊载林业可持续发展、热带森林碳汇和森林遗传资源等论文。覆盖范围较广,收录文献从1939年至今,数据库更新较快,平均每周更新一次。其主编为Victoria Bonham和Bridget Biggs。
3.1 国内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由于缺乏《林业经济》、《林业经济评论》的数据,本文仅选择了《林业经济问题》和《中国林业经济》两种期刊进行分析。《林业经济问题》作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近年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2006年影响因子为0.477,而到2010年,其影响因子上升为0.950,增长幅度高达99.16%。《中国林业经济》不是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在2006年为0.166,2007年为0.333,随后变化平稳,影响因子始终处于0.3-0.35之间(见图1)。了解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为林业经济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更好地评价自身研究成果提供依据,也可为其今后论文投稿指明方向。
3.2国外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
根据《JCR2011年引证报告》,林业经济相关SCI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2.0,以0.5分作为分档标准,对期刊进行分类划定,结果显示,影响因子多集中在0.5-1.0分之间,所占比例为63.64%,整体而言,林业经济类相关期刊影响因子水平不高,1.5分以上的期刊仅有2个,所占比重为9.09%,而1.0-1.5分之间的期刊有5个,占比重为22.73%(见图2和图3)。
选择林业经济领域中SCI源期刊,对2006-2010年影响因子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体变化情况有三种:一种为上升趋势;另一种为下降趋势;还有一种就是其变化趋势并不明朗,不能较好地预测其未来是否上升和下降(见图4)。呈现上升趋势的期刊有:CIENC FLOREST、J TROP FOR SCI、J FOREST RES-JPN、FORESTRY、EUR J FOREST RES、SILVA FENN、INT FOREST REV、NEW FOREST、AGROFOREST SYST、CAN J FOREST RES等,其中CIENC FLOREST、J TROP FOR SCI、J FOREST RES-JPN、FORESTRY、EUR J FOREST RES保持了稳步的上升态势(见图4A)。呈现下降趋势的期刊主要有:FOREST CHRON、J FOREST ECON、ANN FOREST SCI、J FOREST、FOREST SCI,其中FOREST CHRON表现出一直下降的趋势,而其他期刊尽管有升有降,但总体以下降为主(见图4B)。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的期刊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仅两种期刊: FOREST POLICY ECON和SCAND J FOREST RES。
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开提报告
选题依据:森林旅游是伴随20世纪70年代世界环境认识运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旅游。开展森林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有利于提高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在看到森林旅游发展前景较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认识到森林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我们也应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可行性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好森林旅游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和富起来的重要手段。因此,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
相关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过对森林旅游的现状,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森林旅游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解决好森林旅游面临的问题的对策通过对森林旅游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XX年10月20日—XX年11月10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XX年11月11日—XX年11月30日实地调研,相关访谈,拟草稿。XX年12月01日—XX年12月20日撰写论文初稿。XX年12月21日—XX年12月3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一周内根据指导教师的点评,完善论文,并做好答辩前准备。XX年06月19日—XX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